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9-13 17:12:46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1

一、历史课复习计划

笔者把历史课复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夯实基础”,时间为3月1日 ―4月25日左右;第二阶段是“专题串讲,综合训练”,时间为 4 月25日一二模―5月25日;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为二模后― 6月15日;第四阶段是“细看错题,回归课本”,约6月中旬―6月23日。

初三历史下学期要复习六本书,内容很多,所以在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侧重点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强化。此外,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五、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五、六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二、三、四、五、六、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每天上课当堂测试本节课的重点,大概5分钟的时间。大约每4周左右进行一次月考,测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复习过的内容一起考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常犯的错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课的复习方法

教师要选择好的复习方法,明确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和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说,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考试的性质来说,初中历史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测试,不可能抛弃双基而偏重于难题和怪题,而会从试题的基础性、探究性出发,立足学科知识的基干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探究性。所以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即要求学生牢记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对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能力,即逐步提高学生开卷考试的答题能力。

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所以从这个程度上说,历史开卷考试的背记更为重要和必要。事实上,近两年来我校在“开卷”下的高分(甚至是满分),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在“闭卷”形式下完成的。

为达到巩固基础、查找不足的目的,今年我校初三历史组在完成世界史的教学任务后,于3月1日开始了扎实有效的基础复习,即以课本为主按册分单元系统复习。在具体的复习中,一是按照教材内容教师当堂敲重点,串线索,并结合《考试说明》讲出考试内容;二是按时间顺序理出知识脉络,建立知识点基本内容速查表,备查用;三是根据每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四是复习到中国史时横向联系同时期的世界史内容,帮助学生理出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异同点。

(二)打破教材体系,构建系统的复习脉络

历史学科知识零碎、繁多,基本知识点涉及面广。在历史复习中,应该在最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点上进行重新组合,采用网络式、表格式和框架式等多种呈现方式,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构建出知识网络。笔者根据每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在第二阶段复习时,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再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和科技革命专题等;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三农专题、改革史专题和思想解放专题等。在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

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一是系统整理,搞好专题复习。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包括一系列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民族探索与复兴(近代化的探索、红色革命的探索、改革开放、中共重大会议等);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及科技进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

二是中外联系,形成体系。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看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这样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联系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

(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市近三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强烈的启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要以时政背景为载体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知识,要史论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012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周年纪念都有可能成为命题要点,这些内容也为我们更好地阐释历史知识提供了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们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2

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沿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用于学习高中历史,结果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先清楚初高中历史之间在体例设计、目标层次、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选择适合学习高中历史有效而科学的方法。

在体例设计上,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专题史模式,从宏观视角突出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线索和基本特征。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不易掌握。初中历史教科书则采用通史模式,从微观角度切入详细介绍某一时期的历史全貌以及各个要素(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内容相对简单、生动形象且趣味性强。在目标层次上,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知识需求程度各异,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要求只需学生能识记和叙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和时间,而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要求则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在发展方向上,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打好历史基本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则需具备一定地解释、思考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简而言之,初中生要做一位历史知识的积累者,高中生要做一位历史知识的运用者。

正是初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存在上述差异,高中生如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高中历史学习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则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再是一沉重的包袱。笔者就结合自身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谈谈高中阶段最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1.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使之条理化、体系化

根据高中三年所学内容范围的大小,可将知识框架分成单课知识框架、单元知识框架、专题知识框架。单课知识框架是指每课结束后,学生自己要把本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一目了然。如人教版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学完这课后可参考下面方法进行梳理。

单元知识框架可本单元内容或将几个内容相关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这主要将知识点连结成知识链,也可列出细目或是构建知识网。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整理:(1)发展脉络: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发展于汉至元,强化于明,达到顶峰于清。(2)发展演变的依据及趋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相关主要措施:加强皇权的措施: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

专题知识框架容量丰富、内容全面、知识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它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科书的章节体系,把同一性质或同一类别的知识归纳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在总结人教版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历程时可将第二单元和第八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罗列。我们得到这样一个过程:从新航路开辟伊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时期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二战结束后不久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掌握科学记忆方法,从容应对来自遗忘的挑战

