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十一五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1-01 08:21:57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范文1

一、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镇地处205国道边,位于永安市北部,北距三明30公里,南距永安16公里,与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两个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里。

区域人口状况: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5万亩;下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有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80人。

资源状况:鹰厦铁路、国道205线、泉三高速公路纵贯境内,沙溪河流经集镇南北方向,水电装机容量7140千瓦,用材林面积4.3万亩,毛竹林面积达6.8万亩,蓄积量大、生产效益突出,是三明市十佳毛竹乡镇、三明市30个重点工业乡镇之一、省级园林式乡镇、中国贡鸡第一镇。

历史背景:**历史悠久,古名为贡堡,距今已有1264年的历史(先有**后有永安);**文物古迹众多,目前镇内仍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正顺庙、古井、张若谷墓、福兴桥等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朝李纲盛赞为“小武夷”的拼榈山;**历史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3名理学家,宋朝新科探花陈瓘、明代琴谱大师杨表正、近代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李宝焌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基础现状

近年来,**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区位优势,抓产业、调结构、抓基地、强龙头、树品牌,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稳步发展。2005年,全镇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0100万元(现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0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5756万元(现价);农民人均纯收入512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0万元。

(一)企业项目发展现状:

全镇现拥有水东工业和**电站坝头两个工业集中区,拥有个私企业29家,纺织工业型企业4家,轻工企业3家,竹木加工型企业6家,食品加工型企业3家,资源型企业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9家,共安排地方劳动力就业人,年人均工资收入元,并逐步形成了以田龙纺织染整、京朋纺织、兴龙纺织、东泰纺织、嘉泰新包装材料、福源公司为主的轻纺产业集群。在重点企业项目中,田龙纺织染整有限公司,自2001年3月兴建以来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588万元,形成年加工针织坯布1000吨,染整坯布3000万米、浆纱500吨的生产规模,2004年公司实现产值14000万元,利税59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83人。京朋纺织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面积46亩,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自2003初动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3680万元,引进前纺和后纺1.6万纱锭设备,并于2004年下半年投入生产,现已安排地方就业85人,年可实现工业产值2500多万元。东泰染织项目是今年4月份新引进的一个纺织染整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主要生产各种花色新颖的绒类织物、经编间隔织物、工业用布、鞋用面料、产业用布等。自动工建设以来,目前已累计投资1875万元人民币,完成厂房新建、整理,供电线路、设备的架设、安装,并投入试生产。嘉泰新包装材料项目是2004年年底在三明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的环保型生产企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生产纸塑基材、铝塑基材、即时贴等产品。自2004年年底动工建设以来,该项目累计投资1750万元,完成部分生产设备的安装,并于今年8月份投入试生产。融燕禽业饲料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禽选育、种苗孵化、饲料生产、家禽养殖、禽肉加工以及疫病防治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现拥有孵化、饲料生产、种禽培育、禽肉加工4个分厂,存栏优良种禽5万套,年生产饲料2万吨、孵化禽苗800万羽、加工禽肉制品3000吨,年创企业产值5000多万元。公司还通过“三赊一保”的公司+农户方式发展养贡鸡产业,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贡鸡产业特色,带动**及周边地区农户发展养鸡业500户。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畜禽、笋竹、果蔬、水产”是**镇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了水面搞养殖、地上种果蔬、山坡养鸡禽、高山种林竹的多元化农业产业格局。

在畜禽业方面:重点以发养鸡业为主,2000年3月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贡鸡第一镇”的荣誉称号。养鸡业主要以山地、果园、竹林放养为主,目前全镇15个村有900多户农户从事养鸡业,占农业人口户数的45%以上,年出栏贡鸡500多万只,年可创产值6000多万元,贡鸡品种主要有三黄、麻鸡、永安贡、土麻、乌骨鸡等,2004年依托融燕公司成功选育出A04肉鸡新品种。目前贡鸡销售已遍及福建全省,及上海、广东、浙江、湖南、河南等地。

在果蔬业方面:全镇现有7个果蔬种植专业村,水果种植主要以西瓜、香瓜为主,年种植量达4000多亩,年产量达6000多吨,目前正朝礼品西瓜种植方向发展;蔬菜种植主要以飞桥莴苣、大白菜、鸡爪椒等,年种植量可达3500多亩,仅西瓜和蔬菜两项每年可为**农民带来近2000万元的产值收入。

在林竹业方面:全镇现有用材林面积4.3万亩,毛竹林面积达6.8万亩,中小径竹亩。毛竹林主要以发展笋竹两用林为主,目前全镇年产毛竹万根,春笋吨,冬笋吨,加工清水笋吨、香辣笋包。同时,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发(换)证工作基本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期间共明晰商品林产权面积11.11万亩(占应明析产权面积的95.2%),并积极组建各种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益,目前已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总协会1个,专业协会6个,组建林业合作社林场4个,全市第一个家庭合作社林场就出自我镇红安村。通过实施林改,在明晰林地所有权的基础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两收,2004年,全镇村集体在林业方面的收入达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元。

在水产业方面:**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库湾,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库湾立体综合养殖项目(水里养鱼、水上养鸭、山上养鸡、养猪),目前全镇水面养鱼面积已发展到500多亩,年产鱼吨。

(三)小城镇建设现状:

现已完成集镇6.5平方公里范围的数字化测绘地形图、205国道沿线环境景观规划和水东工业集中区建设控制性规划;水东工业集中区已完成集镇周边一期1150亩工业用地的开发,**电站坝头工业区已完成100亩面积开发,入住企业26家;全镇新村建设户(占总户数的%),总面积平方米,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员1670人,占全镇人口总量的18%,其中从事第三产业人员790人;全镇90%的村完成乡村道路硬化;15个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联网,电话入户率达%,完成集镇205国道2.5公里路灯建设。

三、十一五规划思路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稳定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积极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60000万元,年均增长20%;工业总产值55000万元,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000万元,年均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00万元,年均增长8%;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年均增长%。

2、对外贸易目标。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万美元,年均增长%,其中出口总额达到万美元,年均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万美元,年均增长%。

3、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2005年增长元,年均增长%。

4、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镇年末总人口达到万人,年均增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镇内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土地、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区域布局

围绕“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于全镇区位与资源特点,遵循市场规律,强化政府推动职能,逐步形成一条景观带、一个公园、二处经济开发区、二片住宅区、三个旅游开发区、四大特色农业片的“一、一、二、二、三、四”区域布局框架。

