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难忘的一课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5-23 17:28:14

难忘的一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1

关键词:中考;复习;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4-0023-3

由于初中学制与教材安排的原因,初中物理在最后复习阶段存在着多个难以协调的矛盾。每到中考复习时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常感到手足无措,最后只好按照通常的复习安排,满足于将所复习内容依次过一遍,求得形式上的全面复习,而无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质态,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上课越来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最后只好放弃学习。笔者结合近几年中考复习中的思考,发现教师在中考复习中普遍感到困惑的几个方面,并逐渐探索出解决这些困惑的对策。

1 困惑

1.1 复习内容与课时总量之间的矛盾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教材共4册,分为十八章,其中九年级下册从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为了腾出复习时间,通常是将第十五章在九年级上学期学完。即便是这样,九年级下学期还有一个多月的新授课时间。而九年级下学期从开学到中考总时长约100天,留出的复习时间仅有70天左右。学生从八年级开始学物理,首先接触的是声、光、热等现象,通常到总复习时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模糊,甚至彻底遗忘。这种状况又使得教师们不得不在这部分内容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复习的总时长是有限的,这样只会导致整个复习虎头蛇尾。

1.2 复习效果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

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初中物理知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原先学习基础、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学习成绩好、能力强、习惯好的学生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就能自行完成。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帮助他们回顾这些知识建构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和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细节。相反,部分学困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仍对老师有着很大的依赖。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安排和督促,他们不能实现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与回顾。中等生则介于两者之间,有复习的自觉性,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又难以全面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由于复习时间短,如果照顾到学困生,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回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必然要淡化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忽略探究过程中的细节,造成优等生在复习中“夹生饭”,影响优等生的整体提升。而中考不仅是毕业考试,还有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的功能,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不仅是社会考量学生的一把尺,也是学校常用来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参数。在这种情形下,老师们在复习中通常是偏向于优等生,忽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强化,淡化了对学困生的关注。

1.3 复习顺序与再次遗忘之间的矛盾

总复习阶段,各门学科同时进行,学生每天所接受的复习内容繁杂而庞大。虽然整个复习时长在70天左右,但不少学生对前面复习的内容,特别是易混淆的知识,过一两周后便会模糊和遗忘。复习内容的先后与学生复习知识的重复遗忘同样也影响着中考复习的进程和效果。

2 对策

2.1 复习计划的科学制定

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首先要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全面考虑第二学期的总时间、未结束的新授课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以综合安排中考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时间。最后还要留出考前一周左右的时间,用以帮助学生再次回归教材查漏补缺。通常这样考虑以后,一轮复习的时间只能在30课时以内,对于像苏科版中《声现象》这样的一章只能安排一个课时。对于内容相关的,如苏科版《物态变化》中的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从粒子到宇宙》中的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进行整合,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复习效率。

2.2 学习任务的合理安排

复习课时是有限的,怎样安排才能既帮助学困生实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又能在课堂上从容地引导优等生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探究过程中的细节,为此必须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地安排。

课前学生在教师编写的学案帮助下,完成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回顾。课上前几分钟让学生通过互助互查,使所复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或习题对所复习的效果进行抽查,以督促所有学生完成并达到基本要求。

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编写的学案引领下,尝试回顾相关知识的形成或探究过程中的细节等问题,找出自已存在疑问的地方。再在老师的预先设计的课件帮助下,运用视频、动画等适当形式重温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实验探究的细节,让学生通过再学习、再发现,实现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与深化。最后,通过同学的互查、老师的抽查或习题的检测,巩固所复习的内容。

课后在整理本节课复习学案后,重点为下节课的复习做好准备工作。学习任务的合理安排实现了复习课堂向课前和课后两头延伸,增大了课堂复习的容量,加快了复习的进度,解决了复习内容与课时总量的矛盾。

2.3 复习方案的精心组织

要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复习学案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根据复习计划编写出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总量适度的每一课时的复习方案。复习方案主要由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组成。

复习学案由知识回顾、实验探究和中考在线等几部分组成。知识回顾主要是针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填空、判断、选择等题型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问题设计比较浅显,学生结合教材多数能直接完成,以降低课前学生自主复习的难度,增强学困生复习的信心。

