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共筑和谐社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9-26 09:37:03

共筑和谐社会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1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共融;共生;审美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53-02

1、前言

尊重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一直是现代建筑设计艺术审美秉承的原则。如何营建基于民族文化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设计类型,当下的建筑设计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传承文化,参照传统建筑形式因子,但又担心落入设计俗套,缺乏创新创造意识,没有体现出现代建筑空间的气韵。另一方面,想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大胆的技术创新,却又担心流于形式缺乏根基,很多设计师正在身体力行寻求当下的建筑设计文化语言表达方式。

2、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文化共融

现阶段我们也许陷入一个文化健忘的时代,需求的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作为建筑设计践行者,我们应当把公众对“真实性”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文化情绪的方式合理地表达出来。同样,建筑物象应当继续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主宰者的角色,继续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努力挖掘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朴实自然地把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元素奉献绘社会公众。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前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思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历史上,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设计文化形式载体,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典型代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过分倾向于西方文化,西方建筑设计理论得到本土设计师的追捧,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实律究斥着国内城市发展的每一片角落。我们有责任协调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差异,深层领悟文化表象下的真正建筑本质内涵,并了解当前社会公众真正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形成与时俱进并具有独特新文化思想的建筑设计。这种协调并不是传统文化与现念的中和,而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也是人、建筑、自然的整体协调。

建筑设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建筑功能实用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载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又伴随着社会综合文化背景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文化与建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其核心点就在于“文化”这一关键的价值属性,它又具有宽泛的社会属性范畴,我们需要将它融合成与建筑物象、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又相对独立地彰显场所氛围和精神气韵。

3、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生态共生

物质的消耗总是与人类文明成正比,当我们自认为越来越高级的时候,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背景,任何民族都把自己国家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然而当下的中国,建筑设计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复制性的运动。我们应该警醒:建筑设计必须与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现阶段的社会责任,并敢于担当,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有关环境建筑设计的范畴内,建筑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把社会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目标,也是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建筑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建筑设计中生态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尊重的设计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构思到细节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与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中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走向一个“生态性”的主题上来。设计的“生态性”要求设计师对人与自然这一核心关系更加地关注和关心。人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对象,我们创造性的研究物象客体无不是为主体服务的,人的客观需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永远是建筑设计的主旨。正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样,建筑设计与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关系显得既辩证又统一,这就需要和谐共生,相互借力,而不是相互产生破坏。

4、基于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现代审美

社会建筑物象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重要组成,它的设计发展与进步不应停止不前,而应当与时俱进。作为建筑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就更加有必要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使传统元素特征与现代文化审美紧扣,其目的是让传统建筑的形态更加俊逸,造型更加优美,物象的典型性达到刚柔相济、淡艳相宜。

建筑设计的审美思维逻辑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扩张和聚合,共融和共生,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笔者建议: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有效借鉴国内传统建筑浓郁的文化底蕴,并把抽象的社会内涵具体化和理论化,以便在方案实践中进行把握。建筑设计的现代审美及空间营造既需要宽泛的文化与哲学感知经验,也需要领会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美学内涵,同时也要限定好物象设计的协调性修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契合于建筑环境本质及外延的设计共生需求。不过建筑设计与纯艺术创造有所不同,建筑设计创造者需要根据外部的诸多客观条件来达成设计的目标,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解题”必须满足“要求的概念”或“有限定作用的定语”,这是现代建筑设计范畴的基本属性。所以,建筑设计现代审美意识思维的探索方向,将是考察要求概念形象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有限定作用的定语和整体建筑环境的关系上。以此为基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建筑物象的整体和谐创造积极条件。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2

2、 食品安全有保障绿色消费享健康

3、 安全食品联万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4、 食品安全是金,百姓健康是福

5、 千好万好食品安全为好,金贵银贵生命平安最贵。

6、 食品安全你我同创,和谐健康大家共享。

7、 己所不食,勿施于人

8、 构筑食品安全“防火墙”,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9、 食品安全共同的心愿,社会和谐快乐的家园。

