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阶段环境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8-25 16:55:15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1

1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现存问题

1.1 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目前,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管与其它项目技术指标、造价控制的工程监理制度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对项目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即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存在无法可依、不具备强制性等问题,使得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相关机构应有的权利等不到有效保证,加之传统“重施工、轻管理”等建设理念等因素的制约,使社会各界对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监理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很少,导致业主和施工方均对环境监管不太重视。

1.2 环境监管技术指导和规范标准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尚无形成系统规范完善的技术指导文件体系,缺少统一的标准和量化现场监督管理指标,使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实际环境监理工作大多停留在概化、模糊化的语言说明方面,容易引起分项内容的争议和纠纷,最终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使最终环境监管目标在工程建设阶段很难得到落实。

1.3 专业环境监理人员不足

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环境监理是一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作,环境监理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为丰富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不同工程类型不同的环境监理行业知识,尤其要熟悉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

1.4 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的范围有限

目前,我国环境监理对于工业类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监理还不是很成熟。同时环境监理时间范围同工程监理一样,大多仅停留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但从工程项目建设环境保护主要评估内容来看,很多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施工准备阶段,即这些环境问题如果在施工准备阶段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在施工阶段来解决就非常困难。

2化工项目实施环境监理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不仅对新建项目提高准入门槛,更对现有化工项目提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通过努力,项目周边环境质量进一步有所改善。但是,不得不提得,现有项目之所以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综合整治方案,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1)施工过程中大量隐蔽工程无环保监管部门监督,为杜绝环境污染事故,只能事后统一要求重新施工;(2)部分环保治理设施存在设计与施工不一致情况,建设完成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3)企业环保意识薄落,内部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作坊式、家族式水平等。因此,实时引入环境监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

3化工项目设计及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化工项目的环境监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上一个阶段工作成果的验证。以下对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环境监理工作做简要探讨。

3.1 设计阶段环境监理

化工项目种类繁多、工艺及环保治理措施复杂,因此,设计阶段不仅需要对一般工业项目的审查材料进行审查,重点须对项目总平面布置、产品方案、规模、生产工艺及环保治理设施设计是否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相关批复要求;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关环境保护设计资质;施工前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图纸等文件资料是否落实环评批复及设计方案;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管理计划等方面进行核实确认。

设计阶段如发现上述审查材料不符合环评批复要求或设计文件与施工文件要求不一致,应及时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及参建单位进行调整;对存在重大变更的事项应及时召开环境监理专题例会,初步分析建设内容变更情况及对环境影响的变化,及时报环保管理部门,并要求建设单位完善相关环保手续。

3.2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采取巡视、旁站监督、定期检查、不定时抽查、召开环境例会以及下发整改文件等方法,确保完成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目标。

3.2.1 施工阶段环保达标及生态保护措施监理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监理。化工项目建设具有施工工艺流程复杂、涉及工种多、施工点面多等特点,施工中的粉尘和废气污染较为突出。废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现场混凝土搅拌、施工扬尘、汽车运输尾气、以及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建设过程中,应检查和督促施工单位落实相关环保管理文件要求,减少对施工人员及施工区周围的环境影响。

(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监理。为了避免化工项目施工阶段发生废水污染,在选择施工营地、混凝土搅拌场、化工药品试验点等位置时,应尽量远离河流。污染施工工艺的选址要尽量避开居民区饮用水源、牲畜饮用水源以及农业灌溉水源。对于施工区有重要社会经济、旅游价值的水源水体,如瀑布、矿泉、温泉等,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施工阶段产生的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相应的技术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时,才允许向指定地点排放;对于水泥混凝土废水要设置对应沉淀过滤池,不得影响工程施工周边的生态环境。

3.2.2 环保设施监理

检查各类环保治理设施是否按照“三同时”要求与主体工程一起设计、施工,其处理能力及处理工艺是否与设计阶段相关文件要求一致,并对可能存在的隐蔽工程要做好影像记录。

3.2.3 环境管理

环境监理人员应协助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保证施工期环保工作正规、科学地开展。

4结语

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填补了目前重审批、轻管理的管理模式的空白,尽管在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但相信随着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将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2

【关键词】 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 成本控制

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处置的产品寿命全过程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的信息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达到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的和谐统一。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一般采取的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即末端治理模式;认为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缺乏环保理念、销售阶段缺乏环保宣传和营销,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在企业的总环境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给企业带来沉重的额外负担,导致产品总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wWW.133229.COM

合理控制好环境成本就是要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环境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阶段环境成本之间潜在的联系,提出控制每个阶段环境成本的合理化建议。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一)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成本的分解

