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4-02-08 14:57:33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1

(一)拓展受托经济责任使基层审计机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成为现实需要 由审计学说――受托经济责任观,可知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基层审计机关是由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而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切实履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拓展要求政府承担保障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责任,基层审计机关作为促进政府全面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一种监控机制,其功能也随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拓展而不断拓展。

(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基层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审计法》规定:“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与“廉政建设”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关系到国家成本与国家效能,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基层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基层审计依法负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只有基层审计机关正确履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责,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平稳、高速、健康地发展。

(三)国家经济安全离不开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 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处于对外开放中的我国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种机制并不健全,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以及对于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应日益受到高度关注,因此,要保障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然离不开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另一方面,金融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指有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稳定的金融体系,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可以披露真实、客观的金融运行信息,为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对审计暴露问题的分析,评价金融安全的程度,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建议管理部门及时调整金融政策,降低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四)国家经济安全为基层审计机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经济安全为基层审计机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国家经济安全能够得到有效地维护,并且有一个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基层审计机关的外部环境才能得以优化,反之,基层审计机关的外部环境得不到优化,也不利于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可见,只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得到维护,基层审计的环境才得以优化,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保持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五)基层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 基层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因为基层审计具有“抵御功能”,是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屏障,能够自动隔断、拦截、缓释风险的侵袭力和影响度,防御风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袭扰、腐蚀和侵害,保护经济社会肌体健康,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依据《审计法》,基层审计机关充分履行其职责,监督国家经济安全的运行,基层审计通过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有效的防范和纠偏保证。

二、基层审计机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

(一)有利于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工作,可以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进行财务数据分析,降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浪费,基层审计机关正式通过查处一系列大案、要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另外,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使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提高,从而预防和治理腐败。

(二)有利于抵御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 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顺利地发展的,必然存在来自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等诸多方面,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国家预算执行和国有企业的审计,使国家经济的运行得到进一步规范;基层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审计来抵御风险的发生或继续蔓延,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可能存在的引起国家和社会不稳定的重大风险,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资金的审计等来预防这些重大风险的发生。近年来,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剥离、管理、处置等环节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审计署以审计结果公告等方式向社会提示了银行承兑汇票、城市建设贷款、关联企业贷款、消费信贷、担保公司贷款业务、高校贷款、公路贷款、委托贷款等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揭示了金融企业基层分支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通过基层审计,可以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金融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高效、稳健的发展,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信息监测和预警作用 基层审计机关是国家经济的监督者,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行业所关系到的国民经济中所获取的经济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既有宏观的信息,也有微观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可开发利用性,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可以发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监测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此时,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公布或通报审计的结果,以对国家经济安全各种不利因素的产生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或者基层审计机关将对这些信息分析评价的结果,提供给不同的管理层和决策机构,使其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四)有利于维护民生安全,抵御民生风险 当今,各种危害国家民生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挪用或挤占民生资金、过度投资等,针对这些现象,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审计民生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查处、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破坏资源环境和严重污染等问题,也可以查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饮水用水安全、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情况等方面的投资和管理状况,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可以揭示对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利于促进各项国家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有利于加强环境资源审计,抵御生态风险 虽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如: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非法使用土地、乱挖乱采稀有矿山资源,建设污染严重的产业等等,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审计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揭露存在的一些问题,向政府提出好的政策和建议,采取有力的措施,使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维护,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确保区域内部控制制度安全有效运行 作为一种控制机制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好坏,它已经受到了大多数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对各地各部门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或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有利于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减少因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或运行方面的不足而产生的管理风险,以确保区域内部控制制度安全的有效运行。

三、基层审计机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途径

(一)关注地方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 国家财政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基层审计机关要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就必须以抓住财政预算执行为中心,开展财政审计工作,要全方位的审计地方财政资金的来源、运用、债权债务,对于大笔单项财政专项资金,要搞清楚其可行性、工程进度、完工验收、效益效果,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恰当运用。基层审计机关要通过财政审计,了解政府担保债务、外资借款、县市、乡镇、村、各级学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债权债务等情况,尤其是要弄清楚地方融资平台情况和问题,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向各级政府提供真实,准确的财政资金信息,保证各地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从而防范财政风险。

(二)关注国有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基层审计机关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从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发现深层次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基层审计机关要重点审查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各种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民主性和效益性,如:重点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国有资本金的利用效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重点审计监督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减少国有资产在产权交易中严重流失;对于境外国有企业,要充分关注资本的来源和转出情况,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关注区域金融安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金融安全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职责内容,基层审计机关要搞好区域金融审计,必须抓住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重点,对同行间拆借、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债券、票据、存款证明等)、流动性管理、利息管理等进行审计,了解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及所占比重,特别是要弄清楚违规贷款和不良贷款数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分析资本充足率,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对重要账户、敏感业务、异常事项等重大项目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四)关注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风险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安全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程度,必然要求基层审计机关深入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在审查和评估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的同时,还要对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进行审查,将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等有形信息,扩大到信息处理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信息。

