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绝句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6-04 23:05:17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范文1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绝句教案范文2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江苏高考 教学策略

面对江苏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考题,一些学生往往一片哀号,留给老师的就是对现实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绝不是一句“学生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数学上了”就能了事。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客观现实,教师必须从主观上加以重视。

一、高三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受中考影响,语法教学几乎“瘫痪”,造成学生对句子结构、成分关系判断不清,直接影响到病句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辨认,甚至影响到文本理解。比如,“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这句话,很多高三学生认为是对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缺少介词,其实要在“和”的后面加上“同”,这两个字,一个作连词,一个作介词。

(二)江苏最新一轮课改及高考方案,降低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近年来,江苏省高考本科线是按照语数外三门功课划定的,数学的分差最大,接着是英语;从学生现实来讲,数学相比语文,其规律性更强,练习后见效快。因此,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分配上,更倾向于数学。

(三)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规范、认字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培养,比如“小强”一词源自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在网络语言中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网络快餐阅读,阅读文章时的深度和静心程度越来越低,影响语文素养。

二、高三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面对困难,语文老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从现实角度看,语文和数学一样,是绝对的主课。高三语文老师要动用智慧,从细节处寻求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发展的阳光大道。

(一)找准母题,用好用透。

复习“母题”的挑选,是高三语文教学增效的一大突破口。教师在寻找“母题”的过程中,首先要瞄准《考试说明》;其次,在目标的指引下做题、品题、选题、改题;再次,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在使用母题时,应通过这一例题,发散开去,讲清讲透。以病句题为例,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病句题考点分为六大类型。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命题人的“病句”也是根据一定原则“制造”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判断病句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病句“制造”的过程、原理,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判断病句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二)重视文本,结构为先。

现代文阅读,文章看不懂、答题找不到切入点,让满脑子答题宝典的考生无所适从。回归本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对文本结构判断的考查,就是在引导高三复习,不要为了解题而解题,勿忘文本本身。反观教学,基础年级在各种“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抛开文本抓活动探究,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到了高三,阅读复习课堂,一直把“陈题”细细咀嚼,嚼题目、嚼区间、嚼表达,唯独把文本一带而过。殊不知,文章读不懂、脉络理不清,一切都是徒劳。其实,许多文章,即使没有直接考结构,但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照样能高效答题。比如说20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侯银匠》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明确并分析这三大方面内容,理清“侯菊出嫁前后生活状态”这一文本线索,将整个文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后,许多题目,只要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情节思考就能正确解答。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比重复的审题训练重要得多。

(三)凸显自主,巧借理性。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高三语文老师与其担心无法掌控学生课余时间,不如明确指导学生课后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做”。如语音题、成语题,教师除了在课上告诉学生常见的错误类型、一些解题技巧外,更多的要靠学生课后的巧妙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参考答案自我提升,一些主观题,可以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看是思路上的偏差还是表达上的欠缺。如作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背诵范文、一味模仿,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他人佳作时,积累素材、学习他人素材的运用技巧等。

(四)挖掘魅力,各显神通。

“亲其师,信其道”,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语文教师的独特的人文素养是其他理科教师无法匹敌的。如果语文老师能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成为“杂家”,那么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能带来常饮常新的活水。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以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位饱读诗书、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化成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强大动力。

三、对高中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的期待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迎接高考绝不能仅依靠高三的强攻冲刺,从起始年级,就应该打牢根基。首先,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必须与高三明显区分,利用教材和读本,将文本读通、读顺、读懂。其次,高一、高二可以适当接触高三习题,但绝对不能高一、高二练习高三化。最后,领导要理性看待起始年级的考试分数,有些老师为了应对分数、考核,无奈地选择“煮夹生饭”,成绩看似说得过去,实则能力没有提高。

面对教学实际,高三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妥协,其实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主动发展式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讲,一门好不是真的好,各门功课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是权宜之计,才能得到实惠。语文学科的思变与高姿态,会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多了几分淡定。

参考文献:

绝句教案范文3

江苏公务员历年真题

1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

这段文字谈论的是:

A科普文章对作家的依赖B科学和文学的互相激励作用

C科学和文学互相依赖的关系D科学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答案】B

【解析】题干陈述包含两层意思:“科普文章对作家的依赖”,即科学需借助文学去推广普及;同时,“科学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即科学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A项与D项由于都只涉及了这两层意思中的一个方面,首先应予以排除。至于C项,应该说其表述是不够准确的。科学与文学是相互独立的,科学不依赖文学而存在,文学也不依赖科学而存在,但两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

2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的竞争首先是科技竞争。只有尽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才能不断推广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将在粮食主产区推广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关键技术。这些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为此,国家已经决定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将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强调:

A农民亟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B国家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C发展科技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D每年有大量农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答案】A

