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科学论文

时间:2022-03-23 03:50:10

摘要: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的学习处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时期,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有所用。

关键词: 小学 科学 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生活化小学科学论文

一、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真正融入科学课堂

1.采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比如直尺、易拉罐、可乐瓶、橡皮泥等,这样可以使实验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牛奶的玻璃瓶和透明塑料吸管代替实验室的玻璃烧瓶和玻璃管;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直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直尺发出声音来。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而且使学生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科学器材,在课余时间也能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索。

2.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进行科学讨论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过于注重学习的功能,从而忽视了温馨快乐、友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中自由地交流学习观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学习“生理与健康”一课时,虽然该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是小学生并不在意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根据对学生以往的大概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设计一份最佳食谱。等正式上课后,将学生分组为一个个小家庭对自己准备的食谱展开讨论,然后其他成员可以大胆表达出对食谱的不同意见。学生在下面能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出成果后,孩子们对食物与人体关系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这些生活常识。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科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刚开始的导入部分对整堂课的教学很重要。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与新课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哪杯水更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课一开始就准备两杯水,要求一样多但温差比较小,探讨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触碰杯子外壁,感觉有什么差别?仔细体会能否发现两杯水的不同之处?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经过自身眼睛看、手摸、体会、比较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一杯水温度略高,也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二杯水的温度略高,从而引发争论,这时候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杯水的温度稍微高一些。此时,学生一下子从迷惑状态转移到寻找问题的方法中来。有的同学说用手仔细摸,有的同学说喝一口感觉一下再做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拿温度计测量等等,这时候同学会仔细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对方方法的不足,例如用手摸不精确,喝一口也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是最客观正确的。最后学生意见统一,决定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结果来判定哪杯水温度相对较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借助科学仪器地测量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将两杯水的温差设置得比较小,是为了创造学生为不同意见争执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答案中产生分歧,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生活化的内容探究新课,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生活化内容的课程导入无非是给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铺垫,课程的重点还是在新课知识的学习。如何使新课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比如“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教师要是只在室内讲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应该把课堂安排在室外进行,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关于影子的总结,回答的内容可以有:(1)何种条件下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2)如何改变影子的方向。(3)影子是否可以藏起来。(4)如何变化自己的影子。(5)是否能踩到别人的影子等等。了解任务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室外的操场上。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比较放松,还可以进行互相探讨交流。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探索问题的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相比课堂教学既轻松愉快,还能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3.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巩固知识,使科学文化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对知识的巩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知识的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本课的知识内容在现实中的其他运用,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完了“物体的沉浮规律”这一课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过程中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大家知道钢铁丢入水中会往下沉,可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于水面。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替代钢铁,捏一个小船模型放入水中,用相同的道理帮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开展课外活动,使科学与生活和谐统一

“科学”这个词在很多小学生眼里都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事实上,科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是通俗易见的。因此,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放开其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通过“玩”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要由狭隘封闭的课堂回归到课堂以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二是教学形式要突破课堂,走出课堂,接近生活。在平时,经常性地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做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思维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

三、结语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的学习处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时期,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有所用。

作者:钱俭锋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优质微课程中小学科学论文

一、选题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实现动手动脑做实科学

科学微课程选题应体现先进的科学课改思想,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真刀真枪搞研究中学会探究,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思考中增加智慧。同时,选题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体现选题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主要针对科学知识点、探究问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行精炼讲授、情境分析、科学推理、问题答疑等教学选题。尽量“小(微)而精”,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也可以将微小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体现学习资源的创生,丰富与完善教材学习内容。微课是在微视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知识点的选择来说,也不能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若干个微视频。这些微视频的层次和难度是不同的,有的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铺垫,设计比较小的台阶,让学生够得着;有的针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拓展一些内容,增加思维含量,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还可以征集学生的问题和难题,让学生出题,教师来制作微课程;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测试中发现学生的易混淆点、难点和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前测情况设计微课程。例如就《奇妙的失重》微课程而言,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衍生出重力、万有引力等多个知识点。知识点应体现出相关性,如果就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逻辑合理性。

二、满足学习科学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个性化需求,关照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特点很鲜明,爱动,爱玩,喜欢操作,爱做实验,喜欢新鲜刺激,富有想象力,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爱刨根问底,但是由于探究经验的缺乏,注意力不持久,其动手破坏多,观察现象少;汇报有关和无关现象多,动脑思考少;得出结论不靠现象,更喜欢靠直觉、经验,经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冒出来,且与观察实验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在微课程中,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适宜方法。受时间限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消除与课堂无关的干扰;授课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贴近生活的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是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好方法。满足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科学微课程不能是纯粹的知识讲解,而应该像动画片一样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游戏的元素和视觉的冲击力,给学生书本上看不到的惊奇的发现。具体应该做到:综合运用讲授、解题、答疑、实验、故事、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思新颖,人机互动性强;富有挑战性,运用奖赏手段,奖励学习币换学习用品;具有故事性,增强童话色彩;恰当运用权威作用,让教师的头像出镜;运用卡通作为引导,增强趣味性;加强观察、实验、制作等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采取任务驱动,提高观察实验制作的目的性;增加提示成分,引导他们动手又动脑;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服务。微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和水平,还需要学生来评判,让学生提出修改建议。微视频并非只讲授,不思考,而要提示学生暂停视频进行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后面的教师讲解相对照。