(五)关注民生安全,防范民生风险 基层审计机关要以树立民本审计为理念,加大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基层审计要重点审计民生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关注种粮直补等支农资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饮水用水安全、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情况等方面的投资和管理状况,重点查处、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破坏资源环境和严重污染等问题,重点揭示对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国家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关注环境安全,防范生态风险 基层审计机关在关注环境安全方面,要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这两大方面着眼,以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为切入点,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包括生态、资源、环保等在内的环境审计,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七)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确保区域内部控制制度安全有效运行 内部控制制度是政府内部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内部控制设计和良好运行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政府各部门的业绩,保护国家资产,确保财政策略的可行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然而,当今一些基层审计机关的内部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以及组织机构设置也不够合理,制度不健全等一些问题的出现,使完善内部控制成为必须,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和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基层审计机关应深入分析各个机构存在的内部控制薄弱的症结所在,并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基层审计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完善。

四、维护区域经济安全是基层审计机关与国家经济安全联系的桥梁

国家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主体,是各区域经济的总和,国家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区域经济的好坏,各区域经济产生的风险,也可能引起宏观经济的风险,当今,经济面临的多元化,以及复杂的竞争环境,使得世界经济风险越来越大,不安全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前几年亚洲的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现阶段欧洲债务危机等表明世界经济在动荡中,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举全国之力,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基层审计机关,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职能,搞好审计监督,在维护区域经济安全运行、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通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护好区域经济安全,就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贡献,具体而言,基层审计机关要着力防范的风险包括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中央调控措施不能切实执行的风险、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地方产业安全问题等,要从区域经济安全的角度,通过审计监督,构建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以完善内部机制、体制来强化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将增强经济实力视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实基础,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作为地方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着力点,基层审计机关通过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抑制过度投资,防止经济泡沫,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维护好区域经济安全,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安全得到保障,因此,维护区域经济安全是基层审计机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切入点,即维护区域经济安全是基层审计机关与国家经济安全联系的桥梁。

参考文献: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强调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缓解资源制约矛盾;明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经过资本积累之后,进入了产业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高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要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加,这些都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凸显。特别是日益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频繁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对此,我们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做好应对安全生产方面问题和风险的准备。

经济分析显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具有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特征。资源、电力、冶金、机械、汽车、建筑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说明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工业化时代。然而,以上行业也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行业。去冬今春“煤电油运”持续紧张,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其中煤炭行业显得尤为突出,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亮起了红灯。

能源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也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制约瓶颈。而安全生产又是能源、资源工业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抢险排险困难重重,一般具有毁灭性和不可逆性,往往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和经济损失无法挽回,导致生产经营企业瘫痪,短时期内很难恢复生产。数据分析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5%左右,不亚于印度洋深海地震引发海啸灾难造成的损失。另外,因安全生产问题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用数字来统计。由此可以看到,安全生产搞不好势必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具有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的属性。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决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上保持清醒头脑,二者相比,应严格把握经济发展质量优先的原则,因为我们主观想快发展是一回事,客观允不允许我们这样快发展又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制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时,应该充分体现安全生产这一影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充分考虑安全生产这一瓶颈制约的影响。这样,才能把中央提出的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延长经济发展周期上升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两个深层次原因

安全生产是伴随经济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特殊领域,且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积累了很大的经济总量,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03年,我国GDP增长9.1%,第二产业贡献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八成。而且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安全生产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安全生产客观上与经济规模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因此,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渐进过程,其间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调整,安全监管体制也几经变革。同时,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有一个逐步认识提高的过程,使得在较长时间内,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淡漠,监管体制、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存在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规模,轻视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的片面倾向。造成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致使大量安全隐患以不同形式长期积累。

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反映,是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我们在持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着力体现其先进性和有序性。先进性,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序性,就是要坚持不断完善法制经济建设,坚持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充分体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们应该始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和有序性,体现在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有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深刻背景,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落实。坚持始终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研究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力度,树立安全生产工作长期艰苦攻坚的思想。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从长期以来排查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局限中跳出来,把安全生产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应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两个重要环节

安全生产关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企业、个人、新闻媒体等环环相扣,缺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全社会都有关注安全生产、参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其中,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承上启下的两个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强化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生产经营企业排查安全隐患和整治力度的同时,科学设置准入门槛,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努力提高整个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发挥监管部门公共管理的职能,综合调动全社会安全生产方面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及时为政府提供各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为政府经济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努力为社会提供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信息服务,为提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咨询服务,为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金资源的支持服务,引导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使安全生产处于有效的动态监管之下。在监管和服务中体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3

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主权提出的挑战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已成为国家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维护国家主权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首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概念出现于 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经济安全引起全球各国的重视。一般认为“所谓经济安全,指的是在与 政治 安全、军事安全相区别的经济领域 里,各国为实现本国的经济独立、内部发展的可持续 、各个部门的平衡等 目标所确立的保障和过程,涉及 金融 安全、贸易安全、 投资 安全,避免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冲击,本国经济开放的速度和范围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经济安全,国家的经济主权就无从谈起,维护经济安全就成为维护经济主权的重要任务。各国不仅在维护经济主权的考虑中,重视把经济安全战略纳入统一的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之中而且都对经济安全保持了高度的戒备和警惕。越来越多的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本国经济发展处于国际动态 环境 之中,政府调控难度加大,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深,不注意经济安全,世界经济动荡就会使国家经济陷入混乱。因此,各国都注意采取措施防范经济风险,维护经济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注意防范外国资本投机,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其次,化解外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资本流动量增大,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外资的大量涌入,为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往往是一国的经济速度是数量型、粗放型增长,结果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流入量,宏观经济决策力下降,使本国经济形成虚假泡沫,使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爆发在东南亚的 金融危机 ,就与外资的流动有关,这个惨重的经验教训,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在引进外资时,要重新审视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措施防止对外贤的依赖,尽量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再次,注意进行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单靠自己一国的努力难以实现。经济安全往往和政治军事安全相互交织,日益成为跨国界的世界性的综合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这就需要通过全世界不同发展程度、不同 社会 性质的国家共同合作,达成一致共识,共同努力。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密切相关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应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性,积极参与 国际经济 机制的重建和改革,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不断提高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的能力。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日益重要,成为各主权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3]粱守德.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1,(1).