【解析】题干最后一句话是结论,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因为“农民亟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B项没有涉及农业科技与农民科技素质问题,比较容易排除。C项是需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D项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具体措施,显然都不是作者所强调的。

3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约束,这种“雪亮”有可能变成一种偏执,一种没有方向的自负。而建立在“多数人”压过“少数人”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很可能走进片面和偏狭的陷阱中。“上级”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个人”,“公众”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群人”,只有在“顶天”的压力和“立地”的责任互相补充下才能真正起到足够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才可能在博弈中避免“一个人”的片面和“一群人”的片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质疑群众评议的合理性B群众的意志要得到合理的引导和约束

C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D怎样在群众和上级间达到平衡

【答案】C

【解析】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这句话,即可排除A、B、D三项,并肯定C项。

5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

“基本功训练的凭借”是:

A收入语文教材中的各类作品

B那些保持原来意义、独立存在的作品

C整个教材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D那些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

【答案】A

【解析】B项错误明显;C项多了“一个”;D项所指并非仅仅包括选进语文教材的各类作品,一些编辑后的作品也会使原作品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

6上海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将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家庭的子女教育与养成费用支出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发现三地家庭为子女教育支付给学校的费用水平,以北京为最低;而在其他教育支出方面,以上海家庭的支出水平显著较低;总体水平而论,上海孩子所获得的零花钱和所需家长承担的生活费用也低于京穗。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广州家庭

A给孩子的零花钱少于北京

B为子女教育支出总体水平高于上海

C在其他教育方面的支出水平介于北京、上海之间

D为了女教育支付给学校的费用水平介于北京、上海之间

【答案】B

【解析】“三地家庭为子女教育支付给学校的费用水平,以北京最低”,据此,只能得出上海与广州的费用水平高于北京这一结论,却无法判断上海与广州两者谁高谁低,所以,D项不应选。“在其他教育支出方面,以上海家庭的支出水平显著较低”,据此,也无法判断北京和广州支出的高低情况。“总体水平而论,上海孩子所获得的零花钱和所需家长承担的生活费用也低于京穗”,据此,无法判定北京与广州孩子所获得零花钱的多与少,即A项不能确定。至于B项,虽表述不是十分准确,但在排除其他三项后,再结合上面这句话,还是能确定其为正确选项的。

2014年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试题详解阅读理解

21.科学家研究发现,惟有传统中药枸杞其“固本、温平、无毒”的特性能担当“换一种方式补肾”的重任,几千年来人们对枸杞情有独钟。

这段文字中应当删去的一个词是:

A.“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发现”

B.“惟有传统中药枸杞”的“惟有”

C.“惟有传统中药枸杞”的“传统”

D.“其‘固本、温平、无毒’的特性”的“其”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其”应该是代指“枸杞”,但两个词放在一起,语义重复,所以应删去“其”。

22.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便会很自然地去寻找哲学的帮助

B.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

C.也不会感到生活有太大的变化

D.他们照样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怡和

【答案】B

【解析】题干由两个句子构成,从“不过”一词可知,两句话构成转折关系。第二句讲的是哲学可代替宗教且能为人类提供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所以第一句的语义应该是:“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将会出现某种消极的后果。比较A、B、C、D四个选项,只有B项与此相符。

23.尽管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意大利文化部门还是决定用蒸馏水清洗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卫》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佛罗伦萨博物馆的负责人说:“这项工程并不是为了让雕像变得好看。”意大利文化部长已经排除了干洗的可能性。

“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的“此”指的是:

A.《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

B.这项工程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

C.决定用蒸馏水清洗《大卫》雕像

D.要除去这座高达4.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

【答案】C

【解析】“此”代指的是“用蒸馏水清洗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卫》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这件事。D项表述不完整,应注意排除。

24.所谓科学精神,不过是哲学上的多元主义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哲学上的多元主义,就是,否认有什么事物第一原因和宇宙、人类的什么终极目的。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B.认为这个世界无须认识

C.政治上权威主义的根据D.一种绝对化的主张

【答案】A

【解析】本题运用排除法,应该很容易排除B、C、D三项。“否认有什么事物第一原因和宇宙、人类的什么终极目的”这句话,是对“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据此也可确定本题应选A。

25.大袋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平时在原野、灌木丛和森林地带活动,靠吃草为生。它们过群居生活,但没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寻找水源和食物而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老鹰、蟒蛇和人们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对袋鼠来说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大袋鼠单独行动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寻找水和食物

C.威胁大袋鼠最严重的是人们的捕捉D.遇到干旱,袋鼠都会死亡

【答案】B

【解析】A面错误,题干中已明确指出大袋鼠“过群居生活”,只是“没有固定的集群”。C项错误,题干中指出“对袋鼠来说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所以威胁大袋鼠最严重的应是“干旱”,而不是人们的捕捉。D项错误,题干中指出,遇到干旱,“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排除A、C、D三项后,就能确定B项正确。题干中交待,大袋鼠“常因寻找水源和食物而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B项表述与此句语义相符。

