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测控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3 11:34:24

测控工程论文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1

在进行市政工程材料的检测的过程当中,主要包含对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相关的工艺性质的检测。合理的市政工程材料加之成熟的施工工艺及娴熟的施工技术才能根本上保证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在进行市政工程材料的检测的过程当中首先必须明确材料几个较为必须的检测项目。市政工程材料必须的检测项目有:市政工程所用钢筋材料的冷弯实验、抗拉性能实验及抗缩性能实验;各个钢材焊接处的抗拉性能实现;市政工程所用水泥的初凝时间、水泥细度、水泥的安稳性、水泥的终凝时间及水泥的强度等;市政工程所用沙子的含泥量的测定、细度模数的测定及配级的测定等;市政工程所用碎石的含泥量、级培、压碎值及针片状含量等测定;市政工程所用沥青的软化点、沥青的延度及沥青的针入度测定等;市政工程施工所用回填土的击实测定等。

2增强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的相关策略

2.1提升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市政工程内部材料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市政工程内部材料检测与控制工作的实际工作质量。全面的提升市政工程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对于提升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工作的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市政工程内部首先跟进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的材料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的招聘标准,从招聘源头上提升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在材料检测与控制日常工作的当中,市政工程单位应当对材料检测与控制的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在职培训工作,全面的保证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此外,在进行培训过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制定出严格的培训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材料检测与控制培训工作的业务水平。对于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包含对于其责任素养的提升,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材料检测控制责任意识,全面保证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

2.2加强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的管理工作

加强对于市政工程材料的检测与控制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增强对于材料进场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施工材料在进场的过程当中,材料检测与控制人员首先应当对材料的生产日期、检测报告及合格证书等进行全面的检测工作,如果出现相关的错误,则不能使其进行施工场地。同时在对市政工程材料使用控制的过程当中,应当对施工材料使用的具体依据和相关的使用限额进行全面的控制,材料控制管理人员也应当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管理。在进行材料使用控制管理的过程当中,材料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也应对材料的实际工作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提升市政工程材料实际使用的科学性。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也应当对材料实际的储存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对施工所用水泥等相关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之后的强度等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全面的保证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与控制技术人员还应当加强对市政工程检测过程中各类砼构造物中所用的具体的钢筋种类、钢筋的钢号及直径等进行全面的检测,全面的保证其能够满足相关的市政工程所用钢材的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其技术标准符合部颁标准,焊条、预埋件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结束语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连续梁;施工控制;预测控制;实时跟踪;自适应控法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171-02

1概述

桥梁施工控制是以现代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为满足现代桥梁建设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关于误差分析和预测的具体方法,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已提出了诸如Kalman滤波法、最小二乘法、灰色系统控制法、无应力状态法等各种理论,由于桥梁的结构型式、施工特点及具体施工内容的不同,其施工控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纵观近几年桥梁施工控制的理论研究,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纠偏终点控制法、预测控制法、自适应控制法、最大宽容法等。以下简要探讨一下施工控制的理论方法与工作流程。

2问题及解决方法

2.1施工控制的理论方法

桥梁施工控制的实质就是使施工按照预定的理想状态顺利推进。但实际上不论是理论分析得到的理想状态,还是实际施工都存在误差,因此施工控制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各种误差进行分析、识别、调整,从而对结构未来状态作出预测。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通常采用悬臂浇筑这种典型的自架设施工方法。由于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的已成结构(悬臂节段)状态是无法在事后进行调整的,因此,在大跨度连续梁桥的悬臂施工中一般采用预测控制法和自适应控制法进行控制。与斜拉桥不同,连续梁桥在梁段浇筑完成以后出现的误差,除非启用备用孔道张拉预备预应力钢束外,基本上没有调整的余地,而只能针对已有误差在下一未浇筑梁段的立模标高上做出必要的调整。所以,要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就是对立模标高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即主要依靠预测控制。无论施工过程如何,总是要以最终桥梁成型状态作为目标状态,以此来控制各施工块件的预拱值。施工控制的理论方法有以下几种:

2.1.1实时跟踪纠偏法实时跟踪纠偏法也称事后调整控制法,即在施工过程中,对产生主梁线形偏差的因素跟踪控制,随时纠偏最终达到理想线形,这种方法仅适用于那些结构内力与线形能够调整的情况。跟踪调整根据具体情况又分为两种:(1)在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阶段完成后,当发现结构状态与设计不符时即可通过调整斜拉索力来调整结构状态,然后继续施工直到施工完成。显然,这种方法工作量大并且索力调整本身也很罗嗦,调整效果不一定很好;(2)在桥梁结构形成后,检查结构状态,如果与设计不符,则可对斜拉索力进行一次性调整。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其实施较困难,因为对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内力状态不清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且最终线形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2.1.2预测控制法预测控制法是指在全面考虑影响桥梁结构状态的各种因素和施工所要达到的目标后,对结构的每一施工阶段(节段)形成前后进行预测,使施工沿着预定的状态进行,其常用的控制理论有卡尔曼滤波法、灰色系统理论控制法等。由于预测状态与实际状态免不了有误差存在,某种误差对施工目标的影响则在后续施工状态的预测予以考虑,以此循环,直到施工完成和获得与设计相符合的结构状态。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桥梁,而对于那些已成结构且状态具有不可调整性的桥梁施工控制必须采用此法。如悬臂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其已成节段的状态(内力、标高)是无法调整的,只能对施工的节段预测状态进行改变。

2.1.3自适应控制法鉴于连续梁桥已完成节段的不可控性以及施工中对线形误差的纠正措施有限,控制误差的发生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对其进行控制也是很有效的。自适应控制法的基本思路是当结构的实测状态与模型计算结果不符时,则必须对结构参数进行识别,并将识别得到的模型参数代回到计算模型中,重新进行合理状态分析,以便确定新的成桥理想状态和施工理想状态,又进入到新的一轮循环中,直到参数误差消除或施工完成。在对设计参数进行识别时,桥梁结构自适应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就是要选择一种最优辨识和控制方法,不仅使最终成桥状态最优地趋近于理想控制目标,而且通过辨识求得误差调整后的设计参数值,即通过控制目标的偏差,根据参数估计准则反算出设计参数的误差。常用的参数估计准则有最小二乘准则、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灰色理论预测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等,其中最小二乘法简单易懂,计算方便,计算精度也能满足工程要求,在工程中应用最多。自适应控制法一般适用于被控对象参数未知,或者由于环境条件影响,参数发生较大变化的系统。而对于那些被控对象参数已知定常或变化较小甚至可以忽略的系统,一般采用常规反馈控制、模型匹配控制或最优控制的方法,便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控制效果。对于采用悬臂法施工的大跨度连续梁桥而言,已浇筑完成的节段的不可控性及施工中对线形误差纠正措施有限,控制误差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对其进行控制是比较有效的。

