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灌溉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3 09:47:36

灌溉工程论文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1

水源是节水灌溉工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对具体工程来讲,水源条件对工程类型选择影响很大,如山区中的一些果树种植区,大部分为微型水源工程,水资源量非常有限,若推广地面灌溉成大水漫灌,水量严重不足,控制面积很小,因此,推广果树喷灌、滴灌、水量出流灌等灌溉技术,尽量投入较大,但效益高,农民积极性高,应用就很成功。

2灌区的经济条件,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节水灌溉工程应由政府和农民共同投资,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投资和受益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通过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政府要引导农民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在选择工程形式时,要考虑农民的收入水平,投资方面,不能在大面积推广中片面追求投资的工程形式。比如秀屿区丘峻地带,农作物多采用渠道防渗技术结合应用灌或沟灌技术,推广节水灌制度,按照规范要求确定防渗工程和田间工程标准,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会有大的提高,投资低,农民容易接受。但农村劳动力,又能使其他行业创造更高的效益。莆田市的节水灌溉工程形式的选择,不应当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和当地经济条件,在没有进行技术经济条件论证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两种不同的工程类型进行比较。

3与当地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

进行九十年代以来,灌溉工程建设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水利投入的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促进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中央制定了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这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同时又要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协调?比如大田喷灌技术,如果不解决种植多样化的问题,不形成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是难以大面积推广的。要解决种植多样化的问题的方法是统一规划,适度规划经营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或供水公司进行管理,解决了某些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适应的问题。

4必须搞好效益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成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敏感性问题,农民注重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灌区注意的是管理单位的整体效益,国家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视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在节水潜力最大的粮食作物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由于水价低、粮食作物的对比效益低,选择灌溉工程形式应慎重。同时,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实在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统一。

5参考成功的经验,考虑技术的成熟程度

不管哪一种节水灌溉工程形式,都有其工程技术特点,也有其使用范围,对于类似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应用成功的技术,对于应用不成功的技术,要分析总结原因,慎重采用。同时,在选择工程形式时,要重视设备水平,技术成熟程度,有些不太成熟的技术如嘇灌技术等要先试验,后推广应用。转6非工程节水措施和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扣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阴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部分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滴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吉秆、地膜覆盖技术。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要采取不同的节水措施,同时要考虑扣非工程措施的结合。

7如何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其效益就高。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2

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又称管道输水灌溉,是通过机泵(或利用天然水头)和管道系统直接将低压水引入田间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利用管道代替渠道进行输水灌溉的技术,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节省了渠道占地,能克服地形变化的不利影响,省工省力,一般可节水30%,增产20%,省地5%,且投资不大,普遍适用于我国北方井灌区。

二、喷灌:俗称人工降雨,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形成类似下雨效果的一种灌溉方法。喷灌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小,在砂土或地形坡度达到5%等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都可以采用,一般能增产15%,节水40%,提高工效20倍-30倍、提高耕地利用率7%。但喷灌受风力影响大,且容易产生蒸发损失,不适宜空气特别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由于喷灌设备投资较高,目前多用在水资源缺乏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三、微灌:是利用专用设备将有压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溉技术。微灌是目前节水、增产、优质效果最好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由于其投资较高,目前仅限于经济作物中使用。微灌通常分为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和渗灌四种形式。

1.滴灌:是利用滴头(滴灌带)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或连续细流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常见滴头有孔口滴头、发丝管滴头、内镶式滴灌管、双上孔滴灌带、迷宫式滴灌带等。滴灌主要用在果园、花卉、保护地栽培中。

2.微喷灌:是利用微喷头将压力水以喷洒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常见微喷头有固定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多孔式微喷带、脉冲式微喷头等。微喷灌主要用在果树、花卉、园林、草地、保护地栽培中。

3.小管出流灌溉:是利用直径ф4毫米的塑料管作为灌水器,以细流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方式投资较低,主要用于果树的节水灌溉。

4.渗灌:是利用一种特制的渗灌毛管埋入地表以下30-40厘米,压力水通过渗水毛管管壁的毛细孔以渗流形式湿润周围土壤的灌溉方法。

四、改进沟畦灌溉:对传统的沟灌和畦面灌溉适当改进,能节水10%-20%,增产10%-15%。基本原则是平整土地,加大灌水流量,将长沟、大畦改为较短沟、小畦,并采用合适的流量和引水时间进行灌溉。适宜沟灌的地面坡度为0.003-0.008,灌水沟长度不大于100米,宽度0.3米-0.8米,入沟流量控制在0.5升-3升/秒。畦灌要求地面平整,适宜的地面坡度为0.001-0.003,自流灌区取畦长50米-75米、井灌区25米-40米,畦的宽度不大于3米,并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相适宜,入畦单宽流量(每米畦宽的流量)3升-6升/秒·米。

