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08-20 23:01:04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1

两个女人撑起一片天

王范乡下马村 苏xx

苏xx是居住在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下马村的一名普通居民。她1978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收获为“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天伦之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家庭的“顶梁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归,只留下老迈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无依的她,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

当时她的女儿七岁,而儿子只有五岁,她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年迈的婆婆,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但她忍了下来。她决心自己好好干,一定可以养活得了两个孩子还有年迈的婆婆。当时家里有十几亩地,她就辛辛苦苦种起地来,可是地里有的活是她一个女人家根本干不了的,而且一年下来,地里的收获也不大。她想,这样可不行,孩子们越来越大,也到该上学的年龄了,以后的开销会很大,就地里的一点点收入根本不够家里的平常开销。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立了集会,她就和婆婆商量“要不在集会上卖东西吧?”,可是至于卖什么呢?她就和婆婆在集会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发现有一个老婆婆卖韭菜盒子,看着生意还特别的好,她就决定也卖菜盒子试一试。摆了几次摊之后,发现生意的确还可以,她就坚持了下来。家里的日子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孩子们正在上学,家里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所以她就又开始卖凉粉,凉皮,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在她出摊的日子里,婆婆在家也没闲着,每天为了择韭菜、洗韭菜、泡粉条,和面,搞好后勤服务。为了多赚点钱,风里来雨里去,她几乎每天都出摊,逢一四七去冯村赶集,二五八去王范赶集,三六十在本村赶集。每个月也只休息三天,就在这三天里,她也不能闲下来,给婆婆和孩子洗洗涮涮,收拾收拾家里,还要出去买点材料。

寒来暑往,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她的坚持努力下,家里盖起了五间新房子,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了媳妇,如今也当上奶奶了。她虽然挣了点钱,但身体也累垮了,腿关节疼得有时候都走不了路,手上的关节肿得像根香肠,不过她心里还是美美的,因为孩子们都长大了,也都成了家,婆婆也是红光满面的。婆婆看着她的身体状况,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婆婆和孩子们多次劝她不要再干了,再干身体就不行了,可是也说:“我没事,我坐在家里也没啥事,出去一天多少能挣点,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2013年年,一向身体很好的婆婆突然生病了,她看着婆婆难受的样子,她心痛得不得了。把婆婆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胆结石得做手术,婆婆说什么也不做,说:“就让我死了算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年呀!”可她却说:“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你比我亲妈还要亲,我不能失去你。”婆婆被她的话打动了,决定做手术了。手术后,她寸步不离的伺候着婆婆,端屎端尿,问寒虚暖的,就连同病房的病友都夸婆婆好福气,有这么好个儿媳妇。婆婆出院后,但因为年纪大,恢复得比较慢,而且术后还留了个腰疼的毛病,疼的厉害的时候躺着都翻不过身,她就帮着婆婆翻身,脱衣服,洗脚,洗脸,擦身体,慢慢的婆婆的腰疼病好了些。

从丈夫走后,她们婆媳俩就睡到了一个炕上。如今,她们早已情同母女,不是亲生胜亲生啊。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2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3

关键词:童养媳;民俗;女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92-01

一、民俗现象:童养媳

童养媳是我国旧社会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习俗现象,由来已久。“养媳制大约起于宋元,但在周代的媵嫁制中已能约略看到后世童养媳的影子。自元代以后养媳制已经相当普遍,元律甚至还规定不能将未成婚的童养媳转配给家奴”直至民国初年,童养媳仍然普遍存在。随着法制的干预,此风虽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不乏例外。在父母包办婚姻的体制下,男方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领养一个媳妇,等长大后再圆房,即所谓童养媳。童养媳,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它在中国旧社会中历史之久,扎根之深,对女性迫害之大是我们这些今天处于物质、精神、法制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中的子民所无法体会的!

“童养媳”在不断地承续,童养媳的命运,终难得完满。对童养媳这一社会习俗及其命运的关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学母题。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有很多关怀“童养媳”的作品。如鲁迅的《祝福》、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一个女人》《萧萧》、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不同时代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对“童养媳”习俗的批判,对“童养媳”命运的关注,激促我试图探讨此类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

二、“童养媳”悲惨命运探源

作为封建婚姻制度、封建习俗的牺牲者——童养媳,她们的命运鲜有一个完满的结局。那么她们的悲惨命运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民俗的迫害

“民俗”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概而言之,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民间民俗生活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留存形态一般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在民众中已经消亡,只存在于文献资料之中的民俗;二是已基本消失,但仍活在人们记忆中的民俗,或者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偶有显现,正在淡出日常生活的民俗; 三是当下广大民众传承、享用的活态民俗。”对于民俗我们同样应该辩证的看待和传承。虽然在今天的中国各地,争先发扬自己的民俗文化,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那些如“童养媳”样的泯灭人性的封建习俗,我们不得不判而毁之。

童养媳的悲剧命运首先是这一习俗内在本质所规约的必然结果。在文章开头就以提到童养媳女性是在幼年时期就被父母卖到“夫方”,或者是由男方领养的。待到“长大”,男方择日圆房。蕴藏在这一习俗背后的是对女性生命,权力的蔑视。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女孩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一个“赔钱货”,选择将女儿送或卖给人家做童养媳,不仅省了抚养的义务,更是给贫困的家庭缓解了生存压力,甚者,还能从中赚一笔,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在众多童养媳题材的作品中,童养媳似乎在遵循着同一个生命轨迹:在婆家做牛做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不是什么媳妇,是个小姑娘”,12岁,到了婆家后,天天牵马到井边上饮水,没过几天就听见了哭声,自此也就没有间断过……婆婆“越打越厉害,不分昼夜的打”。然后就跳起了大神,一个“怪好的”姑娘就成了众人口中被鬼附了身的“小灵花”;沈从文笔下的三翠(《一个女人》),成天做事,做一个媳妇应该做的所有事体,做到应该睡觉的时候;12岁萧萧(《萧萧》)嫁到婆家,她的义务就是照料着年纪不到3岁的“小丈夫”;王安忆笔下的小翠子又何尝过过安生日子呢?她们一个被活活烫死;一个独守着“希望”计算下一个轮回;一个差点遭遇“沉谭”的酷刑;只有小翠子勇敢的反抗“屈辱”,追求爱情,但又何其的艰难!童养媳的悲惨境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难道是她们的父母不明白自己的骨肉过着寄人篱下的非人生活吗?不,只是集体无意识罢了!在20世纪初,“人性解放”的思想启蒙下,“新思想要求他们注意社会问题, 同情于‘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童养媳”的悲苦生活、凄惨命运走入作家的创作视阈, 成为文学作品描写的客体也就成为客观必然。

(二)女德的迫害

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女性地位是最低下的。她们一出生,就必定束进“伦常”的牢笼,被视作孕儿的工具,交换的物拾。她们作为人所应有的人性的、情感的需求都被忽略。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和儿童同属于社会的最底层,作为既是女性又是儿童的“童养媳”,她们的境遇自是不言而喻的。

“童养媳”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是来自“女德”的迫害。呈现在童养媳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最显性的矛盾恐怕莫过于“婆媳冲突”了。祥林嫂(鲁迅《祝福》)在丈夫死后,逃到鲁镇做了佣人,却最终没有逃脱婆婆的魔爪。她存在主人家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一文未用,全部交给了婆婆。残忍的是婆婆将她绑架回乡,并不是“人手不够”,而是别有用心。婆婆将媳妇卖给了别人,为的是得些彩礼钱,给小叔子办婚事。祥林嫂的命运里又被暗暗地种下的一颗悲剧的种子。团圆媳妇(萧红《呼兰河传》)因为初次到婆婆家来,一点不害羞,吃了三大碗饭,从此被扣上了“没有媳妇像”的罪名。作为婆婆“为了她好”,教训教训她,久打成疾,疾而后终。

“婆媳关系”是一个亘延千古的话题。在封建父权制家庭中,男性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在“童养媳”的家庭结构中,公媳由于“男女授受不亲”,丈夫又尚年幼,不知行驶自己的特权。管教儿媳的任务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婆婆的身上,婆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罪恶的执行者,她们是童养媳最大的敌人和压迫者。这种管教的权力,渐渐约定俗成的成为了婆婆的义务。

另外,还有对于女性单方面节烈的要求。这也是很多童养媳悲剧命运的一个源头。鲁迅曾以嘲讽的口吻述说了所谓“节烈”的内容:“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来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的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这种要求女性单方面节烈的道德要求,便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卑鄙之处。

“一切合乎道德的东西未必都是合乎人道的东西”,在这种畸形的婚姻体制下,在这种道德形式的规范下,这种“禁欲”更是“压抑人性”。若越“雷池”一步,便会遭受酷刑。十二岁的萧萧嫁给了不到3岁的丈夫,最后没能抵挡住诱惑,和花狗大有了私情并怀孕。她的命运或沉谭或发卖。花狗大只是一走了之,无人追究。虽然族中人选择“发卖”作为她的惩罚,幸免于“沉谭”,终因无人来买,又产下一子,而得以幸存,仅从当时对于不守的女性惩罚的手段上,便能感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对于女性戕害之深。

三、拯救“弱者”

20年代初期,作家们将视线投向“童养媳”现象,并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为文学的一个母题,这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也与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们深谙农村女性的悲苦。

文学不仅要找出病源还要开出药方。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更迭, “童养媳”们的主体意识在逐渐觉醒,并发起反抗。王安忆的《小鲍庄》中的小翠子本被默认为大儿子建设子的媳妇,但阴差阳错,小翠子却爱上了文化子。意识到家里在替她和建设子张罗婚事的时候,她毅然地离“家”出走,自力更生。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文化子的爱慕。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姑娘,有着她自己的小算盘,等建设子娶到媳妇了,她才“回家”,回来和文化子在一起。小翠子完成了向“童养媳”婚姻所发起的反抗。

这一系列以“童养媳”为题材的作品,蕴含着作家们给予的人道主义的关怀。这类作品以审丑作为审美取向,不仅是对这一封建民俗的批判,更是让我们从这一民俗中透视出旧社会“人”的思想之落后,精神之麻木,对生命之蔑视。让我们了然了瓦解类似于此类习俗的急迫性,拯救女性于痛苦的深渊。

参考文献:

[1]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台北: 商务印书馆,1994:113.

