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18 13:00:40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分析指出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专业师资缺乏、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在制度管理、业务培训、实践基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查分析?对策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也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出新要求。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2014年我们开展了国家重点以上(含国家重点,下同)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为调查对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现有60所,占全省招生技校(151所)的39.74%,其中技师学院32所、高级技工学校14所、技工学校14所。这60所技工院校分布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是技工院校的龙头和骨干,集中反映了广东省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状况。

2.调查内容

(1)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3)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职称、技能、编制、来源、教师上岗证情况。

(4)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3.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实际承担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学工作的实习指导教师有6873人。据综合情况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在职教职工18455人,专任教师12865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53.42%。根据学校管理人员座谈会和学生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技能,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提供的全国技工院校2011—2013年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统计数据,与全国各地区比较,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分类情况

(1)72%的实习指导教师有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4965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2.24%;大专以上学历643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93.66%;其他占6.34%。

(2)58%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技师和高级技师共4003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8.24%;高级工及以上567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2.55%;中级工及以下1199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7.45%。

(3)80%的实习指导教师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的5512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0.2%,还有19.8%无教师上岗资格证。

(4)54%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实习指导教师466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78%;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59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24%;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占24.12%;无职称的占20.88%,其他职称占25%。

(5)一体化教师约占66%。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有452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5.87%,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35.19%。

(6)61%的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编人员。在编423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1.6%;不在编占38.4%。

(7)24%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1657人,占总数的24.1%;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4330人,占总数的63%;来自技工院校毕业生615人,占总数的8.95%;其他占3.95%。

3.20个主要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

据统计,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了11.52万毕业生,共有722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技校学生培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分析实习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选取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个专业是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电子商务、会计、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检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现代物流、商务文秘、计算机广告制作、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中式烹调)、幼儿教育、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营销、饭店(酒店)服务等,其毕业生总数占全省毕业生总量的54.95%,占有较大比例,是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20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对象,其情况如下。

(1)数量总体适当,职称结构基本合理。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共有5412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8.74%。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348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4.67%,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43%。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27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9.9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69%。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1409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4.98%,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6.03%。未定职级103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未定职级总数的72.2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9.16%。职称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状,结构相对合理。

一体化教师3611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6.7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体化教师占比(65.87%)相当。

技师和高级技师3059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6.5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相当。

(2)从构成看,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培养规模总体上相适应。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其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否匹配?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应用了在专业设置中“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和“专业毕业生占比”两个相互对照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取客观的结论。例如:通过调查,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1.49%,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毕业生总数(85112人)的9.37%,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大于等于专业毕业生占比,师资与培养规模匹配。由此类推20个专业,多数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适应的。

4.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1)数量及构成。按照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专业进行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及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01机械类1507人,占21.93%;02电工电子类1425人,占20.73%;03信息类1103人,占16.05%;04交通类1073人,占15.61%;05类服务类275人,占4%;06财经商贸类703人,占10.23%;07农业类44人,占0.64%;08能源类21人,占0.31%;09化工类83人,占1.21%;10冶金类18人,占0.26%;11建筑类59人,占0.86%;12轻工类165人,占2.40%;13医药类33人,占0.48%;14文化艺术类143人,占2.08%;15其他22人,占3.21%。

(2)分布比例与培养规模基本一致。15大类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与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规模相比,多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分布比例与培养学生分布比例基本一致。

三、存在问题

1.部分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

从总量上看,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并不少,一体化教师占比(35.19%)以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数据符合国家重点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要求,但部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缺乏的。

(1)电子商务、会计、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商务文秘、现代物流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少数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小于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比例,专业师资与培养规模不匹配。

(2)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幼儿教育、现代物流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根据20个主要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调查统计,个别专业如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没有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有的专业如幼儿教育、现代物流,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只有1~2人,明显偏少。

(3)交通类、财经商贸类、轻工类、建筑类、农业类等大类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不足。从构成看,少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培养规模不适应,师资跟不上培养规模发展步伐,需要补充师资力量。

2.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职称等基本素质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教师上岗资格、职称等基本素质较低,与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的教师要求不相称。数据显示,6.34%的实习指导教师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层次较低;17.45%的实习指导教师仅有中级工及以下技能;19.8%无教师上岗资格,未能持证上岗,实习指导工作难以保证。初级实习指导教师及以下的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45%。

3.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1)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据调查,33%来自企业和技工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艺技术以及丰富的实习指导经验,但较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较薄弱。

(2)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据反映,63%来自大专以上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没有熟练掌握本专业工艺技术和专业技能。

(3)实习指导教师解决实习工厂和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弱。调查得知,只有24%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较少达到每年两个月的要求。一些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工厂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工艺难题束手无策,不认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

4.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欠缺

笔者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座谈会中了解到,公办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逢进必考”,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学历大专或高技以上。技工院校对一些特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受到限制。

技工院校编制标准限制了人才发展。数据显示,不在编的实习指导教师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38.4%。不在编与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资待遇相差较大,严重影响不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有的技校实习指导教师课酬标准、职称评聘、晋级提升等奖励机制也不尽合理,面向企业招聘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制度没建立,将教师送到省外国外培训的机会偏少。

总之,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招聘、录用、激励、待遇等人事保障制度不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仍未根本解决。

四、对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技工院校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有一支专门从事实习指导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申报评审标准,与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课教师”是不同的。广东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课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39%,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远比中等职业学校强。技工学校突出技能教学,强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必然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可见,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1.健全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技工院校建立健全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对于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工院校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课酬、研修、晋升、奖励制度等方面相对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要有所倾斜和优惠,以激励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称评聘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制度是技工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要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推动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发展。从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受理的2011—2013年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情况看,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通过人数所占比例都较低(23%左右)。技工院校要大力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提升专业素质。

2.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

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技工院校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培训工作,每学期制订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研修培训、出国培训,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技能娴熟的教师队伍。

3.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

年轻教师缺少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已成共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要求: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为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择一些与技工院校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4.改革实习指导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

从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看,应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科学核定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合理制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准入条件,招聘具有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到学校任教,适应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制度,在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上制定相关规定,积极吸纳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对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实习指导教师发展建立机制保障,激发教师自身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S].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加强技工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劳部发[1996]293号)[Z].1996

[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已评估分类技工院校概览[S].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是技工院校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成为一体化教师的必然选择。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文件精神,要增加技工院校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积累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其技能操作水平。如何对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整体状态、工作进展及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考评和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1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的意义

技工院校、企业和教师作为顶岗实践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各方在顶岗实践活动中就推动力度、施行质量和执行效果如何考评和管理是落实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关键环,科学、合理的考评管理体系反过来又会成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的指挥棒。为此,做好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工作,能有效的保证技工院校教师到企业、行业实践锻炼的实效性。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是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技工院校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技工院校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将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的内容,必将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和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

1.2 是推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必然要求技工院校教师具有一体化教师的素质水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是根据客观的考评管理体系,运用全面、系统、规范的技术手段,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情况和成果作出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和评判。因此,积极落实技工院校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参与生产、服务、管理活动,并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进行有效考评,是推动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力推手

技工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是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更是提升技工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技工元宵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改造、专业知识培训、科技攻关、产品研发,能有效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技工院校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动态,大大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因此,通过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能有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2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的现状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技工院校培养一体化教师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多数的技工院校都能按照人社部文件精神要求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但是,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监管却不太规范,顶岗实践的过程管理和成效评估还存在很大漏洞,譬如,前往企业、工厂的教师,是迫于形式下去挂职,还是真正地顶岗实践;顶岗实践的效果如何,对于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是否有提高,对于学院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研水平的提升是否有帮助等等。由于大多数的技工院校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全面的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使得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反馈,顶岗实践的效果不太理想,很多流于形式,一些学院仅简单地以实践日记、单位评价等来验收,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

为了防止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这一工作流于形式,规范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整个过程,有必要构建一套针对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实施性强的顶岗实践评价机制,对顶岗实践教师进行跟踪管理评价,并对后续的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工作起到很好的督促导向作用,真正实现以企业顶岗实践来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尽可能地提升技工院校的师资水平。

3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的制定和构建

3.1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应当公平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教师顶岗实践情况,应当真实的反映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效果及成果。为此,考评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技工院校在制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时主要依据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建立考评管理体系,要保证考评管理体系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真实情况,考评管理指标要客观公正,要排除个人因素和个人情感对指标的影响。一套公正和科学的考评管理指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考评管理体系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3.1.2 激励性原则

一套公正、科学的考评管理体系,能够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通过考评管理,使教师在顶岗实践时明确考评管理标准、奖惩标准,最大程度的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顶岗实践,充分发挥考评管理体系的激励功能,提高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3.1.3 导向性原则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要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要能够切实引导教师真正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现场最新的生产经营动态信息,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标准的应用,真实体验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实际过程,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以点带面,影响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顶岗实践活动。

3.1.4 可行性原则

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指标在制定时,要清晰明确,层次简明,评价标准易于教师把握和度量。对于能反映评价对象本质,但又难以量化的指标,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3.2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体系构建的步骤

