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7-19 06:57:50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应该属于总结类的文章,与一般的总结类文章差不多。但也有独特的特点,是职称评审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委评价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自己水平、能力、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任职以来重要经验总结。总结写得好不好,影响到专家对你的评价,也会影响到自己能不能通过。所以写好专业技术总结很重要。

如何写?

一是先简要介绍自己是基本情况,如现任职称、任职时间、毕业学校、政治面貌、现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担任那些社会职务。

二是自己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一、目的和意义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确定考核等次,科学地使用考核结果,对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在激烈的改革浪潮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忧患意识,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觉地提高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局的服务三农质量和工作效益。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也是对其进行奖惩、调薪、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续聘、低聘及解聘的依据。

二、组织领导

1.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由局考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职称办负责安排日常工作。

2.单位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5~7人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中专业技术人员应占2/3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由专业技术人员选举产生,应尽可能代表级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工作。

3.考核小组由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

4.考核小组的职责:

(1)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全面工作。

(2)对被考核人员逐个进行客观公正地评议,并按评分标准(见附表)量化打分。

(3)确定、公布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打分结果及考核成绩。

(4)受理、调查并处理个人申诉及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5)认真总结,如实填写有关表格,并按时上报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有关材料。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基本项和加分项两部分。

1.基本项考核包括: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的综合评估。

(2)工作数量及质量。

(3)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4)出勤情况及工作纪律。

2.加分项考核包括:工作、科研获奖及鉴定、获专业技术工作荣誉称号、、出版著作、党政及社会兼职、超工作量等内容。

考核内容中有关项的评分标准详见附表一、二。

四、步骤和方法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评议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安排部署。每年12月份由局职称办安排当年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时间及具体要求。

2.学习动员。单位在进行考核时,首先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政策规定及文件,明确考核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思想,增强参与考核的自觉性。同时选举成立考核小组。

3.个人总结、填表和提供原始材料。每位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全面、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写出述职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同时,认真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提供本年度获奖、鉴定、论文、著作、专业技术荣誉称号等材料的原始证件,供考核小组核查。

4.个人述职。单位要组织召开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会议,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向本单位领导、考核小组进行述职。与会人员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定量考核打分。考核小组要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对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综合评估:由单位考核小组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方法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单位可自行设计表格进行打分。

(2)基本项、加分项中的定量考核打分:由单位考核小组全体成员按《基本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一)和《加分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二)自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数。

(3)最终得分的计算:最终得分=综合评估平均得分+基本项得分+加分项得分。

6.综合评估,确定考核等次。单位考核小组根据定量、评估计分考核结果,将同一职务人员按得分多少排出名次,确定考核等次。

7.接受监督和复议。单位要将考核结果公示7天,接受群众监督。凡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者,可以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反映。考核小组要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复议处理,及时修改,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8.总结上报和公布考核结果。单位要对年度考核认真总结,按要求填写《考核结果统计表》及《年度考核审核备案花名册》,按时将总结报告、表格和相关材料上报局职称办。局职称办审核后的结果要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通报。

经局审核后,对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的人员要进行公示,时间为一周。

五、考核等次确定

1.等次和比例。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等。其中,优秀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10%,良好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20%。按比例计算时,小数点后数字可四舍五入。对于同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可进行年度累计比例。

考核等次除受比例限制外,同时要符合最终得分要求。优秀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90分,良好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80分(得分不符合最低要求者不能按比例确定优秀和良好),称职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60分,最终得分小于60分者为不称职人员。

2.下列单位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1)获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省直厅(局)及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的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2)经中央或省业务主管部门评定先进单位,先进单位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3.下列人员年度考核等次可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

(1)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科技进步、星火科技、优秀设计、农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果、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个人,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2)对因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省直部门授予的全省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3)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以及获得县(市、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评选的上述奖项)的定额内人员,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获得县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地(州)直部门授予的全地(州、市)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授予的本单位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凡具有下列几种情况之一者,直接确定为不称职。

(1)受到党、政记过以上处分或刑事处罚者。

(2)出勤率低于50%(包括50%);旷工三天以上者(包括三天)。

(3)不能完成本人职务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既无研究成果、论文著作、推广开发实绩,且工作效果和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者。

(4)不认真履行现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组织上分配的任务,长期(三个月以上)没有实际承担和完成工作任务者或工作任务很轻,经多次动员仍然不愿意接受其他工作任务,私自另谋职业捞取外快,情节严重者。

(5)未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任意迟到早退累计五次以上者。

(6)经工作督查或评估,工作质量不合格者。

(7)职业道德败坏、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影响恶劣者。

(8)工作极不负责,造成严重事故,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很坏者。

(9)因工作表现不好或不服从组织分配脱离工作岗位两个月;或因表现不好,长期(三个月以上)找不到接受单位者。

六、考核结果的使用:

1.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等次连续三年优秀的人员,允许提前两年(包括专业技术工作总年限和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2.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达三次优秀或五次良好,可作为达到一项硬化评审条件。

3.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均在称职以上,并至少有一次优秀或二次良好,才允许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专家、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及我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和我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厅(局)、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以正式文件为准)的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优秀、良好次数的限制。

4.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解聘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低聘或不聘专业技术职务至少一年以上。年度考核等次不称职,当年及低聘、不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不能计入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所规定的任职年限(即任职年限延长二年)。并在低聘或不聘期间进行考察,若年度考核仍为不称职者,取消其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不能参加当年或两年一次的调薪,同时执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

七、其它事项

1.凡未进行年度考核或年度考核不符合规定的单位,下一年度不得进行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无故不参加一次年度考核的人员,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所规定的担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的基础上增加一年。

3.出国或在国内进修、学习、交流、访问等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参加本年度的专业技术考核,本人也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编制在而人不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同样落实。

