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集锦9篇

时间:2022-04-13 18:41:20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1

(一)

作为一张综合性日报,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是报道新闻。作为一个读者,读报为了什么?是要了解昨天发生了什么。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和省内发生的事情,是报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其他功能,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报业竞争的实践表明,那些市场竞争力强,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无不是主打新闻牌,靠新闻打天下。

新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原创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本身。这是最宝贵的新闻资源。新闻竞争,主要就是原创新闻的竞争。哪张报纸原创新闻多,哪张报纸就更受读者喜爱。一张综合性日报,新闻的触角应当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闻纵深:就是新闻事实的纵向和横向开掘。包括:新闻发生的背景――背景不同,事件的意义就不同;相关的新闻人物――人是事件的主体,写好人,报道就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事件发展趋势的展望――在电视、互联网和报业日益发达的时代,新闻纵深成为权威大报的重要关注点。

新闻评述: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揭示其意义、本质,以及对社会和人的命运的影响。新闻评述,可分为专家意见、本报观点、读者声音。注重专家特别是行业领袖的意见,可以增强报纸的权威性。注重读者的声音,增强读者的参与度,可以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西方报纸讲求事实和观点分开。事实就是事实,读者怎么看,自己去判断,报纸不能强加于人。我们国内的报纸,也开始向这个方向转变。

事件性新闻是竞争决胜的关键。事件最具吸引力,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最深。每当报纸报道一个突发事件,读者关注率马上就提高。事件报道,要有发生、发展、结局,有场景、人物;要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要善于从事件中发现故事,并善于讲故事。美联社对记者的要求,是“拿故事来”。美国西部一场大火的报道,记者以大火对一对夫妇命运的影响,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一则寻常的抢救落水儿童事件的报道,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新闻要做充分。一要大事重做。我们要让读者形成一种意识,大事看大报。遇到重大新闻事件,要利用各种手段,不惜版面,做大做强。看一张报纸新闻处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看大事件报道,看它能不能保持读者对事件更持久的兴趣。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国内一些媒体对大事件的处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香港回归,《广州日报》在7月1日出了97版的回归特刊,分三次上市。上午1―48版,中午49―72版,下午73―97版,回归前数日,连续做广告宣传。7月6日,又重新出版了这期特刊。1994年京九铁路通车,他们投资25万元,派采访组对京九沿线全程采访,发表系列报道60余篇。还有许多新创刊的媒体,借助大事件报道,迅速打开了市场。如《深圳特区报》创办的《晶报》,就是借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美国“9・11”事件等重大新闻的超常规处理,发行量一路飙升,当年突破25万份大关。把新闻做充分,还要注意把版面上一些分量不重的新闻点放大,让它由简讯变为独立的新闻,由版面的边边角角走上重要位置,把那些非新闻挤小,挤出版面。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一则几十字、数百字的事实报道,胜过洋洋千言的大综合。

(二)

在传媒业异常发达、读者拥有多种选择的报业市场上,任何一家报纸都不可能一网打尽所有读者,不可能提供读者需要的所有信息和知识,都只能在读者对象、时间空间、报道内容等方面有所侧重。综合性是一张日报立报的基础,特色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我们提出“办政经大报,建信息超市”,就体现了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信息超市,是共性,只有不断增加信息量,扩大信息覆盖面,才能满足读者求知、娱乐等多层次的阅读需求。政经大报是个性,是特色,这个特色鲜明了,就能高人一筹,就有了独特的竞争力。

政经大报的定位,是分析了优势劣势,从实际出发做出的选择。从报纸的性质看,《大众日报》是党报,决定着它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政治和主流文化;从现有读者资源分析,主要是各级干部,包括经营管理者、科研院所和高校知识分子。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报道就要有见识,有较高的层次;从党报队伍素质看,在这个方面,可以比生活类报纸做得好一些;从市场空间看,权威政经大报还是凤毛麟角,读者需要这样的报纸。

政经大报,就是把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做得最全最专,最具权威性。

重大经济、政治事件,影响经济社会走向,影响人的命运。所以,政治经济新闻,重要、贴近,具有极高的关注度。

政治新闻包括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会议、领导人活动,也包括法制和重大社会新闻。政治新闻的报道面应当不断拓宽,报道方式不断创新。对重大政治事件,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注重挖掘其丰富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大众日报》组织专家,对三中全会重要的新观点作了解读,较好地做到了宣传和可读的统一。做好政治新闻,要用好党报的优势。它包括党报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队伍优势。发挥好这三个优势,就可以形成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借助党报地位,许多新闻别人搞不到,党报可以搞到。党报记者写出的稿件,审稿可以比较容易过关,别的报纸就做不到。特别是省委省府和省直部门,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大报各部门对应的厅局级单位就有180多个。开掘好这个新闻富矿,党报最有条件。所以,省直新闻,应当成为省级党报独特的资源。这个方面,近年来有些可喜突破。如东方电子案的报道,由大报记者独家采访,稿件写好后,连闯从公安厅长到省委书记十余道审查关,见报后引起极大反响。

经济新闻报道,要在抓好一般性新闻的基础上,抓好重点地域、重点行业与产业的突破。重点决定着经济走向,决定着报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那些影响大效益好的经济类报纸,版面设置、报道内容无一不是重点突出。重点地区,就世界讲,主要是美、日、韩和欧共体。就国内讲,是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就省内讲,主要是胶东半岛、省会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重点行业和产业,包括房产、汽车、教育、电信、IT、医疗、旅游等。经济新闻超地域性强,必须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从联系中去把握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和素材的取舍,不能仅仅局限于山东;党报的读者,有相当数量是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业界看重,就要把经济新闻做得有见解,做得专业、有用;党报的读者,又可以归位于一个个普通的消费者。所以,经济报道要提供大量生活服务信息,成为读者消费指南。最近《大众日报》搞的一次大型读者调查表明,读者对生活服务信息的需求率极高。

