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10-09 08:44:51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院;建筑材料;教学与管理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占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6%,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本位,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2]。建筑材料是高职院校土建大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3],其教学目标是系统阐述建筑材料的标准、选用、检验、验收、储存等知识,介绍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专业开设了建筑材料课程,而各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各异,这就需要实行建筑材料类课程探索分类教学。建筑材料是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涌现,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建筑材料类课程,包括建筑材料,建筑与装饰材料,安装工程材料,道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建筑材料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程定位模糊高职的建筑材料课程缺乏清晰的定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做减法,模仿本科的教学方法,直接去掉理论比较深奥的章节。而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相当多的老师仍然是中职的惯性思维,照搬中职的教学模式,理解为高职就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做加法,就是把中职讲的内容再深入,再细化一点就可以了。显然,这些课程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同时,必须认识到,高职教学也不等同于企业培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求生的手艺,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岗位技能,并具备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开设建筑材料课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类:①材料类,如材料工程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检测等,这些专业是以建筑材料生产,检测为就业方向,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②技术类,如建筑工程技术,质安,工程监理等,这些专业学生在工程中需要使用材料,控制施工质量,需要强化国家标准的学习。③管理类,如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材料供应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需要学会管理材料,侧重掌握材料的性能及储存。④艺术类,如建筑设计,装饰工程,园林设计等,这些专业应重点掌握建筑材料的艺术性,装饰性;⑤选修类,如工程英语,法律事务,工程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只需知晓相应的建筑材料品种。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特点,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2)教学资源匮乏历年来学生的教学反馈都是建筑材料需要记忆知识点太多,太散,内容枯燥,考试成绩不理想。经过调研发现,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高职基本沿用本科的教材,缺少真正适合高职教学的《建筑材料》教材。而绝大多数本科教材过多偏重理论,追求宽泛的知识面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脱离,几乎都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和对应的课程习题,缺乏高职教学的针对性。许多教材编写时间比较早,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而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资源也是因校而异。许多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不足,无法开设符合课程要求的课内实验,学生无法动手操作实验。这就脱离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宗旨,当然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是近15年由中职升格为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迫使高职院校大量引进专业教师。而大部分引进的青年教师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拥有高学历,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聘请行业的能工巧匠,大多缺乏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一线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响应专业要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控制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学时,建议按表1进行调整。其中,材料类和技术类学生,建议额外配套1周的混凝土配合比实训或建筑材料参观认知实习,以加强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效果。理论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主,但必须紧扣现行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章节内容应进行大胆增减。比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土建材料和装饰材料;对于安装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建筑材料和安装材料;对于质安专业,应加强案例教学,比如讲授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引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耐久性破坏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对混凝土碱-骨料破坏的条件,危害和特征有直观的认知。对于涉外工程相关专业可以增加建筑材料专业词汇,并适当引入国外标准进行比对。如混凝土强度试件,我国标准是做立方体试件,国外标准是做圆柱体试件等。同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职业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参加建筑行业“九大员”证书考试,甚至一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而对于艺术类,选修类专业,应大幅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总之,教学必须响应各专业要求,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服务。表1不同专业建筑材料课程学时分配Table1Coursehoursofbuildingmaterialsindifferentmajors专业类别总学时理论学时课内实验学时配套实习/实训材料类5236161周技术类4230121周管理类4030100周艺术类242040周选修类202000周为保证建筑材料课内实验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应投入经费建设相应实验室,如集料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及砂浆实验室,钢筋实验室和防水材料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检测参数先以强度为主,逐步扩展到其它参数。根据理论课程的重点,并考虑学生课内实验的时限性,建议开设的课内实验如表2所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选择。为了保证课内实验效果,建议参考国家标准,组织相应老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册,并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册,计入实验成绩.(2)改革考核办法,丰富教学形式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在教学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自。建筑材料类课程必须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废除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二元制评分办法,改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元制评分办法。建议按课程报告占10%,课内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参观实践占10%和期末考试占50%的五元评价方法。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里着重谈一谈课程报告和参观实践。开课之初,老师可以列出与建筑材料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PPT。开课4~5周后,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种课程报告由学生自行选定具体题目,自行分工和制定计划合作完成。其间,师生可以充分进行讨论,解决课程报告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形式的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了解了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也为三年级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资源,组织材料类和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应紧密围绕建筑材料相关课程内容来开展,比如参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了解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流程;参观泵送混凝土施工现场,了解高层建筑施工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参观预制构件厂,了解主要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种类和用途;参观检测公司,了解建筑材料检测的程序及主要参数。参观完成后,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回答学生的问题,分享电子教学资料,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电子教学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视频资料,课程习题,国家标准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老师建设建筑材料精品共享资源课,将课程资源电子化,网络化。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比如鼓励学生自行学习规范并动手录制实验视频。老师可以将优秀视频纳入资源库,并给学生计入平时成绩。(3)紧跟行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遵循“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对接,密切关注新材料,新规范,新工艺,不断了解建材行业最新动态,不断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能力。“送出去”是指通过选送建筑材料的任课教师参加行业培训,行业交流,顶岗实习等举措,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而“请进来”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外聘专家,校企合作等举措将建材行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入课堂,来帮助指导年轻教师[4]。(4)引导优秀学生,提升整体效果对于少数优秀学生,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引导课堂外的学习,主要形式包括:①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显现,许多老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纵向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吸纳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在课题进行中,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成果形成论文或者专利,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②参与工程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院系应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和对口企业,选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如检测公司等,参与工程项目,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职业能力。③参加材料类各种竞赛。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文化节等,定期举办院系层次的建筑材料知识竞赛,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地方和全国竞赛,比如“苏博特”杯全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的交流,以赛促学。少数优秀学生通过课堂外学习,将取得一系列成绩和成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会提升其余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结语

