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时间:2022-11-18 17:33:00

摘要:站在人类历史新起点,面对人类对美好自然生态的迫切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现实要求、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生态环境现实难题,重新思考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中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性、实践性的理论指引,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关于如何认识、把握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其中蕴含着的人化自然观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生态思想。站在人类历史新起点,面对人类对美好自然生态的迫切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现实要求、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生态环境现实难题,重新思考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中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性、实践性的理论指引,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丰富内涵

1.以现实的人为起点: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形态》中马克思将目标聚焦于现实中的人,与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中包含着两种自然。首先,关于自在自然。对于自在自然的准确把握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指出:“自在自然就是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自然,包括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还未被人类所认识和实践所涉足的这部分自然。”《形态》中,马克思肯定自在自然之于人的先在性,“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马克思承认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的客观存在,即自在自然,只不过由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在被人感知、利用、影响、改造的感性活动中逐渐为人的主体性实现而转变为人化了的自然。其次,马克思指出自然对于人的优先地位。一方面,从自然生成人来说,自然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人这一生命体;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物资、能量和信息,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为自然的人化提供了可能、创造了前提。最后,关于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自然界受人类实践活动影响和制约,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而逐渐变成“人化的自然”,马克思也称其为“人类学的自然”。人化自然就是对自在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与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是指人类活动范围内的自然,是人生活着的现实的自然。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即自主性、能动性与自为性于一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人化自然的过程亦是将人的主体性作用于自然并使之客观化的过程。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还是思维的主体,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人的现实活动即人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中显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人的本质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理论核心。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生来讲,“自然界,就它自身而言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产生人的肉体组织,人获得自然属性,人是自然有机的身体,而人通过与自然进行物质与能量变换的生产活动来改造自然,自然有了人的属性,自然是人无机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来讲,人在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形成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了社会属性,也体现了思维属性。人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也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生产与交往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从人最初“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再到人的思维属性的发展显现,人正是在充分显现人的本质力量过程中,在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中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最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来讲,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态异化,产生了具有对立性质的异化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对于自然界的自由程度越高,对于自然的征服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慢慢地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在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基础上不断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与能量,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承受的有限性之间产生对立,成为生态危机与打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源。

3.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在历史中实现统一。马克思将“人化自然”视为一个历史过程,强调要以人为轴心去考察自然界的生成,且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这一中介去看人与自然统一的历史。一方面是关于人的历史。“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是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人类历史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第一批人类开始的。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以人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为起点的,也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另一方面是关于自然的历史。“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由人们的活动出发,自然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作为对象性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也就是生产形成人化自然,自然作为对象性存在对人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自然的历史生成。关于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批判将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割裂的观点,用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来解释这一关系,正是由于实践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二、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重新反思落后的自然观,以及现在备受关注和崇尚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思想。例如“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在现实之中相对应的行为就是对自然过度索取和开发,不顾已被破坏的生态,以追逐利益为目的,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马克思认为,人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人才能将自身延续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辩证统一体,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破坏自然就是在伤害人类自身的身体,过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或是过度强调自然于人的优先地位,都不利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该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属性出发,正如所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在合理范围内积极改造自然。

2.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逻辑旨归,是人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强调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生活或是人的生产实践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因此,人类生活必须以自然存在为前提条件,同时受客观自然的制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在生产力方面得到充分利用,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但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与能源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改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产品的需要。

3.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为推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价值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未来命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根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逻辑旨归,这一理论内核为推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如果不积极直面并处理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或缓解的路径,那么就会把问题传给后代,最终会危害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要积极引领绿色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修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理论内涵转化为实践力量。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与重大理念,是对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把握,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精深的生态思想,也是在牢牢把握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理论内涵这一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中。指出:“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当下,站在人类历史新起点,积极主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我们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满足全人类对美好自然生态的迫切需要、回应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的现实要求、解决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生态与环境现实难题的必经之路。

作者:冯美晓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