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30 20:41:36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招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李学(1980-),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步增长,这对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方向提出了严峻考验。高校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未来高校如何调整专业和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高校和有关职能部门回答的难点。对于这些问题,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进行过阐述,但是几乎没有人全面、系统地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特别对于老工业基地――吉林省,面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如何调整高校招生来迎合社会需求,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问题。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特征

吉林省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5.49万人,18年增长了6.3倍。1990―1998年,这9年期间招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1万人,年均增长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31%;为了拉动国民的教育消费意识,激励并刺激国民增加教育投入,国务院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9―2008年,招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5.49万人,年均增长1.14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12.75%,是先前的1.75倍。

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1.79万,18年增长了4.59倍。1990―2002年,即扩招之前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8万人,年均增长0.14万人,平均增长率为4.98%。2003―2008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1.79万人,年均增长1.31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8.36倍,年均增长率为17.52%,是先前的3.52倍。

(二)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特征

1.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特征

2001年学科结构调整,毕业生与招生的学科结构是对应的,而毕业生的学科结构特征易与社会需求在同一时间点上相比较,所以,我们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的学科结构特征。

2001―2008年,吉林省哲学毕业生人数由45人增至58人,增加了13人,年均增长3.69%;经济学毕业生人数由2068人增至4769人,增加了2701人,年均增长12.68%;法学毕业生人数由1522人增至3698人,增加了2176人,年均增长13.52%;教育学毕业生人数由1199人增至7258人,增加了6059人,年均增长29.33%;文学毕业生人数由4617人增至21857人,增加了17240人,年均增长24.87%;历史学毕业生人数由455人增至602人,增加了147人,年均增长4.08%;理学毕业生人数由3706人增至8478人,增加了4772人,年均增长12.55%;工学毕业生人数由13353人增至41236人,增加了27883人,年均增长17.48%;农学毕业生人数由967人增至2452人,增加了1485人,年均增长率为14.22%;医学毕业生人数由2384人增至8168人,增加了5784人,年均增长19.23%;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由4492人增至19370人,增加了14878人,年均增长23.22%。在这11个学科中,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医学毕业生的增长率基本与之持平,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

2.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校结构特征

从吉林省12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人数来看,2001年至2008年,吉林大学毕业生人数由7464人增至9646人,增加了2182人,年均增长3.73%;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848人增至3866人,增加了2018人,年均增长11.12%;延边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90人增至4746人,增加了2656人,年均增长12.43%;北华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618人增至6052人,增加了3434人,年均增长12.72%;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55人增至4054人,增加了2799人,年均增长18.24%;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773人增至4275人,增加了2502人,年均增长13.40%;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973人增至3764人,增加了2791人,年均增长21.32%;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75人增至5265人,增加了3990人,年均增长22.46%;东北电力学院毕业生人数由866人增至3169人,增加了2303人,年均增长20.36%;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人数由393人增至1722人,增加了1329人,年均增长23.50%;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人数由602人增至1974人,增加了1372人,年均增长18.49%;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生人数由293人增至1940人,增加了1647人,年均增长31%。其他院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为13358人,2008年为67473人,增加54115人,年均增长率为26.03%。在这12所重点大学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等5所学校毕业生增长率高于全省的毕业生增长率,而其他院校同期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26.03%,仅次于吉林艺术学院,高于其他11所重点大学,高于全省毕业生增长率。可见,吉林省毕业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其他高校的扩大规模所引起的。

二、吉林省高校招生规模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总规模增长过快,超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增长

吉林省自扩招以来,1999―2008年,招生年均增长12.75%,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5%,我国GDP年均增长9.67%;2003―2008年,毕业生年均增长17.52%,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8%,我国GDP年均增长10.5%。可以看出,吉林省招生和毕业生增长率都超过本省和我国经济增长率。

2001―2008年,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73025万人增长到77480万人,年均增长0.85%,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1167.41万人增长到1281.4万人,年均增长1.34%;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由3.48万人增加到11.79万人,增长了2.39倍,年均增速为19.04%,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增速,高于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8.19个百分点,高于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7.7个百分点。

(二)招生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毕业生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较低

由于大学培养的周期性、学科招生结构不能完全适应4年后的社会需求,学科毕业生结构与就业率相符程度也不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中的统计调查数据,我国2007―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而吉林省2001―2008年,毕业生增速最快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可见,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吉林省工学毕业生增速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而吉林省教育学毕业生增速却最快。

