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2-06 01:26:53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1

一、抓重点

抓重点就是突出“国培计划”在各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要求各级各部门通过实施全员培训,完成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个学时的基本任务。每年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非常多,但我州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培计划”任务,其他各类教师培训均安排在“国培计划”之后。州里成立“国培计划”实施工作领导组,并明确规定各县、乡、校也必须成立项目实施领导组,统筹安排“国培计划”有关事宜,县属中学、乡镇中心学校由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为实施“国培计划”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州每年都专门召开“国培计划” 工作启动会议,如2013年“国培计划”启动会议于2013年8月15日召开,会议对上一年的“国培计划”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对2013年的“国培计划”工作进行了安排,将“国培计划”培训结果纳入州对各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再次强调了对参加“国培计划”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计发2013年秋季学期绩效工资的政策。要求各县市将“国培计划”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中,纳入到“开学学校工作检查、学校教研活动、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中”。

二、强管理

(一)认真遴选参训教师。根据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按培训对象的遴选条件,优先遴选可塑性强、责任心强、爱岗敬业,通过学习培训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同时要求各县市下发各个子项目名额分配方案时要尊重基层学校关于名额分配方案的意见建议,在乡镇学校之间进行微调,确保不浪费培训名额。要求各县市建立“人事调整应急预案”,确保因人事调整带来的信息变更得到及时处理上报。我州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的实际合格人数为4 498人,比下达计划数多8人,并且全部合格。

(二)做好培训动员,明确培训任务。以学校为单位,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让参训教师带任务参加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开展“两个一”活动(一个主题讲座,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具体要求是:参加脱产置换研修的教师,承担县级组织的二级培训任务,先由相关乡镇中心校组织,再由县教育局(或教师进修学校)从中选择部分教师组织开展县级培训。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教师,承担乡镇组织的二级培训任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由所在学校组织安排汇报研修成果并在校内组织安排讲授公开课。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培训总结、反思,组织好培训心得体会交流及示范课,做到派出有要求,回来有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三)切实做好“脱产置换研修”项目顶岗大学生管理。每所项目学校有专人负责协调及后勤保障,每个大学生有至少一名指导教师辅导帮助。对置换顶岗学生严格考勤,做到“要么人在学校、要么假条在学校”。

(四)建立州、县、乡管理员,各辅导教师QQ群和通信网络,认真做好上下衔接工作。管理员及时将“国培计划”的置换项目的置换高校信息、顶岗大学生信息、置换教师报到学习时间、短期培训承办机构、培训时间地点、学习要求、远程培训各网站、学科注册时间、课程安排、如何正常收看培训课程视频、如何上传资源等在群空间里。特别重要的通知、信息直接以邮件或电话的形式通知各级管理员和相关教师,让各级管理员和所有参训教师及时了解培训信息。我们还要求各级管理员手机24小时开机,方便各乡校教师随时联系,确保了“国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将远程培训管理作为师训专干(负责人)的日常主要工作。各级管理员随时关注本辖区内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州县管理员向各中心学校或学员及时通报参训教师的学习进程,对少数行动迟缓、进度慢的教师由师训办电话及时催促,保证了培训学习的顺利进行。州、县、乡管理员,各辅导教师利用QQ群、电话、短信、邮箱、班级公告和简报为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辅导教师和管理员之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群里学员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困惑,使辅导教师和管理员能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对学员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六)严格财经纪律。根据省里的相关文件精神,我州下发了《大理州财政局大理州教育局关于下达2013年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将培训的经费及时划拨到相关学校,并要求项目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列支。2013年我州共安排10个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工作点,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大理州教育局从中央专项资金中给每一个工作点6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三、重实效

(一)参训教师开展“两个一”活动。为确保“国培计划”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做到资源共享,我们对参训教师要求开展“两个一”活动:一个主题讲座,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在参训教师外出学习之前给任务、提要求。培训结束后督促学校组织安排成果汇报,为参训教师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展二级培训和强化校本研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二级培训和校本研训,让参训的和未参训的教师有机会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了解,最终达到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目的。二级培训和校本研训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培训与教学相结合的目标。

(二)“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结合。2013年实施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结合工作的效果很好。我州10个工作点每个点都组织了两次教研活动,其中4个工作点的活动与“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相结合,全体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由“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作为本地专家。每次校本研修活动内容紧密结合远程培训的课程,既有讲座又有示范课和同课异构课,既有交流座谈又有答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高,参与的教师不仅是远程培训学员,还覆盖周边学校的同学科教师,培训效益大大提高。通过参训教师的研讨课、专家的示范课以及讲座、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参训学员的思想意识、理论水平、教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高。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交通规划;教学内容;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30-02

一、交通规划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解决的是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与模型方法等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步骤及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并具备一定的交通建模学术视野和理性分析技能,该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从业能力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交通规划进入我国,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决策方面交通规划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然而,新形势下特大、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建设之后已逐渐趋于缓和,交通规划工作已由建设之初注重建设规划转向了建设与管理并重,即由粗放型转向了精细型,更加注重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目前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与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尚不相适应。现代交通科学的本质在于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交通行为,用数学模型刻画交通现象,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提供计算实验,从而揭示交通流的演变规律和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解决出现的交通问题。因此,为满足新形势下创新型交通规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必须贯彻科学研究对于新形势下交通规划的要求,必须注重传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运用新的手段去亲身实践的创新平台。