技工院校教师顶岗实践过程时间跨度较长、涉及的范围面较广,因而对其成效的考评管理要依据不同的环节建立不同的指标,并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在构建考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集相关人员开会讨论并征集考评管理指标内容,在讨论征集时应尽可能的考虑到教师顶岗实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指标内容应尽量广泛、全面。其次,依据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对所征集的指标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类和筛选,以保证评价指标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过这两个阶段得到的评价指标内容,必须经过必要的实践检验,以确定考评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3.3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评管理的内容与指标

根据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要求,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设三级、二级、一级,最高级为一级,三个级别的标准依次递进。三级一体化教师,主要通过考察观摩、岗位操作、技术演练,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企业顶岗实践后能完成中、高级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教学班级管理和一体化教学场所设备维护与管理等典型任务。二级一体化教师,主要开展规划设计、技术革新、技术服务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并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企业顶岗实践后能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策划、预备技师一体化课程教学和企业学员中、高级工培训等任务。一级一体化教师,主要担任企业顾问,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产品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攻关、企业技术咨询指导等工作,并参与企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企业顶岗实践后能完成学习任务设计、三级及二级一体化教师指导和一体化课程教学综合评价等任务。

考评管理体系的内容与指标根据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后的能力要求,主要指标内容包括: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本人对顶岗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自我考核评价。每一位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结束后,都要按时上交顶岗实践工作日志,撰写顶岗实践总结、调研报告,开展专题报告会汇报实践心得,同时填写《顶岗实践总结表》。

2)顶岗实践单位评价:在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期间,由企业负责教师顶岗实践期间的具体工作,协助教师制定并完善顶岗实践工作计划,对教师顶岗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并对其顶岗实践过程进行考评管理。主要包括教师顶岗考勤、顶岗态度、生产任务考核、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实践技能提升情况等方面。

3)同行教师评价:主要从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否引入企业一线案例、教研活动中是否提出建设性意见、实训教学中的动手能力是否提高和是否能带动教学团队共同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

4)学生评价: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效果如何,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学生评价主要从顶岗实践后的教学水平是否提高、课堂教学中是否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实训教学中技能水平的高低等方面进行评价。

5)校内督导组评价:主要包括顶岗考勤、顶岗实践总结、顶岗实践专题报告会、教学中是否引入企业一线案例、企业调研报告等方面。

6)动态跟踪评价:由于教师顶岗实践的时间跨度较长,学院应对教师的顶岗成效进行跟踪评价,主要包括:顶岗实践期间是否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与就业基地、是否公开发表了与顶岗实践内容相关的论文或著作、是否对专业教学改革作出贡献、是否参与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否开发了新的实训教学平台或实训教学项目、是否成功申报了相关的教改或科研课题等方面。

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对以上6项评价指标按相应的加权系数进行汇总,得到其评价总分,并按总分高低,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考核结果应计入教师的个人档案袋。

【参考文献】

[1]刘新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量化考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04).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

西安航天工业学校1979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现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学校、陕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安市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目前已发展成集成人函授、中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工培训多种教育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陕西省教育厅和航天四院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为陕西装备制造业和航天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学生技能培训,狠抓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招生就业,着力打造“航天技工”品牌,积淀形成“校厂一体、工学结合”办学特色。

1.目前现状,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

1.1规模和结构

表1 2017~2019两年度各类在校生人数统计及趋势

学年17~18学年18~19学年同比变化在校生规模946人637人-32.6%

学校2017至2018学年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46人,2018至2019学年637人,较2018年度同比减少32.6%。主要原因为航天四院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学校2019年度暂停招生。

1.2占地面积和设施设备

学校占地面积82670.8平方米(全部为自有),建筑总面积30858.5平方米,实训场地面积6240.7平方米。

学校目前拥有机械加工类、数控类、电气类实验和实训室18个,实验实训工位数550个,设备总价值1300万元,可同时容纳机械、机电、电气等相关专业800余名学生实训。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项目达标率和开出率100%,完成率90%以上。另外,依托航天四院,建立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2013年6月成为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首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能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承办省部级各类技能大赛,2010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永久基地。

表2 实训仪器设备统计及变化表

实训台      套数      (台)      设备资产价值      (万元)      生均仪器设备价值      (元)      实训工位数(个)      实际安排学生数(人)      设备利用率      2018学年      510      1312.63      13053      562      417      74%      2019学年      510      1312.63      13869      562      314      56%

图书馆藏书量3.5万册,杂志五十多种,学生人均藏书量111.5册。

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兼职教师9人,生师比18:1。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本科以上学历32人;高级职称26人,“双师型”教师32人。

1.4专业布局

学校目前开设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行与维修等11个专业。其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技术为人社厅名牌专业。学校专业主要以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主,该类专业学生占在校学校人数的80%以上,与陕西装备制造业和航天产业吻合度高。

表3 教师结构及变化表

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数专任教师数专业课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2018人数544163224317占比 76%13%59%44%57% 2019人数544163227320占比 76%13%59%50%59% 

2.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发展

2.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按照“以质量带就业,抓就业促招生”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学校本着先考察后安置、不考察不安置、劳动待遇没有保障不安置、短期用工不安置的原则,与航天四院、六院、航天771所、比亚迪、华天科技、中航富士达等省内知名企业签订培养安置协议,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对口率86%。

毕业生安置后,学校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和就业指导,并建立了毕业生信息库,不断改进和完善就业安置工作。2019年6月份开始,学校将2016级、2017级300余名学生分别安置在中天火箭、中航富士达、华天科技、比亚迪、宇航科技、航天771所等单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平均月薪2500-3000元;实习期满,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平均月薪3000-3500元。

2.2学生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分类培养(即学生361培养计划)。通过6S管理、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构建学生素质教育新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家校通、企校通活动,促进家长和学校沟通,加强企业和学校交流。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使教师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改变教学教法,使之更切合实际。通过在学校各部门设立学生实习岗,并对图书室、打印室、阅览室、计算机房等采取学生自主管理方法,有效推进学生自治。

文化通识课程是该校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包含文化基础课程和德育课程。此类课程完全按照国家和联办院校有关要求开设。除此以外,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素养现状和今后工作需要,基础教学部先后开发了《文化素养简明教程》《应用数学》《应用英语》等校本教材。

德育活动课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每周安排综合教育知识讲座,给学生传输和渗透航天精神、6S管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过“感恩”诗歌朗诵、每周一和重大节日升旗活动、每周定期观看影片等,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学生开展的“点击行业,搜索未来”——职业生涯导航行动,为学生设计与提供了“五个一”的主题实践活动项目菜单,即“一次职业体验”“一次就业指导讲座”“一次主题班会”“一份求职简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3.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3.1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第一学年,按照一体化教学思路,有机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学年,安排学生赴企业进行教学性实习,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生产和管理文化;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行业的用人需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试点,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

学校建有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工种有电工、维修电工等79个。目前已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

3.2分层教育,分类培养

按照“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该校每年在校内举办“航天杯”职业技能大赛,并将优秀选手选入“精品班”,进行系统培训,推荐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在2018-2019学年度在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从精品班中选送2人参加车工工种比赛,参赛选手1人获奖。

3.3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与企业接口,把专业办在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热点上。学校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逐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加强课程综合化,重新整合课程结构,构建了以培养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校实训课程模块设计,紧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的要求,每个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都规定了该专业应取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大纲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相结合,根据专业人才培训目标重新整合“应知应会”要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与国家技能鉴定要求相适应。

3.4素质教育

学校制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每学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将学生在校成长情况在《素质报告册》予以记录。学校按照各年级特点分别开设行为养成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三模块系列课程,每周一、三下午进行素质课程教育。

4.质量保证措施

4.1校园文化建设

该校已有近37年办学历史,长期受到航天文化和精益管理的熏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文化和模式。特别是自2000年以后,学校相继引入6S管理、ISO9001质量体系,以这两大工具为抓手,持续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管理程序,明确了岗位职责,确立了基本的教育理念。

4.2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明确,机制健全,体系完善。该校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要求,建立了以教务部为主体,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部、学生评价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评教,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通过期初、其中、期末三阶段重点教学检查,严格控制教育教学过程;通过教学部常规教学检查,加强教学日常管理;通过组织进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双向讨论座谈会,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更加全面有效。

该校制度有《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检查实施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权限和职责,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为了促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做个人专业发展方向。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近五年共派出2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派出6名教师赴企培训学习。通过强化学习,他们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方法技巧、现代教育技术都有较大提高,为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维、新方法,努力打造出一支一专多能、思想新锐、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5.校企合作

5.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是陕西航天系统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独具航天背景,与企业联系密切,有“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优势。为加大各专业实训面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专业拓展训练,丰富专业技能实习内容,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并采用产教结合的实施办法,与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进行拓展实践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的教学实训基地有: 航天7414厂,航天7424厂,陕西宇航科技公司天风动力厂,航天四十四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航天702所,航天771所等。2013年6月,该校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首批西高新管委会人才培养基地,为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5.2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条款,学校对二年级学生在庆安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7424厂等企业安排1-3个月的跟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对三年级学生在航天771所、华天科技、中航富士达、中兴通讯等校企合作就业单位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单位可择优录用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参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并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实习。