(三)不同类型学校招生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总体平均质量下降

我们对吉林省部属和省属12所重点大学和其他高校作了对比分析,发现2001―2008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部属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下降,吉林大学年均下降3.76%,东北师范大学平均下降0.82%,其他10所省级重点高校虽然招生规模都有所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在0.18%―9.05%之间,年招生平均增长率为4.54%,而其他高校招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9%,远远高于总体招生增长率,更高于经济增长率。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原有教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专业不成熟,所以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远远低于重点大学,特别是像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正是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的盲目扩招和盲目上专业,导致了整体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三、吉林省未来高校招生建议

为了保证吉林省未来的人才需求,针对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调整招生结构和规模。

1.扩大工学和管理学招生

从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工学和管理学是社会需求最多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和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大量需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大量需要支持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所以未来这两个学科应是重点发展的学科,可以扩大招生规模。而哲学、法学、历史学和理学,由于过去人才培养超过需求太多,应适当减小规模。其他学科应根据总量变化,在保证结构的条件下适当招生。

2.扩大重点高校招生,压缩一般院校招生

从高校结构看,应保证重点高校相应学科的招生,压缩非重点院校同学科的招生,这是为了保证专业人才质量所必须的。对于重点高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以及就业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而对于其他非重点高校,应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特色人才。对于非重点高校与重点高校重复的专业,要压缩招生,保证和扩大重点高校的招生,彻底扭转盲目跟风上热门专业,最终导致专业不明、质量不高、就业不好的局面。

3.重视应用型、实用型专业的招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同时并存就是例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上得来”;另一方面,重点院校应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同时,要促进一部分非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由基础理论教育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让大学生“下得去”。

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英国的高等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即满足企业行业、学生、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术、技术和职业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3]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专业的招生。

4.适当增加新专业的招生

专业结构设置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周期, 使人才结构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原有专业并不包含,所以要适当增加新专业招生。但是新专业放在哪个学校,一定要看学校的专业基础和师资力量,不能跟别的学校比规模大小就盲目上新专业。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专业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重视较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学科结构;产业结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就业容量的扩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今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步调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在现实的经济产业结构条件下的社会写照,包括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作为毕业生就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指不同类型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是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的学科结构应该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1]

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入手进行实证研究,把握产业结构变化对于毕业生就业存量和增量影响的趋势,并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策略,探索既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对策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0~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初次就业率(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分别为:107万(70%)、114万(70%)、145万(74%)、212万(75%)、280万(73%)、330万(72.6%)、413万(72%)、495万(71%)、559万(73%)、611万(74%)、639万(76.6%)、660万(7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基数逐年扩大,而初次就业率增幅不明显,失业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大。目前毕业生就业难表现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导致供过于求,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与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一些市场需求弱化的人才类型仍在进行大量培养,不少大学生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这就造成了高校的人才供给超出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人才总量不足,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科技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紧缺,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失业毕业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结构性失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市场职位空缺与大量失业现象的并存。[2]

二、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不同,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规模不同。这就要求培养劳动后备军的高等教育部门按各经济部门、产业发展设置各种学校、专业,并与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的比例相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教育部门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新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科结构不仅能够反映出科技发展和知识进步所形成的学科分野,也能够反映出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并且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结构,对于分析毕业生人力资本使用效率问题意义重大。有鉴于此,分析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科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直接指标,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度。

1.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我们选择江苏省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江苏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的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研究江苏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关于专业分类,在研究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92),将各个专业分为五个学科门类,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文章分别考察5大学科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各层次就业人数分别以XK(研究生)、BK(本科生)、CK(专科生)表示。产业数据以gdp、age、sec、ter来表示,对应标签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文中的高校毕业生是指纳入国家教育部招生计划之内的高等学校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

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公开的《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厅的《江苏省高校就业状况白皮书》,选择毕业当年就业人数以及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进行统计。①

