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活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2 03:25:16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礼仪行为的养成。要创造机会让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让亲自感知、实践,逐步培养良好的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

1、情境再现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是指既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没出现,也在孩子的课外生活中没感知过的,同样和品德与生活教材相似相关、能够创设情境,利于引导孩子为人处事的素材内容。这必须搜集生活情境素材,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并进行必要的加工筛选。如有线电视中的一些精彩的少儿节目,网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少儿动画资源,教师可保存剪辑加工,以备教学中使用。创设情境应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主线,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孩子学习,鼓励孩子善于去面对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品德与生活课课堂就能焕发出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

作者:马丽单位:宁夏永宁县玉泉营小学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教育与三生教育论文

一、将三生教育与军训有机融合

提高高校学生军训的实效性三生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教育学生关注和珍惜生命,学习掌握生存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从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上讲三生教育与军训是一致。笔者所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探索将三生教育融入到军训中,切实提高学生军训实际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将生命教育融入国防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国防教育是军训的重要内容,是军训的必修课,爱国主义又是国防教育思想基础,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军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在军训期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去,引导学生站着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去认识生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理解与尊重,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五个一”活动即组织学生参观一次国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一场老战士的讲座、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读一本(篇)烈士遗作、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或读后感。通过“五个一”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人生价值取向。通过将感性、具体的活动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的理论有机融合,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一是生命的价值在于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明白生命价值的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深刻区别;二是国防安全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是当前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更加关注生命,珍惜生命。

(二)将生存教育融入到军事技能训练中

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在探索如何使军事技能训练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提高生存本领,增强军训的实效性上,笔者所在单位坚持将生存教育融入到军事技能训练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军训集队与紧急疏散相结合,利用军训集结队伍的机会,在军训期间经常性开展紧急疏散教育和实战演练,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安全离开建筑物达到空旷地带,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和火灾时疏散、逃生的能力;二是把内务整理与消防教育、消防演练相结合,根据《内务条令》整理内务是军训必修内容,在军训中除了要求学生整理好内务外,也同样注重对学生开展室内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学生如何发现和防范室内消防隐患,一旦发生消防事故应该如何处理和逃生,同时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消防器材等;三是把体能训练与安全急救相结合,军训中的军姿队列训练特别是体能训练项目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因天气炎热或身体素质较弱等原因出现晕倒或不适应,此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急救治疗,因此在军训过程可利用处理学生意外受伤的情教授学生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安全急救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军训的内容,又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学生对军训的兴趣;四是把军事技能训练与防身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军训中一般都会教授军体拳等拳术项目,这些项目一般是作为军训检阅汇报演出用的,作为校方可与部队教官沟通,在教授学生拳术项目的时候更加注重从防身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让学生特别是女生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坚持推行“四结合”,可以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和丰富,也更加切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将生活教育融入军训纪律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纪律教育既是军训的重要内容,又是军训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贯穿了整个军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笔者学校在军训过程中积极利用军训纪律教育的平台,把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有序生活,恪守公德、有礼生活,是健康、文明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坚持生活教育与军训纪律教育的五个结合:一是把校风校纪与军训纪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军训期间就明校风,懂校纪,守校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二是把学校的生活作息规定与军训纪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按时作息对健康的重要性,不按时作息对自身健康、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不良影响,教育学生养成按时作息的健康生活习惯,三是把学校内务条例与军训纪律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四是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军训纪律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养成恪守公德,礼貌言谈和文明举止的好习惯;五是把生活经验传授与军训纪律教育相结合,把一些健康、文明的生活经验和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案例加以整理发给新生,让新生对校园的健康、文明生活有所了解,同时军训期间我们还邀请公安、保卫人员给新生举办安全生活讲座,注重加强对学生防盗防骗和防传(直)销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守纪既关乎文明,也关乎安全。通过五个结合,使学生能通过军训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也利于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

二、通过“两结合”使五支队伍形成合力

打造军训教育的师资要将三生教育有机融入到军训中,单靠部队教官或单靠学校教师都是难以完成的,如何打造一支有力的军训教师队伍,经实践,笔者所在单位通过军民结合、警民结合的“两结合”途径,使部队教官,辖区民警、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校内安保人员形成合力,共成为军训工作的教官,为切实提高军训实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一)军民结合

打造既熟悉军训教育又擅长生命教育的军训教师队伍。为克服部队教官熟悉军训疏于生命教育且不熟悉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学校老师擅于开展思想教育但又不熟悉军训的不足,学校挑选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作为军训教师来培养,定期送到部队或军训基地培训,让他们掌握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熟悉部队的纪律与作风,军训期间受训过的思政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成为专职的军训人员,全程跟进军训。由于思政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理论素养较好,同时熟悉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能以学生喜闻乐的形式来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如爱国主义等,能将军训与生命教育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同时由于他们在部队或军训基地受过培训,能很好地与军训教官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军训结束后,专职辅导员又能将军训期间的三生教育成果和形成的良好作风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较好解决了军训成果的长效性问题。