4.科研获奖或授予专业技术荣誉称号考核等次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的人员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

5.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在单位相应系列的业务考核。新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不足半年的人员,参加低一级职务的考核。

6.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由局职称办装入本人技术业务档案。

八、本办法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年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结果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日期:

职务名称

人数

考核成绩

45岁以下人数

当年新晋升职务人数

备注

优秀

良好

称职

不称职

等级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定级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自主评聘 岗位设置 业绩 绩效工资

2014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关于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28号,以下简称《意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力下放到高校,各高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浙江省不再统一组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不再颁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转变。该《意见》和之前(2009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全面实施,成为浙江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两大重要举措,既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落实了高校办学和用人的自,更能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从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一、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任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实现了由资格向职务和岗位的转变,打破了原有职称的终生制;实现了“评”和“聘”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岗位,淡化身份;改变了原来上级职能部门“评”(给资格)、用人单位“聘”(给待遇)的“两张皮”现象。今后,浙江省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能上能下,鼓励拔尖”将是一种新常态。

第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工作,是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为前提开展的,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当年自主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数量。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又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既要肯定现有教职工的贡献,又要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既要顾及“老人”利益,又要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高校岗位设置需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框架内,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设置;学校岗位设置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特色建设、高水平学科和专业建设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每年需留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供业绩好、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师竞聘。对于办学规模较大、教师数量多且专业技术职务层次高的学校,存在“僧多粥少”现象,势必会有部分教师降级聘任。如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的岗位聘任中,有6名教授降级聘为副教授,28位副教授降级聘为讲师,还有80多人岗位等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有12人因业绩突出而成功竞聘在高层级岗位。但只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广大教师是能够接受“优胜劣汰”的现实的。

第二,要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评聘标准一要具有导向性――要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和育人业绩;要鼓励创新突破,鼓励拔尖;要强化地方服务成果,强化技术应用。二要具有科学性――要考虑学科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成果和贡献,进行分类评价(一般可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兼顾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要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要鼓励高端成果,允许破格评聘。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岗位聘任管理机制。岗位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出现原体制下评上职称一劳永逸的弊端。目前,高校岗位聘任制大多采用聘期合同制管理,聘期以三年或四年为主;管理模式不外乎三种,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兼有,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对于师资队伍完整、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几乎满员的高校,目标管理更适合。聘任合同中明确聘期目标,到期未完成目标,则降级聘任;到期完成目标,但业绩相对较差,也有可能因为岗位数量限制而降级。

对于师资尚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有较多空缺的高校,采用过程管理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更适合。教师按聘期内的业绩,享受相应的酬金待遇;或既确定聘期目标(到期未完成目标,则降级聘任),又按聘期内的业绩享受相应酬金待遇。

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每年进行,评聘周期与岗位聘任周期不同步,新上岗的教师聘任期可至本轮岗位聘任聘期结束;也可采用试聘形式,试聘半年或更长,到期考核合格,再签订聘任合同。

无论那种情形,对那些历史贡献特别大、成果特别突出的教授,岗位聘任聘期可适当延长,甚至可聘为终生(高等级)教授,或岗位等级只升不降。

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和岗位聘任制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职称终生制”和教师工资只升不降的弊病,为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绩效工资分配能真正体现“以岗定薪,优绩优酬”。

浙江省高校现行绩效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根据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级)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岗位绩效,大多数高校以岗位津贴形式发放,额度根据教师岗位目标完成情况或取得的业绩成果确定。

各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师资队伍规模、水平参差不齐,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自然也不能统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都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发放。这种办法基于目标管理,适用于教师队伍稳定、数量充足、水平和素质较高的学校;教师能按照岗位目标,自觉地完成岗位要求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业绩。第二,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发放,岗位津贴完全按照岗位业绩发放。这种办法基于过程管理,适用于办学定位是教学为主,教师队伍数量不充足、不稳定的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按照教学工作量、育人业绩、科研和社会服务业绩进行发放。第三,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和岗位基本业绩完成情况发放,超额完成的业绩以岗位津贴形式发放。这种办法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适用于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但教师总量尚缺的学校;教师岗位基本业绩通常以教学工作量指标作为主要要求,再加上适量的育人业绩、科研业绩或社会服务业绩。后两种办法中,岗位津贴是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取决于学校其它关联政策和政策导向。如教学工作量津贴(俗称“课时费”),如果课堂教学质量有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津贴分配制度,那么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津贴可以是一个标准;或者学校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那么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津贴可以按教师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若干不同档次的津贴标准。

无论采用何种分配办法,教学、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别业绩的等效评价会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合理设计等效评价体系。如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其发展目标是高水平大学,就应加大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在各类业绩中的权重;又如大多数独立学院,其发展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就应加大应用技术类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在各类业绩中的权重。总之,只有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才能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基于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和岗位聘任的教师流动机制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端人才的数量。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教师中培养。但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已有教师职称和待遇只升不降,引进高层次人才将会增加学校办学成本,所以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已有教师中发展潜力大的年轻教师,由于职称评审权不在学校,职称晋升竞争激烈、论资排辈现象较普遍,其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甚至调离。建立在岗位设置与聘任机制上的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彻底解决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瓶颈,将有力推进急需人才的引进和高水平教师的培养。

第一,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每年要预留一定数量高等级教师岗位,用于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可以来自其他高校,也可以来自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可以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也可以是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和应届博士(后);引进可以是全职引进,也可以兼职引进。引进人才的聘任期可以不同于现有教师,要因人而异设定聘期和聘期目标。总之,只要学校急需的,就要不拘一格引人才。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引进人才的经验高校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二,对于发展潜力大的教师,学校要大力扶持。学校可通过多方考评和筛选,确定培养对象;学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特殊政策;学校可以采用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聘期目标,聘期可延长,甚至延长到十年。这样,他们可以安心工作、潜心研究、不断积累,最终从量变到质变,实现突破。

