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10-19 10:11:32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2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强和促进学校健康教育》报告中指出:“通过促进学校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可以解决世界上有关重大健康问题。”并且认为:“在校学生正值生长发育的阶段,是能够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期,对其终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的健康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说:“健康教育在于引起个人的动机,以获取知识并实行之,同时避免有害健康的行为和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和行为,以促进个人更健康。”

健康教育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健康态度(情) 健康知识(知)

健康习惯(行)在这三个要素中,健康知识教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掌握健康知识,才有可能发展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通过健康知识教育,使中职学生对危害健康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不良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促使中职学生产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愿望和决心。鼓励中职学生采用和坚持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方式,努力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现代健康观。因此健康知识教育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需要。

中职学生是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了解更为重要。通过对250名中职女生的问卷调查表明:1.中职女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方面:认为知道足够的有6.69%,认为基本了解的有62.07%,认为了解不多的有31.23%。2.中职女生对“有必要对中职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问题”的回答是:认为有必要的占40.22%,非常有必要的占50.11,不需要占8.33%。

健康知识的调查内容涉及八个方面:疾病的预防、心理健康与保健、体育锻炼与休息、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人体的基本结构、艾滋病、女性的保健等。调查表明,中职女生对健康知识的总体知晓率70.36%,健康知识知晓达到优秀的49.03%,差的有21.34%,说明中职女生健康知识了解的还可以,但还存在缺陷。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女生对体育锻炼与休息、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了解的比较好,下面是女性保健、艾滋病预防等知识的了解,对疾病与预防、心理健康、人体的解剖结构、紧急救护等知识缺乏了解。

调查表明:中职女生的健康知识学习途径主要有吧:1.书本2.传播媒体(电视、报纸、杂志)3.中小学课堂教育,家庭(父母、兄妹、亲戚)4.网络。建议:对健康的态度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要转化成为一定的习惯,才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所以,中职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采取多中措施和手段,进一步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应重点转变目标人群的态度,为目标达成改变不健康行为创造条件。每个中职女生将来都可能是一个母亲,她们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加大中职女生的健康知识教育宣传,还应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体育课堂、广播宣传、专题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进行。

网络是中职生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健康知识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编写中职学生健康知识声像教材、网络教材供学生自行学习,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尽可能多的补充中职女生所面临的健康知识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原因: 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心理疾病比率较大,究其根源可能是:①客观原因:中职学生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很大。当今社会,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来到中职学校学习生活,许多同学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学校住宿,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加上中职上课不同中学的保姆式的教学,学生很易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情感方面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在家庭中,许多父母期望值过高,给子女造成压力很大,加上许多中职学生来这里读书并非是自愿,而是按父母的愿望被迫无奈来到这儿,理想的天空并不在中职,所以,心不甘,情不愿。加上中职学生不如高中生吃香,不如他们有前途,这些心事、家事、校事等搅得他们心神不安,苦恼不堪,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②主观原因:中职学生正是人生中的过渡期,过渡期是一个心理学的操作性概念,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应,内心缠绕着羞愧、紧张、社交恐怖、伦理焦虑、负罪感,以及攻击倾向。过渡期的孩子有这些特点:他们突然变得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好像老子天下第一。他们敢反抗权威,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服,却对父母的反应与批评极端敏感。事实上,与父母冲突越厉害的孩子,也越依赖父母,冲突是为了挣脱依赖。他们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为问题:如缄默、关门独处、答非所问、凝神静思。

许多家长早把孩子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不能容忍孩子的“异化”,潜意识里把孩子的癫狂视为反叛,引发自身的分离焦虑。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不能识别自身的焦虑,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成长,反以为要对孩子加强教育,使他回到正轨。如果家长找医生治疗这些“行为障碍”,会是成长的“自然过程”变成孩子的“病态过程,为了矫治孩子而使孩子发展为病态,形成治疗学的悖论情景。用系统眼光看,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建构”了孩子的“病”,好心帮了倒忙。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正确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可使他们形成自尊心。孩子健全的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建立的。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应在别人面前议论或羞辱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同时,尊重又是双向的,大人一方面尊重孩子,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尊重家长、老师和同学。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3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

1.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

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作业拿回家,部分家长根本看不懂。农村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

2.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

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者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调查中,一个40人的班级,一般都有20个左右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或旁系亲属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父母极少宠爱孩子;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即使有家长想着回来要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结果也因为长期在外,了解不多,互信不够,沟通难度大。

4.重成绩,轻品行

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低,觉得自己社会地位也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考试是唯一的出路,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学科,对于体、音、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多余的,对孩子的品行缺乏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学校找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在家里不愿面对家长关于学习的发问,在同学间找不到自信心,这些学生或者厌学、或者自暴自弃,从而产生不健康心理。

5.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世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学生,要应对充满种种诱惑的社会环境,未成年的学生,自制力往往较差。街上的网吧、游戏厅,以及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不小心就可能沾染不良习惯。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目前我们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差,家长素质、教育方式等亟待改善。

二、对策及建议

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提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1.学校应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人员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及时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

3.充分发挥家访的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4.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平时注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总之,重视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是农村学校教育成功的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4

《中国教师》:《指南》与现在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学前教育政策文件相比有什么创新之处?

