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ISSN:1003-4145

  • CN:37-1053/C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2-17

不忘初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周昭成 单位:求是杂志社; 北京100727

摘要:不忘初心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的必然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保持不忘初心的历史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8-24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

作者:赵斌 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不仅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进程。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比,我国的话语体系建设显得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们要想在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背景下,维护我国的话语权,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国话语体系。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回望与展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5-32

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替及其当代走向

作者:张亮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格义”、规范化和“解释学转向”三个阶段的方法。19世纪末,马克思以一个在“西方”的“非西方”思想家形象重新回到西方学院的视野,以至于研究者们不得不像对待“非西方”思想那样去理解、“格义”他的著作与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学院逐渐超越“格义”,掌握理解、阐释马克思的规范方法,推动“马克思学”走向成熟和繁荣。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学”逐渐进入后成熟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身学术主体性或个性的建构,“马克思学”的“解释学转向”就此初露端倪,并在后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引人注目的一个新特征。

33-39

走进“学园”后的MEGA2:对MEGA2编辑现状的考察

作者:李乾坤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新世纪以来,MEGA2的编辑出版工作在新编辑原则的指导下得到了历史性的推进。学园版MEGA2编委会较之狄茨版在学科背景、国际化情况、年龄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了编辑出版的效率。围绕学园版MEGA2的编辑原则曾有不少争论,最终确立的一奈最重要原则就是去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这集中表现在以“引言”替代“导言”这一操作上,但“舍福尔德事件”却违背了编辑原则。MEGA2第二部分已经完成出版,它的出版证明了恩格斯编辑并未影响《资本论》的内容,《资本论》及其手稿部分的“未完成性”的特征被一些学者夸大了。

40-45

相遇与重构:西方“马克思学”视域里的马克思与当代思想家们

作者:杨丽婷 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635

摘要:马克思与当代思想家们的相遇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重构是思想界的重要事件,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主要议题。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研究者们在比较视域里展示了马克思与当代思想家们的批判性对话空间,推进了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新进展。该领域呈研究主题现实化、研究范式“解释学转向”、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立场弱意识形态化等四大发展趋势。马克思与新自由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过程哲学等三大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活力。也开拓了新的问题域。

46-51

回到《大纲》:新世纪西方左派的三种路径

作者:闫培宇 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1

摘要:新世纪以来,西方左派对马克思《大纲》的解读出现了从主体向度到客体向度的转换。左派学者力图在资本批判的基础上探索资本超越的路径.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一方面,这批西方左派否定《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致力于在后福特制和全球扩张的视域下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他们试图突破“冬眠战略”,建构当代资本批判话语。当代西方左派对《大纲》的复归实际上就是回到《大纲》的方法论。在此线索下,我们必须考察三种路径在何种意义上推进了《大纲》的研究,其解读是否构成了对“资本逻辑”的否定。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反思与探索
52-58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

作者:谭好哲 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或形态:一是历史上一切带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艺理论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那些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而又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念、理论命题和理论判断等等。这两个方面或形态,前者着眼于历史发展,后者着眼于思想成果。历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往往都具有历史具体性,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则超越了这种历史具体性,着眼于思想观念的学理概括性与普遍性,相关思想观念、理论命题和理论判断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各自理论内涵的深广度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整体思想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形态包含着许多理论形态的内容,也包含着许多尚未被或不一定能够被提升为理论形态的内容,比理论形态更丰富、博杂;而理论形态是从历史形态总结、提炼而来的,是对于全部历史形态思想内容的一个简略、浓缩。比历史形态中一个个具体理论家的言说和观点更深刻、更系统。历史形态的研究能给理论形态的建构提供更为充实的思想资料.理论形态的建构则能使历史形态的研究具有更为自觉的目的导向,二者相互促动、相辅相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中,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各有其需要优先解决的时代任务。大致而论,前者更需要沉潜于历史纵深的思想考古与价值辨析.在秉持真正的“历史”透视眼光的同时,还要力求在宏观认识架构上取得共识,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原生形态与衍生形态的关系、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性的关系问题需要认真谨慎地加以体认与辩证论析:后者更需要基于时�

59-67

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作者:季水河; 季念 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正式传入中国,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范畴,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倾向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二是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争鸣的重要主题,30—40年代“典型”与“类型”问题的激烈交锋,50~60年代典型理论争鸣的横向拓展,80—90年代现实主义讨论的返本开新。都与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相关联:三是影响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作品与现实的对比参照,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考察,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和谐。