第三,要建立教师岗位流动机制,发挥教师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岗位设置与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的实施,势必会有教师降级,也会有教师离开教师岗位,流动到其他岗位。高校教职工队伍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上高于其他岗位人员,教师流动到其他岗位实际上加强了其他岗位的力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为广大师生的服务质量,因此,必须保障流动教师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可根据自身特长、技能和喜好,有选择地应聘其他岗位,参加竞聘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且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任;学校要合理设定教师原有技术职务岗位等级与其他岗位等级的对应关系和教师任职年限的等同关系。如原任讲师职务的教师,可以竞聘管理七级职员,且在管理岗位任职后,原讲师任职年限等同于七级职员任职年限,即在以后高等级管理岗位竞聘时,讲师任职年限累加到管理七级任职年限中;若聘任其它专业技术岗位,可以保留原岗位等级,原讲师任职年限也计入新岗位任职年限。

四、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

浙江省先后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管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三大改革政策,极大地扩大了高校办学自,增强了高校办学活力,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解决。

第一,绩效工资限额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矛盾问题。浙江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起到了平衡不同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的作用。但高校有别于其他事业单位,是高层次人才集聚地,而且高校水平越高,高层次人才越多,绩效工资水平也应该越高。绩效工资人均额度的限制,势必会影响高校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也影响学校对高端人才培养。建议上级部门制定标准界定高层次人才,其工资收入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或按照学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提高该校绩效工资人均水平。

第二,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的限制与师资队伍稳定的矛盾问题。对于高水平高校,高级人才济济,贡献大的年长教授多,业绩优的年轻教师也不断涌现,但高等级岗位有限,学校很难取舍,岗位不能升级的或岗位降级的教授工作动力多少会受到影响,对师资队伍稳定和水平提升不利。建议上级部门组织评定终身教授,评定为终身教授的,其岗位不纳入学校岗位总量。

第三,管理岗位结构问题。2009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中指出:“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与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有明确结构比例相比,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很含糊,在岗位聘任实施过程中,其他岗位教职工对此反响较大。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六级及以上管理职员结构比例可以在专业技术七级及以上岗位结构比例基础上并适当降低,既体现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管理职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独立学院管理岗位职级问题。浙江省教职工队伍主要有母体派出的教职工和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人才派遣或人事员工)组成。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教师技术职务上升通道,尤其对非事业单位编制的教师,起到了稳定和激励作用。但高校管理队伍同样不可或缺,也需要重视;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内部不同类别人员之间的各类待遇平衡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可至今尚无政策依据来解决管理岗位的职级问题,甚至连独立学院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都没有明确。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独立学院管理岗位最高等级、管理岗位总量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结构比例,或者明确放权,由独立学院自行设置。

第五,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覆盖了高校内大多数类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仍沿用原来模式,没有自主评聘权。而科研成果产业化、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已成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水平同样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对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尤为重要;独立学院正在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教师应用技术能力和“双师型”师资有很高的要求。建议上级部门放权,由高校自主评聘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

总而言之,浙江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打破了沿袭多年的高校职称评审体系,必将成为提升浙江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浙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将发挥长期有效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的职称管理体系,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履行本岗位能力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专业技术职务有数量限制,由行政领导在规定的结构比例内择优聘任,在聘期内领取相应职务工版权所有资和享受相应职务待遇。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骋分开”是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按聘任的岗位(职位)确定。实行按岗聘任,在什么岗位享受相应的待遇。

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施“评聘分开”的范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的通知》(中发[1986]3号)和国家人事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实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范围包括:

l、全额拨款类事业单位;

2、差额拨款类事业单位;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上述单位中不包括单位法人、行政领导人员中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四、实施方法。

(一)试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事业单位首先要在工资总额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内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岗位设置要以编委批复的编制数为基础,以省职改办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数为标准。坚持效率优先,精简高效,公平竞争和可行性原则。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程序和审批按省职改办《关于核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暂行办法》(*职改办[1995]319号),《关于做好地(州、市),县(市、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核定工作的通知》(*职改办[1999]316号),《关于适当调整地、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的通知》(*职改办[2000]16号)和省职改办《关于印发<××省评聘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试行办法>的通知》(*职改办[2004]35号)执行。

(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

岗位设置工作结束后,各单位要按照县职改办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数推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公布岗位。各单位要将竞争上岗的职位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明确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2、报名。岗位公布后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岗位所要求的条件进行对比,选择所要竞争的专业技术岗位。

3、笔试。笔试分专业科目和公共科目。

4、考核。各单位要对竞争上岗人员进行任期考核,考核指标要量化,便于操作,简单易行。同时要对竞争上岗人员进行民主测评和领导评议。

5、确定竞争上岗人员。通过笔试和综合考核确定竞争上岗人员。

6、聘任。各单位要在县职改办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额内择优聘任。聘任时各单位要携带《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册》,填写有关表格到主管部门核定岗位数后,送县职改办审核。由县职改办下达聘任结果通知单》,凭《聘任结果通知单》到人事部门兑现工资。

聘任期满后,要重新进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

(三)聘后管理。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的聘后考核制度,制定各具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聘后考核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要在客观、民主、公正的原则下定性、定量地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考核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5个档次。考核内容、标准、办法、程序和结果在单位内部公开。考核结果要与职务的聘任以及资格的晋升结合起来,合格或优秀的可续聘,其中优秀的可优先推荐晋升高一级职称,基本合格的.给予3—6个月的告诫期,告诫期内有明显改进的,可确定为合格,仍无改进的,确定为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不得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称,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解聘、低聘或调整工作,低聘或调整工作的人员按新聘的职务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待聘人员,由用人单位规定一定的待聘期限,在此期限内,停发岗位津贴。严格实行按岗位择优聘任,优上劣下。