李敏谊:如果是跟《纲要》比的话,第一,《纲要》和《指南》的定位不同,《纲要》是宽泛的教育指导纲领,而《指南》是具体的细则。《指南》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标准,《纲要》更靠近课程标准。《纲要》是《指南》实施方向的重要保证,《指南》是实施《纲要》的有力抓手和把《纲要》转化为实践的指向。第二,《纲要》和《指南》的对象不同,《纲要》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而《指南》的对象除了教师,也包括家长,更关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的三个重要主体——教师、儿童、家长——都包括在内。第三,《纲要》和《指南》的时机不同,《纲要》是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出台的,而《指南》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指南》是联合国儿基会与教育部合作的结果,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同时希望藉此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

左丽君:我也有同感。第一,《指南》的指向性更强。过去的政策更多指向的是教师,现在的《指南》涵盖的面更广泛,涉及家庭和幼儿园,能够体现家园同步这个大的教育形势。第二,《指南》的目的非常明确。在于指导家长和幼儿开展科学的保育教育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第三,《指南》的创新之处是增添了教育建议,给家长与教师提出了更具体的指导,可操作性强。例如在健康领域方面,《指南》为家长提供了许多好的教育建议:孩子有偏激行为的时候采取一些冷处理的方法;在饮食上建议家长给孩子少吃油炸腌制烧烤的食品;发现孩子有八字脚、O型腿等情况时及时带孩子就医,内容丰富,指导性强。第四,《指南》考虑全面,指导细致入微。例如在健康领域中,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明确幼儿身体发育的具体指标,如身高、体重,家长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去衡量自己孩子的发育水平。《指南》也从安全角度提供很多教育建议,如热水瓶、药品摆放的位置要安全。在语言领域中,建议家长在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时注意语气和表情。第五,注重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在社会领域中,《指南》对家长和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要做幼儿的表率,注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马炳霞:我的想法很多和他们都相同,《指南》跟《纲要》相比有三方面的特色:第一,目标更具体明确。原来《纲要》里面只有四五条目标,教师再去分解难度很大,现在的《指南》便于教师把握,可操作。以语言为例,听说下面有三条目标,阅读准备下面还有三条目标,按不同年龄分层也是一种目标的体现。第二,内容更丰富全面。以健康为例,《纲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一句话,怎样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并没有提出。但是,现在大环境的心理不健康氛围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指南》中把身心健康摆在第一位置,并提出了情绪安宁愉快,在《纲要》的基础上更丰富了。第三,语言更真切朴实、直白,没有花架子。因为全国家长层次都不一样,得让所有的家长都理解。除此之外,这可能还与国家大环境有关,比如书记就在国家报告中使用“不折腾”这样直白的话语。具体来讲,如“注意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多给孩子喝白开水”“欣赏、回应孩子的哼哼唱唱”等。

李敏谊:《指南》中语言的这种特点得力于在修订过程中咨询了大量一线教师的意见,《指南》制定的过程中既有专家,又有一线的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的参与。这次征求意见稿也是民主化决策的一个体现。

《中国教师》:《指南》对于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呢?

马炳霞:对教师和家长很有帮助,非常具体。尤其是语言领域,孩子的倾听非常重要,多次提到看图书讲故事,这对孩子的倾听、理解、注意力、观察力很重要。还有,比如,排球、跳绳活动不要过于追求数量和机械训练;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兼顾农村贫困地区,没有牙膏的话用盐水代替牙膏;城市中要求家长不把幼儿单独放在家里和汽车里;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和粗话,对农村家长是很好的建议;让家长每天和幼儿充分地交谈,比如艺术领域中,提出要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连说的话也列举出来了,告诉家长不要横向比较;参观名胜古迹,体验大自然才能感受美;将数学和科学分开非常好,从前的数学和生活是脱节的,《指南》把数学的经验摆在第一位,让孩子感受数学的有趣。所以,教育建议部分丰富扩展了《纲要》,对教师和家长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解放,指标很低,孩子肯定能达到。

李敏谊:第一,首次在国家层面体现了幼儿教育真正是保教一体的教育,尤其是健康部分体现了很多医学成果,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给家园工作很好的指引,因为很多建议都是家长在家庭里可以做的。《指南》的创造性体现在教育建议。第三,更重视生活中的幼儿教育,因为生活中的幼儿教育没有教材,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所以,建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具有一定意义。第四,对于后续的课程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中国教师》:《指南》对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是否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5

健康、教育、保险……家庭里育儿投入多少才合适?

尽管各家情况不同,但能不能尽量为自家找到一个财力、心力投入的“黄金比例”?

让我们一起来制定――

PART 1 《为了孩子》与新浪网亲子中心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

1.你认为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钱和爱心,两者都重要 52% 父母的关心和爱 47% 钱和物质 1%

52%的父母认为,钱和爱心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47%的父母认为,关心和爱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持“钱物至上”观点的家长少之又少。

2.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的财力投入比是多少?(以总投入100%计)

1∶1∶1 84.54%

5∶0∶5 8.25%

其他 7.21%

3.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精力之投入比是多少?(心理健康包括健全人格和情商的培养,以总投入100%计)

1∶1∶1 55.1%

4∶2∶4 16.33%

5∶3∶2 15.31%

5∶2∶37.14%其他6.12%

从上述两项看,养育孩子的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科学合理地调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变数,家长也要及时调整哦!

