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分离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12-01 10:38:44

分离工程论文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1

Zhang Jingya;Wang Xianling;Li Pengwei; Tong Yan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郑州 450008)

(School of Pharmacy,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China)

摘要: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为了培养合格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依据社会需求,通过对该课程建设的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了制药分离工程教学的新思路。

Abstract: Pharmacy separation engineering is a major course for pharmacy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harmaceutical talents, some notions on the re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ducting methods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by practicing in the constructing of pharmacy separ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y engineering specialty.

关键词: 制药工程 制药分离工程 教学方法

Key words: pharmacy engineering;pharmacy separation engineering;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O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31-02

0引言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制药工艺等课程的基础上,研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的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其研究的对象包括了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工程药物和天然药物等,涉及了化学与生物交叉领域,集成了化学分离与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制药产品分离原理与技术的科学本质,在理解和掌握传统分离技术的基础上,接受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作好理论准备[1]。现代制药业对制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给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制药企业工程师的职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培养合格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我们在近几年《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与实践,受到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分离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是1998年原教育部专业调整后的一个整合专业,属近年来国内外新开设的交叉学科型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之中。《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分离技术的所有门类,内容丰富,种类较多。这些内容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学生已在其它先行课程中学习过(如精馏和吸收、干燥等单元的内容都曾在《化工原理》中讲授过),因而相关内容的课时安排都远低于各门先行课程,对各部分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没能进一步深入,原来没学懂的仍然不懂,原来学懂了的得不到提高,而对一些新型分离方法、新知识和前沿内容则介绍不够。

由于当今学生大多没有工厂生产经验,更没有工程体验,对制药生产的工艺流程没有印象,不知道所学的单元操作在药厂是如何进行的,提取分离的机械设备是如何串接的,理论计算对于生产应用有何意义等。所以,不论书本和教师如何讲授,这些实在具体的内容对于他们都是很抽象的,所学的理论知识枯燥死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激发创造潜能。再则《制药分离工程》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学生虽然掌握了各单元过程的工艺设计与工程计算,但因缺乏工程的整体概念,不会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到工程实践中,当他们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不知如何将其分解为单元过程,更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2《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进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对《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作了调整和改进,以相应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为重点,参考了多部不同风格的制药分离工程教材(如天津大学孙彦编写的《生物分离工程》[2],严希康编的生化分离工程[3],李淑芬、姜忠义编的高等制药分离工程[4]等)编制了我们的教学方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课教学,同时更要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要充分认识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对各种教学法进行分析,综合运用,开创新的教学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各种实际问题能力。

2.1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现今制药业发展很快,每年有大批新药上市。因此,制药工程专业的《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其教学内容除了学习基本理论基础外,还应紧跟形势,使学生了解现代药物发展趋势,药品制造设备及部分药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删减一些陈旧、适应性不强的内容,对基础课程中学过的理论仅作简要介绍,着重讲授研究成熟、应用性广的理论、方法和工艺流程。一方面通过查阅文献,掌握现代药物分离制备的最新动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另一方面根据本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新型分离技术等教学内容,提出与制药工业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制药工业生产过程。根据学校和专业开出的基础课程内容,学科教学小组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增减。由于河南中医学院制药工程学科分属于药学院,依托于中药学及药物制剂等专业,工程基础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因此,在讲述各分离操作基本单元的工艺计算时,扩充了传递基本理论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药物生产常用的一些提取浓缩设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以满足学生具备工程基础的要求。我们将先期《化工原理》课程中基本的分离单元操作与《制药分离工程》中的分离工程原理内容整合衔接,避免了重复,同时增加《化工原理》中未讲述的分离方法。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方向的不同导致分离方法各不相同。我们突出中药制药方向特色,还注重介绍中药制药中的分离方法等。例如:液-固萃取、双水相萃取、液膜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吸附和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电泳、亲和纯化、细胞破碎和分离、泡沫分离、沉淀以及中药分离常用的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和半仿生提取法等。

2.2 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改革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更新《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其次,强调理工结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以科学、严谨、抽象、演绎为主的“理”与以综合、归纳、合理简化为主的“工”结合,建立用理论指导工程技术的观点及技术经济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应当掌握制药分离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工程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利用理科理论知识与工科工程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方式导致师生双方缺少交流,教与学相互脱节,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避免单向的知识灌输,通过情境教学导入工程实践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教会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该教学方法运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课下习题、自学思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欲[5]。

2.3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制药分离工程》涉及众多的传递理论、工程单元操作和分离工艺流程。在校学生大多未见过药物分离提取设备,对其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长期以来,由于这些过程和设备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给人以纸上谈兵的印象。另外,由于我国对制药企业实行GMP认证,因此,即使学生去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也难以进入洁净区参观和学习。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变抽象为形象,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各分离单元操作及其设备工作原理用动画、影像、图像等方式在课堂上模拟演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及翔实的教学资料,使得课堂教学活泼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之中理解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

多媒体在教学中显现出了很大的优势,但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不是唯一的万应良药。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合理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将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感知与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习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讲解固液萃取内容,利用三角形相图进行固液萃取的有关计算时,如果用多媒体教学,就不太容易讲清楚;而对于课程中所涉及的分离设备及工艺的讲解,若单凭传统板书加上老师的讲授,难于表述清晰,学生也很难理解,配上了分离设备及工艺图,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直观明了,则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学生情况,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地设计、调整、更新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良教学方法,提高制药分离工程教学质量,追踪现代制药分离工程技术前沿,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前所述,尽管我国众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有《制药分离工程》课程,但该课程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传统意识中还是重理论、轻实践[6]。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们只有通过制药分离工程实验才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药分离工程的实践内容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依附于课程教学,也有的独立于课程教学。

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制药分离工程》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与改革:

①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②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包括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学科竞赛、参加生产实践等。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地接触实践,学习科研的方法,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和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感兴趣的实验,自己去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③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④建立现代的综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上实现由验证性试验向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转变,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分离路线,进行相关物质的纯化,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经过几年来对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今后从事制药工程行业工作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科技能力,切合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设想[J]. 药学教育, 2002,18 (3) :1-4.