作为一张综合类报纸,版面有限,读者需求多样,如何把握好报道的新闻性、专业性、消费服务性,是门大学问。可以这样设想,要闻版,主要做好重要的新闻事件,在新闻性中体现专业性。经济新闻版,从消费切入,在消费服务性中体现专业性。同时,经济报道要找好读者的共同关注点。如《华尔街日报》要闻版特稿关于美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分析报道,从一个楼道清洁工的一堆账单写起,以小见大。目前,一些财经媒体,都很擅长做财经故事。写每一个过程、每一个人所起的作用,写与此相关的其他人可能受到的影响。业界读者从中看到对投资机会的分析,一般读者则从中看到戏剧性的故事,这就使(下转第13页)(上接第5页)经济新闻的读者面大为拓宽。

政经大报要体现在新闻强报中。一要先做好新闻,新闻都做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二要使政经大报意识体现在各主要新闻版面之中,体现在国际、国内、省内报道之中。三要考虑山东特色,就是做好山东新闻,或找好国际国内新闻与山东的结合点。鉴于新闻资源、新闻管理和队伍报道能力的现状,山东新闻所占版面的数量应当实事求是。否则,真正的新闻不多,大量垃圾稿件充斥版面,山东新闻版设得越多,就离读者越远,离市场越远,就越不像报纸。

(三)

让新闻强报、特色立报落到实处,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要回归新闻。为什么提回归?因为过去我们办的许多事情违背了新闻规律,我们的主要精力没有用在抓新闻上,版面上许多报道不是新闻,像样的事件性新闻更不多见。

这里,要解决一个重要认识问题,就是怎样做宣传?宣传是报纸的首要任务。但作为报纸,主要是靠新闻这种特殊手段去做宣传,报道新闻是宣传,解释新闻是宣传,揭示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也是宣传。宣传产品,最终的消费者是读者,要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如果没有新闻性,读者不感兴趣,看也不看,或看了生厌,能有什么宣传效果?所以,宣传,一定要用新闻手段,要面向读者,面向市场,即使指令性宣传题目,也要增强新闻性。

要确立新闻价值标准。记者的职责就是抓新闻。编辑选择稿件,首选新闻,特别是事件性新闻。评选好稿,首先要看是不是原创新闻,是不是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然后,才选择那些针对性强有见地的综合分析性报道。评选先进,要看谁抓的原创新闻多,谁给报纸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高。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2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采编;艺术性;表现

一、前言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新闻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报道的内容主要由民生问题构成,在报道后,能够引起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加大了对新闻事件获取的需求,民生新闻的报道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民生新闻对影响大众的社会价值观,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媒体行业发展迅速,民生新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自我的艺术价值和采编方式进行完善,以便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民生新闻对新闻采编的艺术要求

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百姓身边的事,在新闻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更加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重口味和通俗易懂的优点,报道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展现出了社会的缩影。民生新闻能够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有利于社会价值观的养成,能够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应该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特点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运用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展现。需要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改革,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报道,推动民生新闻不断向前发展。

三、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表现

1.新闻源泉采编的艺术变现力

民生新闻主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对百姓生活的密切关注,但由于只是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导致采集的范围过于狭窄,家长里短的事项占据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中,居民的供暖问题和城市公路问题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成为社会矛盾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道展现的思想内容会在潜意识里引导人们的思维,如果报道的形式过于激进,会造成收视率的下降。为了提升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必须要重视民生新闻中的艺术性表达,对民生新闻中的艺术性给于重视,对各个模块进行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表达,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对社会上的矛盾问题进行报道,引导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弱视群体上来,对社会事件进行密切的关注,提高观众的认知能力。

2.节目采访录制的艺术性表达

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记者在报道时,应该具备丰富的情感,吸引电视观众进行观看,与观众达成共鸣。因此,对节目采访录制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根据新闻的不同类型,来采用不同的报道形式。例如:在报道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事件时,应该运用感人的语言对事件进行渲染,将自己定义为事件的主要见证人,营造出温馨感人的气氛,并对周边人物的表情或者事件进行仔细的观察,捕捉细微的画面。另外,民生新闻由于种类具有多样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对报道的形式进行确定,将事件以感人的形式报道出来,有效的增强新闻采编的艺术性。

3.后期制作的艺术性表达

新闻的主要展现形式是以声音和画面的形式进行展现,为了给观众提供优质化的新闻报道,将新闻事件向观众展示,就必须要重视民生新闻的后期制作,以便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度。民生新闻的后期制作应该着重注重新闻画面的艺术性表达,能够表现出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增加新闻的艺术性效果,为新闻的报道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对于具有悬念性的新闻制作形式,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应该加入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增强民生新闻的悬念和节奏感。另外,对于民生新闻中比较严肃的部分,应该采用讽刺和冷幽默的形式进行处理,能够让观众发现新闻事件的最主要本质,在后期制作中进行艺术性的表达,能够丰富艺术性的表现能力,对民生新闻的编辑形式进行改革,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3

关键词:数字技术;媒体融合;客观报道;新闻真相;媒体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52-03

