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电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17 03:56:13

农电管理论文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电设备;维修;管理

农业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不符或人为操作不当,会出现设备变形、腐蚀、老化等故障,降低设备工作效率,对农业生产的进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新时期农业机电设备现状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专业技术推广等方式使农民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使用先进的农业机电设备,能够大大减少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环保型效益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自动化的广泛普及,农业机电设备被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并认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农业机电设备虽然有省时省力等优点;但由于机电设备的种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每个生产厂家的生产方式存在差异,造成同类机电设备在使用时,所产生的运行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与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设备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维修方式,确保农业机电设备排除故障后能够迅速展开工作。对于不同的机电设备,在管理前均应建立专业高效的管理维修方案,以应对不同形式的故障维修。一般来说,农业机电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主要包括:周期性维修检测、科学性维修处理、事后维修处理和使用环境管理、设备备件应急库存管理、维修计划预测管理、维修后质量管理等。只有对农业机电设备运行维修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管理,才能够实现对机电设备运行维修整体的全面管理,从而保证农业机电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正常应用。

2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

2.1周期性维修检查。在农业机电设备生产时进行维护检查,系统化排除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影响;无论在设备销售前还是销售后,都应周期性对设备进行维修检查,一般对设备进行运行测试,观察检测设备当前运行状态,判断当前运行是否正常,并在设备运行结束后,检测与运行前是否一致无误,经过综合的考察,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无损。2.2维修设备要严谨。运用先进技术,提升设备质量,开发高效率的维修设备,改良现有维修方式的不足,用专业维修技术进行维修;正确对待设备检查时发现的小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处理,防患于未然。2.3设备故障处理。设备运行时出现故障,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仍在运行的设备进行停止,分析故障根源,用专业维修方法彻底解决故障;如果使用者不能自行维修,则应该送到专业修理场进行修复,如果设备难以转移,则要请专业人员前来维修。

3农业机电设备的管理

3.1设备使用环境管理。对设备使用者需要进行农业机电设备使用的专业性指导,应有专业人员在农业机电设备使用中,检查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设备环境标准,避免环境因素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运行状态和操作方法提出应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机电设备的有序进行,确保农业机电设备安全、高效生产。3.2设备备件应急库存管理。在农业机电设备需要维修时,提前做好设备备件的库存,减少在维修过程中需要故障部件的额外准备工作,提升维修效率保证设备及时投入农业生产。农业机电设备库存备件的管理者应权衡好所需的备件采购,确保备件库存充足。3.3设备维修计划管理。在农业机电设备维修前,根据具体的维修情况制订所需备件、所需人力和时间等计划,确保机电设备维修有序开展。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减少机电设备维修耗费的时间,提高维修效率,使机电设备迅速投入生产运行。提前维修计划是一种预防性维修表现,能够从容应对故障,对设备迅速修复具有一定积极性。3.4设备维修质量管理。在农业生产中,设备维修的质量是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确保农业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全面、彻底,避免纰漏,才能确保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设备维修后的质量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的农业机电设备为农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收益,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但若确保农业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则应建立科学的维修与管理方案,提高农业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余德权 单位:龙陵县勐糯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张茂华.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对策.乡村科技,2016,(20)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农村财务管理;应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会计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是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由记账型向管理型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会计电算化工作也已初具规模,然而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稳定的焦点和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

一、会计电算化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影响

1.有效消除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提高了农村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可信度

会计电算化是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一种模式,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层面上看是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落后,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比较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必须符合有关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和操作规范,使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受到有效监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错账和假账等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同时对村干部在职期间的一切经济行为进行全程控制,离任审计等,即可随时监督控制村干部不按政策规定乱支、乱花、乱送等违法违纪行为。当前部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透明度不够,公开程序、内容不规范,是造成部分农民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往采用手工记账的方法,难免会产生一些易出错的弊端,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出纳账、会计账都在网上进行账务核算,增加了群众参与管理透明度。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自动生成各村财务公开榜,经加盖镇审计专用章后,到各村进行公布,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2.保证各项村级财务制度落实,提高村级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是计算机自动记账、转账,生成报表,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已经运行会计电算化的乡镇来看,平均每名会计能管理10个村左右的账务,减少了村级会计人数,减轻了农民负担。此外,利用计算机运行速度快,共享程度高以及可以通过联网实现财务数据传输等特点,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有利于上级及时掌握农村的财务状况,加强了上级有关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控制。

3.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监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微机管理系统设置了自动提示功能,能够及时提醒应收款的项目、时间和数额,提示及时催收,对各项集体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一目了然,使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得到更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4.会计电算化与农村财务管理相互促进、互为联系

会计电算化把计算机引入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中来,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中解放出来,不仅缩短了财务处理时间,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实现了会计工作的“无纸化”。与此同时,在财务部门配备了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客观上为实现财务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广大财务人员树立了会计电算化的观念,培养出一批批既精通财务管理理论又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而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财务管理软件的成长,在社会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队伍,并培育了一些知名软件开发企业。为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基础。因此,在建设会计电算化的同时客观上为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为此会计电算化与农村财务管理的融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联系。

二、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应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96%的村实行了财务公开,其中比较规范的村达到了60%以上,有30多万个村实行了村会计委托,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快速推进,已经有9457个乡镇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涉及17万个村,效果良好。但对于全国600万个村来说比例仍然非常小,很多地方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算盘计算的原始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许多农村领导干部往往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其实就是用电脑来代替人工记账、做报表、没有其他的作用,未看到其对会计职能和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一味求简。更有甚者,认为目前农村所处的环境并不缺乏劳动力,因而也就无须另外花钱去购置硬件和软件。还有部分农村领导干部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农村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当作树立形象的一种手段,而对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带来的深刻影响,他们往往是不了解或不重视,因此并没有真正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农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会计工作相对比较落后,与城镇会计人员相比,农村会计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培训和进修机会很少,现有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应有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此外自配备电脑后,各乡镇依据相关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脱离了手工账,但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账务系统管理混乱。