(二)警民结合

打造一支熟悉生存、生活教育的军训教师队伍。为了使生存、生活教育更好融入军训,增强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实效性,让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更贴合大学生的实际,笔者单位采取警民合作的形式,聘期辖区民警对校内的“军训教练”进行培训,定期邀请民警到校对专职辅导员、校卫安保人员进行培训,定期举行警民交流活动,使校内军训队伍熟悉治安、消防、交通及法纪等安全教育的内容,军训期间专职辅导员和校卫安保人员全程参与,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新生开展生存、生活教育。同时聘请片区民警作为新生军训的安全教育导师,积极调动公安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安全成长保驾护航。这支警民合作打造出来的军训教师队伍,军训结束之后仍能继续发挥教育作用,其教育方式可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其效果及影响也是长期而深远的。

三、结语

军训是高校加强国防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途径,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如果在军训中融入三生教育,增加符合大学生成长需求的要素,从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掌握适应生存的本领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采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形式,必能良好的实际效果,达到军训教育的目标。

作者:唐宏林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校外生活家庭教育论文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与校外生活现状描述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

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

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小结与讨论

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方面:第一,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束缚也会越大。第二,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较大,持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差异性表现在,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方面,父亲的比例要高于母亲,而在民主平等对话方面,母亲的比例又高于父亲。在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方面:第一,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娱乐的时间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期间。第二,总体上,小学生们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影响方面:第一,无论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平日里的娱乐时间都比较少也较为单调,并且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基本上不做家务也是他们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校外学习的四种方式是相对平衡的;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第三,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意味着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与关心的切合度不同,进而导致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有所差异。

作者:郭樑钟坚龙单位: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化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一、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1.德育过程重“智”轻“育”。在中国,“知识形态”的道德教育依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知识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的材料。而道德教育过程变成接受、理解道德概念、原理的过程,传授和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这客观上导致学校德育目标只讲究“关于道德的知”,以便在考试时外显出来。因此,衡量学校德育质量评判只能是以升学率、优秀率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考试分数、学业成绩等一系列的被量化的科学数字成为衡量学生道德素质的准绳。这种道德教育理念忽视了教育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重智育轻德育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其导向性的失误也导致学校道德教育方向出现偏差,最终出现学校道德教育,成了一种单调无趣而又机械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其作用和效果明显弱化。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受压抑,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忽视,使得学生产生了逃离道德教育的心理倾向。虽说在道德教育中,向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传授原本无可厚非,也非常有必要,但如果仅靠单纯的知识灌输,就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最终只会让道德成为一件“摆设品”。

2.道德教育“专人工作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德育作为“专项工作”,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而且德育“专人工作化”便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影响至今。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将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加以突显,同时也潜在地将德育工作加诸某些特定的人群,而忽视整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作用。就道德教育本身而言,理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但德育被“专人工作化”后,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德育似乎就成了德育工作者的专项工作,与其他教师毫不相干。而且,德育课教师或道德教育主任在“专职”角色意识影响下势必产生“专权”意识,这愈使得“非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敬而远之,认为道德教育不再是“我”的责任,客观也造成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分离。通过“专人工作化”来加强道德教育的初衷非但没有实现,反而使道德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德育没人再“多管”,教学不再“传道”。

3.教师队伍存在失范行为。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学校德育中承担当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但因受西方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行为,如有的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心,甚至有的教师为满足自身生理、心理需求而走上犯罪歧途。作为本应教书育人、率先垂范的教师出现失范行为,更直接加剧了学校道德与生活的割裂、学校德育道德性的缺失和功能的萎缩,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困惑,使得学生不听其道、不信其行,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4.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当前学校德育仍采用课内教学这种单一形式,学生很难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联系了生活,但因课时以及固定化、程序化的课堂内容所限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受到极大限制。因而,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的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无法与自身的生活相关联,道德只是作为外在的、冰冷的知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建构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要自觉主动以人为本,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切实确立“人”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包括:身心全面发展即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把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将培养受教育者独立人格和个性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即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个性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除了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将国家、社会提倡的合理主导性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系统地传授给适龄学生,还要在德育工作中创设道德冲突,自觉地在道德生活中运用它维护自身合理利益,进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信念。

2.优化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助推剂,因此,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软文化环境与硬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诗意的生活,使道德与生活“情景交融”,在潜移默化中使人高尚、纯洁、奋进。一是强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净化,赋予校园的景观、设施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师生的心智。二是强化校园精神环境建设,大力营造和弘扬符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风、教风、校风,展现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激励和熏陶广大师生,凝聚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三是强化学校制度环境建设,逐步建立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总的来说,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就是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校,引导学生在这个充满诗意、富有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去交往、去实践、去生活,开创美好的人生,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悟文明、接受熏陶、怡情励志,在“润物无声”中陶冶自身品德。

3.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的力量极为显著,为此必须着重教师道德建设。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身兼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因为“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二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情与责任感,切实关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从事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讨提高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成长为具有较高道德影响力的教师。三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青年教师是祖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力量中坚,学校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积极开展符合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和岗前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让年轻教师既成为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又成为争做师德建设的“标兵”与“楷模”,成为学生德育的“标杆”和“榜样”。