三、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内容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能够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动画、课件、录像、录屏等手段,将内隐变外显,将抽象变形象,将呆板变活泼,将静态变动态,将快放变慢镜,让时光停滞,让时间倒流,让科学史再现,让设想变现实。同时,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正确,系统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比如,《导管和筛管的认识》微课程的设计,能让不容易观察的变得容易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让长期观察的结果通过微课程显性化呈现。

四、高品质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发挥技术优化教学优势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富有技术含量,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与层次性,包括微课视频、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微教案、微课件等辅助扩展资料。微课程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象直观、层次分明;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语言方面,要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录制技术方面,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五、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实现自主高效学习策略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不仅设计精美,信息简约,同时还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能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策略。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准备很多观察、实验和制作材料等。未雨绸缪,就等开讲,心中有数,静心听讲,那就等于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看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行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补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的是主动,重要的是坚持,弥补的是不足。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设计与制作科学微课程的过程中设置阶梯式问题和学生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放矢地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活动,避免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引领学生观看微课程之前反思自己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找到不理解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观看微课程视频。基于上面的思考,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应注意课前使用的以预习为主,课中使用的应体现精讲,课后使用的微课程应体现拓展与延伸。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往往有一份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单。学生学习任务单成为学生与微课程之间的沟通桥梁和任务驱动按钮,可以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习与内化知识,还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不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直到达成学习目标为止。学习任务单作为探究脚手架,具有六大功能,一是资源共享功能,在《奇妙的失重现象》微课程任务单中,教师写道:“为了帮助你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我建议你用好下面的学习资源:①视频资源:微课程《奇妙的失重现象》视频。②网络资源:失重百科”二是学法指导功能。如在《奇妙的失重现象》任务单中,教师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微课程的过程中,希望你做到以下几点:①有条件乘坐电梯的使用台秤测量一下电梯极速下降时候的读数,并做好记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②关于重力及失重的资料,网络和科技书刊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不局限于学习微课程,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认识,可以制作资料卡。③期待着你能在课堂上大胆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展示思维导图、介绍实验发现等)介绍你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与喜悦。”三是任务驱动功能,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四是后续学习准备功能,指导学生根据后续学习内容做好前期准备。五是困惑反馈功能,让学生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在查阅学生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就可以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是评价提升功能,可以在任务单中设计相关评价量表,指引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只有在厘清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前提下,创新设计与制作优质的科学微课程,并在此过程中破解相关技术与设计难题,方能真正用技术改变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作者:范明刚 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现实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多少、能力提高的程度与兴趣至关重要。说教式、灌注式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产生厌倦心理。而用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环境与我们》一单元时,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映一个笑容可掬的地球,世界各地风景秀丽,容光焕发的人们生活在绿色的家园中,随着工厂、人口、重工业的日益增加,地球上的水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厂、居民、医院等场所不断向河道内排放大量有害废水、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河面上一片狼藉,只见大量的鱼儿、虾儿忍不住水“味”的窒息而死亡,不时见到几条鱼儿跳跃,从扭曲的嘴角发出轻微的呻吟声:“给我们一片清水吧,我已经坚持不住了。”教师抓住有利时机一转话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有何感想呢?自然地激起他们对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和鄙视。他们一致表示:课后一定组成水污染调查小组,采访、记录我们周围水域的污染情况,形成书面调研材料,向执法部门反映,对后期综合治理情况进行追踪调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情绪,也能引导他们深入思维,积极探究。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就学生而言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特点是无意识实验占主导地位,有意识实验还很不稳定。为此,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情境,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实验。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真实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忽视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用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矫正错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探究

由于受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世界物质等,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化难为易是优化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化难为易。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唤起他们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事半功倍。在内容上可使抽象的概念变成有声有形的感性材料,变远为近、由此及彼,突破重点、难点,将使课堂教学中靠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宇宙》一单元时,笔者把授课地点改为计算机室,首先播映了一段宇航员乘宇宙飞船上太空和登月的录像,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国什么时候才可以登上月球?宇航员在月球上吃什么?月球上有什么矿物质等等。这时,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自主浏览相关的网站,自行寻找、解决提出的问题。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同时为个别搜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在网上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离开座位跑来跑去看其他同学找到了哪些有关月球的新鲜知识,也不时有学生发出惊叹与交流声。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及生态意识的学科,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判断、解释、预测等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便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大胆创新,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将大有益处。例如:在教学《微小世界》一单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双凸透镜成像,当调节好物距与像距后,能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顿开,教师适时提出:如果蜡烛、透镜、白纸板的位置固定不变,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蜡烛的倒像是否清晰呢?如不清晰,应怎么办?教师随机点拨,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思考,然后自主发言。总结时,再分析眼睛观看物体眼球是如何调节的,并演示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重视的问题