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可以发现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是命题者命题的主阵地。这也切合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所说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应重视强化历史知识的记忆。但历史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按部就班进行逐个记忆,一则耗时耗力而且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再则读后忘前,前后不能呼应。要能把所有知识一网打尽谈何容易?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都感到力不从心。不过,只要掌握科学的解决方法,任何问题都可变得迎刃而解。拥有持久记忆的方法也例外。下面就介绍一些在高中阶段常用的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1)归类记忆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类可按时间线索、人物活动轨迹、事件发展脉络等方式进行。通过归类记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成几个要点,学生能言简意赅地掌握其要点。通过要点回忆出其中的具体细节,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3)规律记忆法。历史本身就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梦学科。记忆知识点时抓住这一方法既可有效增大记忆容量又能从整体把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在复习中国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可将第一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进行整合作为一个体系。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再过渡到近代中国人民在反侵略同时开展探索追求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努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实现这一愿望。这过程时间跨度虽长,但由于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线索很明朗,记忆过程应该很轻松。(4)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从而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复习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之对比,从中发现两者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出一定的认识。这种方法能可学生在比较发现中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记忆的深刻性不言而喻。(5)重复记忆法。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记忆的深刻性正是靠知识对大脑的反复刺激才形成的。重复记忆的方式很多,大体说来有两种,一是通过默写或背诵的方式重新呈现记忆的内容,查出遗忘部分并对其反复强化增强记忆;二是通过题目训练的方式对记忆知识进行反馈,通过检测结果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构建 策略

笔者曾撰文从理论层面并结合历史必修1第二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课例,初步探究了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如何采取相应对策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是提高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所在。为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与同仁商榷。

一、增加充实固定点知识,提高同化学习效率

既然知识获取是以原有知识为固定点同化新知识而进行的,那么在学习每课新知识之前就必须充实、补充有关可能造成学习困难的基本知识。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语言工具书在课前预习时查出生僻或陌生字词的基本意义,为历史课堂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其次,教师要借助专用学科工具书给学生补充学习或讲解教材中涉及学生不懂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学等领域的专用名词、概念,为学生高效学习做好知识铺垫。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补充完善中外历史通史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这是学生学习高中历史需要的基本学科素养。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历史学科基本素养,才能把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去理解剖析,准确找到历史坐标,弄清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重大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二、给学生补充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形成的研究成果。那么,学生在学习高中新课程时要做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认识中外重大历史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客观全面地评价重大历史现象,就必须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特别是哲学常识在高二下期政治课中才能系统学习,严重滞后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要解决学科之间存在的这种供求矛盾关系,历史教师应稍作“越位”,依据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论需求,补充其基本理论知识。如分析重大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时,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客观与主观、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基本理论;评价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需要现象与本质、两点论、实践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理论。

三、引导学生创建新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从根本上提高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学习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摒弃旧的学习方式和不良习惯,形成能动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独立、善思、合作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有: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变教为诱,变讲为导,变学为思。比如采用学案诱思教学法,集自学、自查、探究、巩固为一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材料寻求自我解决的途径。如运用工具书、专业书籍、学科资料、网络技术等手段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最大限度地把基本问题解决在自主学习中,以便在课堂上集中解决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历史问题。第三,引导学习养成同学之间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之间认知水平接近、心灵相通、地位平等,便于交流学习,且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操作更为便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形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四、采用正确的学习方略

选择恰当合适的学习方略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建立历史学科的上位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事件类知识结构应包括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地位影响等;人物类知识结构应包括背景生平、主要事迹、评价等;文献类知识结构应包括背景作者、时间、内容、影响地位等等。第二,利用历史的联系性特点理解记忆知识结构。如理解识记一个历史事件的认知结构,可联系背景理解其目的和发展趋势,通过事件的背景和目的理解事件的性质、作用和地位。第三,用对比的方式加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对历史现象依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归纳,以提高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对同一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发生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比较同一性质不同环境发生的历史现象和不同环境发生的类似的历史现象,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坚持一些好的做法,如做读书笔记、录集典题荟萃、制作错题本、周期性循环复习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采用适当的学习对策和正确的方法,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也是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求证、总结,探寻高中历史学习的最佳途径,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理解;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64-03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会考和高考命题设置上,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能力培养也成为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能否结合高中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特点,切实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也就成了每个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思考的问题。然而,笔者在不少教研观摩中发现,一些教师无论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内容的把握,或者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存在较大偏颇。

一、情境再现:优质课展示现场中的喧嚣

案例一:在2008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上,某位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落实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的时候,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设计推介这些人物和思想的名片。这位教师先做了个示范,将书本上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对联的形式串在一起,做成名片,进行展示。学生觉得很有趣,要么仿效,要么创新,积极参与课堂,将诸子百家其余几个知识点给一一解决了。整个课堂,学生踊跃,气氛热烈,在现场观摩的师生都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尤其是教师的设计很新颖,深谙新课程目标。

