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集锦9篇

时间:2022-02-22 00:39:23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1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一

 

最近读了《艾青诗选》,诗歌中蕴含着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歌中体现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比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紫蓝的”、“青灰的”、“绿的”构成了一副美丽、色彩鲜艳的图画。同时,诗人还注意动静结合,前几句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草原上流着……的烟……”这句是动的描写,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时光流转,斯人已逝,诗情永存。我有幸读到这本《艾青诗选》,重温慷慨激昂的历史,体会诗人艾青博大深沉的情怀。这些诗句就像春雨一样润泽着我的心灵,使我感触颇深。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二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我们这些后辈永远的歌颂,因为艾青的诗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岁月》其中有一句写的很有道理:“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是啊,过去的岁月都不知道丢失在了哪里,我的时间都丢失在了发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学习,我却在那里发愣,别人的时间安排很充实,还觉得时间不够,而我却在那里浪费时间。

 

鲁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费时间是在慢性自杀。我却浪费了多少时间,本来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这件事。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三

 

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高潮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高潮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四

 

中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与艾青同志“见面”,与他的那些饱经岁月的洗礼的文字见面,也再一次见识到他的撕心裂肺地对祖国的热爱,体会到他的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最真切的关心,一次又一次的动容让我不得不铭记这位现代诗坛的伟人,不得不为这位永恒的诗坛丰碑肃然起敬。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呻吟,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五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

 

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2

革命诗人急于把时代巨变广而告之。他们的诗歌叙述重事轻叙。他们要做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纪文学、纪实小说和写实散文等文类应当承担的工作,似乎想在叙事方而与后者一比高下、决一雌雄。闻一多在谈到新诗的前途时说:至少让它多象点小说戏剧,少象点诗。川这明显带有规避纯诗、修正介入的意思。20世纪30年代末期,艾青说,虽然近来常常有一种企图抹煞刻画现实而貌的任何诗作的恶劣的倾向,但是新诗己在进行着向幼稚的叫喊与庸俗的艺术至上主义可以雄辩地取得胜利的斗争。而取得胜利的最大的条件,却是由于它能保持中国新文学之忠实于现实的战斗传统的缘故。川艺术地刻画现实而貌是革命写实主义的战斗传统、时代要求与艺术表现。而那些过于抒发自己内心飘忽不定的意绪的主情诗和那些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纯诗均受到了新时代的新质疑。在《徐志摩论》里,针对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茅盾一方而肯定了它形式上的美丽,一方而却说: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只有很少很少一点儿。曰由此可见,对于革命写实主义诗歌来说,内容远比形式重要。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主情诗和形式诗的价值。纵然它们没有能够告诉人们更多的讯息,却曲折地、含蓄地暗示出了诗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其实,写实诗与主情诗形式诗各有其优长和局限。我们只能说,在现代汉诗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哪一种诗歌与时代精神更加契合,哪一种诗歌与时代精神相对疏离。显然,当革命高潮来临之际,写实诗更能发挥其独特优势,展示其表达潜能。从宽泛意义上看,革命写实主义诗歌的名目与形式繁多,如告别诗、明信片诗、报告长诗、小型报告诗、大叙事诗、小叙事诗、生活叙事诗、剧诗、仿剧诗、艾青体、传单诗、街头诗、慰劳信诗、现代民族史诗等。尽管这些术语的内涵与边界都不严密,甚至不科学,比较感性和随意,但是它们的确展示了当年人们试图求新求变的急切愿望,对各种新出现的诗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命名的诸种努力。

在传统文学观念里,小说重形象和本质,诗歌重意象和意境;它们自守领地,各司其职。但是,文学史上文体跨界、交叉和互渗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写作的创新性而前,理论的滞后性似乎是永在的。诗向非诗文类跨界形成了新型的诗歌种类,如叙事诗、剧诗、散文诗、史诗等;同时,也对传统抒情诗进行了内部改造与升级,在原本淡得几乎没有内容的意绪里掺入了叙事性因子,形成叙抒共生的新景象。正是因为如此,形象思维以及诗歌形象塑造就成了现代汉诗的题中之义。远的不说,单就现代汉诗而言,诗歌形象思维与革命典型形象塑造,在革命写实主义诗歌中,占据了相当突出的位置。

那么,革命写实主义诗歌如何塑造典型形象?它与小说塑造典型形象有什么区别?其特点何在?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我看来,它们通常有三种方法和途径。、写本事,既现身说法,又抽身事外

诗歌毕竟是有感而发的,切己性十分明显,非诗文类难以匹敌。诗歌写本事有悠久传统,只不过,有的外露,有的内隐。唐代孟栗编著的诗话《本事诗》,将诗人及其诗歌的逸事分为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等7类,收入41个故事,集中展示了据诗索事和还原本事的功力。这显然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传统有关。虽然其客观性和可靠性需要反复钩考,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价值和意义。在现代汉诗中,不仅诗歌批评继承了文学社会学和传记批评传统,而且有些诗人的确把本事引入诗歌写作中,使其诗歌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大家经常谈论的现代汉诗本事有,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和汪静之,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后期倾向于革命的象征性写实)和梁宗岱;而对写实主义诗歌、革命写实主义诗歌的本事谈得相对少些。其实,由于写实的追求,革命写实主义诗人更容易把本事带入诗歌写作中,只是人们不大关注罢了。这也从一个侧而反映出人们向来不看好写实性诗歌。其实,中国现代本事诗有着不俗的表现。

(一)写自己与亲人的本事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周年的日子里,只有19岁且有两次入狱和出狱经历的革命诗人殷夫,写出了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代表性作品《别了,哥哥(算作是向一个Clan、的告别词吧)》。1930年5月,与他的署名为Ivan的书信《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1930年3月11日作)》一同发表在左联刊物《拓荒者》第1卷第4一5合期上。同一题材和主题,而且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思想和情感,殷夫分别以诗歌和书信的形式同时发表出来,是想把诗歌中没有表达清楚的事实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反过来说,是想将书信里没有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宣泄出来。它们之间同时并置的互文关联,使得抒情性与叙事性互相激荡,焕发出夺目的文学光彩。当然,生活真实和人生经验,并不等于诗歌经验。写本事固然可以避免空泛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增强诗歌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亲切性;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客观再现诗人自己真实的生活场景,没有用诗人丰沛的情感去拥抱它们,没有用心去发现它们的社会意义,那么它们就是一堆冷漠的事件叙述与景象描写,就会滑向自然主义的泥淖把人的生物性展露无遗。这里单说《别了,哥哥》。与那封书信不同,诗中既有本事的具体性,又有超越本事的普遍性,也就是说,诗中的我和哥哥,正如诗歌副标题所示,己经由自然的血缘关系上升到社会的阶级关系了,由此,诗歌主题在末节得以升华: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程,/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在与哥哥所隶属的资产阶级的对立中,我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站起来了,至少在革命精神这一方而自立了。我不但战胜了自己以及自己以前所从属的家庭和阶级,而且我走向了我们,走向了无产阶级革命群体。这种阶级分野,弃旧图新,精神自洁,抛弃个人走向社会的红色诗人的典型形象就从诗里,从纸上立起来了。总之,这首带有鲜明自传色彩的红色鼓动诗,得益于其本事与外事、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融合。 现代汉诗史上,这种将个人身世与阶级对立结合起来的情形不少,就是那种抒情性很浓烈的朗诵诗也概莫能外。朗诵诗如果没有一些真实感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细节,如果尽是一些大词伟语或靡靡之音;那么就难以调动听众的情绪,更不能抓住他们的心,也就达不到朗诵诗的现场效果。高兰的著名朗诵诗《哭亡女苏菲》写于他7岁爱女苏菲因患疟疾无钱医治而亡一周年之际。他念女、想女、哭女、唤女。他想到了女儿生前饥寒交迫,有病不能医,乃至最终撒手人寰,从此他们生死相隔,为此他深深自责,抱憾不己,愤感至极。他对亡女的爱与思念,并没有因女儿的死而终比,反而在持续升温,且愈演愈烈,愈陷愈深,致使他还想到了苦命、短命和贱命的女儿在另一个世界里是不是同样地孤苦无依、缺衣少食?乃至还幻想着亡女某一天能给父母来封信报告那边的信息这些细节和场景,或实写或虚写,无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哭亡女苏菲》不但以亲情和至情感人,更以诗中间披露的悼亡细节和场景感人:

因为你爱写也爱画,/在盛硷你的时候,/你痴心的妈妈呀!/在你右手放了一支铅笔,/在你左手放下一卷白纸。/一年了啊!/我没接到你一封信来自天涯,/我没看见你有一个字写给妈妈!