1.课程整合观念要新颖

不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观念肤浅,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使用而使用,忽视“课程本位”,重形式轻内容。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2.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只是针对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而是教师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

3.课程资源认识要清楚

目前,在有些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几乎成为教师的惟一资源,传统资源被忽视和抛弃。笔者认为,教具、学具、情景图的选用,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不能替代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挂图、图书馆等),要根据课程和学生选用恰当的学习资源,不能认为信息技术资源是惟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况且,小学科学课程的动手实践性较强,好多内容不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教学代替的。所以,这种教学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

小学科学论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给学生创设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的开展,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重视积极评价的运用,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都应及时做出评价,给予他们一句充满赞扬话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从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学问,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王丹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

作为一门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繁多。小学科学作为整个科学教学的起点和小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承担着重大使命。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科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因而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始终不能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这些“主科”相比,只能以“副科”身份居于小学教学序列中。小学科学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的定位与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存在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另外,制约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学条件的制约。随着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大量教学实验器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是由于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还很落后,实验器材的更新赶不上教学对器材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总是捉襟见肘,很难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圆满完成。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小学科学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绝大多数知识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作为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小学科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一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亲自看到科学现象、懂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懂得了知识形成过程、研究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成长更加重要。同时,大量有趣的实验教学也是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孩子们对实验教学充满了期待,可是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很少接触和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们自主探究性学习。可见,实验器材的不足直接制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二、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的特点,能够为孩子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合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强弱。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交流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们。改变传统教学中孩子们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们,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的“教”和孩子们的“学”是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过程,孩子们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和教学知识内容,通过教学问题和知识结构的合理设置,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作者:赵桂华 单位:易县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

一、新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新科技的运用

新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形象、有趣、新颖等,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设计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学习,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科学现象,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也培养小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一门必修学科。对于小学科学课而言,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适合设立虚拟的学习情境,而应该根据实际科学知识的项目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来作出适合的选择。

(一)设立虚拟学习情境的优点

1.教学更加形象通过对小学生科学课设立适合的虚拟学习情境,能够将科学课所涉及的抽象的文字说明等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像和声音等,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感,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变成了更为形象具体的“实际”模型和情境,也能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的效果。2.教学更加方便由于小学科学课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网络科学技术,这样在教学时间上就比较自由,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相关的虚拟情境的教学,另外学生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也变得比较方便和自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自由和方便,从而大大提升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果。3.教学更加经济安全采用虚拟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降低教学的成本。由于以往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学资源不够充分,季节性变化等等,常常会影响教学的进行,而采用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这些不利条件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工作,还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重复操作等,使得教学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另外,采用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也更有利于安全教学,不会产生传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

(二)基本原则

设立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虚拟情境。设计虚拟学习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设计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整个虚拟情境应该是贯通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独立。虚拟学习情境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这也是虚拟教学情境能够取得良好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另外,虚拟教学情境的设计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等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依照以上基本原则设计虚拟学习情境,才能真正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方法步骤

要针对小学科学课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虚拟学习情境,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合理地设计。1.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虚拟学习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因此虚拟学习情境设立之初,应该首先分析科学项目的教学目标,根据分析出的结果,确定教学的内容,了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疑点,根据需要设立相适应的虚拟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分析教学对象的整体特征由于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学习接受和认知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虚拟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这一特点,保证虚拟学习情境的有效可行性。3.确立虚拟学习情境的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相适宜的虚拟学习情境的类型。常见的虚拟学习类型有直观类的虚拟学习情境、问题类的虚拟学习情境、实验类的虚拟学习情境和体验类的虚拟学习情境。4.总结与完善在虚拟学习情境实施之后,应该及时总结分析虚拟情境学习的效果如何,并及时进行相关的改进和完善。为了改善我国目前小学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课的虚拟学习情境教学,尽最大可能使学生能体验到相类似的情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课内容,从而全面综合地提高小学教学水平。

作者:代国权 单位: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科学论文: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一、分领域

