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6-25 16:19:44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1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2

摘要:西淝河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生态水系发达、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捷等有利条件,按照“三化同步”、“三产融合”、“三农提升”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村庄布点、景区打造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全力打造集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最终实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群众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皖北利辛县始终遵循“政府引导、规划引领、政策推动、农民参与”的原则,重点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二是严格规划实施,增强民生效应。三是探索管理创新,激发乡村活力。利辛县已建设新村示范点82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各类生态示范村39个、村庄整治点14个,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亮点纷呈。

为更好更全面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让示范带动全面、样板成为普遍,促进美好乡村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利辛县西淝河美好乡村示范带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利辛县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地方政府在全面建设美好乡村提供参考,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利辛县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的基本情况

西淝河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生态水系发达、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捷等有利条件,按照“三化同步”、“三产融合”、“三农提升”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村庄布点、景区打造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全力打造集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最终实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群众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

1.城郊(项目带动)型。如:城关镇苏店新村,该村的规划建设分为“四个板块”:一是新村建设。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通过土地调换,对12个自然庄进行整体搬迁,着力打造中心村。二是基础设施。新建道路11.5公里,完成绿化面积7万多平方米,新建2个中心广场和1个垃圾处理站,供电、给排水集中配套。三是社会事业。集中建设了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敬老院和“六位一体”社区服务中心。四是产业发展。规划了占地2000亩,计划投资2亿元的淝畔绿洲怡养庄园,投包括生态会议室、观光农业、采摘园、生态餐厅、垂钓中心等项目,目前已投入使用,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

2.小集镇改造提升型。如:马店孜镇集美水寨,新村建设前,村庄占地2071亩,规划后的新村2454户,占地1533亩,可节约土地1194亩。目前,已新建、改造新居1140户,修建道路36.5公里,疏浚大中沟3条,新挖大塘8面,修建桥梁18处,平整土地近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万株,拆除违章建筑126处,粉饰外墙立面1.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70余盏,并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农民健身游园、小学和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新村中心商业区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3.产业带动型。如:王人镇曹店村,由过去的17个自然庄合并成1个中心村,建设了集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区、新村居住区和工业功能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新村示范点,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900多亩,全村近1万亩土地全部流转。目前,工业功能区入驻企业8家,解决就业1000多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二、美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具体表现在规划衔接不够,粗糙。由于编制的一些美好乡村的建设规划缺少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部分脱离农村实际情况,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突出 “一村一景”与“一村一品”,不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缺乏 “绿树掩映小院”的农家气息。

2、缺少产业支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产业支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光靠财政投入不可能建成美好乡村。目前除个别镇村有较为突出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支柱产业。一些村缺少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不能很好利用,短期内改变面貌尚有困难。

3、基础设施落后,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但普遍存在路面窄、路肩不修、路况差、覆盖不全的问题。农村卫生状况不容忽视,尤其是垃圾的处理、污水的处理、农作物秸秆乱堆乱放、农村安全饮水等问题,尤为突出的是一些村前村后的河道、池塘变成了垃圾池。

4、传统观念落后,土地调整困难。利辛县属于黄淮平原,中原传统文化深厚,传统观念比较保守,土地承包后基层干部为简化工作忽视了宣传,造成大部分群众不知道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各个自然庄大都以姓氏宗亲为主,姓张的不愿到姓李的村庄集居,姓赵怕姓王的排外给气受。为此,土地整合难度大,规划新村建设工作任务重,一部分新村建成后,旧村难以拆除,没有体现出一户一宅的政策优势。

5、控违力度不够,拆除困难。由于新村规划严重滞后,群众建房需求大、期望高,拆除违建执法力度不够,手续不全,或缺乏执法依据,很大一部分群众沿路、不按规划建房现象层出不穷,给后续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具体表现为无法拆除或难以拆除。因为新建房大都是楼房,都是农民辛苦打工甚至是举债建设的,没有资金补偿的情况是很难拆除的。

6、建设资金缺口大,启动资金筹措难。根据“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美好乡村建设标准的要求,各村水、电、路等建设资金庞大,后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虽然在资金上“集中兵力”,“打包使用”,但仍有缺口。同时,由于相当部分项目是“以奖代补”形式兑现资金,项目先期启动资金、建设资金的筹措主要靠“一事一议”、大户捐赠、垫资等形式,无法满足要求。

7、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充分体现。

部分村没有真正把农民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言必称,请某开放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风格,农民群众不信任、不放心。

三、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有一个稳定坚实的村两委班子。调研的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两委班子都基本保持稳定。保持基层组织稳定是一项工作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基层班子基本都表现为:群众信得过、有能力、有威望,有方法、有经验,干实事、能干事。尤为重要的是有一位群众信得过的好支书,有一位群众支持的好村长,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员队伍带领群众干事业。

(二)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要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武装群众,使农民真正明白美好乡村的整体目标是“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使农民真正明白“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村镇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有一个好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调研的村都能本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逐步推进、分布实施”的工作理念,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示范村都分别邀请了专家,结合各村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因地制宜的规划了各村的短期、长期等各种规划,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然后分布推进,逐步实施。如江集镇江新村根据实际情况,在争取农民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旧村改造的办法,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要尽早规划。利辛县广大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一大批年轻人走南闯北,在外面学习了先进的技术,接触到了外面新鲜文明的气息,完成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根据调研的情况,其中有60%-70%的自然村里,随处可见新建的楼房立于平房之间的伟岸身姿,有的是村庄前面新建了几幢楼房,而村后仍是一个空壳,形成了“村前新,村后旧;左邻新,右舍旧”的参差场面。若要在这样的村庄里搞美好乡村规划,或是小村庄搬迁可就困难多了,鉴于此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要尽早制定。

