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集锦9篇

时间:2023-09-14 17:38:58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1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论文摘要: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究竟应如何抓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确定,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应如何改革,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我们思考和处理,并将提到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议程.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全社会注重英语学习

人们努力学习英语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以至于今后的许多年里,英语成了招聘和晋升必考的一个科目。什么事情一旦掀起热潮,就必有其原因,然而一旦走向极端,则必有其负面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有些人使用,有些人不用,它不像工作,每个人必须有一个。虽然英语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但使用者仍是少数。

(二)课程设置的问题

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名目繁多的毕业和升学考试的结果,就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变的很差。到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更像是夹生饭,尤其是四、六级考试把英语教学推向了毫无希望的境地。同学们并不在意语言的学习,考试通过了就好。

课程设置方面,所有大学无论什么专业都上英语课,以致造成教师的短缺,任课教师负担加重。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根据专业设置课程,比如说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差,英语学习尤为困难,毕业后应用范围也很窄。吴阶平教授曾寄语大学生:一个人一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不可能全部学完,最好学习那些对你有用的东西。一个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一个人的优势来服务社会。

(三)技能培养方面

正如所有专业没有必要都开设英语课一样,英语学习者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所有英语技能。有些专业强调听、说,另外一些专业注重写、译。在校的有限时间内不可能学好所有的部分,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合理安排任务:一年级注重听、说;二年级注重阅读;三、四年纪加强写作。许国嶂教授说过,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背景,仅学其中几句是没有用的。有些女生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善于交际,但是在说完天气、家庭、朋友之类的话题后就无话可说了,正是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独立的思维。"

二、新世纪英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社会需求

面对新世纪,我们认为科学的建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① 发音标准,语调优美,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② 了解说英语国家相关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法律等。

③ 学习与英语有关的相关课程,如文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④ 培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尤其是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问题的能力更为必要。

(二)课程设置

我们必须把语言训练放在课程设置的第一位,否则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英语人才,那么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能实现。但仅仅一门英语课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课程的辅助,英语学习也将失去其目标。课程设置应该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相互促进发展,建立起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从而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大体可分为:公共课(政治、体育、心理、计算机、国际关系)专业课(语法、词汇、精读、听力、翻译)核心课(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军事英语)。

三、对教师的要求

当我们分析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时,首要面对的是每年4%-5%的教师短缺问题,原先许多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脱离了教学一线;其次是一些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上的特色,而一些教法熟练、教学优秀的老教师即将退休,这样,艰巨的教学任务将落在中年教师的身上:他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世纪下的英语人才同样需要优秀教师的培养,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又博又专”,同时在教法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授之以渔”,虽然由于英语学科的特点,机械的模仿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后活动应仔细设计、安排,为学生留出足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传统的教师资源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们没有更多的社会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需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比如从国外引进专家,还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熟悉外国文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家,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在经济全球化主题下全社会对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建立起培养英语人才的长效机制。

参考书目: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全社会注重英语学习

人们努力学习英语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以至于今后的许多年里,英语成了招聘和晋升必考的一个科目。什么事情一旦掀起热潮,就必有其原因,然而一旦走向极端,则必有其负面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有些人使用,有些人不用,它不像工作,每个人必须有一个。虽然英语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但使用者仍是少数。

(二)课程设置的问题

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名目繁多的毕业和升学考试的结果,就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变的很差。到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更像是夹生饭,尤其是四、六级考试把英语教学推向了毫无希望的境地。同学们并不在意语言的学习,考试通过了就好。

课程设置方面,所有大学无论什么专业都上英语课,以致造成教师的短缺,任课教师负担加重。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根据专业设置课程,比如说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差,英语学习尤为困难,毕业后应用范围也很窄。吴阶平教授曾寄语大学生:一个人一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不可能全部学完,最好学习那些对你有用的东西。一个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一个人的优势来服务社会。

(三)技能培养方面

正如所有专业没有必要都开设英语课一样,英语学习者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所有英语技能。有些专业强调听、说,另外一些专业注重写、译。在校的有限时间内不可能学好所有的部分,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合理安排任务:一年级注重听、说;二年级注重阅读;三、四年纪加强写作。许国嶂教授说过,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背景,仅学其中几句是没有用的。有些女生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善于交际,但是在说完天气、家庭、朋友之类的话题后就无话可说了,正是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独立的思维。

