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1-28 11:29:51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评价;大学生;辅导员;学生管理

一、引言

在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人生活在人群之中,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识别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角色的主要条件。评价有着巨大的塑造功能,这种价值判断总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行为或活动的结果而作出的。积极评价是指评价行为的正确性和优良性;否定评价是指对相应行为的批判与否定。

二、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评价的形式多样,包括了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很容易、很自然会把对学生的评价和分数联系在一起,在家长、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心中“分数至上”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而不仅是为了学习书本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引导手段,评价的激励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一)自评反思促进步。

评价理论告诉我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要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作用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1.作为班级辅导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看自己时,经常是只能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这种并不能促进步的评价方式,是自我感觉良好式的表现。因此,帮助学生看到事实,自己定位,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只是自我满足,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不断提高。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清楚自己有哪些不足,和别人差距在哪?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明白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3.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教会学生明确未来要努力的目标、方向,全面地看待自己。无论是在日常行为方面,还是在学习和活动上,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是使让学生对照标准自我认识和分析,此外,引导学生坚持阶段总结等方法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好方法。总而言之,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意识的增强,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自我。学生总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养成学生善于反思的好习惯,找出身上不足,及时进行改正。

(二)互评促激励,让学生互评促发展。

开放的学习环境应该让学生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也参与评价。因为平时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在一起,所以学生评价是一个获取对方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容易清楚地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对方更多,更深。让学生评价别人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还可以活跃气氛。同时,进行学生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较真实,较具体。比如在主题类班会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很认真地参与,当一位学生发言后时,大家都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反馈信息给发言人时,那位可以虚心接受,效果是很明显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正确看待他人,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对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学生互相评价也会碰到问题,甚至有的同学不积极主动参与评价。民主的评价好像走过场,变成了一种表面形式。有时难免会有偏颇,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可以,有的同学会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加进去,一旦有这种情况发生,作为辅导员老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让学生参与到互相评价中,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不管是评价别人还是被别人评价,都让他们觉得这是和自己相关的重要事情,去进行评价时,不能带有随意性,要持有一种公正、认真的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师评促提高。

在班级管理中,也不能忽视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也特别重要,不仅能起到引导作用,还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感觉到各种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在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辅导员如能给予学生及时的补充性、总结性评价,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评价要及时。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及时指出纠正。辅导员的评价,应该让学生觉得老师和同学都正在关注着我,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评价要明确。

辅导员老师的评价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是对还是不对,好,好在哪里,不能以含糊不清的语言出现。只有这种指向明确而又激励性的评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向这种好的方面继续努力。

3.评价要客观辩证。

辅导员的评价应该尽可能从积极方面评价,表扬和批评都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应该积极引导,但也不能说放弃批评。在赞美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尽可能注意学生的纵向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一样,辅导员老师要会寻找学生身上的“闪亮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建立信心,不断进步和改善,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辅导员评价不仅是赞扬,也要有适当的批评,这样不但不会消除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因为挫折、失败教育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评价学生时,辅导员应该遵循人与人差异的原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分层次评价。这种分层次评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想法。学生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因为这样的评价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辅导员老师要更仔细观察优秀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以帮助他们达到完美的自己。但对于有各种不足和缺点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面对学习充满信心,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辅导员能把评价的方法体系巧妙利用起来,辅导员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就能顺利达到。有爱心、有智慧的评价有利于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气氛的营造,慢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辅导员看待学生的眼光要有科学性、发展性,帮助学生创造出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让教育空间更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少杰.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姜鸣.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6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2

研究建立科技社团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对科技社团的活动情况、工作水平、发展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可促使我国科技社团管理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同时对帮助科技社团调整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决策、健全组织制度、改善组织管理、提高服务品质、沟通社会等将会起到激励的、导向性的、规范性的、科学性的诊断和反馈作用。本论文根据我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技社团目前面临的志愿失灵、职能缺位、人才缺乏、运营效率低下的现状,针对非营利组织科技社团绩效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产能产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分析绩效评价法的特点,研究选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体系使其区别于企业和政府的绩效评价。

【关键词】

科技社团;绩效;绩效评价体系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机构职能改革的稳步推进,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非营利组织(NPO)被认为是补充政府与市场不足的“第三部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科技社团作为“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样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独立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它在促进科学参与者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社团(研究会、学会)的绩效能综合反映出社团会员的凝聚力、业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发展前景,这不仅是政府管理部门和科技社团自身才会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团捐赠出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动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科技社团的组织运行与内部治理现状,针对科技社团绩效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产能产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分析相关绩效评价研究方法,并引用APC理论,从问责、绩效和组织能力3个方面,按三维评价模型的三个维度设计模型,根据指标的有信度,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并选取出有效的绩效指标,研究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体系。

1 我国科技社团的运行发展概况

1.1 我国科技社团在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科技社团的业务开展和管理方面都是以“民主办会”的原则为基础的。在“以人为本”的科技社团中,我国国内的许多科技社团都缺乏了专门的人才培训机制,要么是忽视了,要么是因为资金的缺乏、工作的繁重、人力不足等原因,未能提供进行培训的机会。这种缺乏使社团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不能快速进步,致使组织内部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意识,如内部成员的思维定势,缺乏想象力、有从众心理、创造动机不强等。其次,科技社团使用的是社会的公共资源,在人员结构方面存在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的二元结构,其受雇的专职人员与志愿者对社团组织的认同度是有所区别的。专职人员与志愿者在社团组织内的职业生涯阶梯方面存在着“连续性”与“断裂性”的问题,其中内部专业人才的短缺是科技社团人力资源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科技社团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形式,同样具有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所以其目标与政府、企业的目标大相径庭,相对多元化,其绩效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科技社团的产品交易过程和服务形式都比较特殊,消费者几乎不用付费就可根据政策享受得到,社团的非营利性不存在资金补偿收益,其经营结果看重的是社会方面的公益效果。例如:所得捐赠常被用于资助而没有绩效的运作,因此,其绩效表现缺乏了“利润底线”,更多的是非财务的绩效形式。总结科技社团的绩效特殊性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评价指标的多元性;(2)缺乏产出量的最大化竞争标准,比较难以测量;(3)一个绩效评估系统通常只适用于一种环境一种组织,缺乏非营利组织的普遍适用性;(4)缺乏公开透明的公共数据平台。

