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12-13 09:56:28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1

上半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镇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700人,完成年计划88%,(其中阳光工程215人,完成年计划90%),转移就业700人,转移就业率100%。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毛纺、服饰(缝纫工)、制革等专业。在岗培训1300人,完成年计划65%。农技培训701人。完成250%。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06年全镇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确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方案和适当提高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加强与市阳光办、培训学校、企业在培训过程的合作、协调沟通工作,并宣传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好转移培训信息材料和数据。

5、接受并配合市财政调研组对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镇充实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及其设办公室,加强了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并与与农业、劳动、科技、妇联、团委、成教等部门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广泛动员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率和就业率。

2、培训骨干,推进规范动作。对从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和政策培训,做到政策熟悉、业务知晓。

3、多渠道筹措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镇财政或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按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与劳动等有关部门配合,督促用人单位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所录用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使参训农民得到免费培训。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4、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计划实施情况组织督导检查。及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已通过转移培训并就业但因各种原因需转至别的行业或别的企业人员未列入转移培训范围,不利于重新就业或素质提高,建议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

2、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统计目前存在一定问题,实际富裕劳力接近“0”,大量的是50岁以上做小工的兼职农民,需要转移培训的仅是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与外地来的农民工。建议不要把务工农民工统计成农民,使转移培训指标(目标)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

五、下步打算

1、继续做好各类培训的扫尾工作。

2、加大培训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3、及时兑现培训政策。

4、对明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早作打算。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雨露计划;扶贫就业开发;培训 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推动和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2006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启动了一项旨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而实施的一项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脱贫工程的“雨露计划”,该计划自2006年10月启动以来,收到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国共计投入培训资金7.3亿元,培训人数达到165万人,安置就业人数126.7万人,带动400万~500万贫困人口脱贫。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这一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尚需采取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以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的扶贫就业开发。

一、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让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重视“雨露计划”的实施

