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11 21:45:43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1

活动时间安排:

活动对象:

主要负责部门:

工作人员安排:

活动目的:

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减轻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学校食堂就餐环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活动步骤:

一、第一次提出文明就餐自主回送餐具入餐车活动

由女生部的干部在检查仪容仪表时向各班宣传,先让同学们知道此次活动的开展内容。

二、食堂内部协商工作

在膳食管理委员会中派出代表与食堂负责人针对食堂餐车、潲水桶的合理布局进行沟通。确定好地点,方便同学们回送餐具及执勤干部的劝导。

三、宣传工作

由宣传部的干部们出好宣传海报和标语(包括在餐车及潲水桶处的提醒标志)。

四、准备周

1、时间:预计四月下旬

2、目的:基本结束文明就餐自主回送餐具入餐车劝导的准备活动

3、方式:校系会议上明确提出、劝导小组的重新分配及工作安排

五、劝导周

1、时间:准备周之后

2、目的:开始全面的劝导行动及达到初步形成同学们自主回送餐盘入餐车的状态

3、方式:由主席团牵头,膳食管理委员会主负责的监督小组在荷花食堂进行引导和督促。

六、后期工作

1、督促工作的继续进行。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说理教育 劝导 态度心理机制 方法机制

说理教育是指运用事实和科学论证说服学生确立或改变某种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正面教育和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觉形成某种思想认识,这于教师而言既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说教过程,也不是一个用威慑力强制、压服的过程,而是一个依靠雄辩的事实、科学精辟的道理、鲜明真实的榜样和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劝导的过程;于学生而言,他需要经过一个由“懂”到“信”的转化过程,只有“信”,才会自觉,而这种“信”,恰恰就是一种态度。所以,运用“说理教育”方法“说服”学生的过程主要就是运用劝导有目的地促使学生形成或转变一定的态度、观点或行为。而要保证劝导的效果,教育者必须根据内容和对象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式,即需要从心理和方法上建立适当的劝导机制。说理教育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劝导机制是否成功,所谓的劝导艺术,其玄机也莫过于此。

一、把握劝导目标(态度)的心理形成机制

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或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奥尔波特说过:“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人们对特定对象所持的一种稳定的评价和反应倾向,既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对他人及各种活动做出定向选择,还会改变个体的行为反应方式:人们总是趋向自己持肯定态度的部分而力避自己否定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态度决定人的一切。因此,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是劝导首要和核心的目标。在说理教育中,要使学生自发地形成某种思想意识并能贯彻落实到行动,首先应劝导学生形成对有关思想肯定的态度。

根据个体心理活动中知、情、意三部分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态度所处的位置,态度应包括认知成分(认知的结果,对客观事物的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直接引起人某种情绪体验)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把握态度的心理机制,就是分析三种成分的变化机制及其对态度整体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劝导的突破口。

(一)认知评价决定态度的内化过程

人类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态度的形成和认知的客观现实密切相关,但这种信息不是直接从外面的世界移到脑子里“以态度形式自居”,它需要个体经过一个“懂——透——化”的内化处理过程,这由人的认知活动来完成。通过认知,个人可以对事物产生认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能产生评价意义,之后才会形成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一个人知道了善的知识未必真心向善,还要看他对善是持肯定还是否定的评价。”所以,态度能否形成或形成什么样的态度关键是看主体怎么评价有关信息。影响个体评价的因素很多,首先,人的心理结构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社会文化教给人们不同的评价标准,如美国小孩会认为孔融让梨是因为哥哥比他力气大,或这只梨是坏的;其次,个人的需要是多维而不是平面的,有的完全矛盾但又合理共存,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响对事物的评价,“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的两难境地中究竟哪种评价占上风影响态度,还得比较量定;第三,态度主体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协调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建立既有态度的“自我防卫倾向[1]”,比如爱屋及乌。因此,在认知过程中。知识要影响态度,但完成劝导,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对方认同性的主观评价,关键则是要把握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的冲突性以及个体认知的协调性等带来态度改变复杂性和顽固性的因素。

(二)情绪体验是态度的动力系统

个体通过认知,会将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需要相比较,对待合需要的部分产生肯定评价,并伴有诸如喜爱、尊敬、同情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不合需要的部分则形成否定评价,随之产生诸如厌恶、蔑视、冷淡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会引起个体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人对喜爱的事物或活动,一般会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厌恶的事物或活动,又会保持消极的态度。认知对于态度是理智成分,当个体理智与情感不一致时,就会缺乏行动意向,其间情感起了重要的动力作用。在实际活动中,当个体参与比较具体的社会环境时,情感成分起很大的作用(而在较高层次的活动中需要个体对极为复杂的社会情景进行分析和理解,此时认知成分就占很大的比重)。情感与态度这种密切的关系说明,劝导者利用或设置特定的场境引发主体一定的情绪体验来巩固或消除某种态度是必要的。

(三)行为实现态度外化和内化过程的统一

态度行为是指态度与行动相联系的部分,是一种带准备状态的外显行为倾向,“即准备对一定的对象作出反应的意向[2]”。态度通过行为来表达时,二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正常情况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一个人的表面态度与具体行为很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特别是口头表态与具体行为之间距离更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有时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有时情感因素起较大作用,有时认知因素起了更大作用,或者是其他情境因素在其中发生作用。菲什拜因和艾赞的研究表明:行为取决于意向,而意向又取决于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态度与单一行为的相关是低的,与多重行为的相关较高。所以,判定一个人的态度不能单凭口头表态或单一行为,应以多重行为为依据。不仅如此,行为作用于外部事物后最终的结果会引发诸多来自于他人或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这为态度再次构建了一个内化的认知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态度的去留。

(四)态度的转化机制

认知使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影像),形成态度,这是一个内化过程;情感和行为则是主观对客观的态度反馈,这是一个外化过程。内化决定外现,外现反作用于内化,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外(客观事物)内(认知评价客观事物后形成态度)外(态度表现为一定的情绪和行为)内(情绪和行为的情境、过程和结果被认知评价后形成新的态度)。如果学生的认知与他们的情感成分相一致,我们就有可能预测学生的行为;反过来也是一样。同理,形成或改变态度可从认知开始,也可从发挥情绪行为的反作用人手。

二、建构劝导的方法机制

按照“外内外内”这种态度形成心理机制以及态度三成分正逆向相互作用的原理,促使态度形成或改变的劝导思路既可从顺向(认知)开始实现第一个“外内”,又可从逆向(情绪和行为)开始实现第二个“外内”。根据哈弗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信息源(信息和劝导者)——沟通过程(方式方法)——目标靶(态度主体)——情境,不管是顺向还是逆向进行,劝导过程都要求劝导者运用沟通手段、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将信息传递并说服具有各种主观条件的目标靶对该信息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