五、膜上灌:又称膜孔灌,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膜上行水,通过放苗孔和专用灌水孔向作物供水的灌溉方法,可节水25%-35%,增产15%-20%。采用该技术需要平整土地,田块长度不超过75米,宽度不大于3米,覆膜后在膜两侧筑起畦梗,并把地膜两边翘起埋入畦便中,将水完全约束在膜上流动,完全通过膜孔灌水。单定流量控制在0.3升-0.6升/秒·米,每次亩灌水量10方-40方。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因地制宜 合理配置资源

中图分类号: S6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发展较快,资源匮乏,相对的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农作物产量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导致本已匮乏的资源又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民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粮食第一出口大国,更悉知节水对于农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新的政策扶持下,节水灌溉技术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部分的城镇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都主要是靠开采地下水来供给源源不断的用水紧张问题。无论出于哪一目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节水。而怎么样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又是一大问题。

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投入的资金少,基本的配套设施不全面。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一般都比较大,一般地方政府投资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再加上灌溉工程建设标准比较低,不先进。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因而加之浇灌之后的水电费难以按时收回。政府在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工程因为长期的使用逐渐的老化,又没有及时的修理。导致整个灌溉设施难以正常运转。长期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好的效益,使群众及地方上逐渐没有动力再去推行节水灌溉工程,久而久之,节水灌溉技术得不到落实,因而从根本上影响的节水灌溉技术的进程。

2.农民保护灌溉工程的意识较低。

人们对节水灌溉设施维护的不到位,主要是没有形成自发的保护行为,导致节水灌溉设施经常出现损坏,有些群众甚至故意盗取、损坏灌溉设施,而受损的设施得不到及时的修理,从而导致部分设备丧失作用,又需大量的资金去维修灌溉设施又或者重新购置灌溉设施,导致节水灌溉工程投资加大,政府压力增大,而效果却是一般,使人们失去动力。

3.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力度不够。

优越的政策标准离不开实地的考察,而如何将优越的政策更好的推广与践行,这就从根本上离不开宣传的作用,有了好的宣传,政策才会广为人知,才能更好的去落实与践行政策,才能让群众在政策实施之前对将要实施的新政策有所了解,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农民的思想里很少存在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政府要加大对节约水资源益处的宣传,从而为节水灌溉工程埋下好的伏笔,使节水灌溉工程在后期的应用与实际操作中发挥显著的效益。

4.地方上管理不到位,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前期地方上投入的资金较少,基础的配套设施也不全面,进而导致部分地区管理分工不明确,目标不一致,落实不下去,发生渗水、漏水的现象较多,使水资源浪费严重 ,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责任分工明确,切实的节约水资源,保证节水灌溉工程顺利的实施,使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尽快的实现。

三.如何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

1.增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

我国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与落实从根本意义上离不开政府以及地方上对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宣传与扶持。加强人民群众对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认知与了解,使群众充分了解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实施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配置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而加之群众去接受这种技术,享受这种灌溉技术带来的效益,使节水灌溉技术在自身上得到充分的实现,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得到更好的实施与长远发展。

2.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投入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监控。当今社会,农民对物质的需求更加强烈,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如白驹过隙一般,相对于节水灌溉工程,中央财政可以对各省的项目实行差别比例补助,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补助就稍微少一点,直接将补助的资金直接补助到实施项目的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具体的形式视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财政部门必须要严格的执行财务管理法规。地方上资金的使用情况要想当地的农民公布,从而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的禁止截留或挪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发挥工程投资的效益,农民一般都是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的思想都是“政府出钱就做,自己掏腰包就躲”的思想,这就需要政府乃至国家大力投资节水灌溉技术,多建一些节水灌溉工程,也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增强扶持力度,将优惠政策大力的推广与实施。以保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3. 加大对节水灌溉设施的维护力度

严格按照已经初步设计的建设规模、标准来要求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工程质量,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必须要与施工单位就建设过程中的先关事宜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监督和促使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从而充分的发挥节水灌溉工程建成之后的巨大效益。 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是一个地区农民共有的资源,群众应增强保护节水灌溉设施的意识,并做出相应的努力,完全可以实施谁破坏,谁负责的责任制度,一旦此设施被盗,可以让这一地区受益的群众共同的来重建此项工程,若此设施在一年中没有发生过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设备故障,当地政府可以相应的减少农民灌溉的费用,积极地引导大家,并对设备定期的进行检查维修,以保证节水灌溉设施正常的运转。

