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0:43:32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1

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包括部分现在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所面对的只是处于好奇阶段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的理解能力,而更多则是好奇能力,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所教的不能正确理解。这需要我们教师工作者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分解讲解,通过制定正确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字音与字形有充足的理解,显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本身就缺乏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有足够的理解,不能从审美角度出发。造成了学生对汉字存在误解或者不理解时难以利用审美化来纠正,使得学生在死板生硬的环境下,死记硬背,同时教师也缺乏对汉字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太急于教学成果,不能帮助学生通过审美化来分解负责的合体字。在有些字的教学过程中,生硬的教导学生字体结构,没有充分利用审美化来简化字体的结构,造成了学生对汉字理解的负担,对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起到了阻碍作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能得到正确的审美化传授,而生硬的死记汉字结构,难以使自己从中获得审美情趣而造成更大烦恼。从而将深奥的阅读知识转化成情感流露的表现形式,审美化的识字教学让知识不再枯燥,让阅读不在单调。因此,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认识识字教学中引入审美化的方法

2.1寓教于乐,理解审美

小学生还处于童心未泯的年龄段,玩是他们永远的天性,能正确的将汉字游戏运用到识字教学中并配合审美化的优势。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化的理性认识,通过教师正确的审美化引导,调动学生在游戏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能力,潜移默化的将审美注入到汉字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了解汉字的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正确对汉字的审美。加强审美意识,在游戏过程中弱化生硬的汉字结构,将理性的审美融入到学生的认识当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字结构进行拆分,通过小朋友的身体进行拼字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理解如何控制提升的美观来呈现文字。

2.2审美观来源生活,并创造生活

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对小学生的初期教育更是如此。通过亲身体会得到的感受会更加真实,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加注意汉字的审美发现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审美化在汉字中的魅力,才能懂得如何将汉字的审美通过沟通传授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教师的识字教学更能为学生带来直观、从分以及切身的汉字审美体验。追求审美的艺术来自生活,同时也在创造生活中的审美观。汉字在中国的文化进程中,都是源于生活的体验,大部分汉字都是从生活规律、生活点滴中汲取出来的。将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更能为汉字提供成长环境,让学生体会生活的乐趣也掌握汉字来源的规律。因此,掌握生活中的规律来对汉字审美,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容易被掌握。

2.3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识字教学单单靠理论理解是不可以的,还学要学生不断的动手练习。由于我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小学生并不一定具备书法书写的理解能力。通过汉字结构的位置变化,让同学理解位置的变换影响着书写的美观。例如:“一”的写法有繁体与简化之分,如何展示简化“一”,让同学理解虽然只有一笔,但也需要审美观点来完成,而繁体“壹”的复杂让同学明白审美观点在结构组织中的作用。教师要做的是通过书写来加深对汉字结构的理解,不断巩固汉字的理解能力,通过不断反复的书法的锻炼,不仅使得学生在实际动手练习中感悟审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耐心,通过教师对学生书法的鼓励评价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反复推敲,提高自我欣赏水平,逐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情操。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古典舞 神韵美 课堂教学

古典舞是一门非常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舞蹈美学特色和艺术内涵的舞蹈形式,与当今时代流行的各种舞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同时也有很多关联之处。古典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古典舞的美学思想、主张和特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古典舞的艺术精髓,不利于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为此,基于古典舞神韵美学特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越发显得重要。

一、古典舞的身韵美的内涵

所谓古典舞,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舞蹈,而是对我国古代戏曲、杂技、武术等众多的曲艺表演艺术进行提炼,单独作为一种舞蹈艺术来研究和发展的一门舞蹈艺术。古典舞和我过的戏曲文化、杂技、武术等有很强的关联性,是讲究舞蹈者“手、眼、身、法、步”和谐统一并立共存的一门艺术形式。

古典舞的身韵美,其实就是对舞蹈者外在舞蹈表现和内在内涵、感情、韵律、节奏的整合把握。它体现的是舞蹈者在进行特定的古典舞表演的时候,通过举手投足间一动一静的动作和表演来深入的刻画舞蹈节目中的思想与情感。身韵在古典舞之中是辩证统一的,有“身”的演绎才有美的传递,有“韵”的把握才有思想的绽放和流露。号召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将身韵审美特征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也恰恰是因为身韵美是古典舞的灵魂。不能很好的理解身韵美的特征,不能领会身韵美的表现,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古典舞身韵审美的特征与具体表现

(一)形为外,古典舞审美的第一特征

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中,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形在这里可以作多种解释,是形体、形态、动作、衣着、服饰等多方面的总称。我们对古典舞的审美研究和欣赏,全部是建立在这个形的基础之上的。在古典舞中,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是单独的、片面的研究,比如舞蹈者的步法、动作、举手投足是否到位,是否标准,是否过度,是否与舞蹈本身的旋律、节奏有冲突等。这是从一个断面、一个层面来解读的。第二种解读,是对整体舞蹈动作、舞蹈编排、舞蹈演绎的形的品鉴与欣赏。一个古典舞表演完毕之后,我们要通过对舞蹈者的个体的“形”的演绎来了解和评判整个舞蹈活动、舞蹈动作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是否有出彩的地方,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在很多古典舞的艺术研究中喜欢把形的审美按照静态、动态、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等形式来进行区别理解,这其实就是局部、片面与整体的鉴赏关系。形不仅是观赏古典舞的艺术特色,领会古典舞的艺术内涵,评判古典舞的特点与水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接触古典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层面。从直观的视觉效果入手,对古典舞的了解才会逐渐深入进去。

(二)神为内,古典舞审美的第二特征

神,是古典舞艺术中的精髓,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神,则形的演绎就成了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荒诞演出,丝毫谈不上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神在这里也有多种概念,是神态、神情、神采、情绪、气质、气韵、情感的统称。神的审美特征,在表面上主要归结为神情、神态、情绪和情感的流露等方面,比如悲怆的、苍凉的、激愤的、热烈的、沉闷的、忧郁的、紧张的各种情感的流露,这是神的表面化特征,是观众可以借助舞蹈者的表演直观的感受到和观察到的。

神还有一重内涵就是对古典舞的主题思想、思想感情、情感主张和文化内涵、文化本质、价值观念、美学理念等内容的解读。这些内容,需要观众结合古典美的形的审美特征和外在的神态、情感的流露等内容来思考、探究和分析。就像《黄河》、《梁祝》或《丝路花雨》等古典舞蹈名作,其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情感诉求都因为舞蹈的创作背景而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需要通过对神的审美特征的精细把握和解读来了解。

(三)劲为辅,古典舞审美的第三特征

劲是在形的表演中把握动作节奏和层次,确保形的表演、演绎遵从神的指导和意愿的特殊因素。劲是一个动作的规范,当然并不局限于动作,它还可以延伸到神情、情绪表现的幅度方面。劲的意思,在古典舞蹈中是指在动作表演中要把握一定的幅度,要确保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要保证每一个动作到位,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它也规范了动作的缓急快慢的节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借此来把握动作的柔和与刚猛、舒缓与急切。可以说,是劲的把握和规范作用,让古典美的表现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内容。

跟据劲在人的神情动作中的不同表现,也可以区分为动作上的“寸劲”、“反衬劲”和“神劲”三种情况,寸劲的幅度小但力度很足,反衬劲的幅度很大,力度也很强烈,神劲则是用在眼神上较多一点,用眼神中的感彩和力度的大小来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四)律为法,古典舞审美的第四特征

律是一种归于古典舞艺术特有的节奏和律动,也是一种章法和规范。律的演绎,赋予形的表演另外一重辅助,它与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在古典舞蹈中,对律的运用有两个:正律和反律。正律是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顺畅连贯,不带有强烈的矛盾和突出,一气呵成。反律则是指在动作中加入一些明显的对比强烈的动作,比如左右冲突、上下起伏、骤然回转等,它的作用就在于将表演的内容、情感等以更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形式,类似于一种普遍的规律和遵循的原则,它是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化和强调的有力方式。通过对古典舞的四种审美特征进行解读和领悟,要掌握古典舞的美学特征就更加容易一些。

三、基于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开展的课堂教学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

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不是单纯依靠一些理论介绍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对古典舞的感悟和体会,其实还是要靠反复的观摩才能逐步了解。这其实和体育运动或者武术训练有类似的特点,必须要反复的训练和观摩,才能找到其中的窍门。在古典舞教学中,不可能频繁的反复的进行古典舞蹈的演练和编排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通过多媒体系统再现一些经典的古典舞场景,通过视频系统定格一些画面,或者通过播放软件来快进和后退,可以让学员对古典舞中的特定的动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舞中的形的美学特征,那通过对古典舞的画面进行定格,让大家静静的观摩和体会这一个姿势、一个动作的要领,体验这种动作、体态中蕴含的神、劲、律的特征,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将特定的画面放大,这对于细致的观摩和了解古典舞的技术要领、美学特征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演练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系统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来了解基本的美学特征。而课堂演练则是对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深化。通过课堂演练教学,其实是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原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亲自演练来体验其中的审美特征。比如让老师在课堂上摆出古典舞的动作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围观观摩中深入的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差别。比如对“劲”的审美特征的讲解,老师在同样的姿势下,通过手部的动作来演示寸劲的效果,或者通过眼神的表现来展示“神劲”的差异性,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很难清晰理解的和感受的细节,通过现场的体验和观摩会有更加真实的效果。

