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ISSN:1003-4145CN:37-1053/C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山东
  • 创刊:1987
  • 类别:社会类
  • 出版社:山东社会科学
  • 语言:中文
  • 价格:¥264.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250002
  • 库存:1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哲学研究
5-11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生态缺陷

作者:路日亮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100044

摘要:“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自利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驱动下,“经济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而引起危机的原因则是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和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2-17

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孙民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海南海口571100

摘要:当前,国内学术界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定位、研究范式、问题域、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意蕴的揭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存在误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研究方式简单抽象、缺乏“问题意识”、缺失“中国语境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的方法论存在误区等问题。推进和深化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一要强化“问题意识”,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第三要提升学术研究水准,第四要确认“中国语境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翻译工作。

18-24

交往行动理论视角下现代道德合法化危机的根源

作者:陈太明 傅永军 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现代道德出现合法化危机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证成危机以及由此而来的现实危机。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证成危机使道德论证失去普遍性认同,这直接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运用道德规范进行人际关系调节时的歧异或冲突。导致现代道德遭遇双重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现代人对作为现代道德出发点的启蒙精神的误读。从康德对启蒙精神本质的分析中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即现代人不仅误读了启蒙自由的含义,而且过度倚重理性的工具性功能。通过对启蒙精神内涵的矛盾分析可以发现,现代道德合法化危机的本质就是启蒙之后的现代道德背弃了普遍性与知识性诉求,而将现代道德奠基在交往理性之上则是哈贝马斯所发现的拯救之途。

25-29

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世俗转换”思想探析

作者:徐伟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世俗转换”思想非常丰富。他区分了传统政治哲学的前提预设即“人们应当怎样生活”与“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的根本不同,从而将人及其欲望作为国家政治的质料加以改造。他继承并发展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恶的人性”假说,将国家的本性与人的恶的本性相契合,从而在世俗的经济活动中实现神性的人向俗性的人的转变,以及经济性个人与国家经济体之间现实关系的生成。他告别了传统的神学叙事历史,通过国家权力的世俗化与国家“引力定律”的转变开启了现代国家政治的世俗叙事模式。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转型
36-40

从社会结构到主体建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路径转向与融合期待

作者:汪新建 柴民权 单位: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是当前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我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当前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发生了从社会结构向主体建构的路径转向。社会结构路径和主体建构路径有不同的理论先设和主要议题,而社会认同概念的多重性内涵则是两种研究路径分野的理论渊源;两种研究路径的融合具有充分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必要性,能够成为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重要研究取向。

41-45

空间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途径刍议——以山东省原县刺花产业为例

作者:王处辉 谢培熙 单位: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原县刺花产业为例,从空间社会学视角考察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新农业经营体系应立足于农业自然空间,从建立稳定的新型土地承包关系入手,让农民从原有的社会空间抽离。之后以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依托,构建农民新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维持着新体系的运营管理,离开社会空间,新体系难以持续存在。成立相关产业协会等地域性互助和政府支持的农产品地域特性品牌打造,是保障地方空间与市场协调并存的可选择途径。只有与市场空间成功对接,社会空间才能维持自身的再生产,进而维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市场空间共同构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空间脉络。

46-51

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的空间实践与城市融入

作者:张霁雪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外来人口由原有的候鸟式流动转向蒲公英似的落地生根,城市融入不再是只关注产出的“异域嫁接”,而是生命历程的总体性嵌入。在城乡结合部这一机会空间中,他们以“进城、容身、谋生、消费”等主体性的空间实践,实现了多帧日常生活图景合成似的阶段性成长。当然,现代性谋划的背后亦有他们所承受的自我身份再造的诸多阵痛,国家应当通过流动公共性构建和新集体认同重构等社会生根工程,实现对其发展平台的重塑,采用空间正义的社会性规划以实现他们个人现代性的培育与养成,使他们在微观世界的空间实践中实现深度的城市“着床”。

52-56

城市化推进下的“村落单位化”:渊源、条件及社会风险

作者:刘杰 向德平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学术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村落变迁的研究形成了多种描述范式,其中借鉴城市社会单位化及其变迁的视角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变迁不失为其中重要范式之一。近年来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乡结合部村落的“村落单位化”现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诸多学者基于个案调研的基础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引发一系列辨难争议。本文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村落单位化”现象,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存在的现实条件,并尝试探讨城乡结合部村落单位化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57-62

