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10-11 16:23:42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具体课程相脱离的问题,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型Java虚拟学习社区,说明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Java知识体系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0 引 言

虚拟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E-Leaming的迅速崛起,虚拟学习社区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它的发展对辅助课堂教学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支持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的技术条件已经足够成熟,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发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但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缺少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忽视了不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点以及由此特点所引发的社区设计与开发的差别,对具体课程知识缺乏有效的知识加工与管理,导致虚拟学习社区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尝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构建课内和课外、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与理论参考意义。

1 概念辨析

1.1 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阐述。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管理个人与组织有关知识的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活动。知识管理最初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现在将它应用于学习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转化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管理。

在具体学习领域,关于知识管理可以从学科知识管理、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科知识管理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组织知识,以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个人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1.2 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所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它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映射,也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学习者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台。与网络上种类繁多的社区相比,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恰当应用,能对现实世界教学活动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而学生作为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中,不应仅局限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学习者知识管理、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设计虚拟学习社区,同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共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3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联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 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 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 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 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社区首页、知识显示与习得、知识评价与进阶、知识检索与应用、协作互助平台、个人知识空间6个模块构成。

3.1 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 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 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 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F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

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 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 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 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以Visual Studi0 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vvare、PhotoShop、Camtasia 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 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 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竞争情报 知识管理 研究进展 综述

[分类号]G350 C931

1 缘起

1.1 世纪之交的西方影响

1999年的全国竞争情报学术年会上,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0f Competitin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秘书长盖伊・D・科尔布在学术报告中提出了当前国际竞争情报研究的4个热门主题,其中之一便是“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关系”。2001年6月7―8日,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等共同举办的“新世纪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专题讲座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两次会议的成果,在国内情报界引起了高度关注。

1.2 国内学者的快速反应

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与其学生段宇锋合作,首先发表文章就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作了科普性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概念、内涵和范围;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关系,作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联系和区别两个方面共8点讨论。文章强调指出:知识管理并不完全是对企业信息中心内部网的管理,而是要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知识资源、企业资料、数据库文档,尤其是工作人员脑子里的智力资源进行管理;在我国,竞争情报工作已经为各领域、各阶层人士,特别是管理者们所重视,而对于知识管理却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知识管理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所发挥出的巨大力量,知识管理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模式。

2001年,南京大学倪波教授与其弟子丁蔚发文阐述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着重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情报学在不同经济环境条件下研究重点的差异,它们处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层面之上,两者在外延上相去甚远,在具体操作模式上也各具特色,但在目标和思想上有一些重合之处,彼此有相互借鉴的作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将不可逆转地从竞争情报向知识管理转移。并从宏观角度阐述了这种重心转移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思想的变化导致的。

同年,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和李艳发表文章,他们对美国竞争情报学会的两种核心期刊《竞争情报杂志》和《竞争情报评论》1998-2000年刊载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研读,发现目前竞争情报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是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

这两年内,此论题见诸文献虽数量不多,却都是大家灼见。一是科普性介绍,此为必不可少的发端;二是不同层面的分析,拓展了学术思路;三是三方专家的论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既全面又重点清晰,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方向性基础。

2 发展

2.1 两者关系认识与辨析期(2001-2003年)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3校专家发表高见,引起图书情报界极大关注。近年来,多层次、多角度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关系讨论不断升温,截止2008年8月“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文章中同时含“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关键词的文章就有200多篇。

2004年以前,理论界对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关系认识与辨析期。有的讨论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相互关系,比较早地提出了实现企业竞争情报中知识管理的一些策略问题;有的则从知识经济角度论述了加强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必要性和促进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三种主要措施;有的从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起点、过程、范围、技术手段、人的作用、目标等方面分析,阐述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关系密切,并指出竞争情报是显性知识管理,从其起点到最终成果都与显性知识管理相一致,所以竞争情报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显性知识管理。还有的初步提出了企业竞争性知识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余娜的硕士学位论文《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融合研究》,该文在分析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联系的基础上,旨在寻求两者的结合,也即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与互动,如何利用竞争情报的方法来辅助知识管理工作,又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来促进竞争情报实践。借鉴性地提出了“隐性竞争情报”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种支持隐性竞争情报管理平台的组织,构造了三种有利于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融合的组织结构模型,提出了“学习型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问题。

2003年底,秦铁辉等进一步理清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脉络和研究思路,总结性表述了关于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产生背景、作用主体、终极目标和实施策略等方面;相异性主要表现在关注范围、时效性、成果利用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还指出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交叉与互融主要是在共享信息平台、工作流程的互融关系上,人力资源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强调要实现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良性互动。

这一时期,竞争情报的知识管理策略、知识管理措施、显性知识管理特点、隐性竞争情报一批关键词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表明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将该论题研究逐渐向前推进。企业竞争性知识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融合与互动,融合型组织结构模型,互动型竞争情报管理平台,学习型竞争情报系统等则是这种研究的初步思路和设想。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个别案例分析,但还很单薄。尽管如此,从两者关系认识与辨析期起步,这些成果还是可喜的。

2.2 两者关系的广视角、多层次理论研究期(2004―2008年)

2.2.1 互动说 2004年,秦铁辉等对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投入,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两者关系,明确提出了“互动说”。他们引用竞争情报专家杰拉德的观点,认为竞争情报就是实实在的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表亲”,它们是相关关系。并指出:两者在内容构筑上相互补充,工作过程中相互交融,实施方法上相互借鉴,目标上相互推动,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从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发挥各自的特长、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互动关系的表现。关于互补关系、相似关系、过程交融,作者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还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竞争情报称为知识管理与情报学的一个交叉点,将“企业”和“竞争”作为纽带,从这一领域更多的去探讨知识管理与情报学之间的互动问题。另有文献给出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互动关系示意图,或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两者的互补关系和若干互补方面。

2.2.2 系统论 作为国内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最早研究者之一,3年多来邱均平教授从国内研究中发

