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质量农产品集锦9篇

时间:2023-11-02 10:18:10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要求,围绕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坚持标本兼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监管目标

(一)种植业初级产品源头监管

1、制定和完善主导产业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这些主要农作物有:柑桔、葡萄、西瓜、西红柿、空心菜、小白菜、真姬菇、竹荪、姬松茸、茶树等。与此同时,还要将这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转化编印成栽培历张贴于各主产村。

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抓2~3个作物连片(或相对集中)5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乡镇具体任务见附表1)。

3、加强生产基地源头巡查与抽检

一要加强余坊等城区、城郊蔬菜基地巡查,督促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开展自查自检活动,同时不定期抽检12批次,每次6~10个有代表性样品,全年抽检100个样品以上。

二要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产季上市前检测,特别是夏秋季节叶菜类、豆类产品,如空心菜、小白菜等要加密检测次数,每10天抽检1次,每批次不少于3个样品)。

三要加强地标产品上市前检测,每个产品抽检3个基地,每个基地抽5个样品,其中申请用标企业的生产基地全部为必检单位。

四要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柑桔)基地上市前检测,对蜜桔、芦柑、甜橙、柚类等四个品类,分鲜果和保鲜果,在上市前进行抽检,每个品类抽检5个果园或5户,每个果园或农户抽5个样品,确保抽检覆盖面大,抽检样品有较高代表性。

(二)农产品市场监管

1、督促并指导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好农产品准入关,建立农残检测制度。

2、督促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并开展日常的检测工作。

3、每月对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顺心菜市场巡查1次以上,了解市场销售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情况,同时随机抽检当季主要上市品种,每次不少于6个样品,全年抽检72个以上样品,每次选择蔬菜、水果等摊位3户以上。

(三)农资市场监管

1、在全县范围内,杜绝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确保无重大农残事件发生。

2、将县境内农药经营店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全年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10批次以上,严厉打击假劣违禁农资产品流入市场,流入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3、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构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网络。

4、加强农药监督管理,重点抽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农药产品质量、农药标签是否符合要求。

四、落实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营造社会氛围。农业局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各相关牵头站、办、大队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提高工作人员认识,增强服务的责任意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内容和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细化监管方案,及时反馈信息。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细化监管方案,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年3月开始,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每月10日和25日前向局、绿办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再由绿办综合汇总报送市农业局和县政府食安办。

(三)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准出准入、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各项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执法,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2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措施;成效;对策;云南陇川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2-02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农药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生产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国务院2006年11月1日起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范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为了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和监督抽查有依据,国务院2012年6月13日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4]。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是以投入品使用监管为主,从源头上净化食品安全,重点督导基地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点是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措施。

陇川县地处北纬24°8′~24°39′,东经97°39′~98°17′,国土面积1 931 km2,全县人口17.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8万人;境内有景颇、傣、阿昌、德昂、傈僳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陇川县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资经营户规范管理,以“农资经营示范店”、真假农资辨别挂图、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真假农资辨知识培训等让优质农资进村入户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监管和整治,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水平逐年下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药科学合理化管理水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陇川县结合当地农药使用风险实际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陇川县被列为云南省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通过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培训和农药安全使用示范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于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示范县。

1 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陇川县属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偏远边境地区之一,农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陇川县于2011年完成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标志着陇川县农产品生产标准达到了无公害生产标准,投入品合理使用水平得到提高。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发展,为陇川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自2011年起,与上级监管部门鉴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农残合格率90%以上,要求2015年农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陇川县的带动下,德宏州也做出了重大举措“质量兴州”,要求全州所有市县到2015年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2.1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1.1 产地及产品情况。陇川县有耕地面积32 723.52 hm2,根据陇川县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体规划,剔除不适宜区及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实际评价认定种植业产地26 202.46 hm2,粮经作物(水稻、玉米、蔬菜、西甜瓜等)产地11 487.8 hm2,茶叶生产基地1 606.67 hm2,甘蔗生产基地39 360 hm2,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 033.33 hm2,畜禽(猪、牛)养殖基地包括5个规模化养殖厂申报5.2万头。

2.1.2 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残留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植保机械应用、平衡施肥、有机肥应用及地膜覆盖、塑盘营养袋育苗、沼肥综合利用等栽培技术。结合整体推进项目,陇川县统一制定了茶叶、甘蔗、粮经作物、蔬菜、水产、畜牧6个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申报认证产地认定,引导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投入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2.2 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从2005年起,陇川县开始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1个,每年申报数量递增,到2012年已经申报了20个。申报产品分别是白砂糖、茶叶、精米、食用笋等20个产品,认定面积9 066.67 hm2。