随着建材行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旨在与同行交流,共同推动建筑材料课程前行,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9):44-48.

[2]范世森.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54-57.

[3]钟静,李燕燕,张鹏.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5):142-143.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一、精选交流素材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基石

1.交流的素材应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全面、典型的交流材料,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建构意义之后,教师提供的交流素材是:在小组中说一说:16、45、11、24、18、19、33、91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你是怎样判断的?组织学生判断内化,以实现变式强化。这个素材的选择既巩固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交流的素材具有开放性

交流性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老师组织了一个操作活动(从12个小正方形中拿出几个,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就选用了简单常见而又开放性的素材:12个小正方形可以全部取,也可以取其中的几个,都能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正因为在小正方形数量选择上的开放,才使本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交流味。

3.交流的素材具有丰富性

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散发数学文化韵味的材料。在“经历交流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环节,教师就在创设问题冲突以后,带领学生体验了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的“厄拉多塞尼筛法”,在了解“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质数表判断哪些数是合数,进而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或几个素数和的形式,从而自然揭示“哥德巴赫猜想”。

二、设计交流过程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关键

1.借助问题引领,激发交流兴趣

好的交流活动应该体现在: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进行初步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都是拿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能拼成许多种不同的长方形?而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呢?”这一问题犹如平静的水面抛进了石块: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明确了交流的问题指向:即拼出长方形的个数(也就是一个数的因数)上。

2.经历交流全程,感悟交流策略

有效的交流应是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交流活动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数学活动的学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从而聚焦所要交流的问题“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第二层次的活动是分类判断:既有对20以内数的因数个数的观察分类,又有独立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判断内化。这个层次的数学活动重在思维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思辨、交流中逐步建构素数与合数的意义。第三层次的活动是在制造的认知冲突中经历了一次数学文化之旅:从“厄拉多塞尼筛法”到“哥德巴赫猜想”,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一个层次是观察20以内数的奇偶性和质数合数的特点,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和形成的交流经验来玩“猜电话号码”的游戏,在拓展迁移中丰富了学生对整数特征的认识,在实践应用中提升了交流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

3.侧重过程反思,提升交流品质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诗人奥特・海特曼认为:科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小学《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广阔的大自然,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课程之一。《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那是非常片面的,也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们需要动手操作实验,需要亲身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需要完整的过程体验。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探究氛围,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表演出绘生绘色的科学课。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提问的过程是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学生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行识别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教师必须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让给学生,营造提问光荣的氛围,创设良好的问题生成环境,对学生的提问做到热情鼓励,耐心倾听,认真对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蜗牛》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蜗牛后说:“同学们刚刚看了蜗牛的样子,有没有关于蜗牛的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交流?”这一问引发了孩子们的思维,于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为什么蜗牛的触角一碰就缩回去了?”“蜗牛没有脚怎么走路呢?”“蜗牛的壳有什么作用?”“蜗牛喜欢吃什么?”等。来自学生的问题都是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有积极性。又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到大的马铃薯在小的烧杯中浮,小的马铃薯在大的烧杯中沉这一现象时,问学生你们认为马铃薯的沉与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一共提出了如下猜测:可能与马铃薯的重量有关;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水的干净程度有关;可能与水的浮力有关;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等。然后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课堂上不能解决,教师要作妥善处理。