二、新世纪英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社会需求

面对新世纪,我们认为科学的建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① 发音标准,语调优美,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② 了解说英语国家相关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法律等。

③ 学习与英语有关的相关课程,如文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④ 培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尤其是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问题的能力更为必要。

(二)课程设置

我们必须把语言训练放在课程设置的第一位,否则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英语人才,那么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能实现。但仅仅一门英语课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课程的辅助,英语学习也将失去其目标。课程设置应该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相互促进发展,建立起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从而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大体可分为:公共课(政治、体育、心理、计算机、国际关系)专业课(语法、词汇、精读、听力、翻译)核心课(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军事英语)。

三、对教师的要求

当我们分析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时,首要面对的是每年4%-5%的教师短缺问题,原先许多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脱离了教学一线;其次是一些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上的特色,而一些教法熟练、教学优秀的老教师即将退休,这样,艰巨的教学任务将落在中年教师的身上:他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世纪下的英语人才同样需要优秀教师的培养,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又博又专”,同时在教法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授之以渔”,虽然由于英语学科的特点,机械的模仿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后活动应仔细设计、安排,为学生留出足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传统的教师资源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们没有更多的社会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需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比如从国外引进专家,还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熟悉外国文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家,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在经济全球化主题下全社会对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建立起培养英语人才的长效机制。

参考书目: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应用型英语人才 就业能力

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提升应用型英语人才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014年,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同时还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2014年3月,“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而经济的发展是不会脱离人才的培养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大量培养人才,尤其是专业素质够硬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应用型人才。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地的外语人才流动,而三者支柱产业发展和行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三地对应用型英语人才资源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提升现有应用型英语人才就业能力。在这样的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优势与资源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河北省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升就业生的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区域性经济发展要求,应用型英语人才要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所面R的阻碍和问题

(一)高校对英语人才的区域性就业观念培养模式有待提高

目前京津冀三地的英语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比较低,大部分处于静止的拥有状态,没有转化为使用状态。以毕业生的签约地域流向为例,数据显示,现有毕业生倾向于在生源地和求学地就业,致使高层次的英语人才智力共享方面有待完善。

(二)现有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亟待完善

目前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英语交际的能力。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因此,为了适应区域性发展要求,高校急需完善原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京津冀英语人才总量比较大,但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就业时的整合利用度不够

京津冀三地人才的资源分配不均,是有各种历史、地理、文化原因的。相比于河北,京津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较快,对外语人才培养力度要大很多,而且实践机会也要多出许多。而河北省外语人才的培养经费、师资等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三地政府间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探讨如何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合作的基础上,让三地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在就业时能够得到合理规划,提升整体利用度,进而解决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分析建立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三位一体”的就业新机制,找出提升应用型英语人才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

1. 在高校对英语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培养上,要加强与京津冀高校的区域合作,积极提高学生的区域视野和就业创造能力。

2.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河北高校应借助京津地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区域高校合作,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育人质量观,完善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在整合人才利用度上,三地政府应构建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合作网络平台,共同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英语人才网站,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各个高校、各个层次的英语人才提供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的机会和平台。

四、结束语

京津冀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前提下对英语人才资源的需求差异化的现实,迫切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而高校是大学生就业的实施者,是否引导学生树立区域性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英语人才专业建设,这些都会影响英语人才的就业能力。而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会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相互协作,联盟互动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整合数量庞大的外语人才市场,提高人才的整合利用度。只有三地区建立起高效、长期的就业新机制,才能达到整体提升英语应用型人才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盼盼.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战略分析[J].经济论坛,2010(08).