八大领域分别是:(1)植物种植领域。让学生自己在学校的生态馆大棚中,去亲手种植蔬菜,体验蔬菜种植的过程,结合科学课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2)动物养殖领域。让学生在学校生态馆的动物培养池中,自己动手养殖金鱼、鲤鱼、蚕等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了解动物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知识链。(3)物理力学领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力学模型和游戏。如搓制纸绳,在科学课了解纸的植物纤维韧性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力学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实现一张报纸搓制的纸绳能拖动一百千克重物的目标。(4)化学实验领域。让学生利用活动课上的化学试验箱,了解500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液体变颜色的奥秘,知道在铁上镀锌的方法,学会制作液体电池等等,争取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实验,做出新的产品。(5)电学制作领域。让学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特性,制作各项利用太阳能的电子产品,如太阳能竞速小车、太阳能音乐贺卡等。在校外辅导员的大力协助下,我曾经辅导学生参与制作风光互补智能发电系统和全自动太阳能红绿灯的制作过程。(6)磁学利用领域。让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制作简单的科技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比赛。如制作磁悬浮乒乓球、磁吸纽扣等。(7)木工设计领域。让学生利用学校木工活动室中的科技操作台,认识各种木工工具,亲手操作各种木工器械,动手制作承重木梁、框架等各类木工作品。(8)模型制作领域。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学习简单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制作橡皮筋弹射式航空模型,体会航空模型的奥妙。通过这八大领域的动手探究,将科学课上所学的理论常识应用于动手实践中,既有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又在动手制作、操作、竞赛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分级别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领域的活动,以参观学习、竞赛的形式,在学习竞争中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参观学习、参加竞赛,利用各级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参加各级比赛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交流中提高,真正达到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关注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成果。在学校内部,举行八大领域及活动场馆的展示活动,举行科学类型的竞赛活动,让这些活动成为常规活动。(1)平时举行的科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及多次科技实践节等活动,广大学生制作和撰写、绘制了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科技手抄报等等,展示各学科科学教育的整合成果。(2)依托节日活动,进行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竞赛活动。例如学校每年的科普节、六一儿童节,组织科学成果展。八大活动领域中学生们平时的小发明、小制作;植物种植、动物养殖领域的成果,如芹菜、橘子、槟榔等植物,金鱼、蚕、蚕茧、蚕丝等动物领域的成果;进行科普知识竞赛、船模竞赛、木梁承重设计等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推出各类科学小明星,评选出优秀作品,用荣誉肯定学生的努力,用荣誉推动学生下一步的努力。走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科学学习和科学竞赛活动,培养科学小明星,用“明星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发展。我们连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全国创新大赛、全国DI大赛,省级“争当小实验家”的科技实验竞赛、航海模型大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身边同学的研究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带动效应。总之,随着小学科学开放性教育方法的研究,“三分”教育方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收获很多,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作者:周涛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初中生物在教育目标方面比小学科学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3.合理开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知识内容比小学科学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单纯的像小学科学课那样旨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课程来说并不完全适用。而应当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该有接受学习的成分。首先,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探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需要一定的知识;在作出猜想、假设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其次,初中生物知识系统性和原理性都比较强,而因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的,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需要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比如,我在“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而“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这个内容我利用“人体的四种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为主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四种组织进行观察和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初中生物学教学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应该将两者相互融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无缝对接。同时需要我们这些生物学老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提高对生物教学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认识。在不断探索发现解决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打造“有效”且“高效”课堂。

作者:卜祥秀 单位:大连市一二四中学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之生物科学论文

一、完整的生物史观的初步建立

春秋战国以后古代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海经》中就有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名称和形态的记录,并论及它们的用途。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传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图经本草》就是全国性药用动植物的普查,不但有图谱,同时也著录了形态特征,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实用性价值。第三,遗传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用民篇》中就有“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这说明古代已经有了对生物性状遗传稳定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就提出了对物种遗传变异的明确论述,批判当时的迷信思想,2000多年前提出的“本种”的概念与18世纪分类学家林奈的“种”的概念相似。因此,现代生物学需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各国的生物科学思想,并将现代科学推向前进。纵观历史的发展,科学史和科学思想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教科书上的结论与生俱来就是正确的,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同时,编写教材基本都参照西方国家的思路,用的例子或者史实大多是西方的,这易导致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尤其是生物等自然科学、技术史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他们更认同西方而不认同我国生物发展乃至科学发展的史实过程,形成不正确或者不完全的历史观。对小学生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远比给他们远离生活的、纯学术的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孩子健康地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小学科学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代科学史的内容,让学生从自己每天吃的粮食和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发,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就孕育和萌芽的生物学知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科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能树立自信、树立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责任感教育:伦理与遗产价值观的呈现

