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财经论文

时间:2022-05-25 04:50:33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财经类院校要大力推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确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财经 财经论文

财经论文

财经论文:中专学校财经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聚集,当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大家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道路。功课较好的学生选择上一所较为不错的高中,而那些功课不理想亦或是家境无法承担学生学习费用的家庭,则选择让学生进入中专,职高或者是技校,让他们能及早学会一门技术,来补贴家用。财经专业一直被社会认可为最热门的几个专业之一。那么,在中专学校中,这种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培训的学校,它的财经专业具有哪些特点呢?本文通过对中专学校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并且结合中专学校的特点,分析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从而对当今社会的中专学校的教育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这个层面来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专学校 财经专业 培养要求

一、中专的概念

中专,是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就目前而言,中专有公办和民办的区分,一般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中专学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学生的选择,在级别上相当于普通高中。但是,它与普通高中又有很明显的区别:普通高中一般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很大程度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在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专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训,主要是为一部分学生能学到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技能,用于从事职业所设立。

二、中专和职高和技校的区别

中专、职高和技校都属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只是管理部门不同,中专、职高统一属于教育部主管,而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分:

(一)办学方式

中专以行业办学为主,职高由当地教育部门主办;技校主要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学为主,包括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办学。

(二)培养目标

如今中专、职高和技校都是在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并且,在身份上,他们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因而,在培养目标方面,他们是相对同一的一个概念。

(三)专业设立

中专,职高和技校对于目前而言,在专业的设立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主要都是包括旅游餐饮业,机械加工,计算机专业类,幼儿教育,电子加工等等。

(四)招工形式

近几年来,中专,职高和技校都放宽了招生的限制,不再设定严格地分数线,而且,其针对的学生层面都是初中的毕业生,基本上在招工方面的形式是一致的。

(五)毕业发证

中专、职高毕业颁发教育部门印制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如果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可以获得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技校毕业颁发劳动部门印制的技校毕业证书和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中专学校财经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

财经专业,作为当今相对热门的专业,应该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对于中专学校培养的财经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财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熟悉常用的财经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记账查账的能力和经济管理的能力,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财会、经济以及管理类的工作,就业应当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财经专业的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在校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掌握的又不够扎实,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要人的标准一步步提高,在这个人才聚集的社会,中专生很容易被学历高的其他学生淘汰掉,财经专业作为热门的专业,填报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社会真正需要量是有限的,必定导致其中的一部分去做其他如销售等等与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就业的不理想也能理解。

四、中专学校需采取的教育措施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能够使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呢?

(一)对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教育,还要注意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如今,财经专业的职业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中,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金融等等经济类的领域,在人力资源、行政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等管理层面的行业也有涉及。加之网络越来越普及,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对于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行业的类别在不断的细化,并且,各行各业均是交叉感染,那么,在未来的几年中,财经专业的涉及面会不断扩大。这个,就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更加的系统化,不仅仅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学校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需求。

(二)不断扩大的职业内容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拓展性教育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财经类的工作内容日趋复杂,财经的职业内容不断得到扩大,财经方面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增加的职业内容也给他们对经济信息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财经工作人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从以往的惯例中去寻求解答,但是,面临的日趋复杂的工作内容,以往的案例已经远远不够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那么,这个就需要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拓展性的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进行拓展性教育,不仅仅使学生具有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他们能够有效掌握对其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使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运用职业能力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三)中专学校财经专业的教学应当面向实训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不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理论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很多学生变成“高分低能儿”,导致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不足,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高分低能儿”,导致社会中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

那么,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样严峻的现实呢?

一句话: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教学应当面向实训化。

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要从加强学校的教育做起。这就需要学校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实践上。那么,学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的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学习,去进行课外的实践。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对他们予以鼓励,来增加他们对于实践的兴趣。在这个过程,需要着重培养的,就是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他们的只追求高分的观念,使提高实践能力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能够有效完成社会给予他们的任务。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通过对中专学校的概念以及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财经专业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培养的要求。这样方案的提出,自我觉得是相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学生的数量太多,对于学历并不是很高的学生,那么,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快的融入社会,而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希望读者阅读本文后,能从中受到启迪,知道如何去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能成为一个强人,快速融入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作者简介:张艺凡(1983-),现工作于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目前主要从事财会教学,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会计学。

财经论文:广西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是立国之本,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方位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作为中国对东盟各国开放合作的前沿和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的枢纽,广西地方财经类高校既面临重要机遇,也存在挑战。笔者认为,广西财经类高校应该抓住重要机遇期,根据自身办学实力与条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构建科学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准确定位,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具有调控、规范和导向作用。一般而言,高校应结合区域实际,立足于本校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状况,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科学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东盟各国的实际情况及广西独特的自然、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在面向东盟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东盟由10个国家组成,不仅各国地理、文化差异大,民族众多,而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对人才需求体现了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广西作为边疆民族聚集(自治)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历史上与东盟各国常有来往,这决定了国际区域合作及地方基层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这些特殊性,确定了广西财经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构建“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基础扎实、口径适中、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除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勇于奋斗的追求外,必须具备在复杂区域环境中工作的综合素质。

二、对照目标,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一般而言,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其中,专业设置是基本,课程体系是核心,教学运行与管理是保障,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路径。

(一)多元化的专业设置

从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人才需求来看,涵盖了外语、经贸、物流、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专业。因东盟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各方面差异较大,因此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多元化、差异化和细分化。对于财经类高校而言,经济、贸易、管理类专业是主干专业,但应该兼顾学校特色和市场需求,互为依托,力求专业的全面化和均衡化发展。首先,外语是开展国际交流的通行证,只有开设语言类专业,才能与东盟进行广泛的合作;其次是加强法律专业,国际合作中难免会出现法律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产生,就要有懂得东盟诸国法律的法律人才;再次,重视文化相关专业,培养熟悉东盟各国历史文化、民俗国情的经贸人才。

(二)组合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需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应该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四平台+四模块”的组合化课程体系。在原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平台和个性发展平台”。公共基础课,除了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课程外,各专业均开设“东盟—自贸区概论”“广西地方史”等地方特色课程;专业课,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

(三)差异化的教学运行与管理

东盟各国国情的多元化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化决定了广西财经类高校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差异化。具体来说,学校需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成绩实行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按照“加强基础、重点突出、兼顾专业特点”原则,实现因材施教。

(四)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化、信息化、合作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财经类高校在保证国内培养质量的同时,应该鼓励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际化、信息化、合作化。在国内加大东盟“情景式教学”培养力度,与合作机构开展探讨教学改革。另外,除按照国家要求派遣的留学生外,广西财经类高校可根据需要,加大外派力度,鼓励更多的在校生到东盟诸国自费学习。加大对东盟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东盟商机和以后就业优势的宣传。

三、保障质量,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合理的评估反馈机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障。因此,广西财经类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估反馈机制,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以此实现“理论、能力、素质”相统一,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除对日常教学环节经常性检查与监管,组织教学督导,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外,必须依托现代教学技术,以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为契机,推动培养对象理论、能力、素质的考核评估改革。如适当增加平时成绩、作业、课堂互动等在最终评定中的比例,以此激发培养对象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部分考试、考查课程,允许实行“开卷”、“调查报告”、“研究综述”、“参加比赛”、“作品设计”等考核方式综合运用。为避免出现人才培养眼高手低局面,需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一般采取“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财经论文: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

摘 要:双语教学是适应高等财经教育教学、培养经济专门人才的创新教学平台。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学工程使毕业生有能力在国内外的财经涉外领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事业,促进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关键词:高等财经教育;双语教学;创新教学平台;财经专门人才

一、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高等财经教育教学、培养财经专门人才的创新教学模式。考虑到外语的非环境因素,双语教学是在财经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行以母语加外语的捷径传授财经专业系统知识,视财经教师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程度地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外语财经术语、参考资料、原文版财经教材,或财经专业内容的讲授等双语教学方式并配有相应教材、教法、训练及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一整套的双语教学创新模式。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基础教育的“外语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教学模式,也不同于传统财经教育的教学模式。它是在财经专门领域的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培养有财经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修养,并能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商务人员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合作发展商务机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的任务不是完成财经专业人才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而是完成财经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包括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的研究与开发。从理论上需要清楚论述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双语教学的定义、目的、应用范畴,特色、条件、原因、发展模式和具体实施的机制与措施等。以达成高等财经教育对实施双语教学的共识。在实践上需要在诸多环节的操作层面上有效实施。在教材环节上需要编写与双语教学配套的财经教材:用双语编写财经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方案,为普及双语教学奠定基础。在教材配套设施方面需要完善与教材配套的双语教学软件;用双语编写教学课件,配套应用性案例等,以解决双语教学的配套设施。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需要积极培养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及辅助人才,研究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利用、提高以及人才的来源渠道等。为解决双语教学人才缺乏提供参考。在教学实践经验方面需要创立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案例,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和范例。

二、对高等财经专业双语教学实践的探讨

中国对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为了培养在国际商务领域“两条腿走路的人才”,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教学优势的特色环境,创立了对外经济合作专业,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80年代初,就通过教学实践对双语教学开始了不间断的探讨。教师深深感到双语教学对财经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从事双语教学实践,提出问题与建议,,身体力行,摸索探讨。1992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院刊上曾发表了《关于“双联制”教学的探讨》一文,其中明确提出“将外语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统一配合起来,通过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促进涉外专业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以全新的‘双联制’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迎合我国涉外领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至今,在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财经专业课程设置中已有1/4课程,即6~8门课程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在所有的专业课中双语教学课程占到30%;近90%的教师被派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过,双语教材与师资体系在不断完善。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探讨“专业教师外语化”的设想》一文,其中提出了双语教学发展的不同层次与标准。随着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和专业研究的深化,更多的教师通过国内外的进修学习、合作与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双语教学的师资条件与教学能力,促进了环境建设和相关的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推行并规范双语教学的稳步发展,逐步提高质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2004年颁发了《关于双语教学的暂行规定》积极推动使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的工作,第一次提出了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与措施,以保证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2006年1月由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功承办了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专业课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在积极推行双语教学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一直较高,但学习积极性未减。他们在学习国际经贸和金融专业课程的同时,自觉努力地掌握和熟练运用外语技能完成各项财经课程学习的要求,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提高合为一体,使学生依照各自的专业兴趣深入接触语言的表达表述能力,学习兴趣更高,主动性更强,学习潜能发挥得更大。学生主动要求教师多提供相应的财经专业外语资料或双语财经教材以至原文教材;自觉要求用英语完成课外作业。在财经专业学生参与的国际项目中,他们能够很好地参与国外课堂的学习与提高。学生虽然不是外语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大多积极参与四、六、八级的专业外语考试,并能够达到成绩优良;学习的成就感更强。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外的财经涉外领域中从事国际经贸事业的学习和工作。