新颖是新颖,热闹归热闹,问题是这样的教学法是高中历史合适的教学吗?拿知识目标来说,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能体认孔子的“仁”“德治”等核心思想的内涵吗?能学会分析孔子在春秋晚期政坛上的尴尬处境吗?从高考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来评价的话,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根本谈不上知识剖析、能力培养。这是学情利用过度,也是教师高中教学责任的旁落,更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严重误读。

案例二:在2010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上,某位老师讲授《海湾战争》。在很快讲授完海湾战争的原因、过程之后,分析了海湾战争的特点,提出了“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的疑问。这样的设计是教学的重点,非常成功。但该教师将课的重点放在海湾战争的参战双方的细节上面,花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们去分析战争中所谓的“大人物”、“小人物”。最后收尾用反战歌曲TELL ME WHY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爱心纸片,去黑板上表达反战的主题思想。综观整节课,开始和收尾阶段是个亮点,但整节课的重点去分析战争里的“大人物”和“小人物”是偏离教学中心的。笔者认为,这节课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教学重点把握不准,学情认识不足且利用不当,能力培养和延伸不够。

二、成因分析:历史教师历史理解的缺失

类似的教学案例在省优质课评比上都会出现,足以说明此类问题的普遍性:我们都知道,参加省优质课的选拔,往往是代表该地区的教学水平,很多课其实就是该地区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理解的缺陷。

首先,是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认识不足。所谓学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的特点。目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体例。最主要的是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撕裂了历史知识本来就具备的完整性、时序性和逻辑性。

第二就是知道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推理能力趋向基本成熟、能运用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辨证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等。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必然要高出初中一筹的,不应该是教会学生站在原地伸手去够桃子,而应该是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原地起跳去摘桃子。

其次,是对历史本体系知识理解不到位。什么是历史,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高中历史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笔者认为这始终离不开历史学科目标、学科特色、学科能力这个话题。用新课程目标的话来表述就是,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于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容易产生误解,或对某一维有所侧重,或对三维一碗水端平,更有甚者为了哗众取宠“独辟蹊径”,借着学生课堂活动来避开原本艰深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学,上述案例就是如此。

再次,是对教育学和历史学的区别和联系把握失当。教育学主张教学形式可以多样,但历史课终归是历史课,有政治课、语文课所无法替代的学科目标存在。历史学科新课程三维目标应该是个有机整体,它区别于其他学科三维目标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历史理解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晓史实过程,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模式。正如有论者指出,历史教学,从教师备课的角度讲,重要的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从课堂展开上讲,重点在讲清历史知识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推理的方法,这样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改进建议:深化历史理解,有效促进能力提升

如何把握高中历史学科教学重点,深化我们的历史理解并有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必须紧紧围绕着两个基点展开,一是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二是这种思维特点在现实中所需要达到的程度:高考的能力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将两者合二为一,《考试说明》对高考要求具体表述为四项十二点能力目标,大致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根据从教的经验和教研交流的感受,笔者认为,平时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历史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1.更新本体性知识,历史理解要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与广度。首先不能对教材知识浅尝则止,要对教材深化地挖掘,能将教材知识的平面结构复原到知识的立体结构、备课设计上,对背景知识的铺垫必须到位。再次,有充分的材料做支撑,对观点的理解与内化,遵循观点抽象到具体、内容艰涩到通俗的思维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抽象、艰涩的观点,真正理解、把握论点,做到史论结合,以史带论。

比如,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老子思想的形成;《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遭遇;作为大学同学的严复与伊藤博文的不同境遇,我们要能体认背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哲学依据。

2.历史理解,要突出历史思维的逻辑性和哲理性,讲究不同教材之间相关历史知识的整合。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中转引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梳理,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分析问题要有条理、有思路,史论结合,切忌断章取义。要求教师能通过故事和细节,营造好的历史情境,呈现历史形象的一面,来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想象、推理进而归纳或者验证。它强调思维的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和前所未有;强调别出心裁;强调社会价值和人文品格及责任,如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像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就要引导学生去高度认可。要能克服思维定势,不人云亦云。

比如,讲朝鲜战争的时候,不要道听途说地乱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样的观点。其次,总结规律,要能提升理论。

比如,讲到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民主政治时,要能提升课文的表述,深入阐述“民主”这一核心概念,一是其内涵:民主主体不断扩大;民主程序不断完善;民主内容不断丰富;民主空间不断延伸。二是其外延:西方民主与中国民主的关系和影响。三是跟民主有关的相关概念如自由、共和等。