3.缺乏有针对性的财务会计软件

由于利润可观,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然而面对农村会计工作开发的会计软件却寥寥无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农村财务工作的软件。有许多会计人员是靠师傅带徒弟这样培养出来的,他们往往对会计专业中的一些术语感到费解,以会计科目为例,在农村企业中,企业拥有的资产往往不是常见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而是以土地、山林、水库、池塘等这些资源。而现行会计软件难以满足需要且不规范,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这也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的推行受到限制。

4.基础工作薄弱、资金不足

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差,从会计账簿的登记到账簿的装订以及会计档案的保管,与规范相比多数做得都存在差距,并且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还存在理解上的出入,这给会计电算化的推行形成很大的障碍。同时实行电算化要进行计算机硬件配备、购买软件和有关的辅助设备(如不间断电源系统),操作人员培训和耗材,这些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合计起来少则一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对农村企业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们往往一时难以承受。

三、推进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1.政府要正确引导,加强宣传、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农村工作的领导者要自觉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加强对农村会计电算化意义的宣传,重点宣传会计电算化在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财务公开质量、提供准确、及时会计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电算化对农村经营管理的深远影响,并在资金、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有关部门增强责任感,使软硬件厂商认识到无限商机,主动加入,使广大使用者了解其意义,热情投入这项工作,从而为加快村组织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切实加强农村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培训

会计电算化需要既懂得会计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农村而言,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还比较少,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调研,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都可以,同时要加强培训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使培训对象对会计电算化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此外,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会计岗位的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操作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降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故障率;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不间断培训。

3.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会计软件

会计软件是否合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否顺利进行。农村的会计核算业务相对简单。一般没有工资核算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数量与种类与也大大减少,但农村一般都有土地、山林、鱼塘等承包业务,农村会计人员对会计专业术语较少使用,因而普通会计软件的操作界面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会比较费解,因而建议能开发一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于操作的会计软件供他们使用,加强会计软件的输入控制功能,防止不合要求的数据进入计算机会计系统。另外在推行农村会计电算化软件时,最好先在条件较好的乡镇试行一段时间,然后再推广使用,以点带面,全面普及。同时要与软件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样,在运行过程中,当设备或软件出现问题,或是单位对软件提出新要求时,能得到相关的人员指导和技术支持。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

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离不开必要的软件、硬件设备,各级政府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加大对农经站的资金投入,帮助购买会计电算化设备、财务软件,并对人员进行培训。在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重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实用性,减少技术性,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辉.农村会计电算化着力点该放在哪[J].农村财务会计,2004,(1):12.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3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运用不当都会出现生产与消费的偏离,失去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控作用。现实社会中,市场往往不能正确反映生产与消费活动中的环境及社会外部性因素,有必要科学合理的运用行政手段及时进行调节。两种手段互为补充可以有效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足、清洁和安全的电力供应。国家“十五”计划电力发展方针将优化发展火电、优先发展水电作为能源战略调整重点。火电将在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条件下实现清洁发展。水电的清洁性和可更新性日益受到鼓励。国家将加强环境与能源资源领域的保护及干预,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如配额制、电价补贴等政策有效促进水电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国外可再生能源政策及经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能源战略和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能源与环境的政策措施,其基本目标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目前国际能源与环境政策不断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迅速,预计到2050年世界总能源供给60%的电力和40%其他能源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纵观世界各国已经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可将这些政策划分为行政命令、经济激励、创建市场、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四个类型。由于能源与环保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这些政策在大多数国家实际上是被综合使用。

1.行政强制型。通过行政手段确保环境和能源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标准、许可证和配额等。这类政策在经济管理上属于终端控制,可以确保能源与环保目标的实现,对发展中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尤为适用。缺点是强制命令往往需要与之配套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提高了政府管理成本。

2.经济激励型。利用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对环境与资源配置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补贴、价格优惠、税收减免、贴息或底息贷款等。优点是有助于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宜于管理实施,且运行成本较低。

3.创建市场型。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新型替代能源,市场发育不完善,需要进行市场创建。主要包括产权划分、权利下放、私营化、公开招标、许可证与环境权交易等。这类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

4.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型。是经济激励型的一种扩展。信息公开便于公众选择绿色能源及环保产品和服务。绿色标志目前在电力生产与消费领域正被广泛应用。这类政策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对执行环境政策进行监督。

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主要有:英国颁布的《非化石燃料公约》,其基本内容是电费加价和公开招标。德国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实质是确定可再生能源上网权,并通过偿付率对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实行优惠。美国制定的配额制(RPS),目前已在8个州开始实施。内容可概括为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强制市场份额,规定在地区电力供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荷兰1997年建立的绿色证书系统,其特点是国家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计划,利用绿色证书来完成计划执行的管理及监督。丹麦正准备实施的绿卡制度,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与绿卡结合起来。市场将自己建立起完成配额所必须的价格机制。

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均带有行政强制性。有的国家已对可再生能源立法,大部分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了配额,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先上网权,电量全部吸纳及优惠电价。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政策保护。

三、中外小水电政策比较

我国农村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按种类划分,大部分属于经济激励型,行政强制型和创建市场型较少。属行政强制型的政策是《电力法》中关于农村小水电的规定。属创建市场型的政策是国家关于农村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属经济激励型的政策包括:“以电养电”政策,国家扶贫资金、民族资金、边境资金等直接用于农村小水电建设的政策,水利、电力企业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政策,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政策,小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已取消)。

