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灌溉排水学报杂志北大期刊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水利部

  • 主办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中国水利学会

  • ISSN:1672-3317

  • CN:41-1337/S

灌溉排水学报杂志

灌溉排水学报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1-10

直插式地下滴灌土壤湿润体特征值变化规律及灌溉效果分析

作者:王炳尧; 韦伟; 刘立超; 王增如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银川750001

摘要:【目的】了解2种典型干旱区土壤(砂土、砂黏土)中直插式地下滴灌的灌水效果。【方法】以实测的土壤湿润锋在垂直向上、向下和水平3个方向的运移距离为基础,建立了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直插式地下滴灌滴头流速和灌水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此量化关系结合土壤含水率求得了直插式地下滴灌的微灌技术参数,并评价了直插式地下滴灌在干旱区砂土、砂黏土中的灌水效果。【结果】在2种土质条件下,湿润锋不同方向上的运移距离与滴头流速和灌水时间之间的量化关系式R2>0.95,验证方程R2>0.95,表明模型可行;在砂土中,灌溉水储存系数、灌水均匀系数及土壤湿润比均小于0.6,而在砂黏土中均高于0.8,表明直插式地下滴灌在砂土中灌水效果比砂黏土差。【结论】幂函数可准确描述砂土、砂黏土中直插式地下滴灌湿润峰运移距离、滴头出流速度和灌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垂直向上湿润距离与滴头流速负相关,与灌水时间正相关,水平与向下湿润距离与流速、灌水时间均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流速为1.25L/h灌水效果最好。

11-16

不同滴灌灌溉制度对绿洲棉田土壤水热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李文珍; 齐志明; 桂东伟; 陈小平 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830011;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疆策勒848300; 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新疆策勒848300;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滴灌灌溉制度对绿洲棉田土壤水热分布状况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在策勒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了2种灌水模式:基于计算机模型的预报灌溉与基于土壤墒情的灌溉,每种灌水模式设置2种灌溉梯度:充分灌溉(100%)和非充分灌溉(75%的充分灌溉)。【结果】预报灌溉的土壤含水率和贮水量在花蕾与花铃期显著高于墒情灌溉;不同灌溉制度各剖面的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一致,整个生育期的表层土壤平均温度表现为墒情亏缺最高,预报充分最低。作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预报充分的产量较预报亏缺,墒情充分,墒情亏缺分别提高13.7%、12.1%、47.6%。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预报亏缺最高,且产量与预报充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策勒绿洲地区,预报亏缺灌溉可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17-24

不同水肥作用下西藏青稞生长动力学机制与模拟研究

作者:李玉庆; 蒙强; 张存; 张文贤; 周祖昊 单位:西藏农牧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西藏林芝86000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8

摘要:【目的】构建西藏高原地区多因子作用下的青稞动态生长模型。【方法】于2016─2017年在西藏农牧学院农田水利试验场,监测了不同水分和氮素状态下的青稞动态生长过程,基于方差分析法研究了水分和氮素对青稞动态过程的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4个自由度、描述土壤水分和氮素对春青稞干物质形成以及累积过程函数关系,构建了多因子作用条件下的青稞动态关系模型,分别采用2016年和2017年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验证。【结果】西藏高原地区青稞动态生长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青稞的干物质增量和累积量与土壤水分和氮素投入量表现出非线性响应关系;采用偏相关系数能够有效地反映青稞的产量与干物质指标关系。模拟不同水分和氮素条件下的青稞生长过程与实测结果相比,全生育内Nash-Sutcliffe系数平均值为0.873;5%的显著水平下,不存在系统性偏差。【结论】构建的青稞动态生长关系模型能够描述西藏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对青稞生长动态过程影响机理,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25-30

微润灌水头压力对温室番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李朝阳; 王兴鹏; 张强伟 单位: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阿拉尔843300; 塔里木大学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新疆阿拉尔843300
31-35

有压微灌对超级稻水分利用特征和生长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昀; 张立成; 杨敬林; 肖卫华; 吴友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 长沙410128