现了不足,开始从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从概念层次和系统建设上的共性与差异对这两个系统作比较分析。文献16则具体讨论了竞争情报子系统(CIS)的功能和知识管理子系统(KMS)的功能,并阐述了两者共建的意义,给出了一个共建模型,如图2所示:

2.2.3 整合观 天津师范大学李新峰、北京大学黄蕾的学位论文比较早地明确提出了“整合”的概念。2007年黑龙江大学郭妍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的CI与KM共享技术平台结构(见图3)与“系统共建图(见图2)”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献[20]指出,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整合就是知识竞争,知识竞争具有决策服务性原则、知识与情报的互补性原则和人文主体性原则;知识竞争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加工和短期情报服务,而将关注竞争性知识的挖掘,以人的竞争性智慧的提升为期待成果;知识竞争实施将包括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知识过滤功能建设、商智测试系统等相应有待发掘的内容。较好地呼应了黄蕾提出的“智能竞争力”说。文献21更是用简明图示方法比较好的描述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提出了信息和知识――运作主线、企业――服务主体、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目标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合力作用(见图4)。此外,有的文献已经深入到两者的组织子系统的整合研究之中,使得整合研究更具体、实际了。

2.2.4 重组观 提出运用知识管理的知识重组原理对竞争情报进行信息重组,即将各种信息源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重新组合成新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信息需求,其主要任务一是排除“噪声”辨明情报的真伪;二是进行竞争情报的深入开发,即情报创新;三是隐含情报的重组。

2.2.5适应观 强调情报与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情报具有知识属性使得竞争情报也含有知识属性,从而使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的行为障碍、过程障碍、组织障碍延缓了竞争情报工作的推广,削弱了竞争情报的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为克服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三类障碍,可以充分利用其知识属性,与知识管理进行整合,最终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

2.2.6 转移观 研究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中知识提升与转移过程;分析了知识提升过程和知识转移及其信息分析方法;提出构建企业知识转移的平台;讨论了知识转移平台对知识转移的影响;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方法;实现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整合。

不难看出,整合观、重组观、适应观、转移观都是从一个侧面对互动说的补充和深化,是对系统论的一种诠释。这一阶段,国内学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提炼两者关系并进行多层次理论研究,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相关到趋同,找规律并设法构建系统,使该论题讨论和研究逐步深入核心领域。这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理念、方法、机构、组织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共享的系统、互动的平台,为企业生存发展构筑一个高层次的竞争智囊。

2.3两者关系结合实际应用研究起步(2005-2008年)

2.3.1 系统与共用知识平台设计研究 殷天石在对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深入探讨之上,设计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主要研究了文本自动分类和个性化服务技术以及两者在竞争情报系统中的设计和实现。鲍杰已经具体接触到了竞争情报过程中的知识分类、知识特性以及知识间的转化问题研究,知识管理问题分析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研究。秦铁辉等举例分析了现有软件系统对知识管理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功能实现的现状及有待完善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知识管理人员和竞争情报人员共用的信息技术平台模型。汪路明则给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化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2.3.2 相关子系统及应用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批研究者用知识管理的理念研究情报网络等问题,把知识管理应用研究从理论引向实践,引向竞争情报工作的具体领域。他们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人际情报网络的构建过程中,论述知识管理导人人际情报网络中的思路与支撑方法;研究了构建人际情报网络的原则、方法、流程及实现的主要功能和体系结构;并重点阐述人际情报网络构建流程中的模型确定、知识组织与知识获取。有的研究为验证成果的可行性,按照已设计的人际情报网络构建流程,利用开发的系统,以某个具体企业为实例构建人际情报网络,并展示系统实施的结果。有的则对竞争情报中的知识流及转换机制进行研究。这些探索虽然是初步的,却是有益的,值得大力提倡的。

这一阶段,业内学者的探索是可贵的,但毕竟零散,不成体系,尤其缺少实际应用成果。纵观10年来国内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关系研究历程,从竞争情报的角度考虑知识管理,瓶颈在于如何共享,如何让掌握关键知识或敏感信息的人贡献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否则知识库很难建设。国内一些著名情报学专家曾尝试过,但推动起来很难。竞争情报的搜集碰到内部信息搜集就无法深入下去。许多理论文章未涉及这一层面,也是未从实际出发了解真实情况的原因。仔细分析,问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制度层面,缺乏激励机制以及如何解决信息利益或产权问题。这不仅与国内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相对落后有关,也与我国的情报研究、情报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相关。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4

论文摘要:《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对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进行了全新定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不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为第一要素,而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巫需加强。

一、相关研究背景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论著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在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相对来说并未侧重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分析与阐述;而国内研究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较为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专著有罗国轩的《知识产权管理概论》( 2007 ),蒋坡的《知识产权管理》( 2007),柯涛、林葵的《知识产权管理》(2004),马海群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2003)以及商晓帆、毕红秋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2003)等。

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以传统的法学、经济学研究以及技术视角的研究成果偏多,法学视角侧重法理理论,经济学视角则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方法,而技术视角主要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可见,缺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技术一经济一法律”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此外,从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多数在技术管理学科内开设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从商业化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既跟不上现代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实践发展,又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需求,马海群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与积累,突破以往情报学领域以单一学科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知识产权研究框架,将知识产权研究置于管理、法律和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之下,于2009年7月推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研究。

二、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与企业面临的智力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战略运行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等,正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划,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评价管理意识。因此,在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海群教授紧跟学术前沿,突破了以往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准确的探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马海群教授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界定为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7月17-18日举行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国际会议中主要讨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尤须如此),并强调必须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建设具有知识产权能力的商业组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意识。这在同类会议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的学术导向性和前瞻性。本书紧跟研究热点,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在各章节中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如第4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中提出,要充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提高加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这一措施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这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7条所提出的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相契合;第10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于企业创新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建立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