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可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设计开发阶段、材料采购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和废弃物处置阶段,而废弃物处置阶段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可循环利用和不可循环利用。产品从设计开发阶段开始到废弃物处置阶段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承担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成本如表1所示。

(二)模型的假设条件

1.自变量与因变量。各阶段环境成本ci为自变量,产品总成本tc为因变量,由于环境成本总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所以相应的因变量tc就随着ci的变动而随之变动。

2.回归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3.基于以上假设条件,回归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

(三)多元回归线性方程的建立

令ti(总成本)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观测值,tc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估计值。基于以上假设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分析模型,即目标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规范方程。

符号说明:a为截距;bi为偏回归系数简称回归系数,即环境成本回归系数,它表示自变量ci对因变量tc的影响程度;n为观测次数(n>5,n大于因变量的个数)。

ti和ci都可通过计算得到。把观测值ti、ci代入多元回归规范方程中可以得到环境成本回归系数bi,把a、bi、ci代入目标回归方程可以得到tc。

样本所建立的目标回归方程是否线性相关,估计的有效程度如何,是应用该模型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回归方程之后,要对它进行显著性检验和评价。

回归方程的检验就是判断tc与ci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

第一步:对回归方程进行总体显著性检验。需要检验特殊变量回归系数bi是否同时为0,即回归方程是否具有相关性,用f检验可得到。

第二步:对每个回归系数bi进行t检验。看它是否与0有显著的差异,与0有显著差异的bi所对应的自变量才对回归方程有贡献,贡献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即贡献大的bi所对应的那个阶段的环境成本对总体成本的影响要大。

第三步:利用可决系数(r2)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是测定多个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它也是反映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可决系数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自变量引起的变动占总变动的百分比高,观察点在回归直线附近越密集。可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它是一个非负统计量,随着抽样的不同而不同,即随样本而变动的统计量。它反映了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能够通过回归关系被自变量解释的比例。r2介于0与1之间,r2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为了表明总成本tc随每一项环境成本ci变化的相关程度,需要对该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反映相关强弱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r),反映了tc与ci的相关程度。因为这里tc与ci是正相关的,所以r介于0与1之间,r越大相关性越强。

(四)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对于单一产品,在环境总成本tc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比较bi的大小,可以直接分析出各个阶段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bi越大说明ci对总成本tc影响越大,找出对总成本tc影响较大的几个ci之后,进而可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降低环境总成本tc,以达到降低产品总成本的目的。

2.对于有替代品的产品,应先计算出替代品产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和总成本tc,按单一产品的方法分析出替代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然后将两种产品的总成本tc和回归系数bi进行比较,选择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产品投入生产。假如产品a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产品a的替代品b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且tc>tc',b5>b5',则说明产品a的总成本高于产品b的总成本,产品a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比重亦高于产品b,基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控制模式,选择产品b进行生产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一)设计开发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设计开发阶段是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来看,虽然在这个阶段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成本,但是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生产产品所使用材料的类型及数量、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流程及设备、销售过程是否使用环保包装、排放的废弃物等都决定了其对环境成本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多元回归线性模型赋值计算及实证检验得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大部分是由设计开发阶段所决定的,约占80%左右,因此设计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与经济代价。由图1可见,设计开发阶段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

所以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全面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设计方法之中,按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的因素有:优先选择环保材料;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尽量采取再循环、可拆卸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程度。

(二)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原材料是否符合产品生产的需要,价格是否合理等属于采购人员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采购人员却忽视了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这样不能平衡考虑采购活动对其他价值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因此要把“绿色采购”的概念融入取得材料阶段。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绿色采购。

1.选取环保原材料。环保原材料的选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用环保的材料和零部件来替代有毒、有害及有辐射性的材料,降低三废排放以及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安全风险;二是尽可能采用易于降解和再加工的材料或者可再生、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

2.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包括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及运输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现绿色采购。

3.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与选择,形成长期稳定的环境战略伙伴关系,并实现采购过程绿色化。

(三)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生产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品的生产环节。清洁生产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其对现代成本控制模式的要求是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以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生产前、中、后的节能、降耗、减污,寻求资源、能源的废物的最少化。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设备以求开发全新工艺流程,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品结构,生产原料再循环利用,搞好末端治理,努力将废弃物排放降到最低。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产品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料到最终处置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于生产过程排放废弃物之前减少废物的数量。