10、 食品安全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受益

11、 家家关注食品问题,人人阻截问题食品

12、 食品安全联万家健康幸福你我他

13、 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14、 严把食品安全关,喜架健康幸福桥

15、 品放心食品,享健康生活

16、 情系食品安全,心铸和谐家园

17、 法行天下,食者无忧

18、 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19、 勤查狠抓严把关,食品安全重于山

20、 齐心协力抓食品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21、 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22、 对食品安全多一点关注,为有限生命多一份负责

23、 安全食品联万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24、 齐心协力抓食品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25、 情系食品安全,心铸和谐家园

26、 食品安全共同监督,健康和谐人人受益

27、 己所不食,勿施于人

28、 选购放心食品,吃出健康体魄

29、 食品安全共同的心愿,社会和谐快乐的家园

30、 一心一意关注食品安全,十全十美创建和谐社会

31、 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32、 食品安全有保障,绿色消费享健康

33、 少一份食品隐患,多一份生活平安

34、 普及食品科学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5、 少吃一口垃圾食品,多享一年幸福人生

36、 食品安全系万家,监督管理靠大家

37、 食品关乎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38、 食品监管人人有责,消费安全家家夙愿

39、 食品安全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受益

40、 健康大厦始于一砖一石,食品安全凝聚一点一滴

41、 品放心食品,享健康生活

42、 手牵手维护食品安全,心连心构筑和谐家园

43、 群策群力共创食品安全,互助互爱同筑和谐家园

44、 食品安全你我同创,和谐健康大家共享

45、 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6、 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构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7、 建食品安全体系,保千家万户健康

48、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49、 安全食品连万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50、 少吃一口垃圾食品,多享一年幸福人生

51、 营造食品安全大环境,呵护幸福健康小家庭

52、 少一份食品隐患,多一份生活平安

53、 食品安全共同监督,健康和谐人人受益

54、 食品安全齐监督,健康生活同构筑

55、 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安全食品惠及千万家。

56、 食者无虑、饮者无忧、监管有法、安全有保

57、 食品监管人人有责,消费安全家家夙愿

58、 倡导企业诚信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59、 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60、 关注食品安全,关爱健康人生

61、 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建立科学饮食文化

62、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3、 构筑食品安全防火墙,撑起学生健康保护伞

64、 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65、 强化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6、 齐心协力抓食品安全,真心实意保群众健康

67、 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68、 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69、 手牵手维护食品安全,心连心构筑和谐家园

70、 手牵手维护食品安全,心连心构筑和谐家园

71、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营造市场安全消费环境

72、 食品安全系万家,监督管理靠大家

73、 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74、 美丽xx我的家,食品安全靠大家

75、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76、 人人需要安全食品,人人维护食品安全

77、 食品安全牢记心,健康幸福伴你行

78、 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79、 严把食品安全关,共谱和谐社会曲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3

一、“持续生存”、“诗意栖居”是生态建筑人本观的宗旨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呈现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人类已退守于种种生存危机,生态建筑的历史使命,当然是先要确保人类的“持续生存”这一初级人本宗旨,也正是“持续生存”重塑了生态建筑,使其焕发生态时代的活力,使生态建筑成为实现“持续生存”的载体。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建筑承载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健康安全地生存在地球上,有了生存才能谈发展,这是一切可能事业的前提。所以“持续生存”并不否认人、建筑、社会的进化,生态观念也不是要回到庇护所,“持续生存”若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建筑便只能沦为乌托邦的空想,“诗意栖居”这一更高宗旨也可束之高阁。建筑之于人的作用对自然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在一个接近于零消费和零影响的、自给自足的系统中,均衡、净化的发展是必须的。发展是为了进一步保护我们的生境,是为了人类这一种群更好的生存,它们实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建筑以人为本的高级宗旨——“诗意栖居”也是生态建筑的崇高理想。而生态建筑也是通往“诗意栖居”的最佳途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通过什么达于安居之处呢?通过建筑(building),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1]“栖居”并不限于居所,超出了建筑的领域,“栖居”不仅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筑造本身就是一种“栖居”。朴素、归返自然的“栖居”的本质已不是隔离自然,把自然当作生存的困境,而是纯然地把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融入自然,是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的形象哲思。现代建筑观甚嚣尘上导致建筑空间、生活世界和自然环境疏离,脱离了传统而又没有找到新的场所精神,使人丧失了精神家园,人有着超越有限生命和趋向神明的赋性,而将思想重心转向纯化的精神领域。“诗意”则是生态建筑将“有限”持存于“无限”的方式,展开生命的本真,使居住成为栖居。人的情感得以归宿,从而走出了现代建筑的困境,彰显生态时代新的场所精神。“诗意栖居”是生态文明社会里最高境界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归返本真的生命情感体验,追求人类生活的本质、世间万物的亲密关系。生态建筑作为“诗意栖居”的实践载体,应是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建筑的根基深植大地,在天空背景里聚集四周的风景,不只是简单地联接人和环境,质朴的存在贯穿此间,情感精神融入天地世间自由游弋,纳万物于空灵之心扉,自由的本真性情在自然之中栖息,建筑集聚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和谐交流之整体,揭示存在的真理,以本真的方式呈现人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生态建筑场所精神的生动描绘。生态建筑的崇高理想就是要促使人类学会融合自然,主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与蓝天共呼吸、与大地共生息、与生灵共繁荣、与万物共命运,自然和谐的永续生活方式——“诗意栖居”。