[2]刘铁梁编.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4

蓝旗镇广胜村疫前两委班子刚刚进行调整,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支委考淑红是村里的妇联主席,各种报表、信息报送、档案整理等琐碎的工作全部落在考淑红一人身上。村支部书记王长海经常说:“有事找考淑红。”别看长得文静柔弱,考淑红干起工作风风火火,巾帼不让须眉用在她身上并不为过。

腊月二十三大家都沉浸在过小年的喜悦中,考淑红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村部,因为天气寒冷,她打开简易的煤气加热器开始工作,今天要上报广胜村“美丽乡村”项目相关材料。临近中午的时候,考淑红感觉昏昏沉沉,浑身无力,不知不觉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当支部书记王长海外出办事回到村里才发现考淑红煤气中毒躺在地上不醒人事,打开门窗通风后,过了很久考淑红才慢慢的苏醒过来,王书记坚持送她回家,她说村里不能没有人值班,一再坚持下自己走回了家,一躺就是两天。煤气中毒需要吸氧治疗,腊月二十八蓝旗镇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工作会议,疫情就是命令,考淑红不顾个人安危医生劝阻,从市医院住院部返回蓝旗,头还是昏昏沉沉的又回到村里开始工作。强忍着身体不适,发放宣传单、入户排查、整理档案、上报信息、测量体温、卡点检查等等一系列工作,没黑没白紧张工作了一月有余没有休息。

正月初八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支部书记王长海的老母亲去世,村里防疫工作的重担落在考淑红身上,她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的有关精神,村里的防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受到上级检查部门多次表扬。

2月15日蓝旗镇遭遇十余年不遇大风雪,考淑红早早来到村里,和班子成员一起顶寒风冒大雪到卡点检查来往车辆,到人员易聚场所检查不戴口罩、打扑克、等聚集情况,傍晚深入农户帮助隔离人员解决暖棚产业化生产面临的困难,饿了吃泡面,渴了喝矿泉水。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5

在县中楼镇,提起一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最让四邻八方津津乐道、赞叹不已的,是一家子女个个成材的成功经历和那种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四个儿女个个成材

全家有7口人,一个老母亲,四个儿女。她精心培育子女成才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堪称为教子有方、精心育才的典范。她经常教育孩子做人要心胸坦荡,忠诚老实,要善于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有疾恶如仇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不与坏人为伍,不参与“黄、赌、毒”等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犯罪活动。不要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与同学交往中,他常常这样告诫孩子,对于学习落后或品行差的学生,不要冷落他们,不要蔑视他们,要主动与之交往,诚恳地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闪光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良好的家教和学校教育,四个儿女相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大儿子陈维斌今年39岁,92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完博士后,在西亚图大学任教两年后去波士顿一科研单位,从事生物化学研究,38篇。

大女儿陈维芹,今年36岁,山东文心正律师所副主任,县妇女儿童维权中心主任,县唯一女执业律师。现在县法律援助中心承担全县法律援助工作。共为1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担任常年法律顾问,为当事人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500余万元,是全县网历年办理援助案件最多的执业律师。多次被评为“省妇女维权先进个人”、“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荣誉。

二儿陈维武今年33岁,89年考入北京中医大学,在校学生会任学习部长,94年毕业后在科技大学读研,现在北京市奇正藏药集团新产品市场部任医学经理。

二女儿陈晓燕今年27岁,1996年考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学生会副主席,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后被厦门市选用到厦门邮电纵横集团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提任市场部经理,同年又考取厦门大学业余读研,任学习班长。

教子有方的事迹在全乡被传为佳话,成为各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为圆老人金銮殿之梦

的婆婆今年已经93岁了,多年来她为老人生活的愉快、身体保健积极努力,群众称她为“大孝媳”。为了照顾老人方便,她始终和老人住在一起,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子女在父母的影响和潜移默化下,也非常孝敬老人,以老人生活的欢乐为欢乐,一切围绕老人的喜爱转。大女儿在县城,相对离家近一些,每年不断地为家中送吃送喝送保养精品,每到初冬就把祖母接到县城过冬,春暖才回家。

“十一”期间,老人在看电视“庆国庆”场景时说:天安门真漂亮,北京的金銮殿真美,这是皇帝当时坐的地方吗?是真的吗?慈禧太后坐的地方也是这样的吗?看到老人这份期盼的神情,她立即决定带婆婆到北京去看看,但老人毕竟已92岁高龄,身体是否吃的消,撑的住?他及时与儿女们商量,儿女们都非常赞同。大女儿为确保安全,专门将奶奶接到医院进行全面查体,在奶奶身体健康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为奶奶购买了轮椅、氧气袋,并与从医的女婿请假一起陪同父亲将奶奶送到北京,到北京后,儿子也请假专车拉着老人看天安门,游览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所到之处轮椅不能推的地方,都由儿孙背着,用二十天的时间,带老人看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老人所到之处儿孙相拥的情景,使很多游客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特别是老人那双见证历史的小脚及精神矍烁、容光焕发的笑容引来很多游客争先恐后与她合影,回来后老人高兴的逢人就说:北京真大真美啊,真好看啊!我逛了北京,该看的我都看了,过去皇帝吃的我都尝了,是我这么好的儿孙、媳妇让我圆了金銮殿之梦,我真幸福啊!

夫妻同唱文明进步歌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6

1974年,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记工员李进祥到县城里去给生产队购买架子车零件。

村里正在修大寨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男女老少齐上阵,誓要改造大好河山。一队的工地上土方量越来越大,架子车本来就不够用,还时常出毛病,光靠人背肩挑肯定不行。任务完不成,公社的驻队干部就要开批斗会,让民兵连长捆人,给“四类分子”挂上旧窗扇做成的大牌子,现场批斗。任务完不成,大队长就要骂人,日娘捣老子的骂,骂得老榆树上都能脱三层皮。队长都给骂怕了,连夜打发进祥去买零件。只要能保证架子车在地里跑动,就会少挨一点骂。

进祥坐的是西安到兰州的445次慢车,五毛钱的车票。早上五点多一点,大约鸡叫两遍的时候上车,天不亮就到了县城。走出火车站,他直接来到农机公司门口,在台阶上坐下来,等着商店开门。天冷,水泥马路牙子比梯田地里还要冰凉。时间不长,进祥的牙齿不由得开始打架,两只脚片子也慢慢不知道还是不是长在自己腿上。进祥站起来紧了紧腰间的长围巾,弓起腰抱着肚子在原地跑步,跺脚。长围巾是进祥结婚的时候唯一能显示身份的衣物,那时候他高中才毕业,非常羡慕电影《大浪淘沙》里边的人物,当然还有《青春之歌》等等,里边的英雄都有这样一条褐色的围巾,带流苏穗子的围巾一前一后搭在肩上,既英武又斯文,还能显出沉着与智慧。娶媳妇的时候,进祥就要了这条围巾。他清楚的记得,买围巾花了三块八毛钱,母亲卖掉五十七个鸡蛋,才满足了他的愿望。现在,围巾不是围在脖子里,而是扎在腰上。身子太冷了,扎起来人就能暖和些。围巾已经破了,搭在肩上也不好看,再说也没有当年的心思了。

天色明朗起来,马路上稀稀拉拉的有人走过,间或有一两台拖斗汽车日日日地吼叫着扬起尘烟。农机公司紧靠三马路,不远处就是冰冻的渭河。只要爬上河堤,就能看到浑黄的河水涌着白花花的冰块恋恋不舍的向东流去。东边六十里的地方,该是水头公社的河堤工地。

进祥不停的跺着碎步,根本不顶事。跺着跺着他两只眼睛四下里搜寻,发现不远的树下有不少枯叶,马路中间的花坛里似乎有一些干枝条,就走过去拢了一堆,跑了三趟,才生起一窝烟雾缭绕的篝火。

有了火,进祥似乎回到了在南山里砍柴时的自如,慢慢地消除了县城带给他的威严和陌生,心里敞亮起来。他蹲在火堆旁,面前被熊熊的大火烘烤着,身后依然凉嗖嗖地,就跟在南山里那样前前后后转着身子烤。烤着烤着,看到火堆里生出了火炭,习惯地从麻袋里摸出两块玉米面饼子,放到火堆边支起来,烤上。

玉米面饼子煨上火,很快就冒出了诱人的香气。等不及饼子烤得焦黄,进祥就掐着边边吃起来。吃着饼子,他在心里盘算着该办的事情。饼子快吃完的时候,突然一声断喝:“做啥呢,谁让你乱点火?” 进祥吓了一跳,抬头才看见是一个带红袖章的干瘦老汉。老汉操着一口生硬的外地口音,厉声问进祥是干啥的?老汉说:“城里是你随便点火的地方吗?把证明拿出来。”进祥有些气恼,人都快冻死了,点火怎么了?又没有点到你妈炕上。他在心里骂着这个恶狠狠的老汉,不慌不忙的把火堆里的玉米面饼子翻出来,一口一口吞下去。老汉被激怒了,上前扭住他的一只胳膊,要进祥跟他走。进祥不由得火冒三丈,反手撕扯着不让老汉拉。要不是看着老汉年龄大,进祥真想给他两个嘴巴。

“凭啥跟你走?” 进祥甩着胳膊说,“我犯啥法了”?

“你放火。”老汉说,“就凭你乱放火。”

进祥狡辩道:“我没有放火,我是烤火。烤火犯法吗?”

老汉扯不动进祥,骂骂咧咧地不松手,两个人僵持着。他们的争执惊动了路人,有一些闲人围上来。几个人看着进祥的样子,都笑开来。进祥有点心虚,不知道大家笑什么。想走,老汉紧揪住不放,急得他开始结结巴巴地向众人解释。他越解释,笑的人越多。正为难着,过来一位中年警察。警察似乎跟老汉很熟悉,先喝令两人放手,再黑着脸要进祥的证明。进祥腾出手,摸出生产队的证明伸到警察面前。警察接过去扫了一眼,紧绷的脸色缓和下来,教训他说你以为马路上是放羊的地方,想到哪儿点火就到哪儿点火啊,毛病!训完了,先喝令大家都散了,回头让进祥赶紧走,说下次再犯就不客气。进祥心里还有些不服气呢,走出去几步,就听到警察训老汉的声音。警察说社员同志到城里来一趟不容易,大冷的天,就烤烤火,你咋呼个啥啊?毛病!进祥心里一酸,差一点掉下眼泪。

走到新华书店的橱窗外,对着玻璃,进祥才发现人家为啥笑。原来他烤火吃饼子的时候,把自己弄成了一副大花脸。进祥返身折回来,看到老汉吆喝着几个女人在清扫马路,他烤过的那堆火也被清扫了,留下一摊子黑灰。老汉看见他,气鼓鼓地把脸转向马路另一边。进祥也顾不了他的脸色,紧走几步来到河滩,踮起脚尖踩着硬冰凑到水边,蹲下来撩起冰凉的河水洗脸。洗完了脸,往回走的时候,他发现渭河大桥底下有一堆人,吵吵嚷嚷的有些热闹,走近了才发现是一处临时的菜市场。市场不大,胡乱地摆着一些洋芋萝卜包菜之类,最好的就是大白菜,八分钱一斤。进祥逛了一圈,打问到包菜五分一斤,要一百斤以上,还能便宜。他很快在心里算了一笔帐,前几天在河堤工地上做饭的梁师傅就说过,他们买的包菜一斤一毛一,进祥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农机公司的门开了,进祥选了十副架子车内胎,一对轴头,两盒滚珠,一包黄油,外加四把辐条。该买的都买齐了,他算了一下,剩下三块九毛钱。

