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走月亮课文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2-27 23:30:20

走月亮课文教案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1

“天渐渐地黑了,星星出来了,还有谁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咦,怎么我走到哪里月亮也走到哪里?我停了下来,恩?月亮也停了下来?有个小朋友把这个奇怪的事情写进了歌里面呢!”我清唱起《月亮婆婆喜欢我》。

“你听到了什么?”“月亮婆婆。”“喜欢我。”“我走他也走。”“我停他也停”……孩子们大致把歌曲都说了出来。

清唱,连带着动作!唱着唱着,我突然感觉到,动作和歌曲的一种融合,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有自己能够感觉的一种体会。尤其是那“撒下月亮把我摸”的动作:双手先摸脸再向上伸拉到伸直。孩子们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投入。居然就那样自然地清唱了好几遍,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花样和变化,只是就那样唱着,感受着那种温柔的曲调。什么样的提问都会打破这种气氛。

我一口气没接好,孩子们接上去,唉!我们就自然开始了分句唱,我做月亮婆婆唱前半句,孩子们唱后半句。又这样接唱了好几次,我才开始弹奏钢琴让他们和着琴声开始唱。

第二个“我停他也停”的“停”和第一个“我停他也停”的“停”音调不一样,一个是“1”,一个是“2”,和孩子们反复唱了几次,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做月亮婆婆,进行完整的表演唱。

活动似乎没什么环节就结束了,没有刻意做什么游戏,也没有什么有针对性的提问,更没有给孩子们表演傣族舞,但却感觉自己和孩子们都融入进了这首歌曲。活动似乎是一种即兴的创作,而不同的活动似乎又有不同种类的即兴创作,比如活动中某一个灵感的出现,生发了一个新的活动环节或者游戏,比如昨天语言活动中的想象游戏;或者是活动中突然感受到与文本的融合,进而感染并影响了孩子的感受,彼此沉浸在表现文本的意境里面,比如这首歌曲,不是示范唱,不是提问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而是彼此就能够意会到的歌曲的温柔、温暖意境,彼此用声音和动作共同表现和表达,并彼此沉浸在这种表现、表达的舒畅里面。

上了这么长时间的课,这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找到了那种彼此融洽的感觉,因为这首《月亮婆婆喜欢我》,突然我就发现,我看他们的目光不一样了!

附原活动方案:

月亮婆婆喜欢我

重点领域:音乐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温柔、优美的旋律。

2.根据图谱的提示,尝试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歌。

3.感受被他人关爱的幸福,知道感谢他人。

活动准备:

1.月亮婆婆头饰

2.音乐cd。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月亮婆婆,与幼儿共同游戏,帮助幼儿熟悉歌曲和歌词。

(1)师:到了晚上,月亮婆婆就会洒下月光,和小朋友做游戏。现在,我来当月亮婆婆,我们一起玩“月亮走我也走”的游戏吧。

教师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念歌词: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同时带着幼儿用手指在腿上做走走停停的动作。

(2)教师清唱歌曲,然后提问:月亮婆婆是怎么喜欢小朋友的?

(3)教师一边带幼儿学唱前两句歌词,一边带幼儿做与歌词相应的动作。

(4)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幼儿欣赏,再一次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歌词内容。

2.幼儿完整地学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1)引导幼儿跟着钢琴伴奏学唱歌曲。

(2)引导幼儿观察脚印图谱,根据图谱的暗示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

师:刚才你们感觉歌里哪儿唱得最温柔?哪儿像是做游戏?温柔的地方可以怎么唱?做游戏的地方呢?

教师指图,幼儿用连贯和跳跃两种方法演唱。

3.幼儿欣赏教师表演傣族舞《月亮婆婆喜欢我》。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月亮婆婆喜欢我》,是一首有着傣族风格的歌曲。傣族人能歌善舞,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唱歌,老师表演傣族舞给你们看。

动作建议

“月亮婆婆”:双手上举做昂望状,身体左右摇摆。

“喜欢我”:双手抱臂、身体左右摇摆。

“洒下月光”:双手边抖动边下降。

“把我摸”:先双手指自己,然后右手先摸脸再向上伸拉到伸直。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2

一、抓好新课预习环节

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新课的预习,没有预习是不行的。预习是课堂的预热阶段,没有预习,高效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的。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应由原来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首先,教师要在学习前一天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给学生设立好预习的目标,并且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人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如,在教学《望月》这篇课文前,我布置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预习课文,学生在认真预习的情况下,读正确生字词的读音,读通顺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用符号标出自己疑惑的地方等。这样,在教学中就能轻松、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用心预设,构建诗意课堂