二、“自然”、“和谐”是生态建筑人本观的精神内核

实现生态建筑人本观的宗旨,必须从生态观实质出发,聚集天、地、人、万物于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天缘关系、“人道”与“天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以“自然”、“和谐”为生态建筑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自然”的精神内核即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宛若天成,指人和天地万物的天然、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说“诗是一种度测(measuring)”,“‘人在神明面前度测自己’,……人只有当他以这种方式接受他的安居的尺规,才配得上人之为人的本质。”[2]。海德格尔认为人在其根基上有着趋向于神明的禀赋,人本质上是在不断寻源自己的天然本真,即便是在这个不思的时代。人能意识到并承受死亡,而使死亡成其为死亡,就是人追寻“自然”本质的结果。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栖居”发生为对天、地、人、神这“四重整体”(dasGeviert)的保护,也即在自然世界中对生命万物的保护。所以正是将这种回归“自然”的禀赋注入生态建筑的人本观念中,展开生命与万物的度量和建筑活动,显露人和天地万物的天然、本真的“自然”状态,使我们能持续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保护的栖居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终有一死者所逗留的东西中,也即在物(Dingen)中”,“栖居”保护这种“聚集”(Versammelung),并通过这种“聚集”“四重整体”之本质于物中而保护着“四重整体”,显露和保护万物的本真,其中体现着保护万物本质的纯一性,人与自然共融的和谐思想,终极本真状态的“物”是作为对“四重整体”的“聚集”而存在,本真的状态必然是“四重整体”“聚集”于“物”。[3]只有持守着“四重整体”聚集于生态建筑这一物,万物之本真保藏其中,体现人沉浸于世界之中的真理,联系自然和人类生活,使人的生活环境达到将天、地、人、万物的“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同、共生、共进化,浑然一体,才使人持续地诗意地栖居真正发生。所以“和谐”的精神内核即万物同境、和合之道、共同繁荣,包括人、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等相互和谐。“自然”与“和谐”是“持续生存”的意识产物,也成为“持续生存”和“诗意栖居”的思想基础和源泉。此二者是“诗意栖居”中的人的一种情绪展露及精神状态,是生态建筑人本内涵的高度概括。

三、结语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4

——写在新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塔西南公司职工医院塔西南公司武装部(844804)作者:张自修魏贵芳

唱响“三爱”主旋律,构筑和谐大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共筑和谐大家园的本质所在。民族团结工作搞好了,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会进一步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爱”教育是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活动主题,也是我们新疆进一步发展、提速的航标灯。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5

关键词:传统建筑学思想;生态学理念;现代建筑领域

1引言

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学思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此期间经历了空间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的思想变化,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开创了全新的历史篇章。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上升也会给生态环境方面带来的影响,以高中生的视角来看,建筑学也可以不断转变思想,向着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进行转变,将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将生态学理念充分融入到建筑方案策划、建筑地址选择等等相应过程当中,在确保建筑实用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2生态学应用到建筑领域的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内越来越多的绿地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不但发展的建筑项目以及高楼大厦,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均绿地面积不断下降,从而引发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等等。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更多的思考怎样去保护环境,怎样去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对于生态建筑学来说,其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们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融合的意义所在

