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2-06-18 11:59:31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1

1 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目的

项目式教学是指将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导入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相关信息、拟定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制作并最终评价制作效果及个人表现,学生通过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亲力亲为,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1]

影视后期合成是我校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像合成的技术原理,在前期和中期制作的基础上,合成最终的影片及润色画面表现。对应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理论,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达成高层次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制作掌握综合技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1)。[2]

2 项目式教学的工作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专业都通过设置连续性、渐进性的实践环节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将项目制作融入课堂则是能兼顾理论与实践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的项目通常有企业实战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教师自命题项目。[1]其中,前两者由第三方提出具体制作要求,而后者则通常是由教师综合教学难点和设计的需求设置的虚拟设计项目。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属于企业实战项目,是针对甲方的具体要求去完成制作,属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完整实践工作的项目教学模式。[1]

2.1 课堂教学设计

影视后期合成课程重点强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的技能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扎实的理论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保证。为了保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该课程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虚拟项目,后实战项目;先机房教学,后实地拍摄与制作”的教学方式。[3]

我校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总计64学时,共8周。其中,前6周的教学设计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根据影视合成的关键技术将课程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如“Alpha通道与遮罩”“轨道蒙版”“混合模式”“动画控制”“抠像”“调色”“稳定与追踪”等。在每个子课题的教学中,以讲练结合的方式着重练习2~3个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点评。

2.2 实践任务制定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笔者尝试导入了与中山市公诚咨询有限公司联合设定的商业计划项目“微电影《蜕变》的拍摄与制作”,在课程后2周的时间集中带领学生完成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实战项目。微电影的主题是:反映公司深化改革的情况,传递正能量。中心思想是:以微电影的形式侧面反映分公司深化改革的举措、基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状态及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整体风格:诙谐幽默、积极向上、振奋人心。制作技术要求是:a.结合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定制微电影剧本,展现设计的原创性;b.微电影要求时长8~10分钟,画面高清,画幅统一为16:9。在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均有机会与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面对面地探讨项目制作的各项细节问题,并就制作中的技术问题与指导教师们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影片最终完成之后再综合教师和企业意见,从微电影的剧本创意、视听效果、拍摄与后期处理技巧来对影片的效果进行综合判定。[4]

由于此次项目完成的时间紧迫(实际制作周期为23天),故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与企业签订项目合同后的第一时间,就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微电影创作的一般方法,列出三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并逐一实施:第一阶段是项目前期制作(计划10天内完成)――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甲方提出的剧本初步设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供剧本方案,根据甲方反馈的情况修改并确定最终剧本;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到甲方公司实地考察,落实拍摄场地取景安排,并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第二阶段是项目中期制作(计划2~3天完成)――学生分组按照第一阶段设定好的拍摄计划及分镜头到实地拍摄画面素材,同时采集影视同期声以备后期剪辑合成使用。第三阶段是项目后期制作,即微电影的剪辑合成阶段(计划10天内完成)――每个小组根据剧本设定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粗剪,集合各小组的粗剪段落,加上片头片尾及影片配乐,形成完整的影片,经教师和学生共同统一修改后,提交粗剪影片给甲方,待甲方反馈修改意见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精剪过程,将最终完成的微电影成片提交给甲方。至此实践项目圆满完成。

2.3 实践团队构架

在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全体学生构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制作团队。指导教师按照微电影拍摄制作的需要分出4个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加入不同的小组,并由学生自定小组负责人,每组人数根据实践任务工作量不同而有差异。小组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完成微电影相应场景的剧本修改、分镜头设定、实地拍摄、剪辑合成的全过程。小组负责人一边负责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展和各项拍摄与制作的具体事务,一边直接与指导教师沟通。这样的团队构架保证了整个制作过程中高效率的沟通与制作,是项目最终按时保质完成的关键保障。

2.4 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课堂表现、影片效果评价、小组自评和组内互评,它们分别占总评分的20%、30%、20%和30%。其中,课堂表现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及课堂学习情况给出评分;短片效果评价主要由教师结合企业意见以及最终成片的展示效果为每组评分;小组自评主要由组长根据每组工作量的多少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对自己小组的表现给出自评分;而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则是每个组员参考工作量、对小组的贡献程度以及责任心为组内其他成员打分。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兼顾考评学生课内学习和实践表现,还能发挥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初期培育。[4]

3 项目式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成果

微电影《蜕变》的拍摄与制作项目从签约到提交成片,总共经过23天的制作时间,参与学生共计27人。除了按时保质地提交项目成果获得了甲方的好评外,此次项目式实践在教学研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3.1 项目教学驱动穿越课程的边界

微电影制作项目涵盖从前期剧本创意到后期剪辑合成的整个制作过程,将这种实战型、综合性项目引入课堂,彻底打破了专业课程各自为阵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汇起来,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制作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将僵化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灵活的运用从而促进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转化为对创意思维的引导和启发。