二、资料让学生收集

收集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每一位科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因此,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把收集资料作为科学探究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当中,由于收集资料所需的时间多,收集的手段复杂,渠道分散,不宜安排在课堂内进行。我们要加强收集资料的目的性教育,营造收集资料的氛围,指导收集资料的方法,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收集资料的工作落到实处。如:我在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时,告诉学生通过收集查找有关人体的资料,能让我们了解许多人体的奥秘,同时也能印证自己的观察结果对不对等。学生明白了这些收集资料的目的后,激发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兴趣,于是自觉参与到收集整理资料的活动中。对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教师要组织进行交流,对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并让他们介绍自己是怎样进行收集的(读书、看报、调查访问、实地查看、网上查找等)。对做得不好的,要加强方法指导,或者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督促检查,促使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

三、材料让学生准备

准备好实验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实验材料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准备、二是学生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或2人或4人甚至6人一组,需要很多实验材料,而这些材料都靠教师准备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是弥补课堂实验材料不足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准备学习材料的习惯。为了使教师布置的任务(准备学习材料)易于实施,具有可行性,教师首先在学期初就应该通读教材,认真分析教材,整理归纳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材料哪些应该是教师准备的,哪些应该是学生能够准备的,列成明细表,张贴在教室内,每次课后提示学生下一节课应准备的器材,要求让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教师坚决不准备,杜绝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其次,要建立材料准备的检查机制,发挥学科代表(或小助手)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另外,对那些经常忘记带材料的学生,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理解认识到孩子参与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意义,协助孩子完成一些材料准备工作。

四、方案让学生设计

《科学》课是一门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课程,分组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一个主要教学活动,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在开展小组科学实验的集体里合作交流,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获得许多动手、体验、感悟的机会。因此,开展好学生的分组科学实验,是实现《科学》课课堂教学目标重要的一环,而学生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又是学生做好科学实验的第一步。常规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设计实验方案比较难,都是让学生照书或者代为设计,学生照着方案做,结果是看起来比较轻松,任务完成也比较好。实质是学生不动脑筋,缺乏创意,看上去很规范,实际上收获却很少。我认为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却有很多好的想法,而且很多是教师都想不到的,因此,实验方案首先应该让学生来设计,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予以修订。如我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便让学生推测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然后我问:应该怎样来验证?孩子们都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我再问:应该怎样实验?你们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吗?继而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比我想象更多的答案,如:在气球中注入空气,把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在塑料袋中注入空气,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把一个装满空气的塑料瓶用气球封住瓶口,把塑料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瓶口的气球是否会鼓起来;・・・・・・学生的这些设想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得到指导、得到认可,重新修订便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实验方案。

五、活动让学生经历

现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给他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中,科学活动过程是一个收集证据,建构新知的过程,因此尤为重要,尤为关键。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现、不断生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和精彩。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通过师生的努力完成验证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方案后,就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而且时间要足够充分,至少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操作一次,每次操作时,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仔细观察。通过这样的活动经历后,孩子们获得的经验就更丰富了。他们不但知道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缩小;而且还知道温度的高低对热胀冷缩也有影响,温度越高,胀得越大,建构的知识体系更完整。总之,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实践,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教师组织 问题 解决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平时生活中的体会与积累,发挥想象力,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典型的游戏形式。角色游戏以其贴近生活、灵活多变的特点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但是角色游戏的开展是与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分不开的,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自身教育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组织工作中,教师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希望对幼教事业的进步有所帮助。

一、角色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一般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游戏中加入自己的想象,通过运用辅助材料和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形式,幼儿喜欢游戏,而在众多游戏形式中,对角色游戏也是更加偏爱。角色游戏在幼儿两三岁时产生,在学前晚期达到高峰。角色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须体验的游戏形式。角色游戏与其他游戏形式相比有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高度独立自主的游戏活动。对于游戏的主题、情节都有什么角色,由谁来扮演角色、用什么材料,这些都是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进行的。正是如此,角色游戏过程都是幼儿自愿自发的,没有成人的意愿指导与组织。

(二)特殊的想象活动。

想象创造是角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幼儿的角色游戏是在想象的前提下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反映不仅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反映过程中加入幼儿自身的理解想象与创造。即便是同一个主题,幼儿也会在不同情况下创造出不同的场景与清节。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方面要素组成:

(一)以人代人。

角色游戏,顾名思义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在游戏中不能缺少的是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角色一般是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并且十分熟悉的角色,如爸爸妈妈、老师、医生、司机等,幼儿在扮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不仅发展了幼儿想象力,而且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扮演的角色在生活中的感受。