5.3集团化办学情况

学校现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类职业教育集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和陕西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

6.社会贡献

学校现为团省委主办的陕西省青年职工技能大赛永久性赛场,近几年,连年为陕西省承办钳工、车工、电气维修等工种技能大赛。依托实训资源条件,学校成为陕科大职业技术学院、交大城市学院、西工大明德学院、长安大学地测学院等高校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大学生实训达到600人次/年。同时学校为航天四院培训职工500人次/年。

7.特色创新

7.1校厂一体,工学结合

学校建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拥有西安同益机电设备厂和西安众康时代矿泉饮品厂两个实体单位,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7.2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管理

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和素质拓展计划,强化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加强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制订素质教育大纲,推行学生素质教育。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7.3积极推动“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模式

以学生继续教育学习为宗旨设立“升学班”;以服务西高新装备制造业为导向,设立“西高新定制班”;以培养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为目标,设立“精品班”。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8.1抓学习,强化思想意识

2019年学校党总支采取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通读相关文件,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下工夫。一是通过形势任务教育、解读8月26日批示深刻内涵、党总支书记讲党课、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庆祝建党98周年和“我和我的祖国”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党总支成员重点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主要论著,提升领导干部引领作用;三是各支部按照党总支工作要求通过支部学习会组织党员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政治建设,强化对党员的党性修养。全年党总支成员平均学习40课时。

8.2抓责任落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019年学校党总支按照中央、集团公司、四院和公司党委党建工作部署和决策要求。一是总支书记作为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及时传达贯彻中央、集团公司和上级党委工作部署,主持召开总支会议,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谋划学校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动落实责任,强化教育监督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并保障责任落实;二是学校党总支积极按照公司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学校的年度学习计划,积极落实付诸实施;三是学校党总支积极落实责任,整体工作落实表格化,过程管理动态化,流程管理规范化,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总支书记和总支委员、总支书记和基层支部书记签订了“2019年度党建和党的廉政建设责任书”6份;总支和学校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签订了“廉洁从业承诺书”12份;党总支和多媒体平台管理人员签订了“多媒体平台使用管理承诺书” 7份;四是发放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党的以来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警示录》等书籍,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答题活动,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五是按照公司党组织建“七个标准化”要求,党总支进一步加强对标管理,加强过程指导,对各支部党员重新进行了划分,党总支3个委员分配到对应口的3个在职支部中,同时将二线领导作为离退休支部联络人,更好的指导各支部开展日常工作,促进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六是完成了基层支部换届。

8.3抓队伍,促作风能力提升

一是学校党总支成立作风建设督导小组,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找差距,主要针对干部工作作风,重点针对学校月度重点工作和临时性工作的落实是否按进度、按制度要求、按流程、按检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此推动干部作风,加强队伍建设;二是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内容,依据党章、条例和党规党纪,针对“十八个是否”找差距,抓落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督办工作65项;三是党总支书记与总支委员、支部书记签订《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6份;与重要岗位、重点人员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12份;和全体中层干部集体约谈2次,并对全体中层干部岗位履职等情况进行个别约谈,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止“四风”反弹。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9.1生源不足

由于家长、学生普遍存在“上高中、考大学”和“上不上高中去打工”的传统观念,招生存在困难。

措施:积极宣传国家和省职教政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员动员,全员招生。除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进行大力宣传外,组建多个招生专员和团队到各中学和学生见面,宣传当前职业教育形势政策和学校办学优势。

9.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受制于企业和学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形式上,专业吸引力不强。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

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是推行“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教师”、“师父”“双师型教师”,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期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满足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素质、技术、技能的要求。

一、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困惑

(一)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

现行校企合作仅仅限于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及教材选定;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以及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教师参观、学习、挂挂牌子等,合作面较窄,校企深度合作不够。

(二)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不力

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培训义务和有关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小型的民营企业。我国在《关于人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中只提到“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没有相关的对企业激励及优惠的政策[1]。企业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国家的事情,与企业无关。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定了配套的教师到企业锻炼的现代学徒制机制,但这些政策、制度是为了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的考核、评估指标。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可发展的激励教师到企业锻炼,能够保障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效果、目标得以实现的接地气的机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确定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岗位需求一栏,常常是一个专业主岗,几个辅岗和若干个岗位群,即培养的是具有“普遍性”岗位需求人员,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却是为了追求利益需要招收的人才能够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其岗位的侧重职能不言而喻,即“针对性”、“专业性”。不同企业的技术不同,所用的平台不同,培养的期限不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什么成为教师和企业师父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操作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教于学生。

二、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建议

(一)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到企业锻炼

1.教师企业挂职。专业教师脱离学校现有的教学岗位,到企

业顶岗工作,向一线技术能手学习专业技术,提高操作能力,并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心得,与企业技术能手一起编写实践教学的实习实训方案、教材等。教师有了相关企业工作的经验,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教材的开发等有了一线的数据、资料的支撑。

2.教师假期学习。教师寒暑假到企业学习,可跟随一个师傅专项学习,也可在多个专项领域全面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工作的内容和需要具备的能力,学习行业技术,接受行业的新理念。这种培训大多数教师都可以参加,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对教师的行业理念和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带学生顶岗实习时参加企业锻炼。教师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跟着企业师傅学习操作规程、操作方法、操作技能、技巧,或者自己也和学生一样参加顶岗锻炼,以此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接触一线的专业知识,前沿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的新思想。

(二)用多种方法促进教师企业锻炼

1.有明确的目标。在企业锻炼前,明确教师企业锻炼的意义和目标,要求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对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资料的收集,并有考核指标体系。对科研的教师要提出将教师对专业设计的想法和创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以此提高自己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研室主任要提出熟悉并掌握企业的各种工种及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理念、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以便于制定合乎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之,要有明确的到企业锻炼的目标。

2.有正规合适的企业。供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企业应该是正规的、比较大型的、发展较好的与教师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企业选择可以采取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自己联系,也可以从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中选择。

3.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成立实践锻炼的组织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可操作的管理体系及制度。有明确的企业锻炼的教师任务、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及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实践的积极性,让教师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考勤制度。同时,学校要与企业加强交流,让企业对教师的锻炼给予重视。

(三)从多个方面评估教师企业锻炼

1.岗位任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岗位应与课程基本对口才能学以致用,岗位契合度与岗位层次则是评价教师岗位任务的。岗位契合度是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岗位与所任课程的对口程度。岗位层次是教师到企业工作岗位上从事哪个层次的工作。评价要从教师下企业锻炼前,专业研究室、系、人事处等相关部门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对教师本人提出的下企业锻炼目标、计划、进度,预期取得的效果以及企业规模、发展前景及企业代表性等进行审核,评价其是否与教师所在专业及所担任的课程的匹配度。

2.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师到企业锻炼是为了提高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提高。职业技能是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是否达到或超出企业要求。这两方面的考核,学校可设评估考核工作委员会,根据企业地点,划区域对教师进行评估考核。可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教师教学水平是否提高、是否完成与企业锻炼相关的课题、论文或者校企联合编写教材等进行评估考核。企业可根据教师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进度与质量对教师进行评估考核。

3.下企业锻炼的材料。教师到企业锻炼的过程中,要填写企业工作日志,撰写企业工作总结。对教师而言,撰写工作日子和总结是一个总结反思过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企业工作成果,对学校而言,企业工作日志和总结所包含的信息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原始依据。在考核的方式上,考核小组在审核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资料的时,可根据材料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答辩。依据资料和答辩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作为一个在学校从事多年实践教学的实践者、见证者,我认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固然重要,学校和企业能否达成“双赢”模式才是核心,“企业见不到利润,学校劳民伤财,再多的政策也没有意义[2]。”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需要学校、企业多方面的配合,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深度合作,促进现代学徒制的推进。

参考文献: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

第一部分:教科室的工作职责

教科室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研究机构,它与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室并行,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向校长负责,它所布置的工作任务是行政性的,全校的教职工应认真执行。

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计划,收集国内外教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情报,为校长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服务。

二、开展对学校课堂教学动态和改革方向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编拟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和校本课程标准,并指导改革的实验与推广。研究与编写教育的教学资料,汇编教学、教改经验和动态资料;负责研究拟订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建设计划和相应的学具、教具标准。

三、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对课程教材方案实施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并承担学业评价的改革与实施工作,指导各学科教学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承担教学、教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

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建立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组,组织各教研组、课题组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收集教科研成果并进入档案。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为推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提供准确详实的事实材料。为校长对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依据。

六、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改革效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

七、主持学校现代技术教育工作,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和运用。

第二部分:教科研制度

1、领导定期研究和亲自承担课题制度。学校领导每学期要针对教科研工作进行三次例行研究,要亲自承担或参加一项课题的研究。

2、校内教科研组织和网络制度。

成立有主管领导负责、有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的教科室;建立顾问团和教科研骨干队伍,骨干队伍由教研组长、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重点课题负责人组成。教科室下设校级优秀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评审委员会。

3、教科常规工作制度。

(1)学校有近期、远期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远期:三年以上科研规划。

(2)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管理,具体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集和编发教科研简报。