针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模型—计算实验—应用”为教学改革主线,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二、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梳理和调整。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具有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及区域交通规划、交通工程项目设计,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实习等研究成果,梳理了前修课程,包括数学建模、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编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调查与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营造了相互衔接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环境。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时保证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如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工程学中一个章节,则不单独开设此课,将该部分内容放入交通工程学中,结合现场实验课详细讲授;将系统工程与交通工程学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另外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内容,在原有计算机基础、C语言等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了专业方向(规划与管理)交通仿真技术课程,加强本科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2.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与节能、环保的目的[2]。本次教学内容改革中引入交通网络建模、空间区位理论,增加城市物流规划内容,改变以往描述性的交通规划教学内容,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形成以交通建模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三、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重点在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即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知识的实际应用。软件的许多应用模块全部是基于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生成的,如在进行交通生成预测时,软件提供了交叉分类法、回归法、离散选择法等基本方法,只要具备了原始数据、设置好各项参数,就可以得到预测结果。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交通仿真软件、数值计算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注重培养学生对交通流和交通网络流的分析模拟计算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运用规划软件进行实际项目操作的目标。2012年我院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购置了供实验教学使用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如雷达测距仪、视频采集仪、微波交通调查仪,同时利用实际交通科研项目将采集到的现场观测数据接入到实验室,同时利用数据库、信息融合等基础理论技术,建立了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评价系统实验平台。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交通方案改善及修正理想条件下的研究成果的平台。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结合各种规划案例,包括公路网规划案例、城市道路网规划案例、公共交通规划案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案例、交通项目评价影响案例及停车场规划案例等等,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二是重点培养学生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进行交通软件操作学习,包括交通仿真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ArcGi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等。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四、《交通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采用案例调研和分析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并和理论教学相互穿插,建立从表象认知到提高交通现象洞察能力的实践环节框架。

1.交通调查实习改革。交通调查是进行交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个规划的成败,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做法是教师扶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系与基层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学生实习,在当地开展了《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把学校教学与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尤其是交通大调查前期调查方案设计工作中,将案例调研和分析式的实践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是教师真正站到指导实践位置上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放手让他们进行方案设计、人员组织及协调工作,并进行及时指导。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深化,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各种方法、内容、步骤、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收集有关交通调查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交通规划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可以以4~5个交通小区的区域展开,指导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方案设计、软件应用、编程计算等能够全面提高自己。

3.软件应用实习。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本行业专业软件是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交通规划由于要处理海量的数据更是需要计算机辅助完成。学生通过软件实习,不但能够进一步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交通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有利于纠正学生认为学完交通规划课程以后没有用处的错误观点。利用交通规划软件提供的众多模型和方法,结合教学案例完成交通分配、路径选择、物流规划、公交规划等实际应用过程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利用软件进行交通规划基本方法。

软件应用实习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规划软件实习课上可向学生展示各大中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图、交通组织图,调动学习积极性。案例选择得当,可以使学生更快掌握操作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有虚拟案例和实际项目案例,各有优缺点。通常在教学案例中,根据需要,将两种案例形式结合使用。先通过虚拟案例,从简单开始,再从实际项目中抽取复杂一点的案例,进行实践性训练。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五、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学习团队式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和案例调研,组织各团队的成果交流;改变侧重个人考试成绩的考评方式,在学生个人理论考核成绩、小组调研报告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六、结束语

在新的交通形势下,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与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尚不相适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模型-计算实验-应用”视角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模式创新,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梳理和调整,实践、实习环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敏,陈学武.“理论、科研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交通规划》教学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03).

[2]王炜,陈学武.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韩风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1).

[4]秦焕美.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3

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鼓励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等方法,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在国外语言研究者的论述里,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所以如何激励留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自我调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职称网

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过程、评价结果等,Oxford认为元认知策略对其他策略起调控作用。元认知策略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类,这与语言生不同。说明他们并没有主动地去学习汉语,与前面调查的学习动机有关,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校的安排等等。元认知策略中使用频率最低的一项是“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可见西医留学生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学习计划,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学校和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职称网

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差异

如前文所述,结合平时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为基础,把56名被试分为两组:A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35名;B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21名。运用方差检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两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性。从表3来看,差异性显著的(即T检验p<0.05)有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而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B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达到3.725,而A组学生只有2.297。说明B组学生具有较完整的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A组学生在这方面则需要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认知策略是学习汉语的各种具体方法。A、B两组学生在这方面差异性显著,说明A组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学习汉语的方法,这是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差异性也很显著,说明A组学生不太主动跟中国人交流,自己很少调节情绪,他们越不与人交流,学习效果就越差,学习兴趣就越低,就越不愿意鼓励自己,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结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西医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和普通语言生不一样的方面;而且通过对A、B两组学生的比较,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启发。(一)西医留学生整体上更倾向于使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目的语的课堂和社会环境,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要求规定等等。而他们与普通语言生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使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频率较低,这些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国别、宗教、生活习惯、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特殊性而造成的。

所以作为西医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加以引导。语言的真正功能是交流,而不是为了拿学历,教师应该鼓励西医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多接触,多组织交际型或任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汉语学习计划,例如教师可以按月份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成绩好的B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A组学生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上的差异性并不显著,说明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策略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又要完善这方面的教学手段。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四种策略对汉语学习的成绩影响更大,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在这四个方面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这样我们就相对成功地找出了造成西医留学生汉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上也可以有的放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协助他们监督自己的学习;要帮助他们总结汉字、生词、语法等的系统学习方法;还要鼓励他们多交中国朋友,多与中国人交流,多鼓励他们的进步,尽量减少他们的焦虑感,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Oxford,&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Y:Newbury House/Harper&Row,1990.