[2]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严希康.生化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李淑芬,姜忠义.高等制药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裂隙岩体;注浆;扩散理论;注浆参数

中图分类号:TD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188-02

一、概述

由于裂隙岩体内部构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注浆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浆液在裂隙岩体中的流动规律、扩散范围、浆液扩散压力以及注浆加固体强度和变形特征等与裂隙岩体几何形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隙度特性等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人们研究浆液在构造面中流动和在孔隙中渗透扩散时均把浆液简化为与时间无关的牛顿流体,而绝大部分浆液属非牛顿流体的时变性宾汉姆流体,这就导致了注浆过程中的理论计算与实际相差太大。

在裂隙岩体中注浆,是长期以来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宾汉姆流体在裂隙岩体中渗透扩散过程 (运移规律)及渗流机理对注浆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注浆效果预测等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随着注浆实践发展,目前已发展的注浆理论有渗透注浆理论、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电动化学注浆、低渗透介质注浆理论。但由于浆体运动是隐蔽于地下复杂性的地基构造中,且缝隙分布又难于模拟,因而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

注浆理论是借助于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对浆液的单一流动形式进行分析,建立压力、流量、扩散半径、注浆时间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注浆工艺是以“渗入性理论”为基础,注浆时只采用相对较低的注浆压力,使浆液在孔隙或缝隙中扩散时不致破坏岩土的原有结构。

渗透注浆是指在压力作用下使浆液充填土的孔隙和岩石的裂隙,排挤出孔隙中存在的自由水和气体,而基本上不改变原状土的结构和体积 (砂性土注浆的结构原理),所用注浆压力相对较小。代表性的注浆理论有球形扩散理论、柱形扩散理论和袖套管法理论。

球形扩散理论虽然考虑了浆液性质随时间变化对渗透规律的影响,但仍然把浆液简化为了牛顿流体,这也正是他们的不足之处。

柱形扩散理论和袖套管法理论研究中,仍然把浆液简化为了牛顿流体,没有考虑浆液性质随时间变化对渗透规律的影响。

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在目前的渗透注浆理论研究中,人们多是把浆液简化为牛顿流体,而且没考虑浆液的时变性,没有任何一个公式能真正准确地反映出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这些公式各自存在着某些缺陷,甚至与实际之间相差很大,公式的结论多为指导性的,因此,大多数注浆工程报导或论文中,只介绍注浆工艺过程和注浆效果,很少进行注浆理论的分析研究。因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影响了注浆效果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提高,造成人力物力的许多浪费。

(二)存在的问题

1.大多浆液为非牛顿流体,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均简化为牛顿流体。

2.在注浆过程中,浆液的性质随时间而变化,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中视浆液的性质与时间无关。

目前,人们研究浆液在构造面中流动和在孔隙中渗透扩散时均把浆液简化为牛顿流体且与时间无关,而绝大部分浆液属非牛顿流体的宾汉姆流体,且具有时变性,这就导致了注浆过程中的理论计算与实际相差太大,甚至是荒谬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际需求,尚需进行研究的方面有:浆液流体力学及其本构方程、浆液在多孔松散介质中的渗透扩散规律、多孔松散介质的渗透力学模型、多孔松散介质的空隙度特征、浆液的充填机理、注浆加固的力学作用、注浆基本理论与观念、注浆工艺等。

3.注浆设计随意性太大,注浆效果难以估计。注浆方法主要是压入法,浆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注浆孔向岩体裂隙内扩散,其扩散距离 (常称为扩散半径)决定着注浆孔的布置和浆液消耗量,也是选择工艺参数、评价注浆效果的重要依据。但浆液在裂隙岩体内的扩散过程是隐藏的,目前还不可能在施工中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测,这样,浆液的扩散距离只能靠理论或经验公式计算。而现有的计算浆液扩散距离的理论公式还远未成熟,实用价值有限,经验公式又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浆液 (主要是化学浆液)总结的,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目前在裂隙岩体中注浆还没有可靠的预先确定浆液扩散距离的方法。

由于这一理论缺陷,给裂隙岩体注浆带来了如下问题:(1)注浆工程的投资和效果难以预计。当工程目的明确、场地条件清楚时,由于浆液的扩散距离不能预先准确确定,钻孔数量和材料消耗量的预算便没有依据。如果凭经验或工程类比法确定了钻孔数量和材料消耗量,则在这些工程量完成之后所能取得的效果又难以准确预计 (如注浆帷幕是否已形成要求的封闭条件),这样,在方案论证阶段,难以将注浆法与别的方法作对比。由于这一原因,注浆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国内矿山帷幕截流技术的推广中便遇到了这一问题,国外有些水利工程的业主也是因为这一原因而不愿进行坝基注浆。(2)确定孔距、浆液配比和注浆压力时的随意性太大。许多工程都需要通过多孔注浆,且要求注入的浆液能形成连续、稳定的胶结体。这时注浆孔的距离必须依浆液的扩散距离而定。当地质条件一定时,浆液的扩散距离又主要取决于浆液的性质和注浆的工艺参数。因此,孔距应该根据所选用的浆液在允许压力和时间内可能达到的扩散距离来确定。但在目前的注浆设计和施工中,注浆孔距和注浆材料都主要是凭经验确定的,这样便很可能因孔距太大或太小而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或投资上的浪费。

三、结论

1.部分学者已验证了裂隙岩体结构面的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因此,裂隙岩体结构面分布应具有分形特征,并可计算出其分维数。

2.岩体的分维数可以反映出岩体的破碎程度、节理发育程度、可灌性。而裂隙岩体的这些特征又严重影响着注浆扩散规律及注浆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注浆工程,用裂隙岩体结构面的分维数来定性的确定注浆参数。

3.工程岩体往往被节理和结构面所切割形成明显的节理岩体,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用离散单元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因此,可以将分形理论与离散元方法相结合,模拟出浆液在裂隙中扩散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葛家良.注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矿业世界,1995,(1).

[2]杨米加.注浆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6).

[3]李长洪.碎裂岩体注浆理论及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1999.

[4]谢和平.分形―岩石力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徐光黎.岩石结构面几何特征的分形与分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2).

