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古典金融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6-08 15:16:23

新古典金融学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1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黄鹤楼卷烟 包装设计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首先在绘画领域产生和发展,而后逐渐发展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产生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转变,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对传统的艺术式样进行保留和添加。

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结构为新古典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契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下,我国的设计领域开始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以及后来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其观念与黄鹤楼卷烟包装的某些观点有着契合的地方。

1 极简的表现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多次试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越是简单的线条和图形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新古典主义的简化设计理念与这项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新古典主义在强调对称、秩序与均衡时,体现在包装设计中则是强调整体线条的简洁与流畅,运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质及工艺还原古典样式的大致轮廓。在色彩上主要运用白色、黄色、金色和暗红色,简单的色彩使人们的目光更加集中,而这些色彩往往表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精神气质。

如黄鹤楼卷烟的1916包装(见图1),简化的设计手法使黄鹤楼卷烟包装的特征脱颖而出,抽象化的黄鹤楼品牌标志不仅能够展现包装的高雅精致,也使包装具有现代化的时尚气息。包装的主图选用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简氏兄弟头像,色彩上选用黄鹤楼的品牌主打色――金色,在整体的编排与风格上采用极简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际化与民族化完美结合起来。

2 再现古典的装饰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谓“新”,就是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估价和表现古典与历史,运用现代材质及工艺表现人类的古典时期文化。

新古典主义对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的另一影响是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塑造具有历史感的装饰效果,如由笔者设计的黄鹤楼卷烟“漫天游”包装(见图2),不仅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古典精髓,同时又展现了西方华贵富丽的设计风格,让人们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现代文明的时尚气息。该包装的主体纹样源于我国汉代的经典纹饰――缠枝纹,舒展的缠枝犹如黄鹤身上的金色羽毛,首尾相连,既继承了“黄鹤楼金”的色系特征,又传达出“金羽飞扬,飘逸扶摇”的意境。这种经过简化的古典雕饰,结合西方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东情西韵、高贵典雅的新风貌。

3 追求“形散神聚”的视觉感受

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它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造古,而是追求“形散神聚”的视觉感受。因为只有神似才能体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层次,才能更进一步地体现包装设计的品质,从而使人们在欣赏包装设计的同时获得一种精神文化的满足。

如黄鹤楼卷烟的“感恩”系列包装(见图3),包装创意源于品牌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珍惜的感恩故事,纪念品牌创始人南洋兄弟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粤剧泰斗薛觉先等戏剧艺术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延续南洋兄弟心系国粹的情怀。包装主体图案是以黄鹤身形勾勒出脸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并加以夸张处理,使黄鹤楼卷烟包装获得典雅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不仅如此,包装中融入民族元素,使包装远看形态突出,主次分明;近看图案精细,纹饰丰富,呈现出刚柔并济、天地交泰的和谐美感。黄鹤楼卷烟的“感恩”系列包装正是通过提炼这种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结和现代的表现手法和版式体现出来,达到深化和突显主题的作用。

结语

黄鹤楼卷烟新古典主义包装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物,不仅包含浓厚的历史气息,更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融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黄鹤楼卷烟包装更显品味与档次,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寻,更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新古典主义为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营造更大的创作空间,使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的内容更丰富,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与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韩荣.包装意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王安霞.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尹章伟,刘全香,林泉.包装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2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黄鹤楼卷烟包装 影响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20-02

随着黄鹤楼1916的诞生,黄鹤楼卷烟包装迎来了一阵“新古典主义”风潮。“新古典主义”是以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待传统与历史,在正确理解传统美学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的表现形式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髓,使黄鹤楼卷烟包装不仅具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古典主义给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带来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是对古典的浪漫情怀与当代人对于生活的感受相结合,包含了华贵典雅的同时又与当代的审美相交融,反映出现代人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一 提升黄鹤楼的品牌文化

新古典主义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运用现代材质及工艺表现人类的古典时期文化,既能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视觉上吸取传统的造型元素和文化符号,使其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叉具有现代设计的简约风格,将东方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的艺术品味融为一体。

黄鹤楼的每一个卷烟包装都有一段故事、都注入了文化,尤其是经典文化元素。比如黄鹤楼的“1916”系列包装(如图1),黄鹤楼1916是国内第一款以年份命名的卷烟包装。对于黄鹤楼品牌而言,1916这个数字具有综合性意义:1916年,南洋烟魁壹号配方诞生;1916年,南洋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成立;“1916”起的是一个数字,意会的是一个年代,体现的是一个品牌的底蕴。在黄鹤楼的图形设计上(如图2),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概括化,配合经典的篆体、精美的传统纹饰加以点缀,无不体现着黄鹤楼品牌的历史厚重与人文美。黄鹤楼1916的另一大革新在于,采用具有浓郁的现代意味的简氏兄弟头像(如图3)。其头像周边采用了传统经典的封口花设计,在视觉上呈现出浓厚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及富现代感。整个画面采用简约、意象的表现手法,以褐色、金色为主色调,和谐相生,更是体现了黄鹤楼品牌百年来的深厚内敛。可以说黄鹤楼1916是将传统图形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相融合的一个经典设计,拉开了我国香烟包装设计的崭新一幕。在现代人看来,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是对经典的又一次重焕光辉的设计,简单而叉意味深长。