首先,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失其他形式的生命。早在数千年前,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已在我国孕育和萌芽,《诗经》中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农业情况,并提到200种以上的动植物。这些在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科学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但今天的人类正明显地受到灭种的威胁,许多与人类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在科学还未能对他们加以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塑料制品铺天盖地,热带雨林正在被毁灭,珊瑚礁正在消失。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物种数量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左右,居世界第8位,北半球第1位。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000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哺乳动物约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9%),鱼类约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3.1%)。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更能激发其责任感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并从中领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生物伦理学核心价值。第二,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有义务向孩子们交接我们所接收到的东西。生物是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而发生并发展的,一方面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互为依存、协同进化的。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环境问题,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时期无疑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人类文明即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使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护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环境是为了人的生存,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要想利用环境就必须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反对过渡利用。《史记•殷本纪》中有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在捕猎鸟的时候让捕鸟人撤掉三面网,不进行破坏性的捕猎,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荀子》明确提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鸟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让人们合理利用环境,利用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能获得利益而且不使资源枯竭。荀子是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保护资源的目标和要求。《吕氏春秋》中则有文字记载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月令”中有详细的规定禁采的动植物。明确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再生性,“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对环境资源破坏日趋严重,保护环境资源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古代早期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地、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延续是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既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也包含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要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植物,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其数量是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相融合,使中华文明永远持久延续,古代文明因生态环境而孕育发展,现代文明更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科学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在课程中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一张图片表示“草场上过度放牧会加快草场退化,甚至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沙化。”要让学生们了解:对生物扩张与进行控制的自创生倾向,少买一些袋装的塑料制品,少将一些矿物燃料用于交通运输中,少进行一些其他破坏环境的举动,地球就能逐渐可持续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中,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在其学科性质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正是传统经典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我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家们具有丰厚的科技成果和思想,对其科学思想进行现代的转换与传递就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文化,这些科学思想既体现在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及渗透在各个层次上的概念、猜想与判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文,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科学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如何把古代朴素的科学技术以及独特的科学思想融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内容的选择、比例如何、教师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这都是今后研究中应该思考的。

作者:张玉平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小学科学论文:实验课程教学小学科学论文

一、巧设疑问,有效开展实验课程教学教学活动

新课标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巧设实验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并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有效地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巧设疑问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有异议,教师也应不轻易给予否定。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实验课时,当教师准备好水槽、音叉、水等实验器材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待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有的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音叉敲击的声音?”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知识的含义。除此之外,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善于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及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为了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在实验分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合理进行分组,不能将成绩优异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安排及学习指导,同时选择的小组长要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小组分组要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演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不便于直观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实验的演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一边演讲一边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示给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教学《光和影》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演示各种各样的手影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个特点(包括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在演示过程中,应放慢演示的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外活动延伸拓展

课外延伸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科学实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然而,在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时,为了促进课外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选择的课外实验内容应是简单易做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关于种子发芽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种一些植物,并要求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将学生完成的实验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和同学给予一定评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者:明鸿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论文

一、有效地降低了科学活动的客观局限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这些科学活动操作难度,减少了科学实验对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能够消除时间、空间和地域对科学实验的影响,使得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就能完成对事物的观察、数据的记录,对启发小学生的心智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植物生长变化周期也比较长,如果仅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观察、记录不现实,而信息技术则能将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浓缩为短短几分钟,保证了学生参与并感悟自然生长变化的过程。

二、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充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见识,从而对一些未知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其次,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一些最新鲜、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了乐趣的知识阵地。

三、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信息技术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技术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异彩纷呈,成为一场调动小学生各项感官的教学盛宴,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叶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包含各种叶子的动态视频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小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叶子之美的同时,能在那种舒适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助于小学生搜集科学“证据”

学生在浏览网页来搜寻科学“证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说法的真伪进行甄别,而质疑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端正的科学精神;其次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我探索、研究,能在自我思考中掌握科学知识的真谛,使所学科学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重要收获。

作者:高霞 单位:山东省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法小学科学论文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于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师的引导性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教学方式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过多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学。上述提到的问题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尝试以探究式教学理念去引导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多情况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入手。探究式教学法不仅仅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提高,要想发挥这样的效能,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课程引导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多情况下扮演好引导者就可以了。这不仅仅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去调整,还需要掌握好课程引导的节奏,避免与学生的探究步伐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过难问题的设置给予小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其二,积极在课程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抓住有效的引导时机和范围,带领学生慢慢去理解科学含义,科学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学进度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其三,积极改变科学是辅课的观念,同等看待科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公然占据科学课程时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思维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其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含义,并且指导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其二,扩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职教育渠道的扩展,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探究式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融合教学资源,以最大化的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其三,鼓励教师积极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深入的探讨,构建完善的教学技巧交流平台,以保证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往往忽视了小学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等因素,因此难以全面的反馈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不利的。对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探究式学习的情况纳入进去,以此去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科学探究课程中去。另外,合理界定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去查缺补漏,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4.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以探究式教学法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在缺乏相应科学探究设备的环境下,其教学工作的效能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此,各个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小学科学教材,器具等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预算范围,不断夯实科学探究的教学物质基础;其二,注重科学器材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最大化发挥其效能,避免因为缺乏保护而造成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三,注重利用校外资源,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带领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科学世界,使得学生的科学视角放到实际生活的范围中;其四,积极通过校园板报等方式去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

