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3 09:47:36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1

>> 浅论城市和谐社区的构建 构建一所民族团结的和谐校园 城市多民族和谐社区构建研究 江苏构建城市和谐社区的实践 推进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内蒙古 维护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东街 加强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社会 重视民族团结教育 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吉祥文化民族团结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 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基石 民族团结是引领和谐新疆建设的旗帜 奏响民族团结发展的和谐乐章 试论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 浅谈和谐社区的构建 金星社区 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民族团结的“使者” 和谐文化与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 成就富裕和谐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6]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全国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北京:注重社区创新发展,谱写团结和谐篇章. .

[8]林钧昌.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4,(4).

[9]价值16万切糕事件.百科名片.http:///view/9706895.htm.

作者简介:赵民(1963―),女,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现在社区工作量大,涉及的面宽,事情复杂,城市不断拓展,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加。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任务非常艰巨。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要构建和谐社区,居民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要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文化是基础,要居民一心一意为社区,共建共享是前提,要搞好社区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

构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是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 ,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居民,依靠居民,要以社区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和落脚点。要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养老保险,再就业弱失医疗卫生救助等民生的基本问题。

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文化是基础。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基础,社区文化水平高低,居民素质好坏是体现社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具体体现。社区和谐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如健身体,书画展、社区读书室,小区卫生文明、楼台、院坝卫生文明评比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精神品位。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强正面先进典型,好人好事、人性美好的舆论宣传力度,教育市民讲科学,反邪、防邪,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为和谐社区建设和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传播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共建共享是前提。

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必须依靠全体居民共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区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是辨证统一的。要构建和谐社区,首先要为居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二是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主体,居民的不断发展会有力地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必须相信居民,紧紧依靠居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集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人人参与,共同建设。三是居民是和谐社区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所有者和占有者,和谐社会的一切属于居民。因而,必须让全体居民共治共管和谐社会。四是构建和谐社区,达到居民共享和谐的目的,必须以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做到发展为了居民,发展依靠居民,发展丰硕成果由居民共享。另一方面,又要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民生,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便居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社区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17-01

一、和谐社区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社区是一种重要的区域性组织,是小而全的社会。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的“单位人”走向社区转为“社会人”,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为下岗工人、协保人员、失业待业人员,这些人员成了社区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想定位、生活安排、上岗再就业等成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随着大连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旧城区的改造,城区拆迁人口流向城郊新村社区。社区的外来人员,不断增加,由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使社区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地,面对种种复杂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性地做好社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事实上,和谐社区的构建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社区作为我国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量非政府组织发展,大力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从法律的角度,确认公民身份,养成公共精神,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和谐社区构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区,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而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必然是以和谐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社区和谐了,城市就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因此,全面建设和谐社区,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表现:1、发挥政府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导作用,即抓好和谐社区建设规划,搞好和谐社区的分类指导;2、发挥党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以增强凝聚力、亲和力、辐射力、引领力为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重点。3、加强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5、强化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6、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7、完善社区干部教育管理机制。

三、和谐社区构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治理理念,坚持从建设和改善社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促进和谐社区的治理,坚持从根本上维护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努力提供适宜社区要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断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新期待,我们迫切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精神的推动。大连市西岗区香炉礁街道是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也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特别是香炉礁街道的“七携手工程”(携手共兴区域经济;携手共办社区服务;携手共保社区平安;携手共育四有新人;携手共建五好支部;携手共创文明社区;携手共美社区环境)都已成为全国典型,推动了社区建设,使社区成为“人敬人、人爱人、人帮人”的令居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近年来,香炉礁街道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建“七携手”为牵动,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谐香炉礁,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多方参与、以人为本、特色服务、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新路子。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历史创造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在于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要,维护人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

作者单位:大连市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办事处

作者简介:尚香,(1958,3- )女,汉族,大连市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办事处,政工师。主要从事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洪鉴”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措施”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社会管理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应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协调好所辖区域内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以及社区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本文把“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基本理论,针对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和谐社会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说来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领导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点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指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

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社区建设往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区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把社区发展作为其行政当局的六大政策之一。他把社区作为美国政治运作模式,旨在通过发展社区来消除种族、宗教、性别以及政治上的分歧。2005年初,新加坡政府推出总金额达十亿元的社区关怀基金,主要资助社区援助计划。