(四)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在传统的产品环境成本控制中,销售阶段是一个被忽略的环节,不占据重要的位置,企业往往只注重销售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当前利润,而容易忽视企业的外部绿色形象,但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考虑,销售这一环节控制的重点是降低销售过程所造成的污染,从而控制企业环境成本。

为了控制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企业可以通过环境营销,采用环保包装物,回收产品包装物,并且对分销和促销环节进行绿色管理,进而降低环境负荷。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下面三种途径进行环境营销:1.生态包装;2.使用绿色通道;3.企业如果无法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也应该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

(五)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最终处置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会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形成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之中。这一阶段环境成本难以计量,因而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控制:

1.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开发、生产阶段的绿色管理,如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模式,来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2.对于已经废弃的产品,企业可以对其实施再循环与回收利用策略,从而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控制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只有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与实施控制方法,社会、生态、企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步丹璐,符刚.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2007(10).

[2] 王乃茜,范荔,郁利燕,徐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探究—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0(2):100-101.

[3] 孔莉萍,赵银德.基于清洁生产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企业管理,2005(8): 109-110.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3

 

最近几年江西德兴铜矿发生了几起较大的环保事件,如大坞河水质污染而影响了乐安江的水质;如银山矿的污水泵损坏停机而致污水回灌田地,致使田地暂时不能耕种;等等这些环保事件反映了矿山环保事业的艰巨性与严峻性。

 

人们不能局部的看待与单方面的处理环保问题,应从科学的角度全面的看待和分析矿山环保事件,用“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观念来指导矿山的环保事业,促进矿山生产和环境保护事业和谐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环境”一词及相关概念的使用频率增高,如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及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等。所谓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

 

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3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它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的决心,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虽然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朴素的环境科学思想,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科学诞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90年代学科体系趋于成熟,21世纪学科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更全面的拓展。它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环境科学分化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环境质量恶化,环境功能退化,公害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迫切解决这些问题,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灾害”区分开来,迫切的任务是减轻污染,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污染源治理工作,因此环境科学主要是偏向于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

 

环境科学的诞生说明它在各基础学科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已孕育成熟,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它们是不同学科内部分化得到的产物,对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各学科分支仅局限于用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原有学科范围内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并没有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由于各学科还是处于分散研究的统一体系。因此,这一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主要是来自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必须使人类社会活动适应环境的演化规律,这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在与自然科学交叉和分化之后,开始扩张到了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

 

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此阶段的特点:一方面,新的环境科学分支学科在不断的产生,而各分支又在新的层次上进行新的交叉,这样就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上的渗透和交叉。

 

另一方面,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要求它向整体化发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环境科学发展到与当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实践需要相适应的新阶段,在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如3S技术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技术集成,主要是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及为各种实际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过去是在小层面上应用,大多是对植物进行监控,由于环境科学发展的要求,迫切要求3S技术能够在更广的层面上更精确地进行远距离监控,因此大大促进了该技术的发展,同时在环境问题的导向下,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急需整合和提升,众多分支学科开始为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而共同努力。

 

(3)从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变化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大尺度下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成为科学难题,环境科学大学科的特征日渐明显,各分支学科进入了逐渐脱离其母学科,形成独特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模式,并与系统科学、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跨学科交叉渗透,进入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

 

本阶段的特征如下:大尺度下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环境信息巨大;环境问题表象背后的环境本质问题与规律急需探索;复杂环境系统内部及外部各要素间关系复杂,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环境预测以及环境管理急需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国际上全球环境变化与环境安全方面的合作与冲突,急需共性的环境模型成为比较研究与沟通的基础,因此,现已进入了反思环境问题本质和构建环境模型阶段。

 

德兴铜矿成立于1958年,在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当初建设和生产时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根本没有环境意识;在高速发展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发生了几起较大的环境事件,才建立了环保部,在边生产同时边兴建环保设施,建立了工业水处理站,对工业污、废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建立酸性水集液库,收集酸性废水;设立尾矿储存库,诞生了亚洲最大的尾矿库—四号尾矿库;在近十年又引进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HDS水处理技术)处理污水,又从采区的污染源头治理出发,设立了采区酸性水收集和分流的措施减少大坞河的污水流量;

 

但在百年一遇的大雨来袭时,由于水量超过水处理站的处理量,则有部分污水继续流入大坞河,进而污染乐安江里水;另矿区生活用水几乎就是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直接进入大坞河,造成大坞河水质污染等情况。

 

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树立环境科学的概念,要从政策和法律的高度看待环保事业,并成立相关的责任部门和环境科学研究部门,要将环保行为与矿山的生产结合起来,和谐相处;要遵从“三同时”制度,狠抓落实;要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站,将居民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大坞河;