[6]丁多文.岩体结构分形及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1993,14 (3).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生化分离工程;现状;新思路

0 前言

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四大主干专业课之一,在全国各大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涉及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机械学、工程学等相关领域背景知识;教学对象特殊,为面临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高年级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学成果重要,课程内容在生物工程学生就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企业在生化分离工程方面的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70%左右[1]。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关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命脉所在。

1 教学现状

生物工程专业的飞速发展,关于生化分离工程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也势在必行[2]。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类专业课,生化分离工程一般被安排在经历过一些实习后的高年级教学中。我校目前生化分离工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四的秋学期,学时为56学时,教学内容涉及预处理,细胞破碎,离心分离,膜分离,蒸发,萃取,沉淀,吸附,层析,电泳,成品加工等22个章节的内容,各个内容均为独立的操作单元,但又密切联系,使得课程内容纷繁复杂;随着分离技术和上游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分离技术涌现出来如:离子液体分离技术,也需要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课堂中需要给与学生的信息量猛增,课堂容量扩大的要求愈加强烈;作为教学对象的高年级学生在大四秋学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压力,普遍存在课余时间紧张,课堂吸收效果下降的问题;课程内容的实验环节需要的大型或贵重设备较多,仅仅依靠目前学校实验室建设条件不能够完全满足课程内容的实践。

目前,针对生化分离工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内各个高校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充教学时间和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配合理论课同步开设生物分离实验课,本校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了生化分离工程建设;南京工业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等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将生物分离的单元操作实验融入了“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之中;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开设了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及创新实验的三个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无疑从较高的视野上很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但目前各高校采用的结合方式为简单的累加结合,甚至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不仅没有很好的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更是扩增了课时,降低了效率,分散了学生学习重要知识的注意力[4]。此提高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从更贴近专业教学,更细致的创新角度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就必须有机的联系除了课程实验以外的各个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2.1 建立明晰的内容主线

由于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因此建立两条课程内容知识主线,横向和纵向把握课程精髓内容,以点牵线,可以让学生抓住知识内容的纲领,快速把握学习脉络。

横向主线以建立单元操作间的联系为主,将分离原理类似的单元操作相联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条主线的建立,尤其应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的基础课的知识,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拓展向课程中的内容,帮助学生从基本原理抓住知识的关键所在,更可以从类似的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发展创新出新的分离方法,如离子交换、等电点沉淀和电泳都是利用物质表面电荷分布的原理,因此在单元操作过程中对于电解质浓度和pH值范围具有严格的要求。

纵向主线以下游处理流程为主线,揭示由发酵液到细胞破碎再到初级分离、精制以及成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从生产的流程的角度为学生建立工厂中分离工段的整理概念,为就业后相关知识的应用建立基础。这条主线的建立应该以学生之前实习过的相关企业的分离工段为例,从感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好的建立分离工段的立体工艺。如以金霉素发酵分离工段为例:从沉淀到板框过滤,到萃取,再到结晶干燥。使得学生深入感觉整个生化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2 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包括生化分离工程在内的任何一门专业课都不是独立于培养计划的理论课程,这就决定了对于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从整个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高度建立合理的有机理论,才能够更好的进一步指导课堂教学的发展,更全面的引导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建立体系的主旨。

首先,对基础课设置应全面考虑专业课的需求,如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对与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在对化工原理的教学要求设置是应考虑全面为今后的专业课服务。

还有,有效安排专业课的开课顺序,生化分离工程主要涉及的是生化工艺下游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对上游的知识如微生物和发酵工艺学的内容有过学习,才能更好的了解分离对象的组成,从而明确生化分离的目的。

在再有就是在设置专业的培养计划时就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细致考究,使生化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精简与其他课程有过多重复的内容,如包含体相关内容的介绍与基因工程重叠,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微生物重叠;类比相类似的课程原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如蛋白复性的内容与反应动力学中竞争性抑制原理相同,介绍时相互联系,既对已学的其他课程知识有所巩固,又加快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2.3 密切联系实践环节

生物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专业的设置基础是建立在理论发展的实践应用。将生化分离工程理论课程的应用建立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实践就业过程当中。不仅仅拘泥于生化分离实验,更应该在整个本科教学阶段都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有所体现。

在开课前的实践阶段,如:生物工程的工程教育和生产实习,在工厂参观和实习的同时,为学生介绍更多不可能出现在实验室中的大型生化分离设备,讲解生化分离的工序,从感官上给学生更多生化分离的概念;在开课过程中,进行密切贴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课程,结合生化分离实验向工厂实际应用拓展,为学生就业后的生产操作讲清原理,铺平道路;对开课后的就业前毕业实习,要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生化分离的各个工段,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应用的环节,也是理论发展的源泉。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对生化分离工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发展创新,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融入已有的生化分离工程知识,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对生化分离工程的教学成果进行生化。

3 结语(下转第186页)

(上接第67页)生物工程专业是不断发展的专业,生化分离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改革的内容更是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不断开拓新思路,从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增加课程在学生就业及科研方向的实用性,为专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世光,杨超英.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81-182.

[2]高峰,黄儒强.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13-16.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数控编程与加工》 提高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经过教师的帮助指导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对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在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了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取知识;更新了传统教学理念,将以传授知识过程变为交互学习活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团结协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教学条件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围绕给定的学习任务,进行任务解读咨讯、策划任务解决方法完成任务的实验实践操作评价考核任务完成的质量4个环节来体验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创设实际工作过程学习情景,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

2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关键是学习任务的选取和设计。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2.1 选取和设计适合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选取和设计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教学条件来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

2.2 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

任务设计后,要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明确任务要完成的目标。

2.3 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有些任务是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有些任务必须是在学生的互相协作下才能完成的。学生要自觉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4 要给予及时总结和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当次任务的情况,强调完成任务关键,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自主

学习。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学习任务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强化实践技能,还可以提升职业素质。下面以生产任务“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生产”为例,具体说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学习任务选择、设计及实施。

学情情境一: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生产任务1: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程序编制12学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引导问题法、分组讨论法、示范演示法、实践操作法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进行程序的编制与校验;具备安全操作、团结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安全文明生产的知识;数控技术概念、内容;熟悉数控车床的类型、结构、特点及用途;数控编程指令的使用;数控编程方法。

教学过程及手段:(1)教师活动①讲解数控车床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知识②布置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零件图纸分析和工艺方案③示范法演示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的基本操作④示范法演示数控编程指令的使用方法⑤启发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数控编程⑥评价学生。

(2)学生活动①参加安全文明生产知识测试,签订安全生产保证书②进行零件图样分析和工艺方案分析③模仿练习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指令的使用④按照任务要求完成数控加工程序编制⑤完成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程序任务2: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12学时教学资料:任务书、指导书、零件图、检查单、部分工艺文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引导问题法、分组讨论法、示范演示法、实践操作法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已编制的加工程序确定编制完整的工艺文件;能够进行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加工,具备安全操作、团结协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零件的数控车削方法和检测方法;车削刀具与切削用量的选择。