4、履行各级教师职责,承担和参加科研课题制度。所有教职员要承担或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5、教研组长承担科研课题制度。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要亲自承担本教研组和年级组的科研课题并将本组课题加以分解,合理分工给本组教职员,并负责本组各子课题的管理。

6、课题的申报、认定制度。每项课题的承担者首先要向教科室申报,然后由教科室对各项课题进行认定。

7、教科室对各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指导、进行验收评奖。由教科室负责对各项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方法指导,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发放教科研信息。

教科室负责对各项校级以下课题的验收与评奖。

8、承担课题计入工作量并列入年终考核项目制度

(1)45岁以下的教师,每学年要有科研课题,要有阶段性成果或课题的总结性论文作为学年末评为优秀等级教师的条件之一。

(2)45岁以上的教师,每学年要系统总结教学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学年末完成3000字以上的某一侧面的教学经验总结。有总结作为学期末考评为优秀等级的条件之一。

(3)重大科研成果、论著(在市级以上书刊及教学经验总结、区级学会论文一等奖、市级学会论文二等奖以上、省级三等奖以上及部级三等奖以上),学校将其作为推荐区级以上先进教师以及晋级职称、奖励工资的重要条件之一。

9、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的评审、展示和推广

每年12月召开校级科研成果报告会。通过报告会的召开,总结经验,展示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交流信息,开阔思路,同时给教师提供发表自己成果的机会,并推荐、表彰优秀教科研成果。

第三部分:课题管理办法

以课题的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是教育科研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须做好课题的管理工作。

1、选题:

(1)选题必须有价值;

(2)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3)选题必须具体明确;

(4)选题要新颖且有独创性;

(5)选题要有可行性;

2、申报:每项课题的承担者首先要向教科室申报所研究的课题,然后由教科室对各项课题进行审批、认定。

3、审批:教科室根据上交的课题,逐一审批,避免课题的大而空、重复性、无创新、难完成等问题。

4、对已确定下来的国省、市、区级课题,课题承担人要写出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的内容有:

(1)课题名称。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研究的主要内容。

(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5)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6)课题研究计划(计划要具体,能操作,有日程安排)以及审批部门要求填写的其它内容。

5、开题:

课题开题工作是一项严肃慎重的工作。开题工作由学校教科室与课题组共同完成。

(1)课题承担人要认真修改和完善课题方案,并准备好以下材料方可开题:课题的立项通知、课题的背景材料或调查报告、课题方案、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前期研究总结。

(2)开题过程: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背景介绍、介绍课题方案、宣布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前期研究小结、课题咨询与论证、开题会总结。

(3)课题开题应视其研究领域邀请有关人员参加开题会,会议所涉及的问题要有记录,会议所有的材料均应存档,开题情况用简报形式报上级部门。

6、课题实施:

由课题组组长(或指定主研人之一)负责课题实施,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各种研究活动。活动中主研者和参研者均应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承担一定的任务,每次活动后,认真分析得失,做好记录,并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7、课题进展报告登记:

学校教科室负责对不同各级科研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认真登记。登记表由教科室统一印制。每次登记应填写阶段工作登记表一式三份,两份报市、县教科室备查,一份学校教科室存档。

8、结题管理:

(1)课题结题时,学校教科室应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结题申请报告。上级管理部门根据报告及有关材料会商,确定结题验收方式(含结题验收、专家通讯鉴定、结题鉴定会三种形式)。

(2)请求鉴定的成果应报齐鉴定材料: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工作过程总结、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报告(主要技术文件、论文或专著)、课题研究(实验)效果报告、推广应用方案、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3)成果鉴定主要分为两部分:

资格鉴定:根据成果是否是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创新,科研成果分为:

①无新意、仿效

②略有新意、说明、具体化

③有新意、补充、发展

④首创、全新

综合评价:既通过自评、他评等方式,根据成果评价标准(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给予综合的价值判断。

9、档案管理:

课题研究建档管理:

(1)计划选题阶段。包括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立项申请与审批手续、工作计划等。

(2)研究阶段。各种原始记录、音像资料、工作日记、会议记录、进展报告、研究方案及其修改记录、经验总结、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效果检测情况、阶段报告等。

(3)总结鉴定阶段。课题进展报告登记册、研究报告、成果报告、经验总结、论文或专著、结题验收有关材料(申请报告、鉴定会议记录、鉴定会议证书等)

(4)成果推广应用阶段。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

(5)成果获奖材料。

学校教科室责成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在结题后妥善管理。课题负责人应向上一级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档案材料各一份:教育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阶段研究工作小结、方案修订情况、终结成果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课题进展管理手册、鉴定结论及其证书、落实情况、研究经费决算报告。注意加强对档案及成果的保密工作,在成果正式公布之前,应给予保密性保护。项目研究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应作为评审表彰优秀成果的参考标准之一。

10、科研工作计划和总结:

(1)年初(或学期末),各课题组根据本课题年度中心工作提出本年度(或学期)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等做同意安排,并按计划内容要求将科研工作落实到实处。课题组工作年度(或学期)计划内容应是课题研究整体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年终(或学期末),各课题组应对全组一年来(或学期末)的科研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认真填写工作登记表,一式三份交教科室。

(3)课题组的年度(或学期)科研工作计划内容在年初(第二周内),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及阶段工作登记表在年终(最后一周内)交教科室。

11、奖惩制度:

(1)凡不按上述办法进行的科研课题研究,学校和市、区教育科研部门不予结题,对其研究不予行政认可,评职称晋级不得填报有关内容。

(2)凡承担校、县、市等级课题的主研人员,在规定期限未完成任务或结题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同时不得申请新课题;凡完成任务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科研补贴。

(3)教育科研作为教师评职称、晋级、评优、送培各级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

12、经费管理:课题经费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统一管理使用。

第四部分: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评审标准

1、思想性

(1)成果选题和立项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面向”精神。

(2)结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实际,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2、科学性

(1)论点正确,符合客观实际。经科学抽象产生;表述准确明白;要相对系统完整。

(2)论据真实可靠。典型充分,新颖稳定。论证严密,符合思维规律性。

(3)对实验和调查结果的处理要实事求是。

(4)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资料详实、数据充分、逻辑推理和统计分析正确

3、创新性

(1)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教育理论,对原有理论提出补充修正。并提出新的例证。较好地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2)方法创新:提出全新的研究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教育方法提出补充、修正。

4、应用性

(1)成果提出的观点和操作方法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成果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5、条理性

(1)成果具有可读性。要求文字通顺,概念准确。通俗易懂。

(2)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3)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第五部分:评选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

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条件及办法

为推动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制定如下:

1、评选条件: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面的素养。

(2)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科研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好,在教科研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具有一定数量的教科研文献资料的积累(可用笔记本、卡片或软片存储)。

(4)论文获得县级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或累计年均获奖论文两篇(含两篇)以上者。

2、评选的办法:

先进个人由各个教研组、年级组按30%的比例推荐到教科室,由教科室评定后,交给主管教科研的领导审核,最后校务会讨论确定。先进集体以课题组为单位由教科室推荐,主管教学的校长认定后,由校务会确定。

3、表彰:学校在每学年度召开教科研成果展示会的同时对先进集体给予表彰。(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管理与研究

个性化和特色学校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的倾向,学校的根本在于教师,学校要成长,教师需要先成长,教师成长了,必然推动学校的成长。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与研究,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推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

一、建立师培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是:

1、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总体培训规划

2、制定培训工作的考核、评价和鉴定方案;

3、确定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

4、组织对教师成长、成才的评价和鉴定工作;

5、组织培训经验交流活动,了解落实培训情况;

6、搞好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指导和培训研究;

7、组织期末培训工作的考评和奖励;

8、举行教师师培专题报告。

具体工作由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组织实施。

二、培训类别:

1.青年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初、中级教师。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其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高初中教育教学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制度,所担任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分析以及班主任工作等,注意与职前培养内容相衔接。

导师的认定及职责:导师的认定坚持高一级职称教师指导、培训低一级职称教师的原则。导师应根据学校总体培训规划,完成以下工作。

(1)制定针对青年教师个体的指导、培训计划;

(2)搞好对青年教师教学常规的教育、引导工作,从听课、上课、拟订教学计划、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活动指导、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教师形象等方面的指导,对青年教师教案进行鉴定,下鉴定结论。导师每月听被指导的青年教师的课不得少于4次,青年教师听导师或其他教师的课不得少于8次,听课时数记入工作量考核。

(3)加强对青年教师教科研的指导工作;

(4)对青年教师实施定期考核,作好考核记载;

(5)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青年教师的培训及成长情况;

培训要求:总体目标是一年入格崭头角,两年有为求发展,三年整体合格成骨干。

具体要求:

(1)青年教师半期内基本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常规要求;

(2)青年教师一学期内,基本能按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学科教学规律及学校的教学改革特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地进行常规教学,达到入格标准。

(3)青年教师能在一年内推出有特色的公开课、研究课;

(4)青年教师能独立地开展课外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5)青年教师二年能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参与校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或课件。

(6)青年教师三年内在学科教学体系研究上,初步显示出探索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特色;