(1)项目前期制作。这一阶段的制作重点是确定文字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以及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以确定拍摄与制作的详细计划。期间不仅需要动画剧作、动画台本、视听语言等多门课程的理论支撑,还能培养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与项目策划及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中期制作。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遵循“多角度、多景别”的指导原则,完成影像及声音素材的现场采集工作,需要利用专业课摄影与摄像、影视广告等课程中学习到的影像拍摄技巧,在视听语言、影视后期合成、剪辑技巧、音乐制作等课程的理论指导下,采集到丰富多变的画面素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要需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画面的呈现方式,即如何组合多角度拍摄的影像素材使得同一场戏的画面表现更加丰富,避免刻板单一的画面效果;二是画面组接技巧,即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之间如何无缝衔接、过渡自然,最终能够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既定的影片主题;三是拍摄技巧,即通过现场测光、监控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拍摄到的素材可用,另外尽量使用同品牌、同型号的设备拍摄,以减少不同设备采集到的素材存在较大色差的问题,增加后期处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3)项目后期制作。在采集到大量画面和声音素材的基础上,参考前期剧本和分镜头的设定,依靠影视后期合成、剪辑技巧、片头设计与特效、声音制作等专业课程的方法支撑,完成微电影的初剪,并根据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意见反馈完成影片的精剪、合成与特效制作、片头片尾制作、全片调色以及影片配乐的全部工作。

3.2 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项目实践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之前的孤立学习转变为工作小组的模式,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小组中担任起导演、编剧、摄影、监制、剪辑、配音、合成、特效制作等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并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通过完善自己和协助他人来发挥自己能量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增强,个人与集体得以共同成长。特别是学生在与企业负责人、与指导教师一对一的不断探讨中,掌握了综合性项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5]

3.3 项目教学促进师生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整个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决定了影片质量的高低,即剧本的创意与写作、素材的拍摄与采集以及后期的剪辑与合成。特别是影片后期合成与剪辑工作,是项目实现的重要阶段,包含技术含量最高和难度最大的知识点,是决定最终影片效果的核心部分。师生共同努力,经过不断的实验和尝试,最终通过影片节奏的把握、片头片尾的制作和影片配乐的出色制作达成了影片理想的视听效果,而师生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直接的锻炼和显著的提升(如图2)。

4 结语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2

目前,课堂录像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单画面电影模式和三分屏资源模式。单画面电影模式是指多个摄像机和多媒体设备同时工作,但被录下来时是经过切换选择后的,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一个场景的顺序呈现,像电影故事;三分屏资源模式是指生成的情景课件整个屏幕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教师视频,计算机屏幕内容,知识点索引,全部呈现给观众,由观众自己选择观看内容,并有放大缩小、可快速索引功能。单画面电影模式的优点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学生收看时容易接受,注意力不易分散,减轻学生认知负担。但其优点也正是其缺点,学生在收看时只能被动接受,自主选择性差。而三分屏资源模式正好和单画面电影模式优缺点相反,两者互为补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可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对于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一般要求采用单画面电影模式,而对于一些网络课程也可采用三分屏资源模式,便于学生自学。课堂教学录制的目的不仅是保存教学资源,而且要能够实现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录像要具有通用性、传播性和时效性,能够在网络中流畅的传输与播放,因此,一般课堂录像为流媒体文件,文件编码方式为RM、ASF、WMV,H.264等。近年来,尤其是H.264的编码格式,由于其同等质量下高压缩比的优势,被广泛采用。另外,为保证教学视频的质量,对图像的分辨率,码流,帧率,声音质量等都应有严格的要求。

二、系统设计相关理论

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确定逻辑模型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设计方针和原则,综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确定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目标及相互关系,对子系统及全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从而创造出具有所需功能的新系统。所谓归纳法即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对现在和过去的同类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所设计的系统功能要求进行多次选择或合并同类系统,最后形成少数几个同类系统,对它们作出相应修正,最后得出一个所需要的系统。演绎法由设计人员按照普遍的规则和原理,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多种功能元素中选择符合系统要求的元素,并按照一定形式进行合理组合,从而完成新系统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情况合理使用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经常是并用或交叉使用的。高效课堂网络实时录播系统做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设计之前要做好分析,综合运用两种设计方法完成设计。首先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市场上有代表性的网络录播产品进行调研和测试,分析和比较其系统构成,工作原理,技术方案和指标参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确定所设计的新系统关键技术方案。同时运用演绎法,按照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选取合理的设计元素,加入到设计方案中,合理组合,从而完成高效课堂网络实时录播系统的设计。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上设计原则,才能保障新系统的建设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三、电视制作相关理论

课堂教学录像也属于一种电视制作。网络录播系统的设计必须依据一定的电视制作的相关理论,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课堂录像作品。其中画面质量是衡量教学录像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就对有关画面处理的相关理论做个简要阐述。