4.组织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思政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是增强课堂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一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寻学生道德需求与教师德育的共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多思考、科学辨别和认识社会问题,做课堂的主人,做自己道德践行的主人,逐步提高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创设生活情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坐而论道”虽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一大传统,但鲜活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鲜明、更生动,更容易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锤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队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义务劳动、法制宣传等,通过大胆鼓励学生将学校课堂习得的知识亲身投入到实践中去感受、去检验、去强化认识,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如果德育离开了现实生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和实践性等特性决定的。因此说,将德育生活化是进行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任何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犹如要学会游泳唯有在游泳的实践中方能学会一样。

作者:钟明荣郑新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校长办公室

生活教育论文: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一)在认知的过程中被人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观点即是日常观念,日常观念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环节。日常观念的本质指的是一种重复性的、自由的、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根据日常观念的活动模式,通常有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两种类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的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就需要以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为落脚点,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经验思维指的是人的日常与非日常的活动模式的内化与固定,同时也是人的行为模式向思维模式的转化[2]。列宁曾说过:人经过千万次的重复实践,这种实践就在人的思维中以逻辑的形态内化并固定下来。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经验思维相结合,就必须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把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经验作为前提与基础,正视生活并做到深入生活,从而得以认知生活。以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主动的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认知。对于正确的道德选择认同,从而将道德认知固定于自身的经验思维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加强在实践中人对于道德的学习、培养、内化。同时,还要持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的趣味性,要善于发现不仅拥有时代特质,还可以与人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做到寓教于实践之中,从而把社会道德固化于人的经验思维之中,使得人的思想、观念在通过实践,在认知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并且更加开放,具备创新性,以实现在人的经验思维中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品德境界。常识思维指的是日常思维中的现实思维模式。它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等非日常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模式化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就需要进一步地探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努力做到具有创新理念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具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3]。在目前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进行创造,还需要对于其中的糟粕进行批评与改造,从而真正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新局面。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需要以各类科学文化作品作为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融入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各类科学文化作品当中,让人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或是欣赏艺术作品,也是在以科学文化作品作为传播渠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想、观念、价值观融入到人的常识思维当中去。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的思维观念当中转变为模式化的形态时,才能真正地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在个体感情上要充分理解

情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可以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并且,情感可以为重复性的日常生活添加色彩,并赋予其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真挚的情感需求,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感环境感染与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对于人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的树立、确认、内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相结合,则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塑造和谐的情感空间,建设科学的以及合情合理的日常生活环境。所以不单单需要针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过滤、改造、优化,也需要对于信息环境进行净化,以使得环境对个体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4]。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保障生存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文化典故。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对于个体内在的思维模式与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环境有机的相结合,就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并且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但需要进行创造、改造,以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富有情趣、生机勃勃、和谐自然的客观环境,还需要过滤、净化、优化精神文化环境,以使得精神文化的情感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精神文化产品的人性化服务与实践活动为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人们对其在情感上认同,并在潜移默化得到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的土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就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事例,然后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对人进行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并与学习、工作、生活结合,在细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其科学的实践对人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给予个体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指引,以帮助个体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杂志:陈新根 王琴 单位: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生活教育论文: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网络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充满各种诱惑,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意识不强、网络应用能力不高、网络生活方式不健康,以及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适应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因而网络能力和网络素质也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必然要求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延伸,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之一,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各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不利于网络社会的稳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科学认识网络事物,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引自己的行为,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明辨是非,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习惯,可以促进虚拟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分层次的、立体的。李潮林: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探究

(一)创新道德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方式,用生动的案例剖析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用切身的实践体验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用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精神,切切实实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来源于现实世界的道德。网络行为又有可能对人的现实行为造成影响,成为一个人的真实行为而触犯道德底线。因此,既要看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和相互转换性,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各种法律规定,以法律准绳来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成为一个有法律自觉和道德自觉的人。

(三)心理辅导机制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波动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安慰,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避免网络成为大学生唯一的心理依靠。一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学校有心理辅导中心,学院有心理辅导老师,班级有心理委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全覆盖。同时积极发挥校、院两级心理卫生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完善心理教育和辅导手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

(四)情感认同机制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因子,如信任、愉快、热情、激情等,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健康网络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升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增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同时在主题教育活动、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师生情感、同学情感等,充分发挥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来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认同度,既认同网络,喜欢网络,却又不沉迷网络。

(五)文化熏陶机制

大学是文化积淀的结晶,大学校园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熏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科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等,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养,夯实文化素质根基。二是加强科学文化的熏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仅教给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积累科学素养。三是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开展线下娱乐、体育锻炼和社会交际活动,参与课外学术兴趣活动,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六)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虚拟网络回归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实现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一是培育社会实践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社会,感悟社会,培育了社会实践意识,也收获了实践知识。二是完善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31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呈“金字塔”型,包括五个层次的教育内容。第一层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包含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主导着一个人精神追求的方向,也是大学生养成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关键。第二层次是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用道德标准和法律准绳来指导自己的网络生活,养成文明的网络行为。第三层次是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情感教育则要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包括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周围的人等。第四层次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要用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第五层次是社会实践教育。主要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三下乡”服务、社区服务、义工服务、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各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实践精神和实践意识,收获书本之外的实践知识。