4.你认为的财力、心力投入黄金比是多少?

4∶6 36%

3∶7 29%

1∶1 18%

6∶4 12%

7∶3 5%

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决定父母会对此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大多数父母还是从心出发,关怀孩子的成长比较多一点。

5.有没有给孩子一个长远的保障,包括教育、健康、婚嫁金储备?(多项选择)

存教育储蓄 37%

购买儿童保险 36%

什么都没准备,顺其自然 31%

购买基金 12%

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并非不好,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有必要未雨绸缪,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一个“保险箱”。

PART 2采访实录

A.身体健康――高居投入首位

孩子身体好了,其他才好

清清5岁4个月清清妈妈:小学教师

孩子现在上幼儿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多,因为幼儿园的费用也不是很高;清清心理健康,这方面也不需要特别去咨询,一些小问题,身为教师的爸妈自己就能解决了。相较之下,孩子的身体健康是爸爸妈妈所最为担心的,也是投入最多的。

清清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孩子身体不舒服,妈妈的心里焦急万分,常常是拦一辆出租车就往医院赶,有时普通的感冒也上医院,不看过医生,妈妈心里总是不放心呀!本想给孩子报个游泳班,加强锻炼,可老师说年龄太小,还得等几个月才行,于是只得作罢。平时,爸妈有空就会带孩子去做户外运动。

妈妈意见:

现在都很重视年度体检,孩子的体检是不是应该每半年进行一次呢?通常的体检都在幼儿园进行,比较粗,想带孩子接受正规的体检吧,又没那种可以让爸妈信得过的机构。非常希望能有离家近一点儿的儿童体检专门单位,来做这件事情,使孩子健健康康的,少生病。

清清家的育儿投入比例

・时间精力方面――7∶1∶2

身体健康70%心理健康10%

教育20%

・财力方面――7∶0∶3

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医疗)70%

心理健康0%教育30%

・附加保障:

儿童成长险:4500左右/年

编者手记:

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关于孩子病况的来信和来电,足见爸妈对孩子身体健康关心有加。相比生病之后再看医生,倒是之前注意预防并加强身体锻炼显得更加积极、有效一些。

B.心理成长――极易被忽视

用妈妈的心关照孩子的心

乐乐:3岁乐乐妈妈:心理医生

从出生到现在,乐乐没有得过大病,也从未打过点滴,这一点让爸爸妈妈十分欣慰。所以,在乐乐身体健康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妈妈会花更多时间关注乐乐的心理健康问题,爸爸只要有空,也会陪孩子一起玩,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乐乐”,也正是期望她能快乐地成长。平时,妈妈会和女儿一起“演故事”――乐乐家自创的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游戏,想通过游戏引导孩子,让她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懂得一些道理,孩子情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呢!否则等问题严重了,如孩子患上自闭症,学习成绩不好等等,才去向医生求助,那时就已经太晚了。

乐乐家的育儿投入比例

・时间精力方面――1∶7∶2

身体健康10%心理健康70%

教育20%

・财力方面――7∶0∶3

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医疗)70%

心理健康(妈妈自己搞定)0%

教育30%

・附加保障:

儿童综合保险一份:7000多元/年

编者手记:

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家长所忽视,很多有自闭、多动倾向的孩子,往往是在出现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爸妈才会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

此外,孩子健全人格及情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某种程度上,需要年轻的爸妈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C.智能开发――6岁是个分界岭

学龄前:孩子爱好什么,就满足什么

洲洲:5岁洲洲妈:公司职员

洲洲的学费、管理费、伙食费等,每个月加起来,大约要700多块钱。另外,洲洲还在幼儿园上珠心算兴趣班和识字班,这两个兴趣班加起来,一个月大约要花100元。周末的时候,妈妈要带他去少年宫学跳舞,一个月200元。此外,妈妈每月要给洲洲买书、玩具、文具等,200元左右。总的算下来,洲洲一个月的教育支出不低于1200元。

尽管爸妈工作都很忙,但还是会尽可能多地和洲洲呆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就是能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如讲故事、数数、识字等。

妈妈觉得有必要带孩子去旅游、参观,但只是想法,还没有转化成行动。妈妈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背景,将来要上大学;如果有可能,还要念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日后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学者。

洲洲家的育儿投入比例

・时间精力方面――4∶3∶3

身体健康40%心理健康30%

教育30%

・财力方面――4∶0∶6

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医疗)40%

心理健康0%教育60%

上学后:希望女儿成为快乐的天使

姝姝 7岁小学一年级 姝姝妈妈:全职妈妈

姝姝是个颇具艺术气质的小淑女,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兴趣爱好上了,周六学琴、跳舞,周日学画画、练书法;而对音乐的感觉尤其特别,她喜欢古典音乐!

