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集锦9篇

时间:2023-12-22 11:23:54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 社区卫生 基本服务 治疗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治疗的病种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体现在以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合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合理应用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优质、价廉、可及性的基本卫生服务,适合社区的特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1 中医药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中医药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它以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及辨证论治为其特色。从中看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与社区全科医学观和预防观及方法十分相似,这些都是由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于是要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将中医药理论与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融为一体,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在社区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

2.1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上的优势 社区的预防与保健是按照我国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针对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提出三级预防的策略。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全科医生在社区必须反复宣传和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让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平时加强锻炼、调摄精神、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过度劳逸、饮食有节制及适当的药物预防。如用茵陈、栀子、鸡骨草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白头翁等预防菌痢等,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2中医药在康复上的优势 祖国医学早在二千年以前,就开始将导引、针灸、按摩、中药、药膳等治疗手段应用到康复中,经过多年的运用已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康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使社区内的残疾人、慢性病、老年人得到帮助。本中心成立后与残疾康复站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利用有利资源,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定期派医生到残疾康复站针对他(她)们的病情进行疾病诊疗、康复和预防,指导他(她)们利用器械做康复训练,功能恢复,解决他(她)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为早日康复重返社会做准备。

2.3中医药在治疗上的优势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时重在辨证,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对有些疑难杂病,即使未明确诊断,也可先辨证论治,不失时机地缓解病情,抓住治疗时机,且多采用天然的中草药,具有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提供人体自我修复时所需的物质。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并且费用低廉,在社区很受居民欢迎。

例1:司先生,49岁,2005年1月,单位组织体检结果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20u/L,血脂总胆固醇

6.7mmol/L,甘油三脂3.1mmol/L,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患者因工作忙放弃住院来到本中心。该患者形体肥胖,平时喜嗜肥甘厚味及烟酒,长期伏案工作,上下班坐车,休闲时在家看电视、看书,很少运动,活动后易感疲乏,时有口苦,舌质黯,苔黄厚腻,由于平时进食油腻烟酒过多,损伤脾胃致湿浊内生,日久化热化瘀蕴结于肝胆而致。于是初期采用清热利湿,理气化瘀;中期加用舒肝理气;后期加用养阴柔肝剂。治疗中除用中药外,还建议患者平时饮食宜清淡新鲜,忌烟酒,参加运动,但不宜过度劳累,保持乐观情绪。治疗期间患者除服用中药外,还注意改变生活习惯,每三个月化验一次,不到一年结果正常,体重减轻。以后间断服药三个月,无异常,停药半年后复查化验仍正常,近期随访一直正常,坚持运动。

例2:张x,女,6岁,2009年11月反复咳嗽一周,到医院后诊断为支气管炎,用头孢克洛及其他药物,三天后家长认为效果不好,又换一家医院,改用阿奇霉素等药,三、四天后病情未见好转。于是孩子妈妈带小孩到本中心,要求给女儿输液治疗。通过询问检查后,了解到孩子平素喜食香燥,少食蔬菜、水果,症见咳嗽、痰少、喉痒、咽痛,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于是我对家长说,停用抗生素,改用中药治疗,家长同意后,采用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止咳化痰剂,同时告知不能食用香燥之品,多饮水及蔬菜、水果,服用三剂后咳嗽大减,偶有咳嗽,再服清肺润燥,养阴止咳二剂后痊愈。

从以上看出,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普及中医药的诊治预防知识,应用中医理论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养生、保健、康复,将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区,解决社区居民看中医到大医院或三甲医院之不便,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中医药在社区医疗保健中的优势,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使中医药全面参与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它而乐于接受,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2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师;转变观念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经在该领域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要求学校教育康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动能力。传统观念认为,难道要让我们穿着白大褂来为他们治疗吗,这是医生的事情,应该送去医院,我们只负责教授知识。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类人―特殊儿童,他们不仅渴求教育的侵润,也需要医疗的康复。其实,这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和职责,我们要转变观念,勇敢接过社会抛给了我们的绣球。

2008年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率仅达到27%,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绝大多数从普通中小学校转任,更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与否,反映了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医生、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的欠缺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胡菡老师提出了“评估疗法”,并对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脑瘫的概念沟通、脑瘫的动作特点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从培养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复则培养的学生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相关科室等从事教育康复实践工作。

二、从课程内容上看。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特教核心课程以教育和心理为主;教育康复则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的康复为主。

三、从手段上讲。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特教以教育教学为主,而教育康复则以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个别化康复手段为主。