在教育部实施的教育教学评估活动的推动下,双语教学更是普及,全国老牌高等院校,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参与理论与实践探讨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实践证明,财经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并不会像人们所担忧的那样,影响财经专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并用母语与外语,以理解财经专业知识为中心,对任意一种语言理解财经理论的困难都可用更熟悉的语言加以解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双语表达财经内容是一种捷径,可以更好地为财经专业知识的增进、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财经问题研究与国际交流服务。为此,积极探讨双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紧跟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摆脱传统教学中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因素;取而代之,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更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备更新,教学基本技能更新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的更新等。这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济活动人才的需要。在我们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摸索中,有必要扬长避短,进一步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的新型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创新平台可使财经高等教育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财经活动的自然规律是经济规律的本质体现,它总是不断发展,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际。如果因人才语言技能的欠缺阻碍了经济规律的运转,不仅会造成人才投入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效益。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克服“障碍”推动经济规律的运转。实施双语教学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正常运转经济规律的工具和手段。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铺架着本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教学发展的桥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朝国际化全球化并轨的人才培养平台:是现代化高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捷径。

财经论文: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在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高等财经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专业口径不宽,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还不甚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化培养;许多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教师队伍的素质及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还需要制度保证。正如周济部长讲过的:与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比,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足,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分类分层、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要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质量和水平,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在实践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所在区域合理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都应该在“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理念下来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有经济学学科优势的学校应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探索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具有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精通外语,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精深,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大部分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其中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农医等类高校及就业主要面向地方的财经院校),应该把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在人才特色上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可塑性大、创新创业能力强等。

高层次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可以探索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学制。在本科层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在硕士层次着重培养领导型或管理型经济管理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经济理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博士生层次应着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原创性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1)进一步推动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结构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此外还应预留一定量学分供学生自主选读,以形成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为了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规格和教学质量,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设置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一是如何增强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增加一些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管理经济学、优化决策、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思考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训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伦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地理、经济史以及国内外传统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三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处理好宏观(理论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的关系。四是探索研教互动、以研促教的机制,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通过这种机制不断地把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本科生受益。

(3)利用多种手段和机制改造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力构建本科生从事研究型学习的机制,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一些学校近年来推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新生研讨课程、学科导论课程等,其经验值得推广。

(4)加强实践环节。一是要探索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自身特色,如专业实习应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是一般的经济社会调研还是具体业务技能实习训练。二是按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增强专业课程的实务性,积极探索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开发开设应用性、技能性专业课的途径和机制,这类课程原则上都应有“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04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被评为优秀。评估工作结束后,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5-2006年,全校上下继续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校提出要大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同类院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瞄准我校创一流大学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学校明确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下一步的改革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巩固“评建创优”的成果,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

2006年,学校提出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厚实理论修养、扎实专业技能,胸怀天下、励学笃行、勤奋开拓,诚实守信、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并提出,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加快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的转换,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规模扩张问题,它实际上触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改革,触及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按照这一思想,我们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并体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2004的和2006年两次大的改革与调整,现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计划的核心位置,并抓住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环节、综合素质教育、质量控制与监督等基础性环节,构建了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按“基本教育+专业特色”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2006年开始,我们按照各个专业的“基本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在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是构筑知识类与心智类两大类课程结构,设置综合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通识性、基础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突出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口径,交叉知识结构,多规格、多通道培养人才

按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构建多种培养计划供学生选读。如外语+经济、计算机+管理、x+信息、x+管理、x+经济、x+法学、x+贸等。2006年,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经济学一数学和金融学一数学双学位班,通过双学位班的建设,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经济学和金融学人才标准,培养既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掌握高深的数学分析方法,能从事经济、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我校2006年工作重点之一,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建设。

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组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平台。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学校在教务处下设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考核、评估和实验教学开发工作,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实验管理队伍和专业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将学校实验室按学科性质和专业要求分为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特种专业实验室三种类型进行分类建设,满足全校实验教学的需要。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示范性实验基地。学校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建设示范性实习基地是积极探索、总结我校实习基地建设经验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和全面提高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在现有实习基地中选择建设成效显著的基地成为示范性实习基地,加强示范作用,推动整个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在院系已建立了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省统计局都江堰旅游局等32个示范性实习基地,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教学的建设。

提高课外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地位。我校在2006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原来1个学分对应于18个课时的规定调整为1学分对应于16个学时。调整后,本科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课堂教学时数减少了316学时,课堂教学时数下降了14%,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推行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科技节等各类创新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坚持校院两级本科生科研立项制度,每年评选学生刨新实践团队,着力形成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和课内外学习等在内的多维学习环境。

5.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学校紧紧抓住“三个符合度”,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贯穿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人文、科学、诚信、创新”相互统一的财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以基地建设、文化素质学校和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经济、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的素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艺术品味,努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文化通识教育“桴鼓相应”的财经人文氛围。我校作为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三个课堂使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在第一课堂,主要完成财经人才基本规格的培养;在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情趣,张扬个性;在第三课堂(潜在课程),主要通过环境育人和精神濡染。抓住这三个课堂,实现两个转化,即知识转化为素质,素质转化为形态,努力培养学生有优良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实现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功效。在评估工作中,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及成效,并把它们上升到理念层次,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05年,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获得第五届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构筑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对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财经院校必须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引入要求重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以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第一,按照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管、教、学、评环节的同构,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教学行为。第二,形成了多层面、多渠道的教学质量评估和信息搜集系统。第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控信息反馈与处理机制,在全校构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激励教师主动改进教学质量。

刘 灿,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财经论文:财经类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建设精品课程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结合我校经济数学这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创新

国内外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越来越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因此,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将数学的抽象理论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突出经济数学的应用,突出“用数学”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突出经济应用

特色是课程的亮点,经济数学课程的特色就是突出“应用”。从经济数学课程中涉及的数学内容本身来讲,其理论严谨,方法经典,无可挑剔。如何运用这些经典的理论与方法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这些问题是我们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1、广泛调查研究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数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征集数学教师、专业课教师、广大学生对课程改革的建议,汇总所有的调查资料,整理研究,写出了调查报告《财经类各专业课程涉及数学内容、方法调查分析》。

2、突出经济应用

应用是数学的特征之一,在应用中数学获得发展的动力。数学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有力手段,经济发展为数学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数学与经济的结合使两者获得共同的发展。因此,经济数学课程必须贯彻应用性原则。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大纲,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经济数学的应用性,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改革:(1)极限概念用描述性定义;(2)微分中值定理采用几何说明法,并按先柯西中值定理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次序结合应用讲解;(3)空间曲面及其方程作为多元函数的几何意义出现,其内容取舍以满足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的需要为度;(4)突出经济应用;(5)引入数学建模知识,加强经济数学模型的教学。

3、教材建设

通过调研明确了财经类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讲义和教材,教材编写注重介绍数学的基本思想与经济应用,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训练;教材的每一章后面专设一节财经类经济应用内容,教材充分体现了我校财经类专业特色。

4、模型教学探索

根据财经类专业特点,编制了二十类案例分析模型。积极推行数学建模,建立经济数学实验室,试行经济数学模型或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探索把数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经济学中,使学生领会数学模型的构建;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用“模型插件法”开展模型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将经济问题进行数学处理的能力。如商业购销中的优化问题、商品竞争及投资风险估计等就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从建模过程来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抽象过程,要善于抓住实际问题的主要关系,经过合理的简化,找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这里有两个核心问题:

1、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我们认为,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要善于激发、及时抓住、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的创造性思想火花。

2、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实加强数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讲解,利用在教学科研中所积累的对数学科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了实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经济数学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一是把握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二是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能力,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和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前提,就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在教学活动各环节中的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数学教学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积极探索“问题导学法、讨论+研究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革习题课,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开展讨论的重要环节。

课题组制作了全套的经济数学多媒体课件,经济数学课程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使教学过程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师生的互动交流。如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我们为此开展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努力将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一条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之精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的新路。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优良,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

三、建立网上教学资源――经济数学精品课程网站

利用校园网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经济数学精品课程网站。网站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程讲解、练习检测题(包括解答)、经济案例分析、复习题、数学模型等,这些扩充性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时数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和延伸。开辟了网上经济数学园地,设置了问题征解(含理论与应用问题),开展了网上在线辅导答疑与指导,进行师生网上交流研讨。学生利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模块,可了解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课程讲解的模块,可便于进行课程预习和复习;通过习题解答的模块,可检查作业的正确性。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更加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网络教学的问卷调查表明:8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较大收获,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按照精品要求,搞好课程建设

建设精品课程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课题组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经济数学被评为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重点课程和网络课程,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研制了经济数学试题库和全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了经济数学精品课程网站。课程建设的经验在我校教学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2006年“经济数学”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省级精品课程。完成的湖南省教改课题“面向创新教育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获2006年全国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完成的项目“财经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获2006年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们深知,要全面达到“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要求,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只是这个长期努力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

财经论文: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在新时期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财经教育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创新,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质量保障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财经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成为教学的主导行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不太考虑学生能否消化、理解和吸收;学习者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要靠死记硬背,基本上不加思索和理解,以强记应付考核。结果造成了以应试取得高分为目标,形成高分者为成绩优异者。然而,这部分学生步入社会后不一定能适应社会实际的要求,导致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距离较远。笔者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归纳如下:(1)传递知识与信息的单向性。(2)考试内容和方式单一。(3)注重能力培养不够。(4)教学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能力挖掘受到了很多限制,在当今时代改革传统的不合理的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成为必然。

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

2007年教育部1号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这些要求,对于我们财经院校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围绕着高校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培养目标而开展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大学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和亲身体验社会实际或参与社会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使能力得到提高。尤其作为财经院校专业的学生,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学生走出课堂,能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了解社会各种企业的运行规则及发展势态,了解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经济发展模式、组织形式,从中加深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阶段性和长远性的经济发展和运行目标、任务、财经预算、就业和物价等宏观经济指标等重要问题;领会我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要重点抓的“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能、环保和集约用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工作新任务的提出。高校学生学习财经专业不能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还要开展和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现实能提出研究性、探索性的研究课题,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做些努力。