教学过程及手段:

(1)教师活动①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析零件图样和已有工艺方案②指导学生根据已编制的加工程序确编制完整的工艺文件③通过引导问题讲解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车削加工及检验方法④示范演示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的数控车削加工⑤指导学生按照制定的工艺文件加工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⑥评价学生。

(2)学生活动①接受任务,分析图样和工艺方案②将给定的工艺文件填写完整③通过引导问题学习载体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及检测方法④按照工艺文件完成载体零件数控车削加工⑤完成自评和

互评。

阶段成果:符合图纸及检查单要求的合格零件:汽车离合器分离臂轴总之,在教学中,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现有教学条件来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

提高。

参考文献

[1] 段性军.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9,网学(http://).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建筑企业;统计分析;工作满意感;组织认同;离职倾向

0引言

组织发展关 键,潜藏于人的资源,在于员工对工作满意和对组织认同。在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的今天,员工离职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离职乃代表 员工对所属组织的一种否定,员工自愿离职是指员工主动离开企业的过程。过高的离职率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成本负荷和使企业竞争力下降。Porter等人指出, 研究员工离职倾向应把重点摆在退缩过程的心理层面,如工作满意感、组织认同等…。目前建筑企业员工自愿离职率已逐年攀升,且颇具严重性。建筑企业具有流动 性大、分散、野外、交通闭塞等自身行业特殊性,使得对员工离职问题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理论内涵。

1理论背景与假设

1.1变量涵义

工作满意感一直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热点问题,已成为组织中一种早期警戒指标。它是指工作者对自己工作所抱持的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工作满意程度高,则表 示工作者对工作抱有正面态度。组织认同是指员工是否将自己认为是组织的一份子,进而认同组织使命、价值观及目标,并将组织的利益纳入各项管理决策之中。它 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并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性,也成为组织行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离职倾向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者意愿。它是判断员 工离职行为的最佳指标,当一名员工离职倾向愈高时,其离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愈大。

1.2理论基础

(1)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 向关系。工作满意感表现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本文采用上述 10个指标作为变量的结构化基础,来检验员工总体满意感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影响;员工离职倾向受 工作本身的兴趣、成就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良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员工产生心理及生理的疲倦,影响工作上的情绪,进而使员工产生离职倾向;员工对主管领导的满意 感对降低离职倾向具有重要作用;项目价值是员工对于其服务的工程项目在完成上缴款及实现利润的多少等方面,所直接感知到的满意程度,经本研究调查发现员工 对项目价值非常关注;裙带关系是员工对于其工作中裙带关系所知觉到的满意程度,经调查发现企业裙带关系存在对离职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升迁考核由于对员工 的工作满意感有积极的影响,而对员工离职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员工对薪资福利的满意感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的观点,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角色冲突对员工的 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与离职倾向有正相关关系;具有自主性的工作能够让员工获得内部满足感,从而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企业发展前景对员工离职倾 向具有重要影响。

(2)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关系。Abramseta1.认为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并具有直接影响。 Bamber&Iyer的调查也表明,组织认同会降低组织一职业冲突(OPC)而且会显著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由此推断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 的解释能力。

1.3研究假设

尽管上述学者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合中国企 业。鉴于此,本文研究作以下6个假设。假设1: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 前景等变量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2: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3: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4:工作 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等10个变量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假设 5: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假设6: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

2研究方法

2.1抽样方法

为了控制员工所在行业和所服务组织层面的差异对离职倾向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样本取自我国某特大型建筑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2个下属企业的全体正 式员工共18345人.调查时间是2007~09—01—2007—10—31。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了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概率抽样法,问卷 共发出478份,回收419份,剔除填答不完整及刻意乱答者36份,最后取得有效问卷383份。有效回收率为80.13%,符合抽样原则,样本资料按不同 标志分组,如表1所示。

2.2统计分析表

(1)工作满意感量表。本研究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个案企业实际,按照设计流程,经反复修改、征询专家意见开发了一份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内容较完 善的员工工作满意感新量表,共由10个分量表,37个题目组成。示例性题目“建设项目所创造利润情况”、“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合理的晋升机会”及“本单位 的薪资水准”等。为了评定的科学性,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分别给予1~5分,非常不满意为1分,非常满意为5分,得分高低表示满意程度。Cronbachu系数为0.9016,见表2。

(2)组织认同感量表。该量表采用经修改Cheney(1983)的组织认同量表测定。共有l0道题目,示例性题目有“成为该单位的员工,我很自豪”及 “我向朋友提及我所工作的单位时会称其是很优秀的公司”等。计分方法为1~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5分,分数高低表示对组织认同感强弱程度。 Cronbachu系数为0.9490,见表2。

(3)离职倾向量表。该量表采用Farhet a1.(1998)的离职倾向量表测定。由 4道题目组成,示例性题目有“我常常想辞去我目前的工作”等。计分方法为1~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5分,得分高低说明离职倾向强弱程度。 Cronbachu系数为0.9206,见表2。  

3实证分析

采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缺失值的处理采用整列删除(Listwise)法。

3.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

从表2看出:一是各变量量表信度水平即Cronbach’su系数均在0.85以上,说明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问卷同质性、内部一致性程度高且内部结构 良好。二是就员工切身感受到工作满意l0个变量来看,员工的满意程度平均值介于1.97至3.01之间,且绝大部分低于总体均值3.0,说明员工对工作表 达了自己不满情绪。三是总体而言,员工具有较低工作满意感、较低组织认同度和较高的离职倾向。其中,员工最不满意变量分别是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及角色冲 突,这应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关注,需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3.2工作满意感各变量与离职倾向关系验证

(1)相关分析。经皮尔逊

(Pearson)相关分析,并做双尾检验(2-tailed),结果如表3所示。工作满意感10个变量离职倾向在0.0l显著水平上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性。验证了假设1关于工作满意感各构面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的结论。根据系数判断,升迁考核与离职倾向相关程度最显著,居二三位的是主管领导和工作 本身,说明这3个变量可能对离职倾向产生较大影响,但仅仅根据相关程度不能判断各变量对离职倾向影响程度,即相关分析只是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不 能确定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回归分析则弥补了这个缺陷。