通过体验式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古典舞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古典舞蹈的身韵特征。学生的兴趣会在这个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这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经验分享和话题探讨式教学互动

这一步是对多媒体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深化。和前面两种教学方式比较起来,经验分享和话题讨论是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来启迪学生对古典舞美学特征有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天赋不同、水平不同,观察的角度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所掌握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通过经验分享,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掌握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体验式教学或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理解,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当一个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的时候,其他学生可以参考和比较,从而了解这种观点是否和自己理解的一样,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对方有差异的地方。

探讨式教学有类似的特征,让学生分组探讨或者集体讨论某些话题,加深学生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美学思想有更深层的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推动教学成果的扩大化。这比老师自己进行讲解更省力,也更能够体现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四)结合学习成果强化基本功训练

在前面三条教学项目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完成教学成果的最后一步。在学生对古典舞有充分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条件下,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能够深切的了解每一项基本功训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就增加了基本功训练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基本功训练的强化反过来也会加深学生对古典舞理论、艺术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对基本功中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标准动作和呼吸方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身韵特点中的各种美学效果。这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基本功训练来加深对古典舞美学特征的认知,再通过深化的认知来指导基本功的训练。以此来推动古典舞教学效果的提升效率更高。

四、结语

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是古典美的灵魂。对这几个美学特征有充足的了解,就可以确保对古典舞的美学艺术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在古典舞的教学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结合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古典舞的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强化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要活的理想的教学成果就会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张蕊.同祖同根相得益彰——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高双凤.如何把中国古典舞身韵引进高职课堂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终身体育,生理特点,心理特点

学校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自身体质的重要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健美操课以其多变的动作、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以及运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对塑造美好形体的明显效果,满足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精神需求,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并逐渐成为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之一。为此,本文剖析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通过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1.1 生理特点。高职院校中,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19岁,正值青春发育旺盛的花季年龄。她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一些体育知识,具备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教育环境部同和先天的身体素质水平不同,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均有明显差别。在大学阶段,女大学生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加上身体的个性差异,在上体育课时往往会选择运动量适中、难度适中的项目来健身。

1.2心理特点。17—19岁的女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尤其追求向往美好事物。她们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苗条的身材。她们接受新生事物更快,追求时尚,而且在这个阶段,她们对趣味性、娱乐身心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她们需要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获得美好形体的运动项目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2.健美操教学符合高职院校院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健美操是一项全身运动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自身各部位的多次重复运动,达到适中的运动负荷量,使肌肉力量增大,脂肪减少,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身体匀称、协调、健美。健美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讲究造型美,动作美观大方、活泼奔放、富有力度、准确到位,每一个动作都能有效地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态,培养健美的体态和高雅的风度,塑造健美体型。对于爱美的女大学生来说,健美操练习无疑是实现身体美、姿态美、神情美、心灵美的一种理想而且有效的途径。因此,根据以上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适合对她们进行健美操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她们喜欢上这项运动,一直坚持练习下去,受益终身。

3.由健美操教学引导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1通过健美操教学,激发女大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她们锻炼身体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健美操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本人几年来教授职业大专院校健美操课程的体会,要想使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健美操锻炼的价值,懂得欣赏健美操的魅力所在,提高她们对健美操的认识程度。

(2)通过理论课进行讲解,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深入了解健美操运动。学习任何事物都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学习健美操也不例外。健美操学习不是机械的动作重复,也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它要求练习者深入了解健美操,要懂得健美操动作与音乐、服装甚至化妆之间的关系,要学会自己编排动作并配上与动作相符的背景音乐,还要学会选择服装和比赛化妆,需要有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要掌握这些内容,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健美操教学中,健美操理论教学是一个容易被教师淡化的环节,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让学生学好健美操、坚持不懈地练习健美操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健美操,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3)灌输健美操在陶冶情操,塑造体形,培养乐感、节奏感、美感和身体协调能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很多女大学生最初选择练习健美操,是因为健美操能够塑造美好体型,锻炼苗条身材。当然,这是练习健美操的主要作用之一,然而健美操的功效绝非仅限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健美操在培养乐感、节奏感、美感和身体协调能力方面的突出效果,让学生对健美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判断美的标准,这也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和练习健美操的兴趣,把健美操作为她们锻炼身体的一种基本方式的重要环节。

3.2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校体育教学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以一定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健美操运动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容易控制,动作可易可难,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练习者自身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情况随时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幅度。正因为健美操运动具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说健美操是一项非常理想的终身体育项目。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为了教学而教学,而应该在教授学生健美操课程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帮助她们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健美操的特点非常适合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一项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在健美操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让女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养成并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她们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让她们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王晓,等.健美操教学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3]熊伟玲.健美操教学与女生终身体育情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2003(1);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舒斯特曼身体审美经验身体美学《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

一、艺术、审美经验及身体

1.艺术与审美经验的复杂性。

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通过揭示审美经验的不同角色、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在那些处于传统边缘而在今天的文化里似乎最充满活力的领域里,来倡导审美经验的价值”。[1]在开篇第一章《审美经验的终结》中,作者追溯了“审美经验”的用法,探讨了审美经验的不同概念,它与愉快和认识的关系,以及不断增长起来的对其存在及价值的威胁。通过总结审美经验的四个特征,[2]舒斯特曼认为,一个人的审美经验总是依赖于先前的建构,但“直接经验的观念仍保有一种意义――因为经验的感觉或价值是直接地(也许甚至是无语言地)把握的,而不是推论的或延迟的”。[3]在审美经验的意义层次上,论述审美经验概念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描述“审美经验是什么”,不是试图将艺术从生活中区分出来,而是努力创造和感受审美过程中生动活泼的情感和经验。正是这种现象学意义上的而非语义学意义上的审美经验才是人们审美的目的。由于对情感向度的看重,审美经验连同艺术的领域也就扩大了。

2.身体与审美经验。

西方美学传统一直是精神美学。在这个传统里,身体基本上只是作为审美客体来被看待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居于我们审美感受和愉快的核心的,恰是活生生的、敏感的身体和身体经验。正是这种被舒斯特曼称为“解释之下”的身体领会和体悟常常构成了审美经验的主体。在第六章《作为心灵、艺术和政治基础的身体感受》一章中,舒斯特曼着重论述了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美学体系时不期然地对于身体及身体感受的重视。在心理学意义上,对于身体感受的留意有时会有效地增进人们对于自己情感和意愿的了解。在美学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更多地关注在感知艺术时涉及的身体感觉感受来增进对艺术的欣赏。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身体性的记忆,比所谓的观念性记忆、精神性记忆要深刻、持久、丰盈,比如嗅觉对于气味的敏感能把一个人轻易地带回到遥远的场景中”。[4]在政治意义上,身体的感觉对于我们人类的尊严、正义和价值的感觉至关重要。

二、“身体美学”提议及其合法性问题

1.“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

事实上,在舒斯特曼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如蒙田、居约、尼采等)或多或少都论述过身体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但他们的论述要么略显零散,要么仅为各自理论提供辅的支撑,真正使之名正言顺的还是舒斯特曼。他明确指出,身体美学是“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对身体的改善的知识、谈论、实践以及身体上的训练”。[5]具体来说,身体美学有三个基本维度: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和实践(practical)的身体美学。为了寻求“身体美学”学科提议的合法性,舒斯特曼追溯到了鲍姆・嘉通。且看美学的定义:感性认识的科学且旨在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感觉当然属于身体并深深地受身体条件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感性认识依赖于身体怎样感觉和运行,依赖于身体的所欲、所为和所受”。[6]因此从哲学美学的本源上看,哲学也是一门脱离不开实践的生活艺术。“如果说身体美学是根本性的,那也只有在复兴美学和哲学的某些最深刻的根源上的意义上才是如此”。[7]不难看出,舒斯特曼在此想做的工作是力图恢复身体主体的角色,即身体不仅充当审美客体,而且充当审美主体,经验美、创造美。

2.身体转向:当代文化中的身体关切。

身体美学不仅可以在哲学美学传统中寻求到合法性,而且在当代媒介文化盛行的时代有其凸显的正当性。事实上,身体最初也起到了媒体的作用。它构成了人类生活最基础的中介方式。由于处在相互间发生作用的两件事物之间,中介(media,或称媒介、媒体)既连接两者又分离两者。然而,正是在这种既连接两者又分离概念的双重性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身体的阻碍也是其能力的一部分。不管柏拉图以何种方式去获得真理的,灵魂一定是要既绕过又通过身体寻求真理。然而,和电子媒体不同,身体却更稳定、更真实。只有身体才显现为我们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所是。“身体美学”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具体化表现。有学者表示,消费时代的身体“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无法回避‘身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其起因所在。人们的审美需要,在相当多的时候是与身体的功能和欲求难以分割的”。[8]应该说,这种生活美学的出现正是艺术走向终结、审美经验复兴之后的另一种选择。