(2)科技社团的运作资金主要来源是组织挂靠单位的资助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扶持资金,还有会员会费、项目性经营收入和社会的捐赠等。中国的科技社团大多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新成立或重新恢复组织活动的,所以国内的科技社团并没有长期积累的厚实家底。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大多数科技社团的经费来源总体上都不能满足组织活动的需求,处于经费不足的状态,其获得经费来源的渠道比较狭窄,同时也缺少了新的经济来源的支撑。

(3)我国科技社团在组织结构内部治理上也存在着组织文化方面的缺陷。我国的科技社团绝大多数是在旧经济体制下传承下来的,它的功能与政府职能边界交叉,科技社团的权利并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仅仅是依靠与政府的积极互动而获得活动的空间。这体现了现阶段我国的科技社团并不属于完全是遵循组织自身健康发展规律的机构群体,组织在核心文化方面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也导致了科技社团出现会员志愿性失灵,缺乏凝聚力和社会公信力,营利水平较低等问题。另外,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在登记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设立门槛高、限制多、部门监管不力等特点,而且由于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和社团挂靠体制并轨,造成了科技社团管理的总体法律环境与发展不同步,同时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非竞争原则,造成了社团组织出现垄断性运作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社团组织的活力减退,并不利于社团组织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人才短缺、资金缺乏、法律不完善支持不足,社会公信度比较低,这是我国大多数科技社团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国内大多数的科技社团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较,其发展速度远远不能够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政府和市场的压力下,科技社团非营利性的经营使其艰难地在生存着。不少组织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经营性活动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最后结果是偏向了追求营利的市场发展道路。这些状况让社会对科技社团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科技社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促进科技社团发展的解决思路

对我国科技社团在发展中存在志愿性失灵、缺乏社会公信力和凝聚力、营利水平较低等问题的现象,通过上节的问题分析总结,本文认为,在促进科技社团健康、持续长期发展的愿景中,关键是科技社团要培育其自主能力,加强内部治理提升社团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将评估结果公开化、透明化,以此激励和增强公信力与凝聚力,公示结果也有利于公众能够更好地监督和参与到绩效评估的工作中,提高评估的可信度,从而促进科技社团的绩效管理水平,促进科技社团的发展;这也需要国家政府方面同时给予科技社团宏观条件的政策支持,两方面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2 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绩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可以分成定量和定性两大类,这两类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能否将研究资料量化并采用定量计算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依据专家学者前期总结过的研究经验,在此,针对科技社团的非营利性和组织运作的特征选取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评价方法。

2.1 平衡计分卡法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在1992年开发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强调的是战略目标和绩效考评之间的联系。目前,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范畴已从企业发展到公共部门及非营利组织中,若在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中也使用此评价方法,将科技社团的组织使命和战略放置于平衡计分卡的最顶层,所有评价指标都应该导致科技社团最终绩效的改善。在此,可以以平衡计分卡法为例来分析科技社团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1)财务维度,科技社团的财务分析有别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维度,应反映出科技社团不断增加对外融资净额量的资金筹集能力;反映组织运营目标是否可达到收支平衡;反映组织运作目标的投放方向及资金量。

(2)客户维度,科技社团的客户包含捐赠人、志愿者、雇员、项目运作机构和受益人等,而社团“顾客”的公众满意程度则是科技社团首先要考虑的对象。在具体的评价中,应重点考虑社团在公众责任方面的指标,同时兼顾其他“顾客”权益的实现和满意度的提升。

(3)内部管理维度,科技社团的内部运行和流程设计,须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基础而设定其具体流程和业绩指标。内部流程包含了资金的筹集和分配、项目的开发设计、志愿者和会员的加入量、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信息的有效沟通交流、社区的合作和建设等方面。

(4)创新和学习维度,是指衡量科技社团的发展依赖于会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维度。“顾客”的满意度来自于社团的服务能力,社团的组成主体是会员,会员参与绩效的改变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科技社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学习,这就必须要加强对会员及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培训和开发。

总的来说,将平衡计分卡运用于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估,将有助于科技社团实现长短期目标行动的结合,有助于全面掌握社团的现状和发展,平衡积计分卡法是科技社团绩效评价方法中值得借鉴的重要方法。

2.2 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透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导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能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有效资讯。在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估中引进标杆管理法,以国际上经营成果显著的优秀科技社团为目标,将有助于科技社团的战略制定;有助于运营绩效的提升;有助于社团的学习与创新发展。

2.3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行为锚定等级法是指对一个量化性的尺度,使用描述的方式将一些特定事例的优良绩效和不良绩效按照尺度来加以锚定或解释,结合了关键事件法和等级评价法的优点。

在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中也可以采用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可使工作绩效的计量更为细致,评价标准更精确;各种评价要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可避免了以偏概全的维度得分标准;另外在对同一维度的评价结果几乎一致,其反馈效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2.4 360度绩效评估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指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按此对被考核者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评估的绩效评价过程。360度绩效考核同时也可称为全方位绩效考核法或多源绩效考核法,将其运用在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方面,由于反馈的信息来源是出自于多人多方面的,在实际的实施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操作时效性,但可以当作是一种评价理念来借鉴。360度考核法的绩效信息是从多方面进行收集的,比较全面,信息质量也相对较好,从理论上看,会使绩效的评价能更准确地贴近实际,从而增强了绩效评价的有信度和有效度。

3 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科技社团的绩效与企业及政府对比有很大不同,科技社团的使命特殊,组织目标较多元化;科技社团的产品、服务性质特殊,消费结果比较看重公益性,表现为非财务性绩效;科技社团的非营利性及不具备剩余索取权的特性,使其在经营中要求在效率、经济、提供服务方面须具有迅速性,其在经营绩效中的成本因素和收益因素也呈现多样化;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科技社团也不可能脱离出市场经济,但为了长期发展科技社团需要获得相应的外部资源,这时也不得不市场化及商业化运作。科技社团这些绩效特性的存在决定着科技社团的运行和发展,也影响着科技社团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绩效评价系统建立的原则

由于科技社团不同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科技社团的组织目标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它同时具有非营利组织的特性,即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公益性。所以,为了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对科技社团进行绩效评价,应该遵循在评估过程中的方法原则,即目的性原则;民主、公开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3.2 绩效评价系统建立的流程