2.教师岗位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教师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知识更新与扩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突出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重点。教师岗位培训以职务培训为主,包括应急培训等其他类型的培训。

具体要求:

(1)每学期至少参加5次说课,至少听课10节,上1次汇报课,评3节课。

(2)能用普通话教学、会计算机辅助教学、会做学生思想工作。

(3)至少参加1次教师基本功与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包括讲演、三笔字、板书设计、备课比赛等)

(4)必须参加业务培训讲座

(5)能开展教科研工作,有1项教科研课题。

3.骨干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学校骨干教师。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力量。

培训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艺术研究,优秀中学实习等;

(2)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综述,现代科技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3)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等;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等;教育研究专题。

选拔办法:

(1)坚持邓小平理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施教,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有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方面成绩显著,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已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学专业应与其所教学科相关),年龄在45周岁以下,教龄5年以上,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务,在一线任教,心理健康,身体状况良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英语学科教师要能听懂外籍教师授课并用英语参加讨论。

(4)具备上述条件,并曾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在省市级以上教育评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在承担面向对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务的地区或学校任教的教师优先考虑。

(5)培养对象的选拔应遵循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同时注意兼顾初、高中的合理分布。骨干教师培训实行“滚动式”管理,淘汰不能胜任学习的培训对象,允许特别优秀者插班。

4.计算机全员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程度地掌握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培训内容:以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常用办公处理软件的使用和上网查询资料,利用平台制作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科研和处理信息等。

5.校园文化建设与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理念:

(1)将教师个人追求融入学校发展之中

校本培训应努力使教师的个人追求与学校的发展保持一致和同步,教师的成长进步也意味着学校的成功,学校的成功将使教师得到社会的尊重。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成长的环境,把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作为学校不懈的追求。在学校工作中倡导团队精神,把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团队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承认追求个人目标的合理性,满足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教师通过实践体现人生价值,实现自我追求,在工作中感受满足和乐趣的手段。建设一支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工作与生活、物质与精神协调一致的教师团队。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个性化的教育技能,还应具有责任感、协作精神以及爱心、耐心和韧性。树立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培养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与学校同生死、共患难的感情。

(2)全面发展和特色人才的培养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学校的生存之道,就是处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个性化着想;社会、家长的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培养一名成功的学生比吸引更多的新生更重要,学生的成长要求是教师前进的动力,营造尊重平等、融洽的师生交流的氛围,提供超出社会、家长和学生期望值的服务,我们的事业就迈向了成功。教书育人需要用心去做,在细微之处见功夫,要将真爱融于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相关细节之中。一个教育的失败例子,学校需要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培养成功一名学生不难,难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尊重和培养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具有特色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3)求实与创新精神开创事业

求实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力求尽善尽美;创新就是要打破惯性,摆脱条条框框,力争新的突破。做事情要先做到自己满意,才会让别人满意,做好了才叫做了。做事之前不要先否定自己,再困难的事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要全力去争取。多一些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经验是我们成功的资本。只有创新才能走在前面,然而创新不是盲动,创新不仅需要大胆设想,勇敢尝试,还需要经验的积累,细心的求证,一点一滴的突破。实际工作中处处可以创新,当你的工作超出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值时,你就有所创新了。新思维的稳健成长,凭藉着求实与创新精神,新思维今后的发展,也有赖于求实与创新精神。

(4)学习能力决定我们未来的成就

学校的根本在于教师,学校要成长,教师需要先成长,教师成长了,必然推动学校的成长,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竞争的关键在于与自己竞争,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弥补缺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快速学习能力比经验更重要,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学习要克服惰性,讲究方法,持之以恒,与本职工作相吻合。向成功者学习,目的是让自己也成功;向竞争对手学习,目的是超越对手。在新思维,你若要成为一个无法被取代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求新求变,拒绝改变的人只有一个选择--被淘汰。

三、考核、评价、奖励

1、学校坚持客观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2、每学期对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进行一次总体考核,对发展优秀的教师将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指导、培训成绩突出的导师将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3、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将记入年度考核档案,并作为评职、晋级和年度优秀评定时的依据之一。

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验。

1、教科室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对实施过程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可采取科研课题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并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开展应用性研究,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使教师继续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原则上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培训时间不少于国家规定的学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形成、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教师继续教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列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条件,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加强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和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体系。要重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律和特点,培训内容、模式、方法等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用科研成果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网络建设、监测与评估等奠定理论基础。加强继续教育的实验工作;继续教育实验区要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实验,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力争教、学、研互促,力图使各项工作在理论的指导下良性发展。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现代高效开放的培训系统。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积极开发和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实现全员培训提供有利条件,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益。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卫星电视和有线广播电视网资源,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形成卫星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培训网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的特有优势,扩大受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4、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协调、组织管理,加强评估检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拓宽经费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第七部分:现代技术教育开展和运用

以使用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教育,推动了改革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步伐。通过校园网络建设、远程教学的应用及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推广,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使之成为先进的基础教学实践基地与科研基地。

一、组建现代技术教育中心

1、建设校园网络逐步构建由普通教室系统(实现闭路电视、微机信息和实时监控联网)、专用教室系统(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以及其他电教设备组成的现代技术教育的硬件系统。

2、重视软件建设(1)教材建设积极购置并推广使用四川省中小学音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及省电教馆、省教育音像出版社推荐的音像教材。购置、自制的CAI软件、CMI软件、计算机工具软件、VCD教学光盘、录像教材和教学投影片。(2)书刊资料订购《中国电化教育》、《四川电教》和《中小学电教》等现代教育技术书刊。

3、加强管理拟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制度健全、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财物管理制度。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活动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使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率达到以下要求。

(1)学科覆盖率达100%,教师覆盖率达100%,课覆盖率达20%,在课外活动中能普遍使用。

(2)CD-ROM、VCD、教学录像带、录音带及投影片等使用率达100%。

(3)各专用教室每周使用课时50学时以上。

(4)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一有记载,二有教案。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

(1)积极开展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手段自己主动学习。

(3)积极开展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4)特长生的培训。

三、加强现代技术教育的校本研究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实践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结,请笑纳!

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结1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年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把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研组长成员的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再按学科教学结构分为若干基层培训小组,以教研组长为基层培训小组的组长。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教研组的基层培训小组及教师都将拟定出各自的培训达标计划,培训措施及培训总结和培训经验。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学有目标,学有收获。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继续教育的文件,使全体教师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和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并制订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相关的制度,从组织上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落实和保证。

二、按照上级部署,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加强马列主义、__思想、__理论__“__”重要思想和__同志有关教育论述的学习,树立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教师自身的的言行、尊重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加协作精神,健全人格,提高教师们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2、信息技术培训。

为让我校教师尽早地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充分用好我校教育资源,制定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达标计划,采取分类培训,分步达标,平时训练,假期定级培训的方式,把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科教学的培训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皆能基本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学科教学业务技能培训。

进一步抓好抓实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教学效果检测等教学环节的常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采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形式,提高课堂效果。

进一步加强各类活动课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探讨研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任务,撰写经验总结,改进小学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紧紧抓住市、区教育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系列评比机制,结合我校实际,着力培养我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认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级有关培训,提高培训者的能力和水平,为造就和培养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创造良机,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三、保证时间,落实经费

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到时间保证,对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教研活动,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集中辅导等学校均能为教师保证时间,同时学校在继续教育经费上也得以保证,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无所顾之忧,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我校顺利地开展下去。

四、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决心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总结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开展继续教育,并做好教师继续教育的校内培训和督促工作,鼓励教师把教师继续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科研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结2本人在20__年里,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在期间我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考试。

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实现了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在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

二、具体收获:

1、学习了《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等形式,认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

2、学习了《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并将新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个人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3、面对新课改,教师应做好教学上的准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2)熟悉了解教材内容;(3)抛掉旧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4)学会整合不同版本教材;(5)了解课改学生;(6)了解教学内容;(7)熟悉新教学方式;(8)做好心理、知识、能力的准备。

4、了解到加强合作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显示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如在检索分数应用题部分,一道题有许许多多的解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比一比那一组的方法更多,更简便.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机智。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体现出一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各自的教学风格,一节成功的刻能体现出多钟教学策略。我想每一位教师,包括我自己,通过教育科研,通过实践,在教学艺术上多会产生一次次的飞跃,真正成为科研行的教师。

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结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紧紧抓住教师继续教育这个永恒的重点,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转变教育观念,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为重点,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我校“十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 提高认识

我校始终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看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的重中之重。带领教师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文件,领会继续教育精神。自开展继续教育以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计划》、《萧山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文件内容,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规范 制度健全

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执行组长,中层以上领导为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主要培训工作由教科室组织进行,负责具体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建档工作,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上级要求,再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较为详实的继续教育计划。学校把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列入学校“十五”规划之中,在时间、人员、经费上给予必要的保障。并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学校还把它与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起勾来。形成宏观管理和有效的微观运行机制。保证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筹措资金 确实保障

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万余元作为教师培训经费;每学期为教师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年给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均在1万元以上,鼓励教师根据个人需要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近年来,学校投资近万元,给学校配了计算机和复印各一台,为教师学习、培训和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通识培训 整体提升