[2]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4

在2012年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优秀青年干部培训中,人资部与丰满培训中心着眼于公司发展战略要求,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精心策划项目设计方案,大胆创新项目过程管理,有效实施项目运作流程,在青年干部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以“十个一”活动贯穿项目始终辅助培训教学,应用4种教学方式、5种管理模式、沉淀出6项学习成果,简称“456项目体系”的青年干部培养特色新模式。

“456项目体系”主要内涵

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即以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学习与交流相结合;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

开展“十个一”活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警示教育,一次拓展训练,一次读书交流会,一次生日party,一次党性材料分析会,一次座谈会,一次参观水电博物馆,一次篮球比赛,一次辩论赛。

四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参观学习,体验式学习。

五种管理模式:全封闭式培训,团队学习,互动教学,自主管理,积分考核。

六项学习成果:每周周报,PPT成果汇报,学习行动笔记,感悟集,学习论文,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两结合”指学习内容结合工作;“4A”指4项行动计划)。

“456项目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理念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成年人学习的固有规律,使培训学习从单一的学员对知识层面的认知上升为以更新观念、拓展思维、锤炼心态、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式互动交流,实现从听到、知道、认可、实践,到行为改变的递进关系,使培训价值达到最大化。

“456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突出解决公司对青年干部能力要求层级和标准的专项问题,结合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通过对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实现“456项目体系”的建立。

基于“456项目体系”的实践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设置及应用

设计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党性修炼、卓越表达、思维激荡、知识拓展、管理提升。“党性修炼”加深青年干部对新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国家及公司政策领悟能力,着眼公司战略总体目标,提高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卓越表达”提升个人公众表达能力,学习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思维激荡”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转变个人思维方式,重新认知自我,不断提升;“知识拓展”中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的学习,扩宽视野,接触前沿理论知识,了解新领域新信息;“管理提升”中学习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效能,提升个人领导力,学会合理制定计划,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贯彻力。

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为加强对培训班的有效管理,培训中心特意安排了具有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培训班的各项管理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前期,由专人负责培训学习手册的编排印刷,培训学习资料的排版装订,培训实施过程中所需教学物品准备以及会场设备的调试等;培训实施过程中,通过“互动教学、分享交流”等多种管理模式,努力使培训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确保实效”的主旨;培训结束后,总结项目实施过程,整理培训相关资料,撰写培训评估报告。对学员工作改善行动计划进行后期跟踪回访,收集经典案例,并对下阶段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优化。

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能力为导向,学习交流相结合。交流是促进团体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在“读书交流会”、“PPT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后“学习园地”感悟粘贴等过程中,都给学员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一是“每周简报”的交流方式。班级成立编辑小组,针对一周在培训中心学习、生活等情况制作简报。简报内容包括一周动态、学员学习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悟、风采展示、分享互动,每位学员都可以在简报上发表文章,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是“学习园地”的交流方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学员们可以把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老师课程中讲到的经典语录写在即时贴上,粘贴在学习园地,课间学员们相互浏览,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质感悟,大家分享。

三是“爱心家园”的交流方式。41位学员,每位学员都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神秘伙伴,这位神秘伙伴的到来,使自己有了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默默关注着他,记录他的成长以及每天的表现,把想对他说的鼓励粘贴在“爱心家园”上。在学习的同时,使学员都能感受到被别人关注的温暖。班级里的爱心大使会不定期的宣读爱心语录,传递每个人的爱心。

四是“总结分享”的交流方式。每周的课程结束后,学员根据一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学习,相互分享学习体会,并选派代表和全班分享三点,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员以空杯的心态从别人的收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

五是“辩论赛”的交流方式。聆听智慧交锋,感受语言魅力,举行以“责任·能力”为主题的辩论赛。辩论中双方辩手各执己见,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出辩手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六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培训班党支部召开了“依法治企”学习座谈会,并邀请公司监察部同志参加。座谈会上深入学习了新源公司依法从严治企有关要求,分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学习期间,每位学员要填写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以一周为节点,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工作改善点,将思路转化成方案,再将方案转化成今后的行动计划,应用smart原则(可操作、可实现、可衡量、可评价、有时间限制),制定并描述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根据计划的制定,实施改善行动,使培训有效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四种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讲授课程之外,还设有专题研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

专题讲座。为了使每位参训学员训后在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培训班安排了包含多学科门类的30个专题,涉及历史、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当前时政,开设了关于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辅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专题讲座中,课程将互动方式的演练、角色替换、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结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性格测试等穿行,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表达技巧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正确领会上级领导意图,有效完成组织任务》课程中,为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主讲老师设计了“最佳搭档”的互动游戏。课后,学员们分享了学习的所思所得。学员张会贞就在以“参与、分享、反思、成长”为主题的所思中写到,游戏过程中被指挥者茫然等待命令,指挥者情急之下有亲自操作的冲动。反思工作中,作为上级领导,如追求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习惯于指挥部下,这种“大权在握”、“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自身压力过大,员工过分依赖领导者,个人的才智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难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活动中,分别通过班委、党支部、各小组队长组织,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流程,组织研讨过程,使学员相互学习,畅所欲言,有效沟通,实现思维拓展,观念交流。培训班顺利完成了“读书交流会”、“党性分析会”等专题研讨活动的召开,并对研讨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整个过程,一方面使学员丰富了学习内容、交流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放松身心,交流感情,增长见识,增进友谊。