进祥利索地拿麻袋把购置的零件捆包起来,扛在肩上,急急忙忙地窜到大桥底下,萝卜洋芋在乡里不稀罕,家家都有,大白菜乡里人吃不起,最实惠的就包菜了。进祥蹲在一大堆包菜跟前,跟买菜的女人磨价钱。最后,他以每斤三分钱的价格,买进一百一十斤包菜。这些包菜装了两麻袋,所有的东西打背起来,进祥差一点就背不动了。

出了一身汗,进祥背着山一样的麻袋包,腿打着颤一步一步地挪到火车站对面的一马路,他才感到饿得前心贴着后背。进祥只能坐下午的车回去,等他买到返程的火车票,就只剩下一毛钱了。走过飘着油香的热锅,进祥舍不得吃,心疼地摸出二两粮票,买下两根麻花。不知道几点了,也不敢走远,等车只能在票房跟前,进祥不放心地跑到售票窗口打问时间,里边烦躁地说还早呐,他就把麻袋靠在一家面馆的台阶上,求大师傅要来一碗面汤,掏出所有的玉米面饼子泡进去。好心的大师傅不仅给他拿来了筷子,还给他加了半马勺热汤。进祥感激着吃喝起来,心里暖暖地。两根麻花他一定要原封不动地带回去,进城了嘛,咋能空手呢?一根给老娘和妹妹尝尝鲜,一根让媳妇和儿子解解馋。想到一家人喜悦的样子,进祥就觉得浑身都是力气。

背着这样的行李上车有些困难,好在下行的446次慢车总是空荡荡的,列车员和乘警七手八脚的帮进祥挤进车厢。放好了行李,列车员再一次查验了他的车票,乘警当然还要看他的证明,看完了就让他坐下来。

返程的车快,一个小时就到了水头镇。进祥艰难的挣扎着下车,远远地看见渭河两岸的山坡上到处都是红旗,有些紧张。他没敢回村,悄悄地拐到站台后边的供销社里,在熟人那里赊到一包九分钱的羊群烟,背起麻袋绕过村庄和街道,直接走到公社的河堤工地上。

开始老梁死活都不肯收进祥背来的包菜,直到他抹不过情面,装起了进祥塞进口袋的羊群烟,才勉强同意过秤。价钱是一毛钱一斤,但是没有现钱,要进祥隔集来取。当然,他们这是给公家办事,过完秤进祥就拿到了老梁开出来的收据。老梁笑着说:“挣死鬼,操心压折了腰,那么俊的媳妇就该守活寡了” 。

那天晚上,是进祥最快乐的一个夜晚。一家人围着炉火喝玉米面疙瘩汤,进祥变戏法似的拿出两根香喷喷的麻花,一分为二,老娘,媳妇,妹妹,儿子,一人一截。老娘眼湿湿地说:“你吃了没”?媳妇说:“他饿鬼掏肠子哩,哪舍得啊。”妹妹和儿子笑得合不拢嘴,麻花嚼得嘎巴嘎巴响。进祥心里的幸福油然而生,他想到父亲如果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定会为儿子的出息高兴。这时候,队长催命鬼似的在巷道里喊起来,要他马上到场院里去,队里要挑灯修理架子车。

进祥出门的时候,发现老娘和媳妇的麻花都没有吃。老娘把半截麻花藏进柜顶上的瓷罐里,媳妇则把她的那一份盖在碗底下。

架子车修到半夜,进祥带着一股寒气回来,媳妇利索地端来了烫烫的洗脚水。夫妻俩洗过了,半分钟都不耽误就钻进了热被窝。进祥就爱媳妇这个顺气的样子。不管他在外面受多大罪,只要钻进被窝,女人两条白嫩的嫩胳膊伸出来,他立刻就融化到女人百吃不厌的怀里了。

因为白天的喜悦,两口子很是尽兴。事毕仍然舍不得分开,胳膊腿搅在一处说话。进祥把这一天的见闻细细儿的给媳妇说了一遍。当然,他没有说烤火差点被治安员抓去的事情,也没有说要面汤的情节,重点讲了背包菜的经过。进祥给媳妇算了一账,两口子激动得点起油灯一遍又一遍的看老梁开出的收据。十一块钱,扣去本钱三块三,那是队里的钱必须要还,净赚七块七。我的老天爷,媳妇惊叹道:“一个工一毛二,这抵得上六十多个工。”一个工就是十分,壮劳力一天也就挣十分工。进祥记着全队的工分,当然知道其中的差距。在被窝里,进祥揉摸着媳妇,满怀信心地盘算下一步的计划,说这七块七咱先不花,等下次进城时再背一趟,就该是十七块七了。到那时候也就快过年了,咱给老娘买双棉鞋,给妹妹买双袜子,给儿子买顶火车头帽子,再给媳妇买块方头巾。当然,还要给媳妇买一件紧身的小背心。进祥捂着女人温软的说:“晚上睡觉穿的,我就上心你穿着那样的小背心睡觉”。媳妇打开他的手道:“没安好心”。两口子忍不住哧哧哧地笑起来,进祥把老梁的玩笑话说给媳妇听,媳妇打了他的嘴。女人最不爱听寡妇之类的屁话,倒是对断了腰就当不成男人有些不相信。不服气的女人翻过身骑到男人身上,有些害羞地说:“断了腰我也一样能让你上天”。嘴上说着,就手把进祥往天上引。夫妻俩动静太大了,闹醒了五岁的儿子。媳妇腾出一只手,摸出炕头碗底下的半截麻花塞进儿子嘴里,顺手拍儿子睡觉,上天的事一刻都没有耽误。

2

修大寨梯田的正式说法是搞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这是当前最大的斗争形势。会战就要有会战的样子,每个村每个生产队都把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在一面山坡上战天斗地。公社的驻队干部分片包干盯在工地上,社员谁都不能迟到早退,也不可能请假,家里死了人也不行。谁要是胆敢破坏农业学大寨,就要现场批斗,进行无产阶级。

进祥推着架子车在尘土里来回奔跑,当然下午收工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工分。看着队里的土方量不断减少,每天的任务都能完成,他不禁着急,怎么就不见车子坏呢?就连瘪胎跑气的现象也很少出现。队长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进祥啊,这回买的内胎质量好,没误工夫,我们马上就要超过二队了。” 超过二队,进祥他们一队的队长就要在总结大会上发言,完了还能从村里领回来几双手套几条毛巾,他再喜气洋洋地奖励给表现突出的人。进祥远远地跟挤在女人堆里往车兜上铲土的媳妇勾了个眼色,两个人心里想的是一件事,啥时候再进城去买零件呀?

老梁伙房里的欠账已经收回来了,儿子吃多了高粱面蒸疙瘩,肚子胀拉不下来,媳妇只好拿出三毛五给他在卫生院灌了肠子。老娘眼睛不好,见风就流泪,受一点烟火就看不见路了,进祥咬咬牙也给她买来一瓶肤轻松眼药水。找不到机会进城,眼瞅着那点本钱一天天耗下来,进祥心急如焚,恨不得把架子车推进沟里摔散架。他可没那个胆子,他怕那块十几斤重的木牌子。

车子没毛病,下大雪也成啊。大雪封山的日子,修梯田的会战就不得不停下来。那时候,民兵们扛着长矛在场院里跟着连长的口令走一二一,有的男社员要给牲口铡草,有些匠人要整修镢头铁锨,女社员都放假,就能暖在炕上做针线。当然,晚上都要就着马灯开会,学报纸。那时候,进祥也能找个借口溜出去。见天不下雪,一丝儿下的意思都没有,他干着急。

逢集的日子,进祥遇到正在采买萝卜洋芋的老梁。老梁抱怨说没有什么能调口味的菜,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他还能做个啊?老梁吐着痰说:“整天挨骂,这萝卜疙瘩烩洋芋蛋蛋一抬上去,大伙都笑我就是个饲养员嘛。”

进祥心里窃喜着,更加焦急。他已经跟老梁说好了,等下回进城,再背一趟包菜来支援伙房,价钱好说,就一毛一。

好不容易等到有三辆车子趴窝,工地上进度慢下来,进祥恨不得求队长派他进城去买零件。晚上在被窝里,他还跟媳妇商量来着,第二天却变卦了。县上要开三干会,驻队干部和大队长都要去,队长也要参加。队长说顺便就把零件带上了,他让会计和进祥盯着工地。队长说:“最多三天,就能回来。”

进祥那个气啊。他发现队长把一只从铁路工人手里换回来的双层铝饭盒塞进挎包,乐呵呵地走了。进祥知道,三干会是敞开了吃大米白面,队长这是要给家里人攒好吃的。

会计是个精于算计的人。因为媳妇时常肚子疼耽误劳动,进祥给她少记过两分工,他就对记工员很有意见。两人表面上说说笑笑,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对劲。会计当面称兄道弟,进祥对他多少存着一些小心。两个人四只眼睛盯着工地,头一天下午会计就说他媳妇肚子疼,晚来一会,结果是半天没来。社员都有意见,私下里咒骂干部不公,也有人开始装模作样的磨洋工,当天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进祥媳妇晓事,千叮咛万嘱咐的要他装瞎子当聋子。媳妇说反正你也管不了个啥,谁爱骂骂去。

进祥知道队里的事难说话,乐得做顺水人情,干脆以商量的口气对会计说明天你就不来了,领媳妇去看病,人要紧。完了不忘开开玩笑,说:“只要你不怕我揽权,工地就交给我一人盯着,咱俩轮换。”会计也笑着说:“那我后天来替你,你也顾顾家里,谁没个难肠事啊。”进祥半推半就的答应了。

第三天鸡叫头遍的时候,进祥揣上媳妇烙好的玉米面热饼子,悄悄的顶着星星出了门。这回他是孟良走北国人惯马熟,一口气背回来一百四十七斤包菜。因为是一摊子连锅端,买菜的女人还少收了他一毛三分钱。

进祥下车,照旧买一包羊群烟,背起麻袋绕过铁路溜到河堤上。这回老梁痛快,当场现结,进祥的毛利是十一块七毛六。在火车上,由于没有生产队的证明,进祥差一点被乘警扣留住,好说歹说,罚他补了一块钱的行李票。进祥在心里算账,再减去九分钱的烟,加上本钱里得的一毛三便宜,他这回净赚十块零八毛。欣喜之余,进祥不由得心里有些打鼓。因为他背着麻袋穿过二马路的时候,看见一大群人走过来,里面似乎有大队长和队长。进祥做贼一样心狂跳着,飞快地躲进厕所背后的矮墙根下。幸亏他早有准备,要不就被发现了。

进祥那里知道,三干会期间安排了四场电影,前两天晚上已经看过《侦察兵》和《创业》,今天安排的是《青松岭》和《激战无名川》。因为会议已经结束,就在下午组织村队干部看电影。队长早就看见他了,只是吃惊得张着嘴没敢吭声,甚至有意挡住了身边的大队长。