以高中生的视角来看,将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进行融合,对于现代建筑领域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生态学的综合性相对比较强,所研究的内容范围较广,重点在于自然界当中不同类型资源和生物间所具有的关系。因此,将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进行融合能够全方位推动建筑学思想的发展,与目前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在建筑领域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结合能够实现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共处,同时推动两者之间共同的发展,促进现代化建筑思想的不断进步。(2)进行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的融合能够有效调节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另外,进行两者之间的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建筑行业向着生态化、节约型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一步促进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3)近年来,“生态文化”理论在西方十分盛行,这种新理论对中华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设计理念与现代生态元素相结合带来了新的设计思维,推进了设计师在创新表达方式和追求设计品味与旨趣方面的深刻进程,展现出高度文化自信理念下传统设计理念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风潮的引领下,可以把静态空间范围融入生态文化,从而打破静态有序世界,融入自然韵味,散发出大自然的时尚气息,令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官和舒坦的心里感觉。

4两者融合的相应建议

以高中生的视角来看,进行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论的融合,不但是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后期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所在。

4.1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合

我国古代就有,“道法自然”一种建筑学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态度。在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同时,生态建筑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主导的,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设计的基础。在满足人体的舒适性、健康性、节能性以及无污染性的同时,住宅也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目前,国内不少建筑都是先建楼后造景观。内设置大面积的人工环境,如大型的铺地广场、硬质的道路地表、枯山死水等。我认为这种人为地、片面地追求环境景观的气势和新意的做法,是逆自然的,并不利于住宅区内小环境的正常生态循环。建设绿色生态建筑,一定要注重研究建筑区内植被、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各种生物之间的共生共荣、互相依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自然法则来对建筑和绿化环境进行合理配置。

4.2天地万物之融合

一个生态住宅必然脱离不了自然环境,正如自古流传下来的风水学说的一样,城市,“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与山水自然有着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生态住宅是一个综合体,它包含多个基本条件:声、光、水质、地质、绿化、抗灾能力等自然坏境要素和室内空间坏境要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社会压力增加。人们有着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趋向性。这就让一些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的风水宝地更加的价格不菲。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建造独门别墅、高档别墅和私人花园供极少数人的享用。使用更多得自然生态环境去建造生态小区、小区花园等公共设施供大众享用。推广生态建筑以及建筑的生态与绿化。

4.3提升生态建筑设计水平

在建筑设计时,可融入现代生态学理念,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的复合式设计理念及其风格。一是由流畅动线与非对称线条构成,如各种波动的、优美的自然曲线。二是加入大自然植物或动物造型元素,如蝴蝶、昆虫翅膀、花朵和花梗,竹子、藤条等图案,使整个环境充满大自然气息。三是立体感和节奏感较强,非对称线条构成元素较多,线条典雅柔美,富有遒劲,融入铁艺、玻璃造型、珠帘、陶瓷等新工艺。

5总结

传统建筑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相互融合就会形成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其相对较为宏观,会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所以可以通过具体应用作为出发点来深入细致的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继而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现代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翟宝辉,王如松,陈亮.生态建筑学:传统建筑学思想与生态学理念融合的结晶[J].城市发展研究,2013(1):15~17.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6

1、有备无患保平安,人人把好防火关。

2、不绷紧消防的弦,就拉不出平安的曲;

3、消防常识都知晓,家家迎来吉祥鸟。

4、防火减灾心有数,家中莫存爆炸物。

5、增强消防科学发展观念,普及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6、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

7、同创安全消防,共享和谐xx

8、消防安全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9、增强消防科学发展观念,普及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10、人人重视防火,灾害远离你我;

11、平安你我他,消防连万家。

12、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13、勿忘火警119,危险时刻真朋友;

14、幸福平安一生,火灾远离家庭。

15、广泛利用社会传媒资源开展消防宣传活动,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

16、健全制度把好关,消灭火种少抽烟。

17、消防安全进社区,共筑平安防火墙;

18、认真学习消防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19、消防安全进农村,共筑平安防火墙

20、创安全消防,建和谐社会

21、商场购物四处瞅,注意安全出入口。

22、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3、家庭防火注意啥,煤气电源勤检查。

24、麻痹和大意,防火两大忌。

25、全民参与根治火患营造美好家园

26、单位主抓,完善机制,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7、保消防安全,建和谐社会,谋科学发展

28、提高社会单位“四个能力”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29、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30、学一分消防知识,多十分平安保障。

31、危险时刻真朋友,勿忘火警119。

32、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减少火灾事故发生

33、消防安全不可忘,楼道里面要通畅。

34、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35、消除火患,珍爱家园

36、一人违章动火,企业生产遭殃

37、不绷紧保消防安全的弦,就弹不出和谐社会的调!