4.建立健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

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农民,也是为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应由建设单位全权负责,对于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材料的供应按照已签署的合同和相关规定对各自所管辖的工程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水利局颁发的有广场质量的章程和标准来进行工程施工,对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部分工程,必须要求返工,否则不予支付工程款。在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当中。各单位要明确每个阶段的管理负责人,最好实行专项管理,工程的施工及运行务必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来执行。

5.严格控制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质量

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建水灌溉工程的质量认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责任等。施工过程中务必要实施专项检查,从根本上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四.结束语

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合理选择管理手段,实时调整支配资源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引导农民接受技术、转变意识,加大机械设备的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更要杜绝安全生产风险。通过改进方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化建设,使资源合理的配置,提高产量,提高品质。坚持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在未来农业发展道路上更加辉煌!适时的将政策落实,提高群众素质及保护意识,才能将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抓出实效、创出效益。大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认真贯彻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富军 房春艳 沈阳市浑北灌区灌溉节水措施[期刊论文] 《东北水利水电》2001年4期

[2] 何艳秋 于晓芝 何敏 HE Yan-ain,YU Xiao-zhi,He Min浅谈八五三农场节水灌溉的途径 [期刊论文]《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年2期

[3] 冯玉平 长治市节水灌溉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 《山西水利》2006年6期

[4] 吕祖云 关于赣抚平原灌区发展节水灌溉之探讨[期刊论文] 《水利发展研究》2009年3期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鉴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一、我国节水灌溉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节水挖潜改造为中心,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末级渠系改造、水权转换等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在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区,推行了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动了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拿四平辽河灌区为例,截止目前,全区共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总投资2千万元。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1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3万亩,喷微灌面积4万亩。发展地面软管灌溉、小畦灌溉等非工程节水灌溉措施面积1万亩。年可节水4000万立方米,增产1000万公斤,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工收入的增加和区域水资源平衡,改善了生态环境,拉动了节水灌溉设备产业的发展

二、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这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二是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三是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四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 转贴于  三、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一是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二是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一是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 自动化方向发展。二是灌溉渠系管道化。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三是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 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

四是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五是“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如果能在农业节水中推广应用“3S”技术产生的节水效能将是革命性的。 此外,国外还 出现 了地面浸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绳索控制灌溉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对我国的节水灌溉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对于沙漠地区和缺乏淡水的沿海地区,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但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实用性是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配置,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X 10 rn3,占全球总量的 6%,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 ,位居第 4。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只有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位居 121位 ,是全世界 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2 X 10 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 m3,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 ,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

2 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 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 、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 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 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 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 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 、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 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 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

(4)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5)“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起步,如作物估产、土壤含水率分布的监测等,如果能在农业节水中推广应用“3s”技术 ,产生的节水效能将是革命性的。 此外,国外还 出现 了地面浸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绳索控制灌溉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对我国的节水灌溉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3 我 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

根据《中国水利年鉴 2005》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4年底,我国灌溉面积为0.615×los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562×los hm2,节水灌溉面积为0.203×los 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1%;其中喷滴灌和微灌面积315.447 X 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15.5%,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70.627×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23.1%;其余为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工程,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61.4%。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221×los hm2,由此看出,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约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节水改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 30%。

3.2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1)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未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措施不到位,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2)多头管理导致“水乱”,影响节水灌溉推广。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 、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3)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

(4)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东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 ,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 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工业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 门做补偿 ,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5)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 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 ,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 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发展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

(6)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 ,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

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 、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3 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 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

(4)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 ,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5)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6)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7)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 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8)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 、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 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柏晶伟 .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中国经济时报,2/)06—07—26(3).

[2]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 .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67.70.

[3]许 迪 ,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4]杨 静,王玉萍,王群,等 .非充分灌溉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 301—3 303.

[5]缴锡云 .依靠新的理论技术推动节水灌溉研究的突破[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4.

[6]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中国水利年鉴 2005[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76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随之快速增长,同时农业灌溉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灌溉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为此,需要更加重视农村水利灌溉技术的施工,使之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为广大农户带来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方法与特点

1.1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方法

就目前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灌溉方法有很多种,满足了多样化农业的生产需求。在实际的农田灌溉中,通常使用的技术方法有3种: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主要就是通过输水管道连接水泵形成低压水,其优点为不易发生泄露或者蒸发的现象,但是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北方的井灌区,对于南方比如云南来说并不太实用;喷灌,也可将其称之为人工降雨,这种技术方法的优点是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缺点是受风力影响较大,并且蒸发较快,不适合使用在风力大的地区,由此可见,这种技术适合应用于云南地区的农田灌溉;微灌,这种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专业的设备进行灌溉,其水流量相对较小,多用于农田的局部灌溉,同时该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该技术目前只应用于特殊的经济作物[1]。