实验探究部分重点是剖析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示探究过程的细节,主要以填空和选择的形式,引领学生去思考和再现。需注意所设置问题的科学性和答案的唯一性,不能模棱两可,误导学生的思维。同时,要兼顾实验过程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渗透,以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学科素养。

中考在线即呈现几道与复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试题,以检测学生复习的效果,让学生体验中考试题的难易,增强学习的信心。中考在线内容要杜绝机械重复,力求少而精,确保学生在课上或课后较短的时间完成,为后续知识的复习预留足够的时间。

根据复习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复习素材是保证复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复习课堂时间紧、任务重,如通过演示实验再现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再加上不少演示实验对环境的要求和可见度等问题,也影响着实验效果。因此,课前录制好相关实验探究的视频,并运用软件进行编辑,在关键位置通过字幕引起学生关注,或插入语音提醒学生观察。这样不仅再现了实验探究的过程,节省了时间,还能够对细节进行放大,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复习课堂的效率。多数的实验视频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下载后结合学案的设计进行编辑。运用实验素材,合理安排呈现顺序,复习课件的主体制作也就完成了。

2.4 课堂模式的大胆创新

传统的复习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授内容中大部分是优等生已经掌握,学困生还没吃透,课堂效率低下。

为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笔者尝试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每组以4~6人为宜,均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每大组至少有一名优等生,分组时尽量注意不同组之间的均衡,以便于开展学习竞赛。组内每两位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物理课上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就座,便于开展互动和互助。

每完成学案中的一个环节,则进行互查或抽查,并实行组员与组长捆绑考核,增强学生互助的责任感和实效性。学生互助不仅帮助了学困生解决课前基础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提高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不同的学困生问题不同,同时优等生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基础知识认识的高度。

以学案为抓手开展复习,促进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考问题,改变复习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和任务。教师工作的重点在课前,备课时要预想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适当方式,呈现相关素材,让学生在素材中寻找探究过程中的细节、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得出答案,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给出答案。学生重点在课堂,通过互助、抽查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实验素材的再现来解决复习学案实验探究中所列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裁判员,提高了复习课堂的效率。

2.5 综合练习的适时跟进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给出人的遗忘有着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在复习进行了1~2周后,适时、适度地安排综合练习,可以防止学生对先复习知识和九年级所学习内容的遗忘。

复习刚开始不宜安排综合练习,因为多数学生对八年级所学的“声、光、热”知识已经遗忘或非常模糊,学生在综合练习中极易造成低分,打击学生复习的信心。在复习完现象类知识后,先以简单的综合练习出现,既能及时巩固知识,又能提升学生复习的信心。综合练习以两周安排一次为宜,不能以综合练习代替教材的复习。因为试题是无限的,而知识点是有限的,以无限的试题代替有限的知识点,学生是痛苦的,复习是低效的。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2

人的思维在不断训练中是可以提高的。这种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爱恩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打破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儿童的思维是单纯的直线思维,教学中就要把学生的直线思维发展为思维的多样性。运用集体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即思维的多样性)的目的。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当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了这段话后,我问:“为什么说他们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都很快地回答说:“因为他们在圣诞节这个美丽的夜晚里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玩得很开心,所以感到很难忘。”我微笑着点点头又问:“他们三个人只是玩得开心而感到难忘吗?”这一问,大家都沉默了。我说:“请同学们联系上文内容,想一想男孩的愿望是什么?现在实现了没有?”这一提醒,课堂活跃起来了,大家开始细声讨论并回答:“他们觉得难忘不只是玩得高兴,最关键的是男孩实现了他的愿望:让小弟弟坐漂亮的车去玩,亲眼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圣诞礼物。”我肯定了回答后反问道:“这只是男孩觉得难忘的原因,保罗、小弟弟觉得难忘的原因呢?哪个同学来把它补充完整?”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个个联系课文来思考解决问题,并纷纷举手要回答。我随意抽查了两位,回答内容基本一致,都认为保罗由于帮助了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感到难忘;小弟弟由于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美丽的圣诞礼物而感到难忘。最后大家都懂得:要解决问题,必须考虑周全,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点,这样答案才是完美的。通过这样经常性的讨论训练,使学生克服了单一的思考问题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尊重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讨论法是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在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不同的解决的观点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能泼冷水或来一句“乱弹琴”之类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课堂中,我对于学生提出不太成熟或近乎于荒唐的观点,从来不急于否定他们的观点,而是不厌其烦地引导他们去正确认识问题或婉转地以表扬的口气让他们再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找出符合事实的正确答案。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结束时,我提出问题:“当你读到课文中‘腾云驾雾’这个词语时,你会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大家想到了飞机、火箭、航天飞船、飞碟等,李明同学却大声说:“老师,我还想到一种东西――鸟儿”,惹得哄堂大笑。为不打消其积极性,我制止发笑的同学后说:“你想得真仔细,你能说说根据吗?”我微笑着鼓励他,李明才说:“因为鸟儿也在天空中飞。”听了解释,我对同学们说:“鸟儿虽然也在天空中飞,但鸟儿能飞多高?它在空中飞,算不算腾云驾雾?请同学们课后查一查有关资料再下结论。”就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去探求知识,另一方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大胆地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可见,只有在讨论问题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亲自去探索知识,辩别是非,学生创造性思维才得到不断地发展。