为实全面推进 “雨露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步伐,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相继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推进“雨露计划”在各地的实施。但在一些地方,此项工作开展与中央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思想认识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1)领导认识不到位,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工作粗放,简单应付的现象,不少人仅仅基于上级部门的要求,对下宣读了一下文件,并未把此项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积极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2)宣传引导不到位,“雨露计划”启动实施历时虽近一年,但在一些地方,此项工作基本仍停留文件里,停留在机关中,除专项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外,不少人对何为“雨露计划”不同程度的都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3)群众认识不到位,“雨露计划”的实施中已有一段时间,但不少贫困地区农村民众,未能充分认识转移培训对于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意义和作用,对转移培训大都缺乏应有的热情。这些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雨露计划”的实施。此项由政府和社会买单,农民受益的惠民工程,按理理应受到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实际实施进程中,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虽经各级干部的耐心说服与动员,能积极主动参与此项计划的贫困地区农村民众依然为数不多。切实从根本上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尚需不断提高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计划的认识。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实施“雨露计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性措施,是扶贫开发理念的重大转变,是扶贫开发由自然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转变,是就地短效脱贫向外延长效脱贫的的重大转变。不少农村地区贫困的大量事实表明,农村中的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实质上是素质贫困、能力贫困、观念的贫困。扶贫先扶智,实施“雨露计划”实际是对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所开展的一项素质扶贫、能力扶贫、观念扶贫。对此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此项工作。其二,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结合贫困地区广大农户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加强对他们进行宣传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参与培训不仅利于提高劳务收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利于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激发其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丰富“雨露计划”的内容,提高“雨露计划”实施的成效与质量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各培训机构在“雨露计划”实施过程中,基本都能做到有计划、有设施、有师资、有教材、有内容,基本能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下达的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但就培训的成效与质量而言,并不尽如人意,个别地方甚至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表现之一,培训设施不能满足实训操作的需要,不少培训机构不但设施陈旧落后,而且数量十分有限,每次基本只能满足3~5人的实训操作需求。表现之二,培训时间较短,根据“雨露计划”的实施要求,对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时间一般为每期3~6个月,但有些培训机构为节省培训开支,增加培训收益,不同程度地压缩了培训期限,缩短为每期15天左右,甚至1~2天。表现之三,技能简单、单一,通过培训,参训人员虽然基本都能掌握一至两项简单的基本操作技能,但这些技能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操作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差距。转移培训质量的偏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务人员和就业组织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推进“雨露计划”的实施,在一个方面,无疑需要不断丰富转移培训的内容,不断提高转移培训的成效和质量,以增强转移培训的吸引力,增强劳务人员对转移培训的热情和信心。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个层面上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症结的重要途径。第一,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断丰富转移培训的内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三个方面。而在近年来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大都侧重于参训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轻视或忽视参训人员职业意识、职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少参训人员虽经培训,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操作技能,但难以适应当前各就业组织的岗位需求。第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和完善培训效果的评价监督机制,提高转移培训的成效与质量。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政府认定的考试、考核机构依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在当前所进行的转移培训就业中,积极引入这一评价监督机制,在一个层面上可增强对各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评价监督,促进各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水平和质量。第三,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断提高参训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多方筹集资金,为“雨露计划”的实施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财政予以相应配套,同时争取用人单位和社会予以相应支持,这一资金的投入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同样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省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基本无力予以相应的配套投入,而在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亦基本无相应的投入,也就是说整个用于“雨露计划”的资金来源基本仅限于中央财政投入的部分,即平均每人400元左右的培训费用。这笔经费既包括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也包括参训人员的基本生活开支,如果按每人每天10元的基本生活开支计算,这笔费用仅够维持40天,且尚不包括培训机构所需的必要的培训支出,更不要说满足3~6个月培训支出。在培训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不少培训机构不得已只好缩短培训期限,将本应在3~6个月内完成的培训任务,缩短为15天左右。培训时间的缩短,反过来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培训资金的捉襟见肘,显然同样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雨露计划”的实施,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多方筹集资金,为“雨露计划”的实施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无疑同样成为当前推进“雨露计划”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积极加大财政资金对“雨露计划”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中央财政对“雨露计划”支持的同时,切实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对“雨露计划”的支持。(2)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培训基金,统筹用于劳务人员的培训,并计入企业的人工成本在税前列支, 以进一步充实“雨露计划”的资金来源。(3)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电视专题节目、报刊征文活动、专题文艺演出、社会团体公益活动、评选先进人物等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雨露计划”的相关政策,动员和引导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关注、支持和参与“雨露计划”的实施工作,为“雨露计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并在资金上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以弥补“雨露计划”的资金不足。

四、加强培训监管,切实从监督管理机制上确保“雨露计划”的实施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积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推进这一计划实施的同时,应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确保这一计划的有效实施。(1)加强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在积极建立相应转移培训台账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与审计,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利用培训之名,弄虚作假,套取、挪用、私分培训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让有限的培训资金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2)建立相应的培训评价机制,结合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转移培训评价机制,以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的监督检查。(3)加强培训就业跟踪调查,组织相关力量,对各培训机构劳务人员培训就业后的就业状况、工资收入水平、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向社会公布,以促使各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和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3

一、科学规划,全面建立整村搬迁引导机制

一是建立规划引导机制。20__年,该市立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为主对象,确定了整村搬迁五年计划。×—20__年,全市计划完成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个(含自然村),其中行政村搬迁×个。

二是建立组织发动机制。各县(市、区)均建立健全了农民异地转移组织领导机构或协调机构。各有关部门按照农民异地转移工作整体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协调解决整村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宣传、编印《整村搬迁×例》、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和组织高山远山群众到安置小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对整村搬迁工作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20__年起,连续三年提出了“农民增收六大目标”,每年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其中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就是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农民异地转移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对整村搬迁工作实行“一月一报、一年一考核”的督查机制,对实现年度目标的县(市、区)给予×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和补助,极大地激活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操作,全面建立整村搬迁推进机制

一是规范项目实施流程。由符合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和自愿整体搬迁的自然村,自主召开户主会议讨论形成自愿整村搬迁决议,形成决议后向所在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交由村委会讨论决定同意后向所在乡镇(街道)提交申请报告。乡镇(街道)审核、汇总,报送各县(市、区)农民异地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异地转移办组织复核,提请当地政府研究审定,审定同意后方可进行整村搬迁。