虽然喜欢音乐,但家里没有给孩子哪怕一丁点儿的压力,钢琴想弹就弹,不必辛苦去考级;想画画就给她找老师,绝不要求她一定要拿个奖回家……假如哪天孩子说不想去跳舞、画画了,家里绝对不会逼着她去上课。

爸妈给姝姝报的是一所外国语小学的境外部,和普通学校相比,那里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爸妈希望能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实现有效率的学习,同时又不放弃孩子的爱好。姝姝喜欢外语,家里另外请了一个口语老师,算是给她开了个“小灶”。妈妈觉得,女孩子嘛,多一点修养学识,对将来的人生总会有帮助的。

相对而言,爸妈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最为看重,平时的饮食都是精心准备的,所花的心思和财力比较多一点;而孩子心理成长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基本差不多。

姝姝家的育儿投入比例

・时间精力方面――4∶3∶3

身体健康40%心理健康30%

教育30%

・财力方面――4∶0∶6

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医疗)40%

心理健康0%教育60%

D 整体――不可分割

育儿是一种“大教育”

小雪:7岁小雪妈:公司职员

现在谈到“教育”,普遍的反应都是局限于智能开发和学习各项技能,我觉得实际上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应该投入更多。

比如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并不仅仅是提供给孩子各种营养品就够了,关键还要教育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观,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避免意外伤害的技巧等,让孩子能自主地朝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养成良好的对人、事、物的观察和相处方法,养成幽默和快乐的性格,能有自己主动的思想和兴趣、并为兴趣能够付出努力,有韧性、能承受挫折,自信,善良有爱心,有礼貌等,目的要让孩子有健康向上活着的态度,有轻松的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不要沦为行尸走肉。否则即使身体强健、某项技能高超,也毫无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更是至关重要。前段时间出现的惨杀同学的“马加爵”、锤死母亲的少年、自杀的博士、虐待动物的高材生等等,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抑郁、无聊、浮躁、没有自我兴趣和追求的“混日子族”,实际也是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从小开始,就要给孩子一种“大教育”,就像辜鸿铭所说,“读一猫一狗式之教科书,终其一生,只会有小成而已。”

小雪家的育儿投入比例

学前:

・时间精力方面――4∶5∶1

身体健康40%心理健康50%

某项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教育10%

・财力方面――5∶1∶4

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医疗)50%

心理健康10%

某项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教育40%

上小学后:

・时间精力方面――3∶4∶3

身体健康30%心理健康40%

某项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教育30%

・财力方面――5∶1∶4

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医疗)50%

心理健康10%

某项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教育40%

PART 3

对孩子的长远保障

关于孩子今后身体健康和学业上的保障,下面妈妈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妈妈甲:我给宝宝买保险了,一份大病返还型保险附加一份住院医疗,一份教育金,一份北京市的互助金;一份学平险。我是属于保险意识比较强的那种!

妈妈乙:我给孩子买了一份医疗健康方面的保险;教育金方面,我觉得投开放式基金将会比教育金保险更加有保障,比如每个月拿出500元定投一个基金,孩子长大以后,收获一定比教育金高好多。

妈妈丙: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有保险业务员推销一种储蓄性的万能险,软磨硬缠之下就给孩子买了一份,每年7000多元。

妈妈丁:没有给宝宝存教育储蓄,也没买保险,因为投资回报太可怜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尚可,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孩子的一切花费,所以没必要提早做准备。

编者手记:

尽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有必要听听业内人士的意见。作者自己也是妈妈,立场居中,无推销之意。

给孩子选择保险的原则

文/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核保部 冯健

保险市场上的儿童保险品种很多,如果按功能分,不外乎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金和教育金保险,这些产品有些只含一种责任,有些则是多种责任的组合。应该如何选择呢?

原则一:先大人后小孩

爸爸妈妈是小家庭的支柱,为孩子投保的首要原则是以父母为主、孩子为辅。谁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谁就该买最多的保险。未雨绸缪很重要,父母双方的意外保障、医疗保障、重大疾病保障和寿险保障一定要充分,万一家庭经济来源中断,孩子就可以通过保险得到的经济支持而生存下去,并能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果家长在单位里享受的保障比较健全,并且已经给自己购买了充足的商业保险,则可以考虑给小孩买保险。

原则二:首选意外险

3~7岁的儿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得一些流行性疾病;同时,孩子的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自制能力差,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比较大,购买意外险能为孩子提供一定的保障。

原则三:组合有先后

儿童保险的组合方面,建议父母先为孩子投保意外险、重大疾病保险以及住院医疗保险,然后再考虑教育金和养老金保险。

原则四:保额并非越高越好

建议爸妈在给孩子投保时,根据家庭收入的情况,以整个投保的费用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10%为限,并且考虑买那些有“保费豁免”条款的保险。

小提示:

医疗险分费用型和补贴型两种,如果父母单位的福利比较好,孩子的医药费可以部分报销的,则建议买补贴型的即可。适宜的意外险保额为5~10万元,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额为5~20万元。

PART 4专家意见

制定“育儿投入计划书”的两个参考因素和两条原则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徐浙宁

什么是“一份科学的育儿投入计划书”呢?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能力)教育、长远保障等任何一项都很重要,所以统筹兼顾自然是最好的。但实际生活中,因为种种因素,家庭对这四项的投入呈现出多元化。从上面的“网上调查”数据和“采访实录”材料中,可以看到影响家庭育儿投入的主要因素有:

其一,父母的育儿理念。比如,清清的妈妈以孩子的身体健康为重心,所以在孩子该方面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上都投入更多;乐乐的妈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在该方面的时间、精力投入相对就多。