搞好财经教育的实践教学,构建财经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应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高校财经教育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已注意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问题,但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和知识信息的了解需要加强不能减少,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实践教学要具体化、量化、到位,不能应付,这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具体要求,首先配置好理论教学,它包括专业教师的课程授课、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课堂教学各环节;其次,安排好学生参与实践、实习、实验等一系列活动,要纳入教学计划,安排校领导负责,特别要安排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内容或延伸:将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学生的累计学分或学时。财经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具体化和量化,可否控制在教学计划的20%左右。

2、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财经教育的理论教学环节基本上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制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在理论教学中仍然缺乏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挖掘。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挖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亦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早地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也是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早已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实践教学应注重实效。财经教育与社会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在安排实践教学时,要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包括国家银行、保险、财税、会计、审计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共同建设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确保学生实习时间和质量。通过合作关系,让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实习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氛围中,让他们亲近和了解单位或部门的情况,不要让他们回避或因不能了解情况而做出错误的调查结论。全社会要形成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方便,确实取得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实效。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校应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就高等财经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思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高校加大投入要到位,建设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满足学校实践教学的整体需要。如财经院校设有货币银行学专业的院系,应建设模拟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教学示范中心,尤其是证券行情和股票操作系统要与市场同步,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涨跌中锻炼判断能力和承受能力。这样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实际,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与企业联手打造实践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联系企业,建设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如财务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较高的学科,学生必须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和锻炼,才能掌握理论学习的内容,才能了解企业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的,是怎么把握企业经济效益的。

3、实行科学管理,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有一定提高,内部实践教学资源普遍存在着供需矛盾,一方面是条件有限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利用不充分、不科学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挖掘潜力,尽力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同时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建设要求为基本要素,彻底整合学校资源,建立中心实验室,打破专业壁垒,以确保学校实践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取长补短。通过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既可以解决学校的困难,又可以及时获悉和掌握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实际情况。

4、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广泛引进人才,构建创新实验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等财经院校与国外高校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合作越来越深入,很有必要借鉴国外高等财经专业院校的做法,来探索我国财经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推进我国财经教育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目前国内许多财经院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很多院校的教学创新成果凸显成绩。

5、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要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激励机制,采取政策倾斜政策,选拔和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在保证理论教学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规律,积累实践教学的经验,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要注重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财经论文: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专业规范建设的若干问题

摘要:制订本科专业规范是专业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处理好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分层、分类指导。制订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坚持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规范,应当着重抓好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三个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关键词:专业规范;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对经济学类专业规范进行扎实系统的研究,科学制订经济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有利于经济学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可以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建设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促进经济学类专业建设的发展。

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是专业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处理好专业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一、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建设原则

21世纪高等教育发生的重大变化,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必须顺应时展和改革潮流不断深化。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用国际化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搭建既符合国际化规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国际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现有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强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海外学习空间,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的中国人。

(2)信息化战略

实施信息化战略,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坚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管理,切实加强管理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全面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具有各校特色的网络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教育效率和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

(3)一体化战略

实施一体化战略,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走出象牙塔,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己任,拓展素质,学以致用;坚持经济、社会、教育一体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企业、社会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2.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

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一部分高等财经院校由原中央有关部委所属,设置的专业大都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在各自领域均有良好基础,有些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和学科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行重大调整,绝大部分中央有关部委所属的高等财经院校转变为由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在这样的形势下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1)专业建设与发展必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按照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对接水平。

(2)专业建设与发展必须为行业发展建设服务

坚持进一步依托行业优势,积极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中为行业服务设置的相关专业,有意识地引导并促进这些专业与学校其他新兴专业适度结合,发展创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保持或增加与行业领域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所具备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着力提升这些专业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在强调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使行业的历史性积淀为这些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奠定基础,力争成为高等财经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3.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一般认为,学科是一个按照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而专业则是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依托相关学科,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专业处于学科体系和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可能涉及不止一门而是若干门学科。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作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从这样的特点出发,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1)坚持专业建设必须以强有力的学科基础作为支撑

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概括出专业的基本理论,依据学科基础明确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将学科建设所形成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尽快渗透到教学当中,将其及时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新为教学内容,固化为特色教材。

(2)专业建设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不断变化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生明确的就业导向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设计并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为学生搭建宽厚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

(3)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交叉性和复合性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逐步拓宽专业面向,设计出更多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积极进行复合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加强能力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的“专业链”,造就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4)按照学科基础、根据职业需求来建设专业

不仅要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而且要考虑专业的特色和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内功与外功、内在素质与外显能力、就业率与就业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专业改造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建设内容

我们认为,专业规范主要是指专业教育课程的规范,要加强专业规范建设,应当着重抓好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1.专业基本知识规范

(1)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

经济学本科专业基本知识规范可以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一种指导思想,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指导经济学类本科基本理论的课程设置和各种专业教学活动。两种知识体系,就是遵循改革开放的要求,在经济学专业基本理论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同时,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让学生开阔

视野,懂得并能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进一步说,“一种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指导思想应当同时渗透到两种知识的教学之中,对两种经济学知识都起统帅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两个或者三个相互割裂的板块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善于吸收这些知识中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一般机制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经验的有用成分。

尽管对于如何表述“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怎样看待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学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但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8门核心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必修课程、以“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为总体框架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教育部决策提供参考。”

(2)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基本知识的规范要具体体现到课程体系的规范和建设,而课程体系是一个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内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奠定各专业学生所应有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政治、业务、自然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写作能力等)的功能,因此,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真正使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学好专业教育课程,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学科大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对于各专业的学生具有普遍的基础准备和人文修养意义。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主干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基础是由上述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所共同铺垫的,或者反过来说,它要求上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往单一的、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需要为逻辑的过于窄、深、专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实际需要,企图要求4年学习的知识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辈子“够用”,已经变得既无意义又无可能。因此,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扬弃、有创新,整体优化经济学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根据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扩大各专业之间通用的基础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打好扎实宽厚的基础,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适应性和竞争力。其次,贯彻“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机会,逐步推行、完善“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三,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为学生柔性设置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开设各类各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扩大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反映学科之间联系和渗透的综合课程,以整体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则按模块设置,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不断进行变换组合。第五,推行多种知识技能证书制度,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应用领域,提升知识融通能力、迁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整体推进复合型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按照上述思路形成的经济学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构成。其中,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又分别由若干门理论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课程、管理学以及法学课程组成,专业主干课则由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各专业显著特色的若干门课程组成。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完全相同的,区别仅在于专业主干课程不同,这就为学生两年后在学科大类中重新选择专业。即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2.专业基本方法论训练规范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抽象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要求对经济关系的本质进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做出评价,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各门学科近年来在研究方法上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是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反映了经济学的这种新要求。因此,按照“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为总体框架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要求,这三种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类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方法论。

(1)抽象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在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具体运用。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一个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该过程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撇开次要因素,从中找出最基本、最一般、最主要的因素,综合其内在的必然联系,阐述经济范畴,揭示经济规律;另一个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也就是依据前一过程的结果,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开始,遵循由简单上升到复杂的思维过程,建立逻辑联系,把在本质上被认识了的具体再现出来,从本质到现象在整体上揭示出经济运动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分析方法体现了客观经济事物本身的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学习和掌握抽象分析法,有利于培养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基于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如科学主义、证伪主义与证实主义等;基于方法论角度的研究方法,如演绎法与归纳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基于经济理论层次的具体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认为,要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首先必须揭示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回答客观事实是怎样的,而这正是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达到的。因此,学习和掌握实证分析方法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必须对客观经济现象的好与坏,以及应该是什么做出判断,因而不可能完全摆脱规范分析。所以,在经济学的

研究中应该把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3)计量统计方法

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是对经济计量方法和经济统计方法的总称。经济计量方法以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以回归模型和时序模型为基本框架,验证经济理论的定量描述,揭示经济数据的内在联系,开展经济规律的实证研究,预测经济运动的发展趋势。经济统计方法实际上是对统计认识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统计认识从观测开始,由观测获得描述事实的数据,然后通过归纳发现客体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最后演绎出预见和解释。如果预见和解释被证实,统计规律性也就被确证。统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统计推断法和统计模型法等,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也是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分析手段。

3.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规范

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当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等三方面的要求。

(1)国际化专业基本技能

国际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与思维,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趋势。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专业为例,毕业生除了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方针政策,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①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具有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②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较强的商务谈判能力,掌握必要的国际交往礼仪知识;

③在实际应用层面上熟悉进出易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了解进出易磋商和合同履行的基本过程,真正能够独立从事具体涉外经济工作。

(2)信息化专业基本技能

信息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企业商务管理、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进行各类经济分析。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和统计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①要求获得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能熟练地使用一种高级语言或数据库语言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②熟知贸易信息化基本运作过程,具备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实务的技能,能够独立使用和维护网上采购系统,熟悉各项网上银行业务,熟知企业网站的建站过程,能够熟练进行各类网络广告业务的管理工作。

③掌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技能,具备市场调查技能、质量控制技能和证券分析技能,能够熟练运用SPSS、马克威等国内外统计软件系统搜集和处理各类数据。

(3)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

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解决问题为己任,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我校统计学专业为例,在加大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训练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专门的类别选修课,加大统计学在各领域具体应用的教学力度,训练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各类统计技能。从我校实践的结果看,虽然统计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考上公务员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03年以来每年考上各级公务员的比例都在20%左右,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职业转换也十分容易。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统计工作,而且在会计、金融、投资分析、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众多行业也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且有发展后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财经论文:结合经济科学成果 改革财经数学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提出,利用经济科学成果,改革财经数学教学方法,加强数学教学吸收经济科学的新成果,促进数学基础学科和财经应用学科的融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财经数学;经济科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经济领域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了数学工具,经济管理领域从学科基础到应用实践都变得焕然一新,显示了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近年来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数学方法的大量涌现,以及在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中,数学定量方法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提法,已经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大学的财经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大学的财经数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财经金融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竞争机制加强。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财经数学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人们对财经数学认识的日益提高,对高层次财经数学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财经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财经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所培养的数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大力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财经数学教育应该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革和发展财经数学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现代最新经济科学成果,培养国际化、创新财经数学人才。