那么,仍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诗人将何以告慰小爱女苏菲的亡灵呢?他只有振作起来,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个夺走他爱女生命的丑恶世界。进而,诗人在末节里写道:

旷野将卷起狂飘!/雷雨闪电将摇撼千万重山!/我要走向风暴,/我己无所恋系。

全诗的主旨,就这样在悲痛一自责一仇恨一抗争的内在情绪的逻辑演进中,一步步得以强化和升华。在此过程中,你很难分清哪是写实,哪是抒情,哪是控诉,哪是行动。这表明一首朗诵诗的成功需要兼具多种因素。在《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里,高兰提出朗诵诗必须具有可朗诵}h}的因素,即热烈与现实的情感文字通俗化和要有韵律。叫正是有了文体的自觉,加上感人至深的本事,所以《哭亡女苏菲》获得了巨大成功。如果光从题材的特殊性来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不是高兰成全了《哭亡女苏菲》,而是《哭亡女苏菲》成全了高兰!此诗在不同场合被不同的人朗诵过,效果俱佳。高兰在回忆自己朗诵时说:在我自己被约请朗诵的许多次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中央大学的一次。那次我应中央大学学生公社之请,在报告诗歌创作漫谈之后,当场对群众朗诵,朗诵中许多人为之泣下,有的竟痛哭失声。川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曾经在全国文协会上朗诵过此诗。一开始朗诵,她就动了感情,音调真挚优美,泪花欲坠,台下听的人引起了共鸣,受了感染,落下了眼泪。这是一首感人的诗作,一次成功的朗诵。川诗人自己朗诵写自家事情的诗,与朗诵家朗诵别人写的优秀朗诵诗,达到了同样感人肺腑的效果。这既是诗歌写本事的成功,也是朗诵诗歌与诗歌朗诵的成功。

如果只是罗列活生生的生活事象,难以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真实。大多数现代诗人深谙此道。戴望舒在香港避难时,住在一栋背山而海的3层楼房的2楼。他还给它取了个雅名林泉居。他们一家人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们可以从他片断性的、回忆性的诗歌传记《过旧居》和《示长女》以及散文《失去的园子》见出。诗文里的温情回忆都是写实的,没有一点假想的成分。如《过旧居》里所写和睦家庭,其乐融融,圆满自足,宛若天堂!它远胜于沈复《浮生六记》里单写夫妻恩爱的记乐记趣和记快,何况里而还有一记《坎坷记愁》呢!欢乐总是短暂的,幸福也像闪电,加上戴望舒生性敏感,工作繁忙,以及国柞休浸,世事艰难。平静快乐日子的背后有暴风雨在酝酿。不久,戴望舒与穆丽娟之间关系逐渐变冷,直至穆丽娟回上海奔丧后向他提出离婚,这美好的一切,像一场美梦,像一处幻境,破灭了,留下来见证曾经发生过这一切的只有旧居。所以,当戴望舒重访旧居时,感慨万千。但他能发乎情比乎礼。他尽量不去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快,而是尽情铺叙他的白日梦,并忘情地享受着这趟难得的寻梦之旅!当然,戴望舒并没有沉溺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而是把家庭变故与国家危难紧密扭结在一起。如此一来,诗中的本事就与国事、天下事给结起来,诗的意境自然就会阔大和高远。

(二)写准亲人的本事

这方而影响最大的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它是艾青童年生活的诗歌自传,完全按照诗人当年的真实经历来写。大堰河是他儿时保姆大叶荷的谐音。她对童年艾青比对自家孩子还要好,使得童年艾青在她那里感受到了连自己亲生父母都没有给他的爱,正是在这种错位的养育和关爱中,两个不同阶级的对比,孰优孰劣,减否分明。这首诗的成功离不开纪实、抒情、象征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艾青用排比来纪实,也用排比来抒情;同时,在大而积的纪实与酣畅的抒情中,借用了象征的现代手法,使得纪实与抒情摆脱了走马观花式的粗浅,而向纵深掘进。由此,大堰河,就成了像她那样的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遍农妇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中国普通劳苦大众的典型。现代汉诗史上,大堰河这一经典的诗歌形象,彪炳史册。已的第一读者是与艾青同狱的一个死刑犯。据说,它把一个即将赴死的犯人都感动得痛哭流涕。如果说它感动了无数的汉语读者还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它同样能够令国外读者感动不己就的确不简单了。据艾青的好友后来回忆,它传到日本,轰动一时,有人读了落泪,有人译成日文。仁月《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写给旧社会劳动妇女的赞美诗,如果换个角度来说,它也是写给旧社会、旧思想和旧制度的咒语。它的影响不限于普通读者的接受,诗歌评论界也有热议。持写实诗歌观点的评论家充分肯定此诗,茅盾最早从专业角度评价过此诗。他说,这首诗与初期白话诗不同,描写社会现象的初期白话诗多半是印象的、旁观的、同情的,所以缺乏深入的表现与热烈的情绪巾。〕。胡风说:虽全篇流着私情的温暖,但他和我们中间没有难越的界限了。

《现代》派对此诗却有异议。当它写好后,交由艾青的辩护律师沈钧儒带到狱外,投给《现代》。杜衡在诗稿上批了两个字:待编,压了一年未发。无奈之下,艾青请好友李又然索回,并改投《春光》;然后,此诗发表于1934年5月1日出刊的《春光》。20世纪70年代,艾青回忆道:象征派就反对我写《九百个》,也不同意我写像《大堰河》这样的作品。说应该写《芦笛》那样的。其实,总体而言,艾青的诗歌道路是现实主义的,但它又不是封闭的现实主义,而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容并包,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都囊括进来,有时还把绘画艺术也考虑进来。看来,我们不能用条条框框去框定他;而对艾青的丰富,那种做法显然是徒劳的。我们只能说艾青诗歌写作有某种主体倾向。难怪杜衡后来在评论诗集《大堰河》时说,《大堰河》里有两个艾青:一个是暴乱的革命者,一个是耽美的艺术家。戴望舒到了香港后,从象征主义往回走,走向他先前不赞同的革命现实主义或者说左翼现实主义;如此一来,在走了一段弯路后,他最终与艾青殊途同归了。

与艾青写自己的保姆相类似,减克家写自家的长工,在他家干了大半辈子,成了老哥哥,年老力衰,被辞退的真实故事。此事深深触动了减克家。虽然时隔多年,每每想起,他还记忆犹新。除了写对话体诗《老哥哥》纪念此事外,他还写了同题散文,将诗中那些隐而未发的情绪,进一步抒写得淋漓尽致,一泻千里。全诗由当年还是孩子的我与老长工老哥哥之间的对话构成,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戏剧性。1948年,在一场清华大学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朱自清和李广田两位名教授将其搬上舞台:朱自清扮演老长工,李广田扮演童年减克家;他们力图还原历史场景,揣摩这一老一少的复杂心理,一问一答,情真意切,活灵活现,生动感人,效果颇佳。

本事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我始终在其中。不过,这个我在中国现代本事诗与中国古代本事诗里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现代本事诗中的我,是一个与古代士大夫完全不同的现代主体;而且,这个我不囿于自己,而是以我为发散中心点,关切周边事态以及相关群体,意志化色彩比较浓烈。

二、概写总体境况,塑造典型形象体现时代动向

塑造典型形象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文体追求,并非所有小说的根本任务。有些现代主义小说以叙事技巧为旨归,既无人物,又无故事情节,还无环境,成为三无小说。也就是说,塑造形象,并非小说的专利。诗歌,尤其是叙事较强的诗歌,或者说叙事诗、史诗和剧诗,也可以塑造形象,也可以有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向来厌恶学究气和市民气的歌德,曾从自由精神、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盛赞雨果诗中很美的顶好的形象并表示要写一首既有引人入胜的人物,又有引人入胜的场所和背景的六音步诗行的史诗口〕川。在现代汉诗史上,革命写实诗歌,尤其是那些追求史诗的革命写实诗歌,注重在特定语境中概写人物形象。当然,我们应当看到,诗与非诗文类在塑造人物形象方而的差异。诗不以此为目的。诗歌塑造典型的主要目的是以此认清现实,总结规律,寻找未来的可能性和预见性。