38、师生有情火无情,校园防火钟长鸣。

39、构建消防安全,营造和谐xx

40、火在疏忽时燃起,灾在远虑中平息

41、燃放烟花爆竹,勿忘消防安全

42、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43、安全用火,幸福你我;

44、学一点消防知识,多一份安全保障

45、防火意识不强是最大的隐患;

46、增强社会单位消防管理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47、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员工普遍达到“三懂三会”

48、致富千日苦,火烧当时穷。

49、从小学消防,共创平安家

50、落实政府部门消防责任推动消防工作跨越发展

51、一心一意爱消防,久而久之家平安

52、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组织领导部门行业监管设施建设检查考评

53、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

54、火灾不留情,预防要先行

55、提高社会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

56、消防安全人人抓,预防火灾靠大家

57、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

58、消防手牵手,平安心连心

59、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社会

60、手牵手共创消防安全,心连心共建和谐家园

61、远离火灾,珍爱生命,共建平安家园

62、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消防宣传教育、社会管理创新

63、烟头别乱扔,防火弦紧绷;

64、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

65、手牵手共建消防安全,心连心同享和谐社会

66、消防与生命时时相伴,和谐与发展息息相关

67、消防安全一小步,和谐xx一大步

68、儿童玩火最危险,家长老师要严管

69、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消防宣传。

70、消防治理人人参与百姓安居户户受益

71、消防设施别乱动,扑救火灾有大用

72、火灾起心莫急,湿手巾捂口鼻

73、油锅着火别着急,捂盖严实火窒息。

74、消防有法可依,违法必受处罚。

75、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建设;

76、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

77、提高社会单位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

78、扑救火灾有大用,消防设施别乱动。

79、珍爱生命从防火做起,杜绝火患从自我做起。

80、消防演练经常搞,火灾损失能减少

81、同心绷紧消防弦,合力演绎平安曲

82、火灾无情,警钟长鸣;

83、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防控火灾事故保平安

84、勿忘火警“119”,患难时刻真朋友

85、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

86、全面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扑救、疏散、宣传”四个能力建设;

87、消防安全进万家,和谐幸福你我他

88、消防事关千万家,平安和谐靠大家

89、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90、消防安全进学校,共筑平安防火墙

91、查找隐患堵漏洞,消防安全有保证;

92、电气起火忌水浇,先断电源最重要。

93、消防工作,人人有责。

94、加强消防法制建设,依法实施消防监督

95、家用电器看管好,火灾事故能减少。

96、社区是我家,防火大家抓。

97、国泰民安,消除火患。

98、消防常识到我家,我们牢牢记住它。

99、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和谐社会

100、生命至上,平安和谐

101、但愿人长久,救火就拨119!

102、家庭防火注意啥,煤气电源勤检查

103、用火用电要注意,千万不可太大意。

104、火无情人有情,齐防火共安宁

105、落实消防责任,贯彻消防法规。

106、人人关心消防事,家家户户保平安

107、筑牢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确保全省火灾形势持续稳定

108、政府主导,齐抓共管,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

109、灾逃生命为先,切莫贪图物和钱;

110、小烟头莫小看,随便扔留火患

111、创消防安全社区,让火灾远离生活。

112、严禁圈占消防设施,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113、全民齐动员共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114、人人树立防火观念,户户清除火灾隐患。

115、消除火患,造福后代

116、增强防火意识,掌握逃生常识

117、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依法做好消防安全管理

118、消防情系你我他,预防火灾靠大家

119、消防新xx,和谐新生活

120、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121、消除火灾隐患,创造美满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122、美丽xx是我家,安全消防靠大家

123、电器着火不要怕,快把电闸去拉下。

124、报警早,损失少,119火警电话要记牢。

125、离家外出仔细查,关掉煤气拉电闸。

126、人民消防为人民,救火不收半分文;

127、百姓防火保护你我,全民防火保家为国。

128、消防安全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129、儿童玩火最危险,家长老师要严管。

130、多一些消防知识,少一分火灾威胁。

131、用火防火不失火,为国为家也为我

132、社区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133、关爱弱势群体,共创平安和谐

134、注意防火别放松,免得大火一场空;

135、消防保障安全,和谐创造未来!