二是明确政策扶持内容。为确保整村搬迁五年计划落到实处,20__年配套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丽委〔×〕×号),重点明确了整村搬迁“一补、两不、三优先”政策。对整村搬迁的农户,市、县(市、区)财政和省财政补助予以配套,确保给予每人不少于×万元的补助。×—20__年,市财政累计安排×亿元以上的农民异地转移专项资金,对市本级、县(市)实施整村搬迁的农民分别按人均×元和×元标准予以补助。

三是严格项目验收程序。整村搬迁项目实施完成后,需由县(市、区)自行组织力量进行一次逐村实地初验,初验合格后再报市里验收,通过市级验收后方可拨付补助资金。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该指标视作未完成,不予拨付补助资金:农民异地转移人数达不到目标数的;整村搬迁人数占计划任务搬迁人数比例低于×%的;财政对整村搬迁农民补助没有达到每人×万元的。

三、灵活安置,全面建立整村搬迁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安置保障。根据整村搬迁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采取了集中安置型、分散安置型和困难救助型三种安置方式。分散安置主要是货币形式安置,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异地转移对象给予货币补助,鼓励他们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有些则从自然村到中心村自建房。而对困难群众的安置,包括对五保户实行到敬老院里供养,对没有能力购房或建房的特困户采取廉租房、政府补贴房租或建设低成本简易房等形式给予安置。

二是强化增收保障。首先,科学选择安置地。坚持“依城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小区,目前全市已建成安置小区(点)×多个。其次,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从20__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来料加工经纪人在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拓展来料加工业,支持异地转移农民兴办农家乐,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发展。第三,积极开展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对异地转移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同时重点围绕异地转移农户开展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4

大家下午好!

今天,县妇联、县扶贫局联合举办“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专业培训班开班仪式,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本期“雨露计划”*专业培训班开班表示热烈祝贺!对县妇联、县扶贫局和*市石油工具厂的领导和同志们为这期培训班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学习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国务院扶贫办一直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年10月24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了“雨露计划”。“雨露计划”是一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的社会工程。其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实现生产发展、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全县有农业人口32.4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贫困剩余劳动力占60%。但劳动力素质低、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差,仍是农民外出务工的“瓶颈”,通过对贫困农民技能培训,有利于从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加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针对今天的培训班和今后如何抓实“雨露计划”这项工作,我讲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协作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智能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县的培训规模、劳动力转移层次还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尽快把我县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出去,确保每个参加培训的对象能高质量、高薪水、相对稳定地就业,县政府成立了“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各相关部门也要齐心协力、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谋划好、规划好我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妇联组织要发挥网络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学校的优势做好培训工作。扶贫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学员就业率,确实让富余劳动力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各乡镇党政领导也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好人员参加培训。

二、突出特色,抓好落实

要想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形成签单、招生、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五统一”的格局。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劳务输出资源档案。各乡镇妇联组织要对贫困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建立劳动力就业需求档案。提前做好培训,确保用工单位招工时,能够随时组织,随时输出,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重点开展定向培训。要积极探索“一个工种、一套方案、一本教材、一张光盘、一个基地、一本证书、一个岗位”的培训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前提,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受训农民能够转移就业。开展培训的目的不仅是让农民工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就业形势、劳动法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以及城市生活常识等内容。同时要强化培训管理,建好培训档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培训班办到各乡镇,既降低了参训成本,也方便了农民工就近参加培训。三是做到服务到位。为解决外出人员信息渠道少,信息面窄,甚至盲目外出无功而返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做到服务到位。各乡镇的妇联组织要注意考察整理用工信息,做到及时反馈。要与职业介绍机构加强联合,提高培训的输出能力;要坚持跟踪服务,及时到用工单位了解情况,建立回访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本次“雨露计划”开展的技能培训一定要保证质量,达到上岗的初级水平,不能流于形式。此次培训就是让出去的人员到岗就挣钱,选择的单位必须是经得起考察、信誉好、合法权益有保障的企业,这样才不失我们开展“雨露计划”培训的目的。