现代汉诗塑造形象的方式多种多样,总体说来,大约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以篇幅较长和超长的革命写实诗歌为主体

纵观现代汉诗史,不少诗人刚开始写短诗,且多为抒情短诗,体制精悍,情感内敛,音韵低沉,节奏暗淡;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诗人们为革命潮流所鼓舞,情感奔放,激情四射,抛弃个人悲欢,转而关注民族国家命运,创作音韵铿锵、节奏明快、博大雄健的史诗性长诗。他们把创作民族史诗或者说准民族史诗这种有韵之春秋视为诗歌发展的正鹊,以诗纪事、以诗纪史、以诗论事、以诗论史、在诗史思维主导下,将史家之笔与诗人之诗谐适起来。柯仲平、减克家、力扬、艾青、田间、公木、老舍、黄宁婴、邹荻帆、唐堤、彭燕郊、鲁黎等在这方而有做出了贡献。

减克家是其中极富特色的一员。他既有感于外在形势的急遴变化,又对自己的诗歌写作进行不断反思,正是这种时代和诗学的双重力量导致他调整自己诗歌写作策略,做出新的诗学选择,创作新的诗篇。文学史通常把短诗《老马》和长诗《罪恶的黑手》作为减克家早期诗歌的代表。1934年10月以《罪恶的黑手》为名的第二本诗集,由生活书店印行。在序言中,减克家表达了结束短诗写作,开始写长一点的叙事诗的意愿;这是因为,短诗过分的拘谨,而且内容上又偏执于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叙事长诗形式博大雄健,可以更好地向着实际着眼。口忍〕也就是说,在减克家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罪恶的黑手》具有转型性的标志意义。其实,之后,短诗写作不但结束不了,而且仍然是诗人写作的主要诗体;而他的叙事长诗写作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35年底,减克家写出了与孙大雨同名的1000余行长诗《自己的写照》。虽然名为自己的写照,其实,诗中几乎没有有关我的分析,而是通过写我在童年时期、学生时期和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来反映大时代的沧桑巨变,也就是说,我只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书写者,我仅仅是贯穿三个不同时代的线索。由此可知,这首长诗,与其说是自己的写照,不如说是时代的写照。诗人并没有在这三个时代中平均分配力量,而是侧重于写自己的青年时代,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动。茅盾赞扬这首长诗不愧为长江万里图似的大时代的手卷,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两点不足:作者的情绪太冷静一点,写军校入伍与征西缺乏了激昂,写东下被缴械缺乏了悲壮,写回北方以后的险阻缺乏了沉痛我还觉得有些材料他大概舍不得剪去,一并放着,以致抽不出手来把紧要场而抓住用全力对付而在全书中形成几个大章法。没有了大章法,全书就好像一片连山,没有几座点睛的主峰了。口门也就是说,减克家写长诗经验不足,不时受到写作抒情短诗经验的侵扰。他似乎不明白写叙事诗不应把眼光尽盯着自己脚下,而应该着眼未来;同时,他似乎又不明了写长篇叙事诗不仅要将着力点放在炼词造句上而,还需要以点睛的主要场而来做结构性的艺术撑持。

有的叙事长诗是超长的。唐堤的《英雄的草原》共三部,约6500行。据说,它是现代汉诗史上最长的诗。这首超大规模的长诗,不可能一跳而就。它是渐渐生长的。它的完成,前后历时四、五年,而且是从一开始的不自觉到渐渐觉悟。第一部草原的梦,有2000多行。第二部波浪,波浪和第三部宇宙的孩子,有约4500行,转向写实。总体而言,诗人完全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莎士比亚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直接影响下,凭借激情与才情,写出这样一部史诗型作品天真的理想主义的寓言。第一部里,尽管两家有世仇,但在大神腾格里的眷顾下,王子希德斯和公主茜娜达的浪漫爱情终于开花结果。接下来的两部转向写实,一开始,写正义向邪恶宣战,命运悲剧色彩浓烈;但经过王子和公主的共同努力,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并预言:一个新人类的希望/在我们前而的阳光里闪耀。在此,诗人有意将正义与邪恶的战争纳入到那个时代的最大的叙事抗战叙事这一宏大构架中去,让一个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灿发出时代精神的光彩。当然,这首长诗的牧歌性较强而史诗性较弱。这是因为诗人的情感表达过于浪漫,盲目乐观的情绪和传统大团圆的思维定式,使其没能很好地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精神,缺少应有的悲剧精神和苦难意识。几乎与此同时,诗人在《关于森林的太阳与月亮》一文里,对此进行了反思。他自认为,这首长诗缺少史诗所要求的力的线条,应该思考怎么才能叫抒情与叙事相互渗透,凝合为一少〕。在他后来创作的历史传说叙事诗如《海陵王》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如《划手周鹿之歌》中,这些问题得到了部分纠正。

(二)不少革命写实诗着力于人物形象塑造

在茅盾看来,20世纪40年代长诗的写作己然形成了独特局而三驾马车:文人气的艾青体、鼓点式的田间体和民歌风的柯仲平体。比较而言,茅盾比较中意艾青体巾月。因为,茅盾认为,雍容的风度,浩荡的气势应该是长诗必备的气度,而艾青体在这一点上做得好些。然而,当时的许多长诗普遍存在着对现实介入程度不够,对生活概括能力不足,对时代总体氛围把握不到位等毛病。这三体的出现,尤其是艾青体的出现,克服了这些长诗的通病,显示了与时代和题材相对称的总体风格与基调。除此之外,有人还将艾青体与田间体的激情写作和柯仲平体的讲故事写作相比,把艾青体的另外两个特征总结为:通过人物特写,揭示人物灵魂,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以诗意化为本,加重了叙事的容量和成分。

艾青写于1939年的《吹号者》就很有代表性。表而上,诗人运用概括性和暗示性的叙述语调,截取吹号者在不同时空里的现实画而和生活形象,通过号角这一显示吹号者身份、职责和精神的特殊事物,铺叙吹号者依次吹响起身号、吃饭号、集结号、行进号和冲锋号,直至最后中弹身亡。虽然总体上叙述逻辑是完整的,但是具体到吹号者每一种吹号的场景来说,却是跳跃着叙述的。诗人所写吹号者吹冲锋号的场景,在极其简单交代吹号者吹冲锋号过程的同时,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渗透于强有力的叙述之中,其抒情性的诗意和诗味十足。如此一来,诗中的吹号者和号角以及与之相关的周遭事物,不再是原来那种客观的样子,都起了变化,显露了生机,尤其是吹号者和号角成了民族解放的召唤者、先驱者和冲锋者不死的文化精神的总体象征:而太阳,太阳/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刀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由此,诗的叙述就获得了某种隐喻意义,使得全诗的艺术内涵丰富、深厚,艺术感染力强烈、持久。质言之,整体而言,全诗表而上的具体描述构成了一种总体隐喻。在《为了胜利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告》里,艾青说:《吹号者》是比较完整的,但这好像只是对于诗人的一个暗喻,一个对于诗人的太理想化了的注解。心月诗人与吹号者,诗人与主人公之间浑然不分。因此,有人说,《吹号者》宣扬的末世学革命就像西方创世神话说所预示的那样,时间的终结与历史的黎明,通过吹号者的末世式革命,得以转换与生成;于此,诗人、宗教圣徒和革命者彼此相像或一致。

现代汉诗革命写实叙事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大都是革命诗人和革命圣徒的复合体,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色彩。他们既是黑暗世界的终结者,又是光明世界的预言者和创造者。

(三)暗示历史新动向,揭示时展本质

现代汉诗的革命写实叙事,不管是叙述某一件事情,还是塑造某种人物形象,都不会按照现实生活的老样子原原本本地写。一是它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被叙写出来,就连自称自然主义者也办不到;二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明智的做法是,择取那些与事件发展和人物精神而貌密切相关的片断,围绕叙事主旨,按照一定的情感逻辑将其串联并表现出来。既不像革命抒情采用告白直抒胸臆,也不像革命象征用意象婉曲暗示,革命写实叙事依靠的是典型性的人物与事件,并将它们置于叙述流程中,在叙述中生发出意义和价值来。人不是单而的人,事不是完整的事,但是经过诗人叙述逻辑的种种组合后,人就成了典型的人,事也成了典型的事。所谓典型,就是有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总结和提升之意义。因此,革命写实叙事,其典型塑造就在于使人物和事件渐渐脱去具体状貌,而获得其历史与时代的本质意义。