(一)形成或改变主体认知,建立顺向的劝导机制

认知是对一定对象的认知,本环节中劝导者传递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劝导者本身的特点都是认知的对象,而对象本身及其呈现方式会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证明:信息与态度主体的立场差异越大,态度改变的压力越大;但劝导者的可信度高,接受者可能支持差异大的信息。㈣所以,教育者一是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内容,将符合学生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支持性信息鲜明地突出,充分展现信息内容和学生的一致性,以便学生作出定向选择;二是要增强自身的可信度:教育者衣饰打扮、神态表情甚至言语声调等外部特征与内容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传播的期望效果便愈明显,“身穿俗艳花格运动衣的人不应该去为慈善机构募捐,如果他去表演小品或者为马戏团插混打科会更受到人们的欢迎[4]”;熟悉是信任的筹码,教育劝导者若是学生的亲人、朋友、同乡、战友,特别是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经验或认知(喜欢)时,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更大;可信性更深层的含义还包括了权威性,受过专门教育或专业训练、拥有的法定地位或权力、群体的支持等都会提高劝导者发言的说服力,如专家于普通百姓、教师于学生、群体于个人。权威能否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劝导者的人格特征,如传达信息是否客观和公平,发表见解时实事求是,毫无偏见,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发表,可以增强可靠性。如果权威与熟悉相结合,劝导的力量将成倍增强。如果二者不尽一致,一个可信的选择或许是:假如矛盾发生在学生熟悉的人经验可以判定的范围,那么熟人的话更为可信,假如不是,那么多少应该重视专家权威的意见,“越是专业的知识,学生越是依赖权威”。

劝导者除了处理好上述问题,还要充分认识到目标靶有几种典型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会影响他对信息内容的接受程度。第一是承担义务,主体如果在态度的基础上采取过行动或是已作了公开表示,他就不会轻易屈从劝说而改变它;而一个人只在心里想不曾显露过,他就不会因为改变看法而使自己在众人面前感到为难。其间诸如自尊心等人格特质也在发生着特别的作用,如自尊心高者更强调独立性,较不易屈服于他人的压力;自尊心低者恰恰相反。因此,在准备改变学生的态度以前,先了解一下其对原有态度有无义务承担感以及人格特质等是必要的。第二是个体自我卷入程度,个体对涉及自我和不涉及自我的事卷入程度(关心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对象与自己密切相关,或于自己意义重大,自我卷入程度就深,形成相应的态度则容易,改变则困难;否则相反。在劝导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比较某种态度行为的正反结果及其与本人的利害关系,让学生对某种态度的利弊明了,无异于为态度的形成或改变提供一种动力。第三是认知失调状况: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遇到诸如经济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失,个人的面子感到难堪,生活环境突变等状况时,认知和行为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认知失调),为了克服由此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个体要么改变原有认知使其与行动一致(改变态度);要么维持原有态度,但必须增加一种辩护理由(新的认知成分)。在这非常之时,个体心理严重失衡,原先具有的预见能力不复有效,整体态度结构是脆弱无力的,因而是进行劝导的最佳时机。教育者应利用或主动造成学生主体的失衡心态,及时提供一些新的观念,驳倒一些歪理,并引导他们发生一些新的行为。第四是归因分析:被劝者不仅要看一个人怎么说,而且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只有将其动机与行为统一起来,才能确定自己的态度,如当面称赞,总不免有面谀之嫌,谁知有什么心思呢?换个环境,背后称赞,因为它没有影响自己的企图,让人觉得更多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更为可信。所以,教育者劝导时的目的愈为自然或隐蔽,愈会减弱对方的警戒心理或免疫效应,那么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隐蔽动机反而有着高尚无私的目的,一旦被对方察觉,还能产生更大的劝导力量。

(二)从主体的情绪和行为入手,建立逆向的劝导机制

主体的态度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而这种情绪和行为给对象带来的影响结果又会反馈给主体: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如认为对,会巩固其态度;如认为不对,会动摇其态度。所以,劝导者帮助主体形成适当的行为并及时提供对行为的反馈评价应是该机制的核心。

态度主体建立行为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是模仿,它使个体更具有主动性,更为自觉自愿。模仿效果大小取决于榜样的名望和地位,榜样与自己在诸方面的相似程度以及榜样行为的结果,如子女模仿父母,学生模仿教师,追星族模仿明星都是常见的。“严责于一人,威加于三军”,则可理解为模仿的防范之举。这说明,教育者在劝导过程中除了“说理”,还要“行理”,做到言行一致,同时适时提供恰当的榜样,确立并贯彻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行为建立后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左右态度:行为情境中的积极因素(使人欢快的因素)和消极因素(使人不愉快的因素)一旦和说服性信息伴随出现,可以起到提高或降低信息的作用:诸如积极的因素使个体处于很好的精神状态或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因而也增加了信息的肯定性。而信息到底是让人愉快还是不愉快,这首先是比较的结果。“人们能否得到激励,所得的报酬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比较别人得了多少报酬,即公平的感觉取决于比较的矢向。”[5]显然,劝导者可借改变比较的矢向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李笠翁退一步改变比较对象获得精神胜利的“贫贱行乐法”便道出了比较的奥妙之处。其次,参照群体对行为的评价和态度影响个体的感受。由于从众心理,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引起诸多劝导说服意义上的思考:个体往往希望自己与群体成员相同,并在和群体比较中估价自己;个体对群体有依附性,如果个体与群体意见一致,就得到群体的赞同和支持,否则将受到群体反对和排挤。可见,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常常是目标靶接受或抵制他人说服的潜在条件。劝导者在确定或利用参照群体时要充分考虑到:一是参照群体在态度改变上发生有效影响的原因是人们在喜欢和相似性的基础上,才会重视群体信息的可靠性与对群体的信任;二是群体的首领可借助群体的认同功能自上而下地灌输信息;三是群体对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期待,而个人也竭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博取奖赏,贴标签的方法往往也成为群体劝导的有效方法,如乖孩子、好学生、老实人等,它会成为个人行为的预期目标;四是群体的行为和态度可以互相感染、互相鼓励,为了保持群体的一致意见,必须严厉惩罚偏离者。

参考文献:

[1]王丽.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3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严格按照县文明实践中心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从建平台、建队伍、开展实践活动着手,大力开展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响应,快速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区级文明实践中心。为了确保区文明实践平台的搭建,我区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整合了区村社干部职工活动中心。同事,为了保障各项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专题召开了班子会议研究通过了经费预算,并成立了文明实践所,专门负责全区文明实践活动。