全书的体例结构充实丰满、布局合理、层次鲜明。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历程较短,学科体系尚未定型。马海群教授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借鉴和总结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了知识产权管理新的学科体系。书中内容按照知识产权管理的不同方面全面展开,分别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并从知识产权法制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9个方面构建并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促进了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的发展。全书共10章,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作为全书总体概述,本章节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基本理论问题的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第2章至第8章,分别从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制度层面、理念创新层面、实践操作层面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第9章、第10章,开创性地将知识产权管理上升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战略层面,并将政府、企业和社会置于知识产权管理主体的位置加以考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意见。

此外,书中还敏锐地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沿着“管理”这一主线对知识产权进行了创新研究,并吸收、融合了法律和技术的相关内容。全书脉络清晰,宏观层面论述与微观层面分析并重,内容Ir}l盖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所有重要的维度,同时突出和重视政策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技术管理及信息管理在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作用,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和创新点。本书以满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教学与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展示知识产权战略时代的来临为我国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为落脚点,汇集了马海群教授在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法学、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指导,也可为各级政府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工具。同时,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相关课程的教材,以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得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本书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信息量大,数据详实。马海群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并运用到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相关实践和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经验和相关案例,找出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启示和完善的建议。例如书中较为全面和详实地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文化管理以及技术措施立法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为了更具直观性和借鉴性,书中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国外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并配以截图。全书的内容并没有拘泥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微观内容研究与具体实践操作研究,而是将研究范畴拓展至国家和企业的战略层面,如书中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国家和政府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在法律法规、政策策略和国际贸易谈判等方面展开工作,如营造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律体系框架与环境、制定推动本国知识产权能力与水平提升的政策策略、维护法制主权和争取国家利益等。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则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结合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工具的应用,以机构可以获得的知识产权权项的管理为主轴,如专利、商业秘密、商标等,并辅之以企业管理必须强调的其他制度”。

本书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强调联系实际,而且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书中材料组织充分、合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先进性。文后参考文献达276条之多,可见本书编著者阅览了大量的国内外该领域最新重要论著,将其中的有价值信息与观点经过认真加工、提炼、继承,融人到全书的各个章节中。同时,全书加大了理论探讨与实践结合的力度,通过大量数据的介绍、经典案例的分析以及国外主流技术的引人,把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全面地呈现到读者面前,大大强化了这部教材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本书配有随书光盘,能够与纸本文字形成有效互补,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实现了“立体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实用性。

五、不足与建议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网络教学、agent、对象模型、个性化教学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节节攀升。对于教育来说,由此带来了教学模式的重大变化,从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扩展到internet环境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通过对传统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可知,传统的辅助教学系统能以数字方式将表现教学内容,通过对图、文、声、像、动画以及活动影象等信息进行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用户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使用课件,以便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借助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学习终身性和资源共享性等优点[1]。充分利用这些优点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但据初步调查表明,大多数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时,会遇到不同程度上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其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

(1)以呈现教学材料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必要的交互手段;

(2)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缺乏智能性和适应性,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3)由于知识结构是松散无关的,掌握学习主动权的学习者面对众多信息而无所适从,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航而偏离学习目标;

(4)采用了不同的数据资源管理标准,不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以至于造成大量重复劳动。WWW.133229.cOm

(5)缺少有效、敏感的响应与反馈、测试与评价系统,无法真正构建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环境。

agent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智能中,8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目前已成为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信息工程领域和网络通信领域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agent具有的自主性、反应性、主动性等一些重要的行为特征对网络教学系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此agent/多agent系统特别适用于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

1agent概述

基于agent的教学系统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系统,软件agent是具有推理和决策能力的软件,是一个有反应的,主动性的,内在激发的软件实体,在面对变化的环境的同时,能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软件agent也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它的内部又可以细分出很多小的功能模块,使程序具有模块化和一定的弹性。其特点如下:

(1)自治性:agent能够根据知识库中的事实和规则进行推理,运行于复杂环境中的agent还应具有学习或自适应的能力。

(2)自主性agent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计算实体,其动作和行为是根据本身的知识、内部状态和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来进行控制的,它的运行不受人或其他agent的直接干涉;

(3)目标导向:能够根据高层的指示,负责决定如何来完成任务。

(4)社会性agent可以通过某种agent协作语言与其他agent或人进行交互和通信,在多agent系统中,agent应具有协作和协商能力;

(5)有弹性:完成任务的方式不固定,由实际情况来决定执行顺序和所要调用的程序,以反映外部环境的变化。

(6)适应性:可以对先前的经验进行积累,由使用者的喜好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7)移动性agent作为一个活体,它能够在互联网上跨平台漫游,以帮助用户搜集信息,它的状态和行为具有连续性。

2基于多agent的教学模型

现实世界问题是极其复杂的,而单个agent的功能是极其有限的,单个agent一般很难完成给定的任务,此时需要通过适当的体系结构把多个agent组织起来形成多agent系统,以共同承担一个任务,来弥补单个agent之不足,使得整个系统的能力超过单个的agent。基于多agent技术的系统是指多个agent相互通讯、彼此协调,共同完成作业任务的系统,它不仅具备一般分布式系统所具有的资源共享、易于扩张、可靠性强、灵活性强、实时性好的特点,而且各agent能够通过相互协调解决大规模的复杂问题,使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靠性和自组织能力。在多agent系统中,单个agent是一个物理的或抽象的实体,能作用于自身和环境,操纵环境的部分表示,并与其他agent通讯,具有感知、通讯、行动及控制和推理能力等基本功能。多agent技术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在处理基于互联网的知识问题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网络教学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通过网上虚拟课堂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教师则要通过课程设计,采取创设问题情景、在线专题讨论、归纳总结、评价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学习。

由于网络教学是一个复杂、庞大、不可预测的信息系统,一般会覆盖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应该将其划分成子问题,并构造多个具有一定功能的agent,由这些agent去分别处理子问题。当子问题之间出现相互依赖时,系统中的agent必须能通过协作来控制依赖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构造的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整个模型分为三个部分:界面,分析和建议。