26.电子游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世界。人们在游戏里取得的成功是可以清晰定义而且是可以实现的。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控制整个世界,从而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感,使自己的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变得举足轻重,成为一名英雄,游戏结束,他并没有真的输掉或赢得什么东西。

这段话直接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

A.电子游戏完全是虚拟的东西,人们在其中不会真正得到或失去什么

B.人们可通过电子游戏在真实世界和欲望世界之间寻得一种折中

C.人们在游戏里的成功是清晰和可实现的,因而不是虚拟的

D.游戏让人们不付出代价,轻松地满足成就感

【答案】D

【解析】本题只有D项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题干的语义。A项不正确,“并没有真的输掉或赢得什么东西”,此处是指没有输掉或赢得在游戏中设为筹码的具体事物,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电子游戏中“不会真正得到或失去什么”,其实,人们在电子游戏中肯定会得到和失去一些东西,例如成就感、信心等等,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电子游戏。B项表述,在题干中找不到依据,即题干中没有涉及到这样的观点。C项表述是错误的。仅就游戏本身而言,输或赢的结果很明确,但游戏毕竟是游戏,是虚拟的,游戏中的成功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

2014年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试题详解言语理解与表达

81科学家发现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发现可能会解答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年,一天要延长05秒,据此预测,再过2亿年,一年将只有250天了。

对“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解答”,最准确的是()。

A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延长B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缩短

C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减慢D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理解题。“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所表达的内容前文没有交待,所以只能从后文中理解。后文叙述了一个现象: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了。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延长,说明地球转动的速度减慢了,所以这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球自转的速度越来越慢。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而D项是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显然不对。A和B项是关于“地球运行的时间”的结论,显然不确切,因为所给材料中没涉及到地球每天运行的时间。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82有人也许认为,“写文章只要不妨害所表达的义理,材料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义理是文章的灵魂,大凡写文章,不会不关注这一点。这种关注就应包含对支撑义理的材料的审慎核查与选用。

对画横线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评了只重视表达义理,但是不重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B肯定了既重视义理的表达,也重视材料细节必须真实的主张

C批评了借口不妨害表达义理,而忽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D肯定了材料对表达义理的作用,不主张苛求材料细节的真实

【答案】C

【解析】这也是一道语句理解题,要正确理解一句话,需要正确理解话里的“字眼”。这句话中的“眼”是“也许认为”,“认为”往往显示说话人的态度是不赞成。所以根据这一点,首先可以排除B、D两个项。说话人反对的观点是“只要不妨害所表达的义理,材料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这是一个偏正复句,表达的重点在于后面的分句,前面的条件“不妨害义理”是后面的结论“无所谓”的条件。由此为,说话人批评的是以不妨害义理为理由忽视材料真实性的看法。而A项是转折关系,没有体现这种条件关系,所以不正确。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83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更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那样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思想,实际上也只能是违反思想。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那就连一般问题也解决不了B那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C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D那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补充复句的题,属于语句表达类型。把复句补充完整,首先要理清复句的逻辑层次关系。所以要注意句子中的关联词语。本题要补充的复句有三个分句,把关联词语摘出来是:如果……(),更……可见有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最外层是一个假设关系,因为第一个分句有“如果”。第二个层次是一个递进关系,因为最后一个分句有副词“更”。而要补充的小句应该在内容上和最后一个分句构成递进关系。和“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构成递进关系的是“不能解决问题”,这正是选B项所表达的内容。A项“解决不了一般问题”,C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D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能和它构成递进关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

84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孔子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是“礼”和“仁”。“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精神原则。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孔子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把礼和仁统一起来了

B孔子认为礼和仁是区分庸人与圣贤的根本标志

C孔子把礼视为立身之本,并用仁来补充规定礼

D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礼”人格

绝句教案范文4

一、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丰富的备课准备工作。这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备课的准备是否充足。学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和备课。有一句话这样说:“备课就是备人”。不可否认,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们,没有正确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有针对性的去备课的话,那么他在课堂教学上是没有目的的,在教学的过程是不成功的,教学的成果也是不见成效的和失败的。备课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只是一个非常细小的知识点而把它遗落下来,哪怕是标点符号。来学习的学生们渴望知识,老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有这一份责任去教好学生,为他们负责,也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教师应按规定制定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备课要做到“八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学法,备教学器材,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备习题。

教案要按课时来编写,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要独立完成,写教案要详细,而且教案必须要包括下列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课外作业布置和教学后记等。教师要全面的理解学生,理解所教年(班)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智力状况和接受能力等,在这些基础上,研究分层次教学。