一条示范带:即在**205国道12公里范围内实施高标准的景观示范带。

一个公园:即镇政府边怡川文体休闲公园。

二处经济开发区:水东205国道沿线的经济建设区和水西**至永安第二通道沿线经济发展区。

二片住宅区:水东片205国道沿线的商业住宅区和老城住房规划改造区。

三个旅游开发区:南山下白鹭洲、拼榈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区、集镇古文化旅游开发区、鲤鱼岛“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区。

四大特色农业片:郊区农田果蔬种植片、山坡家禽养殖片、高山林竹种植片、库区水面水产养殖片。

(四)发展重点

1、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镇是农业大镇,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全局稳,农民富则全镇富。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要按照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统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发展“四大特色片”的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实施“绿色、无公害”品牌这一战略,在城效田地,要重点抓好6000亩优质西甜瓜和蔬菜等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半山坡上,要继续抓好四大养殖基地和养殖专业村以发展贡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依托融燕公司力量,提纯复壮贡鸡品种,重点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和“三赊一包”养殖模式面,推广A04童子鸡的养殖,力争2010年养殖规模达到万只;在高山上,要抓住林改后林农管山积极性高涨的机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林竹专业合作和服务组织,组织引导好林农对林地、竹山实施优质、高效经营,力争2010年全镇林竹业人均收入达元,比2005年增加元;在库区水面上,要突出发展水产养殖业,力争到2010年,全镇各类水产出产量达吨。进一步形成水面养水产、地上种果蔬、山坡养鸡禽、高山种林竹的多元化农业产业格局,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着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抓好融燕禽业、鑫龙食品等等“农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工作,“十一”期间,融燕公司重点要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0年组建集团公司,注册三个实业公司,实现存栏种禽10万套、年生产饲料5万吨、年孵化禽苗1500万羽、年出栏优质肉鸡400万羽、年加工肉鸡3000吨,年创产值上亿元,带动农户4000户以上;鑫龙食品公司要在变季节生产为常年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笋制品加工的品质,打响公司品牌,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同时,围绕畜禽、笋竹、果蔬、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的大项目,并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期间,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大产业来抓,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劳动力转移网络,抓好劳动力就业的岗前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力度,争取全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量达到%。

四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试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以工业区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更没有现代化。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率先突破。“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并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的引进开发建设,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要抓好205国道沿线水东经济区的建设。这一经济区重点要抓好水东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以工业区的建设带动经济区的发展。集中区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已完成集镇周边一期1150亩工业用地的开发和总规划面积为1824亩的二期工程规划编制,并先后引进26家企业,年创企业总产值3.02亿元,实现税收85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镇乡联手、镇村联营、镇企业联动的“滚动”开发战略,力争投资6000万元,新开发三期工业用地2000亩,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绿化、美化工作,加大宣传引资力度,到2010年争取新上项目30个,年创产值25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安排地方劳动力就业1250人。

二是要抓好**至永安市区第二通道沿线水西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至永安市区第二通道已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抓好水西电站坝头工业区招商引资的同时,提前做好第二通道沿线**区域内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发展**水西经济开发区,力争到2010年,成为续水东区后的第二大经济发展区。

三是要全力抓好新上重点项目和在建、续建、扩建项目的建设。“十一五”期间,我镇要抓好一批新上项目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嘉泰新材料包装、东泰纺织染整、福源公司、京朋纺织、田龙纺织染整等一批上规模带动能力强的新建、续建、扩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达产,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十一五”期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渠道,创新招商理念,围绕我镇资源、区位、产业优势,搞好项目策划,论证、筛选、储备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事关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建立项目编制、洽谈、签约、实施全过程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落实招商引资政策,走出镇门、分区域、带指标、引资金、引项目。通过扩大招商引资,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

3、以提高经济载体功能为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推动我镇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突出精品、突出特色、突出格调,着重抓好“一条景观带、一个公园、两个住宅区、三个旅游开发区”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载体功能。

一是要搞好“一条景观示范带”,即要抓好205国道**12公里界内路边两旁景观示范带的建设。要以永安与三明开展城市联盟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色,做好12公里范围的环境美化规划,重点建设北部与三明交界处高标准的环境绿化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物;结合园木贯新村点新村大门的建设,对**电站原有景观进行改造;结合**水东工业区的开发,设计建设工业区入口的环境景观带;做好205国道6.5公里范围内标准路灯建设,同时,在国道两边的荒地改种绿麻小径竹或是速生丰产林。

二是要建设一个公园,即怡川文体休闲公园。目前已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多方筹资,分期改造建设,使之成为集镇居民文体休闲活动中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十一五规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认真贯彻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抓住机遇,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1、积极筹措经费,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穿衣”,提升学校形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10—15万元)。

2、抓住“普九提高”工作机遇,建设好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满足学生上实验课的需要(15—20万元)。

3、整治学生运动场,保证师生课余活动顺利开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5000——8000元)。

4、更换教师住宿楼电线,整治好学校房盖,为师生生活排忧解难(5—8万元)

5、更新学生课桌300—500套,改善学生学习条件(4—6万元)。

6、筹建单身职工宿舍10—15套,改善和满足教职工住房条件(25—30万元)

7、加强行政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务实求真”的干部教师队伍。

8、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10—20名(语、数、外各科2—4名,其余学科1—2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学校发展储备人才。

9、学校规模保持在1200人左右,创建“县级初中示范学校”。

10、探索乡镇中学走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新路子,尽最大努力争取办成职业中学,为农村和地方建设培养适用人才。

11、力争德育工作方面在乡镇中学中办出特色,完成市级或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县级德育工作科研课题,走科研办学兴校之路。

12、花大力气,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力争教学质量和督导综合评估进入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将我校办成垫江南部的名校。

13、努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创设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力争职工福利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十一五”规划中的重难点问题

1、关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建设好干部教师队伍,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项工作能否实现的保证。

2、用科学发展统领并指导学校工作,是工作的难点,需要深入学习、引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重点抓好“科研兴校”工作。

3、改善办学条件需要的经费,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内部潜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和上级补助。

4、创设乡镇中学走职业教育办学之路,要依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内部因素,关键是抓住机遇、自身建设工作。

十一五规划范文3

“十五”期间,我省建设系统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开拓创新,在宏观调控中求发展。城乡规划工作明显加强,城镇建设与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协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中心镇的建设在百镇建设特别是示范镇建设的驱动下稳步发展,村镇环境普遍得到改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已完成80%以上,房地产市场进入健康有序轨道;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确立,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建筑业和勘察设计咨询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支柱产业的作用逐步得到发挥;建设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日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含量有较大提高,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建设法规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就,为跨入“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一)城镇建设