五、有关具体政策:

(一)实行“评聘分开”的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高职低聘人员。保留档案工资,按聘任岗位正常晋升工资。低聘人员享受所聘岗位的有关待遇。其正常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台阶年限按实际聘任低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年限计算,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而未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使用专业技术职称版权所有(资格)参加有关技术、学术活动。

(三)获得资格未被聘任的人员,不能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在聘人员其聘期有间断的,其前、后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间可以合并计算。

(四)获得职称(资格)而未被聘任人员离退休时,按实际被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所规定的待遇办理。离退休年龄按实际被聘专业技术职务应退年龄掌握。

(五)实行“评聘分开”的事业单位因解聘、低聘降低工资或自然减员等原因空出来的岗位,可以随时或定期从已获得相应职称(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任。

(六)职称评审中有关具体问题的处理,按省职改办[2000]13号、[2003]9号文件执行。

六、有关具体要求:

(一)为防止评乱评滥,确保质量,“评聘分开”采取逐步推行的办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

(二)各乡镇、各部门以及各事业单位要使用省人事厅下发的《××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手册》,加强对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严防超岗聘任。如所属事业单位确因事业发展,人员变化及其它原因,需要增补岗位数额的,可由县职改部门提出申请,报市职改办审批后重新核定岗位结构比例。

(三)聘任证书的管理。聘任证书采取全省统一样式。各单位在领取证书时,要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被聘人员名单,各部门要严格按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岗位人数发放聘任证书。解聘人员的聘任证书必须上缴发证部门。

(四)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提高对“评聘分开"工作的认识,切实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1.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仍需完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修订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聘任、考核、奖惩、待遇、培训、监督、档案等都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总行又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等四个暂行规定,上述实施办法构成了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原则性框架。但基层央行在具体实施和实践中,缘于技术岗位、职能部门和专业系列之间的不同,造成事实上的专业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实践中如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学识水平、专业能力、实际工作经验等进行全面衡量、科学评价,缺乏细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估手段。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竞聘工作的操作流程也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专技人员的科学量化评判,竞聘工作开展才有明确的标准导向和制度依据。

2.人才队伍的聘任机制尚需健全

不可否认,基层央行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工作中仍存在业绩和能力导向不甚突出、通过专技评委会的推荐依据不够充分科学和“能上不能下”等诸多现状,聘任机制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活力。2011年央行开展工资收入改进完善工作,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政策倾向明显,聘与未聘尤其是中级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影响在不断加大。但目前总行的专业技术管理制度规定,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采取比例限制方式,这就使得基层央行待聘人数与可聘职数的矛盾更加凸显。例如,2014年常州中支行已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聘者已达16人,而可聘职数仅5个。毋庸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健全评聘机制,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使仅有的职教用得其所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专技人员的履职贡献度亟待提高

目前中常州支行的专业技术队伍是较为庞大的群体,在聘专业技术人员126人,占全体在职人员的83%。但是从工作成效看,专业技术人员较之行政人员,专业职能意识不是很强。在职业履职岗位上发挥争先进位、高效履职作用发挥的不甚显著。而随着央行不断强化履职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履职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正如前面所述,目前专业技术岗位缺乏在“技术”层面的具体标准和制度,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层面趋于单一化、操作化,甚至普通化,不能有效地向知识型、复合型、高端型转化。而2011年工资收入改进完善和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明显改善,在大力倡导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能力-待遇-贡献”的相对应的新形势下,专技岗位人员其绩效工资与其岗位奉献绩效似乎不是很对等,这也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讨,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践行。

二、关键核心——基层人员考评机制内涵和基本原则

1.突出岗位履职追求业绩的原则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同于行员考核,既要坚持全面考核,也要突出专业性、技术性考核特点。因此,在设立竞聘量化综合考评积分体系的工作业绩指标时,必需加大工作能力和业绩在考核中的权重,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业绩有更大驱动力的考核指标上。正确引导其在岗位职责范围内专业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追求工作绩效最大化。

2.定量与定性综合考量和异中求同的原则

首先注重定量考评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积分形式,把民主推荐、评委评审、业绩评价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时,考虑中支各类岗位情况,通过合理分配各评价指标分值权重,相对剔除不同专业岗位工作差异影响因素。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在信息调研、制度办法、创新业务、创先争优等专业方面努力取得新的业绩。

3.360度考核和多维度评价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中级人员竞聘中引入了360度考核和多维绩效综合评价方法:中支行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民主推荐占比20%、行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审占比30%、专业业绩量化积分占比50%的全角度百分考核评价。综合不同评价者的意见,有效确保整体评价结果的全面、公正。业绩量化环节则在考核体系中引入自主申报评价,50分业绩积分由个人根据日常已具备的条件能力和取得的实绩进行对照申报,科长审核确认,分管行领导签字把关,整个申报过程充分释放和促进专技人员日常注重提能增效和积累业绩的导向。

三、深入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竞聘实践应用及取得成效

1.实践应用

(1)实施全过程的阳光民主公开。民主公开是充分竞争的前提,中支行在开展专业技术系列工作中做到民主公开,实施方案反复征求全行职工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统一全体思想后,经党委集体研究才将方案付诸实施。尤其是中级竞聘方案在全行公开竞聘考核内容、程序、方法和考核结果,20%的民主推荐实施民主测评预告制,预先公示申报者的述职报告、个人业绩量化申报表,提前公布测评表样、评委评审参考标准,便于测评人员对竞聘者进行公正负责的评价。民主推荐由全体副科级以上参加,竞聘者进行竞职演讲,纪检、内审全程参与,加强监督,所有投票和打分结果均在一定范围公开。民主、阳光、公开的竞聘考核实施,在全行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推动全体专技人员努力在提能力、增绩效上下功夫。