(二)以物代物。

很多物品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需要小道具,如客厅中的小茶具,医院里的听诊器,街道上的公交车,这些在幼儿的游戏情境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游戏时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幼儿面对此种情景,会用其他一些材料代替游戏中重要的物品,如小椅子可以是公交车,冰棍棒可以做听诊器。而且大多数时候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一个物品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小椅子这会是公交车,下一个场景就是大白马了。游戏中的以物代物要求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对生活中的事物非常熟悉,了解事物特征,并通过加装饰实现以物代物。

(三)动作和情景的假想。

角色扮演是以动作语言体现的。在游戏过程中并不是将材料一一展示就算完成游戏,幼儿会动手操作玩具,结合语言创设假想的情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要说明的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的某一具体动作,而是一个概括动作,如售票是售票员的一个行动概括,但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由想象与创造。

(四)内部规则。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角色、材料、动作、情景等的想象虽然看上去天马行空,但是其实幼儿还是追求逼真的表演,并且遵循逻辑原则,使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符合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如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医生负责检查病人的身体,并且嘱咐病人好好吃药。角色扮演过程中虚构性和真实性相结合创造性地体现生活。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组织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首先幼儿参加角色游戏可以自主自愿地参与角色游戏的规划与安排,不仅从中体验到极大快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锻炼与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想象力得到很好发展,幼儿发展想象力一方面对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运用,另一方面为幼儿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再次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交往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角色游戏是帮助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活动形式,但是在幼儿园观察过程中不难发现幼儿园中的角色游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角色游戏的功能。因此笔者通过对幼儿园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详细分析观察记录发现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游戏形式单一,幼儿对此兴趣贫乏。

案例一:在观察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笔者发现区角活动开始以后,角色扮演区几乎没有幼儿的身影,后来老师发现各个区角的幼儿分布不均衡,有些区角幼儿过多,便引导幼儿过来进行角色游戏,幼儿们进入角色游戏区角后没有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只是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触摸,老师发现后引导幼儿一起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玩起了妈妈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的游戏。

笔者观察的幼儿园组织的角色游戏形式陈旧单一,只是以简单的娃娃家、理发厅、售票厅、商店等为主题形式,虽然可以由同一主题展开不同情节,但是总归换汤不换药,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新鲜感,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接触的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角色也非常丰富,因此单一的娃娃家、理发厅等情景多次重复已经使得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缺乏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不利于幼儿发展。

(二)角色游戏材料不充足,幼儿活动受到限制。

角色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需要各种来源于生活的模型、器具等,但是由于幼儿园经费不足或教师不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预想游戏发展程度,所以用于角色游戏的材料非常匮乏,幼儿园中角色游戏的材料只是简单的几种,而且看上去非常简单,这就造成游戏背景简陋而单一,很多材料不够形象生动,情节发展时没有相应材料供给适用,幼儿需要什么都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进行以物代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幼儿的思维停留在眼前情境中,不能继续拓展更为复杂的情节,不利于角色游戏有效进行。

(三)与其他活动相比,角色游戏中教师缺乏对幼儿的指导。

很多老师认为,角色游戏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所以放任幼儿自由结伴活动,给予幼儿高度自主,很少进行干预,只是站在一边等候活动结束或干脆离开游戏现场趁机完成其他工作,而不会过多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有时候幼儿在游戏时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主动呼唤教师时,教师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应付了事,不会和幼儿过多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使得幼儿看似是在游戏,可是能力水平没有很好地向前发展,角色游戏没有体现出本身的意义所在。

案例二:游戏开始了,幼儿们自由结组进行游戏,老师在办公桌完成之前没有做完的手工。几个幼儿一开始一起玩去家里做客的游戏,进行了大概五分钟左右,其中扮演爸爸的孩子在一边抠道具的袋子,过了一会“妈妈”和“孩子”还有“客人”也一起加入抠袋子的行列。老师在一边一直没有注意到这边的情况,过了一会儿,其他组的小女孩去老师那告状,说他们不玩在那抠坏了玩具,老师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而是在椅子上看着他们,让他们不要抠袋子继续好好玩游戏。

案例中老师不能在幼儿游戏中做好观察,而是趁这个机会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幼儿的需求完全不知,更不用提根据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手段方式进行引导了。角色游戏虽然要以幼儿的自主选择为主,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幼儿,自己几乎不了解情况,这对幼儿来说进行所谓的角色游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四)教师注重幼儿的常规教育,忽视情感交流。