摘要:【目的】探究有压微灌对超级稻耗水量及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水稻根系层埋置透水管,采用管道微灌增压方法进行室外盆栽试验。试验统计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压微灌组(WY)和对照处理充分灌溉组(CK)的灌溉水量,并观测2种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水稻全生育期WY组平均每盆灌溉水量17.23kg(2.46×10^6m^3/hm^2),CK组平均每盆灌溉水量21.25kg(3.04×10^6m^3/hm^2),有压微灌相比充分灌溉减少灌溉水量18.92%;有压微灌处理水稻分蘖完成后,WY组平均分蘖数为31.167,CK组为27.083,有压微灌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水稻成熟后有压微灌组水稻植株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为92.46g和9.41g显著高于CK87.22g和8.39g;有压微灌组水稻株高及构成产量因素中的穗长、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等指标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有压微灌不产生土壤水层的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穗的发育生长、稻穗数增加、产量提高。

36-42

夏闲覆盖和种植方式对黄土旱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作者:柳玉凤; 谢英荷; 杨福田; 李廷亮; 李超; 黄涛; 窦露; 纪美娟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土壤肥料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山西太谷030801;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朔州036002

摘要:【目的】充分利用夏闲期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产增收。【方法】通过3a田间试验,研究了夏闲期秸秆残膜二元覆盖+垄膜沟播(JCLG)、夏闲期黑网膜覆盖+露地条播(HWLT)与夏闲期秸秆覆盖+露地条播(JLT)3种栽培措施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JCLG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生物量、降水生产效率,较JLT处理分别提高9.5%~35.1%,13.2%~42.2%,8.8%~35.6%。同时JCLG处理具有良好的休闲期蓄水效率,较JLT处理平均提高29.5%,平水年二者差异显著。HWLT处理也具有良好的水分休闲效率和增产效果,较JLT处理平均提高22.5%和18%。播前2m土壤贮水量和耗水量、产量、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根据播前土壤贮水量来预测当地冬小麦产量。【结论】JCLG处理和HWLT处理2种覆盖种植方式均适宜在黄土旱塬乃至我国旱地麦区推广应用,且以夏闲期秸秆残膜二元覆盖+垄膜沟播(JCLG)方式效果更佳。

43-47

滴灌方式对南疆沙区成龄红枣土壤水分的影响

作者:胡家帅; 王振华; 郑旭荣; 陈文娟; 扁青永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目的】确定南疆沙区红枣适宜的滴灌制度和滴灌方式。【方法】以7a生矮化密植骏枣树为材料,设置枣树根部1个滴头灌水和多点滴灌灌水2种滴灌方式,每种方式设置3个灌水量(900、1050、1200mm),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多点滴灌方式下,不同灌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有显著规律,表现为50cm以上土层同层水平距离20cm土壤含水率小于水平距离40cm,50cm以下土层则相反。110cm土层以下单点滴灌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多点滴灌,110cm以上土层单点滴灌土壤水分显著低于多点滴灌。受灌水量和滴灌方式的影响,同一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水分随时间推移其变化规律并不一致。【结论】单点滴灌与多点滴灌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差异显著,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

48-54

圆形喷灌机系统两井泵汇流装置水力性能研究

作者:张云龙; 严海军; 王建东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北京10008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 北京100048

摘要:【目的】为了满足入机流量需求,圆形喷灌机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多台井泵并联供水,在喷灌机入机处安置井泵汇流装置,以调节流量和稳定水压。【方法】通过设计两井泵汇流装置,开展了汇流装置水力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雷诺数和两进口汇流比(较小流量与较大流量之比值)对装置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汇流装置的总水力损失模拟值与试验值较吻合,相对误差范围为0.5%~3.3%,且随雷诺数和汇流比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当汇流比为0.8左右时,装置的总水力损失最小;两进口对应的局部阻力系数均不随雷诺数产生变化,但随汇流比变化趋势相反,当汇流比为0.2~1.0之间时,较大流量进口的局部阻力系数为1.16~1.31,较小流量进口的局部阻力系数为1.31~4.22。【结论】两井泵汇流装置结构及水力性能可用于圆形喷灌机灌溉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