 

要对矿区雨水、污水合流制给以改造,变成雨水、污水分流制,雨水直接入河,但污水必须经处理后排放;对百年一遇及以上的大雨,最好将矿区的污水、废水与流入的雨水实行截留制,减少污水直接流入大坞河流量;最后一点很重要,要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共同加入环保事业中,为矿山的和谐、绿色发展尽一份力,实现花园式矿山能够可持续发展,造福大家。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4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我国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30年来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公平程度,有赖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新阶段的矛盾变化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国开始从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的新阶段。生存型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发展型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社会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是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大矛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在温饱阶段尚未出现或者并不突出的问题,包括资源和环境约束,开始集中地显现出来: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第二,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使得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降低。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开始成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新阶段矛盾变化的现实看,市场化改革仍然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对资源环境约束,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首先,应尽快解决资源环境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当前我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理顺资源环境的体制机制。现在资源价格体系既不反映市场需求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给状态,这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只有尽快解决制度安排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有较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提高市场化程度。当前我国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例如,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价格有很大差距,这与石油市场化程度不高直接相关。因此,新阶段的改革必须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没有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宜尽快理顺能源价格。此外,垄断行业的改革和价格改革联系紧密,资源要素的价格管制一旦放开,垄断行业改革必须加快推进。

再次,要实现环境保护和利用的“三个转变”。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是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另一大矛盾。第一,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社会公共需求增长速度相当快,个人用于公共产品的年均支出,大概是90年代中期以前的5年的支出规模;第二,社会公共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扩大;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面对这个突出矛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近几年,我国关于改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有利地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现实矛盾与问题看,还需要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构建坚实的体制保障。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客观上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在我国步入发展型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仅需要继续加快制度创新,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尽快转变改革发展理念,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发展理念的变化根源于发展阶段的变化。国际经验表明,发展阶段的变化是改革发展理念变化的客观基础。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已经扩大到包括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等在内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消耗的大量能源和排放的废气等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却十分不利[1]。因此,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十分必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已取得较大的进步,对于环境监测和保护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些许不足,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更好发展。

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从上世纪70年代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先后经历了发展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时期:首先,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要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保护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纳入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2]。为了达到这一国家规划,我国大量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加强了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其次,中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中级阶段在技术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就环境监测和保护进行了更加严谨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并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3]。中级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基本涵括了全国各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我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最后,高级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了多种科学技术的融合,包括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国家也逐渐将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看成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从90年代到现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实现了现代技术的升级,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进入到高级阶段,在专业技术领域获得了质的飞跃,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研究:一方面,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以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的监测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挥的实际效用[4]。但事实上,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恶劣环境下的监测效果较为一般,准确信还有待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是实现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前提,监测能力不足会降低我国环境监测的精准性,影响环境保护的方向和力度;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也是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的工作人员成分较为负责,既有学历较高的大学教授,也有学历较为一般的普通员工。且从整体上来看,学历高的人员数量远远少于学历低的员工,这说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部门领导人需要加强对员工专业素质的重视;其他方面,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国家对环境监测技术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不足均会限制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更好的发展。

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需要朝着三个方向努力:第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的监测能力。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技术监测方面还存在着些许不足,要求国家应该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提高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监测力度,提高其监测能力[5];第二,加强对环境监测的制度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包括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对人员素质的管理。要求环境监测技术部门领导人员根据实际建立形式有效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等形式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三,实现环境监测技术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继续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实现自我技术的提高。同时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时期,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监测能力不足和员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求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要从这两方面努力,并积极实现环境监测技术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志娟,张建.分析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J].科学之友,2012,07:36-37.

[2]张翠荣,宇文志峰.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2,07:187-188.

[3]王磊,秦宏伟,陈璐,刘俊华,王剑,王玉涛,高磊.环境监测技术及其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学分析计量,2015,04:103-106.

[4]刘卫根,荣宗根,柳诚,张振东,张卫东,文振国.浅析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96.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6