[4]姚莉.论资本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 ,2001,(1).

[5]屈学武.从法制角度确保人世后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安全[N].光明日报,2001—10—30.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公路;安全管理;经济效益;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决定着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同样,在公路建设施工中更是如此。由于施工质量与安全都需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来进行保障,因此,要做好公路安全管理,就必须根据公路建设工程的具体施工现场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此来建立健全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预防施工危害的应急安全措施,从而提高公路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水平,继而保证施工的每道工序都能够顺利进行,最终达到确保公路工程能在预期之内竣工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公路施工单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公路施工中,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一直都是对立统一、两者兼顾的。因此,公路施工单位要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一、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概述

(一)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早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重要。特别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路运输通道的高速公路,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公路的需求,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支持公路建设。公路建设是一项特殊的工程,它与其他的修建工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公路建设不仅施工的周期特别长、涉及的范围特别广,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露天作业。除此之外,公路建设还极易受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且其安全隐患不仅多而且复杂易变。由此可知,公路建设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行业。因此,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就必须严格对其进行安全方面的管理。公路施工现场安全方面的管理是公路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公路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

(二)加强公路安全管理的措施

由于公路建设工程的特殊性以及危险性,因此必须对其的施工安全系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公路施工单位必须不断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同时,在制定措施时还必须遵循公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即责任制原则、预防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动态管理原则、奖惩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效果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加强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强化全体公路建设工程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观念,并加强安全文化方面的建设;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能力;充分考虑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与其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并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人,从而建立健全公路施工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推进安全系统工程的建设与完善,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层次;在不影响施工技术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安全设施的配置工作;施工安全管理的负责人必须能够及时地洞察到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害,找出其安全隐患,并及时制定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的预案,等等。

二、公路经济效益的概述

我国对公路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评估参数就来自于科学、系统的公路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而我国公路建设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公路经济效益分析。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大致分为三类:即按效益发生后受益的范围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两大类;按效益作用的方式与效果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大类;按效益表现的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两大类。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运输成本降低的效益、运输时间节约的效益、运输事故减少的效益、运输里程缩短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提供就业机会的效益、治理环境污染的效益以及提高运输质量和信誉的效益这八个方面组成。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对其与之利益相关的部门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对于整个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其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发展方面,由于公路建设的特殊性以及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被投资者以外社会的其它人无偿取得的外部效益和难以用货币衡量的无形效益。

三、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只要是企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样公路施工单位也不例外。公路建设作为一种高危作业,虽然对施工安全系数的要求很高,但是不能忽视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公路建设施工之中,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是完全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安全管理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而经济效益又可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换言之,安全管理就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与安全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公路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安全管理体制时,一定要先科学、全面的分析施工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样做,公路施工单位才能做到施工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能够确保公路建设施工科学、有序的开展。

(一)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决定着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公路建设施工中更是如此。而施工质量与安全都需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来进行保障,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虽然公路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管理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强时,必定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这增加了公路施工单位的建设成本;但是这却为以后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公路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公路建设工程中,经济效益与安全管理是紧密相关的。若是公路建设的安全管理没有做到位,常常出现安全事故,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进度与施工的质量,而且还使得成本增加,投资效益受到损害。同时,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要适度、适当,否则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换言之,公路施工单位既要保证安全施工,又要经济适当,两者都要兼顾到。

(二)公路安全管理中的经济效益

公路施工单位在公路建设的施工中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要做好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就必须根据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这样做,可以确保公路施工的每道工序能够正常进行,从而提升并巩固了施工单位的信誉,继而也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施工单位若是安全管理做到位不仅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又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从而确保工程能够在预期内竣工,这样就能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公路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的措施

公路施工单位要做到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预防施工危害的应急安全措施。同时,还必须定期对参与公路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施工安全意识。要做到这些,公路施工单位必须加大公路安全管理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除此之外,还必须对公路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正确处理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公路施工中,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一直都是对立统一。因此,公路施工单位要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公路施工单位既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施工,又要投入的资金适当确保经济合理,两者都要兼顾到。

参考文献:

[1]宁晓.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4:24-25.

[2]李玮,段晶萍,赵晓强.浅谈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陕西煤炭,2011,03:131+130.

[3]肖富昌.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安全性评价与安全管理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01.

[4]李婷婷.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03.

