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ISSN:1003-4145CN:37-1053/C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山东
  • 创刊:1987
  • 类别:社会类
  • 出版社:山东社会科学
  • 语言:中文
  • 价格:¥264.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250002
  • 库存:1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笔谈(二)
5-8

整体历史观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解读

作者:夏立安 单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至少可能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它必定会引发法律或司法的形式性与实质性关系之思,二是它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法治发展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之思,三是它可能会引起学界对法学学科的属性和法学教育之思。在此,笔者力图将这三种思考纳入一种整体历史视野之下。

9-14

解释对法治造成的创伤及其弥合——没有逻辑基础的法治信念

作者:陈金钊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法律不确定性”命题对法治理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使得法律人无法根据法律进行思考。法律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法律必须解释才能使用,而法律一旦解释就会产生意义的流变;另一方面来自所有的法律规定都是假定,在众多的法律规定中,法律人的“自由”选择余地太大。如何在司法过程中不使解释成脱缰的野马,法治论者绞尽脑汁。提出了一系列维护法治捍卫法律客观性和合法性的命题,但似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许法治就是一种理想,法治论者只能设法接近法治,而不可能完全实现法治。法治论者应该勇敢面对解释对法治造成的创伤并设法予以弥合。

15-19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基础

作者:蒋传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201418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汲取中国传统法治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中国自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

人本法律观对社会主义法本质的再认识

作者:李龙 李玲 单位: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在社会主义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做到合乎人性、尊重人格、讲究人道、保障人权的观念体系。从人本法律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由国家保障实施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合乎人性、尊重人格、讲究人道、体恤人情、保障人权的行为规范。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史学理论研究
38-45

历史意识的宗教性

作者:高希中 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宗教性,这主要体现为对历史的敬畏,希望不朽于历史,相信历史的公正,即敬畏性、不朽性、公正性。导致历史意识宗教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史学具双重职能:记录历史事实,讲求秉笔直书;维系人伦价值,讲求善恶褒贬。前一职能是包括中国史学在内的一切史学都具有的职能;后一职能则为中国史学所特有的职能,它承载着类似其他民族多由宗教承载的东西。秉笔直书与善恶褒贬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意识的宗教性。另一方面,秉承士人精神的优良史家和社会的认同,是这种宗教性历史意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中国传统史学虽有类似于宗教的功能,但其毕竟不是宗教,所以中国人历史意识的宗教性也就不那么纯粹、地道,而带有某些局限性。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49-53

当前语境下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兼及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的一点思考

作者:张勃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要:节日通过其“非常性”与常日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名称的特殊性、所在年度周期时间线上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活动的特殊性、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以及民俗主体节日体验、情感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非常性”缺失是传统节日当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有必要从重建“非常性”的角度来思考复兴的路径。当下语境中,重建“非常性”应该格外关注以下几点:(1)重建人们对于“节日”性质的正确认识;(2)重建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节俗活动;(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历史上形成的习俗活动,作为重建的重要资源;(4)在重建过程中,政府应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代替民众过节,而是引导和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兴节庆活动基本上具备了节日性质,但与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质,当前可以将复兴传统节日的工作与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54-57

新农耕文化浅议

作者:张丛军 单位:山东工艺美院人文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58-61

原生态民歌在民俗旅游中的功能及应用策略——以山西民歌为例

作者:彭栓红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 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原生态民歌参与到民俗旅游中,能记忆历史、折射民生、吸引游客、拓展旅游空间,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展现了民众生活与情感,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重构了地方当代文化体系。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成特色。河曲山曲儿、左权开花调更是山西民歌的品牌,是地方文化的标志。山西民歌在民俗旅游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62-67

百年国难与“国难文学史”——关于《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1840—1937)》的研究与写作

作者:王向远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在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划分出“百年国难”(1840—1937)与“八年抗战”(1937—1945)两个时期,提出了“百年国难文学”与“八年抗战文学”两个范畴,认为1840年后的中国百年史的时代本质是“国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则是“国难文学”,应当将一般文学史所忽略的、由外来入侵所造成的历次国难事件为题材的国难文学,作为一段相对独立的专题文学史加以研究,对其中所蕴涵的国难意识、生存危机、心灵震荡、世界观念、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反省与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阐发,并以此对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的相关史料与叙述,从文学的角度加以丰富和补充。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经济与管理研究
79-80

论中国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失衡与复衡

作者:赖德胜 吴春芳 潘旭华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体制转型、历史因素、国际竞争压力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是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匹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直接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状况得出三个结论:中国劳动力需求在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并不能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劳动力需求在区域上存在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过低;劳动力需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失衡,私营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劳动力需求复衡的政策建议。

84-89

从人力资本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作者:刘文 罗润东 单位: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由于特殊的学术传统,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对人力资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争议。资本的内涵和特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确立和延伸的,人力资本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学家确定的经济角色和社会阶层的匹配。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上的。从人力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产权特征、实体特性和依附特征,到价值计量和收益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从劳动力到人力资本的转变,是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过渡阶段。

95-100

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海外R&D的宏观政策运行效果模拟

作者:崔友平 金玉国 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我国企业海外R&D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政府在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激励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对企业海外R&D行为产生激励,最终对海外R&D绩效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根据上述作用路径,本文建立了宏观政策体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水平下我国企业海外R&D市场效果的变化轨迹。

105-108

分工、农村产业组织与可持续城市化研究

作者:邹伟 孙良媛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本文在对城市化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之上,提出以农村产业组织参与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过程分工,不仅能够形成农村产业组织参与城市化进程的收益预期,而且能够形成实施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的非农产业组织参与城市化进程的成本预期。从分工维度建立了一个把土地流转内生于承载城市化进程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过程的可持续城市化分析框架,并从流转土地使用效率同农村产业组织交易效率和农民参与产业分工交易效率之间的计量分析,对本文可持续城市化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金融研究
118-123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轩红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北京100044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期盼。这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向追求更加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当前新农保试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回顾总结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对厘清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演变,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施行,妥善处理和解决新农保试点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农保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4-129

积累制养老保险研究

作者:陈丰元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北京100872

摘要:上个世界80年代初期,以智利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推行了以积累制代替原有现收现付制为主要内容的私有化改革。此后,“智利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学术关注,有关积累制养老保险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首先回顾了积累制养老保险的两个理论基础——世代交叠模型和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国民储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分析了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宏观经济影响。最后从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实践层面上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并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