2.2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工作流程

施工监控是一个预告―施工―监测―计算―纠偏―预告的循环过程。控制的目的是既要保证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又要保证桥梁结构的成桥线型与内力符合设计要求。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事先建立完善的能使监控工作正常开展的监控组织体系。监控组织体系见。监控组织体系以监控领导小组为核心,监控领导小组由业主,设计、监理、监控等单位的代表组成。监控工作以监控领导小组所签发的监控指令为依据,监控测试方和施工方(包括施工单位的测量组)均按照监控指令执行,在各自的工作中不得擅自更改指令内容。监控过程中,及时地把施工信息或测试结果反馈给监控领导小组,尤其是施工中或测试中的异常情况。施工控制是多方协调、共同努力的结果。纵观整个桥梁施工过程,这种组织体系是必要的、有效的、可行的。

3结论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工程,测量,质量,控制,实践,分析

 

1.学科地位和研究应用领域

1.1学科定义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地面、地下、水下、空中) 中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主要以建筑工程、机器和设备为研究服务对象。

1.2学科地位

测绘科学和技术(或称测绘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现展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无论怎样发展,服务领域无论怎样拓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无论怎样增多或加强, 学科无论出现怎样的综合和细分,学科名称无论怎样改变,学科的本质和特点都不会改变。总的来说,整个学科的二级学科仍应作如下划分:大地测量学(包括天文、几何、物理、卫星和海洋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学(含近景摄影测量和矿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地图制图学;不动产地籍与土地整理。

1.3研究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把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测量按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三个阶段划分;也有按行业划分成:线路(铁路、公路等)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矿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军事工程测量、3 维工业测量等, 几乎每一行业和工程测量都有相应的著书或教材。工程测量学主要按下述内容进行划分和编写:①测量仪器和方法;②线路、铁路、公路建设测量;③高层建筑测量;④地下建筑测量;⑤安全监测;⑥机器和设备测量。

2.工程测量质量控制方法的分析与实践

影响工程测量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土建及安装施工相比,工程测量施工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测量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测量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相关,测量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将直接影响测量成果的精度。其次,测量施工方案的确定,对测量定位精度及测量施工进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施工控制网及微型控制网的测设过程中,控制网的图形结构及控制点方向联测数目、方向观测的测回数等对控制网的精度及可靠性均有重要影响,但并非观测测回、联测方向的数量越多越好,技术人员对此应予以综合考虑。第三、测量施工质量的好坏,还直接受现场作业环境的影响,如现场通视条件不良、施工过程中的机械震动、焊接作业及风雨天气等都将直接影响测角及测距精度。第四、测量仪器精度及各种仪器误差也会对测量结果带来不利影响。第五、混凝土楼地面受温度影响而产生的伸缩变形,将对布设于其上的测量基准点带来不利影响,在精密工程测量过程中,对此必须给予考虑。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测量监理工程师根据测量施工的特点,紧紧抓住影响测量施工质量的人(测量技术人员)、机(测量设备)、法(施工测量的方法或方案)、环(测量作业环境)四大关键因素,以事前控制为主,分阶段逐项控制,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3.平面控制网的施测

3.1控制网的施测

根据具体工程的平面形状, 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网,采用测试仪器将控制坐标点引测到施工现场埋设对应的控制坐标点。控制坐标点施测过程中必须往返复测, 将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控制坐标点采用常用的埋设钢板控制标桩顶面刻画十字线予以保存。在本项目的施工中,其控制网设置包括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设置及竖向传递: 根据本工程特点工程上部分平面控制采用内控法进行轴线投测。平面控制点埋设在底层室内地面上。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结构部分每一个施工分区设置三个控制点,使其连线组成一直角三角形(以方便闭合校核)。一层结构平面砼浇筑时,根据事先确定预留控制点方案,预埋100*100*6mm 钢板。施工完毕,进行平面设置放样,由测量人员负责将各控制点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经闭合校核无误后用钢针刻划十字定点,线宽0.20mm,并在交点上打样冲眼,以便长期保存。所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应定期进行复测、校验。。进行楼面结构施工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的位置上,预留150*150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3.2测量精度的控制

如何正确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进度与工程质量。工程类型不同,其建网的手段与方式也不同。但无论怎样,网点是被直接或间接地用来指导施工的, 因而在建网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所建控制网无论是在主要技术指标上,还是在涉及到的直接或间接工效上,相对都是比较优越的。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其涉及的工程对象方方面面,各自的限差要求不一,在建网时必须充分分析各项建筑限差,确认与测量具有直接关系的最高建筑限差,并结合放样预测的条件、方法等,确定拟建控制网点、边或方向等应达到的精度,再依拟采用的“规范”来确定网的等级。

每一项工程,在放线施工之前要建立平面控制网,核对设计图纸和红线图所提供的坐标关系是否衔接完善, 要核对设计的建筑物,一不能超出用地红线范围;二设计坐标是否准确无误;三坐标基点及标高起算点的稳固与准确性的确立文件是否完善, 认定之后对测量控制网所达精度进行审定。

3.3施工时的标高传递

施工中的标高测量是以三等水准点为依据施测, 根据该工程高度确定出标高测量的允许偏差为:每层轴线偏差不能超过5mm,层间标高测量偏差不能超过5mm,建筑物全高测量偏差不能超过30mm。

在高程传递时,仪器应尽量安置在前、后视距相等的地方,可减少仪器的系统误差。使用的长钢尺应经过检定,垂吊的钢尺尺身应铅垂, 中间不应接触其他物体,并用标准(检定时的拉力)拉力,计算高差时进行尺长改正和温度改正。要严格控制各层的标高,注意各层的高差不应超限,以免误差累积使建筑物总高度超限,前一层的施工误差,必须在下一层施工时对层高进行适当的误差调整。

为保证竣工时和各层标高的准确性, 应请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明确,在测定水平线和基础施工时,待地基开挖后的回弹与整个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下沉影响, 是否在基础施工中将总下沉量在基础垫层的设计标高中预留出来。

3.4高程控制点的施测

通常,对于高程控制的测试,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基点,在施工场地附近布置三等水准网, 施测时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进行。布设的水准点距离建筑物不小于25m,距护坡不小于15m,水准测量闭合差要小于规定要求,水准测量成果要经过平差和精度评定,经建设单位复核验收后方可使用。

3.5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

在具体工程的沉降观测中,应在附近设立相应的基准点,先用等水准测出其基准点的标高, 在大楼的重要位置也要设置一定的沉降观测固定点,自首层起至顶层止,每层测量1 次,每次观测均联测起算于基准点,所有测量的精度均小于规范要求。。

4.结语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要求计算理论严密,测量方法严密。

参考文献

[1]秦长利. 工程测量在信息化测绘战略跨越中的拓展[J]. 工程勘察, 2009, (12) .