二是全面铺开,打造村(社)级文明实践站。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保障“五有”标准,通过整合村(社)级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现有资源,村社“两委”班子担任文明实践活动所工作人员,区党务支持活动经费,在全区四个村(社区)建立了村级文明实践站。

三是因地制宜,打造村级文明实践点。我区有四个村社,要求有村级文化综合楼的村必须建立文明实践点,没有文化在综合楼的村因地制宜在村级活动室或者人员聚集比较多的地方设立村文明实践点。如我区田家湖社区就经常在社区广场开展各式各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有效扭转了聚众打牌、喝酒的风气。

二、抓住重点,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一是找核心,搭起志愿服务队伍框架。志愿服务队伍重点是志愿,关键在带头,我区精心筛选了一批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乡贤作为核心,并动员了一批干部职工,按照各自爱好不同,建立了农业生产、文化、治安巡逻、法制宣传等志愿服务队伍。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要任务是思想引领,核心内容是传播普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牢牢把握这个主线,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念信仰,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要从加强“两个坚决维护”核心思想、践行党的 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提升政治站位,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在首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基层意识形态、党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把牢方向导向,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设计,切实把宣讲宣传贯彻工作抓紧抓实抓牢。

二是注重实践文明建设发挥更大效力。《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突出强调“村社”实践,意在补短板,提高农村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事实上,我区在不断探索文明建设工作中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开展文明劝导、土地生劝导、植树造林、“治陋树新”、禁违治违、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劝导活动;开展清明扫墓禁明火劝导活动;开展困难党员慰问活动;开展退伍军人、军人家属慰问等系列活动。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提高认识,扎实开展工作。建设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既定模板,也没有经验可循,必须在实干中不断累积好的经验,树立文明实践工作特色品牌。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4

一、增强组织指导,确保管理任务的顺畅展开

为进一步增强对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的组织指导,我局树立健全了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指导小组,由局长同志担任组长负总责,分担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亲身抓,(还确定了机关党总支书记陈杰同志担任B角,在同志因其他义务出差等时,全权担任此项任务),各科室担任报酬成员,落实了法制教育科为详细的承办科室,装备了专门的任务人员担任处置日常事务,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顺畅展开。年头连系档案部分职责和实践,制订了《市档案局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方案》,把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归入各科室目的审核任务内容,严厉奖惩,确保此项任务的顺畅展开。在管理任务中,注重了管理档案的搜集,将各项管理运动的任务方案,阶段性任务小结,日常构成的简报,材料等悉数整顿标准,分类归档。

二、加大网格化治理责任区的管理任务力度,确保不留死角

依照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单元抽调营业科任明勇同志担任网格化治理任务,网管人员做到了全年按时到岗到位,仔细实行职责。局班子,局党组为增强责任区的治理,还派出单元其别人员轮番到责任区协助治理,班子成员、党构成员轮番不准时的现场督导。虽然责任区由便利治理的新民街互换到了比拟复杂的二一路、英模路,但我局一直高规范、高规格、严厉要求,规范不降,治理不松,全年共承受省察查团明察、市当局、市政协、市纪委反省27次。还与友邻单元搞好协作,确保无缝对接,一起巡视,一起治理,全年共劝止、劝改乱停乱放灵活车辆1900余架次;劝止、劝改乱停乱放非灵活车3500余架次;劝止、劝离活动占道摊点、出摊运营1700余次;宣传、改正、劝改不文明行为530余次;处置不合法张贴、乱贴小告白173次;组织单元人员清算修建渣滓、生涯渣滓近3吨。

经过全局人员的通力合作,确保了责任区内无渣滓乱扔,乱堆景象,实时肃清“牛皮癣”,小告白,乱贴乱画,无污水乱排景象,无杂物乱堆景象。责任区商家摆放有序,车辆按交警的要求摆放划一,无施工厂地乱象,无私搭乱建,灵活车、非灵活车停放有序。完成市城乡情况综合管理指导小组交办的悉数任务,完成市管理办督办的任务。

三、积极做好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进机关”运动

我局经过展开争创文明机关、机关政务诚信建立、争当“人民称心公仆”、“送暖和、献喜欢心”等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全局上下“专心想事、专心谋事、专心干事”的认识。以机关搬家为契机,树立“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办公情况绿化美化、文明办公等为首要内容的文明创立举动,向职工印发“创立文明城市暨城乡情况综合管理知识”等材料,并在全局展开“控烟”运动,积极向职工宣传戒烟、控烟常识,在会议室、办公区域设置控烟、劝止抽烟的标记标识,进步职工对抽烟有害安康的看法和控烟盲目性。经过这些运动的展开,使全局干部职工深入看法到展开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的主要性和需要性,强化了参加城乡情况综合管理任务的责任感和任务感,加强了发扬示范带头效果的自动性和盲目性。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5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是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确保活动实效,我乡认真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学雷锋志愿服务领导小组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安排、具体实施,确保了整个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营造氛围,深入宣传

我乡组织志愿者继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宣传雷锋精神,坚定了党员向雷锋同志学习,为群众服务的决心。

三、弘扬雷锋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开展学雷锋日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我乡志愿者走上街头,发放安全知识、扫黑除恶传单等,以实际行动响应雷锋精神。

2.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组织志愿者在辖区主要路段、重点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维护交通秩序,劝阻违反交通行为。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6

1.品读课文,赏析讽谏艺术。

2.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

感悟淳于髡等人的讽谏艺术。

教学难点:

能将所学的劝说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然而,淳于髡他们不是贤臣良相,却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功劝说君王,并全身而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劝说艺术。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将文言知识和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而《选读》里的文言知识本不难,文章内容也很好理解,但其中一些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我们还是需要积累的,下面老师就对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做一个检查。

二、温故知新

(一)文言实词

1.六艺于治一也。?摇?摇?摇 一:相同。

2.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摇?摇?摇 淫:过度。

3.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摇?摇?摇 曹:同辈。

4.日暮酒阑,合尊促坐。?摇?摇?摇 阑:尽。

5.于是庄王谢优孟。?摇?摇?摇 谢:道歉,认错。

6.又恐受赇而死?摇?摇?摇 赇:贿赂

7.优旃临槛大呼曰。?摇?摇?摇 槛:栏杆。

8.始皇以故辍止。?摇?摇?摇 辍:停止。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诸侯震惊 ?摇?摇?摇 振:同“震”

此知可以言时也 知:同“智”

赍以姜枣?摇?摇?摇 赍:同“剂”

髡尝在侧?摇?摇?摇 尝:同“常”