2.3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建立县级农残检验室,加强监测人员数量,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2007—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农残检测工作,共检测蔬菜、水果品种逾80个、5 483个样品,其中合格样品5 127个,占93.5%,不合格样品356个,占6.5%。

2.4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2.4.1 实施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陇川县通过强化农药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农药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2003年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完善了登记管理制度,相继开展了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对陇川县农资市场全面实施6项新规,基本解决了农药名称乱、农民选药难的问题,农药品名逐步规范。针对陇川县农药市场经营状况,陇川县植保部门组织农资经营户集中学习了农业部2007年制定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农民购药过程中看不懂、问不明、选不准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4.2 对高毒农药的替代。开展高毒农药替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落实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禁用规定,实施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地替代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产品,利用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成功替代特丁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2008—2012年替代面积为45 533.3 hm2。

2.4.3 强化市场监管。通过加强市场管理,遏制了制假售假多、经营秩序乱的势头,农药质量合格率逐步提升。2007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0%,不合格率占10%,标签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降低22个百分点。2008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2%,标签合格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9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不合格率5%,2010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确保了陇川县优质农资率。

2.4.4 加强宣传和培训。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会逢会必讲农药安全知识,改善了用药水平低、农残隐患多的状况,安全用药水平逐步提升。2008年以来,共培训从业人员1 080人,专题培训28场次。农药安全知识培训及科学合理农药技术培训625场次43 750人次。近年来,没有发生因农药残留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3 对策

2007年以来,陇川县根据当地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相关高毒农药的替代、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组织和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方面的活动,同时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农药管理,降低农药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品种多乱杂、一药多名等问题,农业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从完善农药登记制度入手,颁布实施了农药管理6项新规,有效解决了农药临时登记过多等长期困扰农药管理工作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努力形成农药管理工作的合力。同时,农药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加强协调、密切沟通、形成合力,建立农药管理的协作机制。

3.2 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5]。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5]。

3.3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通过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通过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公众、广大农民和农药企业理解、支持农药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利用绿色防控示范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全面推广科学用药技术。举办科学用药技术示范田,主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5 参考文献

[1] 颜景辰,颜廷武.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J].政策研究,2004(7):25-29.

[2] 鄢敦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03-15706.

[3] 李宏,李世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5):1045-1048.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3

近年来,我省农业系统按照标准化战略纲要的要求,在农业部和省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制(修)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二是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止2012年底,国家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目前,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三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按照省标准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内的7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组建以来,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2012年,有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

六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实施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供销联社、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衽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首先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再次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

四是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三、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二是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三是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五是农村生产经营规模与标准化推广不适应 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既使农民接受了标准化技术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也很难做到持续,这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今后全面推进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工作 当前,“三农”问题的发展形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形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安全控制技术都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无论是在安全指标的选择和设定,还是危害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点的选择,都需要深入研究,按照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4

1.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利国惠民的民生大事,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办公室,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方案,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万元的食品安全专项经费,保证了全区人民吃上放心食品。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政府(办事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纵横有序、组织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网络。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区委、区政府正确研究判断形势,及时调整工作导向,在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浑江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的执法力度。同时,在农业局农业信息科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职能,做到了行政监管、检测服务、综合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全面提升了浑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强化站所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全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后,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农牧局、财政局、发改局、编办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结合浑江区实际,制定出浑江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队伍、设施、机制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2011年底,经农牧局请示,区委常委会讨论,确定把农产品乡镇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即在镇(街)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制,两块牌子”联合建设。确定2名工作人员具体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工作设施,由一名站长负责,人员由农业局系统内部调整。通过上述机构整合,不仅实现了有检验人员,有检验设备,有能力干事的新工作格局,不仅捋顺了关系还解决了检测中心运行经费紧张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六个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已全部挂牌成立。结合全省的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活动,重点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作物的病虫草害的防治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备耕期间指导农户合理购买农药。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制做宣传版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识别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真假的方法。并发放《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如何正确施用农药》等宣传资料、技术材料4500余份;结合市场检查、科技培训、节假日休息开展宣传。采取实物展示,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向所有农资经营业户免费印送《致各种子经营者和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录》、《识别假劣农药简明挂图》3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2000余人次。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5