[2]朱建军,宋迎春. 现代测量平差与数据处理理论的进展[J]. 工程勘察, 2009, (12) .

[3]黄坚,王毅. 工程数据库的发展要素与建设[J]. 工程勘察, 2009, (12) .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速铁路 精密测量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TF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58-01

一、引言

高速铁路以其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舒适方便等优点开始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高速铁路设计时速高达200km/h~350km/h,运行目标是高安全性和高乘坐舒适性,任何一个小小的颠簸,都会给旅客列车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要求轨道结构必须具备高平顺度和高稳定性。而轨道具备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的条件,除轨道结构的合理外形尺寸、良好的材质和制造工艺外,轨道的高精度铺设是实现轨道初始高平顺性的保证。而这些必须依靠精密测量才能完成。

进入高铁时代的铁路测量,也随着高铁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于高铁比普通铁路线路变得更直、曲线长度变得更长、隧道和桥梁的增加、轨道演变为无砟轨道测量、测量控制网的变化、沉降监控量测的高精度和持久性、测量工作时间的变化等等,给铁路建设维护中的精密工程测量带来很多新课题,测量的理论、方法、规范、仪器都需要革新和变化。

二、精密工程测量定义和特点

工程测量分为普通测量和精密测量,根据工程测量学的定义,精密工程测量主要是研究地球空间中具体几何实体的精密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精密测量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g。精密测量工作代表了现代测量工作的发展趋势,精度代表的范用很广泛.主要有相对精度和绝对精度之分。相对精度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个观测量的精度与该观测量的比值,如果比值越小,那精度就越高,例如:边长的相对精度。精度的含义很广泛,随着技术的发展精度又在不断提高,只有确定精度范围和概念的时候才能在当下为精密测量下一个定义。那我们这就就采用一个普遍的定义,凡是采用一般的、通用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无法满足工程队测量或测设精度的要求时的测量.都可以叫做精密工程测量。因此,大型工程、特种工程不能与精密 程并列,但是,一些特种工程还是与精密测量有精密联系的。

三维工业测量、工程变形监测中有很多测量也属于精度测量,就精度而言,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在设备的安装 、检测和质量控制测量中,精度可能在计量级,如微米乃至纳米;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精度可以放在亚毫米级;在 程控制网建立中,精度可能在毫米级。一般隧道等横向贯穿的精度在厘米级,但其对精度测量的要求仍然很高,属于精密工程测量。精密工程测量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包括:测量仪器的鉴定检核、测量标志的稳定 、测量方法的严密、测量方案的优选、观测量之间的相互检查控制,以及严格的数据处理和精确的测量监督等。精密工程测量按工程需要的精度可以分为:普通精密工程测量和特种精密工程测量。

三、高精度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标准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可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平面控制网应在框架控制网CP0基础上分CPⅠ、CPⅡ、CPⅢ三级布设。按逐级控制原则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其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常用的CPⅢ平面控制网要求为测量等级为一级,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为1,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的测量方法。

四、高速铁路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以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为起算基准,系统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当个别地段无1985 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时,可引用其它高程系统或以独立高程起算。但在全线高程测量贯通后,应消除断高,换算成1985 国家高程基准。有困难时亦应换算成全线统一的高程系统。

CPⅢ高程控制网也称轨道控制网,主要为高速铁路轨道施工、运行期维护提供高程基准。应在线下工程竣工且沉降和变形评估通过后施测。CPⅢ高程控制点与CPⅢ平面控制点共点,测量通常安排在CPⅢ平面控制网观测完成后进行。

CPⅢ高程控制网采用“精密水准”方法测量,它是介于二等水准和三等水准测量精度的一个等级,专用于CPⅢ高程测量。施测前应对全线的二等线路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构网联测测区内所有复测合格的二等线路水准基点。

在具备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按下列要求实测测量:

(1)CPⅢ高程控制网的首次测量与平差计算,应该独立地进行两次。所谓“独立地进行两次”是指两次测量和平差计算应该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时间段内进行。

(2)CPⅢ高程控制网采用“精密水准”方法观测,按照“后-前-前-后”或“前-后-后-前”的顺序测量。宜使用DS1及以上精度的电子水准仪及因瓦尺进行测量。

(3)应附合于二等线路水准基点,与测区内二等线路水准基点的联测时,采用独立往返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每两公里联测一个线路水准基点,每一区段应至少与三个水准基点进行联测,形成检核。

(4)CPⅢ点与 CPⅢ点之间的水准路线,应该采用“中视法”或“矩形法”的水准路线形式,以保证每相邻的4个 CPⅢ点之间都构成一个闭合环。

(5)CPIII控制点水准测量应对相邻4个CPⅢ点所构成的水准闭合环进行环闭合差检核,相邻CPⅢ点的水准环闭合差不得大于1mm。

(6)区段之间衔接时,前后区段独立平差重叠点高程差值应≤±3mm。满足该条件后,后一区段CPⅢ网平差,应采用本区段联测的线路水准基点及重叠段前一区段连续1~2 对CPⅢ点高程成果进行约束平差。相邻CPIII点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7)CPⅢ高程传递测量

当桥面与地面间高差大于3m,线路水准基点高程直接传递到桥面CPⅢ控制点上困难时,应选择桥面与地面间高差较小的地方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法传递高程,且要求变换仪器高观测2次,每次要求手工观测4个测回。两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2mm,满足限差要求后,取两组高差平均值作为传递高差。

五、总结

高速铁路是我国的百年重大工程,是我国发展的必备基础设施,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稳定实施和运营,必须有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铁路按照设计图计划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建立的高精度CPⅢ控制网是常用的控制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建立控制网,才能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卢建康.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的建立及特点.铁道标准设计,2010(z1): 70-73.

[2] 左广恒.高速铁路测量控制体系建设与常见问题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0).

