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6-13 16:57:26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1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儒家的核心宗旨。两千多年前,儒家文化提出了“人性本善”,并在中国最先倡导和实践“扬善”教育。直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新课程也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这些都体现了党“亲民”的执政理念,也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谐的校园应该处处彰显“真、善、美”,和谐的教育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去打造。然而当社会功利主义盛行,浮躁作风弥漫的时候,每个人会不断受到“恶”的引诱、包围和侵蚀,许多人因而人性泯灭、道德沦丧和责任虚无。因此,时代在呼唤人的善心、善言和善行。当成人社会的许多不良思想品行折射到在校学生的心理和言行上时,学校必须倡导一种文明、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去驱逐“恶”对学生心灵的干扰,用“善”的力量去净化学生的灵魂。“扬善”教育,作为一种基础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一种回归教育本真,特别是回归到德育工作切入口的和谐教育良方。

二、实践与体会

多年来,我校凭借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扬善、尚美”的办学理念,并倾力打造“扬善”教育特色,以此不断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我校提出要建设一支“师德优良、学识渊博、业务精湛、团结创新”的师资队伍,要求教职工常怀慈善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我们尽心培育一代“有善心善行、有创新品质、有健康体魄、有审美情趣”的合格人才,要求每一位学生怀善心、言善语、行善事。以下是我们 “扬善”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1、用环境宣染氛围,陶冶师生善心。

有言道,环境决定人。扬善的氛围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催人扬善的情境应该让师生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途径感知和内化。为此,学校在三方面作了努力:第一,确定了“求真、扬善、尚美”的校训并把它制作成大型壁画长年悬挂,编制寓意深刻的校徽镶嵌在壁画、校服上并在大型活动中使用,制定了导人扬善的校歌并坚持每天播放。第二,加强校园“扬善”环境建设。学校不放过任何一个善育机会,在室内外墙面上或绿地上悬挂或安插了许多图片、标语和宣传牌,力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墙,让每一块标语牌都充满“善”的气息,让每一片绿地都期待善的呵护,特别是青少年绿色文明园里的每一句规劝都饱含着学校老师的殷殷善育之心,“道德走廊”、扬善教育园地、校刊《振声苑》“扬善”专栏、校园广播台每日播出“扬善”节目、校园网页的师生扬善事迹,校园橱窗的扬善楷模,无不在陶冶师生的善心。第三,加强班级“扬善”文化建设。既有学校的统一规定,如“求真、扬善、尚美”校训在班级里的张贴、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牌匾的悬挂,又有班级各自的个性,如每班教室门口均写明了本班的班级精神、奋斗目标,每班的后墙上均张贴各自的励志口号和“扬善”心语。各班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扬善”活动,更为自己升华善心,践行善举提供了无限动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大师生长年置身于扬善氛围中,“日久见善心”。

2、用活动促进内化,增强善感体验。

活动最能内化人的素质。人们的爱心、同情心、责任感等善性与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需要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活动来把它醒。近几年来,学校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扬善教育活动。除通过升旗仪式、广播会、学生大会等途径广泛宣扬善育要义外,还经常组织开展“我的扬善故事”演讲会、“我的扬善心得”征文竞赛、“我心目中的大善人”读书活动、“我为残疾少儿献爱心”、“我为学校添块绿”等爱心捐助活动,“我为父母洗次脚”、“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活动,以及“家校合作,社会联手,共同扬善”的教育活动,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善性与良知。学校每年召开的扬善教育报告会、“扬善之星、文明之星”表彰会已成了最令人激动的事(学生语)。虽然这种具有鲜明的育人立场和道德目标的教育活动,其功效的显现往往具有滞后性,但我想,真正符合教育本性的教育恰恰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应“世”能力的基础道德教育――扬善教育,为此,我们能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开展此类活动。尽管初中三年只是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但他们如果在这个人生驿站里能被唤醒更多的善性与良知,那么,作为教育者也就尽到了天职。作为被教育者则无疑是一种真正的幸运。