萧三写于1944年的《敌后催眠曲》,就是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在日本侵略者抵近扫荡的危急时刻,一位深明大义的普通母亲,为了不让大家暴露,躲进山洞,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小宝宝哭出声来,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以致最后窒息而亡。这与艾青笔下的大堰河为奶养童年艾青而亲手溺死自己孩子的情形有异曲同工之妙!《敌后催眠曲》通篇以母亲心理独白式的自言自语为叙述主体,同时,穿插一些外在叙事成份;以小宝宝的死活为中心,以这桩民间妇女的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这位抗日英雄母亲的光辉形象;进而,在全诗末节,还通过孩子父亲之口,发掘了催眠曲这一悲壮事件所蕴藏的重大意义:孩子他妈,你不要伤心。/我们的宝宝没有白牺牲。/他救了我们多少人的性命,/我知道我们该恨的什么人!。

诗人以小宝宝之死,小宝宝母亲和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唤醒了人们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民族国家解放的大义。所以,这里的爱与恨,是大爱与大恨;这里的催眠曲其实是英雄赞换言之,诗人通过简洁明快而又相对完整的叙事结构,将其提升至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连普通老百姓都有如此高的抗日觉悟,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抗战的最后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如果说《敌后催眠曲》里有悬念、起伏和高潮之类的微型小说化因素的话,那么许多革命写实诗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小说化特征。朱自清肯定了何达诗集《我们开会》里的控诉诗行动诗纪实诗和形象诗,觉得与朗诵诗略微不同的是,它们主要诉诸视觉,供人默读,有形象化倾向,注重组织与暗示,重在调动读者想象力。如《我们开会》: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3

摘 要: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中最有力的、以现代目光重新感受和想象了中国大地的苦难与希望的诗人。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从诗歌理论上看,艾青无疑都是20世纪现实主义诗歌大潮中堪称标志性的诗人。

从在丁玲主编的《北斗》(1933年第2卷3、4合刊)上发表第一首新诗《会合》至1941年3月从重庆奔赴延安,是艾青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就像许多伟大的诗人一样,艾青初涉诗坛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他早期的诗歌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他早期作品的深沉而忧郁的现实主义抒情风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中国新诗中最早形成的一股诗潮。胡适、刘半农等先行者在试验新诗时,就已显示出关注社会民生、忠于现实的特色。20年代的文学研究会更是高擎“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大力提倡写实主义,并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等刊物为阵地,推出了徐玉诺、朱自清、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等诗人,形成了早期“实诗派”。面向生活,反映现实;讴歌进步力量,反抗黑暗统治;语言朴素、通俗、口语化等成为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诗歌理念。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诗在继承“现实的、战斗的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新诗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但对诗艺的忽视,又往往使其流于“幼稚的叫喊”。现实与艺术的矛盾使这个时期的新诗陷入了短暂的困顿。

艾青的适时出现为新诗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1932年,艾青从法国马赛回到他深深眷恋着的祖国,面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没有躲在自己内心的港湾中顾影自怜、自吟自唱,而是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以一颗真诚而敏感的心,用朴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诗歌的语言塑造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发表于1934年5月《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伤感和怨愤的调子歌颂了用乳汁养育自己的贫穷农妇,向不公道的世界发出了强烈的咒语。这首诗震动了诗坛,成为诗人的成名作,从此“艾青”的名字进入了我国现代诗歌史。翌年,艾青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收入《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芦笛》等诗作九首,这些诗歌深深地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土壤,又走出了平铺直叙的狭小圈子,自觉地吸收浪漫主义的营养,并与现代主义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相结合,以沉郁的抒情和丰富的意象另辟蹊径,不仅提升了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品质,使现实主义诗潮得以深化,又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艾青认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①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艾青的诗歌作品始终是那“伟大而独特时代”的产物。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声,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声音,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认识,是艾青的早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他说:“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来写诗。”②出于这样的创作动机,艾青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1937年至1940年,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又是反抗战斗最激烈最悲壮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艾青几经辗转,“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从南部到西北部——延安”③,这一段流浪,使他一方面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现实,更使他深刻地体察到了中华民族所蕴涵着的伟大的精神和力量。他在此期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北方生活为主,表现了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补衣妇》《我爱这土地》《旷野》等;另一组是以诗人激昂的情绪为中心,以太阳和火为主要象征物,表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如《他死在第二次》《给太阳》《吹号者》等。那绝望的《死地》也“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那滚过黄河故道的《手推车》所发出的尖音也“响彻着/北国人民的悲哀”;那“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浊浪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贫穷与饥饿、愚昧与闭塞、战争与死亡像阴影一样缠绕着这个古老的种族……现实主义的真实、深刻,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得到了饱满、强烈的和木刻般深挚的表现。

这些一再激荡着读者心灵的作品,挟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殉道精神滚滚而来,不仅令生活在苦难的中国大地上的读者产生了强烈共鸣,而且还以陌生的文本魅力,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的审美经验,体现出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诗派深化的实绩。

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从新文学之始开始的对中国现实及其命运的追问,另一方面将这一追问延伸到了纵深处。阅读艾青的诗作,常常相伴而来的是感动、伤痛、沉重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他哀叹中国现实的凄惨、黑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忧虑危亡中民族的命运:“旷野啊——/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么?”(《旷野》);他赞美赞美中国民众的宽厚、坚韧:“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吹号者》)……个人的痛苦与不幸被他融入民族的悲哀与时代的痛苦中,忧郁悲苦的调子倾吐的是整个民族灵魂的哀痛,这使他的诗作获得了丰厚的历史内涵。

丰厚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民族忧患感已经足以支撑起这位杰出的民族诗人了。但是,艾青现实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远不限于此,其艺术触角继续延伸,已经深探到人类灵魂的最遥远处:宇宙和生命本体。如果说他早期诗歌中的民族忧患感表现为生命的现实存在,那么由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体悟而获得的生命悲凉感则表现为生命的意识存在。这种生命的悲凉感在艾青早期的诗作中体现为挥之不去的忧郁的基调。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中,也同样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在艾青的忧郁里,生命的悲凉感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感底色。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当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刚刚登上中国诗坛时,心境中就已渗透着一股前途莫测的茫然,他心中萦绕着这样的诗句:“走过了路灯的/又是黑暗的路”(《路》)。在《生命》一诗中,他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知道/这是生命/让爱情的苦痛与生命的忧郁/让它去担载罢/让它喘息在/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让它去欢腾,去烦恼,去笑,去哭罢/它将鼓舞自己/直到颓然地倒下/这是应该的/依然,我的愿望/在期待着的日子/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存在的,但必须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凄凉感。抗战爆发后,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曾使诗人为之振奋,想要拂去往日的忧郁,但心境的深处仍潜伏着生命的悲凉感。1939年创作的《他死在第二次》,虽然注入了战士为国捐躯在所不惜的爱国情思,但仍然没有忘记对宇宙生命的哲学拷问。在诗的第十节《一念》里,诗人写下了对于生命的哲理性感受:“活着,死去/虫子花草/也在生命的蜕变中蜕化着……/这里面,你所想起的是什么呢?”诗人接着回答说:“多少年代了/人类用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土地/又用土地养育了/自己的生命/谁能逃避这自然的规律。”诗人的用意非常清楚:生命本身无法求得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境界,只能是生的苦役与死的永寂的轮回。即使诗人怀着巨大的热情投进太阳的怀抱时,这种生的哀戚感也未能被拂去。

这一特点表明:从一开始,艾青的诗歌创作便具有了世界的眼光,他的诗作汇入了世界诗歌的潮流,成为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部分。

艾青早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示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艾青一贯追求和坚持现实主义,但并不拘泥于现实主义的单一模式,而是有所突破,有所开拓。他的诸多诗篇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正如法国诗人贝尔娜所说:“艾青从一开始就是写实派,但他不是僵硬的,教条的,这是一种自由的现实主义,开明的现实主义,进取的现实主义。”④也就是说,他在恪守现实主义本质规定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文学流派的营养,使现实主义在艺术上具有多种色调和开阔的格局。