对于水温分层型水库应建设分层取水设施,减缓低温下泄水对作物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在有鱼类洄游的河段筑坝,应建设过鱼设施。回顾环评函〔2006〕4号文之后几年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在逐渐形成,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普遍不足,这将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如何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就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实质上是环境保护投资资金保障的问题。我国在短短的5年内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增加了10倍,这样的增长幅度很大。但事实上,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已经占到工程总投资的6%,比我国目前平均3%的比例高出一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比例其实并不高。落实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必须在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估算,使投资审查人员和部门充分认识到这些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给定较为充分的建设资金,才能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水电工程,实现人水和谐,体现水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因此,本文针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这一问题,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不同管理部门审查职责和衔接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资金保障机制。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及主要环保措施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中,与工业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通常包括库区及坝下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河段,以及渣场、料场、施工道路和移民安置区等;其次,主要的环境影响是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第三,运行期不产生污染物,但“淹没、阻隔和径流调节”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转;第四,因工程任务不同和建设地点不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差异较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引调水工程比水电工程影响更为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并在重要水利工程如葛州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立项论证过程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工程建设对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态和移民等多方面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但相对而言2000年以前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环境保护上,且投资相对较小,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与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环评函〔2006〕4号实行以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环境影响报告书更加关注工程运行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充分注意到筑坝河流脱水断流问题、高坝大库低温水下泄问题和洄游鱼类通道被阻隔问题。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常规的施工期“三废”处理和防治措施基础上,普遍增加了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坝下埋管或发电小机组布置了最小生态基流泄放设施;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底层取泄水产生低温水影响的高坝均采取分层取水;对于影响鱼类洄游的闸、坝工程,有条件的均布置鱼道,并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对于在水库、河道引水工程的取水口均布置拦鱼设施;对于不适宜建设鱼道的水库、水电站亦在研究建设人工捕捞过坝、升鱼机等措施。近年完工的项目如广西长洲水电站、浙江曹娥江大闸工程均建设了鱼道,吉林老龙口枢纽、新疆恰甫其海枢纽等建设了鱼类增殖站。目前,最小生态基流泄放措施、鱼道、增殖放流站、水库分层取水等设施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配置。目前在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方面,总体特征表现为,国家立项的大型项目好于地方立项的中小型项目;发达地区的项目好于欠发达地区;水电项目好于水利项目。其中水利项目中落实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保投资不足。为适应环境保护的发展和更好的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2])规定,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作为工程总投资的组成部分,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并配套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其后又出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这些规程和规范的实施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投资编制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3环保措施落实过程存在的资金保障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水利和水电工程立项审批程序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水利项目立项实行审批制,水电项目实行核准制,水利项目审查环节相对更多一些。本节以国家审查的大型水利项目为例重点讨论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过程的资金保障机制。尽管水利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环境保护措施设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闫俊平计与实施建立了较完善的基本保障体系。但是,较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投资难以得到完全保障,其主要原因如下。

3.1技术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影响

3.1.1工程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各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深度均要求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一致,但一般设计深度与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深浅不一。

(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设计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仅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没有独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开展环境现状的实际调查。因此,环境影响篇章中环境保护目标不明确、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性差,甚至漏项。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往往类比其它工程或按工程总投资比例计列环保投资。现状情况是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一般偏少,“包不住”可行研究阶段的环保投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本阶段的设计水平;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初拟环境保护措施。

(2)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要求,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掌握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也不能正确估算环保投资。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采用较多的方法也是照搬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保投资,这样即便环保措施合适,投资不一定合理,同样会在审查或评估时被取消或大幅核减。

(3)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环保工程选址大部分落实不了,无法进行工程布置,设计方案空泛。初步设计阶段环保设计仍停留在可研阶段深度,致使工程量和投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概算投资以照搬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投资的情况较多,这就不能将可研阶段漏计的投资找补回来,也就失去了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落实环保投资的作用。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空泛,投资误差大。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3.1.2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体系不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的依据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规程划分的环境保护费用包括工程措施费、非工程措施费、独立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融资利息(详见表1),但是没有相应的概算定额,使得投资编制人员仍然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一规程。此外,无论是水利水电设计院的环境保护设计人员,还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大部分人缺乏概预算方面的专门知识,不熟悉投资概估算的编制方法。也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过程中常常采用类比方法,类比其他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而得到相应的环保投资概估算。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因工程建设位置不同,环境影响也不同的特点,类比的环保措施和投资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主体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估算环境保护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拍脑袋”性质,更加不切合实际。由于环保投资编制中存在的这些技术问题,在工程管理部门评估及批复时,很容易误导评估及批复人员,认为措施必要性不大,或投资不合理而被大幅度削减或砍掉,进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另外,过鱼设施和分层取水的投资通常列入主体工程投资中容易被忽视而不利于落实。

3.2管理部门审批对环境保护投资的影响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水利部门承担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管理与审查工作;环保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和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而发改委负责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评估与投资的批复。这种管理体制意味着经水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保护措施,都要经过发改委的批复。在三部门的审查中,不同的审查部门聘请不同的专家,不同专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查为例,有的工程在水利部门预审后,环保部审查时认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而发改委审查时又认为不必要。表2列出了近年来不同部门审查的部分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变化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审查对环境保护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投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部门管理职责的差异。这种不同部门审查影响环保投资的现象是由我国管理体制所决定,也是必然和客观存在的。