随着新古典主义在黄鹤楼卷烟包装中的融入,黄鹤楼卷烟品牌实现了与多元文化的对接,同时品牌文化不断拓展延伸,逐渐转向地域文化、现代流行文化等方向发展。文化渗透在黄鹤楼的每一个卷烟包装中。黄鹤楼的品牌文化因此更为丰富,也正是由于黄鹤楼卷烟包装的优秀设计,为黄鹤楼卷烟带来了巨大的销售量,使其与中华、玉溪、芙蓉王一起成为我国香烟的四大天王。

二 体现包装的文化内涵

当新古典主义融入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卷烟包装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迅速地提升黄鹤楼卷烟的档次,使其更具有文化亲和力的同时又能创造出更多的消费理由。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更为丰富的精神享受。

新古典主义的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通过对传统图案的引用、借鉴,以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质和加工技术,设计出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现代卷烟包装设计。正是由于卷烟包装上运用了这些久经历史沉淀,带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图案,更让黄鹤楼卷烟包装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形式,而传统的图案也通过黄鹤楼卷烟包装的全新设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由导师设计的黄鹤楼“辛亥百年系列”包装,意在提醒人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包装以“首义”的谐音“首意”为主题,纪念中国革命历史中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中华民族从此向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社会迈进的伟大意义。该设计以“百”为主要突破点,采用汉字和数字两种表现形式,得出同系列的不同款式。如图4中,画面将两个不同的汉字“百”“首”,通过象征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一”字联系起来,同时,融入中华传统民俗中象征祥瑞的祥云,使其与“一”字、“百”字,共同组合共生出“首”字。在色彩的运用上以肃穆的黑白色为主色调,表示对先烈的尊重和悼念;“一”字选用黄鹤楼的主打“金”色,喻显珍贵。在如图5的设计中,结合卷叶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祥云纹样融入数字“100”的零中,既体现了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继往开来”,更是与新古典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设计中“辛亥”二字选用传统的黑体与霹雳体相结合,色彩上选用高明度的红色,让人联想到鲜血,给人以沉重和肃穆感。该系列的包装设计,在宣扬传统民俗文化和民族革命文化的同时也为新古典主义在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增色不少。(图4、图5)

再如由导师设计的黄鹤楼“藏烟”包装(如图6),在该款卷烟包装设计中,将汉字与藏文字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在汉字“藏”的结构形态的基础上,融入藏文书法的字体造型,使二者结合后形成的图形无论是从字义还是字形上都体现了藏族的地域性文化。同时,在黄鹤楼藏烟的包装设计中还搭配了藏族地区的传统绘画艺术一唐卡的图案纹样,以唐卡的图案纹样为背景,利用藏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图文为消费受众呈现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觉感受,进一步丰富了黄鹤楼卷烟包装的文化内涵。汉字的传统字义与古典的艺术融合,更加深刻地表达出“黄鹤楼”品牌卷烟包装在艺术层面上的“新古典主义”主张。

新古典主义实际上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其所追求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总会不同程度的蕴含着传统的文化底蕴,新古典主义运用大胆、创新的设计手法,使黄鹤楼卷烟包装富于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大大提升了黄鹤楼卷烟包装的文化层次。

三 契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具体到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方面,卷烟包装除了通过现代包装设计要素表达香烟的属性和消费者渴望的审美需求外,融入新古典主义风格成了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的叉一重要诉求点。新古典主义的黄鹤楼卷烟包装是一种具有古典风格的同时又带有现代时尚气息的设计。它的精华来源于古典文化,是一种复古的体现,但经过设计师的改良再设计,它又以崭新的形象出现。

新古典主义也被称为现代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物,在追求神似的基础之上,强调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新古典主义的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会显得更加高贵、典雅,同时也赋予了人们更加雅致的生活,因而更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比如黄鹤楼的“漫天游”系列包装(如图7),“漫天游”包装成功的将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体,画面采用简化了的古典雕饰,同时结合西方的表现手法,使包装呈现出东情西韵、高贵典雅的新风貌。该款包装的主题图案来源于我国汉代传统经典纹饰一缠枝纹,融入并焕发出现代艺术的活力与光彩。舒展的缠枝纹犹如一片片金色的羽毛,呈现出金羽飞扬,飘逸扶摇的意境。“漫天游”不仅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古典精髓,同时又展现了西方华贵富丽的设计风格,让人们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现代文明的时尚气息。

再如黄鹤楼的“门神”系列包装(如图8),从中国传统的东方特性和东方价值观出发,设计中融入东方的审美观念,将经典与现代进行协调。门神作为我国传统特色的图形之一,凝聚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与憧曝。在此设计中,对中国古代拟人化的神的艺术形象进行提炼、概括,采用中轴对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将黄鹤楼的品牌置于其中,使黄鹤楼卷烟包装在中华的恢弘文化之上散发出一种古典的尊贵与华丽。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将传统门神形象加以雕琢,并将其融入黄鹤楼的卷烟包装中,使得门神图像在古典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既时尚又现代,符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心理。