其二,孩子的发展状况。比如,小雪家对于学前和学龄的小雪所进行的投入显然是有所调整的,学龄后在知识教育上很自然地加大了比重;姝姝的父母因为姝姝的艺术倾向,所以在能力培育方面的财力投入也就相对较大。

因此,家庭在制定“科学的育儿投入计划书”时,要注意以上因素的影响。另外,还请遵循两条原则:

其一,系统原则。好的育儿投入计划书,应不仅包含对孩子的投入,还应包含对父母(以及祖辈等养育者)亲职教育的投入,将自身的育儿学习纳入到计划书中,父母本身是一个需要成长的角色。

其二,融合原则。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长远保障等彼此相辅相成,所以要善于将几个方面的投入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地进行设计。

最后要说,有计划总是好的,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一份“育儿投入计划书”。

PART 5合理的育儿投入计划书

方案一:给学龄前的孩子

1、选择离家较近幼儿园,接送比较方便。

2、根据孩子的意愿,报1~2个兴趣班,如画画、游泳;如果孩子没兴趣,不要强求。

3、随时关注孩子的心智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根据家庭状况,给孩子买一份意外险,或教育险。

5、建立家庭成长基金,将零钱、压岁钱存起来,从小培养积少成多的理财观。

方案二:给已上学的孩子

1、上学以就近入学为主,时间上比较好把握。

2、以课堂学习为主,业余爱好为辅,合理调配时间和精力。

3、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适时进行爱的教育、挫折教育等。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6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64-05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当今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因此,学校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笔者于2013年1月初,对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全体五年级学生家长下发了调查问卷,共发放232份,回收231份,回收率约99.6%。下面就调查数据作一提取与分析。

二、调查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1.家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在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中(见表1),有179人的健康观是完全正确的,占77.5%,有224人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占97.0%(见表2),有214人认为要是个别孩子已有过激想法或行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占92.6%。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家长都有较高的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很全面、科学。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承载着重要的职责,他们平时能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家长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可贵的,这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

2.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为了了解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笔者设计问卷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

(1)是否了解孩子的生活圈?孩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平时最多接触的除了家人以外,还有老师、同学和朋友。家长对孩子了解程度详见表3—表6。从中,我们可看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高,对孩子的生活圈比较熟悉,了解孩子的老师和同学,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解孩子的日常作息。这样融洽相处的环境,能带给孩子较强的安全感,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心智能得到健康发展。

(2)与孩子平时的沟通情况。亲子沟通,是彼此人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桥梁。我们从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态度、沟通成效等方面,了解家长们是否能进行良好沟通,真正走近孩子心灵,详见表7—表10。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近一半的家长,或许是因为工作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舍弃了与孩子一起享受亲情的好时光。和孩子沟通的话题(见表8),近一半是关于学习任务,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使沟通少了些许温情。孩子有烦恼,向家长倾诉时,有78.8%的家长能暂时放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听,并能予以舒解,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重视。从最终的亲子关系来看,有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和自己显得很亲近,无话不谈,32.5%的家长认为关系一般,另有11人认为孩子不敢亲近自己。

(3)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孩子心理健康包括很多方面,有对自我的认知,有对环境的适应,有对不良情绪的合理排解。笔者选取某几方面,调查孩子在家时的种种表现,详见表11—表14。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看到,78.4%的同学对日常的不良情绪有较合适的排解途径。有74%的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约64%的同学能较快地融入周围的同伴群,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但就考砸后的表现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敢拿给家长看,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学习的要求,或许采取的一些措施比较粗暴,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4)孩子的综合表现。一般来说,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乐于交往,因此,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调查中得知,有近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班中受到同学的喜爱,能友好相处。但也有8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班中不合群或受到欺负(见表15)。综合数据显示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优良率为74.1%(见表16)。

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孩子在校情况受到家长的关注和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个别同学,没有掌握沟通交往的方法,显得不合群,或和同学关系紧张,因此更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关注。

3.了解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果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就能更好地发挥合力。多项选择调查显示,家长平时了解学校的途径(见表17),主要听孩子述说的占55.9%,路路通或QQ的占41.6%,阅读家教小报《娄江苑》占11.7%。47.6%的家长不清楚学校以什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4.6%的家长希望学校能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专家讲座,48.1%的家长希望在班级家长讨论会上进行专题讨论。认为目前家校合作程度良好146人,占63.2%,一般80人,占34.6%,较差5人,占2.2%(见表18)。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校的工作,还需要引起更多家长的关注。大部分家长习惯于家校之间路路通、QQ群、电话的联系,对家教报《娄江苑》及学校网站关注不够。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长们希望学校提供专业的讲座,或在班级中自发组织研讨。总体来看,家校合作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学校和家长集思广益,探讨出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4.关于今后的建议。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家长提出,最好能及时获知学校开展的活动,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大型活动可放在双休,家长也可参加。有的家长提出,可在路路通上发些健康心理小贴士,建立家校交流平台等。