[3] 苏志华,周春柏,刘晚霞.工程测量中GPS控制测量平面与高程精度分析[J].测绘通报. 2012(03)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5

【 关键词 】 等级保护;等级测评;质量控制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等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等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中国石化根据国家等级保护政策和技术标准,结合企业特点,在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企业行业标准,形成了企业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对等级保护五个基本动作(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安全检查环节)进行了针对性指导。其中《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技术标准,对等级测评的主要原则和主要内容,测评基本流程、过程分类、记录文档、测评报告等进行了具体规范。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等级测评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缺乏针对等级测评活动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本文从研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国石化集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入手,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控制措施,基本满足了等级测评活动公正性、客观性和保密性对质量控制的需求。

2 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需求

等级测评活动是测评机构依据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检测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是否达到相应等级基本要求的过程,为石化行业等单位进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和国家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是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环节。等级测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是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动。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完善等级测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方针目标、管理制度、控制程序等系列管理措施,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测评活动中引用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正确,测评方法科学,测评过程可控,测评行为规范,测评结论客观真实。要求等级测评人员在测评活动中,不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等级测评过程的合规性,还要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测评行为约束,保证等级测评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

3 等级测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等级保护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等级测评的原则、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测评强度的要求,体现了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质量控制的思想。《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要求等级测评机构建立、实施和维护符合等级测评工作需要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体系文件以制度、手册、程序等形式执行,并应建立执行记录,为等级测评活动质量控制提出了基础框架结构。

等级测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指导性文件:依据等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制定等级测评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确立质量方针和工作目标,指导测评活动。

第二层控制性文件:根据测评活动要求,建立保密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申诉、投诉和争议管理制度等,对等级测评活动管理目标进行控制。

第三层操作性文件:依据等级测评管理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合同评审控制程序》、《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技术评审控制程序》、《测评设备控制程序》、《测评过程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与教育培训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申诉、投诉及争议处理控制程序》、《客户满意度管理程序》等操作性文件,对等级测评活动过程和环节进行控制。

第四层保证性文件:建立健全各项质量记录表单,制定测评机构禁止行为和测评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等级测评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保密性进行控制。

4 等保测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将等级测评过程划分为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分析与报告编制四个活动阶段。测评过程质量控制强度与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4.1 测评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4.1.1 项目启动活动的质量控制

依据《合同评审控制程序》组织有关管理、技术人员和法律顾问召开合同评审会议,对测评双方需要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书进行评审。根据双方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书,组建等级测评项目组,按照测评活动实际要求进行人员、设备、资金等资源配置。项目组设置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权限,以满足测评活动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要求。

依据《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和《测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项目计划书》。

4.1.2 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的质量控制

依据《测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和分析被测信息系统等级测评需要的各种资料,包括各种方针文件、规章制度及相关过程管理记录、被测系统总体描述文件、详细描述文件、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报告、安全需求分析报告、安全总体方案、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安全详细设计方案、用户指南、运行步骤、网络图表、配置管理文档等。通过现场调查和工作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被测系统状况,明确等级测评的工作流程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规避方法,为编制等级测评实施方案做好准备。

4.1.3 工具和表单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依据《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搭建模拟系统测试环境,按照测评机构《测评设备控制程序》调试各种必备的测试工具,并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准备现场测评授权书、文档交接单、会议记录表单、会议签到表等表单。

4.2 方案编制活动的质量控制

4.2.1 测评对象、测评指标、测试工具接入点、测评内容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根据已经了解到的被测系统信息,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分析整个被测系统及其涉及的业务应用系统,确定出本次测评活动的测评对象、测评指标、测试工具接入点、测评内容等,并以表单的形式进行具体描述。

4.2.2 测评指导书开发、测评方案编制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和测评活动内容开发测评指导书、编制等级测评实施方案。

测评指导书由测评机构按照《技术评审程序》进行技术评审,评审合格后项目技术主管签字,并按照控制范围分发、管理。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由项目经理按照《技术评审程序》组织双方测评人员和专家小组成员进行技术评审,评审合格的等级测评实施方案,提交石化单位代表签字确认,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和管理。

4.3 现场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

4.3.1 进场前的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组织召开首次测评会议,测评双方人员沟通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签署现场测评授权书,做好现场测评准备。

4.3.2 现场测评和结果记录、结果确认活动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进入测评现场测评时,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填写《现场测评登记表》,详细填写出入现场时间、测评工作内容、测评前后的信息系统安全状况,并由石化单位配合人员现场签字确认。

严格按照测评指导书和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确定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现场测评,通过人员访谈、文档审查、配置检查、工具测试和实地察看等方法,测评被测系统的保护措施情况,获取现场测评证据,并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要求填写《现场测评记录表》。

现场测评活动中,及时汇总现场测评记录和发现的问题,对遗漏和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内容实施补充测评,测评记录由测评双方测评人员现场签字确认。

现场测评完成后,测评双方人员召开现场测评结束会,对现场测评工作进行小结,将现场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并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

现场测评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现场测评结果记录以及石化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均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管理,严格限制他们的知晓和使用范围。

4.4 分析与报告编制活动的质量控制

4.4.1 测评结果判定、整体测评、风险分析、等级测评结论形成的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等相关技术标准,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规定的方法、步骤,对测评指标中的每个测评项测评记录,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形成初步单项测评结果,并以表单形式给出。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汇总单项测评结果,分别统计不同测评对象的单项测评结果,从而判定单元测评结果,并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列出。测评人员针对单项测评结果的不符合项,采取逐条判定和优势证据的方法,从安全控制间、层面间和区域间出发,对系统结构进行整体安全测评,给出整体测评的具体结果。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分析等级测评结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可能对被测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出系统保护现状与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等级测评结论。

结论形成后,测评双方有关人员和技术专家按照《技术评审控制程序》对形成等级测评结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结果判定由测评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确认。

本过程产生的文档资料,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分类授权使用和管理。

4.4.2 测评报告的编制和分发的质量控制

测评机构按照《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试行)》格式编写报告文档。

测评双方有关人员和专家召开等级测评末次会议,按照《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技术评审控制程序》对等级报告格式、内容和结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测评报告文档,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盖章、编号,并由测评机构项目经理、质量主管、技术主管联合签发。

测评人员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和《保密控制程序》和合同约定的控制范围分发等级测评报告,交接有关资料文档,删除测评设备产生的电子数据。

5 结束语

本文依据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等级测评活动的公正性、客观性、保密性的要求,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为等级测评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等级测评质量控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等级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还有待更深入全面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GB/T 28448-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2] GB/T 28449-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13-2007).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

[4]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5] GB/T 22239-2008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

[6]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7]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试行).