关键词:农业和农产品;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衣食住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当代人不仅要求吃的饱,而且要吃得健康。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关系到人们的主食健康。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众多,但是质量问题却很严重。在农业生产中,很多农产品都掺杂了农药等危害品,导致人们对食品安全没有信心。所以说,做好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目前政府应该紧要处理的事情之一。

(二)农产品质量提高可以给农民带来财富

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不仅可以造福于人们,而且对于农民来说也是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还是要靠农业和农产品。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即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农产品可以以更好的价格卖出去的重点。相对于金钱来说,人们更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所以,质量高的农产品可以卖出一个好的价钱,而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则只能以低价卖出,这样会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亏损。

(三)农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其他产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的产业基础,其他的产业都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一些纺织行业和食品行业等行业,其生产的主要原料就是农产品。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我国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第一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一些食品、饮料、布料的生产原材料都是农产品,所以农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这些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其国际竞争力也在降低。只有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占有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二、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也日趋标准化。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已经在全国各地众多地区建立起了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标准化范例。同时,在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方面,政府也有新的举措。我国在各个地区都有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而且,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对于农业生产,政府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为农产品建立档案,并报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让那些普通大众可以吃得放心。

(二)农业生产中化学药品使用过多

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化学药品使用过多。农产品生产者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较少自然死亡的农产品的数量,就会使用化学药品达到除害和防止农产品疾病的作用。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近些年来,每年在农产品上的农药使用量在200万吨左右,这这些使用的农产品中,几乎二分之一的农产品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同时也是政府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品。特别是农业弄含有大量的磷,不仅毒性大,而且残留时间比较长,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是最大的。根据相关统计报告得出,我国每年使用的化肥量在5000万吨左右,每公顷的化肥使用量高出国际标准一倍多。农药残留对人的危害极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化学添加剂使用过多

有些农产品生产者为了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使用一些化学添加剂来缩短农产品的成熟时间,让农产品违背自然规律生长,致使农产品的外观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化学添加剂的使用让农产品不能按照自然生长规律生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长大成熟,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虽然这些农产品在外观上的色泽比较诱人,但是其中含有的添加剂却是对人类身体健康有害的激素,在人类的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从有关研究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每年几乎有13万左右的人是因为食用的农产品中含有化学添加剂而引起食物中毒。

(四)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的质量影响比较大

第一产业的发展也容易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工业发展比较迅猛,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重工业工厂会因为生产的原因而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如果工厂排出的废弃物不能被很好的处理,那么就会对空气、水资源、土壤造成污染。而土壤是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土壤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长。而工厂排放的废气、废物也会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废弃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会被农产品吸收,而且这些重金属元素很难被消除。

除此之外,我国关于农产品的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会出现被退回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达不到国际标准。这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关于农产品质量监管的体系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需要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

三、加强农业和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完善农业标准监管体系

政府要想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制定农业标准体系。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标准化农业生产标准,利用科学的准则和依据,建立健全农业标准监管体系,争取与国际农业标准持平。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特别是一些优势的农产品的质量评定,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于制定好的农业产品质量标准,政府还要做好推广工作,争取落实到实处。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要重点检测农产品的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而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政府在制定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和农产品质量情况。

(二)从农产品源头加强质量管理

制定出农业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之后,还要从源头处做好质量监管工作。首先是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管理中,要做好对灌溉水、农业土壤和空气的质量管理,从源头杜绝污染。政府需要明令禁止工厂向农产品生产地、养殖区域等农业区域排放含有有机磷、重金属元素、有毒废气物等污染物的物质,也不能在这些区域堆放、填埋垃圾。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化肥等农药的使用监管,杜绝化学添加剂的使用。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政府也需要制定关于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标准,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环境,让农业环境符合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其次,在药物使用上也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尽量使用效果好但是毒性低的药物,禁止使用有毒的化学添加剂或者是化学药品。在生产过程阶段,政府需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按照标准安排农产品的生产,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调整整个农业行业的农产品的生产结构,通过农产品生产过程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产品进入市场要审核

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和质量认证。现在人们都比较喜欢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这方面的质量认证,只允许在质量安全检测中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相关部门要开设一些检测点,主要针对农产品中是否有残留的化学药品或者是化学添加剂进行检测,对于不过关的农产品,不允许其进入市场流通买卖。最后还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入标识分类,对不同等级的农产品,用不同的包装袋进行包装。而已经包装好的农产品,还要进行身份认证,即标明农产品的生产产地还有生产商。这样有利于形成标准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最后,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还有买卖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便于消费者进行生产环节的查询。