二是要全面规划。这项工作做起来量大面广,牵涉到全县150多万人,332个行政村,4183个自然庄,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可小视,不可大意。典型引路开个了好头,群众热情高,建后看相好,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典型引路的层面上,全县还有300多个村,按实际看都已经具备了建设美好乡村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各村大量涌现的新型农民,其实已兼具了两个身份,在外是老板、职员、工人,他们不可能等到典型到了他们村庄的时候才去建设新房,因为他们的儿女也要成家立业也要建新房。因此,美好乡村建设要全面规划。

三是要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就是统筹安排,除做到尽早规划、全面规划外,还要体现出规划的可操作性,要组织相关单位和相关专家,深入到群众中,真正的走下去,接一点地气,听一听群众的意见,看一看群众的需求,“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议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点的选择要首先考虑水、电、路三通的村庄,以便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能改则改可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旋律加以倡导。因为条件成熟的旧村改建美好乡村,一是节约了基本农田的耕地资源;二是尊重了农民的居住习俗;三是缩短了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磨合时间;四是缩短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周期;五是保护了现有的生态环境;六是利用了水、电、路三通的已有资源;七是大量的压低了建设成本。

(四)要有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建设美好乡村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赢得了群众,就赢得了一切”。群众倾力支持、积极参与是建设好美好乡村的基础。调研中接触的群众对于美好乡村建设都充满了很强的期待和热情,基本都做到了在规划上出谋划策,在建设上积极支持,在管理上广泛参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党员和群众选举产生的,村官虽小责任重大,他们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土地调整及补偿、资金筹措及基础设施配套、拆除旧村及土地复垦、旧村控违及预留宅基、产业规划及文体卫设施布局、建好管理等诸多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村两委班子协调研讨,并付诸实施,由此,对村两委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群众的基础来源于两委班子的群体素质,这个素质包括政治和业务素质,其中的政治素质包括品德高尚与大局观念的强弱,凝心聚力的能力与团结拼搏的干劲,而凝心聚力的能力却是更需要的一点,能否在村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点更大程度上体现出村两委班子的非权力影响力,若村两委班子非权力影响力大于权力影响力,则说明这个村两委班子具备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五)要千方百计筹措基础设施配套资金

美好乡村建设的充要条件中,有硬件、软件之分,其硬件即是资金,包括政府支持的各类财政资金和群众“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前者是建设资金的主要部分,后者是建设资金的次要部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距建设美好乡村基础设施所需配套费用相差甚远。

调研的乡镇都很好地充分利用了村村通工程、土地复垦、农田治理、扶贫开发等整村推进各种项目资金,将相关项目资金集中优先发展先行美好乡村建设村。美好乡村建设比较好的村都积极申报,多方争取,有效填补了资金缺口。

(六)要靠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全力配合

这里所说的各部门全力配合,即指供电、供水、道路建设、美好乡村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等相关单位都要协调一致,若只靠一村一镇或某个单位的努力,很难协调一致。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协调好了,建设周期也过去了。因此,建议县人民政府要做好美好乡村建设的整体部署,全县一盘棋,各部门一个调,通力协作,全力配合,方能打赢美好乡村建设这场旷日持久的硬仗。

(七)要加大农村土地流传的工作力度,做活产业经济

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特色产业,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做活产业经济的基础、关键是盘活农村土地市场,加大农村土地流传工作力度是必然选择。因为土地流传能够较好的解决土地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和规范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其次,土地流传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效推进土地经营权流传机制的实施,还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科学分工,解除了土地对农民群众的束缚;为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土地流传工作力度,一要加强宣传引导,不仅使广大群众明白土地流转的方式、原则和程序,更使其明白流转带来的巨大利益和生活保障。二要尽快出台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提出规范性、指导性的政策依据。三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使更多农民具备离开土地创业、就业能力。四要政府可采取贴息、借款、补助等形式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土地流转中介,由中介运用托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先行流转回土地,集中整理后统一流转给经营大户、产业化企业,实现政府、农户、企业“三赢”。五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招商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把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和土地流转紧密地结合起来,鼓励和扶持现代大型种植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规模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促进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八)要有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美好乡村建成后的管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若处理不好,将对全县全面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首先,美好乡村里的亮化、美化工程的完好保护,道路清洁、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和维修、文体卫设施的使用和维修等各项管理工作,说到底是管理的人员和经费问题,从调研情况看,经费供给有四种形式,一是靠镇财政供给,二是准备靠旧村改造后增加的土地资源置换所得支付,三是些许管理人员不付费用,四是欠账使用管理人员。以上四种形式都是在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之前的权宜之计,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应从根本上下功夫,要把这个问题交给美好新村的住户去讨论、去解决,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充分相信群众的首创智慧,要耐心细致地问一问美好乡村的住户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如发扬我党的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要提高群众的自身修养,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要教育群众自觉遵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特征的《乡规民约》,自我约束一些不良行为,可制定美好乡村村民“六要六不要”。其次,要建立文明新村、文明新风明白墙,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如挂红花、挂红星、选好媳妇等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方法,启迪群众自觉适应美好乡村美好的环境,自觉保护美好乡村美好的环境,自觉建设美好乡村美好的环境。再次,当美好乡村建成后,要尽快划定美好环境责任区,约定美好责任区责任人,居住片要一名有能力、肯负责、愿动手、肯动口的村责任人,居住户要有一名手勤、腿勤、脑勤的“三勤”人员参与。最后,管理的费用问题、人员问题待美好乡村产业支撑能力形成后,就迎刃而解了。(作者单位: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项目支持:2013年度安徽省党校系统委托课题。立项编号:AHDXKT2013026。

参考文献: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宿州市 美好乡村建设 现代农业

为落实中央、省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文件精神,宿州市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宿州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目前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开局良好。

1、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思路

确立美好乡村建设“124456”的总体思路。“1”就是遵循一大总要求,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总要求。“2”就是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4”就是推进“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4”就是实现“四美”目标,即“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5”就是实施五大工程。围绕中心村建设的三种类型,即拆迁新建型、改造提升型和旧村整治型,实施村庄建设工程、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管理创新工程。“6”就是建立六大保障机制。通过建立领导包扶机制、创新适用的农村土地转换机制、完善整合资金的投入机制、创新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保障全市美好乡村建设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开展。