[5]闫立平,侯鹏.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2.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5

对2000—2012年度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分析,借助统计分析SPSS软件,根据时间序列指标体系运用时序因子分析法进行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并与浙江省、全国进行比较。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数据样本为安徽省、浙江省、全国,样本时序长度为2000—2012年共13期;用于分析的客观基础数据从国家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浙江省和中国相关样本年份的统计年鉴、统计信息网和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取,部分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估算中,关于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张军的方法[17];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在Deap2.1软件中实现。潜在产出根据平减后的真实GDP数据采用HP滤波方法,取λ=100得到。由于数据的不统一,有关人均受教育年限主要根据有关省和国家的统计年鉴数据按照达到相应文化程度需要经历的受教育年数(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学为16年)和相应人口比例通过加权平均测算所得。对指标体系中的逆向指标运用极大值与指标的差值使其正向化;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统一为同一正向指标后,为了消除量纲差异,同时又不改变指标数值的分布规律,采用均值化处理方法。

(二)时序因子分析法测度时序因子分析法是将时间维度与传统因子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各类方法中,由于因子分析法具有变量降维、直接源于数据本身的结构而具有客观性的因子得分权重以及计算方法简明实用、比较规范等优点,因而在评价实践中应用普遍。具体分析步骤如下:1.前提条件的判断利用均值化处理后的变量数据相关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经反复比较统一抽取前2个主因子,坐标轴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化法,得到安徽、浙江、全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潜力和福利性等五个维度的KMO值均在0.5~1.0之间,在1%显著性水平下Bartlett球形检验皆拒绝原假设,表明选取的2000—2012年安徽、浙江、全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指标数据适宜在各维度进行因子分析。2.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利用满足因子分析前提条件所得的前期结果,分别得到经济增长质量五个维度的2个主因。根据式(1)并利用2个主因子线性得分函数可以求出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的基础指标系数向量,并对系数向量作规范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权重(结果见表2);运用式(1)计算各维度指数(结果见表3)。对上述五个维度指数F1t,F2t,…,F5t(t=2000,2001,…,2012)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进行判断:通过抽取2个主因子(k1,k2),安徽省、浙江省、全国的变量共同度均高于80%、累计方差贡献率也都在85%以上;KMO值都在0.7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均拒绝原假设。因此,各维度指数满足因子分析前提条件。进一步计算顶层的因子得分值(经济增长质量指数)Ft(t=2000,2001,…,2012):以2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分别对其线性得分函数值(k1t,k2t)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同样,根据式(2)并利用2个主因子线性得分函数可以求出各维度指数的系数向量,对系数向量作规范归一化处理而得到其相应权重(见表4);运用式(1)计算得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见表5)。

(三)二次加权评价法测度为反映评价对象在样本期间总体上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以及便于评价对象之间的直观比较,本文运用二次加权评价法[19]将评价对象在多个时间上的综合评价值通过时序集结算子转换为一个点值,形成对原有评价信息的转换,即将时序动态综合评价转化为静态综合评价。这里采用时序加权平均(TOWA)算子,其时间权重通过时间权重向量熵的非线性规划求解得到。根据时序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5)运用TOWA算子,测算出静态综合评价值(结果见表6)。

二、测度结果的解释和分析

(一)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来看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的13年间历经“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前两年,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表现出小幅波动并呈上升趋势的动态变化特征,由2000年的-0.56经历短暂波动后,稳定地上升到2012年的1.053。与浙江省和全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变化轨迹相比较,后二者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见表5)。其中,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高于浙江省的有7年(2000—2002年、2008年、2010—2012年),而好于全国的有9年(2000—2002年、2004年、2008—2009年、2010—2012年)。从近期看出(见表6),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水平(0.915)优于全国(0.824)、浙江省(0.768)。在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通过各维度指数的权重(见表4)可知,正向影响的维度指数有稳定性指数、协调性指数、潜力指数和福利性指数,其中福利性指数影响最大,为0.6095,其次是稳定性指数0.4961和潜力指数0.3664,只有持续性指数为负向影响,且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也较大,为-0.4033。而浙江省和全国对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有负向影响的也是持续性指数,影响幅度大致接近;其他正向影响的四个维度指数中,浙江省最大的是潜力指数,为0.5321,全国最大的是稳定性指数,为0.5873。由此,可以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在持续、稳定地上升,近期总体上要好于全国、浙江省,而且经济增长的福利性、稳定性和潜力的贡献较大,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的两年内,比全国、浙江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有明显增进,这与安徽省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的实施(如《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着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振兴等)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居民福利水平的增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值得关注。