55-62

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的影响

作者:石丽建; 付玲玲; 刘超; 汤方平; 张文鹏; 陈锋 单位: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扬州225100;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扬州225100; 常州市长江堤防工程管理处; 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研究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的影响。【方法】针对比转数为880的轴流泵叶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数值优化技术,基于儒可夫斯基翼型从3个角度进行冲角对轴流泵水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当设计参数保持不变时,冲角增大,扬程升高,比转数发生变化,最高效率增大,高效区往大流量偏移。为了使翼型处于更高质量区,建议轮缘侧翼型冲角在0~3°之间,且比转数大者取小值。当改变轮毂侧和中间断面翼型冲角时,设计工况下,为了得到较高扬程和较高效率的轴流泵叶轮,可以适当增加中间断面的翼型冲角,同时为了减小叶片扭曲改善非设计工况的水力性能,可以适当减小轮毂侧的翼型冲角。当比转数保持一致时,冲角增大,流量-扬程性能曲线的斜率减小,最高效率值保持相当,高效区范围往大流量偏移且高效区范围变宽。【结论】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保证轴流泵叶轮具有较好的水力性能应同时兼顾轮毂和轮缘侧的翼型冲角。

63-70

微喷灌田间管网的优化研究

作者:田新苗; 郝新梅; 马孝义; 柳烨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10008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出水口的位置不同,田间管网布置方案也不同,从而影响田间管网的投资费用,以往的研究大多忽略了出水口位置对管网投资的影响。【目的】探究在自压供水条件下,出水口位置对田间管网建设费用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出水口位于地块一角、地块一边、地块中间3种情形建立以毛管长度、支管管径为决策变量,以微喷灌田间管网总投资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采用变径设计,选用遗传算法求解。【结果】与传统规范设计方案相比,出水口位于地块一角、一边和中间的模型优化方案,管道投资分别降低了20.0%、9.5%、23.9%。对比规范设计结果,出水口位于地块一边的管网投资最小,比出水口位于地块一角的布置方案投资降低了13.4%,出水口位于地块中间比位于一角时布置方案投资降低了7.2%;对比模型优化结果,出水口位于地块中间比出水口位于地块一角和出水口位于地块一边时田间管网投资分别降低了11.8%、9.9%。【结论】模型优化结果节省投资明显,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出水口位于中间毛管双向布置时投资最省。

71-76

齿型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杨彬; 张赓; 王建东; 龚时宏; 王海涛; 莫彦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 北京10004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北京1001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100081

摘要:【目的】定量探究流道结构参数与灌水器水力性能之间的互馈关系。【方法】研究齿角度(a)、齿底距(b)、齿高度(c)和流道深度(d)4个关键因素,选用L18(37)正交试验设计方案,通过室内测试与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流道结构参数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采用四面体含边界层网格或混合多面体网格的模拟精度最高,采用标准k-ε计算模型,流量偏差率可控制在6.00%的误差范围内,可推荐作为齿型流道结构灌水器数值模拟时的参考设置模式;按显著性水平α=0.1检验,流道深度和齿高度对流态指数存在显著影响;此外,研究构建了流态指数与齿型灌水器关键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X=4.67×10^-4a-0.0054b-0.0161c+0.0417d+0.4422,流量系数的回归方程为:K=0.2111a+2.8224b+1.7965c+8.2478d-11.5849。【结论】齿型流道结构滴头的网格划分宜采用四面体含边界层网格或混合多面体网格型式,且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与齿型灌水器关键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

77-83

基于Angstrom-Prescott公式的中国太阳辐射与日照时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黄仲冬; 郭乙霏; 张彦; 梁志杰; 齐学斌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河南新乡453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高效安全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南新乡453002;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哈尔滨150030