四、从对象上来看。

特教以学龄儿童为主,而教育康复以学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只能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同时,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无法实现、难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改革。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从而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特殊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入学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师提供教育服务,医生的作用逐渐淡化,教育与康复随之分离。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导与实施的“医教结合”,则将特殊教育服务的时间提前,康复医疗服务的时间延伸,从而使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就为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红云.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5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3

[关键词]综合式教学方法;康复医学;应用分析

现代医学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学活动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医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领会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相关能力,也可以把这理解为对知识的一种创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老师有极佳的驾驭各种医学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引进医学知识的大门中去。从整体医学教育的历史来看,教师都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名师自然有属于名师的教育方法。

1康复医学教学发展现状

康复医学是一门近几年来新兴的学科,在医学的范畴内它完全阐述的就是一种新的概念。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对人的功能性缺失进行相应的弥补,以达到最终提高人体整体免疫力的有效目的。康复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身体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和治疗,它可以被称作为一种处理类的医学学科[1]。在现代医学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疗法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3种疗法。在我国众多大型医学院,康复医学一直都是一门选修课程,整体教学的课时数非常少,而且其内部的教学内容非常的有限。很多情况下,当学校没有多余的老师来教授这一门课程时,往往采用的是专业老师代课的方法。这样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把具体的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康复医学的学习[2]。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将康复医学定为了必修课,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给予相关的重视。此外,在整体康复医学的课程中也加入了运动学、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概论和运动解剖学等等在内的学科内容。这样全面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康复医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综合教学方法引入了康复医学的课堂。

2综合式教学方法的类型

2.1发现法发现法是整个综合式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张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和动手实践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等到最后,让学生更好地动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发现事物的结果,整体发现的过程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不断发现和强化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以往的心理活动多数是重复一些旧的东西,而等到要综合运用包括分析、综合和归纳的方法去进行高级心理活动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在康复医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去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病例或者是材料去推敲出康复医学中的种种原理和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康复医学学习中的原理,那么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外部刺激学习动机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拥有更多的动力,而且所学到的康复医学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地印刻在脑子中[3]。学生无论是掌握康复医学中地一个概念还是解决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问题,到最后发现康复医学中的一个原理,所有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主动的。

2.2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一些材料的提出,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学习一些康复医学的知识。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观察实验和自己去查找资料的过程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2.3推测结论法

在康复医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患者在康复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学生再回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之后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一系列方法去更好地进行学习,到最后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当然,在整个推测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这样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会围绕着一个重点,有序并且更加系统地进行。

2.4完善解答法

如果康复医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那么老师可以在一开始采用讲解知识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把老师所有讲解的知识进行完善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进行充分的启发、指导和帮助,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4]。这种教学模式显著的优点就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老师见解之外的一些理论。如果学生本身有不同的想法的话,也是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的。

2.5程序教学法

在康复医学的课堂上,程序教学法也是经常被用到的一种方法。学生按照相关的课程教材和一定的程序去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把整体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过程更好地程序化[5]。学生可以按照相关的程序更好地进行独立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具体的可以把康复医学的教材分成若干个小段,然后对于每一节的内容都设置一个问题,等到学生回答出题目正确的答案之后,问题的答案又会指向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这种程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康复医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由难到易和深入浅出的过程,最终掌握起知识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2.6自学辅导法

在康复医学的的课堂上,自学辅导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时候,不仅仅可以把康复医学的课堂局限在课堂内部,也可以把它延伸到课堂的外面。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先编写一份适合自学的教材,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练习本和答案本的方式进行更好的学习。自学辅导法的优势就是在康复医学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本人的主动性,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自学辅导法是综合式教学法中最能够发挥其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课堂上,整个自学辅导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康复医学的相关教材,重点是培养他们独立做题的能力,然后是让学生进行精读,在学生读懂相关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做题,完成练习后再核对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把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点都很好地掌握了。之后,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自学,老师先给学生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按照提纲进行更好的自我学习,然后学生在这样模式的指导下再做练习题,最后通过自己检查和改正错误来做出总结。

2.7单元教学法

康复医学课堂上的单元教学法并不是完全按照书上的知识点进行单元的划分,而是根据整个康复医学的系统,把所有的内容都划分成若干个教学的单元,然后老师再按照其教学的单元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书本把知识系统进行割裂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划分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根据康复医学知识的难度来划分,另外一方面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来划分。