(二)从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指数来看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稳定性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改善。安徽省的稳定性指数呈明显频繁波动的特征,动态路径大致与浙江省、全国基本一致,只有2004年、2008年呈现偶然性剧烈波动(见表3),这与经济系统之外的冲击如“SARS”病毒传播、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有关。由表4可知,影响安徽省稳定性的基础指标均为正向贡献,其中,经济增长率波动系数(X1)的贡献最大,权重为0.6862,其次为通货膨胀率(X2),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2584和0.5381,但浙江省的经济增长质量稳定性受通货膨胀率(X2)影响最大,其次为失业率(X3),全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稳定性受失业率(X3)影响最大,其次为通货膨胀率(X2)。安徽省稳定性指数优于浙江省的只有6年(2000—2002年、2008年、2010—2011年),超过全国的也只有6年(2001—2003年、2005年、2008—2009年),但从2009年高峰下滑之后在2012年稳定性有所好转。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使得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较小,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效应得到改观。但是,在总体上,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方面(见表6),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水平(0.109)要低于全国(0.118)和浙江省的水平(0.249)。2.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体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包括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出口结构等的优化程度。安徽省的协调性指数具有与浙江省、全国类似的共变特征:具有显著的平稳上升趋势(表3),好于浙江省的仅有5年(2000年、2006—2009年),而高于全国的只有7年(2000—2002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协调性与浙江省、全国相比仍存在差距。但是,从安徽省自身观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除个别年份(2009年)外表现出较快的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0.89升至2012年的0.72;通过表2发现,影响安徽省协调性的基础指标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投资消费比例(X8),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1451和0.4831,其次为城镇化率(X6)、工业化率(X5),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1419和0.4725、0.1347和0.4485,这与全国的基本相同,而影响最小的指标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9),其系数和权重仅为0.0957和0.3186,这与安徽省所处中部腹地,且外向型经济占比不高(2012年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14.76%,而浙江省和全国分别为58.89%和47.00%)、对其他成分经济的外溢效应较小有关,但6个基础指标对协调性的影响均为正向的贡献。影响浙江省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基础指标中,最为显著的是城镇化率(X6),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5888和0.5452,其次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9)、投资消费比例(X8),它们的系数和权重分别是0.4586和0.4247、0.4563和0.4225,而经济增长均衡率(X4)和工业化率(X5)却对协调性有负向的影响,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4047和-0.3772、-0.1803和-0.1670。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负向影响的是经济增长均衡率(X4),其系数和权重分别-0.1529和-0.3992。由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安徽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性调整和转换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率在多数年份有所改善,但对安徽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率(表4)不高,仅为0.2925,低于浙江的0.3953,比全国的0.2921略大,而从总体上看也确实如此(表6),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水平(0.609)低于浙江省(0.635)而高于全国(0.498)。3.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成本代价,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应是以较小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而取得经济增长的。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指数表现长期下降的趋势(表3),由2000年的0.84降至2011年的最低点-1.24,中间年份虽然在2003年、2005年、2008年有所回升,但均在一年后又继续下滑;尽管在2012年升至-0.39,但仍然在平均值0以下。这与浙江省、全国的波动趋势基本相似,只是后二者的变动幅度更大一些。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水平超过浙江省的只有5年(2005—2008年、2012年),高于全国的也只有6年(2003年、2005—2008年、2012年),所以,在多数年份安徽省的经济增长持续性水平低于浙江省、全国的水平,而总体上也显示出这一结果(见表8):安徽省经济增长持续性水平(-0.642)比浙江省(-0.634)、全国(-0.507)低。由各维度的基础指标系数向量及相应权重(表2)可以看出,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基础指标中,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X15)影响最大,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1505和0.4565,其次为工业废气排放量(X14)、工业废水排放量(X13),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1466和0.4447、0.1273和0.3861,与浙江省受此三个指标的影响方向相同,但全国的持续性水平受工业废水排放量(X13)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工业废气排放量(X14)、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X15);安徽省资源配置率(X12)影响程度最低,但对安徽省持续性的影响要高于浙江省、全国水平,系数和权重分别达到0.0840和0.2548。而经济增长持续度(X10)和综合能耗产出率(X11)对安徽省和全国的持续性均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浙江省只有综合能耗产出率(X11)对其持续性有着负向影响。这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过程同浙江省、全国一样对生态环境的伤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依然存在;特别地,安徽省、浙江省和全国的持续性指数对经济增长质量均表现为负向影响,因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实现向可持续的集约性增长方式转变依然任重道远。4.经济增长的潜力经济增长的潜力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的强弱。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潜力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表3),由2000年的低点-1.31几经升降,在2010年达到峰点0.81后至2012年降至0.59,其变化轨迹与浙江省、全国相近。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潜力水平超过浙江省的有8年(2001—2004年、2007年、2009—2011年),高于全国的有7年(2001—2002年、2004年、2008年、2009—2011年),在2003年与全国相同。总体上看,安徽省与浙江省、全国比较起来(见表8),经济增长的潜力(0.628)略高于浙江省(0.623)而低于全国水平(0.649)。由各维度的基础指标系数向量及相应权重(表2)可知,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潜力指数均受到基础指标的正向影响,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X18)表现最为突出,其系数和权重分别达到0.5990和0.6011,其次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19)、经济潜在增长接近度(X16),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5776和0.5796、0.4951和0.4968,表明安徽省区域创新尤其是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研究与开发和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及技术创新有着明显的正向激励,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X17)对经济增长潜力的贡献最低,而高于浙江省,低于全国。浙江省的经济潜在增长接近度(X16)、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X17)均对其经济增长潜力有着负向影响,人均受教育年限(X18)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19)产生正向影响,较显著的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19);全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受经济潜在增长接近度(X16)的负向影响,其余基础指标中正向影响最大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X18),与安徽省一致,其次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19)、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X17)。在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表4)中,安徽省的潜力指数具有正向影响,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1697和0.3664,但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因此,安徽省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需要继续改善教育投入结构、引进民间投资,注重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积极为区域产业承接升级服务,同时促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转移。5.经济增长的福利性经济增长的福利性反映了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在于居民福利水平最大程度的改善。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福利性指数总体上表现出较快上升的态势(表3),由2000年的-0.40快速升至2002年的-0.15,自2006年-0.66开始快而平稳地提高到2012年的峰点1.43,运动路径与浙江省、全国较为接近,但后两者在2004年和2008年均降至低点,特别是浙江省自2011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福利性水平好于浙江省和全国的均只有6年(2000—2002年、2010—2012年),前期和后期的水平较高,但其间连续7年(2003—2008年)均劣于浙江省和全国的水平。从总体上看(表6),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福利性水平(1.037)反而优于浙江省(0.433)和全国(0.710)。由各维度的基础指标系数向量及相应权重(表2)可看出,安徽省的福利性指数均受其基础指标的正向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人均GDP(X20),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6758和0.6388,其次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2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22),它们的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6020和0.5686、0.5040和0.4765,而城乡收入比(X21)影响最小,其系数和权重分别是0.2175和0.2054。与浙江省和全国比较,城乡收入比(X21)对二者的福利水平均产生了负向影响,而在正向影响的基础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22)对二者的福利水平皆贡献最高。在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安徽省的福利性指数对经济增长贡献较高,其系数和权重分别为0.2823和0.6095,高于浙江省和全国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通过数据可以判断安徽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提高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