摘要:【目的】揭示中国不同地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间的定量关系,为缺资料地区太阳辐射的准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14个地面辐射观测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站1958—2016年的实测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评价Angstrom-Prescott(A-P)公式的适用性,运用ArcGIS地统计分析工具探索A-P公式系数a、b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空间分析工具获取了各省级行政区的系数a、b。【结果】A-P公式在时间上具有可靠的预测性能,各站点计算值与观测值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标准化平均绝对误差(NMAE)的均值分别为0.103和0.079;在空间上有良好的扩展性,各站点NRMSE和NMAE的均值分别为0.103和0.078;从全国范围来看,系数a介于0.117~0.345之间,其变化规律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系数b介于0.345~0.703之间,变化规律与系数a相反。利用各省级行政区系数a、b计算的各站点月平均日太阳辐射量与实测值进行对比,NRMSE和NMAE均值分别为0.105和0.081。【结论】A-P公式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不同地区月平均日太阳辐射量与月平均日照时间的定量关系,可通过空间插值的方法获取缺资料地区的公式系数,采用各省级行政区系数a、b估算的月平均日太阳辐射量具有较高精度。

84-91

淮北平原气象因素对裸地潜水蒸发的影响

作者:陆小明; 杨秒; 王振龙; 吕海深; 顾南 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南京210029; 河海大学; 南京211100;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理清气象因素对潜水蒸发的影响。【方法】采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62套原状土蒸渗仪及气象场1991─2015年长系列实验资料,分析了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气温、降雨及地温的关系,并比较了气象因素对砂姜黑土与黄潮土潜水蒸发量影响的差异。【结果】砂姜黑土与黄潮土地下水埋深为0时的潜水蒸发均比水面蒸发小,且都与水面蒸发呈线性相关关系(R2>0.9)。潜水蒸发与气温年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对砂姜黑土在地下水埋深小于0.2m影响较大,大于0.4m影响较小;对黄潮土在地下水埋深小于1.0m影响较大,大于2.0m影响较小。地温是潜水蒸发的能量来源之一,5—8月,潜水蒸发随地温的增加而增大;11月—次年2月,潜水蒸发随地温的增加而减小,而3、4月和9、10月处于转折阶段,规律性不明显。对多年平均月潜水蒸发与地温进行曲线拟合,采用高斯曲线拟合最好(R2均大于0.9)。【结论】气象因素对地下水埋深浅的潜水蒸发影响明显,且对黄潮土的影响大于砂姜黑土,可用地温计算潜水蒸发。

92-99

2000—2016年叶尔羌河中下游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作者:高凡; 何兵; 闫正龙; 陈思宇; 覃姗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乌鲁木齐830052;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 西安710054

摘要:【目的】获取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变化信息,探讨和揭示内陆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空间演变规律。【方法】以叶尔羌河流域2000—2016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水文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RS、GIS及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图属一体化、数据仓库管理技术等方法,研究分析2000—2016年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①从时间方面看,2000—2016年研究区植被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即由2000年的6025.9km2减少至2016年的5620.4km2,减少了405.5km2,年减少率为0.42%,其中,主要为低盖度植被向劣盖度植被转移,研究区植被覆盖趋于退化;②从空间方面看,研究区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B段(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汇合处至三河汇口处),以劣植被覆盖为主,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A段(卡群以下至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汇合处),且减少的植被覆盖多为劣盖度。【结论】研究区生态水平退化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平原区气温升高造成的蒸散发损失加大及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挤占生态用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

100-107

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洪涝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王慧芳; 吴立; 栾庆祖; 郭伟; 王芊; 邢佩; 张硕; 高燕虎 单位: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100089; 北京市气候中心; 北京100089;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 福州350001; 河南农业大学; 郑州450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100081

摘要:【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性防涝排涝部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析洪涝发生频率、洪涝强度和洪涝发生站次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度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覆盖水稻关键生育期洪涝灾害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中度、重度洪涝发生频率所占比最大,中度洪涝发生频率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重度洪涝发生频率集中在湖南、江西、浙江;特涝发生频率集中在安徽北部与江苏。同时,1971─2012年间研究区域洪涝发生影响范围总体年际尺度变化不明显,洪涝强度20世纪90年代最强,但整体有降低趋势。从研究区水稻物候期来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集中发生在7─8月,早稻与一季稻分别处于灌浆成熟期与拔节孕穗期。【结论】在研究区域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密度,重点可在研究区内(安徽北部、江苏、湖南、江西、浙江)早稻进入灌浆期与一季稻拔节孕穗期前期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依靠研究区地势特点与农田生态自身环境稳定性,预防和排除水稻洪涝灾害。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