近十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突破,大众传媒产业打破了此前壁垒森严的行业分割状况,多种信息消费渠道、多样化信息内容、多元性舆论价值冲击着传统新闻业赖以生存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播机构。媒体融合或跨媒体传播,迫使新闻业尝试运营模式上的转型,开始与网络媒体、数字化智能媒体进行战略合作,并不同规模地推出各媒体机构的数字化版面和建立网站,甚至在不同的省区设立工作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有效实现了纸媒与数字媒体的同步传播。从运营成本的角度看,新闻机构下设工作站,大大节省了“跑新闻”的成本,同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捕捉该地区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提高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一个海量的“信息超市”,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充斥其中。新闻工作者如何完成客观报道,还受众一个真相而不受到质疑,这是媒体融合时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新闻工作要尊重事实,追求真实性,而其前提则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抓住新闻第一现场的事件逻辑、事件细节、反常事件等细微之处收集有效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文字加工、符号转化和效果制作等方面的编辑工作,力图最大限度地对事件做客观报道。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不同媒体的介质、传播渠道、受众群体不同,因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依据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来进行信息方面的技术处理,如图片处理、图像剪辑、画外音调制等。采编过程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影响力。但是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报道是不可能的,采编人员总是根据具体的新闻现场情形,以自己的报道角度和潜在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性收集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所追求的客观报道,是一种职业目标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客观报道”,是指“记者要保持客观,要实事求是,要用最真实的文字,从各个角度进行报道,告诉人们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记者将信息传达给人们,人们会自己作决定,作出反应。[1]”目前,手机通讯设备的摄影摄像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演化了一种私媒体传播的热潮。尽管它与新闻机构的官方意识传播不存在严重的对立,但往往对官方媒体的客观报道施加了解构性的压力。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重申客观报道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显得尤为必要。

一、客报道观及其相对性

新闻采编中,客观报道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注重对所隐藏的事实进行挖掘、对复杂的事实进行分析,以此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报道。也就是说,要做到客观的报道,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做到对事实原貌的还原,为受众展现事实本真。客观报道是新闻的生命线,客观性贯穿于新闻事实的始末,失去客观性的新闻报道也难以告知大众事实真相。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报道的客观性,具体来说要做到:“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注意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示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从此保证报道的公正。[2]”可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新闻事实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也是新闻从业人员要重要把握、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失去了客观的新闻报道便失去了新闻的真正价值所在。

客观报道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性。我们知道,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客观报道是对客观事实存在的符号编码和信息处理,它是记者个体主观观念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反映。所以,在新闻采编中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只有相对的客观性。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尽最大可能的向受众展现客观事实,将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高度的统一。

在新闻实践中,客观报道往往隐含着新闻采编人员的主观判断,但是二者是存在主次之分,客观报道为主体价值,主观判断是附属价值。因为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记者虽然知道要如实地进行报道,但是每个人对事件的理解不同,所以侧重点就会不同,报道出来的内容也就会不同,未必全部展现事件的本质与完整面貌。比如像车祸现场,杀人现场等,这类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场的保护程度会大大受损,事件的真实原貌受到破坏,那么记者在不同时间段去新闻现场,就会采集出不同的新闻信息。因此,其相对客观性就必然会产生。

所谓客观的相对性,是受外界非信息采集人员等因素影响客观事实的一种情况。它普遍存在于实际的新闻采编过程中。要克服这种情况,新闻从业者就得不断完善采编的手段和方法。因为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无论什么时候去对客观事实进行采集,其采集到的信息必然就具有某一时间段内的相对客观色彩。因此,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要明白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客观,相对于当下的客观。也就是说,除开人的主观倾向性的加入,事实会受到时间、背景、自然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客观报道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只是相对的客观。记者在从事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各个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事实呈现给受众,做到相对的客观。

二、客观报道中的主观倾向分析及防范

除上述客观报道的相对性之外,影响报道客观性的又一主要因素就是新闻从业者在采编过程中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性因素。“新闻话语中的主观性以一种隐性的态势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影响着读者的思维和判断。[3]”如果在处理和制作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遵守职业操守或职业素养欠缺,随意加入个人的意愿或判断,做出片面的定论,将会误导受众的主体判断和对事实本质的把握。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把握这种主观倾向性,使之与客观报道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良好发展。在具体的新闻实践当中,可以区分两种情形来判断主观倾向性问题。

第一,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安全信息等的报道,绝不允许加入主观性倾向。对于国家制定的制度法规、重要会议决定、通过法律认定的事实、都属于相对客观的,这些新闻事实的宣传就不得加入记者的个人主观因素。

第二,对社会公德等事件的报道,可适当加入主观倾向性。例如,2008年贵州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许多出租车司机参与“绿丝带”活动,免费载乘客。记者在报道中确实加入了自己对这些出租车司机的钦佩之情,但是并没有过分宣扬。将情感应用在对事实的报道与思想的提炼中,让受众在新闻作品中自己感受这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因此,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正确把握主观倾向,区别对待新闻事实,将主观倾向与客观事实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在客观报道中,主观倾向性与新闻工作者的情感情绪、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采编动机、个人职业素养、媒体与受众的市场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等因素紧密相关。为促进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控制主观倾向性。

(一)从主观因素入手

第一,避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在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时,记者要避免受社会环境、主流意识、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要实事求是的对待每一个新闻事实,尊重事物的个性特征,不要用笼统的、常规经验性去判断、报道新闻事实。

第二,避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第一时间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告知受众,让受众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新闻记者如果被利益驱使,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一旦被揭露,将大大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给新闻媒体及记者自身造成巨大损失。

第三,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记者应当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对政治要有高度的敏感、要有超出常人的理性和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事实的表象挖掘出本质,才能更全面客观的把握住新闻事实,从而传递给受众。

第四,避免一味迎合受众。媒体不能为了自身的收视率、阅读率等,而扭曲事实本来的面貌。新闻的特征就是真实与客观,如果一味迎合受众而加入主观倾向性,那会演变为新闻策划,不能达到传播事实的目的。第五、避免受主观情感的影响。由于每个记者人生经历不同、主观情感趋向不同,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个人的认知判断就会产生差异。但是新闻以真实性为行业的生命线,因此记者要跳出个人的情感与成见,以及自己的主观性鉴别,将事实“原汁原味”的展现给受众,让受众自己进行判断掌握。

(二)从外部因素加强

第一,避免受现场环境不完整的影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就是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保护,能够更客观的还原事实真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现场会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事实客观性的完整性。所以,要争取第一时间保护现场,为受众还原事实。

第二,避免受资料采集不完整的影响。要想还原事实的本真,采集相关资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对于一个事件,记者甲收集到一部分的信息进行报道,记者乙又收集到另一部分信息进行报道,这样,两家报道的内容都不是全面的,还有可能是对立的。所以在对事件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上一定要全面、完整。