与国外经验比较,我国现行农村小水电政策是以基于计划经济的经济激励政策为主,而很少涉及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即价格和供需关系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没有体现出来。行政强制型政策中也没有对农村小水电作定性和定量的规定,尤其是在上网权、电量方面缺乏具体配套政策和操作性。创建市场型政策虽然出台较早,涉及到了产权问题,但很不完善,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复杂因素下难于执行。在经济激励型政策中侧重于利用税收和补贴的调节作用,而没有充分利用价格这一市场要素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由于取消了专项贷款、财政补贴的有限性和6%增值税政策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得到执行,具有公益性质的农村小水电实际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波逐流。如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农村小水电将会遭受更大的冲击。总之,脱离了政府政策扶持,是我国农村小水电在电力市场竞争中步履艰难、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侧重于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原因是在初期,可再生能源技术较之常规能源还很不完善,缺乏商业化运作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标准、禁令、许可证和配额等行政强制手段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从长远的观点看,采取行政命令、经济激励与创建市场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创建可再生能源市场,运用产权划分、股份合作制、环境空间交易权、税收及电价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对我国农村小水电发展政策建议

农村小水电具有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特性,制定扶持政策时应将农村小水电政策与环境经济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它对小流域治理、以电代柴、生态保护及减少排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保证与有关部门政策的融合性,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行政强制型政策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应更多运用行政强制型政策。如配额制及各级政府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重点应明确和量化农村小水电市场份额和发展目标,确保优先上网及收购全部电量。

目前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已对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政策进行了大量研究,建议尽快通过组织试点分步实施。争取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发展的法规,同时推动地方政府法规的制定。如广东省199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决议》,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地方法规,从农村小水电管理体制、优先开发、优先上网、优先收购、电价机制、财政补贴及融资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农村小水电的发展。该法规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

2.突出电价配置资源的作用

我国电价体系就环境方面而言依然存在严重扭曲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污染的火电生产原料价格偏低,由污染造成的环境成本没有计入生产成本,环境空间被无偿使用。今后在确定电价机制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电价准确反映电力与环境的真实价值。最终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机制。建议在当前电价扭曲的前提下,对农村小水电进行价格补偿,上网电价起码不应低于火电电价。在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后,政府对农村小水电上网实行市场价格保护。不直接参与同常规能源竞争,高出电网平均电价部分列入电网维护费在全网分摊。

3.完善税收政策

要继续执行“水利、电力企业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和“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政策。应明确不转供大电网电力的小水电,应按照“交6%,免11%开具增值税发票”核定电网供电部门的增值税额或实行先征后返,确保落实小水电减税政策。参照国外经验,应积极制定能源环境税收政策,对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设排放费,收费全部用于补贴农村小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

4.加强农村小水电投融资的政策导向农村小水电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因此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融资渠道及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应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小水电建设。建议将小水电建设投资计划列入国家各级财政预算,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资本金配置、小水电技术进步、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恢复小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并对贷款实行贴息政策。恢复农村小水电建设专项贷款,贷款期限25年至30年。通过开放市场,吸纳社会、外资和私营企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多方位筹措小水电建设资金。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4

(一)开头语 1.农村水电是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农村水电列为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要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 2.对于农村水电工作,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因为农村水电是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因此对于农村水电工作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履行政府职责和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落实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农村水电管理单位---- 一是代表主管部门,依法行政; 二是代表主管部门,实施水能资源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许可制度; 三是代表主管部门配合经济综合部门,实施职责范围内的普遍监督管理和安全许可制度; 四是代表主管部门配合国资部门,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施农村水电国有资产监管; 五是通过法规政策、规划计划、指导协调服务实施行业管理; 六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改革、改造与管理相结合,组织指导企业管理。 3.加强农村水电行业管理的指导思想 加强农村水电行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统筹农村水电与经济建设、江河治理、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结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与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村水电电源、电网和管理现代化为龙头,以水能资源统一管理为基础,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强化和有效实施行业管理,为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电能支撑和保障,为这些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4.开发经营农村水电要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或引导作用 根椐农村水电的属性和特点,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开发经营农村水电中,要依据西、中、东部的实际,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在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导作用和东部山区的引导作用。 充分调动和发挥民营资本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 ----民营资本开发经营农村水电本质是为了盈利,不会自然地以低廉的电价供电解决农民的生活燃料等问题; ----民营资本开发经营农村水电,同农村集体资本与农民个人投资开发经营农村水电不能划等号,前者与农民增收无直接关系,后者与农民增收紧密相连; ----有大量民营资本投入农村水电,不等于发展农村水电不缺国有资本,不需国家投资。 实际目前全国特别是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大量缺少的是直接扶持“三农”的国有资本,大量需要的是体实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国家投资。 国有资本应主要投入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及民营资本无力或无利进入的领域。国家对上述领域应给予必须的投入支持。 在农村水电改革发展中,应提供农民参与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公平机会和公正待遇。可考虑将国有资本的使用权(含国有农村水能资源使用权),量化一部分给农民,行使产权权益。在国有资本的主导或引导下,推行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工作现状;成因;防雷减灾;对策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e rural status of lightning acciden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rural poor knowledge mine, knowledge concept of weak, poor infrastructure, mine, mine management in place, and lightning warning is not timely patency and other factors is a direct result of rural lightning root cause of frequent accidents; and to address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behavior can provide guidance in the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Rural lightning; work status; cause;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识码:A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每年因为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据统计我国雷暴天数南方多,广州每年平均83.1天有雷,上海仅32.1天,北京36.6天,哈尔滨31.0天。我国气象站中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云南勐腊年平均雷暴日数128.8天,最多年148.0天。海口118.0天,最多年134.0天。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建筑的建设,人们交往的频繁等大量的出现,为电雷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得雷电灾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农村受到地域广阔、防雷基础设施差、农民防雷意识弱等特点,使得农村的防雷减灾的管理成为了我国防雷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防雷的工作不容忽视。