部分教师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是会和幼儿交流的,但是他们交流的大多是向幼儿传授品德和习惯上的要求,如不能争抢破坏玩具,不能大声喊叫,不要追跑打闹,等等,只是在他们认为幼儿的行为违反成人世界的规则时,会对幼儿进行管教和控制,而很少心平气和地融入到幼儿的游戏情境中,和幼儿一起游戏,与幼儿进行亲切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游戏情景进一步发展,拓展幼儿的角色体验,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在幼儿遇到困难或游戏情节过于简单时,也不能很好地激励幼儿继续探索。

(五)角色游戏结束以后缺少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角色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很少对游戏进程进行评价,也不会组织幼儿彼此交流,教师会做的只是叫幼儿整理游戏场所,最多是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幼儿进行批评。这样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感受或经验积累得不到疏理,角色游戏似乎成了一个走过场,使角色游戏的组织失去了原本意义,幼儿不会从中有很大收获。

四、教师很好地组织引导角色游戏的策略

角色游戏是一种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有益的活动,教师必须开展和加强对幼儿的指导,从材料的准备到幼儿兴趣的激发,活动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及结束后的适度评价。对幼儿的指导,教师要注意以尊重幼儿主体性为前提,根据幼儿的年龄、具体的游戏情景、具体的幼儿特征,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一)从幼儿兴趣出发,丰富角色游戏形式。

现如今娃娃家、医院、公共汽车等角色游戏形式已经为幼儿所熟悉,幼儿会因为没有新鲜感而缺乏兴趣,不利于角色游戏顺利进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采取新情境、新模式进行角色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既可以使角色游戏更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同时主题活动更会不断深入,角色游戏随着主题活动同步发展,游戏内容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化,这样幼儿有机会在更多情境中体验和展示自己,从而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各种资源,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和幼儿一起活动,还可以联系社区申请社区中类似商店、医院等活动场地,带领幼儿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进行游戏,这些因素的引入会给幼儿带来很强的新鲜感,使幼儿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教师在为幼儿准备游戏材料时要注意为幼儿提前精心准备所需的材料。准备材料过程中要注意所准备材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因为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对幼儿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材料更准确地感受和体验角色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引导游戏更好地发展。而在游戏进程中,幼儿可能会由一个游戏情境发展到一个新的游戏情境,就会需要新的材料,教师就应进行预先设想,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相反幼儿看见材料更有可能会向新情境发展,从而丰富幼儿经验。

(三)教师应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适当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角色游戏的本质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角色游戏不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只需看护幼儿安全,其他由幼儿自行决定,对幼儿撒手不管。有研究表明,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适当对幼儿进行指导有利于游戏目标的实现,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幼儿在游戏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教师应该在游戏进行时密切观察幼儿动向,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应盲目立即上前帮助,应该判断幼儿是否能自行解决遇到的困难,如果可以,则教师不必急于上前指导,可以给幼儿机会自己解决;如果幼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主动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启发,帮助幼儿一起解决困难,继续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对事物的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向新的情景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观察思考,找到适当的机会,也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用巧妙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点拨,借助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推动游戏向新的情境发展。

(四)教师应重视情感交流。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更注重纠正幼儿的行为问题和幼儿纪律管理,而很少与幼儿进行感情交流,有研究表明不关注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所以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幼儿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关注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为他们多提供探索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多对幼儿进行赞扬、鼓励的正面评价,如果幼儿行为上出现问题,则教师不应训斥,而应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鼓励,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尊重,从而积极向上发展。教师还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幼儿行列,与幼儿一起游戏,这样有利于维持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推动游戏发展。

(五)游戏操作后要组织幼儿彼此交流分享。

幼儿之间进行交流,把自己在角色游戏过程中的感觉想法或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会使其他幼儿从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拓展幼儿思维,丰富幼儿的经验,还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角色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根据游戏主题,对游戏进行适当总结与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整理自己在角色游戏中的收获,还可以培养幼儿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角色游戏对幼儿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之上的,教师很好地组织角色游戏就是条件之一,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存在哪些问题,进行相应改正,从而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渊莘.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相融和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教育探究,2009.03.