(2)创新实施竞聘量化指标体系。50%的专业业绩量化考评是本次职称系列工作探索创新的关键,中支行设置的专业业绩量化考评体系突出进行竞聘者岗位业绩表现竞争比较,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绩”能有效用分值进行量化。体系共设置3个评价维度,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在整个竞聘考核中占50%权重。(右下图)维度1:“基本评价性指标”设置基本素质、业务工作能力两项一级指标,以竞聘者的教育程度、专业工作年限、应具备的基础专业技能等作为关键评价要素,突出基本素质、专业经验和工作能力的成熟度评价,包括学历层次、岗位年限、制度制定、教育培训等8项二级指标。维度2:“竞争性指标”设置专业工作业绩、创新工作表彰两项一级指标,以对竞聘者近三年的重要工作成果、考核结果、获得荣誉等作为关键评价要素,突出对专业工作业绩成果的评价,体现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信息、调研、推广等成果”。指标涵盖了“近三年主笔或参与撰写的调查报告、工作信息(编译)被总分行以上录用(含网站、内部刊物),以及总分行正式推广应用项目中的经验或文档”,实实在在凸显了专业技术人员日常业绩。除信息调研这项关键指标外,还包括:上级行交流锻炼、业务竞赛、综合性荣誉等6项二级指标。维度3:“影响性指标”是指影响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类的指标,将专业工作中出现重大差错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行员年度考核结果、调查等因素纳入影响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3)全方位评价创新了专技委评审方式。30%的专技委评审打破以往“纯投票”,杜绝投“人情票”,创新采取多维度要素评价法,设置《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竞聘评委评审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业务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培训表彰四个方面,列明测评细则20项。评委按照评分标准,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材料,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每位申报人员做出“最适合聘任—90分以上、适合聘任—75至89分、较适合聘任—60至74分、不适合聘任—59分以下”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在规定分数段内进行量化评分。按照竞争比选的原则,最适合聘任推荐人数要求与中支行可聘职数相一致,切实增强专家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2.实践成效

(1)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量化综合考评起到了明显的标杆作用,在总积分排列前8名人员名单提交党委进行差额选取研究决定时,考评积分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这必然会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以量化考评要求为目标,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履职素质和专业能力。在“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产生了“鲶鱼效应”,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奋发上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进一步突出了选人用人导向。突破实现从常规考核向业绩考核质的转变,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价绩效显性化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干什么、评什么、选什么,进一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重视能力积累和实践贡献,充分体现“有为才有位”、“实绩定英雄”的用人导向,实现单位与个人发展的“共赢”。

(3)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随着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加强对岗位工作贡献度,自觉通过中支行人才库建设、信息编译调研、创新项目、金融论坛等途径提振履职能力。两年来,中支行共有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踊跃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竞争优选更促进激励专业人员围绕量化积分目标努力进取,实现自我管理,从而有效地确立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道路。

四、下阶段努力方向和思路

1.进一步优化量化评价体系

中支行的量化评价体系是基于业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岗位特点、业绩体现方式等还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通盘考虑,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不同岗位业绩量化评价结果,与其努力程度不是很完全匹配的情形。长期下去会造成有显著业绩的岗位人人争着去,绩效不明显的岗位无人愿意去的现象。必须充分考虑岗位差异,将“隐绩”也列入量化评价范围,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力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

2.努力做到按需设岗和人岗相适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按比例设定,与各部门业务岗位的需求不是完全相匹配,聘任的中师与其所工作的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完全相匹配,目前尚存在高能低配的现象。下阶段要继续深入研究专业技术岗位需求,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合理地分配到各部门,将应配备而空缺的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拿出来进行全行竞聘,进一步细化岗位工作质量和业绩要求,将能力、业绩与岗位要求最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到相应的岗位上。从而有效地改变量化评价只看总分不看匹配度的情况,不断地提高人岗相适度。同时,加大部门的建议权,对部门需要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一定的建议权,真正通过竞聘岗位吸引专业人才和推动部门履职绩效提升。

3.建立业绩评价跟踪制度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20__年,__县人事局按照科技强县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不断规范完善职称竞聘制度,深入推进“科技下乡”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__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文章转载自文秘站网-

一、科学设置岗位,严格竞争聘任,健全完善职称评聘的竞争激励机制

__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19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918人,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前几年,因职称工作存在重评审轻管理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职称到手,什么都有”的思想,个别人员甚至出现了“职称到手,积极性没有”的不良现象,失去了职称评聘工作应有的激励作用。针对这些问题,__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自20__年起,在全县范围内组织进行了三轮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逐步实现了职称工作由以评审为主向竞争聘任为主的转变。

20__年,在第三轮职称竞聘中,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编制数额和结构比例为标准,宏观管理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设置限额,强化聘约管理,加强聘后考核,坚持优胜劣汰,全面推进双向竞争聘任,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县共有9704人参加了竞争聘任,其中:聘任高级职称588人,落聘23人;聘任中级职称3780人,落聘116人;聘任初级职称5336人。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动员,提高思想认识。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评聘分开,从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专业技术人员的“铁饭碗”,是人事制度的一项深层次改革。不少人存有疑虑,害怕竞争,不敢竞争,个别人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县政府领导做了动员讲话,县直主管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明确了竞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为做好参评人员的思想工作,各单位在组织民主评议前向所有人员讲明政策,全面公开竞聘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使大家端正了态度。对考评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引导他们出于公心,扎实认真地组织评议。对竞聘工作中情况复杂、人员多、难度大的重点单位,主动深入进行指导,有效地推动了竞聘工作的开展。文章转载自文秘站网-