136、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137、吸烟烧香点蜡烛,远离床铺可燃物。

138、预防和扑救火灾是每个单位和成年公民的应尽义务;

139、消防情系你我他,预防火灾靠大家

140、火灾起心莫急,湿手巾捂口鼻

141、预防和扑救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42、祖国花朵真可爱,校园防火做表率。

143、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

144、火灾猛于虎,责任重于山!

145、学一点消防知识,添一份平安幸福

146、家家防火,户户平安。

147、火灾面前莫惊慌,报警逃生两不忘

148、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社会安全。

149、你不重视火,火就重视你!

150、火灾牵动千万家,防火要靠你我他。

151、关注消防消除火患,珍惜生命减灾避难。

152、自防——永不放松,警钟常鸣。自救——临危不惧,头脑清醒。

153、普及消防知识,传播消防文化

154、汽车加油要注意,不准吸烟打手机。

155、积极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

156、防范胜于救灾,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

157、齐心筑牢防火墙,携手打造平安家

158、事业再火也怕火,成功人生一场空。

159、消防连着你我他,保障安全靠大家。

160、火灾猛于虎,防患于未“燃”!

161、消防铸和谐,科学谋发展

162、消防安全一小步,和谐社会一大步

163、消防人人参与,平安家家受益。

164、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防火稳如山;

165、消防演练经常搞,火灾损失定减少。

166、消防联系你我心,平安二字值千金

167、离家外出检查火险,关闭煤气切断电源。

168、手拉手重视消防,心连心创建平安

169、齐心协力除火患,国泰民安事业兴。

170、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171、人人防灾防火,家家平安快乐

172、消防知识多一点,火灾火情少一点;

173、让家庭远离火灾

174、煤气泄漏别慌张,快关阀门快开窗。

175、百姓生活无小事,消防安全是大事;

176、全面覆盖,群防群治,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

177、消防安全进企业,共筑平安防火墙

178、你玩火,火玩你!

179、xx高奏消防曲,大地飞扬平安歌

180、开拓创新、整治规范,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

181、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182、防火常识进校园,自防自救保安全。

183、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

184、防火常识进校园,自防自救保安全

185、加强消防法制建设,依法实施消防监督

186、楼道无杂物,消防无后顾。

187、加强消防宣传,提高全民预防和抵御火灾能力

188、小烟头莫小看,随便扔留火患;

189、加强消防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190、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增强全民消防意识。

191、消防常识天天讲,家家防火日日宁。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7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而今年,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据估算,世博中心建筑节能率为62.8%,年减少CO2排放5600吨。按中国和国际标准建成的“绿色低碳”世博中心,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申请LEED金奖的世博会建筑;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通过LEED金奖标准预评,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是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LEED金奖新建建筑中体量(指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这份数据体现了在绿色领域内的先锋作用,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生态文明的极大关注!创造低碳世界,建立绿色家园,不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逐步渗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与人们的密集沟通和互动而得以迸发。与此同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生产设施又使得创新的火花快速转化为技术,进而变成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

尽管不能身临其境去感受,不能实实在在的去奉献。但我们能做的却很多。虽然世博在那头,而我在这头。我愿与世博同行,用自己的行动来让我们的大家庭变得更加美好。

现实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

第一,做到谈吐绿化。也就是说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相信这也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必备条件。其实,每个说出“文明礼貌”四个字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凡事都说得容易做的难。在如今的社会中要做到文明礼貌,恐怕有点梦境之谈,但至少我能做到。我更愿以实际行动去感召那些在这方面不合格的人。