三、结论和启示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国家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职能 审计准则

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类型,而国家审计是依法从全局上监管国家重要领域的有序发展,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作为政府部门,如何对各领域进行有效监管,降低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保证国家经济稳定与繁荣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008 年3 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个理论,并且指出“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国家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1)国家审计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关注政府责任。只有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政府审计才能更好的履行政府责任,政府审计工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阶段国情下,国家审计首要目标是维护经济安全。我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国情下,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也应当与之相一致,因此国家审计应该通过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从而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国家审计的特殊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的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因此在政府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能快速及时的发现重要信息,从而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同时,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能够不受他人限制的执行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单位发展、维护经济社会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目前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理论认识不够到位

科学的审计理论应当有利于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同时应当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审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在当前,部分审计领导不重视审计理论研究;部分审计人员只精通审计实务、不研究审计理论。这些审计理论不足的现象将会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有效的把握宏观环境,不会意识到国家审计在维护经济安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二)审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的审计法律体系仍不健全,而且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常常存在不一致之处,给广大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带来困惑和难题。同时,国家审计法律法规极少涉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内容;地方出台的审计法规也缺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内容。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审计方法不够适应

传统的审计是在事后对某人项目或者企业进行审计,这是一种被动防范的目标导向审计。但是在强化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目标下,更多的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更加关注效益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且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因此审计方式上应从事后审计积极推进到事前和跟踪审计,以达到国家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作用。

三、解决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促进人力资源优化

人力资源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也是最具有爆发力的,在审计工作中同样需要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调动政府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为政府审计更好的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提供智力支撑。

促进审计人员专业多元化。在今后的招聘中应该缩小专业限制,多招收一些外专业的人才,像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人员,使得审计人员专业多元化,这将促进审计工作的整体发展。

加大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建设高素质审计人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完善审计准则体系

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完善审计准则体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法可依,从而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扩大准则制定者的范围。制定政府审计准则,需要听取多方面的审计建议,各个行业的优秀人员,注册会计师、学术界专家都应该加入审计准则的制定中,这样就可以在制定政府审计准则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智慧来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

修订现有财务审计准则。废除不适用的法律准则,完善现有法律准则,让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只有修订财务审计准则,使其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大环境,才能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制定详细的审计操作指南。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操作问题,有了详细的审计操作指南,处理一些操作问题会变得简单,便于审计人员执行。

(三)审计方式的多样化。

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必须足够广泛,而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是不可能有效的防御经济危险,维护经济安全的。因此,需要转变审计方式,实现审计方式的多样化。

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强制性的特点,获取相关信息较为容易,通过政策评估、专项审计调查等方法,可以广泛的涉及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网络经济;安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信息化时代造就了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具备的直接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直接促进了新型经济关系与经济形态的发展。但是由于网络经济是依托计算机网络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天生具备的安全缺陷使得网络经济在这一核心媒介下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网络经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阻碍网络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屏障,通过技术层面、舆论层面乃至精神层面的措施保障网络经济信息安全亟待落实。

一、网络经济安全的内涵与现状

(一)网络经济安全的内涵与范畴

网络经济安全是维护网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安全措施集合及其状态。从内容上看,网络经济安全是两种安全的有机结合:网络安全与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是指在两个实体之间保证信息交流以及通信的安全可靠,满足计算机网络对信息安全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等的要求。经济安全则是基于基本经济运行规律和守则,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经济安全是核心,网络安全是保障,两者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性的经济形态安全概念。从范畴上看,网络经济安全包含多个层面的安全:如国家网络经济安全与区域网络经济安全、基于全产业链的网络经济安全与企业网络经济安全、电子商务经济与网络广告经济、网络经济从业安全与网络经济支持安全、网络金融安全与网络财税安全等。不同范畴的网络经济安全拥有不同的安全措施体系与安全理念,但核心思想都是维护网络经济的整体秩序与环境。

(二)我国网络经济安全的现状

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规模与质量也逐年提升。中国网民的规模世界第一、国家域名注册量世界第一、网络购物应用位居中国十大网络应用之一、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种种表现都预示着网络经济繁荣的成果与势头。但是在繁荣的背后,因为安全措施的不到位、安全观念的落后、安全机制的缺失所导致的网络经济安全缺少保障的案例时有发生。尽管部分企业针对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采取了较好的安全措施,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信息传递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在安全领域的忽视与不作为,以及日趋恶化的网络总体环境却掩盖不了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资金流失、信息盗取等不同形式的网络经济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从企业到群众,从国家到区域的网络经济安全。