二、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仅仅是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其初始性的特点,往往会成为影响后期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教学方面的缺陷,积极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进去,引导学生在科学世界中去进行探索。

作者:宁静 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宝丰街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自制教具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自制教育对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铺设了道路

传统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总是以学生验证最终的实验结果为主,而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培养了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研究的习惯。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动手的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自制教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造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在研究水与油融合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杯子,并准备两张扑克牌,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一个学生的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转入色拉油,并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盖在两个杯子的口上,然后将两个杯子的盖子想重合,并将扑克牌拿掉一点点,就会看到两个杯子里面的水融合了。这样进行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感到诧异,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创新型思维,还会让学生在以后的试验中都增强相应的动手能力。

三、自制教具在小学课堂的应用实践

1、发挥学生能动性,成立实验器材小组

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特点,发挥自身能动性,投入到实验器材准备工作中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一方面节约了教师的器材准备时间,提高了器材准备效率。例如,在进行讲授简单的电路一课时,需要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一个已经串联好的电路,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完成,要浪费很多时间。学生组成的实验器材小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在教师的示范下,制作简单的电路,不仅帮助教师完全器材的准备,提前预习了新课,在制作器材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2、有效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小学科学的内容大都比较常见,比较普通,并且科学课堂的本质就来源于生活,小学课本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生活中事物现象的积累,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原料收集起来,例如“小图钉、磁铁”等,我们都能够运用这些生活原料制作适合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经济、实用的小实验。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气球是一种非常常见、普通的物体,价格实惠、便宜,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讲述空气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力对着气球吹气,可以看到,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这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对这一道理进阐述,同学们通过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可以看出,空气无处不在,并且空气时具备一定的体积的,他能够占据很大的空间。在进行《水的浮力》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准备好四个分别装有砂子、清水、盐水、空气的乒乓球。在课堂上将四个球同时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结果学生看到有的球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悬浮在水的上半部分,有的悬浮在水的下半部分。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疑惑中自然的进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因此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要构思巧妙,不仅要立足课本教材,还要具有多元化,吸引学生眼球,诱发学生思考。

3、化无形为有形

小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比较片面,在很多理论知识上,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不能考虑深入、形象,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自制教育模型来对他们强化他们的理解,不过由于生活中的自制教具的部分缺点,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教学的结果也不是特别精确,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让学生发现不了实验的变化,针对这些现象,就需要教师对这些现象进行正确、科学的改进,使其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述冷胀热缩现象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两根小铁丝与一个灯泡,在课堂上,将两个小铁丝与灯泡串联起来,两个小铁丝之间相互挨紧,但是不靠在一起,当通电时,铁丝就会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逐渐变长,最后两铁丝相互接触,使得灯泡变亮,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力度。

四、将电子元件结合起来,增加效果的真实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总是会涉及到关于“电”的知识,电是无法进行触摸也无法用眼睛直接看见的物体,可以说电是危险的,在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区分导体与绝缘体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电路检测器来对这方法的实验进行研究并得出结果,不过对于内电阻较大的原材料,用这种方法进行验证时根本就不能够达到通电让灯泡发光的效果,由于这类型的实验结果得不到验证,就需要电子元件来对其进行辅助研究,增加其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严谨性等。总之,科学即生活,自制教具在小学课堂上的用途广泛,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正视自学教具的用途,并将其有效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来。

小学科学论文: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论文

一、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

1.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如:讲回声时,也可以介绍科学在线中“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回声设下伏笔。

2.用精彩的插图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小学科学书中有很多插图,如:六年级科学中讲人体时,插图介绍人体的器官,及形象又有吸引力,五年级科学种,斜坡的道理,插图介绍的是几种上山的S形图,表述了科学的研究现象,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同时,把学生的思维从狭小的课堂引向广阔的光泽陆离的科学世界,学生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踏上学习探索的科学道路。

3.通过实验或问题创设科学情景。作为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抑或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许多人至今并没有认识清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是从记住书本上的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的,然后,模仿、演练各种类型的练习题,直至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能正确解答各种习题为止。在整个学习科学中,实验等其他一些科学活动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固然是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的反映但从本质上看,是与对科学及其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的。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为自己的实验服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实验的易操作性,又要突显实验的现象。如: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时,是基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综合运用各种感官,使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振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讨论振动与产生声音的必然性,既有振动就会发出声音,没有声音就没有振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4.通过组织参观讲座制作、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例如:在讲《观察植物的向光性》这节内容时,对于植物具有向光性的这一特征,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路边石块下的小草弯曲着钻出石缝,阳台上花草倾斜着的生长状态等。

二、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

要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心里特征采用不同的对策,就能取得情感教学的主动权。

1.抓住小学生心里特点组织教学。小学生对科学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一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

2.针对优生、学困生的生理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科学的情感。使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情感气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设条件。在科学教育的课程中,情感教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好,要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好,即发生情感共鸣与转移,这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优质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使学生爱学、有兴趣学,因此,情感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作者:刘美丽 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第三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实验装备管理下小学科学论文