(二)调查摸底,科学设置岗位。能否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直接关系到竞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我们在政策框架内,按照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1、调查摸底。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职务层次、从事专业、评审时间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统计,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全面把握岗位使用情况打下了基础。

2、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科学设岗的有效措施。为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又兼顾大局的稳定,分类制定了四条指导意见:一是实有人数达不到高限比例的,按低限确定限额;二是实有人数超过高限比例的,按高限确定限额;三是达不到低限比例的,严格人员考核,考核不合格或有其他问题的,予以降职或解聘;四是空出的职数,对政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予以低职高聘。

3、科学设岗。以县编办下达的各单位编制数为基础,按省市规定的设岗比例,测算了各单位的高、中级职数限额。并结合直聘人员、退休人员、离职人员等空岗情况,审核批复了设岗方案。

(三)严格程序,抓好组织实施。在具体操作中,全面推行“政策公开、条件公开、岗位公开、数额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的六公开原则。

为严格工作程序,各单位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单位人事科长、纪检组长、专家和群众代表为成员的评审组织,具体负责整个竞聘工作。各单位都召开了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聘任动员会议,部署工作。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自愿提出岗位申请,提供参加竞争的证件和材料,交由评审组织审查。应聘人员结合本职业务工作,写出述职报告,在一定规模会议上述职,进行群众民主测评和专家评议。单位领导参照述职和民主评议等考核结果,集体研究确定拟聘人员,统一组织签订聘约,颁发聘书。

人事部门重点是搞好面上指导和宏观管理,主要严把了五关:一是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设岗方案和实施方案审批关;二是申请不参加竞聘人员的资格审查关;三是各单位竞聘委员会的组建关;四是落聘人员的审核关。五是聘约的鉴证关。

(四)签订聘约,明确权利义务。聘约管理是维护和保障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双方责权的法律性文书,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聘任年限、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违反聘约责任及聘任双方协商的其他条件。按照鉴定规定,逐一进行了审核认证。

竞聘工作实施几年来,尤其是20__年度的第三轮竞聘,成效显著。目前,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完善的专业技术职务竞聘制度,确保了聘任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目标。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竞争,由被动抵触转变为积极参与,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竞争意识和紧迫感普遍增强。落聘人员纷纷表示,虽然落聘了,但心里踏实,情绪稳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现在,在全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已形成了一个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聘后管理,完善考核机制,“科技下乡”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聘后管理、完善考核机制方面,我们以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完善出台了有关考核奖励办法,引导广大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一是规定下派人数、下派工作时间。每年各单位下派人员总数不少于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下派实际工作天数累计不得少于180天。二是每年都进行总结考核,实行专项表彰。三是“科技下乡”活动与专业技术评聘全面挂钩。对在上个聘期内获得市县科技下乡先进工作者称号的72名人员,在第三轮职称竞争聘任中,直接办理了聘任手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0__年度,科技人员踊跃报名参加下乡活动,总数达319人,比去年增加了9。下派科技人员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深入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二阶聚类法;高职院校;职称结构;学位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2-03

二阶聚类法简介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的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较大。顾名思义,二阶聚类是指聚类过程是分为两步进行的,故又称两步聚类,即预分类与正式聚类两个步骤。由于二阶聚类具有可以同时处理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聚类速度快、能根据聚类准则自动选择最优聚类个数(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指定类别数量)、分类结果更加可靠等优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方法,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与运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结构现状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7系3部共有专任教师318位,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职称结构方面

正高职称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7%;副高职称的110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9%;中级职称的178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7%;初级职称的2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6%。从专任教师职称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在10个系部中,目前只有4个系有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因此,改善与优化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学位结构方面

博士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4%;硕士15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1%;学士162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94%。从专任教师学位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学位主要以硕士与学士为主,博士较少。

二阶聚类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SPSS19软件对表1的职称与学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设定类别为3类),其主要聚类数据如下。

(一)职称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6。由于平均轮廓=0.6>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3(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聚类2=2(计算机系、艺术系);聚类3=5(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

3.变量重要性:正高级=1.00;副高级=0.81;中级=0.77;初级=0.76。从职称的重要性结果来看,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目前相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职称提升的重点应该主要是正高级。

4.均值:(1)聚类1(正高级=0.67;副高级=15.67;中级=26.67;初级=3.67);(2)聚类2(正高级=1.50;副高级=9.00;中级=22.5;初级=5.00);(3)聚类3(正高级=0.00;副高级=9.00;中级=10.60;初级=0.80)。从职称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正高级的均值为0.67,副高级为15.67,外语系的正高级人数为0低于均值,机电系的副高级人数为15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正高级的均值为1.50,副高级的均值为9,艺术系的正高级人数为1、副高级人数为7均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正高级均值为0,副高级的均值为9,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的正高级职称人数都为0,其中思政部、基础部的副高级职称人数也低于均值。因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重点提升的系部应为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及艺术系,副高级职称提升的重点系部应为思政部、基础部、艺术系及机电系。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1)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00、6.73、12.93、3.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副高级,再次为初级,最后为正高级;(2)在正高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的四分位距都是0.5,表明正高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及艺术系分布的离散度一致;(3)在副高级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4.97、1.98、0.48,说明副高级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为计算机系、艺术系,最后为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4)在中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3和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0、5.89,表明中级职称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小;(5)在初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49、0.49、0.98,说明初级职称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计算机系和艺术系。

(二)学位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7。由于平均轮廓=0.7>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2(化纺系、计算机系);聚类2=3(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聚类3=5(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

3.变量重要性:硕士=1.00;博士=0.96;学士=0.52。从学位的重要性结果来看,硕士>博士>学士,目前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学位提升的方向应该主要是硕士。