2.词类活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摇?摇?摇 惊:使……惊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朝:使动,使……朝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摇?摇?摇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皆知大王而贵马也。?摇?摇?摇 贵、贱:意动用法,以……为

贵(贱)

韩魏翼卫其后。?摇?摇?摇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

膀一样。

请为大王六畜葬之?摇?摇?摇 六畜:像对待六畜一样

皆知大王而贵马也。?摇?摇?摇 贱,贵:以……为贱,以……

为贵。

衣以文绣?摇?摇?摇 衣:名作动,给……穿衣服

席以露床?摇?摇?摇 席:名作动,给……当卧席

楚王得以霸?摇?摇?摇 霸:名作动,称霸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雨:名作动,下雨。

优旃见而哀之?摇?摇?摇 哀:为……哀

3.古今异义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摇?摇?摇 古义: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摇?摇?摇 今义: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

齐威王横行?摇?摇?摇 古义:率意而行。

?摇?摇?摇 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做坏事。

4.一词多义

一?摇?摇?摇 六艺于治一也?摇?摇?摇 相同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摇?摇 乃,竟。

赍?摇?摇?摇 赍金百斤?摇?摇?摇 携带

赍以姜枣?摇?摇?摇 同“剂”,调配

之?摇?摇?摇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摇?摇到

淳于髡说之以隐?摇?摇?摇 代齐威王

以?摇?摇?摇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摇?摇?摇 用来。

以楚国堂堂之大?摇?摇?摇 凭借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摇?摇?摇 把

尽忠为廉以治楚?摇?摇?摇 来

5.特殊句式

衣以文绣 状语后置

席以露床,啖以果脯?摇?摇?摇 状语后置

以楚国堂堂之大?摇?摇?摇 定语后置

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摇?摇?摇 被动句

置之(于)华屋之下?摇?摇?摇 省略句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译:谈笑之际能巧妙地合于正道,也是能够化解纠纷的。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译:所以说酒喝得太多就会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走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

3.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作奸犯科犯了大罪,自己被杀而家庭被灭绝,贪官怎么能做呢?

4.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如果要做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后都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对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都有了较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很好的把握,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给我们刻画的三个人物,还记得是哪三个人物吗?

(板书:淳于髡、优孟、优旃。)

师:这三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言善辩。很好,这就是文章题目“滑稽”的含义。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淳于髡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劝说君王并获成功,那么,他们是怎样成功劝说君王的?老师给同学们两到三分钟时间,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他的劝谏方式进行讨论并对其方法进行总结。

三、品鉴讽谏艺术

讨论:他们是怎样成功劝说君王的?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劝说方式加以分析。

(分析引导:淳于髡。)

生:我喜欢淳于髡,他讲了个故事来劝说齐威王,让齐威王增加了礼物,去赵国搬来了救兵。

师: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今者……臣见其所持着狭而所欲着奢,故笑之。”

师:哦,“所持着狭而所欲者奢”,供奉给神的东西很少而要想得到的东西却很多,真是痴心妄想,齐威王为什么听到这里就改变主意了呢?

生:因为他和禳田者很像,所以他由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好,这种把劝谏的对象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比较,从而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方法就叫——

生:类比法。

(板书:故事、类比。)

师:课文还写了关于淳于髡的两次成功劝说成功的事例,他又是怎样劝说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他打了个比方,把齐威王比作大鸟

师:哦,打比方有什么作用?

生: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师:哦,经过淳于髡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齐威王“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其侵地,威行三十六年。”淳于髡再次成功劝说了齐威王改变了“沉湎不治”的现状。

这种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方法就叫隐喻法。

(板书:隐喻故事、类比。)

师:好,这种“欲言此物,先言他物”,在他劝说齐威王罢长夜之饮时也用到了,淳于髡举了自己在不同场合的不同酒量的例子,让齐威王认识到自己荒淫无道,于是停止了长夜之饮。

师:淳于髡运用了隐喻故事成功劝说了齐威王,那么优孟和和优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哪位同学喜欢他们俩的劝说方式的,请结合课文给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劝说方式。

生:我喜欢优孟,他先顺着楚庄王的意思说用人君礼葬之,接着对人君礼的规模进行描述,进而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荒谬,最后改变自己的主张,把马葬在人腹肠。

师:哦,顺着他的意思,楚庄王什么意思?

生:楚庄王要以大夫礼葬之。

师:楚庄王为什么要以大夫礼葬马?

生:因为这匹马是他的爱马。

师:楚庄王如何爱这匹马的?

生:“衣以文秀……啖以枣脯”。

师:这匹马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最终却因患肥胖症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而群臣不能痛其所痛,对楚庄王葬马方式是“争之,以为不可”,因为皇帝的马死后竟然享受的可是他们这个阶层的待遇,自觉收到侮辱。楚庄王正是伤心之时,他们的劝说自然听不进去,于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在劝谏要杀头了,优孟又是怎么获得劝谏的机会的呢?

生:仰天大哭。

师:优孟为什么哭?

生:引起楚庄王的注意。

师:很好,引起注意,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达到了,“王惊问其故”。

师:哦,这里优孟利用自己“优人”这一特殊身份,采用先声夺人的方法:“仰天大哭”,化主动为被动,王要臣说,臣不得不说,于是优孟曰——

(生读“马者王之所爱也……请以人君礼葬之”。)

师:人君的葬礼是什么样儿的?

(生读“以雕玉为棺……奉以万户之邑”。)

师:这里优孟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板书:夸张。)

师:经过优孟这一夸张,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过了,贵马。

师:是的,优孟通过夸张将楚庄王的谬误放大,让楚庄王自己认识到错误,最终改正了错误。这种善于抓住君主的特点,采用轻松活泼、诙谐戏谑的形式,欲擒故纵,先顺着国君的意思,然后巧妙地指出其荒谬之处及危害后果,让国君改变主张的方法就叫做归谬法。

(板书:归谬。)

师:优孟在这里抓住楚庄王的特点——爱马死了,悲痛至极,逆耳忠言已听不进去了,于是利用自己是个优人,擅长表演,先仰天大哭,既引起楚庄王的注意,也让楚庄王意识到优孟在感情立场上和他是一致,在楚庄王卸下心中的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劝说。优孟通过表演进行劝说的还有一次,这次他和上次的“仰天大哭”不一样了,他用的什么方法?

(板书:表演。)

生:对比,孙叔敖生前“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死后“妻子贫困负薪而食”,优孟通过对比委婉地指出楚庄王薄情寡义,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负薪者以封。

师:很好,那么,这次优孟为什么是“扺掌谈语”,而不是“仰天大哭”?