三、“身体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关联

两者都在根本上寻求保存、培育和完善人的生命。在舒斯特曼提议建设一个称之为“身体美学”的学科时,他谈道:“如果哲学不仅仅是理论,还是一种完整的生活实践的话,那么它就必须在本质上能在物质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果哲学生活是审美的,这就必须要对既作为审美自我塑造的中介又作为审美享受的手段的身体的关注。”[9]身体意味着生命和生命的限度,它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感觉。进一步说,“身体的问题,归根到底与‘人的问题’息息相关,对身体的探讨,究其实就是对人之存在(human being)乃至人之生存(human living)的关切”。[10]而中国哲学和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生为基点来建构的哲学和美学。庄子强调“全德保身”。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虽说儒道两家论“身”的理路不尽相同,但在关注“人之生”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中国哲学的主体思维是情感体验型思维(蒙培元语)。审美鉴赏讲究“品味”、“体味”、“体悟”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见水中鱼儿“出游从容”,便说这是“鱼之乐”。惠施不解:庄子你不是鱼,怎知鱼之乐?其实,鱼有没有乐,完全是由人的情感体验所决定的。这种对于情感、体验的重视与身体美学对于身体在审美经验中地位的强调不约而同。此外,两者都承认身体训练是通向哲学启迪的基本方式。身体感觉虽然既不能解释又不能辩护我们的审美判断,然而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甚至道德力量。而如何认识并改善我们的身体感觉?舒斯特曼的解决方式即是身体训练。这种看法与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个人思想修行的重视类似。在儒家,孟子提倡“践形”、“养气”;在道家,庄子强调“心斋”、“坐忘”。

对于目前的美学建设来说,身体美学对于身体的整体式理解也可能为中国当下文化里存在的、“身体写作”中阐扬的欲望式身体泛滥状况提供一个健康、明晰的参照。舒斯特曼认为,与其说“身体美学”强调的是身体(body),不如说是整个人,而不是脱离开身体的理性、理念或存在。因此他把身体美学称作“somaesthetics”,而不是“bodyaesthetics”。

参考文献:

[1][2][3][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21,199.

[4]陈望衡,吴志翔.审美历史演化中的身体境遇――试论身体美学何以成立.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6][7][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实用主义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4,352,348.

[8]张晶.“身体”的凸显:美学转向的哲学缘起.载北方论丛,2005,(5).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形体训练课 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智慧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形体训练教学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加强形体训练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增加对美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形体训练的重要作用

(一)形体训练是审美观念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审美领域极为广阔,审美对象日益广泛,形体美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概念的提出,是应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更高需求而产生的。形体美能充分展示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身体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的知识在迅猛增长,而作为审美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审美观念不断变化。人们在形体训练里发现美,还将审美的视野拓宽到我们人类的整个美学中,形体训练成为现代舞蹈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学应用于社会实际的又一崭新领域。形体美学帮助我们认识形体训练中的美,积极指导与形体训练有关的审美活动,促进身体运动技术趋向优美化和规范化,使人的身心日臻完善,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形体美学的建立,既是舞蹈发展的需要,也是美学发展的需要。对舞蹈教学实践来说,形体美学是崭新的理论,对美学理论而言,形体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借助美学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形体训练是快速提升气质美的途径之一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接人待物、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是如此重要,因为这正是一个人优雅魅力的最直接表现。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特有的气质,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气质美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决定着一个人人际关系的走向。仪态与形体训练是快速提升一个气质美的途径之一。

貌美,为下等美;情美,为中等美;态美,为上等美。接人待物、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是如此重要,因为这正是一个人优雅魅力的最直接表现。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气质美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在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

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往往忽视形体训练,因此经常出现身体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缩脖,腿弯曲等不健康的体态。通过形体训练,从实际出发有针对地练习一段时间,就会练就出一个健美的形体姿态。另外,人的头面部姿态是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形体训练,使它能有正确的姿势与表现,以便充实头面部姿势和神态的美。而形体训练是快速提升大学生气质美的重要途径。

二、形体训练的内容

人的形象美需要其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和谐统一。形体训练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内涵修养,使学生的精神和形体之美达到统一。

形体训练的内容重要有:(1)手位组合全套动作示范;(2)手位组合动作分解(训练内容1-5蹲位,站立方法、手脚位变化,动作协调性,手、腿、身协调方法);(3)擦地组合全套动作示范,擦地组合的动作分解(训练内容:擦地组合、脚、腿、胯部的关系、脚位训练);(4)华尔兹组合全套动作示范,华尔兹组合动作分解(训练内容:华尔兹的基本步伐训练、步伐与手位协调、华尔兹旋转方法);(5)吸腿、画圈、单腿蹲组合全套动作示范,吸腿、画圈、单腿蹲组合动作分解(训练内容:吸腿与胯部的训练、画圈与腿的训练、单腿蹲基本动作的训练;(6)伸展组合全套动作示范;(7)伸展组合训练动作分解(训练部位:头、颈,上胸、腰,侧旁腰、肩胛骨、后背、上身);(8)开软度组合全套动作示范;(9)开软度组合训练动作分解(训练部位:脚腕,脚背、脚尖、手、腿,整个身体);(10)控制组合全套动作示范;(11)控制组合训练动作分解(训练部位:小腿,大腿、胯部,臂部、腰、脚);(12)地面全方位组合全套动作示范;(13)地面全方位组合全套动作分解(训练内容:身体拉长、放松、综合训练、气息调配训练);(14)控制组合训练动作分解(训练部位:小腿、大腿,胯部,臂部、腰,脚);(15)地面全方位组合全套动作示范;(16)地面全方位组合全套动作分解(训练内容;身体拉长、放松、综合训练,气息调配训练)。

三、形体训练的具体方法和原理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6

一、导言

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新的议题不断涌现。其中,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思潮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目前学界似乎以其在哲学、语言学及心理学领域为主展开论述的居多。为此,笔者试图把该思潮引入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之中,用以开启新的思维与视野。

尽管国内对具身认知的内涵众说纷纭,也似乎没有形成统—的概念,但我们大致可以对其做出如下概述:相对于第—代认知科学不关注身体的“离身”而言,第二代认知科学则关注具(体)身(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身体的重要性在此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并与心智、大脑、环境等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整个认知活动的统—体;身体不是认知过程中的硬件,而是参与认知的重要组成。需要说明的是,人们之所以将作为身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脑并列其中,是基于引发我们对身体本身的关注,以区别于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中的身体,是运动的身体,而不是静态的身体。其中的运动包含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人体感觉。个体的认知活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进一步感知真实环境的。为此,作为—个具有高级智能生命体的人,其机体本身也是一个运动体,通过身体与真实环境之间无限的互动与交流,来促进各类信息与能量之间的合成、分解与置换,从而在体内留下深刻的印迹。运动的身体是机体积极迎合与建构环境信息的重要形态。

复演中的“身体”。有研究者提出,“为什么我们能理解他人?为什么我们具有同情心?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大脑与身体的特殊通道模拟他人的感受,从而产生逼真的体验。在这—过程中,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特殊通道塑造了认知,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处于特殊通道系统中的这些心理状态的复演(Re-enactment)实际上构成了概念加匝的基础”。此时的身体在认知的进程中已经超越了解剖学上的意义,进入了参与认知活动的实质性过程。

具身认知给我们的启示—认知活动的整体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认知最初发生在个体的身体之中,通过身体的感知来获得相关信息,然后再发展到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入符号运行层面。认知在整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应该是具身的,然后才是离身的。人的认知活动,应该是同时处在具身与离身这样一种相互变换的进程之中,最终实现个体的整体认知。

在具身认知思潮的探索中,学界还引出了“具身模仿”“具身学习”等概念。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该思潮在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中的相应足迹、若干观察及思考。

二、具身认知与早期儿童美术学习

有研究认为,“从发生学角度看,婴幼儿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具身心智,或者说,婴幼儿心智天然地具有具身性”。同样,笔者发现,人们在探讨早期儿童美术学习中,早巳出现与具身认知相关联的一些痕迹,下面略作介绍。

(一)典型学者的相关论述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mheim)在论述早期儿童绘画时提到:“事实上,在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之中,触觉与视觉之间存在着有效互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大脑是通过肌肉运动知觉(Kinesthesia)来经历空间的,所以,大脑就一定会从那种非空间性的感觉信息中创造出空间经验来。这就是说,肌肉运动知觉包括了与视觉一样的任务。”在今天看来,这—阐述无疑充满着关于儿童美术学习与具身认知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二)早期儿童具身化学习美术的描述

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儿童学习美术的过程,就会发现,“无论儿童小至一岁半,还是大至三岁,从根本上说,他们最初的绘画方式都是基本相同的。当作画时,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肌肉运动知觉(Motonc and kines-thesic)的感觉上,胳膊和身体在画纸上和画上重复摆动——如反射动作—般。但这些运动所留下的痕迹(点、划、之字型和圆圈等)却非常醒目,它们以图形语言开始了儿童的教育。”通过仔细观察,人们发现了早期儿童学习美术的一些特性,尤其他们的身体是如何参与其中的这—具身性现象。

(三)恩物教育蕴涵具身认知教学思想

早在1835年至1850年期间,德国的佛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drich Frobel)发明了—套“恩物与作业”。他让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十种恩物与十种作业,以期在这种教学法中展开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同时,他倡导的“儿童就是这样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来接受教育的”这一观点,其本身就接近于具身认知中的一些要点,如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参与美术学习等。作为启发性教具的“恩物与作业”,在幼儿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后来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儿童美术学习始于身体的运动,以及身体与材料、身体与心智体验等的相互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早期儿童美术学习的具身性,也很有可能是他们作为一种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呈现的本能性行为;这种行为应该贯穿于他们一生学习美术的历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具身认知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具身认知思潮的出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与深入研究当前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