界面:负责与用户直接沟通,询问的功能是记下使用者的基本资料。展示是将教材内容通过输出端口提供给用户。诊断是判断用户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记录的功能是记录下学习者与系统互动的所有历程。界面由界面数据库取得与某一用户对话的模式和画面。

分析:分析从界面中的诊断,记录,询问等三个子那里获得的用户资料,分析后再将所的结果存入其中的学生基本资料库,学习成就资料库和学习资料库中。

建议:建议获得分析资料库的内容,再由其评估分析出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建议根据这些差异来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此多系统中,为减少之间的直接沟通,故将相互的沟通信息放置在界面中的全局数据库中,由主控程序负责通知相关的模块,当然,主控程序也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模块。

模型中涉及5个基本数据库,即学习资源库、系统全局知识库、教学策略库、界面库和学生模型库(含学生基本信息与学

习中间信息);3类基本用户,即教师、学生和管理者;6类agent,即教师agent、学生agent、管理者agent、人机交互界面agent、教学agent和管理agent。下面具体介绍部分agent的功能。

学生agent。学生登录网络教学系统以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学生agent。它一方面要为对应的学生提供交互界面,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agent从教学策略库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给学生以指导,在学习结束后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返回学生模型库。另一方面学生agent还要调用目前登录学生的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记录,查看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根据这些记录为学生本次学习呈现最初的学习资料。学生agent在用户的整个学习期间要不断地通过人机交互界面agent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为用户下一步学习做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负责将本次学习的最终分析结果返还给学生信息库以便为下一次学习提供资料。

教师agent。教师登录网络教学系统以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教师agent。一方面,教师agent负责教师与网络教学系统的交互,通过教学agent对教学的过程进行相关的指导和监控,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反应,指出哪个学生的理解或答案是最好(或最坏的)并做出解释。如果学习方向出现偏差,则予以及时纠正。此外,还可以从试题库中抽取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加强理解。另一方面,教师agent还是专业知识的资料库和主动收集者,能对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专业的最大的资源数据,建立相关的课程或课程框架(指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步骤等)供教学agent选择。并可根据教师的干预和学生的反应对本身的知识库进行主动的调整和扩充,主动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信息,重组成为更有意义的知识。

管理者agent。一般说来,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一系列的管理,如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等,因此有必要在网络教学系统内部建立管理agent来负责整个系统的智能协调。管理者登录网络教学系统以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管理者agent。管理者agent主要通过管理agent负责对整个教学情况作宏观的调控。管理agent主动获得其他agent的数据和资料,并自动地生成相关的管理数据,如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区分布、学习者水平统计、教师工作统计等,协助管理者进行有效而快速的反应。同时,管理agent还要担负起诸如其他agent的增删管理、名录和地址管理、通讯链条的管理职责。

人机交互界面agent。人机交互界面agent主要负责学生、教师、管理者与教学、管理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联系,并记录交互过程。特别地,人机交互界面agent要负责登记学生个体目前的学习状态,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触发教学agent,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同时,人机交互界面agent还要通过交互信息,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给出提示、结论和参考信息,控制讨论范围和讨论时间,对学生的非学习性浏览发出告警声音,对学生的解答和知识探索给予激励的评价。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基于多agent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不可预测的信息系统,其设计与实现将涉及诸多关键技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数据模型的组织、agent的构建及开发技术的选取。

3.1数据模型的组织

在教学系统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对象,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和移植性问题,在对象建模时,参考了“远程教育规范”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并且每个对象都有相应的扩展。

(1)知识点模型

知识点是描述教学领域知识的完整的教学单元,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各种关联及其关联程度称为知识点关系。若学习知识点a,必须先掌握知识点b,则b称为a的前驱知识点,而a称为b的后继知识点,其关联程度有强弱之分。知识点及其关系的集合称为知识树[7]。

知识点::=<知识点标识,知识点名称,关键词,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教学重点,重要程度,学习时间,媒体资源,强前驱知识,弱前驱知识,强后继知识,弱后继知识,扩展基>。

在网络学习中,知识点为基本学习单元,相应某一学科的知识点编码和知识树如图1:

这样的知识点编码和知识树结构,清晰的反映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某一知识点为例,可以方便的找到该知识点前驱和后继知识点。树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被赋予唯一的编码,方便了知识点的查询、增加和删除。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its可以很容易的对其进行前驱知识测试和后继知识提示。根据web日志挖掘出的频繁访问路径[8],调整知识树结构,形成适应网络学习的知识点关系网络和导航。

(2)学习资源模型

学习资源的媒体类型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五大类。

资源信息::=<资源标识,知识点标识,关键词,描述,有效学习时间,大小,使用环境,反馈评价,扩展基>

资源标识编码如下规定:t开头表示文本,p开头表示图形(图像),a开头表示音频,v开头表示视频,f开头表示动画,通过特定开头字母确定素材类型。

(3)学习者模型

定义:学习者模型是指对学习者属性的详细描述,包括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学业信息,偏好信息,关系信息,学习行为六个元组。描述如下:

student_model_dadabase=(student_model(i)|i=1…n)

student_model={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学业信息,偏好信息,关系信息,学习行为}

a.个人信息是与学习者绩效的度量和记录没有直接联系,主要与管理有关的个人信息。一般说来,这类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是机密的。

个人信息::=<学习者标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电话,email,扩展基>。

b.安全信息是有关学习者安全凭证的信息。

安全信息::=<学习者标识,登录口令,扩展基>。

c.学业信息是与学习者的学习相关的一些简要信息。

学业信息::=<学习者标识,学习课程,完成情况,扩展基>。

d.偏好信息描述可促进人机交互的参数选择。

偏好信息::=<学习者标识,情感,兴趣,媒体偏好,学习类型,扩展基>。

e.关系信息是描述学习者与其它系统用户(如教师和其它学习者)之间关系的信息。

关系信息::=<学习者标识,关系,程度,扩展基>。

f.学习行为是描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点的相关操作信息(如作业信息、练习信息、测试信息、提问信息和媒体学习信息)。