我校每年根据省、市、区等各级文件精神,五年中,我校教师主要开展了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通识培训、法制培训、心理健康培训、学习主题构建等通识培训活动。每次培训,我校均出台好各次培训的方案,落实好一级培训的教师,在上级培训之后,在校内认真开展二级培训,每一位教师在培训后,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绩,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从而使得我校全体教师在每次培训考核中,均达到全员顺利过关,至“十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结束,我校所有教师做到全体顺利办证。

五、校本培训 个性发展

结合新课程的推进,我校创新性的开展了“主题-对话”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具体操作中,我们以预设或生成的主题为培训内容指向,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并通过聚焦型的专题教研、携同型的个别指导、集团型的资源共享、碰撞型的课题研讨、系列型的专题讲座、自主型的个别自学和综合型的网上交流七种形式深入开展,在每种形式中,又有细化的操作方式。我们认为,七种方式促成了教研与师训、经验与活力、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我”、学习与反思和大家与个体七种有机融合,产生了三种操作认识:教师校本培训应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是可以交互的,教师校本培训并不是学校自身完全自主解决的。同时更是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提升,带动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整体办学品位的提升。相应研究成果获杭州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萧山区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为了使此项成果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我校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与去年再一次在杭州市首届教师科研课题中立项,目前正在市级参评中。因此,我们认为,两种途径的主题生成和七种形式的对话交流,是我校教师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特色,在校内起到较大的作用的同时,在校外也定能起到较好的辐射作用。

六、扎实工作 效果显著

1、在“十五”期间,我校共有在职公办教师81人,100%的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活动,100%的教师按时按质量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学分,100%的教师拥有继续教育个人档案,所有教师完成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

2、学校形成了浓厚的科研风气。

__年我校被确定为萧山区教育科研基地,萧山区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我们先后承担了3市级、31个区级的教育科研课题。参加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不仅骨干教师人人承担课题,而且很多普通教师也承担课题。每年教师论文获奖发表与学校专任教师数之比均达0.8:1以上。

3、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一批观念新、功底厚、应用水平高的教师正在我校迅速涌现。计算机已成为教师备课和上课必不可少的工具,93%的中青年教师自学成才,取得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在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的教师教学业务比武活动中,我校教师年均获奖率与学校专任教师数之比达0.5:1以上。

4、学校办学品位逐年提升。

五年中,由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带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品位的提升。五年中,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示范学校、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萧山区科研基地学校、萧山区学习型学校、萧山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等。

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1、继续教育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有效途径,每个学期学校都制定出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和方案,并且严格按计划实施。

今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尤其是校本培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及时根据教师的需要调整活动安排,真正解决教师们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2、继续加大继续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及维修教学设备,给更多的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

3、继续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师的管理和培训,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实验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转变观念。

总之,我校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以继续教育为突破口,把我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结4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从我校自身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能够胜任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本学期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继续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我校现有教师总数58人,新教师3人。选报市远程教育和区进修学校面授课程共有90人次,全员参与了校本培训。

一、指导思想明确

以校为本,立足学用结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__教育理论和__同志“__”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文件为依据,以建设我校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一流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树立质量意识,坚持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本,遵循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结合实践,构建我校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

二、组织管理到位、保障机制合理

组织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行政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总结、管理等工作,建立起校长抓决策,行政抓组织,科、级组长抓落实,教师主动参与的校本培训机制。

每学期经费投入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拨款和报销。大约一年5万3千多元,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高,94.8%的教师完成了公共必修课的学习,未完成的主要都是新进的教师。完成年度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大98%,只有1位__年6月退休的教师未完成远程教育等总课时任务。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培训都100%完成。

向老师们发调查问卷征询广大教师的培训意见,然后行政开会讨论制定下学期的培训目标及内容。课程的选报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校本培训注重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每学期的培训教师参与培训展示的达到80%以上,教师在各次的培训过程中既展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也从中取长补短,获得了更多鲜活的实例及经验。

三、培训分类合理,具体目标完成良好

(一)新任教师的培训

我们自定义的新教师培训是指“教龄不足三年的教师”。

通过进修学校和校内的培训,新任教师进一步巩固了教育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理论、政策和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和班主任工作,能很快适应新形势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通过合理安排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老带新”结对子帮扶活动和“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使新任教师很快就熟悉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本学年度新教师成长迅速,在全校的公开课和“绿韵杯”教学比赛活动中都表现出很大的进步。

(二)教师岗位培训(面向所有教师)

通过培训,使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的骨干教师、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达到上述目标外,还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承担观摩课的能力,具备指导青年教师业务和科研的能力。

本学年每学期初都是师德培训,进行了师德沙龙;在教学技能方面,除了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每周的研讨外,还在全校的业务学习时间聘请专家进行了听、评课,学科教学理论,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另外,还特别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及比赛,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的交流,质量抽测的分析,学科课题组的交流,科组上课诊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专题。

骨干教师培养方面也加大力度,职业规划、专家指导、校际观摩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领头工作。师徒结对既训练了自己,也培养的新人。收获良多!

(三)广州市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培训

27人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培训,6人参加了学科教师英特尔课程培训,2人参加了英特尔校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培训,老师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及合作技能等能力。

(四)大力推行“双名”工程

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培养是我校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训,使“双名”教师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力争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素质和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班主任工作也是我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月的班主任、级长例会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对工作中的疑惑或经验大胆交流,班主任工作也呈现以老带新,共同进步的景象。另外特色班级的申报、展示也极大程度的鼓舞了各个班级自身的创建工作,班级特色、班级文化等在班级的教育工作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多样,教师参与积极性高涨,效果良好

我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开展:

1.听:采用讲座、报告会集中进行全体教师的培训。

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2—3次。

2.看:通过观摩示范课、优质课(包括录像)对教师进行培训。

3.赛:每学年学校定期举办“绿韵杯”教学比赛、论文评比、成果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不断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4.研: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参加或承担一个课题研究任务,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较好地体现了研究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的二者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教促研,以研兴师的目的。

本年度有7位老师的区级小课题已经开题,有效地带动了校内的科研氛围。

5.选报课程:主要通过区市继续教育平台和区进修学校。

教师们通过面授或远程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是校本培训取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6.经验交流:通过开展教师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要求人人参加,逐级评选,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②年级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时间、地点、人员、研究主题、中心发言人五落实,在研究中取长补短,互通信息,促进共同提高;③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除把国家、省、市、区的教育专家请到学校传经送宝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参加上级教研部门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或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年度有6位骨干老师出省参加业务培训。

7、本年度,32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5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a证的培训,大大地提高和壮大了学校对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为减轻大家工作压力提供了保障。

另外还组织两位科组长参加组团式发展中小学学科教研组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总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构建了个人(自我教育)、组(教研组、年级组)、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以老带新、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完全按教师的需要、兴趣去开展,而不是一言堂或满堂灌。老师们通过继续教育感觉既开心又很有收获!当然老师们的开心和收获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校的继续教育及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思一年来的工作,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1、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2、如何把握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不相冲突。

愿我们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校本培训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

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结5本学期我校在师训中心的关怀领导下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知识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这也就向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我校全体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合力和竞争力,确保宗场乡初级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在工作中我们以__“三个面向”、“__大精神”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突出师德教育、“名师”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积极推进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在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

二、基本情况:

本学年度我校共有教师58人,从学历上看,本科以上学历42人,正在进修本科学历15人,高中1人;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教师50人,占90%以上;各项职业技能方面,普通话、三笔、简笔,组织教育活动、教学技能全部达第四等级以上,计算机11人达c级,所以我校教师队伍与其他农村学校相比,具有年轻化,基本素质高的显著特点。教师的参与热情较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三.组织管理

1、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学年初负责制定了工作计划,组织实施了考核评价。

组 长:凌生雄(校长、书记)

副组长:刘福全(教科室主任)

成 员:徐世君、刘玉彬、刘学敏、凌 霄、谢明芳、田华平、杨扬、赵碧

2、继续教育辅导员:凌生雄、徐世君、刘玉彬、刘福全、凌育章,对全体教师进行了6次培训。

四.本期完成了以下继续教育项目:

1、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2、新课程专业知识更新。

3、多种形式进行校本研修;(题目:1、通过听课、评课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2、读书活动;3、青年教师培训;4、各教研组各有一个研修项目)

4、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和四川基础教育资源网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远程非学历培训。

5、潘露、刘维珍、李宇、梁永波四人参加“三新一德”考试。

6、间周星期三教师进行业务学习。

7、各教师积极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教研活动。

竞赛活动。二片区数学竞赛潘露获二等奖、王昌劲获一等奖,全区数学教师说课上课竞赛王昌劲获一等奖。英语全区说课竞赛罗丹、赵碧获一等奖,唐蓉、唐霄、唐仁琼获二等奖。二片区物理说课竞赛白钢获一等奖。

8、唐元毅主任到我校进行了专题讲座。

五.培训形式及要求

(一)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级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了新教师参加见习期培训。

为让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要求新教师认真参加师训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坚持对他们实行“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制度,促使新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教育教学政策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基本理念,开阔眼界,学习相关教材、教法和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