体验式学习。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户外拓展、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体验式学习对个人而言,使学员战胜了自我心理舒适区,克服恐惧,直面困难和压力。对团队而言,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使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正确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种管理模式的实践

“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指严把各项考核制度,实施军事化管理。学员按照考勤要求,按时上课,并且克服严寒及自身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晨练,他们用整齐的步伐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响亮的口号传递着青年干部的热情和活力。

“团队学习”的管理模式。即将学员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队长、队长助理、纪律委员、5S委员(5S源于日本精益生产,此处特指维护小组环境,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可自愿竞争上岗。队长带领小组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大家制定本小组的队名、队徽、学习目标、学习公约,并依此进行风采展示。团队学习中,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队长负责组织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小组案例分析、总结研讨等环节各小组成员的发言;队长助理负责收集学员的学习感悟,课间粘贴在团队的“学习园地”上;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小组及班级的课程纪律;5S委员负责带领团队成员维护小组的5S环境。

“互动教学”的管理模式。即由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完整讲授,助学师进行课前气氛的调动和培训现场管理,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享受知识的盛宴”。“课间操、小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能充分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来吸收课程内容。

“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班中成立党支部及班委,实施管理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班委成员由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组成,党支部成员由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成,他们承担着沟通师生、引导班风、服务学员的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中组织策划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十个一”活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通过QQ群、飞信的建立,搭建学员相互交流平台,辅助培训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分考核”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团队累计积分制,分别针对团队建设速度、风采展示、课堂互动、5S环境、精彩感悟、研讨总结、竞赛活动、好人好事、课堂纪律等环节,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将得分情况真实有效地反映到班级评分规则表中,运用透明机制,评选优胜团队,激发团队学习热情。

学员展示的六项成果

每周周报。由班委会成员组成编辑部,针对每周的培训学习情况编写周报。周报内容包括:本周要闻、本周动态、组织活动、心得体会、学有所思、培训分享等模块。学员积极投稿,针对课程、活动等自拟主题,分享心得体会。周报提供了学员交流的平台,全方位展示了学员学习期间各项收获以及丰富的培训学习生活。

学习成果汇报(PPT述学)。学员间的交流在整个培训班的培训管理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其搭建起了多样性的沟通平台,实现了学员间学习成果交流。如每位学员五分钟的PPT述学,就是由学员梳理、提炼、总结其学习期间的所感、所悟、所得而进行交流。

学习笔记。为学员设计了专门的学习笔记本,学员每天都将学习收获整理成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知识点,学习期间经常回顾翻阅。培训结束时,每位学员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各自的收获。

感悟集。学习园地是培训班的一个亮点,课间总能聚集许多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大家相互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共收集到300余条学员的感悟,且把这些感悟装订成集,作为学员学习生活的一个美好纪念。

学习论文。学习的真谛是能力而非信息的获得,学习期间每位学员将学习所得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论文,41份论文分别从多个角度设定主题,涵盖了公司系统生产、管理、建设、安全、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

工作改善4A计划。培训设计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培训理念,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分别制定了个人的“工作改善4A计划”,计划中详细描述如何按步骤将学习所得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各项工作业务能力,最终实现行为的转变。

制定行动计划作为学习成果的重中之重,密切联系了学员实际工作,优化了学员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系统思考能力。由于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这样就促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利用信息反馈进行培训评价和改进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顺利开展,达成培训的最终效果,在培训中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全面收集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建议,以及对活动安排、课程设置等信息,以此进行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估。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管理、后勤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在对评估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复查的基础上,对培训效果再次进行跟踪调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及提出的有效建议。

“456项目体系”的鲜明特色兼具推广性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贡文伟,姚冠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6

一、引言

(一)课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为“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在过去20 年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2]。但是,20 年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研究重理论轻实践。

为推进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2013年发出了“关于开展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如何深入研究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教学方法应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3]。

通知的出台,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指明了改革方向。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题组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可能在职场中遇到的交际活动出发,将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跨文化交际》课堂,申请立项,尝试教学改革。

(二)教学设计

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4]。

《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遵循行动过程序列,教学设计分课内、课外两部分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1.咨询――做什么?教师向小组解释教学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划――如何做?小组理解课题内容后,组长根据组员学习基础、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给每个组员分配子任务,让每个组员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限、讨论时间、讨论地点以及达到目标。

3.决策――如何做?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组员通过讨论、交流、比较,形成决议,选择最优工作方案。

4.实施――去做!教师加强监控,及时检查小组的完成情况,督促工作进度;加强课外辅导,解释疑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激励创新和团队精神。各组根据计划,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查阅课题内容,寻找课题素材,编写展示脚本、PPT,演练展示过程,预设师生的提问,完成自己的“作品”。

5.检查――去做!最后,小组在班级内汇报、展示“作品”,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检验准备效果。