进祥的一举一动,还是被会计察觉了。

进祥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会计的弟弟就在公社的河堤工地专业队里搞副业。进祥鬼鬼祟祟地从伙房里出来,被他在远处看见了。晚饭老梁他们抬上来的是两大盆包菜炒肉,尽管只有几点肉星星,大伙吃得很尽兴,他就怀疑这里头有名堂,回来给当哥的说了。会计心里一琢磨,怀疑进祥的老毛病又犯了,要不然那天晚上怎么会再三叮咛让他早点去上工,还一定要点名,原来不是给老娘看病啊。去年开三干会的时候,队长抬举进祥,推荐他以小队干部的身份进城去参加会,想不到这家伙把家里分到的几尺布票拿到街上卖,差一点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抓起来。那回大队就不依,队长知道进祥老娘起早贪黑的纺棉花,家里的布票能余出来一点,卖几个钱给老人娃娃治个头疼脑热啥的也不是大错,磨了大队长好半天,算是保下来了。会计心思,进祥肯定在贩包菜,搞投机倒把。他先跟当民兵连长的堂兄通了气,分别向大队长和驻队干部汇报了情况。

过了些日子,队长又一次派进祥去买零件。这回需要的东西多,光是辐条就有十把,五六十斤,进祥只背回来七十斤包菜。他把包菜背到老梁的伙房里,老梁却是说啥也不收了。进祥给他塞羊群烟也不行,他还嚷着要把进祥前面硬塞他的烟还回来。当然,老梁没有现成的纸烟,先把话说出来了。老梁说:“从今往后,咱俩谁也不认识谁,明白吗?赶紧走吧。” 进祥知道事情不大好了,也不争辩,背起麻袋就走。他不敢回村,顺道把包菜藏进渭河南岸的舅舅家,自己借着暮气穿过水头镇溜回来。

过了两天,腊月八下了大雪,队里放假,第二天正好赶上水头镇逢集。进祥乘着夜色取回包菜,两口子悄悄合计了一回。早晨进祥背一大包到火车站的家属院去零卖,媳妇提篮子到水头镇的僻静巷子里碰运气,贵贱都要尽快脱手。

那一天冷极了,说是下雪不冷消雪冷,一点都不假,进祥差一点冻掉了耳朵。在工人家属院门口,他才卖出去三颗包菜,还有十九颗包菜藏在麻袋里蹲在消雪的地上,跟人一样冻着,就被民兵连长抓了个现行。民兵连长嚷着要没收进祥卖给工人家属的包菜,被刀子嘴一样厉害的河南女人臭骂了一顿,他就喝令民兵把进祥捆起来,押着他背上麻袋往水头镇走。在公社门口,进祥他们遇到了不知所措的媳妇。媳妇耷拉着脑袋偷偷地看他,被几个戴袖章的人推推搡搡。原来,她也被市管会的人逮住了。人赃居在,进祥投机倒把的罪行板上钉钉,做硬了。

老娘听到消息,拖着进祥的儿子埋怨着小妹到公社大院里来哭。领导烦了,要民兵把她们撵回去。最后还是驻队干部出面,先放进祥媳妇回去给娃做饭,叫她在队里做检查。驻队干部水平高,说话一套一套的。他说:“进祥的性质严重,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要做进一步的查处,说不定还要扭送公安机关法办。”

一家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哭哭啼啼地走回来。

晚上,媳妇领着小妹给进祥去送饭,发现他跟一伙“四类分子”关在公社的治保室里。治保主任板着一副阎王脸,硬是不让她们进去。吵吵嚷嚷之间,驻队干部从东边的一间冒着煤烟的屋子里钻出来,给治保主任说了几句好话,才算把已经放凉了的玉米面疙瘩汤和高粱饼子送进去。进祥早就饿疯了,端起碗埋头就是一阵猛喝,吸溜吸溜地不顾生冷先把汤咽下去,缓过劲吃饼子的时候,悄声安慰媳妇和妹妹说:“不要紧,咱不偷不抢,最多开几场批斗会。”媳妇抹着眼泪听着,记住了驻队干部的房子,是东边第四间。女人有些不明白,干部还自己做饭啊?在村里,驻队干部都是吃派饭,挨家挨户轮流,吃完了还要留一点饭钱和粮票。原来他在公社要自己弄吃的,要媳妇做啥啊?女人想,也许人家干部的媳妇都是干部,不做饭。或者媳妇不在身边,跟他们村里干公事的人一样,媳妇也在队里挣工分,当公干家属。

第二天,雪已经消得差不多了,村里就在一队的梯田工地上召开了批斗大会。民兵连长押着进祥到会场的时候,并没有给他戴牌子。倒是几个陪会的人自觉的戴起沉重的窗扇,上面糊着的白纸已经退色,写的黑字当然还能看清,分别是地主分子李宏善,富农分子李喜财,反革命分子翁二爷,坏分子翁坨坨和分子李文轩。进祥被背靠着双手绑着,站在一溜摆“分子”的最前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大批判。

批斗大会由支书主持,先是驻队干部作重要讲话,大体上说进祥利用生产队的公差搞投机倒把,辜负了群众的信任,挖社会主义墙脚,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剥削阶级向无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必须坚决反击,一举批倒批臭,巩固无产阶级的胜利果实。驻队干部挥着右手,讲得上纲上线。进祥媳妇把头埋进胸前仔细听着,没有听到破坏农业学大寨这样可怕的字眼,多少松了一口气。

下来是大队长发言,言辞激烈。大队长喊着要带领贫下中农坚决打垮阶级敌人的复辟行为,捍卫无产阶级,接着就呼口号。口号声此起彼伏,照例吓得分子李文轩老师尿湿了裤子。进祥媳妇有气无力的举着拳头跟着喊,真的有些憋不住尿的紧张。

批斗完了,其他“分子”摘去牌子操起工具开始劳动,民兵连长他们押着进祥回公社去了。进祥媳妇挣扎着站起来想上前阻拦,被身边的几个女人拉住了。二嫂子说你疯了,这是能拦住的事吗?女人呜呜呜的哭起来,大队长老远骂道:“哭个哇,剥削人的时候咋不哭?再哭影响了会战,连你一块批斗。”

围在进祥媳妇身边的女人哗啦一下全散了。进祥媳妇胡乱抹了两把眼泪,往进祥走的路上望了望,端着铁锨铲土去了。

3

进祥媳妇再一次到公社送饭的时候,进祥悄悄地问她:“不晓得那些包菜放在哪里,操心给冻烂了。”媳妇忍着泪骂他:“死呀你,啥时候了还惦记着那几个祸苗儿啊!”

媳妇回来找队长想办法,看能不能把进祥要回来。进祥在公社办的学习班里挨批,每天二两玉米面糊糊,管两顿,跟劳改犯差不多。要不是家里能送一顿晚饭,人早就饿塌架了。队长说这事你也不要乱找了,就两个人能做主。队长慢腾腾地说:“一个是驻队干部,另一个,就是大队长。”进祥媳妇知道,村里的大事都是这俩人拿。支书是个才从学校回来的娃娃,说不上话。队长给她出主意,想一想说:“你给他媳妇寻点好的去,看看她的脸,兴许能成。”大队长媳妇常年病怏怏的,老上不成工,队里就让她帮着保管员在仓库里清清扫扫,挣的可是全工分。村里会来事的女人做一点好吃的,总要记着先给她端上一碗。进祥媳妇就给她端过扁食和粉条烩豆腐,这个她明白。可就是不知道这么大的事,女人的话管不管用。队长点一锅子烟抽一口,瞅着吐出的烟雾说:“只要大队下决心往回要,公社就能放人。”队长自言自语道:“又不是‘分子’,估计不会太麻缠。”

进祥媳妇从婆婆颤颤巍巍的手里数出来二十颗鸡蛋,扯下花头巾包了,乘夜色来到大队长家里。

大队长媳妇喜出望外,嘴里推让着说拿这个做啥,留下哄娃娃呢。两人推让着就顺手接过鸡蛋,笑着说:“操心打了,看把你有心的。” 转身就势让进祥媳妇上炕暖和。进祥媳妇没有上炕,半个屁股搭在炕棱边上,吊着腿跟大队长媳妇说话。期间大队长进来瞅了她一眼,铁着脸抓起方桌上一盒宝成烟,一声不吭就走了。大队长媳妇看着男人的后背说:“好我的妹子哩,当干部有啥好啊,整天忙得脚不着地,家里的啥都指望不上。”

“就是,就是。” 进祥媳妇接着话:“干部忙呢,看把你亏欠的。”

两个女人亲亲热热地说着话,不时的笑起来。进祥媳妇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直接求她给大队长说句好话,早点把进祥弄回来。

“进祥这回闯的是大祸,你说弄回来就能弄回来啊?” 大队长媳妇拿着腔调说:“你也不想想,眼下是啥风头?破坏农业学大寨,就不是村里能管得了得事了。”女人撇撇嘴,看一眼进祥媳妇说:“再说人又不是村里扣的,咋弄?这事得公社领导点头。”

“就是,就是。” 进祥媳妇忙不迭地,抢着说:“就是求大队长在公社领导面前说句话,人把脚都冻裂口子了。” 进祥媳妇忍不住哭出声来。

大队长媳妇有些烦,说好我的妹子哩,公社干部的话是那么好说的,那你咋不说去?说着扭身起来收拾桌上的碗筷,嘴里数说自己的男人:“他有啥本事我不知道?这事得一步一步来,着急不得。”

进祥媳妇只好讪讪地回来。看样子给大队长媳妇的鸡蛋是打了漂水,一点作用都不起。

日子跟老太太的脚步一样缓慢。水缸冻了,做不成饭。二嫂子打发男人给进祥家挑来一担清水,她一边劝慰进祥老娘,一边给进祥媳妇想办法。二嫂子说:“人家推着不给话,是嫌你的礼太轻了。前年狗子偷了村里的仓库,开始说是要法办,还不是给要回来了?只要大队长肯出面,没有办不成的事。”二嫂子咬着进祥媳妇的耳朵说:“他才是村里的土皇上,谁敢得罪他?驻队干部也就一阵阵的事,迟早要走的。” 进祥媳妇和婆婆都知道,二队的狗子被民兵连长捆起来押到公社里,还在水头镇陪了一回县上来的公判大会,公安拿枪押着犯人,可把人吓死了。最后,狗子的女人在玉米地里给大队长脱下裤子,狗子就回来了。想到这一层,婆婆看一眼媳妇,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进祥媳妇也心慌慌地,有些恼怒,怨二嫂子不会说话。

小妹插嘴道:“狗子女人不要脸,在巷道里让野男人掏裤裆。”

这句话让三个女人面子上一时过不去,进祥媳妇的脸阴下来,二嫂子慌忙说不是这个意思,还得想个稳当的办法。

终了,还是婆婆拿主意,指着媳妇和小妹土匪似的满院子窜,抓住了那只下蛋的母鸡。婆婆拿麻丝绑住鸡爪子,让给大队长家送去。婆婆说:“再没个啥,就这只鸡,指着下蛋换油盐呢,赶紧给人抱过去,再不我娃就要冻死了。”