一、日常装备管理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配备了三个占地为90平方米的科学实验教室,及两个占地30平方米的准备室,并购置了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及装备。那么,有了完善标准的实验器材配备,作为科学教师应如何合理运用和管理呢?仪器室和实验室做到整洁卫生,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制度和规章制度,做到管理、使用安全。实验仪器设备按标准全部入橱,分类存放,做到科学合理、取用方便。并设有专门存放化学物品和危险品的橱柜,在加锁的同时,贴上警示,确保在没有管理员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安全的使用实验室。作为实验室管理员,要定期检查仪器情况,及时清点实验器材数量,并记录使用情况,如有损坏现象,应及时处理,以保证下次实验的顺利进行。危险品专柜要做到勤检查,及时将存在隐患的物品清理,以确保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在多余的橱柜中,可存放教师在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和学生在课上课下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充分展现教师及学生的个性,让实验室成为充满创造氛围的“科学主题乐园”,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现代化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思想、努力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实施符合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提高业务能力,真正地推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教学仪器按及各类装备,不仅要管理得有条有理,而且使用率要高,科学课上所涉及到的实验,尽可能的确保学生能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在确保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实验的同时,尽量避免损坏现象出现。作为科学教师除了学会教材要求的各种操作方法以及简单的保养维护工作外,还要积极学习更多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实验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热情。也只有搞好了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学科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般的实验室只是在学生上科学课时利用一下,导致实验室大量的学习资源使用效率极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学课堂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教师,除了要做好教材中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及探究欲望。观察和实验则是学生检验真理的途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此时我们应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注重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到猜想,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实验,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沉与浮》一课时,给每个小组准备好工具箱,先让学生从工具箱中自由选择各种材料,然后及时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材料在水中会下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的创造性发展。可见,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科技小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阵地,成为展示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和发明创造的乐园。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创新教学----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环境。实验室是为观察实验活动而设置的特定场所,因此,实验室的环境设置应当具有科学的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如同来到发明创造的圣地。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学会观察,感受到科学创造就在身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倾向十分强烈,并善于乐于模仿,课本中的一些实验,在实验室中无法取得符合的器材,那么不妨发挥一下教师的想象力,就地取材,设计教具。如:教师事先做好有科学依据的教具,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学做,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探究,并得出科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变掌握了概念,且不易忘记。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具以它的直观性在小学的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具的配备还存在不足之处,还有就是配备的教具不理想,实验效果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经济、实用、直观的教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又对教材进行了补充,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在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发散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对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广大师生大力开展。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吸引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继而喜欢上科学课。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徐金金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情境性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教学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弱化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试题设置的内容严重超出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内容超标,造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下降,不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其次,科学情境性问题设置存在凭空捏造或者仅仅是装饰点缀的作用。实践调查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科学情境性试题存在凭空捏造、肆意编写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学习进入误区,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被严重地扭曲。同时,科学的情境性试题没有发挥主导性作用,而仅仅起到装饰花边的作用,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区分侧重点,导致学习误区的出现。

最后,生活化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生活实际的生活化的情境试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有些科学情境性试题中常常会出现个别试题与生活实际不符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导致试题教学目的和效果无法达到,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二、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教学的改善策略

1.严格把控评价内容的设置。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评价目标的设定以及评价内容的选取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目标决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同时影响评价内容,三者形成统一的整体。为此,在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编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科学的内在要求,将科学的概念、科学思想、科学的方法等内容与小学生的情感态度相互结合,让评价内容服务于课程标准,对评价内容中涵盖的知识掌握、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让学生在试题的作答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置以生活实践为导向。严禁虚假情境在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中的出现。众所周知,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沟通过程,是适应环境后的结果。为此,试题中的问题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导向,坚持反映真实的情境,杜绝凭空捏造和违反客观规律等现象发生。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应重视情境问题的引导和教学作用,而不仅仅是花边修饰作用,情境问题的设置以生活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的,推动问题情境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价值的普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重视问题情境与学生认知的联系。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过于陌生的问题情境,会造成小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导致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下降,影响学生长远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示意图、小故事等方式帮助问题的展开,从而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搭建联系平台,推动学生对科学情境性试题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郭玉定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

一、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的操作要具有科学规范性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科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学习《溶解》单元“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在给蒸发皿加热时使用石棉网是不妥当的。在化学中规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需要使用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等;不可以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这样才能对每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二、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有效调动,可以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传统的课堂,就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有时候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整个课堂没有生气。这些都不利于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教学,不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手,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尽显科学课的有效教学。使科学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有效化。

(2)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电和磁》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笔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提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电和磁的转化的学习积极主动,进而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探究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疑问;诸如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封闭的导体在磁场中作截割磁力线的运动会产生电流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奠定了有效的学习基础。

以上几点教学,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的内容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教师只有多渠道多途径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工作,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有用人才。

作者:郭瑞芬单位:内蒙古卓资县河南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学校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物质科学内容,如何选择信息技术?