二、数学与财经科学的联系

数学与财经科学紧密关联,数学的许多理论与方法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

20世纪经济学研究的教学化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财政和金融领域,5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是金融定量分析的开端,在这之前的金融学通常以定性研究为主,很少有精致的定量分析。G,Debreu以数学对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做出的贡献而获经济诺贝尔奖,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数学与经济的结合方面,线性规划的建立,是由生产的调度组织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普遍用于经济活动分析的各个方面,在数学学科上形成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性规划。70年代以后,由于衍生经济的发展,F.Black和M.S.Scholes应用随机分析的理论,得到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它是数学在金融方面应用的一个突破。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莫顿和修斯,以奖励他们在研究衍生证券价值方法方面的贡献,即建立了可用于定量分析的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一修斯公式。这充分说明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数理分析,在解决财经领域问题中的显著作用和重大意义。目前在全世界的证券市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和交易者要用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修斯公式对各种衍生证券估价。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修斯公式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使用最频繁的数学工具,它构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学科一金融数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新型衍生证券设计的新学科一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例如,如果有人在1926年1月投资1美元美国的国库券,到1994年这1美元将变成12美元。如果把这1美元投资股市,例如购买S&P500指数,到1994年这1美元将变成811美元。如果利用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一修斯公式,对这两种证券逐月作最优的组合,到1994年这1美元将变成12亿多美元。该理论对未来的风险,提供了系统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态度的估价方法,并且还为如何化解风险提供了完整的思路,使得这一理论还被广泛地应用于一切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例如项目投资、保险合同估价、企业管理等。上述事例表明,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数学分析方法,有助于进行正确的金融决策,并带来惊人的经济效益。

数学也对一批学科带来极大的推动。例如,用数学模型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用数学手段进行社会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用数学理论进行风险分析和指导金融投资。在经济与金融的理论研究上,数学的地位更加特殊。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当中,数学家或有数学研究经历的经济学家占了一半以上。应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数量经济学,涵盖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博弈(对策)论等。注重研究经济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通过定量研究去发现和证实经济联系与经济规律。在应用研究方面,注重研究经济要素的运动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影响,运用各种经济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分析与预测,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决策提供定量与模型支持。其他如保险业务,证券经营等方面,都广泛地应用着数学。此外,还形成了一门新的有关经济的数学学科一精算。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至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奖都授予了与数理经济学有关的工作。

三、数学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应用举例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市场风险已经和信用风险一起,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怎样客观和科学地进行风险管理是金融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诞生了《巴塞尔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促使一些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基础上提出了度量金融市场风险的VaR风险估价模型。

VaR(Value-at-Risk简记为VaR)中文译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某种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基于统计分析基础上的金融风险量化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体性评估,可以测量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工具构成的复杂资产组合和不同业务部门的总体市场风险。

VaR利用数学公式计算金融风险价值,利用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等数学方法,量化市场风险的积累程度。例如,银行家信托公司1994年的每日99%VaR值平均为3500万美元,这表明该银行可以以99%的概率做出保证,1994年每一特定时间点上的投资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的平均损失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通过这一VaR值与该银行1994年6.15亿美元的年利润和47

亿美元的资本额相对照,则该银行的风险状况即可一目了然。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养老金基金采用VaR方法作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手段。

压力测试法也是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紧急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目的是评估风险管理模型或内控流程的有效性,制定改进措施,防止出现重大损失事件。例如可以用来考虑政治(如政权更迭)、地理(如地震)和经济环境等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冲击。压力测试法是对VaR方法的重要补充,两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充分捕获正常市场条件下的收益机会,还能适用于市场混乱的时期,反映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损失大小。

总之,在当代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和国防等诸多领域,数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结合经济科学成果进行财经数学的教学改革

目前的财经数学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实用技能的要求明显,呼吁加强师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教材和教法难如人意。传统授课模式受到挑战,学生要求教学方式、内容多样化,要求改革教学手段和知识结构的呼声较高。

未来的财经数学人员要求职业判断能力强,善于运筹帷幄,不拘泥于财经数学思维。这要求我们的财经数学人员知识面广,财经数学教育改革需要新理念,通过与其他专业、学科及院校的协作、联合、优势互补、双赢的方式,打开财经数学教学的新局面。要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经济科学成果前沿性相结合,在介绍数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当今最新的财政金融科学成果等做引导性的介绍,形成了一个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融合新的财政金融科学成果等。

数学教学应该吸收经济科学的许多新技术内容,例如金融专业,既包括金融、投资、保险精算等内容,也包括数学统计的内容,数学与这些学科是难以分开的。这样必须要求教师要开拓新领域、更新知识结构,也要求数学课程体系和结构在综合化方面进行重组,其结果必然出现许多新的体系结合面和内容生长点,从而大大促进数学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改革和建设。

开展数学教学改革,要吸收不同专业的相关教师参与。例如包括应用数学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和信息学院等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开展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要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同学科的课程,不是简单拼凑的切块,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地集于一体,要求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集于一课,为改造和更新数学专业提出了挑战和机遇。要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浓厚氛围,通过繁荣学术活动来推动学科交叉。采取大讨论、学术茶会以及系列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碰撞,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举办“数学、经济、金融系列论坛”、“前沿科技大师论坛”、“多学科博士论坛”和“中央财经大学大讲堂”等系列讲座,为学科交叉融合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这些系列论坛和讲座将推动数学和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同时,作为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开设的基础课,数学课程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变部分学生对数学基础课程不感兴趣的现象,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打破原理性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局面,要改变“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动态演示课件,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能够有一个直观接触。此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合作排练,对多个教学内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以此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安排上,选择典型的实验,到专门的微机实验室内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五、结束语

紧密结合财经科学成果,改革财经数学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选择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专业(如金融、保险精算、计算机等),制定系统的、结构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数学学科在综合化的基础上,获得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基础更宽厚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通晓数、理、财经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更大潜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此必须确定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它既不是原有数学、经济专业的移植,也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拼凑和删减,而是要求突出其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合成和综合连接,以达到整体上和深层次上的真正渗透。

数学教学吸收经济学科的新科学成果内容,促进数学基础学科和财经应用学科的融合,培养既有深厚数学学科功底,又善于做实际财经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方面较之于传统单科数学专业更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使数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财经知识,具有财经的特色,为数学学科体系增添新的活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数学人才。

(资助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基金)

财经论文: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摘要:实验教学在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财经类院校要大力推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确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在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实验环节,可以弥补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我国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目标单一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按照学校或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把学校定位成某一特定类型,如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把这种总体定位机械地落实到实验教学中,对所有课程、所有学生都制定一样的要求,违背了教育的层次性、差异性要求的原则。

2.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不能有机结合

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许多实验课程都是逐步加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去的。许多实验课程无论是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上,都无法与该专业理论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

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目的,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加深环节,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这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

4.缺乏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大多数财经类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独立性,与其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称。有的学校虽然成立了独立的实验教学中心,但由于经济管理学科涉及的专业面广,中心不能为每个专业都配备实验教师,所以不能从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出发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导致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不能同步,实验教学的开展大多还是依附于理论课程。

二、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1.确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教学的这一总体目标,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层次性。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层面,应注重操作性技能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对于本科教育层面,应操作性和综合性实验并重,以培养应用能力强、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对于研究生教育层面,应重点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应从学科专业角度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顺序,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项目之间的连贯性,努力构建包括基本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科学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就是依据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特别是针对该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着力构建一套涵盖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创新创业实践五个层面,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4.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实验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地位同等重要。因此,必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应根据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通过建立实验教学激励机制,鼓励各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消除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弊端,改变按理论课的需要设置实验项目的方式,强化实验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5.建设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从根本上讲,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就必须充分尊重实验教师的劳动,调动他们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在课题立项、评优等方面向实验教学倾斜;提高实验课报酬,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程,其课时费标准应高于普通课时标准;在条件成熟时,设立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实行竞聘上岗,选用优秀教师担任专职实验课教师。

财经论文:导学论视野下的财经类专业实训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专业实训课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实训教学活动却存在单身性及狭窄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10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在“导学合一”的思路指导下提出了“三训一体”的实训模式,该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技能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突出“教以导为主,学以生为本”,即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师生互动,导学合一;为学而导,以导促学。

关键词:实训课教学模式;三训一体;主训 助训;自训

作者简介:陈建亚,江苏省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一、专业实训课教学中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专业实训课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技能水平及未来竞争力。但长期以来,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两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单向性的实训教学活动。实训教学活动总是表现为实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技能大部分是教师技能的“复制”,事实上,学生群体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技能方面有更高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延伸性,而这部分“先知型”学生缺乏机会。

2.狭窄性的实训教学空间。传统上认为实训只有在特定的实训时间和特定的实训场地才能进行,而没有时间、空间的延伸性,离开了实训工厂(操作室)专业实训就无法进行,事实并非如此,除少数技能实训外,不少技能学习可利用课后、业余、校外、家庭等时间或空间进行。

二、“三训一体”教学模式的诠释

“三训”是指“主训”、“助训”、“自训”,“一体”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三训一体”是指以学生掌握专业实训技能为目标,以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形式,打破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界限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这是一种重视教师的“导法”和学生“学法”的结合,关注整体化教学方法手段。“三训一体”既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主训教学、学习能力差异学生之间助训教学、学生自主能动训练教学;也可以说是三种不同的课堂形式:主训课、助训课、自训课。

(一)教师主训教学及主训课

一般说来,为数较多的专业实训技能不宜让学生在无教师指导示范下进行的,为此,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指导示范及实训组织与管理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形式,笔者称之为“教师主训教学”相应的课堂形式称之为“主训课”。这种形式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初期阶段尤其重要,这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也并不矛盾,因为尤其对于一项技能学习的开始阶段,规范的操作流程,得法的操作要领是日后学生“技能素养”好坏的关键,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往往要花更多的精力才能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教师主训教学”的操作要领:

(二)学生之间助训教学及助训课

教师主训课任务主要是明确实训目标,规范操作流程,传授操作要领,很显然仅仅依靠教师主训课是不可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实训技能及技巧,也不可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助训教学及助训课则是有效的、必要的补充。助训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主训课过程中的助训教学,二是专门的助训课(比如每天中午的30分钟“天天练”,或每天下午的技能训练课)。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这同样也表现在技能实训学习中,在经过了教师主训课学习后,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几个学生对于本实训项目技能掌握得较好,作为实训课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让这部分学生作“辅助实训教师”,在助训课中发挥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本实训技能较好的学生在担任“辅助实训教师”的工作中,其技能因反复示范将会得到提高;二是对于其它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三是有利于将主训教师从重复性的练习指导中解放出来。

“助训教学”的操作要领:

(三)学生自主能动训练教学及自训课

主训课和助训课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专业技能的相应操作规程及技巧,但很难使学生在短期内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学生自主能动训练及自训课是必不可少的。“自训”的最大难点在于“失控性”,因为学生在训练方式、训练时间、训练时限等方面都处于“能动”状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与主训课与助训课课时量相比而言,自训却是实训教学中持续时间最长的,这就要求主训教师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促进学生自主、自愿、自动、自觉地实践训练。为此,做好三个明确:明确实训任务(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的实训量),明确实训标准(实训效果检验的合格率或达标率),明确激励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或提前完成或超优标准完成可得到相应的激励)。同时主训教师还要合理规划自训的时间与场地,时间可以是学生在校时间也可是学生在家学习时间,场地可以学校专用场地也可是校外实训场地。根据以往经验,主训教师一定要在实训任务、实训时限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

“自主训练教学”的操作要领:

三、“三训一体”教学模式在会计传票算中的实践运用

传票算是仿照财经实践中发票算的运算所设计出来的一种计算、比赛方法。其基本运算方法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累加传票20页中某一行,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或比赛试卷上。一个好的财经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反复练习,努力掌握传票算基本功:“捻传票”基本功、“翻页”基本功、“找页”基本功、书写基本功。显然这些基本功的掌握需要一个反复、较长的实训过程,为此,笔者运用了“三训一体”教学模式作了探索尝试,收到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一)主训课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知识。出示传票、介绍传票算的含义、特点及要求。

2.实训操作示范。主训教师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示范分两个类别进行:

(1)实训操作示范。一次性完整操作示范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本实训完整操作流程,主训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动作到位、步骤清晰、一气呵成、万无一失。

(2)分解动作操作示范。将完整操作示范分解为个具体步骤示范,传票算主训课教学中,实训操作可分解为“理”、“夹”、“捻”、“翻”、“算”、“写”六个分步骤和一个“找页码”的专项。在每个步骤示范时都要作详细的解说,并保持动作与解说的同步。

3.学生初步训练。在主训教师作了一次性完整操作示范和分解分步操作示范后,组织学生作初步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养成规范的操作动作,主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也是主训课的主要内容,时间应该较为充分,要让学生作必要而充分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

4.教师总结讲评。主训教师对于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点评,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表扬或给其他同学作示范,以资鼓励;对于个别严重的问题可请“犯错误”的学生作错误示范,以便更好地纠正。

5.学生再次训练。这次训练是在教师总结讲评后,主训教师主要关注讲评中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讲评中提到的错误是否已得到纠正。

6.规划助训课及自训课。根据学生在主训课的实训情况,主训教师选择优秀学生作助训教师,并进行分组及分工,由助训教师在助训课时进行训练。同时提出自训课的具体要求。

(二)助训课的教学组织

1.说明助训侧重点。由于担任助训教师的毕竟是学生,所以主训教师也不可完全放手不管,主训教师应该向各助训教师说明本项实训存在的问题以及助训时的侧重点。

2.传授助训技巧。助训绝不是主训课教学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主训课的延伸与提高,因此,主训教师要传授相应的助训技巧,比如手劲小的女生主要在“捻”的动作上力度不够,练习几次后要让其休息;手指粗的学生在“翻”的动作上准确性不够,练习时要突出“轻”等等。

3.明确助训检验标准。采取限时或定量的方式明确助训检验的标准,这有利于助训教师的目标管理,也是对受训学生的一种要求。

(三)自训课的教学管理

以“学生自主能动训练”为特征的自训课也应纳入教学管理范畴,这是由实训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自训课是主训课和助训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如果管理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作好自训课的准备。主训教师或助训教师根据学习安排,选择好校内的某个时间段(比如中午或下午)、某个地点(比如教室或专门实训室),并告知受训练的学生;同时将实训所需要的实训材料(传票本、算盘、笔)准备齐全。

2.有效地监督。在校内的自训课应有专门的学生(比如实训课课代表)负责监督,要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测试,并有成绩记录。在校外或家庭的自训课应与实训单位或家长沟通,将本次实训项目及目标告知,取得支持,组成多维监督网络。

3.自训检测。学生自己在自训课中可根据主训课及助课所确定的实训效果检验标准进行自测,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交主训教师,以便于主训教师确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安排。

“三位一体”的专业实训课教学模式有讲授,有实训示范,有实训要求,有实训点评,并有进一步助训和自训,保证每一步都有严密组织,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训练,使得每名学生都能通过实训提高自己的能力。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技能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突出“教以导为主,学以生为本”,即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师生互动,导学合一;为学而导,以导促学。

财经论文:财经类大学生家长是否支持创业问题调查探究

一名在校期间就曾偿试创业的电会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后,打算自主创业,却因为家庭的反对而不得不放弃了对自主创业的追求。父母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强烈反对,已经成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大障碍。分析家庭反对自主创业的原因,主要是对子女创业不放心,担心创业失败,怕多年积攒的辛苦钱打了水漂。有些家长则是因为观念问题而不赞成子女创业,认为这是不误正业,好高骛远,不如踏踏实实地找一个工作,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或者是有些家长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孩子创业,创业资金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大因素。

调查的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对象为财经类应往届大专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935份,收回问卷812份。被调查的财经类大学生家长的家庭所在地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有221人,位于一般地区城市的有405人。收回的问卷中,现在正在从事创业或从商的家长有89人,曾有过创业或从商经历的家长有124人。家长学历层次中硕士及以上的有32人,拥有专科及本科学历层次的有218人,拥有初中、高中学历层次的有411人。

重点调查内容

项目1:对子女创业的态度

数据:对子女创业态度:支持45%、不支持也不反对28%、不支持27%。

解读:经济发达地区的被调查对象,支持子女创业的比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城市中的被调查对象支持子女创业的比率明显高于农村区。这说明经济的发达程度对家长的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对子女创业能够给予较大的支持。对子女创业的支持程度与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也有一定的关系,能够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层次的家长比较支持大学生创业,而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对学生创业不支持或无所谓态度的较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学生创业的支持程度并不太高。这说明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长的就业观念,而具有高学历层次的家长因鼓励子女继续深造或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反而支持子女创业的比率并不高。家长是否有过创业经历也对子女创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过创业经历的家长对子女创业明显持支持的态度。

项目2:促使做出支持子女创业决策的最直接原因

数据:支持子女做出创业和决策的原因:就业压力大23%、受他人带动24%、能够给子女提供帮助16%、获得更大的利益12%、为了实现子女的自身价值24%、有强烈的创业兴趣和欲望12%。

解读:在促使家长做出支持子女创业决策的最直接原因选择因为就业压力大的有89人,占受调查总数的23%。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在加上社会环境,比如金融危机的到来,导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情况下选择创业也就变成一种情理之中的事情。选择受他人带动的人数为48人,占13%。选择能够给子女提供帮助的57人,占16%。选择为了获得更大利益的43人,占总数的12%。选择为了实现子女的自身价值和有强烈的创业兴趣和欲望选项的人数分别为86人和42人,分占24%和12%。这两个选项是调查中家长支持子女创业原因中比重教大的。通过分析,这两部分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认为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同时他们也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高峰,给孩子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实现子女的自我价值是证明孩子的最好途径。而现代高校大学生创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在兼顾经济赢利和社会责任因素的同时实现自学生的自身,换句话说就是 并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创业的魅力所在。

项目3:不支持子女创业的理由

解读:在不支持子女创业最大障碍的调查中,资金不足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因素,另外没有合适的创业渠道与投资项目、应先就业再创业比例也较高,其他困扰因素依次排序为:各种不预期的风险太大、可行性不高和没有经营管理经验。29%的家长认为资金是创业最大的瓶颈,这反映出很大比例的家长和学生急于得到创业启动资金。另外有18%的家长认为创业的路是很艰辛的,需要掌握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去干,才能成功,所以他们愿意子女先就业,积累了足够的能力和水平以后再考虑是否创业。没有合适的创业渠道与投资项目、各种不预期的风险太大、可行性不高、没有经营管理经验这四方面原因也成为家长不支持子女创业的重要原因,分别占18%、15%、14%、6%。这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有理想和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市场开拓缺乏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创业并非是解决就业的临时途径,而是一种盈利方式,存在不预期的风险很大,甚至会产生“倾家荡产”的危险。创业不能仅凭一个创意或一个点子,而是要兼顾管理营销成本等各个方面,如果没有合适的创业渠道与投资项目,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作者单位:河北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论文: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摘要]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单纯的就业率指标已无法全面地反映就业的整体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套科学可行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对于高校在其教育改革以及体制优化方面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本文仅针对大学生群体中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在目前尚没有相关专业细分领域研究的前提下,以就业质量研究综述为理论依据,尝试性地探索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财经类 大学生 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

大学生就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已成为社会以及高校关注的焦点。单纯用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难以解释愈显复杂的就业问题。由此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运而生,在以就业率为基础下,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能力,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将选取财经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就业质量理论为基础,尝试性地构建出其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涵义

欲搞清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就必须先对就业质量有一个规范性的了解。目前,对于就业质量比较统一的定义为: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刘素华,2005)。而早先的工作满意度也在理论上与之区别开来了,李斌认为,二者存在包含的逻辑关系,即就业质量是基于工作满意度上的更广阔的概念。同时,Lucie Davoine在其博士论文(La Qualité de l’emploi:Une Perspective Européenne,2007)中,也将工作满意度与工资归于就业质量之下。由此可见,就业质量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是主观与客观范畴相结合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财经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其就业质量,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曾向昌将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专业和所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且符合其就业意愿。其仅仅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仅仅强调了学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是比较科学的,既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又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主体思想方面,许多学者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史淑桃主张“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并认识、处理好资源配置和就业质量的相互关系,把人的幸福与发展作为就业质量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简化与客观性,确保评价的操作性和信度。”李斌则将构建方针分为6大原则,分别为: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为: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在主观与客观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真正反映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实质状况,确保体系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除以上理论研究之外,也有从实践出发探讨有关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类研究,李颖、刘善仕与温赛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SPSS11.0社科统计软件,了解大学生对就业质量最重视的因素,总结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韦勇则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关系,进而得出各项因素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涂晓明为考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测试三个假设,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普通线性回归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并对样本做了描述统计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比。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站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跨越性角度上来说,其创新价值体现在:(1)测评指标的多元化,不再以单一的就业率为衡量就业状况的唯一指标,这使得对于就业状况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实际;(2)测评方法的科学化,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数据结果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使得研究更具信度。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仍然有可以向前跨一步的空间,即以毕业生的专业领域作为分类标准,研究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就业状况的评价体系的调整问题,针对不同领域的学生能够采取不同的而更精准的衡量手段,从而达到因人施测的目标。