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现状

当前农村是我国雷电防御的薄弱环节,农村雷电灾害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危害程度上来看都比较的严重,农村收到雷灾的影响远远高于城镇地区,现在在农村的建筑物上一般都没有防雷设备、无设计图纸、施工队伍没有科学的施工资质,农村雷电灾害比较的严重。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无防雷装置的农民住房及简易厂房遭受雷电灾害现象呈上升趋势,受灾损失趋于严重;人身伤亡、房屋损坏、家用电器损坏以及由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

二、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成因及损害

我国农村雷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归纳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

一是农民的在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比较的薄弱。目前,我国农村群众的文化程度较低,对雷电的科学认识还不足,长期收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一旦的发生了雷灾,群众认为这是老天的报应,不愿意去述说声张,还经常的隐瞒雷击的事实情。我国农村的防雷意识比较的薄弱,从而直接导致了农民的防雷能力降低,绝大部分的农民也根本不知道如何来预防雷灾,更不懂得如何在雷灾发生的过程中去保护自己,很多农民在雷电灾害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二是,农村地区的防御雷电灾害的设施严重滞后。在农民建房的初期对防雷装置的建设很少考虑到。经过调查,在我国农村地区,在住房上及周边很少有人安装防雷装置。即使是现在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也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很普遍,一般都置放在房屋最高的地方,或者在房屋顶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装饰物,实际上很多的部分都没有进行接地处理,为了名副其实的引雷装置,存在很大的雷灾隐患。

三是在农村防御雷灾的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农民自住房防雷安全还没有纳入防雷安全行政审批管理,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工作也无法深入到位。

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气象部门可以提前一定的实践尺度对雷灾的破坏尺度、地域进行预报预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条件较差,雷电监测网和预警系统没能够完全的覆盖整个农村,雷电预警信息很难传到农民的手上,农民很难在雷电来之前做好预防措施。

三、避免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相应对策

1、在农村地区加大预防雷电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人民的思想认识。

在现代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新农村工作中,农村雷电防御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防雷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防的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将各项雷电预防措施做到实处,从而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雷电灾害的给农村人民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只有做到了宣传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就一定可以得到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在农民自身的防雷减灾的过程中只有亲生体验了,才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科学防雷的思想,将防雷安全措施做到实处,从而进一步的推进农村雷电防御的工作,从根本上保障农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创新农村防雷减灾技术规范和管理模式

2.1在县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乡、镇、村三级从防雷减灾办法的设计、施工、检测以及维护等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并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以此来解决农村地区防雷服务技术人员的短缺,管理工作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2.2县级政府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制定符合本县的农村防雷减灾的具体细节,并依据本县建筑物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防雷策略。

2.3将农村防雷防灾工作与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相结合,给予政府支持和投入。比如对农村地区入户的电话线、电力等线路进行屏蔽处理或者安装防雷装置,以此来有效的减少旷野外架空线路所引起的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对学校等公共场合免费的按照防雷技术服务,对按照防雷设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

3、加快雷电预警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的

气象部门要积极地开展雷电灾害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报业务,加强雷电检测和电雷预警预报。充分的利用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手段,及时的将气象部门监测到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民众。让广大的农民能够多渠道的获得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4、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落实

农村气象管理部门要严格的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职能,认真的做好农村防雷减灾规划。加强新、扩建项目的农村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核、分段检测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来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并定期派人对检测防雷装置进行检测,对那些不符合规定的检测防雷装置进行整改和检修。二是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依靠广大农民的监管,依法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到有关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督体系,从而来去确保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总结

农村防雷是我国防雷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受到我国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认识程度、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努力,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雷电防御工作如果要想顺利的实施,这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全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经济的合作努力,才能将农村防雷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配网,供电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指标直接体现供电系统对用户的安全、可靠的供电能力,是供电系统规划、设计、基建、设备改造、生产运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一、农村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规程需修订。

配网现行的架空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是原能源部1988年颁发的,而目前配网的接线方式,设备性能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规程所涉及的内容显然不能满足运行管理需要.如在真空开关、SF6开关设备绝缘线路的巡视管理等方面都是空白,而运行单位制定现场运行规程时也只能在现有部颁规程的基础上编制,要在运行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应自下而上逐级征求章见,修订配网现行的架空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

(二)检修人员和数据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配网设备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维护检修人员变化大、业务素质提高慢,出现技术断层,配网管理中重要的基础数据和运行经验难以得到较好的记录和总结。运行管理工作比较被动,对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形成制约。

(三)设备选型不规范.

在以往的农网建设改造期间,配电网虽进行了大且设备的更新换代,但设备选型却不规范.如自动化设备、配电设备选自五六个厂家,产品虽然按国标设计,但运行状态有好有坏。

(四)检修模式待完善。

目前配网线路设备的缺陷检修一般都是以班站为主组织开展,受施工等因素影响,缺陷消除比较缓慢,容易造成配网线路多次重复停电,因此要逐步改变原有的检修模式。

二、加强农村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的建议

县供电企业应该加强供电可靠性的管理,不断提升安全、可靠供电水平和企业的服务质量。笔者以为,提高10千伏配网的供电可靠性,要注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科学改善电网结构

加强配网的环网运行水平,有条件的可考虑改造配电线路为“手拉手”衔接运行方式。经过城农网建设改造和年度配电线路大修改造,现在大多数10千伏配电线路主线截面增大,在满足当前负荷的情况下留有余度,这样当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或计划检修时,可通过环网设备,将故障段或工作段以外的线路设备继续实施带电运行。目前,国家一流县供电企业山东省寿光市供电公司10千伏岳寺线与孙三线、城二线与新兴线等均实行了这一运行方式,有力地保证了连续供电。