1.2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特点

与其他工程设施相比,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地点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要选在河流、山涧等环境周围,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为了不断优化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钻研,制定了节水灌溉策略,有效避免浪费。此外,水利灌溉工程不仅可以实现农田的高效管理,还可以为人提供一定的电能。

2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水利灌溉施工技术

云南省境内河流众多,并且水量充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云南的水利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就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施工人员就需要根据云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管理,同时还要对农村农田灌溉的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水利灌溉工程施工过程中重难点与管理方法,从而有效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比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渗水现象的出现,相关施工人员就应该事先对施工地点以及施工路径进行现场勘查,检查土质情况,对途径的河流进分析,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确保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施工的现场调研还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从而促进水利灌溉工程的不断发展[2]。

2.2 完善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测评

为了进一步确保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关施工单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案,以此来加强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的监管,从而不断完善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测评体系,为工程施工质量带来有效保障。比如在输送水资源管道的建设上,施工人员应该明确施工技术中的各类注意事项,同时还要建立系统的施工技术数据管理库,定制明确的规章制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因数据和参数的缺失导致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的现象。不仅如此,相关人员还要及时的优化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然后通过相应的测评体系,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到快速解决问题,以此来确保施工质量,使水利灌溉工程为广大农户带来帮助[3]。

2.3 强化施工队伍的管理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时间相对较长,并且作业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就会有多个施工队伍的参与。因此为了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强化施工队伍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断面尺寸比例,然后让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在制作施工模具的时候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误差,影响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

3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的水利灌溉工程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户带来便利,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就应该根据云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水利灌溉施工技术,促进水利灌溉工程的有效应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核心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7):26-27.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国农业灌溉设施 设施设备现状 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农业灌溉设施设备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老旧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土地经营权归农户所有,而公共资源,例如,灌溉等都是由集体进行承包。由于灌溉工程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很多地区出现用户无节制使用。比如,目前我国实行差别电价法,工业和农户用电进行区别定价,部分农户为了自身利益着想,通过使用公用灌溉设备进行自家水供给。其次,我国灌溉设施设备数量庞大,尽管我国采取政府投资,用户自筹和社会筹集资金的办法进行灌溉设施管理,但是灌溉设施的具有公益性质,社会资金大部分只为高利润和高回报,对于公益性质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灌溉设施改造工程,但是面对全国庞大的灌溉设备基数也显得力不从心。依靠农户自筹方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比较适用,在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温饱尚没有解决,根本无法进行灌溉设施改造,只能靠天吃饭。

2. 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建设

2.1做好农业灌溉设施国家层面结构性安排

我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关键还是做好制度安排,从国家角度讲,农村灌溉设施的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现行制度安排不合理。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灌溉设施逐步退化,老化。部分人员认为,农村设施老化主要是投资不到位。投资不到位确实是灌溉设施老化的重要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农村灌溉设施老化现象应该是社会制度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成功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发展的速度和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相比而下,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后期国家重视到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要求以工带农,但焦点在于通过工业制造向农业输入现代设备,而不是重视基本农业设施。二是,农村灌溉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制约着农业发展的水平,但由于基础性设施对农业发展制约性具有潜伏性,不宜察觉性,因此只有当农业遭遇灾害时,基础设施重要性才能体现出现,比如,去年的云南大旱,农村灌溉水平跟不上,导致农村受灾严重。

2.2做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管理制度

2.2.1做好农村灌溉设施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成本是经济学上一种具有现代经济意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从经济角度讲,农村灌溉制度不能有效利用主要是成本和收益不均衡导致。做好农村灌溉设施交易成本管理,一是,要解决农村灌溉设施无限度使用。农村灌溉设施无限度使用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灌溉设施的用电费用较低,以及灌溉费用通过集体筹集,统一浇灌,因此,即使个别人偷偷利用也并没有任何额外利益支付。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管理,实现灌溉交易成本与利用成本的同步增长。有利于解决无度使用。二是,交易成本管理有利于实现减少灌溉设备寻租现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电量费用实行工业和农业分开收费,工业用电价格比农业价格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个人私企通过私拉电线,寻租灌溉用电等方式,将工业用电按照农业用电收费。通过交易成本管理实现灌溉用电费用与工业用电费用统一是非常必要的。