我国虽然对社区概念的提出比较晚,可成果显著。武汉市常青街常二社区举办了居民自己的节日“邻居节”,增进了居民间的了解,融洽了感情,加强了团结,形成了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的局面。武汉市万松街办事处调动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创造了万松平安街工作模式。

一、和谐社区的创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的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二、建立和谐的社区需要有和谐的举措,要建立和谐的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民主,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自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政权一直致力的政治目标。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以《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为依据,建立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在居民事务公开栏上进行告示。

(二)文化交流,促进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扎实坚固的水泥楼房也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心灵距离的疏远,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集合体,就起到了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关键作用。文化活动就是促进人们交流的最好载体,健康向上,休闲娱乐的活动不光让居民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也使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且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向居民传导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理念,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避免了开会总结传达精神的呆板僵化,也有利于社区以后工作的开展。

(三)治安良好,社区稳定。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治安不稳定,严密的防盗门致使许多邻里缺少交流了解。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好坏,要创建和谐的社会,良好的治安状况必不可少。社区是犯罪多发地之一,社区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关系到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只有让居民安心地居住,居民才能去快乐地工作。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

(四)生态和谐,安家乐业。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现在看重的不再是一味的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寻求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的关注已经从社区的规划、建筑和配套等物质层面转向社区文化塑造等精神层面上来。社区除了要有优美的环境,舒适的配套设施外,它还应该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亲和力的和谐社区。人们渴望的是能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生态社区,能够有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有公共的活动、健身、休闲、交往的空间,提供一个交朋会友的良好场所,供业主之间交流、沟通。

(五)志愿服务,构建和谐。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发挥志愿服务的动力作用,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立。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制定有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

(六)党的领导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责任。同时,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形成意义重大。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地。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5

关键词:煤矿社区 和谐社区 廉政文化

1 煤矿企业安全与社区安全

针对许多煤矿重大事故频发的状况,在2005年9月份的时候,国务出台了《关于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这一规定的颁布体现出了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注。为什么政府会这么重视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构建和谐氛围

我国的煤矿企业大多偏远,且相对独立。因此,大多数矿工都是以住矿为主,鉴于此种原因,矿区人对矿区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将煤矿和社区也就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安全,如果能在煤矿社区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那么对整个煤矿社区的安全生产就会更加的有利。

1.2 小家庭大社会

煤矿人以矿为家,那么他们的家属也就在此安家落户了。这些家庭就像是社会的小小细胞,它们一头连着煤矿,一头也连着矿工,同时,他们也是构建和谐煤矿社区的主要动力,煤矿社区从每一个家庭成员开始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当家庭都和谐了,那么整个煤矿都和谐了,从而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1.3 煤矿安全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煤矿社区建设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社区建设覆盖了煤矿工人的各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区域,安全管理与安全建设都是构建和谐社区必不可少的要素。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保证了人员和社区的安全与和谐,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哲学思想。无论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还是安全社区的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使用了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安全社区的建设内容,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在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相互融通的部分,因此,也能双管齐下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如何建设和谐煤矿社区

在一个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麻烦,如果社区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部门,那么这些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但是如果社区的廉政文化建设不过关,那么终究来看是对社区成员没有帮助,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通过廉政建设,能够让社区更具凝聚力,这在社区建设中非常重要,除廉政文化建设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当从社区的组织机构、社区情况分析和社区帮教机制等方面考虑,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2.1 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安全煤矿社区的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一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合理的领导组织,统筹兼顾,因此有必要加强领导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人负责制,这样才可以在问题发生后,就知道找谁解决。那么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该如何建立呢?笔者认为,可以先设立一个和谐社区促进会,在促进会下再设立专人,专门负责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对外接洽,以此办法,在碰到特定问题的时候,社区成员就能够有目的地去寻找帮助,从而让难题变得容易解决,避免了走弯路。与此同时,社区的组织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组建一些分工组,这些分工组将社区的建设分成了各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它具体的职能,从而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

2.2 全面分析社区情况

只有有的放矢,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对社区情况的全面分析的过程中,要联合相关机构和部门,对社区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社区的情况。只有分析了社区的具体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安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先对社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再进行详细规划,社区诊断直接决定着创建安全社区的目标和方向。