2、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宿州市现有1216个行政村,9109个自然村。从2013年开始,通过大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每年培育建设120个左右中心村(其中重点中心村30个以上),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800个左右自然村(其中重点自然村整治约100个),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16年,全市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建成一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乡村。

3、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3.1、抓规划,引领建设

围绕中心村布点、村庄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内容,按照“干部指导、专家编制、群众参与、市县评审”的要求,遵循规划的“五性”(即指导性、特色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严肃性)和“三结合”原则(即与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扶贫开发、统筹城乡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村庄布点规划、2013年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规划执行力。

3.2、抓整合,加大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3年市、县(区)两级财政共安排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并将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先导作用。二是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依据“项目跟着示范村走”和“能整尽整”的原则,按照“每个重点示范中心村整合项目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的刚性要求,坚持“工作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整合、合力推进”的推进机制,“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目前已整合项目资金7.72亿元,平均每个中心村达2144万元,超额完成全年整合计划,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三是加大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市本级美好乡村建设投融资公司近期可挂牌,泗县、桥区、萧县、砀山四个县区建立了县级投融资公司,灵璧县在6个乡镇建立了投融资公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3.3、抓收入,夯实基础

一是在全市试点开展“酵母”工程,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市财政安排360万元“酵母”工程专项资金,在萧县费村等18个重点示范中心村各建设20亩蔬菜大棚,按照“财政投入,大户经营,村收租金”的思路,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预计每个重点示范中心村1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6万元,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后续管护费用。二是加大土地流转规模,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速度,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发挥土地集约化效应,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萧县费村自2008年以来,先后流转集体土地350亩,种植大棚蔬菜,村集体经济收入2012年突破200万元。三是打造经济带,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形成了砀山和萧县水果、蔬菜产业带,灵璧优质小麦、棉花制种、花生、肉牛养殖产业带,泗县水产养殖、脱毒山芋产业带,桥区瓜果、蔬菜、符离烧鸡加工产业带等特色经济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4、抓对接,合力推进

一是城乡党组织对接。安排市直单位党组织与3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中心村结对共建,建立联合党委,向结对共建单位向结对村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扶。二是村企对接。按照政府倡导、村企自愿、合作双赢、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精心选择36个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3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中心村结对共建。三是党员干部与群众对接。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号召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共建。

3.5、抓结合,统筹推进

一是与统筹城乡相结合。以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城乡一体化创新机制,城市工业园区与美好乡村结对共建,即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缺地”、“缺人”的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缺钱”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往哪儿转”的发展制约。二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把现代农业作为美好乡村重要的产业支撑,把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与美好乡村同部署、同调度、同考核、同奖惩。三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结合好点,充分利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把美好乡村建设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

3.6、抓调度,强力推进

一是一月一调度。在五个县区每月轮流召开一次美好乡村和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现场观摩调度会议,二是一月一督查。市委、市政府成立两个美好乡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督查组,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带队,对五个县区重点示范中心村的建设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督查。三是严格考核。把现代农业“两区”和美好乡村建合并纳入全市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案,实行一年一考核,高效推进。

3.7、抓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大力借助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设美好乡村建设专栏专题,全方位报道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二是在全省率先开通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网站和手机短信平台。及时信息,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三是创新宣传形式。组织创作人员深入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开展美好乡村采风活动,通过诗歌、小品、相声、舞蹈、摄影等多种文艺形式,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精神面貌。

3.8、抓管理,创新机制

一是建立包扶机制。制定《美好乡村与现代农业建设包扶工作方案》,全市成立36个帮扶工作组全部驻村。工作组每月向市级领导汇报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美好办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汇集信息,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二是创新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三是改革用人机制。起草《关于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523”工程的意见》,将重点示范中心村党组织书记,优先列入“523”工程计划。政绩突出的乡镇干部拔到县区党政班子和市直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4、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首批123个示范村建设规划全部完成,其中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建设规划通过市级评审,各县区村庄布点规划全面完成。项目资金整合成效显著。目前各县区已整合项目资金7.72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平均每村2144万元。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顺利推进。全市36个重点示范村有570多项建设内容,已建成235项,在建140项,总投资2.24亿元;还有一部分项目已经审批,近期开工建设;新村建设初具雏形,其中桥区光明村、砀山县薛楼村、萧县费村、灵璧县虞姬村、泗县王集村、宿马东城新村等15个重点示范村年底可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5、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美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一是“散”,就各个示范点来说,整体不够紧促,还未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不少示范点的主导产业还不够明细,产业支撑不够具体,在联合体的建设上,联合体内部的联接还仅仅限于交易的联接,是松散的联接,初级的联接,产业组织的联接与规模经营不够紧密,既松散也有一些无序。

(2)二是“平”。示范点的建设既要有整体效果,也要有局部效果。每个示范点建设都要独具特色,彰显自己的个性,产业要有自己的特色,村庄要有自己的特点。但示范点的建设基地和中心村的建设外观上看起来都差不多,缺点不明显,闪光点同样也不明显,缺乏特色,没有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3)三是“慢”。美好乡村建设是有时间节点的。就目前而言,宿州市美好乡村规模和布点规划还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重点中心村规划刚刚做好,全市村庄建设布点规划还有个别县没有完成,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速度不够快。

(4)四是“小”。中心村建设规模偏小,目前建成的中心村人口多在2000人左右,与市委、市政府要求的皖北5000人以上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对皖北来说,村庄太小可能不符合实际。对于5000人以上的人口集聚规划,可以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规划基础设施对未来保持开放性,逐步达到5000人规模。