学习行为信息={作业信息,练习信息,测试信息,提问信息,媒体学习信

息,扩展基}。

作业信息、练习信息和测试信息的结构相同,如下:

①作业(练习、测试)信息::=<学习者标识,知识点标识,起始时间,完成时间,总用时间,有效时间,正确信息,错误信息,难度信息,扩展基>。

②提问信息::=<学习者标识,知识点标识,提问时间,提问内容,回答时间,回答人,回答内容,满意程度,扩展基>。

③媒体学习信息::=<学习者标识,知识点标识,媒体资源,起始时间,结束时间,总用时间,有效时间,学习次数,扩展基>。

通常,理想的学生模型student_model由教师agent产生。然后在学习过程中,相应的教学agent根据学生个性化思维特征及每个学生的活动进展确定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进度,从而建立当前的学生模型。教学agent要运用模糊理论处理学生模型student_model的模糊信息,挖掘模糊信息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模糊关系。

(4)规则模型

规则采用人工智能中加权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得出,知识的不确定性表示形式如下:

ri:ifei(ωi)thenhi(cf(hi,ei),λ)

其中,ei是知识的前提条件,它既可以是一个简单条件,也可以是用and及or把多个简单条件连接起来所构成的复合条件。hi是结论,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结论,也可以是多个结论。cf(hi,ei)是该条知识的可信度,称为可信度因子(certaintyfactor)或规则强度。(可信度是对事物为真的相信程度的一个量化表示,其初始值由领域专家确定,阈值范围为-1~1)。λ是阈值,它对相应知识的可应用性规定了一个限度,只有当前提条件ei的可信度cf(ei)达到或超过这个限度,即cf(ei)≥λ时,相应的知识才有可能被应用。ωi(i=1,2,…,n)是加权因子,ωi是阈值,其值均由领域专家给出[9]。

条件信息::=<规则标识,条件标识,关键词,内容,可信度,加权因子,扩展基>

结论信息::=<规则标识,结论标识,关键词,内容,可信度,λ阈值,扩展基>

学习者规则信息::=<学习者标识,规则标识,可信度,扩展基>

3.2个性化学习agent的功能结构

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实现建立在群agent技术上,是一种特殊的移动,一般情况下需要特定上下文运行[3]。移动(多)运行期间在虚拟机之间迁移,不需要中止程序的执行。该模型中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拥有移动(多)运行所需的运行上下文,在运行上下文移动(多)可以执行任何合法的动作。采用agent实现的个性化学习的结构如图2所示。

管理agent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包括用户的加入、登录,处理交互、协作信息、分析行为、上传下达等事务。教学agent和存储在数据库中相应的整体知识结构模型、学习主体个性知识结构模型相结合,实现教学中的教师模型[6];学习agent和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相应的学习主体个性知识结构模型相结合,实现教学中的学生模型;协作agent实际上是由参与协作学习的学习者与网络终端计算机进行交互后,形成协作学习者agent。协作agent根据协作学习者(学生模型)中提供的关于学习者的个人特点,按照一定策略,如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倾向等划分而成的;通信agent按规定的协议上传或下达教与学过程中信息,完成各种教与学活动(移动)和数据库系统的通信。

教学agent和学习agent结合实现与学习主体的个性化教与学。协作agent分配任务时,按照协作学习小组agent的对外特性来确定任务的分配方式,并将任务具体到协作学习者agent,由学习者agent具体实施或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管理agent中的行为分析功能用来确定教与学事务的类型(教学、学习、协作等),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认知特征、操作方式等)和知识结构动态分析,将其结果通过“上传下达”操作提交应用服务器,以便处理该学习个体的下一个活动指令。

3.3agent的实现技术与策略

目前,研制开发多agent应用系统可以采纳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dcom(distributedcomponentobjectmodel,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javarmi(remotemethodinvocation,远程方法调用)等多种分布式对象构件技术。由于corba是一种开放的分布式对象计算框架标准,其不仅内置了“软件总线”,可方便地实现不同程序之间的通信,而无须考虑这些程序的设计方式、编程语言和运行平台,而且提供了一种“即插即用”的软件环境,能够自动地完成许多一般性的编程任务,如对象的注册、定位、激活,请求的分发和异常处理等。同时,corba中的接口定义语言idl还提供了到java、c++、smalltalk等语言的映射,可以方便地实现网络上不同平台的对象相互之间的交互。因此,实现基于agent的网络教学系统的最佳方案是采用corba与java的相结合技术,并采用三层客户/服务器模式,即:

⑴用户界面层。即基于浏览器的网络教学系统用户界面,使用普通的浏览器。web浏览器作为客户层,提供图形用户界面,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它通过http协议从应用层的web服务器下载超文本页面,同时下载并执行内嵌在页面中的javaapplet。这些javaapplet中corba客户对象通过内部通信机制同应用服务器中有关教学agent对象进行互操作,教学agent对象封装了相关的操作,它们之间通过内部协议彼此通信,并能够访问数据层的数据库对象,以协同完成客户请求。

⑵管理服务器层。由传统的web服务器、管理信息库和应用网关组成。corba和http组成的中间层几乎可以由任何一种服务器平台来支持。corba对象作为一个中间层应用服务器,将业务逻辑封装起来。同时,服务器端的corba对象还能与其它使用corba的客户或服务器交互。

⑶数据层。是corba对象能访问的所有数据库,包括系统所用到的所有数据及知识库。

个性化学习结构模型中的通信应用程序采用组件技术开发,实现分布式系统中的通信编码与解码、前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等功能。这种数据库连接技术与以往的ado/asp技术相比,具有7个主要优点:减轻网络负载、减小网络时延、支持协议封装、异步和自治执行、动态适应、自然异构以及健壮性和错误容忍等。个性化学习策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6],依靠教学实现。系统针对某个在线学习者,教学通过管理的分析后提交的教学指令,获取相应课程知识结构图中的相关结点的内容,如教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公式、问题、问题解读、试题、答案,以及这些内容的表达