三、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雨露计划”*专业培训班选择在石油工具厂举办,这是按照《雨露计划实施意见》,对培训师资、培训教材严格把关的要求而选定的。*市石油工具厂始建于*年5月,*年7月由乡镇企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生产石油井下工具的专业厂,是集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科技化、规范化企业。希望此次培训的主体——石油工具厂能够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功底深、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任课,同时要指派专人协助任课教师工作,把这次培训班办好,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希望参加培训的各位学员一定要珍惜学习机遇,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尽快把技术学到手,把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努力提升自已的劳动价值。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军民两用技术;技术转移;技术控制;军民融合;对策

在世界科技工业战略布局调整中,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结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既是世界各国在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协调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是指一项由军事科研单位开发(或民间开发)的技术转换到民品(或军品)方向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活动过程[2]。当军事技术优势领先于民用技术优势(即二者存在一定的技术缺口),二者又具有一定的技术相似性时,军事技术就开始向民用领域转移,将军用与民用领域的资本、管理、技术和产业优势结合,通过成果转化与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整合优势资源,开发挖掘一批市场潜力大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构建兼容并蓄的军民两用技术融合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的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探索国防工业民之路就有了萌芽,2010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为我国军民融合及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军民资源开发共享对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技术转移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民技术标准不统一

我国当前军用技术标准存在着分散与不统一两个方面的特征,军区战略部署的不同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造就了各地军企有独立的军用技术需求划分标准,使得民用技术在大范围内基本无法推广、应用并且服务于军用技术。

(二)保密因素制约技术转移

军用技术过早向民用领域转移可能会造成军事泄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必须面临保密的相关问题。在实际中,许多单位及机构只一味保密,将不需要保密的技术也划入保密行列,可以解密的技术却不敢及时解密,导致保密的军事技术越来越多,正确的保密与及时的解密变得日趋重要。

(三)转移中介机构能力缺失

虽然我国目前有很多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专门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机构,但这些中介机构很大程度上仅仅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缺乏综合能力强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宏观上来看,我国中介机构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应用的行政体制结构,在技术转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主要原因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与控制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探索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不足

纵观国际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可以看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面覆盖全国,包括地方政府、军队、企业等,需要全面协调。应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来进行统筹规划,完善我国军民结合推进司的职能;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协调机制;大力支持配合武器装备科研与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积极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支持民品配套能力建设。

(二)思想观念陈旧

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首先在观念上要达成融合,牢固树立“大国防”、“大系统”、“大军工”的理念。思想观念是我们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率先达到融合,才能正确指导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与相关环节的实施。就本质而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打破军民界限,在整个国家利益平台上整合利益关系的过程。所以首先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要在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中确保国家和国防建设全局利益的实现。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同过去军事化、半军事化相比有了明显地改进,但“军民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 的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总体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的管理体制,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仍然处于分离状态,自成体系。运行机制还不够协调,没有综合协调和保障国家利益、军地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建立起全面信息平台,导致企业间交流渠道不畅通,以及中介机构难以全面展开工作。更没有建立起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与控制的相关机制,如监督机制、公平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

三、国外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与控制的借鉴

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必然涉及到敏感技术的转移,美国作为世界军事大国,在敏感技术的控制方面有着长期的实践与宝贵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非常注重军民两用技术中敏感技术的出口控制,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敏感材料、设备、技术、产品等。美国敏感技术控制的特点在于,无论美国人身在何处,美国产品位于哪里,都要受到相关法规的限制,甚至身处美国之外的外国人也可能受到其限制。美国法律可能涵盖美国人和外国人从外国提供的服务。产品、材料或技术终身都要受到国家的控制。这同样也造成了美国控制的手段过于严格与复杂。

同时,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体系,这也是美国在这方面成功的关键。美国不断完善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机构。设立了国防转型委员会、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国防采购局、国防贸易控制局、工业与安全局等。当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用于军用时,美国国务院国防贸易控制局对其进行监督与控制;当被用于民用时,则由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对其进行监督。

四、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与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

对于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战略管理,可以制定出长短期计划。

短期计划:出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确定民用企业进入的标准问题,规范民用企业的准入机制;解决国防科技成果的归属问题,保障参与者的利益;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形成一两个政府主办的权威全面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展民、民转军工作,将转移范围扩大到国家各个地区;选择发展一些重大的军民两用技术,最好利用现有科技资源与研究机构,以人才聚集为首要,而不是急于新建大量大型产业园。