三、构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想信仰、道德法制、心理辅导、情感认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

(一)信仰引导机制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追求。首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导作用,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事迹报告会、参观、座谈会等方式学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感染和鼓舞大学生,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追求。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大学学习、生活目标,并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付诸实践。有了远大的追求,大学生便不容易沉迷网络,不会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二)道德陶冶机制

在道德教育中,一方面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另一方面用人文教育取代科学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并用其陶冶道德情感,使大学生实现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统一。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实践内容,紧密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专业教学和就业创业,不断扩展大学生的实践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舞台,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的构建,既是大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教育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务、引导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作者:李潮林 单位:广州大学党委组织部

生活教育论文:日常生活中赏识教育论文

1.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

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的表扬“你真棒”,“你能行”之类的鼓励性话语或没有情境的表扬,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已无多大意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在中学实施赏识教育不一定明显的效果。当然事实必非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我们的学生更需要被承认和自我实现。首先要坚持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把赏识教育习惯化。

1.1从日常生活中扑捉赏识的素材

教师要“有意”地发现、寻找、创设“有情”情景。比如,在我带的班里,总有学生自告奋勇地打扫年级办公室o只因我在班里说了这样的话:“今天办公室特干净,还为每位老师的水杯里倒好水,老师一下课就可以喝,对于嗓子冒烟的老师们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老师们心里都是暖暖的,杨某某,太好了,听到老师们夸你们,感觉太棒了”o接下来,正如预期中的,办公室每天都干干净净的,老师们能经常喝到我们班准备的爱心水杯。而且,那天被我表扬的同学在学习方面明显积极了很多。这比我们刻意地安排值日效果好很多。班里还有一位小男孩,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这让刚接班的我头疼不已。我尽量说服自己不要看他的成绩,忘掉的他的各种小毛病,换个角度去观察。终于有一次他做值日的时候,找着机会表扬了他。通过不断地这样的机会,期末他的数学考到了90分。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好的开始。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忘掉成绩,忘掉所谓的纪律考核,去掉成绩这把紧箍咒,这样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随处可见0

1.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赏识。面对老师,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有一部分能充满自信,还有不少学生状态不佳。有的自卑,有的害怕,有的紧张,有的懒惰。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找不着真正的快乐。教师要通过赏识让这些学生获得自信。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满含着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给学生。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赏识学生的表现,承认学生的差异,更要欣赏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尝试失败。在我的课堂,我经常会用这样的评语评价一位没有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太好了,就需要这个,你为大家举了个好例子”。或许这道题我刚刚讲完,他没有认真听讲,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在老师的心里他并不是差生,而是很有潜力的学生。

(2)播撒宽容和真诚。日常生活课堂上,学生难免犯错。他可能没认真听讲,甚至还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说话。此时,我们的严厉训斥,唠叨说教,只能起到一时之效,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此时不焦不燥,温暖的关注,恰当的幽默或是潺潺的细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转变学生的叛逆心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使“严”收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学生。用生命的激情去创效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

(3)日常生活中以肢体语言来表达欣赏。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表达不到的效果,这时,老师的一个动作或表情也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当学生有了烦恼或遇到不开心的事。老师可拍拍学生的肩膀,用一些安慰的动作加上面部表情来安慰学生,鼓励学生尽快走出困境。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上,一位学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我直接走过去和他击掌,并用夸张的语气说:"great,wonderful",这位学生很受鼓舞。

2结语

赏识是一种职责,是一名教师的必备素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天必备的一课。是孩子精神生活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作者:段融 单位:五家渠第一中