2.2.2做好农村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建设

农村灌溉设施管理还是具有集体化性质。农村灌溉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还不健全。做好农村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建设就必须坚持国退民进的管理方式。实现农村灌溉设施管理过程中使用国进民退的管理条件还不健全。部分专家认为,农村灌溉设施作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应该是以公益性为主,坚持国家所有,国家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国家管理的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这件事情,如果一旦在农村基础设施中,使用集体化运作,很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非法牟利现象。但是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只有市场才能解决庞杂的财政压力,政府虽然控制着巨大的财政资金,但是分配到灌溉设备上毕竟有限,而市场条件可以将市场中的流动资金大规模流动,实现灌溉设施做快时间的升级。其次,要建立税费制度。农村灌溉采用市场化运作,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税费制度,实现国家对灌溉设施调控的有效性。

2.3建立农村灌溉设施可持续发展制度

在农村灌溉设施中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目前国家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要求行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现代人与后代人资源利用平等性关系,其次,要保持良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再次,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行业发展不仅仅要处理行业内部可持续发展问题,还要顾及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我国人口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口控制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可循环性的实现。二是,农村灌溉设施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等性质。在农村灌溉设施改造,农村灌溉设施新建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当中,有利于发挥农村灌溉设施基础发挥;有利于通过预留性工程操作,实现未来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2.4做好农民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建设制度

建立农民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建设是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从意识角度来讲,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活动,良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农村农民建立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只有建立这种观念,才能实现集体决策的有效性,通过集体决策推动,灌溉设施的发展。我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村,因此,只有具备村集体意识,农村灌溉设施的有效利用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只有建立这种意识,才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减少农村中偷电行为。农村农民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较低,出于农民自身局限性,部分农民为了谋取更多利益,会发生偷盗电器设备,电线电缆等行为,影响灌溉设施的利用。

2.5 做好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管理制度

做好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农业灌溉设施的有效利用关键还是要靠技术,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从技术层面讲,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因此,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家科技水平具有相当强的科研实力,高校发展迅速,人才储备雄厚,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讲,国家有能力建设灌溉设施技术研究,但是,在实现灌溉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总结语: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农业发展,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做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应该坚持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手段为保证。

[参考文献]

1乔建宁;张新元;;农业引黄灌溉形势分析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于宝星;高文;;节能灌溉新模式——风力提水——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提水技术[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3李国正;赵拥军;苏晓虹;;农业灌溉与河北省地下水资源超采[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张永强;张伟;刘艳;;基于GPRS DTU的农业灌溉监控系统的研发[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8

(1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2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昆明650021)摘要:支撑国家和区域性的粮食安全战略、地区特色农业种植是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创新的目标。从单纯的节约农业用水过渡到区域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灌溉节水、化肥农药等面源削减、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南方地区稻田实行“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排水与烤田结合”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水旱轮作制度,结合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削减农田排水的污染物,合理布局沟渠、水塘、人工湿地等系统的工程措施,通过植物吸收、水流自净、沉积、清淤等方式达到净化处理的效果。最后,以云南省为例介绍了高效农业节水减排工程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滇中高原;减排;水资源管理;生态灌区

中图分类号:S274,TV2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51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改善湖体水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2013ZX07102-006-01);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计划(2011CI092)。第一作者简介:唐致远,男,1992 年出生,湖南浏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通信地址:650201 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2013级农业工程专业,E-mail:526977884@qq.com。

通讯作者:顾世祥,男,1972 年出生,彝族,云南镇雄人,教授级高工,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与设计工作。通信地址:650021云南省昆明市青年路376号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Tel:0871-63191412、68093889,E-mail:gushxang@qq.com。

收稿日期:2014-09-25,修回日期:2015-01-12。

0 引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区域水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物需水既是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也是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消耗大户,因而成为各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农田灌溉已从单一作物需水规律和丰产补水,发展到地理、生态、环境、植物、农业、水利、管理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研发和集成,揭示从作物体到灌区、流域、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以及从小时作物生理生长实时监测到逐日、月(季)、年等时间尺度的需水规律和综合调控。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之后,如何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等“三条红线”控制,与农业灌溉和高效节水有机结合,支撑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少有研究。笔者以开展的南方地区农业节水减排规划为基础,在云南省选择小型灌区进行投融资、管养体制、水价形成机制、节水灌溉工程、灌区节水和面源减排效果等的试点,实现“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总结经验和推广。