到2005年底,城市总人口达到213.0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234平方公里。

1、城镇规划

“十五”期间,规划编制水平整体上比“九五”有了很大提高,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乡规划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

在规划编制方面,全面完成了省、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制工作,深入推进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奠定了坚实的规划工作基础,在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编制完成了《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以及《海南城镇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海南城镇污水处理控制性规划》等省级专项规划,全省18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其中三亚、琼海、东方、儋州、保亭、陵水、文昌、昌江、屯昌等9个市县的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其他市、县和洋浦开发区总体规划正在按程序上报审批;百镇建设计划中的重点镇规划已完成85%;23个省级重要规划控制区已有17个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城乡规划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十分活跃,多家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机构参与了我省一系列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引进了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城乡规划管理方面,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共识,城乡规划管理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成立了海南省乡规划委员会,部分市县也成立了规划协调决策机构,城市规划管理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作用得到了加强。我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完善城镇功能,在提高城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在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程序、改善服务水平等方面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城镇建设

“十五”期间城市建设完成投资额87亿元(其中2005年预计完成25亿元),其间虽然出现微波变动,但总体还是趋向发展。如图:

“十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新增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日;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

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53公里;

新增桥梁13座;

架设路灯3.25万盏;

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931公顷;

新增公园个数9个;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增0.64平方米/人。

“十五”期间,我省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环境卫生设施、燃气工程、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

城市环境建设及环卫工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尤其在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创造优美城市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4年会同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编写了《海南省城镇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并于2005年8月通过了省规划委员会审查。目前,全省城镇生活垃圾2677吨/日,规范化垃圾处理厂3座,其中卫生填埋厂1座,堆肥厂1座,焚烧厂1座。设施设计处理能力达1600吨/日,能进入规范垃圾处理场有效处理量为1000吨/日,年处理量达36.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37%,未达到“十五”规划70%的目标。其它简易处理能力1677吨/日,年处理量61.21万吨。全省公厕数302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总数362台(其中机械保洁车5辆),从业人数为8572人。道路保洁面积274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全省新建或改建完成了一批道路、桥梁和路灯等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如海口的世纪大桥、滨海立交桥等,全省道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额336614万元。到2004年底止,全省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351.93公里;道路面积达到2706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面积为656万平方米;桥梁150座,其中立交桥7座。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91平方米,超过“十五”人均10平方米的目标,城镇路灯总量达到12万7千多盏。

“十五”期间,城镇管道燃气事业发展良好,气源经历了从液化石油气混空气的仿天然气、压缩天然气到管输天然气的三个阶段,管网及配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亿多元,全省敷设城镇燃气管道长度402.80公里,完成了海口主城区管网、三亚市区的第一期天然气管道工程,东方市、文昌市、儋州市的管道燃气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试投产。“十五”期末,海口管道燃气居民用户数4.6万户,覆盖率35%,工商用户364户。天然气年供气总量3762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户用气量占8.8%,工商用户用气量占91.2%,日均供气量19.67万立方米;三亚市管道燃气居民用户数2000多户,工商用户100户,日均供气量13000立方米。“十五”期间新增一级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1座,新增容量6000立方米,新增二级供应基地19座,新增容量1620立方米;“十五”期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为60多万吨。清洁能源汽车得到迅速发展,新增天然气汽车加气站11座,日供气总量8万立方米。城镇燃气气化率82.85%(未达到“十五”90%的目标)。

“十五”期间,全省城镇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19.6公顷,其中建成区为7225.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到6612.5公顷,其中建成区为5678.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50.84公顷;公园个数为41个;公园面积达到1051.94公顷;从业人数为3051人;新增绿地面积1812.2公顷,累计投资46618万元,城镇人均公共绿地8.76平方米(未达到“十五”人均11平方米目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41%(未达到“十五”35%的目标),绿地率25.6%(未达到“十五”30%的目标)。

以迎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召开为契机开展的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经过治脏、治乱,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城镇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海口、三亚市先后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儋州、五指山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同时儋州还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3年,三亚、海口还先后荣获国内城市建设最高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南山文化旅游区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海口市获得了建设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考评优秀城市。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村镇建设

“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小城镇、大战略”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重大决策,大力抓好“百镇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势头强劲的小城镇,小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城乡流通更加活跃,成为拓宽农民就业路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区域经济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五年村镇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5亿元。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资金占村镇建设总投资的比例逐年上升。新修乡村道路350公里。100%的乡镇和87%的村庄通了电,小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70.4%,建成了一大批农业和乡镇企业急需的生产设施。4年累计竣工78万平方米的生产性房屋,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住宅与房地产业

1、“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5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488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促进了城镇住宅建设。2004年,城镇住宅5059万平方米,成套率达到79.9%以上,城镇住宅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4.04平方米。在海口和三亚建立了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全省城镇实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率达31%。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住房消费全面启动。

2、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基本结束。积压商品房销售、停缓建工程复工建设、闲置土地处置分别达到93%、90%、96%以上,改善了群众的住居条件,改善了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改变了城市面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促进房地产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改变了海南经济运行环境。

3、住房制度改制继续深入。“十五”期间初步完成了福利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任务。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04平方米,职工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完成职工住房总投资59亿元,建成各类经济适用房5.8万套,建筑面积767.1万平方米;出售公有住房11.3万套,占可售公有住房的98%,面积842.67万平方米,回收房价款235704.1万元。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通过开放住房二级市场、推行职工住房物业管理市场化,提高职工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水平。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职工住房消费能力。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达到4018个,参加职工42.53万人,缴存公积金总额219674.09万元,余额140916.39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共发放20084.09万元,目前已收回2809.53万元;全省共利用单位住房基金给职工发放住房补贴2338.23万元,3599人。

(四)建筑业

1、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素质进一步提升。2001年以来,按照建设部新的资质等级标准等资质管理有关规定,我省组织对全省建筑企业进行了资质就位。通过重新分类、整合,企业的专业和规模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现有各类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213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124家(比重新就位前减少了28.7%),专业承包企业87家,劳务分包企业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58%、41%、1%,在213家施工企业中,一级23家,二级96家,三级90家,不分等级4家,分别占总数的11%、45%、42%、2%。通过对建筑企业的优化整合,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多产业、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建筑业体制,具备承担各种大中型工业及民用建筑项目,高层建筑施工和综合开发能力。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企业素质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快速提高。