3.历史理解需要把握历史认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关键要让学生明了教学重点,从授课角度讲就是要落实好课时中心。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一幅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历史理解其实就是通过对时序不同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系构建与框架梳理而得到的。通俗点讲,就是通过课程重点让学生知道什么,以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从哪里表现出来?首先,开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为统治阶级独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文化学术的下移以及“士”这一阶层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其次,广为收集历史文化材料,整理编著成书,对传承中国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影响深远。

要能形成知识间的联系意识,要能把教材知识的各个细节在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形成新思路。比如,我们都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对其一概否定。他真的窃取了吗?他的洪宪帝制能等同于君主专制吗?另外,在必修二当中,我们讲到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1912至1919年间)的发展有所谓“黄金时期”的说法,其中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政府的贡献,要知道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多月时间,民族工业中的黄金时期基本上都处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由此,教材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是不是有所不妥呢?我们的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让学生去形成这样的新认识。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展示课优质课评比还是平时的常规课,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深化、更新历史知识的理解,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历史思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6-33.

[2]陈瑜.教师的历史理解与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提高[Z].2011年3月25日高级中学教研主题报告.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8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53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模式固化刻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而且,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忽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教学方案的实施,学校及教师开始进行反思,并逐步推进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高二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必须为高三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研究值得深入,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目前高二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了这其中的各项弊端,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整改意见。

一、高二历史教学现状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高二处于学生学习承前启后的阶段,在此之前既有初中以及高一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为高三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养成,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一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积累基础知识,给高二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这阶段要倍加努力学习,不然就不能更好地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

由于高二处于过渡阶段,部分教师放松警惕,没有与高三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师没有从高考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为高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忽视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在课时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也不够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出现知识体系欠缺和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同时还出现了与高三历史教学脱节与断层的现象。

(三)课时安排不够充足

较之于其他学科相比,高二历史课时安排较少。传统意识里,把历史看的不如三大主科重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要科目上。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也出现较大困难,一堂课进行太多教学内容怕学生吃不消,可是少教了,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尤其对于难题无法解释清楚,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体会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高二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增加课时,丰富教学方式,寻找合适的突围策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二、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具有系统和规范的特点。为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依托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丰富教学方式,不要总是用那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而要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化和趣味化。这样,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习得也有趣,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通过拉近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历史学科也是一样。历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同时也兼具其自身的优势和乐趣。为此,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教材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多提问,通过课堂和小组谈论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进而牢固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高三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三)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其作用和地位显著,对于提升高二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首先,这种探究式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构建起“精神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不受思维不受束缚,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去学习,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普遍提高。探究式教学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达到升华,对待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不断高涨。长此以往,学生会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精髓和魅力,更加深刻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文综意识和文综能力水平,使得学生的历史成绩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提升,为高三的学习和高考的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6

一、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体系制约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原因分析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基本方法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但是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排,却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一般来说,专题学习一般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可以进行,在高中阶段应该以通史形式学习为主。新课程教材按照专题的方式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但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如果学生按照课本顺序进行知识记忆,那么在他们大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他们不能完整地了解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更无法理解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往往分析不全面,丢分严重。

二、构建历史通史体系,提高学生历史事件原因分析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通史体系内容基本由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构成。因此,构建历史通史体系应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同一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历史事件按通史顺序一一归纳到阶段中去,最后从三方面中概括出本阶段的历史特征。如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进行通史知识体系构建。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政策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君主制、县制出现;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这样就把三册教材中的春秋战国这一段的知识加以整合,从而形成该阶段通史知识体系。

三、运用通史体系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如何在构建通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通史知识体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呢?具体如下:第一步,先确定该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阶段。第二步,回忆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三步,思考判断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哪些与要分析的历史事件有因果关系。第四步,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表述出来。下面以例题进行说明。

例: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是否支持观点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2)观点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包括了西欧的发展,请概括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 二轮复习 广东高考 非选择题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03-01

一轮复习,一般是逐章逐节,吃透教材。但二轮复习则见仁见智了,在近几年的高三交流活动中,就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老师,其二轮复习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是按通史进行大规模的知识整合,有的是再来一遍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是考前的最后一次复习,其准确性和恰当性,直接关系着考生的状态、应考能力,对基础较好的同学的提升尤为重要。那该如何把握好二轮复习呢?我认为二轮复习应该与近几年的高考特点、导向密切结合,

1 近三年广东高考非选择题试题特点

①题小量大。实行小文综模式后,题量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通过扩大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量来解决。因而非选择题一般有知识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如2010年的38题,其内容包含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政治、经济。2011年的38题更是涉及了古今中外、政治思想的内容。