6、对策与建议

建立健全机制,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1)一要强化责任协同机制。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规划、用地、投资等方方面面,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影响整体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都承担着相应的职责,要做到领导推动、上下互动、部门联动,确保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部门要全力协作、加强沟通,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作为所在,靠扎扎实实的工作抓好落实。

(2)二要完善资金筹集机制。美好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更多项目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集中财力把房子建起来。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开展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土地出让金纯收益城乡统筹使用。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抵押贷款试点,拓展美好乡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同时还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多种方式,共同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3)三要激活群众参与机制。农民是美好乡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主要建设者。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凡是搞得比较好的村庄,都是群众参与程度高、村民自主决策执行好的地方。在房屋搬迁、宅基地调整、配套建设、筹资筹劳等方面,群众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诉求,因此,要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道理、政策、规划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让农民群众全程参与,在参与中统一思想,最大程度地调度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农民一时还认不清、看不明的一些重要事项,先搞试点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接受,不得违背群众意愿搞强迫命令。

基金项目:宿州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课题,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特点(13SZXDNY25)。

参考文献:

[1]光.在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2012.11.

[2]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M].2012.11.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4

精心打造宜居宜商的美丽乡村

——记薛楼板材加工园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事迹

一、基本概况

薛楼园区位于砀山最南端,与河南夏邑、永城接壤,人口3.4万,面积55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75个自然村。园区分年度承接了5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分别是:13年度1个、14年度2个,15年1个、16年度1个和16年度管委会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项目1个;以薛楼中心村为起点,形成清河中心村和便民中心村为建设布点的“人”字形的布局;神湖社区以黄锉楼中心村为轴线,形成以姚楼中心村、薛楼中心村、政府所在地建成区为“金三角”的建设布局,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我们正在有序推进。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党工委一把手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导组织实施;二是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区整治指挥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建成区整治提供服务;三是明确了社区两委人员的工作职责,现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社区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理性规划、人性设计

建设未始,规划先行。始终坚持美好乡村建设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工作思路。邀请有关专家,因地制宜,尊重民意,高起点的编制规划。园区和社区两级依据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不等不靠、量力而行、积极推进,在原有旧村的基础上,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进行适宜的改造,得到多数群众的好评。以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推动镇区园区社区“三区”互动融合发展。薛楼工业园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选点布局充分尊重习惯、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推进镇区、园区和社区“三区互动”,融合发展,形成“耕地向家庭农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三)产城融合突出亮点

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是提升薛楼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薛楼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一线取缔一片合并姚楼中心村和建成区整治建设项目努力打造4公里精品一条街。在净化、绿化、美化上着力投入,促进环境更美丽;在产业上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为民服务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将神湖一路当街建,重点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观摩线路,彰显产业、人文、社会、文化的生态内环发展模式。

(四)韵味布局、提升民风

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按照“珍珠项链”模式,立足“环境整治、公建设施、产业发展”三个优先,坚持“规划、资金、工程、产业”四个有机融合,全力完成“1110”目标任务,即:精致做美一条街、精心打造1个法治广场、重点建设“10个1”项目。坚持“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播善知识,弘扬孝道文明,建设首善美丽乡村。

(五)党建引领 强基固本

园区党工委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强化“三资”管理,积极探索股份制发展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激活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共享发展。一是压责推动,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考核项目,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典型促动,以神湖社区试点推行工资制,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将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推向新高度。

三、建设成果

1、以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规划了建设乡村。主动顺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变农村居委会为新型农村社区,为生活服务社区化奠定行政和区划基础。按照不同社区承载不同城镇化功能和要求,实现社区功能集聚效应。其中,清河社区依托原黄楼乡政府所在地的小屯村,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承担了园区集中区的城镇化转移承载功能,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宜居宜商的城镇型小区,利民社区有丰富的水系资源,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以水文景观带动发展第三产业。便民社区是园区的北大门,北邻改道后的101省道,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商贸、物流。神湖社区的前身是最早的薛楼板材加工园,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起步较早,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产城融合示范小城镇建设,目前,已集聚人口1.1万人,占园区人口的30% ;在园区务工近2000名外省籍民工中,1/3以上已在园区购房定居,实现了人口向小区和社区的集中。

2、以城镇化的路径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打造了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组团发展的“小微城镇群”。坚持统筹城乡、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原则,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和实施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设计的房屋,从源头上着力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现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先导作用,积极创新机制,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破解。深入开展村容整治活动,硬化、美化村内道路、兴建文化休闲广场等,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修路、改水、建公厕,健全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面貌焕然一新。

3、以具体工作项目化的方式整合了各类发展要素。牢牢抓住含金量较高的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国家危房改造、扶贫开发、公租房建设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支持,一方面为园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金和项目支撑,另一方面降低园区城镇化建设成本,增加入住安居小区农民的补贴渠道,降低入住成本。尤其是在土地复垦项目上,通过村庄合并、整治后园区新增耕地247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有效支撑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成为园区乃至县区城镇建设及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推进剂。

四、下一步打算

简单概括就是“一二三四齐步走”:

一个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为基础。

两个支撑: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二是以文化为支撑。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5

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刚才,城乡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任远同志作了2010年城乡建设的工作演讲,俊杰同志全面安排了2011年城乡建设工作任务,完全同意,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想着重就乡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体会和看法,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从深化对城市作用的认识中增强搞好乡村建设的责任感

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乡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时增强。特别是当前,地区之间发展的竞争更直接、更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乡村已成为决定一个地方发展快慢的核心主导力量,可以说,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以乡村为主体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乡村,进一步深化对乡村重要作用的认识。