建立公开、透明的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系统流程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a.综合根据科技社团的组织功能、组织结构及特性等,通过文献法、观察、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选取出合理的、有信度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由组织内部评价小组先进行内部的自我评价。b.根据自我评价的评估材料,再次进行检查举证是否充分,材料是否齐全。c.由相关利益群体和专家组成一个综合的评估小组。d.由综合评估小组对需要做评估的科技社团进行现场检查或随机抽查。e.将评估结果告知被评估的科技社团,并由专职的部门受理科技社团的申诉。

3.3 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筛选基本依据是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力,删除隶属力低的指标,保留隶属力高的指标。根据评价指标隶属力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将相关专家选择指标的方法改造为对指标评分,最后计算各个评估指标的得分值即隶属力,删除得分低的指标,选择得分高的指标。

目前,我国科技社团还缺乏着刚性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全程跟踪的体系化评估机制,进行绩效评估更是困难重重,而且科技社团发展的多样化与多元性导致评估指标的多样,现在缺乏统一的标准。王税兰曾对非营利社团机构的绩效评估提出了5个维度,邓国胜使用了3个评估维度,NPO信息咨询中心设立了10个中国组织公信力标准,张玉周设立了三维绩效评估模型等,本文以邓国胜和张玉周的评估框架为例。

(1)APC评估理论:邓国胜的APC评估理论对民间组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主要是从问责、绩效、组织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估。APC评估指标见下图1:

(2)三维评价模型

张玉周(2009)利用分析法构建了非营利组织三维综合评估模型。该模型按3个维度设计了三层级指标,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65个,见下图2:

本文认为,现代科技社团都需要关注组织的内部治理问题,从战略性方面看现代科技社团的运行,对其进行绩效评价系统分类,可分成以下几个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非营利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贡献度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组织运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战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

3.4 评价主体的确定

绩效指标的选取确定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由谁来进行评价”的问题,即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谁。在此,科技社团评价的主体包含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公众、会员和科技社团组织自身,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图4表示:

(1)行政管理部门对科技社团的依法运营行使着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我国对科技社团实行双重监督管理制度,分别是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民政部门是科技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各级科协组织是科技社团的业务指导部门。”本文在此所指的社团管理部门专指各级科协组织,科协对学会组织的评价较多地反映在学会完成活动任务目标的情况上,学会绩效评价最终是以经费使用效率为评价指标。

(2)组织的自我评价是科技社团自身担任评价主体并对自身绩效进行评价,对组织服务会员的能力、组织凝聚力、社会影响力、科学推动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主。社团组织自身会更了解自我运作的机制,相对地可以简化了外部评价的程序并能真正地把握其活动的业绩。如果科技社团的自我评价能与管理部门评价、社会及会员的评价结果相接近,就能体现出科技社团具有良好的认知,如果差距较大的则应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内容和重点。组织通过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价并公开自我评价的考评结果,充分运用激励理论对优绩效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在内部形成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并加深会员对自我职责理解,最终达到会员与组织目标一致而促使科技社团的总体绩效得到较好的提升。

(3)会员评价是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中的核心主体,科技社团的会员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他们是社团的主体也是社团的“顾客”,社团会员评价能真实反映出社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会员对社团是否满意,反映了社团是否具有凝聚力;另外会员通过履行义务,如缴纳会费,也可获得社团提供的各种服务。根据会员的需要而组织相关活动,为会员搭建各种交流平台、搭建学习和促进成长的桥梁,能促使会员的心理能得到满意的归属感。

(4)社会公众评价可反映出科技社团的社会影响力的水平。学会可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展览,重大事件科技事件新闻会等形式来进行的形象宣传。科技社团介入公众社会生活越多就越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由行政管理部门、自我、会员及社会来充当,确定了评价主体,也就确定了绩效评价的依据、原则、内容和模式的选择。

3.5 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对象和指标的数值后付予相应的权重,权重系数关系到综合评价的可信度。在此,引用相关专家分析所得出的数据来源资料而确定其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科技社团评价主体部门的绩效评价模型如下图5:

(注明:本文根据权数计算所需要数据的原始资料来源,运用专家定权法、历史资料法、文献法、数据分析法等分析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

3.6 评价周期

由于科技社团的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在日常工作上均有着一定的计划性,所以针对性地实行月度考核比较合理;

科技社团学会内部专职成员不同于志愿者,相对比较稳定,可针对社团的整体绩效评价实行季度考核。社团的整体绩效是内部专职人员物质、精神奖励的依据,科技社团的整体绩效评估结果应比职员考核结果在前,以便作为内部专职人员考核结果的奖罚依据。

3.7 结果应用

在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前,绩效考核小组长在考核周期前先召集小组成员制定提交本月绩效考核计划,执行副组长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绩效考核周期前,考核负责人向考核者提供硬性考评所需的数据;绩效考评人取得考核数据或软指标报告后,负责模糊评价模型得出考核结果;根据计划完成情况沟通:绩效考核者检查被考核者上交的考核周期工作报告后与被考核对象沟通,根据被考核者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成员周期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绩效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跨级领导将被考核者考核周期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综合考评,最终得出所属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在综合考核周期内的绩效考评得分;将考评得分进行公开、公示,并收集受理被评估科技社团的申诉,评估小组根据被评估社团的申诉,提供评估报告及提出问题的改进建议并根据科技社团的不同发展阶段绩效跟进并做出评估新方案。

总结绩效评价系统的结果应用,可用下图6表示:

通过以上研究的要点内容,可构建出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进行科技社团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评估而使社团能够客观地审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方向,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对社团内部员工的业绩评价可以促使他们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有利于管理效率提高,增进社团组织的绩效。所以针对评估结果应同时设定适当的奖罚机制,以此激励科技社团的积极性和提升其公信度。

【参考文献】

[1]Thomas Wolf.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1990.