[4]孙民从.浅析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学前教育研究,1998.04.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7-03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核心是学科建设。大学在国际及国内的排名主要取决于该校学科的发展水平。世界上一流的院校,首先是拥有一流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围绕学科建设这条主线,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在师资队伍、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家对新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材料领域发展迅猛,学校对材料学科的总体发展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学科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如:①学科尚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②学科尚无部级的科研平台;③学科在教学方面尚无部级的教学名师及教学成果。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的基础下,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我校材料学科在市属高校现有的领先地位,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尽早步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仍然是材料学科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师资队伍的现状。有了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才能出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有了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学科骨干人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科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材料学科有教职员工84人,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已拥有国家百千万一层次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但部分学科人员分散在学校其他部门,总人数在相同学科中仍属于中等偏少的状态。部级人才较少,仍达不到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要求。

2.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未来发展。学科现有5个特色研究方向:高性能与功能纤维材料、膜材料与膜过程、新型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设计、结构与性能和无机功能材料。2012年学科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了7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自己的优势科研方向建立了学术梯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我校材料学科积极贯彻落实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广开引进人才渠道,坚持培养本学科优秀学术人才与选拔、引进国内外材料学科优秀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相结合的方法。2010~2013年已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中科院山煤化所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的优秀中青年学者来校工作。2014~2015年材料学科将继续依据各方向的发展需要,适度引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金属材料方面的优秀科研、教学人才,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目前已意向引进美国宾州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十二五”末学科教职工总数预计达到100人左右,整合分布在院外的本学科骨干教师,总体形成专职教师95人左右的队伍。材料学科将继续对教师实行分类考核,加强完善教师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能力和特点,强化教师自身的特长,确定以教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青年教师的专业和科研方向,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现有科研团队,促进他们专业专长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位人才的作用。近年来,学科通过实施国内外访问学者、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出国访学研修等项目,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有较大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者,储备了学科拔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后备力量。目前,材料学科已具备冲击部级人才称号的实力,将在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教学名师、青年等方面有所突破,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增部级和省部级称号人才5人次,为材料学科建设以及整个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科平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学科平台的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I类建设学科,建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不仅是凝聚人才、科研工作者展示智慧的舞台,更是学科创新和进入当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基础平台。多年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科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已建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膜技术工程中心、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16000m2,设备总金额达9000万以上,万元以上设备400余台套。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管理制度,如《天津工业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天津工业大学校级、学院(系)管实验室管理办法》等。

2.学科平台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材料学科既重视提高本学科的科研水平,还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现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设置了“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与“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交叉设置了“材料检测与系统”和“生物医学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结构,提高了学科整体水平,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材料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师承担着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部级、省部级课题,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相关研究已处在国内该领域的前沿,已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2014~2015年,材料学科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力量论证、筹建“能量存储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加速材料学科建设的发展。材料学科及时跟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对比学科发展找差距,积极组织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I类学科建设任务,争取市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更大成绩,早日具备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条件。此外,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和激励政策,争取尽快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市属高校部级科研平台的突破,通过协同创新,做大、做强学科科研平台。

三、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ESI情况、SCI影响因子、他引次数等几个方面。材料学科已出台激励政策加强引导、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在学科奖励政策的指导下,2011~2013年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被SCI、EI、ISTP检索的数量及JCR一、二区论文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科研论文的质量迅速提高,但高影响因子和高他引次数的论文数仍相对较少,国内学术刊物论文的他引次数也有待提高。2013年材料学科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资助计划”,并从学科建设经费中给予支持。一年来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30余人次,提升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同时,教师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巩固和提高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2.科研获奖。近年来,学科在中空纤维膜材料、功能及智能纤维、相变材料微/纳胶囊、高性能纤维等领域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和特色。过去5年中连续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二等奖,2012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各1项,2013年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2012~2013年获得天津市滨海新区技术发明奖等省市级其他奖项9项。近几年科研获奖是材料学科的优势,但未来应注意培养新的增长点,继续引导教师培育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保持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

3.专利转化与签订技术合同情况。“专利转化”是我校的强项,材料学科2011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2012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2013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项,取了迅猛发展的好形势。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大对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对转化前景好的专利,积极寻找转化对象,对于暂时难以转化的专利,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转让高新技术企业,为提高转化水平积累经验。近年来材料学科引进青年教师人数较多,学科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下企业”、“青年教师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滨海新区科技特派员”等措施,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其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及时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成果转化。

4.科研项目。2012年材料学科新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军工配套科研项目1项、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4项。2012年材料学科新增科研项目数、纵向科研立项以及项目总经费均较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科研经费到位相对充裕,但至今无主持承担973重大科研项目。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在科研立项方面的成绩,组织教师培训交流,稳步提高科研经费额,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年新增科研经费2000万元,五年累计科研经费6800万元。

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教学与教材质量。近年来,笼统的“学科专业建设”已被“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所取代,概念的分离反映出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材料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的积极性逐年增加,但缺少部级精品教材与部级教学成果,教学与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学科拟尽快组织开展全国调研和学科内研讨会,认真探索、总结经验、迅速研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以减免工作量和学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奖励教师出版部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和实验教材,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2.优秀学位论文及优秀学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综合指标。本学科近年来部分优秀硕士毕业生攻读了本校纺织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累计为纺织学科培养了4名博士生获得国家优博论文提名奖,材料学科目前只获得两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差距较大。2013年本学科分别出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和助学金管理办法”和“博士研究生国际会议交流资助计划”。学科对有潜力的研究生重点培育,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加快取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的进度,鼓励研究生安心论文工作,早出成果。材料学科将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期待在“十二五”末在国家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方面取得突破。

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本论文针对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以政策为导向,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也为其他地方院校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焕福,陈秀丽,方亮,等.地方高校材料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10,(154):61-63.