(四)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实行信息化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利用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对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有些用于出口的农产品,由于质量问题往往会被其他国家退回,所以,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测是政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对于农产品质量信息披露和揭发的制度,实时动态关注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对的是全球性的竞争,所以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那么也将失去国际上的竞争力。而我国的经济来源很大部分还是依靠出口产品,所以,为了规范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政府需要建立一个应对国际市场、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关注国际农产品质量动态的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有效的手段,更好地管理农产品的质量和出售。

(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政府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除了从源头、制度、体系上改进之外,还需要从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销售者入手。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作物的培育者,他们的行为决定着农产品的生长状况和施肥用药状况;加工者和销售者是农产品质量的第二个影响角色,他们对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也和农产品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政府要对他们进行农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农产品的质量对人们的健康、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进而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社会的基本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其质量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质量,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进而保障社会人类的食品健康。

[1]张莉.浅谈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及监管对策[J].吉林农业.2013(10)

[2]李海萍.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索与研究[J].食品安全.2013(01)

[3]彭玉亮.关于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02)

[4]张吉国.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3)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6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发展策略

引言

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书记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这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各界必须以政治的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国家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安全颁布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农业经济获得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农业部部署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升,近3年全国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都保持在90%以上。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初见成效

1、逐渐形成农业标准化体系。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国家标准为脊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四级标准体系框架。其中,国家和行业标准总数超过4000个,地方标准15000多个。标准范围逐年拓展,覆盖产前、产中和产后所有环节;标准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效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降低了农产品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运行成效较为显著。

2、执法监管已经初显效果。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监管体制和执法依据。近年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开展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监管和执法检查,实施监督抽查,检打联动等措施,有效规范了农产品生产行为,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大气、水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产地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大量作物生长发育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进入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二)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目前,生产者盲目追求产量,普遍存在着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兽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现象,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性危害。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愈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农业科学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辐射技术、纳米技术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应用。其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显著的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但转基因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四)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设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无法实现上市农产品的源头追溯和流向追踪,农产品价格与质量不成正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消费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专职监管人员职责,加强与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二)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进行各环节的管理,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并实时做记录;开展农产品日常抽检。

(三)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将辖区内农产品经销商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决不允许国家禁止的农业投入品在市场上销售。要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

(四)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农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进行,并积极创建品牌,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

(五)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未经认证(认定)或检测(检疫)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交易和销售。

(六)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25-1

近几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但是,农产品安全却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质量问题上,每年都会发生因农产品质量低下而导致的大规模的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政府今后的工作重心应该适当向农产品质量管理上。

1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1.1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取得的成就

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增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政府已经先后在全国建立了数万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方面符合农产品自身的生长规律,另一方面符合市场化生产标准。

农产品质量监督全方位开展。我国已经形成农业部领导的、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分级管理的部门管理体系,每个市级以上行政单位都设立专门的农产质量检测单位。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化也不断完善,相关部门每日都会在公共媒体上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

农产品质量实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都实施明确的记录,给农产品建立生长档案,档案中还包含相关部门的质量认证信息,让消费者更加放心的购买。

1.2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化学药品使用泛滥。许多农产品生产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一些化学手段对农产品进行催生和除害等工作。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此前的十年中,平均每年用于农产品上的农药大约在2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的农药是对人身体有害的,也是相关部门明令禁止的。尤其是农药中含有的有机磷成分,毒性残留非常大。另外,当前我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大约是5000万吨,平均每公顷使用化肥420公斤,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化肥安全使用量。高强度的使用化学物质,必然会在农产品上形成高的化学残留,降低农产品质量,大部分化学物质都具有高致癌性,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一种威胁。

第二,添加剂滥用现象严重。市场的发展加剧了农产品的竞争,导致一些生产者违背农产品生长规律,大量违规使用各类化学添加剂,尽可能地缩短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使得农产品以更诱人的外貌进入消费市场。虽然在外观上,这些农产品显得很光鲜亮丽,但是在这些添加剂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激素类物质,如果长期食用,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2万人左右因长期食用含有有害添加剂成分的农产品而造成的食物中毒。

第三,农产品易受环境污染。我国工业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大气、水源、土壤等环境的污染严重,一些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水体,一旦被农产品所吸收,那么残留在环境中的铅、汞、氟等有害物质就会转移到农产品身上,并且这些有害物质很难去除。