2、建筑业完成产值。2001年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3.5亿元(2005年为预计),建筑业总产值245亿元,增加值58.5亿元,其中,2005年,建筑业总产值60亿元(建筑企业上报数据),实现增加值1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8%。建筑业的快速有序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我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全省国有建筑业企业44家,计划经济时期的原因,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通过积极引导,海建各公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经营方向,并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把部分职工转搞贸易、运输、来料加工、开展旅游等多种经营,使公司摆脱困难,营业额已逐渐回升,近两年完成营业额近10亿元,扭亏为盈,创造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4、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在省委纪的督导和支持下,采取了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重点是抓好如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纠正政府主管部门不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不力的问题;二是依法查处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坚决纠正未勘察就设计、施工的行为;三是依法查处监理单位质量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四是查处有形建筑市场在运行中政企不分的问题;六是将过去提前抽取评委的作法改变为开标现场抽取评委,使招标投标的作法更加趋向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经过整治,建筑市场秩序明确规范有序,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建筑市场秩序已逐步形成。

5、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着力研究清理拖欠工程款的长效机制,制发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紧急通知》(琼府办[2004]72号)、《关于建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通知》(琼人劳保[2004]354号)明确规定: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一律不批准其新建工程项目;所有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必须落实建设资金,否则不予办理立项、用地、报建等手续;建筑企业收回工程款应首先用于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为劳动者缴纳社保金等。有效解决了建设单位不按期偿还拖欠款的行为,在狠抓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的同时,配合省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推行民工工资月结季清制度,确保民工工资按月和按季支付。

(五)建设教育事业

1、“十五”期间,我厅经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和考评,有459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530人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284人晋升初级专业技术资格。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省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05年,全省各建设企业单位共有6790人(含外省流入人才)通过专业技术资格核查换证,其中,高级工程师748人,工程师1839人,助理工程师(含技术员)4203人。

2、建设执业资格制度不断完善。有2200多人通过考试或考核认定的办法,取得了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多个专业的执业资格,基本形成了以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执业资格制度和执业资格管理体系。

3、建设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生产操作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底,累计培训各类岗位管理人员13097人,生产操作人员948人,有15522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继续教育。

4、教育培训机构及管理日臻完善。建立起了4个培训中心(站),3个技能鉴定站。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形式为补充的适应海南省建设教育事业的教育模式。确立了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归口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形式。

“十一五”规划

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建设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根据全国建设领域“十一五”规划目标,结合海南实际和建设系统自身的特点,制定我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事业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时期,海南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一省两地”的战略部署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大力深化建设事业各项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放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作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形成我省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新时期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和指导服务功能,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良性互动发展;坚持优化资源配置,以完善城镇功能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保持房地产业速度健康发展,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建设法规建设和政策研究,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行分类指导,增强海南建设事业的发展活力。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海南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要紧紧抓住“十一五”规划战略期,努力扭转我省“三低一小”经济发展现状,推动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和区域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形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城市发展与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历史人文和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节地、节能、治污、防灾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比较健全;基本确立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健全,住宅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条件基本协调,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建筑市场行为规则和监管机制基本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成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形成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全国较好水平。

2、各主要预期目标

(1)城市化目标:

到2010年,全省重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100%,县城控规覆盖率完成80%,重点镇控规覆盖率完成75%,完成20%(约4500个)村庄规划。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0%,实现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海口市城市人口达到130万,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三亚市城市人口达到30万-35万人,成为我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儋州、琼海、东方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接近20万人,形成我省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要为数十万进城的农民工在解决就业、居住、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

小城镇五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建设村镇住宅1400万平方米,年平均270万平方米;建设公共建筑150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0万平方米;村镇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重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住宅功能和提高住宅的建筑质量,30%以上的村庄建设成文明生态村。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75%,供水普及率80%,镇区绿化率33%。实施百镇建设计划的100个重点镇经济实力要明显增强,其中25个示范镇要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带动能力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一部分有条件的县城、全国重点镇和列入百镇建设计划的小城镇要创建成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镇”。通过村庄整治建成文明生态村庄的数量达13000个。

(2)市政公用设施目标:

环卫设施建设:完成北部、南部、中西部、西部、东南部和东部六个区域垃圾处理基地的建设,形成由区域综合处理基地、城关镇处理点和乡镇处理点构建的海南省三级垃圾处理设施体系。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城镇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20%-50%。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其中无害化处理率≥70%。

城市道路:到2010年,新增城市道路长度20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8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海口、三亚等城市在“十一五”规划的头三年内完成对现有照明设施的节能改造工程,其余县城以上城市在“十一五”期内完成,使节能效率提高20%左右。

城镇燃气:新增城镇管道天然气供气量30万立方米/日,新增燃气汽车用天然气供气量14万立方米/日。新增城镇天然气输气管道400公里以上,新增天然气汽车加气站22座。城镇供气普及率超过90%。

城镇绿化:全省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以上,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平方米。有10%的城市达到国家人居环境奖标准,有10%以上城镇达到部级园林城镇,有30-50%的城市和30-40%的城镇达到“椰岛杯”人居环境整治标准。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5平方米。到2010年预计全省城镇人口430万人,按2010年城镇公共绿地建设目标由2004年的人均8.76平方米达到11.5平方米计,需增建公共绿地1046公顷。拓宽城镇绿化乡土树种开发、培植、科研基地。解决城镇绿化品种单一,乡土树种利用不足,与生态省建设不适应的问题,按苗木基地开发面积35公顷。

人居环境:通过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使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自然优势与美化人居环境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城镇面貌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成为整洁靓丽、满目葱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城镇,成为人们向往最适宜人居的城镇,成为拴心留人最有吸引力的城镇。

(3)住宅房地产业

2010年力争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使房地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支柱产业。5年全省城镇住宅建设220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458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1065万平方米。城镇住宅成套率达90%以上。城镇住宅人均建筑面积达27.5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50%。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房地产市场及预警预报体系更加完善,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构建以住房市场为主导,住房保障为辅的职工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补贴制度,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完善。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完成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为3%低收入的职工提供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补贴制度。职工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由目前的50%提高至75%以上。实行住房补贴地区的住房补贴兑现率达到90%以上。贷款率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资金风险防范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4)建筑业