新古典主义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将古典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需求相结合,呈现出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的新风貌。因此,新古典主义的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寻,更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3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互融合,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古典元素的应用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活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利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极强的民族文化性,还可以突出该地区的民风民俗,从而赋予作品灵魂,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第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古典元素,可以体现出作品的朴实无华。我国的古典美讲究“大美无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更能凸显这一理念,给人一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体现出作品的美感。我国传统思想认为,大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因此,古典元素还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将古典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改善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1.直接应用古典元素

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古典元素中的符号、意象巧妙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彰显出现代美感,还可以凸显出古典美感,同时也能展示出悠久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技把古典元素应用到环境设计中,会产生别具一格的视觉特效。在选取古典元素时,要从符合常理的基本点出发,选取一些合理的古典元素,能够突出表达的重点即可。如,上海金茂大厦在设计风格上采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塔型,这一理念与古典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彰显出古典美学的魅力。

2.古典元素的汲取与改进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看,古典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更加突出了现代审美与现代艺术理念,这使得现代建筑蕴含古典美,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物一方面表现出了前沿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内涵。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即是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有效结合的典型,其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担纲设计,其设计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苏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合了环境设计与园林设计的风格,再利用先进的建筑材料进行建造。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形来看,其融入了古典艺术形式,从古城的整体来看,其更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渗透,形成了具有古典艺术美感的建筑风格。苏州博物馆新馆外部运用了现代几何结构,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其馆内建设也应用了现代构型,让人眼前一亮。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风格矗立在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

3.促进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

目前,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文化角度来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设计风格与审美思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也有所变化,由以前的注重现代感转变为崇尚古典美的设计风格。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其文化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会采用一些古典元素,从而使设计作品一方面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悠久的历史感,其也是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产物。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可以提高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使其引领世界潮流,同时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语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4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新古典综合派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 新古典综合派概述

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兴起,风靡于“二战”后二三十年间的西方各国。当时“二战”后的经济状况并不和30年代大萧条时一样,凯恩斯理论不再完全适用当时的经济状况。以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特・索罗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不断发展、补充和修订凯恩斯的“新经济学”,逐渐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学。其后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或者“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只要生产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新古典经济学仍然适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将使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维持下去。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正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以混合经济为实现基础。它既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为基础,也需要市场调节的经济为基础。萨缪尔森认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是既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经济,市场价格机制和国家经济干预的有机结合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根据新古典综合派观点,混合经济包括两个部分:国家管理的公共经济部门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私有经济部门。国家调节是为了预防和对付经济衰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为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率。

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组合为一体,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二 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变化与政策转变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一体化,该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低迷期,甚至有些国家陷入衰退萧条。面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相机出台各种救市政策,希望挽救本国经济。中国在这方面绩效突出,率先走出低迷,依然保持着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

20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2008年7月起,受金融危机影响,CPI同比开始下降,股市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预期下滑,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许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困境,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针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及时对宏观政策进行调整,从2007年年末的“双防”转变为2008年的“一保一防”(保增长,促发展),同时将前期执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支出,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鼓励居民消费。央行自9月16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又分别在10月9日、10月30日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免征利息税及金融机构才能批准备金率。央行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结合国际收支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GDP增长率保持10.1%的骄人成绩。

2009年中国政府依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用的。上半年中国无论是CPI还是PPI指数一直在不断下滑,面临着通缩压力。中央全面放松信贷限制,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防止经济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振作股市房市的效果。积极的扩张的财政策略中最显著的当然是4万亿国家投资,从中央到地方都发行国债、地方债,然后动用资金开发各地方基础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同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援助。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成功保8,呈现漂亮的V字形。

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针对性和灵活性。部分由于2009年的天量信贷的投放及4万亿的国家投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显现,农产品,如水稻、大蒜等,各种生活用品,工业原料价格持续攀升。在货币政策方面转向“宽货币,稳信贷”,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财政政策是在预期之内的。同时,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未牢固,由于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调控,中国经济前动力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出口并未完全复苏,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防止经济二次探底仍是需要注意的,一季度CPI接近3%,中国要谨防经济进入“滞胀”。

三 政策分析

“需求管理”思想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核心,认为政府职能的发挥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不是位于市场之上的异己力量,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应运用各种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纠正市场调节不可避免的确定,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以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出口这些经济变量为调控对象,政府通过积极地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适时适度地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整,即可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依据汉斯的理论提出“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注重二者的“松紧配合”。政府在确定预算时要按照私人支出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使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的总额保持在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具体而言,在经济萧条时期,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我国经济危机以来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双松政策”,直至现在货币政策转向从紧,以防止经济进入通货膨胀,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积极推行税费改革,实行结构减税,刺激需求消费和投资,以缓解危机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

在面对“滞胀”时,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实行宏观政策的“松紧搭配”和微观化,以保持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抑制通货膨胀。“松紧搭配”的方式是指以“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以“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经验说明,两种政策不同程度的结合使用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政府追求的社会、经济目标,可以减少单一政策运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作用。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隐患便是“滞胀”,虽然现在仍未进入滞胀,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抑制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国际经济仍处于衰退中,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出口行业正经历一场暴风雨。同时,流动性过剩已成定局,央行已经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并未起到很大的效果。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可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一方面,抑制国内流动性过剩,缓解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巩固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促进经济继续稳定发展。