科学选择开关安装位置。科技论文,农村。对单电源辐射式的配电线路,按线路负荷分布情况在主线上安装2至3台真空开关,开关动作电流按线路末端最小短路电流值选定,真空开关动作电流值前后应配合,并建立开关定值档案,当线路负荷发生变动时,相应调整真空开关的动作电流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分支线首端安装分段开关设备。山东省寿光市供电公司某条10千伏配电线路带有客户50户,如有一新上客户接火停电需3个工作时,如若全线停电,本次停电将造成150个停电时户,但如果该新上户位于一个有6个客户的分支线上,而该分支线又安装了隔离开关,则只需将隔离开关断开,这样只会造成18个停电时户,同样一个工作任务,后者造成的停电时户数仅为前者的12%。

(二)努力减少线路故障

加强对配电设备的巡视。主要是检查导线与绝缘子的绑扎和固定是否牢固,导线与建筑物、树木的距离,横担、绝缘子、拉线螺栓是否松脱,导线的垂弧过松或过紧等。要建立详细的巡视记录,特别是对巡视出的线路缺陷或隐患,应限期整改。对配电变压器特别是农村配电变压器定期进行试验,对不合格的进行维修或更换;对配电线路上的绝缘子、开关、断路器、熔断器、避雷器等设备进行绝缘测试,不合格的立即进行更换。科技论文,农村。加强对辖区内蔬菜大棚膜、锡箔纸等的管理,防止其对线路的破坏。特别是对于大棚区的配电线路,在春、秋多风季节,极易发生大棚膜、锡箔纸刮到配电线路上造成导线相间短路故障的发生,要预防这类事故,应从宣传入手,可采用印发宣传标语或手册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形成全社会保护电力设施的良好氛围;与大棚种植户签订大棚管理协议书,依靠群众的力量用坚固的尼龙绳将大棚覆膜压牢、压实;依法保护电力设施,禁止在法定的电力线路防护区内新建任何构筑物。

防止外力破坏事故的发生。在居民区、交通道路旁边的电杆应采用打警示漆、建加固墩等措施,电缆通道应敷设足够的电缆桩,防止外力破坏电力线路。露天配变台架等应设置可靠遮栏,防止小动物进入配变引线侧引起配电线路故障。做好线路设备防雷措施,应认真对配电线路防雷装置下引线或接地线进行检查,接地引线应接触良好,应无开焊现象,避雷设备螺丝不应有锈蚀松动,定期测试设备接地电阻并使其符合规程要求,给开关变压器接挂防雷帽。

(三)加快事故处理速度

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科技论文,农村。要通过反事故演习等措施,不断提高调度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应付突发事故的能力,严格执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对于修复较困难的事故,应采取切机、切负荷等措施,将故障段暂时隔离,使线路其它部分恢复供电。

对重要电力客户,或突然停电或间断供电会严重威胁人身及设备安全和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电力客户,应采用二路或以上供电线路作为备用电源,且备用线路的电源不为同一主电源。当一条电力线路发生故障停电时,备用电源应通过自动投切装置继续对客户持续供电。实行带电作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更换线路开关、绝缘子等线路设备类工作,T接新线路以及烦琐的事故抢修等,往往停电时间较长。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实行带电作业,减少停电损失,方便电力客户。

(四)加强配电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设备运行方面的规程规定,掌握衡番设备运行状态是否良好的标尺,要注重实战演练。科技论文,农村。

(五)加大加快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农网应得到广泛的应用。科技论文,农村。我国各个地区实施了许多配网自动化项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技论文,农村。农村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也将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设备的不断成熟而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农村电网,辐射性配电线路占绝大多数,如果直接选用远动控制模式,通信系统建设投资规模会非常大,而选用就地控制方式的饮线自动化则更为实际。因此,县级农电企业在选择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农电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尽量满足可靠性、先进性、免维护性或少维护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煜.加强农村配网运行检修管理的建议[J].电力设备,2006,(06)

[2]实施科技兴电战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J].电力设备,2006,(06)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网改造 降低损耗 措施

1 前言

农网损耗的高低主要存在于技术损耗和管理损耗。技术损耗就是电网中各元件电能损耗的总称,包括了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在我国实施农网改造后,技术损耗已不是影响配网损耗的主要因素,我们也不可能在近期再对城乡配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当前,影响配网损耗的主要因素是:运行管理、相关政策以及负荷的合理分配和调整。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农网改造中损耗产生的原因,通过提高农网建设的技术含量的方式,加大农网技术降损力度,需要通过加强用电营销管理的方式,走精细化管理之路。

2 农网改造中损耗的原因

网中电能损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阻作用、磁场作用和管理方面的因素等。电能在电网传输中由于电阻的存在,电流必须克服电阻的作用而流动,也就是说必须产生电能损耗。在交流电路中,电流通过电气设备,使之建立并维持磁场,电气设备才能正常运转,带上负载而作功,从而造成损耗。由于供电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使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用户违章用电和窃电,电网绝缘水平差、有漏电,计量器具有误差,抄表及核收电费有差错等,结果导致线损电量中的不合理成分增大,提高了线损率。

3 降低农网改造损耗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损耗的计算

理论损耗的计算,为管理损耗提供了依据,为此应尽可能提高理论损耗计算的精度。我们在理论损耗的计算过程中需要采用基于配网GIS地理信息系统及调度SCADA的实时、完全理论损耗。以往的理论损耗计算,在电流数值的采集上,均采取近似方法,如典型日法:采用代表日的数据进行计算,代表日每小时内负荷不变,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后,代表一个月的损耗。现在,几乎所有的供电局均实现了调度自动化,甚至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在调度端可采集到大量的实时数据。