[2] Kaplan R S,Norton DP.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jan./Feb1992

[3][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邓国胜,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6]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

一、引言

2006年以前,我国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上市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并不强烈。2006年以后,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尤其是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五部委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自愿性披露转变为强制性披露。《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目前我国主要从评价的实施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规定。从不同部门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内部人员而非外部人员,既包括董事会这样的权利机构,又包括审计部门这样的职能机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既包括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包括具体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得出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结论,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成果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银行作为特殊监管的行业,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着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本建立能否保证银行具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否得以完善和发展?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2013年间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参考。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

(一)整体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16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交、建、农)、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安、浦发、民生、招商、华夏、兴业、中信、光大)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南京、宁波、北京)。

2010年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自2011年1月1日起对外披露或报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11-2013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均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总体来看,上市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披露更加详细和完善,并表现出统一的趋势,大部分报告完整地包括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应当披露的以下八项内容: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重要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二)具体分析

在评价的责任主体方面,2011-2013年,16家共48份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都明确指出,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其有效性,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董事会的责任。

在评价范围方面,2011年,除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外,其余14家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2012年、2013年16家银行均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按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应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及三个层面(公司总体层面、业务流程层面、信息系统层面)展开。然而,如下页表1所示,2011年详细披露了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的银行有11家,而2012年和2013年仅4家银行作了相关披露;对于三个层面的披露,银行也都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评价依据方面,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众多。由表2可知,银行主要依据《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少数银行同时也依据了其他相关法规,如建设银行2013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除了依据《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外,还依据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法规。法规繁杂,一方面导致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千差万别,彼此的自我评价报告缺乏可比性,另一方面也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难以统一,评价结论缺乏可信度。

在评价程序和方法方面,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较多地涉及到了银行的商业秘密和信息成本,直至2010年,我国仅有1家银行对此进行了披露。自2011年起实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纳入了强制性披露范围,2011年披露该项信息的银行增加至13家,占比81.3%;2012年、2013年,16家银行均披露了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和方法。

在缺陷认定标准方面,2011年、2012年有13家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且2012年只有北京银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进行了量化;2013年,披露缺陷认定标准的银行数量上升至16家,对其进行量化的银行达到了13家。

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方面,2011年有4家银行对此进行了披露,2012年仅2家银行进行了披露,2013年,除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未披露缺陷整改措施外,其余14家银行均进行了披露。然而,即使银行披露了缺陷整改情况,但对于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却以在可控范围内且已经得到整改或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为由没有做详细披露。因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会选择性地披露有利信息,缺少实质性内容的披露。

在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方面,近三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所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均得出了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合理并运行有效的结论,而缺乏如何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披露。2011年,仅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对此进行了披露,招商银行针对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审计成本问题研发了新的审计软件,以降低评价成本并保证评价效果;民生银行则通过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业绩评级挂钩,提高了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的关注度;2012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均未提及如何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2013年,仅平安银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提及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相衔接,及时梳理流程、风险点和控制活动,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近三年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商业银行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逐渐得以改善。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容缺乏充分性;第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依据缺乏可比性;第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第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论缺乏关注度。

三、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建议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上述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制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导细则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信息披露缺乏充分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银行较少地披露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具体内容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本文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虽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披露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理念、要素和框架的指导,对每一项内容并未做详细的规定。鉴于此,本文认为监管机构应基于现有的规范,针对不同行业的性质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内容的侧重点;在确定具体披露内容时可以运用标杆管理法,参照行业内优秀银行的做法确定应披露的信息,比如,2013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均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范围和缺陷认定标准,但这两项均做详细披露的银行却不多,其中仅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既充分披露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又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以为其他银行提供借鉴。

(二)采用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行业标准

五部委、上交所、深交所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别出台了评价标准,但对内部控制各方面的规定不尽一致,导致各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采用多重标准现象的出现,使得评价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应针对银行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包括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一般标准为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宏观框架,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及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等基本概念。具体标准细化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实务标准内容,指明每个业务单元的关键控制点;规定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及缺陷认定标准进行披露;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定性披露的基础上应进行量化评估,以增强银行间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可比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评价的内容不一、格式不规范、质量不高、执行力度不够,且不乏虚假信息的披露。这一方面与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惩罚不严有关。对于管理层不履行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责任、内部控制评价不实、披露虚假内部控制信息及审计师出具不符事实的内部控制鉴证意见等,我国缺少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我国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以此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

(四)促进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与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融合

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论给予关注。一方面,应规范缺陷及整改措施的披露,细化内部控制缺陷分级的具体标准,建立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数据库。持续完善符合战略发展及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构筑牢固的风险管理防线,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做到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缺陷纠正机制的“快速反应”,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及时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有效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通过系统自动控制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标准化、常态化。银行应在推进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块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从系统操作便利性、功能扩展性等方面,持续完善系统功能并推广运用;同时,把部分内部控制提前嵌入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加强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J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50-53.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4

一、高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杠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要求高校“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杠杆作用,撬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质量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如果缺乏教学积极性,在教学中不作为或敷衍塞责,潜在的教学质量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不断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热情。有利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工作。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地改革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使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在管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教师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师德、师智、师能、师情、师风等方面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二、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准确,这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发挥杠杆作用的支点。评价工作只有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杠杆作用。否则评价工作不仅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管理,反而可能误导我们的管理;不仅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反而会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但评价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准确。教学不像企业生产,生产过程和产品都比较容易拿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量化标准。尤其是大学教学,学科门类多,课程属性复杂,教师分类管理,学生需求多样,这些都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异常复杂,都决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必须经历一个持续不断地修正、完善的过程。同时,评价只是管理的一环,尽管重要但也不是管理的全部;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剂良方,但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评价结果的完美而把过多的精力耗散在评价上,影响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况且即使投入相当大的管理成本,但往往受到目前理论和实践的局限,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总之,对待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应具备三个基本态度:一是积极推进。评价与评价改革不能不搞,要永不言弃,永不言败。二是认真对待。评价与评价改革不能不努力搞好。三是正确面对。对待评价结果,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对待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因噎废食,从而否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回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

三、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分析当前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评价结果得不到普遍认可。从教师群体来看,评价结果尚且能够概括地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汇总我们近年来的评价结果,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呈现出这样一些基本趋势。一是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认同度逐年提高,这说明我们的各项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二是不同类型的课程,其评价结果得分由高往低依次是:专业课、选修课、基础课。说明教师对专业课教学更加重视,投入更多。三是不同层次的教师,其评价结果得分由高往低依次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总体上是与其职称高低相一致的。四是不同的评价指标,其评价结果得分由高往低依次是: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说明教师的师德水平普遍较高。而在教学内容、方法、能力水平等方面,评价结果个体间差异显著,这说明在部分教师身上确实存在明显不足。这些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也能够被普遍接受。但具体到教师个体,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公正、准确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一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往往得不到高分,二是教师间差异不显著。评价的体制、主体、指标、组织、政策是导致这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