(2)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强迫进入回归法(Enter)进行嚣究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看出,F=46.595,在0.01 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效果好,相关系数R=0.746,说明白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性好。R=0.556,表示这总体工作满意感一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 量55.6%的变异性。方差膨胀因子wF=2.252和Durbin—WatsonL即D一1.673,两种多重共线性测度系数均在标准范围内,说明白变 量的残差之问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回归分析表明,工作本身、主管领导、项目价值、升迁考核及薪资福利5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和常数项达到了0.01水平上显著,对离职倾向产生了直接影响,被引入回归方程。而工作环境、裙带关系、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和企业发展前 景5个自变量对离职倾向没有产生直接影响。尽管相关分析表明该5个自变量与离职倾向显著相关,这主要是由于该5个自变量通过其他5个自变量而与离职倾向产 生了显著相关。从回归系数B来看,升迁考核影响最大,工作本身和项目价值居二三位,说明这3个对员工离职具有更强的作用力。综合以上信息,用强迫进入回归 法最后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为:LZQX=5.704—0.272JSM1—0.191JSM3+0.200一0.313JSM6—0.092JSM7。以 上分析验证了假设4关于工作满意感各构面对离职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3.3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关系验证

(1)相关分析。经相关分析,并做双尾检验,其结果显示如表5所示。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651,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该结论验证了假设2关于员工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结论。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总体工作满意感回归系数及常数项达到0.01水平上显著性,对离职倾向产生了直接影响,被引入回归方程。 F = 280.867,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效果非常好。I r I = 0.651,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 r2 = 0.424,表示这整体工作满意感这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42.4%的变异性。VIF = 1.736,  D-W = 1.684,均在 标准范围内,说明自变量的残差之间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综合以上信息,用强迫进入回归法最后得到的一元回归方程 为:LZQX = 5.817一0.994JSM。以上分析验证了假设5关于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结论。

3.4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关系验证

(1)相关分析。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IrI= 0.777,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该结论验证了假设3关于员工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的结论。

(2)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组织认同回归系数及常数项在0.01水平上显著,对离职倾向产生了直接影响,被引入回归方程。回归结果中 F = 578.709,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效果非常好。IrI= 0.777,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R2=0.603,表示 这组织认同这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60.3%的变异性。VIF= 2.529, D-W=1.673均在标准范测内,说明自变量的决兹之间不存在.自 相关,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用强迫进入回归法得到的回归方程为:LZQX=5.774—0.946X。以上分析验证了假设6关于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具 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离散数学;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针对性,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对基础课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学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基础课教学的质量。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安排最有经验的老师上基础课。

1离散数学教学现状

离散数学是很多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对离散数学的教学研究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文献[1]提出用通模块化考核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献[2]提出了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文献[3]提出了以服务计算学科为目标的离散数学教改方针,阐明了学生对该课程在计算学科中地位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此教学方针和目标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文献[4]分析认为影响离散数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是:1)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生难于掌握;3)“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文献[5]提出从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类比法和增加举例等方面来提高离散数学教学效果。文献[6]分析了离散数学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工作中的重要性。

纵观以上各种离散数学的教学方法,它们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对该门课程进行尝试,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想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如果没有实际应用实例引入,直接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习题”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心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每一个部分的引入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例,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与教学方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而且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理工科专业有很大不同,该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强,学生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才感兴趣。

离散数学通常包含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该门课程当成数学课来处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联知识一点不讲,只讲课本的定义、理论;不讲这些知识的实际背景。对于这样处理的缺点是:1)学生感觉这门是数学理论课、跟计算机关系不大,因此不重视;2)由于没有实际的应用背景,造成学生学习没兴趣;3)全是定义、推理,让学生理不清头绪。

这样的教学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即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理论的研究打下坚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该门课的引入,每一部的讲解都应结合计算机领域的实际应用背景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为离散数学的每一部分找到贴切的计算领域的实例,通过实例阐述需要的知识,再过渡到离散数学的对应部分,让学生看到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需要这部分知识,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离散数学课程的引入

在进行任何一门新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都必须对该门课程作一个整体的介绍,主要是找出一些实例,讲清该门课是怎样一门课,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对于离散数学这门课,教师应该讲清楚以下两个内容。

1) 什么是离散?其实很多同学学完了离散数学这门课后,都还不知道这门课为什么叫离散数学。在百度搜索,得出了下面6个答案:(1)“分散的、不连续的、独立的”的意思;(2)不是连续的数据;(3)分散的数据;(4)这应该是相对于分析数学中的连续来说的,一般来说离散数学的最基本研究单元是集合,主要分析各个集合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少用到数与数的对应关系,也就谈不上连续;(5)就是孤立的点集,像区间,它在每一点上都是连续的,而像整数集,它的每一元素之间都有一点的距离;(6)说不太清楚,虽然自己学过。所以,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对于这门课教师首先应该说明离散的含义。上面各答案对离散的解释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函数 。

第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可以连续地取[0,1]区间上任意的值,这种变量叫连续量;而第二个函数的自变量只能取有限的几个值,这种叫离散变量。所以连续变量就是能够取某个范围中任意数值的量;而离散变量是只能取某个范围中有限个值的量。

2) 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因为时间、空间有限,计算机能存储的数据是有限的,因此,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任何一个变量都是离散变量。如在生活中,人眼见到的图像(非计算机里的)是连续的,经过数码相机的拍照(抽样和量化的过程)变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照片,即成为数字照片。计算机里的照片就是离散的二进制比特流,图像(灰度图像)像素的灰度值在计算机里是从0到255(实际上是用二进制表示的),即0,1,2,3,...,255。0代表黑色,255代表白色,只有0到255的整数,没有其他整数,而且没有两个整数之间的小数,即不连续的,这是离散变量。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利用、研究计算机,有必要研究这些离散的变量,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

3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部分的引入

在引入数理逻辑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推理判断,如偶数都能被2整除,6是偶数,因此可以推出结论:6能被2整除。但是,实际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其推理就复杂多了,如一个医生能根据病人的病症判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而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判断出病人得什么病需要很多前提知识,而这些前提知识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那是否可以把这些前提知识,全部存入计算机,病人只要把自身的症状输入,计算机就能诊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并开出处方,病人就不用去医院排队等候了呢?上述要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实现。数理逻辑就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基础。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逻辑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子领域之一。逻辑是所有数学推理的基础,在人工智能上有实际的应用。采用谓词逻辑语言演绎过程的形式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推理某些子命题。离散数学中数学推理和布尔代数章节中的知识就为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4离散数学中集合论部分的引入