1.摄像构图。

摄像构图是指视频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布局和构成。构图的目的是为了完美地表达画面内容,因此构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内容表达、形象塑造、气氛渲染及观众的观看效果。构图要突出画面主体,主要被摄对象就是画面的主体。画面中的主体是表现的中心,又是结构画面的中心。常用构图方式有黄金分割构图和九宫格构图。黄金分割构图要求拍摄主体的位置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或者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分配画面空间等,这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九宫格构图是指画面用四条线构成井字形,将画面分成九等分,建议将被摄主体安置在“井”字的四个交叉点上。九宫格构图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可以使拍摄主体很容易进入到观众的视觉中心,对于突出主体比较有利。课堂录像构图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好的呈现出来,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明确画面中心,引导视觉顺序,使观看者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构图线索去浏览画面。

2.拍摄角度。

角度是处理拍摄场景时空关系,人物位置和画面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的画面侧重点,交代不同的关系,形成不同的电视叙事语言。在精品课程课堂录像的拍摄中,主体应当是教师的讲课活动,陪体则是学生。一号机位拍摄的角度应该用正面平视或俯视角度,机器设在教室中间靠后位置,主要跟踪拍摄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二号机位设在教室前方用斜侧位置,俯视角度拍摄,主要用来拍摄学生听课、回答提问等。三号机位设置于教室后方,俯视角度拍摄。主要用于拍摄教室场景。有时还会设置专门拍摄黑板的摄像机一个机位或两个机位,一般设置于教室中后方,用俯视角度拍摄。

3.景别运用。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摄影教学;移动学习;交互;微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77-04

问题的提出

“摄影技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的综合性课程,其艺术性与实用性深深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然而目前,受课时数和课堂教学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互不能随时随地开展,导致学生拍摄作品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通信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远程学习模式正悄然兴起,这就是移动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它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2013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预言,在近期发展阶段,移动学习将进入主流应用,成为顺应时代的新趋势。但经查阅文献发现,移动学习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移动学习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是值得探索的。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在无线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与好友交流,交互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说明微信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就为移动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将微信引入到“摄影技艺”课程的教学中,既能有效解决因为课时量少、实验薄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突破时空限制,从而达到提高该门课程学习效率的目的。

移动学习及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

1.移动学习及其模式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国际远程教育权威戴斯孟德・基更博士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d-learning(远程学习)、e-learning(电子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他指出,移动学习将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许多学者都曾给移动学习下过定义,虽然描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本文旨在突出学习过程中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目前国内移动学习的主要模式有: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基于网络邮件的移动学习、基于手机APP的移动学习、基于在线浏览的移动学习和基于实时交互软件的移动学习。在前四种模式中,学生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其典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实时交互较弱;最后一种学习模式的基础是实时交互软件,其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优势用于开展移动教学最为理想。目前,用户群体较大的即时社交软件有微博、手机QQ、微信等,鉴于微信具备更强大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和即时互动功能,以及在大学生中使用范围广等诸多优势,本研究尝试构建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来进行辅助教学。

2.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

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有:文本/语音互动,即文本提供简单的信息交互,语音提供方便沟通、自然对话的直接互动;微信群,它可以更方便地构建学习小组,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同时,它支持共享图片、语音、视频、网址等功能,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群的交流功能,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内容分享,即将资源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好友可以进行评论、转发、收藏等,使得微信成为学习内容推广和分享经验的有效渠道。

与其他移动学习模式相比,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即时移动通信所带来的学习者高使用率和强专业性、依托于移动终端(手机、iPad)所带来的高便捷性和高可用性、专业性所带来的朋友圈内用户的相对一致性、多种互动模式所带来的信息交互的多样化,以及应用简单所带来的易用性。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的构建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类知识或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协商或合作建构的能力,并促进他们意识到自身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具体到教学方法与措施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让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解决一些真实的、不明确的问题。此外,应重新组织情境,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所学内容。因此,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发挥他们的协作能力以及会话能力,注重学生通过“微信”这个情境的互动应用自行建构摄影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只需要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与教师、其他同学、学习资源及情境交互。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笔者根据摄影教学各个交互环节的需要,整合微信的主要交互功能模块,建立了一个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平台(以下简称“微信教学平台”)。相应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以下简称“微信教学模式”)(如上页图1),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重视摄影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设一种满足多维度实时互动、共享资源、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层面要求的交互式移动摄影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私聊、主题微信群等,以文字、图片、语音、小视频等交互方式完成学习,建构摄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2.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平台

如图2所示,微信教学平台由私聊、微信群和内容分享(朋友圈)三个主要功能模块整合而成。

私聊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学过程中主导与主体之间或者主体之间的一对一互动协作,如个别辅导、教学反馈等。

微信群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多人互动协作,如小组讨论、组外讨论等。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建多个主题群和多个小组讨论群。主题群的用途各有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加入。笔者共创建了摄影基础知识群、作业交流群和问题答疑群三个主题群。

内容分享(朋友圈)模块主要用于一对多交互。教师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优秀作业及创作心得,师生各自的朋友圈以文、图、链接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作品、经验心得,推荐摄影理论知识、实践拍摄技巧、名家作品,以及优秀摄影网站、文章、视频等。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案例设计与效果分析