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诗意语言风格的教学特色,努力构建一个诗意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我”眼中之月,诗人眼中之月与小外甥眼中那充满奇妙幻想之月。教学“我”眼中之月时,重在朗读、感悟文中语言的美,在读中渗透品词的训练,体会月的安详、月的恬静、月的灵动……教学诗人眼中的月,重在积累与吟诵,从一首首嵌着明月的诗句中感悟出月亮在诗人眼中充满着丰富的情思,体会月光中蕴育着诗人的惆怅之感、诗人的身世之叹、诗人的爱慕之情……沐浴在《春江花月夜》幽雅、古朴的曲调中,师生共同有感情的吟诵有月的诗,不只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也创设了月下对诗的意境,用诗与音乐滋润着课堂,滋润学生的心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品读“忍不住”、“偷偷的”等多情而富有意趣的词,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可爱和他那丰富奇妙的幻想。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诗的韵味,感悟出课文那充满诗意的文字美,同时也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自己眼中的月像什么?从而进行月的儿童诗创作。最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眼中会不一样呢?”认识到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轮什么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心中的月。

三、探究新知,让课堂更精彩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要不失时机地创境设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始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锻炼,获得提高。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质疑中学习。二是巧设疑问,激发联想。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

1.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望月》一课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见到‘望月’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同时质疑:“这篇课文作者欣赏月亮而想到什么?”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地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跃,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课堂阅读的认知冲突,并创设相应的阅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

2. 品读课文,讨论解疑。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深度时,老师要适时指导,帮学生把理解引向深入,点在要害处,引在关键时,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情绪中自主合作学习,阅读的兴趣就会更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授《望月》一课时,在品读体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详,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月亮的多情,在迁移想象中放飞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诗句积累、品析研读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感”而“悟”,由“悟”到“读”,到“背”。

四、课外拓展,延伸教学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3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精美散文《月迹》(现收录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无疑可以给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弟弟和三妹在奶奶的引导下寻月赏月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追求美探索美的热情。不过,在笔者看来,把它看成一堂绝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似乎更为贴切。“中秋的夜里”,奶奶出来赏月的目的(即这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奶奶童心未泯,爱美、爱赏月,更爱陪孩子们一起赏月。通过此次中秋赏月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自己的心情并以此影响孩子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通过帮助孩子更好地赏月,给孩子们增添更多的节日乐趣;寓教于乐,借中秋赏月,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孩子们的智慧和美德等。从文章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也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要教学目标)应是后两个。读了这篇课文,令笔者感到特别新奇的是文中奶奶采取的别具一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那么,文中奶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揣摸、学习和借鉴的呢?它们又有何与众不同的特色呢?

奶奶十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别是在启发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这就说明好奇心在孩子们求知学习中实际上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主要来自于好奇心。所以高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特别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奶奶就是这种十分注意激发、保护和利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来教学的高明教师。比如寻月开始的时候,奶奶之所以带着孩子们“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给孩子们讲故事,就是因为奶奶十分了解“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同时,奶奶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在开始赏月之前就情不自禁地跑到屋外院子里从而影响他们赏月的心情,更是为了通过让孩子们首先从屋内看“竹帘格儿”里会跑的月亮这一神奇的情景,来激发孩子们探究月亮的好奇心。当然,就讲故事而言,那只不过是奶奶为了吸引笼络孩子们和自己一起赏月而故意施用的一个小小手段而已。这里,“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一句中的“突然”一词更是生动传神地揭示了奶奶讲故事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奶奶知道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奶奶也是非常善于讲故事的;另一方面对奶奶来说现在讲不讲故事并不是很重要的事,引导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好地赏月才是奶奶此行的主要目的。

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对孩子心理的准确把握绝不仅仅体现在对好奇心的巧妙利用上,更体现在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奶奶始终都能和孩子们保持着心理上的高度一致,几乎达到了和谐共振的默挈程度。