2、继续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通过一帮一的形式,结合校本研修活动,大力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促使了青年教师在说、备、听、评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青年教师成长很快,比如潘露老师,刚半期时间,在二片区说课竞赛中轻松地获二等奖。刘维珍老师演讲比赛获二等奖。

3、每月及时公布师训中心每周工作安排,所有教师都能按时参加各项活动,通过各种培训,使老师们掌握了所担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特点,考试特点等。

借签别人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4、继续组织教师参加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测试。

本校凡是二乙的年轻教师都要求达二级甲等以上,我们成功创建了语言文示范学校。

5、充分利用周三业务学习机会,向教师们传达教育信息、先进经验,为教师们了解教育相关信息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精心组织校本培训,熟悉并掌握新课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从实际入手,真正了解教师实际需求,选择了符合我校老师实际情况的培训内容。

2、学年初各教师拟定了提高计划一份,并在以后教学工作中严格执行。

3、集中教师进行了一周的暑期培训,认真填写好了考核表并作好学习总结。

4、教科研结合。

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搞好优质竞赛课评选:(1)学校组织教师听课,教研组长每期达十五节以上,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均达十二节以上,40岁以上教师达十节。听课后授课教师有签名,教师有记录。(2)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校、区级的优质竞赛课;新教师上了二次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了示范课;优秀教师上了精品课;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二片区、师训中心或其他有关单位组织的竞赛活动并争取取得好成绩。⑶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教研联谊,把他们有效的教研方式吸收到我校来,取长补短,提高我校的教研活动水平,提高我校教师业务工作能力,进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5、开展“读书”活动,本学年每一位教师围绕与校本研修课题有关的内容至少有选择地读一本书,并作出以上的得读书笔记,学年末交以上的心得文章一份。

6、“写作可以使人精确”,时常撰写反思日志或小论文。

为此,教师们要在平时注重积累,经常撰写反思日志或小论文,把“学习,实践,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本学年所有的教师备课本上每一节课后均要作好课后小结,并极时总结,同时每学期至少写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用于经验交流会的交流。

7、要求教师积极撰写以新课程为主题的文章。

针对“新课程面临的新困惑”,“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对教师观念及对学生评价的转变”等问题,利用教研活动的机会广泛展开讨论,形成经验文章,择优推荐到“三江教育”或“教科论坛”发表。

8、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深入学___理论、__大精神等重要思想,并进一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强化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街道。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和校内竞争意识,促进学校发展。

9、通过不同的途径积极向教师们推荐有关课题研究的书籍。

(或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查寻有关课题的资料并记录下地址告诉教师;或翻阅有关杂志报刊,借鉴别人经验利用教师会的时间组织教师们共同学习。)

10、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要求教师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规定教研组每期组织教学研究工作四次以上,重点是研究教材、教法、教学规律、考试方法等,作好记载,定期检查。各学科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学科竞赛,要求组织、计划、时间、教师、活动五落实,要有原始记录。要求各组进行集体备课,做到每一堂课都要经过集体计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11、积极开展了校本研修工作。

搞好校本研修工作,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学年我校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校行政会、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选定了“通过听课、评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为本学期的大校本研修课题,教师们通过研究在说、备、讲、听、评各方面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实现了继续教育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标,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学校在全区的影响。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7

发言。

专家建言:明确目标,探索路径

明确目标,把好方向。

一所技工院校要想有条不紊地稳步发展,需要学校明确各阶段任务,把握好标准,通过目标分析量体裁衣,找出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路子。作为技工院校部级督导员、浙江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范文衷明确指出了技工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坚持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制度,实行技工教育与职业培养并举、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职业培训与评价、技术交流与创新等公共服务。

探索路径,提升内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范文衷督导员向参加培训班的学校领导提供了技工院校探索内涵建设路径的建议。第一,提升办学层次和培养科班技师是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技工院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制度,引入激励机制,确保培养质量;第二,专业是学校的基础,在学校规划、建设和发展中是先行指标,专业开发与建设要引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坚守均衡发展的原则,懂得开放性原则;第三,课程是技工院校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技工教育应该实践以保守主义为基础、效率主义予以加强、自由主义为主导,按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研修阶段分层设置的多元混合阶梯式课程;第四,关于内涵建设中的主要分支师资建设,技工院校要探索和实践以技师院校培养为导向、校本为基础、职业化为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范文衷督导员总结技工院校建设的要点后指出:“技工院校建设的核心是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形成自身特色的培育模式;在基本条件和环境具备后,重点是内涵建设,难点是师资与产学研,关键是人和价值

取向。”

学校经验: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坚持“一体两翼”办学,服务地方经济。

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许红平在培训班上介绍了学校“一体两翼”的多元办学模式,“所谓‘一体’就是指全日制学生的培养体系。”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中级技工+中技学历”“高级技工+大专学历”“技师+本科学历”等技能与学历并存的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两翼”就是以社会人员特别是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员工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以在校生与企业员工为主的学历教育。

作为工业大区、经济强区萧山区的唯一一所高级技术学校,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为萧山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许红平校长说,“为萧山本土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使命。”为响应萧山区“人才强区,工业强区”的建设战略,学校将围绕“一体两翼”办学模式,朝着一流技师学院的目标奋进,努力成为萧山区强有力的人才储备支柱,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萧山区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

深化3Q7S管理,打造品质学校。

嘉兴技师学院院长王雪亘介绍的“3Q7S管理模式”经验让在场所有人都耳目一新。王雪亘院长用一系列简洁明了的图表剖析了3Q7S管理模式。3Q即培养特技权威,打造“双师四维九能”的优秀教师;着力改革创新,打造“校企文化互融”的优美校园;实施QV德育,培养“高素养高技能”的优质学生。7S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整理(分层管理)、整顿(定置管理)、清扫(责任管理)、清洁(视觉管理)、安全(预防管理)、节约(细节管理)和素养(养成管理)。学校把3Q作为办学目标,7S管理作为抓手,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推进学生“高职业素养”“高职业技能”的形成。

3Q7S是嘉兴技师学院探索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的一种尝试,目的是在校园中营建专业化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品质。3Q7S管理模式很好地化解了学校教育同市场需求的矛盾,增强了输送人才与行业企业的匹配度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王雪亘院长说:“2013年5月,我院为即将毕业的1904名学生举行的毕业实习招聘会,吸引了143家企业前来设摊‘抢’人,当地新闻媒体纷纷作了‘学生未毕业、单位已来抢’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彰显了我院在深化3Q7S管理、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睿智课堂,创新办学。

对技工院校来说,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华市技师学院院长周金以“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发展之路”为题介绍经验。在谈及教学模式创新时,周金院长主张的“睿智课堂”理念引起了与会校长们的兴趣。周金院长说:“让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课堂,就是睿智课堂。要使课堂变得睿智,需要教师们在课前进行大量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把授课内容转变成故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要研究教材,过滤与技校学生相关度不大的内容,还原技能产生与应用的情景,重构出学生喜欢的、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

“睿智课堂”是对金华市技师学院“有效教学”理念的延伸和创新,通过更有效的方法将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能理解,学完以后可以学以致用。周金院长强调,“睿智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实在、教学过程要愉悦、教学结果要有效。今年,为引导广大教师互通“睿智课堂”新思维,学校教务处还专门举办了“睿智课堂之我见”的论坛活动。教师们通过实际案例,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化成了最普通的实效方法,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要让课堂内容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们的智慧是关键。

产教结合、校企衔接,实现生产化实训教学。

把技能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宁波技师学院“产教结合,校企衔接”的办学模式实现了生产化实训教学。宁波技师学院机械系主任严勇说,“产教结合”采用“生产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实训教师来完成,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从事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008年,宁波技师学院以校办工厂为基础,成立了宁波天工兴业工艺品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在保证正常运行和不亏本的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承接各类符合产学研要求的产品和项目,通过产教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对“产教结合”,严勇主任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思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院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偏离这个方向职业教育就像“无源之水”。产教结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实践教学。生产是基础,但必须服务于教学,这是处理产教结合的基本

原则。

政企期盼:借助平台,共谋发展

人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目标。

作为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友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勇借助培训班这个交流平台,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一名上市公司CEO的心路历程,并对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表达了自己的四点期待:一是要培养学生有勤奋的精神,勤奋是生存的基础,学校教育应该把它放在第一位;二是要培养学生有挑战精神,人生在世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遇到问题、困难要积极面对,这就是挑战精神,有了挑战精神,就有了优势;三是要培养学生诚以待人,只有真诚才会有健康的发展;四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想,有理想才会有目标。

对技工院校而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学校教学的目标。一个合格的员工既要遵守企业制度,做事要有主动性,懂得忍辱负重敢于接受批评,又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决定着一个员工未来发展层次的高低。许勇总经理的现身说法,给了各技工院校的领导以启迪。