生活教育论文:日常生活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是现今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就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态势。教师在课堂上抽象地教学生美术理论,对素描和色彩的教育也只是静态地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介绍而实现的。即便有实物的介绍,也是机械的无生机的实物。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美术学习一定是机械、呆板、无生气的。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二分状态,与观念、体制及财力等因素紧密关联。其一,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是受到西方社会的艺术(美术)观的影响。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艺术(美术)观念正逐步影响着国人。西方社会艺术(美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后,就或淹没在对世界本原的执着追求中,或迷失在理性的分析和建构中。这让艺术(美术)走上了与日常生活分离的不归路。艺术(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日常生活无关的理性建构。如塞尚认为要用“锥体、圆柱体来描绘物体”。西方社会中出现的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艺术形态常常被人称为“贫乏的艺术”。这种与生活脱离的“贫乏的艺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传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一种时髦而出现在中国美术教育的课堂,不少教师以学生看不懂的美术作品作为有课程水平的标志,这必然会让审美及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其二,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现有的教育体制相关。尽管在教育问题上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一直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高考的指挥棒成为义务教育的无形导向。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高度重视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等。诸如美术、音乐等课程仅仅作为素质教育的形式而存在。相对于语、数、外课程而言,课时较少、重视程度不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美术教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通病。课时少,教师很难带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和观察作品对象的真实的样态。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和教师仅仅满足课堂上的填鸭式灌输。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说教。现有教育体制让美术教育几乎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美术课堂中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更不能通过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去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其三,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教育投入的不足紧密关联。美术教育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系统工程。受财力和编制等问题的制约,师资缺、财力投入更缺成为不少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真实写照。据相关统计,我国不少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在一些城镇地区,美术课程的开课率仅仅为73%,而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开课率更是不足70%[1]。即便是在开课的很多地区,受编制和财力的影响,很多的美术课程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如很多地方是由语文教师)兼任。而多数兼任教师自身都不能对美术课程及相关的教育规律有很清楚的了解,这就必然使得兼任教师采取依葫芦画瓢的方法应付课堂教学。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一定会脱离日常生活而呈现出涂鸦式的说教模式。

二、让美术教育回归日常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脱轨,使得美术教育成为无关情操陶冶和品质塑造的空洞的说教,美术对人的审美功能和塑造功能也就无法体现。美术课程成为应付素质教育检查的鸡肋课程,这使得教育资源被极大浪费同时,也使得学生丧失了审美能力提高及美好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现今社会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分离的现状,重新塑造美术课堂的积极功能,已经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改变美术与生活二分的异化状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改革开放过程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美术)形式和艺术(美术)作品盲目跟风和无甄别接纳的错误行为。总体而言,西方现代艺术(美术)是建立在理性建构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性是西方社会摆脱黑暗的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理性对抗神性的最初时期的确也产生了诸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批具有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美术)作品。但是理性的抽象性无可挽回地将艺术(美术)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分离开来。在理性的作用下,很多艺术(美术)作品成为无关生活的思维建构,艺术(美术)也通常成为少数精英们把玩的对象。这种脱离生活的贫困艺术(美术)无法让人感受到艺术(美术)的美感,更不能陶冶人的情操,已经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批判的对象。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自觉审视外来艺术(美术)形式和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在学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过于媚外而否定艺术(美术)与生俱来的现实性和对人的品质的塑造性,让艺术(美术)教育重回日常生活之中。其次,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现阶段美术教育之所以出现师资短缺,美术课程流于形式、美术教育成为脱离生活的空洞说教,正是源于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不合理性。应试教育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美术、音乐等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应试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时间。

美术教育最终成为语、数、外等应试课程学习的陪衬品和牺牲品。学生不肯多花时间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更不会把学生带离课堂到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美、体验人和物。应试教育的制度和模式不改变,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想分离的现状就不会根本改变。因此,需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将美术、音乐等课程都纳入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高度重视美术教育和美术学习,并通过富有日常生活气息的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和塑造个人的品质。最后,政府要加大对美术教育的投入。除了上面所提及的教育体制的改变外,政府加强对美术教育的投入是改变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重要保障。经费的不足、编制的紧张让学校美术教育师资紧缺,更谈不上有多余的费用让学生外出生活体验及写生。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增加美术教师的编制数量,另一方面要增加学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经费投入,为开展日常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使得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课程。

作者:汤泽凡 单位:泰州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顺利开展,转变教育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加强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佳 单位:保定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论文

1提供生活中实践机会,养成正确的礼仪行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自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对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

2.1在一日生活中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礼仪教育的契机。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入园接待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窗口。在园门口,让礼仪小宝贝端庄精神的站在幼儿园门口,微笑迎接每一位幼儿、老师和家长。不仅使幼儿自己感受到了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体验,同时给其他幼儿和家长带来了愉悦,营造了和谐的人文氛围。进餐前可在教师的带领下,朗诵通俗易懂的“进餐三字谣”通过礼仪谣来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剩饭,爱惜粮食。

2.2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更容易接受。如通过在游戏“我排在你后面”中,扮演小松鼠、大灰狼、大象等角色,幼儿很快就学会自愿、友爱、谦让的礼仪;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团结、友好的礼仪,养成健康的品质。

2.3在家园合作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的许多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微博、家长月刊等方式向家长们宣传礼仪教育,使家长们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肯定,使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家庭中。建议并支持家长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礼让三先等行为规范。这样不仅家长们能收到积极影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使幼儿养成的礼仪认知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3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幼儿园应创设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促进幼儿的礼仪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3.1熏陶当地的文化习俗

幼儿园可组织幼儿游览香山的烈士陵园,向他们讲述烈士英雄们的壮志豪情,极大的激发幼儿的自豪感,使他们在正义的熏陶下成长。老师们可向幼儿讲述张家港的发展历史,老一代前辈们心酸历程,让幼儿们更加珍惜生活。通过将本土文化与礼仪教育相结合,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底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有效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2利用节日活动的契机