在需要数据分析的实验中,老师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汇总每一个小组的数据,并能进行快速的求平均。如在教学“形状和结构”单元中的《抵抗弯曲》一课时,首先要引导孩子们明确纸横梁承受的垫圈数量越多,表示它的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引出矛盾,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有强有弱,这跟什么有关呢?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出:可能和横梁的宽度、厚度等因素有关;接着,每个小组要通过实验分别测试出不同宽度、不同厚度的纸横梁能承受多少垫圈。在统计每个小组的数据时,笔者采用了Excle电子表格的方式,每个小组自己上台填写测试到的数据后,直接运用公式求出了各组的平均值,数据的计算方式一目了然。

二、地球与宇宙中,如何选择信息技术?

而对于地球和宇宙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像这样的内容,单凭老师们滔滔不绝的讲解,苍白而无任何的意义:再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无法把孩子们的视野拓展到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去!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内容,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强大的技术支持来进行教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一款“googleearth”软件,由于它整合了Google本地搜索、访问Keyhole的航天和卫星图片数据库,来实现来鸟瞰世界的功能,是一款实时更新的动态虚拟地球软件,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实时更新的特点,所以它给孩子们带来的都是最新的时代信息。

Googleearth软件将知识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于一身,它模拟了地球、星空、火星、月球四个宇宙环境。“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等内容能够借助软件中的“地球”环境进行,孩子们通过鼠标和键盘,弹指间就可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地貌:只要输入“地址”,按下“搜寻”,马上就可以放大所寻找的位置,3D地形立刻呈现在眼前。打开软件中的“月球”,不断放大,环形山清晰可见。“在星空中(一)(二)”,软件中的“星空”环境,即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浩瀚的星空、无边的宇宙和那神秘的星座,孩子们可以通过注解认识不同的星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同时依靠信息技术,提高孩子们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创设生动、互动、主动、灵动的科学课堂,不断提高每一位孩子的科学素养。

作者:宋敏芳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合作学习运用下的小学科学论文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

1.合理分组。合理分组是我们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前提,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合理的分组模式:一种是常规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情况就是,教师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将各类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保证组内异质,但是组间同质,这种分配模式比较有利于良性的竞争,能够激发各个小组的合作动力。第二种是学习任务型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要组织班级内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质,让学生们自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第三种就是按学习方式划分的组合模式,这种组合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可以自主选择想要探究主题,学生们会形成一种主动意识。

2.完善分工。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求知性,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全面的发展,对于每一名学生的任务安排,教师可以采取轮换制,使学生们体会到每一个环节的乐趣与艰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还能够使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要充分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不仅要明确指导好小组学习的任务和操作的程序,还应该具体地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和形式,将小组学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上面,保证小组学习的正常进行,以及学习的正确方向。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在科学课上实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及信息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全面应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目标完成。小学科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合作学习实现了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进步,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3.增强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从小学科学课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和乐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也会将这种团队意识继续发扬,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4.营造良好氛围。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活动,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当中,没有了硬性的规定,学生们充分表现自己,进而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本次论文中,我们分析了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须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模式,阐述了应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希望能够使更多的教育界同仁关注到合作学习,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婕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小学科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方法

1.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由于教材编写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将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性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例如,《火山和地震》、《能量的转化》、《水的变化和热的传递》,因其教学内容宏观而抽象,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采用视频展示、模拟演示等多媒体技术来加以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亲自去搜寻问题的答案以及合作交流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2.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整合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Google、百度等查找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同时还可以制作主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交流、讨论。这样不仅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利用做实验、闯关、做游戏、猜谜语、看图片、看视频、小制作等教学情境,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从而强化感知、丰富想象,使科学课变得精彩纷呈。例如,在《电流》单元的学习中,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如果利用计算机绘制生动、形象的电路图,学生就能够直观而透彻地观察,理解电路、电流等抽象的概念,并掌握电流及电路图的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又如讲授《蚕》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录像等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学生还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蚕一生各阶段的生长情况,然后制成PPT或电子相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4.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课题整合在时间跨度大的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究兴趣十分重要。例如,在《天气》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天气变化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并记录有关风、云、雨、气温等要素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信息技术,将天气变化过程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成图表、电子相册或图文并茂的网页,在个人网页、班级网页、学校网站等。这样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探究发现,又让学生走进了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5.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活动作业整合依托网络环境,科学课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在作业上也具有了开放性。教师布置了探究实践活动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设计、制作等。有了网络,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内外探索成果的展示也就从单纯的教师点评,转向全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点评。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他人取得的成功经验,激励自己的探索欲望。

二、结束语

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统筹安排。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更要利用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作者:斯德琴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