就英语来说,涉及到了词汇、句型、短语和语法等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当中,所有的知识点大部分都归纳在语法的范围之内。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以认真的、集中的状态来备好这一节课。如果光是依照课本笼统的提到的句型或词汇,表面的来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堂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会学不到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对课堂产生厌倦感,甚至讨厌学习英语。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这时,老师就需要查阅相关的英语资料,像课内辅导书、语法书和课外的英语书籍等。但前提就是,查阅的书籍要符合老师目前的教学阶段和水平,绝对不能以马代驴,滥竽充数。查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备课内容,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好的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负责。

二、课堂教学

备课工作准备好之后,接着是课堂教学,教师要依照备课的方案及内容来上课。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互动性过程。抽象的说,也是一种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课堂教学的必要五个环节是:①自学,②议论,③点拨,④练习和⑤小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实践和检验的平台,有针对性的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堂课所教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对此重视,配合老师,多做练习,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检验真理;那么,在教的阶段里,用练习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和收获是再合适不过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对于学习初一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在词汇、句型和语法上。他们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少、句型和语法也都简单,他们需要做的是打好基础,对英语有初步的入门认识。同词汇一样,语法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的学生会问:老师,这个句型为什么会这么放?为什么以元音开头的单词要用不定冠词an来修饰?什么叫特殊疑问句?等等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是可以解释的,而有些则解释不了,这些就涉及到英语中固定的搭配和语言的规范及语法。英语的语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英语语言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则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好的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法非常的重要。

那么,教学练习,可以是以课堂师生互动对话、提问与回答、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的形式来实现。为了便于学生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在为自己设计教案的同时,按照课堂教学五个步骤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同步练习的题单和学案,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诸如模仿、替换、填空、选择、转换、补全对话、思考、讨论、辩论等口头或笔头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来供学生在不同阶段活动时使用,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教学的目标要科学、具体、准确,切忌一般化和抽象化。

另一个方面,安排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之下把作业完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减少了把时间浪费在玩耍上。

三、课后工作

绝句教案范文5

首先,纵观近几年高考题中语篇填空的设空类型,一般会有3~4个空不给出提示词,而剩下的6~7个空会给出提示词汇要求进行词形转换或者适当变形。没有提示词的几个空答案通常局限在冠词、介词、代词、连词这几个语法项目中,其中连词的填充会较难;而有提示词的几个空除了有简单的词形转换,还会有谓语和非谓语及各种从句的考查。而这几项语法恰恰是支撑英语日常交流最重要的语法项目,这就是我们改革的精妙之处!但是对于高考我们要把它们掌握到什么程度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1)谓语动词:这是支撑英语句子的核心部分,过去考卷中时态语态这一块会涉及16种时态及其可能会有的被动语态,出题形式十分灵活多变,难度很大;而现在在每个空不能超过三个单词的限制下则只需要原来的8种基础时态基本就可以满足要求了。(2)非谓语动词:这是建立在谓语动词之上帮助使用复杂句式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语法,同样的它的变式之多,过去可出题繁杂,而现在却基本局限于v-ing,v-ed以及to do这三种基本形式了。(3)从句:三种基本从句中,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列举出无数的分支及特殊情况,而现在状语从句多数青睐时间when,条件if,让步although\though三种形式;定语从句非限制需要填的which则是首选,偶尔填一个表示地点的where或表示时间的when,已经算是拔高了;名词性从句中what则是宠儿。这些实打实的简化语法的证据就是我们可以从浩瀚无边的语法世界里探出头来深吸一口气的主要原因,可是简化就是我们改革的唯一目的吗?重要的语法浅尝辄止,非重要的语法完全忽略?我们真的可以非常轻松地减负的同时又得到高考的胜利及长久的利益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刚刚毕业的2017级毕业生中,很多学生在二轮语法填空专项练习中,做题速度非常快,但准确率却一般。原因就是受出题类型限制后规律很容易摸索出来,校外补课教师抓住这一规律,大发横财;甚至许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理念:何必执着于全篇的理解,何必分析句式结构,我只需要看到规律就好,然后进行反复的repetition,得分就好了。这样就传递给孩子们一个理念:英语,是可以速成的!结果,语法填空只能拿最多9分,其他本该是可以学好语法后自然而然完成的题型却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这个后果简直太可怕了,简化语法的改革本是为了让学生花更多时间在语篇上,但是结果似乎恰恰适得其反,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不禁深思,英语语法学习到底该如何进行?