教师可以数据库为例进行集合论部分的引入。在管理时需要把很多的信息放在一起,需要时可以把数据按要求列成一个表,打印出来,这就是数据库。把包含文字、符号、图形、图表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各种数据类型的集合,所以数据库就是一个集合。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排序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描述等这些很难采用传统的数值计算,却可以很方便地用集合运算来处理。集合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及其运算,更可以用来表示和处理非数值信息。因此集合论在数据库和知识库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发展,如扎德(Zadeh)的模糊集理论和保拉克(Pawlak)的粗糙集理论等。集合论方法已经成为计算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

关系数据库就是对一些二维数组进行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为此关系数据库必须向用户提供使用数据库的语言,即数据子语言。这种语言目前是以关系代数方法表示的,即它是以关系代数为其数学基础。由于引入了数学方法,使得关系数据库具有比层次和网状数据库更优越,现已代替这些类型的数据库,成为数据库中最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数据库。当今流行的各种大型网络数据库如Oracle、Foxpro、Sybase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

5离散数学中代数系统部分的引入

关于代数系统部分的引入,教师可以纠错码为例。如在计算机通信中都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即把信息转换为0、1序列,然后传递0、1序列,接收端在得到0、1序列后,再把它还原为原来的信息。然而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经常出错。在出错时,怎样判断所获的序列中哪些码出错,在出错时又怎样修改,这是计算机通信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中通常采用纠错码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而设计的这种纠错码的数学基础就是代数系统。纠错码中的一致校验矩阵就是根据代数系统中的群概念来进行设计的,另外在群码的校正中,也用到了代数系统中的陪集。

6离散数学中图论部分的引入

关于图论部分的引入,教师可以树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树在图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树在数据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树来表示某一家族的家谱或某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可以用它来表示计算机中文件的组织结构。二叉树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二叉树共有三种遍历方法:前序遍历法、中序遍历法和后序遍历法。通过访问不同的遍历序列,可以得到不同的节点序列,通常在计算机中利用不同的遍历方法读出代数表达式,就可以便在计算机中对代数表达式进行操作。

7结语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计算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没有离散数学就没有计算机理论,也就没有计算机科学。然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把离散数学讲成一门数学课,直接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习题”的教学,忽视了它的应用背景,让学生感到学习该门课没用,从而降低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课程教学在内容引入时,应结合计算机相关领域中的实际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笔者实际的教学检验,该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何中胜,庄燕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离散数学”考试方法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1):99-101.

[2] 廖伟志,李文敬,王汝凉. 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离散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1):93-95.

[3] 梁吉业,李德玉,吕国英. 服务计算学科的“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9,87(5):130-132.

[4] 黄巍,金国祥.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09(8):82-83.

[5] 费文龙,吕红. 提高“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24):140-141.

[6] 陈敏,李泽军.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251-252.

Discrete Mathematical Teaching Study and Practice with Glaring

Distinctive Computer Major Features

MO Yuan-bin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7

一、定义

1、技术状态控制

技术状态控制应包括:

(1)有效地控制对所有技术状态项目及其技术状态文件的更改。

(2)制定有效控制工程更改、偏离或超差的程序与方法。

(3)确保已批准的更改得到贯彻实施。

2、工程更改

工程更改可根据型号的复杂程度分类控制,对工程更改应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在实施前得到批准。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重要的设计更改应进行系统分析和验证,并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3、对偏离、超差的控制

偏离、超差的处理程序参照工程更改的规定进行,对偏差、超差的处理文件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涉及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生存性、互换性等,应征得顾客同意。使用代用器材需经审判,影响关键或重要特性器材的代用应征得顾客的同意。

二、技术状态控制的过程及重点

技术状态控制始于功能基线确定之时,贯穿于技术状态项目研制、生产的全过程。其过程主要包括:

1、建立技术状态控制程序或规定

在技术状态管理初期或功能基线确定之前,应首先建立产品技术状态管理的控制程序,以明确产品工程更改、偏离或超差的控制程序和方法。

在控制程序中,应明确工程更改的分类方法,然后根据工程更改的类别,分别明确其提出、分析论证、审批及实施的流程和方法。

在明确工程更改分类时应特别注意,在GJB3206《技术状态管理》中,提出工程更改共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并明确规定了三种更改相应的论证、审批等控制流程。但这种分类方法过粗,对于产品研制过程而已,Ⅰ类更改极少而绝大部分为Ⅱ类、Ⅲ类,使得更改控制方法无法根据更改类别进行必要的细化。同时,这种分类方法着重于从产品技术状态更改重要性方面考虑,没有考虑到工程更改对企业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及成本,实际操作性不强。为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套更细化的技术状态控制程序,将GJB3206中规定的Ⅱ类、Ⅲ类更改再进一步细化,从生产流程、进度、成本角度对工程更改进行进一步分类,并制定不同的论证及审批流程。如某工程更改造成生产工艺流程的重大变化或工装设备的大量报废重置,虽然并没有更改产品最终技术状态及交付资料,也应视为重大的工程更改,更改实施前应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并进行评审,经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而某工程更改同样没有更改产品功能基线及分配基线,但由于更改造成了已生成的大量零件报废,对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样应视为重大技术更改,并经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2、严格控制产品所有工程更改

在建立产品技术状态控制程序后,应严格执行并对工程更改百分之百加以监控。

在企业实际设计、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新研产品开发过程中,工程更改较为频繁,为了加快进度或者采用尝试多种设计、工艺方案,常常超程序处理,不采取正常的更改申请、批准、实施程序,而采用“现场问题处理单”、“技术单”等形式处理技术问题、故障或临时更改。而类似的超程序处理方法,等于使得工程更改脱离了监控,产品技术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新产品研发的特殊性,很多情况下采取“试错”的方法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实际操作时难以完全按照分析论证、审批落实的流程进行工程更改,故此类问题较为普遍存在。针对此种问题,首先应严格要求,尽量减少超程序处理的出现,对于重要的Ⅱ类工程更改,必须按要求办理手续,只有Ⅲ类更改才能酌情超程序,采用特殊形式处理。其次,应明确后续补充办理更改手续的要求,在超程序处理之后,应补充完成从分析论证到具体落实到文件、产品的全部手续,对于后续审批中未得到批准或提出修改意见的,应及时返工或重新申请,必须将所有的更改都在更改文件中得到反映,确保文件与产品状态一致。