须知,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的心理是经过了一个急切(堂中盼月)——惊喜、失望(镜中看月)——嫉妒、争执(院中望月)——“越发觉得奇了”(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都觉得满足”(沙滩议月)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而敏感的奶奶对此完全是感同身受。也正是由于奶奶在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始终和孩子们保持着这种心理上的高度一致,所以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与孩子们所进行的课堂对话就不像一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搞的那些对话那样离心、浮华和低效。正是在奶奶与孩子们所进行的完全贴心的对话教学的深刻影响下,孩子们的想象力才得以腾飞起来,而且是越飞越高。即经过了“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奶奶善于为孩子们的赏月、寻月活动搭建平台,尤其善于为孩子们的赏月、寻月活动营造自由轻松温馨浪漫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就写奶奶在中秋之夜,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准备一起赏月。起先是一起“坐在院子里盼着月亮”,但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于是我们“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为何这么早早地带着我们几个小孩来赏月,以至于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最后逼得我们没法只得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听奶奶给我们说故事?奶奶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长者,应该说中秋的月亮晚上什么时候会出现,她自然比谁都清楚。笔者想,她之所以来得早,除了上面所说为了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一目的外,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赏月、寻月活动开始前先熟悉一下院内外的环境,并在听奶奶说故事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由轻松温馨浪漫的气氛,从而为下面孩子们忘情地赏月、寻月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学记》上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引导孩子寻月赏月的整个过程中,奶奶可谓匠心独运,循循善诱,她非常善于围绕活动主题以及教学目标将众多的活动项目有机地串联起来,一步步、一层层引导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走进了自己早已预伏的目的地——以景育人。比如她引导孩子们赏月的第一个节目定为镜中看月,既突现了月亮的神奇(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又表现了月亮富于变化的特点(月亮仿佛“是长了腿的”:—白道儿—半圆—满盈—又亏了—缺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这实际上就为下文写孩子们由屋内到院内再由院内到院外直至河边沙滩地进一步的寻月赏月活动作了铺垫,那真是月亮走,孩子们也跟着走,而且是越走越觉得月亮神奇可爱。特别是文章中间所写的几处赏月环境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更是显得特别富有诗意,既自然含蓄又大胆巧妙。比如由院中桂树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桂树(此为相似联想),又由神话传说中的月宫桂树联想到月宫中的娥(此为相关联想),又根据月宫里桂树配长娥推想出三妹就是嫦娥(此为相关联想),又由嫦娥把持月宫进一步推想出今晚的月亮为三妹专有的假想结论来。

就拿在上面那个“院中望月”的故事来说吧,为了突出孩子们对中秋月色的陶醉,文章开始描绘的那个院内月照图其实已经隐含了孩子们混同人间生活与月宫生活的意思。可是当他们抬头看到“月亮正在头顶”的情景,刚才产生的那个朦胧的幻觉一下子又似乎减淡了许多。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又从月亮里“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于是他们就问“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奶奶赶紧抓住时机给孩子们讲了一则月宫中有桂树的故事,接着这些富于幻想的孩子们便将院中的桂树和月宫中的桂树很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可是后来这个联想又突然中断了。怎么办呢?奶奶的办法就是由月宫中的桂树引出月宫中的主人嫦娥来。于是,孩子们又由月宫中美丽的嫦娥联想到了身旁的三妹。接着三妹的一句话“月亮是属于我的了!”更是引发了大家挣月的强烈兴趣。奶奶最后则通过给每人斟酒的方式巧妙平息了这场争执。这一部分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诗情画意,孩子们活动得也是其乐融融,审美想象力和好奇心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激发。正是在被奶奶激发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这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不仅提问题积极主动,想问题的思路开阔而富于灵性,并且自始至终都处于奶奶的掌控之中(这就是说,学生学的思路和教师教的思路已完全自然地融合为一了),而且所提问题数量多质量高,大的方面完全符合奶奶课前的教学预设,小的方面课堂生成更是精彩不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现在的好多语文综合实践课上不仅大多数问题不得不由教师向学生主动提出来,而且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真正愿意积极主动思考回答的也并不是很多。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奶奶的教学就是这样的成功教学。奶奶的教学艺术水平恐怕只有教育大师才能企及。

多数语文老师上综合实践课一般是在课前先让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分组完成搜集资料等工作,真正的课堂则完全成了学生的汇报展示课。当然,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上法,而奶奶“导演”的这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则完全不是这样的上法。除了赏月前的心理准备,她没有在课前让孩子们做其他任何的准备。课堂上更是完全由孩子们根据自己各自的兴趣爱好在野外完全开放的自然条件下,自由开展他们自己喜欢的各种有益的综合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生命状态,既是纯自然的又是极其生动的,而活动的最后结果则是完全实现了他们所有的预想目的。所有的活动都是真正由孩子们自主合作完成的,孩子们完全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所以本节课才被她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学课。活动中,她虽然参与其中,但她却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替孩子们做任何一件寻月赏月的活动,奶奶更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说那么多“指导性”的费话(事实上作为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长者,孩子们在中秋之夜所看到的所有奇特的月景,奶奶其实是早就非常熟悉了,并且她所知道的神奇月景一定比文中介绍的还要多得多),她说的话很少而且都很精,并且多是一些激励引导性的话,比如:“月亮进来了!”;“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奶奶执教的这节以中秋寻月赏月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奶奶非常善于寓教于丰富多彩的审美娱乐活动之中,并且孩子们赏月、寻月活动中提出的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无不是让他们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探究之后由他们自己水到渠成地完成的。而且奶奶还特别注重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个性参与和独特体验,所以不同的人通过此次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的最终感悟是不一样的。

弟弟:“月亮是我所要的。”此句意为有志者事竟成。妹妹:“月亮是个好。”此句意为世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或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此句意味着人类是完全可以认识和征服世界的。

奶奶:“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此句意为美无处不在,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奶奶:“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此句意为美应属于大家。