2.3 完善安全帮教机制

煤矿生产中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如何运用先进的方式和理念促进煤矿业的生产呢?通过家庭感染、家庭帮教的方法去形成企业人的安全意识,当每个家庭都把这种感染法有效实践,必将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常会看到企业悬挂的“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通过安全出勤的奖励,来激励煤矿员工的一种安全责任感,将安全与经济联系,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造成了损失,算好账可以督促职工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家访等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也能支持煤矿上的工作。由于煤矿企业职工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家庭谈心法,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2.4 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建立了完善的机制还不足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宣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宣传可以让和谐之风流传开来,那么对员工进行安全文化的培训也变得尤为重要。对煤矿员工和煤矿管理者进行安全培训主要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安全社区领导组成员的培训;第二层次对各个具体分工小组的专业化培训;第三层次是对全体社区成员的培训,第三层培训的涉及面广,因此也是最重要的。

2.5 推进社区廉政建设

安全社区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那么资金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要素,要想所有的工作都按原定计划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就必不可少。①强化领导。组建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能够带动社区成员,共促社区建设,促使社区形成一股和谐之风;②提高认识,通过举行听证会、评议会、监督会等形式加强廉政建设。社区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一切力量,共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每年企业要调拨一部分经费,用于社区建设,同时建设组成员要凭借着为社区成员谋福利的原则,从而提升建设和谐社区的效益。

2.6 做好廉政文化延伸工作

廉政文化建设是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这对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若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廉贞文化有关的活动,可以增强职工的法纪意识和廉政意识。比如,可以开展“廉政警语”活动,通过廉政警语的作用,在领导干部中和普通员工中,形成强烈的廉政意识,用廉政的思想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开展“家庭助廉”建设,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员工的家属能够支持自己家人的工作,让家庭和单位之间形成合力,营造崇尚廉洁、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3 综述

构建和谐社会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其核心就是务实。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抓好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煤矿社区的员工和矿工的家庭成员,对于营造和谐、富裕的社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总而言之,廉政建设和安全意识教育,在构建和谐煤矿社区中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明梁.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2010年01期.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6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城市化浪潮从未真正消退,尽管在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城市化”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城市、特大都市不仅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还是人类集中生活、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和谐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构建和谐城市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也将为和谐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2011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2011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意见》,把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繁荣社会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促进和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总结,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视角来看,城市政府的治理、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城市法治环境的完善,无论是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还是对构建和谐城市的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探讨意义:引领我们的城市社会管理研究走向城乡互动,走进基层社区,积极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本土文化的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程式,不断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构建和谐城市的强大动力。

一、“社会管理”与

“社会管理创新”的界定

(一)社会管理的内涵

社会管理是指社会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进行治理的全过程。具体而言,是指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公民所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1)在内容上,“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法律制度、法治环境、教科卫体、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公民参与、政治选举、政策制定等都是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层次上,“社会公共事务”之“社会”是相对的,文中是指在地区(城市)层面上的社会治安和公共设施以及在社区层次上的社区秩序和环境优化等社会公共事务。(3)在方法上,这种公共管理已经开始超越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而趋向于“治理”,简约地看,治理理论的精髓可以归纳为“参与、互动、合作、服务”八个字。

基于上述对社会管理主体的认识,从主体间关系以及各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可以把社会管理模式分为:(1)“以政府为本位、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即政府管理的集权化模式、政府管理的民主化模式、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模式。(2)“以社会为本,政府、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平等合作”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具体又可分为两种,即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社会治理的多中心模式。目前,我们需要努力发展的是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和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抓好社会管理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由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却严重滞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道德滑坡严重、社会分配不公、阶层分化严重等。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将严重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1]直到近几年发生了诸多、暴力拆迁事件等,才引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由此社会管理创新最终进入了中央决策层的话语范围。因此,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

二、城市政府的治理:

构建和谐城市的主导

目前,在和谐城市的构建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模式,还是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事实上,这一模式是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向社会化治理的多中心模式过渡的模式状态),政府治理无疑是起主导[3]作用的。

无论何种城市治理模式,[4]日趋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使政府再也无法独自承担对社会的管理职能。为此,政府要求社会各方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主动地向非政府公共组织、公民分权,并与它们形成制度化的、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分工协作关系,即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模式。诚然,政府仍然占据着社会管理体系的主导地位,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只是辅助政府管理的得力帮手,对政府仍有较强的依附性。至于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原来不对等的关系已经被打破,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逐步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完全独立的主体。尽管此时的社会力量已经有了与政府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然而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仍未能形成牢固的、与政府相提并论的中心,政府仍然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兼顾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与能力增强的同时,要合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和谐城市构建中的“和谐城市领导力”。[5]