(一)具身认知将拓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视角

身体参与视觉文化的认知。纵观当前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它通常只限于大脑与视觉文化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即以离身认知为主。这种线性的大脑与视觉文化之间的直接融通,致使此类研究缺乏对儿童身体本身的关注,即身体维度参与及整体性审视的缺席,最终导致当前的研究缺乏对视觉文化、大脑、身体与心智这四大元素的综合认知。但随着具身认知观念的引入,它既尊重儿童作为有情感、有运动的具体身体在参与视觉文化认知活动中的在场性与重要性,也为此议题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新的范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而很有可能探索出新的成果。

(二)具身认知与具身设计观

在当前的视觉文化中,有相当—部分设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具身设计。例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具身观看”一词,认为针对传统意义上的观看而言,当前的设计者把观看者的身体动作也嵌入其中,出现了有别于传统观看者在观看时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的离身设计。但在具身观看的理念下,图像也可以依据身体的动作来共同执行相关的视觉影像播放进程。“身体动作和图像或画面局部之间的这一直接对应,使得这二者出现在了同—个认知活动当中。彻底改变了图像和身体动作在非数字视觉媒介中分别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两个无关认知活动中的状况,动摇了‘观看’与身体动作无关的固有观念”。此外,又如“具身交互”,“主张基于人们的日常技能而设计,这是在数字化进程中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人文关照”,等等,类似的研究都为我们展现了新的景象。

具身设计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案例。例如,儿童对电玩方面的喜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他们的身体能参与其中,而不仅仅只是大脑。又如,在4D影像中,当我们佩戴立体眼镜后所看到的影像就与裸眼所看到的差异巨大。此时,我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得以充分提升,影像的空间感与物体的真实性都得到增强。再如,在立体影院里,随着影像中运动场景的出现,我们的坐椅也随之运动,从而带动身体对故事情节的认知与复演,而不是单单依靠大脑的想象来完成。可以说,此时的身体与大脑随着影像而发生有规律的运动,共同激发了心智的体验,从而使得我们对其获得更深层的认知。此外,人机对话、人机共舞、美术馆中的互动式(触摸式)屏幕等交互式的具身化设计,也都催化了儿童身心合一的整个认知活动过程。

可见,具身设计促进了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兴奋与刺激,从而促进儿童大脑多皮层的激发与兴奋,以及与身体相关的特殊通道的复演。在这样一种整体性认知活动中,以求达到其全身心学习的目的。从儿童参与具身设计的运动之后所陈述的感受,“身临其境”“更真实”“印象更加深刻”“近在眼前”等各类愉悦的心智体验来看,则更能印证具身认知理论对其阐释的合理性。

(三)具身认知与具身模仿观

“具身模仿( Embodied simulation)认为,在观察一个动作时观察者会自动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模仿该动作,从而产生这个动作的内部运动表象(Intemal motor repre-sentation),然后通过运动表象再从自身的运动记忆库中抽提出与该运动相关的其他表象(如情感、意图、信念)。因此,在‘具身模仿’该运动的同时我们了解了所有自身关于这个动作的所有信息(包括意图)。”具身模仿无疑也是儿童学习视觉文化的—个重要途径。

具身模仿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案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儿童模仿流行文化中各类形象的身影。例如,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个艺名叫小沈阳的男演员。小沈阳女性化的服饰、肢体语言与语音语调等特点,迅速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与模仿。随后,在中小学生中便出现了许多“学生版小沈阳”形象。又如,近年流行于我国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其中的鸟叔及其骑马舞形象一经播放,旋即受到广大儿童模仿。此外,儿童看了《西游记》《哆啦A梦》等动画片后,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举止模仿孙悟空、哆啦A梦的造型等相关图式的情况更是普遍。

当然,具身模仿所隐含的暴力美学与负面效应则更有待于我们给予更大的关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曾有报道,一个6岁的儿童长期观看《奥特曼》动画片,结果有一天竟然模仿片中动作从自己家六楼跳下来,事后他认为,自己也应该如奥特曼那样会飞起来;某省几各小朋友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肉串剧情,把—个同伴绑在树上用火烧烤,最终造成该孩子大面积烧伤;等等。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批判性课程等理念,来正确引导学生们建立起识读视觉文化的素养,这—话题多年来一直为学界所热议。

总之,采用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研究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的相关问题是鼓舞人心的,更为我们对诸如解释儿童是如何学习视觉文化的系列难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四、具身认知与美术课堂教学

在具身认知思潮下反观我们的美术教育,当下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现象则更能引发我们的反思。包括最基本的美术课堂教学常规的改进,以及如何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等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追求美术课堂中师生的具身化教与学

1.具身认知与教师的教

美术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重要的教具之一,向学生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以期引发学生身体的“共振”、复演与认知。纵观当前,许多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肢体语言单调、严重缺乏变化,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这—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有必要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对过于“儒雅”的美术教师给予理论上的引导,使他们明确身体语言对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充分发挥他们利用所学的形式美感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加以调整与丰富。为此,笔者一盲倡导,应该学习“海派清口”、滑稽戏演员周立波的舞台肢体语言。该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之所以能引发观众的笑声与掌声,与他幽默、夸张,丰富的肢体语言设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是分不开的。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中美中小学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我们完全不同。—位50岁左右的男性教师,在其课堂上竭力把自己模仿成学生的同龄人,尽可能地采用学生们的语言交流与表达方式,再运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实施教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们深感美国教师很亲近,而且也让学习变得更有兴趣、更具参与性与探索性,从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暗含的具身认知的教学韵味,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借鉴。

2.具身认知与学生的学

把学生身体理解为学习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几乎是学生们机械地举手、起立、回答,然后再安静地坐下这种场景。这种机械性的学习,往往难以让他们一直昂首挺胸聆听教师讲课,因为只是—昧地举手与机械地回答肯定支撑不了学生们身体的新陈代谢之所需——机体需要运动,多少要做些小动作等之类来替代。毕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带着—个大脑进入课堂,也不只是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器,而是带着有血有肉的身体来参与整个过程的,而这些血肉也渴望“参与教学”。在课堂上,美术教师一定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适当穿插具身性的学习,以便让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参与其中。

例如,长期以来,几乎少有美术教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朗读等策略,来加强他们对学科知识要点的快速记忆与理解。此现象也是造成今天多数学生难以用专业术语来识读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要求美术教师们能在课堂中依据内容所需,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带着有意识记的心理,—起大声朗读知识要点。因为朗读本身就是具身认知的—个重要途径——学生身体的某些器官也参与学习,而不只是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兴奋,所以,朗读有助于强化所学的美术知识,并有望建立长时记忆。在当前有限的美术课时及课外巩固知识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强调朗读的功效,提升课内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与学生身体相适应的美术教学策略

在美术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具身认知,不仅是对美术学科与身体之间存在关联性的尊重,而且也是基于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类感官体验来获得高效学习美术的关切,以及由此来顺应他们的身体学习美术的属性。为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将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身体体验或是身体运动属性结合起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一点显得极为迫切。

例如,困扰美术教师多年的课堂纪律管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束缚了学生利用身体来学习美术,同时又不善于调节。事实上,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往往一方面努力压制他们身体的运动,另一方面却希望能积极激发他们的大脑运行。这样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进而出现各类课堂管理难题。

(二)具身学习与美术教学的情境化

1.具身学习

由具身认知还引出了“具身学习”(Embodied leam-ing)。具身学习的提出,是将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置于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如第—代认知科学所追求的抽象化,即处于非真实的教学场域,以致暴露出种种教学问题。

学者卡罗琳·克拉克(M.Carolyn Clark)认为:具身学习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而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身体受到刺激后,通过感觉而发生在心理和情感水平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通过身体做出反应。“具身学习则更直接地跨越具身模仿而直指儿童利用身体来习得知识这一问题。为此,由具身学习引出的情境化体验,则有助于学生多次体验特殊通道系统的复演,来加以强化与巩固对环境的认知,最终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刻记忆。

2.美术情境化教学案例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在上海一所中学的美术课堂上,听课教师与学生进入漆黑一片的专用教室;上课铃响后,教室里的灯一经打开,学生们看到的是一个布置精美,场面宏大的装置作品。美术教师如此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听课教师们仿佛瞬间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的用心与用意。观者的身心受到了震撼。教学就在这样一种情境化的环境中展开、深入与升华。

又如,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浙美版教材)第4册《做香囊,迎端午》一课中,课例设计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纸工制作香囊来初步体验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在该课例集体备课中,笔者深感课例设计者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手工制作香囊而已,最终的香囊非但不“香”,也没有达到让学生从“香”中体验深刻的美术文化这一美目标。为此,笔者要求上课教师在展示环节,把学生的作业喷上少许香水,以此来快速达到他们对香囊在嗅觉上的体验。最终,在该课例实施过程中,由于该教师采纳了笔者的建议,使得喷香水这—环节成为了该课教学的亮点之一。如此创设“香”的情境化教学,也使得学生们通过嗅觉的认知来进一步体验传统美术文化的内涵。

(三)具身认知与美术教学中的身体扮演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例中的教学内容,在最简要、有效的教具辅助下,师生共同通过身体的扮演来深化课堂教学。此举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尽管在部分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也能见到所谓的扮演,但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们能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加以指引,就一定会提升相应教学策略的成效。