“十一五”建筑业产值达380亿元,增加值110亿元。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素质。着力培养1-2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开拓国际市场的特级企业。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力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指标全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国家规范的要求,竣工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从根本上提高我省建筑施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基本形成规范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职安全健康措施认真落实,施工环境和急救设施明显改善,安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管理和科技水平进步提高,质量伤亡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率显著下降。使我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形成30家以甲、乙级监理资质为主导、体制健全、高度自律的监理企业。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造就2-3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监理企业。打造一支拥有2500名监理人员的监理队伍,其中,监理工程师800人以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准入等政策为手段,逐步建立完善勘察设计市场,质量管理制度,加快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体制改革步伐,调整勘察设计企业结构。培育优秀勘察设计骨干企业,向总承包、专业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向转化,积极促进工程咨询业的发展。通过政府扶持、改革重组和引进人才,提高勘察市场竞争能力和勘察设计质量。打造1~2家国内知名勘察设计企业,争取有10家勘察设计企业成为创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进一步建全我省现有勘察设计专业类别,扶持从事石油化工、医药、景观专业等小型设计企业发展,更有效地为我省社会发展服务,继续完善施工图审查管理体系。规模以上房屋和市政工程通过招标投标择优选择勘察设计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勘察设计市场。

(5)建设科技

大力支持和指导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工作,鼓励开展建筑节能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鼓励发展和使用节能墙体和屋面隔热的技术与材料、节能门窗和防晒隔热玻璃技术与产品、空调节能技术与产品、节水和中水回用技术与产品、建筑照明节能技术与产品、太阳能、地热、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及设备等其他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技术。

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推广认证制度,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材料、设备,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和本省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建筑节能规范的要求,逐步建立建全节能检测与标识制度,建立有效的建筑节能行政监管体系。

初步建立管理有效、运转灵活的建设事业科技运行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全省建设事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在节能、治污、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建住宅工程中的推广使用率大幅度提高,达到建筑节能50%的目标,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65%以上。

(6)人才培训

建立起一支适应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我省的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继续推行以职业教育培训为重点,与本地院校联合办学等其它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具有海南特点的建设教育体系。重点开展农民工(生产操作人员)技能培训,形成一支以技师为龙头,高级工为骨干,中级工为主体,职业道德好、技术精湛、工种配套、技术等级合理的一线技术工人队伍。加强对分管市(县)长、建设、规划、房产局长及乡镇长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懂规划、建设、管理且依法行政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到2010年,建设企业事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占职工队伍总数的比例提高到30%左右;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达3000人次以上;建设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全部实现持证上岗。从业农民工(生产操作人员)受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特殊工种和主体工种持证上岗率达100%,一般工种达到70%。“十一五”期间,每年至少举办两期市县长、建设、规划局长或乡镇长研修班、专题班或省(境)外学习考察培训班,每年培训干部约80人。

(7)法规建设

进一步健全建设法规体系。针对建设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把基本的、急需的、条件成熟的作为立法的重点,完善建设管理法规体系;完善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明,形成及时有效、内外结合的建设执法监督体系和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主体利益彻底脱钩,监督效能明显提高,行政救济完备有效,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纠正的建设执法监督机制;完善建设行政复议程序。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做到依法受理,并依法做出行政复议决定。建立起内外结合、上下互动、运作有序的建设普法体系。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城市规划调控作用,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抓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省域和次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以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区域规划的调控重点,强化分区管制内容,明确规划中的强制性条款,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各类城镇发展的协调和综合指导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城市规划思路,把城市规划的编制重点从项目开发建设布局转向资源保护和空间管制。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实现宏观调控手段和管理社会的公共政策作用。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合理布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推广垃圾袋装化收集、封闭压缩式运输,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重点加强城市中心区、城市水系及城郊结合地区的绿化建设;鼓励多渠道融资参与绿化建设,推动绿化建设的养管分离。加快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将风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继续深化规划编工作。组织编制好《海南城乡总体规划》各功能区的分区规划,开展省重要规划控制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推动各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的市场机制,鼓励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通过竞争机制,提升规划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抓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总体上要以提高规划效能为契机,进一步规划规划管理程序,确保规划实施。按照建设部、监察部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改善城乡规划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具体包括:制度建设方面,继续抓好城乡规划政策法规和规范的贯彻落实,结合效能监察活动,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监督执法检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行政行为,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形势需要,建立建制镇一级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方面,结合《海南省城市规划工作行政规程》的实施和培训工作,提高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规划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技术应用方面,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的技术进步,推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进程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卫星遥感、GIS、互联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于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规划管理的效能、提高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程度。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强“百镇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改善建制镇、重点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景观面貌,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增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小城镇联系城乡的纽带作用和对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对三亚市近年来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认真调研并总结提高,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积极抓好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村庄建设和改造工作;推广《海南省村镇住宅设计图集》为农村地区住房建设提供参考和范例。

4、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建立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房地产投资、开发、交易情况的统计分析,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科学确定房地产用地的规划布局和比例,保持合理的房地产市场供应规模;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对土地供应、拆迁规模、资金供给、开发能力、商品房供应结构的控制,形成有效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机制;引导对房地产的理性开发和消费,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改善商品房供应结构,保证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需要;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市场清除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继续作好协调工作,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健全房地产信息、估价、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规则;大力推行物业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健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拓宽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搞好房屋普查,加强房地产权属管理,保障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和贷款发放力度,完善支持职工住房消费的配套政策,提高职工购建住房能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廉租住房制度与住房补贴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利,保证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需要。

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法规,理顺拆迁管理体制,实现拆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房屋拆迁的调控,强化房屋拆迁计划管理和拆迁单位资格管理,合理确定拆迁规模;搞好执法队伍培训,加强对房屋拆迁执法监督,依法处罚各种违法行为;建立房屋拆迁听证制度、审批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5、完善建筑市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建筑业经济运行质量和工程质量。

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实现与政府部门机构分设,成为独立运行的服务实体;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实现职能分离、监督与服务分开;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建立和完善专家评标机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以承包商履约担保和业主支付担保为核心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开展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治理,遏制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发生。

以做大做强建筑企业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为重点,调整建筑业结构,提高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为依托,构建总包强、专业精、主业突出的结构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建筑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重点抓好设计、施工企业的改革;以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跨行业战略性重组,培育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科研、设计、施工总承包能力较强的综合型建设企业集团。

扶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实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结构的强强联合,提高在域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实力;鼓励企业在域外设立办事处、项目经理部,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域外建筑市场;制定鼓励企业开拓域外市场的政策,对在域外建筑市场承建工程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外向型企业经营人才的培训和建筑劳务基地建设,为用工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务人员。