四 结语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主张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仍然存在自身的一些问题: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大规模的政府主导投资会对民间投资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与全面刺激经济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相机抉择”理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政府政策权威性的怀疑,减弱政府实施政策的效果;新古典综合派并没有解决人们理性预期所导致的积极财政政策或减税。

参考文献

[1]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萨缪尔森、诺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第十六版)[M].华夏出版社,1999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5

【关键词】音乐课堂 流行音乐 古典 审美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4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流行音乐进课堂既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有效途径,又是时代的需要。作为音乐教师,如能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将其恰当融入音乐教学当中,将会给音乐教学以及孩子们的成长带来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 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魅力

纵观华语乐坛,以周杰伦为例,作为新一代小天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音乐里的技术含量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威廉古堡》中管风琴弹奏的和声进行运用了教会调式风格,尤其体现在结尾和终止。另一位深受美国音乐文化熏陶的音乐人王力宏,我们在聆听他的作品《心中的日月》也不难发现整首歌曲的民族风格,虽然在高潮处用了一个离调和弦,但丝毫不影响整体风格,反而使其锦上添花。华语乐坛传奇歌手邓丽君,由她的唇齿间婉转流出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到“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些歌曲的流传成功地让她在华语乐坛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这也得益于古人在文化上的积淀。由此可以看出,对古典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古典曲风的依赖是流行音乐复古现象的主要渠道。

二 流行音乐中对古典文化的传承

“诗言志,歌咏言。”歌为心声。古典音乐通常没有歌词,通过音乐曲调和旋律来表达情感,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乐式,更突出音乐的基本元素,结构更严谨。而流行音乐对于情感表达又有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歌词,作为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词的谱写上有相当一部分融入了古典元素,有了极其浓郁的古典韵味,这一类歌曲往往能凭借其古韵犹存的曲调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受到人们格外的青睐。

1.融入典故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融入古诗词、民间传说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指向的歌词,逐渐为当今中国流行乐坛所推崇。

年轻人非常喜欢周杰伦的《发如雪》,“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这里就涉及流传千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双双化蝶的爱情绝唱,及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里宝玉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典故,意思是不管有多少女子,我只娶其中的一个,只有明白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体味到歌曲里那种坚贞不移,忠心专一,情比金坚,感人肺腑的爱情,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得到感情和道德的熏染。

2.运用诗词

歌词多用文白兼杂写成,融入古诗词、民间传说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指向的歌词,使歌曲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学意味。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谱曲而成的《但愿人长久》曾多次被翻唱,经典再现。一首经典好歌,曲风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内容的配合是不尽完美的,甚至它流行的广度与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词内涵,只有蕴涵文化底蕴的歌曲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 流行音乐中融合古典曲风的创新

1.古典曲风的融入

早在20世纪,格什温就创作了所谓在古典音乐中渗入爵士味道的作品《蓝色狂想曲》。《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再看当今时下流行的周杰伦的《东风破》,歌曲以R&B风格为主基调,加入了中国古典乐器琵琶和二胡的演绎。R&B的全名是Rhyhtm&Blues,一般只译作“节奏布鲁斯”。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于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方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基础。而琵琶曲则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乐,两者的结合既可看作是中西合璧,又可以视为古今交融。所以整个曲调在呈现出一种古韵悠远的感觉之外,又糅有Blues的现代感和流行感觉,这种独特的曲调在听觉上不但有很强的刺激性,同时也满足了年轻一代在追求时尚和保留自身民族性上的双重需求,再加上词曲的古典语言和其中所体现的古韵的优美意境,这也许便是它广为传唱的奥妙所在吧。

2.曲风多元化创新

王力宏的《在梅边》,从中国古典戏曲的昆曲中得来灵感,在嘻哈的说唱中加入了昆曲《牡丹亭》的唱腔和唱段;卜学亮的《子曰》,是将春秋时期的古文,用源于黑人的HIP-HOP音乐说唱方式来演绎;周杰伦的《我的地盘》和陶的《苏三说》都从国粹京剧中吸取营养,将其与R&B,HIP-HOP两者相糅合,两首歌都各有千秋;陈升的《北京一夜》将京剧与摇滚乐相结合,用京剧的唱腔来唱摇滚,再配上电子乐器金属的质感,听来颇具震撼;周杰伦的《以父之名》中意大利歌剧元素的运用,通俗与美声唱法的交替互融。ILDIVO美声绅士组合与Toni Braxton的经典合作《Time of our lives》作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主题曲,更是通俗与美声完美融合的听觉享受,令人耳目一新。