[8] GB/T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S].

[9] 公信安[2009]1487号.关于印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试行)》的通知.

[10] 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5-9.

[11] 韩水玲,马敏,王涛等.数字证书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09):43-45.

[12] 常艳,王冠.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3-4.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字:控制测量;工程施工;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社会经济的运行,推动了当前建筑工程的发展。工程测测量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现代建筑工程建设的快捷化。工程测量技术,作为现代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建筑施工现场及相关过程进行及时的测量监控,能预测建筑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也有利于优化建筑施工过程,从而确保建筑的施工安全与质量。

一、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是将项目所在地的数据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分析形成系统化的论证,再将目标工程地点的空间信息绘制成图,包括当地的水文特征以及地质特征,为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帮助。在工程的操作阶段,工程测量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工程测量放线是工程施工的基础,只有对工程进行周密的、精确的测量,才能保证工程能够按照图纸进行正确的施工,才能最终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更便于日后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检查。因此,工程建设的测绘阶段,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二、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综述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是建筑工程后期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工程测量主要是采用相关的测量工具对建筑物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测量测绘,并做好施工场地实测数据,然后结合相关的技术手段将实测数据融合到建筑设计图纸中,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真实尺寸的几何放样,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制定及施工技术的选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从以往的建筑工程实践经验得知,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场地测量放样的准确性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及建筑工程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的效果有着直接性影响。

1、 工程测量技术特点

工程测量技术是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测量中的应用程度及测量准确性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工程项目后期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在建筑工程测量过程中,作为测量单位或者个人应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及,选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支持。

2、工程测量技术分类

现行,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应用比较多的测量技术主要有两种,即测量平差论和工程控制网理论。

( 1) 测量平差理论,最小二乘法是测量平差理论中比较常用的技术,测量平差理论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是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通过平差、线波及相关推算,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建立建筑测量平差模型,根据所建立模型推算所得出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实现测量误差最小化的目的。测量平差理论的核心技术是误差的最小化计算,计算内容包括:平差函数模型误差估计、随机模型误差鉴别和诊断等。基于测量平差模型的误差会对模型的整体估计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平差参数和残差统计性质的影响更大。所以,对于测量平差理论的测量模型,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测量环境相统一的控制函数,进而对测量过程中具体的参数误差估计及检验建筑网参考点的稳定性,最终对建筑自由网平差的发展规律做出模拟,为以后的建筑测量在监测变形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代建筑领域,对于建筑测量中的观测值有关专家提出了抗差估计等平差方法,但该种方法同最小二乘法的无偏估计相比,存在有偏估计,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测量和误差估计的科学性。

( 2) 工程控制网理论,根据工程测量的平差分类,工程控制网理论主要有两种方法,即模拟法和解析法。其中,模拟法是利用相关软件的功能对采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并将采集到的测量数据输入到特点的软件中,通过模拟来客观真实地对误差的精度进行测量检验,有效提高工程测量的灵敏度和精准度。解析法是根据数学学科的数据处理知识,优化理论构造目标函数,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求解。通常而言,在运用该方法时都是将控制网的质量作为目标函数或者是约束条件,然后根据可靠性网络监测所得数据来控制数据的灵敏度。在整个工程测量中运用该方法首先是将施工控制和安装控制网作为优化设计的总目标,借助GPS 定位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然后用解析法编写程序软件,最后通过程序软件操作实现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目前,多数的建筑工程都采用解析法和模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方法对工程进行测量比采用一种方法工程测量数据的精准度更高。

三、施工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布置控制点的注意事项

(1)做好原始控制点的复测工作。原始控制点包括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测量人员在施工测量以前,要做好控制点的复测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控制点的正确性。并制作出控制点和水准点的复合成果表。

(2)在加密控制点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力求每个加密点都能满足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性,即对控制点做好保护,不易破坏;方便以后的施工细部放线工作;对以后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补充;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的环境,测量时要维护重要的建筑物整洁和城市市容的美观。

(3)水准点布设和水准点位置应设于坚实、不下沉、不碰动的地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亦可设置外加保护的深埋木桩或混凝土桩上,并作出明显标志。水准点应每月复核1次,对可能动过的水准点要进行复核后再进行使用。

四、工程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测量前应首先对测量的场地进行清理和整理,选用符合场地测量要求的测量仪器和工具。认真对施工图纸进行研究熟悉,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

2、工程基础测量

(1)垫层测量

在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垫层浇筑施工后要根据工程测量任务进行工程测量。垫层测量时要认真检查垫层龙门板的轴线、钉等标记,采用相应的测量仪器进行各项测量工作。例如采用经纬仪或者拉线挂垂球进行轴线到垫层面的测量工作,测量完成后需打墨线确定中心线位置及边线位置。

(2) 基础墙标高的测量

对建筑基础墙标高进行测量主要是对基础墙中心线到垫层面的平行度和垂直度的测量。基础墙标高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是水准仪,通过水准仪测量数据参数来确定建筑基础墙同其他建筑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而实现对基础墙高度方向的控制。在建筑基础墙施工时应随时检查墙角垫层面高度,高度符合工程施工图纸要求后才能进行基础墙砌筑。

3、 墙体测量

(1) 墙体定位

待基础墙砌筑到一定高度时,应对基础墙轴线和垂直度进行测量。测量工具和方法是经纬仪或者拉线。测量建筑首层强中线和边线到防潮层的相关数据。并用墨线标记,保证外墙轴线交角为九十度。

(2) 墙标高的测量

建筑墙体在砌筑高度方面应符合工程图纸设计标高,即建筑物每层的墙体高度都控制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建筑墙体标高的测量一般采用皮尺进行标高测量; 但如果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必要的模型模拟误差及强度测量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总之,现代施工技术条件下,由于建筑施工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施工中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国斌.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控制测量[J]. 中外企业家,2013,25:234+236.

[2]秦长利. 工程测量在信息化测绘战略跨越中的拓展[J]. 工程勘察,2009,12:11-16.