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强化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安全巡查制度、安全生产通报制度、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安全生产预警制度、重大事故约谈制度、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制度、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监控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层级监督制度,量化不同层次检查标准,将各级责任制和各项法规的执行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建立强化上级对下级的层级监督。进一步规划和完善事故查处统计制度和处罚情况通报制度。加强5个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机构,建立健全专门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落实经费来源,履行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努力改进安全监管方式,积极探索安全监管新机制。从运动式安全检查转变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抽查和巡查;从重点监督检查企业施工过程实体安全,转变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状况,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安全信用、不良记录和事故报送、处罚信息系统。四是实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管理,强化目标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加大安全工作压力,促进责任落实。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引导和督促企业安全生产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夯实业安全生产基础,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通过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促使施工现场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到组织保证、制度保证以及资金、设施和设备保证,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运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促进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建立完善建筑安全应急救援体系。针对我省建筑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建立和完善建筑安全应急救援体系,防止事故发生以及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做到及时、科学、有效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体系。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确定的三类人员考核任职制度,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进入新的施工现场和岗位,以及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同时,应加强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及设备材料供应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教育,增强建筑活动各方主体的安全意识,规范各方主体的安全行为,有效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完善建筑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结合实际积极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全面完善法规标准及规范文件体系。

6、大力发展工程咨询业,提高工程勘察设计水平。

建立健全工程咨询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咨询市场。改革和完善单位资质管理制度,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开展设计创优评优活动,营造繁荣建筑创作的学术氛围,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全省施工图审查的网络系统,实现从施工图受理、审查结果记录显示、审查时间承诺公示等全过程的窗口化服务。在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体系,确保勘察设计质量。

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守信经营。改变过去以事前行政审批为主的管理模式,实行事后以诚信为基础的行业监管模式,实现从传统行政管理到政府监督市场的职能转变。

制定工程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工程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制度,增强勘察设计单位和职业人员的质量意识,促进设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增强勘察设计单位抗御风险的能力

7、推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加强建设领域人才培养。

加强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系统和重点行业信息化业务监管系统建设。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创新与集成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发推广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建立和完善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加速建设事业信息化进程。

建立健全推进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完善地方节能标准,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对既有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的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既有住宅和集中供热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强制淘汰落后产品与技术。鼓励和支持新型墙材、清洁高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抓好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和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制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快建设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做好建设系统行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岗位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加强执业资格注册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力开展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推进一线操作人员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利用好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培训基地作用。

8、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规划实施。

进一步完善建设法规制度,建立立法责任制度和年度计划制度,形成高效的建设法规起草、论证、协调、送审、报批机制,适时出台一批建设法规;规范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监督,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强化行政执法全过程的监控。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行政审批窗口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形成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科学地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基层、方便群众,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为振兴海南服务。

十一五规划范文4

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全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继续加快我县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一、“十五”公路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在上级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县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投资,并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加快了县乡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国省道干线公路改扩建,全县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公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公路交通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

至20__年,全县共有12个乡镇58个行政村有5个乡镇19个行政村同油路,通车里程1261.4公里。其中:国道566.378公里,省道188.168公里,县道113.705公里,乡道246.16公里,专用道路147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0.62公里,三级公路708.546公里,四级公路361公里,等外公路127.245公里。与“九五”末相比,通车里程增加100余公里,路网连通度和公路技术等级低、路网路面铺装相对较大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综合公路网不完善,总量不足。县城至各乡镇场及我县周边主要城市的公路骨架尚未完全形成,公路网处于间断状,其功能和效益难以发挥,特别是山区的对外交通不畅,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公路网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不协调。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是我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支撑巴音布鲁克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尚未建成,游客在途时间长、舒适程度低、体力消耗大,旅游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三是公路等级较低,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总量较少,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28%,通行条件差、通过能力低;四是公路管理和养护相对滞后。目前,县乡道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但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公路使用寿命。

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县乡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要求,要与自治州公路网布局衔接,完善本县公路网;正确处理公路建养并重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__年,全县公路通乡率和硬化率达到100,通村率和通村硬化率达到80,农村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建立县城与重点乡镇相连的三级以上公路为主的畅通公路网;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三)面临形势:交通部已明确提出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抓紧做好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五年千亿元规划”的前期准备。力争到20__西部地区9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同时,继续实施“通达”工程,力争到20__年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自治州也提出从20__年至20__年实现交通发展四大宏伟目标:“一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建设[,!]400公里左右的通达公路;二是9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路;三是60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路;四是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可以说,农村公路在今后5年面临着良好的形势,大力兴建农村公路已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机遇难得,我们必须抓好机遇,全面完成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三、“十一五”公路建设的重点

根据自治州公路发展计划和和静县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十一五”公路建设以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国省道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是农村的主要交通线路,要坚持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当地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以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加大客运站点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1、通达工程

目前,全县12个乡镇中未通油路的乡镇有克尔古提乡、巴音郭楞乡、额勒再特乌鲁乡、巩乃斯沟乡、协比乃尔布呼乡,阿拉沟乡和巴音乌鲁乡,其中巴音郭楞乡距217国道2.7公里,额勒再特乌鲁乡距321省道1.5公里,巩乃斯沟乡距218国道1.5公里,“十一五”期间国省改造以后,通乡油路目标即可实现。克尔古提乡和协比乃尔布呼乡、阿拉沟乡通乡、巴音乌鲁乡是十一五期间通达重点工程。预计完成95公里的四级油路新建工程。

全县共有58行政村,至目前通油路的村仅有19个,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上级交通部、交通厅政策,力争实现村村通,有条件的尽量采取一切办法铺油,对于里程长,经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行政村列入通达工程,完成砂石路面的改造。预计完成823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路新建工程。

2、通畅工程

针对目前已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需要改建的专用公路、资源公路,下大力气争取资金,进行改造升级。预计完成128.6公里的三级和四级公路改建任务。

3、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道路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严重制约着各乡镇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新建力度,将重要的村与村之间进行连接,预计新建600公里的四级油路或砂石路,以形成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4、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建设

加强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调查工作,切实摸清这些村的公路现状,在“十一五”期间有限安排建设项 目,我县共有6个自治区级贫困村,需新建195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公路,以解决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同公路的问题。