1 21 世纪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粮食总产“九连增”的同时,粮食进口量、北粮南运等规模也在增大,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除了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和供给基地外,更要挖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要建立在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西部粮仓等措施,才能发挥出粮食新增的潜力[1]。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综合考虑了灌溉农业、雨养农业及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趋势,2020、2030 年全国的灌溉面积应分别达到5868.9、5996.8 万hm2,灌溉水利用率较2000 年分别提高10.8%、16.46%[2]。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等提出[3-4],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为:植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与非充分灌溉技术,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及新产品,新型节水专用材料与生化制剂,农艺节水技术及新产品研发,现代灌溉系统水量监控与调配技术及新产品,非常规水资源化与灌溉利用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综合集成模式,农业节水高技术产品产业化等。相应的重大技术课题包括:植物需水模型与区域植物需水分异规律,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转化理论及尺度效应,植物高效用水调控机理与非充分灌溉理论,节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肥盐迁移模型与植物水肥盐环境联合调控理论,提高田间灌水效率的理论,区域尺度土壤墒情与灌溉用水动态预报理论,植被建设中的水分承载力与节水型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流域尺度生态需水计算与区域多水源优化配置理论,节水灌溉的区域水土环境效应评估与调控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74 期“双清论坛”研讨并凝练出了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的工程背景和科学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5],包括作物理想耗水与调控阈值、农田水效率多过程驱动与协同提升、区域水资源水联网精准调配、农业高效用水与生态环境的互馈机制。最终以模块化的集成思路,实现区域尺度农业耗水-水转化-输配水过程的精确表达,提升对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的认识及调控能力,实现对区域农业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支持,建设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联网平台,为开展相关重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节水型生态灌区就是将水生态文明引入灌区建设中,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灌区工程、集成应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如水肥耦合及综合调控等、构建健康的灌区生态系统、搭建灌区信息管理平台、丰富节水型生态灌区的特色文化,构建一个工程体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管理方式与时俱进、水资源高效永续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经济良性循环、具有自身人文景观特色的系统[6-7]。

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农业节水减排

2.1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或地区为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制定了各种水资源分配指令或协议,如欧洲水框架指令、南非国家水资源战略、美国科罗拉多流域分水协议、佩科斯河分水协定、巴基斯坦-印度河水共享协定等,这些指令或协议除对各用水区域或用水户进行取用水问题控制之外,还提出了水质目标和下泄生态环境流量要求[8-9]。夏军等指出,“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农业重点开展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沿海地区和苦咸水地区通过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处理利用技术解决部分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污水处理新技术、雨洪资源化利用手段等的研究,更有效地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在增水同时还要实施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进行工业节水技术集成和整合,在农业上实行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在生活中研发应用新型生活节水器具等[10]。水资源合理配置将流域水资源循环转化为与人工侧用水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相适应并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实现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合理调配,其配置方案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需水预测等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以此为基础,结合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河湖库水系连通等成果,形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11]。要充分发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基础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强化取用水管理和计量监测,将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制度、年度用水计划相结合,实现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立体式管理[12]。

2.2 南方地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准则

2012 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 号)和《水利部关于印发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2]356 号)等重要文件,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水需求不断持续增长的形势下,要严格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强化水资源保护,保证可持续利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针对水资源禀赋条件、开发程度不同的南方地区,无论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还是在河流水量分配中,可将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为大于40%、20%~40%、10%~20%、小于10%等4 种情景,分别采取“禁止新增、从紧、黄色预警、鼓励开发”新增供水量的不同水资源利用规划准则,以及从“用水效率”逐渐过渡到“用水效率优先,工程供水能力为辅”、“用水定额管理为主,工程供水能力为辅”、“用水定额管理”的不同水资源管理理念。发挥用水定额标准在调控全社会用水效率、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和适应红线控制的约束作用,即各地的“用水定额标准”将逐步变成强制性的标准,纳入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体系内[13]。

2.3 南方地区农业灌溉节水与面源减排技术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分析[14],2008—2030年期间,中国农业用水的比重将从62.7%逐步下降到57.7%,对于西部落后省区,农业用水的比重更高。但农业用水量仍高达4437亿m(3 P=75%中等干旱年景),较现状用水增加了19.7%,农业水资源配置中有250亿m3是退换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环境用水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占用水总量的3.3%。全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发展到0.73亿hm(2 其中农田灌溉面积为0.62亿hm2),灌溉面积发展除了东北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等连片区域外,在吉林西部和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光热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高原平坝区是重要的后备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500 亿kg 的目标。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 提高到0.62,农业节水潜力为790 亿m3,其中工程措施节水476 亿m3,分别占全社会总结水量的53.0%~57.0%。农业节水量中的60%用于改善现有灌区和新增灌溉面积,约25%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约15%的水量用于支持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通过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非工程节水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无效蒸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节水能力。