三、指标设计

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指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真实状况,还关系到是否对于高校、政府等机构正确制订改革体制与方针思想具有参考性价值。由此,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目前,在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研究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数据指标。曾向昌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建设的评价体系,提出就业质量率概念,即符合就业质量定义、满足就业质量条件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应就业人数)的百分比。并同时设置了7个环节:人才需求目标与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环节、教育、教学管理及实施环节、教学质量环节、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率环节、在系统中就业质量率环节的输入是教学质量环节、就业指导环节以及教学质量监测反馈环节;其次,李金林、应伟清与吴巨慧分别从就业单位及岗位层次与毕业生的自身发展途径上看,考虑“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就业率、重要岗位就业率、上研率与出国深造率”;从毕业生就业心态上看,考虑毕业生“岗位与兴趣相适率,岗位自我满意率,岗位与能力相适率以及平均薪金水平与待遇”。以数据指标为核心的优势在于能够直观的通过数字准确地了解当前的总体概况,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笼统。此外在不能排除相互数据指标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仅仅以数字说明问题很难确保指标的独立性,因而无法满足某一特定人群具有特殊性质的测量。

2.定性指标。所谓定性指标是指被评估对象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了某种程度,属于何种性质。应用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定性指标与数据指标一样也被广泛使用。Lucie Davoine & CHRISTINE ERHEL在其论文《Monitoring employment quality in Europe》中将指标分为:体面工资与工资不平等、技能与培训、工作条件以及性别和家庭因素。F.Thomas Juster& Greg Duncan将就业指标除去工资以外分为三类:边际收益(包括健康医疗保障、养老金、带薪休假、病假与残疾保障等)、工作环境和消费收益(包括可支配空余时间和社会关系等)。而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目前国内领域内比较主流的指标设计为:工作的性质,指是否为自由、自愿的选择就业、聘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工作环境、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以及李斌提出的分别以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为大类设计指标: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与工作报酬;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福利和社会保障。定性指标的好处在于,弥补了数据指标的不足,使各个指标之间能够相互独立,因此能够较全面细致地评价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体系构建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因此,欲研究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就必须先从其专业特点着手,笔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后得出如下结论:

1.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应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弱,需要职业培训来弥补。而往往培训的作用不仅仅在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规范性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积累经验的科学性方法,其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有指导性的作用。此外,由于财经类大学生大多数从事的工作性质对于操作性有一定的要求,工作经验也因此对于财经类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得到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近几年来,财经类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直接导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人数庞大。虽然就业市场对于此专业的需求也较大,但是仍然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因此,财经类毕业生专业学不以致用,在工作中学习的现象较普遍。

3.财经类大学生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物理环境会好一些,危险系数等较低。故一般指的工作环境主要指的是软环境。

鉴于以上的特点,笔者将针对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三大类,并且按重要性优先级顺序排列(见图1):

第一类:薪酬福利以及个人发展

1.薪酬福利。薪酬的概念可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是为完成的工作而形成的思维形式。工作者从工作中得到的技术多样性、工作特性、自主权和反馈的程度高低,决定了内在薪酬的高低。外在薪酬由货币薪酬和非货币薪酬构成,货币薪酬即是获得的货币收入, 而非货币薪酬指的是福利(王轶丽,2006)。显然,薪酬福利是人们生活必须的一部分,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最主要的指标。

2.个人发展。它包括晋升的机会、企业的性质(类型、规模、所在地区等)、职工培训、工作性质以及能力和兴趣与岗位的相适性等。相对于其他劳动者,财经类大学生作为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知识劳动群体,有着较强的事业使命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当其基本生活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很可能会去更多地谋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尊重。因此,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谋求发展是当代财经类大学生得到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第二类:工作稳定性以及专业对口

3.工作稳定性。工作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质量的好坏,因此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工作的稳定性是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进而对于财经类大学生而言,工作的稳定程度也关系到是否能够进一步完善职业发展,以达到晋升的目标。

4.专业对口。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具有经济理性的思维模式历来都是高校教学的宗旨。而财经类大学生在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在养成从面到点,在从点到面的理性思考方法。如何在成本与收益中寻找平衡点,在既定的条件下又如何谋求更多的边际利益,这些经济学的概念同样可以运用于就业过程中。故作为财经类大学生站在就业理性的角度来说,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在专业上不断更新理论认识,从而更能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第三类:劳动关系以及工作环境

5.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在此处主要包括;是否依法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资双方是否平等;劳动者是否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劳动者是否能参与和自己有关问题的决策,其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工会组织能否发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有无各种歧视等。其涵盖了,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等。劳动关系的好坏不仅仅体现了法律以及道德的尺度,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关于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中劳动关系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6.工作环境。这里指的工作环境分为软环境以及硬环境,软环境包括:企业的声望、人际关系、社会认同以及企业文化和自身原则的契合度。硬环境又包括工作的物理条件和工作的安全条件。财经类大学生作为管理技术层面为主的群体,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软环境,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是迈向社会的以及角色转换的第一步,因此能否做好这一步对于整个就业状况来说至关重要。

五、总结

在如今“人本主义”、“人性化”为主题的时代中,就业质量作为人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们在不同维度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就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是否能够稳步发展。而从微观角度上来说,其关系到企业是否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员工的就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其次,对于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为职责的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以及其办学能力的标准之一。最后,对于就业者本身来说,工作过程中的状况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在人生规划和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力量,因其特殊的地位更应该予以特殊的看待。

鉴于此,笔者以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作为研究范畴,从就业质量的内涵、体系构建以及指标设计三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构建了关于就业质量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此外,关于各个测评指标之间的权重比仍是一个待探索的问题,这也将会是笔者继续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财经论文: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财经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实践教学上,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四年不断线”。同时,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马丁•特罗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据来自教育部的资料显示,我国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

据另一资料显示,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财经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急需。但长期以来,在我国财经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精英化教育理念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财经人才培养途径一元化,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基于“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满足社会对财经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财经院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体而言,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其着力点应当置于解决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普遍缺乏的症结方面,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四年不断线”;同时,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一、财经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

(一)专业导修与认识实习

近年来,财经院校对一年级学生大都开设了专业导修课,即把以往的对新生进行的专业介绍拓展为专业导修课程。这一做法,可以使新生全面认知本学科专业或者方向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质量要求,使学生及早进入专业门槛。组织二年级学生到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基本认知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专业导修课程比较容易落实,认识实习需要各院系出面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组织、计划地进行,以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

(二)社会调查

财经院校大都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研,提高调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说,社会调查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但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指导力度。从现实的状况来看,有些高校缺乏相应措施,理论课或专业课教师未参与其中,致使社会调查流于形式。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社会调查环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首先,由理论课或专业课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拟定社会调查指南;其次,学生在调查指南的框架内拟定调查题目,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好调查日志,撰写调查报告;最后,由教师评阅调查日志和调查报告,评定成绩。这样,可以达到社会调查的教学目的。

(三)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从二、三年级开始陆续开设实验课程,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业务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验证实验和应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型训练,拓展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自十九世纪实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以来,实验教学一直是理工科院校十分重视的教学形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最初的验证型实验逐步发展到综合型、应用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相比之下,财经院校因大多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某些理工科院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本科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财经院校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已不能完全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于是,各财经院校适时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其中最大的举措就是建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人文等不同学科或专业,分别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仿真模拟工作环境,进行实验教学。对财经院校来说,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应当关注以下问题:

1.实验教学环境建设问题。实验教学大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需要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一个“近乎真实的工作环境”。比如,税务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包括:税收征管流程模拟实验、税务检查模拟实验、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模拟实验、税收筹划模拟实验等。在税务专业实验室,除了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以外,还需要配备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软件和税务稽查软件。但由于CTAIS软件过于庞大,对硬件资源要求较高,又不断升级和完善,不能完全照搬,当然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对此,需要与当地税务机关协商,对CTAIS的部分子系统及其功能模块进行模拟,以满足税收征管实验的需要。同时,还需要配备与实验教学相关的其他模拟资料。比如,为满足税务检查模拟实验的需要,应当配备企业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模拟资料,包括电子文件和纸制文件;为满足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模拟实验的需要,应当配备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账簿资料、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报告、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报告、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等模拟资料。这些模拟资料,要保证其具有高度仿真性。

2.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实验教学对实验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否则,将无法胜任实验教学工作。从税务专业的实验项目看,税务检查模拟实验、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模拟实验,以及税收筹划模拟实验,对指导教师的政策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指导教师不胜任指导工作,势必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甚至将学生引入误区。因此,必须选拔和造就一批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从现任理论课或实务课的教师中选拔,或者从实际业务部门中选拔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到实际业务部门进行业务锻炼,经考核胜任实验指导工作的,再担任实验教学的专职指导教师或兼职指导教师。

3.实验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问题。财经院校的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在特定场合中进行的模拟式、应用式、探究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实践中的真实环境,促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沙盘推演,模拟企业决策过程;金融专业可以通过网上证券交易模拟系统,模拟现实经济中的证券交易活动;会计专业可以通过财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纳税申报等实际业务。模拟式教学的优点是信息容量大、教学效果好。在模拟式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载体,不断更新信息资源,增加信息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实践环境进行全真模拟,可以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式教学的缺点在于仿真模拟系统的建设、维护及更新需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真模拟信息的取得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建立仿真模拟系统;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保证模拟信息的仿真性。

进行应用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引进业务部门使用的各类软件信息系统,让学生熟悉这些软件的操作规范,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近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以利于日后参加实际工作时,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其缺点在于各种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性和时效性不足。比如,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侧重于税务部门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许多政策性、实践性较强的业务操作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软件上,导致了系统软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性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将一些重要的业务性操作补充进来,保证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另外,由于各类信息系统软件经常处于更新、升级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设计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业务流程框架,并注意保持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动态联系,以保证应用式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一步深化的产物。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首先由教师设计出教学选题和操作程序,然后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验证经典理论或者典型结论。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验证型实验教学,尽管学生也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是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探究式教学则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发现问题,自主确定选题,查阅文献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落实方案和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指导、解答和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式教学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财经院校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在四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