(一)城市政府部门间的协作

城市社会管理不仅要追求政府不同部门自身工作的最优化,而且要追求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最优化。由于城市政府的主体重复、多头管理往往导致严重的管理低效率,因此在和谐城市的构建中,城市社会管理必须注意横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和纵向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分权协调,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应该重于单个部门工作的最优化,也就是要在发挥单体优势的同时,深入挖掘单体之间相互协作的潜力和切合点,力争达到“1+12”的效果。

(二)城市政府与NGO(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的配合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大包大揽的特征,政府、企业、社会三项职能往往交叉在一起。而在和谐城市的构建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部分权力向公共组织转移,将部分行为转向市场和社会,实行政企分开、政社或政事分开,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市场化的形式,把政府的职能转移给非营利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提升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创造最佳的社会治理效果。

(三)城市政府与公众的协调

和谐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城市公众的积极参与,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提倡公众参与式的城市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意味着公众不单是城市管理的对象,更应是城市管理的主体;不是只让公众仅仅了解决策的结果,而是应该让他们参加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形成“公众自下而上地参与”和“政府自上而下地管理”的合力。加入了城市公众的参与,城市社会的管理将呈现出更加积极的景象,这也是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一种方式,将会在今后的城市社会治理中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将会给我们的城市建设提供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三、城市社区的重塑:

构建和谐城市的基础

社区是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城市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城市和谐的基础。重塑城市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例,世博会举办期间,各种社区志愿者组织、社会力量成为担当世博营运日常工作的中坚。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自愿组织和社会力量是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他们,很难想象世博会会办得这样成功。这里社会力量扮演了非常正面的力量,是政府的帮手。这或许能有助于改变人们对社会力量或者公民社会的负面看法”。正是在世博会期间这些可爱的志愿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社会共建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进步力量,那就是公民社会在不断地形成,社区居民愿意为政府、为社会分担责任,愿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愿意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第一手示范资料。

同时,社区公民社会的培育,使之逐步与城市政府达成“二元结构”:一种既互相监督又互补增益的结构格局。这种结构格局不但不会削弱市政府的功能,反而其功能张力以更灵活的形式得到广阔延伸,在社区与政府无形中达成的协议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以一种渐进式的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我们看到构建和谐城市的图景大有希望。

(一)坚持以人为本,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

以民为本、服务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建立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代办站三者构成的服务网络:形成以街道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代办站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以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为支撑,以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为依托,以市场运作为补充,社会单位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工作网络格局。延续和拓深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精神,在社区公众之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区风尚,构建和谐社区。

(二)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建设创新型社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社区工作的活力之源、生机之本。(1)重建社区居民相互信任的社区诚信伦理机制;(2)重建有利于降低风险的社区安全机制;(3)重建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社会保障;(4)重建有助于资源共享的跨界组织管理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尤其应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社区内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双向告知和信息互通制度;(5)建立健全社区应急控制管理体系,最大程度保障社区安全是重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社区生态与文化特色机制。

(三)社区合作共治,推进自治型社区建设

现代的合作治理理念为和谐社区构建提供了思想保障,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也成为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契机和实践平台。(1)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自治;(2)要推进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的直接选举,兑现社区居民的民主选举权利;(3)要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自治章程等,保证社区居民自治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4)要完善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等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把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事务交给居民讨论、决定,畅通和拓宽居民参与管理的渠道。(5)要积极推行网络化管理模式,把社区作为一个“棋盘”,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合理布局城管、环卫、计生、治安等工作,最终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效衔接。

社区居民参与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快速形成。同时,也为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范本,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对建设和谐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城乡之间的互动:

构建和谐城市的动力

城乡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方面即是乡村的城市化。城市化不同于城市发展,[1]城市化的本义是农村变为城市,农民变成市民,其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定居和工作,城市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简单地说,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民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城市化的过程又是如何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过程。简单来看,城市化的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城市化是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换言之,城市化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非农产业化;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化进程又是“穷人进城”的过程;城市化是土地用途转移的过程,城市化进程要求城市用地、商业用地增加,要求一部分土地的用途发生转换。[1]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快居住功能向郊区迁移、商务楼宇向市区集聚、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将更为便捷,郊区发展的交通制约性条件将有较大改观,大大促进郊区、农村对市区的推动作用。[2]城乡发展的历史,大致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进行演变的: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这一演变过程既反映了城乡演变趋势,也反映出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很明显,城乡一体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城乡壁垒尚未彻底消除,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影响城乡关系发展的种种阻碍,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与繁荣,才是我们处理城乡发展的理智态度。