长期计划: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的体制机制;促进民间建立盈利性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在政府主办的中介服务机构运行进入轨道后,将转移中的相关工作移交到地方中介机构,通过盈利与监管的方式,促进中介机构的质量与升级;当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形成产业,可以兴建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园。

(二)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基石。目前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仍然是不完善,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是亟待加强和补充。如完善国防专利归属制度、保密解密制度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度。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8日

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不但要充分认识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服务治理体制,健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坚持服务为先,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快实施公共租赁房屋建设,让农业转移人口住有所居。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要求,抓紧制定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步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分年度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除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外,可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引导、支持村(社区)、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小型、多样的公共租赁住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建设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

2、创造平等受教育机会,让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学有所教。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整体规划通盘考虑,为他们创造平等受教育机会。重视在工业区和农业转移人口集聚区合理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让每一名农业转移人口子女都“有学上”;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公办义务阶段学校就读比例;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在办学经费和场地、师资配备和培训等方面给予相应教育资源补偿,让他们的子女“上好学”。要通过制定城区教育设施用地规划管理办法、抓紧修编中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和新增幼儿园布局规划、落实建设实施主体、严格规范开发商配套建设学校要求、确保财政预算投入等方法,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容量不足问题。要指导督促学校把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确保在学费减免、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等享有同等待遇,并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要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救助机制,通过设立专门助学金、奖学金、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百分之百入学。

3、推出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创业及培训均等化。制定城乡劳动者有关就业、培训等政策措施,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政策。要成立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职业介绍中心,向农业转移人口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鼓励、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创业,简化工商营业执照办理程序,逐步将促进就业小额贴息贷款和创业帮扶范围扩大到农业转移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可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或者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二、注重权益保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自觉和谐融入城市

1、加快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居住证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优化户籍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居住证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对等、梯度赋予”原则,赋予持有居住证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廉住房(公租房)租住、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购买、子女就学、计生服务、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招考聘用、住房公积金缴存、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市民化待遇。积极发挥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务建设中的作用,在各行各业评先评优,推荐时应考虑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各用工单位要积极引导,吸收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活动,使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契机,推动各部门抓紧研究出台相关配套优惠政策,不断延伸、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各项权益。

2、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保权益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保护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和疏通维权“绿色通道”,形成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护快速反应机制。如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队伍建设,推动劳动仲裁院实体化建设;简化有关争议处理程序,强化对维权投诉处理结果的督查;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保护和法律援助力度等,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要探索制定社保新政策,方便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和享受社会保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将长期进城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

3、提供特色文化服务,积极回应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提升精神需求的期盼。要把体现农业转移人口特色的文化服务供给,纳入城镇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预算。要按照公益性、便利性原则,打造农业转移人口身边的文化家园。如在城镇的工业园区和农业转移人口聚居区,建设流动图书站和规模适中的文化馆、影剧院、文体活动中心、商场超市、网络服务设施等;建设“15分钟公共文化圈”,在每个社区、村设立公共文化室,让群众走1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文化场所;丰富群众文化广场活动,积极举办“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同创文明、共建和谐”等主题活动,举办方言短期培训班等体现当地生活文化特色的学习交流平台。要加强和指导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送文化进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设立企业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城镇企业文化的整体提升,以特色企业文化创新服务治理,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对企业和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培育多元主体,形成服务管理各方协同参与格局

1、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扩大社区服务范围,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社区。在农业转移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和行业,特别是“城中村”,依法建立有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的治保、调解等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排查化解矛盾和扶危济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参加所在社区自治组织,参与所在社区管理,更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自我治理和自我服务。

2、建设多元社会服务组织。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组织、协调、督查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依托社区、村组,建立和完善以人口计生专干、农业转移人口协管员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管理网络;依托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配合农业转移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队伍,实施快速、便捷的服务管理。培育、扶持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领域为农业转移人口服务的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开展“新老市民诚信、和谐共建共融”活动,在农村、城市社区、规模企业和农业转移人口集中居住区四个层面形成“基层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小组、和谐促进员”三级网络,促进新老市民的交流沟通,为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和政治参与架起桥梁和纽带。