生:扺掌谈语就是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以致模仿的非常像,让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勾起对孙叔敖的怀念之情,想到孙叔敖“尽忠为廉以治楚”而现在“妻子贫困负薪而食”,认识到自己真的错了。于是“乃召孙叔敖子,封之以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优孟凭借他特殊的身份,采用表演、夸张、对比的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楚庄王自己认识到错误,最终进谏成功。所以在劝说成功不仅要以理服人,还得以情动人。

(板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师:优孟以其特殊身份逼真的表演打动了楚庄王,文中还有一位优人,他叫旃,司马迁用了比较简短的文字写他成功劝说的三件事,他又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反语。每次他都对君王的做法表示赞同“善”,反话正说,对君王进行讽刺。

师:很好,他的反语我们听来常常觉得好笑,原来优旃“善为笑言”,就是讲笑话。

(板书:反语笑话、讽刺。)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淳于髡他们通过委婉含蓄的说话方式,变逆耳为顺耳,让国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改正自己错误。这种用委婉含蓄的劝谏方式就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讽谏”。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之前还学过哪些人物的讽谏文章,试举例说说他们的讽谏方法。

生: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妻、妾、客对邹忌的爱、畏、有求来类比齐威王宫妇左右、大臣、诸侯国,进而让齐威王明白要广开言路。

师:很好,邹忌以自己家庭里的小事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从而获得成功,他和淳于髡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以前还学过《曹刿论战》《谏太宗十思疏》等,他们都成功劝说了君王,然而历史上又有多少贤臣良相因为进谏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如:伍子胥刺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宫刑之辱,他们的失败又是因为什么?

生:君主不善纳谏,他们没注意方式方法。

师:司马迁为何遭宫刑?

生:为李陵说情。

师:他在什么样的场合帮李陵说情的?

生:朝堂之上,汉武帝大怒之时。

师:所以我们劝说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得审视对象和注意场合,给别人留点面子。

(板书:审视对象、注意场合。)

师:司马迁他们都是犯颜直谏,而惨遭杀身之祸,淳于髡他们因为讽谏,不经成功劝说君王,还全身而退,为什么讽谏功效这么大呢?我们来看苏洵在他的《谏论》一文中的阐释: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人皆谓:“苦言药也,甘言疾也。”言之甘,心纳之;言之苦,心斥之,所以讲究进谏的语言艺术极为重要。

可见我们孔圣人也很推崇讽谏,因为从人性出发,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正所谓:“苦口的言语就好比良药,对人有益但心里排斥它,动听的话就好比疾病,对人有害却喜欢听。”

五、学以致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委婉劝说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看三组情境,并试着运用今天所学的劝说方法,委婉地对其进行劝说。

要求:表述合情合理,尽量采用这种劝谏方法并富幽默感。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情境1:在电影院一对情侣老是说话,你能不能比较幽默地加以劝阻?

情境2:假如你有一个好同学近来经常上网吧玩网络游戏,你很想劝劝他,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今天放学路上,他邀你一同上网吧。你将如何劝说他呢?

情境3:李明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可他爸爸不同意,认为鲜血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请你帮李明想个办法,怎样劝告他父亲?

情境1:①哇,这电影院里啥时采用混音了。②你们的秘密被我听到了哦。③大声说:太精彩了!

情境2:①该不会开玩笑吧,某某同学正是贪玩网络游戏,成绩一降再降,被老师、家长教育了一下午才幡然醒悟。你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会这样吧?②好呀,听说游戏规则中有玩家升级。多练练或许能当个冠军,像刘翔一样成为世界冠军。可刘翔那是奥运会冠军。我没听说有网络游戏奥林匹克冠军。③好吧,反正功课也复习得差不多了,这段时间挺累人的,我妈妈叫我要向你学习,做到劳逸结合,希望下一次考试不输给你。

情境3:①爸,今天报纸上报道了一名小学生,因为急需用血,而血库里那种血供应不足,最后抢救无效身亡,如果换作是我,你会多伤心啊!②爸,我们老师说了,一次献200ml~400ml血,不仅不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充满睿智的谈吐总能博得别人的赞许,巧妙地化解相关的问题。所以,同学们如果能够学以致用,相信我们的生活学习,我们的为人处世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板书:淳于髡、隐喻故事、类比;优孟、夸张表演、归谬;优旃、反语笑话、讽刺。)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对外公开课,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摸索究竟文言文教什么,文言知识固然重要,是课上的重点,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利用文本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

《滑稽列传》选取的都是些地位卑贱的小人物,他们虽然在封建社会里,被人瞧不起,是皇亲贵族的,但是,在那个皇权威威的社会他们却凭借自己睿智的谈吐博得别人的赞许,巧妙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全身而退,他们的说话艺术需要我们当今中学生学习。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时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老师等长辈不注意说话方式,而青春期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对老师也不再是言听计从。因此,常常在长辈面前要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试图说服他们,但因为没有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最后事与愿违。

所以,我认为我可以利用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下对上、晚辈对长辈的说话方式,这将来对于他们的社会交往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7

一、组织领导

成立县档案局城乡环境集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馆务编研股、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办公室及业务股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丁卫任办公室主任。

二、治理重点

(一)每天派专人(1-2人)对责任区开展一次整治活动,对责任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治理。

(二)负责责任区域的“五乱”(车辆乱停治理、摊位乱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的治理,基本要求是“扫干净、摆整齐”。

(三)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告、制止、纠正。针对乱扔垃圾、乱吐口痰、乱丢烟头、乱溜狗、驾乘人员从车内向外乱抛乱洒、乞讨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告、制止、纠正,并根据情况向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民政局举报。

(四)对违法行为进行劝告、制止、举报。对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如路灯、树木、栏杆等)的违法行为应及时予以劝告和制止,并向公安机关举报;对交通违法行为应及时向公安交警部门举报。

三、实施步骤

本次集中治理活动从3月26日开始,4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3月26日—3月30日。开展摸底调查,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对治理活动进行动员部署,营造治理氛围。

(二)集中治理阶段:3月31日—4月10日。整合力量,攻坚破难,开展集中治理,强化日常治理,解决突出问题,区域进行一次认真排查和梳理,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卫生秩序整治,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治理任务,并对治理活动成效进行一次全面督查。

(三)巩固提升阶段:4月11日—4月30日。对治理活动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四、总体要求

(一)统一认识,形成声势。此次集中治理行动,是强化城市管理,提升文明形象,展现灾区恢复重建良好精神风貌的一项重要任务,务必高度重视,按照全县部署,密切联系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全民参与,积极行动,认真落实,迅速形成声势,取得明显成效。

(二)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机构,突出治理重点,认真细化治理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治理力度和成效。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8

论文关键词:劝说,语用学,言语行为,综述

 