例如,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鲁迅》一课中,内容编排了大量以鲁迅形象为主的国画、油画、版画与雕塑等作品,这让教师感觉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往往深陷教学困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美术教师事先准备—块画布来充当鲁迅的外褂道具,同时在教学中事先有意识地寻找与鲁迅形象较为接近的学生,并在适当的环节让他来扮演作品中的鲁迅,其间要求该生力求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态等视觉形象,来表现人物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深化教学,包括请扮演鲁迅的学生谈谈自己的造型体验,等等。通过实践,教师感受到,这不仅能让《鲁迅》雕塑等艺术作品“活”起来,而且能让教科书中静态的鲁迅形象更具真实性、生动性,同时也符合作者在创作类似这些作品时有可能依据模特儿来进行的历程。这样的教学无疑能拉近学生对鲁迅人格魅力的进一步理解,也为教师们今后进行此类欣赏教学提供了思路。

(四)把身体理解为美术创作的媒介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我们对创作媒介的理解往往是狭隘的,通常只把它看作是与身体无关的一些材料。具身认知思潮的出现,使得我们对媒介的探索也更进了一步:把学生的身体理解成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媒介之一。

例如,当前越来越多的幼儿美术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身体的参与性。有一些幼儿园教师直接利用学生身体某些部位,如手、膝盖、小腿、脚等,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这些部位的结构特点,展开创意联想,并通过绘制、拼贴等方式来形成作业,以此来引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又如,在浙美版教材第14册《红色记忆》一课中,针对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名作的欣赏,教师也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并实施了下列教学。首先,请几位学生简要回顾一下《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然后,小组讨论如何通过同学们的身体造型来合作创作上述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上台展示;最后,教师再将学生们的人物造型影像与教科书中的相应名作进行对比,来引导学生识读画家是如何应用视觉语言的形式美法则来经营画面人物排列的,如作品中人物的聚散、主次、对比与统一,等等,帮助他们加深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

用身体作为美术创作的媒介,不仅能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益于学生以自己的身体体验来加深对视觉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而且更有助于后现代艺术中诸如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形式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我相信,这—理念必定会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7

1.关于身体的谈论不仅是人们最一般的日常话语之一,而且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为什么要谈论身体?人们日常性的谈论比较简单,它主要相关于身体的疾病、健康和快乐等;人们文化性的谈论则比较复杂,它不仅批评历史上身体的缺席,而且追求现实中身体的解放。这在身体写作(包括文学、美术和哲学等)中已成为了一个口号。如此种种关于身体的谈论意味着什么?它表明身体是一个问题,而且是相关于每一个人的问题。但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毫无疑问,个体在时空中的存在就是身体。它似乎是直接、简单的且不证自明的。但事实上身体在我们的语言中却缺少一个同一的意义,而具有多重的边界。与动物的躯体相对,它是人体;与死去的尸体相对,它是活体;与精神相对,它是肉体,如是等等。同时不能确定的是:身体是自然遗传基因所给予的,还是历史话语所建构的?这都给关于身体的谈论带来各种困难。

在谈论身体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被卷入问题之中了。WwW.133229.coM“谈论身体”这一现象至少包括了两个要素:谈论和身体。谈论是思想和语言行为,身体是所思考和所言说的。这就在哲学上形成了所谓的身心关系,亦即身体和思想的关系。身体和思想不是如二元论那样所设想的是分离的,前者是广延性的,后者是思维性的。但也不能简单地统一到物质或者精神那里去,如同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做的那样。思想和身体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对身体来说,思想不是身体自身,但思想是既内在又超越的。思想是内在于身体的。这是因为思维是人的大脑的机能。一块石头不思维,一棵树不思维,一个动物也不能在理性的意义上思维,惟有人思维。因此人是思维的动物和理性的动物。但思想也是超越于身体的。这是因为身体的界限并不是思想的界限。思想不仅思考身体及其相关物,而且思考身外之物,甚至思考天下万物。

“谈论身体” 的完整表达式应为:“人谈论身体”。这还可以更具体化为:“人谈论他的身体”。在这样一个表达式中,除了谈论和身体两个要素之外,还有一个第三者:人。但人是如何确立的?人在现实的语言关系中总是我、你、他。从语言学上说,作为人称代词的我、你和他只有在相互区分时才获得了自身的意义。因此我始终相关于与我之外的他者的关系。但在人谈论人的身体时,人回到了自身,同时人分裂成言说之人和身体之人。作为言说者,人在谈论人的身体,人和身体都在谈论中显示出来。但这种显示出来的人和身体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是身体。在这种论断中,人与身体是同一的。一方面,人被身体所规定。人不是身体之外的其它什么东西,如心灵、语言等,而是身体自身。不仅如此,而且心灵和语言也只是附属于身体,是服务于身体的工具。身体就是人的生死爱欲。这要求不要把人理解为没有肉身的漂浮的灵魂和语言的符号,不要追求死亡之后的永垂不朽或者是死而复活,而是回到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身体也被人所规定。作为被人所规定的身体,它既不是动物性的,遭到嘲笑和唾弃,也不是神圣性的,受到推崇和膜拜,而是人性的,是合乎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因此是得以理解和尊重的。

另一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有身体。这种论断设定人拥有很多东西,其中也拥有身体。按照一般的观点,人除了拥有身体之外,还拥有与身体不同的思想和语言。人不仅拥有这些身内之物,而且还拥有一些身外之物,如权利,名声和财产等。这意味着身体不是人的全部,而是人的部分。它只是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与身体比较,也许其它部分对于人更为重要,如思想和语言等。由此人可以控制身体,即让身体按照人的思想和语言所设定的目标锻炼和成长。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不仅拥有身体,而且可以制造身体。

上述两种关于人和身体的关系的论断支配了人们的相关谈论模式。但在历史上,它们却具有不同的形态。

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于身体持有独特的观念。它强调身体的整体性,认为“形与神俱”,“形神合一”,同时认为天人同构,身体是一小宇宙,宇宙是一大身体。在此基础上,道家给予身体以自然的规定,身体从属自然并要回归自然。与此不同,儒家给予身体以社会的规定,身体必须合于礼的尺度。正是礼说明了身体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不可做的。但中国的思想在思考自然和社会对于身体规定的时候,忽略了身体自身的特性,即它是个体的、差异的、并且是充满无限欲望的。

西方人虽然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了关于身体的不同观念,但长期以来身体被理性所规定。在存在者整体中,矿物、植物和动物是非理性的存在。上帝是理性的,但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理性的存在。惟有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一方面凭借理性区分于动物,另一方面凭借于动物性不同于上帝。作为理性的动物,人是身体和思想的统一体。对此人们当然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划分:肉体、灵魂和精神,但其中灵魂只是肉体和精神的过度要素。因此人主要被描述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性。肉体是人的动物性,是其欲望和冲动。精神就是人的理性,它作为思想的最高的要素,是原则的能力,建立根据和说明根据。鉴于肉体和精神的差异和对立,肉体是邪恶的和肮脏的,精神是美好的和纯洁的。于是不是肉体规定精神,而是精神规定肉体。由此肉体要被控制,肉体的欲望要被禁止。这是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的基本原则。

随着现代思想对于传统思想的反叛,身体的意义得到了重新的理解和解释。不再是理性,而是存在或生命规定人的身体。在存在和理性的关系上,存在是更本源和更基础的,因此不是理性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理性。同时在理性和思想的关系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理性不能等同于思想,甚至也不是思想的原则,而是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要置身于思想的经验之中。这个规定了理性的存在在不同的思想那里得到了不同的表达。如马克思的存在是“物质生产实践”,尼采的存在是作为生命的保持和上升的“创造力意志”,海德格尔则是“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在这种种关于存在的规定中,身体都获得了新的内涵。马克思的身体是吃喝性行为,它推进了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再生产;尼采的身体是生命力的同义语,并且在与灵魂的关系中颠覆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的传统,而成为了哲学的中心和思想的原则;海德格尔的身体是在天地人神的世界中形成的,因此它相关于人居住在此大地上的存在方式。这里我们看到一方面存在赋予了身体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身体也给予存在独特的形态。存在不再只是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而是具有肉身性,富有生命力的冲动。

但在后现代思想的眼里,现代思想中的身体仍然没有回到身体自身。虽然身体不再被理性而是被存在所规定,但存在依然是身体之外的一个设定。回到身体自身,就是回到身体直接的肉体性。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的身体就是其肉体性,而不是这个肉体性之外的其他什么。作为肉体性的存在,人的身体是其基本本能的冲动和实现。因此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欲望机器,是由欲望而来的不断的生产和消费。基于对于身体的这种设定,身体欲望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的机制和心理学的奥秘得到了前所未有揭示,并获得了哲学的意义。

我们考察了关于身体的种种言谈,身体是自然、社会的,身体的规定者是理性、存在或者欲望,如此等等。但在这种种谈论中,人们对于身体有两种设定:身体或者是现实给予的,如同自然物一样,或者是话语建构的,是历史的作品。从现实出发形成了所谓的基础主义的视角,从话语出发则构成了所谓的反基础主义的视角。当然这两种视角都有其合理性,但任何一个身体都是一个被话语建构的活生生的身体。身体是欲望的、工具的和智慧的三种话语的游戏活动。它不仅是这三种话语游戏之所,而且就是这三种话语自身。