4.均值:(1)聚类1(硕士=25.00;博士=1.50;学士=9.00);(2)聚类2(硕士=3.33;博士=0.00;学士=9.67);(3)聚类3(硕士=18.6;博士=0.00;学士=23.00)。从学位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硕士的均值为25,博士为1.50,化纺系的硕士为22、博士为1均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硕士均值为3.33,思政部只有1位硕士,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硕士均值为18.6,机电系、电子系、艺术系、外语系的硕士数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硕士数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硕士学位提升的重点系部应该是思政部、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机电系和艺术系。同时,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的学士均值为23,提升硕士学位的空间很大。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3)。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1)硕士、学士、博士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3.44、10.44、0.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硕士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学士,最后为博士;(2)在硕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91、1.93和0.92,表明硕士在化纺系、计算机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3)在学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6、1.95和1.93,表明学士在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化纺系、计算机系。

通过聚类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不同职称及学位在各类系部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不同职称、学位在各类系部的均值、中位数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等,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不同系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称、学位的提升、优化计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苏理云,陈彩霞,高红霞.SPSS19统计分析基础与案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2.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关键词: 专业建设规划 “双师素质”型 师资队伍

教育部中长期发展改革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应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院制定了《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提出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保障措施等。该规划对学院“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作出了要求,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参与下,软件技术专业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首批重点专业,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受到学院的重点扶持。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主要内容,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一、《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指出了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2009―2013年五年规划期间,师资队伍将面临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专任教师技能教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1.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专任教师队伍急待充实,高级职称人数急待增加,且此项工作应尽快完成。

2.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来院作兼职教师,教学教师人数较少,专任教师技能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09―2013年间,软件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要求,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充实师资数量为基础,通过引进、培养、激励等多种渠道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双师”结构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师德建设目标。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爱校教育,使全体教师做到严谨治学、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业勤业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院负责。

(二)师资队伍的总量与专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

在五年规划期满时,师资队伍的总量应与专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专任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大于1:18。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要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1.职称结构。通过引进、聘请、鼓励专任教师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专任教师考高级职业资格证,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比例不低于30%。

2.学历结构。5年规划期满时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应达到专任教师数的75%以上,以后逐步增加。

3.专兼团队结构。从09年开始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要鼓励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评教师系列职称,成为“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将专任教师打造成“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型教师。

(四)专业骨干培养建设目标。

大力推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培养和考核,采取遴选优秀、择优支持等措施,促进竞争、提高水平,将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推向市内、省内学术前沿,并且在本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同类民办院校前列,为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现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争取到2011年前再引进、选拔和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2至3名骨干教师。

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中对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途径

(一)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爱校教育,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到严谨治学、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业勤业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大力倡导团结协作、敬业奉献、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二)推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和培养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引进专业带头人标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发展空间,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选拔专业带头人标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教学改革能力,能够根据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开发新的专业课程,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引进或选拔骨干教师的标准:具有“双师”资格或在企业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开发课程,根据学生真实工作体验和企业人才规格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按照《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职条例》、《专业带头人任务书》和《专业骨干教师任务书》的要求,明确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任务,给予其一定经济待遇,并将待遇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政策。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努力使专业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广东同类民办院校前列。

(三)注重提高青年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重点。

面对民办学校专业青年教师比例高、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应加快现有专任教师培养、培训的步伐,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1.学历提升。鼓励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与学院签订长期合同,选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学院资助他们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2.企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工厂实践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推进教师“双师化”进程;加强校本培训,举办教学竞赛,采取人事激励政策,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3.考取职业资格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项目管理师”、“网络规划设计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后,学院会每月发放双师津贴。

4.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老教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一线,他们更清楚市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实践技能,更清楚如何讲授专业实践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目前虽然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与该专业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我们计划在3―5年时间里,利用珠三角地区软件行业较为发达这一有利态势,积极聘请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已不是为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总之,在五年规划期间,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而建设双师素质型的师资队伍是时代赋予高职类院校各专业的职责,也是推动高职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 研究探讨

一、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的重要意义

岗位设置是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前提。聘用制是指用人单位和择业个人通过签订聘用制合同的方式确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与工作关系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聘用制的核心是按岗位聘用,有岗则聘,无岗不聘。没有合理的岗位设置,就难以进行岗位分类和评估,就难以对聘用人员进行履职情况的考核,最后使聘用制流于形式,事业单位人员就成终身制。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他们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所生产的效益直接挂钩。因此,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按岗位确定薪酬,也就是要通过对各类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估,搞清楚哪些岗位是重要岗位、哪些岗位是次要岗位,有了明确岗位职级,才能确定岗位工资的级差系数,才能制定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工资。

岗位设置是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基础。岗位管理的主体是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制订岗位设置办法、竞聘上岗办法、公开招聘办法、辞聘解聘办法和考评考核办法等。而岗位设置办法又是其它各项制度制订的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就无法实施岗位竞聘、公开招聘、辞聘解聘。因此,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实施竞聘上岗的前提,是实现以岗定酬的依据,是形成择优竞争、能上能下用人机制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对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岗位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事业单位已从2006年起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对因事设岗、按岗聘用、按岗定酬、按绩取酬等岗位管理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还没有真正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岗位,缺乏具体的岗位设置办法,岗位设置操作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1.主要问题

岗位设置流于形式。在推行聘用制之初,岗位设置基本延续以往的做法,甚至有些基层单位只是在原有人员岗位基础上签订了聘用合同,用一句“先都起立,然后又按原位坐下”来形容都不为过。没有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没有根据工作任务和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工作部门和岗位,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岗位评估与分析,没有制订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使岗位设置流于形式。