(一)重视郊区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必然要上演的一个过程,伴随着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周边将崛起一批先进郊区。这些先进的郊区经济发展并不滞后,而且也有着明显的向市区追赶的迹象,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同时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城区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互相促动和共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的鲜明特征,正在形成一种“大城市,大郊区”的现代城市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和谐城市的构建,既不至于导致中心城区压力过大,也不至于郊区土地的空置,如此一来,将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关注当代人需要,也关注后代人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要实现代内公平,也追求代际公平。因此,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环保低碳型的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创造清洁、魅力的家园。

(三)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功能区的优化布局,因此,要进一步优化以中心城市、新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城市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郊区城镇建设,争取基本建成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多心多层、组团式的城镇体系。要加快建设高等级、综合性、枢纽型,与国内外大交通连接的现代化交通网,延伸市区、贯穿城乡、辐射周边、扩散全国。

在城乡互动中,既要把握郊区居民的需求,也要考虑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既要考虑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要思考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既要注重代内平等,也要追求代际平等,不要断了子孙的路。城乡的互动,对于和谐城市的构建的确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过去好的做法,也要不断吸收最新的成果,为和谐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五、城市法治环境的营造:

构建和谐城市的保障

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至上、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维护、保障、促进、规范和巩固的作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由于各种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尤其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人人遵守、人人践行的法治环境,为和谐城市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保障。城市法治环境的营造与城市治理、社区自治并不相悖;反而是法治理念一直都未曾离开过城市社会管理工作和社区自治工作。因此,营造良好的城市法治环境对城市社会管理和和谐城市构建而言是一种保障而非阻碍。

(一)城市社会管理离不开法律

在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构建中,决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的内涵中也蕴涵了“法治”的意味。因此,作为城市管理者(或治理者)必须要面对城市法治环境的营造问题,也就是说要力求形成一种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在全民法治的环境下,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也将更加日益开展,构建和谐城市也将更加具备后劲。

(二)法治环境保障城市和谐发展

法治环境要求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规范生产力的发展。(1)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初具规模的今天,要高度重视政府决策的法治化,建立一个良好的规划、决策的法治机制,并辅以法律责任制度,依法规范政府的行为,保证决策、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和“长官意志”,将决策失误降至最低限度。(2)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地方软环境日益改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观念,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投资者、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融行政执法于服务之中,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坚决纠正和防止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切实改善地方软环境。(3)加强对行政、司法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各民 主党派民主监督等各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及时有效地纠正违法的和不当的行政、司法行为。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公共管理主体的各项行为都置于监督之下,在法定的程序下合理安排自己的公共管理项目,主动积极提供各项管理服务,因此将为和谐城市的构建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在良好的城市法治环境下,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积极的城市公共管理者的身影,也将看到城市社会管理置于监督之下的科学性和规则性,少了随意性,多了规划性,和谐城市的建设在软件和硬件建设方面都将取得长足的进展。

六、结语

和谐的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视阈中,即是社会管理的三大主体――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公民的平等协商、各司其职、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下的城市(社区)状态。

和谐的城市,是公平公正的城市,无论你是帝王贵胄、文人学者、还是市井小民、凡夫俗子,也不管你是“土著”、“蚁族”或是“漂一族”,只要你在为这个城市的运作、发展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智慧,这个城市就应给予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基本的公平公正。

和谐的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城市是人的聚合体,城市精神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应体现出城市为人服务,而非人被城市的“异化”,即体现出“人本”。简单地讲,就是要从人类和人性的角度出发,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着眼,体现出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7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 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 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 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4] 金萍女.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观念文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8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社区文化;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社区开始

古往今来,人们已就和谐社会提出过很多设想,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无何之乡”、陶渊明的“桃花源”……人们在很早就已开始追求和谐的社会,但在这些思想中其间虽然寓有和谐理想,但更多的是封闭或消极无为的,并不是我们现代所追求的和谐。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远不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观念、一种情调、一种生活,而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发展中的和谐。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提出,指的是同质人口形成的守望相助、出入为友的社会关系,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个成熟的和谐社区,是社区与政府、企业、环境、居民等良性互动的社区;是居民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服务功能完善,社会风尚良好的社区;是邻里之间友好相处,家庭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形成风气的社区;是管理有序,居住环境稳定安全的社区;是居民民主意识强,自治化程度高的社区;是居民和辖区单位凝聚力强的社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确立的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政治与社会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的基本单元,只有基层的社区都是成熟的和谐社区,整个国家的和谐才有其可谈性,倘若基层的细胞都达不到和谐、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就更谈不上上层建筑的和谐。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文明应从社区开始,和谐应从社区做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其基础组成部分和重要切入点。