方式、教学策略等[8]。在学习者与系统交互的过程中,管理不断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与教学、学习的协调,即可动态调整或扩张该学习者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图,使其个性化的知识得到新的建构,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学生模型数据。

4结束语

基于多agent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⑴学生无需按照系统设计者的预定教学序列学习,教学序列是学习过程中优化产生的;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⑵能提供具有智能性、自主性的agent服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根据其学生水平智能调整课程难度,这样可最大限度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⑶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减少重复劳动,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基于多agent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尚处于研究和实验开发阶段,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未来学习模式的人性化远程教育系统必将开发成功。

参考文献

[1]高金岭主编.教育技术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沈军.网络教学中个性化策略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589-595

[3]邓晖.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特征分析系统设计[j]..开放教育研,2003.1

[4]曲红亭,申瑞民.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学习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vol.29no.82003.5

[5]申瑞民,许彦青,张同珍,申丽萍.基于多的智能型网络教学环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4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6

关键字:知识管理 非正式学习 SECI知识管理模型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一个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文莉(Verna Alle,1998)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衍生,也可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目前,对于究竟什么是教育知识管理,尚无统一定义,现选取教育技术界有关专家的观点进行表述。

在教学和学习领域,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把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在了教育领域,既继承了知识管理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征,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对教育知识进行管理和创造的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知识,又取决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对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能对改善当今的网络资源共享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说到知识管理就有必要讨论一下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管理工具是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它能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境,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信息管理工具的简单改进;它不仅面向显性知识,还面向隐性知识,当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研究也很大程度地在关注隐性知识的建构。知识管理工具的分类有: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开发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共享工具、知识利用工具和知识评价工具。思维导图便是知识获取工具中的一种。思维导图技术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的核心。从技术上讲,思维导图的实质就是知识目录的总览,思维导图允许对知识目录描述的公司知识资源进行处理、浏览和形象化。

二、非正式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相对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自己的内涵。所谓“非正式学习”,是指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最好的学习不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学习,而是当事人在真实情境下面对真实问题所发生的学习(CharlesHandy2002)。图1表示了非正式学习的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非正式学习方式虽然发展不是很完善。但它有广泛的理论来源。第一,知识管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思路,非正式学习也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第二,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也是其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非正式学习的社会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学习形式也正是借鉴了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非正式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首先,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在这种方式下,“课堂”的概念变得非常广泛,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学习内容,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可以是谈话、在知识库中搜索信息、观点的交流分享、帮助、观察同事或其他周围的人、在咖啡室聊天等。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混合式的学习。其次,非正式学习更强调社会性的协作。共同学习的成员共享知识,共同建构知识库。再次,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它是由学习者自我调控自我发起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

Web 1.0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21世纪,在Web 2.0的浪潮下,出现了许多非正式学习与分享的工具。所谓的Web2.0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的主观化和个性化。Web2.0工具打破人类长久以来独自学习的局限,能让志同道合的人通过网络共同探讨、扶持、学习与成长。其实,它是一种“即时学习”的新模式,让我们能更敏觉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相关的概念有:隐性知识、元认知、社会性学习、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等。目前常见的非正式学习形式或软件有BBS、Blog、播客、Wiki、共享照片(Hicker)、美味书签(delicious)、共同行动(43 Thingsl等社会性软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新的非正式学习模式:1:1数字学习:旨在打造“无缝学习环境”,较好地融合了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使得学习真正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非正式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不像正式学习中那样明显,非正式学习中的知识多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所以其传播成本较高,范围较小。

三、基于SECI的非正式学习分析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 IT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转移;联想

一、引言

近年来,知识管理的经验证明,组织的学习和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合作伙伴和同一市场的竞争者、销售商、供应商等,而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分享可以极大地影响组织的绩效增长,也有利于组织的创新成长,使组织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如果能够理解和充分利用知识转移的实质过程和一系列影响转移过程的变量,进而将知识管理运用到整个企业运行之中,这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因此,国内企业有必要将组织间知识转移的需求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过程来重视。

国内的大多数中小IT企业在软硬件的开发和系统项目中普遍出现的质量不高、进度延迟、成本透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因此,IT企业需要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实用工具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本文基于IT企业的特点,从知识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浅谈IT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知识管理的模式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其基于活动的知识管理方法(ABKM: Activity BasedKnowledgeManagement)是首先建立起流程体系,针对流程中的每个活动,有效完成这个活动,再找出支撑每个活动有效完成背后的知识,形成知识地图,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二)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知识数量越丰富、知识质量越高、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势能就越高。在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

三、 IT企业的知识管理

(一) IT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因

在IT企业中,项目管理是指将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技术、工具等运用到项目的所有活动中,以实现项目需求。实践证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步骤都会有一定的重复性,这在IT项目的实际运行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向明言知识的转化。IT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转化状态。

近些年来,IT企业快速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的IT 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发展势头,但是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分析这些企业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是有些IT企业从创立之初就没有针对IT企业的特点和特定要求来构建,而是按照一般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这些最初的定位失误就是企业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主要原因。

企业已有知识和技术的组合构成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经济的主导形态逐渐成为知识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变成某种信息过程。推进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有一点就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能否与企业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企业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和利用各种知识。IT企业由于其不同与一般企业的特点,再加之其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使得其技术创新活动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和关键。

在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指导下,现在IT企业的组织者和员工必须高度认识和研究IT 企业的现有特点,根据IT企业各自不同的发展要求进行企业管理流程的改进和知识流程的再造,遵照IT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构建动态变化的组织结构,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和组织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各种知识实现不断整合会形成企业新的学习曲线。

(二)IT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IT企业的基本特征

知识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必定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而IT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要准确了解IT企业的知识管理核心,首先需要非常准确地去理解IT企业的基本特征。

首先,现代的IT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IT人才的竞争上,IT是否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另外,IT企业是一种将高新技术转化成产品、快速形成市场的企业,因此新技术是时时刻刻需要的,并且需要把这些技术最终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专业IT人才。因此,IT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是多种不同知识综合集成的平台。