2.各指标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尤其是2002-2010年增幅更为明显。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2007年以后,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目前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增长缓慢,本科生就业人数在2007-2008年获得跨越式发展,专科生就业人数连续多年增长不明显;农业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连年持平,本科生就业人数在2005年出现峰值之后缓慢减少,专科生就业人数存在小幅度增长;医药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起速度变缓,本科生亦然,专科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未出现波动;工程与技术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经过多年的持续增长后于2009年开始下降,本科生就业人数呈现曲折上升态势,专科生就业人数自2002年起直线上升;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自2007年起逐年减少,本科和专科生就业人数连年持平。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不同学科的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相关,但是存在3-4年的滞后,而关系国计民生的医药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就业人数总体上比较稳定,较少出现波动。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化发展,各学科的招生和就业人数在1992-2001年阶段逐年增长,2002年以后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二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急需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学科不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就业人数都会逐年增大,而基础型学科比例会逐年减小。关于不同学科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由下面的相关系数矩阵表格来验证。

3.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

分别研究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通过对比研究,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表明:研究生、本科生中农业科学就业人数与三大产业的相关性相对较小(见表1、表2),医药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见表1、表2、表3)。这说明,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较小,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第二、三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较高。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较多的是应用型学科,所以近年来高校招生构成比例就出现了基础学科型人数相对下降,应用型学科毕业生人数相对上升的现象。而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是否长期稳定,需要进一步的验证。4.各指标ADF检验

各变量时间序列的ADF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第一产业数据不平稳。这说明第一产业是江苏省的劳动力转出产业,正在走向小部门化,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非常有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据相对平稳是因为第二产业是主要的经济产出产业,是江苏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很有潜力发展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吸纳产业,是解决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

三、总结与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联动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变化,同时,学科结构也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合理的就业学科结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良好的发展。二者互动互联的吻合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如果学科结构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如果学科结构过度超前,则会导致教育过度。二者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具有一定制约性。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及发展既受内力的作用又受外力的作用,内力指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外力主要指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当今,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要依托国家的教育政策、财政投入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生源。充足的生源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最关键一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得学生在入学时越来越注重专业的选择,这就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应该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根据现实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紧跟产业发展脚步,真正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顺利接轨,更好适应经济发展。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也是企业改革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器。各种学科专业相互渗透和发展,往往会促成新科技成果的诞生。这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方向。当前高效低耗的经济形势使得某些产业逐渐萎缩,在客观上也刺激了某些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而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受科学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加快技术革新速度,尽快发展壮大这些急需人才的新兴学科,以满足国际社会对此方面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要通过提前培养人才对已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发展起导向作用。

高校毕业生是改善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比区域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更明显。结合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二五”),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以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对照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7亿元,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测算,到2020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8%。政府提出的这一目标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风向标,应以此为契机,科学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以此来决定培养人才的规格与不同学科专业在不同学校中的规模比例,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目前江苏高等院校专业种类完备,覆盖面较广,但是与产业发展脱节,存在划分过细和急需科类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出口,增加其就业难度。首先,针对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现实状况和“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要结合实际,重点培养有利于推进农林、港口、海洋、交通等行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以提高苏北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江苏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特别是苏中地区,要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在保证建筑、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等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要按照江苏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学科,要进行重点扶持,创新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并带动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苏南地区除了要继续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业所需人才之外,还要积极寻找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商贸等专业,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不能单纯迎合市场需求,要平衡长线学科与短线专业的关系。

总之,在当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和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任务引领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能够带动毕业生就业增长与人才合理流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调整也要能够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等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服务,建设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人才支撑体系,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主动调整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时应注意,一定时期内的产业结构与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协调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应该适时、合理地进行调整,以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

注释:

① 基于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原始数据,首先进行预抽样。采用Stata10.0软件,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在2008、2009、2010年江苏省毕业生就业样本中抽取1%的样本量,将“专业”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再将“就业单位名称”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考察“专业”和“就业单位名称”两个变量分别在对应一、二、三产业中是否有相关性。结果显示为高度相关,二者与对应分析结果一致。在总体样本中采用直接抽选法对样本分学历层次进行单纯随机抽样,共抽取样本5000份。运用SPSS17.0软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将“专业”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再将“就业单位名称”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进行crosstabs分析,选择“专业”变量作为行变量,“就业单位名称”变量作为列变量。选中“Chi-square复选框”,考察二者是否对应。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样本所学专业对应的产业与就业单位所对应的产业一致,即进入非本专业就业部门的毕业生人数少,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选择用各样本的专业变量对产业结构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