6.评价――做的怎么样?师生评价小组的展示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课题内容、展示手段、问答环节等。评价既要指出优点,也要说明不足,既关注整体,也照顾个别,公平公正,奖勤罚懒,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教学改革的咨询、计划、决策、实施四个环节在课外完成,检查和评价两个环节在课内完成。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希望达到检验《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成效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高职生,两个班级共93名同学。调查对象全程参与了《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改革有亲身体会,对检验改革成效有发言权。此次调查,发放问卷93份,收回9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4份,占回收问卷的90%。

(三)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一份自编问卷,问卷主体由31个封闭式问题构成。

行动导向的学习有七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第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全面的。

第二,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

第三,行动导向学习的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第四,行动导向的学习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原有的兴趣。

第五,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

第六,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开放。

第七,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理论上从这样的假设出发,既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不是直线性的上升发展,而是两种成分之间动态的交互影响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5]。

课题组把以上七个典型特征作为判定教改成效的标准,设计了“能否复述展示的内容”,“是否喜欢课堂展示”等31个问题,来调查学生参与课题展示意愿、学习主动性、意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等情况。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课题组统计有效问卷的数据,制作了饼图和条形图,以便直观了解数据分布情况,帮助统计分析。

(一)关于课前计划、准备和课外辅导等的情况

1.图1、2、3统计表明:要顺利完成课题准备,同学们认为有必要做课题计划书,且现行的计划书职责明确,有可行性。

2.图4的统计显示:大部分同学准备课题需要4-5小时,少部分同学准备时长不足。课题准备时间长,说明:一是课题有一定难度,二是同学们准备课题的态度认真,踏实应对。少数同学准备课题的时间不足2小时,表明这部分同学准备课题时偷懒,敷衍了事,依赖性强。

3.图5的统计可以看出:同学收集资料的来源依次是网络、教科书、自己的经历、论文和访谈。这表明,网络日益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暴露,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学习仍然局限于教科书,尚未养成借助辅助资料提升学习效果的习惯。

4.图6的统计说明: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强有弱,其中67%的同学能完成自学任务。自学能力的强弱与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相关。自学能力弱、态度不积极的同学,任课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加强督查。

5.图7和图8的统计显示:67%同学们认为任课教师应该做课外辅导,任课教师课外辅导的重点依次是展示思路、注意事项、课题内容、展示方法和展示手段。希望得到任课教师的课外辅导,说明同学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掌握不够自信。重视展示思路和注意事项,说明同学们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

6.图9的统计表明:同学们准备课题时,感到英语水平不够,感到紧张。准备内容的同时,同学们已经开始考虑展示课题的思路和方法。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基础差,是很多高职学生面对的难题,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同学们学英语、用英语。

7.图10的统计说明:同学们认为执行课题计划有意义,学习方式新颖,组员合作愉快,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学习课题内容。

综合对图1-10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课堂教学外,同学们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教材,网络检索资料,辅以任课教师课外指导,同学们理解并掌握了课题内容,设计了展示课题的思路,编练展示流程,准备接受师生的检验和评价,整个准备过程开心快乐。

(二)关于参与意愿、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展示方法和师生评价等情况

1.图11的统计可知:同学们意愿参与课题展示,愿意分担展示任务,且愿意强烈,兴趣高。正因为此,才有了图12的统计结果。图13的统计表明:一半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未进一步整理知识点,形成科学体系,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2.图14、15、16的统计表明:同学们的展示有吸引力,展示效果好。受同学们欢迎的展示手段依次是视频、小品、图片、舞蹈和列表。同学们接受的展示方法依次是游戏、问答、对比、讲授和自己阅读。以上统计反映了同学们将学习过程娱乐化的心态,希望在课堂上欣赏各种“表演”,不再阅读,也不再做笔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3.图17、18的统计显示:同学们觉得展示课题时,需要依次加强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条理性、师生互动、熟悉内容和PPT制作能力,有一半的同学觉得展示25-30分钟最合适。

4.图19的统计表明:其他小组对自己展示的评价是否公正,有一半同学持保留意见。图20的统计显示:同学们接受其他人对自己展示的负面评价。图21的统计看出:同学们非常享受其他人对自己展示的正面评价。表面上看,图19的统计结果与图20、21的矛盾,实际上,这是同学们无法否认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又心存不甘的表现。

5.图22的统计说明:同学们仍然把取得高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6.图23的统计显示:同学们认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图24的统计表明:任课教师的评语中激励、正面评价的成分比较多,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7.图25的统计说明:同学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演”的开心,评的愉快,学的快乐。

综合对图11-25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实施教学改革的课堂,同学们乐于参与课题展示,能够理解展示内容。产生这样教学效果的原因在于同学们课题展示手段、方法多样,寓教于乐,师生评判公正,展示得到认可,学习热情高涨。另外,同学们整理、内化知识的能力不足;听到负面评价时,渴望做出的解释得到理解。

(三)关于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情况

1.图26的统计显示:同学们不确信自己是否能运用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外国人顺畅交流。从图11-25的分析,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所以,我们推测,同学们不自信的原因在于英语能力不足。另外,还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经历,所以无从判断。

2.图27、28、29的统计表明:相当多的同学已经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非语言交际、禁忌、思维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国人交流时,同学们已意识到应注意这些方面的言行,避免出错。