3综合式教学方法在医学康复课堂中的优势

3.1最系统全面的教学方法

纵观所有方式的综合式教学方法,它们都是把所有康复医学的知识严格地限制在一个全面严谨的系统中,这样其实能够更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起康复医学时不再是纸上谈兵。由于整个知识结构非常系统全面,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印象会更加深刻。

3.2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虽然综合式的教学里面有很多种方法。但是纵观这些方法的特征,无一例外是把老师从中解放出来了。老师不再需要在讲台上去讲解他的知识,也不再需要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去讲解知识。整个康复医学的教学甚至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其实这对老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其实起到的是一个启发者和诱导者的角色,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能力也会最大程度地得以提升。

3.3学生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把综合式教学方法引入康复医学地课堂中去,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因为打破了以往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模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不仅整体教学氛围会更加的活跃,而且学生掌握知识也会变得更加的印象深刻。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也是综合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色所在。3.4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康复医学在内的临床医学其实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康复医学课堂,由于太过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是很强。而自从把综合式教学方法引入到康复医学的课堂中之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4结语

综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而且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动用到老师和学生全体的力量,所以整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虽然综合式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但是真正运用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具体的康复医学的内容进行安排。同时兼顾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老师在综合式教学中能够随机应变,以求跟学生更好地进行配合。最后,一定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不同情况,更好地把综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医学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汪青.跨世纪的医学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4,2(12):103-108.

[2]王广义.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4,1(27):91-93.

[3]奚汉清,邢晓源.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引入博雅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3(1):48-57.

[4]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00-101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4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视,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3],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人们心目中重治疗轻康复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原有的残疾尚未进行康复,新发残疾又不断出现,老年慢性病也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先天残障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另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要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因果链条的最后一环就是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21世纪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4]。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康复医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套用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了过分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以传统的生物医学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主要强调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基础,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同时康复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主要运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中医针灸等来促进功能的恢复或代偿,体现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参与感、实践能力。而目前的教学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老师以授课为主,与学生缺少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亟须康复专业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差异明显;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心理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到对一些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工作和生活习惯病、老年慢性病、失能、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以及占整个国家人口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以及亚健康状态评估、恢复治疗与健康调理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老年性痴呆、老年神经运动系统疾病、慢性肺源性疾病、各类慢性职业病、癌症等患者,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2]。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同样人类生活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德将把社区医疗的人文化关怀推向极致,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化,将把社区养老、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生活教育及职业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康复预防将占主导地位,那时人们不只是进行简单的康复评估与康复训练治疗,而是将相当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的预防上。未来康复医学除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外,还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人人享有健康”和“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治疗”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之最高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除包括临床医学和物理医学相关内容外,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运动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教师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吸纳更多非医学专业人才加入康复医学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医药卫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目前凸显的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缺少与质量的相对缺少上,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尤其突出,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严重缺乏康复医学的实用型人才。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基层康复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笔者针对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作一初步的探索。

2.1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由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还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并且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转变,对我国的现行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康复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何种人才就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这对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康复人才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前瞻、全面、适时、实用。

2.2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全球医学教学最

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5]。而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则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创造条件。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④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⑤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⑥非逻辑性思维与思维技能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3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向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保健医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保健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这四大支柱,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2.4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5

摘要: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康复医学教育比较滞后。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加快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步伐;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教育;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关键词:康复医学 医学教育 慢性病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现代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 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0岁以上人数到1999年10月的资料统计已达1.26亿,并以3%的速度增长[2]。同时,慢性病也成了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家庭与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逐步地发展起来了。2002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紧康复医学的发展。

2.康复医学教育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康复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康复医学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的《康复医学教育草案》中已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方案,从而使康复医学教育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需加快发展步伐。

3. 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尽管国家对康复事业的发展做过明确的规定,但康复医学教育仍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省、市的康复医学教育是个空白。为此,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尽快改变观念,建立康复意识,重视康复医学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规定,促进康复事业的发展。

2.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康复专业的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开展康复医学教育。

3.加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由于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少[3]。因此,必须加紧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均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师)或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士(师),而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则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开设康复医学课,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建立康复意识,为毕业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4.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即使有也只是挂个牌子而已,只能开展部分传统的康复治疗项目,针对颈肩腰腿痛等病症进行治疗,而不能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中风、脊髓损伤、脑瘫以及骨关节病等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教学实习任务。卫生部在1996年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中早就明确规定:二、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任务是为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并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康复实习基地建设;同时,由于临床人员的康复意识淡薄比较普遍,有人根本不懂康复的意义,有人认为康复就是“理疗”或“按摩”,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了解甚少。所以,有必要尽快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康复意识。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的增强,为医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医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6