进祥媳妇抱着母鸡,做贼似的踅摸到大队长家。大队长媳妇笑逐颜开,第二天就回话说他家掌柜的已经跑了一趟公社,求领导千万不要给进祥戴“分子”,领导答应了。进祥媳妇抹着眼泪谢了大队长媳妇,等了好几天,还是不见进祥回来。再去送饭的时候,公社的人说都押到工地上开现场会去了。进祥媳妇不知道男人被押到那个村的工地上,天黑了热好饭再送来,才知道是他们是在每个村轮流批斗,后天就到河堤上了。

天阴着,风很硬。进祥媳妇提着饭罐子急急慌慌地走出公社大门,一头撞进来人的怀里。一股子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女人吓得哆嗦着。来人张口要骂,看见是进祥媳妇,愣住了。进祥媳妇抬头,才看清她撞了驻队干部,很不好意思,忙闪到路边让干部先过。

驻队干部抖抖肩上披的军大衣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看一眼她说:“我看就不给进祥定性了,就倒腾了几个包菜么?哪能是敌我矛盾呢。”

进祥媳妇大张着嘴,呆呆地看着干部说不出话来。驻队干部说:“我给他们打过招呼了,也不给进祥挂牌子,叫他到学习班去,挖挖思想根源,回吧,啊。”说着扭头就进去了,那股子只有干部身上才有的味道,好像是衣服和着烟草的香味,也跟着干部进去了。

过了一天,婆婆打发小妹到河堤工地上去给进祥送两颗烧熟的洋芋。小妹回来说挨批的“分子”有十几个,她哥没有戴牌子,也就不是“分子”。这样的结果,多少有些让人宽心。进祥媳妇想到事情前前后后的变化,打心里感激驻队干部说过的话,当然也记着大队长跑路的人情。

这期间,大队长带民兵连长到家里来做过思想工作,先是给婆婆上政治课,再是警告进祥媳妇。大队长严肃地说:“要不是看在老人家孤儿寡母一大家子的份上,做媳妇的也跑不了,你是抓了现行的。”接下来,大队长又来过两回,主要是给进祥媳妇讲政策。大队长说:“下回批斗进祥的时候,你要带头发言,要从根子上深挖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大队长暗示女人,他可以保进祥回来。当然,这样做他是有心思的。啥心思大队长不说,他要让女人自己悟出来。

每回大队长来家里做工作,婆婆就敞开着上房的门静静地听下屋里大队长给媳妇讲政策,间或高声咒骂不抓老鼠光知道馋嘴的老猫。大队长也不能讲得太多太细,轻描淡写地讲一讲,再看看面无表情的女人,就干咳着转身,很威严地走了。

进祥被夹在学习班的“四类分子”中间,到各村的梯田工地上批了一圈。转回来,要在村里再批。

批斗会开起来,大队长点名要进祥媳妇站出来发言。女人抖抖缩缩的站出来,低着头看一眼黑压压的人群,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大队长火了,日娘捣老子地骂起来,逼着女人表态。女人死灰着脸就是不吭声,大队长看她实在是三棒锤打不出一个响屁,喝令民兵连长动手。进祥媳妇被民兵连长推搡着来到人前,跟男人站在一起。女人看一眼消瘦的丈夫,瞅着进祥裂开口子的脚后跟,哇的一声哭出来。

驻队干部摆摆手,让人扶她下来。女人看得真切,进祥有一滴泪掉进梯田地里,很快就渗进黄土渺无踪迹了。

眼看着年关将至,公社的“四类分子”学习班已经结束,进祥还关在治保室里,就他一个人。伙房也停了,民兵不再阻拦家属送饭。每次送饭的时候,进祥都说冷,说凉房子冷炕,人少了就冷得受不了。进祥媳妇跑到娘家,从老父亲身下扯出狗皮褥子,回来给进祥铺上。

队长悄悄地给进祥媳妇透口信,说事情瞎在大队长手里,他已经在公社领导面前做了保证,说要抓进祥的典型,公社就不好放人。进祥媳妇再去找大队长媳妇,人家也不给她好气色了,拉着脸说都忙着办年事呢,谁好像给你一家当干部似的?

儿子发烧,一会儿说老虎一会儿又说绵羊。进祥媳妇拿毛巾兜着几块碎冰给儿子捂着,儿子睡着了她就偷偷地哭。

大队长是后半夜来的。进祥媳妇不知道她怎么会忘记插门,等察觉到的时候,干部已经摸到炕上,带进来一阵刺骨的寒气。

进祥媳妇跟大队长撕扯起来。干部以为女人是假正经,下手就往她温软的地方钻。女人给惹急了,抬手就是一把,干部脸上肯定留下了几道血痕。大队长怒不可歇,压住女人死命往下抹她的大裤衩,没想到进祥媳妇至死不依。

儿子哭起来,说老虎吃羊。上房里婆婆也点亮油灯,打得老猫哀嚎着逃出来。大队长气急败坏的提着裤子跳下炕,回头压低嗓门吼:“你等着,有你岔开腿求我的时候。”

进祥媳妇蒙起被子大哭一场。婆婆进来抱走了孙子,小妹也起来了,揉着睡眼过来问嫂子你咋来?婆婆叫骂着不懂事的小妹,让她给嫂子扯上房门。小妹嘟嘟囔囔地不情愿,把门板摔得噼里啪啦响。进祥媳妇一个人陷在黑暗里,睁大着眼睛发呆。

早晨起来,进祥媳妇揭开缸盖,发现麻菜冻住了,浆水缸里也结着一层白亮的冰。女人生火消冰,挑水的路上就听到传言,说大队长胡骚情让女人给抠破了脸。谁抠的,不知道。女人们猜着几个扎眼的名字,相互飞快的传递着快乐的消息,让进祥媳妇坐立不安。

二嫂子说大队长叫会计整材料,要把进祥往公安上送。婆婆黑着脸,似乎有些埋怨媳妇不该得罪干部。这下子事情弄僵了,这个年就真的没法过了。

进祥媳妇去民兵连长家里打探男人的消息,民兵连长轴得跟驴一样,说进祥的事只要跟破坏农业学大寨挂上钩,非判刑不可。民兵连长吐着嘴角的白沫子说:“对这种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人,绝不能手软。”似乎进祥偷了他家二斗粮,与他不共戴天。

进祥媳妇到会计那里给男人求情,会计笑得跟弥勒佛似的,说多大点事啊,不操心了,过年肯定能放回来。会计还给进祥媳妇倒了一杯罐罐茶,笑着说:“有啥啊,不就弄几个钱嘛?承认下就对了。公社也不是旧社会的衙门,能给社员主持公道的。”会计笑眯眯地,说只要态度老实,不是没有宽容的法子。

腊月二十三,灶爷送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小年这天,队里放假半天,婆婆让小妹请人给灶神写了小对子,贴在灶头上方。这些事以前都是进祥做的,现在他被关在公社里,就不得不求人了。

这些没有男人的清早,都是进祥媳妇拖着两只大木桶去沟里挑水。沟里结着厚厚的冰,女人跟在一溜人马后面,沿着山沟往里走了三四里地,才找到没冻实的清水。回来的路上,她给浮土下面的冰溜子滑了一下,摔倒了,两桶水洒掉了大半。好不容易瘸着腿挑回来,婆婆非但不心疼人,还蹲下来转着木桶仔细查看,似乎担心媳妇把木桶摔坏了。进祥媳妇的恨就在心里长起来,多少有些后悔那天晚上没有遂了大队长的心。现在说啥都晚了,挑水路上她已经听到风声,大队长拿着会计整好的材料,报到公社去了,铁了心要给进祥戴一个“分子”。 当上“分子”,就别想有安生日子过了。女人现在是里外都不落好,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只能一个人给自己干哭。

“人还没死呢,都让你给哭霉气了。”婆婆撇撇嘴埋怨:“哭顶个屁用,流几股尿水,还能把我娃换回来啊?”儿子憨憨地靠过来,拿他脏兮兮的小手抹妈妈的眼泪,女人哭不出声,就把泪水滴在儿子手上。

4

腊月二十五,是水头镇的最后一个逢集。

这一天,生产队杀猪宰羊,给社员分肉过年。

小妹从场院里哭着回来,说会计不给她们家分肉。进祥的事没有了结,肉就被村里扣了。

婆婆终于撑不住了,拍屁股打胯地坐在炕上嚎开来。小妹还没有哭干净,进祥的儿子不明白发生了啥事,也吓得大声哭起来。

二嫂子进来劝解,又有几个对劲的女人来,陪着一家人说宽心话,大家都为进祥的事唉声叹气。

年是穷年,人家的年穷也穷得热闹。过年还有四五天呢,巷道里已经有小娃娃零星的鞭炮声。进祥媳妇挣扎着没倒下,没有白面,玉米面只剩下小半袋,还是黄面。过年蒸馍要白玉米面,馍馍才有点馒头的样子。劈柴烧得差不多了,烧炕的蒿草倒是有一些,还有一大堆树叶,那是婆婆带着小妹扫来的。幸亏没有肉,有肉没好火也炖不烂。

婆婆翻出几碗黄豆要做豆腐,二嫂子慷慨地说你那点黄豆还不够塞磨眼,我给你带上算了。二嫂子口没遮拦,乐呵呵地似乎没遇过难事。临出门还亮着嗓门喊叫,说:“年总得过,谁还能留到年这边?”

这种时候,进祥媳妇才体会到《白毛女》里杨白劳和喜儿过年的难畅。

二十五的集上人山人海,家家都忙着置办年货。生产队彻底放假了,修梯田的大会战告一段落,驻队干部也回公社去了。进祥媳妇到公社大院给丈夫送午饭出来,迈着碎步拐进集市,按照男人的嘱咐,置办了一点红纸香火油盐酱醋之类的必须品,顺便挑了一挂一百响的鞭炮,还有两张样板戏的年画。进祥说过年的时候喜气一些,放放鞭炮,冲冲晦气。

婆婆看到鞭炮气就憋不住了,怨媳妇说你是心里高兴,盼着我娃早死啊,你打的啥主意?媳妇受了委屈,当然要争辩。婆媳俩谁也不让谁,七哩咣啷吵了一架,进祥媳妇一气之下背着儿子回了娘家。

太阳落山的时候,进祥媳妇蔫不拉叽地回来了。娘家妈死活不肯让女儿这个样子在家里过年。再说也有个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过年的。即便是当娘的心疼,娘家嫂子和弟媳妇也不答应。说是女儿在娘家过年,就会倒了娘家的财运,把娘家过穷了。好言劝慰一番,末了,娘家妈悄悄塞给女儿一条干瘦的猪后腿,推着女儿出门,打发她赶紧回来过年。

进祥媳妇失魂落魄地路过水头镇的时候,遇到小妹去给哥哥送饭。小妹提着半瓦罐玉米面疙瘩汤,女人从怀里摸出一小丫锅盔,掰一角塞进儿子手里,余下的让小妹给他哥捎上。女人一只手拉着儿子,一只手抱着猪腿,吸溜着鼻子一步一步地往回走。走到曹家大坟,看见老槐树上的喜鹊窝,慢慢地心里就有了一点主意。

回到家里,女人麻溜的躲起来洗了洗,把自己收拾了一番。毕了对着镜子端详,发现脸变窄了,下巴尖了一些,两只眼睛虽然有些愁肠但黑白分明,两片丰润的嘴唇干瘪下去不少,起泡的一层干痂还没有完全消退,仍然棱角分明。进祥媳妇很是自信。再怎么的,她也要比大队长媳妇强上十倍。

等小妹回来,天已擦黑。进祥媳妇安顿好儿子,把猪腿拿头巾盖进篮子里,挎在胳膊上就出了门。

腊月的天,黑得扎实。老人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除夕夜接先人进门这一段日子,孤魂野鬼神都管不了,到处乱窜。进祥媳妇出了村朝水头镇走,路过曹家大坟的时候,似有一团幽幽的暗火在坟堆间滚来滚去,女人吓得叫了一声妈。

摸进公社大院,干部们大多回家过年去了,只有治保主任那一排房子灯火通明。五六个值夜班的民兵在玩纸牌,有水头散酒的味道在冷风里飘散着。进祥媳妇明白,自己的男人这会儿就睡在治保室的冷炕上,他现在是一个人。

进祥媳妇数着房门,试着在驻队干部的门板上敲了敲。屋里亮着灯,驻队干部隔着门没好气道:“睡了睡了,你们喝吧,明天早起还要坐车呢。”他把进祥媳妇当成喝酒打牌的治保主任或是那些咋咋呼呼的民兵了,有些气恼。

进祥媳妇给自己鼓鼓劲,试着再敲了敲。等了一阵子,那扇木门张开一道明亮的口子,电灯泡照得女人睁不开眼。驻队干部惊讶的说:“咋是个你,有事?”