艾青是在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的熏陶下走上诗坛的,他读过声称要“从恶中发掘美”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的诗,喜爱希望成为“通灵者”的写过色彩绚烂的《元音》的兰波的诗,这使艾青在创作伊始已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但同时他又始终不忘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一直在为脚下这块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人民唱着深情的歌。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创作已经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自觉地担负起了创造性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使自己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将现代主义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蕴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诗人。

艾青的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捕捉上。艾青早期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艺术再现。1937年初的作品《太阳》中有这样诗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不仅描绘了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还强烈地暗示着光明时代到来时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绝望里;/临终时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运用意象的典范,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几个意象分别以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中的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

艾青诗歌意象外延的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相一致的。例如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当时惨遭战乱的社会现实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做了铺垫。再如《乞丐》,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从这些意象中既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又使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果说郭沫若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戴望舒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那么艾青则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艾青的创作中,现实主义诗歌得到了最高体现。”⑤艾青的诗一面是对现实世界的诅咒,一面是对理想世界的徜徉和依恋,诗中所展示的视野的开阔与辽远、蕴涵的丰富与凝重及意象的圆融与透彻,无不显示出对此前现实主义诗学探索的深化和超越。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上对于中国的汉诗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和规范意义。

艾青同时又是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突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显示了诗人的博襟和宏大的艺术视野。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信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诗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艾青的伟大正在于此。

① 艾青:《诗与时代》,《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页。

② 艾青:《诗与宣传》,《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③ 《艾青选集·自序》,《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4

很多人都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艾青诗选读后感如何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艾青诗选》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艾青诗选》最新读后感800字1春风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艾青诗选》!

——题记

读艾青的诗选,我获得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坚韧意志。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培养了我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我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造就了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工作态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往作为一名菜鸟的我站在那里,心里诚惶诚恐。

记得我以往说过我要把自我从一个小女人变成女汉子,经过这两个月的努力,蜕变,今日的我最终华丽转身!我一向在心里默默祈祷,来点风,来点雨,让我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没有最好,仅有更好,若心中种花,日子便会生香,踏实肯干,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会让名著这朵花娇艳盛开,也为自我的人生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读艾青的诗选,我充满对精神家园的憧憬,坚定不断前行的信念。早上5点起来上早自习,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外面冷嗖嗖的,漆黑一片,一个人走在冷风中,不禁悲从心起,眼泪掉下来!自我其实是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当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睡觉总不踏实,常常半夜2,3点醒来。

细数人生历程,感觉还是很幸福的,小时候在家爸妈温和慈爱,对我疼爱有加,嫁人后老公高大帅气,女儿乖巧懂事,并且唯我是瞻。无论别人多么飞黄腾达位高权重,我并不羡慕,更不会嫉妒,我只会祝福,祝福他们越飞越高,前程似锦。人各有志,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人的追求和心态也会发生必须的变化。我拾起笔,我的心瞬间清静如水,澄明透彻,内心奔腾着欢乐的水花,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喷薄而出,无法抵挡。

读艾青诗选,我体悟到纯真细腻的情感,感受到淳淳师生情义。带了六年的毕业班,自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已经把你们当成了恋人!

你们虐我千百遍,我把你们当初恋!不必怀疑我对你们的真情,虽然,我对你们从不百依百顺,你们犯错了我会批评,你们任性了我会发火,但那是爱之深责之切,在我的内心,仅有一个愿望:就是期望你们在人生的竞争中会赢!

爱是一种单向的付出,不用想是否能得到回应,既然上天安排了我们师生的缘分,我就用自我最大的力量,送你一程,我愿意你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超过我的以往!其实教师和学生之间,同样是一场目送,我会默默地站成你们身后擎天的大树,祝福你毅然远行的背影!

读艾青诗选,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引领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像用吸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2021《艾青诗选》最新读后感800字2《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艾青的诗质朴、流畅,但不怎样讲究技巧,不注重表达方式的变化,这些也影响了它的审美质量。

2021《艾青诗选》最新读后感800字3艾青的诗。

黑暗、绝望、痛苦、阴郁、沉重、悲哀、荒芜、凄凉、陈腐、浑浊、孤寂、挣扎。

太阳、朝霞、曙光、黎明、春天、火把、生命、红旗、创新、光明、希望、胜利。

两种极端,本该是矛盾的,但在艾青的笔下却是意外的和谐。仿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就该是这样,无论过程是曲折坎坷、或者深沉压抑、或者孤独迷茫,但结局必须是充斥着光明与希望。

——也只能是充斥着光明与希望。

人们谈起艾青的诗歌,首选的就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向太阳》《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之类广泛传诵、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名篇,然而我,第一个想起的却是《烧荒》,这首让我联想到艾青本人的短诗。

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王震将军建议他到北大荒农场去。艾青携全家去的时候正值农场备春耕期间,农场准备大面积烧荒,烧去土地中多余的杂草和灌木丛。

“火花飞舞着、旋转着|火柱直冲到九霄云外|火焰狂笑着、奔跑着|披荆斩棘,多么痛快!”

这烧荒的火是明亮的,这是如同艾青一般的火,是即使身处于黑暗和历史的深渊,也依旧熊熊燃烧、燃尽这世间所有绝望与痛苦的火!

艾青似火,不是那种忽明忽暗摇摆不定的烛火,而是火光冲天的森林大火,执着而炽烈,生生从曲折与黑暗中烧出一条路来!

艾青似火,是烧不尽的火!

因此他的诗,哪怕前期还遗留着前期诗人忧郁的悲剧式情感,但结尾却总会将目光转向光明,带给活在深渊里的中国人民以动力和希望。

艾青的诗奔放而细腻,气势磅礴,无论是揭露抨击不人道社会还是歌颂赞美太阳和光明,无论是土地太阳、苦难渴望、光明阴影还是寒冷与燃烧,都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极富开创性与冲击力,有着那种与他一样的旺盛的“原始生命强力”。

艾青称自己,是“作为一个悲苦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是“受民族苦难命运感召而成为的‘时代的吹号者’”,他是为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沉默灵魂而代言,他将民族忧患为己任。

可我觉得比起这些,他更像是火。

更像是,释放着热量和光明,燃烧着,怒放着,足以让敌人的灵魂都战栗的火。

更像是,牺牲自己给所有生活在动荡不安水深火热的社会里的百姓带来光明的火。

他就是火。代表光明和希望的救赎。

代表太阳、朝霞、曙光、黎明、春天、火把、生命、红旗、创新、光明、希望与胜利。

他是永远燃烧不熄的火。

2021《艾青诗选》最新读后感800字4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2021《艾青诗选》最新读后感800字5“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5

【关键词】诗歌 陶冶情操 兴趣培养

新世纪开始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恶搞梨化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汉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现代汉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涵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但不幸的是,对于许多诗人,这还是一个常常被颠倒了的致命的问题,他们常常忘记了丢掉了人生就等于丢掉了艺术自己。”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所以孙犁说:“在创作中,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因为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6

一、课堂印象

今天回看了我在沈阳参加全国生本课堂大赛时执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的录像。我觉得,这个奖应该颁给沈阳十一中高二(12)班的同学们!学生们一开始展示就已经很投入了。你看第一个上的第五组同学对这首诗的整体把握,以及由此带出的与杜甫、李白的诗与本诗相似的、对仕途不平的感慨,对民生深沉的忧郁的诗句,还有艾青《诗论》中对伤感,低沉的注解:“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犹豫,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属于天真的奢望。”艾青“把忧郁和悲伤,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着整个古老的世界吧!”让我们更真切的了解到一个爱国、深沉、激越的艾青!――说的多好啊!

这个环节,为整个课堂搭建了一个框架。接下来的几个组分别从情感、意象等方面加以引发,既有诗中具体细节的解读又有由细节引发开去的阅读和感悟:艾青诗选朗诵,李商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诗句,屈原对国家的忠心和忧郁,学生对妈妈的爱的表白(原创),原创诗《一直很安静》《我叫中国》《泥土》;用绘画作品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呼唤人对自然、生活、对身边的人的爱的主题;与艾青的大爱相比,《西厢》的小爱;把李白的豪放、李煜的惆怅、李清照的奔放、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相加,竟然等于了苏轼!还能模仿苏轼作词2首!虽然稚嫩,虽然有些强说愁,但是我还是一次次被震撼!多少次我强压内心的感动和惊讶。时间有限,我生怕耽误了他们的机会,只能一忍再忍不去抢他们的话头,最后剩两分钟我让他们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位女生说:我理解到,国家繁荣、和平背后也有危机,我们的幸福来自不易,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说完下课铃响了。

二、教学反思

从生本语文要求“推进阅读”这一点看,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从多个方向拓展了阅读。我在课上对学生也有“试与长江谁短长”的赞美!