抓住了乡村,首先。就抓住了营造良好环境的关键。从政府的职能来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需要,而营造良好环境的关键在于城市。乡村是一个包含了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系,积聚了现代政府主要的也是最优质、最核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自身就是一个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环境。一个地区的发展环境好不好,集中体现在乡村上,企业的投资意愿,一定水平上也是取决于乡村环境。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美誉度越高、认同感越强,这个地方居住、守业、观光旅游乃至打工就业的人就会越多,相应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就更大。因此,乡村建设质量的好坏、乡村品位的高低,决定着整个发展环境的优劣,要站在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来认识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守业环境和人居环境,努力通过提升乡村形象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抓住了乡村,其次。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需以乡村为依托,只有建好了乡村这个舞台,才干唱好发展这出戏。恩格斯曾经指出:乡村是一个放大器,由于乡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合作,能够把原来的生产力加以放大”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乡村人口的集中化布局、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约化提供,为优化社会分工和协作、加快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集中所在地区二、三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经济体量,成为产业发展的密集区、核心区和资源配置的中心。同时,乡村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常说,有了人气,才有商气;有了人流,才有物流、资金流,乡村人口的大量聚集,发生了庞大的有效需求,因此乡村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的消费市场,对于区域内三次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力的直接拉动作用,乡村规模越大,消费市场就越大,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就越强。此外,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大量需求,不只与之密切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城建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众多的行业发展和大批人员就业。就而言,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乡村是工业发展的平台。一定不能就乡村论城市,要站在促进产业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乡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发展意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乡村建设,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抓住了乡村,第三。就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牛鼻子”统筹城乡发展,单薄环节在农村,牵引动力在乡村。乡村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从某种水平上讲,乡村发展的水平可以决定周边经济发展的水平,乡村发展的步伐可以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影响公共服务延伸的力度,关系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少。乡村的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胜利经验,以及成都“三个集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乡村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干为城乡统筹注入强大动力。当前,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还不高,对农村的带动力还不强,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必需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更加注重乡村的发展,不时提升乡村的要素聚集、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能力,更好地发挥乡村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吸纳、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要依照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加快衔接城乡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中心城镇建设、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做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抓住了乡村,第四。就抓住了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龙头”乡村是经济、社会文明的载体,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由村落—城镇—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历史。乡村以其特有的经济活力、内在激励机制和完善的配套体系,承载着人们梦想,改变着人们行为,促进市民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乡村的文明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并向农村辐射和传导,影响和带动农村文明进程,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把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水平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调动全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市民素质,改变市民观念,培育乡村精神,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先进文化向农村延伸,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乡村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资源,总之。区域对外形象的名片”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规范抓好乡村建设。

二、从掌握乡村建设内在要求中增强推进乡村建设的实效性

城因市而发展,乡村由“城”和“市”两个字组成。市因城而繁荣,乡村的基础在城,动力为市,主体是人。乡村建设的目的可用九个字来概括,即:建好城、繁荣市、满足人。建好城”繁荣市和满足人的基础,就是要完善乡村功能,彰显城市个性;繁荣市”满足人的根本手段,就是要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防止乡村的空心化”满足人”建好城和繁荣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继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时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经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从我市的情况来看。市的乡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乡村对内对外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乡村功能明显增强,乡村环境不时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但是与“满足人”要求相比,与服务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构建中心乡村形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乡村的特色、功能、环境,还是管理,都需要我大力提升水平。为此,要突出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围绕久远发展。

也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体现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利益的主要职能。规划决定着乡村建设形象,规划既是政府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影响着乡村建设水平,一个好的乡村规划就是一个亮点,也是乡村保值增值的源头”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的质量决定着乡村发展质量。好的规划,能合理布局乡村构架,科学划分乡村功能,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凸现乡村发展特色;而一旦不合理、不科学的规划付诸实施,造成的浪费和损失将是难以弥补的因此,说规划失误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遗憾是最大的遗憾,必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100万人口区域中心乡村的发展定位,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中。而目前我规划与这样的要求相比,还比较滞后。各级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影响全局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乡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新一轮乡村总体规划调修,加大组织协调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规划修编和管理中,要注意把握“四性”一是前瞻性。搞好乡村规划,一定要有超前的眼光和长远发展的理念,使规划具有战略性和久远指导性。规划部门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和乡村发展规律,掌握我市的乡村定位和未来发展走势,敢于逾越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加强学习借鉴,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城市,保证我规划至少30年、50年不落后。特别是要高水平地做好道路系统规划,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主体骨架。二是统筹性。要增强全局意识,乡村规划不只仅要考虑乡村自身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更要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既宜居,又有产业的乡村才是好城市。要加强乡村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的统筹衔接。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的客观实际,为产业的延续留下适当的空间。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放在规划编制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市域城乡空间资源的统筹利用,注重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由注重单纯的乡村规划,转到注重乡村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由把乡村与乡村分割的孤立性规划,转到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规划。三是科学性。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上要舍得花本钱、下功夫,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合理确定乡村的布局、功能和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和衔接,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总结过去乡村规划中的经验教训,防止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及决策不当所导致的盲目建设、无序建设,保证乡村健康发展。四是严肃性。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高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绝不随意变卦。凡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批,努力做到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任何项目都不得突破红线和绿线。要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强化规划工作层级监督,严格执行规划错案行政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审批和违法建设行为。

(二)围绕做强载体。

配套是否优质,乡村功能是乡村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局部。乡村功能是否完善。与乡村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下一步工作中,要把提升乡村功能作为营造环境、推动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着力在提升功能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功能。要在健全完善对外对内交通体系的同时,适度超前建设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保证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市建设主管部门要牵好头,确定道路建设线路、建设时序,召集杆、管、线相关单位一起研究,统筹实施。要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基础建设,努力增强园区对产业的承载能力。二是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功能。服务业自身是产业,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乡村功能,要围绕打造川南商贸中心,积极改造提升激进餐饮、零售、娱乐等服务业,打造特色商业街和购物带,增强“吃在购在乐在吸引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和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实施工业强市和构建中心乡村提供高层次、强有力的服务业支撑。三是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功能。社会事业也是乡村功能的重要组成局部,近年来,永川、绵阳等市通过打造一流教育,不只使教育事业自身做成了一个较大的产业,而且极大地汇聚了人气、商气,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点上,所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品牌,特别是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缺乏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名校、名院。因此,必需增强抓社会事业也是抓投资环境、也是抓产业发展的意识,加大名校、名院的培育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三)围绕突出特色。