绝句教案范文6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延续着传统的教育习惯,给孩子灌输知识。有些教师尽管也做了一些改革,但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这一习惯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农村中的小学颇为严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状况也应得到相应的变化。

首先,学生应由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做到这一跨越,使之自主地积极地去思考,去激活。这需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教学流程在改进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迈进。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正像鲁迅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路在我们的脚下,自己去走,回过头来才能看见脚印是直还是弯,弯路取直了,方法自如了,经验也就有了。目前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把握较为困难,往往抓不住中心,以事论事,答题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一、要具备概括能力,也就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培养。一些词语(生字)通过上下文来琢磨其意思,就能顺理成章的思考句子表达的意思;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的意思,即总起句的意思。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了中心,其他问题才会围绕中心面突破,正如一块石头抛入水中,波纹向四处一圈一圈扩散一样,石头击入水中的点就是中心点,波纹由小变大,都是围绕这个点的。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去领悟,联想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就这样,每次在阅读时,利用此方法去培养学生,那么学生对这类问题,就不会出现“狗咬刺猬”的现象了。“阅读”中的基础题,绝大多数在“原文中”,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原文之外”的题目,就要通过中心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通过中心句,概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如此,则绝大多数阅读理解都会迎刃而解。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方法的培养,要付出努力,达到持之以恒,方能凑效――有结果,就是好方法,在不断的努力中摸索方法,脚踏实地的迈进,就会有拓展,有效果。

其次,重视学生的质疑。质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使学生解“惑”,首先给学生设疑。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质疑,成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质疑,是需要方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学习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其对问题的质疑。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差,模仿性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贪玩,则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在提问题前,要先想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问题出来了,还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是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提的不好,最起码不算太好。为此,要达到某些效果而提出问题,这很重要,所以质疑要有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一些有趣的,与课本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使之既愿意问,又乐意回答;其次,问题不能太深,又不能太浅,深了答不出来。浅了,学生不加思考就答出来了,起不到提问的作用。所以,质疑要适中,无论怎样质疑,都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归结起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的意识,积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质疑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维,发展智力的方法,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外设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的内在因素,外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质疑,这样慢慢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质疑激趣。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探究。在兴趣的基础上,能主动去质疑,培养学生大胆的提问,并大胆的回答问题。无论问题是对是错,回答与否,都要给予鼓励。错了,告诉学生错在何处。总之,培养学生质疑,是学生理解知识,拓宽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积极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回答问题。

最后,要结合新的教学思想针对学生撰写教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案不过如此,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以往写教案要顾及(大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加之课程的内容,现如今,要结合新的教学思想,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宜。一、教案要紧扣教学大纲。大纲是教学的尺码,是教材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围绕教学大纲。二、教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案书写。教学实际,并非课本知识,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这样的教案书写中预想会产生的效果,而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完不成任务,就应该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灵活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案上的东西是死的,而实际运用才是活的。课前,在头脑中备好这节课,该如何讲,要灵活多变,但在教案中一定都一一写出来。课是要备的,要备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头脑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思路,至于教案的体现,那是教学体验的总结。三、教案要结合实际。学生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上,记忆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根本记不住,把握这些情况,使大部分学生记住,就基本达到了目的。在教案中,就要体现哪些学生必须记住,哪些学生要学会认,哪些学生通过课后努力记住。四、教案要体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要学会方法,并非学会某一个字,某一个题,或某一句话,而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会某字的方法,某一道题的解法,某一句话的说法。教学方法并非固定的,只要能表达教学目的,什么途径都可称之为教学方法。因为方法和经验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过不少的好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一定会发现许多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教案。

绝句教案范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65-0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语文水平低、文化底子薄,并且不喜欢学习语文、数学之类的文化课。要吸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听课就不易,要让他们听得懂就更有难度。为了吸引学生听课,让他们听得懂、学得透,我在备课、上课、课后各个环节都特别用心,并根据中职生爱动、好唱和喜跳的特点,尽量把古典诗词讲解得通俗易懂。现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的第二单元里古典诗文诵读,包含有李白、杜甫、杜牧等诗人的诗各两首,陆游的词两首,白居易的诗一首。穿插王安石的《元日》、张继的《枫桥夜泊》、王之涣的《凉州词》、苏轼的《题西林壁》、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等几首诗词,这几首诗词都只要求学生背诵,不要求详细讲解。我仔细研究了这个单元的古典诗词,思考着如何找到一个引导学生学诗、读诗、赏诗的切入口。当我想起了《涛声依旧》这首歌,也想到学生都很喜欢唱歌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上《枫桥夜泊》,让歌声把学生带进古典诗词的世界中。

上《枫桥夜泊》前,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先用课件播放《涛声依旧》这首歌,学生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学生还问:“老师,今天你教音乐吗?这首歌很好听哦。”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不教音乐,教古典诗词,跟歌有关的古典诗词。”学生很快坐好,开始认真听课。有了好的开端当然会有好的过程,我给学生介绍了《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介绍了诗词的内容,介绍了寒山寺。最后我问学生:“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中有哪些歌词来源于《枫桥夜泊》?”我一边重新播放歌曲一边让学生思考,然后提问。学生踊跃回答,我把学生的回答用板书总结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流连的钟声总是敲打我的无眠)

做了这样的总结之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枫桥夜泊》是一首绝句,绝句有五言、七言之别,但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时都要注意节奏,把握朗读节奏,诗歌的音乐性才能展现出来。谁能划分一下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呢?”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存,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于是,我给他们指导关于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的朗读方法。