3、用制度执行要求,促进师生扬善。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在制度层面上实施扬善教育,才能使之深入、持久、有效。因此,近几年来,学校致力于相关系列制度的建设。首先,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制度性要求。如“漕桥初中关于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漕桥初中工作‘八忌’”(忌讨厌学生、忌不负责任、忌语言污移、忌方法粗暴、忌不讲信用、忌工作随意、忌劳动商品化、忌非议他人),从基础层面,规范了教师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新制订“漕桥初中教师一日常规”,其别要求教师每天做到三个一:送学生一个微笑、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找一名学生谈心。继而进一步修订了“漕桥初中上课规范要求”,要求老师带着“真诚、幽默、微笑、民主、尊重、宽容”等一系列“善”的品质走进课堂,并把这些要求写入了漕桥初中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以促使课堂充满“善”的气息,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不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品味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在真情和友善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对后勤、财务等人员提出要常怀善心、为师生提供微笑、真诚和优质的服务,对贫困生能尽量减免有关费用,或帮助寻求师生和社会的相应资助。学校还制订了“漕桥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三十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补充意见”、漕桥初中教职工奖励办法、优秀教师评选办法、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办法等,在这一系列的制度中,均渗透着“扬善”的要求。学校通过升旗仪式、宣传橱窗、广播会、学生会等多种形式,还将相关的“扬善”要求向学生宣传,并引导学生把老师在“扬善”制度执行方面的情况及时反馈到校长信箱,以督促教师践行这些要求。

其次,为了加强对学生日常化的扬善教育,学校规划并实施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在初一,学校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武进蚕种场,开发和实施了校本课程《春蚕到死丝方尽》,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蚕的一息尚存,奋斗不息的聚能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在初二,学校专门实施《扬善教育》,加强对学生儒家善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善心、善语、善行等方面的教育。善心

包括“五心”。即:忠心报祖国,爱心献社会,孝心给父母,关心送别人,信心留自己,善语包括“三语”,即:公共场所低声细语,遇见师长礼貌用语,同学相处文明雅语;善行包括五方面,即: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拾金不昧,乐善好施;遵纪守法,见义智为;勤学好问,合作探究。在初三,学生人手一册《振声苑》,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漕中优秀教师、学生和校友的扬善事例,并从中受到启发,为自己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矢志追求。这样,在潜移默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学生接受了系列化的善育。

再次,学校重视扬善教育的评价功能。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和催生学生的善性,进而引导学生行为趋善。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学校一是注重日常评价,通过行为观察与师生反馈,及时通报表扬涌现出来的有善心善行的师生;二是注重假期评价,通过德育作业(行善事)、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在闲暇期间为人处事的情况,三是注重学期评价,学校每年要评选各种文明之星和“扬善”标兵,并通过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激励更多的同学向榜样学习,四是通过成长记录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法,关注学生“扬善”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目前,学校研制和推行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三方面“扬善”目标检测体系的运行已初见成效。

4、用科研深化品质,提炼善育策略。科研出效益,学校重视课题或专题研究对扬善教育的推进作用,一是以常州市级重点课题《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研究》为载体,依托学校的德育和实践基地,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渗透扬善教育,让师生以实际行动增强善感体验,升华人格品质。二是依托常州市级课题《培养农村初殊家庭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研究如何在培养有差异学生的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渗透扬善教育,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具有善心、善语和善行。三是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专题研究,或班主任的研讨来深化扬善教育,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形成了许多个有血又肉、丰富多彩的扬善教育个案。

三、基本成效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师生正在不断增强“善感”体验,内化“扬善”信念,从而不断外显“扬善”言行。特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处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因而大大丰富了办学内涵,也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08-02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教学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获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当前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误区。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误区,我们必须从若干个方面出发,分析教学误区,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探究法误区。多年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中,大部分教师沿用全盘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之后,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法是由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的,他告诉我们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但是语文教学上存在对这一方法认知的误区。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学习与思考,将知识归类、比较、分析,把握规律,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学习。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好的,对于学生来说,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实践中,教学内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有些老师习惯于旧的教学模式,对其理解并不够,错误地理解了探究式学习的本意。把教学主体的转换全部推给了学生,所有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缺乏老师引导,学生不能够把握文学作品的主线和脉络。还有一些老师仍采用全盘灌输的模式教导学生,老师充当主角,不在意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甚至对学生的探究给予粗暴的否认。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安徒生著名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这篇文章揭露了皇帝的昏庸与大臣们的谄媚,以前只是告诉大家要敢于说真话,但是也只是停留在文章本身,小孩的真话揭露了这样的闹剧之后,又会如何呢?皇帝能否反省自身?人人都有自己的解析角度,以拓展的角度来看待,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且加深认识。

2.设计探究题误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自主探究模式是成效显著、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中通过探究题,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探究题的设计上面出现了误区,呈现出极端,有的探究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通过合作探究实现,目标不明确,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探究氛围。也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题太简单,思维深度不足,甚至直接在教材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没有全面体现出来,探究题与教学目标呈现出“两张皮”的状态,然而这样的探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探究问题设计应当体现启发功能。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对于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表达出来,探究式教学始终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只把探究式教学看成一种“形式”,而应该把探究式教学看成一种观念或者指导思想。从理论出发,再应用到教学实际当中去,才能把握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和其对比,从实践中把握其本质。注重探究的过程和成果,并且正确引导、关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采用放养式的态度,或者仅仅把问题抛给学生,这都是不科学的。