[2]韦春,吴志强,张发爱,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7-39.

[3]李小雷,王海娟,曹新鑫,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材料学科跨越式可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9,(5):16-18.

[4]陈益芳.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探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91-93.

[5]王芬,沈可.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46-248.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 幼儿游戏 现场指导 游戏材料

有人说: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因此,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观察了解―指导游戏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加以分析:给幼儿提供游戏时间、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的兴趣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通过观察分析教师再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观察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幼儿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自身―指导游戏的媒介

1.游戏者

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如:涵予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我坐到他身边,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得很高,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

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能了解幼儿想法,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如教师扮演的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热,并劝“爸爸妈妈”带娃娃去看病;教师扮“顾客”到“商店”买商店里没有的东西,由此可以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旁观者

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如:孩子们偏爱哪一类游戏;哪些孩子是有领导游戏的能力;哪些玩具能引起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游戏时空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但教师须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切忌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志。如,当教师看见扮演妈妈的幼儿烧饭不像样时,主观地让其看老师的示范,再让该幼儿照着做一遍,这是教师对游戏进程进行的不恰当干扰,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自由游戏的权利。

三、游戏材料―指导游戏的助力

1.多提供有转换性的游戏材料。

开放性的、能转换的游戏材料隐含着多种玩法,幼儿通过试验物体的运动或观察物体的变化,可以了解物体和自我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获得直接经验。同时,游戏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诱发幼儿主动地去使用、去接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同一材料用于不同的游戏中,提高其使用价值。这就需要材料具有多变性和多功能性,用于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材料箱,里面有教师、幼儿及家长带来的各种废旧材料,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比如牙膏盒,在建构区可以把它作为围墙,广告纸可以用来包馄饨……每种材料在每个幼儿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新旧玩具和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有了大量的游戏玩具和材料,接着就有一个如何呈现、如何提供的问题。保持适度的新奇能引起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相反,若一阶段或一次活动中所呈现给幼儿玩具和材料全是新的,或全是旧的,均不能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知识兴趣和操作动机。因此,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也可将旧的玩具和材料移至新的位置,以激发幼儿想出新的玩法。

四、交流体验―指导游戏的契机

1.启发交流,共同分享游戏中的体验。

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增添了游戏的兴趣,而且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通常的指导语可以是“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等等。

2.自发交流,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7

一、创设环境,丰富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与直接经验,“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点,在各个区域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结构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自主探索、大胆尝试,激起幼儿对材料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1、游戏材料跟着主题走

一个主题开展,涉及的面很广,教师不仅要传授一些相关的教学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参加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加深对这一主题活动的认识,让书本上的知识走进我们的身边。例如,我们班在开设“金色的秋天”的主题活动时,在美工区我为幼儿提供的颜料、宣纸、纸盘画、撕贴画等材料;在小巧手区域为幼儿准备了制作向日葵的材料;在建构区和幼儿一起添加了构建果园的材料;小舞台的节目单上新增了“秋叶”、“秋天”、“小树叶”、“郊游”等歌曲……通过这些区角游戏材料的调整与丰富,让幼儿们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秋天的特点、了解更多秋天的知识。

2、注重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区角,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的即使是同一班同一类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开设的区角也应多样性。例如:针对刚开学时小班小朋友不善于自己拿勺吃饭,我们开设“喂宝宝”的活动。通过制作各种颜色鲜艳的动物宝宝们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鼓励孩子们拿稳勺子一口一口地喂动物宝宝吃饭。这个活动既能锻炼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同时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家长喂自己吃饭时的辛苦。活动的效果在孩子们用餐时就能见分晓了。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视觉立体感,在建构区的游戏中,我给幼儿提供了大的木头积木,鼓励幼儿合作搭建有立体感的楼房、公园、动物园出来,自己尝试安排布局,设计不同高矮大小的楼层。大班的孩子可以尝试和毛线做好朋友,用毛线在齿轮形的硬纸板上围着周边绕,就像做镜框一样,中间还能添上个人写真或是动物们的画等等,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