②重基础突主干。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的考查,基础中又侧重于那些能反映重大问题、在学科知识体系内容的链条中能够起到统领作用的主干知识,较少涉及偏、难问题。如2011年的非选择题考查了西学东渐、新中国外交、建国初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文艺复兴、30年代危机、苏联经济体制建立等;今年非选择题考查了宋明理学、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都是平时教学重点。

③以能力立意。注重运用 “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如2010年38题第二问:“分析日本成为当时留日学生主要目的地原因”,第四问:“分析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扩大的原因”,看似与课本不相关,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要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命题设计上也大胆突破时空限制,巧妙的将原有的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新的专题。如2010年的社会群体专题,2011年的史学理论变迁专题,2012年的日常生活看社会变迁等,都是学生平时未接触过的专题。

④多层次,多视角。历史是一门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都是历史研究的对象,近几年的试题选材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试题选择的史料来源多样化,包括文献、报刊、个人著作、历史评论、学者观点等。材料形式也灵活多样,图文并茂,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洞察历史的能力。

⑤注重学科特点。试题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具体表现一是形式上以提供材料为主,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让学生从图、表、文中还原历史的现场,获取历史信息,引导考生在解读材料时发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运用史料分析、解读问题,正是史学的基本方法。二是从内容上也直接考查基本史学理论,如2011年的38题就是直接考查史学理论变化原因和史观问题。

2 对二轮复习的启示

2.1 以高考为导向,避免主观判断

如果说一轮复习是吃透教材,可不与高考直接挂钩,那么二轮复习就必须直奔主题,与高考紧密结合了。因为高考是学生的最终战场,不以这个为导向去演练,只凭主观经验、循规蹈矩,往往是付出多,收获少。前面讲到的一进入二轮复习就题海演练,或一轮复习再来一遍等,就只注重了形式、经验,而忽略了对新高考内容、精神的研究,做无用功,很难达到使学生在二轮复习中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2.2 以专题为复习主要形式,求方法而不求全

二轮复习我们很多老师采用通史的形式进行复习,以求学生能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明白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其想法是完美的,但实践中是很不可行的。你想,已分门别类摆好的书籍,要推倒按另一种分类方法摆好,从过程来看是一项工程浩大的事,实际效果看,对于任务繁重的高三学生,也是难度大,甚至连已经建立的知识结构也搞乱。通史复习可进行,但应点到为止,学会用这种思路去提取知识、分析问题就可以了。

近几年的命题都是以专题形式入手,考查相关的知识,因此二轮复习采用专题形式更好。专题重点是放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上,把握好其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由于一轮复习主要是按纵向来讲解的,所以二轮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历史事件间的横向联系,明白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间的相互作用,以典型专题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融会贯通,掌握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011年39题(1)问“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探究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问“50年代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就是典型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确定专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依据热点,将热点与专题整理有机结合,如近期热议中国海权问题,可组编一个有关海权问题的专题,归纳海权意识兴起、近代海军建立、维护海权的斗争等方面的史实;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择组合历史事实,构成专题版块。如从教育角度入手,选取“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汉代儒学成为官学内容”、“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教育发展”等知识组成“从形式、内容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这一专题。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8

一、试题命制特征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1)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强调分析与思考,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2)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3)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凸显新课程观。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也采用了新素材。

4.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如选择题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政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增加乡土气息,体现福建特色。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图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反映福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又要重视省内的时政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选修模块单独设题。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1)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2)以课标、考纲为基准,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3)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联系。(4)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平时记得住,考试时用得上。(5)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重整教材”,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3)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4)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5)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反复练习,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做到答得少,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最后答题。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1)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2)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3)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1)古代史:唐宋时,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2)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中国“船政之父”。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3)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结构

随着高考的改革,针对高考的学科知识复习也越来越成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新的考核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形式等等。下面谈谈高中中期阶段历史复习的问题。

一、构建有效的复习模式

高二后期,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开始进入复习阶段,这个时期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好复习的策略。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收到较高的复习效果。目前笔者针对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我采用了一轮复习的策略,这是为学生最后的冲刺打基础。因为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中,还会有二轮和三轮复习。三轮复习法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轮复习法要梳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巩固好基础才能有效提高。所以高二阶段的历史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复习,立足教材、立足考纲安排好高二阶段的一轮复习。

二、优化一轮复习方式

复习是对知识的综合考量,是对知识的有效梳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抓基础,以单元复习为主。在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按照必修教材的顺序进行有步骤地复习。注重知识基础的夯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单元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一轮复习的关键,通过复习全面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提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对学生后续的两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善,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