SHE的《不想长大》的旋律借用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并用电子和声把交响乐改成一首颇具现代风格的歌曲。同时,在莫扎特原有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动,对旋律作了调整,使整个音乐没有交响乐的拘束和庄重感,配上符合现阶段思想的歌词,在群体中广泛传唱。在教学歌曲《渴望春天》的学唱时,导入过程摒弃以往设计的朗诵导入、春天景色图片或者视频导入等,将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流行音乐设计到导入环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随之变得活跃。然后,由这首歌曲的旋律引出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然后是关于作者的介绍、音乐风格、代表作品等。这样就把《渴望春天》这首歌曲自然地引入了课堂。通过这样与流行音乐相联系的导入方法,极大地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哼唱。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学生好奇、感情宣泄、期待关注、理解等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又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古典的魅力,古典对于音乐创作人的影响之深远。当我们置身于潮流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当我们发现本民族文化在接受外来文明冲击时,古典文化成为时代留给我们的文化标签,正如律诗之于唐,词曲之于宋元,小说之于明清。

四 结束语

古典音乐,过于刻板的表演形式阻碍了它的流行,古典音乐似乎更多的是出现在音乐厅等高档幽雅的场所,流行音乐用其迅速传播和贴近大众的表演形式弥补了古典音乐所不能填补的空缺。古典音乐的宁静致远与流行音乐的时尚多元相互结合,唤醒曾经伴随人们成长而深藏在心中的记忆,这也是流行音乐在如此喧杂的现代化潮流中融入更多古典元素的原因。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原始出发点是基于对社会的影响。利用“流行效应”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来,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进来。流行音乐并非靡靡之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胸襟开阔、雅俗共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地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纳入课堂教学,让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学的有益补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让学生不仅享受到音乐艺术所蕴含的古典美,还要享受到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魅力。

参考文献

[1]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6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学的,尤其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为:

第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

第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部门构成金融体系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来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

第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上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的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

第四,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在不确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体系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而陷入困境。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

政府干预还是自由放任问题历来是各经济学派争论的主要焦点,尽管金融监管本身并不等同于政府干预,但是金融监管理论却受着政府干预理论的强力支持,因而也随着争论双方的此消彼涨而发生变化。同时,金融监管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性,因此,我们在对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回顾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当时主流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当时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和监管理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理论的发轫

早期的金融监管并没有固定的制度安排可循。政府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的法规依据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英国颁布的旨在防止证券过度投机的《泡沫法》。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是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确立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起点,有关的金融监管理论也由此初步形成。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历来是反对政府干预的,“看不见的手”的信条在理论上与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相悖。根据亚当·斯密的“真实票据”理论,只要银行主要投资于体现实际生产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看不见的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并不需要中央银行专门来管理货币。对此,亨利·桑顿在1797-1825年的“金块论战”中指出,真实票据的不断贴现过程,将会导致信用链条的延长和信用规模的成倍扩张,故而真实票据原则并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或货币供给弹性,从而避免银行遭到挤提以及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因此,以真实票据原则发行银行券存在发行过度的危险,应该受到集中的监管。在随后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中,桑顿的观点得到实践的支持,统一货币发行的中央银行纷纷建立。因此,中央银行制度最初建立的目的在于统一管理发行货币,而不是监管整个金融体系,更不涉及金融机构的微观行为。

另外,在古典和新古典学里,货币是“中性的”,对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因此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发行与统一度量衡一样,只是便利于经济活动,其行为仍然是“守夜人”意义上的,而不是政府干预。中央银行的另一项职能——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清算系统、协调票据清算在性质上也是如此。

统一货币发行和统一票据清算之后,货币信用的不稳定仍然没有消失,许多机构常常由于不谨慎的信用扩张而引发金融体系连锁反应式的波动,进而引起货币紧缩并制约经济。这就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主张明显相悖。因此,作为货币管理者,中央银行逐渐开始承担信用起“保险”的责任,作为众多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信用保证,其目的是防止因公众挤提而造成银行连锁倒闭和整个经济活动的剧烈波动。这样,中央银行就从以统一货币发行和提供弹性货币供给为特征的货币管理职能,又逐渐衍生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承担稳定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的责任。

“最后贷款人”(LLD)制度仍然算不上金融监管,但是它却为中央银行后来进一步演变为更加广泛的金融活动的监管者奠定了基础。因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可以成为迫使金融机构遵从其指示的一个重要砝码,由此,中央银行就有可能而且也有必要进一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检查。这种对经营行为的检查活动一直发展到央行对所有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进行的各种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主要是基于贷款协议的安排,类似于商业银行对借贷所进行的财务及信用检查,而不是行政上或上的行为。所以,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以后不久,便通过国会立法赋予央行(以及后来设立的证券监管机构)以真正的监管职能,并由此开始了对金融体系进行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督。

总而言之,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实施货币管理和防止银行挤提政策层面,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规制、监管和干预都很少论及。这种状况与当时自由市场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有关。然而,30年代的大危机最终扭转了金融监管理论关注的方向和重点。

2、20世纪30年代—70年代:严格监管、安全优先

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完全性,“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至的能力只是一种神话。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金融体系的本身特点,市场的运作有时也会失灵,在30年代大危机中,大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给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到了资本主义的基础。

大危机后,立足于市场不完全、主张国家干预政策和重视财政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这也是当时金融监管理论快速发展的大的背景。在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理论主要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弥补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为的出发点和主要。主张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的宏观政策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强化金融监管的理论主张。这段时期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成果认为,自由的银行制度和全能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认为银行过度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并最终引发连锁倒闭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顺应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怀疑,为30年代开始的严格而广泛的政府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注解,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领域进一步加强管制的主要论据。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职能已经转化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金融监管更加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并放弃自由银行制度,从法律法规和监管重点上,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规制和干预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3、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自由化,效率优先