在同一个班内,材料的难度程度和投放的层次性也很重要。如在动手区中多提供半成品的材料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在不同的探索阶段投放的材料也要呈现层次性,探索初始可以提供简单的幼儿容易操作成功的材料,等幼儿有了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提高难度。例如:在智力拼图的游戏中,先给幼儿提供有模板底子的拼图,等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拼图经验后,就可以去掉模板底子,独立拼图了。教师自制的拼图也可逐渐增加难度,从小图片的数量上,从小图片的形状上,从图片内容的复杂性上慢慢增加幼儿挑战的难度。

二、仔细观察,适当引导

要指导幼儿,首先要观察了解幼儿,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能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因此需要灵活运用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们沉静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只要整体观察,巡视留心各个游戏区角的活动情况即可;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局部观察之中,这时教师需要了解个别幼儿的活动状况,需要对新投放材料的适宜性进行检验,需要对幼儿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跟踪观察或寻找新的热点等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局部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鼓励,允许他们有错误,使幼儿能够在无拘无束中得到尽情的探索与发展。这样更能增强孩子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积极探索,获得新经验。

例如:中班新学期开学,我在娃娃家的区角中投放了吸尘器,每次游戏时,扮演娃娃家爸爸妈妈的幼儿都抢着用吸尘器打扫卫生,有时连扮演客人的幼儿也争着帮忙。游戏讲评时,我们重点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除了用吸尘器打扫卫生,还能做什么事呢?孩子们讨论的很激烈,熨衣服,用缝纫机给娃娃做衣服,妈妈出门前要化妆等。听着孩子们这么多好的建议,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那我们班的娃娃家可以增加哪些材料呢,要是我们自己来做,你们愿意吗?经过实验发现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参与制作的游戏材料,他们会更懂得爱惜,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讲评,分享经验

幼儿游戏的过程是享受已知、表现已知、升华已知、新知识了解的过程,游戏是幼儿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情绪的体验。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能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 因此,老师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幼儿自主交流。如:请个别幼儿讲讲游戏时的感受,今天你参加了什么游戏?你是这么玩的?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你又是这么解决的……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意愿,流露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相互体验分享快乐。

当然,还可以通过进行个别教育评价。每一个幼儿都有他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大大咧咧,自信心很强,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喜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但是,也有一些胆小,不敢大胆游戏的幼儿,就需要老师在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起游戏,在游戏分享活动中重点鼓励与表扬他的点滴进步。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50-02

新课程的实施使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实验活动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实验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那么如何真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合理的实验教学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1.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需要教师设计多个小实验,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的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师设计实验时只要加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如《浮力》一课中,学生把木块放入水中,用手按压来感受浮力,接着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大小。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学生再次设计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效。要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在导入部分,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把教学任务转化为自主探究的愿望。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有些老师觉得把材料交到学生的手中会造成课堂的一个混乱,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实验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合理。科学实验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验材料不仅要准备的足够充分,而且所准备的实验材料学生使用起来要能得心应手,还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中冷热对岩石的作用这一实验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就要慎重,如果没有选对材料的话,学生将无法从活动中看到预想的实验现象。我们这里选用的岩石应该是比较脆、易碎的一些岩石,这样通过两三次的冷热交替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如果选用了花岗岩等岩石,那么这个实验肯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老师会选用玻璃弹珠来代替岩石进行实验,虽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是没有用岩石进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2.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因为根据学生的心理,他们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如果材料呈现过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导致活动毫无目的,成了学生的嬉戏活动,最后只图了个热闹。

三、实验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让学生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对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用磁铁跟实验桌上的各种材料靠近,看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每位学生逐一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铁片、铁钥匙、大头针、回形针等一些铁制品才能被磁铁吸引,而木条、铜钥匙、橡皮则不能被吸引。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这一性质。

四、实验活动后的交流能进一步挖掘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9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瑞士著名幼儿专家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一、材料的准备贴近幼儿的生活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例如:在科学活动《神秘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箱——设计一只上面仅有能容一只小手伸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变废为宝。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例如在科学活动《摇摇瓶》中,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如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是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3、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纸”的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生成了新的活动《花手帕》,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和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品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又如在科学活动《品尝大会》中,我引导幼儿在品尝各种食物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品尝后的感觉。幼儿画了一个个色彩鲜明又可爱的娃娃,将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案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满脸的红色、张大的嘴巴是吃了麻辣的薯片;同样的红色,甜甜的笑容表现了对甜味的感知等等,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主动与同伴交流,相互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