(一)体制因素

出于便于操作、节约管理成本或者维护评价的权威等考虑,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普遍由教务处包揽,一般是在学生选课前由教务处依托网络和选课系统统一组织实施。这种组织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无法发挥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作用,使学院成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旁观者。

(二)主体因素

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主体缺乏积极、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是领导评价,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和形象,对本院教师评价偏高。二是专家评价,一般是由退下来的老教师承担,他们工作认真、作风严谨、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长时间离开教学一线,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和意识,而且人数有限,对每位教师了解有限,评价结果难免有较大偏差。三是教师互评,碍于情面,也普遍会偏高。四是学生评价,由于对评价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比较多的代替评价的现象;同时由于责任意识、公正意识淡漠,仅凭个人的好恶、需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指标因素

评价指标不尽科学、合理。一是制定指标的管理者往往不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原理,而是凭借经验来设计,缺乏科学性;二是全校一个评价指标,而评价的是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指标太具体、太客观了,无法照顾到各类课程的属性和教学实际;指标太笼统、太主观了,不同的评价主体会有不同的解读,其评价结果可想而知,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四)组织因素

评价组织工作不够科学、严谨和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价方式上,一般采用集中评价的方式。其弊端在于,一些结束早的课,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已经淡漠;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二是评价前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三是评价时间一般采取选课前评价,先评价才能选课,这使得学生有被胁迫的感觉。四是教学班人数差异显著,大到二三百人,小到二三十人,会影响结果的精确度。五是对结果的处理比较随意,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致使评价工作在指导教师教学和改革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六是缺乏配套的规范教师行为的措施,导致极个别教师以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承诺给学生好的成绩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学生的好感和好评。

(五)政策因素

尽管评价结果与技术职务聘任等挂钩,但相比科研来讲,缺少硬性的规定和奖惩政策。比如在技术职务聘任中,绝大部分高校只把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条件,满足这个基本条件后,考虑教学的就比较少了,而绝大部分教师又很容易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基本条件,这就必然弱化了教学在技术职务聘任中的作用。另外在用人制度上,存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以致拿不出有效的办法处理评价结果差的教师,这也使得教师对评价结果无法足够重视。

四、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着力点和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改革与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评价什么的问题上,着力解决评价标准的问题。二是在如何评价的问题上,着力解决评价主体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结果如何处理的问题上,着力解决相关政策问题。针对这“三个着力点”,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坚持以下“三为主”的基本原则:

(一)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体现学术为主的原则

一门课、一类课,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更准确,更能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本上讲是教学学术问题,而学术问题应该由教授委员会、由教师说了算。为此,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上,学校只负责设计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便于学院、教师间的横向对照和比较,而具体到每一类课程确定哪些考核指标,则由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制定。

(二)在谁来评价上,体现以学院、学生为主的原则

学院更靠近教学一线、最贴近教师,由学院为主体组织实施评价,能更好地体现和反映教师的意愿。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学质量优劣、高低,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评价最终要依靠学院、依靠学生。山东农大的做法是,按照“校、院两级管理,学院为基础”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组织评价工作,即学校教务处只负责指导和协调,学院具体承担评价组织工作,包括教师最终评价结果的确定;同时把学生评价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部分,其他评价作为辅助和参考。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5

一、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第三方评价机构主体地位的缺失问题在我国大多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缺乏自主性,过多地依赖政府,都存在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评价机构缺乏独立自主性。我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优点是成立之初起点比较高,能够比较迅速地运作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政府干涉过多,过多依赖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另外,在机构人员的安排、评价项目和评价程序的设置等方面政府都存在干预性的隐患,因生存的需要,评价机构也乐于接受政府的领导,非常愿意与其打交道,甚至有不少第三方评价机构原本就是由政府机构转化而来的。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经费不能自给。一个正常运作的机构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经费自给。但由于历史的渊缘,高职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经费通常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拨款,难免缺少底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给予经费拨款;二是社会上少量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有偿评价。

3.第三方评价机构不能自主安排活动。第三方评价机构过分依附政府、经费不能自主独立性,这就决定了在人员与活动安排上自然也不能自主决定;评价项目、评价方案、评价人员设置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甚至在评价过程中连行动小组长都不能担任,只能做一些联系人或者是基础性的工作。

(二)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结果认可度低,缺乏权威性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是一种开放式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只有对学生能力客观真实的评价,才能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向前迈进。我国目前第三方评价机构政府由授意建立,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透明度低,缺乏权威性。

1.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制度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对任何评价人员都具有约束、引导和监督的标准,内部管理不科学不规范,评价人员随意性较大、漠视评价人员的职业道德,对被评价对象造成了很大精神上和利益上的损失,疏于监督和管理,管理机构和管理水平缺乏自律性。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技术有待提高。教育评价是一项科学性与专业性都很强的活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与评价的技术水平直接相关。我国的评估技术相对滞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很大的争议;评价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过程水平比较低,甚至为了方便只是定量采集数据,不跟评价对象进行复核与校对,造成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3.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评价机构是政府主导设立,机构中的评价人员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或者是临时聘请的专家和学校的领导,缺乏专业性。由于评价机构人员队伍力量薄弱、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自律精神有待加强,不能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成果,造成我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第三方评价工作的需要。

4.第三方评价机构缺乏再评价。再评价是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依照相应标准全面分析评价方案、评价获得结果的过程,对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现实性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方案是否科学,信息搜集是否全面、信息处理是否得当,评价结论是否客观公正,这都依赖于对评价工作的再评价。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再评价的监督和制约。

(三)第三方评价机构竞争力太弱

政府主导建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无论从自主性还是经费来源上都优于民间非官方的中介组织机构,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竞争;政府设置的中介机构基本是按照事业单位来设置其行政职能,差不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品,普遍存在行政权力和事业权力利益化现象;特殊的地位导致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有特殊的评价倾向,例如评价项目、认定评价结果等总是有意或无意之中给以偏向。有了政府的撑腰和支持,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一帆风顺。