第三,避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我们知道信息会随着传播的时间的延长、地域的限制等因素而逐渐失真。一件事经过十个人口耳相传,最终就会变样。新闻事实也是如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各个新闻机构之间就要利用高新联络技术,建立各个地方之间的联络站,争取最早最快获取客观的事实信息。

第四,避免受采访者受到舆论的影响。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也代表着一种舆论的采访,这样受访者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会全面真实的提供事实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在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在相关部门授权之下进行隐性采访,使受访者不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事实原貌,从而客观再现事实。

三、媒体融合时代抓好客观报道的措施

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和新闻采编人员的主观倾向性相互交织,使得追求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效果变得比较困难。在媒体融合时代,官方媒体与私媒体并行,纸媒、电子媒体和智能媒体同时存在,大众对官方媒体的监督及其对事实的关注变得更加便利。任何违背事实的报道,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舆论焦点,因此,重申新闻采编人员对事件的客观报道问题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新闻采编是对信息的认定、收集、加工、制作的一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先采访、后编辑。由于新闻采编要求:立场要正确、信息要丰富、加工要好、传播要迅速,它直接决定报道的成败得失。因此,要采取下面几个措施,保障客观报道的顺利完成。

第一,要把握好政治关。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代表党和政府的现象,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所以新闻采编过程中一定要把好政治关,记者要加强思想上与国家、与受众的高度责任感,要注意与政治内容相关的问题。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学习关于党和国家的政策。随时关注我国的形势发生的变化。对于所要传播出去的内容要进行审阅,认真检查,不明确的地方,把握不好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请示,反馈。总之,把好政治关,是新闻采编的重中之重。

第二,注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将新闻写实的一个基本前提。[4]”在收集信息,与编辑的过程中。记者一定要以客观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在各个方面注重事实的客观性,遵循总体的正确的事实,而非主观、片面的进行新闻编辑。

第三,掌握知识技术。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要想做到将事实还原给受众,就要避免个人情感加入、就要具备正常人的理性和必要的知识。必要的知识是指对于实际生活,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掌握,如必要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还要具备党和国家的知识、对政治有高度的敏感、全面及时地了解党的政策、背景、从而进行采编工作。

第四,认清客观报道与主观倾向的关系。由于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所以产生了主观倾向的相对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不是说要做到客观报道,就要对主观性一概否定。比如:记者在处理新闻敏感这类问题时,主观性因素就很大。记者在实际的采编报道中就是要做好相对的客观,从而引发相对的主观,然后让相对的主观反作用于新闻事实中。前提必须是记者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能够把握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很好的运用在实际中,更加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结 语

新闻事业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不管怎样,新闻是一个与国家、社会、和个人息息相关的行业,它的神圣性与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新闻向受众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信息。新闻采编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更应该不断完善。新闻采编过程不仅要向受众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还要注意事实的相对客观性。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记者要竭尽所能的向受众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事实再现,让受众更好地进行认知。还要提高记者个人知识层面以及道德素养以及对“度”的把握。记者要将客观与主观很好的统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更好的为新闻报道服务。新闻是向受众反映事实,而不是针对个人,更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团体。因此,记者要不受利益驱使而歪曲事实、不因个人知识水平有限而扭曲事实、不因个人情感而影响事实、坚持还事实以原本面目,坚持新闻职业的神圣性与纯洁性。

当然,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在思想上保持对读者、国家的高度责任感,掌握当前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否则,做出的报道就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是错误的,我们坚决反对的。总之要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就要时刻关注国家的背景,相关的政策。从而做出正确的报道,发挥新闻事业的真正职能。

参考文献:

[1] 崔莹.做最职业的记者[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2] 王彤.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N].贵州政协报,2010-06-11.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4

(一)出镜记者是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而新闻事实的报道工作则必须要由出镜记者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便是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最为真实的新闻事件。同样的,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传播者、记录者和叙述者,所以出镜记者在对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有责任为观众提供详尽的新闻资料。走到新闻中,发现记录新闻现场,把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才能使观众乐于接受、引发思考,以便能够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

(二)出镜记者是新闻现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在我国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现场,都有大量的出镜记者。可以说,出镜记者在新闻事件的出现,能够使得新闻现场的信息传输更加方便,而且新闻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直接缩短了,实现新闻事件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在另外一方面,新闻记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信息渠道,可以有效地与新闻每一个要素进行直接互动。例如,新闻导语、电视画面以及新闻配音等方面,观众不仅仅是面对电视机,而是尝试着能够与新闻现场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互动,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这一作用便更加明显。

二、提升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素质水平

(一)加强出镜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新闻敏感性,这是完成现场报道的灵魂。在一些可以预知的新闻事件中,出镜记者在事件发生现场之前,就可以充分构思相应的选题内容以及有效地组织报道结构等。当到达新闻现场后,这就必须要充分对新闻事件迅速做出相应的判断,需要选择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这就必须让出镜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能从诸多的元素中,及时地抓住新闻事件最为核心的问题。在另外一方面,新闻的敏感性还集中体现在现场找寻到重要的线索,由此来挖掘新闻现场最具价值的内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具备良好的现场调查能力,利用现场调查的采访,及时了解新闻现场的真相。

(二)加强出镜记者的现场观察和判断能力

在我国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摄像机和眼睛来寻找新闻素材,这就是“双重观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要求在新闻事件现场中,可以敏锐地观察新闻现场,及时捕捉新闻事件现场中的精彩画面,切实抓住体现出新闻价值的细节。只有充分细节的现场报道,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报道,使得新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一般来说,新闻现场的判断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新闻事实的判断力。第二,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力。新闻现场的环境、事件和情节以及人物表情等方面都是稍纵即逝,为此,出镜记者必须要凭借准确和敏锐的现场判断力,从各种事件中找寻出新闻的价值和典型,及时引导观众去解读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出镜记者必须要选取好相应的报道角度,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将新闻有效地传播出去。