二、武汉市社区建设的概况

武汉曾一度是全国商业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曾是全国四大商贸重镇之一。近代以来以张之洞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先驱,办新式工业、新式教育、办冶炼厂、织布厂、炼油厂、办新军、建新式学堂,使武汉一度成为近代工业和近代文化教育中心;解放后,武汉的现代化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大工业基地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压力,面对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擦肩而过形成政策凹地的困难,武汉人自我加压、迎接挑战,使科技教育、钢铁、汽车、光纤通讯、生物化工、金融商贸再度辉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征途中,力争与世界现代经济接轨,发挥好武汉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商贸优势,搞好战略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用信息化促进和带动现代化工业化,提升和放大武汉城市现代形态的效应。作为我国最早通商口岸之一,武汉是西学和外来文化交汇地,如今的武汉市更是高校林立、科技领先,科技文化、光谷文化在这里充分展现。作为现代都市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个性魅力重要表现的文化,武汉可谓得天独厚。作为中西部最大的现代工业之都、商贸之都、科教之都、制造业基地,武汉又是全国较早开展社区建设试点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以建设“文明团结、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为目标,统筹规划,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努力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机制,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工作:1、科学合理地调整划分社区,大力培育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2、大力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3、明确政府与社区的职能分工,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外部环境。4、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各项内容的落实。此外,以江汉、青山、江岸、硚口四个国家和省社区建设实验区为龙头,各城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呈现百舸争流、各具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社区建设的各项内容健康发展,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在武汉的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成为建设的灵魂所在。其直观表现体现在建筑附属物和配套中所蕴涵的文化品位中。如社区内的草坪、花木、喷泉、流水、假山亭榭、围墙以及配套如网球场、篮球场、保龄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及学校等。“学雅芳邻”地处光谷片区,周边高校和科技产业云集,因而定位在将文化与教育融入社区。不论是在整体设计上,还是在园林规划上,除了尽力运用精致的文化形式之外,力争让每个符号蕴含更多韵味,小区内的高级会所设有活动中心、桌球室、室和宁静书吧,致力营造“文化生活家”的生活方式。同时把周围的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让社区融入到武昌中心文化区的大文化圈之中。

社区文化更重要体现在人文活动方面。可以说,社区文化活动既是定位的体现,也是对居民新生活方式的引导。高尔夫城市花园为居民带来了具有浓郁港式风味的文化生活。连续三年持续举办高品位港式圣诞联谊会,邀请部级演员前来演出;2003年圣诞夜邀请业主共赏武汉圣诞第一场大型交响乐演奏会,共同感受建筑艺术与交响艺术的高峰;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昌明法师携带八大弟子举办祈福会……

如今,江城越来越多的社区引入了文化概念,出现了不少主题文化社区。诸如绿景苑的荆楚文化,万科城市花园的美式街区文化,百步亭花园的亲情文化,金地·太阳城的都市庭院文化……武汉的社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社区法规和制度建设配套问题,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问题,社区自治的财力支持问题,社区工作者职业化问题,对社区认同度和参与度问题等等。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区

参照武汉市社区建设的经验以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社区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机构和组织,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有序的民主环境、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与群众直接发生联系,协调群众中的利益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因而加强社区党建要实现社区的和谐,就要看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如何。

(二)重视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动力作用,更进一步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更高程度的实现居民自治,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

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决权,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政权一直致力的政治目标。在构建和谐社区过程中,居民自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消除差异,促进融合,达到和谐

目前在一些城市中,有些城区、街道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既有国际化金融贸易区,又有高、中档住宅区,还有老工房住宅区等。针对自身特点,应该形成自己的社区建设思路,即理念上以“建设共同家园”为目标,方法上以“坚持分类指导”来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措施上以“消除差异,促进融合”为着力点开展社区工作,使社区始终保持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态持续完善、利益趋于整合、和谐逐渐增进的发展状态。