4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

4.1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水利部于2007年2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11年1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修订后也即将。但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概算定额,尽快完善概估算编制体系,将SL359规程纳入概预算范畴,首先让各部门都认同该规定。三阶段编制规程是规范各阶段设计深度的标准,建议尽快实施。同时要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使得专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针对目前环境保护设计深度普遍达不到相应阶段的技术要求,重点培训环保设计人员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三阶段的环境保护部分内容和深度。通过培训让工程设计人员提高环保意识,了解项目建议书阶段环境影响篇章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对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和环保设计人员,还应宣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程规范主要内容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重点培训环保投资项目划分、费用组成、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及独立费用编制方法等。鉴于部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属于水利水电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编制的培训可委托水利工程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要提高设计质量,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还需加强环境保护设计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各设计阶段的深度进行设计,准确计算工程量和投资,为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批复提供依据。

4.2过鱼与分层取水设施投资从主体工程中分离投资较大的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列为环保投资,有利于其投资的批复。首先,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作为环境保护措施按规定其投资应该纳入环保投资,这样做也可提升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其次,对于主体工程而言,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为小规模措施,隐藏在庞大的主体工程中,在进行投资审查时,容易被忽视而被砍去。

4.3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障措施的落实鉴于目前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多部门分管制度,水利部、环保部、发改委在加强本部门的职责外,需要建立沟通机制,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发改委在评估与批复过程中充分吸纳水利与环保部门的意见,保障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的批复和落实,使水利水电工程以最小的环境和生态代价而健康发展。5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提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形势下,建设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分层取水等环保措施,已成为闸、坝等拦河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的必备措施。

(2)在技术上,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水利水电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定额,完善概估算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三阶段编制规程。加强已有规程规范的宣传,系统开展环境保护人员环保设计与概估算编制的技术培训。环保投资概估算应有理、有据、翔实可信,经得住各部门的审查。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7

(一)环保管理队伍素质。我国的环保管理起步晚,发展慢,虽然在某些管理领域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管理水平有限,环保管理队伍的素质也达不到要求。人们普遍缺乏环保意识,使得环保管理专业的提升速度过于缓慢,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管理方法也较为落后,制约着环保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法律制度与监督机制。同样受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我国在环保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也存在不足,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使环保管理缺少依据,阻碍其具体实施。法律法规的缺失同时又反作用于环保产业,使环保产业的难以发挥功效。

二、项目管理对环保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使环保管理更加灵活。将项目管理运用到环保管理当中可以使环保管理方式与形态更加灵活。在开展管理时直接面对管理对象,减少了中间繁复的管理步骤。环境管理以单独的组织单位的形态存在,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始终把握环境保护管理的中心地位,改革传统的组织形式,使环保管理迸发活力。在进行工作安排时,以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为依据,将不同部门的人员汇集到同一个工作组当中,群策群力,为实现同一个管理目标而开展有效合作。

(二)使管理责任得以细化。开展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管理细化。对于不同的环保项目要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通过细化使管理更有针对性。管理细化之后,各个项目负责人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责任到人,促使参与项目管理的组织或是个人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更加用心管理,达成设定的管理目标。另外,将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可以为具体实施提供良好条件,降低实施难度,提升实施效率。项目评估的开展也会更具针对性,将评估范围缩小到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使责任更加明确。总之,在环保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可以使管理更加细致,管理目标更易达成。

(三)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在环境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可以使管理成果的考核方式发生改变,更加注重项目管理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仅仅放在项目的结果上,而是更加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很多管理问题不再堆积。项目成员也应该拥有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力,在职权范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达成目标,使问题逐步解决。促使环保管理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四)利于实现集中管理。要达成环保管理目标就要对工程的各方面需求进行统筹考虑,争取每部分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项目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在管理过程中会积极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出具更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决策,使集中管理得以实现。在集中式的管理之下,管理效率会大大提升,使项目管理得以如期完成。

三、在环保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在环境评价阶段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项目责任人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确定好目标,出具建议书,在环境评价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因素,然后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环境评价阶段的项目管理。首先要确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最详细的划为一级,较详细的为二级,三级则较为简略。等级划分完毕就要对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政策环境的适应度。对项目进行透彻分析之后就要出具相关的报告书,对项目报告书的编写要求是:遵循编写原则,突出编制要点,编写内容清晰扼要。在环境评价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分析阶段,保证分析的准确性,避免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