1.案例设计

笔者选择了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二年级的26名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着共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且在实验测试之前对摄影的理解都停留在日常拍照这个层面。

接下来,笔者以“景深”主题为例,结合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详细介绍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下表是基于微信的“景深”主题交互式移动教学设计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互动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景深”效果的优秀摄影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影响景深的要素有哪些,并归纳出这些要素与景深的关系,使其掌握景深的概念、影响景深的四要素与景深的关系等内容。课后,学生按照课堂布置的拍摄任务进行实践外拍,笔者通过微信平台按约定的时间组织并发起群聊,通过分析学生作品进一步讲解景深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按时参加讨论,也可以通过小群讨论、和教师私聊等多种微信交互方式进行课外学习。

2.效果分析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摄影交互平台中的内容分享、私聊、群聊等形式辅助“摄影技艺”课程的交互式移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大量文本、图像、语音、小视频等实践材料。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摄影技艺”中利用微信群模块进行作品欣赏、讨论和评价这种方式的满意度高达96.6%,对微信私聊模块的满意度为98%,对内容分享(朋友圈)模块的满意度为88.8%。

参与实验的26名学生均认为: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对“摄影技艺”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且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理解概念并提高摄影实践能力,同时更便捷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与教师、同学随时随地交流;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既能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也能研读摄影名家的大作,体会到交互式摄影移动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乐趣。

总结

基于微信的移动摄影教学互动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摄影教学模式下课时量不足、交互不足且单一等问题,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师生交互呈现泛在化、立体化、个性化特点,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师的组织、监督、指导下,学生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建构摄影知识,不仅能提高摄影审美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美学素养、创意思维、合作精神及分享意识。该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提高摄影课程的教学效率。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4

作为地方综合型三本高校的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一直以培养社会、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政策要求下不断探索、实施合理的教改模式。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A-EOE”模式。如今,该院校的设计学部通过此教学模式,已经为相关行业(如凤凰卫视集团,央视各影视、数媒公司,水晶石动画公司,5DS栏包公司,各类剧组等)输送了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下,设计学部即将全面实施再次创新的课程体系模式――“主讲教师责任制”。

对于何种类型的高校来说,所有的先进教学观念,只有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门课及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1]当今的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不缺理念,缺乏的是用于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更缺乏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指导。大多数地方综合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依然延续、继承着传统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一次性教育”,具体特点体现如下:

1. 受限于传统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2]此结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面向系统专业理论和系统知识学习,不符合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缺乏统一化、系统化、关联化教学理念引导。专业内大多数教师只是完成“备课―授课―作业”三阶段的任务,形成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机械循环。此特点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明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关联性,也不知道所学课程到底可用于什么工作。

拿“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举例来说:素描、三大构成(其基础课)――摄影摄像基础、剧本创作、导演理论、视听语言等(专业基础)――影视后期等(专业课),这样的结构模式阶段式地分布在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每一学科的专业老师只是自顾自地为学生们讲授本门课程的内容,如素描课只是在画素描,教师没有拓展素描在今后的哪门课程上会起到何种作用。再者,剧作只是剧作,导演只是导演,摄影只是摄影,这三门课程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互联系?三者如何有机地体现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这样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只能造成“熊瞎子掰玉米”般的后果,学生到最后只是掌握了影视创作后期阶段的一些简单软件操作。

面对这样的问题,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设计学部于2014年―2015年期间,研讨出一种定义为“主讲教师责任制”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如今该体系率先在设计学部数字艺术系施行,已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多方研讨与具体实践,主讲教师责任制课程体系模式将面向全学部2015级新生。

主讲教师责任制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首先,将全学部4个系(工业设计、数字艺术、艺术设计和建筑学)11个专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人物造型、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设;建筑学、风景园林设计)的所有课程逐级划分为“部通”课程(全学部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如素描、三大构成;“系互通”课程(两个以上系之间相通、共上的理论课或专业基础课),如工业设计与数字艺术系之间共同开设的摄影摄像基础、3D数字建模等;“系通”课程(某一个系内各专业相通、共上的理论课或专业基础课),如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共同开设的世界电影史、导演理论基础等;“专独”课程(各系内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实训设计课),如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独享的影视短片制作工程等。

其次,在基础课和大设计课程中设置专门的主讲教师,负责制定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分配本门课的学时数和具体授课教师人数。主讲教师要具备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全局的把控能力;还要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经验都过硬的综合能力。在本门课的第一次授课时,主讲教师要对本门课进行“叙课”,以便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本门课内全部课时内容的前后联接,以及所学知识将以何种形式用于未来就业领域。