20世纪70年代,困扰发达国家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的破产,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思想开始复兴。在金融监管理论方面,金融自由化理论逐渐起来并在学术理论界和实际金融部门不断扩大其。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对3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理论认为政府实施的严格而广泛的金融监管,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效率下降,压制了金融业的发展,从而最终导致了金融监管的效果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合;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其实际效果也受到政府在解决金融领域市场不完全性上的能力限制,市场机制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在政府金融监管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而且可能更加严重,即政府也会失灵。

“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主要部分,其核心主张是放松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严格管制,特别是解除对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

如果说30-70年代金融监管理论的核心是金融体系的安全优先的话,那么,金融自由化理论则尊崇效率优先的原则。30年代以前基本不受管制的自由金融体系在30年代的大危机中崩溃,导致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成为人们优先考虑的目标,30年代到70年代日益广泛、深入的金融监管,特别是那些直接的价格管制和对具体经营行为的行政管制,严重束缚了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手脚,而在存款保险制度已充分发挥其稳定作用、银行挤提现象已经大为减少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效率、效益要求就日益凸显出来,并超越了安全性目标的重要性。所以,金融自由化理论并不是对政府金融监管的全面否认和摒弃,而是要求政府金融监管做出适合于效率要求的必要调整。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与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理论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复兴”,并没有否定市场的固有缺陷,它们与“政府干预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干预”的范围、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因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家,金融自由化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初,金融自由化达到了高潮,很多国家纷纷放松了对金融市场、金融商品价格等方面的管制,一个全球化、开放式的统一金融市场初现雏形。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系列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相继爆发,迫使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及其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的传染与反传染一度成为金融监管理论的重点。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面对各国金融开放的热潮,一批有识之士,如斯蒂格里茨和日本的青木昌彦曾经提出过的金融约束论,成为金融监管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性。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理论界研究甚多。一般倾向于认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并不是最主要的,事实证明,很多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同时拥有较高的金融自由度和市场稳定性,并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效率保证。一些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那些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其政府管理金融活动的能力,以及经济发展和开放策略的顺序可能存在差异。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7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逐渐的深入。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本文将会介绍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0引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

1.1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较为悠久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近些年来才研发出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的一场经济危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只有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种。但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甚至都没有给古典经济学理论反应的时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要素是消费。并且推崇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与管理。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的欠缺。一时间加强消费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推崇。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辉煌。虽然短期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过于偏执。在西方国家后期的发展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它只能短时间地解决问题的矛盾。长时间地实行只会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1.2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一个理论。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风雨也比较多。古典经济学理论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它并不赞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是任由经济的自主发展。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具有调控行为的,所以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深入。经济自身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与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它不断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它的体制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接着凯恩斯理论出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它生存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与竞争。

2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2.1不同理论交错更替

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不同的理论存在与国家发展的状况,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理论的交错更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了两种经济体系。两种派别之间互不相让,都希望在国家的发展中存有一席之地,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另外一种经济理论挤压出局。因为只要不同的理论存在,危机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两种经济理论不断的爆发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西方国家表现出来不同的经济理论不断交错更替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

2.2批判与继承共存

批判与继承共存的现状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两大宏观经济理论在不断地进行竞争与排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选取一些消极的或者极端的措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彼此也呈现着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但是,两种不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的。这就会使得彼此之间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继承与共融。因此,在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之下,还隐藏着一种更为真实的、更为突出的批判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批判。古典理论认为凯恩斯理论充满侵略性,对人们以及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古典理论太过于温和。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彼此之间互相批判,却又互相影响着。

2.3“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御用”经济学理论。这两种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观点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不同。但是它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一些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充当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守门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带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及时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但是只站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凯恩斯理论在那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因此,无论这两种理论怎样地发生战争,它们都是国家御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事实是磨灭不掉的。

3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归一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交融的逐渐加深,加之自身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得不好好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向?什么样的趋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在正在走的一条道路?这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自身的研究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决定归一化发展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个国家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势与理论,这样不同的理论在进行竞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归一化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两种理论的融合。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两种经济理论是不可能轻易地相互融合的。因此,归一化的发展是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两种经济理论的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只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与方向。至于是否能够成功,只有时间能够去证明。

3.2创新化发展

创新似乎存在于各行各业,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也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要不断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淘汰,并且不断地刺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只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新,不应该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3.3简单化发展

简单化发展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受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多年的纠缠与困扰,使得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又没有办法强制地去除某一种经济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它牵扯到太多的政治问题,并且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轻易地去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将其简单化还是一个能够做到的目标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简单化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4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需求创造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带动了发展。

作者:李丹琳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8

[关键词] 气韵 中国古典舞 美学特征 发展轨迹 美学价值

序言

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是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表演艺术。中国古典舞始于民间原始娱神、祭祀,进入宫廷后得到专业艺术家的精心培育,逐渐形成了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美学特色。