1.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办学经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目前形成了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积淀厚实,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设计运输系统设计和绿化美化设计,专业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是我国唯一的总图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交通工程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以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范围拓宽。总图运输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院,近年来分配到民用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业与民用设计院的总图运输设计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②两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搭建了许多平台课程,充分满足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前90%以上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总图运输岗位就业,如何确保交通方向的毕业生能胜任总图运输设计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③过分依赖指导。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设计成果创新之处极少,这样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满足社会需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选题。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在确定课题时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代表性和综合性,严把选题关,力求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1.l 选题性质。选题尽可能做到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家基本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定位、择业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工程应用类型的选题占较大比例,目的在于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专业基本功。同时应增大科学研究类选题的比重。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选题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各年度的选题内容广泛,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涉及到各大个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还增设了民用方向。同时要保证选题难易程度适当,要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隋况,调整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在对20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2.8%的学生认为难或较难,61.4%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适中,15.8%的学生认为易或较易。

2.1.3 选题方式。选题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教研室充分讨论和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后上报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指导教师根据批准的选题计划,编写任务书。选题计划和任务书确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

2.2 注重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组织者。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到设计指导,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具有的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和设计进度,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再者,注重指导的方式与方法,毕业设计应强调创新性,避免越俎代庖式具体的指导。在指导2009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要求学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汇报制度,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一周的设计情况,并在每张图纸完成后,组内的学生互相评图,找出不足,并进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督促了学生,而且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3严格管理。

2.3.1 保证出勤。考勤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二是学院教学办及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抽查,要求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指导实践每次不少于2小时;三是学校教务处和督导组实行中期检查,对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设计进度进行检查。

2.3.2 设计成果管理。在毕业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学校及学院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设计教学资料,由专人负责建立教学档案,指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自查,总结经验,同时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全面考核。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习倦怠;毕业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1-02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职业性很强的活动。有关研究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等消极学习心理的表现[1],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负面的态度,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毕业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学习倦怠已经让他们引起了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毕业班的学生出勤率低、学习效果差、厌学情绪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2,3],但目前有关毕业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对他们学习倦怠的现状也缺乏一定的认识。鉴于此,选择某高校不同专业40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分析毕业生学习倦怠的状况,为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随即整群抽取重庆某高校3个专业400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382,回收率为95.5%,问卷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

2.研究方法。本文调查采用已有研究人员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表》[4]。该表分为3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了8个项目,反映了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表现出焦虑、倦怠、沮丧等消极情绪;行为不当维度包括6个项目,反映了学生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维度包括6个项目,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验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低成就感受。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记分,其中“完全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该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34,分半信度为0.83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二、调查结果

1.学习倦怠状况。表1显示了大学毕业生确实广泛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调查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因此项目中间值为3分。将《大学生学习倦怠表》的得分总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总分在40~60分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总分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调查结果显示,总分高于60分者有174人,占总人数的45.5%;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之间的有78人,占总人数的20.4%;总分在40分以下者130人,占总人数的34%。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确实存在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

表1 学习倦怠情况统计表

2.不同特征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以性别、专业、来源和就业情况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倦怠各维度和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表2 不同特征样本的t检验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学习倦怠在性别和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和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体方面高于女生。对于不同专业,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体上高于理科。

三、结果分析

1.学习倦怠总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1/2的学生处于学习倦怠状态;只有1/3左右的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不倦怠者,而剩余近1/5的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而这种不确定却潜藏着一定的危机,在学习倦怠学生和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下,这些学生很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者。这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已处于严重的学习倦怠状态,倘若这种状态继续恶化,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2.性别影响。男女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和总体情况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除在情绪低落方面,男生低于女生外,其余三方面男生都高于女生。可见,男生总体的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女生,这与实际上课过程中的情况比较吻合。男生普遍就业形势比女生好,所以他们在情绪低落方面好于女生;然而,相对女生而言,男生课外活动比较多,自律能力差些,且男生责任感较重,压力大。所以,在大学生处于毕业班的这个特殊阶段,男生表现出的学习倦怠现象超乎寻常,普遍高于女生。

3.专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是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据统计调查,工科毕业班课程安排比较多,致使工科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高于理科。另外,在就业前途上,理科学生意识到没有工科好,这致使学生在压力下具有好好学习的良好动力。所以从整体上看,工科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明显高于理科。

4.就业影响。从就业形势看,工科虽然比理科好,但很多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多处于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找到一个工作后还想找更好的,或者认为工作签好了,没有上课学习的必要和心情了。不成熟的心理导致他们情绪低落,不愿意上课和成就感低。另外,没有签订工作合同的学生就业压力大,心情烦乱,有的要外出找工作,所以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因此,就业与否对学习倦怠影响不是很大。

5.生源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的毕业生在学习倦怠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虽然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不如城市学生,但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他们在专业知识、视野、见识和学习压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无几,因此,农村生源的毕业生与城市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差异性较小。

参考文献:

[1]单常艳,叶玉清.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65-667.