农业节水规划的主要措施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田间节水增效技术、井灌区和重点小型灌区节水改造、牧区节水灌溉和集雨节灌、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旱作节水农业、林果和养殖业节水等8 个方面[15]。在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中,农业用水都是关键,既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又要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种植的发展。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和单项作物高效灌溉等措施,合理地节约农业用水。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目标,水作为生态系统内的重要纽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生物、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等6个方面的20 个指标,其中的用水总量控制达标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等与农业灌溉密切相关[1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用水安全、用水方便是农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建立农村健康水循环体系应从农村水资源开发供给、利用、排放和回归等3个方面入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合理管理和协调,在村庄下游低洼地带参照人工湿地的分级处理步骤,进行农村生活污水从收集—氧化塘—多级湿地植物吸收—农田灌溉—河道(或水塘再循环利用)的过程,大大削减农村面源入河量[17]。以灌区低洼湿地和水塘为农田回归水汇集区,构建的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WRSIS,对早稻田排水的TP、TN流失量分别削减了8.1%~17.2%、26.5%~56.0%,晚稻田分别为58.2%~76.7%、17.2%~53.0%[18-19]。针对南方稻麦轮作区提出稻田与明沟湿地协同系统PEDWS,较传统灌排系统减少排水量73.03%,TP、TN流失量分别削减了79.53%、90.17%[20]。

3 云南高原的高效农业节水减排工程探索

3.1 云南省高效农业节水减排的规划布局

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和纵向岭谷区,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方大陆性干暖气团的作用,干湿季节分明、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全省的耕地资源总量为607.8 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3.4 万hm2,有效灌溉程度达到了38.6%,已建成大型灌区12 处(设计灌溉面积大于2.0 万hm2)、中型灌区337 处(设计灌溉面积0.067~2.0 万hm2),另有规划新建大型灌区3 处。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 万hm2,节水灌溉率仅5.9%。为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控制,建设云南高原水生态文明,目前正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开展“南方地区农业节水减排先行先试”的规划论证及建设工作,包括现状农业用水及水环境调查评价、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区域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排水系统规划与灌排技术选用、农业节水量评估、农田污染物削减评估、投资估算、保障措施如体制机制及政策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部分的分析工作。

结合云南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分区及农业区划等成果,共筛选出滇池、洱海等16 个高原湖泊区,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等44 个重要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曲靖、蒙开个、昭鲁等103 个大中型灌区分布的高原盆地,作为实施高效农业节水减排的项目区。按照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光热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热带亚热带水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采用喷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推行水肥一体化、水稻间歇灌溉等水分管理模式,实施配套灌区田间输配水管网、小型水源工程改造、沟渠塘堰生态化改造等工程。并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基本原则,以农业水价改革为驱动力,探索各地高效节水减排工程的投融资、管护机制、水权交易等方面的新举措,以水费征收、农业节水和水权转让促进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但是,由于省内灌溉实验等基础资料极为匮乏,还需要工程建成并系统、持续地观测1~3 年后,才能获得工程的节水量、污染物削减量(以TN、TP、COD为代表)等的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

3.2 澄江高效农业节水减排试点方案

先行试点的澄江示范项目区位于滇中经济区内的高原湖泊抚仙湖东岸,设计灌溉面积167.33 hm2,采用微喷、低压管道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蓝莓、蔬菜及绿化苗圃,其中蓝莓118.67 hm2、蔬菜32 hm2、苗圃16.67 hm2。取水水源为虎山小型水库及西龙潭泉水。灌区内共布设了土壤水质监测点8个,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点7 个,地下水质监测点3 个;输配水干管18条、总长8.01 km,配套建设排水沟1.24 km,利用废弃水塘改造成灌区退水汇流湿地2 处,工程总投资1083 万元。经对比分析,项目区主要经济作物在示范工程实施前后,灌溉方式从传统的沟灌等地面灌溉改进为微喷、低压管道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量达到20%~30%;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人工湿地净化等措施,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有效利用程度,使TP、TN、NH3-NO 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削减40%~50%。在项目区设计论证的同时,当地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需积极拓展思路,以农业水价改革和水管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农业高效节水减排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融资及投入机制,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的60%由各级政府承担,剩余的40%由受益对象(公司)筹资配套。经测算,农业供水成本水价为0.80 元/m3,但水费征收的农业水价制定既考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经济收益性,达到“以水养水、培植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又要考虑公司化经营与农户个体的差异性和水价承受能力。地方政府应从项目节水的水权交易获得的经济收益、污染物减排的高原湖泊治理节资等方面,综合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定量补助等方式对农户进行补贴,实现整个项目区的和谐发展、共同富裕。

4 结论

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创新的目标是支撑国家和区域性粮食安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背景下,南方地区稻田实行“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排水与烤田结合”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水旱轮作制度,结合农村河塘综合整治的农田排水污染物削减,合理布局沟渠、水塘、人工湿地等工程措施,通过植物吸收、水流自净、沉积、清淤、回用等方式达到净化处理的效果。在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北岸的示范工程方案表明,工厂化种植大户引入和经作物结构调整,农业节水和污染物减排的定量分析效果显著,但也存在新建管养机制、水价负担、生态效益补偿支付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正斌,段子渊,徐萍,等.中国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协同战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1441-1448.