3.图30的统计显示:同学们知道,除语言之外,他们可以利用其它手段和外国人交流、沟通。

4.图31的统计说明:教改已经培养了同学们对异文化的学习兴趣,若在职场中遇到未知文化现象,半数同学打算自己探索和研究。

综合对图26-31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同学们虽然对能否和外国人顺畅交流信心不足,但是,他们已经具有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了对异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依据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认为,基于行动导向的《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适用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课题组基本完成了教改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从学生的角度看,教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内外均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各项课题活动,做中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教改成效的角度看,教改后的课堂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是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三是实现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同时,调查也揭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同学们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低,加工整理知识的能力不强,希望教学娱乐化,语言技能需进一步提升,和外国人交流不自信等。这些为教改提出了新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Z].[2013]326号.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工学交替” 教学模式

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调整振兴十大产业》和《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的精神,可以看出物流产业的调整为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物流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给物流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近年来我校注意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技工学校教学环节进行“工学交替”工学整合,并为学生岗位实训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方法论基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希望通过交流专业建设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提高培养物流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集双方优势,联合培养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既要注重合作的形式,更要注重合作的内容,校企双方必须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

1.物流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物流专业是一门综合的、交叉的经济学科专业,它涉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技术经济、运筹学、电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是一门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的学科。

我们通过对市场调研报告的整理,汇总本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学生就业趋向和岗位技能标准,分析得出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内物流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掌握物流管理基础知识(获取助理物流师证);财务、营销管理知识(能编制报表、善于沟通);具有一定的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具备统筹规划);熟练应用各种物流软件(熟悉计算机操作)、物流操作技能(驾驶证等);

根据以上分析,要使物流专业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2.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强化实训方面的优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被西方学者界定为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岗位学习,它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岗位工作设计成学习过程是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严格区别于传统的“五一”分段或“四二”分段教学模式,不是等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适应性学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需要有计划地分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训。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工作情境,在“工学交替”实践过程中,学生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学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环境,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实践证明,利用物流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进行期间实训和毕业实习提供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技能,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这是目前培养物流人才最佳的途径。

二、我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我校从2006年04物流班到南京依唯柯公司配件仓库实训两周和2007年05物流班在华润苏果实训三周的工学交替的试点开始,在2008年开始全面试行执行,加大了“工学交替”校外实训课的课时,在强化学生实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推行“工学交替”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

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分解细化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培养目标需求,制定实施计划。

1.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内涵。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结合南京地区的实际,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2.成立校企双方参与的教育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训课题,共同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安排实训教学时间。

3.根据教学计划,由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校企双方对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劳动态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作为学生本次实训课程是否合格的依据。

第二阶段:确定实训内容和时间

“工学交替”实训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根据企业物流运作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习岗位,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制定了三大实训教学模块。

1.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通过企业专家的逐一对照实践作业场景进行讲解,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物流企业的基本活动过程。

2.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在学校通过模拟物流软件的练习,熟悉物流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过程;在校内仓储实训室熟悉物流仓储管理流程和设施设备的基本操作。

3.安排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年用三到四周时间,在企业顶岗实训,直接参与货物的分拣操作;学习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学习驾驶技术,掌握驾驶技能。

第三阶段:组织实训过程和考核

1.学生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安全教育。对实训计划内容进行介绍,对实训方法进行讲解。

2.实习中,指导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辅导员一起对学生逐一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反馈。

3.实习结束时,由指导教师与企业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实训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组织召开实训成果研讨会,总结体会,提出建议。

以上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接应,构成一个工作链,确保整个教学实训完整而有序。

三、我校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工学交替”实训课程的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了相互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养成起到了解决促进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了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合作性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和人格操守。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实训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有效地丰富了理论知识。

工作信息的获取、工具的选择、工作步骤的确定等实训课题的实施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经过三到四周的多次反复培训、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与“工学交替”实训课程实施的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通过考查,择优录用学生达三分之一以上,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满意率,为今后进一步校企合作打下了好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社会和物流企业现状有了切实的认识,对毕业实习或转岗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道路。

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虽然在1903年美国就尝试运用学生学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实训交替进行的校企合作方法,但是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存在安全风险、企业不接受的风险,难度较大。寻求校企共赢的合作道路,就现阶段而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积极性调动问题

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学成本,扩大学生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就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除了能够挑选优秀毕业生外,现实的受益不多,造成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2.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的衔接问题

这也是校企全方位合作中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难题。教学和生产要做到既互相融合又互不干扰,需要校企双方根据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而且不同企业之间往往不能通用,使得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大。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矛盾,但只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总结和提高,就能形成切实可行、较完善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实现加快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步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国培计划;西部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22-03

“国培计划”具体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位于广西东部的贺州学院作为“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培训基地,承担当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研修班的主要课程设置与授课的任务。按照“国培计划”培训总体要求,即如何更好结合实际促进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发展,就需要了解其对“国培计划”培训的需求情况。

一、研究的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按照“国培计划”培训总体要求,调查问卷的内容参照了贾爱武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结合校内专家进行访谈和与个别学员的交谈,以此为依据选择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学员对“国培计划”培训需求的15个测量变量(表1),并以正向五分制的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设置调查问卷,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分别计分值为“5、4、3、2、1”,得分均值在1到2.5之间表示反对,2.5到3.5之间表示中立,3.5到5之间表示支持。