[2]谢屹.高校毕业班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42-44.

[3]李红.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10):51-53.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 用人单位 就业指导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魏文婷.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15-19.

[2]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

[3]胡铁,王迎.农村中职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72.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7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毕业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就业难。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孙晓军主任说,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岗位时本身已经进行了筛选。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通常要从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来考虑是否能够录用。从大学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全面素质。讨论毕业生就业单纯强调专业是否对口是不全面的,就业市场会自然选择。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8

根据xx大学《关于集中实践性教学工作的若干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xx级各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对我院xx级本科生七个专业方向11个班学生的毕业实习作如下安排

一、毕业实习的目的和地位

毕业实习是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其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实习环节合格者获得10学分;按xx大学规定,毕业实习不能免修。

二、实习时间

xx级各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均安排8周,跨学期实施,具体日期为2012年12月18日起,至2012年3月28日止。

三、组织办法

1、组织领导

本次毕业实习由院xx届毕业生毕业实习领导小组领导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2、毕业实习的指导

各专业方向设负责人,并指定若干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

(1)证券投资方向负责人

(2)期货投资方向负责人:

(3)保 险 学方向负责人:

(4)投资银行方向负责人

(5)经 纪 人方向负责人

(6)信用管理方向负责人:

(7)传媒经济方向负责人

·市场工作计划书 ·教学工作计划书 ·会计工作计划书 ·招商工作计划书

·服装店工作计划书 ·项目计划书 ·企业计划书 ·培训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模板

3、实习学生的组织形式

(1)本次毕业实习的xx级本科生学生共499人,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办法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一种实习方式。

(2)选择分散实习的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要办理相关手续,包括本人申请、对方单位的接收确认函等。

(3)选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参加集中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学院统一的编组安排。

(4)学生的实习地点和单位确定以后,必须保持稳定。集中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准以任何理由调换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的同学确有需要可以更换一次实习单位并及时向学院报告备案。

四、工作程序

1、编制实习教学文件

2012年12月10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本次实习有关文件的编制。

2、布置实习任务

2012年11月30日前,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向本专业方向的学生介绍本次实习教学大纲,说明实习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确定实习地点、实习单位:

2012年12月6日前,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将选择分散实习方式的学生分组名单报教学部。此后,学院有关领导、部门、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学生共同多方联系,确定集中实习学生的教学地点和单位。

4、动员大会

2012年12月中旬,学院在500人报告厅召开动员大会,领导小组成员、学团办领导、xx级班主任及全体学生参加。

5、返校时间

学生实习结束后,返校时间为2012年3月29-30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提前请假。请假时间不超过2天的,向班主任老师请假;超过两天的,必须向学院分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请假,并准备好有关请假原由的文字材料、证明备查。凡无故不按时返校者,一律按旷课计,不能获得实习学分,并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3月30日晚7:30由学院分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主持,学工部领导、班主任参加,在500人报告厅召开xx级全体学生大会,检查同学返校情况,同时布置毕业论文工作。

6、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2012年4月2日—4月12日由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组织评定学生毕业实习成绩,4月13日报教学部。

五、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内容

1、教师指导: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到实习点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作好考核工作;对分散实习的同学应通过书信(含Email)进行联系检查和指导。领导小组分别在2012年1月17 日和2012年3月14日召开阶段情况分析会,并形成简报报xx大学教务处。

2、学生周小结: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周必须写一份小结,自己保存;实习结束后交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周小结必须结合实习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汇报本周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3、学生书面(含Email)汇报:所有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向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在2012年1月15 日前和2012年3月1日前做二次书面(含Email)汇报;并由实习指导教师留存,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4、学生实习报告:学生必须在实习的最后两周内写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可以就3至4个在实习过程中体会深刻,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论述,也可以就此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实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