(三)加强出镜记者驾驭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出镜记者驾驭现场的能力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及时选择好选题内容和构思报道的结构。其二,在设计报道时,一定要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其三,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从而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通过这些方面,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工作。但是,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时,出镜记者必须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和进展现场灵活地选择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所以,出镜记者就必须要驾驭整个新闻现场,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出镜记者还要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切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容处理好各种新闻事件。

(四)加强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5

关键词:新闻稿件;质量

说到新闻的写作,多数人都知道,新闻要具备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有些通讯员说:我经常给报纸、电台投稿,五要素也具备,可是投的多,采用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觉得这就要解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一、新闻写什么呢

(1)要写新事,写不见和少见的新闻;我们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有些事件属于特别新鲜或突发的,或者是重大的事件,你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只要具备5个W,字数不要求太多,一二百字也可,三四百字也可,这类新闻一定受听众或读者的欢迎,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一般会采用。有时一些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但还没有结果,事态还在继续,作为首次报道,应首先把事件发生的消息告知读者或听众,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也会采用。然后再对发生的事件继续进行后续报道,对了解到的还在发生中的事件在当前的结果进行报道,同时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综合报道。有时候,有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更超越事件本身分量,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的新闻,这就为新闻报道者提供了更大的报道空间,此时的后续报道也尤为重要,听众或读者也非常关注,作为新闻编辑也特别注重,此时报道者,应及时跟踪,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与编辑部配合及时播发。

(2)写新好事,就是效果好、办法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新闻线索往往是从简报、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信息里找新闻眼,把一些呆板的简报变成鲜活的新闻。

(3)写故事,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东西必有含义,这就要求我们深思考,找由头,挖掘情景,了解背景,写出综合性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符合主旋律,体现新闻正义。

(4)写新故事,新闻宣传要突出“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对负面的事情正面写,这就要求记者或通讯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换位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①新闻稿件要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把最新的消息告知广大听众或读者。②新闻稿件要有深度。

二、要提高新闻的深度

如何提高新闻的深度是由一个记者或通讯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所决定的。素质和能力涵盖了好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思想、品格、性格、写作基础、概念、写作方法,还要博览群书,等等。新闻是一门综合学科,写新闻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用心感受,只要心中有大局,努力实践,都会写出好新闻。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掌握与政策稳合的基本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新闻事实的规律点。评价一条新闻,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思想性,因为思想就是灵魂,有思想性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写的角度不同,含金量就不同,含金量是新闻的内涵。一般来说,重要新闻、头条新闻应该是承诺少、解读多。对重要新闻延伸探索的话,就是深度报道,注重挖掘内涵、注重来龙去脉,善于背景的利用,引深故事,推波助澜。

三、如何写出好新闻

(1)写新闻要有眼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有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现象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对事物分析,选角度、求突破。要抓住脉搏找准切口,细心研究。我们平时要多听广播、多读报纸、多看电视新闻,从中掌握新闻媒体当前重点宣传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作者抓住新闻点就等于找到了泉眼,再进行归纳再提升,有针对性地为新闻媒体投稿,这样,命中率就比较高了。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6

摘 要 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国计民生,民生新闻成为当前新闻行业中的一大热点,不断受到大众的密切关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结合民生新闻的特点,记者在现场的报道情况直接影响着其新闻质量,文章主要探讨了民生新闻记者应该如何做好现场报道这一问题。

关键词 民生新闻 记者 现场报道

民生新闻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画面的动态性和内容的生活性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关注。民生新闻采访是民生新闻的关键环节,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现场报道,是考验记者能力与素养的重要依据。

一、充分认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

在民生新闻事件中,现场报道是最有说服力的部分。现场报道首先强调的是事件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真实性要求记者对整个新闻事件客观事实进行再现及评价,及时性要求记者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报道,记录稍纵即逝的场面,并尽快地将事件完整呈现;其次现场报道是记者亲身走入新闻现场,真是面对现场情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记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甚至情绪真实地完整地报道新闻;最后现场报道不仅仅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简单交代,还要求记者有效地调动现场人员及受众的参与性,使报道更自然,更贴近大众。

二、做到个人素养与能力的日常提升

(一)丰富自身知识积累与储备

作为民生记者,尤其是做现场报道的一线记者,除了记者的专业采访知识,还应该多方面的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虽然不要求成为全知全能的专家学者,但知识结构应该既博学又有专长,做到一专多能。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熟知并有自身的认识,这是进行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根据民生新闻的常见内容不断丰富知识积累,以知识支撑语言,现场报道更加有力。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是民生新闻的现场报道中的要求,在任何新闻采访与报道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求。民生新闻的新闻事件多发生在基层,报道时面对的采访对象也多是百姓大众,这就需要记者注意自身的语气态度,更好地贴近采访对象。记者相对于受众是最接近新闻事件的人,在了解事件之后,如何真实有效地向受众进行现场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掌握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

(三)深入基层彰显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大众性,对大众的服务精神和人文关怀。一方面侧重对普通百姓“三生”的关注;另一方面主要是对普通百姓的报道,解决其想知道却不知道的问题。所以民生新闻的记者要有深入基层的决心和真诚,真正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关注百姓所关注的,进行报道。

三、针对具体新闻做好现场报道

(一)前期准备工作充足

在进行新闻报道之前,记者要事先对事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解,从而做好新闻立意和采访报道计划。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记者自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的各种知识积累。虽然记者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但是在进行专业性领域的采访之前,就要求记者做好充分做足准备,对采访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入报道,但是一味强调专业性也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将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这样才能提升记者的采访效果,确保新闻质量。