2.分析的方法。文章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因子分析法,它以少数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并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二是聚类分析法,以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方法,聚类的内部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外部个体特征具有差异性。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信度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参与广西贺州学院“国培计划”的40名本地初中教师英语教师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为90%。对于本次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使用SPSS19.0进行整体信度分析,可得Cronbach’s Alph系数为0.926,问卷整体可信度满意。

2.因子分析。为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分析,将调查问卷中的15个测量变量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经检验,Bartlett检验Sig值为0.00,小于显著水平0.05,KMO检验值为0.73,接近0.8,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的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0.13%、19.34%、17.63和17.50%,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59%,并通过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后选取每个因子上载荷量大于0.50的变量汇总为表1。

①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看出,因子FAC_1的4个变量为X5在“国培计划”培训中学员间有很多交流、X13教师关心学员、X14学员有需要时,教师乐意提供协助、X15教师与学员有很多交流,故可把因子FAC_1总结为“师生关系”;其主要关注的是授课教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互动。②因子FAC_2的4个变量为X9教师对课程有充分的掌握、X12教师的专业态度很好、X10教师的备课准备充分、X11教师的教学技巧良好,故可把因子FAC_2总结为“授课教师能力”;其主要关注的是参与授课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程的掌控能力。③因子FAC_3的4个变量为X7该培训课程有强有力且全面的理论支撑、X2课程内容设计丰富、X1课程目标清晰、X3课程教学活动安排有序,故可把因子FAC_3总结为“课程设置”;其主要关注的是“国培计划”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④因子FAC_4的3个变量主要为X8集中授课学习可增进对有关课程的兴趣、X4课程培训期间所营造的环境与氛围很好、X6学员们积极参与课程内的活动,故可把因子FAC_4总结为“学习氛围与兴趣”;其主要关注的是培训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学习氛围的和谐性。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获得4个新的因子变量,这4个新的因子变量包含了15个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为做下一步聚类分析提供了依据。

3.聚类分析。文章以4个新的因子变量特征对“国培计划”学员进行聚类分析,旨在区分不同类型学员对“国培计划”培训的需求特点。为了快速确定每种类型学员的最佳的聚类数量,采用了K-均值聚类法,将样本指定聚为2到4类进行试聚类,通过比较以选出最佳的聚类类数。依据观察聚类输出结果的树形图以及聚类结果的ANOVA方差分析,选取稳定性较好的聚为3类并汇总为表2。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9

关键词:西安邮电大学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途径。教育的国际化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1+2+1)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所谓“1+2+1”是指2001年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创立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 参加项目的国内学生大一在国内所在学校学习1年,大二和大三在选派的美国大学学习2年,大四再回到国内原大学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获得中美两国认可的双学位。目前参加项目的中美大学已达110所(其中中方大学89所,遍及26省市;美方大学21所),双向交流的师生已达1600多名。它已成为中美两国参与高校最多、中美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大平台之一,为未来两国在高等教育平台上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西邮)于2009年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经过4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成为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此项目为基础,也带动了西邮各类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1.项目发展过程

在2009年以前,学校教育国际化主要集中在和德国、法国院校的合作,以及零星地与美国高校合作。所有合作项目均为本升硕项目,而在本科阶段的合作项目没有进展。

2009年,西邮确立了教育国际化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在这个大方针的引导下积极寻求各类国际合作。2009年4月,正式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为西邮“1+2+1”发展的元年。当年就有5名学生参加该项目赴美留学。到2010年,迅速发展到13名学生,增长率为160%。而在随后的2年发展历程中参加项目的人数逐年增加。

2.国内课程设置

2009年9月西邮响应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倡议,启动“1+2+1”实验班。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帮助下,与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结成“姐妹学校”共同举办实验班。迄今为止,已经合作举办了3届实验班。这已成为西邮“1+2+1”项目稳定的生源,也为该项目顺利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实验班课程设置

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采用学期制,一学年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西邮的实验班为业余班,学生除了要继续其大一课程外,还要继续实验班额外课程。实验班单独编制第一年教学计划开设5门美国通识课程。除英语课程以外,实验班第一年全部学习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实验班学生全部课程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美方大学30个学分。16所美方大学原则上均认可经CCIEE和AASCU批准实验班学生所获学分。

实验班从第二学期开始做到主要课程英语授课,美方大学派教师讲授部分通识课程—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及应用,使学生提前适应美方大学课堂教学和考试要求,缩短中方学生赴美以后的适应期,在美专业课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提高学生平均成绩(GPA),有利于学生本科毕业以后考入美国名校。

2.2 实验班管理

每个“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配备一名班主任(由121项目协调员担任)和班长,负责班级日常管理与中美教授授课协调等。而任教的每名美国教授都配备一个中国助教,中国助教选取美国教授所教授的专业方面的西邮中青年教师担任。助教主要职责是协助教授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问题。

2.3 实验班学生情况调查

对参加过实验班并赴美学习的30名同学从心理准备、语言准备、学分认可、节省费用、节省时间、提高GPA成绩6个维度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反馈情况看,学生们对实验班认可度较高。

心理准备:实验班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美方授课模式,使得同学们做好赴美后的心理准备。尤其是美方教授的授课更是让同学们提前体验美方教授的课堂风格,为学生们将来赴美上课后尽快适应做好铺垫。