[3]刘修德.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质量控制[J]. 科技致富向导,2013,27:90.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测控技术;温度;智能测控系统

引言

物体的许多物理现象和化学性质都与温度有关,温度是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普遍进行测量和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如:在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力等工业生产中的温度控制;在蔬果大棚、温室花房、粮仓等农业生产中的温度测控;高等院校实验室微机测控系统中将温度作为被测参数,供学生做综合实验、实训或课程设计等。温度控制对于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大到钢铁等大型工业生产工程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准确地测量和有效地控制温度是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所以对温度进行控制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1.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1.1 网络化

Internet 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逐渐完善,突破了地域和事件上的限制,使现代测控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现代测控技术具有网络化的特点,测控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组建网络化、分布式的测控系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许多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得到越来越快的壮大。现代测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国防、通信、气象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得到广泛、有效的运用。

1.2 智能化

现代测控系统中所应用的设备都是智能化的,具有方便灵活、快捷、功能多样等特点,使得现代测控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仪器设备越来越高科化,其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都得到很大的加强和提高。

1.3 数字化

数字化的测控特点在现代测控技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化在测控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传感器的数字化控制,控制器到远程终端设备的数字化控制,信号处理、通信等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等。

1.4 分布式化

现代测控技术设备可以分布设在多个地方,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最符合和最需要仪器设备的地方。分布式化测控技术是以网络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术为基础的, 采用将系统内所使用设备分布式地连接起来,组合成为最符合要求的分布式测系统。在仪器设备生产过程的控制过程中,分布式的测控系统可以实现测量―控制―管理的全自动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测控成本,提高测控效率。分布式测试系统有许多优点:安全可靠,某一部分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系统的正常运作;可以不断开发增加新的功能模板或者是新的接口,加强系统功能;采用并行处理,运行速度相当快速;使用方式灵活,可以单模块系统,也可以多模块系统组网等。

2. 温度测控系统控制方案

温度测控系统常用的控制方案有以下三类经典控制方案、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设计方案和智能控制方案。

2.1经典控制方案

经典控制方案采用常规气动、液动和电动仪表,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流量、压力和液位等进行控制,控制系统以单回路结构、PID 策略为主,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和要求,设计了一些专门的控制算法,如根轨迹法、模型跟踪法、达林算法和 Smith预估器算法等。经典控制方案能较好地解决生产过程中单输入单输出的问题,主要用于线性定常系统,是目前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控制方案。

2.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设计方案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此类设计方案主要有:最优控制、系统辨识、自校正控制等。这类设计方案适用范围广,适合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某些非线性时变系统和一些具有随机扰动的系统。该方法优点是理论严谨,控制品质较好。缺点是需要知道被控对象确定的数学模型,对于许多结构复杂,随机干扰因素多而不易获取对象模型的系统,此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2.3智能控制方案

智能控制方案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针对控制对象的状态自动地调节控制规律以实现控制目标。智能控制避开了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控制理论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的困难性,是一种无模型控制方案,具有判断决策、信息处理、非线性、自寻优、变结构等特点及能力,适用于含有复杂性、不完全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存在已知算法的生产过程。

总结

现代测控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中的重要支柱,现代测控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为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起到改造和推动提升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创新、高科技测控自动化的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测控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朝着智能化、标准化、系统化及系统功能的综合性等趋势发展,并更加标准化、开放化和全球化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温度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融合现代检测技术和控制理论的智能检测是当今温度检测的一大趋势,研究和开发适用场合多样化、测温对象多样化、检测设备数字化以及检测元件新型化的测温仪表是国内外测温仪表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析[J].机电信息,2012(12):120-121.

[2]李欣国.浅谈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6):247.

[3] 孙亮.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电子质量,2006(10):3-5.

[4] 吕辉.现代测控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

[5]姜忠良,陈秀云.温度的测量与控制[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5.

[6]覃强.模糊 PID 温度控制方案的仿真优选及其实现[硕士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2.

[7]吴为民,王仁丽.温度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J].工业炉,2002,24(20):18-20.

[8]冯勇.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施工放样;理论过程;实践分析

1.施工放样相关知识

建筑工程施工放线是从建筑物定位开始的,一直到主体工程封顶都离不开。大致分三个阶段:建筑物定位(放线)、基础施工(放线)和主体施工(放线)。下面以建筑物定位过程简述施工放样的理论。

1.1建筑物定位

建筑物定位,是房屋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下属的测量队)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专业的)。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最后在施工现场形成(至少)4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全站仪”或“比较高级的经纬仪”。

1.2施工控制网确定

工程建设在勘测阶段已经建立了高斯坐标系统,但是由于它是为了测图而建立的,没有考虑到施工阶段对坐标系统的要求。因此,测图坐标控制网中控制点的分布、密度、精度等难以满足施工测量的使用要求。建筑施工场地的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场地的实际地形条件以及其他附近建筑物、构筑物分布情况布设成GPS控制网、导线控制网等。由于建筑物轴线绝大多数是相互垂直的关系,为了方便具体的施工测量的要求大多采用垂直坐标法放样建筑物的轴线,并常在建筑物场地布设建筑物基线作为施工控制网,来满足实际施工控制测量的要求。施工测量工作中为了施工的方便,常将高斯平面坐标系统的坐标控制点换算为施工控制网的坐标。

1.3 施工放样的测量

利用测量控制点放样,通过以上方法对施工控制坐标系统的确定,将在高斯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如图1中(Xp,Yp)换算成施工坐标系中的坐标,利用布设好的建筑基线,根据工程测设中点的放样方法:如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汇法、距离交汇法等进行计算出放样基本数据,最后进行施工放样的测量。

2.具体试验实例分析

本节以某高校一待建工程的基坑开挖为例来分析施工放样的过程。该基坑拟定开挖深度为5m,基坑边长为100m*100m。

2.1熟悉设计资料及图纸

设计资料及图纸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在放样前应事先熟悉设计资料图纸。根据建筑总面积图了解施工建筑物与地面控制点以及相邻地物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从而确定放样平面位置的具体方案。

2.2现场踏勘

目的是了解现场的地物、地貌和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并调查与施工测量相关的具体实际问题。观察该施工场地可知其起伏不是特别大,但是场地上草地植物茂盛、利用全站仪进行观测不能观测到地皮的实际位置。

2.3拟定放样计划和绘制放样草图

以场地附近的控制点B1、B2(城市规划部门建立)为基准,在场区内设置由四个桩位形成的导线控制网(场区四周边及中间高处各布一点,保证通视即可),场区控制网是单位工程轴网设置的依据,控制网用全站仪进行投测。