(二)在环境监测阶段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环境监测阶段的项目管理需要对成本、质量、进度等进行综合管理,并将它们落实到工作包当中。监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现场调查,由于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会受到时间、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时间段的污染指数都不相同,需要通过现场调查来收集数据,准确认识当地的环境状态。第二步就是确定监测项目,在确定时既要考虑国家标准,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污染状况,水文、气象也应纳入监测项目当中。接下来就要确定监测点,开始进行合理采样,然后再对环境样品进行测试。最后一步就是出具结果报告,将监测结果公之于众。这样以来就完成了环境监测阶段的项目管理。

(三)在环境监察阶段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环境监察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环境监理机构的相关法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某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理,给予处罚。首先要确定好统一的监察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监理方案来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就要进行立案调查,并给与处罚。在案件处理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总结经验,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环境监察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对某一区块的检查可以使检查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阻止破坏行为,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通过经验总结来进一步提升监察效果,从而收获到更大的环境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

结束语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8

【关键词】 生命周期分析;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确认

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同样重要。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主要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生产类型的企业,并且大多将核算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阶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品成本的不真实。本文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着重阐述了如何运用该种思想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与确认。

一、环境成本和生命周期分析概述

(一)环境成本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当数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2月11―13日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中所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是站在微观的角度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解释,是一种狭义的内部环境成本。

实际上,环境成本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环境成本作用的对象角度去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发生环境成本的主体角度去论证。在此不一一赘述。但不可置疑的一点是,企业界定和管理环境成本的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产品从诞生到最后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可能不完全一样,但通常都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五个阶段。

生命周期分析是一种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用于评价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技术和方法。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生命周期分析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的输入、输出及潜在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就是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综合评估该产品的环境形象。

将生命周期分析应用到环境成本管理,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通过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借助于生命周期分析,可以阐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的大小,从而发现和确定预防污染的机会。由于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能够增加产品有利于环境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更加可靠。

二、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进行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的意义

(一)加强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企业,势必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必须对事实上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加强分析与管理,而环境成本的界定与确认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有助于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清洁生产看成是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成为全球工业发展的国际新潮流,企业需要以主动的态度处理环境问题,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危机。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正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相关成本,与其他成本一样,环境成本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成本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合理界定与确认环境成本,将会为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2.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社会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有助于加强环境成本的分析与控制,一方面,使得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问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更好地遵守环保法规,降低环境风险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的环境法规都在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现行的、可预见到的、潜在的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已经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对本企业发展战略以及近期和远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的违规成本和环境风险。

(二)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进行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的优点

运用生命周期思想分析环境成本,不仅将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纳入分析范围,还包括了产品设计开发、使用和报废阶段的成本;不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待问题,还综合考虑了使用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因素,因此将其引入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过程中,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有助于企业全面掌握产品的成本构成,合理定价

多数情况下,企业产品的定价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影响到竞争对手的市场行为,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自身的营销策略。传统的产品定价通常是在成本基础上进行利润加成,但是,传统的成本通常不包括环境成本,是不完整的成本,由此制定出来的产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全面涵盖企业的成本。因此,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把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明确的界定、确认,在定价时加以综合考虑,并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强调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将企业对成本的理解扩大到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有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保持企业活力和优势社会地位,优化其生存环境。虽然从短期看,承担社会责任发生的支出意味着当期利润的减少,但从长期战略上考虑,其为企业带来的未来效益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运用生命周期分析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和确认,可以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帮助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环境成本的界定

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会有所不同,对于某一特定产品来讲,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运用生命周期分析界定环境成本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按照生命周期阶段将环境成本重新界定。

(一)产品规划及设计开发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环保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品的概念应运而生。虽然到目前为止,绿色产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严格准确的行业标准,但从消费市场来看,目前得到公认的绿色标准通常包括:在生产中少用资源或者能源,不污染环境;在使用中能耗低,不产生环境污染物;在使用后可以回收或者安全废置。

企业要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产品,必须从产品的源头,即产品的规划与设计开发阶段抓起,充分考虑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的环保要求。这一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设计人员进行绿色设计的培训费、绿色设计过程中的运营费等。

(二)产品制造与生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该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这一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环保设施投资成本(如过滤装置、废水处理装置的投资、运营、管理等相关成本)、资源循环成本(如水循环使用、能源余热二次利用等所发生的成本)、采用替代有毒化学物质材料等的工艺调整及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出、提高产品耐久性及再生处理易解体程度的成本、环境负荷的监测和计量成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置所发生的成本等。此外,环境标志认证成本大多也发生在这个阶段。环境标志认证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通行证,我国从1993年开始认证,认证费用主要包括认证申请费、检查费和产品检验费、审定与注册费(含证书费)、年金(含标志使用费)等。