“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南北朝以后,人们广泛运用于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中,特别在我国传统绘画方面,赋予了它极其丰富的内涵。自谢赫在论画有六法中将“气韵”作为美学范畴提出至今1400多年来,“气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核心。笔者认为,“气韵”论对于同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国古典舞蹈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应该成为中国古典舞创作、表演、鉴赏的重要标准和最高法则。

一、“气韵”论下的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刚柔之美

中国古典舞动作以意、劲、精、气、神为精神支柱,以手、眼、身、法、步为技巧要领,从而构成了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笔者认为,“气韵”就是力与媚相结合而形成的流溢于中国古典舞的神采。

“气韵”范畴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论,可以直接追溯到《周易》。《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对宇宙万物普遍秩序的一种反映,自然也可以解释审美和艺术现象。“气韵”中的“气”和“韵”就可以理解为分别体现了宇宙万物阳刚、阴柔的特性,反映了宇宙与艺术的根本性的二元对立。这在中国古典舞动势中得以了充分的体现。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它包括了“穿手”、“划圆”、“提腕”、“亮相”四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也就体现舞美阳刚的一面;“划圆”为“韵”,体现的就是舞美阴柔的一面;而“提腕”和“亮相”这两个动作无不将“气韵”中的媚与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前者向内收敛,后者含苞欲放。

古典舞的刚柔之美,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可寻得记录。唐代诗人李端写下《胡腾儿》的诗,对《胡腾》舞做了如下描写:“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就是说音乐节奏快,舞蹈随着节奏跳转,舞者又反手叉腰,向后下腰,柔得就象一轮弯月一样。又如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对《绿腰》舞进行生动描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舞蹈轻盈、温婉,却又不失气魄。这些都无不反映了舞蹈的刚柔之美。

二、“气韵”论下的中国古典舞蹈发展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的“气韵”范畴,它与古代中国人的生命状态、社会实践以及世俗风气有着多层次的联系。就中国古典舞而言,“气韵”是能够反映艺术表现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内在意识,而这种内在意识是艺术变现者特有的思维现象。之前有学者指出,“气韵本乎个性,一人有一人之面貌,即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个性不同则所作之画,气韵也不同。”如此演绎过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表演也都会受到艺术表现者的思想性格、精神状态、才能气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气韵”也就可以决定艺术作品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1、舞自心出的起源

《淮南鸿烈・诠言》记载: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

《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仿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论述舞自心出的最早文献。

“气韵”论在汉代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有学者研究指出,“气”是创作主体以力量展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和外在动势,“韵”是创作主体身心和谐而赋予作品的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我们由此推论出,“气韵”本身就是表现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载体。我们不难发现,“气韵”论的萌芽与“舞自心出”这一理论的萌芽惊人的出现在了同一时代。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巧合。任何文艺作品,它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说,“舞自心出”这一舞蹈的基础理论是受到了“气韵”论的影响而形成的。由于“气韵”论的萌芽,两汉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等等。

2、舞蹈风格的变化

汉代艺术(特别是西汉的艺术)基本上以“气”为主,“气”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韵”。而通过研究大量汉画像砖石中保存的各种丰富的舞蹈形象,我们发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大多是气势昂扬,雄健有力,充满勃勃生机,连戚夫人跳的“翘袖折腰之舞”,也是动作幅度较大、节奏鲜明的舞蹈,以“气”为主。当然这也与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相关,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舞蹈的主要观众一一皇室贵族、文人学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李泽厚先生认为,“气势与古拙”为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在这一时代,“气”的重视程度是远胜于了“韵”,但并不是说在这个时代的舞蹈艺术就没有“韵”的存在。汉代诗赋中就可以找到描写以“韵”为主要特色的舞蹈作品。笔者认为,在这个时代的舞蹈中,“气”、“韵”还是两个比较独立的审美要求,虽然在某些作品中,能够有所融合,但毕竟不足以称之为统一和谐的审美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而且融汇了许多的外族文化。“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式形成,并在理论上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中国古典舞在这一时期也充分的受到了这一审美范畴的影响。舞蹈的基本观众变成了贵族士大夫,他们情绪低沉,及时行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们。因此这个时期的舞蹈没有了汉代那种豪放粗犷的气质。“如白贮舞。从晋至隋唐,一直盛行。它具有江南地方特色,舞袖激发丰富多变。时而高举,时而徐转,时而飞舞,时而掩面,”如推若引留且行“的优美舞步,引人入胜。”就像上述描述的那样,这个时期的舞蹈已经失去了汉代的那种大气。但是我们可以惊喜的发现,这个时期以白贮舞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多了几分妩媚,却又继承了汉代的舞容,已经能够找寻到“气”、“韵”交融的影子了。但是,这个时代的表演性舞蹈,大多崇尚以“韵” 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唐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生气勃勃,而且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古代社会在唐展到了最高峰,也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太好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舞蹈,特别是中唐以前的舞蹈,自然也就重新拥有了大气磅礴的气势。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由于唐代舞蹈不但继承了魏晋时期的优柔“韵”味,又重新唤起了汉代所崇尚的“气”,并在各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融合,“气韵”这一审美范畴可以说在唐代的舞蹈中表现达到了一个极致。但同时,在中唐之后,盛及而衰,逐渐消解。