三、思考与启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如何使家长发挥教育者职能,与学校志同道合,一致行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加强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虽然对孩子健康的概念等能科学准确地作出判断,但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往往会出现偏离。当孩子考砸后,害怕面对家长的责备,当家长与孩子的交谈话题多为学习内容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就迫在眉睫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指出“在人的基本素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对家长来说,也是如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提出的要求也要量力而行。因孩子们存在差异性,不能一味看成绩高低。只要孩子认真付出,有所进步,就应该多鼓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当然,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道德行为、个好、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其次,要进行专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学校有必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要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不同年段,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小学高年级时,要正确对待成绩,要注意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等。同时,学校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协助家长共同解决。

第三,要教给恰当方法。教师平时可引导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首先,要以平等、尊重孩子为前提。孩子通常会对居高临下的说教持反感态度,以致沟通效果不理想。其次,学会采用恰当的沟通体态语。充满爱意的眼神,亲昵的牵手等,可有效缩短心理距离,使孩子能敞开心扉。第三,家长可采用温情的休闲方式。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走近孩子心灵,或和孩子玩他喜爱的活动。在活动时,孩子能卸下伪装,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当然,家长也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和谐的家庭氛围来熏陶感染孩子,培养孩子健康、乐观、自信的良好素质。

(二)创设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机会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因此,学校的要求,学校的重大活动,有权让家长们知情并参与其中。

1.做好常规,更有效地发挥固有的沟通渠道。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亲子运动会、家校路路通、班级QQ群等,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重大举措,利用好QQ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学生在校的表现,使家长更多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2.加大开放力度,让家长体验孩子的成长历程。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其身心和智力在不断发展成熟。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多经历是值得家长共同分享的。我们可向每位家长发出邀请,家长视自己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如新生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的参赛,星光大道的领奖……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历程,可向家长无限开放,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发挥家校合力。

3.尝试开通“一句话新闻”,及时播报学校新闻。学校可利用路路通,及时对学校的重大活动,以一句话新闻形式,向全体家长播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学校还可送上健康心理小贴士。为了提高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度,也可在一月中举行一次“我最感兴趣的一则新闻”的短信有奖征答活动。

(三)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这队伍离不开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引导者,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了解孩子。首先,班主任要注重营造团结、民主的班级氛围,形成互帮共进的良好风气,使每个孩子在班级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其次,班主任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辅导,对特殊孩子,更要加强人文关怀。

这队伍离不开心理健康兼职教师。学校的心语吧,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问题的专门场所。心语吧的教师,都受过专业的培训,掌握一定的辅导方法,能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生力量。他们为每个年级的特殊孩子建立专门的跟踪档案,跟进研究这些特殊孩子,使这些孩子能有所改变与进步。

这支队伍也离不开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们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中,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结对的学生从生活、学习上多加关心,使这些特殊群体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当然,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他们在学科渗透中,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也都应自觉向学生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

(四)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七十九条建议中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关注并自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校平时应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促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测试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加以克服和改正。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合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8.

A Survey Report on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MAO Jun-fang

(New District No. 3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7

――题记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当时所作的人数抽取样本推算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大,全国的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也在逐年增加,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发展大省,在其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不少孩子的父母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来源选择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老家,抑或是交由长辈看管。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品德、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遇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和爱。

一、影响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原因和问题

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爱,导致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养成、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三大难”:

(一)亲情缺位,教育难。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缺少教育保障。这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不善于和人沟通,逐渐养成了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的性格。在学校,他们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在家里,不听长辈和代监护人的话,甚至顶撞长辈,还有一小部分还出现沉湎游戏、网吧和抽烟、等不良行为。

(二)隔代监护,管教难。据调研发现,隔代监护是如今留守儿童的主要生存类型,在有的县里留守儿童由隔代抚养的占到极大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些父母是将孩子寄养给亲属,以及无人监护、在学校寄宿的情况也不鲜见。一定程度上,这种形式的监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弊端。代监护人与孩子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或亲疏关系,而孩子又多是独生子女,会生活在隔辈的溺爱和娇纵之中。

(三)缺乏督促,学业难。代监护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一般也普遍较低,无法起到对孩子学习和为人的教育和辅导作用,因此往往是重养轻教。此外还有,一些家庭里缺乏劳动力,为数不少的孩子会过早地承担起农活和家庭重任,这不仅让这些孩子们失去了原应有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健康。

二、对促进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看法和建议

留守儿童出现的以上所述问题,这些不仅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他们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以下是我对浙江省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家庭

1. 父母的责任。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失,与孩子的感情也日益平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外出打工的父母即使长期在外,也应该定期抽出时间打个电话,与孩子谈谈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趣事,沟通、交流下其情感方面的状况,促使孩子情感的丰富和对父母的理解,拥有正确的观念。

2. 监护人的角色担当。监护人要以身作则,在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时候,尽到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要爱又要严,不能要孩子们“溺生长”,也不能对孩子们不管不顾。监护人需要经常不时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时刻与其学校和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三方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对学生心理是一把心灵钥匙,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该良好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重视对留守儿童这个学生群体的各方面教育,特别应该注重他们的体质健康,包括其身体和心理。留守儿童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这就需要用爱心,用耐心,用教育去改变他们,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三)政府。政府有着极大的凝聚作用,召集社会人群为留守儿童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政府亦可以制定一些对留守儿童有利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为留守儿童事业做实事,为促进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做出努力。另外,还应加大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力度,以更好的本地特色和优势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