(二)现场观察认真细致

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也要保持灵敏的新闻感知度,不能因为有做好的计划就在报道过程中生硬地照本宣科。民生新闻的真实性、服务大众性就要求记者必须时刻客观地将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民生新闻的事件现场一般都发生在基层,贴近百姓的生活,在进行现场报道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可能是百姓关注的,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必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细节处的新闻点,在丰富新闻内容的同时,切实做到想百姓所想。

记者进行新闻的现场报道和采访是对灵活性要求很高的一项活动,尤其是在现场报道中会存在各种可能性,会遇到不同的人或突发状况,这就要求记者必须采用灵活的采访方式,时刻保持敏锐性应对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况。

(三)提炼新闻主题,正确引导舆论

民生新的报道大多是服务群众百姓的,在新闻立意及素材选择的过程中要抓住热点问题,可以着重对民生发展变化情况、医疗卫生情况、就业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进行着重的报道。提炼升华好的新闻主题,可以很好地向百姓展现当前的社会情况,也能够更好地听取百姓的需求,真正为百姓解决问题。

在报道过程中,被采访者情况和背景总是不同,这更是对记者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记者根据事件性质的不同,被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及性格等因素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得到有效的采访内容,提高新闻质量。

记者在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中,要善于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选择百姓基层中出现的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新闻内容。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做到对具有指导意义和具有启发性、普遍性的题材的把握,贴近群众,有亲和力,充分挖掘群众的想法,切实反应百姓的意愿,才能做出好的民生新闻。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7

行业记者应具备捕捉本行业重大新闻事件的嗅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播先声夺人的特点,才能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本行业的重大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向听众传播客观、公正、真实的行业讯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争取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行业记者平常注重学习,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及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一旦遇有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能够充分、准确、深刻地把握对事件的报道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先人一步地发回报道。那么,行业记者如何发回有价值的现场报道呢?这就要求行业记者充分发挥对本行业熟悉与贴近的优势,利用广播及时、快捷等特色优势,挖掘听觉资源,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手脚勤。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新闻在瞬间发生,有无新闻价值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如果没有不辞辛苦、雷厉风行的勤奋精神,拖一拖、懒一懒,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失去报道价值。另外,更多的新闻资源在基层蕴藏,只有俯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才能找到新闻富矿,发现、挖掘和采集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知识广。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做杂家。古今中外、时政历史、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甚至社会社交、民俗民风等等都要有所知晓,也许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有所涉猎,掌握一般性常识。因为新闻记者要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你对采访对象的领域一无所知,就无法走进被采访对象的生活圈子与心灵世界。

多视角。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不失偏颇,就必须扩大采访范围,多点、多视角地审视新闻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比如你要采访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不能只是听这个人物或事件的中心人物如是说就如是写,记者必须要与中心人物周围的领导、同事以及见证者广泛接触,深入调查了解,一方面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新闻素材,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更多细节,为生动细致地写出好新闻、准确客观地还原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做好深厚铺垫。

抓特点。突出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有别于其他人物和事件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新闻稿件能否站得住、吸引人、有影响的要素。记者的每一次采访和写作,都是一次创新和创造,新的采访对象、新发生的新闻故事,要抓住这一事物最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写深、写透、写实,而对这个事物的其他部分可以忽略或一笔带过,这是新闻写作成功的关键。

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无论什么条件下都可以进入事件发生的现场。现场实况声音就是广播特殊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广播媒体要尽量深入事发现场采访报道。只有这样,报道才能具有真情实感,更具有可信性、深刻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行业记者不仅要注重提高综合素养,还要说得精彩,所谓“功夫在诗外”。行业记者除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双好奇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与新闻点,而新闻点往往就在联系与比较中产生,所以这就要求行业记者利用行业与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地赶赴现场,同时还要深入地观察解读现场。

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有的现场报道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而有的就了无生趣的原因所在。所以记者一定要做到“事事留心皆学问”,做学习型记者,做有文化、有思想的记者。把做好新闻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把生活阅历、人生思考、知识积淀、现场灵感等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厚积而薄发,做好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三贴近”原则已经成为当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行业记者在把握报道方向的基础上,还必须把握群众关心的内容,从民生、民情出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有力有效的宣传。那么,行业记者如何使新闻报道传播得更有力有效呢?这就要求行业记者,通过使用现场感强、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再加上背景资料及记者当时在现场的个人感受,从而使报道内容更为充实、生动有趣。典型音响的使用,可使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也能通过现场气氛渲染而感染听众。新闻人物的典型语言,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目前,许多新闻报道存在着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情况,很少对事件进行纵横比较与剖析,如果记者在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外,还能解释背后的原因,不但可以加强新闻的深度,还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增加背景资料、追踪报道等形式,向听众呈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广播要想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听众想听、必听的内容,就需要使用大众化语言,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达事件,在精准传达意义的同时,把枯燥的表述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表述,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作为行业记者要创新思维方式,充分利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从同一事件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独特视角,精彩细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深,采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水平的报道来。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但作为记者还是要提倡“脚板精神”,尤其行业广播记者更要深入基层,走别人不想走的路,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用双眼去观察,用双耳去倾听,用话筒去记录,用脑子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8

关键词:新闻策划 新闻宣传 效果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08-01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对新闻报道本身的设计和谋划,是一项关于新闻或者新闻需要而进行的设计和谋划工作。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般要求要立足于事实,做到实事求是,同时,策划本身就是事情发生之前的设计和计划,所以新闻策划要求有一定的创新和前瞻性,同时要围绕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事情来进行设计。总的来说,新闻策划的作用是在对新闻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和充分发挥出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前提下,让企业取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新闻策划的现状

1.1 缺乏创意

策划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新闻策划也不例外;可以说,创意的好坏和民众的注意力是成正比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在互联网技术的普遍以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策划工作逐渐走向了泛滥的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阅读者自然很容易就产生了厌烦心理。在读者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无论是新闻的板式还是新鲜感,都已经有一种陈旧的感觉了。这样不仅使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还会导致大量读者的流失,影响新闻品牌。另一方面,由于新闻策划缺少了创新性,导致了新闻内容本身缺少新鲜感和时代感,精品内容也大大减少了。