3、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引导民间社会资本参与针对农业转移人口文化、教育、住房、帮困等方面的捐赠,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费投入机制,打造农业转移人口身边的文化家园,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素质。

四、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服务治理保障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把农业转移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农业转移人口协调小组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联议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信息互动、协同管理、综合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综合服务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城镇综治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提升统筹、协调功能,要抓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服务管理的政策文件,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保障、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明确考核办法、强化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指导推进工作。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7

阳光工程2004—2010年培训规划

为搞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按照省阳光工程办的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

一、基本情况

##地处赣西北边陲,与湘鄂赣三省九县毗邻,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全省之最,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是人多地少、山多水少的部级贫困县之一。全县劳动力总量达35万之众,年外出务工达17.4万之多,其中农民工13.4万,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方从事手工制造或苦力打工等低技能工作,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月工资在300—800元不等。由于农民工文化少、技能低,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相当一部分农民就业无门,有的流浪街头,有的往返反复,有的即使找到了工作,但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却没有保障,有的农民工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城市生活常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护。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这些问题,可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是迫在眉睫。

二、有利条件

一是农民工素质低,无一技之长,希望政府给予扶助,乐于接受培训;二是我县农村外出农民务工人员达13.4万之众,渴求参培对象多;三是县阳光工程办招标认定的8个培训基地,都已具备法人与技能资格,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及相关配套条件。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培训基地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要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短期培训与学习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我县农民增收。

四、目标任务

2004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人,在县阳光工程办招标认定的8个培训基地开展培训;2007—2010年在全县开展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建立起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培训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主要开展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进行岗位培训,六年计划培训30000人。其中计划2007年完成3000人,2008年3500人,2007年4000人,2008年5000人,2009年6500人,2010年8000人。2004至2007年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2008至2010年,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业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五、效益分析

农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技能,全县2004年至2010年实施阳光工程后如完成培训计划32500人,就业率按85%计算为27625人,按平均每人年增收4000元计,至2010年可为全县农民增收1105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而实施阳光工程,都是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无须另行投资教学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锦上添花”,投资回报率很大,是一件多么“阳光”的事。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由县农业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和县城乡建设局共同参与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综合协调和项目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办公室,各乡镇均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落实专门负责人,配合搞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工作。

2、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坚持“管培分离”的原则。农业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办公室工作,拟定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牵头搞好培训单位的招投标,认定培训基地,监督检查培训基地的培训实施情况,开展学员就业情况抽查和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建立项目档案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培训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监督检查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等。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具体培训任务、日常培训工作、培训后输出就业工作。

二是坚持“农民受益”原则。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培训基地,须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农民工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机构视情况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8

一、上半年“三项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截止6月底,全县“三项工程”建设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了农民素质培训。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完成较好。全县已完成各类农民培训8170人,占全年总计划13500人的61%。其中: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已完成3120人,占全年5000人计划培训的62%;其中贫困农户培训860人。

2、新型农民培训全面展开,已有1600多人累计开展5天时间集中培训,占全年累计12天时间的2000人培训计划的80%;

3、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已完成1550人,占全年3000人培训计划的52%;

4、农民工岗位培训已完成1600人,占全年3000人培训计划的53%;

5、劳动后备力量培训已完成300人,占500人总计划的60%。

(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到6月底全县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1356人,占全年应实现转移计划35270人的89%。

(三)加速了异地综合开发。

目前异地综合开发发展势头良好。在云和师傅的带动下,从事异地综合开发和县外劳务人员达到8593人,与去年同期对比持平。

(四)转移开发经济收入增长。

上半年劳动力转移和异地综合开发经济净收入1.52亿元,比去年同期对比增1500万元。

(五)大力强化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大力强化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的根本措施,重点抓了9项具体工作。