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的整个过程中,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丝毫没有长辈的架子,她完全是怀着一颗巨大的童心与孩子们平等友好地相处,她在文中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洋溢着她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比如“杯中见月”一节。当其他孩子因为三妹以月宫嫦娥自居独占月亮而嫉妒和争执时,奶奶没有一丝的埋怨和责备,而是“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然后用充满慈爱的柔和语气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的这一举动不仅显示出超凡的智慧而且更表现出她对每一个孩子拳拳疼爱之心。

奶奶充分信任每一个孩子,她既敢于鼓励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自求真知,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能力,又特别重视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自由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质疑能力。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沙滩议月”。这里有“我”的发言:“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话语中对月亮充满了探索的热情。有弟弟的发言“月亮是我所要的。”稚嫩的话语显现出对月亮的迷恋和喜爱。有妹妹的发言“月亮是个好。”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听了他们的发言,再联系奶奶说过的话“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越发感到弟弟妹妹的聪明可爱,更感到了奶奶的无私和博学。“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最后一句显然是“我”在与同伴议月的过程中听了大伙发言仰望天上明月后灵感的升华,更是文章最后的点睛之笔。

奶奶在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她从来不像某些教师那样每次都用明明白白的实答案做答复,而是每次都用更能激发孩子更大想象力更强好奇心的虚答案来答复。这就使孩子们在得到一个答案后马上又会很自然地产生更大的疑问和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奶奶回答的问题越多,孩子们紧接着产生的新问题也就更多。比如,“我问:‘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一句中奶奶为何不依据天文学知识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们月亮上其实只有石头,而是根据院中有与月宫桂树同名的桂树的环境特点,并利用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把这一回答改说成“是树,孩子。”因为如果像那样如实回答的话,那就会彻底扼杀孩子们探寻未知世界的想象力和所有可能引起质疑的可能;而下文所写的孩子由月上的桂树想到身边庭院中的桂树,又由两棵桂树的相像自然衍生出天上人间生活幻化为一等的新奇联想,自然也就无从产生了。

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奶奶还特别善于运用精巧的构思从独特的思维角度出发将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因地制宜随时随地拿来为实现她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利用“窗帘儿”让孩子们看到了月亮的升降移动;利用“院中央的桂树”唤起了孩子们对神话中月宫生活的向往,赋予了周围环境更多的神秘色彩,以至于孩子们感到天上人间仿佛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地上哪是月宫;利用杯中的甜酒巧妙化解了孩子们争抢月亮的矛盾等等。最后,“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应该说在中秋之夜孩子们之所以能欣赏到一个又一个神奇美丽的月景,这与奶奶帮助他们巧妙地选择欣赏时机特别是欣赏角度其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赏月的特别角度的选择又是与奶奶还特别善于选用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有很大关系的。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4

一、针对幼儿的展示行为

案例:

孩子们都在自由练习拍球,明明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我一口气能拍50下了!”老师笑着伸出大拇指:“你真能干!你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拍着球走。”明明高兴地去练习拍球走了。

分析:

由于幼儿遗传基因及后天教育环境不同,其发展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其次,要为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从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回应可以看出,“你真能干”这句话,是教师对明明的赏识和鼓励。“一口气能拍50下球”是明明能够独自完成的水平,无论“一口气拍50下球”在班级幼儿中处于什么水平,老师都为其“提供了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了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还在明明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了新的目标――拍着球走,并用鼓励、期望的语气和神态激发幼儿继续努力。

二、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案例:

午饭时间,最先吃完饭的丽丽在教室里乱转,她忽然对旁边的老师说:“老师,旺旺把馒头扔到了垃圾桶里。”老师对丽丽说:“你去那里看着,看还有没有别的小朋友扔馒头。”然后,老师又对全班小朋友说:“今天的饭真香,小朋友应该把饭吃完,乱扔馒头多浪费啊。”

分析: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告状行为作为由幼儿主动发起的师往活动之一,可谓多如牛毛。幼儿的很多行为有重复性,如果教师一件件去核对,然后分别去找幼儿谈话,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一些无厘头的告状行为,不是急需解决的或没有太多教育价值的,老师可以通过转移幼儿注意力、对告状的幼儿提出新的小任务、让孩子们自己监督管理来等方式解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本案例中,教师针对丽丽的告状,没有立即查找到底是谁扔了馒头,因为那会影响幼儿吃饭的情绪,而是通过给丽丽分配一个力所能及的任务――“看还有没有别的小朋友扔馒头”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又通过简单的提示,告诉幼儿扔馒头是不对的,并引导幼儿把饭吃完。

三、针对幼儿的求助行为

案例:

“老师,我衣服后面的扣子开了。”月月对正在给其他幼儿梳头的老师说。老师说:“你看,老师现在正在帮琪琪梳头,怎么办呢?”月月想了想,转头看其他小朋友。老师又说:“我建议你去找个小朋友帮你扣上吧。”月月走到好朋友文文身边说:“文文,帮我扣上扣子吧?”文文帮她扣上了扣子。“谢谢。”月月对文文说。老师笑着对月月和文文点点头。