3.2 鼓励用户安装专用变

随着供电贴费的逐步取消,电价政策将鼓励小工业用户从原农村公用变下用电转为安装工业专用变,在这方面,供电部门应大力宣传,并制定相关政策。目前,有些农村公用变下的工业用电电价仍维持原先的0.999元/度,且不实行峰、谷考核。而工业专用变下的电价仅为0.7元/度左右,且实行峰谷考核。因此,使用专用变每度电可节约0.3元左右,经计算,有些用电大户2年左右就可收回新装专用变的投资。而工业用户安装专用变后,可大大减少公用低压线路及农村公变的损耗,同时,还可使公用变下的照明用户的电压更加稳定。

3.3 制订降低低压损耗的方法

今后低压线路损耗的控制,要在负荷平衡上多下功夫,这是一项不用投资而效果明细的措施。事实上,根据农网改造后的电网情况进行理论损耗计算,农村低压损耗可控制在10%以内,城镇低压损耗可控制在5%以内。以此为依据,以99年电量为基准,则农村公变(原综合变)下低压线路损耗为0.04611亿度;公用变下低压线路损耗为0.03037亿度。某局10KV及以下线路综合损耗率为(0.01694+0.03037+0.0322+0.04611+0.0151)/3.22=4.37%。因此,只要我们积极努力,10KV及以下线路综合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所剩空间不多。所以,在运用管理手段,使某局综合损耗大幅下降的基础上,随着用电量的大幅上升,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降损节能也应继续贯彻、落实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之中。

3.4 大力开展反窃电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窃电现象的严重性,严厉打击偷盗电行为,要成立专门的查窃电队伍,对怀疑有问题的用户采取突击检查与反复检查;大力开展用电营业普查;对发现有问题的表计立即校验;对检举窃电者采用保密及重奖等方法。

3.5 安装计量电度表

随着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线路的联络点越来越多,有个镇的一组10KV线路,就有9条线路相互联络。由于联络运行方式改变频繁,而在联络处又没有计量的电度表,因此,在变电所各条10KV出线关口电度表计量的电量根本不是该条线路的实际供电量,所以,根据该电量统计出来的损耗也不是该条线路的实际损耗。唯一确切可信的损耗率,就是把所有联络线路的总供电量加起来,减去这些线路的总售电量而得出来的损耗。这样得出的损耗率,由于范围太广,不能定量地分析损耗过高的具体原因,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条线路损耗过高,因而也就不可能制订出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降损措施。另外,公用变、低压出线关口处没有安装电度表,因此,低压网的损耗与10KV线路及配变的损耗混在一起,无法进行低压损耗的计算,不利于分压统计与管理。

4 小结

随着农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也给供电公司的损耗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对于农网改造过程中的损耗工作来讲,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农网建设的技术含量的方式,加大农网技术降损力度,需要通过加强用电营销管理的方式,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我们需要从农网改造中损耗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农网改造中降低损耗的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网改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殷勇.关于在农网改造中降低损耗的简单思考[J].中国电业,2012(04).

[2]韩旭东.在农网改造中降低网络损耗的技术及管理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3).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字:农村、土地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土地管理、开发、保护和资源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地意义。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及土地缺口日益扩大的双重压力,但在新的国内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推进土地管理现代化,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子政务基本概论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化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3]具体来说,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就是政府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成果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地政管理信息系统、矿政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信息系统、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2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必要性

开展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系统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是履行新时期各项土地管理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2.2重要性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顺应信息化发展规律,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价值最优化,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权属不清、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提供便民服务,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缓解农村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现状

电子政务作为衡量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并在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近年来,我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开展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部分地区推进农村数字化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土地信息化管理初步见效。

然而,传统的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和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和数据集成,轻视实用研究,技术平台不成熟,发展滞后于城市,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意识淡薄,使用率低,管理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信息模式单一,服务平台流于形式,信息孤岛,内容更新不规范等。这些都影响了电子政务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解决“三农”难题。

4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应用

4.1 土地权属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土地权属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拥有者所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进行权属登记。目前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基本有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及集体所有权边缘化等问题,通过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立起土地权属登记体系,有效审核农村土地权属,对土地进行等级及权属的划分,防止土地登记失误的发生,为使用者提供查询、分析以及统计的服务,保证土地权属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2 土地规划及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对土地的数值数据、图形数据等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评估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通过相关的评估等级指标,按不同的规划目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土地使用、居民分布以及地表覆盖率进行分析,预测土地的人口承载量,挖掘土地的潜在生产潜力,将分析的数据统计在信息库中,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规划及利用管理提供科学方案,为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4.3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中的利用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要求,土地电子政务管理通过计算机软件平台,将基本农田的规划信息、现状信息及动态变化信息集成到电子政务系统,全面记录基本农田空间位置、分布、数量、等级、地类等,统一管理权属代码、地块编号、地块面积、保护责任人、四至关系、土地等级、变化类型及时间等信息,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提供评价、统计、搜和预测等服务,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管理,提{基本农田的规划与管理水平。

4.4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按土地定级规程来管理,对土地信息进行处理,将数据和资源输入到土地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土地定级的属性数据库,并对土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分析,形成系统的点、线、面三个空间管理目标,确定土地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制作出相应的图例、注记、图框及符号等,描述土地的差异性,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处理。这为土地定级与地价评估提供成果,提高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认可度。

4.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收集农村土地动态的调查数据,按统一的规程与数据格式进行系统处理,对农村土地的利用动态进行数据录入、变更分析及数据输出等,准确地更新农村土地利用动态的信息,勾勒有变化的图版,对比图版勾勒结果与原来数据,制作出各种统计数据表格,分析土地利用动态的数据,提供图形管理、属性管理与综合分析,为土地利用动态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通过电子政务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对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进行土地违法案件原因、情况及结果等统计管理,能够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水平。