现代文学史书写与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发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承担着重要责任。“”后近30多年的现代文学史重构,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仅现代文学史本体构成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这三个层面的创新深度、广度、力度有显著的增强,而且治史者的文学史观念或思维模式得到了重大调整或根本更新,至少以辩证的人学分析取代了机械的阶级分析,以互动互补的二项相对认知结构取代了二元极端对立的认知模式,这就使现代文学史书写获得差异互见的创新性。若学生能认真阅读、细心领会创新型现代文学史,既能增进自身的创新意识,又能提高创新能力。

72-76

论男性性别身份认同与文化再现

作者:刘传霞 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社会性别是一种铭刻着权力话语印记的符号系统、意识形态,其建构是再现与自我再现的结果与过程。长期以来被认为单一不变的男性气质也是文化建构的产物,男性性别建构、身份认同与文化再现有着密切关联。由于占据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男性支配与操纵着社会性别再现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再现是一种自我再现。然而,男性同样遭受权力话语的扭曲,其性别建构与身份认同不可能是男性存在的本真显现。作为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文学艺术再现直接参与了性别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现代社会里僵化、单一的男性气质确立与男性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是通过文学艺术反复再现来完成的。现代女性创作者对男性再现的参与,打破了社会性别再现的权力格局,男性再现迈进了再现与自我再现的时代。

77-81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显形人物”和“隐形人物”探析

作者:姚国军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小说是写人的艺术,好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都会有出色的表现。考察《药》、《在其香居茶馆里》、《黑猪毛,白猪毛》、《菜地》、《大牲口》、《北京媳妇》、《暖》等中国现当代小说,文本中出现了两类主要人物,即“显形人物”和“隐形人物”。“显形人物”是与读者的阅读距离较近的一类人物,可以说是“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展现“在读者眼中”;“隐形人物”是与读者的阅读距离较远的一类人物,可以说是“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活动“在读者心中”。这两类人物在文本中明暗对举、虚实相间,使作品呈现出了“雾化”效果与层次感,丰富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表现手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82-86

论萧红小说信仰缺失状态下对自我和艺术境界的展示

作者:吴竞红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汉语进修学院 北京100083

摘要:缺失信仰,但又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距离信仰很近是萧红文学世界的宏观环境。在信仰缺失的状态下,萧红小说展示了动态的自我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以及“弱”的自我个性中的文化价值意向,其“缺失信仰”的人文环境和“接近信仰”的人道主义思想、生命情结又共同酿造了悲观主义顺其自然的艺术境界。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文化艺术研究
87-92

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设计产业发展——关于“设计新六艺计划”的构想

作者:潘鲁生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100029

摘要:传统“六艺”是人才养成的核心课程体系,也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最高经典,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凝练和概括。以传统“六艺”文化资源为基础实施“设计新六艺”计划,主要以儒家文化基础、设计战略人才、制造产业、旅游产业、内容产业、资源产业为切入点,从战略设计、养成设计、工业设计、体验设计、媒体设计、艺术设计等六方面着手,确立设计领域资源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的行动计划,力求解决山东省设计发展的资源动力、产业提升和优势特色等关键问题,完善山东设计产业发展举措。

93-97

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三重内涵

作者:陶水平 余群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实包含了礼乐演奏、教学进程和人生修养的三重内涵。这三重内涵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这表明,孔子把现实生活上升到了哲理思想的一个新高度。

98-102

鲁剧题材创新之途——基于文化生态学与媒介生态学的思考

作者:于晓风 单位: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山东济南250062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200433

摘要:全媒体时代来临,“鲁剧”发展迎来新的挑战,文化传统中的保守主义因素招致的囹圄端倪渐显,位于源头的创作题材多元化转型势在必行。以文化生态学与媒介生态学指导当前“鲁剧”题材创新,就是以文化生态学与媒介生态学为两层理论支撑,以“彰显文明”与“反思文弊”为双重思想主题,以“陆地齐鲁”与“海上山东”及其所隐含的思维方式为山东文化生态系统框架,以山东人跨越黄海“闯西洋”为突破口,再造“鲁剧”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辉煌。传承意为保有,创新并非抛弃。在多样题材共生基础上突出传统优势主流意识形态特色,最终确立“主旋律,看鲁剧”的市场垄断地位,是“鲁剧”合理而美好的文化和媒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