但是,近几年,有些财经院校对毕业实习有淡化的倾向,毕业实习基本处于无序或者失控状态,甚至出现以实验教学取代毕业实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以下方面:一是对毕业实习认识不足,认为实验教学可以替代毕业实习。于是,过分热衷于实验教学的投入,而忽视毕业实习的投入。实际上,实验教学与毕业实习是两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仿真实验与真实体验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是不能替代和偏废的。二是受实习场地限制,校外实习较为困难。有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业务或商业秘密的考虑,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更不愿投入精力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三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前,毕业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由校方出经费,核定实习工作量;各院系负责联系实习场地,配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带队深入基层,指导学生实习;学生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而目前有些院校尽管没有取消毕业实习,但基本上处于“放手”状态:由学生自已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可以在居住地就地实习;不要求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取消指导实习的工作量。这种做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教师可能无法掌握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尽管有实习单位给学生出具的实习鉴定,但未必具有真实性。在实习报告的撰写上,也可能出现从网上摘录或抄袭的想象。这样的毕业实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实习能否有效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毕业实习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实施。财经院校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毕业实习,不能以实验替代实习。第一,学校要加大毕业实习的经费投入,健全毕业实习管理制度。对实习场地、实习时间、教师工作量、指导与考核、实习经费的使用等要有明确、严格的规定;第二,各院系对毕业实习要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各院系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共建实习基地。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做好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报告,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做法,实施双轨制教学。面对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和就业压力较大的现状,政府可以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和协助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并在财政或者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扶持。鼓励社会各类单位与高等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接纳高校学生实习。

(五)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终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实践过程。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检验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有些财经院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有人主张取消毕业论文(设计)。我们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应当加强。在财经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理论研究,可以对所学过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或者其他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二,通过应用研究,可以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运用所学过的理论或者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从论文写作或设计的过程来看,首先,根据所处的学科(专业)领域,结合自身情况,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其次,围绕选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拟定写作大纲或设计思路;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或专业知识,以及所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通过阐释、分析、论证、总结、提炼等一系列过程,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科研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论文抄袭的现象,使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但这毕竟不是主流。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组织管理不善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本身所固有的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经院校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其研究成果几乎没有被政府或企业的决策部门所采纳,因而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我们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不同于学者的科学研究,我们应当注重的是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因此,财经院校应当重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精心组织,严格把关。

上述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进行,累计学分(学时)应当保持在总学分(学时)的15%左右。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一)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本科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原有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实务课程偏少、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根据各学科、专业或方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建立一套既符合市场需求又适度超前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以税务专业为例,新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设立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公共基础课的设计上,应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训练,以及人文修养的提升。在学科基础课的设计上,应注重经济学、财政学、法学、管理学、会计学、社会学的教学,尤其是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为后期的专业教学奠定基础。设立专业课和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专业课的设计上,应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性。首先,在税务专业开设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外国税制等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及能力要求,开设税务检查、税收信息化、企业税务会计、涉税鉴证与涉税服务、税收筹划等课程。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应结合所开设的实务课程,设置课程内实验和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除了采取应用式、探究式教学以外,还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理论教学之中。

1.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财经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的明显区别在于:课程所阐述的理论问题及经典性结论,不是来源于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或者数学推导,而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如果单纯地就理论而讲理论,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剖析典型案例来引发并阐明理论,也可以先讲授理论再穿插分析典型案例来佐证理论,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对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经济管理的一般规律。

案例式教学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通过编写经典案例对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经验进行高精度的提炼,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或者经验教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信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缺点在于典型案例所包含的实践信息可能是有限的。现实中的案例要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高精度的提炼,而教师在案例的编写、选择或者提炼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影响经济决策的细节问题,使经典案例变得不够“经典”,甚至模糊或片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经典案例的选用是至关重要的。

2.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以信息的双向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研讨为主,学生不再单纯地处于信息的被动式接受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教学可以应用于理论教学,也可以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应用于单项实验,也可以应用于综合实验,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3.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以信息的多向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思想以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采取开放教室、混合编班、教师合作协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较大空间和较多资源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寻求知识。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打开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墙壁”(开放空间);(2)打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墙壁”(合作教学);(3)打开时间与时间之间的“墙壁”(弹性化的时间表);(4)打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壁”(综合学习)。该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或提供帮助的辅助地位。

开放式教学可以突破某一专业课程的限制,不仅涉及本专业领域,还涉及到其他专业领域。比如,税务专业在进行涉税服务与涉税鉴证的教学中,会涉及到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法学、税收等多个专业领域。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财经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基础制度、实践教学科研制度和实践教学师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

财经论文:财经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财经英语阅读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学生获取大量财经知识和信息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实际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财经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指出运用该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财经英语阅读案例分析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获取所需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各高校财经类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财经英语阅读》课程。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是财经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在财经英语阅读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提升英语水平。

二、任务型教学法分析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其教学途径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采用任务型教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每一项任务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各任务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生以“任务”为中心,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尽力调动各种知识和语言的资源,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极大地提教学效果。

三、财经英语阅读教材分析

我院在财经类专业中开设了《财经英语阅读》课程,教材采用了由朱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经英语阅读》。该教材根据财经专业的特点,组织设计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涉及财经专业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当今社会的热点财经类话题。该教材的内容含量大,要在有限的64个学时内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就不能按照以往的精讲精练的方式,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及阅读速度,才能达到该教材的目的及该课程开设的目的。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型教学活动模式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调控、帮助为辅的互动式教学。其模式设计和结构应遵循着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应注意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财经英语阅读》教材第八单元“税收”一课为例:

(一)读前任务活动(Pre-reading task)

激活背景知识,合理导入任务。教师根据课文提供的图片以及“Starter”部分的语言材料导入并激活关于税收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已有的税收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教师在出示税收图片时请学生猜图片的含义,并请学生讨论“Starter”部分的语言材料,阐明其含义。问题的提出从身边学生常见的现象着手:“ Do you know who pays the soldiers? Who builds the schools, hospitals ?”,“ Where does this money come from?”,让学生进行思考,自由讨论。

(二)阅读中任务活动(While-reading task)

1.呈现任务链,指导方法

任务的呈现是任务型教学所特有的环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新的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始终置于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处在一种主动、积极的完成任务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阅读中活动任务首先采用的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呈现的任务是:

(1)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2)What does each part talk? Please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t.

该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阅读中的任务设计应紧扣中心思想,关注主要信息,不苛求对字句的理解;阅读后的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2.限时阅读,理解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容完成文章的阅读,一是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中教师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任务(a chain of task)和活动,任务的设计形式应多样化,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捕抓关键信息。采用的形式有:

(1)找出文章标题及段落关键词句。这一形式能帮助学生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根据课文判断正误。根据课文判断正误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3)根据课文填图(表)。图(表)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4)根据文章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最终形成性的输出。

(三)读后任务活动(Post-reading task)

1.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读后任务活动主要包括讨论、评价和操练,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阅读课文后要求完成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难度,本单元的读后任务为“What does the government do with tax revenue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ginal tax rate and the averge tax rate?”。

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进程中,以“任务”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以及专业知识等资源,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氛围,而且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促使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2.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经过学生的自行思考与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了结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由个人或小组推荐代表通过报告、复述、表演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务完成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讲解,肯定学生成绩并指出不足,最后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下一步的实际运用及提高。

(四)操练运用,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识以后,形成知识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经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本单元后面的两篇文章的阅读及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与提高,从而真正达到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在财经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既保证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与所给予的任务,又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财经论文: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 要: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财经类院校本身的优势都要求其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的特色取决于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特点和实施方案所具备的条件是我们制定和落实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关键词:财经院校 外语 创新人才 培养方案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对本学科和专业领域有所造诣,而且对其他相关领域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高等学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仅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科范围和教学内涵。本文探讨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特点及实施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应具备的条件。通过合理定位,突出个性,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依托财经院校自身的学科性质、师资条件,可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为深入研究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浙江财经学院2006级英语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为蓝本进行分析研究。

一、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本专业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商务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单一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从培养目标看,它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翻译、商务活动、教学、管理工作。这四种工作涉及到翻译、经贸、教育和管理专业方向。但是,在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只有经贸英语和翻译。所以,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差距,没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换言之,从学校知名度、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看,近几年在财经类院校开办的外语专业都无法同办学历史悠久的专业外语院校相媲美。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创业能力,也为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未来的发展,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有必要办出特色。特色不仅仅是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的生存战略,更是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战略。

3. 从人才培养方案看,教学结构由平台+模块组成。其中平台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模块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和关联学科支持课两部分,分限定性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共15学分。限定性选修模块具体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模块、实用英语模块、法学模块、经济学模块和管理学模块组成。学生必须在每一个模块中选取2个以上(含2个)学分。限定性选修模块涉及四个学科:英语、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每个学科有3―7门课程,共26门课程。学科教学模块暴露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覆盖学科过于宽泛,不能体现出特定的专业方向特色,系统性不强。对学生而言,这一课程设置和相关规定意味着他们在限定性选修模块中所选课程跨越四个学科,为了取得学分,无论是否感兴趣这些课程,他们都必须在其中选修7―8门课,即在英语、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个模块中各选修1―2门课程。由于受到学分、时间限制和学科教学模块涉及学科过于分散的影响,学生很难达到对经、管、法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平台+模块的教学结构没能充分发挥效应。而且,这一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相关规定也没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1.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财经类院校的定位为标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需明确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丰富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外语优势突出,专业基础扎实,经贸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3.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方案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穿培养方案始终。通过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教育,统筹计划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军训、社会调查、竞赛、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 特色就是优势。财经类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依托财经院校自身的学科性质、师资条件和设施基础,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根据财经院校本身的特点,灵活设置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的专业方向,立足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外语与其他专业互相渗透的途径,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度。可设置辅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经、管、法专业方面的课程,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表明复合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裨益,利于他们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教育教学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灵活设计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现学科交叉,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学生的选择可促进专业调整与优化。设置合理、实施有效、符合时展需要的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3. 自我教育思想是人类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我教育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大学教育应当提倡自主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安排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内容、进程,时间和过程,学生可获得一定的自主教育学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至关重要。

4. 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部分,两者相互作用,构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涵盖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活动,开发学生个性的创新性活动和体现财经类院校专业优势的特色性活动。它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教育形式。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外语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活动,共同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四、实施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必备条件

1.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高校教学管理者所持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高等院校才能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强化服务意识。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重阻碍人才的培养。确立新的人才观就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有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没有制度建设,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落实。为确保财经类院校外语本科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学校要以制度促落实,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管理规定》、《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自主教育学分认定办法规定》、《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规定》、《学有专长学生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创新型复合人才教学管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3. 培养一支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崭新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个性品质和灵活的教学艺术。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队伍还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有的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切实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蒋红珊)。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它表现为以“学生为本”,以达到师生互动、互信、交融的境界和目标。师生合作不仅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师生情感互动过程中。其本质是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目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中能够及时为学生学习、课程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与帮助,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5. 创新教育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摒弃束缚学生发展规章,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权,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条件。教学模式是指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营造环境的方法体系。它是教者对施教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安排,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计划与教学系统设计(张安富)。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下的传统(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分级英语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王莉梅)。教学模式受制于学习目的、内容。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思路,将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财经论文:财经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高等数学是财经类学校的基础课程, 在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教材选取,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引入数学建模等,论述如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高等数学 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不仅是理工科院校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财经类院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是财经类院校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可以学到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和结论,为其他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等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高等数学可以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品格和思辩能力;能启迪智慧,开发创造力。因而数学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经类学校人才的培养,以至对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全国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然而财经类院校的不少学生对数学没有什么兴趣,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怎样实现财经类数学教学的目的,改变数学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呢?