引言《现代汉语词典》对“劝”的解释是“拿道理说服、使人听从。”“劝说”是“劝人做某种事情或使对某种事情表达同意”的意思。劝说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就有“劝说难”的感慨,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建立了以传授劝说技巧为核心的修辞学。人们已经从修辞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和广告学等多维度、多层次对劝说言语进行研究。近年来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和观点被广泛引入到劝说的研究,在界定劝说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对劝说言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于劝说言语来说,Austi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礼貌原则与Grice的合作原则和JefVerschueren的顺应论等对其有一定的解释力。

⒈ 社会交往的角度

(1)劝说的言语行为研究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Austin)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这一个句子;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这一句话所表达的隐含的真实意思;言后行为则是指这一句话在听话人方面产生的效果,它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联系。Searle发展了Austin的理论,提出了实施言外行为的条件:基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Searle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即用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完成另一个言语行为。

劝说通过某种交际形式(通常是语言),根据语境、目的和对象选择相应的策略来实施一种行为,并以此来影响或改变他人的信念或行为方式。所以,劝说就是一种言语行为。(申智奇,2004)劝说者有目的地使用语言作为传播媒,且指向说话本身,是言内行为;博取劝说对象的好感与同情是常用的有效策略;传递某种信息指通过说话实现告知,是言外行为;影响、干预他人或一定群体态度和(或)行为指通过说话做事实现感化,是言后行为。(唐霞,2009)

劝说现象极其复杂,间接言语行为在劝说过程中使用频繁,主要可能是因为该行为所体现的劝说力往往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表现得较为礼貌、温和,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因而易于激起人们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和适宜条件的制约。徐昌华(2002)认为劝说语可以通过疑问、推量、陈述、命令等间接言语行为达到劝说的交际功能。孙淑芳(2001)也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指愿望式、疑问句式、及带模词的陈述式)是劝告类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之一。曹希绅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劝说可以采用间接言语,但是一定不要使对象对劝说内容产生歧义,否则将达不到劝说的目的。张明芳(2002)认为广告主更倾向以间接言语的形式传递信息,因为直接言语比间接言语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和抵触,而间接言语行为能使消费者对广告产生积极地评价。王桂琴,刘长庆(2004)运用言语行为有关理论以书面语(印刷)商业英语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广告语言中的劝说力的问题。他们总结出英语广告劝说力的实现,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都是普遍使用的,但是直接言语行为(占56℅)多于间接言语行为(占44℅)。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日常语言的一些现象,对劝说言语的特点做了分析,总结归纳了劝说的策略和技巧,但是忽视了对情景与语境的研究。其次劝说过程中不仅需要劝说者实施劝说行为本身,还需要在听话人中产生一定的效果,当需要对人们的态度、观点的改变进行解释时,言语行为理论就显出了局限性。

(2)劝说的语用预设研究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Frege)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Reference )。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义学的发展和语用学的兴起,预设就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何自然,陈新仁,2004)有关劝说的语用预设的研究也在这两年刚刚开始。预设在劝说过程中发挥着委婉功能、隐藏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从而可以增强语言的劝服力。厉燕(2007)通过实例论证了进行劝说时可以采用潜隐说劝法将重点信息以潜隐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利于达到预期的劝说效果。唐霞(2010)对劝说语篇中的语用预设进行分类,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论证了劝说者利用人品预设、过程预设、内容预设和文化预设建立特定的话语假设,实现预设的劝说功能。语用预设所具有的特点和广告的语言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预设由此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广告实现其劝说目的,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张军益,高晓琪(2009)将广告语用预设分类,并且论证了预设在广告成功实现劝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闫毓芳,杨惠丽(2007),赵宏(2001)运用语言学知识,从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表现出的特征、分类以及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说明了不同类型的预设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广告,为广告语发挥最大功效提供了可能性,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语用预设对于劝说言语的产出过程做出很好的解释,可是说话人所预设的内容与听话人所理解的内容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语用预设并未解释劝说言语的理解机制。

(3)劝说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研究

美国的哲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包括四项准则,每项准则又包括一些次准则:①量的准则,即给听话人提供充足的信息;②质的准则,即提供准确的信息;③关系准则,即提供的话语要彼此相关;④方式准则,即讲话要有条理,要简洁免费论文下载。唐霞(2009)认为合作原则对劝说言语具有重要意义,劝说的价值在于促使对方选择合作并持续合作,赢得合作原则至关重要。张明芳(2002)、高契(2010)等从语用学角度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分析广告语言的说服性。劝说的实质在于试图改变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威胁面子行为。劝说情况也并不像看起来,说起来那样简单。人们不仅选择使他们能够成功进行劝说的技巧,而且这些技巧必须帮助他们达到其他目标言语行为,即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要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寻求认同的情景之中。Leech的礼貌原则能更好的解释劝说言语行为及策略。唐霞(2009)认为劝说者遵循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做到尽量少让别人吃亏让自己多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少使自己受益,从他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隐藏或弱化自我利益和对劝说对象的不利因素,凸显和强化对其有利因素;遵循“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多用赞美少用贬低,减少双方的分歧和反感,增加双方的一致和同情,最终实现劝说目的。黄绅(2007)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多数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利用报答的方法来进行劝说,几乎没有人使用惩罚这种劝说方法。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劝说言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劝说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劝说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劝说的方式要被劝说对象接受,在心理上产生好感。因此劝说者要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是,合作原则在解释劝说言语行为时有自身局限性。Grice的交际理论基于交际双方必须合作的观点之上,而实际上劝说对象对劝说者经常持有敌对态度或没意识到劝说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劝说者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被劝者的性格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4)顺应论关于劝说的研究

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认为把语用学看作是从功能方面对语言的综观比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来研究更加科学和完善。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它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在劝说言语产生的过程中劝说者通过不断地调整、协商、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达到最佳的劝说效果。

目前运用顺应论对劝说言语进行解释的文章并不多见。安美丽(2004、2010)通过对服装销售人员的语料分析,运用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服装销售语言进行了解释。她把商品销售中的劝说语言分为:顺应物理环境、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邵广(2008)以顺应论为依据,结合劝说的三要素,研究分析了商品销售语言如何实现劝说的三要素,形成了商品销售劝说语言的框架。

顺应论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和语言使用观,把语言当作整个人类和个体拥有的一种交际顺应手段。(谢朝群,陈新仁,2007)顺应论对劝说言语作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释,是对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关于劝说研究的补充,加深了我们对于劝说的了解。但是顺应论本身具有先天不足,即:“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钥匙,以解释所有的言语使用,有运用过度之嫌”(刘正光、吴志高2000)劝说的顺应论解释过于笼统和片面,因此也未能触及其本质。