2.开展探究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教学。探究题要想很好地发挥出作用,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体现教学探究题的三大特点:①全面性,能够体现整个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循序渐进性,探究题的难度应当是渐进式的,对学生的思维发挥引导作用;③思维启发性,所设计的探究题并不是教材内容再现,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3.引导开展成果归纳、总结。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梳理归纳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然而许多教师对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存在问题,提问几个方面问题之后,不管学生的回答答案是否全面,依照自己的教案进行归纳总结,以完成任务。其实这种探究基本上没有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指导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梳理,寻找关键字并且纠正与完善不足之处,纠正错误,完成归纳梳理环节。以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词为例,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中秋思亲之作,对人间世事乐观知足。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对天上宫阙叹出“高处不胜寒”,表现作者的洒脱,而后几句作者在团圆之夜形单影只,却仍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老师如果脱离字面本身,引导学生从苏轼当时成词的环境考虑,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一首词上,而且对阅读或赏析苏轼的其他相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很有帮助。也能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人格特点的理解,加深意义;也使学生在阅读同一时期的诗词,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善初中语文教学误区,就要把握好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本身,老师应当摆正态度,注重教学研究,全面科学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交流、引导的态度去进行教学活动,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寓教于乐,大力提倡使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自发地思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掌握教学理念,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气氛,真正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蒋伟海.开展合作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6).

[2]魏桂香.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研究[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21).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3

通过变异维度创设学习空间,使预想的学习内容顺利转化为实践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学习内容。”这种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课堂主体,在强化知识内在关联性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方式和前知识对于目标新知识学习的潜在影响,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西方文化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经过对事物差异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真正掌握本质特征,而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强化来建立概念。”变异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建构要以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结构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关联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定义,而没有呈现这个概念的正反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掌握概念的关键属性。”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列举正反例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2以学生前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

变异教学理论强调,“为了领会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必须注意它与其他事物有何差异。要注意到该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不同,在差异的比较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策略上,变异理论指出,‘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关键。”这种以变异、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细致考察,然后客观筛选和提取学生前知识中,能够有效构成目标学习内容正反例的知识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属性的差异对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标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基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对于这一科学教学理念的反思,笔者对于如何将上述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2.1分离基督教文化的关键属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繁杂的,有效分离出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属性能够“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使庞大数量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又能使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化,简约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关键属性主要包括神论,人论,救赎论和末世论,而基督教对于人性的观点即是这四个基本教义的基础也是其联系纽带。“作为一种善恶两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论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论是把握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与其它次要属性区别并分离开来,并将其作为基督教文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2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

其次,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即在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中寻求能够区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的相关信息。“在变异理论看来,不经历可替换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样东西。”显然,“人性”是一个具有理解难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对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也并不陌生。“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一般认同传统的儒家伦理意识模式并加以承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价值观。“著名的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中国思想史论》中阐明‘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民的观念,行为,风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而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如所周知,至少可以归结为四种: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经典。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又被称为“原罪”的观点,指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随着生殖行为传给子孙后代,成为人类各种罪恶的根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它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迥然不同又互为变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为引子,循序渐进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这既能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开启学生对于“人性”这一概念的记忆与思考,启发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自身已有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判断。

2.3运用变异的反例展开对比

最后,将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从理论基础和社会意义以及理论局限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比较,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知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并构建自身更加完善的文化知识系统。具体来说,在提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掘这两种论断产生的不同理论前提和基础。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论的理论前提是人作为特殊动物群体的本质,它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而基督教人性恶的观点是以人作为上帝创造物的本质为前提,从宗教历史渊源角度得出的结论。这种承认并畏惧“原罪”的观点也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于法律的推崇、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政府权利的制衡。与此相反,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观反映了对人性和人生积极的态度,它塑造了以‘善养浩然之气’的圣人贤人为代表的理想人格也维护了人的尊严。但是性善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往往只是强调贤人政治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法制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两种文化不同人性观进行对比是学生深化“人性”概念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完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习上更为有效。”

3结语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4

《金沙江全图》是清中期大规模金沙江疏治工程图,不仅为进一步认识清代西南地区的自然风貌提供了珍贵史料,而且,此图的绘制和呈进也成为促成金沙江大规模疏治工程的前提条件。