5土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5.1基层电子政务制度建设滞后

土地电子政务管理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种新管理职能,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些重要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当前,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仍处于学习与建设的阶段,信息技术日益更新和电子政务不断推进,但基层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却相对滞后。这使得在农村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孤岛现象、重复建设、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协同管理能力、分散单干等,导致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不能有序科学地发展。

5.2基层紧缺专业人才

对于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来说,专业人才是积极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力量。虽然很多高校有开设土地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但土地电子政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大,土地管理综合型人才很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体制和用人机制等方面原因,高校毕业生奔向县城或城市就业,造成到基层从事土地电子政务的人才紧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采用外包或与高等院校、公司等单位合作来建设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在应用中出现的系统问题,专业人员缺乏,加上人员信息管理及使用能力素质不高,难以凭借基层力量及时解决,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系统就变成“摆设物”。

5.3基层管理设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

乡镇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基础薄弱,土地管理设备相对落后,系统跟不上复杂和多元的土地管理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地理空间数据,数据的标准化水平低,难以实现数据集成和资源共享,其应用不到位和更新维护不及时,如数据库不全、数字化信息欠缺、“信息孤岛”及信息有安全隐患等情况,系统不能适应土地管理的变化,常出现系统瘫痪的现象。

5.4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村土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管理工作不到位,日常事务性工作仍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子存档管理滞后,主要以纸图存档,资料缺失严重、利用价值不高,硬件配置过于注重超前轻应用,管理目标不符农村国土资源的实际,电子政务在土地管理上没形成一体化,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此外,在信息安全的管理上也有问题,对病毒、网络连接等监控管理不严,对用户认证、权限设置等管理不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5.5建设资金投资相对不足

各地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企业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面临建设资金不足的隐患,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地方政府投钱来建设。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就会出现后续资金断层,这对于建立完善的土地电子政务系统是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6解决问题的对策

6.1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设,制度保障是先行。没有制度的保障作用,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将难以实施。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在土地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强化职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土地的实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扭转基层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局面,形成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2提高认识水平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水平,须转变错误观念,提高政府、企业、农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认识水平。第一,政府的认识对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起领导性的作用,要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认识水平。第二,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及个人也应该参与其中,要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认识水平。第三,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并不是只涉及到农村地区,这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须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

6.3重视基层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土地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层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土地工作人员的待遇,积极引进人才;对基层队伍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素质;实施工作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创新,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农村国土信息化建设服务;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的建设,补充新生资源力量,为农村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6.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设施的保障,其建设也将成为空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电脑、宽带网络等硬件设施,还有基层队伍、信息服务及信息建设等软件设施,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合理增加电子政务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经费,学习并引入新技术,加强系统软硬技术更新换代,针对不同的土地业务需求,完善网上土地信息,鼓励村民通过电子政务在线办理土地业务,推进农村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开发新的应用模块,改进系统衔接,加强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建立集成化的信息数据系统,保障系统的整体性和共享性,减少平台损耗,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发挥土地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潜力。

6.4强化工作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按照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尽快建立科学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按土地管理工作的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管理力度,制订信息存档、硬件管理、平台使用及人员岗位责任等在内的实施细则,解决管理关系,清晰管理流程, 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落实土地电子政务的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的贯彻与实施,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逐步提高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

6.5加大资金建设力度,拓展多元化渠道

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人才专业性强、资金需求大的长期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做保障。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在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关政策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倾斜。二是多渠道融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引入社会资金、风险资金参与建设工作,形成多元化资金体系,为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三是要把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与地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政府、企业及电信部门相结合途径,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所或网络技术服务单位等机构向农村提供服务,节约电子政务建设投资。

7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展望

在土地市场发展火热和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土资源管理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有理由相信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推动农村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曲卫东,韩琼.土地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

[3]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53.

[4]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 付开隆,金焱,张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

[6]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专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6).

[7]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4.

[8]郭淳芳.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工作流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07.

[9]周磊.土地信息系统研究综述[C].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 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0]中国土地学会.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Z].广东: 广东土地科学编辑部,2005.

[11]鹿心社.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在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国土资源部网站.2004-04-23.

农电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村电力;管理体制;企业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力发展迅猛,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农电村村通也基本上的得到了实现。但长期以来,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发展比之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有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电网规划建设落后,制约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电力管理事权划分不明;农村电工数量庞大,冗员严重;农村电价较高,加重农民负担。199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开始着手进行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对农村电力使用管理,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国发[1999 ]2 号),我国农村电网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设和改造,中央电力企业对趸售县农电企业和部分自供自管县农电企业进行了代管、上划或股份制改造,乡镇电管站改制为县供电企业的农村供电所,实现了县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复杂而又艰巨的改革,"这一些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对农村电力管理及其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电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1]

"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通过提供基本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缩小地区差距、保证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证。"[2]然而,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现有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已跟不上步伐,越来越表现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事态。当前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成为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

二、我国农村供电企业

在我国的两千余家的县级供电企业里,不但会有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的供电企业,还有一些地方独立经营的各种电力公司,包括水电和火电,如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山西省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山东的胜利油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农场等油田、林场等能够独立经营管理的电力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些地方的国有供电企业通过改制之后成为股份制公司,有的甚至已成功上市,成为上市公司,例如四川乐山电力、湖南郴电国际、云南文山电力等。这些各种形式的电力公司共同组成了我国当前的电力供应现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小公司太多、管理落后、经营效益低、产权不清等问题。