具体而言,我国网络经济安全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的意识,网络安全缺乏整体和高层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的规划,这就导致网络经济安全无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安排和构想;二是安全产品和设备的技术不过硬。这是网络经济安全犯罪高发的技术层面原因,也是直接影响网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与国家整体安全技术研发水平较低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有着紧密的联系;三是经济信息保密程度不够或法律层面界定不清。这和问题背后也隐含着另外两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不够,以及网络安全法律不健全。四是网络安全产业链整体互动不健康。目前网络经济及其安全各个环节还缺少良性互动,上下游企业合作松散,缺乏规范的约束手段,既影响了各自和整体效应,也使网络经济风险有机可乘[1]。

二、网络经济安全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是网络经济安全的基础,是维护网络经济秩序,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外在保障。这里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指的是安全硬件设备的研发与装备,同时也囊括安全机构的设立与协同合作、安全等级保护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两个部分,安全硬件设备的研发与装备是实现网络经济安全的物理保障,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要在互联网接入、服务器使用、安全软件应用等方面提高安全警戒级别,谨防存在安全漏洞的安全产品进入信息流通的环节,造成信息泄露和安全威胁;安全机构的设立与协同合作强调政府部门在网络经济安全上的责任与行动部署,通过建立快速准确的预警机制、信息机制和处理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应急机构与部门层面、地方层面的分支机构,构筑起维护网络经济系统安全的防范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是从隐形视角出发构建维护网络经济安全的无形的力量。例如病毒防治制度、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制度可以增强行动的执行效率,明晰权责分配,增强规范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弥补法律法规在操作层面的不足。

(二)完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经济安全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以抑制网络经济犯罪行为。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法相关法规主要有八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用于规范信息系统或与信息系统相关行为,同时国务院也下发《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千意见》,针对电子交易过程、市场准入、用户隐私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现实问题进行规范和引导。立法部门应针对网络经济安全领域制定专门的法律,用于保障网络经济运行全过程环节的安全,同时也应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信息安全法的制定过程中,融入国际性网络经济安全体系。

(三)建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人才培养已出具规模,在部分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我国的信息安全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国家应注重独立自主的网络经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通过科研型单位、工程型单位和应用型单位,立体式的培养网络经济安全人才。此外,监狱网络经济安全的复杂性,高等学校也应注重培养法律、经济、互联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网络经济安全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四)拓展网络安全文化传播渠道

网络安全应该是一种全民意识。现有的网络安全宣传多是安全厂商和专业安全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企业和普通网民在这一宣传潮流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2]。这就说明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还未形成,社会也远未形成网络安全文化氛围。一方面与我国正处于网络社会的初级阶段之现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网络安全文化的宣传机制和渠道落后有关。我国网民虽位居全球第一,但网民的总体素质却处于较低层次,网络安全文化无法通过有效渠道对外传播,即使存在若干传播渠道,却因传播方式、传播机制的不当而收效甚微。

网络安全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针对网络经济安全方面的内容则更细化,如网络经济安全基本常识、网络经济的运行模式、网络经济道德等。网络经济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公众传播相关知识。现有的传播渠道仅限于网络经济运营商的安全操作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和安全协会的安全操作公益广告、新闻传播主体制作的网络经济安全节目等,这些传播手段在促进网络经济安全普及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网络经济安全文化的传播渠道应把握“全民化”的脉络,增加自媒体、流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分量,注重拓展宣传形式,扩展和精细化宣传内容,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网络经济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安全 政府控管

一、前言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安全一直是困扰房地产业的重要问题。房地产经济安全受到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影响,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已经无法自觉自动实现房地产经济安全。因此,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成为维护房地产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对房地产经济实行政府控管的必要性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土地资源丰富,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之又少。加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人口仍旧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因此,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经济增长造成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决定了土地总处于稀缺状态,而且近年来,伴随着城市改造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土地将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又由于土地利用状态更改的困难性,一旦土地作用于某种用途,其利用形态就基本固定,很难更改。如果强行调整,其调整所花的费用相当惊人。因此一旦土地配置失误,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无可挽回的损失,为了合理、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杜绝土地浪费,政府控管是必不可少的。

(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

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是人们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必需品。房地产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要素。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城镇面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城市产业链,在房地产业开发、经济、消费过程中,涉及到建筑、建材、能源、交通、冶金、化工、电子、通讯、轻纺及家电等 50 多个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它的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共同繁荣。同时,房地产业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生产的重要部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房地产业产值 占G N P 的比重一般都在6%-12%左右。

(三)房地产业的自身特点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其能够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其自身拥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特点。房地产投资具有资金需要量大、开发经营周期长,变现性差、不可移动,寿命周期长、综合性强寄投资额大,政策影响性等特点,同时房地产投资又是高风险、高回报行业,房地产投资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这些都要求国家运用政府控管手段减轻房地产业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保持房地产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避免造成一些国家由于房地产业违背客观规律发展而出现泡沫经济。

三、加强房地产经济安全的政府管控的措施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安全的管控措施主要包括有:控制土地批量、税费、利率、贷款、保险、公积金管理及价格管理等措施。为保证我国房地产业的经济安全,政府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十人重要,但基于我国目前政管控的现状,也应对相应的管控措施加以重视,以便更加利于对房地产经济安全的合理管控。