1、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领导。

2、制定了发展规划和2007年实施计划。

3、建立和规范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管理制度。

4、选聘了42位中高级职称新型农民培训教师。

5、编辑出版了约30多万字的新型农民培训系列教材,即《素质教育篇》、《实用技术篇》、《经营管理篇》等三部教材,已全部颁发到受训农民手中。

6、组建了32所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广泛开展各项教学培训活动。

7、开展了涉及全县77行政村的食用菌、茶叶、雪梨、杨梅、竹笋、板栗、茡荠、苗木、蔬菜、山羊、养鱼等12项技能培训。全年培训2000人,累计培训时间12天,上半年已组织1600多,累计5天时间的优势产业培训。

8、围绕新型农民培训,推荐了120多位农村实用人才。

9、建立了20个、共计2990亩新型农民培训教学实习示范基地。

(六)加大了各项工作力度。

上半年紧紧围绕“三项工程”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快和推进了“三项工程”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1、广泛开展三项工程调研活动。着重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劳动力转移、异地综合开发、新型农民培训等4项调研活动,目前已着手撰写调研文章。

全县14个乡镇农训办主任,结合本乡镇实际,深入开展各项调研工作,赤石、紧水滩、崇头、云丰、石塘、朱村、云坛、雾溪等8个乡镇的农训办主任已上交调研文章。

2、广泛开展劳动力状况调查。上半年集中精力,组织全县乡镇驻村干部,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工作。为全年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编辑出版《群英谱》和《新型农民传》两书。其中《群英谱》于今年1月份正式出版发行。《新型农民传》将在下半年出版发行。

4、召开了7次乡镇农训办主任会议,及时研究和部署了“三项工程”工作任务。

5、先后两次组织了对乡镇“三项工程”建设的督查指导工作。

6、编发了21期共130多篇约6.5万多字的“三项工程”工作简报。

7、组织和编写了6期“三项工程”月工作质量督查考评通报。

8、分别在*市职校和*市山海技工学校建立了长期农民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友好关系。输了106位农民转移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了较高级的企业有用人才。

9、制定和颁发了43个指导性文件。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文件2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文件17个;*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办公室文件13个;*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文件9个;*云和师傅协会文件2个。

10、深入指导和重点总结推广6个创新争优项目示范工作。云和镇实施“强农提质富民”创新示范项目;大湾乡实施“五优一体化”创新示范项目;赤石乡实施“创标新农”创新示范项目;雾溪乡实施“四化”创新示范项目;黄源乡实施“五专”创新示范项目;云坛乡实施“五位一体”强化技能型家庭建设创新示范项目。

二、下半年“三项工程建设”的部署。

根据上半年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下半年着重强化一个中心,力抓两个重点,加强三大建设,做好四项工作,开展五项活动。

强化一个中心。就是大力强化以农民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心,以此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力抓两个重点。就是着力抓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确保高质量、全面完成2000人的累计12天集中培训任务;着力抓好乡镇人民政府直接组织700名农民县外就业,确保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全面完成县外就业任务。

加强三大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异地综合开发联络机构的建设,着重抓好四川省广元市的联络处、广东省珠海市联络处、贵州省松桃县联络处等三个组织机构建设;二是大力加强32所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建设;三是大力加强全县20个约3000亩新型农民培训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建设。

做好四项工作。认真做好创新项目评选、云和师傅申报联评、异地综合开发考察、年终各项考核等四项具体工作。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会议,对全市共青团组织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进行部署和动员,同时表彰第五届武汉市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首先,我代表团市委对受到表彰的市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多年来重视、关心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5年,团市委开始在全市大力实施“富民兴团”计划。近10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领办的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物资、资金和政策服务,先后为市、区两级龙头项目争取财政周转金400万元,帮助立项、争取项目贷款2000万元,并直接提供流动资金100万元;培养了以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赵发所、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王胜祥、陈志福为代表的部级青年典型15人,共培养各级青年星火带头人5000余名,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就业5000余人。“富民兴团”计划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农村青年脱贫致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团组织凝聚力的增强和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积极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市“富民兴团”计划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重要努力方向。目前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呈现转移规模较大、转移方式单一、劳动者素质不高和政策法规意识淡薄等特点,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引导、帮助和服务农村青年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增强转移就业能力、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增加转移就业收入,团市委决定从今年开始,联合市农业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下面,我代表团市委,就全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对“三农”问题也高度关注和重视。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全市各级团组织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1、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是新阶段共青团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主要途径。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条主线。当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渠道和途径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增加收入上看,在现阶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农村青年实现增收愿望的重要渠道。从成长成才看,农村青年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转移就业正在成为实现农村青年成才梦想的广阔舞台。因此,只有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才能切实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根本需求,才能牢牢抓住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发展主线。