2.4仪器(全站仪)测量放样

基于最简单极坐标放样方法β=90°,D=10m为例,说明利用测量控制点来放样建筑基线的具体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意义。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不能观测到草坪下的地皮的实际点位,所以我们利用测仟(油漆标记十公分)标记点,瞄准时观测标记点最后记录时减去十公分。再者由于观测利用全站仪,它的视野较小另外观测粗瞄时也很难找到目标点,即使找到观测点,在进行放样观测时将测仟插入指定位置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故而我们先用皮尺放样10m的长度,利用一块大的KT板进行观测,找到全站仪激光发射的红点确切位置,调整前后左右距离最终将测仟精确插入土中。最后由于需要进行校核和施工控制桩的保存我们在测仟附近的草坪用红油漆进行简单标记。

2.5全站仪放样具体方法

在根据拟定放样计划进行极坐标的建筑基线的放样测量首先明确思路以十字点基线放样测量为方法如图(b)所示,点1点2为通过引测、坐标转换后的已知施工坐标系统的控制点。通过在点2架设全站仪,以点1为已知点通过多次精测放样测量出点1右侧点和点3。同理,架设仪器在点3处可观测点3相邻左右两侧的控制点,以及点3前进方向的控制点。由于施工场地平面控制点也可以兼作高程控制点,所以进行放样是便可确定建筑场地的实际高程。以此类比,可以通过建筑基线放样点4、点5、点6…,点7、点8、点9…来确定其他图纸上的放样点坐标。由于具体测量的平面距离以及场地地形的不同可以按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密具体控制点的测量,最后进行控制点的校核以便满足规定精度的要求。我们校核的两条100m长距离最终误差只有2mm满足施工放线精度要求,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放样测量方法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观测方案;工程测量网;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大地网还是工程控制网,它们都是工程测量网,在以往工程中都是在一套标准规范细则下的实施观测,通过近似估算方法来确定网形,虽然这可以达到较高的精确准度,但并不是最佳方法。本文所研究的目标就是在满足测量结果精度的同时,还减少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获取做大效益的观测结果,促使布网设计中的问题解决。

在长期国内外的测量控制网设计的研究中,都在求解最优化问题,可以说他们为优化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从工程测量角度来说,一个性能优良的控制网设计方案,有着最高的精准度、最少的成本、符合现有技术要求的可靠性与现有是实施条件的可行性。为此,需要对控制网的设计方案做出优化选择。那么如何才能将优化理论转变成有效的生产实践,这需要一套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观测方案基础上的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有两点:首先,在网形确定之后,如何对观测工作量进行分配来获取最佳观测权;其次,对现有网的最佳附加观测方案进行求解,以此确定附加观测元素,改善精度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只有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控制网观测方案,才会适用于各个类型网设计。近几十年来大量的解决方法与理论计算也日趋成熟,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但是之前的研究有有着不少问题:如何构造适当的准则矩阵;采取何种方法来达到准则矩阵的最佳接近;怎样有效快速计算相关数值等。针对目前的现状,本出以下研究。

一,工程控制网观测方案的优化设计

本文所要研究的优化设计是在控制网网形已经选定的情况下,求解各观测量权的最优分配。也就是说,已知系数阵与协因素阵,求取观测量的权阵,这在本质上就是二类优化问题研究。

准则矩阵方法已经对二类优化设计进行了大范围使用,目前对二类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少。第一种是Schaffrin在1983年提出的“准则矩阵直接逼近法”;第二种是Wimmer于1981年提出的“准则矩阵迭代逼近法”;第三种是“逆准则矩阵直接逼近法”。这些方法都是对精度标准进行兼顾的现有常用方法。

控制网优化设计在考虑精度标准的同时,还要对可靠度要求加以考虑。通过对控制网可靠性的评价已经成为当下控制网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将控制网的可靠性因素加到优化设计中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满足内外部可靠性是对多余观测分量提出的要求。多余观测分量与观测值可靠性大小成正比,观测分值越大也越可靠。因此,为满足控制网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性能,必须遵守可靠性不能小于某一限值的可靠准则。此某一限值的选取与控制网的形式关系很大。大地网通常是0.3,工程控制网则还需要估计具体布网形式与多余观测数值及工程的具体要求。

二,求解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的新方法

二类优化设计中的中心命题或困难就是准则矩阵的合理设计。事实确实这样,要事先对网点误差情况的准则矩阵做出一个合适的描述是很困难的,而不适当的准则矩阵只能产生不合理的设计结果。如负权问题通常就是不合适的准则矩阵产生。可见,合适的准则矩阵既要体现出设计者对网点精度的预先要求,还要符合控制网本身所要遵守的误差传播特性与规律,这些才是合理设计准则矩阵的出发点与前提。

1,现有一般准则矩阵方法

(1)满足TK结构的准则矩阵

E·Grafarend主张在满足各向同性与齐性条件下构造准则矩阵。此种性质的准则矩阵便是TK结构。准则矩阵的齐性与各向同性代表了准则矩阵相对平衡与旋转变化的不变性质。如果与测量中点位误差理论相结合可知,准则矩阵的齐性要求误差椭圆大小随坐标系的平移而变化,而各向同性则要求每个点上误差椭圆的长短半轴相等。如此,满足齐性与各向同性要求的准则矩阵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误差椭圆都为相同大小的误差圆的控制网。这种准则矩阵对大地网等普通网较为合适。

(2)满足SDV结构的准则矩阵

TK结构准则矩阵中的齐性与各向同性要求对许多网,尤其是专用控制网过于苛刻,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Sprinsky主张一种构造准则矩阵方法,后来Wimmer对其做出了推广。其基本思想是先设定权阵,然后确定一个构造准则矩阵,由于此准则矩阵在几何上是多维误差超椭球,其半轴是多个特征值的平方根,半轴方向对应着向量方向。因此,通过压缩准则矩阵的特征值来重新获取构造的平方值作为设计准则矩阵。通常,压缩因子越大,其矩阵的齐性与各向同性越强。

(3)适合于工程控制网的准则矩阵

上文中介绍的两种准则矩阵的设计方法都是着眼于对准则矩阵的直接设计,其精度准则顾及到了整个网点。同时,工程控制网历来就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设计人员对网提出的精度准则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都是对所感兴趣的某些特数量提出精度要求,如最弱点、边以及变形参数等。