(四)国家法律。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条款对留守儿童实施保护,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又缺乏针对性,保护力度也不够,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等权利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应该完善在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起留守儿童保护体系。

(五)社会

1. 平等对待每一个。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待留守儿童我们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能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更好地生活。

2. 搭建平台,解开心结。留守儿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多多少少不同于有父母陪护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存在着一些障碍。监护人虽对这些孩子生活有所照料,但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监护人和老师共同努力,做这些孩子的“心灵老师”,共建一个倾诉平台,让孩子们有问题了可以有人倾诉,又麻烦了可以找人解决,逐渐地打开他们的心。

3. 提高关注度。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的、有效的协作,单纯依靠妇联或共青团开展此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呼吁更多社会人士,献出爱心为留守儿童建立更多公益和团体,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协作力度,这将有利于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合力。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8

曹斌锋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家校交流活动,感谢您多年来对孩子的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和良好培养,感谢您对城关中学工作的大力支持;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心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孩子健康成长是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城关中学本学期认真落实县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狠抓精细化管理促质量提高,狠抓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促服务提升,狠抓校本研训促内涵发展,继续探索30+1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要求全体老师撰写导学案,加强课堂小组评价,真正把学习还给孩子。学生管理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处分处理了个别违纪学生,狠抓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通过了市级书香校园和市级体育特色校的验收和命名,为全体学生营造了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目前,我们的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涨,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学习状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孩子的成长,需要你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你的孩子,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实现人生第一次分流。在这最后冲刺的35天里,孩子更渴望你的关怀、支持和理解。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想法,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立足现实,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孩子的成才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现状;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态度;主动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真实的学习状况,清楚孩子的人品、学品,为孩子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考上高中才能圆孩子的大学梦,这是许多孩子的梦想,根据近几年升学率看,我校升学率为65%,有430名孩子,加上音体美特长和三限生100名,估计有530名孩子能考上一中。

孩子如果有音体美特长,那就抓紧考前的特长集训,对于全级400至550名学生就得再加一把劲,你孩子的大学梦就在这最后的一搏。如果考不上高中,灵台职中也是一个好去处,有职中高考班,去年38名高考班学生考了2名二本,36名高职,其他技能班的学生不花家长一分钱,一学期后就有用人单位来签订用工合同。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多正面引导,实现人生新跨越。

二、督促落实,张弛有度,认真抓好孩子的复习。

初三级学生的学习已经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鼓励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按照我们年级组的复习计划,本期教学第一阶段(第一周————第七周)进行新课程讲授,第二阶段(第八周——第十一周)过课本和寒假作业讲解,第三阶段(第十二周——第十五周)系统复习阶段,主要讲解会考指导,训练考点,第四阶段(第十六周)讲练考评阶段,主要训练省会考模拟试题,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第五阶段(第十七周)调整适应在提升,主要进行考前心理指导和应试指导,对于回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再次温习。我们在第7、11、13、15、16周周五要进行五次考试,请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变化情况。虽然只有短暂的35天,但我们的任务重,学生压力大,希望家长能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支持,要给孩子提供家中早餐,晚上要劝告孩子早点休息,不能超过11点,要在周末指导孩子在家做作业,户外活动要先定一定的时间。对于有些学习习惯一般,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家长要和老师及时联系了解作业量,学生在家时间要督促孩子完成当天作业,经过教学检查,我们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能按时缴阅作业,上课有睡觉、自习说闲话等现象,请家长和班主任、科任老师联系,了解有关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也许你的一句鼓励、一次关心、一个微笑、一次沟通,都能使孩子看到希望,鼓起勇气。

三、关注安全,关注健康,确保每个孩子按时毕业。

安全、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谐、和睦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作为家长和学校都有义务把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学生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不打架,不参与,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但在最近检查中发现,我们极个别学生参与、以前有个别学生打架斗殴,班主任待会要通报到人,要引起您的高度重视。要教育孩子注意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饮食安全等。特别是来往途中的安全,建议学生来校是自带开水,不要购买马路摊点三无饮品,住家学生在家用早餐,住校生在学生灶吃早餐,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要关注学生晚上不按时回家的现象。

是爱和责任,把家长与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爱与责任,把家长和老师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我们衷心地希望您与我们一道,尊重教育规律,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而不是强迫学生的个性选择,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孩子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9

关键词: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工作

1.研究背景

作为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老师,每当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问题时,总是感叹:他的行为怎么和父母如出一辙?他说话的方式怎么那么像妈妈?她不擅与人沟通,像爸爸……时间长了,在工作中,我们也渐渐地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像镜子一样会映射到家长身上,如说脏话的孩子身边总有一个爱说脏话的家长;暴力的孩子身边会有一个擅于使用暴力的家长。而孩子不良行为模式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家庭关系的变动,如之所以社交恐怖,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孩子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关爱;之所以有厌学情绪,是因为父母在闹离婚,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父母重归于好……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言行习惯等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需要用怎样的方式与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等话题,从而完善教育方式?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开展了“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调查研究”,以期通过研究为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开展家校合作。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丰台一小3-6年级共32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年级小学生共152名,占总人数比例的41.3%,高年级小学生17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7.0%;男生16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7%,女生15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2.4%;调查对象中有205人目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20人未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家校联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4.研究工具