语言准备:实验班的英语强化课程重点放在托福训练上,使得同学们在赴美后的语言测试中有准备,帮助同学们托福考试取得理想成绩,并尽早进入专业课阶段的学习。而语言课上的英美文化知识也为同学们提前了解美国文化,适应美国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学分认可:实验班的通识课程的学分是美方大学认可的。提前在国内拿到十几个美方大学认学分,可以有效减轻同学们的学习压力。

节省费用:实验班的5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节省5千美元。这对同学们而言无疑又节省了不小的一笔费用。

节省时间:实验班的5门通识课程如音乐欣赏、心理学等,如果放到美国用英文上课,对同学们而言非常困难.对最后的GPA的总分数都有很大影响。

3.项目宣传策略

“1+2+1”在启动之初,校方就十分重视项目的宣传策略,从多方位、多角度宣传该项目。在短短3年内已成为西邮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合作项目。

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学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高考录取宣传

1)在校主页上“1+2+1”项目信息和招生简章;各类项目新闻及学生留学学习动态;刊登回国学生感想照片等,便于考生和家长查询项目信息,并扩大该项目影响。

2)每年高考后的陕西省教育展及校园开放日,“1+2+1”均设置展位展板宣传资料,供考生及家长咨询了解。

3)“1+2+1”项目简介随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往学生家里,供被录取的学生及家长第一时间了解项目。

通过第一阶段的宣传,加深了学生及家长对该项目的了解,由于校方项目宣传从招生前期就开始,以至于有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希望参加“1+2+1”而报考西邮。

第二阶段: 新生入校宣传

1)在新生入校当天,张贴项目宣传海报及横幅等醒目标志。

2)设立迎新展位,宣传项目并派发项目介绍手册;同时邀请已回国的项目学生现场解答学生家长的问题。

3)在新生入校的2天时间内,项目宣传老师深入到各院系新生家长见面会,第一时间进行项目宣讲。

第三阶段: 新生入校后的宣传

1)邀请项目回国学生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做系列留学经验讲座,为全校学生讲述留学经历。

2)培训各院系主管国际交流副院长及辅导员对该项目有所了解,在和学生日常接触时推荐项目。

4.学生国外学习情况

4年来,已有35名学生在美方大学学习,其中9人多次获得美方“院长名单奖”(院长名单奖获奖条件:一个学期专业课修满至少12学分,学期GPA不低于3.5000;)优秀率达到25%以上。

除了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西邮学生亦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有的同学曾代表在美方大学中的所有中国学生在学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的同学体育运动突出,参加美方大学学校的篮球比赛;有的同学热衷于美方大学内的社团活动。几所美方大学曾多次表扬西邮派出去的学生,称赞他们是校园内最受欢迎的学生之一。

5.学生回国情况

迄今为止,我校共有9名学生返校。其中5人于今年顺利毕业,获得中美两校双文凭。其中2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荣获“1+2+1”及西邮优秀毕业生。5名毕业的学生中,已有2人在国内就业,3人继续申请美国研究生。

关于此项目,9名学生认为除了学业上有很大的增益外,对自身独立、自理能力和自信从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有同学表示,参加此项目让自己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也给自己的人生有了目标和规划。

6.项目对我校国际化的影响

“1+2+1”项目历时12年,中美共100多所高校参与,超过1000名中国学生赴美学生。此项目已经成为西邮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有力地加速了该校办学国际化的进程。

6.1 增加新型本、硕双学位留美项目

“1+2+1”已经发展了12年,从2005到2009年申请学生赴美签证率始终保持在94至98%(见表2), 而西邮每年的签证率都保持在100%。中美两国均承认的本、硕科学位和学历、学费相对较低、全程管理到位等等诸多优势,首先,弥补西邮在本科阶段没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空缺。其次,此项目自开展以来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大批学生萌生在本科阶段出国深造的想法,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国际化理念。(见表1)

6.2开拓了西邮教师深造的道路

“1+2+1”的大力开展为西邮校教师提供了许多赴美深造的机会。从2009年起至今,共派出16名教师赴美国7所院校,推动了项目的发展和该校国际化进程。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回国老师承担其某些专业的双语教学,引进了先进的课程和教学经验。

6.3 美国高校在华夏令营班

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之一即语言及文化的交流与了解,没有语言文化的交流,教育交流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了解交流工具。以“1+2+1”为依托,自2009年5月第一次接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析的来华夏令营后,每年都可以接待2、3个来华夏令营班。这些美国学生住在校园里,与西邮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社会。

来华夏令营在西邮校园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校园国际化及学生与国际学生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6.4高校访问团

每年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都组织为期21天的中方大学访问团,访问美方合作大学。这给我校管理者、教授等提供一个直观感受美国教育的良好平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这些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当今教育形式紧密结合,更加推进了该项目深层次、宽领域的发展。

结论

虽然西安邮电大学在该项目上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令人瞩目的,从2009年的开设实施,到2012年为止,其派出的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位居全国之首。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该项目有力地加速了地方院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二是该项目必须要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三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四是有效扩大双向交流规模,吸引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学校学习;五是加强派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培训,保证顺利完成国外学业。

实践证明,“1+2+1”项目为像西安邮电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桥梁,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使得学校的国际交流有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整体的国际化意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质量的提升,也为学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1-2010年工作报告[C].《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0年资料汇编(第一辑), 2010

[3]蔡靖斐,曹庆年,李高和,赵海涛.1+2+l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当议 [J].消费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