其次,IT企业内部环境的多变性、信息的高度集成等特点,决定了IT企业是一种具有学习型、创新性的组织。在现代经济模式越来越演化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形势下,学习活动可以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IT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

再次,IT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短,组织成员流动性强。IT企业的产品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导致了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也不断加快。IT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柔性,其内部的成员容易流动,这一特点一方面可以及时更新组织的知识体系,储备新知识,另一方面却又容易造成组织既有知识的流失,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IT企业融合了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IT企业出现跨组织合作的趋势。

2.IT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管理动态性。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IT企业中的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相关IT技术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缩短,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也不是很高,员工流动性大。所以,企业要根据当前的科技和市场环境,对知识流程再造和组织的知识结构适时地进行改造,使组织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迁。

(2)管理技术化。IT企业不仅在知识方面高度密集,而且相关技术也维持高水平,对企业的信息化也就成为知识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使员工之间的知识能得到共享,从而在已储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而现今的网络技术不仅能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自由地共享,而且能够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

(3)知识可编码性强。技术创新活动包含知识的产生、创造和产品的产生,知识的产生和创造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难言和明言知识的转化,这便是知识管理的重心。对于IT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说,根据软件工程学规则,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就是一个典型的软件组织知识管理框架。该框架将IT企业的所有过程都视为知识过程,其目的就是把“想法”变成机器可执行的代码,这一过程便是编码过程,这是IT企业知识管理不同与其他企业的突出特征。IT企业使用统一的项目集成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进而降低企业整体的管理成本。

四、IT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建构

根据IT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特征,构建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创建企业知识共享渠道

企业自身不能创造知识,企业成员的知识成为企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企业应该创建员工之间分享知识的便捷渠道,使企业成员个体之间能自由地相互交流,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知识储备。

(二)增加知识的生命周期

知识的生命周期涵盖从知识的产生到消亡的一系列环节。对于IT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短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更加快速,所以更应该快速高效地利用知识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并将知识的创新传递下去。

(三)注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构建、组织流程再造(BPR)和知识流程再造(KPR)

知识的管理来自于个人有效的学习,但是只有个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个人学习能力的简单叠加,需要在企业之中创造人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学习型结构。对于不同人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制定更加细致严谨的规则,约束人们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从企业知识的产生来看,企业的知识流程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不同的流程之间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为了能有效地在企业边界和个人边界之间流动,企业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库的知识,有必要时要重新构建企业的知识流程。联想的知识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上升到知识管理的层次,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引入自组织智能管理模式(SOIMP),它是面向建设项目的一种统一工作平台或系统的工作方法。从管理系统获得、处理项目信息和管理系统动态特征的分析展开思路。选择岗位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并将其作为项目和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过岗位的相关属性进行刻画和表述。在自足者处理完项目相关信息之后,将项目转化为可以量化描述和研究的数学系统。在系统层次上分析管理模式的自组织机理,即对管理系统在对建设项目信息的捕捉和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运动特征和规律的研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IT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难言知识和明言知识的转换,从而统一整合为组织知识。IT企业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相关企业知识管理的特性也区别与其他企业。在现存的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企业中确定恰当的知识管理模式,对于强化企业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自主性,对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慧.联想知识管理――落地成金.电子商务世界,2004(10).

[2]秦鑫.联想:知识管理的践行者.企业研究,2009(12).

[3]赵雪峰.IT项目中隐性知识转移方法及转移绩效的衡量[J].经济论坛,2005(18).

[4]汪应洛.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03).

[5]雷培莉.论IT行业知识型员工管理[J].管理在线,2008(11).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8

关键词:中职;物业管理法规;教学

物业管理行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新兴行业,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房屋管理模式,对管理各方的权利义务要求十分严格,法律关系十分明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业主和政府管理部门对物业的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企业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保证物业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预防行业风险,减少行业纠纷,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不顺等问题逐渐显现,物业管理民事纠纷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物业管理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是物业管理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物业管理法律知识贫乏,有法不知、有法不依。面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广大业主和使用人对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物业管理法规》这门课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对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然而物业管理涉及的法律关系十分复杂,法律关系的主体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业主、物业使用人,也包括电力、煤气、热力、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因此,《物业管理法规》课要求掌握的法律法规种类也非常多,不仅要掌握《物业管理条例》等专门针对物业管理的行政法规,也要掌握与物业管理相关的《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价格法》、《招标投标法》、《环境保护法》等适用于物业管理活动和纠纷处理的法律规范;不仅要掌握《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有关物业管理的行政法规,也要掌握《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等有关物业管理的行政规章及地方性法规、规程和技术标准等。因此,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并能在实际中灵活应用,必须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教育为基本目的,对理论知识要求较少,而对应用技能的要求较高。同时,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欠缺,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鉴于这两方面原因,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应采用理论讲解通俗、突出实用、定位准确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讲授内容应是适用的最新知识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家和地方在物业管理方面的立法步伐加快,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和技术规程等。同时也有一部分规章制度已经废止。作为《物业管理法规》学科的任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关注正在讨论或起草的有关法规。在选用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时,应注意选用较新版本的教材或资料,并在教学中区分教材中哪些内容符合现在的规定,哪些内容已经过时。在教学过程中,辨别相关内容是否与新的法律法规一致,以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