5、客运站点建设

目前,全县12个乡镇有巴音布鲁克区、巴润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镇、和静镇、乃门莫墩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巴音郭楞乡、额勒再特乌鲁乡、巴音乌鲁乡、巩乃斯沟乡10个乡镇已建立客运站点,其中巴润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镇、和静镇、巴音布鲁克区4个乡镇可在20__年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可实现巴仑台镇、巴音乌鲁乡、乃门莫墩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巴音郭楞乡5个乡客运站标准化建设目标。克尔古提乡、阿拉沟乡、额勒再特乌鲁乡、3个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常住人口较少,暂不列入“十一五”建设计划。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

"十一五"末期,建设农村公路1766公里,其中:通乡通达公路92公里,通村通达公路824公里,通乡通畅公路30公里,通村通畅公路110公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公路600公里,专用公路110公里,实现通乡公路等级化,通村全部实现通沥青或砂石路的目标,基本解决我县农村公路网三低(路网连通度低、公路技术等级低、路网路面铺装率低)问题。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903.3公里,公路网密度为7.8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__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公路发展逐步适应全县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我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金额达3868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000万元,乡镇自筹13688万元。

五、实现规划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1、继续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继续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继续将公路建设项目优先考虑,把公路建设项目作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2、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州交通局公路发展规划,努力适应本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一五规划范文5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主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上述主要任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十一五规划范文6

“十一五”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关键五年,抓好这五年工作,对于率先发展双清,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将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汇报如下: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计划四年中,我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投资和消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重大进步。 1、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GDP达10.53亿元(2000年GDP66203万元),年平均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为13.4:40.6:46.4;进出口总值1492万美元,其中出口1086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386万元(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74万元),平均递增14.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2000年零售总额80418万元),平均递增10.6 %;财政总收入8014万元,(2000年财政总收入5270万元)年均增长11.1%。 2、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洛湛铁路和潭邵高速通车;邵阳-南山220千伏安送电线路和邵阳五里牌至檀江110千伏安送电线路,白马工业基地,水电路三通及村村通电话,移动电信覆盖率100%,通乡通村公路进一步改善,泥湾防洪大堤峻工,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3、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区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的新型城乡卫生体系;人口出生率12.67‰,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7.62 %。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4、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居民纯收入7398元,年平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3673元,年均增长13.2%。 5、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住房、医疗、人事劳动、财政、投资、社会保险等方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为我们充分利用外部可流动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正处在新一轮上升期,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内陆转移。 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公路的建成,邵阳大道、大兴路、建设南路、邵水东路即将开工,大大改善了双清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随着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逐步深入,民营企业方兴未艾,双清工业中心地位日益凸现,专业市场、专业街提质改造,商品流通幅射半径拉长,正焕发出发展的强大活力。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兴工活市、扩城富农、开放带动、科教领先”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生态农业优势,工业大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突出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招商引资,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把双清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区。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至2010年,全区GDP达到21.6亿元以上(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 12%。其中一产业平均增长5%左右,二产业平均增长 13%左右 ,三产业平均增长11%左右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 平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62.7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年平均增长11%。 ──经济结构。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45.4:45.9。 ——对外开放。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4859万元,年平均递增18 %,其中出口达到4616万元,年平均递增22 %,实际形成以纺织、发制品、生物医药、玻璃为主要品种的出口基地。 ──社会进步。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控制在7.5‰左右,2010年末总人口控制在30.5万以内。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城乡卫生、文化、体育设施日臻完善。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8%和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各类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6-2010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生活富足,保障健全的和谐社会。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区重点实施“兴工强区,扩城富农,开放带动,科教领先”的发展战略。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做好“加工、流通、服务、劳务”八字文章,走城郊特色休闲农业之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全面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白马田放心蔬菜基地为龙头,建成以石桥、城东为重点的3000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二是以云水、渡头桥为重点的牲猪、肉牛养殖带;三是打造“高崇”品牌葡萄,建成高崇山、渡头桥10000亩无公害葡萄产业带;四是以莲荷、芹菜为中心3000亩花卉苗木产业带;五是建设以肥田、砂塘等村连片5000亩莳菇、莲藕产业带。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宝庆肉联有限公司、邵阳紫华纺织品公司、西部牛仔宝庆食品厂、邵阳甾体激素公司、智迩康乳业公司、华湘米业有限公司家宝竹木制品厂、金工板业有限公司、邵阳分公司唐人神集团、中富植物油脂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培育2-3家企业成为省级规模龙头。 ──开发休闲农业,建设“城市的后花园”。以长木、东郊渔场、绿洲莲荷村为示范,集郊游、休闲、健身、购农产品为一体的乡村休闲中心。 ──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一要抓好农民工培训;二要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有效、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三是引导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2、以工业为主导,重振工业雄风 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好的优势,突出抓好造纸、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着力培植人员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微肥生产三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甾体激素、锂离子电池、滑轨调角器、63cy轴向_柱塞泵、高档文化纸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工业,实施“低成本扩张,结构效益,质量品牌,人才兴工”的四大工程,力争形成新的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培植优势产业链和优势企业。做大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汽车工业;以液压件和达力电源为主的装备工业;以化纤、皮革为主的轻纺工业;以精细化工、农药化肥、造纸为主的化学工业;扶强优势企业,重点培植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产业链延伸。 ──以工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成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精心打造4.5平方公里核心园区,引进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主的企业,形成群体规模优势的产业。 3、加大提质力度,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结合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信息服务业、教育、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 ──商贸流通业。对已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集散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以培育,积极推进连锁经营、超市经营和仓储物流业。 ──产业服务业。扶持支柱产业,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形成体系的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培训、业务等机构,大力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教育文化和社区服务业。 4、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 加大政府信息中心的建设投入,通过政府上网,发展电子政务,推动企业上网,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二)围绕“扩城提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强化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层次分明的城市分布格局,综合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的高效聚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建设商业步行街、邵水东路沿江风光带、水府庙到双清公园沿堤风光带、紫薇博览园;启动佘湖生态公园建设,协助加快佘湖新城建设。 ──小城镇建设。高崇山镇和渡头桥镇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的思路,搞好水、电、路等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小城镇扩规升位,运用市场机制盘活集镇存量土地,在以土地生财,以市场聚财上大做文章。 ──城、乡基础建设。加快邵阳大道和大兴路的力度,争取邵石南路、进站路、龙皇路尽早开工建设。启动财神路,加快乡镇村公路建设改造,力争“十一五”末达到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目标。 (三)加快体制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经济体制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政府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 2、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完成粮食企业、供销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进教育、环卫、卫生、文化系统的改革。 3、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完善市场中介体系,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发展民间投资公司、典当行业。 (四)推进科教领先,增强创新能力 1、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促进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鼓励有才干的人员以技术、专利等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业服务,积极培育知识型的企业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 2、探索建立在扶持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投融资机制。 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放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重点办好昭陵实验学校、高崇山中学、渡头桥中学和东塔小学,形成名校品牌优势。完成D级危房改造。 (五)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严格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加强资源保护。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六)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保合一”的基本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 2、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治安,安全防范网络和管理体系。坚决打击各类严重犯罪,遏制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缓解和清除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5、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每个社区努力建立一个便民或文化活动中心,发展有特色的高品位地域文化,积极健康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双清区“十一五”规划思路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一五规划范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内容,全面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小康社会和和谐*,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二、发展目标