3、确保更改的落实

在产品的工程更改得到批准后,应及时反映到设计文件及工艺文件中,并对更改情况作出完整的记录。同时,更关键的步骤在于确保设计文件与工艺文件、产品与文件的一致性。在设计文件向工艺文件的转化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设计更改不能及时落实到工艺文件的隐患。而在针对多批次产品的工程更改中,由于更改的论证、批准需要时间,造成更改文件发出时明确生效的批次在发到生产车间时已经失效,该批次产品可能部分已生产甚至装机,如果工艺、生产、检验人员存在疏忽大意,就有可能漏将这部分产品返工返修。此种情况就造成了工程更改存在未能落实到产品中的可能,未解决这种隐患,首先是加强各级责任人员的质量意识培养,要求工艺、生产、检验人员都各尽其职,严格把关,确保更改的落实。其次要建立设计、工艺、生产的畅通沟通渠道,加快工程更改的流转时间,减少因批次、时间等问题造成的隐患。

4、偏离、超差的控制分析

对产品偏离、超差的控制,不仅仅体现在建立超差、偏离的控制程序,更要体现在严格执行上。对产品出现的所有偏离、超差,要严格执行分析、处理、验证等过程,确保产品状态得到控制。同时,应对所有的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5、发挥技术状态控制委员会作用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福利满意度作为员工对企业福利制度和措施的一种感受和评价,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福利满意度对企业员X_X-~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提高员工福利满意度,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减少员工离职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

美国学者Lawrence S. Kleiman } 1999)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竞争优势关系模型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导致以雇员为中心的结果,以雇员为中心的结果将引起以组织为中心的结果,进而影响到竞争优势。以雇员为中心的结果指的是员工的能力、动机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态度。因此,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必须作用于组织内部员工,只有切实改善组织员工的心理、工作态度和行为,其政策和制度才能在为企业建立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上发挥作用。而员工福利就是影响其心理、工作态度和行为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员工福利作为现代企业全面薪酬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福利满意度则是用来衡量员工对企业福利的看法和评价,满意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cn。本文将探讨福利满意度对员工工作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机理,揭示企业福利与员工工作态度及行为之间深层次的关系,通过调整企业福利制度和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增强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使企业员工流动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2福利满意度与工作态度内涵界定

西方企业管理学界用福利满意度来衡量员工对福利的态度,用以观察员工对福利制度所持正向或负向的评价。Priced 1972)把满意度作为社会里的成员对其组织所产生的一种情意导向,而积极的情意导向为满意,消极的情意导向为不满意。福利满意度高表示福利制度带给个人一种愉快或正面的情绪感触,反之表示消极或负面。困此,福利满意度是一种组织福利被认知的程度,即员工对组织所制定的福利制度和措施的感受。

态度(Attitude)是关于客观事物、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广义的态度由3部分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Bobbins ,1993 ),工作态度是指员工持有的对自身工作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所表现的行为意向。本文所研究的工作态度包括了3个方面: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其中,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是员工对工作及组织情感评价,离职倾向则表示员工的行为意向。

3影响机理分析

福利满意度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等方面。

3.1福利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Porter&Steers (1973)表示离职倾向是当员工经历了不满意以后的下一个退缩行为。Mobley(1978)等学者认为离职倾向是指工作者在一特定组织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番考虑后,蓄意要离开组织,是工作不满意、离职念头、寻找其他工作倾向与找到其他工作可能性之总和的表现。

Wanous(1974)认为良好的薪酬福利制度能激励员工,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石璞t台湾](1991)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包括福利在内的劳动条件愈好,员工的工作满意与工作投人程度便愈高,而其寻找其他工作的意图和离职意愿则愈低。凌文轮、方俐洛等学者于19911992年期间,对11个城市,37家中日合资企业的中国员工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员工对企业的评价比较低,尤其对工资福利待遇不满意,而且员工的离职倾向达到了52.6%,后来把员工的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分为8方面,其中,薪酬福利仍然是影响员工去流的关键性因素。在福利满意度是否对离职倾向产生直接影响的研究中,学者Margaret L. Williams ( 2002)等通过对美国3家制造企业的389名员工样本研究发现,福利满意度对离职倾向没有直接的影响,但福利满意度会通过工作满意间接地影响离职倾向[2]。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福利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不仅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地影响离职倾向。

3.2福利满意度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是由个人的工作评估或工作经验所带给个人的一种愉快或正面的情绪感触。Locke(1976)在对工作满意度的要素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工作满意度包括了福利满意度这一要素。Jenkins&Lawler(1981)指出若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福利管理妥当,则所获得的满足可以延伸到其他工作构面的满意度上,更进一步认为薪酬福利是最可能影响员工满意的源泉。Howard&Larry W(1999)用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探讨对福利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员工有机会参与福利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就会显著提高他们对福利水平和福利制度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投人和提高工作满意度。Margaret L.Williams(2002)等美国学者在构建福利满意度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模型中,把工作满意度作为福利满意度的结果变量,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福利满意度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自己所在企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人,愿意承担作为企业的一员所涉及的各项责任和任务。组织承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60)提出来的,他认为员工对该组织“单方投人”的越多,就越不愿离开该组织,因为一旦离开,就会损失各种福利。美国学者Weathington ( 2000)研究指出,员工对自己所享受到的福利感到满意,会增加他们企业归属感和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谭展,凌文轮(2001)进行一项关于员工组织承诺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促使人们选择了这个组织,并致力于该组织,且不会跳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薪酬福利[[3]。企业通过福利向员工传达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3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是目前研究员工离职中最重要的两个中介因素。目前西方学界对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谁能更好地预测离职行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Porter&Steer (1974)与Angle&Perry(1981)等学者认为组织承诺在离职研究中是比工作满意度更重要的决定量。学者Farkas&Tet-rich(1989)和Mathieu (1991)则认为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程度大于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程度,这种观点是由于西方重视个人因素,认为雇佣关系被认为是理性和自愿的选择。许多研究者也认为不论是工作满意度还是组织承诺都不能完全解释、预测员工离职现象,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预测员工离职行为,并认为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都是影响员工离职的重要中介变量(Arnold&Feldman ,1982;Price,1997;张勉,2002)。