1.2 新闻策划的观念不清晰

现在的新闻策划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连新闻策划的概念都还没有搞懂,甚至把新闻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实际上,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新闻策划,是指对新闻的报道的策划,策划的作用是让所报道的新闻产生新闻本身应该具有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但是策划新闻是指对新闻本身的事实进行策划;这是一种对已发生或者即将要发生的具新闻价值的社会事情的主观能动上的反应,策划的重点是判断事情本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由于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独家新闻和一些所谓轰动效应事件的追求已经使得无论是策划新闻还是新闻策划都发生了一些变味。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出现虚假新闻或者为了制造新闻而故意进行某一些行为的现象,这些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新闻的工作原则。

1.3 新闻策划的工作不到位

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无论是策划一组报道还是一个选题,都必须要对策划本身的可行性以及能够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论证,同时要对策划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比如报道本身的难度、报道时机以及各种物质条件都要进行周全的考虑。但是,目前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这些工作往往没有做到位,甚至在做调查工作的时候也马马虎虎,没有深入进行。这就导致了很多新闻策划的效果并不明显,新闻策划的工作自然是受到怀疑了。

2 新闻策划对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对新闻的宣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好的新闻策划能够让新闻本身创造出一种更好地向读者提供新闻信息的环境,使新闻的传播价值更大

在信息时代中,由于新闻本身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信息又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有很多信息是读者反感、厌恶或者对读者来说根本没有意义的信息;而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过分融入这些信息的话,无疑是会带来致命的结果的。在每天大量的信息中,要做好新闻传播,要在众多的信息当中做到大浪淘沙,在报道中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要让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严密的新闻策划。在策划中,针对读者的喜好策划新闻的内容,将读者涉及较少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等内容传达给读者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获知权。

2.2 做好新闻策划,能够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用新闻来创造出一个促进多方合作和共建新闻事业的平台

作为传统新闻载体的报纸,在促进多方信息沟通的同时,能够促进多方的思想观念上的交流,从而带来各种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或者技术上等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做好新闻策划工作,还能够通过新闻来促进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新闻媒体本身就具有一种能够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的功能,在使用市场机制以及手段来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整合的同时,通过构建起一个发展平台,能够让政府、企业和报社本身都能够获利。这听起来很抽象,但是,想想新闻存在的价值就很容易明白了。

2.3 做好新闻策划,除了能够提高新闻传播的效应,还有利于塑造独家报道,写出更多的精品内容

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对新闻的追求也越来越激烈了,往往在新闻发生的时候,谁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谁就拥有了报道的主动权,“抢新闻”也已经成为了业界公认的事实。对于读者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是一种信息获取的刺激感所在。所以,在这一现象没办法改变的前提下,进行新闻策划,有利于形成比新闻内容本身更具有价值的社会评论专栏。虽然在我国,报社的社评部分严重缺失,但是社评是一个报社的灵魂,这是世界报业公认的事实。

3 做好新闻策划

做好新闻策划,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选择所要报道新闻的内容;对宣传方式进行策划;统筹规划,把握大局。

3.1 选择报道的内容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进行新闻策划首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在选择新闻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来进行报道。所谓具有新闻价值,是指事情要满足新闻的特点要求,如时效性、新鲜感等等。所以在选择新闻的时候,首先要做好这一点。通过选择那一些老百姓和社会真正关注的事实来进行报道,也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坚持的新闻理念。

3.2 在选择好所要报道的内容之后,就要开始选择新闻的宣传方式了。

宣传方式是新闻相关人员为了能够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到新闻报道内容而从事的工作。为了适应现在人的生活习惯,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在进行宣传方式的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新型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进行策划工作时,只有充分做好了策划工作,才能在各方面进行创新,让工作分工落实到个人,策划工作才具有可操作性。

3.3 统筹规划,把握大局

除了做好上面工作之外,要特别注意让两部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整个工作都不能脱离最原始的目标,不然,就会出现很多无用功了。其次,对于策划所能取得的效果和策划本身的情况,策划者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判断。在对新闻策划工作做到统筹规划时,才能提高策划的可实施性,让新闻的传播效果达到计划中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玉岩.新闻策划:企业报新闻宣传中的一把利器[J].甘肃科技纵横,2009(6).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9

【摘 要】驻港部队处于改革开放、对敌斗争的前沿和“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之下,同时,驻港部队又是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灿烂形象的一面“窗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驻港部队的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多重视角分析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进而探得,我们在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进行视角选择时,必须坚持的几点原则。

关键词 驻港部队 敏感题材 新闻报道 视角选择

一、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触及部队一些十分敏感的话题,正处在保密工作和新闻报道的边缘地带,稍不注意,就可能触碰底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针对这些敏感军事题材,我们必须有选择、有计划、有对策地进行统筹安排和决策考量,善于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强化实践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始终聚焦强军目标,创新思路举措,破解新闻报道难题,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找准新闻报道和保密工作的对接点。下面,本文将从传播学和新闻学的视角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量,以期能够深刻理解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1、运用传播学规律发出时代强音

在全媒体时代和全球化浪潮中,尤其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语境下,及时、高效、合理地发出我们的声音,牢牢把握和抓住国际舆论场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对于做好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取得一定的效果,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十分重视驻港部队的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加大报道力度,增加新闻的透明度,创造性地运用传播学规律去开展工作。

(1)传媒的职责所系。对身为传播者的中国传媒来说,迅速抢占新闻报道的第一线、勇于发声是媒体的职责所系和职能所在。尤其是针对驻港部队的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这更是我们的阵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化阵地意识,坚决守好阵地。媒体要不断增强新闻报道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把握好时、度、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担当起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