[2]马茁萌,李志楠.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择业建议[J].青春岁月,2013(13):208.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5

[关键词] 诵读 语感能力 语文素质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人理解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即语文素质如何,基本上取决于语感能力的强弱。语感能力强,则对语言信息的反应灵敏快捷,听话听得明白,说话说得得体,写文章则文从字顺,有章有法。反之,则不然。何谓“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朱光潜),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①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语感可以说是才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新人才,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快速地筛选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战中正确决策,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感的作用不可轻视。因此,面对大社会、大市场、大竞争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语文素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不能不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提高其语文素质呢?我以为在目前加强诵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何谓诵读?“诵”即吟诵、朗诵、背诵;“读”即阅读,含默读、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诵读吟咏是语感训练的基础,是口到、目到、耳到、心到的有机统一,是读者迅速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的正误感受、形象感受和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畅达感、分寸感、节奏感、情味感等感应力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诵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如同学唱歌就得张口发声、学游泳就得下水扑腾一样,学语文就得诵读吟咏。古今中外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无一不是在诵读方面下了苦功夫的。他们将大量古书中的名言警句和典故化为自己语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和零件,所以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或妙语连珠,写起文章来便左右逢源,随手拈来而毫不费力。如北宋大学士坡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目让他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窥斑见豹,一叶知秋。要有出口成章、立马可待的文才,背诵比熟读更重要。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加强诵读教学呢?我以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课本为主对象,增强诵读实践。在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情况下,指望他们在课余读大量的文学书籍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抓紧课堂教学时间,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反复诵读教科书上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从而理会范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巧妙和风格韵味的独特,受到语言美和情感美的感染和熏陶。诵读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和年龄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个人默读、朗读、吟诵、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举行朗读比赛等形式。教师经常进行表情范读,放录音磁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可以在作文课上让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作文,增强自改作文的主动性。课本里好多练习题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设计的,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这些练习,可使他们逐步认识、掌握语言使用的习惯和规律。

二、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诵读的方法主要有默读、吟诵和背诵。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即“心读”。吟诵即出声朗读,诵读有节拍,有抑扬顿挫,有腔有调。吟诵达到一定次数,便是背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今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但,一遍比一遍读来如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②同时指出了吟诵的具体方法:“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文句开头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③这就说明诵读要和探究、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要口诵心悟,读中有思,读思结合,边读边思。

三、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良好的读写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读写习惯,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对课文圈点批注的习惯、画知识树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每天读报及写日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按时完成作文的习惯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尽量多读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了解和指导,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新书和课外读物。

[注释]

①吕叔湘《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语文学习》1985.1)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6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现今家长普遍担忧,中学由于偏重应试教育,致使学生的人文精神普遍薄弱,恐其将来进入大学或涉足社会时,会不知如何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不懂如何与他人交往、相处,个人自尊心过强,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心理承受力差,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有些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懂得去关爱他人,行为自私,社会公德意识非常淡薄。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文素养已成为了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英语在中学阶段是主科目,安排的学时相对来说比较多,如果在此课程中能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把学生的人文教育当做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三、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培养的方法

(一)强化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英语教学的教育性

教书容易,但育人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高中英语教师要努力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教师通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搞好教学工作,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认识到,对待学习和工作要严谨认真,在生活中要守时守信,对人要平等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既掌握了英语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技能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外,还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例如:当学生在说英语时出现错误,教师不应立即进行批评和纠正,而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取得进步或成绩时,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平和、积极而不是畏惧、焦躁的态度去对待英语学习。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此扩展到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使他们在将来也能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积极面对人生。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人文知识有所了解,进而达到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设立一些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些英美国家的生活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相关的阅读,比如开出一些英美文学名著的书目。通过大量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面貌等,从而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加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和看待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间或者上课前或课后的休息时间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或者在课上展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使学生在欣赏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音乐或视频时了解英美文化,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表演短剧、演讲、朗诵、唱歌、英语角,等等。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英语的教学活动当中,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重视语文;引导学生爱语文;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中华民族的根。语文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人健康成长的摇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十分重视语文,华罗庚强调“语文天生重要”,苏多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把语文列为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之一,并特别强调语文,“其他科目可以不考,但语文一定要考,语文学的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你连母语都学不好,那更何谈你是中国人?”“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名人重视语文,语文功不可没,“学好语文,写好语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冰心)。

一个国家文化的兴衰与其国民的国学素养有很大关联,而国民对于国学的基本素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学阶段的国文教育,我们的国文即语文,它是我们的母语,它不仅是表达、交流的工具,还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古今集大成者,无不重视语文学习,即使像祖冲之、张衡、沈括、苏步青这类自然科学家,其语文功底也是极为深厚的。