第二,做到用水绿化。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将珍惜。尽管如今,我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沿海城市,体会不到西南等地缺水的苦境。但是,从一张张千疮百孔的旱地照片,看到一张张对水渴慕的无辜孩童的眼神,我知道要珍惜水,不能浪费任何一滴。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环保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与误区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力求做好建筑的选址、设计、建设、操作、维修及拆除,为整个完整的建筑生命周期,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舒适、低耗、无害的绿色空间,做到人类融入自然,与自然亲和,保证两者和睦相处。

许多人在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上有以下几个误区:第一,不少人认为 “绿色建筑”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其实不然,绿色建筑提倡采用对自然破坏最小的方式,做到综合成本最小化,来建造最适合的生活环境。第二,绿色建筑仅局限于新建筑,只需保证足够的绿化、景观。绿色建筑代表一种概念与象征,是生态住宅、节能建筑、环保住宅的和谐统一体。在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而不是单单指高绿化、大景观。第三,建筑节能只是政府的职责。“节约减排,人人有责”,打造“绿色建筑”的观念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让百姓更好的去了解绿色建筑的重要性,这样百姓才会去关注,这样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阐述了永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标志着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永续发展观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人心,低碳经济时代到来了,节能减排环保理念成为各行各业的风向标。在建筑行业里,绿色建筑正日益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方向,不少规划设计师将更多“绿色”元素融合到规划设计方案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

《全球21世纪议程》把人类住区发展目标总结为改善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绿色建筑顺应当今世界永续城市发展的潮流,遵循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类提供适用和高效的居住空间,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大力提倡回归自然等方式,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冲击和对能源的消耗,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共赢目标。

三、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建筑是人为创造的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类对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和,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环境,建设大量的高耗能建筑,使现代的建筑不仅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例如,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这样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这样不计后果的建设,会导致建材生产的总耗能加大,并且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不利于人类、环境和建筑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刻不容缓的。

四、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上来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浅绿阶段、深绿阶段、泛绿阶段。

“浅绿阶段”(2004年-2008年),该阶段首先在沿海地区发展,又因为经济发展的限制,造成绿色建筑发展不平衡。到2008年底,国内完成10个绿标项目,23个LEED项目。其中,东部比西部完成的项目多。

“深绿阶段”(2008年-2010年),这阶段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到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注重技术与传统节能设计理念的结合,充分展示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人文特点,对已有的建筑进行改造,展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理念升级。

“泛绿阶段”(2010年-至今),该阶段绿色建筑不断的向各城市发展,人们开始以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去评价绿色建筑,越来越多的百姓已接受该设计理念。除此之外,很多房地产公司全面打造绿色建筑,为人们建造一个舒适、安全、环保的空间环境。

五、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建筑技术的革新。为了迎合节能减排环保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结合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保证各项指标符合“和谐城市”标准,因此它必将取代传统的高耗能建筑技术,成为我国的主流建筑发展模式。

当然,绿色建筑的一次性成本投入较大,后期的维护及运行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撑,这使得绿色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长远角度看绿色建筑的长期回报率较高,综合成本并不高,收益较大。为了消除绿色建筑在建造、推广和使用中的障碍,政府也必须加大绿色建筑在技术上的投入,注重传统技术的革新,减少绿色建筑一次性投入成本,切实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12)

[3]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2005,(9): 11.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9

一、人文和谐的内涵

1.人文的涵义和特性

古语云:“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即圣贤的人所说的,用来教化天下人的话,便是人文。现代对人文的定义则是“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由此可见,人文是关于人自身的文化,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是一个人关于自身和社会的看法构不,而应该是一个群体对某件事有着统一的看法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即人文。

首先,人文具有稳定性。人文是人类意识的集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等同于思想上层建筑,但它包含思想上层建筑。比之思想上层建筑,人文有着更强的约束力,它并非外界强加,而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认同、接受。这种认同与接受是在长期的对道德、教育、文艺、宗教等方面的认知与感悟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人文应该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如儒家关于君子的界定,就是一种人文。儒家认为有才德,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几千年来,这种认知观念被保留并传承,人人皆以此作为评判君子的基本标准。