(五)以邻居节为载体,构建和谐社区

在许多现代化社区里,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传统的“老街坊”关系渐成历史,邻里之间虽然仅有一墙之隔,却互不相识。然而,人们心中是渴望交流,向往参与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展各种有意的活动,使居民之间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加强团结,形成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的温暖。

(六)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学习型组织

良好的社区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在精神支撑。而构筑和强化这个支撑,需要通过有形的抓手才能落到实处。培育和发展各种学习型组织,支持、引导专业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做到人人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成效,可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铭,吴春.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4).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9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 社会矛盾 道德建设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的安全、稳定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而一个良好的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的道德建设。

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里,社区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和没有单位的居民,工作内容单调,工作方法简单,多是以被动的方式进行的,社区缺乏生机、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突出。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将不断从政府和单位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社区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社区是社会公民生养栖息的主要场所,又是一定生活群体的精神共同体的培养凝聚基地,更重要的是社区在现代已发展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平台。”①社区既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共同体,也是人们的精神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区是同一社区人们的命运共同体。社区比社会更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密切,同一社区的人们的交往频率更高。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共同的利益,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促使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的产生,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因此,社区对人们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俗礼仪、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社区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包含了社会的基本信息,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等在社区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因此,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谐社区必将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广大的城市化地区全面构筑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城市社区管理的道德基础

道德是文化的价值基础,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在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内,人们首先应该讲诚信,诚信是道德的基石,也是道德信仰的根基。城市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相互帮助,人们之间要“忠诚”,既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同时还要“重义轻利”和“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应该使其居民具有精神上的归属感、文化上的认同感和道德上的共通感,社区应具有温馨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要使社区不仅成为人们的物质家园,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使社区不仅是栖身之所,而且成为人们心灵的温馨港湾,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家园。“家园还意味着一种精神心理的归宿。要营造互爱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氛围,营造人们对社区的心灵情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为人们提供一个心灵情感的生活空间。”这就要求人们要妥善处理社区内部矛盾,要重视公共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妯娌关系、亲戚关系、邻里关系的协调和谐。使每个人以平等的社会公民的身份,在社区的各项活动中,能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一个良好的城市社区中,人们应富有人道主义情怀,富有同情心、怜悯心、正义感,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不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大力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服务,一家有难,全区支援,为社区成员排忧解难。要切实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尤其应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对下岗职工、孤寡老人、贫困家庭要更加关心,这样才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积极建立社区群防群治体系、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为社区居民安全、祥和、快乐的生活提供更充足的保障。

良好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社区人文精神理念,共同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居住环境,塑造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形成讲文明、讲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风尚。要保护社区的地域环境,养成社区地域生态环境文明观念。

社区成员应按照道德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以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特点,了解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身心特征,促进个体身心和谐。

城市社区管理的道德建设机制

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机制,首先要加强城市社区的舆论引导,社区是形成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要重视非正式社会组织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重视社区社会舆论的作用。人们越是在非正式组织中越愿意讲心里话,特别是在正式组织不能表达自己意愿的情况下。理论和实践表明,非正式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其中往往存在着舆论领袖,其对社会自发舆论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道德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中,要重视非正式组织及其舆论领袖的作用。社区是熟人常聚之处,也是自发社会舆论的肥沃土壤。一些公共娱乐场所,自发集聚场所都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发生地。在这些地方,人们不再过多地顾及正式组织的压力而自发地议论,“泄泄气”,发发牢骚,评价人或事,这里往往能表达出人的真正心声和愿望,是了解民心民意的好地方。

同时,要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监督机制。在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外在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道德尽管在其本质上是自律性的,但对于不能自律者,对于违背社会道德屡教不改者,实施一定的监督和制裁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建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内在运行机制,并与法律监督结合,才能发挥更为广泛和充分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社区的道德教育机制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道德教育活动,包括实施一系列的宣传、引导、灌输、评价等措施,还包括社区道德教育方针的制定、道德榜样的树立、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等。而且,社区道德教育要和家庭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道德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的条件下,父母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水平。

最后,要注重城市社区的风俗习惯引导机制,道德与风俗习惯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类社会早期,二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楚。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稳定性,它往往是人们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反映。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传统往往通过风俗习惯表现出来。在各民族的生活中,风俗习惯往往作为习俗道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吸取其合理成分,引导旧习陈规向现代文化转化,移风易俗,建立现代风俗习惯引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葛晨虹:“伦理关怀与社区管理”,《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何民捷:“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全国第二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述要”,《人民日报》,2005年8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