民间的评价中介机构就不一样了,无论是项目经费和来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无法与政府主导的中介评价机构相提并论。常常为生存计被迫选择一些有违本质的活动来增加收益,这又导致他们社会声誉低下,不断进入恶性循环:项目来源很少寻找低下项目评估评价结果没有权威性导致社会声誉日益下降项目越来越少,举步维艰,最后破产。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归纳起来,导致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存的管理体制束缚了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发展我国现存的第三方评价管理体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中介评价机构大多数是政府主导建制、运行均靠行政手段,经费是政府拨款,欠缺公正性和独立性,此外既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又接受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的双重体制第二,制度的供给模式和需求方式单一,轻视制度的变迁,自上而下的强制推动造成了制度变迁时供给的错位与扭曲;第三,制度上存在惰性,刚开始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设置是为了体现规则、规范的制度,随着制度的不断实施,规则和规范的影响力越来越成为阻碍力量,已经不能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制度不够健全,体现是在微观层面上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介机构、中观层面上的高职评价行业制度和国家层面上的评价制度,缺乏评价机构的共同体和协调机制。

(二)评价机构职能转变不彻底,政府喜好越位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类推模式,将社会的基本制度确立为公有制,一切制度安排按照公有制来规划和制定,导致社会自主力量弱化。高职人才培养中介机构与政府职能转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总是强化行政手段,即便是规划、拨款等服务都有强烈的行政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职能,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彻底、介入角色越位等问题,使得评价机构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民间机构的市场导向型中介评价机构发展步履维艰,难以为继,严重影响了第三方评价体制的健康发展。

(三)法律意识薄弱,法律角色严重缺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时至今日,在一些重要的行政法规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仍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或者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法律。

此外,由于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再评价制度的失位,使得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评价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再评价缺乏后盾,评价结果毫无质疑余地,造成我国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存在发展瓶颈。

三、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对策分析

(一)思想观念转变

政府要放权,少越位。成立全国性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中央政府提供决策;尽量组织一些地区性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多发展民间评价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高校和社会的民间评价机构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类评价机构必须要相互合作,努力发展好自身,也积极从市场的边缘化向中间靠拢,形成内外部质量互相监督。

(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激励制度和再评价制度。要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相适应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准入制度、激励制度和再评价制度。树立开放的管理思想,把管理体制从政府的行政手段中解脱出来,真正重视民间中介机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方评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法律上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合法地位。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评价机构的合法地位缺乏有效的保障,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发展中第三方评价机构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地位,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度,走上一条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组织上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组织上规定第三方评价机构拥有权利和义务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评价机构使政府、高校和社会发生关联,它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这三 个方面相协调。二是保障性原则。要更好地发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机制来保障其权利和义务的实施。三是目的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第三方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第三方评价机构必须具有这些权利:职业资格受法律保护,且不受地域、行业限制;有权取得合法报酬;有权了解调查评价所需的信息;有权公布评价的结论。

(三)大力培育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市场

培育第三方评价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必须激发各类高职院校接受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方评价的主观愿望。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吸引高职院校主动自愿地接受第三方评价。如将高校的经费投入与评价结果挂钩;将招生规模同评价结果联系;将设置新专业的资格同评价结果关联等措施来激发各院校的评价需求。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评价项目,制定第三方评价的收费标准等,来积极地培育第三方评价市场。

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中继续探讨和解决。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仅在如何保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转换思想观念,大力发展民间第三方评价机构;二是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三是大力培育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市场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质量时代,工学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19号)在试点工作中明确提出:以适应需要,提高质量为目标,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建设强有力的、完善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的最大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附设的中介评估机构的大量涌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第三方评价机构主体地位的缺失问题在我国大多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缺乏自主性,过多地依赖政府,都存在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评价机构缺乏独立自主性。我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优点是成立之初起点比较高,能够比较迅速地运作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政府干涉过多,过多依赖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另外,在机构人员的安排、评价项目和评价程序的设置等方面政府都存在干预性的隐患,因生存的需要,评价机构也乐于接受政府的领导,非常愿意与其打交道,甚至有不少第三方评价机构原本就是由政府机构转化而来的。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经费不能自给。一个正常运作的机构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经费自给。但由于历史的渊缘,高职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经费通常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拨款,难免缺少底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给予经费拨款;二是社会上少量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有偿评价。

3.第三方评价机构不能自主安排活动。第三方评价机构过分依附政府、经费不能自主独立性,这就决定了在人员与活动安排上自然也不能自主决定;评价项目、评价方案、评价人员设置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甚至在评价过程中连行动小组长都不能担任,只能做一些联系人或者是基础性的工作。

(二)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结果认可度低,缺乏权威性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是一种开放式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只有对学生能力客观真实的评价,才能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向前迈进。我国目前第三方评价机构政府由授意建立,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透明度低,缺乏权威性。

1.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制度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对任何评价人员都具有约束、引导和监督的标准,内部管理不科学不规范,评价人员随意性较大、漠视评价人员的职业道德,对被评价对象造成了很大精神上和利益上的损失,疏于监督和管理,管理机构和管理水平缺乏自律性。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技术有待提高。教育评价是一项科学性与专业性都很强的活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与评价的技术水平直接相关。我国的评估技术相对滞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很大的争议;评价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过程水平比较低,甚至为了方便只是定量采集数据,不跟评价对象进行复核与校对,造成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3.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评价机构是政府主导设立,机构中的评价人员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或者是临时聘请的专家和学校的领导,缺乏专业性。由于评价机构人员队伍力量薄弱、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自律精神有待加强,不能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成果,造成我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第三方评价工作的需要。

4.第三方评价机构缺乏再评价。再评价是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依照相应标准全面分析评价方案、评价获得结果的过程,对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现实性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方案是否科学,信息搜集是否全面、信息处理是否得当,评价结论是否客观公正,这都依赖于对评价工作的再评价。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再评价的监督和制约。

(三)第三方评价机构竞争力太弱

政府主导建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无论从自主性还是经费来源上都优于民间非官方的中介组织机构,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竞争;政府设置的中介机构基本是按照事业单位来设置其行政职能,差不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品,普遍存在行政权力和事业权力利益化现象;特殊的地位导致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有特殊的评价倾向,例如评价项目、认定评价结果等总是有意或无意之中给以偏向。有了政府的撑腰和支持,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一帆风顺。