关于身体的欲望的话语是最自然的、日常的和普遍的话语形态。欲望作为潜意识借助符号、隐喻和形象等起作用。在此意义上,它就象一种语言。但拉康认为,潜意识惟有获得语言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存在。因此欲望在根本上不是非语言性的,而是语言性的。欲望的话语不是“我”在言说,而是“它”在言说。于是没有主体、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理性。欲望的言说就是要或者不要。这在于欲望自身就是匮乏、需要和不足,它总是指向欲望之外的人和物。身体的欲望可谓多矣,但主要是食欲和性欲。这样欲望的话语主要是关于食欲和性欲的言说。当然人的欲望是无边的。这不仅意味着基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而且意味着在此之外还会衍生出其它种种欲望。在我们的时代里,基本欲望依然存在,但一些新的欲望不断产生,如虚拟世界中的种种愿望。欲望最后还会成为只是欲望,即对于欲望的欲望。在这种种欲望话语的言说中,身体将自身显示出来,并指向世界内的其它存在者。

欲望的实现必须通过工具。工具一向被理解为是人所制造的并使用的,且服务于人的目的。从远古的石斧到现代的计算机都是如此。但事实上人自身的身体就是工具,如手和脚的活动,因此工具就是“手段”。同时人说的语言也是工具,是“媒介”。对于身体而言,工具性的话语是关于身体自身成为工具而训练的话语。这主要包括了四肢和五官等的训练,它或者是为了劳作,或者是为了健身和自卫,或者是为了表演而提供消费。

对于身体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智慧性的话语。它是身体的大脑和心灵,因此它对于身体的活动具有指引性。智慧作为关于人的规定,不仅是对于存在和虚无、真理和谎言的区分,而且也是对其的选择和决定,让人走在真理之途上。关于人身体的智慧性的话语一方面给人的欲望划界,哪些欲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给人的手段划界,哪些手段是可以使用的,哪些手段是不可以使用的。历史上形成了种种关于身体的智慧。道家要合于自然,儒家要合于礼制。天主教则要求禁欲,通过节食和独身亲近上帝。但后现代的口号则主张强健和性感的身体,成为可消费物。消费就是享受,让自己享乐,也让他人享乐。

虽然智慧性的话语对于人的身体的建构是规定的,但它必须进入与欲望性的话语和工具性的话语的游戏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人的身体的建构是这三种话语的游戏活动。每种话语都是不同的、差异的,具有自身的边界。但每一方都指向它方,并冲击它方,形成了斗争。由于自身力的大小,各方会成为主导者或者被主导者,从而构成不同的话语格局,由此也塑造了智慧性的、欲望性和工具性的身体。但话语力的大小是在游戏中生成的,变化的,因此也是不确定的和偶然性的。

2.不管人们在历史上如何解读身体,也不管人们试图压抑它或者是解放它,它都是一个哲学问题。但身体也是一个美学问题吗?如果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的话,那么它当然要思考身体现象;如果美学还宣称自身还是感性学的话,那么它更应该突显身体的主题。这在于身体自身是感性的,而且是最感性的。但美学是否真正地思考过身体呢?特别是思考过身体的美呢?

现在人们一般将美学看成是研究美的科学。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古代汉语里有“美”和“学”的语词,但却没有美学这一语词。这表明对于美的思考尚未进入到一个知识学的系统中去,同时也表明各种学也没有将美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纳入其中。汉语的“美学”是产生于现代。它是日本人对于德语的“感性学”的汉语翻译。随着西学东渐,它也逐渐为中国现代学界所接受。作为现代汉语的“美学”一词其基本语义为“美的科学”、“美的学问”、或者是“美的学说”。但“美的科学”绝非是在自然科学或者是技术的意义上使用的,而是意味着“美的知识学”,即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西方近代意义的独立的美学,但它仍然具有类似的思考。一方面是是关于美的本性的一般哲学沉思。哲学的基本主题是真善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等。于是任何一种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关涉于美与感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中,关于美与感性的片断似的沉思便成为了中国美学历史的主要依据。这散见于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性文献中。另一方面是对于各种艺术现象的鉴赏理论,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它们是对于主要的艺术门类的论说。它或者是感悟的,或者是分析的。这些论说在中国美学历史中极为丰富和复杂。它们展示了在语言、视觉和听觉的世界里人和万物的审美关系。

在如此广阔的领域里,身体也会在它与万物的相关性中被提及,但从来没有被主题化过。这在于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观念的限度。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美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立了关系。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对于感觉进行感觉。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那么“羊人为美” 则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要的。但如此理解的美不仅要从人那里获得规定,而且要从神那里获得规定。如果我们只是鉴于“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来解释中国人的美的观念,那么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中国人美的观念主要表达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之中。儒家认为美在礼乐,道家主张美在自然,禅宗提出美在意境,如此等等。在这种种关于美的规定之中,我们看到它们都不是从身体及其本性出发的。相反如果身体自身要具有审美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必须获得这些规定。

与中国古典美学相似,西方的传统美学也遗忘了身体现象。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的学科在古希腊是诗学。诗学和哲学的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对于人的不同理性区域的研究。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的理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意理性。理论理性相关于认识,实践理性相关于行为,诗意理性相关于创造。所谓诗学就是关于诗意或者创造理性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诗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创作和欣赏等。诗歌在根本上被理解为对于世界的模仿,而模仿本身是人求知的本能,由此它最后被理论理性,亦即被洞见所规定。基于这样的思想,身体问题根本不在诗学的考察之列。

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在近代才得以建立。美学学科的命名者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相对于认识的有逻辑学,相对于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相对于情感或者是感性认识的却没有一门学科。为此他创立了美学,并认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亦即美。因此美学不仅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且是作为完善感性认识的系统学科。身体在感性学中是以矛盾的形态出现的。一方面感性的完善包括了身体的完善,另一方面美学必须否定身体,要控制、改善和引导身体。基于这种特性,美学不仅是理论的,而且也是实践的。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批判。其中,包括了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哲学的拱心石,是自然与自由的过渡。美在此被描述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无利害的快感。谢林则认为美和艺术是哲学的最高官能。因为艺术是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它能达到主客观的同一。与此不同,黑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与作为表象的宗教和作为概念的哲学相比,作为直观的艺术处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克服。在这些理论体系之中,美和艺术被理解为感性的,并相关于理性。在这种感性被理性所规定的意义上,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和一切近代美学一样是理性主义的美学。它们当然是没有身体和身体性的美学。

身体的美学意义是在现代思想中被发现的。因为现代思想的主流是思考存在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们都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并由此是广义的感性主义和审美主义。所谓的美和艺术都置于存在之中。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尼采强调美是“创造力意志”的直接表达,并因此是人的生命力的实现。海德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存在的真理自身设入作品,诗意是人在此大地上的居住方式。在这些现代美学思想中,人的形象突显出来,他或者是马克思劳动的人,或者是尼采生命冲动的人,或者是海德格尔立于林中空地中的人。特别是在尼采的人形象中,身体的肉身性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这在于尼采关于美和艺术的本原的探讨在根本上是身体性的。美和艺术首先是人类学的,它是人的生命的冲动;其次是生理学的,它是身体的力量,是肉体和血液的作用;最后是心理学的,它是创造力的感觉。尼采的身体美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一方面是对于西方传统古典理性美学的反叛,另一方面是给予后现代美学的遗产。

在后现代,正如没有传统意义的哲学一样,也没有传统意义的美学。因此后现代的美学是“非美学”和“反美学”。基于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立场,后现代在根本上反对传统美学的霸权主义对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思想追求。美和艺术的意义就是无规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是复杂的、多元的和断裂的。于是美学问题就是语言和文本的解释问题,是话语分析的一个独特的领域。从此出发,后现代也打破了现实和艺术的界限,消解了原本和摹本的二元模式。在后现代美学的多元话语中,关于身体及其欲望的话语成为了主导性的话语之一。这在于它自身是无规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但后现代的身体美学不同于现代的身体美学。现代的身体是现实给予的,后现代的身体是话语构建的;现代的身体是被存在所规定的,后现代的身体是被欲望所规定的。

从身体的视角来审视美学的历史,我们发现,传统美学一方面忽略了身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包含了思考身体的可能性。这在于感性总是作为身体的感性,它是一个在已思考中尚未思考的问题。现代对于作为存在的身体和后现代对于作为欲望的身体为身体美学则提供了许多思想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将从身体射出的眼光来看看当代审美的现实和思考它的美学界。众所周知,美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自然美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不仅要求居住的空间的满足,而且强调其生态环境。不再只是具有特权的文人雅士,而且一般的民众也向往大自然,旅游到高山和海边,亲身体验山水之美。至于社会生活本身,人们正在倡导一种审美文化,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审美的情趣。当然各种形态的艺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走出了象牙之塔,它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每一个人在工作之余不仅被动地享受艺术,而且主动地创造艺术,如同一位歌唱家和舞蹈家那样。

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现象一个特殊的标志就是所谓的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是劳作与交往,它是功利性的。而审美是非功利性的。生活中当然包括了审美的因素,但只有艺术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因此生活和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这种历史上产生的疏远在现代社会走向了相互关联,亦即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这不是某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历史的生成,也就是生活变成美的,而美变成了生活的。