从学生的展示情况看,可以看出几条脉络:一是忧患的主题,二是爱的主题,三是意象和感情,四是创作。

与我的前置学习设计相比,他们明显有些避难就易,也许是受准备时间、阅读面和与学生的磨合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吧。

我的前置学习设计如下:

1. 我的感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读了艾青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细节说说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 我的发现

提示:切入角度一,从大处着手:1. 艾青的作品阅读:收集艾青的诗歌,关注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说说你的发现。2. 主题阅读法:一部中国文学史,以《诗经》《楚辞》为发端,直至古典文学的终结,忧患情绪贯穿始末。对此,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序》中有一段很形象的概括:《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太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就是指忧患情绪。关注古今中国文学,选取你喜欢的作家作品(文体不限),感受“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魅力。

切入角度二,从小处着手:选取本诗中你喜欢的意象(如土地、风、河流、人物等等)或者表现手法,阅读有关篇目,展示你的发现,说说自己的收获。

3. 我的创造

用你自己的方式展示你的“爱”(可以选文中片段,小组或个人美读或演绎,再现作品意境;可以用歌声或者是自己的作品,表达心中的真挚感情,倾诉对象自定)。

从设计中的第2步“我的发现”中可以看出,我想极力引导学生在“主题”之下拓展阅读。可是学生并没有在我的提示语之下以文学史为线索一路讲“忧患”,而是带着他们的喜好,肆意谈论他们的穿越组合与创意,让我们既有感于学生的敏感多情,又欣赏到他们这一代人身上难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后来,不小心听到一些传闻,说沈阳某中学一评委说,这是一节排练好了的课,课堂没有生成。我想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理解生本课堂的生成,倒是听课的老师们理解了、看到了这节课的生成,所以他们才给学生们及时送上了掌声。

对于“排练”一说,谁都知道,比赛课能给你时间排练么?要排练也是学生自己排练的,自主排练应该嘉许;再者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课外主动探索获得的学习的成果带到课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研讨,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思想不是生成是什么?学生带了那么多的创作来展示不是生成又是什么?试问,课堂生成一定就是在课堂吗?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他的生活主要内容都应该是学习、思考,学生美好的生活就是不断思考探索与发现!如果短短40分钟非要让学生在堂上生成,那你怎么解释美国总统竞选之前的演说准备?如果没有“宽着时间”怎能让学生在自在放松愉快的环境中创造?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7

近日来,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很吸引眼球,博得好评。据说是号称300万之众旧体诗词粉丝的盛宴。“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不过,目前尚处在“旧梦重温我们一起背过的古代诗词”的阶段。”“古为今用”,打造新梦,给人以希望。

大约在15年前,我读过一部《二十世纪诗词注评》的著作,由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和贵州大学袁本良教授联袂注评,在“前言”“跋语”中,两位先生都有深刻的论述。

在论述“现代新诗与现代旧体诗的关系”时,钱理群教授在“前言”中说――大概得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理论设想说起。……一开始他主张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但有着浓厚的折中色彩的主观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即梁启超所同时追求的“新语句”与“古风格”的背离。……打破了“古风格”也即传统诗词的格律、韵味、魂魄,就变成“非诗人之诗了”。正是为了维护“诗人之诗”,梁启超后退了一步,把他的“诗界革命”的理论设想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在提倡“新诗旧诗我都爱”之“两面派”观点时,袁本良教授在“跋语”中说――在近年来的旧体诗创作热潮中,人们认识到:要提高旧体诗的创作水平,不仅要继承古代诗词的传统,也要注意从近现代诗词中借鉴经验、吸收营养。与此同时,有识之士也指出,旧体诗词是20世纪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对它的状况一直缺乏研究和总结,这种情况应该尽快改变,因之本世纪的旧体诗词创作应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一代伟人主席,对旧体诗词情有独钟,首先体现在他的旧体诗词创作上。一部《诗词集》影响一代人,是“诗言志,歌咏言”的典范,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诗品出于人品”,“诗者,志之所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岁月留痕,许多传世的诗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每首诗或词,都是一幅建国大业壮丽画卷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主席喜欢旧体诗词却不提倡。早在1957年他写给臧克家的信,其实就是一纸“诗论”“词论”,明确表示:“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1959年在给胡乔木的信中又进一步指出,“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1965年在给的信里,讲得更为具体,“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大约是在13年前,我到《中关村》杂志作编辑,总编辑卫汉青送我一沓看似“手写镌刻油印”的《稻香湖》诗刊,翻阅一过,嗅出“墨香”,竟然爱不释手。一是爱其都是“短章”,二是喜欢其简约的版面风格,三是佩服编者艺海拾贝且慧眼识珠,四是仰慕诸多诗坛“大家”赐稿的“小诗”。最让我感动的是――《稻香湖》的主编竟然是耄耋老诗人艾砂先生。从组稿、编辑、排版、校对到发行,几乎都是艾老“一肩挑”,不知老之已至,稻香湖畔一老圃,《稻香湖》深藏一片情怀。春华秋实,2006年,由艾砂和卫汉青主编的《感动中国的名诗选萃》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付梓了。这部诗集也就成为我的“案头书”之一,新诗有新诗的魅力,明快易懂,富有哲理,朗朗上口,加之都是“短章”,像饮醇酒兴奋神经,似品茗宁静心灵。

开篇,那首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花都在他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他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让人想起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句。于是艾砂先生握笔抒怀了,在清明时节,看到艾青“巍然屹立的风采”,想起“挽着一串冰凌花”的公木,羡慕“雨滴入地结出不竭愉快”的韩笑,讴歌唐・踏着“鲁迅先生的道路”,惋惜端木蕻良“五彩缤纷的情态”,寄语骆宾基“图门江将洗去您最后一刻痴呆”……。

每当我心情抑郁,“码字”劳累之时,随手翻开这本诗集,随意诵读一首小诗,诸如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杨振宁的“归根”,雁翼的“窗外”,胡风的“我睡了”,沙鸥的“读海”……都会从诗中联想起这些老诗人“时代歌者”曾经风雅的人生故事,尽管“往事并非如烟”,却给我们生活的力量,催人奋进。即使是壮岁的诗人,如汉青的“归营”和“红叶”,让人留恋的是军旅生活“鼓鼓囊囊的庄严”和拥抱香山“一片绚美的世界”。

主席1957年关于旧体诗词与新诗关系的论述,强调“以新诗为主”,影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勿需讳言,很长时期存在一种“误读”,乃至出现一种怪现象,按袁本良教授的归纳,“领袖才能写诗词,群众只能读、唱领袖的诗词;领袖可以提倡旧体诗,群众却不能、不敢提倡旧体诗”。可是中华古诗词的底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许多名人对旧体诗词乃至散曲的执着热爱和激情创作,不仅功底深厚,而且不乏名篇佳句成为传世之作。《二十世纪诗词评注》就是一隅。主席的诗词更不用说了,较之于他的“语录”更有张力和魅力,流传之广,一时洛阳纸贵。值得关注的是,“据梅白在《长江日报》撰文”,对昔日“谬种流传”“贻误青年”之说,又传出关于旧体诗的一次重要“诗论”。

“那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词有很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这是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这一讲话的“准确性”,因出于地方党报之手,故可以信以为是,不必考证。简言之,“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终于“我们读到了这位革命家兼诗人的旧体诗创作意见的真谛”。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8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以人声演唱的音乐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需有载体,声乐艺术的情感载体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在传达思想情感,构建听觉感官审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文学语言是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高文学语言审美鉴赏力方面应下苦功夫。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应从对诗化语言的学习入手。诗化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的融合中,形成语言的形式美感,如诗歌遣词造句时的对仗、排偶带来的和谐规整;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见带来的抑扬顿挫;句尾归韵带来的循环反复。这种诗化的形式美又必须为诗歌的表现内容服务,即诗歌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情应为诗歌表现内容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亦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地表现声乐艺术。