拿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实训设计类课程“影视短片制作工程”举例说明。该课程分阶段呈现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阶段的第二学期,从概念、理论、实践的宏观与具体操作层面上,以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技巧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该课程在一年级阶段为64学时,包含剧本创作、表演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与技巧三门小课,其中理论授课与实训课程各为32学时。首先通过每次实训课程的相关模拟练习,让学生们在创作中自己发现问题理;然后再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论课讲授影视前期创作各环节的理论知识与其关联性延续,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同时引出对影视拍摄期创作(由二年级阶段的影视短片制作工程2体现)的思考。该课程在二年级阶段涵盖了分镜头台本设计、导演理论基础、影视造型艺术三门小课;在三年级涵盖了影视导演创作、剪辑、影片合成三门小课。其具体授课方式同一年级的形式基本保持一致。

在这三年中,该专业的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地体验到了影视创作的全部环节及具体流程,既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又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主讲教师责任制既保留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成为为培养“宽基础”、“厚理论”、“重实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探索出的一条新课程体系模式。(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摄影课程;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出现了很多探究式的创新教学模式,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一度成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了创新理念的注入,对传统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在大学摄影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开展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方式提供有利的实践平台。关于任务的设置,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研究,将新知识融入任务活动中,促使学生掌握任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顺利地完成任务。使得学生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并提高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学目标很简单,只要学生将摄影知识掌握就完全可以了。而任务教学则不然,教师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授后,可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拍摄技巧使作品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摄影高技术人才。

二、任务驱动法在大学摄影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组织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为确保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首先要提出任务,结合教学内容,设定选题、要求以及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要分工明确、具备可操作性以及可行性,切忌形式化。然后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对任务要进行具体分析和系统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途径,找到解决思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铺垫,比如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和分析。学生在遇到不知如何解决任务布置的时候,就会想到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而少走很多的弯路。但是,也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自我总结解决思路,而不能将步骤直接告诉学生,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式。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操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教师要针对任务开展的难易程度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衡量任务完成的质量。这就需要在任务设置的开始阶段就应该制作相应的评价标准,否则很容易在任务开展过程中出现跑题或者产生异议,这会影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教师要以鼓励为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操作任务的学生进行详细了解,进而为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可能性。最后,关于摄影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展,并不是伴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止,还要培养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很多学生可能通过这一次的任务活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任务的延展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2.展示与互评

在任务活动开展之后,除了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要实行任务的展示环节以及相互评比的环节。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展示,对摄影技术、主题表达等进行相应的讲解,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展示与互评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使得学习氛围变得异常活跃。

在摄影技术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这张照片是怎么拍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地推敲,使学生不断得到启发。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不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充分结合了过程性以及总结性两部分评价的内容。如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索的话,还要考虑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以及个人表现能力。总的来说,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求知,获取更多的摄影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摄影能力,在团队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摄影课程教学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照本宣科地进行被动式知识传授,提高了学生摄影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得摄影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6

论文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摄影基础课程特点为切入点,探索了摄影基拙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科学高效的运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促进摄影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优化摄影基础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摄影基础是教育技术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艺术、摄影曝光艺术、摄影构图艺术、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逐步扩大的摄影教学内容,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需求。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摄影基础教学设计的关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视觉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采用图片、语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对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及更长久的记忆效果,使学习者在抽象文字符号外,还能有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知觉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摄影基础课程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强是摄影基础最突出的特点。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观念,注重美感的思维形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摄影基础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人门课程,是基础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兼有“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写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从策划、构思到拍摄命名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在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强调审美观点、综合能力及实验技能的培养,并注重联系实际拍摄过程,着重基础,力求创新,增强专业适用性。

摄影是一门科学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形式,强调视觉性是其又一个重要特点。探讨摄影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力度拓展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方式正是视觉文化的基础。视觉素养的高低对个人总体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把摄影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使其体现出传达性与表现性的本质。学生才能在摄影课之后利用摄影的特性,来为其视觉。

结合摄影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几大优点: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较少学时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摄影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抽象、费时等弊端;四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培养其创造性。但是,纵观我国当前摄影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十数年前的水平。传统的摄影教育偏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不能完全融会贯通,缺乏对现代摄影理念的传授和教育。因此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把两者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应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应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多媒体教学能使摄影基础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具体,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掣领的作用,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是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比如在总结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别时,第一个班级的教师已经用电子表格把框架制作好,以pp7,的形式直接将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画表格的过程。而第二个班级中,当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表格时,学生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表格,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和黑板上的相印证,师生交流互动良好。显然在这个环节中,手写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比电子ppt直接呈现更加适宜其效果更好。

2.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声、画、图、文等于一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但要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认知角度,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应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需要而设计制作的,简单实用、突出重点、弱化难点是设计制作的原则。所以课件制作应以课程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教学单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摄影基础涉及的素材较多,制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种素材,做到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如相机的基本操作,对焦、曝光等重点、难点内容,可采用动画演示,摄影构图,需要大量典型的精美图片来直观的展现构图的形式,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而引出结论。