【关键词】 康复护理;康复护士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的目的,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1]。康复护理只有十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对康复护理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患者康复的工作中。

1 基本情况

我院康复医学科从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聘请的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35岁1人,平均年龄26.8岁;工龄5年及5年以下9人,6~10年3人,11~20年2人,>20年1人,平均工龄6年;学历:本科2人,大专5人,中专8人;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8人。所有人员均无接受正规的康复护理课程教育,无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其中仅3名护理人员曾外出进修学习。

2 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护士基础医疗水平偏低 15名护理人员中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居多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

2.2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及技能 15名护理人员均未接受系统的康复知识培训,对康复医学认识不深,存在着康复护理知识少,技能缺等问题,完全胜任和承担康复护理工作十分困难。

2.3 临床其他科室的护士对康复护理理解认识不深 康复护士面对外界的不解及自身信心不足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3 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康复医疗是一个新的医学领域,康复对象是各种功能残障者,因此,对从事康复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基础医学水平,还要学会康复护理的技术与技巧。

3.1 共同点

3.1.1 基础护理 康复护理首先应完成生活护理和有关基础医疗措施,即完成基础护理的内容。

3.1.2 执行医嘱 准确执行康复医嘱,这是完成康复医疗计划的保证。

3.1.3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残疾的动态变化以及康复医疗的效果,并及时向康复医生反映真实情况。

3.2 区别点

3.2.1 护理对象 康复医疗主要对象是残疾者和慢性患者,他们存在着各种动能障碍,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多方面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论其残疾程度如何,均应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或厌恶。

3.2.2 护理目的 康复护理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的进展,减轻残疾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走向社会。

3.2.3 护理内容:除一般护理内容之外,尚有:

3.2.3.1 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向有关人员报告。康复训练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理疗、针灸、运动、按摩或推拿等。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

3.2.3.2 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2]。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亦可利用力学辅助器等。

3.2.3.3 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技术人员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性质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3]。使训练在病房中不断地继续进行,让患者随时随地恢复功能,受到更大的裨益。

3.2.3.4 训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指患者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其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更完善、更理想地达到护理目标。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生活,重返社会[4]。

3.2.3.5 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会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讥笑和讽刺的言行[5]。

4 建议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康复护理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对康复护士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怎样培训优秀的康复护士是我们今后需要探索的课题。首先看看康复护士培训四要素[6]:

4.1 专业培训是重点

康复护理是一门新的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源于一般护理但无论从护理对象、内容、方式都具有它的专业特点,如康复护理对象是因疾病和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者,护理的内容多为患者的功能恢复,护理方式主要是“自护方式”。加强专业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康复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请康复专家来讲学授课;组织康复护士去外院参观学习及交流;鼓励和组织康复护士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及技术学习;工作中遇到典型病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康复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得到提高,以适应康复护理专业的需要和满足患者需求。

4.2 功能康复是目的

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残者恢复某些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也不可忽视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康复。心理康复非常重要,不少残病者因伤残缺陷而产生悲观失望和轻生念头,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康复护士在工作中要关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发生原因,从而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家庭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康复教育计划。要反复认真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以及措施和预期效果等,使患者逐步打消顾虑振奋精神,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康复护士更重要的是辅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日常生活的简单训练做起如:梳头、洗脸、穿衣。这些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训练必须由康复护士手把手一遍遍反复多次进行。训练中要准确把握尺度,不包办替代,不放任自流。

4.3 基础护理是依托

需要接受康复护理的人多数是伤残者,大多需卧床或活动受限制,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中许多人在院期间需要依靠护士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生活照料部分,还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康复患者要注意安全护理,防止发生坠床、烫伤,这些均需要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如果我们不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就谈不上患者康复,所以基础护理是康复护理的依托和保障。

4.4 健康教育是方向

把康复护理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把康复护理的技能传授给患者及家属,这是我们做好康复护理的方向和宗旨。康复护士有责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康复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宣教能力,有较丰富的知识,专业技术娴熟。要着重培训康复护士的交流技巧,要通过交流让患者信任护士,使护士较准确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要定期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和家属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尤其要讲述和教会其自护知识和技术,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训练,加快机体功能恢复,从而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士面对的都是功能障碍者,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较为脆弱。作为健康的守护者,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得技术,还应有健康的体魄、整洁的仪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言语修养。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患者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美好语言不但能使患者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康复护理的前景是光明的,前进的道路还有待我们所有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铺设。