2如何理解声乐艺术中的诗化文学语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诗歌文化的星空中有许多灿烂的篇章,这些优秀的篇章不论是乡野歌谣还是名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诗化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画卷。声乐艺术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诗歌中领悟诗化文学语言的精妙,培养提炼诗情的能力,品味诗化文学语言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何如达到高度的统一。

2.1精读诗歌,潜心品味诗化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根据诗歌进行作曲创作的。如具有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最初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建国后我国著名作曲家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夏一峰将其整理改编成现在流传较广的声乐艺术歌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以精炼、质朴的诗化文学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友人之间依依难舍的惜别图。诗句中传达的真挚友情让人动容。全诗的结构规整,严格遵循七言诗的音韵要求,因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之美,由节奏顿数相同产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句末同韵相协构造的循环反复之美(如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和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末“尘”字与“人”字同韵)。诗化语言形式美和友人间的惜别之情相融合,体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的美学思想。

2.2理解诗化语言的跳跃性,提高艺术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运用经常省略过渡、转折词语,破坏语法规则,在逻辑结构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其跳跃的动作间没有连续性,只依存于相同的情感线索。如男女高音独唱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歌《我爱这土地》而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诗人将自身虚拟为一只体型弱小意志坚强的小鸟,即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要用生命的力量唱出对土地的执着、坚贞和爱恋。诗歌中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四个,即: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践踏和的中国土地,河流象征着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将到来。艾青写这首诗歌时正处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和艾青忧国忧民的赤字情怀共同作用于鸟儿的形象,产生一种奇特的审美意象,极大地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2.3分析诗化语言的音乐性,寻找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联系

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相关联系,诗化语言中长短句的运用和音乐中音符时值的运用产生的节奏效果,因其长短不同而产生节奏上的更迭起伏。诗化语言中词句的反复运用和音乐中的回旋曲式一样,带来形式上的回旋反复之美等。

3结语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9

成都市新巷子十九号。一座清末或民初的川西古院,今已早不复存在了。

四十多年前,大约是一九七一年,四川省文联复刊的《四川文艺》上,选发了我的两首小诗(记得一首是《雾雨山下钻井队》,另一首是《雷电撮下新图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从川东偏远的小城,转辗来到川中川西,半工半读,在技工校教书,做野外勘探,油田管道工,办厂宣传墙报,在文艺宣传队写歌、写报幕词,做石油报临时记者,因文字,曾几经错误批判追查。人生漂浮不定,剩下一点爱好,就是读书,尤其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书籍。也试着写点小的分行的文字。

(二)

诚惶诚恐,我怀揣着从成都新巷子十九号,《四川文艺》编辑部寄来的信。来到这条清静如水洗的寻常小巷,在这座显得衰败的的四合院门前,踟躅徘徊。仰望我多年敬慕的四川文学艺术界的最高殿堂。入秋雨后的一个早晨,斑剥的石墙内,一颗年迈的银杏古树探出高高的墙头,密匝而蝶状的叶片,经秋霜变黄飘落,静静地洒半巷子碎金。半掩的院门,出来一位清癯的老人,我紧张胆怯走向前去,恭敬轻声地问道:“老师,这儿是四川文学吗?”他好象有点耳背,小巷空若无人,他停住步,躬下腰微微一笑:“四川文学?就在院里,往这儿进”。石门后有一个耳房,耳房旁有一道小小侧门。后来我才知道,竟是我青少年时所崇拜的大作家艾芜先生。我早年读过他的《南行集》。今亲见到大名鼎鼎,却是一位朴实无华、亲切又约显内向严肃的老人。

(三)

在古院进门右边厢房里的诗歌组,我见到刊发我处女作的诗人编辑傅仇先生。

傅仇先生四川荣县人。―九六五年,我高中毕业,出来后,我人生第一站就是去四川荣县石油师训学校学习,半工半读,年幼无知。喜舞墨弄笔,结果受到批判,下放油田荒野。六年后,我当工人来到成都,傅仇先生从来稿中选发了我的诗歌作品。我无亲无戚,无任何关系,傅仇先生此前也从不认识我,因诗结缘,他是我学习写诗的第一位敬重的老师。让我终生难忘铭记。可惜五十多岁因病而逝,叹先生去世太早。

(四)

四川文学诗歌编辑室的对面,左厢房是四川文学的散文组,古院清静极了,偶尔有人出入,轻脚轻手,悄然无声,我那时看到身形瘦削,文质彬彬的白航先生,陈犀、沈重先生等,后来我来星星工作,白航先生和陈犀先生成了我的老师,直接领导。这是我人生的幸遇。允执厥中,笃行诚厚。

(五)

《高高的山上》,是艾芜先生文化革命中创作的短篇小说,同时发表在1972年的《四川文艺》上。不久,传来北京中央小组的人点名批判,写在文化部的简报里。黑云压城,城欲摧,艾老作为的革命作家,受过鲁迅先生关注和介绍,一生都在革命的潮流漩涡里和风暴中转辗漂泊及争扎,晚年多自省反思,而这篇小说触及了一些人性的东西。当时有些人说这是“资产阶级的人性化”,修正主义的“顶风作浪”。暴雨欲来风满楼,《四川文艺》发表艾老的新作,受到追查,大小报刊的批判文章,一时洛阳纸贵,艾老这篇作品,在文学界内外引不小的震动并暗相传读,我也悄悄弄到-本,这本杂志一直珍藏多年。

(六)

一九七六年前后,我作为基层的业余文学青年作者,得到《四川文学》编辑前辈们的关照,让我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每次在布后街二号的文联机关大院开文学坐谈会,我都躲在最后一角,听聆教诲,而更多想见见我敬重的作家诗人,但却很少看到艾老的身影。开完会或中途悄悄地从布后街二号跨过一座小小的松木天桥,去新巷子十九号的《四川文学》小院,看望编辑老师,领上一两本稿笺,那时没有恢复稿费,只到几本稿笺信纸,一直舍不得用。而在诗歌组的平房里,透过旧式木格小窗,往院内看去,一位老人在院内一帚一帚打扫落叶,或在平房前石台上搓洗衣物,胸前挂着洗白了的篮布围裙,这就是艾老先生。后来,时而也看到从北京回来的老人沙汀,在极左思潮的年月里,我作为他们作品的深情读者,暗暗地为老人们祝福。

(七)

拨乱返正,春光乍现。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巾伞会后,《星星》诗刊复刊,我来到编辑部做见习编辑。布后街二号省文联作协的活动渐多,但大小会上很少见到艾芜沙汀等老人。会议主席台上很少见到他们的坐位牌子。我也常常讷闷而新来的许多领导、名作家、诗人、理论家们却频频出镜,显山露水,高淡阔沦,但慢慢见多了,就感到有点“虚张声势”和“名不符实”……我时时诘问自已,作家是不是应以自已人格和作品说话。

而我,唯一听过一次艾老的文学讲座,好象是在新繁或大邑县的四川文学讲习班。艾老平实的叙事语言,讲叙《诗经》及民歌里的爱情及爱情故事,栩栩如生,鲜活而又优美呈现古典诗歌、民歌民谣里的淳厚诗意和情趣场景。那次讲座艾老还谈到读书的问题。至今已近五十年了,仍记忆犹新。

(八)

《星星》诗刊的几位老编辑,个个皆学富五车,又各有各的读书藏书爱书的习惯。白航老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动声色出版了一部《李白与杜甫》学术研究的专著,细心读来,却与郭沫若先生在中写出的扬李贬杜《李白与杜甫》的书有不同看法和观点,以占籍史料为考证,不媚上、不媚俗,求实求真,我暗暗敬重白航先生的胆识和学识。流沙河先生嗜书如命,记忆特奇,在编辑部里堪称一部活字典。先生二十来岁时写诗罹难,扫厕拉粪,守菜园,后在文联机关的图书资样室里打杂做工,躲在图书室的暗角里,不分白天黑夜地读书,古籍、天文地理及中外书刊,偷愉地做读书笔记,一部十多万字的《字海漫游》,关于古文字研究在政治文化专制的高压下完成。

这部书稿,在初期被红卫兵抄家洗劫而去。老人后来对我讲起,多有无奈和感叹。好在先牛晚年虽患着眼疾,仍重著《流沙河识字》《白鱼解字》的几部文字的书,得到补救而幸慰。《闲话庄子》《诗经十二讲》,《诗经现场》等著作,都先生读经读典后用现代人的眼光研读成果。