嘉德公司与第一历史档案馆专家经过仔细研究,确定这幅地图为清乾隆初年的官绘,全长74米,是目前发现存世最长的中国古代地图,被专家誉为“舆图中的清明上河图”。另据了解,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收藏了一卷金沙江的整治工程设计图,并将此图收入特藏库,秘不示人。经过比对,这次拍卖的《金沙江全图》制作时间早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藏品。《金沙江全图》为彩色绢质图,此图现存世仅此两幅。

另外,明代精刻版画由于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依旧得到了藏家的高度重视,明王圻撰三才图会拍出77万元。另外,明黄尚文编女范编四卷和明杨肇祉辑唐诗艳逸品四卷的成交价分别为27.5万元和13.75万元。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新颖别致、脍炙人口,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摒弃消极情感,激发健康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 情感教育有利于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吸收,由“厌学”转到“乐学”。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既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情感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根据笔者的从教经历,现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尊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对于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应给与积极引导;对于符合学习目标的兴趣应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精力不单单只投入在课堂,课余也应多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可以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写作组、书法组等,并鼓励学生拿出好作品去参赛,去展览;如朗诵组、情景剧表演组可以进行公开演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收获知识,还能让学生收获快乐。

   (二)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情感,这也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升自己理论修养的同时,更应加大情感投入,把情感备课作为自己的一份追求,收获作为教师的最大乐趣。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既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很大的原因是以往的教师多半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其中,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喜怒哀乐。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应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感受自然的力量,感悟生活真谛。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了,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也就更为真切了。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也要加强情感投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容.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2]王恩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情感因素.学苑教育.2011(04)

[3]褚瑜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姓名/刘晓凤???性别/女????出生年/1966.10????籍贯/吉林?白城????? 学历本科 民族蒙古族

文章署名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九中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初中学生;人格教育

本人从事初中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多次担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主任,一直从事初中的教育工作,给我的感觉是初中的教育工作要比高中难做,特别是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更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知道,人格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它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

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教育对策进行优化组合,初中生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激发初中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核心

人是能动的、自主的,是万物之灵。人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

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挥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初中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他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依靠初中生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2.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

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索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情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得好:“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向初中生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索质的核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有关;三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的科技影响他们,促使他们人格尽快现代化。

3.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重点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我们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产生良好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索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培养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特别要搞好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生活学习中冲突的技能,同时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开设美术园地、音乐兴趣小组等,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陶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大力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学生身心的统一。

4.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正合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的健康化与人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成为初中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一,取向不协调,则会使初中生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5.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初中生心理品质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受轻视的情况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不令人满意,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不令人忧虑。

因此,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是当前德育工及其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使初中生人格健康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规律;消费特征;消费目标;消费实现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50-05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 396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收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有效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等收入迈进,这将是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繁荣,从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投资、出口驱动型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依据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消费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实现消费目标的主要基础,揭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为发展和完善消费模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就成为必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社会形式反映的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私人资本所有者在支配或取得消费资料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由此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非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关系。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资料的产权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运用全民或集体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通过分配和交换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公共财产,供劳动者全体或集体消费使用,以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另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的平等关系在消费领域里的表现,为实现劳动者个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社会的局部消费与整体消费、当前消费与长远消费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

而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消费资料,而剩余部分全部归私人资本所有者所有。这种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反映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但这种阶级对立和对抗性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二是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对抗因素消失了,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依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由于工人、“农民工”和农民所处的生产条件不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差别大,因而其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①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城镇居民、城市职工的货币收入要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消费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多;但由于城镇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性、居住性消费成本大大高于乡村,因此,其商品性消费,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消费支出所占消费资料的比重也高于处于乡村的农民。

而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体系中,既包含着某种对抗性的因素和剥削成分,又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遵循一般消费规律,同时,还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劳动者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不同,进而结成的消费关系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由于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占主体地位,从而决定了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确立恰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等,形成新型的消费关系。而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最终将促使整个社会各种消费力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成为公有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表现为自主的劳动,劳动成果归全民或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的发展,从而消除了生产与消费的对抗关系,使生产目的与消费需求真正统一起来。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8

    表一:中小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写作兴趣 项目 很感兴趣 较感兴趣 一般 怕写 讨厌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8% 20% 60% 10% 2% n=100 初三年级 5% 21% 65% 9% /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题材来源 项目 亲身经历 想象虚构的事 在作品作文上 兼而

    真情实感 看到的事 有之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51% 42% 5% 2% n=100 初三年级 49% 35% 11% 5%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作文修改 项目 全文写好 边写边改 很少修改 从不修改

    后再修改(A) (B) (C) (D)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54% 19% 26% 1% n=100 初三年级 25% 23% 50% 3%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1 p>0.05 p<0.01 p>0.05