进祥媳妇把手里的篮子挪到面前,吞吞吐吐地小声道:“进祥还关在里面,这年咋过呀!”

“进来说,进来说。”驻队干部把女人让进去,顺手推上门。

屋子里生着通红的炉火,炉子上坐着黑黑的铁壶,烧的是砖煤。驻队干部拉过椅子让进祥媳妇坐,女人不好意思,他就把椅子端到女人跟前,自己坐在床边上,两人隔着炉子说话。

屋子不大,驻队干部似乎正在看书。一本厚厚的旧书张开来反趴在床头的枕头边上,书脊高高的翘起来,如同一个人趴在床上,高高地撅着屁股。

猛烈的热气肆意地攻击着战战兢兢的进祥媳妇,在威严的驻队干部面前,女人的脸控制不住地就红出了难以掩饰的颜色。

驻队干部没有一点开批判会时的凶狠模样,也没有到家里吃派饭时的架子和讲话时的官腔。他顺手抓过一只玻璃杯,给进祥媳妇倒出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杯子递过来,进祥媳妇慌忙双手去接,那股淡淡的香味顺势传过来,很快就把难为情的女人湮没了。

驻队干部坐在炉子跟前,给不敢坐下来的进祥媳妇讲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女人捂着水杯的手心出汗了,一句也听不进去。她只求干部想想办法,看在一家老小的份上,能让男人回家过个年。女人求人的时候暗暗地发现,砖铺的地上放着两件捆扎好的行李,看样子干部明天一大早就要走了。听着驻队干部细声细语的说话,看着这个以前都不敢正眼看的干部和善的样子,进祥媳妇不禁有些庆幸。暗想如果自己今晚不来,这个年真的就过不去了。

该说的都说完了,两个人一时无话。屋子里十分暖和,暖和到进祥媳妇一阵阵燥热难耐。她想把棉袄的扣子解开来,指头都摸到纽扣疙瘩了,猛然间想了起啥似的悄悄垂下手,一任汗水黏糊糊地沾上后背。

炉子上的水壶嗤嗤哧的冒着热气,两个人都不说话,屋子里的情形难为死了。进祥媳妇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她都能听到自己颤抖着的喘息和欢快的心跳了,更要命的是她也听到了干部短促的喘息和蹦蹦蹦的心声。

“回吧,放心去过年。”驻队干部两鬓上有汗珠子流下来,没话找话地说:“赶明日我找书记说说情,就叫他们放人。”

进祥媳妇感激地不住点头,想转身回去,却迈不动脚步。女人给自己的想法弄得浑身无力,腿软得都有些站不住了,手里的杯子险些掉在地上。驻队干部看着她说:“怎么了,病啦?”

进祥媳妇牙齿打颤,猫叫一样细声道:“这灯,把人照的。”

驻队干部嗯啊着,伸手在一根垂着塑料蛋蛋的细绳子上拉了一把,灯泡灭了,两个人都吓了一跳。屋子里并不是漆黑一团,很快,炉火红红地照在进祥媳妇滚烫的脸上,黑暗里她发现驻队干部一双亮亮的眼睛正直直地盯着她看。

进祥媳妇鼓起勇气走过去,俯身在驻队干部身上,她要找寻那股淡淡的香味。驻队干部惊慌失措地说:“使不得,使不得,使……不……得。”

那一夜,进祥媳妇就不要脸在了驻队干部的木板床上。

别看这个三十出头的干部看着凶神恶煞,温柔起来让人始料不及。驻队干部很会伺候女人,手底下要比进祥细致出许多耐心和花样来。一双红润饱满而又绵软的细手长了眼睛似的,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也就一锅烟工夫,进祥媳妇就水淋淋地忍不住把人家叫亲哥了。

这一夜两个人都没咋合眼,治保室的吵闹啥时候停下来的他们都不知道。躺在干部汗津津的怀里,女人几乎忘记她是干啥来了。驻队干部大约有些时日没有碰过女人了吧,贪得让人受不了。半夜里女人要小解,驻队干部从床底下摸出一只崭新的搪瓷脸盆,盆底盛开着一朵娇艳的牡丹花。进祥媳妇真的不忍心尿进去,叮叮咚咚的尿水声伴着一连串剧烈的寒颤,女人才想起来她都做了些啥事。

进祥媳妇抖抖缩缩的再回到被窝里,偎在驻队干部胳膊上,不禁哽哽咽咽地说:“进祥还在治保室关着,一个人,冷炕。” 驻队干部使劲拥紧进祥媳妇发烫的身子,一只手反反复复地抚摸着她两只圆圆鼓鼓的屁股蛋子,喃喃地说:“好女人呐。”

鸡叫头遍的时候,俩人极不情愿地起来穿好衣服。驻队干部在炉火上急急忙忙地给进祥媳妇下了挂面。虽然味道差点,就放了点咸盐和醋,两个人都饿了,吃得呼啦呼啦响。

驻队干部没有收进祥媳妇带来的猪腿,连打开篮子看看的意思都没有。出门前,他找出一小包茶叶,再拿过来一袋白糖,轻轻地塞进女人的篮子里。他要赶上行的445次慢车回老家过年,两个人躲闪着公社院子里唯一的一盏电灯,一声不响地走出了大院。他把进祥媳妇送过曹家大坟,再三保证进祥不会有事,就深一脚浅一步地奔车站走了。

进祥媳妇进门倒头就睡,一直睡到太阳落山。儿子进来一遍一遍的喊妈妈吃饭,都没喊醒她。婆婆嘴里念念叨叨地咒骂着,媳妇也就没有去给进祥送饭。女人恍恍惚惚地觉得已经没脸见人了,特别是不敢面对进祥。她知道,从此以后,她就得低眉顺眼的做人了。

5

腊月二十八,进祥回了家。女人抹着眼泪不敢看胡子拉茬的男人,扭身闪进厨房里去给丈夫热饭。婆婆拉着儿子的手哭得呜呜的,进祥一手揽起儿子,贪婪地亲着娃娃流着鼻涕的脸,嘴里说没事没事,却把热泪抹到儿子脸上。

进祥的年是睡过来的。前两天他睡觉,后两天他睡女人,完了接着睡觉。进祥媳妇被猴急猴急的男人裹在身下的时候,忍不住皱起鼻子找寻那股子好闻的气味,怎么也找不到。她明明知道自家的男人没有那种味道,却管不住自己的鼻子。男人给她闻烦了,笑骂道:“你瓜了,狗似的老闻了个啥,放屁啦?”

元宵节还没有过,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再一次拉开了帷幕。驻队干部精神抖擞的背着手在工地上踱步,一双犀利的目光在几十个女人身上扫来扫去。进祥媳妇一眼都不敢看他,低着头躲在人后头铲土。驻队干部红润饱满的手在工地上挥舞着,那股子淡淡的香味,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进祥媳妇应邀去过驻队干部屋里三四回。干部对她十分上心,她也一直想追寻那股心仪的味道,终究是再也没有找到。

进祥的事不了了之。隔年村里的干部做了调整,进祥不再当记工员了,改做会计。

八年之后,进祥成了乡里最早的万元户。

他在镇上建起了花椒收购站,招收来十几个年轻人收椒晒椒筛椒批发椒,其中就有大队长的小儿子。

当年的会计不甘示弱,最早在村里引进了红富士苹果,也成了水头镇一带有头有脸的人物。就是民兵连长坚决不与进祥他们同流合污,包产到户以后也不愿到地里下苦,嘴里整天念叨着“共产党的江山是拿枪杆子打出来的,土地迟早要收回去”这样的胡话,拒绝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栽果树,就连儿子悄悄种上的花椒树苗子,也给拔起来,扔掉了。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7

关键词:评剧;《杨三姐告状》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51-02

一、评剧的诞生

“民间戏曲是人民创作的综合艺术,是最具中国特点的戏剧艺术。它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曲艺(说唱艺术)、美术、杂技、武术以及各种表演动作和表情的多种艺术技巧,经过一两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至今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在这三百多个剧种中,京、评、越、豫、黄梅位列前五。其中评剧是仅此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作为地方戏的一种,评剧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时期的冀东大地,渗透着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趣味和审美方式,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淳朴、豪爽。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并逐渐形成了一批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形式,由此也成为了评剧诞生的基础和母体。之后,关东蹦蹦戏进入关内,河北的莲花落艺人迅速的吸收了这种艺术,创作并演绎了《王二姐思夫》《丁香割肉》等一批优秀的剧目,这些艺人随后又从农村演出转向大城市。1901年,冀东莲花落班社首次进入了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天津,但是没有得到统治上层的认可,他们之后在城市“边缘”演出,之后他们又几次入津,得到了下层民众的热烈追捧,就这样作为下里巴人的莲花落打开了天津的大门。不仅如此,莲花落艺人常常入东北演出,《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剧目也相继诞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莲花落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在上海、杭州、南京、重庆、成都等地演出,并首次被媒体冠以“评剧”名称。总的来讲,学界一般将评剧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即对口莲花落阶段、“拆出”阶段(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奉天落子阶段、评剧阶段。1909年,莲花落班社“庆春班”在唐山永盛茶园首演成功,被评剧界专家确认为评剧正式诞生的标志。

评剧融入多种要素于一身,集百家之长,故而也改编了许多原有艺术形式的剧本并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新作。据统计,仅在“拆出”时期,乡土文人就创作了《打狗劝夫》、《小姑贤》、《斩窦娥》、《思夫》、《回杯记》、《黄爱玉上坟》、《刘金定观星》、《丁香割肉》、《刘公案》、《马寡妇开店》、《小借年》、《秦雪梅吊孝》、《朱买臣休妻》等剧目71种,可见评剧的创作繁荣。