分析:

幼儿的求助行为是教师为幼儿创设同伴交往的一个好机会。合理利用这个教育机会,可以适度减轻教师的压力,更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向外界求助来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月月的求助行为,老师不是亲自帮她扣上,也不是让一个幼儿直接去帮她扣,而是给她一种建议:找小朋友帮你扣。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问题解决之后,老师又“笑着对月月和文文点点头”,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

四、针对幼儿的指责行为

案例:

老师在洗碗,恰巧旁边一个水龙头一直滴水。一个幼儿走过来,一边关水龙头一边说:“老师,我们要节约用水的,对吧?”老师忙说:“对不起,老师真的没有注意到呢。不过这个水龙头关不紧,我们去找个盆子接着吧,接的水可以用来洗东西。”

分析:

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答应幼儿的事一定要做到、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等。教师也会疏忽大意犯错误,也可能会遭到真诚直率的幼儿的指责。在遭到幼儿的指责时,教师首先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立即改正,切忌在遭到指责时为自己的不当言行一味辩解。因此,平等面对幼儿,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要在心理上把幼儿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承认幼儿与我们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五、针对幼儿的倾诉行为

案例:

星期一的早点时间,明明对正在发放早点的老师说:“老师,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玩了。”老师停止发放早点,看着明明笑着说:“那你在动物园里都看到了什么?”明明说:“嗯……动物园里有好多人,我看到了猴子、大象、狮子,还有鸽子。”老师说:“动物园这么热闹啊!你一定玩得很开心吧?”“嗯!”明明笑着跑开了。

分析:

在师流中,教师往往是主动的教育者、计划者,而幼儿多为被动的被教育者、服从者。正因为这样,教师才更应“关怀、接纳、尊重儿童的想法与感受”,更应该“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老师有时候正在忙,可以这样告诉幼儿:“老师现在很忙,一会儿再告诉老师,好吗?”切忌斥责和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样的表现会扼杀幼儿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倾听幼儿的心声是拉近师幼心理距离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师幼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动机更强,效果更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幼儿年龄小,碰到难过的事情时,往往会先表现出沮丧的样子或直接哭泣,这需要老师在发现幼儿的反常情况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六、针对幼儿的炫耀行为

案例:

周一早上,美美一来到幼儿园就伸出脚说:“老师,看,妈妈给我买的新鞋子。”老师说:“真漂亮!妈妈为什么给你买新鞋子呢?”美美说:“因为我过生日。”老师说:“过生日妈妈给你买新鞋子,说明了什么?”美美想了一下说:“妈妈很爱我。我也爱妈妈。”

分析:

一些幼儿有了新的衣服、玩具等,会先想到幼儿园去炫耀一下。幼儿的这种炫耀,其实是想得到别人的赞美和羡慕。但是,作为教师,要合理引导幼儿的炫耀行为,避免在班级中形成攀比之风。案例中的老师,先肯定幼儿的新鞋子“真漂亮”,满足了幼儿希望得到赞美的心理,同时及时引导幼儿体验妈妈对她的爱。其实,作为教师,在言谈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教师夸赞幼儿“你的衣服真好看,老师也想有一件”,别的幼儿听到后可能就会要求爸爸妈妈也给自己买新衣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因自己无目的的夸赞造成幼儿的攀比心理。

七、针对幼儿的亲近行为

案例:

课后放松时间,明明过来搂住了老师,把头贴在老师身上说:“老师,我可喜欢你了。”老师也搂住了明明,笑着说:“你今天上课表现不错,发言很积极。”其他几个幼儿见了,也过来搂住了老师,老师也一把搂住他们说:“蓝蓝,你上课有点不太专心呢,一直在玩儿,这样可不行。”“蓬蓬今天也有进步,吃饭不剩饭了,继续努力!”……

分析:

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积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和幼儿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这样,幼儿主动和教师亲近的行为便会增多。幼儿和教师的亲近行为对教师和幼儿都是很有意义的。幼儿会拥抱老师、为老师搬小椅子、主动给老师捶背等,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幼儿的可爱、懂事,体验到做幼儿教师的幸福,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幼儿和教师亲近的时候也是很好的教育时机。身体上有接触,情感上更近,在这种充满爱的气氛里,教师的评价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八、针对幼儿的赞美行为

案例:

老师穿了一条粉色的新裙子,一走进教室,孩子们就欢呼起来。琪琪说:“老师真漂亮!”又有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地说:“真漂亮!”“我妈妈也有这种粉色的裙子。”……老师说:“谢谢你们!你们觉得老师的裙子哪里漂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颜色漂亮。”“袖子上的花边漂亮。”“腰带漂亮。”……