综上所述,我们将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作为衡量员工工作态度的重要变量,用离职行为衡量员工工作行为、考察福利满意度对工作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机理。我们借用西方学者Mobley的离职决策模型,认为在离职行为发生之前,福利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作为中介变量在实际测量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见图1。

此外,员工对各类福利的重视程度和偏好程度不同,因此,福利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Blau(2002)把企业福利分为两类:基本性福利和职业发展性福利,基本性福利是保健因素,职业发展性福利是激励因素。他并指出基本性福利有助于稳定员工队伍,防止员工流失;而职业发展性福利能增强员工的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结论与建议

了解福利满意度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的影响机理,是为了通过福利满意度这个重要变量对员工态度和行为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投入和控制员工的合理流动。因此,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福利和需求,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掌握影响员工的工作心理、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因素,就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创造企业持续的高绩效,为企业建立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笔者从福利满意度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合拢,挂舵臂,变形,效率

 

船舶舵系的功用是将螺旋桨产生的推进力通过舵叶的作用,使其推进力分解出向左或向右的分力,来控制船舶的行进方向。

船舶舵系是船舶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舵系的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船舶的推进特性和正常航行,并对船舶的工作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舵系建造安装过程的精度控制关系到船舶是否能达到船模试验时取得的速度和推进性能等船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以挂舵臂式舵系的建造在合拢过程中实际过程说明在满足船舶建造规范的前提下尽量的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建造周期的注意事项。

挂舵臂的铸钢件是在分段建造时已经预制在分段中,合拢时,主要保证合拢后的挂舵臂分段的中心线与舵线的理论中心线重合,或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其允许的偏差范围既是铸钢件的最终加工的车削余量。

例如某船:

排水量31800DWT

两柱间长 171.50m

挂舵臂分段的合拢过程

1.分段预合拢

在分段合拢过程中,分段的吊装过程中需要四个吊耳,以尽量保证挂舵臂分段与船体基线的平行度。将分段吊至待合拢区,调整分段纵向、垂向中心线,确定舵的理论中心线。全部复测后分段进行一次定位,根据分段中舵的实际中心线与船体的理论中心线的差值,并参考分段肋检线与船台肋检线偏差情况,调整后划出余量线后确定分段需要的修割余量荒。这里要注意的是割除量中要预留切割破口及焊缝烧焊过程中收缩的余量。

舵系理论中心线的确定:理论中心线是船体基线与0号肋位线的交叉点,向上垂直于船体基线。论文大全。(为方便操作,经常把船体的基线映射到船台)

舵系实际中心线的确定:从挂舵臂分段的中心及0号肋位线为准确定实际的舵系中心线,垂直分段向上延伸到舵机座等高位置,做一支架引钢丝线到地面,除去船台斜率的因素,所得线即为实际舵系中心线。

2. 分段定位

余量切割之后,将分段吊装到最终合拢位置,对分段进行精定位。分段定位的标准尺度根据舵系实际中心线和舵的理论中心线的及分段平台的水平度。确定舵线依据以下几点:

A:舵系中心线的确定。舵系实际中心线的拉线与轴系中心拉线需要同时进行,因为之前已经确定轴线位置,故此次拉线要保证舵线与轴线之间的间距和舵系实际中心线与理论中心线的偏离距离,使偏离距离和舵线与轴线的间距A在4mm之内。其次要注意舵系实际中心线与尾轴铸钢件之间的距离,即3951mm。

B:分段高度的确定。因为此分段的特殊性,处于整体的悬空状态。在确定高度的时候,由分段的最上12800平台处用盘尺与标杆的实际测量数据为准,兼顾到挂舵臂装配时余量和烧焊变形在5mm以内。

3. 吊钩的移除(烧焊变形的考虑)

因为以上定位是在吊钩的帮助下确定,需要用临时支撑固定好分段后移除吊钩,以进行下一步工作。把分段的前部纵舭与前一分段烧焊,后部用立柱支撑,固定好后放下吊钩。此时要预留分段合拢烧焊过程中的变形余量。正常情况下,分段的尾部会在烧焊后上升7~8mm,故此时应该使尾部比首部低7~8mm。即通过测量挂舵臂下舵孔的测量使舵孔的实际中心线偏离理论中心线的向前4~5mm。这样在烧焊最终完成之后,分段向上变形,挂舵臂下端向后偏移,达到实际中心线与理论中心线重合的目的。

4. 码板与烧焊

码板与烧焊过程中都要注意在分段的两边对称进行,且两边烧焊的进度要保持一致。烧焊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测量下舵孔的中心线,以确定无论烧焊过程中分段如何移动,要使舵系实际中心线与理论中心线在舵承的加工余量范围内。如发现过量的偏离,要及时纠正烧焊次序及速度,使之始终在可控范围内。直至最终合拢烧焊完结。在焊缝检验过后即可进行舵轴承镗孔的工作。

整个合拢过程中需要注意及可以提高效率的步骤:

4.1挂钩过程中钢丝绳长短的控制。

钢丝绳长短的选择是分段预合拢过程中提高效率的关键,若四个方向长短不合适,则分段不是处于与船体基线平行状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调整分段姿态,达到舵系实际中心线与舵系理论中心线平行的目的,以确定切割余量。

4.2荒料的切割。论文大全。

荒料的切割宁少勿多,以便在码板结束后在切割破口时达到合拢缝四周都有余量可用,使合拢焊缝宽度皆在要求的标准范围内,为使合拢烧焊中的烧焊变形在均匀的合理范围内。使烧焊的过程平稳有序的进行。

4.3码板及合拢缝的烧焊。

烧焊过程中要及时测量实际的舵线与理论舵线的偏离距离,发现偏离即要及时纠正,此步骤在整体合拢烧焊过程中至关重要。

4.4其他

分段的合拢定位过程中要有充足的材料及工具,人工的准备。如,铆工与割具焊具,划线工具,码板,支撑立柱,足够的脚手架及架子工。除门吊还需要准备车吊来吊装立柱,等等。工具备件及附件的准备也对整体的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在船舶建造的过程中,各船厂皆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时间殚精竭虑。论文大全。时间即使金钱在经济危机余威仍在的情况下表现得愈加突出。在之前建造船舶过程中,含有挂舵臂的分段在合拢定位的过程中,从分段抵场到码板结束需要两天半时间。经过考虑分析,在各个步骤中提高效率,使时间花费到不用一天即可完成。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CSQS 1998

[2] ABS rule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