(九)

我从小有爱书读书的习惯,来到四川省文联《星星》诗刊,如小鱼得水。当时文联有一个图书资料室,虽经洗劫已残缺所剩无几,但仍有不少的现当代作家的好书,图书室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书架上一尘不染,一有空就在那儿读书查资料。尤其是四川作家的著作。巴金、艾老、沙老、李颉人老等的书比较齐全一些,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有多好肖才秀老师,那时是图书室的管理员,不时还倒一杯水来,我很感动。后来熟了,我叫她肖大姐,(原来她是艾芜的亲家,艾老儿媳王沙的母亲)。她看我读书很勤,常来借书,多网开一面让我读到不少好书。但我从未向她问起艾老的情况,她也从不提艾老的书与事,守着对老先生的敬畏和尊重。

(十)

晚年,我的家与肖大姐成了邻居,同楼同单元,她独身一人住在五楼,我住七楼,没电梯,她早上买菜回来,我见着就帮她提上楼,她老是推让,总是客客气气。她老总是闲不住,一个人把楼层的过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还养了不少小鸟,不时飞上我七楼凉台的藤蔓中叽叽啾啾……秋后夕阳,这寂静中歌唱。总让我想起这座老文联故宅里的许多文化人和文学老人的岁月沧桑。

(十一)

我退休后,搬出了大慈寺路30号,离开省文联宿舍已几年了,很少进城,偶尔回去,才知道许多我熟悉老人走了,肖才秀大姐走了,车辐老人也走了。

八十年代初,我进文联住的是车幅的那一套一的底层宿舍,狭窄的小书屋只有七八平方米,房内堆满了书,拥挤不堪,几乎容不下多余的人,而爬满牵牛花的铁黎窗棂,淡蓝淡蓝的一朵一朵、允满鲜活生机。后来也成了我的书房,我仍保留那扇开满牵牛花的窗。车老乃资深名记,文人杂家,美食家,嗜酒,酒后就天南海北,三十年代的那些文化人,无有不知,无人不晓,老舍、曹禺、吴祖光,白杨、丁聪等,他还给我看过新风霞为他画来的画,谈四川作家。他说他这爪人是美食的好吃嘴,艾芜才是真正作家,平民作家,素食主义者,艾老生活朴素简单,蔬菜与白水豆腐,加他最好吃的新繁泡菜,对艾芜的为人和作品是敬重佩服的。

(十二)

诗人作家高缨先生,五十年代曾在《星星》工作,曾与艾芜一起重走大凉山,重走南行路,我对他很尊重,他对我很关心,八九十年代他还暗暗地主动托人写我的诗评。他常年在外,深入现实生活,时有诗歌新作大都寄给我,我编发过的《月亮船》组诗,印象极深。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散文《西昌月》等著作尤其喜欢。有时外地诗人来成都,我陪客人去看他,他对人谦和真诚。还在他家吃便饭,他时而谈起艾老,我想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十三)

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我在成都市西城区图书馆里淘到不少书(我与秦治中馆长较熟,他们处理一大批后收集的书刊),其中有老版的《南行集》《淘金记》《死水微澜》及藏克家的《春鸟》,艾青的《诗论》傅仇的《伐木声声》等等,而有幸购得两套五七年创刊的《星星》诗刊,全套46本。另一套是北京的《诗刊》。我如获至宝。当时这些书刊视为封资修毒草,我却如饥似渴。这些书刊我不知翻过多少遍,积沙成土,积土成金,阅读的有幸,也是我有缘的阅读。

(十四)

我进《星星》诗刊后,编辑部很稀缺这些期刊的历史资料,我拿出一套捐给了编辑部,供大家读用,老一代编辑们尤其珍惜,这是他们的罹难遭遇的见证。后来,我慢慢地收集作家诗人上赠送的书刊,去出版社讨回新近出版的书籍,我用自行车一车一车的驮回来,又一捆一捆地搬上六楼的编辑部,在白航主编的关心同意下,陈犀、流沙河、游藜的尽心支持,装满了几大柜图书资料,当时经济结拮,只能购买一些必备如字典词海类的工具书,时而与游藜先生去新华书店内部发行部购得一些书回来,由曾参明老大姐一一登记上帐。游藜先生与我分工保管。何洁带我去金堂拉回几大书柜和书桌。图书资料室初建规模,编辑部有自已藏书。读书聊书藏书评书之风甚好,值得让人怀念的那些岁月。

(十五)

在后来的日子,老编辑们陆续离开,后来的人多重经济利益和政治效益,对书与读书。好象不屑此道,我与曾参明将这些多来收集购得的藏书,一本不剩交给了后来的人。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后来这些藏书慢慢散失已尽,每当见到―二残缺书架书横,让人痛心和无奈。

而让我惋惜,在那批藏书中好象有两套《艾芜全集》和《沈从文全集》等,是我从四川文艺出版社无尝讨回来的,不知流落何处。那时我对这两套书读之入迷。

(十六)

在那些文化思想禁锢的年代,艾芜先生经历无数坎坷,为追求人生自由和理想,漂泊而穿越苦难,曾坐过南洋缅甸等当局的监狱,民国时期的监狱,共和国时期的监狱,但艾老一直不停地真诚地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底层民众苦难命运一如既往同情和关注,及对人性的一次次探索。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是历史的见证。

(十七)

艾芜先生一生漂泊行走,与民族苦难同行。

晚年归蜀,住在成都新巷子十九号。在这座破旧小院的一间平房里,时期,曾几度抄家批斗,被审查囚禁摧残,后来,我听成都几位工农兵业余作者无意聊天,谈到艾老在初期,受造反派抄家审查批斗的残酷情景,让我恐惧而生怜惜。他还在北郊的昭觉寺临时监狱坐了四年黑暗牢房。长期的关押审训,老人既不捡举揭发他人,也不自辱批判自己,沉默如金,正气凛然。

(十八)

耄耋之年,重走大小凉山,重回南行路,超然淡定,求真求实,笔耕小止,远离名利官场是非,写下了许多说真话的文字,一部对人和人性反思的长篇小说《远山朦胧》经反复修改而完成。这是艾芜先生留下的最后小说作品。

(十九)

四年漫长的岁月,艾芜先生瘫残地躺在病床上,挂着吊针,不能动弹,痛苦无奈的望着近在半尺书桌,读《楚辞》《诗经》,艰难握管,偶作笔记;读经诵典,虽支言片语,却表达博达精深文化精神。面对生命最后日子,回归中围传统文化经典里取火暖心,或漂泊回归灵魂的安息之地。

逝者如斯,落叶归根。爱他,他也深爱着,川两新都清流乡翠云村的一撮土地。这里与桂湖毗邻,明代瀚林,清流杨升庵故居。杨慎直谏,遭遣流荒,南蛮南行边地,这里,又多了许多追古贤慕今才之思。

(二十)

我常想,艾芜先生是近代二十世纪,一位本原的乡土作家,自由灵魂的漂泊者。他的作品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湘西散记》,有许多同源同工异曲之美。他的作品,同时又让我们想到俄国文学家诗人莱莫托夫的《当代英雄》里的那些边地小说里的人物场景。艾老的《山峡中》《春天的雾》等,是我深爱的作品,引导我后来对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卡门》及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的》反复对比阅读。这些凄美如挽歌的作品,深深地感动着我,也长久影响我后来的一些诗歌散文写作,那些年月,我不合时宜的,老跑到那些高原野岑边地的老少边穷地区行走。去体验他小说中的诗意。

(二十一)

八十年代初,云贵川开诗歌青年笔会,《星星》编辑部派我参加。会后顺路,跑了云贵高原边地,寻找艾芜先生的南行踪迹。后来多次去川南叙永的永宁河畔,雪山关等水路古道驿站觅艾老的南行之路。一九黔江作家协会成立,我又专程去了一趟三省交界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湘西凤凰,又沿着西水沅河顺江而下,走近武陵山区,行程几千里。几年的边地行走生活体验,我用编辑的空余时间写作,后来结集出版了《寂地》《边地雪笛》与《永恒的漂泊》《散落的烛光》等幼雅不成熟的作品。但不妨碍我对艾茺先生、沈从文先生等作家的精神敬慕和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