1 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以诗句中的意义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每一处停顿都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按“月落/鸟啼/霜满天”这样的节奏读,也可以按“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的节奏读;“离离原上草”可以按“离离/原上草”划分节奏,也可以按“离离,原上,草”来划分,因为这样的划分使每一个节奏单位都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按“月落/乌啼霜,满天”或“离离原/上草”这样划分就不行了,因为“乌啼霜”和“离离原”这些节奏不能表达清楚一个意思。

2,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五言、七言不同,可以用数字概括为以下方式。

(1)五言:A式“2--3”如“离离,原上草”,B式“2--2--1”如“离离/原上/草”。

(2)七言:A式“4--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B式“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3)为了增强音乐性,完整朗读一首诗要交替变化朗读节奏。

不用我布置,学生自觉地用我所介绍的方法朗读起《枫桥夜泊》这首诗,看他们兴奋的样子,我知道,他们肯定找到了朗读的美的享受。

一节课很快过去,学生不但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学会了朗读方法,还能初步欣赏这首诗了。

绝句教案范文8

在语法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常常对that和what傻傻分不清楚。有趣的是,这两个词在《X战警:天启》中都有挺高的“出镜率”。下面,就让我们一边看电影,一边学习和巩固一下that和what的区别及用法。

That可以引导定语从句,

what绝对不可以。

定语从句在句中作定语,修饰一个名词或代词(即先行词)。它通常出现在先行词之后,由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关系代词有who、which、that、whom和whose,关系副词有when、where和why。当先行词是人或物时,都可以选用that这个关系代词来引导定语从句,比如the girl that lives next door (住在隔壁的那个女孩)以及the book that I want to read (我想读的那本书)。不过,绝对不能用what来引导定语从句,因为它既不是关系代词也不是关系副词,这一点请同学务必牢记。

He was the one that was gonna do something with his life. (他才是那个会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这是镭射眼Scott在哥哥Alex不幸丧生后对好友Jean所说的一句话,“He was the one”之后是由关系代词that引导的一个定语从句。

I'd skipped nearby Guilin, a dream place for tourists seeking the limestone mountain tops and dark waters of the Li River ____ are pictured by artists in so many Chinese paintings. (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

这道语法填空题中有一些生词,乍一看似乎挺有难度,但其实只要熟悉定语从句的结构,就不难得出答案。分析可知,“limestone mountain tops and dark waters of the Li River”之后是一个定语从句,由于limestone mountain tops和dark waters of the Li River这两个先行词都是物,所以空格处的关系代词应该填that或which。

That和what都可以引导

名词性从句。

名词性从句,顾名思义,是指在句子中起名词作用的从句,功能相当于名词词组。根据它在句中语法功能的不同,名词性从句又可以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That和what都是名词性从句中的重要连接词,区别在于that只起连接作用,一般不充当成分,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what则需要充当一定的成分,经常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

① He felt you were the one that was gonna do something special with your life. That you were gonna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他觉得你才是那个将会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觉得你将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所不同。) ② ―How do you know what he felt? ―I know what everybody feels. (――你怎么知道他的想法?――我了解每个人的心声。)

①句是Jean安慰Scott时所说的话。两句话中分别有一个that,第一个that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它的用法我们在上文中已经介绍过了;第二个that引导的则是名词性从句,确切地说,是宾语从句,“That you were gonna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是He felt的宾语。我们会发现,这里的that只起引导作用,而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②句中,Scott问Jean为什么知道他哥哥是怎么想的,其实,这是因为Jean拥有读心术。这两句话中都用到了what,它们引导的都是宾语从句。和that不同的是,what在句中都充当成分,分别作felt和feels的宾语。

I truly believe ___ beauty comes from within. (2015年北京卷)

A. that B. where

C. what D. why

本句意为“我真的相信美源自内心”。由于“beauty comes from within”充当believe的宾语,所以believe之后的部分是一个宾语从句,又由于beauty comes from within不缺任何成分,故应选择that作为连接词,本题答案为A。

That可用于强调句,

what绝对不可以。

强调句是特殊句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形式为it is/was +被强调部分+ that/who +其他成分。当被强调部分是人时,可用who或that;若被强调部分是物,则只能用that。大家需要记住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使用what。强调句最重要的特征在于,除去it is/was和that/who之后,剩下的部分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It wasn't so long ago that I was plagued by voices myself. (就在不久之前我自己也被各种声音折磨着。)

拥有读心术未必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你还无法控制这种特异功能的时候。Jean有段时间一直被噩梦所困扰,一天晚上,X教授走进她的房间,用上面的这句话安慰她。如果去掉句中的It was和that,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完整的句子:Not so long ago I was plagued by voices myself. 所以,这句话是一个强调句。

But like so many other things, it is only too much stress ___ does you harm. (2016年上海卷)