[2] 高占义,王浩.中国粮食安全与灌溉发展对策研究[J].水利学报,2008,39(11):1273-1278.

[3] 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等.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6.

[4] 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等.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4,35(12):1-8.

[5] 康绍忠,李万红,霍再林.粮食生产中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问题——第74期“双清论坛”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2(6):321-324.[6] 彭世彰,纪仁婧,杨士红,等.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30(1):1-7.

[7] 李远华,崔远来.不同尺度灌溉水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57-204.

[8] Porter J W.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Trends in Water ResourcesManagement & Allocation[A].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WaterResources Allocation[C].2010. Beijing, P.R. China.

[9]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 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 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9):905-915.

[11] 李原园.水资源合理配置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基础性作用[J].中国水利,2010(20):26-28.

[12] 汪党献,郦建强,刘金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与制度建设[J].中国水利,2012(7):12-14.

[13] 顾世祥,崔远来,等.水资源系统规划模拟与优化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13-436.

[14] 李园原,李云玲,李爱花.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J].中国水利,2011(23):36-41.

[15] 徐春晓,李云玲,孙素艳.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用水效率控制[J].中国水利,2011(23):64-72.

[16] 唐克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29(4):1-4.

[17] 张铁坚,张立勇,代倩倩,等.农村健康水循环体系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12):75-77.

[18] 董斌,茆智,李新建,等.灌溉-排水-湿地综合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改造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9-12.

灌溉工程论文范文9

我国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对于农村的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水利灌溉工程是始终作为农村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由于灌溉水平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生产想要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我国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提高社会最基本收入,现代化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是最达到目标的最基本保证。

一、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口号的提出是我国党和政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充分体现,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特点复杂,水资源状况分布不均,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缺乏专门的水利灌溉技术运营和监管部门,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新农村水利灌溉建设,开挖大量沟渠,引进先进灌溉设备,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空间分布广泛,很多已经建好或者在建的灌溉工程缺乏专门的细化行政监管部门,已有的水利建设部门分管片区大,管理人员少,一部分农村已经修建了水利灌溉工程却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及时上门进行灌溉指导,导致农村水利灌溉的并未做到普及推广。

(2)水利部门与农业灌溉直本文由收集整理属部门行政事务分工不清,一般说来,水利灌溉工程引流的水源都是从民用水库储备中进行分流的,但由于水管部门的主要行政职能在于防洪洪、抗旱等工作,而对于灌溉工程的日常监管,维护以及费用收取等并没有设立专门岗位进行管理,因此导致水管系统工作负荷加大,服务质量下降。

(3)水费价格制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征收标准。由于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还不够完善,各地区水费征收的标准参差不齐,部分农民对于价格波动意见很大,因而导致灌溉系统的使用率下降。

(1)水利灌溉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为减轻农民负担,增产增收,确保农民收入能有显著提高十分重要,以国家财政支出为主要工程资金支持,地方财政性补贴为项目补充资金,运用市场经营机制促进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发展,以商品市场价值规律为主要导向,减少其它中间收费环节,这对于节约农村资本,发展地方经济,缩小贫富差距都有重要作用。

(2)新型灌溉技术的使用,无疑可以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以集约型灌溉方式的广泛应用来取代传统灌溉不计成本的过度利用,这又是对地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利用,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达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目的。

(3)建立规范的用水秩序,可以减少因为用水矛盾而产生的民间纠纷,对新农村水利灌溉工程进行统一的整合和规范化管理,使用水程序和费用交纳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地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了由于用水纠纷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同时,农村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也能够得到保证,确保了人畜饮水安全以及农作物的稳定生长,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加强新农村水利灌溉的基本策略

通过对我国农村水利灌溉水平的具体分析,找出阻碍新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因素,并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对加强我国农村水利灌溉建设提出以下管理策略:

首先,要改变广大农民对于传统耕作方式的认识,水利灌溉工程是提高耕作效率、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农民要敢于接受科学理论,对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要予以充分的支持,部分贫困地区政府要及时与村民做好沟通工作,自发投入人力物力为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增添动力。

其次,是建立和完善一套可行的农村灌溉用水管理体系,体系中对于用水费用、水质等级、调水周期等制定明确规定,同时,可以加强农民节水意识的宣传,使农民能够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接受科学的灌溉方法,在推广中实现农村灌溉用水的规范化、合理化,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明确划分水库(水源地)灌溉负责区域,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河道、水库中的蓄水,并制定季节周期性灌溉流量控预案,降低水源地水源支出压力,做好水源地附近的环境治理和工业排污的综合整治工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