教学课件在制作时切忌过分华丽,因为过多的声音和动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进而忽视内容的学习。画面应突出重点,要做到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统一。如对课件中文字、图片以及动画效果等要做到合理搭配,使页面的视觉效果美观而和谐,以达到传递教学内容的最佳效果。此外课件制作应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这就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课件制作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根据知识内容实时更新。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表现力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3.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课件修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不具有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性,不能随机应变等。所以教学实践中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学互动。比如在讲摄影用光时,可以先观看一系列同一个景物的不同用光效果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光线变化后的拍摄差异,很快地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用光的特点,教师总结点评,最后展开对内容的讲解。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的灌输,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启发、提问、组织讨论及点评等,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一方面,由于摄影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的图片素材多,课件信息量大,有的学生注意多媒体的观看,而忽略了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强调了教学的重点,是否给予课堂教学的“留白”等考虑不够,其结果是既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又削弱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技巧。

4.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其相应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多媒体软件所取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刺激,并把学生带到无限的探索与想象空间,便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活跃思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在讲人物摄影拍摄方式后的小结:先总结摆拍、抓拍的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分享自己采用不同拍摄方式时的经验。学生们踊跃发言,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的极好方式。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总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此外,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应注意利用网络技术的传播功能、注意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等其他一些问题。总之,运用多媒体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摄影课程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39-02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摄影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在之前已有的课程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传媒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文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的摄影课程为例,探讨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办学特点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摄影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摄影课程作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是本专业群中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旨在让以往习惯了素描、色彩,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数码相机,并且在今后的艺术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通过摄影来观看、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设计。摄影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程后续开设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通过摄影课程的前期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好符合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的办学特点。根据传媒艺术系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情况,结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此课程定位为:了解现代摄影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摄影实践操作,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码相机,成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场景,完成图片拍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三)课程作用。摄影课程的开展,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中相关的专业如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与行业接轨,因此多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毕业证和上岗证。因此,传媒艺术系改变了以往书面考试的方法,而是通过摄影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获得国家劳动部门所颁发的摄影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广告摄影、新闻摄影、影视后期制作、动画摄影等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二、摄影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与传统艺术院校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导向来进行组织教学,课程设计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摄影展览,注重学生间作品的交流讲评;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采用情景实践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课程设计理念。摄影课程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于摄影基础技能的提高。摄影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及内容、任务开展教学环节,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摄影职业能力为主,并通过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关系,积极与各类摄影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三者的合一,使学生易于接受,寓教于乐。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布置相关作业,每次作业后进行交流讲评。教学环境的理实一体化设计:运用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情景教学,循序渐进;课堂讲授,作品欣赏,讲评与摄影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以提交作品的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取代以往的书面考试形式,强调在实践拍摄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培养目标。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摄影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摄影常识,能准确使用各种数码相机,参与摄影实践,满足一般工作场合的图片拍摄要求,最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摄影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毕业求职就业掌握一门技能,满足一定的工作能力要求。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在摄影课程内容选择上,高职院校与普通艺术类院校还是有所区别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块。在理论教学部分,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目前知识够用为原则,只讲授最基本的摄影知识,而一些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接触比较少的内容则被排除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之外。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和课后把相机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熟练使用各种相机;面对各种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充分实践,能够完成基本的图片拍摄。

(二)课程内容组织。一是课堂讲解结合实践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展开教学;二是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摄影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三是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按难度进阶,每个部分都结合日常的实际案例展开。摄影课程是对整个摄影行业进行分析整理和对摄影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摄影工作的过程要求而制定的整体课程教学内容。并且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能力递进原则,编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讲授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摄影课程按照摄影实例和工作过程设立了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的项目模块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安排。

(三)课程的针对性。江苏城市职业学

院摄影课程主要是针对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所拍摄图像的理解,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略微有所调整:对于广告专业,加入广告摄影基础知识、影棚拍摄的方法;对于影视动画专业,加入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的内容;电视节目制作则偏重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对于装潢专业,加入适当的艺术摄影技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四)课程的适用性。摄影课程的开展,适用于本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五)网络资源。在摄影课程开设的同时,可依托学校网络资源,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设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QQ群与学生及时沟通,能够第一时间与学生保持交流,并且在知名摄影网站上设立专业讨论版,不定期开展摄影作品的在线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摄影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在摄影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实训的内容,从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到各种题材的拍摄技巧,从摄影构图、光线的运用到拍摄体会,告诉学生即使同一题材、同一拍摄环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拍摄手法。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使用学校最新购买的专业数码相机和灯光影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相机的操作,掌握摄影技术。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到校园周边进行摄影拍摄指导。此外,还可在系内成立摄影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图片交流和摄影展,带领学生参观各种摄影展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已经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暗室工艺,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图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常识,加大摄影后期处理的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教师自身摄影实际拍摄的经验,从案例分析、实际拍摄出发。这种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起以往明显提高。