其次,人文具有社会性。人文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应该是被社会的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个人与小群体的认知都不能形,只有被社会广泛的接受并予以传承才能逐步形。人文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而逐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存精,被保留下来的人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易被大众接受、理解并奉为行为准则。不仅如此,人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会产生矛盾需要被统一规范的事物都会出现人文,它以不同于法制、道德的方式指导着人们的实践。

最后,人文具有价值性。作为社会性的人类意识的集合,人文必然是能够对大部分人的思想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它左右着人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的选择与决定,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因此,能被称为人文的文化现象首先应该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活动好的方面的一种引导。人文的这种价值是巨大的,在改造人向“善”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改造着社会向更加高级的方向进化。

2.人文和谐是人文内部的和谐和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文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文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社会性与价值性的人类意识的集合,那么,什么是人文和谐呢?

首先,人文和谐是作为文化现象的人文内部之间的和谐。前面已提到,人文是文化现象,并且是各种文化现象形成的统一体。比如中国古代关于“孝”的认知,各种派别有不同的说法,西周时期,“孝”是祭祀宗庙鬼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就算是同为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对“孝”也有不同的解释;孔子将“孝”与“礼”联系在一起,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更多的是“敬”,认为要视父母为天,完全的服从,而孟子,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遵守后代的责任,而不是没有后代。孟子认为后代要在善待父母,孝敬父母,这比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进步。而墨家也曾提出过“孝利亲也”,认为孝就是做有利于父母的事情。虽然各种派别对“孝”的说法不一,但总的来看,各种说法之间是统一而和谐的,则都强调与父母的关系应当是“善”的,善的涵义有很多,但都是指好的、有利的。到了现代,“孝”作为一种人文现象流传了下来,虽然传统文化中对“孝”的解释不一,并且,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对父母好是“孝”最普遍的标准,至于何谓好,则说法不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的内部,也就是组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统一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这是人文和谐的基础。

其次,人文和谐是人文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文作为文化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产生、传播与接受都是需要载体和对象的;而人既是载体也是对象。人文是意识的集合,意识产生于人脑,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活动和经历的总结;人文的传播则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或者言语不断的感染、影响其他的人,使之成为他人的行为标准或者准则;而被感染、影响的对象则也是人,人们通过思索他人的行为或者言语的合理性进而接受这种感染、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人自始至终都与人文融为一体,人文产生于人,又作用于人,所以也说,人文是关于人自身的文化。那么,人文和谐显然就要在人文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使之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生生不息的。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观念被不断的革新,新的人文会被创造,有价值的人文会被传承,这些人文构成了影响人们生活、实践的价值取向,被接受并遵守。人文与人处于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中,精神的境界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并最终形成能够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也是马克思所提到的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这也是人文和谐最核心的内涵。

二、人文和谐的价值

1.人文和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

人文作为一种广泛的意识形态的集合,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下,人文作为一种对人们思想的约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提高,经济飞速增长,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文化、价值观都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在各种思想文化作用下的人们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应该在其中寻求平衡点,将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和谐的人文,让人们在接受的同时保持正确、清醒的认识。

中国长期处于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发展当中,人文和谐能够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精神文明的前进,让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提倡人文和谐,能够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时找到超过经济价值的思想价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那么,人与人的交往会日趋和谐,市场经济体制和各种政治体制也会在人文和谐的规范下形成健康的运行轨迹,整个社会也会在稳定中不断前进。

2.人文和谐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建立有两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而思想上层建筑则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人文就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注重精神需求;然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开始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和谐成为我们当下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然而这种信念在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心中却十分薄弱;人文和谐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和提倡,让人民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之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对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他们肩负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

3.人文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精神价值追求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说是一种批判的学说,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反对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愿望产生于阶级对立社会中私有制剥削制度带来的社会压迫、剥削、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而要求建立的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共产主义状态为参照性,表现为对原始社会的追忆,而原始社会最大的特点则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与压迫,处于一种最大限度的公平之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的精神文明高度发达,而这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当中,以最有价值的人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这种约束是完全自觉的,不仅如此,在这种自觉的行为当中,人们又创造着新的人文,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素质,当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对对等的优秀素质,社会将会处于长久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当中。因此,可以说人文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精神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鸣.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人文价值[D].安阳工学院,2006

2 史艳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 杜宇新.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J].理论前沿,2006(2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