EMBU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后以此为量表,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此进行修订,最后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主因素,母亲养育方式中抽取五个主因素,共11个主因素,66个项目组成。

5.结果及讨论

5.1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分析

由表2结果可知,丰台一小中高年级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得分高于原量表平均分的因子分别包括:父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 过度保护、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母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低于原量表得分的因子有: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这表明,对于小学生的父母而言,养育中更容易偏爱孩子,这与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惩罚、严厉依然是更主要的养育方式;相比较而言,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但并不是得分最高的因子,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当父母用言语、行为等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时,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式会阻碍孩子对爱和温暖的解读。同时,调查中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在逐渐减少,干涉和控制的养育方式在增多。

5.2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由表3可知,小学中高年级男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呈现男女性别差异的因素是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有此可见,相比较女生而言,父亲更容易对男生实施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定、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而母亲则更容易实施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因此,男生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被否定和拒绝,更容易被惩罚。而这种相对消极的养育方式又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5.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除在母亲一栏拒绝与否认因子中中年级组低于高年级组之外,其他因子中年级组均高于高年级组。但中高年级组在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4 父亲的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将父亲文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以下、大学及以上两个组,并对两组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三个因子上,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的父亲要低于文化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父亲,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知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父亲对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给予,同时也会使父亲更容易呈现过度偏爱和过度干涉的养育方式。但知识水平并不是影响父亲养育方式的必要条件。

5.5母亲的文化程度对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由表6可知,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母亲除在惩罚严厉因子高于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母亲外,其他因子均低于大学及以上的母亲,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两个因子呈现显著性差异。与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相比,似乎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养育方式的影响更加显著。

5.6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父亲养育方式的六个因子和母亲养育方式的五个因子为因变量,以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是否隔代抚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如表7所示。由此可见,对于父亲而言,是否亲身陪伴孩子,是否与孩子在一起,是影响其给予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重要因素;是否隔代抚养直接影响到父亲对孩子的惩罚力度和严厉程度;而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则直接影响到父亲是否会过度保护。对于母亲而言,其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6.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6.1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课堂

6.1.1家长心理健康课堂

由研究结果可知,父母在养育方式中普遍存在干涉与控制、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其中干涉与控制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而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在与家长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90%的家长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养行为中却只有不到10%的家长可以将理念落实。面对“家长知道要这样做,却又不知道怎样做”的情况,尝试开设《发现教育之美,形成教育合力》的家长心理健康课堂,通过向家长传递“教育要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通过具体的教养技术演练使得家长掌握亲子沟通技巧。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存在否定和拒绝的现象,我们知道,孩子是通过家长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因此,作为家长,如何认识孩子,是孩子自我整合的关键。而对孩子的否定和拒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体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以成年人的完美标准要求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很容易迎来批评和惩罚。因此,设计《犯错误,没关系》的家长课堂,让家长看到犯错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性,并引导家长看到批评和惩罚带来的短时积极效应和长期负面效果,并提供合理应对错误的技巧,以期营造接纳和尊重的教养氛围。

6.1.2学生心理健康课堂

根据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与父母过干涉,过控制,过偏爱和保护以及拒绝否定等具体的养育方式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关于这一点,学生们内心也深知:父母是爱他们的,但爱往往又有唠叨、责罚、否定、苛刻的要求等方式来表达。因此,如何让学生面对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看见爱,感受爱是心理健康课堂的关键。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在小学高年级设计《面对父母的唠叨》一课,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父母唠叨时的感受,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之后了解唠叨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寻找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此外,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引导孩子合理认识批评,并有效面对批评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设计《批评也是一种爱》一课,引导学生看到批评背后的关爱和担心,并教授一些面对批评的技巧与行为。

6.2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孩子,如测试中每个班都有单亲的孩子,大部分单亲孩子因没与爸爸或妈妈一起生活过,而不知如何感受父母的爱。经过某个孩子身边时,发现他的母亲一栏全部空着,他告诉老师,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妈妈;一个六年级的大男孩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着“我请父母不要让我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还有一个学生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道:“关于父母,我不想提任何建议,提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些语言提示着亲子关系的恶化,心理老师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学生作为个别辅导的对象,同时也将家长列为个别辅导对象,同时在辅导中设置家庭辅导,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父母与孩子寻找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并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

6.3根据研究结果为每个家庭配备心灵营养餐

根据研究结论和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为每个家庭配备了心灵营养餐根据每个学生的数据,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给予反馈,并针对养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家长个性化的建议。在营养餐制作中,对于无法感知到父母关爱的学生,要及时为其补充足够的

爱。而对于被过度偏爱和保护的学生,则需要引导父母适度放手,归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父母无法接受事实,经常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甚至训斥打骂孩子。这些在问卷调查和对孩子的辅导中均有体现。为其制定心灵营养餐时,邀请妈妈接纳孩子的现状,并认识到包容对孩子疾病康复的影响。因为,不论健康与否,接纳都是心灵成长中最重要的营养素。整理数据时发现,近80%的父母存在过干涉和控制行为,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面对干涉和控制,我们鼓励父母适度放手,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中……

参考文献:

[1]陈建红,林巧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策略[J].魅力中国,2010

[2]刘爱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讨[J].心理教育,2012,(1)

[3]周渝.重庆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