(一)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紧密配合

只有房地产的经济安全得到保证,才能够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种已知或未知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将显得十分有必要。在市经济下,房地产经济安全不久需要自我调节,而且还需要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政府在对房地产经济安全进行管控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于微观调控措施也需提高重视度,使两者能够在紧密的配合之下,从而加强房地产经济的安全。

其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其采取相应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的干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是针对房地产业整体的调控,其能起到大的主导作用;而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政府也应该采取微观调控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每一个交易环节进行有效的管控,并能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并导正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政府将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有效结合,从而使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安全的管控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分析市场形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引导与作用,使得房地产经济具有巨大的波动性,因此,政府在进行控管时,应对当前的房地产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看清当下时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走向,再根据不同的经济波动原因采取相应的管控对策。

政府在对房地产经济安全进行控管时,也应对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当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发展不一致时,则需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调控。如由供需关系所引起的房地产经济波动,并出现房地产经济超过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时,政府便需及时清理房地产经济中的泡沫,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供给或是增加需求,从而尽量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单纯的经济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因此,由政府对我国的房地产业实行有效控管,才能保障我国房地产也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范文9

社会经济与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与快速发展着,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结构性能也有更多且更高的要求。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来说,其结构设计当中涉及到的关于建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都是十分关键的内容。想要把握好这两项,就要求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有正确的认知,并且利用合理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提升。

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与重要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对土木工程进行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能够保证得了建筑的实用性与安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中建筑的经济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能够让这两者之间寻找到更好的平衡,也有利于土木工程的发展。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如果设计当中少了关于经济性约束的部分无疑会导致最终的设计结构与实际的投资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这样的差距会不断的变大。譬如,当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时候,想要让结构的安全有所保障便需要根据相应的规范来进行计算与完成设计,而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想要让结构的安全性得到更多提升就必然会涉及到更高的成本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当中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两者间就出现了矛盾。当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主要的是利用材料质量的提升来让建筑的安全性跟着提升,那么想要考虑到经济性,就需要对材料的性价比做好考虑。想要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当中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调节好,就应该清楚对于经济性来说其实代表的是建筑的强度和所需成本的一个衡量。因为这样,经济性和安全性才会是平衡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并且要通过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好这种平衡关系。依然是以混凝土结构设计来进行举例说明,对于其所使用的钢筋材料的经济性指标性要通过价格以及钢筋的强度来进行对比,这就是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选择强度高而密度低还是强度低而密度高的材料实际上就是对于经济性与安全性两者关系的平衡,通过整体的情况来进行考虑,从而得到一个满意的性价比结果。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性

无论是对于什么建筑工程而言,安全性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自然也包括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想要让建筑的安全性能够有保证,第一需要建筑物主体的功能在达到安全标准的同时能够正常运行,第二是要能够满足得了居民的要求与条件。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这也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让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有足够的保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以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考虑,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需要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式,竞争压力也很大,而只有建筑总体的经济性足够好才能够让建筑企业真正在市场上立足。假使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并未考虑到其经济性,那么在完成设计的时候很可能会与预期投资成本出现偏差与差距,这对于企业形象来说,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足够好,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许多的经济效益的,而假如企业负责的工程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那么无疑是在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破坏了企业的形象。这其中为建筑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很长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并不难知道,建筑企业想要经济效益好,首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这是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前提与基础。当建筑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之后,同样可以为建筑的安全性带来更多的物质上的帮助。所以,对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只有将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平衡好,让这两者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情况。

三、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安全性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的提高,第一应该做好管理工作,负责结构设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是具备丰富的经验、足够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足够高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关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水平。第二,参与到设计工作的员工应当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参与设计工作的员工来说,他们对于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够影响到整个项目工程。如果员工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完全掌握设计方法,一定能够在持续更新自身设计理论的同时让设计工作更好的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与需要。第三,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失误。完成设计工作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数据的计算问题,对此一定要做好查缺补漏工作,避免出现缺项或者漏项的情况。对于涉及到的数据,更要做好检查、复查以及核对工作,谨防人为疏忽引发的设计质量问题,务必保证设计图纸足够详细与全面。将设计工作做好了,才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工程施工当中,为施工人员做好指导工作,也避免出现事故、方便监督与管理等工作的展开。在设计工作完成了以后,设计单位也需要继续与施工单位联系,对于施工方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忙解决从而让施工的顺利进行更有保证。

2.经济性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经济性的提高,第一建筑企业可以利用招标、投标的方式,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对不同的设计方案做出一个客观的比较、判断以及分析。以项目工程的安全性作为前提与保障,从中将最为合适、经济性最为优异的设计方案挑选出来,达到提升经济性的目的。设计者在完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开拓自己的思路,合理利用一些灵活的设计理念来完成设计工作。虽然利用标准图能够减少设计工作的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却同样会增加成本。所以,负责设计工作的员工应该要将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都兼顾考虑,一些能够做到将成本降低的细节可以通过反复的核算来确认清楚,尽可能的将不必要的开支省去。对于多参数的设计工作,负责设计工作的员工也应该控制好。碰到会影响安全问题且成本比较高的项目工程的设计工作,可以与各个部门都进行反复的沟通与合作,结合数据资料一起来让工程的经济性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