一个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特色就是乡村区别于其它乡村的个性和品味。不只能让生活在乡村的市民感到骄傲,也能给外地游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而一个没有特色的乡村,很容易被人遗忘的乡村要让人过目不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国内外有很多特色鲜明的乡村,如巴黎,老城区采用灰白和桔色的色调,尽现悠久文化历史,新城区采用蓝色调,给人一种明快亲切的感觉;苏州,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均为粉墙黛瓦,流露着浓郁的历史名城色彩;青岛,著名的海滨乡村,为了与蓝天碧海的自然景观相协调,打造了红瓦绿树的乡村色彩;哈尔滨,中央大街保存了原来的石头路,与两侧的欧式建筑相呼应,去过一次的人都难以忘记。但目前更多的乡村还是缺乏特色、千城一面”乡村设计品味不高,建筑缺少精品点缀,不注重延续历史文脉,这样的乡村即使高楼林立,也难以让人记住,难以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解决好城市的特色和品味问题尤为重要。

尽管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就我市来说。山水资源、人文资源都比较丰富,应当可以建成一座有特色、有魅力的乡村,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解决这个问题,必需从提高乡村设计水平入手,突出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就是要立足自然风貌,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特色就是山和水,山在城中,水在城中,半城山色半城河。要倍加珍惜大自然赐给的山山水水,依照建设山水园林生态乡村的要求,总规修编中解决“显山露水”问题。山体秀气,建设中不能把它全部围藏起来,而是要想方法露出来、透出来。釜溪水系弯曲萦绕过城区,很有美感。要树立亲水理念,加强乡村水系建设,乡村规划、设计、建设中因势融入水的要素,积极发明宜居的亲水环境。要高度重视乡村绿化建设,提升乡村的绿化设计水平,通过拆地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多搞一些街头的小绿地、小广场,使的水更清、山更秀、景更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在魂”字上下功夫,就是要注重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的魅力在文化,要充分挖掘我独具一格的井盐文化、源远流长的彩灯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并把这个“魂”融汇到乡村建设的宏观布局、风貌设计、景观打造乃至单个的建筑作品当中,让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和内涵。三是要在精”字上把好关,就是要精益求精、多出精品,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标志性建筑的打造。标志性建筑往往能极大地提升乡村形象,引领城市发展。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能展示我市厚重文化积淀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建筑精品还不是很多,这是乡村设计上的一个缺陷和不足。希望相关部门特别是从事乡村设计的专业部门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加强学习,拓展视野,不时提高乡村设计水平,努力打造建筑精品,尤其是那些关系乡村久远发展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那些处于重要部位关系整个乡村形象的标志性工程,更要从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每一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做到少留遗憾、不留败笔。

(四)围绕优化环境。

虽然乡村建设很快,乡村管理是巩固乡村建设效果、改善人居环境的根本保证。现在一些乡村重建设、轻管理。但管理没有很好跟上,制约了乡村形象提升和功能发挥。

乡村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我市来看。特别是违规建设、车辆停放、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各级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乡村管理的工作力度,努力打造整洁有序、舒适宜居的优良人居环境。一是要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和脏、乱、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高乡村美化、净化水平。二是要依法查处违规建设。城管执法部门要强化源头管理,认真清理违章建筑,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健全完善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落实管理责任,充分调动社区、乡村各级组织和乡村居民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乡村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乡村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乡村管理水平。

三、从城建人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增强做好乡村建设工作的事业心

关键在人。乡村建设工作也是如此,任何工作好与不好。乡村建设有无品味、有无特色,对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如何,最根本、最关键的建设人。客观的讲,当前的发展既面临不少有利因素,也有不利的客观制约,一些客观的制约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却是可以改变的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乡村建设管理人员、规划设计勘察技术人员和房产开发建筑施工人员这三支队伍的建设,使之不时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适应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就是建设管理人员队伍。首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建设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第一支队伍。这个系统工作,既要看到从事这个工作的光荣,更要看到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希望大家把建设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加强建设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先进地区工作经验的学习,努力提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敢管有胆量。乡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必需要有直面矛盾的勇气和敢于负责的精神,只有突破利益羁绊,无私无畏,才干快速、有序地推动乡村建设。二是善管有智慧。目前的乡村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相对较为复杂的环境,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较多,这种形势下要有序地推动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管理人员,必需要具有相应的驾驭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智慧,要善于在纷繁复杂中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而打开局面。三是会管有品味。乡村建设要求很高,要把乡村建筑打造成“凝固的音乐”提高乡村品位,作为乡村建设管理人员,绝不能是低水平的人去审查高水平的方案,必需要有铸造精品的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和品位,不只要全面掌握建筑方面的知识,还要对经济学、美学等也要有研究,才干在规划上、设计上、建设上乃至乡村管理上体现乡村品位。

必需将“以人为本”贯穿工作始终。从事规划的同志要“以人为本”做规划,对技术人员队伍而言。追求“精品”不时提高的规划水平,力争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品位设计和高质量建设;从事建筑设计的同志也要“以人为本”进行设计,不时提高设计水平,多出精品。这一点上,希望我市现有的规划设计技术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学习借鉴国内外个性乡村先进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果我自身的队伍满足不了乡村发展的需要,最终也是要被市场淘汰的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6

一、制定科学规划,描绘美好蓝图,更好地发挥激励、引领和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立县,生态环境良好,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全国首批部级生态县和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开始启动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安吉县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通过深入调研和上下讨论,在生态县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率先大胆地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计划通过10年时间的努力,逐步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明显、社会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在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明确目标之后,安吉县坚持规划先导,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全面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他们按照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立体格局,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研究制订了《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安吉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编制了生态乡镇(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设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同时,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全力规划和打造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故里四条精品观光带,并根据每个村的特点和基础,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将全县187个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2010年又专门制定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落实了行动计划,通过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融合共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系统、全面、科学的规划,给全县干部群众描绘了一幅清晰、美好的美丽乡村蓝图,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大家明确了今后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通过四年时间的成功实践,“中国美丽乡村”的品牌,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认可和赞同,党委政府的决策已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要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已上升为全省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成为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绿色浙江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标准体系,实行分类指导,重点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美化问题