教师可宣传抗日战争胜利周年、建国周年纪念、神州飞船成功发射,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时师生为受灾小朋友祈福,培养幼儿的同情、友好、团结意识;在父亲和母亲节时教师提醒幼儿向爸爸妈妈节日问好,给他们做礼物等,培养他们爱戴父母,养成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

3.3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

幼儿对新知识的吸收需要一段过程,幼儿的礼仪行为是及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需要得到外部强化。因此,这不仅需要老师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还需要持之以恒重复强化。当幼儿跌倒、鞋带散了不会系、玩具丢了、受欺负时,同伴们能挺身而出,老师并予以温柔的赞扬,如轻轻摸摸头等,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往往能影响幼儿的一身。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作为幼儿园老师,理所应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礼仪教育资源,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文明的言行,让他们在礼仪的熏陶下,优雅的过一生。

作者:顾明朝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幼儿园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这种思想理论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更加具体化。陶行知先生在这一理论中曾指出:生活中的做就是对事情而言的,学就是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的,而教则对人产生的一种影响。教是为了更好地做。做是为了发现问题、更好地学,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这样有助于幼儿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更有效地转化为理性认识。将“教、学、做”三者结合,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吸收知识,也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式更有趣、更轻松,他们更容易接受。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优美画面,在环境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环境的影响上。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所有周围的环境与事物都能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环境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画面,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幼儿园的走道上或是幼儿园园内四周的墙上设计一些比较生动、颜色比较亮丽的一些图画,并且图画要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学习与生活,这样更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师幼共同讨论所设计的图画,让幼儿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发展逻辑思维,幼儿在这种画面中,既收获了视觉上的体验享受,又学到了知识。

(二)模拟社会生活,在园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模拟社会生活,使幼儿在园中能够体验生活。比如:一些农村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先天具备的地理条件,在幼儿园内设计一些具有农村田园气息的、充满水果芳香的“果园”。果园中的水果树在春天会开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美丽的花朵,秋天时,会结出累累硕果。幼儿在春天能够感受到百花的芳香,在秋天能够体会到收获果实的喜悦,这样对于幼儿更好地感悟春天和秋天,将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学习的能力。在大自然中学习,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主题教育,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此外,“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幼儿园加强主题教育,使得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比如:冬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环卫工人风雪无阻地打扫马路的卫生,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磨炼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与毅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够不退缩、直接面对。

三、结语

通过关于“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我们了解到“生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优美画面、模拟社会生活和开展主题教育等方式,加强幼儿的生活教育。

作者:殷桃 单位:洪泽县共和小学幼儿园

生活教育论文:小学生校外生活家庭教育论文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与校外生活现状描述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1]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2]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3]。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如表1所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影响的差异显著(χ2=16.169,df=3,p=0.001<0.05)。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看书看报型和他人辅导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54%、26.09%、26.08%,网络电视学习型只占14.29%。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其中父母辅导型的比例最大,比父母期望为发展型的高出了12.7%,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也高出10.48%;看书看报型的比例低了18.56%,网络电视学习型的低了4.62%。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四种校外学习方式是相对平衡的,说明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能力。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可能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父母愿意在他们的校外学习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关。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小结与讨论

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方面:第一,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束缚也会越大。第二,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较大,持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差异性表现在,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方面,父亲的比例要高于母亲,而在民主平等对话方面,母亲的比例又高于父亲。在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方面:第一,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娱乐的时间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期间。第二,总体上,小学生们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影响方面:第一,无论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平日里的娱乐时间都比较少也较为单调,并且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基本上不做家务也是他们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校外学习的四种方式是相对平衡的;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第三,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意味着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与关心的切合度不同,进而导致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有所差异。

作者:郭樑 钟坚龙 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化美术教育论文

一、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影响

中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传授方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中职美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术工作人才,所以符合行业需求是很关键的。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换代速度,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建筑装潢,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制作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这些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比较落后,甚至有些知识是错的,所以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本行业的前沿技术,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增加学生的竞争力。这逼迫学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思路,越来越趋于生活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小时候,师从雕塑家费罗基俄。学习的第一天,费罗基俄就要求他画鸡蛋,正着画,反着画,横着画,竖着画。画着画着,达芬奇就问老师为什么要他整天画鸡蛋,老师说,每一个鸡蛋都有独特的一面,即使是同一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是不一样的,于是达芬奇在老师的教育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大画家。这就说明了美术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书本的束缚,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二、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中职美术生活化在社会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现出了很多显著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中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对社会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时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美术鉴赏与画图。而是要求具有独立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对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增强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所需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组织关于此类的实践活动,即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中职美术教育的开放性是显而易见,因为它的就业是面对社会,这就要求学校和学生都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教育要面向社会,必然要开放。中职美术教育既然是面向社会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因为以后的工作还是要自己完成的,没有人会帮助你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的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培养出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成果市场化。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现有的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美术行业的发展。而现在的学校一般还在沿用以前的老教材,所以教育部门要加大教材的研发力度,使之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重视教学环节的创新环节,还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企业所需的技术。并且将技术提炼和整合进入课堂。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真实的工厂中,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环境,了解未来工作的情况。生活化,也并不是仅仅要求面对市场,还不能脱离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从生活中取材,选取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物,还有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写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世界上许多的发明都取自于大自然,走进自然,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会带给学生很多灵感。关于教学过程情景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如同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师可以去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去上课,设置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去解决,在场景中可以看得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的场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学习环境学认为:课堂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上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技术,了解到高科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对美术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学习的目的是用,所以一个学生的价值,不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多少,而是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仅仅以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无疑会大大扼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价值的创意尽快投入市场,这样学生的创新激情将大为增加。