由于美的现象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性,对于它的言谈成为了日常语言的一个熟悉的言语事实,对于它的思考的“美学”现在成为了哲学学科中最为人所知的学科之一。比起传统学科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也许惟有美学思考的“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对于人们更具有吸引力。美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辩,如对于所谓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追寻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审美现象的描述、审美经验的归纳等。一般而论,人们将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等。哲学美学是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它将美学的基本问题置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如同心理学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美现象一样,社会学美学则是分析审美现象的社会学意义。现代还不断产生了许多美学的新兴学科,如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景观美学等。

但身体美学呢?它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来说仍只是一个问题,还不是一个主题。

3.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我们可以说,身体美是自然美的顶峰,是社会美的载体,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日常生活的美和科学技术的美也与身体美学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身体美学的构建不仅突显了身体美的独特意义,而且能导致审美领域的某种交叉和重构。

基于身体美的这种特性,身体美学不仅要求身体作为美学的主题之一,而且重申从身体的本性出发探讨身体和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这首先要让身体成为身体自身。它不能再被分割,变为不同的美的领域中的一个碎片,而是要独立出来,显示为完整的有机的身体。其次要从身体自身出发来理解身体。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身体,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透视身体自身。最后以此为基础去观看身体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相应的审美表现。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身体自身作为自身显示出来。我们关于身体及其审美表现有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既可能是日常的,也可能是理论的和逻辑的。它们作为思想的原则规定我们去描述、理解和解释身体,如同开辟了各种思想的道路。但它也许是迷津,阻碍了我们思考身体自身。因此在此需要的是无原则的批判,即抛弃各种作为原则的关于身体的先见和偏见。

让我们思考身体自身。任何一个存在于此的身体当然是自然给予的,是父母生育和基因遗传的;但同时也是文化塑造的,是社会和历史的成果。因此身体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产物,而且是一个始终自身更新的作品。

这一作品的直接呈现是肉身,即血肉之躯。它表明,身体是活的生命的存在。这往往导致将人理解为动物或者具有动物性。其实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人与动物无疑具有相似性,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缝隙,即人的肉体不是动物的肉体可以置换的。这就是说,人的肉体从一开始就是人的肉体,而不是动物的肉体,因此人最初并不是一般的动物或者只是具有动物性。同时人的身体是有感觉、意识和语言的,这充分地标划了人的身体的独特性。人感觉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且说出自己的身体。于是人的身体不仅现实地存在于此,而且在感觉和意识领域里呈现出来。由于语言,身体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成为了自然和文化相互生成的本原性的场所。我们看到身体一方面是现实给予的,另一方面是被话语建构的。

人的身体的肉体性表现为它的欲望。其生死爱欲就是吃喝性的欲望。人的欲望指向所欲望的。因此它一方面驱动人感觉人自身,形成身体的内感觉,另一方面迫使人感觉人之外,形成身体的外感觉,如视听和触摸等。但欲望由于对所欲望的渴求的实现便使自身变成了身体的活动,亦即手和脚的活动。于是人的身体的感性不仅是感官和感知,也不仅是它们作为自身的感性对象,而且也是人的感性活动。其最根本的是人的经济活动,即通过劳动而满足吃喝性欲望的身体性行为。这种身体的感性活动甚至规定了身体的感觉及其对象。鉴于这种情况,人的身体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身体的感觉或者是被感觉的身体,而是要理解为身体的活动和活动的身体。

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身体始终是指向身体之外的。这也就是说身体存在于它的世界之中。身体不仅有一个世界,如它周边的世界,各种人与物等,而且就是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世界不是外在于身体,对于身体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身体最直接的显现形态。正是在世界中,身体与物打交道,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身体打交道,形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与神打交道,形成了人与精神的关系。

身体与其世界中的人和物的交互关系促使了身体自身的成长,从而构成了身体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身体并非否定自然性而达到文化性,如同人们所设想的逐渐远离动物而成为人自身,而是身体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交互生成。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身体的自然性和文化性在一种相互对立中激发了各自的活力。因此伴随着文化性的越来越丰富,身体的自然性也越来越多样。这种身体的历史生成就是身体的审美化。

这表现为,身体的欲望及其实现完成了从自然到文化亦即人化的过程,即它们不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文化的。例如饮食由充饥到美食甚至成为礼仪性的宴会,性欲由生殖到色欲再到生死般的爱情等。让我们对于身体的这些基本本能的审美化作更细致的描述。

吃的本能是基于人的身体的生命特性。人的身体需要获得身外的食物,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生长,而避免衰弱、疾病和死亡。这种欲望表现为饥饿感,亦即要求通过吃将食物变成身体自身的营养。因此吃的首要的意义是充饥。充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生存的第一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于是满足充饥的活动甚至成为了推进人的生活乃至一个社会的动力。但当充饥满足之后,人的饮食行为就不再只是满足畅胃的需要,而是满足口舌的需要了。此时吃便成为了在与充饥同时的美食行为。它是对于食物的味道的品尝。人们不仅要求有一些食物,而且要求有精美的食物;不仅要求食物是有营养的,而且要求食物是形色香味俱全的;不仅要求食物是多样的,而且要求食物是变化的,如此等等。在此人们往往只是为吃而吃。这种美食的兴起直接导致了鉴赏趣味的发展和提升。由此人们不仅品谈食物,而且也品谈自然、人物和艺术。但吃最后还演化成为一种礼仪。这里吃的行为自身包含了许多吃之外的意义。中国人在春节时用食物祭祀先祖,让不在场的人和在场的人聚集在一起。西方基督教的圣餐中的葡萄酒和面饼是基督的血与肉,信徒们的领受不仅是对于基督的纪念,而且也是与上帝的共在。至于现代生活中各种私人的和公共的宴饮则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聚会、庆祝、迎接和告别等。

如果说食欲是为了个人的身体不致死亡,那么性欲则是为了种族的身体不致消失。于是性首先便表现为生殖。人是要死的,但这个要死的人却在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死而复生,且生生不息。在生殖行为中当然有性欲的要素存在,但真正的性欲及其满足的快乐是与生殖相对分离的。由此性行为不再作为生殖的中介,而是作为性欲本身,如此的性欲及其满足便以自身为目的。这时性表现为纯粹的肉体感官愉悦,它就是人们讲的色情之乐。但既不是生殖,也不是色情,而是唯有爱情才是性的最高升华。爱是给予,因此相爱就是给予与被给予。为什么? 个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意识到了自身的界限及其残缺,他只有在异性中才能使之达到完满。由此异性的存在便是自身渴望和追求的根据。它使人超出自身,在两性的合一中结束不完满并达到完满。在此过程中,每人对于他人而言都是给予者和被给予者。这种给予和被给予是全部身心的。异性不仅渴求精神的沟通,也渴求肉体的交媾,从而成为一体。但这个爱的一体是给予与被给予的统一。于是在爱中便开始了伟大的生成,男女成为了新人。他们既各自展开自身独特的个性,同时又丰富相互灵肉共生的关系。

这是食欲和性欲在人的身体成长的历史中展现出来的自然性和文化性意义。它当然也是身体自身审美化最突出的表现。但身体的审美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作为被感觉的身体,如形体、容貌、气质、风度等。此外衣服特别是时装对于身体的美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某一身体部位而言,衣服既是遮蔽,也是显露。其次是作为感觉的身体,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除了对于身体之外的感觉,人还有对于身体之内的感觉,如心跳的快慢,呼吸的疾缓,体温的冷热以及一些不可言说的感觉。最后是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它包括了由食欲和性欲所推动的人的身体的活动。这既表现在日常生活世界里人的衣食住行和人际交往,也表现在艺术、体育等专门领域的身体的表演。

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身体在其历史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它们是反审美的、非审美的和伪审美的。这首先是“无身体”的思想。人们在思考身体和它的相关物时,往往遗忘了身体自身。身体在此是缺席的和不重要的。特别是在“身心”和“内外”的二元模式中,人们重心轻身,重内轻外。于是心灵美高于身体美,内在美高于外在美。他们忽视了身心的互动及其统一。其次是对于欲望的误解。人们或者认为欲望是丑恶的,对它限制,主张禁欲主义;或者认为欲望是美好的,对它放纵,主张纵欲主义。但欲望本身只是欲望,无所谓美丑。欲望的问题在于它是否超出了其历史性的边界。因此关键是检查欲望给并予它一个历史性的度。再次是关于身体的技术化。在我们这个技术时代里,除了自然性的身体和文化性的身体,还出现了技术化的身体。人们不仅能够美容和美体,塑造“人造美人”,而且能够改变性别,重分男女。技术化在介入身体的生产的同时,也介入了身体的消费。借助于技术满足人的身体最自然的欲望在现代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8

【摘要】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在音乐的伴奏下,充分运用舞台灯光的效果,利用各种不同的操化动作,给人一种身体及艺术的享受。它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表现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人际之间文明、高雅的交往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蓬勃发展,健美操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在校园开始普遍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对健美操课的需求也日趋上升,高中的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此对普通高中健美操教法进行了部分探讨。

【关键词】 高中 健美操 教学

健美操教学作为教育手段,已列入教学之中。通过健美操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还有抒发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对学生形体和美育的教学,增强体质,增长学生文化艺术的专业修养,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在健美操教学中,更应正确运用各种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要体现出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根据高中学生较强的自律和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开放,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这也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健美操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内容也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法手段上,应该是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和均衡化,体现出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综合化发展方向。只有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优化的健美操教学效果。如在健美操教学中,除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法、讲解法等以外,可采用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如线形渐进法、递加法、金字塔法等新颖的俱乐部式带操方式,让学生在不间歇的、低强度的运动当中进行学习锻炼,真正达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效果,将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感受和理解健美操