@是一道语法填空题。看到“it is”,我们可以先假设这句话是一个强调句,强调的内容是“only too much stress”,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尝试在横线处填入that。然后我们把it is和that去掉,看看剩下的部分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很明显,“Only too much stress does you harm.”不缺任何成分、语义明确,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强调句,横线处填入that无误。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一幕是万磁王(Magneto)在面对自己妻女离世时的悲怆画面,他仰天喊道:“Is this what you want from me? Is this what I am? (这就是你想要的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吗?)”两句质问,两行清泪,把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悲痛和绝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两句话为何使用what而不是that,同学们能自己分析出来吗?在第一句话中,“Is this”之后是由what引导的一个表语从句,是名词性从句的一种。由于“you want from me”缺少宾语,所以这里用what来做连接词,而不用that。第二句话的“Is this”之后同样是一个由what引导的表语从句,what在从句中作表语。

看完笔者从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强调句这三个方面对that和what进行的对比分析,再加上《X战警:天启》中有关that和what的精彩台词,同学们现在能分清这两个词了吗?

绝句教案范文9

关键词: 二语习得 英语口语教学 教学误区 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很多人来说,学好英语是取得学业和职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英语听说运用能力是大多数人最期待提高的技能。但是,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和培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的作用,甚至很多从业人员在教学中都存在不少误区。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二语习得中口语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国内近期关于英语口语教学误区的论文,归纳出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二语习得中关于口语的相关研究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关口语研究的领域主要有:(1)二语音位发展,其中包括自然音位学、自动切分音位学、二语音位流利模型等音位理论;(2)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和言语听辨能力;(3)影响二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的态度、动机、年龄、社会文化环境等音素;(4)语言迁移中的语言变化、语言类型学和标记性等;(5)二语口语教学研究,包括口语水平发展、口语交际策略、口语评估测试和口语课堂教学等(Leather,1999)。

国内关于二语口语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领域:(1)二语口语理论的探索;(2)二语口语表达的过程研究;(3)二语口语表达结果的研究;(4)影响口语能力的因素研究;(5)建立口语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6)二语口语教学方法的探讨(王立非、周丹丹,2004)。

从国内外关于口语研究领域可以看出,口语教学研究是二语习得中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口语教学研究领域,改进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口语教学水平是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但是,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口语教师在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问题尤其值得英语教学研究者重视。

3.口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3.1关于教学语言的误区

案例一:关于英语口语课程,每名教师都有一套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应当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教学语言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机械地坚持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在《读与写》2009年1月刊中,范金梅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正确“输入”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大量的听力“输入”不但能帮助学生锻炼语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接受。因此,口语课程必须尽量实现全英化教学,以达到这样的语言浸润效果。

3.2关于标准英语的误区

案例二:标准化的英语一直是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很多学生坚持学习美式或英式英语。但是,有研究者却认为不必对标准化英语较真,注重交际和沟通本质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在《考试周刊》2010年第50期中,周曼丽在《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过度重视英语口语的标准性和忽视语言沟通本质》一文中指出:“假定”的标准英语不存在,不必强制学生说某一特定英语。就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从英语学习初期,学生就不能接触“标准”语言的输入和环境的熏陶,初期英语教育工作者也缺乏进行“标准”英语口语教学的水平,要想推广“标准”英语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再者,既然中国属于英语扩展圈国家,只要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交流,就达到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了,为什么一定要以内圈的英语水平来要求自己呢?不是徒增烦恼吗?

3.3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误区

案例三:在口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反对将书面语引入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教学就是应该训练学生用简单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被不少老师和学生无限放大。在2007年第7期《科技创新导报》中,周王友在《浅谈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及对策》中指出: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体。除非是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口语都不会“滔滔不绝”。非流利性(non-fluency)才是口语的特征。

3.4关于口语中的纠错误区

案例四:是否纠正二语学习者口语中的错误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研究证明,纠正性反馈在成年二语学习者和英语为母语者的一对一交谈中起到积极作用(Carroll& Swain,1993;Carroll,Swain & Roberge,1992;Mackey & Philp,1998)。对于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教师不能忽略成人和儿童在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的差别。在《文教资料》2005年第33期中,李素萍和邓惠芬在《运用二语习得理论走出英语口语教学误区》一文中指出:研究证明,学语英语的儿童与学习一语英语的儿童所犯的错误类似;成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也大致相同,其原因就是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错误假设可谓大同小异。

3.5关于固定句型的误区

案例五:熟记固定常用的句型是提高英语表达的重要方式。背诵词汇和句型对于口语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二语习得者如果没有掌握句型,即使会使用单词,也无法组织符合逻辑结构的句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文教资料》2005年第33期中,李素萍和邓惠芬在《运用二语习得理论走出英语口语教学误区》一文中指出:口语课上,实际上学生所做的无非是跟读、朗读、背诵或者是句型操练。直接后果就是,课堂上学生们虽然也开口说话,但到了实际生活中,他们仍然会无话可说,成为“哑巴英语”。