互通有无,共谋发展。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8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论文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开发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和突破点,这些都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与高技能人才是紧密相联的,工业化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拥有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类型,成为提升 “中国制造”竞争力,并向“中国创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方向;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中专学历以上,或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像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在统计时并未将其纳入人才范围。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系列,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一起构成我国的人才大厦。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般而言,技能人才中的一、二、三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分别对应的教育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四、五级(中级工、初级工)则对应的是中等、初等职业教育。按照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技能人才与学历教育的对应分类,我国技能人才学校类型主要有:职业初中(2C)、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3C)、高中后职业教育(6个月到2年,4B)、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至少2年,5B)。据此,我国学校教育类型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应分布是,职业初中培养的是初等技能人才;3C、4B培养的是中初级技能人才;5B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校模式与基地。总体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奠定的是不同级别技能人才需要的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

当然,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因素与多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接受不同的教育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只能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职业院校奠定的只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技能基础,培养的是潜在的技能人才,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通过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在岗位上成材。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实施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始于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与调整一直存在着目标不明,层次不清的问题。对此,199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各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都要按照这一共同的培养目标协作攻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至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逐步明确,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方向,高职院校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这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了专业调整,即将原来的高职院校学科大类调整为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共设置了农林牧渔、制造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下分为532个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大类、专业类结构对应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紧密结合,特别是培养目标上明确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达124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10万人,在校生达到966万人,分别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47%、43%,到2010年高职院校累计培养了2000余万名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重要的技能型人才资源基础,高职院校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步伐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由技工学校承担,改革开放后技工学校获得了更快发展,由于技工学校教学中规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要求达到中级工的水平和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训练,使得这类学校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此,技工学校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进行改革,一批骨干示范性学校,从以培养中级工为主,逐步向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转变,一批规模大、师资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发文,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明确化,并规定了该类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任务:一是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规划,明确院校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二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方式;三要统筹发展技师学院,明确了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四要制定激励政策,推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同时,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选择200所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高级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各类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推进全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2)。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级技工学校485所。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61万人,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学生超过4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和技师班在校生102万人,占在校生总量的25.7%。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高技能人才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

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除总量不足外,结构性短缺,年龄和行业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十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更加突出,北京今后两三年中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口约为13万人。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统计,截至2011年,广东全省共有高技能人才127.6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9.7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15.27%,高技能人才需求220万人,目前尚需100万人。2010年宁波市总工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85万人,不到产业工人的40%,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用人单位要求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岗位有38.91万个,占岗位提供总数的61.08%,而进场求职中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人员只有14.36万人,缺口数达24.54万人,占需求人数的63.08%。高技能人才面临年龄断层,以技师为例,30岁以下的青年技师约占4%,46岁以上的占45%。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何文芳)。21世纪出现的大批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技工荒的实质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结构比例过低,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国家。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指出,平均技能水平可以解释1960年到1995年间OECD国家超过55%的人均GDP增长差异。如果能够减少1%的文盲率,则可以保持1.5%的人均GDP增长和2.5%的劳动生产力增长。技能短缺确实阻碍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和技术革新,低技能约束技术革新速度,而且约束采用更有生产力的劳动组织。技能型人才在发达国家人才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德国技能人才在整个人才结构中占到60%以上,美国称技能型人才“工作在中层(working in the middle)”,范围是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学士学位以下的人员,占比约60%。据欧盟2005年27个成员国资格结构统计,相当于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占比,第二产业为54%,第三产业为47%。而我国这一层次的技能人才比例则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职工文化程度抽样统计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在整体中的占比为32.6%。而“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何文芳)。

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和行业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对此,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已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二)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途径。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据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院校培养的途径不占主导。主要因为:一是过去我国多数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或技工学校,这类教育组织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本企业的人才技术提高培训任务;二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岗位养成、岗位积累和岗位个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师带徒”的传帮带的方式,实行生产与训练一体化训练,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开展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研攻关实际紧密结合,这种应用研究型的培养模式更适用于企业需求,可以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著名的宝钢企业集团建立起了宝钢教培中心和宝钢技工培训中心作为本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面对当代钢铁生产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新型培训模式“三合一高级技能班培训模式”,即“以国家大专学历框架为基础,以高级工培训与鉴定为主线,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本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三合一高技能深化班,实现从高级工到技师的人才培养。但企业毕竟是一个生产实体,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标准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依靠企业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技能型科技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系统化、规模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的优势与资源,是尽快满足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一条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特别是从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来看,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重要。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中级技能人才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完成,德国的师傅学校(工长)就是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然而,由于中断工作去学习或业余学习对于多数人来讲勉为其难,这就造成这一模式逐步萎缩,高技能人才主流培养途径逐步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取代。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方法、手段的进步,也为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事实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据估算,2001年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5000多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学校共培养2000多万名毕业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99-02

南宁学院历经28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万人、千亩、本科”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到本科院校的转变。作为新升本的高等院校,南宁学院走什么路、怎么走,成为了学校重点考虑的问题。经过学校不断地论证,南宁学院决定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力推的区别于学术型、基础型的本科新类型,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处于职业教育的高端位置,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它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应用技术大学较之传统的本科院校而言,它对师资队伍的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具备相应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职业技能及掌握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本领。而要建设这样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就目前南宁学院的师资队伍现状来说,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宁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及措施。

一、南宁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率低。受自身历年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及办学经费等诸多因素限制,南宁学院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结构层次的发展上均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轨道交通、会计等热门专业教师缺口相当大,个别专业生师比严重失调;同时,呈现出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均不合理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中年人才断层,“双高”即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比率低。

1.从教师数量上看,南宁学院现有教师600余人,学生规模13000人,生师比为21.67∶1,离教育部对生师比17∶1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占教师总量的61.8%,而年龄在36~45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仅占教师总量的20.5%。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人才断层的问题。

3. 从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双师型”结构上来看,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18.64%;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含在职研究生班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20.58%;“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5.30%。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受教师不足的限制,老师忙碌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于学习提高,难以开展研究工作,呈现出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获得教学成果、省部级科研项目很少,而部级项目更是未有零的突破。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自2010年以来,南宁学院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仅47项,获资助资金总额仅67.7万元,可见,南宁学院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十分薄弱。

(三)师资队伍中缺乏学科带头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南宁学院拨尖的专家、学者稀少,学术梯队还没有形成。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为适应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学校近年来招聘了大量应届本、硕士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从高校直接走进了高校,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市场的需求,无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

南宁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以上问题,将成为它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道路的瓶颈,因此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二、对策

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有其独有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协调合作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学校应紧扣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这一素质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可从改变引进人才的方式和完善相关制度入手。

1.在引进人才的方式上,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改变学校原来只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招聘启事后等待应聘者来应聘的做法,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组织相关人员走出去,到国内高校聚集的地方,参加当地的人才招聘会,特别是研究生专场的招聘会,广招人才;并有针对性地深入到高校中招收人才。同时,抓好“骨干教师”引智工作。主动在同类院校或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中招纳学校急需的人才,并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或充分利用南宁市批准学校使用10个人员事业编制这一政策,将这些人才吸引到学校中来,以充实学校的人才队伍。

2.建立柔性引进人才相关制度,柔性聘请各类人才。作为民办高校,柔性聘用各种人才既是弥补学校教师队伍不足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柔性引进人才的相关制度,柔性聘用各类人才加盟到学校中来,从而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充分利用威宁公司及东盟投资区等大型企业、行业的有利资源,聘请这些大型企业中专业职业技能强, 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广西、南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情况的, 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门技能人才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其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人员,以兼职的方式来校担任兼课教师、兼职教授,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再次,聘请一些离退休的高层次人才来校任全职或兼职教师,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及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等工作。

(二)立足内涵发展,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努力优化教师结构。针对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双高双低”(即年青教师、本科学历比重高,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的情况,学校应大力培养现有的青年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专业职业技能等各方面各层次上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培养青年教师,着重启动并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程。

1.启动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工程。把35岁以下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工作放到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学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鼓励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如考虑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学费津贴等,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及本单位师资队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派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从而有力地推动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2. 启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入校后,在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对所有新聘教师实施“导师制”,即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指导他们听课、备课、讲课, 带领他们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使他们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生力量。

3.启动“职称申报重点帮扶对象”工程。学校根据教师的学历、教学、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并结合教师自身工作的实际表现,确定职称申报的重点帮扶对象,特别是对扎根在一线工作、甘于清贫、热爱学校、干实事、有成就、业绩多的教师采取重点帮扶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培养,推动其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确保他们能尽快晋升到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4.启动“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参与企业相关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中掌握新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了解社会、市场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二是加强校内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对教师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鼓励各教学单位按学科专业相一致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合作,如与企业联合申报横向课题研究,使产学研得到有效结合;再如指派相关教师到企业,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开发研究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同时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前沿。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的各类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试,学校则从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及考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技能水平。

(三)狠抓教学与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没有科研的教学,只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无法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没有教学的科研,就会脱离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无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偏离办学的终极目的。为此,学校要营造“全员参与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制定与学校实际相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激励政策,与此同时,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促使他们力争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深入开展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为适应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学校要深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加快改革的步伐,努力创新相关制度及机制,为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加强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制度建设,并将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意识、岗位职责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以此将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上来。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是孕育高校灵魂的过程,它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学校应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主置及其紧迫性,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子,为建设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西、为南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立青,吴晓燕.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1)

[2]凤鹏飞.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上)

【基金项目】2012年度南宁学院(原邕江大学)校级科研课题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