3.巧设题材,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养成了,教学就轻松多了,可达到一点即通的程度。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如作文指导课,学生审题后,明确了习作要写的是什么,然后找出几篇范文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找出范文写作上的异同点,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弄懂了写作方法后再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说、仿写,互相交流。通过训练,学生养成了写同一种作文能灵活运用几种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3

关键词:导学案 ; 合作探究; 参与度

在学校学习“271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教学应用而出。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诚然优秀的导学案确实能起到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作用,但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值得我们改进和完善。

问题一: 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时间紧张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则自然需要课前花时间去准备,去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有时间保障这项作业的完成,笔者所教的地方,目前只需要会考过关,绝大多数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主要科目上,没有时间完成这看似“可有可无”的作业。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放在课前十分钟或者是刚上课的一段时间这样既有时间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早一点进入课堂的教学气氛中。如果允许最好把导学案当成是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

问题二:导学案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少数人在学习,而多数人在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坐在那里静听或做小动作,让小组代表作总结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学习更加优秀,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习困难学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五,注意组与组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

问题三:导学案设置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的设置基于不同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是对教材的个人理解和对学生基础的整体把握的总结和提炼,正因为如此,导学案往往受教师个人水平的制约,是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局限性。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往往使用同一份学案而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置导学案过程中,在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设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自主学习部分为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内容找到答案的,而合作探究的小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难度设计,并且根据难易度不同布置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以好学生带教,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四:学生看书过程的缺失

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可能是认为学案就代表课本,就是考试试题的所有,为学案为唯一秘诀;当然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去;还有可能自主学习的预习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突击抄作业完成,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和设置导学案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解决方案:在上课操作中,由学生读出自主学习部分并完成填空后,告诉其他学生在书哪一页哪里找到答案,以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在合作探究时同样不忘让学生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应不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本,处理好课本与导学案的关系。

问题五: 学生课本知识提炼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缺失

导学案具体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突出的分析和讲解,如果知识的获取缺少对书本的阅读,对课本的感悟和提炼,这样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没有血肉的。如果导学案设计让学生去按既定目标去填空,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轻松顺畅,但对学生来说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是即使现在记住,不久就会遗忘的“假知识”。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被老师代替了。同时笔者发现导学案编写的问题越细致、全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差,问题意识就越淡薄。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编写分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点评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切忌不能全部设计为填空形式。教师要在课堂导学案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钻研问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获课本信息能力的训练。

问题六: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能力缺失

每个课题都有其知识框架,而导学案教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最好的笔记,只需记住导学案和实施步骤就可以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将点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最终也无法将知识内化。违背地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地理的整体性原则。

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小结部分不能省略,教师找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学生需要做笔记记录,整理知识达到复重、理解、消化、总结和升华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总之,导学案本身的优点很多,但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导学案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的学习时,更应该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书本,在全面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 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4