根据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总体规划和总目标,安吉县十分注重目标的统合、工作的统筹,强调标准的统一性,实施的分类差异性,制定美丽乡村标准化指标体系。首先,修订完善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设置了36项考核指标,根据工作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又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各村的不同情况和基础,划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档次,按不同要求,给予相应的奖励补助,做到先易后难,梯度推进。在此基础上,又收集相关标准,通过整合、提炼、完善,制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等标准,出台《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体系,基本涵盖美丽乡村的建设、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内容,使美丽乡村建设各个环节操作有据、各个项目实施有法、各个岗位考核有章。由安吉县创建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已成为部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2010年安吉县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在创建过程中,安吉县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和突破口。几年来,通过开展以“改水、改路、改线、改厕、改房和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使村庄人居环境达到“八化”(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和服务强化)标准,农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率77.3%;建立了“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到98.3%。建成精品村150个、重点村14个、特色村4个,创建覆盖率达89.8%。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长效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申报和公开招标制度,每年组织创建村复评,巩固建设成果,对连续两年社会管理、长效保洁不达标的予以摘牌。积极探索城市物业管理进农村社区的做法,建立了县、乡镇、村、个人每个月各出一元的管护保洁经费筹措机制,确保农村环境长期保洁。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7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旅游+扶贫 对策建议

一、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续和提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2015年,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保定市按照“增加现代设施、保持田园风光、传承优秀文化、绿化村庄庭院”的总要求,全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保定市的涞水县、易县、涞源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脉,环境优良,被誉为京郊的“天然氧仓”。三县历史久远,文化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使“涞易涞旅游区”成为近年来京津冀旅游热点区域。2016年4月“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成为“涞易涞旅游区”的正式名称。2016年9月,首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圆满结束,快速带动了涞水县、易县和涞源县的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乡村脱贫工作的进行,响应了“旅游扶贫”的口号,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二、“旅游+扶贫”模式是易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发展旅游和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联系的。与以往的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等“输血”式扶贫不同,旅游扶贫是一种借助于当地旅游经济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开发式扶贫,通过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促使贫困地区进行自我积累。

2016年10月,12部委联合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据统计,全国有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部分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可见发展旅游业对脱贫攻坚工作有重大意义。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商业、环保、交通,还与农林牧渔、民间文化、农民就业及教育等产业关系密切。“旅游+扶贫”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

“旅游+扶贫”模式在易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突显得格外明显。易县是山区大县、农业大县,也是贫困大县。2011年,易县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2年被列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因此,贫困是易县美丽乡村建设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虽然贫困,但易县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荆轲塔、云蒙山、燕下都等著名景点,特别是狼牙山景区和易水湖景区。同时,易县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民间花会300余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狮舞、龙灯和高跷等民间花会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易县印记。2016年,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筹办让易县在短时间内改变了面貌,提高了知名度,展示了特色旅游带动乡村发展、脱贫致富的前景。景观大道、万亩花海、休闲农业园区等都是以旅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硕果,美丽乡村建设品味全面提升。狼牙山脚下的于家庄村被评定为保定市首个中国农业公园,易水湖周边的渔家乐、清西陵周边的满家乐、狼牙山周边的山里人家和紫荆关周边的太行人家构成易县的四大农家旅游品牌。2016年,全县1.5万名贫困群众依托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模式也使山区农村促发展、换新貌,很好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三、“旅游+扶贫”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和生态美“四美”结合。以易县为例的旅游新业态发展给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路径,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不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景点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以易县为例,“旅游+扶贫”模式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的12章内容中有4章都涉及到了村f的规划建设问题。易县历史悠久,长期的居民居住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村庄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的村庄改造难度大阻力大,致使规划工作浮于表面,仅停留在粉刷墙壁清理垃圾等表面性工作。不能因村制宜,甚至生搬硬套其他村的规划,导致村镇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等规划不相衔接,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村落与村落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互动体系,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资金缺乏、旅游扶贫惠及面不大

乡村各项工作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旅游开发建设更需要充足的资金。但易县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普遍较低。由于涉及村落多,每个村分到的财政补贴较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有限,旅游名镇名村只能惠及部分村民。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机构体系对当地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不足、金融服务模式单一。绝大多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都只能依赖于国家项目进行资金支持,而国家项目涉及部门较多,条条框框多,投入分散,难以将资金集聚发挥最大效应,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整体上看,旅游扶贫的惠及面有待扩宽。

(三)旅游管理机制的制约

易县作为著名的革命圣地,境内又有狼牙山,易水湖和清西陵等众多旅游资源。由于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管理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森林属于林业部门管理范围、文物属于文物部门管理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建部门管理的范围等,这使得风景旅游区管理权不明确,当地旅游业未能取得较快的发展。村落之间沟通不畅,在旅游协同发展中地位作用并不明确,未能形成良好的“旅游+美丽乡村”的模式。

(四)特色文化挖掘利用不够

易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曾被评为全国最美小城之一,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等,并拥有三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易水砚制作技艺,拾幡古乐和摆字龙灯,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得到良好的科学的发展和深层次挖掘利用,致使资源利用不足,无法给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五)干部和农民积极性不高

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不久,一部分农民群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因而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外政府包办代替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很好的做好普及工作。少数单位和部门并没有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硬化”工作的深刻内涵,没有从根本上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认真对待,同时,一些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被动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而且贫困居民参与旅游意识淡薄,因为本身贫困而对发展旅游业抵触,这种结果直接导致居民放弃加入到旅游发展中来。