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循环经济指标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指标达到省政府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三、发展重点

(一)工业污染防治。一是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控,加大环境执法和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扭转“违法成本低,执法和守法成本高”的局面,提高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水平和运转效率,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在企业尤其是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设华新高新技术开发区、白沙工业园、化工工业园等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再生资源产品基地。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污染搬迁。根据城市规划,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城市区域企业实施搬迁。四是加强对生产有毒物质企业的治理,加强对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开展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五是控制新污染源,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落实,推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运用市场经济实现“以新带老”、“总量平衡”。

(二)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调整城市燃料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治理饮食业油烟污染,强化扬尘和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步伐,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重新划分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控制城市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将南岳建设成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全市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全市土壤综合利用规划和重金属、有机毒物、非金属无机毒物和生物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政策措施和方案,开展土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

(三)进一步抓好湘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湘江流域污染源调查和镉污染现状调查,加快现有镉污染排放企业的规范、整治、退出,加强水口山集团四厂、六厂、冶化分厂和衡钢等重点废水项目治理,完善排污企业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废渣管理,对含砷、镉、铅等危险废物进行规范整治,严禁随意堆存。加强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控制初级产品的生产总量,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和产品,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沼气工程,发展生态农业。以水口山工业区、松木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的试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实施措施

(一)加快编制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各专业规划相互衔接不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原因之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专业规划的编制,合理地确定规划指标,制定规划落实措施,修改已不适宜的规划。在“十一五”前期,完成各专业规划的编制,并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形成相互衔接、互相支撑的城市基础设施专业规划体系。

(二)完善*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形成激励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已出台的*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进行必要的修订,使之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相一致,与*的市情相结合,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激励投资者进军*,实现政府与投资方双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十一五规划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镇的地域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达到以下要求:

国内生产总值4.8亿元,年均增长10%;

本级财政收入1150万元,年均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30元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城市失业登记率近年在5%以内。

以上指标均以2005年区政府下达指标数为基数。

三、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稳定为第一责任,大力发展以城市旅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以冬旅会和创建全国优势旅游城市为契机,以岩神山生态旅游开发和农家乐打造为重点,将莲花村一片打造成攀枝花阳光休闲旅游基地,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经济。二是发挥仁和镇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发渡仁西线、东线沿线的批发、零售、商品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特色餐饮、娱乐业。三是以春天花园、上海花园、仁和新村等几大小区为依托,强化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购物环境,增添人气与商气,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继续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二是要采取借助外力,启动民力、激发活力等形式,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科技型和生态环保型企业入驻我镇,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谋划出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采取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发展势头,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继续抓好农村工作。一要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抓好以干坝塘、沙沟、田坝村道公路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美化工作。五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繁荣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二)营造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

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把失地农民安置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农民安置新途径,配合抓好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二是继续配合抓好春天花园、上海花园、大河中学扩建、仁和河道整治、仁和新村、仁和广场、行政中心区、川云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三是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把仁和镇村道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区城镇建设的总盘子,配合做好炳仁线、渡仁西线延伸等重点工程的相关工作,以硬环境的改善来带动和促进**镇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要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打造攀枝化最宜人居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强化城市经营管理工作。一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基础设施和仅有的土地资源作为城市资产进行经营,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和城市投入的良性循环,不断健全和完善城市功能。二要以城市环境、市容市貌整治为重点,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使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改观。三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组织、强化社区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要以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和争当文明市民活动,切实增强市民社区意识、城市意识,努力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切实把全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继续在全镇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加大文明村、文明居委会的创建工作。

加大“科教兴镇”战略实施力度。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切实抓好科普宣传,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加速适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全面繁荣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搞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巩固和扩大农村初保成果,抓好地方病、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十一五规划范文9

一、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在“十五”期间,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对__*国道进行养护承包,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养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公路养护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推进公路养护承包。总结国道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及其它公路站、小修工程、专项工程。在确保质量、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实行承包、招投标管理,通过招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有更大范围和领域向养护队伍敞开市场,我们将通过实行县内小修工程竞标承包或对外承揽小型工程的方式锻炼自己的队伍,增强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行公路养护资质认证,为“十一五”公路养护工作全面走向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在“十一五”的五年内,我们将逐步调整养护职工队伍,吸收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材充实到养护大军中,实现养护职工由年老体弱、知识缺乏到年青化、知识化的转变。并且加强对职工的业务知识、劳动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逐步把他们培养成知识丰富、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养护职工队伍,以适应“十一五”迅速发展的公路事业。

三、加大公路养护投入和管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相方设法在减少养护成本、降低消耗的同时,积极组织施工队伍参与对外承揽工程,用盈余的工程资金弥补每年近百万元的养护资金缺口,彻底改变“路养人”的说法。另外,我们将在养护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1)在原来实行浮动工资制的基础上,增加浮动工资额度,严格奖惩,彻底打破“大锅饭”现象,真正做到按劳取酬,以全面调动养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工作责任心、事业心。(2)在日常养护的同时加强预防性养护力度,以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资金利用率。(3)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教育职工树立“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养护服务理念,努力打造“__公路养护品牌”,实现品牌效益。通过增加养护投入和加强养护管理使我局养护质量逐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升,为__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20__年公路养护工作目标

——重点工程:__*国道部级文明样板路附属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做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沿线各乡镇全面细致地做好协调工作,按照省、市局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动员调动一切力量,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按期竣工。

——公路绿化。__线为新改建路段,必须早安排、争主动,按照市局绿化设计方案,高标准完成旧邹线绿化任务,并且对__线、__线部分树株进行补植。

——__养护工程。20__年是我市实施__养护工程的第*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提高认识,按照市局__养护工程建设计划,继续对__线、__线、__*国道实施__养护工程,全面提高路况质量及道路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