一是课题导入。也就是先直接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读完课题后,再让他们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使人感觉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我首先板书课题,在让学生读题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提问:难忘的一天是那一天?是谁难忘这一天?他为什么难忘这一天?……有了问题,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是谈话导入。也就是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学内容有联系的几句简短的话语或问题,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我先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同学们,虽然你们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但是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眼里你们仍然是弱小的、需要保护的孩子。然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小朋友萨沙,虽然仅仅只有五岁,但是他妈妈就认为他不再是弱小的孩子而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了。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由于这时学生十分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也就积极参与到释疑活动中去了。

三是动画导入。也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内容制作成相关的动画片,在引导学生观看后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恐龙的灭绝》时,我先播放一段关于恐龙的动画片,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由于学生平时十分喜欢恐龙,因此他们的回答如决堤洪水般滔滔不绝。这时,我抓住他们兴趣盎然的时机适时导入新课:“看着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我们仿佛又置身于遍布恐龙的时代里。然而今天我们却只能在电视、电影里看到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便带着满脑的疑问不由自主地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是实物导入。也就是课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与课文内容有关系的实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如:教学《酸的和甜的》时,我先出示一大串葡萄,让学生观察这串葡萄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许多丰富的词语来形容这串葡萄,如:晶莹剔透、色彩艳丽、美丽诱人等,听了叫人垂涎欲滴。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他们争先恐后地尝着葡萄。尝过之后我问:“葡萄的味道怎样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甜!”我也尝一颗,“啊,这葡萄可真甜啊!可狐狸偏偏说它酸得很,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由于学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此主动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5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源于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改变教学现状的必需

问题意识会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踊跃性、积极性,也是学生思维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问题意识的培养无疑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探究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全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那么,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呢?笔者个人认为,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问题的提出不民主。虽然重视了提出问题(设疑),但问题的提出者、拥有者多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大多数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程序,并依此设疑提问。这样,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目标的设置,造成了教和学的油水分离,学生被动思考、被动接受、被动增知的局面未得到根本的扭转。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学生可能产生的疑点教师却不涉及。长此以往,教学的“少、慢、差、费”便在所难免。

第二,问题的解决不民主。虽然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就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其他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满堂灌”、“注入式”到提问教学的转变,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不容否认,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思维的过程看,学生仍处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大都是围着教师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牛鼻子”,课堂的主人仍是老师。

第三,解决问题的标准单一绝对。虽然让学生发表了对问题的看法,但最终衡量答案的标准仍是唯教参是从,向“标准答案”靠拢看齐。语文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一味遵从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出现“好学不疑”的现象。

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意识培养问题的探究

第一、实施前提: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学行为基于学生的问题之上。即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求知的愿望特别强烈,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良好基础,教师要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就必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本着“无错”原则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善加引导解决。

第二,实施保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美国教育历来主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想了解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需要了解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欲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这也许就是中国学生普通缺乏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会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从现实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两个方面的意识:

一方面,有没有问题?一堂课应该解决一些问题,重点解决的只有一个,即是重点、难点或是最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既是纽带,也是标志。课堂中的讨论应该是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课堂中的问答,应该是猜想、论证与演绎;没有问题就不是课堂。

另一方面,问题由谁提出?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的,由师生互动提出的胜过由教师提出的,由教师提出的胜过不提问题的。

第三,实施策略:强化问题意识的培养。

1.途径策略。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设置疑点,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千万不要放弃质疑的机会,而要通过创造气氛、投石激浪、巧设难度、导引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审视成语、俗语、习惯用语等熟语,从辩证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质疑的能力。

成语、俗语、习惯用语常常是人生哲理、社会常理的精到概括,指导和启发学生学好这些成语、俗语和习惯用语是语文教师分内的工作。但由于历史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某一个点上,事变时移,观念更新,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熟语重新进行审视,对有悖于时代观念的,要鼓励学生提出看法。

2.矛盾策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挑起矛盾,并以此布疑设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发新疑问。正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一方面,可以利用课文知识系统自身的矛盾设疑。课文的题目、课文的前后内容都可能有表面上看似矛盾的情况。师生可对此加以选择,布疑设问。