⒉ 认知的角度

关联理论被看作是Grice合作原则的深化。关联理论把交流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为了达到交流的成功,对话双方必须要遵循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运用关联理论对劝说言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目前国内有申智奇运用了关联理论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分析了商业广告如何实现劝说的目的。(申智奇,2004)劝说过程中,说话人期望通过劝说性言语在劝说对象的大脑里产生某种效果,比如控制思想,改变态度,诱发或抑制行动;说话人期望自己的意图能够被劝说对象识别;最后,说话人期望自己想要的某种效果能够通过劝说对象的识别而出现。关联理论认为只要有办法识别交际者的意图,交际就是有可能的。斯波伯和威尔逊把意图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认为意图的内容肯定会在心理层面上得到表征,而交际者的意图直接改变的不是受众的思想而是认知环境,交际者之间相互认知环境的改变则会影响后续言语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劝说者期望通过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强化或者改变劝说对象的认知环境,使双方的认知环境互明,实现劝说对象对劝说言语的认同,产生劝说效果,最终实现其交际意图。劝说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对劝说的全面研究需要结合人类社会各个学科的知识,正如肯尼斯.伯克认为的那样:那些由人类学家、人种学家、心理学家等所作的论断都能对语言学的劝说功能产生影响。关联理论集合了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观点,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其主要观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能够得到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支持。

小结:从以上劝说言语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语用学界对于劝说言语的研究多采用某一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劝说言语的特点以及语用策略。但是从认知模式、心理机制角度着手的少,因为没有从其认知本质出发解读,所以对劝说言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的解释不够全面。劝说是一极其复杂的人类交际活动,其背后有着特殊的心理认知机制,因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给予界定将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劝说言语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希绅.说劝心理和说劝技巧[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孙淑芳.俄语祈使言语行为研究[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自然主编,谢超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唐霞.劝说言语的语用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9,23(3).

[6]郜峰.《红楼梦》劝说语的语用分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26).

[7]徐昌华.关于劝说语的语用考察[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25(3).

[8]唐霞.劝说中的语用预设[J]. 陇东学院学报, 2010,21(2).

[9]厉燕.预设在说服学中的运用[J]. 语言应用研究, 2007.

[10]张军益,高晓琪.广告语言预设的元语用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6) .

[11]闫毓芳,杨惠丽.语言预设在广告语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2).

[12]赵宏.语言预设艺术在广告言语中的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 2001,2.

[13]张明芳.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的说服性[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2(1).

[14]高契.广告语说服艺术的语用学探析[J]. 文史, 上月刊 2010.

[15]安美丽.服装销售交际语言的语用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12(3).

[16]杜金榜.司法语篇隐性说服研究[J]. 现代外语(季刊), 2008,31(3).

[17]蔡荣寿,邓杏华.跨文化交际中的劝说技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4).

[18]李冬梅.销售劝说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 , 526.

[19]申智奇.关联理论对说服行为的解释[J].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4, 4.

[20]邵广.商品销售中“劝说言语”的语用特点研究[D]. 大连海事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21]商珍.商务语篇的修辞劝说分析[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2]孙文娟.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劝说手段[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23]黄坤.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劝说技巧[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4]丛丹.俄汉语劝告类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25]唐霞.中美“劝说”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文明劝导活动总结范文9

论文关键词:劝说,语用学,言语行为,综述

 

引言《现代汉语词典》对“劝”的解释是“拿道理说服、使人听从。”“劝说”是“劝人做某种事情或使对某种事情表达同意”的意思。劝说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就有“劝说难”的感慨,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建立了以传授劝说技巧为核心的修辞学。人们已经从修辞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和广告学等多维度、多层次对劝说言语进行研究。近年来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和观点被广泛引入到劝说的研究,在界定劝说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对劝说言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于劝说言语来说,Austi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礼貌原则与Grice的合作原则和JefVerschueren的顺应论等对其有一定的解释力。

⒈ 社会交往的角度

(1)劝说的言语行为研究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Austin)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这一个句子;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这一句话所表达的隐含的真实意思;言后行为则是指这一句话在听话人方面产生的效果,它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联系。Searle发展了Austin的理论,提出了实施言外行为的条件:基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Searle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即用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完成另一个言语行为。

劝说通过某种交际形式(通常是语言),根据语境、目的和对象选择相应的策略来实施一种行为,并以此来影响或改变他人的信念或行为方式。所以,劝说就是一种言语行为。(申智奇,2004)劝说者有目的地使用语言作为传播媒,且指向说话本身,是言内行为;博取劝说对象的好感与同情是常用的有效策略;传递某种信息指通过说话实现告知,是言外行为;影响、干预他人或一定群体态度和(或)行为指通过说话做事实现感化,是言后行为。(唐霞,2009)

劝说现象极其复杂,间接言语行为在劝说过程中使用频繁言语行为,主要可能是因为该行为所体现的劝说力往往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表现得较为礼貌、温和,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因而易于激起人们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和适宜条件的制约。徐昌华(2002)认为劝说语可以通过疑问、推量、陈述、命令等间接言语行为达到劝说的交际功能。孙淑芳(2001)也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指愿望式、疑问句式、及带模词的陈述式)是劝告类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之一论文的格式。曹希绅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劝说可以采用间接言语,但是一定不要使对象对劝说内容产生歧义,否则将达不到劝说的目的。张明芳(2002)认为广告主更倾向以间接言语的形式传递信息,因为直接言语比间接言语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和抵触,而间接言语行为能使消费者对广告产生积极地评价。王桂琴,刘长庆(2004)运用言语行为有关理论以书面语(印刷)商业英语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广告语言中的劝说力的问题。他们总结出英语广告劝说力的实现,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都是普遍使用的,但是直接言语行为(占56℅)多于间接言语行为(占44℅)。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日常语言的一些现象,对劝说言语的特点做了分析,总结归纳了劝说的策略和技巧,但是忽视了对情景与语境的研究。其次劝说过程中不仅需要劝说者实施劝说行为本身,还需要在听话人中产生一定的效果,当需要对人们的态度、观点的改变进行解释时,言语行为理论就显出了局限性。