(2)军事外宣的必然选择。从传播效果上看,新闻报道一经对外广泛传播,就能产生一定的外宣效果,而作为广大受众,新闻报道所造成的“首因效应”往往就能影响深远。驻港部队担负着“宣示主权、维稳治乱、抢险救灾、防卫作战”四项基本职责,使命光荣,任务重大,从进驻香港的那一刻起,驻港部队就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就成了世人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扇“窗口”,驻港部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来自世界各界的密切关注,新闻报道中驻港部队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威武文明的光辉形象也成了做好军事外宣、塑造军队良好形象很重要的一方面。

2、选择正确、合理、规范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驻港部队不同于其他部队,其特殊性来自于驻港部队所肩负的使命和承载的任务。而这特殊任务使命也决定了我们在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进行新闻报道时,一定要选择正确、合理、规范的视角。视角选择的正确往往就会更加快捷地达成我们的目的,起到很好的新闻报道作用。

一方面,来自驻港部队的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往往第一时间就能吸引公众眼球,因此具有独到的新闻价值。视角选择的好坏、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将左右我们新闻报道的成效。另一方面,对于广大公众来说,一般都会有“猎奇”心态,都会产生想要充分了解驻港部队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因此,我们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进行新闻报道,就能满足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

二、当前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传递的正能量

1、传播媒体正能量,洗涤不良社会环境

当前,部队正阔步前行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尤其是处于全媒体时代下,鱼龙混杂的信息不断干扰着人们的视听和判断,也在威胁着主流媒体,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媒体正能量的发挥和传播。

尤其是涉及部队的一些敏感军事题材新闻,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必定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对此,我们必须制定对策。驻港部队代表着中国军队和军人的形象,一些敏感军事题材新闻一经传播和放大,都会造成影响。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更加便利,我们只有善于利用好手中的媒体工具,主动引导,积极传播媒体的正能量,洗涤社会不良信息环境,努力为人们打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媒体环境。

2、发挥“功放器”的能效,以小见大,以微知著

广州军区《战士报》(2014年4月18日)在一版刊载了一副图片新闻,照片中,有几名香港的小朋友在驻港部队一名战士的指导下体验叠“豆腐块”。原来,4月12日,50余名香港小朋友走进驻港部队海军基地过小军人日,他们不仅参观了导护艇、登陆艇、步战车等武器装备,还积极向驻港部队官兵学习打军体拳、叠被子等。这些照片就很好了将一则小新闻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将驻港部队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展示出来,这种效果往往就能胜过千言万语,不禁让人眼前一亮。选取合适的视角,同样可以在众声喧哗中出彩,博得人们的欢呼和掌声。

3、打动受众心灵,引发心理共鸣

当我们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公众眼球,抢占舆论制高点,稳稳释放“首因效应”,把握首次新闻传播的“红利”,更能使我们的观点深入人心,从而能大幅减低谣言传播的概率。

三、视角选择的基本原则

1、站在政治高度统领全局、协调四方

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我们在对其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站在政治高度,统领全局,协调四方。

首先,站在政治高度,应不断强化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驻港部队处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强化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是做好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的关键。

其次,站在政治高度,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正确方向。哪些新闻不报道、少报道或者是报道一次,选择怎样的时机进行报道,坚持怎样的新闻报道频率,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比如,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的系列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到驻港部队忠诚履行历史使命的视角上,加大篇幅和力度,生动再现了驻港部队不平凡的感人历程,这个事例的成功在于,很好地把握住了新闻报道的方向,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新闻报道的方向正确了,我们的新闻报道目的才能实现。

再次,站在政治高度,还应强化底线思维。近日,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意见》,这为我们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法规依据。一方面,我们要坚决不触碰底线和违背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尽可能追求新闻报道的极致。

2、以平民化视角直击现场、讲好故事

首先,我们应通过合理区分和划定不同受众群体,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我们可以把受众群体划分为国内普通受众和国际受众,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我们都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要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去报道和反映驻港部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不断吻合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

其次,我们通过采用平民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驻港部队16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孕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讲政治、高度重使命、严格守法纪、开拓创一流”的驻港精神更是驻港部队精神财富的精华,尤其是驻港官兵早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和提炼,向世人讲清楚,驻港部队可歌可泣的时代战歌。

再次,我们通过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阐释驻港部队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一方面,我们要用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语言和文字去讴歌驻港部队感人肺腑的故事,去打动和鼓舞全国人民。另一方面,我们要塑造好世人对驻港部队的正确认知。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运用这些手段,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凝聚力,向世人消除隔阂、加强理解、增进共识、形成共鸣、铸就合力。

3、以跨文化传播视角切入主题、引发共鸣

首先,跨文化传播视角,就是要采取国际化策略,达成我们的新闻报道目的。我们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接受和认可的习惯和方式,针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进行再加工和制作,从而做出符合不同受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的合理规范性的解释。

其次,我们还要借助于别人所熟悉和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做合理规范的阐释和说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进行新闻报道时,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同文化的碰触和交流,和而不同的文化也能实现共赢,但是,毕竟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和别人存在着很大不同,想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必须采用别人所习惯的方式方法。

再次,我们必须熟悉和正确使用“世界语”。驻港部队长期处于“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环境,因此,我们不光要学会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进行新闻报道,还要学会使用“世界语”去做新闻。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拓宽新闻报道的平台和载体,总之,我们要尽可能采用世人津津乐道的方法去做好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新闻报道。

4、以最大公约数视角增进理解、解决问题

不同国家、不同军队都有自己的敏感军事题材新闻,这是存在的共性,同时,不可避免也存在着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尽可能地选取最大公约数,以消除隔阂、增进共识。

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成绩中选取最大公约数。驻港部队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军营开放、阅兵庆典、香港青少年夏令营等一些活动,很好的反映出驻港部队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要及时发现、跟进报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善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重要任务,通过问题这一抓手,真正能够说明我们的态度是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从不刻意回避和隐瞒,从这点来看,也是存在着最大公约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