一、教材的选取以及教学目标

本校是新建本科财经类学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底子比较薄,因此选取一本适当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推广高等数学的应用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选取的教材应该以满足本科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需要为目的。在教学水平、科学水平、思想水平上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认知规律,便于学习和教学。我们选用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本科课程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屈思敏、阳妮主编),在学校部分院系展开试点工作。该教材在章节内容的编排和例题的选择上,注意体现了高等数学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引进了数学试验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介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通过演示和试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初接触到高等数学的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往往不知道高等数学是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所以在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应该通过大量的例子,告诉学生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高等数学的作用等。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谈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些人马上就想到那是中小学教师的事。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高等数学有畏难情绪乃至厌学心理的今天,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十分重要。

1. 引入趣味数学,及时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幽默,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讲到一元函数导数和连续的关系的时候,不可导在几何上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尖的”。因此我们可以讲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数学家的征婚启示。一个数学家在一家报纸上登了这么一个广告:本人有加西莫多的脸蛋,拿破仑的身材,脸上除有限个点不可导之外,其余均连续,智慧趋于无穷……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数学家不是很帅,比较矮。这些都是学生能马上反应过来的。但是后面“脸上除有限个点不可导”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说过不可导在几何上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尖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数学家脸上有几个青春痘。学生听到这里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自己身上,所以就会把不可导这个特点记得非常清楚,甚至终身难忘。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 与实际生活和学科专业相结合,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讲到多元函数的应用时,对于极值部分的条件极值时,我们可以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可以引入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开了一家豆腐店,可以生产豆腐和豆干两种产品,日产量分别是x、y单位。成本函数是C(x,y)=8x2-xy+12y2,而作为一个家庭式作坊,每天必须限额生产,否则卖不出去会造成亏损。根据调查,作坊所在地对于豆腐以及豆干的消费量x+y=42,那么应该生产多少豆腐、多少豆干才可以达到最小成本呢?这个问题就是条件极值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将条件极值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过去10个月豆腐价格和销量的10组数据,那么我们应该将价格定为多少,才能达到最大利润呢?这个问题即可以将一元线性回归引入,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更多地思考高等数学的应用方面的问题。讲完前面这个条件极值的求解,我们可以引入以下问题:(1)日产量不可能每天都维持在42,应该是≤42,这个问题如何解决?(2)如果我们解出的答案是非整数则如何处理?这样就可以引出线性规划问题,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思考高等数学在实际中应该怎样运用。

除了在多元函数极值可联系实际问题外,其余的各章节都可联系实际问题,这样,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实际问题与枯燥的理论知识向结合,高等数学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例如,面对经济类的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于最大利润和最小成本问题,教师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知识的讲解。

3. 按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作调整。

财经类院校的高等数学要求掌握的是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推导,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 (1)简单介绍中学已学过的内容。如集合,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运算法则,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只作简单介绍,不作重点讲解。(2)删除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定义定理,采用简单语言描述,如极限的定义等。(3)适当减少积分问题的讲授和训练。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积分方法就够了,对于复杂的积分可查积分表,并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4)弱化理论证明,强化理论应用,例如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等。(5)由于二重积分中要用到极坐标系有关知识,所以需要补充极坐标系相关内容。

4. 教学语言应该生动活泼。

纯数学理论和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的,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说,多进行比喻类比,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上课的时候走神、打瞌睡等,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和练习法

为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初期,应以讲授法为主,对一些重要的难于理解的概念,如极限、微分、积分等适宜用讲授法。讲授法不等于教师自己一个人讲,而应尽可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适当的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提高对数学课的兴趣。讲授练习法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自学总结法

对于简单的基本概念,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等内容可以采用自学总结法。对于自学总结法而言,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此法可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注意:难度要适中,要给学生留足自学与消化时间。

3. 试教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试教法就是对于指定的内容,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写出教案,鼓励1-2名学生上台讲解,然后由学生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析、总结。使用试教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采用试教法要注意:在学生准备阶段,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试教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并将知识进行梳理;并要对学生的试教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试教的积极性。另外试教法使用次数应该恰当,选取内容的难度也应该恰当。

四、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下载名校名师的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料,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给学生看,并将合法取得的资料作为学习资料转发给学生,方便学生在课后时间学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适当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感觉,加深理解,提高兴趣,而且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例如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极限、函数的多项式逼近,可以加深学生对极限、无穷级数概念的理解,用较好的动画效果配上音效之后,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但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全部或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教学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多媒体演示速度较快,学生思维跟不上,而且如果课件制作普通,不突出重点,没有较好的动画效果等,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时就容易开小差,容易忽略重点。因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只能把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五、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增加实际课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在经济中应用相当广泛,经济管理问题很多都可以转换为数学问题。所以除了上课,适当选取一些课题作为思考题或者课外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作用,而且可以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所学数学知识。

例如,疾病传染问题:在某人群中传染疾病是通过其中已经感染的人来进行的。设该人群的总人数为N,在t=0时刻被感染的人数是x0,在任意时刻t已被感染的人数为x(t),单位时间内已经被感染的一个人能够感染人数与未感染的人数成正比,则求在时刻t应该安排多少病床才够实际所需(实际问题附数据)?

需要安排多少病床也就是要求出时刻t有多少人被感染疾病。这个问题中若只考虑被传染而不治疗,则建立微分方程dx=kx(N-x)x(0)=x0 即可。但是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治愈率和死亡率的问题,所以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并求出治愈率和死亡率。而如何求出治愈率和死亡率,就要对已知数据做分析,一般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出治愈率和死亡率。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既能用微分方程,又能用线性回归的知识,并将微分方程与线性回归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跨章节结合使用。

经济管理中很多问题用到的都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用到多个知识点,甚至跨学科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高等数学这个学科的实用性。

六、及时进行辅导答疑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容量大、程度深,部分学生难以当堂消化课堂所学。因此,除了讲述知识点之外,还应该安排适当的习题课,在习题课上解决平时遗留的问题,并讲评易错的习题等。在课下要大力倡导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帮助,所以应该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将一个教学班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组。

现代网络发达,所以除了面对面的答疑外,在线方式网上答疑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及时有效地做好辅导答疑工作,才能既有效保证所有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数学的学习,全面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弥补师生交流不足,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总之, 授课教师要把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给以高度的重视,要研究财经类学生及其专业特点, 努力探索、研究它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自身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 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财经论文: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本文从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内容、预期效果三方面阐述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 课程教学改革 必要性 具体内容 预期效果

一、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财经应用文的使用日益广泛和频繁。它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文体而倍受社会的重视,其效能和作用也日益显著。在这种形势下,撰写高质量的经济类应用文章,已成为广大财经管理干部和一切从事经济活动人员的必备技能。为此,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相较于国内本科教学在专业建设及课程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来说,独立学院在教学的诸多方面尚需探讨、研究。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是由本科三批录取的,比起一本二本的学生他们的分数一般要低30分左右,但他们社会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普遍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对于各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能积极报名参加。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培养。如何教学,怎样通过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恰当运用它,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以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中心问题。

二、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财经应用文写作》教材从理论上作适当处理,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将教材的内容划分为基础写作知识部分和专业写作部分,基础写作包括行政公文、通知、计划、总结等,专业写作包括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合同和协议书、财经论文、广告、涉外经济文书等。灵活地根据学生的水平,像旅游管理、人力资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科类学生,写作基础扎实些,可将前一部分适当减少一些课时,更多的训练放在专业领域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而金融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为理科生,写作基础不如文科生,就要保证他们能先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常见公文等的写作,打下坚实底子,再求专业写作的进步,不可脱离实践,一视同仁。其次,我们要将财经应用文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财经专业的很多专业课有较强的实践性,财经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与之相互配合。如求职文书的撰写就可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结合;在讲授证券分析报告时,与相关专业的教师相联系,结合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资料和K线图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加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最后,合理安排学时,改变全部是理论课的安排,将一部分理论课改为实践课,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交叉。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从“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财经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财经专业课,学生经过以往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对于写作本身并不陌生,需要教师从无到有地教授的知识不如其他课程多,所以,教师要迅速转换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角,留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思考、演讲、写作。具体可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提炼和总结。从例文分析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这篇例文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逐条、逐段地分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明晓这一文体的特色,这比满堂灌输、按部就班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总结”、“调查报告”教学,通过例文分析,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两种文体之间的区别,有效地掌握了两种文体的特点。

第二,通过项目教学(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熟悉财经领域某些任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实践出真知,有了实际经验,在写作的时候就有了丰富的材料,更容易写出有内涵的作品。在可行性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这些章节当中尤其适合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第三,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提高参与的兴趣,启发思维,激发独创性。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创设课堂学习情景。例如,在涉外经济文书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在简要介绍涉外经济合同的格式和基本要求后,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模仿合同的甲乙双方进行要约、承诺、再要约、再承诺的谈判,在此基础上签订合同。这样的模拟活动,通过协商、写作、比较,学生就能发现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设模拟财经应用文的写作情境展教学不仅能巩固写作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手段而言是一个突破,信息量成倍增加,原本可能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声、影、图、文的诠释马上变得生动、易懂。但是这些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课后学生的想法、疑问,没有办法及时的和教师沟通,通过建立网络交互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方便学生实时访问课件等课程资料,顺利地获得需要的资源。

4.考核方法的改革

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考核的方式,如平时测验等方法。财经写作不适合一般的经济类专业课的考试形式,那些考试有很多的客观知识点,而财经写作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提高写作功底。写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把其成绩全部放在一张普通的考卷上不能很好地反映能力。所以要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综合每一次练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的方法,如说文,可以是在座位上或登台自述自己的作文,也可以是练习说段新闻或广告之类,这样既能活跃气氛,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种全面素质提高的过程,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多次的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临场应对的信心,提高其文字组织能力,对提高其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工作中针对实际问题现场发挥的能力有很多益处。

三、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独立学院若能够对《财经应用文写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使开设了该课程的独立学院经济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理论和实践兼备,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语言总结能力的优秀人才,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