5、学生实习鉴定:实习结束时学生应填写好《毕业实习鉴定表》中“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栏目,并要请实习单位领导或实习指导者在《毕业实习鉴定表》上签署意见及鉴定,并加盖实习单位的公章后带回。

6、学生可提供的其它材料: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与专业有关的调研、策划、谈判、论证,在征得实习单位的同意后,可以将为所在单位撰写的各种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谈判纪要等有关文字材料作为实习报告的附件交回学院;如果涉及实习单位的商业秘密,可以复印其封面、目录等部分内容,并让实习单位出示你参与该项目的证明(须有单位公章、日期、实习单位领导签字)。上述材料与实习报告一起,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7、成绩评定: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必须上交周小结8份、《实习报告》、《毕业实习鉴定表》。专业方向负责人在4月1日—4月12日内,组织有关教师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档,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成绩评定,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优秀、不及格者将严格审查。

六、工作总结

实习工作结束后,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应对本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实习做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学院领导小组在4月20日左右召集各小组做总结,最后写出总结报告上报、存档并召开总结大会。

七、毕业实习注意事项

1、参加分散实习的同学必须把《毕业实习管理委托书》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者。

2、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始实习后,应及时请实习单位填写《实习单位回函》。《实习单位回函》务必在2012年1月5日以前(以投递时邮戳日期为准)寄给本班班主任,地址:重庆市南岸区五公里xx大学融智学院(邮编:400067)。不按时寄回者,实习成绩作不及格计。

3、每位同学必须认真阅读所在专业方向的《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领会其精神,按要求进行实习;并将《毕业实习大纲》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者参阅。

4、请用16开本子撰写周小结,以便收回检查。

5、注意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特别要注意为实习单位保守包括商业秘密在内的各种机密。

6、同学们在实习期间,请注意收集撰写毕业论文的资料,按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大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9

【中国分类号】G71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680万,比 2011年增加20万,,2013年达到 699万,比 2012年增加19万。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 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 长劳动 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目前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大学许多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培养目标都很模糊,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大学里一些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能从市场出发,根据市场需求来开设课程,而是循规蹈矩,较多沿用以往计划体制下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导致某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本专业人数过剩而成为失业者,某些职位由于应聘者人数严重不足而只能空着。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已经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从社会需求和就业的关系看,高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的规模应该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但是,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太高。现在许多大学生思想浮躁,眼光过高,创造的价值也不能跟所要求的薪资等同,待人接物态度也不行,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2、 从与市场的关联来看,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即时性之间存在矛盾

滞后性是指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而只能当社会表现出了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时,高校才匆忙的设置这一专业,但是,这一专业的人才不是及时产出的,而是要经过四年的培养期,可是当年的社会需求空缺可能被相关专业的人才代替了。总之,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和市场变化的及时性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最大困境之一。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不够敏感和并且缺少快速的反应机制是导致专业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热点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不但应该对已经表现出的热点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冷热点的变化进行预测,提前走一步,做到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合拍。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高校很难对未来的专业热点进行预测,即使是对已经表现出来的社会热点,高校也没有做出合适的对待,通常是盲目的设置新的热门专业,但是经过四年时间的培养后,学生走出校门后才突然发现,昔日的热门专业,如今已成明日黄花。总体来说,就是高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

3、从与他校关系来看,信息不对称使得专业设置雷同,导致了毕业生的供大于求

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在一般情况下会使市场中的供需达到平衡,但有时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市场失灵”。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供与需的关系,因此,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同样在高校中起着作用,同样,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当社会上兴起某个需求的热点时,各个高校就会竞相设置有关的专业,他们忽略了或者说他们没有能力了解其他高校对这个新的社会需求做出怎样的反应,结果就是,他们在不考虑其他高校反应的情况下设置了新的专业和招生规模,最终导致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供给量远远的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各个高校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平台和协调的机制,各个高校各自为政,信息闭塞。

4、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动与高校培养模式滞后的相矛盾。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又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产业机构不断变动优化,而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研究生,至少都需要三年的培养时间。以本科生为例,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制定时往往是以当时市场的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现状为参考标准进行设计的,但是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的产业结构状况,市场需求状况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任何人都不能预测的,因此往往造成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是造成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