民间的评价中介机构就不一样了,无论是项目经费和来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无法与政府主导的中介评价机构相提并论。常常为生存计被迫选择一些有违本质的活动来增加收益,这又导致他们社会声誉低下,不断进入恶性循环:项目来源很少寻找低下项目评估评价结果没有权威性导致社会声誉日益下降项目越来越少,举步维艰,最后破产。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归纳起来,导致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存的管理体制束缚了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发展我国现存的第三方评价管理体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中介评价机构大多数是政府主导建制、运行均靠行政手段,经费是政府拨款,欠缺公正性和独立性,此外既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又接受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的双重体制第二,制度的供给模式和需求方式单一,轻视制度的变迁,自上而下的强制推动造成了制度变迁时供给的错位与扭曲;第三,制度上存在惰性,刚开始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设置是为了体现规则、规范的制度,随着制度的不断实施,规则和规范的影响力越来越成为阻碍力量,已经不能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制度不够健全,体现是在微观层面上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介机构、中观层面上的高职评价行业制度和国家层面上的评价制度,缺乏评价机构的共同体和协调机制。

(二)评价机构职能转变不彻底,政府喜好越位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类推模式,将社会的基本制度确立为公有制,一切制度安排按照公有制来规划和制定,导致社会自主力量弱化。高职人才培养中介机构与政府职能转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总是强化行政手段,即便是规划、拨款等服务都有强烈的行政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职能,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彻底、介入角色越位等问题,使得评价机构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民间机构的市场导向型中介评价机构发展步履维艰,难以为继,严重影响了第三方评价体制的健康发展。

(三)法律意识薄弱,法律角色严重缺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时至今日,在一些重要的行政法规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仍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或者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法律。

此外,由于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再评价制度的失位,使得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评价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再评价缺乏后盾,评价结果毫无质疑余地,造成我国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存在发展瓶颈。

三、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对策分析

(一)思想观念转变

政府要放权,少越位。成立全国性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中央政府提供决策;尽量组织一些地区性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多发展民间评价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高校和社会的民间评价机构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类评价机构必须要相互合作,努力发展好自身,也积极从市场的边缘化向中间靠拢,形成内外部质量互相监督。

(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激励制度和再评价制度。要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相适应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准入制度、激励制度和再评价制度。树立开放的管理思想,把管理体制从政府的行政手段中解脱出来,真正重视民间中介机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方评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法律上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合法地位。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评价机构的合法地位缺乏有效的保障,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发展中第三方评价机构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地位,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度,走上一条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组织上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组织上规定第三方评价机构拥有权利和义务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评价机构使政府、高校和社会发生关联,它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这三 个方面相协调。二是保障性原则。要更好地发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机制来保障其权利和义务的实施。三是目的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第三方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第三方评价机构必须具有这些权利:职业资格受法律保护,且不受地域、行业限制;有权取得合法报酬;有权了解调查评价所需的信息;有权公布评价的结论。

(三)大力培育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市场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6

【关键词】:浅谈 学生 评价 策略 研究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中心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后进生的学习信心。这些活动当然也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对他们的评价是神圣的。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点关怀、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抚爱的动作,都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甚至改变他的人生命运。由此可以看出班主任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是多么的重要。

一、真诚评价,搭建沟通的桥梁。

无论什么时候,真诚总是能打动人的。真诚应该是评价学生的首要因素。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当老师付出了真诚,也一定会从孩子那里获得更多的真诚。

我曾教过一位学生,他在学习上比较吃力,整天沉默不语,同学们渐渐都疏远了他。可根据同学讲,他从来不和同学说话,经过平时的观察,我想让他感受到别人的真诚从而接纳别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决定多和他沟通。通过几次谈话,他慢慢的向我吐露了心声,他说他觉得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他,爸爸妈妈嫌弃他,学习一点儿劲也没有。我趁机鼓励他,告诉他全班同学都想帮他,孩子冰冻的心终于开始融化了,在我和全体同学的鼓励下,他终于产生了试一试赶上来的想法。

二、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结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1.个体自评,认识自我

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在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于是组织了一个“说说我自己”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让每个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优缺点。“我遵守纪律,学习还行,就是写字太难看。”“我太爱玩,爱打乒乓球、打篮球,学习成绩差,还爱欺负同学。”“我脑子笨,学习不好,但我热爱劳动。”……这是学生第一次评价自己,他们很积极,一个接着一个,虽然寥寥数语,却说出了自己的个性。此后,我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活动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中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远比对他们进行灌输式说教要强得多。

2.同学互评,共同进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大都比较片面。“当局者迷”,一个人只有身处集体当中,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下是我班学生对周刚同学的评价:“他爱玩,上课经常迟到。”“他上课爱讲话,爱走动,影响大家学习。”“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总是抄别人的,不给抄就要打人。”看到大家都在揭自己的短,周刚的脸绷得酱红。待大家发言过后,我笑着说:“刚才大家都说了周刚同学的一些缺点,他果真一无是处吗?”同学们沉默了一下,又说开了 :“他很热情,常帮助别人。”“ “他的乒乓球全班最棒。”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又说出了周刚的很多优点,评价由指责变成了肯定和表扬,周刚的脸色也由阴转晴,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我趁热打铁:“现在请大家给小刚同学提一些建议和希望,好不好?”同学们又开始七嘴八舌地提建议了。最后,我才对周刚说:“小刚同学,全班同学给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望,希望你今后能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能做到吗?有信心吗?”此后,周小刚果然以不服输的个性,在集体的监督下,慢慢地改掉了身上的许多坏习气。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从同学善意的见解中接受教育,克服主观随意性,扬长避短,不断改进。

3.教师点评,正确导向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就是一名法官,教师的评判就是终审。学生在经过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有的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语言上难免有些激烈,有的学生对于来自同学的评价有些情绪,这个时候,他们非常期望教师出面做出正确评判,教师此时应演法官的角色,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照顾学生的个性,尽量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三、多形式评价,丰富评价内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的交流互动无处不在,谈话是最常用的方式,但除了谈话,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更灵活的沟通方式。

1.笔谈。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和老师谈话会很紧张,这样会影响评价的效果。这是我们教师就可以和学生进行笔谈。可以准备一个专用的师生交心本,老师对学生有什么希望,哪里需要提示学生注意,学生有什么想法,问题,都可以在本子上写出来。也可以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随机发现问题,及时地给予评价。笔谈冲淡了师生的拘束感,使交流更轻松,也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

2.眼神。作为班主任,我十分注重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我觉得有时相互一个眼神,就能起到交流感情的作用。学生病了,我常常向他投去关切的目光,学生进步了,我就经常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有困难了,我就不时送上鼓励的眼神,告诉他不要泄气。这种无声的眼神所传递的感情,有时比语言对学生更有效。