(二)实训条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拥有专业暗房,大型灯光影棚,多组专业影室灯具,尼康、佳能共计40余台当今主流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高标准设置的专业苹果电脑机房,专业扫描仪和打印输出以及相关的印刷设备,能够满足学生的摄影实践拍摄需要。在摄影理论学习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摄影器材,完成课堂作业、课后大作业的拍摄,并参与课外实践,通过机房中的专业电脑完成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与相关的影像输出。

(三)工学结合。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实习同样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现与南京多家摄影工作室、相关摄影企业、图文制作公司、后期印刷企业建立了校外合作关系,并设立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过程搬到校外课堂来进行,让学生接触到当今最新的数码拍摄与冲印设备,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间去。

(四)企业实习。学生在校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可以根据所学专业不同,选择相关校外实习基地,亲自参与到广告、人像摄影的拍摄和数码影像后期制作的实践中间去,以增强对于该课程理论部分的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摄影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十多名应届毕业生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校外基地完成了数码摄影,以及影像后期处理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校外基地领导的好评,有部分同学与企业间确立了毕业就业意向。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摄影;教育教学

摄影在近年的信息时代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摄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促进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网络的深入发展,摄影在促进信息传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想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就必须要做好摄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影像行业不断的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门已经针对摄影教育教学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把摄影教育教学作为了当前素质教学课程之一。这一政策能够很好的缓解当前学生们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素养,为社会摄影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摄影教学状况

相比于国外的发达国家,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摄影教育教学事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摄影教学情况可以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摄影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旧是专业教育,纵观我国摄影教育的历史。摄影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围绕专业教育进行的,摄影教育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我国的摄影教育在美育方面的教育教学相对缺乏,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上相对缺乏,我国的摄影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让学生智力开发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我国的摄影教育教学课程过于老化,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新鲜元素。目前大多的摄影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摄影技术基础课程,艺术摄影课程和相关摄影概论。这一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不利于学生就业。

另一方面,和摄影有关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摄影相关的技术似乎已经不在成为难题,但是摄影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似乎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在摄影的教育上,老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摄影教学的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我国目前的摄影教学教育上,摄影教育理念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导致摄影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第三,我国目前的摄影老师水平整体不高,师资力量短缺。我国的很多开展了摄影专业的高校中,据统计,老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不成比例,再加上很多院校扩大招生,不断的增加和摄影相关的专业,这些更增加了摄影老师的压力。同时许多院校的摄影老师不是摄影专业出身,造成了摄影专业老师水平整体实力不高。

最后,我国摄影教育方面的硬件设备和场地也是制约摄影教育效果的一大因素。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往往一个班只有2部单反相机作为实践教学用机,每个班按30人计算,轮到每个学生手上的时间不到两分钟,这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场地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摄影棚,或者摄影棚的空高、尺度、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信息条件下,我国加强摄影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摄影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传统的摄影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对学生相关摄影器材的使用和暗房教学比较侧重。今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们对于摄影技术的掌握已经不再困难,所以摄影老师应当充分了解到这一点,及时的更新摄影教学课程体系,适当的减少传统的摄影教学技术内容,增加数码教学课程,增加和艺术相关的课程,在摄影理论课程上实现交叉教学。由于数码摄影的普及,和传统相机有关的知识应当适当的缩减,转移教学的重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数码知识和图像处理上来。

(二)创新摄影教材,壮大师资队伍

摄影教材作为摄影教学的基础,必须要引起高等院校的重视。有效的开展摄影教材创新和改革工作,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成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规模和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在摄影界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摄影教材编辑者应当汲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元素,为传统的摄影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用这些新鲜的元素代替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让各院校的摄影教材更加的有深度有内涵,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在创新教材上,我们不能忘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在改变原来的声像,课件的同时,我们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观点,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面对着师资力量短缺这一现象,各院校应当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要知道,老师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着学生受教育的条件,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就业。我国目前的摄影专业老师的水平完全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下摄影教学的需求,老师的专业性不强。所以目前各院校应当针对上面的情况不断的壮大师资力量,完善摄影老师的教学知识结构体系,加强老师的课程培训学习,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引导老师把摄影行业和其它行业结合起来,帮助老师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摄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

由于我国的摄影行业发展较晚,摄影老师对于商业摄影了解较少,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不能满足市场上商业摄影的需求,学生们就业后适应能力较差,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把摄影教学同商业摄影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发展空间,为学生们的就业做好准备。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摄影社会适应能力,存进就业。

(四)加大教学软、硬件的投入

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场地是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只有加大软件和硬件建设的投入,学生的摄影技能才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这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想搞好摄影教育,我们必须要实现摄影教育教学的转型,由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转变成“信息化”摄影教学模式,加大对摄影教育教学的研究力度、教育力度,为社会提高更多的高素质摄影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泽民.信息时代下摄影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唐东平.中国摄影教育应对策略探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4)

[3]何敏敏.浅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媒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4]袁丁月,娄世民.摄影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关系[J].大众文艺,2011(22)

[5]黄匡宇.论新闻摄影教育改革与大摄影观念的确立[J].声屏世界,1996(09)

[6]潘小明.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2(04)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9