四、以“旅游+扶贫”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把握“旅游+”的机遇,把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又让村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脱贫致富。“旅游+扶贫”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若要落实好,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格局,强化规划质量

一是应科学有据地编制易县综合发展规划,并以此为纲要,因村制宜的制定各村落发展规划。注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规划联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计划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兼顾易县的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二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把旅游建设作为重点的建设模式,并将其与发展规划充分衔接。依托《易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启动全县旅游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防止无序开发建设,提升建设质量。要把握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将其与区域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结合,规划合理畅通且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带动周边村落,尤其是贫困村落,利用旅游业为其造血。

(二)拓宽资金获取途径、扩宽旅游扶贫覆盖面

在贵州省和国开行“开行小额农贷”等信贷模式的指引下,借助金融扶贫模式,获取资金支持,发展旅游业,行扶贫之事,支持易县旅游产业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入旅游开发项目,获取外来资本注入。引入社会资本,入股参投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通过外来投资带动易县的发展,并建立旅游产业基金。针对易县革命老区的地位,申请中央财政进行扶持,省内和相关企业也可以注入资金,建立革命老区产业扶贫基金,对革命老区内有特色有前景的项目大力扶持,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三)改革旅游管理机制

明确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建立利益中立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专门机构,对景区行使管理权。由各政府部门如旅游、建设、环保、交通、商业等派出专业人士组成该专项委员会,保证其较高的工作效率管理机构。针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划分资源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妥善将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其成为保障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鼓励村民参股,调动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益共享,让村民从旅游中受益,真正实现旅游扶贫功能。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对市场环境进行规范和制约,协助成立行业协会,支持农民或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

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易县脱贫,促进乡村进行合理规划,撬动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台阶。规划旅游交通路线,串联旅游景点,形成旅游线路,带动周围村落进行服务业发展建设。在已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乡村,凤凰台、忠义村8个省级提升重点村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率先实施,着重建设,以串联线、以点带面,逐渐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效应。

以易县作为革命老区为切入点,打造一系列精品红色旅游文化活动,对红色旅游进行适当补贴。同时就易县的战国影视城、易水砚、绞胎陶瓷等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和精品旅游体验活动,辐射带动全县的特色文化内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改造、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形成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味的易县旅游产品,充分彰显美丽乡村特色和韵味。

(五)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旅游产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涉及部门多,建设任务重,建设强度高,需将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建立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确保建设成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统筹协调。同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促使他们自愿、自觉、自主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理念等的基础培训,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协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阚景阳.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太行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研究[J].领导之友,2016(5):06-13.

[2]唐昭坤.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推进龙胜“美丽乡村”建设[N].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2(13).

[3]邢慧斌,刘斌,薛源.河北省旅游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62.

[4]严丽,程丛喜,刘保丽.基于扶贫开发视角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N].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04:92-96..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乡村振兴工作实行试点先行、先建先试,为强力推动试点村建设,量化工作任务,结合舞阳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五三三”工作布局,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保护、留住乡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产业优、颜某某、底蕴厚、秩序好、保障强”的美丽乡村新典范,探索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二、总体目标

 

以打造“五镇十村”示范带、“一河两岸”景观带为目标,以环境集中整治和“十个一”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带动整体提升。到20XX年底,全县初步打造X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重点任务

 

(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以“三清三拆三治”集中整治活动为载体,集中人员和力量,对试点村杂物当道、杂草丛生等进行全面清理,对垃圾乱堆乱倒、污水横流和私搭乱建等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形成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风貌,提升试点村整体形象。

 

(二)开展“十个一”工程

 

一是健全一套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党员选拔到村级班子,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群众培养成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党建与经济发展“双推进”。同时,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做法,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管理格局。

 

二是编制一套规划方案。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结合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与扶贫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尊重乡村风俗和民族习性,注重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凸显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乡村文化。同时,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确保规划真正管长远、顾某某、利发展。

 

三是培育一个产业。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打造“农田景观化、果园公园化、菜园花园化、园区景区化”的新乡村。要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突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粮油、畜牧、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及休闲农业等生态农业专业村。要围绕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特色庄园、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对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沿河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景点。

 

四是安装一批路灯。做好试点村亮化工程的规划工作,重点搞好主干道路、村室广场、卫生所等公共场所沿线及周边照明。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老促会革命老区帮扶项目,安装一批太阳能路灯,打造一批高标准、景观化的道路。

 

五是绿化一批空闲地。按照“果树进村、一村一品、一路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某某”的理念,栽植一批果树,春季观花、夏季赏景、秋季品果,打造一批果园式村庄,叫响几个文化节、采摘节。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对荒片地、边角地、空宅荒院栽植绿化树,提升绿化成果。

 

六是美化一批墙体、文化墙。按照“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的原则,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特色,慎修房、少拆墙,在美化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形成一村一景、一路一主题、一巷一特色,做到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旅游发展、文化特色相衔接,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

 

七是新建一座公厕。按照“实用、美观”等要求,在各个试点村建设一座规划设计超前、布局合理科学、运营简单便捷、外观美观和谐的公厕。同时,制订完善一套运行管护机制,采用公益岗位管理等办法选拔一些有责任有爱心讲文明的人员进行管理。

 

八是建设一座文化礼堂。按照“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标准,科学规划建设文化礼堂,按照活动公园、文化乐园、精神家园的“三园要求”,努力把礼堂打造成为一个以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为基本设施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建成一座礼堂,配有舞台,能够满足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方面的功能需要。建成一个讲堂,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农家书屋、广播室等文体活动场地。建成一个文化展示墙,以展览墙、室、馆等不同展陈形态,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坚、美好家园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要在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为主体,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建设。各乡镇对每个试点村都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试点村推进,对照重点工作任务,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试点村早出形象。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特别是承担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单位,要及早着手,加强联动,合力推进。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力量等形式,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注重调动社会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氛围。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9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