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参考文献对科技期刊论文的印证关系

时间:2022-11-09 10:13:09

1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化意义及演进

参考文献某种程度上具有反映论著者科研思维过程的功能,使利用参考文献辅助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成为一种可能。但如果没有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没有对参考文献著录信息的统一标准、统一的著录格式,利用参考文献进行对论文进行辅助判断可能就停留在理论上可行的阶段。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仅是参考文献信息的比对就是一个很难完成的工作。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化是利用参考文献辅助论文初审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可操作实践的前提条件,从而使得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手段成为参考文献的比对的便捷高效工具成为可能。在我国,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信息标准化工作有几十年的历史。1987年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出台,该标准对各类型出版物中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标注法等做了规定[2-3],为著者与编者编纂文后参考文献提供了统一规范。2005年在GB7714—87的基础上,国家制定出台了新版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相较于第一版标准,GB/T7714-2005有2个主要变化:(1)为适应当时电子文献著录的需求,增加了电子文献的著录规则;(2)为便于读者利用参考文献查找原文献,增设了“文献类型标志符”。在当时网络还未普及,图书期刊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纸媒的年代,这2处改变能明显提高文献查找、搜集、比对的效率,推进参考文献在论文评审中的应用。近些年来互联网不断融入人们生活,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5.8%[5]。互联网快速大规模的普及,为读者、编辑便捷、快速、可靠、精准的获取参考文献的电子资源提供了物质条件。2015年,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存取路径的发展需要,在新出台的《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中新增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方便读者获得电子资源[6]。新增的DOI著录要求,可以使编辑、读者通过网络获取电子资源,阅读原文献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引文分析。从参考文献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参考文献的著录内容、格式是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手段的多样在不断变化更新,内容日趋丰富。编辑人员要自如运用参考文献对文章进行引文分析、论文初审等一系列实践操作,就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新的变化。编辑人员要加强对著录规范的学习,只有在熟练掌握深刻领会规范的要求基础上,才能做好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工作。

2参考文献对科技论文印证关系及应用

2.1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性反映了论文作者写作、治学的态度

从1987年出台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至今,我国的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化工作已推进了三十多年,参考文献著录的统一格式要求早已为我国的学术期刊界广泛采用并随着期刊文章的传播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熟悉。在此背景下,科技论文的撰写者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能够遵照规范的要求,则能很好的反映出作者撰文的态度。一篇论文的文后的参考文献如果著录的信息多项缺失、著录的格式多处与规范不符,则很难使人信服作者撰写文章的态度是足够认真严肃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规范与否还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科研诚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创意、灵感、思想、方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的科学研究、技术探索都是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阅读、引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符合一般科研规律的,是必需的。没有借鉴任何已有的成果和论文的学术研究是不正常的,更是难以想象的。如实符合规范地将所借鉴的文献和信息著录出来,是作者治学态重要反映,也是科研诚信建设对作者的道德要求。如实准确的提供参考文献信息,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也再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脉络,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文献信息便于他们查阅有关资料,启发其思维,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2.2参考文献的数量、质量反映了论文借鉴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按一般的科学研究规律,科研工作者在进行选题论证、研究方向、论文写作时,都会阅读必要数量的文献。只有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才能在了解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当下学术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可以说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很难对自己所涉足的学科发展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因此,一篇学术论文的形成,是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做支撑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较少,首先编辑应当借助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查看文章的文字复制比,通过报告来检查文章的引用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引而不注的情况;在排除第一种情况后,则可以合理地推断作者的阅读相关科技成果文献较少,对相关研究信息接收的广度不够,对已有研究成功的成果利用不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把握不够,这样的状况下,则论文很难有创新和突破,论文的学术质量难以保证。当然,参考文献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数量多少应根据论文类型、学科的研究状况、学科发展概况而定,不可不加区分地硬性规定。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仅要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更要阅读有质量的文献。阅读大量低水平的文献,并不能真正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只是在做重复的无效劳动。参考文献的质量反映了作者阅读的质量,间接反映了作者对学科前沿、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编辑囿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无法直接阅读参考文献原文判断文献的质量,通常可以借助参考文献的时效性、权威性、语种种类、载体的种类等指标来评判参考文献的质量,其具体应用方法参见文献。

2.3参考文献信息反映了作者科学研究的系统性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工作者来说,除研究方向的转型外,通常其后续的研究都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这意味着,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者其撰写的论文应该参考其前期发表的相关文献的。如果一个具有一定科研经历的研究者在自己准备发表的论文里,没有自己此前的任何与此研究相关参考文献。则可以合理推断文章的作者可能是初涉该研究领域,并无相关的研究基础,其研究需要继续推进。编辑可以进一步检索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如果作者研究方向较多并且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可以推断论著者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而是紧随学术热点或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在不断转移。如果研究者无法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研究方向开展持续不断的研究,其学术研究的深度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论文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2.4参考文献信息反映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继承性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学科之间、技术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研究早过了一个人一支笔在实验里演算就出能重要学术成果的时代了。当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同研究,需要以老带新,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继承团队既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把研究推向深入。这样的科研规律,在论文的写作中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中有着重要的体现。一篇学术论文,如果在参考文献中反映不出其学术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的学术质量也是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在编辑实操中,以研究生论文为例,如果在其参考文献中既无指导老师相关文章,也无相关同门学长的研究论文,这类文章多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论文的质量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期刊编辑应认识到应用参考文献进行论文初审仅是辅助手段的一种。通过对参考文献信息的分析可以对论文的写作情况形成有初步的印象,但编辑人员不应仅据此就形成初审意见。如果只凭对参考文献的初步判断就形成学术质量的达不到发表要求的初审意见,则难免有失偏颇。编辑还应综合其他可以辅助判断的指标,如论文的标题名称是否恰当、标题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合、文章摘要撰写是否符合规范、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文中数和量的用法是否规范、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否规范、语句的表达是否顺畅等来相对地全面对论文做出较为客观的初审评价。论文初审是期刊保证论文质量、提高审稿效率的重要环节,做好论文的初审是每个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好的工作技能。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来说,由于当前办刊条件的限制,编辑人员配备的不足,客观上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对众多不同学科的论文进行初审。这样的要求需要编辑一方面不断学习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对所涉学科都能有所了解,持续丰富自己的学识,另一方面也要多了解论文写作要求、编辑出版的规范,借助这些规律对论文的初审进行辅助判别。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