讲授过程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应首先介绍物业管理的一般法律制度和法律文件,然后按照物业管理工作程序介绍各阶段、各类别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在具体法律规范的讲授中应遵循以下教学过程:(1)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物业管理中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2)如果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法律要点。(4)课后让学生完成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思考题。这样将法律规定、违法责任与实际案例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生动的、便于学生接受的知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讲解的语言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说明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并辅之以丰富的典型案例。例如,在教授业主与业主大会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不是业主,而是业主的亲属能不能参加业主大会”的案例来说明“业主享有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权利、业主可以委托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规定;可以通过“没有参加业主大会,是否可以不接受业主大会通过的决议”的案例来说明“业主大会的决议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的规定等等。案例应少而精,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当引导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并能够解决实践中的物业管理法律问题。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很多板书的时间,并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教师在平时还可以从身边搜集或录制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也应适可而止,因为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的教学方法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较多的肢体语言和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关键字、词强调有关内容,准确、工整的板书还可以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另外,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电脑操作,使授课方式显得机械、呆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适当采用学生讨论或模拟法庭等灵活的形式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给学生安排一些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情,寻找处理矛盾纠纷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处理方法或者让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辩论。在讨论或辩论时需要查找大量相关的资料,可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之,中职《物业管理法规》课的教学应紧密联系中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性,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汤腊梅.物业管理法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跨课程 教学资源 行政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苑秀芹(1977-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教育事业的推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前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学习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载体。如何开发符合不同专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适合远程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一、建构跨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不同课程间的关系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见章节知识点之“树木”,难见课程体系之“森林”。其二,知识的联系性容易被忽视。单一的课程资源难以对在诸多课程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重复劳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局限于一门课程展开讲授,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有限。其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易被忽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往往以帮助学生应考为目的,即便现在有的课程开始关注于实践活动,但仅涉及实践活动的特定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实践经验的整体认识,过于专业的教学资源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思路,特别是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1.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某一课程建立对一门专业的整体认识,而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毕竟不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的知识体系才是内在的、本质的,专业教育必然意味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将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整合,从而避免课程对知识本身某种程度的“肢解”,全面、整体地展现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

2.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节省教学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同的课程相互独立存在,但是重要知识点往往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所体现。此时,以该知识点为线索,整合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该知识点。同时,由于课程教学往往在时间安排上先后有序,因此,此前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在后一课程中如果能被进一步强化,无疑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也有所裨益。如果将多门课程都涉及的公共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资源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投入,节省教学资源,事半功倍地开展教学活动。

3.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足学生需求。开放教育学员均为成人,其学习实用性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务和问题需要运用跨学科、跨课程的知识来帮助解决,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提炼不同学科的理论,并且将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学生需求。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提供个性化定制资源服务为目标,帮助学员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做,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可以变得更加生动,使理论的实用性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有机关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强调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并非抛开课程而建设独立的教学资源,恰恰相反,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课程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地认识整个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可以说,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开发教学资源的前提准备。强调和突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为了避免教育活动终止于课程教学现象的出现。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后续保障,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二、跨课程教学资源的着力点: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基本目标,无论是选题还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首先思考:教学资源设计是否可以避免课程教学平台的重复建设?教学资源设计能否将不同学科内的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教学资源设计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展,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资源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将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作为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着力点。下面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基于理论重点建构课程间关系。行政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与学科,在形成过程中它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好这个专业和学科,无法绕开这些理论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均按照课程的设置被划分开来,为适应学科的需要,不免会人为地对理论进行“修剪”,使得理论的整体性无法充分体现。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例,作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为当代政府行政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行政实践尤其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这一理论在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课程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中,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西方行政学说、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一理论,在公共管理学、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还被作为核心内容来加以介绍(如下表所示)。

注:所用教材分别为齐明山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丁煌主编的《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波主编的《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周晓红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胡宁生主编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不难发现,此时仅仅依靠不同课程进行教学,难以还原该理论以整体面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难免会有所偏差,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复讲述,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一理论作为核心构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展现该理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除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外,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知识点也是如此,可以分别进行教学资源建构。

2.基于“社会热点”推动理论运用。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还在于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接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开展活动。因此,将行政管理的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均可以拿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起到整合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学习的作用。

以医疗改革为例,这是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构上看,这一过程是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与“行政职能”这一知识点紧密结合加以认识;这一过程是政府决策的过程,可以与“行政决策的程序、原则”相结合;这一过程涉及医院的改革,可以与“非营利组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协调、合作,还可以与“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

此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拿医疗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并未对这些热点问题形成整体认识。而这样的教学资源建构思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课程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形成特定认识,它们共同推动实践的发展。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基于“工作难点”指导现实事件。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构还可以立足于“工作难点”,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整合。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知识并非生硬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疑会有所提高。

行政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涉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对基本常识、操作规范、实用技巧的介绍指导实际工作。以“如何形成团队、开展合作”这一日常工作难点为例,可以将“团队管理”作为专题,综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概论等课程的有关内容,分别就什么是团队,团队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团队成员的沟通、日常礼仪等内容分别加以建构。

4.基于个人兴趣点开展自主设计。在教学互动关系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具体到教学资源设计中,以往的资源设计往往由教师根据其教学对象特点的假定展开设计,最终需要经过教学充分互动检验其效果。事实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课程关系、课程内各章节关系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自主设计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围绕有很大兴趣的知识点不断地建构、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专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个人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程,终将会打破课程界限,建立对专业、学科的整体认识。

当然,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并非孤立的,在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过程中,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更强。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的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加以建构与开发,在此大体概括一些常用的手段。

1.课程学习阶段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分别对其理论价值、对社会发展及工作推动的指导意义加以强调,使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关系。此前,这样的方式已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成了常规性手段。只要在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加强,便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专题课件的制作。目前,网络课件和小课件往往将课程内的重要知识点作为专题,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的思路指导下,上述做法还可进一步深入、拓展,适当融入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或与社会热点问题、工作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便会有效地将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

3.日志学习法。日志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工作岗位的运作状态和过程,形成实践日志,然后对实践日志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效果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学生均为在职学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工作的实际进行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各自实践观察或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加以讨论、总结,强化学习效果,力求指导工作。

4.行政管理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亦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间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此前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题讲座的安排和设计。如果在教学安排中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穿插于课程教学或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知识体系,而且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集中、综合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与手段。近几年来,有关本专科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的讨论日益热烈,之所以会出现此讨论,很大程度上缘于毕业论文已经沦为大学教育的“鸡肋”,其实效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倘若在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跨课程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使师生明确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做实,那么“鸡肋”一说也便不攻自破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与开发,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寿明鹤.构建电大开放教育下的自主学习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