祖国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加大了力度,新课程标准随之出台,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要素。全面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些要素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然而,实施新课改又几年了,虽然变换了不少形式,但收到的效果、实现的目标,十分令人担忧。初中以后,语文得不到重视,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老师地位不高,课外读语文、问语文的学生极少,家教中请语文辅导的几乎没有,不少高中学生甚至把语文打入冷宫。就高中学生对学科的喜欢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为:高一、高二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理科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文科喜欢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语文成了弃儿,的确可悲可叹,难怪不少语文教师埋怨教语文窝囊。

如此语文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究其原因,语文这弃儿是被高高举起的高考指挥棒驱逐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不高考,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度将居其它任何学科之首。本来高考并非没有优点,在其它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出来之前,高考无疑不能否定。问题就出在高考语文题不能像其它学科考题一样因复习效果明显而吸引学生学习。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考虑的是他们所命的题如何深、如何新、如何奇、如何有创意,却不考虑他们所命的题是否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愿全社会都重视语文学习。若能以社会力量拯救中学语文,中学语文将很快出现新局面。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典型的涌现,无不是社会热潮推动的结果。建议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都要制定读书制度,并注重落实。

愿高考语文命题尽快改革,并以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衡量试题优劣准则。高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其它学科,却不喜欢语文,显然是高考功利驱使。其它学科学习效率明显,分数悬殊大;语文学科效率不明显,分数悬殊小,多学少学,努力与否,考分差不多。

高考语文命题应奖勤罚懒,像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拉开分数距离,让喜欢语文、勤恳学习语文的学生得高分;让不重视语文,不积极投入的学生得低分。知识面可考宽点,题型可多样化,多出一些评卷操作性强的题。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8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高三语文如何培优范文9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体系;人文教学团队;体验式

2014年11月6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直言:“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 但是在大学校园中,语文课程“边缘化”与网络文化的崛起让大学生在人文精神、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方面的综合素质逐年下降,诸如错音字连篇、口才沟通表达逻辑混乱、书写笔画错误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难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之路应该何去何从?

1.打造高素质的“人文教学团队”

一个课程体系的打造并非一个人人力可为,有凝聚力的教学团队是关键。人文教学团队可以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文课程中实现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完成“一提升三转变”:即教学理念有提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有转变――从课堂单向灌输到课内外多向互动;考核方式有变化――从单一卷面到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环境不一样――从教室延伸到信息媒介化。从教师个人的独自奋斗的教科研方式,转变成团队合作方式,有利于凝聚士气,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上优化体系,融入新理念

前期的教科研活动中,语文类课程更多侧重于对单门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固然出现很多优秀的成果,但单打独斗的局限使大学语文类课程逐渐被其他新颖的课程取代,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通过有机整合各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学科职业特点,打造“说(口才与沟通)―写(应用写作)―礼(职场礼仪)―雅(人文素质、文学与影视欣赏)”为设计思路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措施,突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方法的人文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逐渐显现人文教育的影响与实力”,具体表现为:

(1)在中高职衔接中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模拟“体验式”教学的尝试。研究性教学,它可以一改语文课程体系中“应用写作”“人文素质”“文学与影视欣赏”闭合性教学模式,增加时事热点问题、网络热议事件的探究,既可以吸引学生回归课堂,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教师要把传统的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与行动导向与教学相结合,以项目―任务模式开展“说、读、写、行” 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将理论教学延伸到课外,融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语文教学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演讲、辩论赛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将不同的语文类课程串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外在行为与生产力。

3.服务专业与企业,反哺教学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下,大学语文类课程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构建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教学为中心,向其他学科辐射与渗透的模式,将培养人才的目标具体化。如“口才与沟通”课程在营销类专业、金融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侧重于销售沟通,在汽车营销类专业教学时可以侧重汽车营销话语术情景体验式训练。在建筑系和土木系的专业内,开设“职场礼仪”课程有利于提升个人职业形象,增加学生就业砝码。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体系优化的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实用性,学生如何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应用自如。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模拟“体验式”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都是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 剑.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进措施[J].北方经贸,2012(1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