例如,讲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我们可利用“忘却”与“记念”这一矛盾设问:“记念”我们一般用什么词语来修饰或限制?课文为何用“忘却”作修饰?“忘却”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与“记念”有无矛盾?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会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政府的血腥屠杀的无比悲愤,领会作者为善良的母亲痛失儿子、为苦难的民族痛失英才、为搏杀的战士痛失同志的极度悲痛。继而明白“忘却”在课文中是反语,是要将悲哀摆脱的悲痛,是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是继续战斗的呐喊!从而理解“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的实质。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矛盾设疑。

例如,课文《药》里有一句话:“老栓,就是运气了你!”“运气”一词在这里的用法就与学生已有的语法知识形成了矛盾,教师应抓住这一矛盾,作如下提问:“鲁迅在这里是否犯了词性乱用的错误?”“运气”一词,小说里其他人用过没有?是否也有类似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清楚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有区别的。进而领悟到,把“运气”作动词用,只错在康大叔一人,这不仅不是鲁迅的语法错误,反而是词性的妙用,它巧妙地暴露了康大叔的蛮横无知和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在鲁迅的小说中是常见的。

此外,还可利用师生之间认知的矛盾、新的认知方式与学生旧的认知习性的矛盾进行设疑。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6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策略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要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由地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要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兴趣

在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时候,如果只是进行单向分析的教学方法,那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预定的教学素材扩展开,用更具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促发学生投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创设更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方法很多,如运用音乐进行渲染,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影像资料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性语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特点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灰雀》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这样的方法给学生创设特殊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明白灰雀的具体形象是什么样子,也可以让学生倾听灰雀欢叫的声音,让他们在情感上对灰雀产生喜爱之情。随后教师便可以用故事性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如:“大家看,灰雀是不是很讨人喜欢啊,事实上,在故事中的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欢灰雀,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和灰雀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这样的故事性语汇很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用独白式朗诵的方法,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配上欢快或抒情的音乐,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为了促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想一想,故事里的男孩说谎了,但是列宁为什么会认为这个男孩是诚实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倾听和思索中,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时候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阅读,效果会更好。

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抓住主线问题,促进学习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师如果要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就可以通过提出主线问题,促进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索,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可以围绕“难忘”这条主线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一边思索的过程中一边自主阅读课文,并且得出个性化感受。一开始,教师可以用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入课文阅读中,如“同学们,在大家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生活中的某一天给你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大家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这一天特别难忘呢?”随后便引入课文的阅读中:“大家可以读一下课文《难忘的一天》,想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心中难忘的一天的,他又是为什么觉得这一天十分难忘呢?”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层层递进地用一些围绕主线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教师可以避免使用封闭式的问题,而要用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索,得出答案,如:“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我’的心会怦怦跳个不停呢?后来‘我’为什么又变得平静了下来呢?‘我’的这个变化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到了最后,为什么‘我’觉得忘不了这一天呢,‘我’肩负的责任又是什么呢?”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索:“大家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迪,有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身上也有什么责任呢?”

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发学生围绕“难忘”这个主线内容进行思索,得到个性化的答案。

三、尝试自主探索,扩展阅读

要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就要让学生尝试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阅读、自主探索,让他们从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探索,进行扩展阅读,可以让学生从原本是节选的课文扩展开来,阅读整本著作,尤其是名著,更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展到相同主题或者是相同内容的其他作品,让他们在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提高搜索查询作品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寓言两则》“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展开,自己寻找还有什么成语中也蕴含有趣的寓言故事,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了这些寓言故事之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组织起来,然后在课堂上尝试讲给其他学生听。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扩展阅读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能够让他们从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如果要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就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热情,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7

我在小学里认识了很多的老师,在这些老师中,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教我六年级英语的关老师了。是她,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老师那一种慈祥。记得,在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上英语课一点都不听讲,十分不认真。雷老师问问题时我从不思考。每当考完试后发试卷来评讲时,雷老师懒得给我们深一步的给我们讲试题应该怎样运用那些语法内容,怎样记,只是在黑板上写上答案。正如我们现在的数学老师杨老师说:"你光抄答案是没有用的,要弄懂数理,应该怎样做。到了下次考了同类的题,你弄懂了数理,那么你自然就会做啦!”怪不得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当时也不能全怪雷老师吧!说真的我们那时上课的确没有用心听课!