宋代,被誉为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气韵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宋代美学中“韵”的突出。这种消解我们可以通过唐代著名“软舞”《绿腰》(又作《六幺》)的变化中找到足迹。

黄时龙的《虞美人》对宋代的《六幺》舞做了如下描述:

“卷帘人出身入燕,烛底粉y明艳。A鼓初催按六幺。无限舂娇都上,舞裙腰。画堂深窈亲曾见,宛转楚波如怨。小立花心曲未终,一把柳丝无力,倚东风。”

同样是描写六幺舞,但为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对《六幺》舞进行了如下生动描述: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不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代的《六幺》舞承袭了唐代《绿腰》舞以舞袖为容和舞姿轻盈、飘逸、流畅的特色,却摈弃了“飞去逐惊鸿”那敏捷昂扬的风貌。也就可以此推论,宋代的舞蹈没有能够很好的承袭唐代以“气韵”为美的审美标准,过于注重了“韵”的突出,“韵”在宋代成了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

在之后的几百年间,中国古典舞都逐渐走向了一个低谷,没有能够有所大的突破。而这一时期,与社会气运相关的“气韵”在唐代以后就逐渐走向了消解。应该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穷途末路,毕竟会直接影响到“气韵”的发展。“气韵”的消解也给中国古典舞带来的不少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明清至民国初,中国古典舞已经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性了。它不是沦陷于西方文化的侵入,而是经典失落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内部。

三、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转变

“气韵”的消解并不是说,“气韵”这一美学范畴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气韵”已经不再作为社会的基本审美标准,表现于人们的艺术创作中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恢复中国古典舞蹈的课题才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对象。“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也是由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提出并得到业界认可的。而这一概念中的中国古典舞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舞蹈了,而是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金山战鼓》以戏曲形象为基础,第一次以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手段,再现了九百多年前南宋名将梁红玉带领两个儿子擂鼓助战,英勇不屈地抗击金兵的光辉事迹。

《金山战鼓》的舞蹈编排上,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吸取了“起霸”、“走边”等许多因素并按照编导所需人物的性格,以舞蹈的特性加以夸张、变化和发展,使原本戏曲性的动作更加舞蹈化、情感化,不仅在节奏上强调轻重、刚柔、强弱、急缓、松紧的对比,造型上也具有拧、倾、圆、曲的特征,强调动作路线上回环往复的特征,突出了流动连接上闪转腾挪的鲜明民族风格,加强了古典舞特有的节奏变化,从而把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韵律融会贯通在整个动作形态当中,把梁红玉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中豪杰的特有形象准确生动地层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转换,也没有离开“气韵”这一美学范畴。

《金山战鼓》在创作中,以“气韵”为审美形态,提出了古典舞的曲线之美,在舞蹈动作上做到了动与静、放与收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套特色的动律,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可以说,《金山战鼓》是中国古典舞现代性转换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气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古典舞。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9

设计师个人简介:

观悟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事务所高级主任设计师

代表作品:

长源假日港湾别墅

金色港湾别墅

咸宁移动大楼

新乡医学院

武汉豪生国际酒店

咸宁长安大酒店

保利十二橡树

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东湖广场总部

新古典主义时期开始于18世纪50年代,出于对洛可可风格轻快和感伤特性的一种反抗,也有对古代罗马城考古挖掘的再现,体现出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兴趣。这一风格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变化,到了18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风格变得更加单纯和朴素庄重。

不难看出,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这套房子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作品不仅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并且营造出一种温情浪漫的格调,追求一种悠闲、舒适的家居空间,正适合有生活阅历的居室主人。符合他们既可以放松心情,又能体现文化氛围的居住空间需要。

进入户门便是餐厅,原有餐厅空间较为局促,设计师打通了入户花园空间,将其改为餐厅,使主人用餐的同时也可以欣赏窗外的美景。餐厅天然大理石地面图案交错纵横,为整个空间增加了一份动感。墙面大面积采用西班牙米黄,淡雅的米黄体现了典雅、大气。局部点缀了镜面及石材雕花,使空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餐厅餐座椅造型简洁大方,细节处却透露出欧式的雅致韵味。宝蓝色的窗帘是华丽的欧式造型,餐桌上剔透的水晶容器一抹宝蓝色的花束与之呼应,层次简洁分明。真正了体验了一回视觉饕餮。

餐厅往里走,便可以看到厨房和客厅。厨房空间采用了嵌入式冰箱的设计,巧妙地将冰箱和橱柜柜体融为一体,既满足了使用功能,也使厨房空间更显简洁大气。

客厅整体开阔的空间配合水晶灯与欧式家具的点缀,提升了华丽感,使整个布局相互辉映,交织如画。意大利头层小牛皮沙发,搭配精致的贵妃榻加香槟金色的实木边框,华丽与质感相得益彰。新古典造型的抱枕,色彩相互融合,层次分明,干净柔和。配饰部分,窗帘、地毯,到最后的摆设艺品,都注意到心理的舒适感和怡人气氛的形塑,透露出主人的品味和喜爱。

儿童房间蓝色的海洋色,迎风起航的帆船,彩色的条纹,泡泡一样的软包造型,仿佛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正在扬帆起航。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