分析: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5

我们学校在中心校娄xx校长的引领下,自20xx年7月我们与“新教育”结缘,已历三年,三年的坚守,三年的执着,一路走来,xx二中师生体验到了“新教育”的魅力,感受到了“新教育”带来的生命的感动。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从以下两点向领导和老师汇报。

第一、根据“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结合我校实际,进行了我校的“六大行动”。

1、“用阅读点亮梦想”

从2013年,就开始大力推进“书香教室”活动,每周两节,风雨无阻。以经典为伴,与大师对话,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打底色。使学生养成多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每班200本书,放在图书角,有详实的借阅情况记录,每班每周两节读书课,由班主任负责,进行阅读指导,由教学口检查落实,并通报检查结果。

2、“聆听窗外”

12月12日,在中心校娄校长带领下,我们学校六九两个级段36位老师早上5:30出发,驱车百里之外到扶沟县第一初中学习参观,早上7:30到达扶沟县第一初中,先听取了扶沟一初领导的相关介绍,然后30多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分头深入班级认真听课,课后与执教老师认真交流。一天的学习,老师收获满满,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工作热情,改进和提高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师生共写”

要求学生每周写五篇日记,并且每周每班上交三篇优秀习作,上传学校“新教育”主题帖上,通过写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老师学期末写出工作总结,存入教师个人档案。

4、“四育并举”

每学期初,学校进行“四育并举”活动,重点加强了“礼仪”、“感恩”、“责任”、“卫生”教育,“四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素养,营造向上、向善、文明的校园文化。并通过“四育并举”安排“学生四个一”活动。

由纪律口负责检查、评比,在校领导的落实和班主任的明确具体要求下,强调了习惯,抓出了实效,这项活动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5、 “每期一事”

我们根据“新教育”的“每月一事”,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每期一事”活动。学校党支部、团委在12月23日,组织了全校教师“同心向前”趣味活动。12月15日,举办“学会感恩,我们在行动”感恩演讲会,12月17日,举办了第四届校园集体舞比赛,在班主任的认真组织下,学生积极练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 “每期一事”是孩子们生命拔节的舞台,是孩子难忘的经历,用活动擦亮他们,使学校生活不再平淡,让学生毕业后,不会忘记在这所学校度过的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曾激动过他灵魂的元素。

6、“周周成长课”

根据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我校通过借鉴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的一门“周周成长课”,来进一步打造德育课堂,真正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每周一升国旗后20分钟,单独设课,用主题引领,以话题切入,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小话题,配套有写本《成长明白本》。各班有自己的成长口号,由学生主持,课前全班学生高喊三遍,每班由专人做好每节的成长课记录,每月班主任整理一个成长课优秀案例。并学校制定了“周周成长课”方案,配有成长课话题,由党支部负责检查评比,并通报结果。

让学生在思与悟、写与说的过程中历练思想、内化品质、锻炼口才,做最好的自己。

“周周成长课”既是德育课,又是智育课,更是素质养成课,小舞台,大精彩!周周成长课,丰富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内容,唤醒孩子们的生命尊严。

学校每学期从“四育并举”的(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卫生教育)到“国旗下讲话”、“用阅读点亮梦想”、“聆听窗外”、“师生共写”、“每期一事”“六大行动”,再到今年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偏差,新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周周成长课”,我们用这些教育行为践行“新教育”的思想灵魂,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走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近四年连续获县“中招质量”先进学校,2016年5月获县“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学校也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使得我校的生源有增无减。

第二、作为校长,我一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6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贾汪中学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人生预备教育”的办学目标,根植校本创特色,立足本位求发展。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艺体教育为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徐州市“体育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群体”等荣誉称号,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研究基地”。贾汪中学以卓著的办学成就,成为徐州乃至江苏教育的知名品牌。

调整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

贾汪中学始建于1957年8月,半个世纪间,校址三迁,校名四易。2001年8月,贾汪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将原徐州市二十一中并入原徐州市十一中,并改名为江苏省贾汪中学;2005年8月,因布局调整,原大泉中学高中部并入;2006年1月,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晋升省三星级高中。近半个世纪的经风历雨,革故鼎新,学校规模不断壮大,现已发展成为占地105亩,绿化用地面积为21331平方米,拥有55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2835人,教职工256人,成为一所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师资雄厚的现代化名校。

德艺双馨打造优秀教师群体

办一流教育,需要一流教师 几年来,贾汪中学倾力打造一支身怀绝技,教有所长,兼具理性与个性,灵性与善行的教师队伍。学校扎实推进“青蓝工程”,落实“一徒多师”的带教模式,通过“亮相课”“研讨课”等形式,加强对新教师的锤炼与培养。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借用区内外名师的智慧点亮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并通过与南方名校的合作以及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兴起了一阵教研之风,96位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国家、省、市、区级的立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贾汪中学逐步建立健全新课程的实施、开发、管理、评价及反馈机制。制定了《贾汪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贾汪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标准、内容和方法的认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学―导―探―练”教学模式基础上研发的“情景―对话―探究―创新”“主体性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倡导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与“学”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品质,创造出提高学生开拓知识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推陈出新,打造良好校园文化