1919年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率领警世戏社在哈尔滨演出时,滦南县甸子村的李兴洲在哈尔滨经商时,到剧社看望自己朋友时向成兆才讲述了杨三娥为其二姐告状申冤的事,这件事引起了成兆才的兴趣,他深入了解,并参考了滦县于池水先生的鼓词《杨三姐告状》,用了几天的时间创作出了剧本――《枪毙高占英》,一时洛阳纸贵,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之后经过多次进一步的改编,更名为《杨三姐告状》。作为评剧的高潮剧目《杨三姐告状》广泛被人们喜爱,久演不衰,不仅是家喻户晓,而且成为评剧史上的经典。“《杨三姐告状》的成功是评剧的成功,标志着评剧作为一个独立地方剧种的成功。”

二、评剧的艺术魅力

评剧的魅力在于根植于民间的热土,它拥有冀东这片辽阔的土地,因而展现出与其民风相匹配的淳朴与豪爽。百年的发展彰显了它独具的艺术魅力。

评剧的魅力之一表现在其内容上的讽刺性。例如剧作《小姑贤》,讲述的是寡妇姚氏有一双儿女,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孟十分孝顺。继孟娶妻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视自己的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同样是媳妇做的饭,如果说是媳妇做的,婆婆挑剔地说她做的饭缺盐少酱不对胃口,并故意为难媳妇,要媳妇马上做出八十六样饭来给她挑选。媳妇实在没有办法做出,姚氏借口说媳妇有意与她作对,拿起鞭子就打。这时,英英进屋时恰巧碰见,赶忙劝阻并答应替母亲另做一碗面来。英英见嫂子做的饭不错,就把嫂子做的那碗面端出房转了一圈,又重新端了进来。姚氏以为真是女儿做的,一面吃,一面不住地夸奖。生活中还有很多事,姚氏把错归结到媳妇身上,诬陷媳妇教坏了自己的女儿要打死媳妇。前半场主要展现了婆婆、媳妇、小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是最为寻常,婆婆疼女儿、偏心女儿也是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理常态,作品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一个“婆婆”当家的社会展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在剧中是善的角色,看到母亲对自己偏心,对嫂子百般刁难,她也自觉的站到了嫂子一方,而不是得势逞强。在后半场中,英英急中生智,让哥哥关起门来假装狠狠的打嫂子(其实是打在厚厚的板凳上),并称将自己的不孝的妻子打死。婆婆在门口偷听时,起初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一听到将媳妇打死时也开始害怕起来,推开门直接骂继孟这么狠心,骂他不孝,英英也在旁边吓唬姚氏要吃人命官司,这使得姚氏开始悔恨起自己的行为。最后英英看到母亲有悔过之心便说出真相,扶起嫂子,并要求母亲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嫂子。到这里,这样一个家常里短的剧目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但作家们更追求完美,写出了英英的一出哭戏,她对母亲说自己亲眼目睹了当媳妇被欺负的命运,以后出嫁也会像嫂子一样的下场,这样的换位使姚氏也彻底的悔悟,终究家庭和睦。这幕剧渗透出乡土文人的智慧,反映了百姓的生活,也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从整部作品看,极富幽默性和讽刺性,尤其是对姚氏对媳妇的言行态度、对英英的态度上的反差,讽刺了封建的保守思想,也间接的呼吁妇女解放和独立。

评剧的魅力之二在于其大众的审美趣味,它不同于京剧居庙堂之高,也不像其他民间小戏处江湖之远,从评剧的创作群体,到文本及其受众,评剧一直都将自己定位在服务大众上,注重反映大众的现实生活,也创造出一幕幕经典的作品,如《小女婿》《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品主要讲述了杨三娥为姐姐报仇洗冤的故事。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和(高拐子)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查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这出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是成兆才将其较大的改编。例如高贵和其人,原名高坐庆,按照族辈,他应该叫高占英爷爷,但是他岳母与高占英母亲是一奶同胞,高坐庆家贫苦无依,高贵章家多有周济,因此高、杨两家打官司时,高坐庆出于情面为高家作了伪证。剧中的高贵和一个喜剧人物,形象举止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为本身十分严肃的官司剧添加了几分笑料,但是这样的衬托丝毫没有影响《杨》的演出效果,内容跌宕起伏,激荡人们的感情。此剧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诉求主要表现在其一,道德标准。惩恶扬善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箴言,所以当人们看到杨三姐不顾自己的年龄、性别、家庭乃至生命为姐姐报仇洗冤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人类应该有的善良、勇敢、智慧以至那份姊妹同胞的至深亲情,这就是传统的影响中国人们内心深刻的道德良知。其二,情感标准。人们多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杨三姐得到了这样一个结局但是不能算作圆满,因为即使惩治了高占英也仍然换不回姐姐的生命,但是欣赏此剧的人们到此时已经展现出自己的满意,所以人们往往关心事态的发展,但更关注事情的结果。又如古装剧《乾坤带》秦怀王之子唐王外甥秦英在金水桥打死了当朝太师詹洪,詹洪女儿西宫娘娘将秦英状告到唐王那里,按照唐朝律法,应该讲秦英斩首,为保秦门有后,银屏公主求父王赦免秦英,唐王不允,银屏公主搬来母后,经过几番争执,唐王也念其秦门世代忠良,赦免秦英死罪,命他代罪证付西凉,立功赎罪,临行之前赠与乾坤带,励其两军阵前奋勇杀敌。这也正吻合了中国人民“情大于法”的情感标准。三、欣赏标准。张弛有度是评剧的一大特色,《杨》剧主线是杨三姐告状洗冤,但是中间有有许多场次不多但十分重要的人物,例如县长,作为一县之长原应是知识分子的形象,但作者显然将其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丑角,收受贿赂、替杨三娥画押等,颠覆了一县之长的威严形象。费氏是高贵和妻子,本无多少笔墨,但也把她刻画成一个神经兮兮的跳大神的妇女形象。

《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小女婿》是评剧剧作者适应大众审美趣味而从乡村挖出的新资源。它们都以明丽的乡村的田园风光为背景,用民歌的抒情曲调描绘了乡村前现代的妇女的婚姻事件,最后也在男女的恋爱和婚姻关系上取得了大团圆的结局。在题材上,即使三者被称为是现代剧,但总体也是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只是曾经的豪门贵族或书香门第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小姐相公也被朗健活泼的乡村青年男女取代。这符合符号学中的组合分析,按照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观点,民间故事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种类型,但是故事的功能与范围具体有谁来实现,如何实现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他们构成了故事的可变因子。

评剧的魅力之三在于它独特的语言。评剧的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这得益于其特定的地域,身处冀东平原,与京津尽在咫尺,在方言和语法规范上都接近普通话,并且内容的生活化也直接决定了评剧在语言上排除假大空、繁缛拗口的可能。即使在有时候评剧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普通话代替,但在表现旧的农村生活中的淳朴农民却仍然以唐山话表达,这也是语言的魅力,其一在于其方言词的运用,唐山方言主要以普通话为基础,在语音、语调、节奏以及语法规范上拥有自己的独有的特点。唐山的方言的上声调多被平声代替。《杨三姐告状中》杨母是剧种的典型的普通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她全剧以纯正的唐山话见长,她去看杨二姐的时候,杨三姐也要去,她便说:你干啥去。普通话中为ni(214)gan(51)sha(35)qu(51),用她的语调则是ni(214)gan(51)sha(55)qie(51),去也改变了自己的读音成为qie音。如把“就jiu(51)读成zou(51)”等很多这样的例子,加深了评剧的审美趣味。

总之,评剧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颗明珠,时刻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8

媳妇给婆婆发出求助信息

2004年8月10日晚,不久前在老年大学学会了QQ聊天的萧玉娟又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准备给远在福州的儿子留言,叮嘱他工作不要太劳累。刚打开电脑,她就被一阵清脆的“嘀嘀”声吸引住了,她赶紧点击任务栏里闪动的“小头像”,看见媳妇陈小霞发来的QQ留言:“妈妈,立志的心已经飞走了,他一再要求跟我离婚,我们这个家很快就要完了……”

这条信息使萧玉娟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连忙敲击键盘给媳妇留言:“你先不要着急,我明天就到你们家里来……”第二天凌晨,一宿未合眼的萧玉娟打点行装,向老伴简单地交代几句后,就急忙赶到火车站,登上了开往福州的火车。

萧玉娟的儿子叫邓立志,今年29岁,是福州一家外资企业的经理,长得高大帅气。他不但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人际关系处理得也不错,深受公司领导的青睐。不了解的人以为这一切都是邓立志个人的功劳,但熟悉的人却无不感叹多亏邓立志找了个好妻子。

邓立志和陈小霞是大学同学,在大学期间谈的恋爱。大学毕业后,邓立志去了鄂西的县城工作,工作环境艰苦不说,工资还没有保障。而陈小霞则留在了福州,就在邓立志现在工作的外企上班,各方面的条件都比邓立志好许多倍,但陈小霞仍然不嫌弃邓立志,义无返顾地与邓立志结了婚。婚后,为了丈夫的前途,也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经过陈小霞的鼓励,邓立志来到福州。可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福州找工作并不容易,陈小霞便推荐邓立志到自己工作的这家外企上了班。由于公司有“夫妻不得同在企业上班”的硬性规定,陈小霞只好辞职。辞职之后,陈小霞屡次找工作碰壁,最后便决定留在家里,一心一意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和儿子的起居饮食,为给邓立志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如今邓立志却闹离婚,萧玉娟怎么也想不明白儿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陈小霞这样的好媳妇,萧玉娟找不到挑剔的理由,她想一定是儿子的问题,自己要想方设法了解儿子的思想动态,无论如何不能让这样好的家庭毁于一旦。

齐心协力,

婆媳结成婚姻拯救同盟

从武汉到福州,足足有二十小时的车程,当萧玉娟风尘仆仆地走进儿子的家门时,媳妇陈小霞神情沮丧地叫了一声“妈”便泪水涟涟了。

萧玉娟放下提包急忙问媳妇:“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慢慢讲。”陈小霞坐到沙发上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把事情的整个过程一五一十地讲给婆婆听。当萧玉娟得知儿子闹离婚是因为有了婚外情,并且已经有好几天不回家时,她真想狠狠地教训儿子一顿,可是儿子不在身边,只好先安慰媳妇。正说着话,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萧玉娟拿起电话,听到儿子的声音:“妈,真是您啊,您什么时候来的?事先怎么不说一声,我好到车站接您。”

萧玉娟故意说:“你现在当经理了,是个大忙人,工作那么忙,事情那么多,我怎么好劳你大驾呢!”