三、农村电力管理体制

由于农村电力发展历史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农村电力管理体制也有着很多不同,各个省电力公司对于农村电力的管理有不同之处。就拿南方电网公司来说,其农村电力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广东省电网公司以省公司、供电局和县公司三级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省级电力公司农电部具体负责管理下属农村电力单位的日常工作;而海南省电网公司关于农村电力的企业管理是有市场营销部主要负责的;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云南省电网公司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一体化、分层次、专业化"为管理原则,也进行"三级管理(省公司、供电局、县公司) ,但与广东省不一样的是,其将农村电力资产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分开,加强供电局的农电管理职能的管理方式。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都是依据本地区的社会、地理等基本情况而形成的。"电力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特性、自然垄断性和准公共物品特征,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市场失灵,要保证公众所需要的基本生活用电,必然要求建立相应有效的公共政策和系统的监督制度,这正是履行农村电力普遍服务义务的基本理论前提。"[3]

根据资产关系和管理形式的不同,我国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直供直管、股份制、趸售代管和自供自管等。

(一)直供直管

直供直管,顾名思义就是垂直领导,上级对下级具有控制和领导的权力,下级对上级具有从属关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农电专家王永建认为:"电力行业客观上是一种自然垄断行业。只有规模化、网络化地垄断经营,才能实现最高经济效益,才能有保证地、安全地提供优质、廉价电能,才能体现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4]但根据省级电力经营企业对县级电力企业核算方式的不同,以及县级供电企业的财税体制的区别,这种直供直管的县级供电企业又包括两种形式:全资子公司和分公司等。作为省级供电企业的全资子公司,县级供电企业的唯一法人股东就是省级或以上的供电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人公司",是独立法人,自负盈亏,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而作为分公司的县级供电企业,只是省级或上级企业的分支机构,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其经营范围和权限要经过总公司的授权,公司的人力、财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集中核算。

(二)股份制

股份制供电企业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力企业形式,通常表现为省级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而成立的电力企业,最近几年已成为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股份制企业中,由省级电力公司控股,电网经营企业与县级电力供应企业产权明晰,能够调动各方的经营积极性。但由于通常这种股份制公司的股东只有电网经营企业和地方政府两方,很多情况下,企业计划资金投入加大时,地方政府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约定的投资比例进行资金投入,这样不利于县级供电企业的长久持续的发展,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影响县级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三)趸售代管制

趸售代管制,是我国现有电力体制所决定的一种特有售电形式,国有央企大电网之外,县级供电公司由于供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所在区域的电力需求,于是向大型的电网购买电力,然后再转卖给本区域内的用户使用,大型的电网公司会用一块电表计算电量,这就是所谓的趸售。在趸售代管制下,县供电企业的领导成员任免、员工的录用、技术评聘、员工待遇及公司发展方案都有省电力公司决定和批准。趸售县供电公司按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省电力公司对县供电企业实行代管。代管后,县供电企业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产权归属关系、财税体制、核算方式、趸售方式、工资来源渠道、社会保险关系保持不变。不过,由于县供电公司与大型的电网公司没有资金纽带关系,责任与利益的分配与协调难以形成真正的对等关系,无法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农村电力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更无法保证农村电力用户的安全使用。

(四)自供自管

这种自供自管体制主要适用于小水电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有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而留存下来的大型的国有单位,如大兴安岭农场等。这种县级供电企业的资产当然属于当地政府,独立经营,与电网经营企业无任何管理关系。当前,自供自给的县级供电企业主要存在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偏远地区,它们是农村电力发展初期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也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自供自给的电力管理体制的缺点逐渐地体现出来,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这些不足主要有: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电力管理水平不高、供电能力可靠性能差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等。因此,自供自管的管理体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

四、关于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1999年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县级供电企业的产权结构属于一元化的状态,其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抑或是国家绝对控股。当前,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县级供电企业,使县级供电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但能解决因资本不足而造成电力供应不足,还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电力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进步。民间资本进入县级供电企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进行放松,相反,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县级供电企业进行严密监管,适时调整有关政策,达到资本利用的最大化以及电力供应的最合理化。

(二)改革代管体制

代管制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对我国农村电力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农村生活,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这种代管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地方政府和省电力公司之间的责、权、利难以界定,代管供电企业游离于地方政府与省电力公司之间,其经营管理缺乏规范的制度基础。"[1]因为,地方政府与省级电力供应公司签署的代管协议只不过是一个宽泛的,不是太具体的协议。涉及电力管理的责任承担和权限不是非常明确,此外还有一些如地理和文化等地方因素的影响,导致省级供电企业无法很好地对县级供电企业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还有就是地方政府会趁机直接或间接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最大限度地为当地服务,这样就使县级供电企业无法正常地参与市场竞争,限制和影响了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进行。

改革现有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结束代管制度是农村电力发展的要求。具体操作起来有以下两种可行方案:第一种,直接将代管的县级农村电力企业划于当地的县级政府管理和经营;第二种,将代管的县级农村电力企业直接交由大型的中央电网企业领导和经营。究竟采取何种方案,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也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电网企业双方之间坦诚的沟通与协商。不过,不论将县级供电企业交由谁具体经营与管理,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何能使县级电力企业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如何能使农村电力用户得到安全可靠的服务,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的功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全面建设发展,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幸福。

(三)完善股份制改革

地方政府与省级电力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县级农村电力企业,既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可以发挥省级电力公司的技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优势。但就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地方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对股份制县级电力企业的后期投入往往跟不上,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完善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务之急。想要达到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就需要使企业的领导决策机制与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更加科学,除此之外,还要规范地吸收引进民间资本的加入,使农村电力企业股份多元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经营者和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县级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服务。

五、结语

当前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何使农村电力的发展不成为农村社会经济进步的绊脚石,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力成为农村电力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从中国现实情况看,缩小城乡差距不仅仅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过大差距,并由此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人口素质和观念的差距。"[3]而电力发展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解决县级电力企业资金问题,保障电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改革代管体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由省级电力供应公司或当地政府负责经营和管理县级电力企业,增强其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要完善股份制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加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罗国良,谢传胜,刘志亮.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建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张昕竹,让・拉丰.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0:148.

[3]罗国良.中国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理论基础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