3.动作。与学生在一起时,轻轻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和学生说话时弯下腰,是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竖起大拇指……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无处不在,使评价充满了温情.。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档案袋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在档案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得意的作品,平时的生活留影,美好回忆等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而教师、家长、同学可以在档案袋中给每个学生给出评价和寄语。同时资料的收集为过程性收集,而非总结性的。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慢慢感受自己的成长。这样的评价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满足于眼前的需要,还要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对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负责。班主任通过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个性得到发展,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为学生的成材作出问心无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评价,学生进步的阶梯》 《广西教育》2011.06 韦荣劲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7

如何改变作文批改吃力不讨好的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和“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进行了粗浅的尝试,总结归纳出了作文批改的五个步骤:“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审评―教师讲评―优化提高”。下面对这五步作简要说明,供同行参考。

第一步:学生自评

在学生对自己抄誉好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前,要求学生先掌握两个方面的知识:评价标准和评价常识,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恰当评价。

1、评价标准与评价常识

评价标准一般包含书写、内容、表达、语言、创新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书写”:应审视卷面是否整洁,字体是否美观,标点是否用对,格式是否正确。

“内容”: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突出;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有代表性、是否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等。

“表达”:主要是看构思是否巧妙,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段间过渡是否自然。

“语言”:关注语言是否简洁流畅,遣词造句是否恰如其分,句式是否错落有致,是否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创新”:主要是看主题是否新颖,材料是否新鲜,构思想象是否新奇,语言是否有个性特色。

评价常识一般包括写人的作文如何确定写作对象、筛选材料、刻画个性;写事的作文如何提炼主题、巧妙构思;写景状物的作文如何融情于景、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确定写景顺序、多感官投入、修辞恰当等内容。

2、恰当评价

在自评前,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做到客观评价自己的作文,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谦虚,把自己本来不错的作文批得一无是处;二是自高自大,把自己本来不太好的作文吹得好上了天。

第二步:学生互评

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即对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到,这就需要进行第二步评价――互评。互评过程中,学生既能以“旁观者清”的优势评价别人的作文,又可以从同龄人的作文中吸取营养,真正实现“双赢”。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别人的作文,特别注意不拔高也不贬低别人。其次将全班学生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分成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数基本相等,然后每个等级各抽取一人组成评价小组,并让作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该组的评价工作。最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相互评价作文。

第三步:教师审评

由于多数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欣赏水平较低和批改经验不足,所以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就需要教师把关,综合权衡作出合适的评价,对学生的做人、写作和评价起导向作用。

第四步:教师讲评

教师在批改完所有学生的作文之后,要对本次作文的写作和批改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在班上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讲评。

1、纠正典型错别字。错字是指由于增减笔画、改变偏旁或变换间架结构而造成错误的字,别字是指把要写的字写成读音相同(相近)的字或者字形相近的字。纠正错别字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少写错别字的方法。例如:平时读书、写字要仔细认真,对每个汉字都要从音、形、义三方面去掌握;分清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弄懂字义,以义辨形,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对不认识的字或似是而非的字,一定要多查字典、词典,不要主观臆断。

2、归纳写作中的主要失误。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偏离主题、人物没有个性、不围绕中心选材、缺乏真情实感、说明顺序不清楚、论点不鲜明等;从小的方面讲,主要有论据不确凿、修辞使用不当、句式杂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词语感彩不当等。

3、表彰优秀作文。先公布优秀者名单,并范读有代表性的作品,然后,归纳这些优秀作文的优点,例如选材新颖、构思巧妙、感情真挚、语言优美等。

4、总结并分析学生自评、互评方面的优缺点。对学生自评、互评中表现出的优缺点要认真总结,对做得好的方面要大加赞赏,如态度认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评价客观公正,然后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如过分骄傲、片面地看待问题、盲目吹捧别人等。

5、指出存在的其它问题。如有的抄袭或剽窃别人的文章,有的字数不足,有的未按时完成作文等。

第五步:优化提高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8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微观节水评价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7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三).张掖市.2004.

缺点自我评价总结范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发展现状 构建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它是内部控制中必要的系统性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等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能有效提升内部控制环境,做到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于是内部控制评价鉴于自身的优点,在我国逐渐受到专业人员的关注,但此时的内部控制评价还只是作为一种审计方式,企业自身并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过于关注。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内控评价的规范化建设,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组织均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各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以指导企业制定适合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控制度。虽然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注册会计师定期通过外部评价来完成。但随着经济发展,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内部化,即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缺乏独立性,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

(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参照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进行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参照《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进行的。审计署、财政部等各部门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未明确规定,再加上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一些核心和基本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便导致各个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效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总之,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三)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不清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仍主要局限在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从其本质上来说基本上处于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的现状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大都站在报表审计的角度上,对报表数据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测试和评价,没有将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扩展到公司治理及公司战略规划的动力方面,导致评价主体内容发生偏离。

(四)内部控制评价缺乏综合性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与财务报表相关联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其他要素的评价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够重视,这种做法没有使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匹配,会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不全面,有时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以风险管理理念为纲

风险管理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也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分析、揭示关键性的风险点并确定重点评价领域和环节,这样既可以抓住内部控制的关键问题,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

(二)正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原有的内控评价目标大都从审计角度出发,考核企业所制定和执行的内控制度能否达到可靠性、合法性、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在实际操作中,其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于可靠性和合法性,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率和效果在内控评价中受到的关注则很少。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和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仅要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和披露方面的需求,更要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

(三)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内控评价标准模式:(1)coso报告中的5个要素标准, 即将内控项目按coso 5个要素进行细分,再按照coso中每一要素的必要条款确定评价标准;(2)采用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其中的一般标准主要指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3)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其中结果评价标准主要是指考核内控目标的达到程度,而过程评价标准主要指内控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如何。

内控项目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企业在选择构建内控评价系统方法时,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全员参与内控评价过程

全员参与内控评价过程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作为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多重目标,涉及企业多个层面和各项业务,仅仅依靠个别部门实施评价工作不仅增大了该部门的工作量,其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随着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演化,知识和信息在组织中呈现向一线集中的趋势,这使得控制和评价的难度都在加大。再次,通过全员参与的形式,可以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需要不断弥补。我们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弄清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内容,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规范内部控制的执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吉东,如何实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2):84-86

[2] 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62-6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