三、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成立以来,已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进入职业学校,这是因为社会中高等人才的饱和度已经很高了,每年就业率最高除了985院校,就是职业院校。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是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就业体系不够合理。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一年,在改革的浪潮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深入贯彻国家的改革意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而中等职业美术学校在美术方面应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到底,过去的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的。进而使职业学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春霞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

生活教育论文: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论文

一、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意义

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在具有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教育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有重要的意义。(1)语文教育价值的发挥只有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展开语文教学,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关注受教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体验,才能有目的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调动内在学习动机,受教者才有可能在课堂内及生活中主动学习并应用各种语文知识,我国的语文教学也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工具性价值[1];只有以生活世界为依托进行文化传播,才能展现并发挥中华文化的博大及包容性,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激发,才能在精神层面感受到中华文化深远厚重的人文气息,而只有经历了文化对灵魂与精神的长久浸染和熏陶,学生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及品格性情的陶冶,而语文教育也通过这一过程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2)辅助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教育时空,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将使教育更能够触及到学生的深层次情感,使其得到情感的全新体验、心灵的更高感悟,以更博大的教学姿态激发出教学双方的参与热情,调动师生的自主性,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并能够熟练应用语文知识技能,最终达到学生母语语言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进行对自身的多层次多方向探究,学会如何看待和尊重生命、热爱并营造生活,积极寻求精神层面的良善美好,创造个体的存在价值。(3)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情态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能够淡化传统语文教育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展现教学双方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状态,营造更为平等和谐、氛围融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的心态下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探讨,挖掘母语文化中的精粹,分享不同个体在生活中对于语文的不同体会,并在此过程中相互提高,为语文课堂赋予不一样的生命活力,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动态循环,还原语文教学最本真的情态。

二、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原则

1.以人为主体的教育任务

生活世界的主体之一是人,人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并完善自我,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培养[2]。作为主要教育科目的语文必须将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发挥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作用。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教学,无论是浅层次的知识技能传授,亦或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发展,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主体的最终教学目标,以培养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并具有高综合文化素养和自主创造能力的人才为教育任务。

2.语文教育的和谐性

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人是主体,因此强调的和谐性代指人与生活世界中的对象之间的适度平衡,具体而言就是人与他人、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应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关系的搭建,使课内教学融洽而充满活力。以和谐原则为前提的语文教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能够取得最大程度的消减,进而能够做到真实而积极的、不同情感与精神的相互交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认知与感悟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并体味如何实现与他人、自然及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和谐发展。

3.语文教育的体验性

体验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种存在形式,缺乏体验的个体无法具有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升华及智慧的启迪。体验是对生活的融入和思考,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语文教学同时也是学生用以感悟和理解语文文字及语言中深刻意义的重要途径。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学需要坚持以体验性原则引导学生对课内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领悟,挖掘隐藏在文字深处的艺术魅力,与创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拓宽精神视野。自我表达需要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母语语言学科,如果缺乏真实体验,学生将失去创作灵气与热情,因此,坚持体验原则,引导学生体验、品位生活中的细节,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3]。

三、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策略

1.加强语文教学的体验性

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教育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更要重视受教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感悟及实践,积极寻求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并能够实现主动的自我个性构建。因此,语文教育并摒弃传统上机械、单调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心感悟,用情感体验、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受教者、文学知识以相互交融和促进的形式而构成的复杂体系,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只有以自主体验的方式才能适应这一体系,而如若缺乏了体验性的教学过程,文学知识中的精神内涵则很难被学生内化吸收。因此,语文教育应采取情境塑造、诵读加强、课外实践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课程以强化教学中的体验性内容。语文教学的活动课程是教育生活化的最佳体现形式,学校应重视并适当增加活动课程的开设,教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学习、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状况、课内传授经验与个体实际经历相互结合,不断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界限,使其能够与社会相互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语言技能,促使学生提升母语能力,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教育这一途径使学生个性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全。可充分发挥学校及有关教师的优势,深入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创办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开设文学选修课程,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化文学知识讲座,营造活跃的生活化语文学习气氛,引导并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或文学团体,积极开展科学而有计划性的社会调查、书法比赛、校刊编制等实践活动。以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为突破口,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育教学;以实践为手段为学生锻炼自身所学知识技能创造条件,逐渐培养和树立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自信心。