(2)劝说的语用预设研究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Frege)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Reference )。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义学的发展和语用学的兴起言语行为,预设就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何自然,陈新仁,2004)有关劝说的语用预设的研究也在这两年刚刚开始。预设在劝说过程中发挥着委婉功能、隐藏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从而可以增强语言的劝服力。厉燕(2007)通过实例论证了进行劝说时可以采用潜隐说劝法将重点信息以潜隐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利于达到预期的劝说效果。唐霞(2010)对劝说语篇中的语用预设进行分类,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论证了劝说者利用人品预设、过程预设、内容预设和文化预设建立特定的话语假设,实现预设的劝说功能。语用预设所具有的特点和广告的语言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预设由此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广告实现其劝说目的,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张军益,高晓琪(2009)将广告语用预设分类,并且论证了预设在广告成功实现劝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闫毓芳,杨惠丽(2007),赵宏(2001)运用语言学知识,从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表现出的特征、分类以及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说明了不同类型的预设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广告,为广告语发挥最大功效提供了可能性,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语用预设对于劝说言语的产出过程做出很好的解释,可是说话人所预设的内容与听话人所理解的内容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语用预设并未解释劝说言语的理解机制。

(3)劝说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研究

美国的哲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包括四项准则,每项准则又包括一些次准则:①量的准则,即给听话人提供充足的信息;②质的准则,即提供准确的信息;③关系准则,即提供的话语要彼此相关;④方式准则,即讲话要有条理,要简洁。唐霞(2009)认为合作原则对劝说言语具有重要意义,劝说的价值在于促使对方选择合作并持续合作,赢得合作原则至关重要。张明芳(2002)、高契(2010)等从语用学角度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分析广告语言的说服性。劝说的实质在于试图改变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威胁面子行为。劝说情况也并不像看起来言语行为,说起来那样简单。人们不仅选择使他们能够成功进行劝说的技巧,而且这些技巧必须帮助他们达到其他目标,即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要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寻求认同的情景之中。Leech的礼貌原则能更好的解释劝说言语行为及策略。唐霞(2009)认为劝说者遵循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做到尽量少让别人吃亏让自己多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少使自己受益,从他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隐藏或弱化自我利益和对劝说对象的不利因素,凸显和强化对其有利因素;遵循“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多用赞美少用贬低,减少双方的分歧和反感,增加双方的一致和同情,最终实现劝说目的。黄绅(2007)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多数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利用报答的方法来进行劝说,几乎没有人使用惩罚这种劝说方法。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劝说言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劝说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劝说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劝说的方式要被劝说对象接受,在心理上产生好感。因此劝说者要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是,合作原则在解释劝说言语行为时有自身局限性。Grice的交际理论基于交际双方必须合作的观点之上,而实际上劝说对象对劝说者经常持有敌对态度或没意识到劝说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劝说者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被劝者的性格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4)顺应论关于劝说的研究

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认为把语用学看作是从功能方面对语言的综观比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来研究更加科学和完善。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它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在劝说言语产生的过程中劝说者通过不断地调整、协商、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达到最佳的劝说效果论文的格式。

目前运用顺应论对劝说言语进行解释的文章并不多见。安美丽(2004、2010)通过对服装销售人员的语料分析,运用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服装销售语言进行了解释。她把商品销售中的劝说语言分为:顺应物理环境、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邵广(2008)以顺应论为依据,结合劝说的三要素,研究分析了商品销售语言如何实现劝说的三要素,形成了商品销售劝说语言的框架。

顺应论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和语言使用观,把语言当作整个人类和个体拥有的一种交际顺应手段。(谢朝群言语行为,陈新仁,2007)顺应论对劝说言语作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释,是对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关于劝说研究的补充,加深了我们对于劝说的了解。但是顺应论本身具有先天不足,即:“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钥匙,以解释所有的言语使用,有运用过度之嫌”(刘正光、吴志高2000)劝说的顺应论解释过于笼统和片面,因此也未能触及其本质。

⒉ 认知的角度

关联理论被看作是Grice合作原则的深化。关联理论把交流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为了达到交流的成功,对话双方必须要遵循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运用关联理论对劝说言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目前国内有申智奇运用了关联理论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分析了商业广告如何实现劝说的目的。(申智奇,2004)劝说过程中,说话人期望通过劝说性言语在劝说对象的大脑里产生某种效果,比如控制思想,改变态度,诱发或抑制行动;说话人期望自己的意图能够被劝说对象识别;最后,说话人期望自己想要的某种效果能够通过劝说对象的识别而出现。关联理论认为只要有办法识别交际者的意图,交际就是有可能的。斯波伯和威尔逊把意图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认为意图的内容肯定会在心理层面上得到表征,而交际者的意图直接改变的不是受众的思想而是认知环境,交际者之间相互认知环境的改变则会影响后续言语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劝说者期望通过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强化或者改变劝说对象的认知环境言语行为,使双方的认知环境互明,实现劝说对象对劝说言语的认同,产生劝说效果,最终实现其交际意图。劝说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对劝说的全面研究需要结合人类社会各个学科的知识,正如肯尼斯.伯克认为的那样:那些由人类学家、人种学家、心理学家等所作的论断都能对语言学的劝说功能产生影响。关联理论集合了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观点,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其主要观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能够得到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支持。

小结:从以上劝说言语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语用学界对于劝说言语的研究多采用某一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劝说言语的特点以及语用策略。但是从认知模式、心理机制角度着手的少,因为没有从其认知本质出发解读,所以对劝说言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的解释不够全面。劝说是一极其复杂的人类交际活动,其背后有着特殊的心理认知机制,因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给予界定将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劝说言语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希绅.说劝心理和说劝技巧[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孙淑芳.俄语祈使言语行为研究[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自然主编,谢超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唐霞.劝说言语的语用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9,23(3).

[6]郜峰.《红楼梦》劝说语的语用分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26).

[7]徐昌华.关于劝说语的语用考察[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25(3).

[8]唐霞.劝说中的语用预设[J]. 陇东学院学报, 2010,21(2).

[9]厉燕.预设在说服学中的运用[J]. 语言应用研究, 2007.

[10]张军益,高晓琪.广告语言预设的元语用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6) .

[11]闫毓芳,杨惠丽.语言预设在广告语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2).

[12]赵宏.语言预设艺术在广告言语中的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 2001,2.

[13]张明芳.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的说服性[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2(1).

[14]高契.广告语说服艺术的语用学探析[J]. 文史, 上月刊 2010.

[15]安美丽.服装销售交际语言的语用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12(3).

[16]杜金榜.司法语篇隐性说服研究[J]. 现代外语(季刊), 2008,31(3).

[17]蔡荣寿,邓杏华.跨文化交际中的劝说技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4).

[18]李冬梅.销售劝说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 , 526.

[19]申智奇.关联理论对说服行为的解释[J].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4, 4.

[20]邵广.商品销售中“劝说言语”的语用特点研究[D]. 大连海事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21]商珍.商务语篇的修辞劝说分析[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2]孙文娟.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劝说手段[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23]黄坤.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劝说技巧[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4]丛丹.俄汉语劝告类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25]唐霞.中美“劝说”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