4.针对教学误区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4.1关于教学语言的误区

语言浸润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论在课堂中实施的(Swain:1985)。如果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高于或接近可理解的输入的范围,那么全英化教学无可厚非。但是,目前的口语课堂中学生的听力水平还远未达到适合全英教学的条件。如果坚持用英语教学,很多学生将无法理解所谓的“大量输入”,最终的后果是影响口语教学的互动,导致学生因为理解输入语言的障碍而无法完成口语练习。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灵活处理,要视学生的水平来选择教学语言。对于听力水平还不过关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必要的时候用中文讲解清楚所学内容,为学生建构理解知识的框架,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掌握好所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一步步提高听说能力和学习策略。

4.2关于标准英语的误区

不可否认,交流和沟通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但是,任何形式的交流和沟通都是应该保证参与双方能够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语言的沟通本质并不意味着语言使用者可以随意根据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与人交流。交流和沟通应该遵守相应的准则,否则有效的沟通就无法实现。学习标准英语和进行有效沟通并不相互矛盾,学生需要标准的输入语来帮助他们提高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进行顺利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学习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错误,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避免由于错误的发音和语法造成对方理解障碍。另一方面,标准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也能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沟通。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接触标准英语的机会少、推广标准英语有难度而放弃努力。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经常接触高质量的英语,并以标准的英语为目标不断努力,而不应该让学生养成一种得过且过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讲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注意这些区别,鼓励学生正确发音,使用正确的语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丰富自身的英语语音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做到以学促教。

4.3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误区

口语和写作中使用的语言的确有些不同,但是这些不同之处绝不会明显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语体”这种程度。这种误解只会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时候避重就轻,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型,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最终制约的是学生的语言水平发展。另外,语言表达流利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一个环节。当然,流利和“滔滔不绝”是存在区别的。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灌输这样“滔滔不绝”的讲话方式,但是也不应该告诉学生“不流利”是正常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应当告诉学生口语的特征不是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观点。口语体中的确存在非正式的简单表达,但是根据不同场合和用途,口语中是会引入正式语体,正确贴切地用词汇和句法表达观点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中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建议学生都用非正式的简单语句来表达观点,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多积累词句来提升口才。关于讲话流利,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流利的含义其实更多的是指表达连贯、逻辑清晰,而不仅仅是指讲话的速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讲话注意理清思路,加强思维能力,即使是思考和讲话在同时进行,也应当尽量保持表达清晰连贯。

4.4关于口语中的纠错误区

儿童在一语习得和儿童的二语习得两者间具有一些相同点,但是,成人的二语习得和儿童的一语习得就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因为在这个比较中,年龄和认知水平是不容忽视的变量,所以不能简单将这两者归为一类。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口语教学中不应该想当然地将二语习得的理论机械地运用在学生身上,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采取相应的纠错性反馈。对于母语水平和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中学生和成年人,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 ability),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察觉、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根据Schmidt的注意假说理论(noticing hypothesis theory),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注意到正确的语言输入和自己中介语之间的差别,这样才能帮助有效的习得。纠错性反馈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正确形式的区别,从而进行有意识的改正,直至学生完全习得正确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区别儿童二语习得和成人二语习得的区别,有效地运用纠错性反馈来培养学生察觉、反思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4.5关于固定句型的误区

观点的表达仅靠几个单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句子结构在口语表达中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背诵积累一些常用的句型,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仍然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即使能够交流,交流的观点也不会深入。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指出,如果没有语法,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没有词汇,就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哑巴英语”不是因为朗读和背诵句型造成的,而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记忆句型的过程中完全理解句型的意思,在遇到相应情况时没有激活已有的词汇和句型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耐心讲解重要的句型,首先从语法角度来阐述句型的逻辑含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句型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这些句型来进行造句训练,尽量使得输出的句子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当对学生造的句子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确保语法正确的前提下,尽量保证句子符合逻辑、观点清晰。如果口语课堂中,学生经常能够熟练习得新的句型,并且通过例句练习后充分理解句型使用的情景,那么在课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能有效地将这种句法知识进行迁移,达到拓展表达方式的目的。

5.结语

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对于口语学习和教学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目标。本文通过分析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误区,指出口语教学中需要改善的五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英语口语教学法是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国内外研究理论,进一步完善口语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Leather,J.Second language speech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J].Language Learning,1999,VOL49,1-56.

[2]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 and C.Madden(eds).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235-252.

[3]范金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正确“输入”的作用[J].读与写,2009,(1):18-23.

[4]李素萍,邓惠芬.运用二语习得理论走出英语口语教学误区[J].文教资料,2005,(33):133-135.

[5]王立非,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12年:回顾与现状[J].外语界,2004,(6):7-1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