2.淡化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

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来源,因此我国的语文教育不能脱离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而独立存在[4]。要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延展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与文学知识的对比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其思想观念、情感意识的自主激发。因此,教师应转变旧有教学形式,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将课内涉及到的文学内容以更为生动而形象的方式展现到学生面前,淡化生活与课堂间的界限,将抽象的黑白文字与形象的生活美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文学中、生活里及在二者交汇处的精神价值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自由想象,以生活为依托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气息,并以课堂为考据关注并改造现实生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或多或少都与生活有着联系,《兰亭集序》描绘了欢聚宴饮的乐趣,《雨霖铃》(寒蝉凄切)叙述了离别的愁绪与不舍,《荷塘月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好,《边城》则真切展示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特有的风俗面貌。显而易见,语文教学以课文为起点延展向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延展过程中具有了无限的开放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人文性质进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课文内容的生活化加工处理,在教授过程中将书本内容与受教者个人经历、现实生活及心情感触等因素相互联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课本蓝图的指导下重构情境,在情境范围内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做更为深入的感知,进而提出并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探讨,在课堂内容结束之后指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及自身感悟进行总结性报告,总汇、归纳知识要点,加深理解领悟,同时对报告中的谬误进行及时修正,使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和获取,满足受教者的精神生活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关注和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引导。

3.赋予语文教学以活力

语文教学要实现教育价值,培养全面、真实、具有高度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的学生人才,就必须改变旧式刻板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为课堂教学赋予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交流,分享情感经历、思想理念,并依据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映射特点进行适度引导和点拨。适当减少说教性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观念阐述,在交流中实现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推动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使其有机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针对学生的误解及偏差应引导其追根溯源、自我发现并进行纠正,以加深对自我思维及知识内容的领悟。语文教学要具有更多的活力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语文学习中的乐趣,可以组织开展例如即兴口头作文、续写改写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小练习,强化竞争意识,增强受教者的参与兴趣和语文学习热情;在课本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展,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杂志、网络等方式搜集有关《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形象评析的文章,并进行小组探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在学习《荷塘月色》、《雨巷》等具有较强抒情性文章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课文相呼应的画面及音乐,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形象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抽象性课文内容,在视觉与听觉的多重刺激下感受课文传递的情感内涵,活跃课内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处理必须坚持以课内教学内容为主、生活内容为辅的原则,掌握尺度,不能因过于追求创新形式的而忽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坚持教师的指导性地位和作用,整体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均衡需求。作为母语学科,语文同生活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学只有以生活世界为依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迷人多彩,体会生命、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并实现精神的升华。

作者:白金香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生活教育论文: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一、构建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参与

要培养幼儿在参与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需要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较为生活化的装扮,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环境中就会激发起来幼儿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美术作品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关注点,并且将这些关注的元素带到课堂中,幼儿的绘画欲望就被激发了起来。

比如,幼儿都比较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动画片,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来进行动画里面的各种小羊的绘画,幼儿对这部动画片都很熟悉,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就会回忆自己在看的过程中的情景,也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都不需要做过多的强调,利用幼儿的卡通喜好来进行绘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比如教师为了让幼儿绘画一副有关过年的情景的绘画,幼儿对过年都是很熟悉的,幼儿也愿意参与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成果,就可以将整个教室装扮成新年的样子,用各种剪纸、蜡染、年画来对教室和走廊进行装扮,让幼儿出身于一种过年的氛围中。在幼儿快要放寒假的时候安排这部分的绘画,那个时候幼儿想要过年的欲望都比较强烈,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美术绘画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幼儿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注重生活实践,尊重幼儿个性

美术的教学绝对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就能够完成的,生活化的元素需要幼儿进行亲身的体验,这样幼儿才能够感受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时候要经常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和大自然的亲近中来获得绘画的灵感。比如各种各样的石头、树叶、溪流、昆虫……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的创作素材,幼儿也能够很容易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幼儿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作品,幼儿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样,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不需要规定苹果就必须是圆的,草地是绿的,花儿是红的……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对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也总是带着善意,教师要保护孩子的这样一种善意,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想法,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自然就会理解周围的世界,不需要教师过早地强调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样子,要让孩子保持一些童心来进行美术创作。

比如,让幼儿来进行“我的家乡”这个主题的绘画,幼儿在画的时候,不要给幼儿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要规定幼儿必须画什么,幼儿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幼儿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就是值得鼓励的,不需要幼儿画的有多么的完美,只要是幼儿眼中的家乡就足够,像有的幼儿在画的时候,就画了一棵树,教师耐心地询问“为什么就画了一棵树呢?”幼儿回答道“因为我爷爷经常带我到这棵树底下玩!”孩子这样的回答是多么地真挚,多么地令人感动,教师就需要对这个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表扬,这样孩子在以后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来进行绘画,不需要在意那么多既定的规则,这样还是就能够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也使得自己的真实情感得到了宣泄。

总而言之,幼儿在进行绘画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来让幼儿进行绘画,这样孩子的创作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使得幼儿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进行绘画的时候培养了一种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作者:郑少密单位:德化县双鱼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