    差异极显著 差异不显著 差异极显著 差异不显著

    z=4.14 z=3.42

    表二:中小学生作文测评分项比较 表二(1)

    题材 审题 项目 真实 真实但 不真实 准确 不够 很不

    典型 不典型 准确 准确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14% 45% 41% 46% 34% 20%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 19% 46% 35% 48% 31% 21% 比例差异检验 p>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差异不显著

    立意 结构 项目 准确中 不够准确 很不 无中心 详略 不够 很不

    心突出 中心突出 准确 多中心 得当 得当 得当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27% 42% 11% 20% 40% 33% 27%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 38% 31% 9% 20% 42% 33% 25% 比例差异检验 p>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差异不显著

    结构 项目 首尾及其 作文长度人均字数

    呼应相似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46% 662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 47% 814 比例差异检验 p>0.05 p<0.01 差异不显著 差异极显著

    表二(2)

    书面言语表达形态 项目 写作型 写作与 写话型 改写型 抄录型

    写话结合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 14% 83% 3% / n=100 初三年级 18% 2% 80% / /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z=4.5 z=3.2

    p<0.01 p>0.05

    差异极显著 差异不显著

    书面言语表达基本功 项目 生动 通顺 不够 @①嗦 词汇贫乏语言

    通顺 平淡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16% 86% 14% 44% 46% n=100 初三年级 16% 88% 12% 36% 38% m=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表达方式 错别字 项目 全文 略有 叙述结 适当抒 2个 3至 5至 7至 9至

    叙述 描写 合描写 情议论 以内 4个 6个 8个 10个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26% 55% 19% 14% 16% 16% 13% 2% 5% n=100 初三年级 27% 46% 27% 17% 12% 10% 10% 2% /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p>0.05差异不显著

    测查发现:在分项评定中,初中生在文章篇幅上明显长于小学六年级学生,选材也有所不同,而写作兴趣 、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皆无显著差异。初中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10%的初中生写作水平提高迅速,远 远超过小学六年级学生;但至少也有10%的初中生,其写作水平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仍属下等。测查表明 :初中生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水平普遍发展得较为缓慢。也许有人会说:测试命题常见,缺少难度,初 中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水平,却难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笔者认为:该命题确实难度不大,但有较大的选择自由 度和尽情发挥余地,完全可以写出高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层次、初中生应有水平的文章。然而,事实却不容乐 观。三年的初中写作教学,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为何普遍提高不快?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测试调查的目的是透视现状,针对流弊,寻求对策。

    一、现状透视

    如果说,初中生作文不如小学生,那不符合事实,也有违情理;如果说,初中作文教学不如小学,那不够 公允,更无比较意义。本次测查的用意不在比较初中生与小学生的记叙文水平高下,也不在评说初中与小学作 文教学的优劣,而是为了呈现一个事实:初中生的记叙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甚忧,问题严峻 。透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现状,笔者以为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是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 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 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 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 ,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是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笔者命题测试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 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 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 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 息和真情的流露。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大 多数学生所叙之事或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拾人牙慧、陈旧乏味;或套用范文,似曾相识。造成这种状况的 主要原因是: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三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心理研究表明: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 言语表达形态,即抄录型、改写型、写话型和写作型。写话型近似口语在对话时原始录音的直译,特点是语言 简略和重复。写作型的特点是经自己思考和内部言语充分加工后而成,合乎语法逻辑要求。本次测查表明:小 学六年级仅有14%的学生尚处于由写话型向写作型过渡之中,而初三有18%的学生已过渡到以写作型为主的言 语表达形态。这部分初中生言语表达较为准确、丰富、成熟。但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 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luō@①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 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 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 如该测查作文中全文叙述或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者竟达73%。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 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 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 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四是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本次测查命题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但仍有52%的初 中生审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审题不准确、不能突出重点“最难忘”的占28%;题意范围、特点不明, 导致文题不符,把“一件事”写成数件事,把记事为主写成写人为主甚至写景为主的占21%。立意是初中生作 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 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 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二、教学对策

    就中小学而言,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初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之小学更为深重。初中记叙文 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如要求学生背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教给学生写作记叙文常用的几个 套路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模式陈旧。久而久之,就使初中生写作记叙文虽有一两招花拳绣腿,而终究没有 练就扎实的功底。初中记叙文教学要改变两极分化,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达到甚至超过《大 纲》的要求,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现状 ,加大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力度,强化以往教学上的薄弱环节,精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子。笔者认 为,除了注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 义:

人之初性本善全文范文9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文章屋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屋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1] [2]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

  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