2、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是共青团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改变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广大农村青年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富有理想和热情,最具生机和活力,不仅本身是农村转移就业的主体,也是带动农民群众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转移一个农村青年,可以致富一个家庭;转移一批农村青年,则可以激活一方经济。共青团要更加广泛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青年带头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为推动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改变作出更大贡献。

3、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是新阶段农村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生长点和重大任务。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大趋势。在农村青年大量转移就业的形势面前,农村共青团的工作内容进一步丰富,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做好了,就抓住了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个主要矛盾,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局,进一步推动新阶段农村共青团工作全面活跃。

总之,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发展的、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入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战略和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作为全团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工作着力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市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现阶段我市开展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抓好订单培训,帮助广大农村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掌握一两门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实用技能。第二,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在转移就业和增收成才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着力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大力创建社会化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示范培训基地和诚信规范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中介机构。第四,建立健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形成组织化发动、市场化运作、规模化转移、一体化服务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机制。要围绕以上任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市成为农村青年创业的摇篮、全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龙头、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连通内外的枢纽和接收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基地。

1、夯实基础,做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前期工作。

加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宣传力度,掌握农村青年劳动力基本情况,是做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工作。团组织要深入宣传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扶持政策,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激发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增收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摸清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特别是每年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外出务工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40岁以下有就业能力的农村青年进行调查,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层次,全面了解和切实掌握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村青年基本情况、职业技能、就业意愿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同时要广泛采集用工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劳务用工信息库,有针对性地通过乡镇团委、村团支部或报纸、电视、农村青年中心等载体及时用工信息。要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构筑平台,提高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效率。

2、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竞争能力。

农村青年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转移就业的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能力,是做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关键。要充分运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根据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本着“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组织发动农村青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地开展以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岗前培训与储备性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颁证相结合。要积极创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农村青年任务较重的区,应至少建立一个农村青年就业培训示范基地。要加强培训与用工市场的对接,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以“定向培训,订单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就业、服务”工作机制。

3、挖掘潜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转移就业。

要有效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增收,就要全面拓展和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和空间。全市各级团组织要从农业内部着眼,把农业发展的文章做大做活。要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大力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各类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帮助他们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农村青年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各级青年科技示范点的辐射作用,传播科技星火,推广先进技术,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致富。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特别是区域中心镇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和鼓励有志青年立足本土创业,反哺家乡创业。

4、规模输出,广开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渠道。

异地转移,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主要形式。全市各级团组织要以全面整合社会和全团资源为着力点,积极搭建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工作桥梁和联系纽带,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主动出击,广开转移就业渠道。一是开展“组织对接型”转移。要按照“组织化发动、市场化运作、规模化转移、一体化服务”的思路,加强与沿海、东部等发达地区城市团组织的信息沟通,推动输出地团组织和输入地团组织的工作对接,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青年在更大范围内转移就业。目前团市委与江苏扬州、昆山等地团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较好基础。二是实施“中介服务型”转移。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大力扶持和培育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及农村青年劳务经纪人。三是开展“城乡互动型”转移。要广泛整合资源,依托市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市直机关等团组织,通过组织洽谈会、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要继续实施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为农村青年在汉工作、生活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三、努力将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是一项造福农村千家万户的富裕工程,也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目标非常明确,任务实实在在,关键是要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是全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各区团组织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市直属团组织也要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2、争取政策,优化环境。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比较高的社会性工作,必须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团市委联合市农业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实施全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的意见》,全市各级团组织要加强与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系,争取支持,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

3、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紧扣党政工作大局,符合农村实际,直接面向农村青年,重在创新实践。全市各级团组织要注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具有鲜明时代气息、青年喜闻乐见的鲜活载体和有效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新鲜经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转移就业工作在广大农村青年中深入人心。要把饱满的进取热情和科学的工作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把必要的工作形式和实际的工作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埋头苦干,踏实做事,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