因人设岗现象还是存在。单位出于对原有人员资历、社会人情关系、民主测评影响、单位和谐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采取有多少人设置多少岗位,为有资历的人设置“照顾岗”,为有关系的人设置“人情岗”,为惹不起的人设置“特殊岗”。一人一岗,既不用下岗,也不用搞竞聘上岗。

岗位设置与岗位管理结合不够紧密。虽然根据事业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了各类岗位,虽然组织了“公开竞聘”,但没有严格任职资格和上岗条件,没有把因事设岗与按岗竞聘、按岗定酬、考评考核结合起来,岗位管理不实,使聘用制的推行流于形式,给辞退解聘带来难度,给后聘管理带来影响。

缺乏动态的岗位管理制度。一方面没有把事业发展需要和本单位的人才引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单位岗位设置长年不变,没有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

2.成因分析

缺乏政策依据。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岗位管理相关规定,但是没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岗位设置办法及意见,基层单位缺乏岗位设置依据。而单位自行制定的岗位设置办法由于没有规范的指导性意见,效果受到影响。

思想认识不到位。单位有些领导没有从单位自身发展和生存高度去认识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岗位设置是人事编制部门管的事,只要按照编制、依照上级粗泛的指导意见去做就行了。因此产生了岗位设置流于形式、因人设岗等问题。

配套政策跟不上。目前,单位认为是好的人才“招不来”或“留不住”,认为出工不出力甚至连工都不出的人员又“辞不掉”,人员进出口不畅的现象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措施不够配套。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配套措施不够灵活,“人员劳动差异”还不能充分体现,人员解聘后的医疗保险待遇有较大差别,企业与事业养老保险机制不一,养老金差异大等都反映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协调性、配套性较差。

三、岗位设置的对策建议

1.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为指导,按照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根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岗位设置办法,科学合理地设置每一个工作岗位,努力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行政管理向制度法制管理的转变。

2.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按编设岗原则。事业单位要以上级主管部门或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及人员结构、领导职数为依据,在编制数额内设置岗位,这是红线,绝不能突破。岗位的名称、数量、职能、责任、权利及岗位的任职条件等与本单位的类别、工作性质和任务相符,岗位数不得突破编制数。

因事设岗原则。要根据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能、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要把整体事业职能任务合理分解,分类细化,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要求等。

精简高效原则。应按照最少岗位、最低数量和最佳组合的要求,满负荷地设计每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其最佳工作效能。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前提,不交叉设岗或重复设岗,做到岗位的职责、权利、义务相统一。

优化结构原则。岗位设置要体现出对各类岗位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人员配备、目标考核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分析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各类岗位人员的结构比例,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适时优化调整。

职级分明原则。岗位设置要按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岗位和职务层次,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岗有责。要根据工作性质、任务、职能和事业发展需要,合理区分、规范岗位和职务级差,优化组合、科学搭配,形成梯阶效能。

3.岗位设置办法

根据国家规定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按行政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三大类分类设岗。

(1)管理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由领导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两部分组成,岗位设置也分领导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设置。

第一,实行分类设置。管理岗位的设置应综合考虑机构性质、单位类型、职责任务、级别规格、编制员额、经费预算、发展需要需求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实行不同的岗位设置办法。近年来,我局对局属各单位的分类工作进行了探索研究,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等进行了事业单位分类,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第二,严格控制总数。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总数要严格控制,岗位主体职能相近、任务性质基本相同的岗位,可考虑兼职或一人多职,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兼职专业技术岗位。如我局测绘处和航标器材维修中心,行政管理人员也只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其行政管理人员一人多职并兼职专业技术岗位,大大控制了行政人员的比例。

第三,领导岗位设置。行政领导岗位应根据上级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内部机构数及实际工作的需要,专门科学设置。

第四,一般管理岗位设置。一般管理岗位应根据不同的机构规模、单位类别、职责任务、级别规格合理确定本单位的管理层次。一般管理岗位可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制度。职员职务的等级,应按照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的要求和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工作资历确定。通过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符合单位实际需要的职员等级制度,以此来区分一般管理岗位的职级层次,从而达到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目的。

(2)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基础。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形成科学的结构层次,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第一,合理确定总数。专业技术岗位总数应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内合理确定,并要兼顾考虑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发展方向和业务建设需要。同时,专业技术岗位还应实行岗位总量控制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

第二,科学区分层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根据本单位性质、规模、职责、所承担的任务等要素,科学选择职务系列、合理确定职务层次。通过区别重要、次要岗位来确定不同类别的岗位级差和待遇。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实践工作,本人认为,在科学确定主要、辅助职务系列的同时要合理确定每一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职级,各系列的职级划分应层次适中、级差合理。

第三,严格控制比例。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根据人事或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确定高、中、初三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一般高、中、初各级岗位应呈金字塔型结构,其做法体现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阶梯效能,使每一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设置的岗位之间,职责任务明确、协调配合有序,发挥出每一专业技术岗位的良好效益。

第四,建立流动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应根据事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的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定数量的、符合人才流动的岗位。通过流动岗位的设置,不但可以解决聘用制推行过程中的分流问题,还能促进人才的合理引进和流动,推动人才和事业健康发展。

(3)工勤岗位的设置

第一,控制数量结构。工勤技术人员岗位应按照总量控制与等级结构比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在岗位总量内科学合理地设置每一具体的岗位工种和控制技术等级结构比例。

第二,工勤岗位社会化。事业单位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勤岗位要逐步实现社会化。通过大量调查得到的信息,多数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都支持工勤岗位实现社会化。因此,通过把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推向社会进行市场化操作,不但可以减少经费开支,还可以推动主营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

[3]顾金飞,郑坤法,何兵,张亚红,陈学清,孙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研究[J].经济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