4月23日,由河南省文联和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作品展暨颁奖典礼上,备受全省摄影届关注的河南省摄影金像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共有20人荣获本届金像奖。其中,商丘师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张新根副教授榜上有名。该奖项的获得,填补了我市摄影界金像奖的空白。

张新根,这位光影艺术的探索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摄影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凭着自己对摄影的执着与追求,一路走来,满眼芬芳。

从喜爱绘画到醉心摄影

“我从小就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新根说。小时候,他老家村里有一个小学教师是个画家,爱在村里的屋山下画一些色彩斑斓的艺术图案。耳濡目染中,幼小的他喜欢上了绘画。那时候,豫东乡村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没有起步。

张新根走上绘画艺术之路,是1981年他考上商丘师范以后。在校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学院式美术基础训练,打下了比较坚实的造型基础。

毕业以后,张新根留校任教,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从事美术教学。从讲师到副教授,从讲授美术到讲授摄影,张新根在艺术教学的道路上的追求孜孜不倦。

张新根认为,图像时代,摄影已成为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手段。如今的摄影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考对象,并与当代主流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在大学的摄影教学中当我们谈论当代摄影的时候,不再像现代主义艺术时期那样,紧紧关注它的构图、光影、色彩等“摄影本体语音”表达得怎么样,而是会思考摄影如何影响人们建立自信?摄影如果向大众灌输社会和政治观念?摄影如何影响舆论等复杂问题。

张新根真正从事摄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相机的人还不多,他是自己拍、自己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中专院校里美术教学中开始开设摄影课,他的工作从美术教学转到了摄影教学,摄影也从业余爱好变成了职业。2000年,商丘师范学院成立,张新根从师范转到师院担任摄影课教师至今。

高校摄影教育的“吃螃蟹者”

2000年之前,国内仅有北京电影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所院校单独开设有摄影专业。2000年以来,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

张新根说,2005年以前国内摄影人使用数码相机的还很少,从2005年前后,数码摄影开始逐渐普及。如果说胶卷摄影是1.0时代,那么数码摄影就是2.0时代。数码相机的出现对摄影的影响是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更多的影响了人们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改变,对影像的解构应该是革命性的,它使摄影的视觉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延展和突变”。

2005年、2006年,张新根先后访学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等名校。访学期间,他对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并与很多国内著名摄影教育家、摄影理论家、摄影家如钱元凯、韩子善、鲍坤、解海龙等结下深厚的友谊。2006年访学回来后,在张新根的积极努力下,商丘师院摄影本科专业申报成功,经教育部批准2007年正式招生。商丘师院由此成为全省第三家、全国前100家开设摄影本科专业的高校。商丘师范学院摄影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近10名,主要为来自鲁迅美院、四川美院等名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聘请的国内摄影名家。商丘师范学院摄影专业分为新闻纪实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三个方向。他们不仅有很好的师资,学生的眼界和水平也是和全国著名高校同步的。2012年9月《大众摄影》刊登了商丘师范学院摄影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这也是全国普通高校中不多见的殊荣。

艺术道路无止境

2011年,商丘师范学院成立了现代艺术学院,张新根担任院长。现代艺术学院主要设立了摄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动画这四个本科专业。现代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演变,现代艺术学院这些专业都是和现代社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人才。现代艺术学院成立后,学校非常重视,为学院专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学院还经常聘请来自清华、北影、南京艺术学院的专家学者包括全国知名的摄影名家前来授课和举办讲座。几年来,现代艺术学院激情创新、团结协作,科学发展,不遗余力地探索艺术教育的办学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努力推进现代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及创意文化产业相结合,不断根据环艺设计产业、影像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现代艺术学院作为商丘师院首批产、学、研试点单位已经成为了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多年来,张新根在做好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获得了许多国内外奖项。1994年摄影作品入选“夏娃杯”全国摄影大赛;2005年获“中华大地之光”摄影类作品一等奖;2006年获河南省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银奖;2007年获《大众摄影》影像社区全国影赛一等奖;2007年获“新农村建设・民俗记忆”摄影大赛特等奖;2007年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授予“特别贡献奖”;2008年获河南省“魅力校园”摄影大赛一等奖;2008年被市文联、摄协授予商丘首届“十杰优秀摄影家”称号;2008年应“法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系列纪实作品《家园》在法国巴黎展出;2009年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摄影艺术大展银奖;2009年作品入选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大展;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教育“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市文联、摄协授予“德艺双馨”摄影家称号;2010年获中国第23届摄影艺术大展(国展)优秀奖;2010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授予“杰出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风光摄影“十杰”;2011年被评为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今年4月获河南省摄影最高奖――金像奖。

张新根在纪实摄影的创作上有着较好的研究,有关论文和作品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艺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和作品60余篇(幅),出版摄影专著《感知摄影》、《单反实战》,应邀在国内多所大学进行摄影学术讲座,多次担任《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杂志的月赛评委,摄影作品先后在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等多个国家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