68-76

阿尔都塞学派的兴起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变革

作者:杨建刚 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阿尔都塞学派”是由阿尔都塞及其弟子们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共同体。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为武器来批判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科学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他对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矛盾与多元决定论、症候阅读法等方法论的有力阐述,对他的弟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和阐释理论的建立、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以及其意识形态和多元决定理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广泛运用等多个方面。阿尔都塞学派的学术创造最终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大变革与伟大复兴。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卡尔·柯尔施专栏
77-88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一次重述

作者:卡尔·柯尔施

摘要:与脱离实践和历史的现代社会学根本不同,立足于资产阶级社会历史性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具有如下四个主要原则:一、历史特殊性原则。即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体是指从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来理解一切社会事物的原则;二、具体应用原则,即在讨论一切问题时关键在于指出在当今资产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所设定的特定历史形式的原则;三、革命性变革的原则,即批判地发展“进化”思想的原则,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通过社会革命而实现的对资本主义社会成果的继承和超越;四、革命实践原则,把现存资产阶级社会看做是人的活动的历史过程的原则,这一社会形态作为特定的历史阶段,既是早期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导向社会革命的阶级斗争新阶段的起点。

89-94

回忆卡尔·柯尔施

作者:赫达·柯尔施; 弗雷德·哈利迪

摘要:弗雷德·哈利迪:卡尔·柯尔施1886年出生于汉堡附近的托特斯泰特,他的家庭背景如何?赫达·柯尔施:柯尔施来自一个中等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父亲曾念过中学,考取了德国高级中学毕业证,且在智识领域拥有伟大抱负。他对哲学格外感兴趣,撰写了厚厚一沓有关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发展的未发表手稿。他尝试将宇宙全体都囊括至该哲学体系里来。这就是他倾注一生的工作,纯粹理论性的工作。他们家族原属东普鲁士的农业背景,但他偏偏向往那些更有城市气息和文化涵养的东西。在娶了特蕾莎.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
95-102

“全球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演化——从国际援助到全球治理

作者:林卡; 刘诗颖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基于对国际发展援助实践和国际组织在这一进展中所起作用的回顾和分析,本文力图揭示“全球发展”的理念是如何形成并影响国际援助的实践的。它阐释了国际援助发展三个阶段的特征,说明这一发展进程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为形成全球治理理念提供了基础。同时,全球发展理念的形成反过来又影响了国际援助项目导向和发展任务的确立。对这两个平行发展但相互影响的过程进行解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国际援助功能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全球发展目标的内容。本文从全球社会政策和全球治理的视角来讨论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国际发展援助进程的演化。也使我们可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全球发展大势,理解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发展目标的内涵及其逻辑基础。

103-110

论国际援助功能的变化和全球发展

作者:王微; 周弘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310058;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国际发展援助是推进全球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这一手段的有效采用可以促进世界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并从整体上提升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强化进行国际援助的动力机制.拓宽国际发展援助的应用领域.提升援助项目的运作质量和效率。基于这一目的。我们有必要考察援助主体多样性给国际援助治理体系带来的挑战以及援助的有效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受援国自主权与发展能力建设等问题。本文回顾了国际发展援助的演变进程,探索这些援助项目的活动之后援助的机制和驱动力的变化,揭示在此过程中国际发展援助功能的演变与拓展。通过讨论国际援助的发展机制,评估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提高国际援助项目运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政策路径,来探索减少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的矛盾,提升国际援助作为全球发展工具所具有的成效。

111-117

全球发展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其讨论

作者:艾莎; 李骅; 方珂 单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浙江杭州310008; 折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310008

摘要:全球治理离不开非政府组织在各地进行的社会发展实践的推进。首先回顾了有关非政府组织性质功能和与国际发展的联系的相关研究,讨论了这些研究的几种视角和观点.并进行了评价。它强调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全球发展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培育社会关系、增进社会福利和强化公民创新能力等等。研究也以肯尼亚发展机构、印度农村发展项目和农场协会为例阐述了非政府组织在当地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也通过对南非贫民窟居民国际、津巴布韦的教会组织和美国反贩卖妇女联盟这三个案例的介绍.说明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发展社会服务和推进全球发展方面的作用。此外,该文也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分析与评价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些讨论,本文探讨非政府组织与全球发展的关系.强调全球化和地方福利的增进之间的内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状况及其所面对的挑战。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经济与管理研究
118-125

供给侧改革的价值论依据与制度保障

作者:李松龄 单位: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湖南长沙410079

摘要:劳动创新理论和资本创新理论是供给侧改革的两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深化使用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能够揭示劳动创新和资本创新的理论内含,也是确立供给侧改革价值论依据的重要内容。供给侧改革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认识。需要所有制形式、科技教育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等各方面的变革作为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