参 考 文 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3]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4]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7

一、实施范围

从现在开始到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市符合条件的镇、街、区和市直医院全面实施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上级试点安排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全面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分级分工、高效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将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㈠整合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康复医疗机构。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残联康复资源与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各种不同康复需求的伤病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根据需求有计划、按步骤地设置康复医院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病院、慢性病院、残疾人康复医院或中心、养老服务网络等)。

㈡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建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室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镇、街、区村卫生室设立康复室(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纳入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㈢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区卫生院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发育异常、视力低常、听力异常或疑似残疾等儿童应及时转诊。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

㈣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医院或镇、街、区卫生院(室)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组织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镇、街、区卫生院(室)实际困难。积极与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支付办法和报销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积极推动康复医师多地点执业,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康复就医需求。

㈤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将康复知识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康复治疗技术定点培训医院作用,大力开展康复技术进修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区卫生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适宜技术和设备。加强专(兼)职康复技术人员培养配备,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加强对养老院、护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扶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功能,提高城乡居民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意识。探索制定康复医疗服务标准规范。

㈥充分发挥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市康复医学会的各项活动,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专家队伍,建立市、镇、街、区两级康复医学专家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指导本区域的康复医疗服务人才和技术建设,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相关检查指导工作。

四、试点原则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卫生局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残联、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㈡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镇、街、区要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包括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㈣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专业技术在康复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小、便、灵”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技术项目,为群众提供简、验、便、廉的康复医疗服务。

五、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制定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具体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等,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定期调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适时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㈢中期评估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持续整改提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㈣总结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终末评估,对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镇(街道)、各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基线调查,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政策,做好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㈡实行目标化管理。卫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督导评估,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镇、街、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搜集,安排专人逢双月底前报送工作信息,并做好试点工作文件、资料、照片、录像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规范管理。

㈢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卫生、人社、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好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有关要求,按规定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8

摘要: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在传统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综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辅助课程教学,提高疾病康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康复;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需要相当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员,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近几年,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生源不断扩大,教师授课负担越来越沉重。并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比较强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1]。而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己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近几年来,我们针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适当整合到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效果较好。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已进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三学期的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对康复科常见病,多发病已有初步地了解,而且能初步地进行评定,所以我们尝试在疾病康复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法,具体用于课程导入、临床实例、理论教学和康复治疗方案讲解等环节。

(一)多媒体病例录像导入

在课堂教学时,一个好的导入,具有吸引注意力、唤起求知欲、启发思考的作用[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理论与临床康复专业技能结合得很紧密,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又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课本知识,所以,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的做法是授课前针对所讲内容,先利用多媒体,介绍l-2个相关临床病例的录像,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发挥学生们主观能动性;在提供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导入新课,能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放映录像的导人法,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眼球,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听印象。

(二)多媒体实例讲解

教师教学过程中,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治疗技术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不失时机地放映,直接认识疾病。这些感性认识过程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使理论得到消化和掌握[3]。例如在讲授烧伤的康复时,我们首先得评定烧伤的面积和程度,这时候我们结合多媒体放映临床的烧伤病人的实例,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什么样的临床表现才是三度烧伤,对应着图片中的创面焦黑、炭化,树枝状栓塞血管;告诉同学们这些分度的关键要素是哪些,学生被这种视觉冲击刺激后,课程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再则烧伤早期康复的摆放是非常关键的,但是针对身体各个不同部位烧伤,肢体摆放的方法又各不相同,这时候我们采用动画鲜活地显示,同学们就能牢牢记住。

(三)多媒体康复理论教学

授课教师在课前详细准备教案,做到重点突出,精简扼要,层次分明。老师备课,不仅要熟知教材,还要备出自己对教材独到的见解、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而不是照本宣科,充当教材的“传声筒”。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查找临床热点资料,吸收医疗实践中的鲜活素材,资料可以是图片、电视录像、动画文件、视频文件、声音文件等等,并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将教案内容输入计算机,编制成电子幻灯[4]。授课时,除主要采用电子幻灯外,还利用录像、投影,配合适当板书等手段进行传授。如讨论冠心病的康复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提出问题,找出规律;这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克服长时间观看屏幕造成的疲劳。然后再通过三维动画计算机模拟,结合投影,直接告诉答案,从而加深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康复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5]。如通过动画演示冠心病发病中最关键的因素-粥样斑块的形成,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我们就会联想到有什么原因可以导致斑块的形成,诱导性提问,接着我们就会问,有哪些办法可以防止斑块的形成,同学们这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大家讨论之后与教材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一一对照,理论知识很好的得到诠释,讲解康复治疗方案时,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在突破重、难点时,教师要熟悉画面、录象、投影等媒体的适时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需强化的强化,需淡化的及时淡化,能够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四)疾病康复学课程的多媒体摹拟教学