贾汪中学充分利用校园围墙和操场墙面的有限空间进行文化景观设计。师生亲手创建的“精品校园文化墙”别具特点;教学楼和科技楼走廊内悬挂“凡人名言”、警句、书法、美术作品;教室外墙的班徽、班风设计更是各显风格。此外,学校还通过营造宁静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展示生命文化的教育力量。2010年贺敬之先生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与“枫杨文学报”校园报名。著名诗人、剧作家柯岩把自己的作品《,你在哪里》《寻找回来的世界》等赠送给学校图书馆。校外校内各种文化景观融为一体,彰显出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和浸润着莘莘学子。

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贾汪中学持续推进以“以学促教,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育人机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确立了“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常规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抓起,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充分利用、整合校外和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德育教育方式。淮海战役纪念塔、贺敬之文学馆等已成为学校德育基地。学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富有成效的活动。另外,学校还积极与企业、部队联系,建立了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特色培养,独树一帜育英才

注重学生特长发展,艺体特色历久弥新。贾汪中学认真贯彻落实高中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开好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要求学生做到人人参加一项文体活动。学校专设了四个体育艺术特长班,为特长生的发展创设广阔空间,提供优越服务。学校与徐州市体育局“体教结合”,建设了部级“青少年竞走训练基地”,现各项训练活动已全面展开。竞走队在2014年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上获得了7块金牌,多人次获得全国竞走冠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学校学生表现不俗,多名学生被北京体育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录取。近年来,贾汪中学为高等院校输送了近300名高素质艺体人才,被授予徐州市“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学校”。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7

一、在“意外”出现时引领生成

在动态的语文课堂中,尽管教师课前能预备好不同的教学预案,但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诸多意外情况,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巧妙引导,寻根究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不断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以笔者教学《小巷深处》一文为例,正当我与学生热情畅谈“母爱”这一话题时,突然一位送雨伞的学生的家长“闯进”教室,带着对女儿微笑的眼神,轻轻地说了声“路滑!当心!”放下伞就走了。原本为家长的无礼打乱我正常的教学秩序而生气,但转念一想与其大声批评,让彼此心情不爽,不如顺势而导,捕捉这课堂“意外”。于是笔者急中生智,设计了一个“爱心是___,让孩子____”说话练习。没想到引发了一句句精彩生成:“爱心是母亲的一把小雨伞,让孩子免遭风吹雨打”;“爱心是母亲的一个眼神,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母亲的一句话,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温暖”等等。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善于机智把握课堂意外的教师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者能机智把握课堂意外,智慧引领生成,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激荡。

二、在多元解读中引领生成

所谓“文本解读”是指在不同思想意识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生长点、突破点、延伸点及新的教学程序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读者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但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多元解读,从而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创新思想火花的迸发,促进学生的成长。

例:教学《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教者出示问题:“为什么说请求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是慧心未泯呢?”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本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拥有了月亮,她反倒“紧张不安”了。具体可从“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等词句可以看出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她喜爱月亮,追求月亮就是自己的理想。那么,得到了就不应放弃,即使心里有所不安,这也是为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想,她现在的关键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的过程就是他们融入社会、感悟人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三、在思维争辩时引领生成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引发思维碰撞,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创新欲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当课堂中的学习观点出现分歧时,教者应及时关注,有效调控,引领生成。

例: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分析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惜别恩师时的语言――“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一句时,许多学生认为这是鲁迅在撒谎。围绕这一问题,学生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此时教者面带微笑,出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1)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是撒谎;鲁迅是在撒谎,可他为什么说谎话呢?(2)他的谎话和一般谎言有什么区别呢?如此点拨,学生明白了这是鲁迅在安慰老师,是他的“善意的谎言”。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探求生活中的“善意的谎言”。生1:在人们请客赴宴、出外旅游等生活的角落里到处都有“善意的谎言”的影子。生2:安慰病人需要善意的谎言。生3:人与人之间缓解矛盾、消除摩擦、避免隔阂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求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其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具有一定的丰富含义。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的思考力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为教学背景,以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课堂活动为主要教学策略,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杰.《课堂: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8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学 尝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50-0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使地理教学焕然一新,让平时的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又能让我们的学生应试胸有成竹,使地理教学这门艺术不留遗憾,独具魅力?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以下是我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地理创新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尝试一: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必修一“月相”这一内容,是作为课外活动要求部分。在课堂上,我针对该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亮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大多数同学来自乡镇中学,地理基础较差,所以很多同学顿时感到很迷惑。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好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天气晴朗的农历上半月上半夜和农历下半月下半夜观察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亮面的朝向,然后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观察,大多数学生能直观地发现:农历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可见,月亮在西半天空,亮面朝西;农历下半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月亮在东半天空,亮面朝东。有几位同学经过合作,用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他们对月相的观察结果(如图),很有创意,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好评。