自从上六年级时,关老师教我们班和二班英语,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啦!读五年级时我的英语成绩在六十分直到八十几分。可是现在我能保持着九十几分的成绩啦!您说这是不是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吧!我们都没弄懂关老师到底有什么魔法可以让我们队英语有如此大的兴趣。她也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因此我要谢谢她。她教学的方法非常独特:她让我们真的很想睡觉时就必须坐着睡,而且姿势要端正,不能趴在桌子上,不能影响别的同学。要是我们想睡觉又想听课时,她叫我们站一会儿,站一会儿就不想睡了。在读书时,她千叮万嘱读书时要大声。而且她教书非常认真,她帮我们复习以前的内容甚至帮我们复习二十六个字母。

这么好的老师在哪儿可以找到呢!我感到十分幸运。因为我们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

不知道怎样竟然十分喜欢上关老师的课,竟然会思考关老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竟然会举手回答问题。你说她是不是会魔法呢?

关老师为我们讲课复习。只是希望我们能考出好的成绩。今天,关老师的嗓子沙哑啦!

啊!关老师,您多么伟大呀!

关老师,您教我们多读就会记住,多写就会熟悉,多看就会明白。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考;复习;英语

高考即将来临,如何在最后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复习英语,做好备考工作,是我们每一个高三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为此,我回顾了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谈一点我个人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

一、发挥“背诵”在英语复习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句”是学习者必须要过的基础关,学习者必须要积累一定量的词汇才能有语言运用的材料,因此,“背诵”在语言基础材料的累积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谈到背单词,不少学生就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太难背了,好不容易记住了,可过不了多久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记忆的诀窍,不了解“记忆就是通过反复和遗忘作斗争”。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最早对记忆及遗忘的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描绘出了遗忘的曲线,即艾滨浩斯曲线。通过这条曲线,我们可以发现遗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进程总是先快后慢。一般情况下,遗忘在学习刚刚结束后就已经开始了,之后的两到三小时内是遗忘大面积发生最为迅速的时期。因此,在完成某一节课或某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任务后,在大规模的遗忘发生之前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

在单词背诵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组长那里过关,每个单词的汉语意思要在组长那里背三遍,时间间隔一到三天,之后强化记忆常用词汇的英语拼写形式,准备好后,进行单词听写,不过关者重新写。完成一本书的单词记忆任务之后,让学生看一段英文电影表示奖励和鼓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背诵的积极性很高。

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复习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只需做到理解全文并熟读。第二轮复习中,我会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精彩段落。这样,把早自习的时间和课堂时间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时间从宏观上控制起来,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步三回头”的复习巩固,集体与“遗忘”作斗争。同时,一步步地加强记忆内容的难度,让学生从“字、词、句”开始背诵,最后背作文范文和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这样,让学生由易到难地记忆,慢慢提高记忆能力,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发挥“错题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免不了要做很多习题,单元测试题和月考统考题等等,这些题目主要是巩固或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次练习或考试后,学生都非常重视他们在做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我认真看了,看懂了,也记住了,可是下次考类似的题目甚至同一个题目,还是错了。”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都会犯“眼高手低”的毛病。人的器官和工作伙伴一样,在一起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配合默契。我们的眼、口、手、脑也需要长时间的配合才能达到默契的程度。只有全身动员起来,用心去看,眼睛才能看准,嘴巴才能读准(发音准确,单复数、冠词、be动词不被漏掉),下手才会不出纰漏(通常都被学生说成笔误)。有心的学生已经行动起来了,背诵曾经做错的题目。隔几个星期后再次复习错题,不断巩固加强,直到下次碰到原题一分不丢,遇到类似的题能举一反三,不费力气就能拿到满分。所以我建议学生在做过题目之后,一定要把错题集中起来,并加以分析,认真解答,定期复习巩固,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才能放过此类题目。

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光要老师讲得如何精彩,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在每次练习讲评课中,我喜欢请学生“过一把老师的瘾”,让学生充分讨论,给出一个答案,确定答案之后,请学生思考,并给出理由,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这样,讲题的学生和其他所有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去参与,对所讲内容记忆深刻。在这样的训练课中,我还意外地发现了很多具有当老师天赋的学生,他们的讲解非常准确、简练,一语中的。有时候还真有“后生可畏”的感觉呢!