第四,农产品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退回现象日趋增多。主要是因为农产品质量达不到出口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例如农药残留量过多,添加剂使用违规,沙门氏菌污染等,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2 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农产品检测标准

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不合格被多次退回的现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对入市的农产品要提高检测水平,检测内容要适度增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2.2 整顿农药化肥市场,加大无公害产业园的投入

对于目前我国农药化肥使用泛滥的情况,国家要立即整顿农药化肥市场,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农药化肥使用规范,要严禁在农产品中使用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无公害产业园的投入力度,大力生产绿色食品,依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新型有机农产品,从源头上切断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减少因农产品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2.3 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把握生产源头

上文提到过农产品质量缺陷除了生产者自身的投机原因外,还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政府要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将农业生产区同工业生产区分开建设,农业生产区要建立在水源的上方,区域常见风的上风向,保证农业用水、用地不受工业残渣、废弃物的污染,在生产源头上切断工业污染。

2.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质量责任意识

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观念,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参与者的宣传力度。通过不断的农产品质量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的质量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农产品质量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还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能贪图一时之利,置人民身体健康于不顾,置自身生产经营利益于不顾。

3 总结

我国已经解决了13亿人口温饱的问题,接下来应该侧重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政府要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加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控力度,农产品生产者要提高质量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郭红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党史文苑,2010,(10).

[2] 康升云,刘晶晶,胡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探析[J].农业与技术,2009,(1).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8

摘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通过降低农业企业的成本来实现农业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促进农户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仅是为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也是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具有“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所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所以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使优质农产品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而成本要高出很多,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时可能是负值。逆选择使农户不愿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如使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化肥和带有毒性的农药、激素等)来增加收益;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如过度地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来增加收益,这就为农户进行不安全生产行为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经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时获得不错的利润,而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仅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亏损,进而使他们逐步退出市场或转为生产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提供低价劣质农产品,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产后加工技术落后。尽管这种数量型农业在人均收入和农产品数量水平低、国内与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曾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有效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上升,这种数量型农业模式已不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偏离消费结构,从而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档、无特色农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支付预期不高,尤其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户收入水平长期增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农户之所以长期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导致消费者不敢购买优质农产品,致使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得不到实现,市场充斥着劣质和普通农产品。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使制约农民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现象不复存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农民也将获得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产品品牌也就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增幅较小,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解决当前生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户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的收入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更能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生产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当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时,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过程中农户也是学习者,慢慢知道品牌能使自己致富,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等等。这些认识逐渐变成农户的自觉意识,农民就会把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觉行为。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9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优势;对策;贵州毕节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平均海拔1 400m,全区总面积26 844.5km2,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年平均降水量848.6~1 394.4mm,境内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随着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农产品品质要求更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提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对策。

1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取了突出的成效。截至2009年9月,全区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个,产地规模达37 107.1hm2;截至2009年7月全区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30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5个,年产量71 547t;养殖业产品5个,年产量10 960t。组建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主销区域进行农残检测,逐步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依托山区资源,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业,已初步创建无公害大米、辣椒、西红柿、竹荪、核桃、茶叶、马铃薯等基地近1 777hm2,重点开发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为全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地方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缓慢;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不深入,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尚待加强,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农残超标率在个别县(市、区)仍较高;四是农业标准化基层推广队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小,生产基地建设滞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尚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六是各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财政支撑保障措施。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构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长效机制。

3发展优势

3.1优越的自然资源

毕节试验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覆盖较好,加上境内工矿企业少,水质和空气质量很好。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适宜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3.2产地环境质量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地貌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多方因素,加之毕节试验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农业发展落后,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理想地区。

3.3明显的区位优势

东部和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区内县级公路已实现柏油化,通乡公路已逐步推进,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公路在毕节交汇,交通便捷,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商机。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各级部门应切实履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职责,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障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1]。

4.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

由于生产过程控制薄弱,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用药、合理用药。积极推行种养殖企业和农户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切实把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生产关[2]。

4.3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力度

要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二是组织对全区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监督抽查,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追溯不合格产品源头。

4.4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全区各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3]。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指导。要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抓好源头治理工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农资市场环境。

4.5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准出制建设

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清除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环节[4]。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准出制度相衔接,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要摸清源头,把好质量关、市场关;生产基地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对进入市场的合格农产品有所标识,特别是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

4.6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宣传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教育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5参考文献

[1] 黄如鑫,王志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67-268.

[2] 郭慧飞.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分析与对策[J].现代种业,2008(5):20-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