(三)产品销售与使用阶段

这个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产品流通中的环保包装支出、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处理成本等。

(四)产品废弃阶段

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或者残余物通常以废水、废气、废渣、废品等形式出现,要达到环保标准,必须要对产品的废弃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再排放,或者进行回收利用。因此,这个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再生循环项目投资成本和运营费用、不可利用废物的处理费用、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罚款支出等。此外,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而对环境造成损害所发生的成本也可以包含在这个阶段。主要有对土地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和罚金,各种排污费、环保案件的诉讼费和罚款等方面。

可见,企业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活动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企业只有深入到产品各阶段,才能发现产品成本发生的不合理之处,以便寻求改进方法,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环境成本的确认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所讨论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确认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一是确认时间:应当在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二是确认方式: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然后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环境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主要依据是这项成本的发生是否能够使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增加,如果不能,则应予以费用化。据此,对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可以考虑做如下确认:

(一)产品规划及设计开发阶段

此阶段所发生的成本虽然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些成本的发生是为了减少或者防止产品生命周期后续阶段潜在的污染以保护未来环境,所以,这一阶段的成本适合进行资本化确认。

(二)产品制造与生产阶段

1.环保设施投资成本、采用替代有毒化学物质材料等的工艺调整及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出、提高产品耐久性及再生处理易解体程度的成本,由于可以提高资产效率和预防环境污染,应于设备达到可使用状态时或者成本发生时,予以资本化。

2.资源循环成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置所发生的成本,属于与当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环境负荷的监测和计量成本属于当期的环境审计成本。它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效益,或者说与未来经济利益的发生没有足够密切的关联,因此应将其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环境标志认证成本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金额不大,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也可以将其费用化,计入认证当期损益。

(三)产品销售与使用阶段

产品流通中的环保包装支出,如果包装物可循环使用,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话,可将其进行资本化处理,否则应予以费用化。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理成本,通常只与使用当期相关,可于成本发生时进行费用化处理。

(四)产品废弃阶段

再生循环项目投资成本、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投资支出由于可以提高资产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故而应于成本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再生循环项目日常的维护运营成本、不可利用废物的处理费用、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和罚金、各种排污费、环保案件的诉讼费和罚款等通常进行费用化处理。

本文对环境成本的界定和确认,是以企业的产品为中心,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进行的。但环保问题是全社会的大事,单个企业的力量是微弱的。因此,所有企业,尤其是同一价值链上的各类企业应该发挥协作优势,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与确认,建立解决环境问题的共享机制和有效的逆向回收体系,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刚译,陈毓圭校.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12.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9

一、学习动员阶段工作完成情况

1、强化学习,提高认识。自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动员会议后,我局高度重视,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会议学习传达了全县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2月13日下午,召开了全局集中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动员大会,传达了《全县集中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我局集中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

2、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组织领导,我局及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局总支书记治、总经济师任副组长,以及由等同志为成员的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我局集中整治的日常工作,形成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和工作格局,为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学习动员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制定方案,明确责任。自收悉《全县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后,局班子及时召开会议,在认真总结发展提升年活动,认真学习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有关文件,在系统分析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局实际,研究制定了《县局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组织领导和工作目标、整治范围和重点问题、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并对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方案出台后报送县作风整治办。根据方案要求,我们细化活动安排,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

4、统筹安排,抓好学习。为把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学习动员阶段的开展引向深入,力争集中整治活动学习动员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组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动员活动,使学习动员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是坚持活动与我县当前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僵”的问题;三是坚持开展活动与推进工作相结合,着力解决行政审批中的低效率问题,并将其贯穿日常工作之中;四是把活动与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为政不廉的“私、奢、贪、腐”的问题。学习动员活动的有力开展,为集中整治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我局充分利用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工作实际,加大了宣传力度,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切实通过开展整治活动,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干部作风明显改进,行政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力争创建全县最优发展环境。

二、自查自纠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1、抓好部署安排。我局于2月28日下午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召开了转段会议,会上李局长对学习动员阶段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对自查自纠阶段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开展活动的关系,局直各单位负责人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工作、活动两不误,确保自查自纠阶段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2、认真开展自查。我局班子及干部职工分别对照《实施方案》指出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就近年来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的各项工作以及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准了存在的问题,并写出了自查报告。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