母亲的客套话让邓立志感到不安,他急忙解释说:“您别这么说,前段时间我确实很忙,没有时间回家,不过已经忙完了,我一下班就回来。”

放下电话,萧玉娟的心安定了一些,她知道儿子是很在乎母亲的,相信只要自己住在这个家里,儿子就不可能不回家,只要他回到家里,儿子和媳妇的感情裂痕就可能慢慢地愈合。此时她已下定决心,儿子的婚姻危机不解决,自己就决不离开这个家。

不一会儿,陈小霞领着儿子豆豆回来了,一进家门,豆豆就一边亲热地叫“奶奶”,一边欢蹦乱跳地扑进萧玉娟的怀里。抚摸着活泼可爱的孙子,再看看贤惠大度的媳妇,萧玉娟的眼泪顿时控制不住地涌了出来。看见奶奶流泪,懵懂无知的豆豆好奇地问:“奶奶,你为什么哭呀?是不是爸爸没有回家?我也很想爸爸。”边说边用稚嫩的小手给奶奶擦泪。

正在此时,多日未露面的邓立志也走进了家门,他尴尬地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木桩似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直至豆豆叫着“爸爸”扑进他的怀里,他才回过神来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亲过儿子,邓立志坐到母亲的身边,对母亲嘘寒问暖,关切地询问母亲的身体状况,表面轻松内心却十分不安,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母亲会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来到家里做客,他不愿母亲知道自己要离婚的事情,更担心母亲会阻止自己的行动。

看透了儿子心事的萧玉娟若无其事地应和着儿子,慈祥地说:“我就是想孙子了,也想你们,就来福州看看。”轻松的谈吐打消了邓立志的思想顾虑,也使邓立志误以为母亲尚不知道自己闹离婚的事情,他暗自想,好好地在家里呆几天,按惯例母亲住不了几天,只要瞒过这几天,等母亲走后再继续自己的行动也不迟。

邓立志主动到厨房帮陈小霞做菜,找话题和陈小霞交谈,有说有笑,制造出夫妻一派和睦的景象。

随后几天,邓立志每天乖乖地按时上班准时回家,陈小霞和婆婆共同料理家务接送孩子,婆媳关系十分融洽,家里仿佛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过。然而,平静的背后,各人有着各人不平静的心事。萧玉娟想了解儿子的真实想法,但她又不敢急于找儿子交谈,以免物极必反,她想只有“以静制动”,等儿子主动找她吐露心机。邓立志则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自己在母亲面前暴露蛛丝马迹,一门心思地盼望母亲早日返回老家。看透儿子心思的萧玉娟直截了当地说:“我已经和你爸爸说好了,只要我愿意,住一年半载都行,我想多住一段时间,你不反对吧?”

邓立志赶紧违心地说:“欢迎都来不及呢,我怎么可能反对。”可内心深处却焦急起来,他心想,只要母亲在家里住,自己就得老老实实地回家,时间一长,自己的离婚计划将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夜长梦多,母亲迟早会知道自己的事情,要是那样,不如干脆主动找母亲交谈,兴许能争得母亲的理解。

一个周六的上午,邓立志找母亲谈了话。原来,邓立志当上经理后,应酬陡增,公司配车配司机,呼风唤雨八面威风,长得本来就十分帅气的他更加抢眼,成了众多女子追捧的对象。包玉娜年轻漂亮,家境富裕,她不顾邓立志有家室的现实,向邓立志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邓立志也不禁被包玉娜的美貌吸引,加上几年的婚姻生活让他对妻子产生了审美疲劳,早将陈小霞对自己的好忘得一干二净,和包玉娜悄悄约会之后,便开始了离婚计划,打算以最快的速度离婚后与包玉娜结婚。

左右出击,

母亲展开全方位攻势

听了儿子的讲述,萧玉娟只觉得荒唐,不仅是儿子荒唐,包玉娜也荒唐。但她并没有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她只是对儿子说:“我想见一见包玉娜。”邓立志误以为母亲要与包玉娜沟通,便兴高采烈地通知了包玉娜。受邓立志情绪的感染,包玉娜满怀信心地与萧玉娟见了面。

然而,让包玉娜没有想到的是,一见面萧玉娟就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同意你和立志交往,你既年轻又漂亮,应该找一个未成家的。”第一句话就让包玉娜大失所望。包玉娜连忙表述自己是如何地爱邓立志,自己的家庭条件是如何的好,将来对邓立志的事业是如何的有帮助,但无论她怎样说,都无法博得萧玉娟的认同。

萧玉娟一针见血地反问:“你想到过立志的妻子吗?”包玉娜说:“我能给钱作为补偿。”萧玉娟更觉得包玉娜的言语荒唐可笑:“你真是太幼稚了,我告诉你,钱不是万能的,钱不能代替感情,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你知道立志的妻子为了立志有过怎样的牺牲?”

眼见根本就无法改变萧玉娟的态度,包玉娜更不想听萧玉娟说邓立志妻子的好,干脆耍起了小姐脾气:“不管您怎么说,我就是爱立志,我要和立志在一起。”萧玉娟见一时无法扭转包玉娜的想法,便采用了缓兵之计:“我可以把你当女儿看待,你可以到我家里做客,但是,不能要立志离婚,你要为立志的妻子、儿子和家庭想一想。”听到萧玉娟的话,包玉娜心中有一百个不情愿,却也无话可说,只得怏怏地与萧玉娟告别。

紧接着,萧玉娟以邓立志母亲的身份主动找到包玉娜的父亲,把邓立志和包玉娜的感情纠葛细细地讲给他听,请他阻止女儿与邓立志的交往。包玉娜的父亲是第一次听说女儿有这样的事情,非常气愤。他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包玉娜成了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我也坚决反对女儿这样做。请您放心,我一定会说服女儿放弃自己的愚蠢想法……”得到了包玉娜父亲的支持,萧玉娟又轻松了许多,她想,只要双方家长共同努力,定能制止儿子这桩本不该发生的婚外情。

回到家后,萧玉娟趁热打铁赶紧找儿子谈话,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反对离婚的态度,坚决要求儿子打消离婚的念头,要儿子承担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不要随心所欲地抛弃家庭。

萧玉娟的严厉让邓立志一时半会儿无法接受,他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母子俩口干舌燥地交谈了两个小时,却谁也没有说服谁。邓立志也不好与母亲顶撞,沮丧地退回了卧室。

生死考验,

破碎的婚姻重现生机

不久,包玉娜的父亲传来消息:他已经安排女儿到国外读书。这样,也就为包玉娜与邓立志的交往设置了距离上的障碍。

与此同时,陈小霞通过努力,在一家策划公司找到一份新工作,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博得同事的夸奖。同时,她开始注意外表的修饰,重新焕发出知识女性的魅力。

时间是医治一切创伤的良药,大半年下来,在萧玉娟细心“监护”之下,一家人和睦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邓立志的心也一点一点地回归到陈小霞身上,不仅是因为他和包玉娜开始经常在电话中争吵,包玉娜还经常责怪他不主动打来电话,更关键的是他重新认识了妻子,看见妻子身上本来就有却被自己忽视的优良品质和真爱。

2005年5月13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他铭记终生。这天中午邓立志和妻子去商场为儿子买衣服,一起过马路时,一辆出租车违章转弯,向邓立志冲了过来,正在转脸说话的陈小霞先看到了,她奋不顾身地一把将邓立志推开,自己却被车子挂倒受了重伤。邓立志抱起妻子就往医院跑。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9

韩剧中相对严肃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尽管不少人评价韩剧是“脑残剧”,但有些热播韩剧中随处可见中国的天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剧情细节,这是韩国的编剧在剧情设计上的精心和功底。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性的传统文化,在韩、日等国保存得很完整,甚至比中国电视剧都运用的频繁和广泛,题材上也无限制,从现代时装剧到古装剧,比如早期的《爱情是什么》《大长今》,再到《来自星星的你》《月亮拥抱太阳》),始终有很多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痕迹的情节。剧中体现的传统有如长幼有序,韩剧中就不止一次地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强调。而反观国内某些古装电视剧,不讲究礼仪传统,简直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人,这正说明传统文化已经不是要靠电视剧来传承的问题,而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必须时刻装在我们的影视创作者心里,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方能创造出优质作品。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除了漂亮的偶像面孔、动人的爱情和细腻的表演,他们其对儒学思想的诠释也是成功的组成部分,韩剧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剧情当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潜移默化的对传统礼教产生认同。韩剧向中国的成功输出,除了有中国观众认同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儒家思想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儒学魅力在无形之中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并产生了对传统、道德以及儒学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韩国政府积极的文化推广,服饰、音乐、饮食等衍生品也伴随韩剧一同敲开中国的大门。

韩剧中相对严肃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中的启发和道德上的提升。《大长今》剧中讲述的大量韩国饮食、医药知识和详细制作方法,几乎重现了500年前的社会生态,相当于给中国观众上了一堂传统文化普及课。韩剧里的人物看起来个个青春靓丽,可骨子里却都坚守儒道,有专家认为,韩国其实是在把中国的文化精髓改造后卖给我们。“韩流”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韩国人恰如其分地掌握了东方传统的精华,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此唤醒观众内心尘封的生活观念。

“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

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的启发。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在韩剧中传播关于“仁”的道义可谓数不胜数,尤其体现在主人公性格的设置上。韩剧中女主角大多是“灰姑娘”,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没有高贵典雅的礼服,没有耀眼发亮的光环,但是她们有单纯无暇的思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内心也始终拥有一颗天使般善良的心灵,也就是“仁爱”之心。从《夏娃的诱惑》里人如其名的真善美,到《人鱼小姐》里真挚贤惠的雅丽英,再到《浪漫满屋》里单纯朴实的韩智恩、《咖啡王子一号店》里聪明勇敢的高恩灿,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心存仁爱心怀感恩。“仁者爱人”是她们最鲜明的特点,她们尊敬长辈,关爱晚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身边的一切。

过去韩国街头的招牌经常可见汉字,年长的韩国老人都认得一些,至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礼仪尊卑,韩国人非常看重。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此后,《蓝色生死恋》《玻璃鞋》《爱上女主播》《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相继热播,几乎每一部都深得中国观众青睐。70集韩剧《大长今》的火暴热播,引得从8岁到80岁的各阶层观众追捧。一时间,“氧气美女”李英爱风头无敌,成为无数中国观众的新偶像。韩国料理也借势风行,热遍大江南北。在《魔女幼熙》的第一集中,导演就安排了烧中国菜的镜头,随后观众发现男主角父亲经营的正是中国餐馆,传菜窗口处赫然写着“招财进宝”四个字,接下来,男主角的父母在餐馆内聊天时,背景音乐是《春江遗恨》主题曲《夜来香》,原唱是李香兰。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就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如“仁义礼智信”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抱负等,这样的共通和相似成了中国观众接受韩剧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韩剧很东方,场景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韩剧中大多洋溢着完全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以及唯美精致的情调,宣扬展示东方式的伦理价值观念,很容易令中国观众产生共鸣。中国人喜欢看韩剧,不是因为韩剧是进口的洋货,也不是因为韩剧里的美女特别多,是因为韩剧里的故事,更像是中国人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中国人所‘隆重’推出的一些电视剧,倒像是在外星球里也许才会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