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第一次“身临其境”的接触健美操。于部分学生而言(如:肢体语言不太丰富或体型偏旁的学生),学习讲究节奏和韵律的体育项目并非是一件易事。因而,如何上好“第一课”,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美妙,是一个关键问题。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让学生欣赏他人优美的健美操表演,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例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国内外健美操教练的表演视频,让他们在动感的律动中,悄无声息的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又比如说:教育者还可以让那些接触过健美操的同学进行表演,而后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肥胖问题是当下许多学生的一个显著问题,而这些同学多数都对运动不太感兴趣,因而教师在上第一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或是其他途径去刻意寻找身材较胖的人跳健美操的短片进行播放,并为学生总结出:“每一个都可以跳健美操”的结论,从而让他们从心理上放松对运动的“恐惧感”。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交流

学生刚刚入校时内心往往是情感支配理智,情绪容易激动,所以,在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间的情感就有重要的意义。健美操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受情感影响比较大。学生们只有在良好的情感影响下,才能把健美操动作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假如在课堂上,老师表现冷漠无情,就会使学生紧张、害怕,会由心理方面影响到生理方面,即导致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应迟钝。这样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因素。所以,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丰富的教材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信息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创新,如利用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初始动机,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自觉、自主积极地学习体育课程,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所开设的健美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身体,为以后编排节目打下基础,不是训练健美操专业运动员,因此在健美操课程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学,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最终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感到学习的欢乐,感到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学校的健美课程与体育院校的专业训练无论在目的性上和程度上都有较大差异,学校主要向学生传授健美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健美操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态,发展学生健康、活泼、开朗等心理素质。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身体特点,因人而异,编排合适的健美操内容。

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健美操训练过程,是学生对健美操发生兴趣,理解并掌握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一抬臂,一举足都需要老师做示范,有时光示范也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耐心讲解,个别纠正,所以要有一套与其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做法及要求等,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的练习方法。在健美操教学中,每一个示范动作的讲解都要做到用语简练,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必须讲明每一个完整动作的名称,以便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概念意识,有助于教学。动作讲解时语言应简明、扼要,表达生动,比喻形象,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以便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讲解的时机要恰当,练习过程中结合口头提示有助于学生纠正动作和提高动作质量。讲解的顺序要合理,在健美操教学中,讲解的顺序一般先讲下肢动作,再讲上肢动作,最后讲躯干与头颈、手眼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便使学生对动作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精炼、准确、恰当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记忆动作,更能提高动作质量,从而提高健美操的课堂教学效果。

2、示范法

示范法是健美操教学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示范法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有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教师优美大方、激情四射、感染力强的示范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践性。

(1)完整示范法

完整示范法运用于教学的初始和教学的后期。教师在传授一套新的健美操组合时,让学生观看多次完整的动作示范或教学录像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教师的完整示范要有感染力,能表现出健美操的动作特点和音乐风格,用教师特有的表演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表现欲望。当学生基本了掌握动作、弄清了动作方向、路线、出脚的变化之后,就应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力求动作准确、肢体协调、姿态优美。

俗话说:“学容易,学好不容易”。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健美操时就得严格要求,反复强调动作规范,使其形成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丝不苟地做到动作规范化,才能灵活地运到用各种健美操套路中去,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因此,当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后,教师的示范应由慢速变为正常速度的动作示范。在完整地组合动作示范时,要特别注意上下肢、神态、音乐的协调配合。在教学中, 简单易学的动作用完整示范,这样就不会破坏动作技术的完整性和衔接性。

(2)分解示范法

分解示范法主要运用于新授动作中较难或动作路线较复杂、协调性较高的动作时的一种示范方法。分解示范法的运用能便于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的变化,知道上下肢的配合,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例如:把健美操动作分解成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头部动作等,先分别进行练习,然后再上下肢、头部等配合进行练习,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更好的掌握动作技术,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掌握动作的学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观摩式启发式法

安排学生观摩一些大型的健美操锦标赛,看看录像,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随着健美操发展步伐的加快,学生对健美操锻炼需求的增加,普通高中健美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依据健美操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形成健美操“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普通高中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完善健美操的教学过程、拓展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需要,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学到了体育知识与锻炼的方法,提高了体育能力,又达到了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审美情趣,甚至对启发学生智力,净化学生心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更能培养高中生的体育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 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芦 特.形体训练对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有益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12):1688-1690.

[3] 胡应清.科学健身运动相关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3 10(1):63-66.

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文9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美育功能实施路径

1、健美操美育功能的研究背景

美具有形象、体验、愉悦心灵、陶冶情操等基本特点。美育是不能被忽视的教育,它不能被任何教育所代替,使之发挥特有的作用就在对于各种事务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的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体育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发挥体育的美育功能。

2、健美操美育功能的重要性

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健美操编排动作组合大胆合理,艺术构思独特巧妙,灵活多变的动作和高超新颖的运动技巧连接,使它在流畅的动作、多变的表情、优美的形体的衬托下,充分展示学生健美的体魄、高雅的气质、健康的形象,在愉悦的音乐旋律中使学生达到健身、健心、美体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从而发挥美育功能的作用,保证健美操教学质量和效果。健美操的美育功能具有培养学生基本姿态的作用。女生气质美的养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习基本姿态,在学习健美操动作时,在注重动作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形体和气质的改善,使学生表现良好的气质美。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突出练习的是基本姿态。健美操的美育功能具有培养音乐感受力的作用。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欢快美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美好的音乐可激发学生的情感释放,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成套动作加之良好的乐感和突出地表现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动感美。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乐感,可以提高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美学观念。健美操的美育功能具有培养学生提高评价美的能力的作用。作为艺术类项目的健美操运动,进行鉴赏美的教育,本身就蕴含多种美的因素的健美操,需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去把握。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对美的感受、美的体验和美的认知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努力正确地把握美。健美操的美育功能具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通过对几所中职健美操教学结果的调查发现,在选修或必修过健美操课程的学生都低于没有学习过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出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精神病性”等情况的发生。这说明健美操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健美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能力,它还有助于改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具有正面健康的作用,而这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功效。

3、健美操教学中实施美育功能的路径

在中职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具有其他领域不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塑造健美的身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极其重要的,健美操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还有很大不同,由于健美操审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内容,因此,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标准的技术方法来完成的动作,并从对于动作的练习过程中到了熏陶和美的享受。相反,如果教师不具备这种自身素质,审美能力低下,就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美学教学,极易走入其反面。

3.1、知识讲授法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体育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灌输和讲授,使学生能够从体育美学和美学基本原理出发,对健美操运动蕴含的美进行分析,对于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如何表现美、怎样实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的审美知识,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讲座和理论课的形式,讲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对于健美操有个全面的的认识,通过学生对于健美操的了解,让学生自己体会健美操的美学特征,只有通过这些基本的理论灌输,才能够让学生对于健美操的美学知识有初步了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体育美学的基本知识对自身的动作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健美操运动中的美有动有静;有外在也有内在的,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对于健美操教学的实际效果。

3.2、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是常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从动作的细节,到动作的静态和动态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准确到位,并且要规范,一个规范的示范动作,会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在做动作示范的同时,教师可以将语言讲解和示范动作进行结合,。如果教师进行动作示范时,把语言讲解和做示范动作结合起来,语言讲解不仅是准确的,但也有讲究,要注意语言艺术。在解释动作的概念,准确,清晰,总结由高度精炼的形式,激发学生观察正确的动作,这样不仅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行动的概念,同时也启发学生审美经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健美操运动中进行美育,教师的自身形象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戴整齐,具有亲和力,注重仪表美,具有良好的教态,这些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力,更要注意做示范动作和讲解语言的美,通过它特有的直观美感,让学生从中而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3.3、多媒体辅助法

随着教学设施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是进行教学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都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视频技术,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健美操运动的美。其中健美操运动员整齐划一的动作、优美健康的体型、美丽的服饰及良好的艺术表现力都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特别是平时接触不到的高水平运功竞赛和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录像,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广泛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由于现在健美操发展极其迅速,技术风格突出,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播放视频得方式,使得学生获得每一个动作的详细做法,使学生获得更准确、直观的视觉感受。针对于复杂且难受教授的动作也可将画面反复调整播放,在播放的同时对于动作进行详细讲解,使得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动作,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于动作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理解动作,提升审美体验,加深审美印象。

3.4、艺术手段训练法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使用音乐、舞蹈、表演等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它们在实际中的教学审美功效也得到广泛的认同。对于音乐的艺术手段。音乐是健美操运动的灵魂,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健美操音乐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音乐知识,通过对于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慢慢体会音乐与健美操运动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理解,让学生在音乐和健美操动作的结合者中进行练习,经过反复的结合练习慢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和感受力,使其慢慢掌握乐感。也可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的部分,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风格,选取不同的音乐形式,结合节奏,自己创造不同的动作,利用音乐带动学生联系,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培样学生对于音乐和健美操结合的能力,同时增强对于美的感受力,进而提高美的修养,实现健美操的美育功能。

4、结语

美操运动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艺术的鉴赏力和对于美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在中职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在健美操美育功能的实施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施美育功能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