2,确定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的新方法

合适的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需要满足设计者对网点的精度要求与误差传播规律及其规律的固有特性。众所周知,无论何种用的工程控制网并非准则矩阵中所有的元素都必须满足某一特定要求,也并非所有这些要求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隧道控制网,我们只对准则矩阵中的某些元素有着精度要求;再如地形测量控制网中虽然对每一个点的精度都有要求,但对其非相邻点的相关因素却无要求。由于控制网用途不同,对于那些所需要的准则矩阵中的元素,其重要性与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准确的区分准则矩阵中各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工程控制网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普通控制网大多数对点位精度提出要求,或者有些特数量提出限制。因此,在设计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中,对准则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及其相邻点元素则要根据需求求取,要求既要满足准则矩阵的固有特性,也能满足设计者的精度要求,对准则矩阵的其他元素也要满足准则矩阵的固有特性。基于此,本文主张构成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的方法。

首先确定准则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及相邻点元素。通常工程控制网都要求控制点的精度,点位误差椭圆直接反映了控制点精度。设计者可按照需要,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提出要求,由此来确定准则矩阵中的主对角线元素及其相邻点元素。

其次确定准则矩阵中的其它元素。除了主对角线元素及其相邻点元素之外,准则矩阵中的其他元素要求满足准则矩阵所固有的特性。当设计者对某些特殊量提出要求时,可以通过求解准则矩阵中的非对角与非相邻点元素。

按照以上两个步骤,我们可以计算出我们所要求的准则矩阵,此矩阵不仅能够符合工程控制网的误差特性,还能够满足设计者对工程控制网中各点的精度要求,也兼顾设计者对工程控制网中某些特殊量的要求。如此构造准则矩阵比较简单,可刻录构造适合准则矩阵的困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设计者对工程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3,顾及精度标准的二类优化设计新方法

上文中求解了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的方法,那如何逼近准则矩阵,确定最佳观测权呢?在现有通常计算中的三种二类优化设计方法,即准则矩阵直接逼近法、准则矩阵迭代逼近法与逆准则矩阵直接逼近法,此三种方法有着共同性:它们认为各观测量是彼此独立的,在绝大多数测量控制网优化计算中,都是求解一些不相容线性方程组的最小范数解。基于此,有些研究为了确定解的逼近程度,提出了平均近似法,以此来衡量逼近质量的标准。此方法可以保证工程控制网的精度可以达到可能的最大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在已知计算模型中假设的权阵前提下,如何确定虚拟观测权阵便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原则上应该根据准则矩阵中的各元素对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是否被用到,来确定权阵各要素的大小。但是,工程控制网中对准则矩阵中各元素要求并不同,有的很重要,有的则不使用,为此,在逼近准则矩阵时,要确保准则矩阵中的重要元素保持不变,让要准则矩阵中不需要的元素取任何值,让准则矩阵中的一般元素做有限的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区分设计中的工程控制网准则矩阵中的各元素很重要,对那些需要的、特别重要的、要求不变的元素,给予相对很大的权以确保这些元素尽最大可能保持不变,满足设计者的要求,而对那些无关的元素,给予零权,不予考虑。再次计算模型中出现的虚拟权阵与衡量的逼近质量标准与“平均近似法”相比,实际上是一种“加权平均近似法”。很明显,加权平均近似是加权平均近似的改进,当虚拟权阵为单位权阵时,加权平均近似便是平均近似。但是,在求解过程中,由于加权平均近似模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逼近工程给定的精度参数,因此,模型得出的最优权解可能会导致精度不满足要求的结果。

为解决以上困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决。首先,对希望其保持不变的量,给予很大的权,在此情况下,其改变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加权近似中对应的改正数很小,即使各个改正数的符合与所希望的逼近方向相反,只要在确定准则矩阵时,使其相应的元素略小于工程对工程控制网提出的精度要求参数就可以得到最有权阵。同时还要注意在给定准则矩阵中,要尽可能符合准则权阵所固有的特性与实际情况。

4,同时兼顾精度标准与可靠性标准的二类优化设计新方法

可靠性标准是评价工程控制网的重要指标。以上方法的加权平均近似法仅仅考虑了工程控制网的精度准则,但如何将可靠性标准引进到加权平均近似模型中,使其顾及到设计者对工程控制网的可靠性要求便是现在的分析内容。根据工程控制网可靠性的固有特性,按照工程控制网可靠性准则,对加权平均近似作出改进,使其顾及到工程控制网的可靠性标准进行二类优化设计。设计显示:控制网观测值的多余观测分量反映了控制网的可靠性大小。一般工程控制网要求每个观测值都能通过可靠性反映其粗差的可发现性与平差结果的影响。因此,工程控制网对每个观测值的多余观测分量都有要求,一个控制网的平差系统欲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最好是各观测值相等,且观测分量大于控制网多余观测分量的阈值。按照这种可靠性准则进行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便于实行,并且设计结果能保证工程控制网的每个观测值的多余观测分量保持在多余观测分量相等的平均多余水平之上,如此则可以满足工程控制网的可靠性要求。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同时估计工程控制网精度标准与可靠性标准的二类优化设计,就是求的观测权,能同时使所求的准则矩阵和多余观测分量最大程度地逼近相应的准则矩阵和平均多余观测分量。这实际上是加权平均近似模型的改进,即在加权平均近似模型中加入n个新的虚拟误差方程式,进行间接平差。这要求在具体的运算中进行多次间接平差,进行方差分量估算,以求的适合的权阵。

此外,观测元素是工程控制网的基本要素,它对网的各个方面如精度与可靠性等都会产生影响,决定着控制网的质量。在测量控制网的平差中,当组成法方程求解未知数时,其结果往往受到法方程系数误差与常数项误差的影响,可见,寻找控制网中误差观测元素很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工程测量控制网观测方案的优化设计方法有了较为系统认识,而且在实际数据分析中都证明此类优化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由此可见我们在工程测量中可以得到正确、应用性强的最佳观测方案。按照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般的TK结构和SDV结构的准则矩阵不太适合工程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工程控制网的可靠性标准是评价控制网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必须顾及可靠性标准;“加权平均近似模型”求解控制网的最优权,将逼近准则矩阵过程转换为间接平差计算,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尽可能逼近准则矩阵,并且保证准则矩阵中的重要元素不变;改进的加权平均近似模型适合于同时兼顾可靠性标准与精度标准的工程控制网二类优化设计,其基本原理同于加权平均近似模型,只是间接平差的虚拟误差方程式中要增加n个受可靠性准则约束的误差方程;控制网中各观测元素对控制网的贡献大小不同;求解附加观测元素的最佳观测权,实质是个三类优化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琛,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

【2】熊涛,工程测量学科的定义探讨及其现状和发展【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06

【3】严兵,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浅谈【J】,港工技术,2009,05

【4】章冯,浅谈工程测量信息化测绘技术实现与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