教学反思:月相的变化这一地理规律比较抽象,如果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观察实践,而是直接由老师来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月相变化规律,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不必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尝试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着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指导高一(2)班某小组确定的《墨江河水质污染问题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很受启发,并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在结题过程中撰写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课题报告。

此外,我还与学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调查学校家属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对实践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材料,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及新的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尝试三: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充实教学内容,活化地理课堂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9

一、 媒体展示要渲染文化氛围

新课改以来,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有效推进和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播放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呈现直观形象的画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达到“入境始于亲”的目的。同时,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画面还能把学生迅速带入一种和谐、优雅、静美的文化氛围。但教师在选择音乐和画面时,要考虑到与课文相通,把音乐语言、图画语言与文本语言沟通起来,创设学习情境,渲染文化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三度把阿炳的二胡演奏曲运用到教学之中就是经典的案例。新课导入,让乐曲走进课堂,用那扣人心弦的音乐渲染了一种凄凉凝重的文化氛围,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了;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让乐曲走进文本,感悟乐曲的委婉连绵和升腾跌宕,感悟阿炳的不幸与抗争;结束拓展,让乐曲走进学生的心田。多媒体的运用有效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深刻感悟到苦难也能成为巨大的财富,这就是流淌在课堂上的文化。

流动的语言演绎成立体的画面,文本意蕴有它内在的规定性和模糊性,文本价值最大限度的释放,靠的是教师的价值引领。媒体的介入为引导、打开提供了一条比较合适的路径。笔者曾观看过一位名师的教学录像,媒体展示既渲染了文化氛围,又对课文的解读作了很好的铺垫,精妙之极!教学《望月》这篇课文中小外甥和舅舅背诗部分时,教者把许多不同“月亮”的优美画面和描写“月亮”的诗句有机结合,并配上古典音乐的旋律,向学生一一展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边塞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海上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林中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思念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思乡之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忧愁之月……清幽的画面、优雅的音乐、意蕴深邃的诗句烘托出一种宁静、厚重、高远的文化氛围,学生沉浸其中,接受文化的浸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设计,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了文本之中,与文本零距离地亲近,为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体验从“月之景”向“人之情”的拓展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

二、 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彰显文化底蕴

语文是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文化的魅力。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语文名师的课,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教师都会感受到这种魅力,感受到他们的课堂流淌着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来源于文本,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语言。

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他的评价语言极其丰富!“刚才你说孙悟空有一双火眼,我说你有一双慧眼。他们看到的是人,而你看到的是鸟。是啊,写人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写鸟呢?而且还说鸟飞回原处。你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啊!”“同学们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真了不起啊!这是三个思想,三朵智慧的火花。”“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 “好,很会辩论,引用名人名言,举出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孙老师的课堂上这样鲜活的评价语言举不胜举。他还善于用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竖大拇指、赞赏的目光、灿烂的微笑等亲热温暖的体态语言去滋润学生。无论是有声的教学语言,还是无声的体态语言,皆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学生每天浸润在这样的课堂上,耳濡目染,文化素养怎能不提高呢?

三、 文本开发要挖掘文化资源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文章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只要我们深入挖掘蕴藏在语文教材里的文化素养,用文化点化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语文课堂则会成为隽永清新、深邃厚重的文化殿堂。

四、 角色扮演提升文化品位

所谓角色扮演,即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很多语文课上学生的角色扮演往往比较浮躁浅薄,流于形式,缺乏文化意蕴。笔者认为,学生角色扮演应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学生和现实生活统一起来。以理解内容、体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白鹭》一文时,对白鹭“晚飞图”的角色扮演精彩之极,令人回味无穷。如果“白鹭”是一对恋人,如果“白鹭”是一对母子,如果“白鹭”是一对兄妹……等待归来的白鹭会怎么想?在飞归的路中白鹭会怎么想?角色的定位与变化,把课堂生活化,在“文字语言”与“文化心理”之间、“文本经验”与“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使言意发生实质转换,并生成新的言和意。

角色扮演的“文化味”崛起,应基于绿色生态的生活场景,更应创设与语言文字和教学旨趣相匹配的语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境中生情,情动而辞发。于永正老师在引导学生背诵《草》一诗时,他凭借其精湛的教学应变能力和如诗的教学预设生成,展示了与学生情趣盎然的对话,一会儿扮演奶奶,一会儿扮演哥哥,把课堂教学戏剧化,让学生在活泼而严谨的对话中习得语言文字,接近学习目标。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角色表演很有文化品位!教者捕捉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亮点,发掘出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使“教师教,学生学”转化为“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获得的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更有文化价值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有了飞翔的空间,飞出文本,飞向生活,飞向智慧的天堂,既接受文化濡染,提升文化品位,又让学生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