总之,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只要让学生意识到记忆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去重复记忆,并落实到书写形式上来,同时发挥好“错题集”和“小老师”的作用,就一定会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丽花.高中英语阅读课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王佃进.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3).

难忘的一课教案范文9

【关键词】听力残疾学生;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限选课)有:《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2EE程序设计》、《网络软件开发》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听障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为人处事、生活就业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样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些课程都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很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都不高,成绩不好,学完很快就会忘记,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好程序设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课不仅为某一门课程,更对后续课程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乐趣和提高就业的竞争实力。

1 学习中的困难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以往学习成绩等综合数据的调研和分析,听障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对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缺乏兴趣

只有29%的学生对编程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只是当作是必须要学的课程或者应付考试,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关键,因此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2 反映教材不适合学生学习

有64%学生都反映教材常常看不懂,如果上课没有听明白,看教材也不能够完全解决该问题,编写适合聋生的教材迫在眉睫。

1.3 授课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40%的学生反映基础差,教师上课时没有讲明白,语法会了,但遇到编程题,不知道该用什么算法。老师反映上课很用心的讲解但学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因此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关键。45%的学生反映上课当时听懂了,课后又忘了。如何解决课下问题,课外作业也很关键。

1.4 学习多门程序课程后依然不能编写大中型程序

有74%的学生反映程序设计学的一般,只有7%学生反映学的还可以,83%的学生反映学完多门程序设计课程后依然不能编写大中型程序。这样的结果对于任课教师也很无奈。

2 听力残疾学生的特点

听力残疾学生生理特点包括:抽象思维滞后,他们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都感到记得慢,忘得快,可以说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他们记忆水平的低下。通常喜欢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不太喜欢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理论方面的理解和记忆有些困难。缺乏课外学习的自觉性等等。

3 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3.1 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以语法和结构为核心,以培养能力和提高兴趣为目标。不再单纯地了解和掌握基本语法规范,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着重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通过新型教学理念结合翻转课堂学、项目教学、开放式实训室、网络教学为一体,创建多维度学习环境,保证学生信息接收的多样化,提高教师、学生的效率,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3.2 案例教学法

该案例教学不等同于教学案例,传统的教学案例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学生学完该课程以后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

听障学生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案例采用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方便把握完成功能,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推导出结论。

3.3 填空法

填空法是根据项目内容从外向内搭建框架,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编写程序设置一个框架,再细化里面的内容,同时融入具体的语法规则。通过填补空白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到实现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将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关注编程规则,一开始就让学生记忆很多符号和保留字,会造成学生在编写程序时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思路,陷入具体的语法中[1]。

3.4 研究探讨型的实践课程设计

让学生完成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完成课程设计问题可能用到已经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也有可能需要没有学过的东西,每个同学可能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课程设计是综合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时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选定力所能及的专题之后,分组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所选择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检索资料、实际调查来获取信息,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2]。

项目开展情况基本按照原定的研究计划执行,按照计划已经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本阶段工作,工作量基本满,工作进程安排比较合理,按时完成相应工作[3]。

3.5 考核

课程考核标准为过程考核30%+实践考核30%+期末考核40%。注重过程考核,集中过程考核包括课内问答、课内作业及课堂出勤情况。实践考核:教师可以给出课程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进行考核答辩,总结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考核中减少了记忆内容的考核比例, 增加了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减少了计算能力的考核比例,增加了分析能力的考核比例;减少了闭卷笔试的考核比例,增加了机上考试的考核比例;将上机实验和课程考试相结合,更加强调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的测试。开展期末课程答辩,小组完成小型项目,进行个人答辩,通过答辩方式进行考核。

总之,在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演示法、填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混合式教学方法,多路齐下满足听障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教学中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并灵活地掌握,才能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点讲解精华部分,枝末小节一带而过,列为学生课后自我学习内容,这样,课堂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帮助学生轻松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减轻听障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中变得相对容易,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把残疾大学生培养成应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杰.“知识逻辑结构”框架下C语言实验教学的探究,福建电脑,2013(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