由于康复医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症状和操作技术,若单纯理论讲解,比较枯燥抽象,学生由于无感性认识,掌握的效果不佳;我们利用电子幻灯可以将有关操作画面用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介绍偏瘫后病人关节活动受限时,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对关节活动受限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的实践和如何增强关节活动范围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直观地图像、图片演示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形象逼真,贴近临床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6]。

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教学使用的电子幻灯教材保留在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或者学生拷贝到自己的电脑里,课后,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必趣或者是自己认为需要强化的课程,按照示范练习,自己把动作做出来,启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也是个性教育的一种方法,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为个性化和谐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检验、交流, 渐渐地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交流工具,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虽然计算机多媒体以其灵活、生动、形象、鲜明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但是,现代教学媒体不能过多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完全代替。与其他教学手段一样,多媒体教学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应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应用不合适,非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搅乱了正常的课程教学秩序。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依然是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同时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独有的优势,如教师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使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运用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及情感感染学生,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医学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时,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选用多媒体,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从两者优化组合中求得最佳教学效果[8]。

通过近几年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多媒体课程教学,总结以下几点经验:1、运用多媒体辅助课程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借助其形象性、直观性,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方式可以多样,如一小段录像、动画、一个简单的病例资料,只要能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就可以了。2、补充的课件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料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相统一,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采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抽象化为具体的媒体材料,不能过多链接教学资料,避免学生“看热闹”和产生视觉疲劳[9]。3、把握时机 如讲解之前的启发诱导,突破重点、难点时的形象讲解;4加强互动,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人机互动,教学者能灵活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忽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临床技能教学特点,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医学多媒体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想更好地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要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和临床特点,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澎,励建安,孟殿怀,等.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0):912-913

[2]陆敏,黄晓琳.医学生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15

[3]刘铮然,崔成立,杨玉梅.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3-94

[4]苏邵军,李凤兰,蒋锡沂.电子教案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988-89

[5]唐静.扬长避短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成效[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1):45-47

[6]刘立东,刘开明.医学多媒体教学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77-79

[7]张琼,王静.医学院校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40-1159

[8]贾华生.关于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关系的思考[J].发展,2006,11:114-115

[9]刘红.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11:65

[作者简介]蒙兰青,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广西百色市城乡路98号神经病学教研室。刘华,(1978-)女,讲师,200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学位,从事康复医学教学和临床研究。目前正负责研究一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题。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编号Szwzy200705)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范文9

一、体育与医学中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体育运动中的很多理论知识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康复体育作为重点,使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能为病人药物治疗,而且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治疗。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对某些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由此可见,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

二、终身体育的培养理念

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将有效引领我们驶入积极向上的生命轨迹,而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我们勇往充前、顽强奋斗的精神,这将点燃我们对生话、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向以学生可以终身锻炼的教学方向发展,对于铅球、标枪、艺术体操、骑马、跑步等平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运动或者大家都会的本能运动在理论课中做以简单的讲解,有着基本的了解即可。而对与有着广泛的群众热爱基础,又有可实现运动场地的运动或者实用性运动,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太极拳等在技能课中培养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毕业后既懂得规则又有一定运动技巧且有运动场地的技能可以锻炼身体。

三、现代体育的健康观培养

重视体育保健学教育,使学生能对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和健康问题,为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

四、结合医学与体育知识进行医疗体育教学以适应未来需要

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它在21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是运动医学的一部分,是指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战争创伤、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生活中意外事故等引起的运动器官伤残都需要进行运动器官的体疗康复,以及骨关节病、身体发育畸形、偏瘫、截瘫、外周神经损伤等运动器官功能障碍的康复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有关体育医疗保健知识的学习。如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等,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为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疗程而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按运动处方进行定量锻炼。医疗体育不仅治疗疾病,同时还能促进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医学界把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为体育疗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医学专业课上学不到的,为适应未来医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学习。

五、因学施教,采用不同授课形式

对一年级新生仍以教学班的形式授课,这主要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各中学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不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采用这种授课形式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为以后选修课打基础。高年级上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选择上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选择一至二种体育项目,为将来锻炼打下基础。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