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归园田居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2-12 05:57:12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1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众多改革方案。如:托马斯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2、人物背景

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1850年生于伦敦,1928年卒于韦林。

霍华德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二、理论内容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理论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3、内容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hm2、人口为3.2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外的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

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一个占地4860hm2、人口为5.8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从中心城市向各田园城市放射的上面有道路的地下铁道和市际运河来相互联系。通过上述各种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的各自特点吸取过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生活方式。所以说田园城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这样的“城市——乡村磁铁”。

图1 霍华德田园城市

4、实践

(1) 莱奇沃斯

莱奇沃斯被设计成由绿带包围的相当于四分之一同心圆的扇形。城区划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等。最重要的是,有一条1英里长的交通轴穿过位于中间的公共活动区,通向火车站,这为实现用郊外的工业区将外部农村与内部中心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提供了可能。

(2)韦林

韦林田园城市与莱奇沃思相似,城区被一条主干道和两条紧挨的东西向通道分成四个部分,位于西南部的是市民区和商业区,东部的两个区为工业区,西北部绿化带。

图2 莱奇沃斯区位图 图3 莱奇沃斯城市中心区道路网 图4 韦林区位图

5、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从城市运动到卫星城建设,到战后新城运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无不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从广度上来讲,田园城市理论影响到了除英国之外的其它许多国家。美国在其影响下有过田园城市运动,在理念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并导致“邻里单元”与“瑞本模式”两个新概念的出现。在法国,在巴黎周围出现了类似的田园城市,之后又在巴黎四周建成了高密度住宅区作为卫星城。此外,在日本与澳大利亚,城市规划方面都可以看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的对于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改良主张,其核心是,西方战后城市规划体系就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第二,田园城市的“城镇——乡村磁力”以区域平衡发展作为必要条件,战后新城运动是现代城市规划走向区域的开端;第三,战后的新城建设成为引发新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概念的实验场所。

三、对现代城市影响

1、规划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时被赋予更多内容,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理论内容更加全面。田园城市强调“以人为本”,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需求,是一种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宜人的人居环境。现代田园城市具备以下特征:

城市规模适度。霍华德在田园城市理论中对城市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的大面积绿地有效的限制了城市的无限扩张,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停止扩张,转而建设卫星城市。

经济运转高效。田园城市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运转,要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应该是“循环城市”“低碳城市”“高效城市”,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

社会健康和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结合了“城市-乡村”的优点,田园城市还应拥有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良好。田园城市要保护城市的自然特色和景观,使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使城市与自然充分融合,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

城市发展可持续。田园城市讲究可持续发展,讲究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只图眼前利益掠夺自然资源,也不因自身的发展破坏生态环境,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可持续。

2、实例分析

成都市规划方案中明确,城市和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

(1)规划市域总体功能分区。其中:

旅游重镇“生态屏障”: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

农田区域“城在田中”: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是成都市都江堰精华灌区、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城镇布局应注重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中心城区“园在城中”:中心城区,重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布局。

扩展区域“城田相融”: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2)五大区域产业合作: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了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和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其中:成德绵合作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成资遂合作区主要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成眉乐合作区主要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成雅、成阿合作区主要以旅游产业合作为主。在区域合作基础上形成产业功能合理分工、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充分协调的一体化格局。

(3)13个市管区统筹发展:产业功能区分市管产业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按照战略性重点产业功能,成都市共划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规划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市管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范围和定位,提出了资源配置方案。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

浅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 (11)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2

百回本《西游记》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之大成,作者定是一位具有高深文化素养、热爱山水自然、崇尚陶渊明田园诗之人。吴承恩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诗风,以多类型的诗词曲赋,形成自然流丽、清新淡雅、“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的诗风。百回本《西游记》中诸多诗文赋词曲均能见到以上诗风,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关键词】 吴承恩 陶渊明 田园诗 《西游记》

谁曾料想,吴承恩与陶渊明竟如此地似曾相识,无论身世、创作和情趣。两大作家虽然相隔1100余年,但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田园的热爱则是如此的“心有灵犀”。无怪乎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吴承恩究竟是否为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西游记》中的山水田园诗都是那么显眼。一个对山水田园诗不感兴趣的人能否创作出百回本《西游记》?《西游记》中的山水田园诗应作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略。

我们试图通过两大作家的比较、分析研究,探寻文学流派在历史发展中的传承关系。从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与吴承恩对前代文学的学习、继承的个案比较中,研究杰出作家的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代文学、作家的学习、继承上,愤世之作《西游记》并非无根之水,它是作家继承中国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其精湛艺术修养、文学才华的综合体现。

两者

关联

陶渊明与吴承恩具有可比性,两人均为官一时,陶渊明以县令终,吴承恩以县丞、荆府纪善终,两人均为官不显,于社会、世事感触颇深。两人均中途弃官,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遂弃官归隐。吴承恩因于长兴县丞任上为脏私案子连累,后虽被平反又补为“荆府纪善”,终“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一为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出身于一个由县级学官而没落为商人的家庭,自幼聪明,《天启淮安府志》说他“性敏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屡试不中,到四十余岁才补上一名岁贡生,迫于生计,在嘉靖四十五年出任浙江县丞,由于“政拙催科”,长官借长兴县署印官脏私案子连累及他,给他加上贪污受贿的罪名逮捕入狱。后平反,他又被补为“荆府纪善”,“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归来益以诗文自娱”,完成举世杰作--百回本《西游记》。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散佚作品有《禹鼎志》、《花草新编》等。

吴承恩对当时黑暗社会的阴暗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诗文中对封建统治者(阶层)有所讽刺、批判。如指出“行伍日雕,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赠卫使君屡任序》)。在《二朗搜山图歌》中,他借题发挥,表现出对时政的态度和理想:“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愤懑之中将希望寄托于“英雄”,他认为社会黑暗动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当,“五鬼”、“四凶”式的权奸误国当道,唯有英雄豪杰的出现,才能行“王道”,确保封建基业“皇图永固”。

吴承恩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一心想入仕为官,却“屡困场屋”,理想受挫;后做了长兴县丞又连累入狱,抱负破灭,转归道、佛,躬耕乡里,以诗酒自娱,俨然又一“陶渊明”再世。

吴承恩现存诗123首,涉及田园风光的有37首,占全诗的30。8%;现存词23首,涉及田园的有19首,占全词的82。6%;小令5首,涉及田园的有3 首,占全小令的60%。可见,描写田园风光是吴氏诗词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可以说,关注田园风光,热爱自然、山水、田园是吴承恩诗词(令)创作的主旋律。

吴承恩在其诗文词(令)中多处提到陶渊明,如“东皋云暖茅堂,看渔出寒罾稻上场。有栗里渊明,一床琴酒。”“瑶池王母,重来西极之桃;栗里淵明,又醉东篱之菊。”“问讯渊明,折腰吏,尔能为否?……三迳犹存篙下菊,五株不改门前柳。”“小小楼居,客来正值黄花放,落英新酿,坐有陶元亮。醉抚阑干,笑对水轮望。”“大父则寄一真于元亮,世纲鸣冥。”从这些言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吴承恩对陶渊明的崇敬、仰慕。

两者田园诗之比较

陶渊明作为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其突出贡献就在于开创了田园诗,在玄言诗风盛行、文尚雕琢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新的气息。其田园诗所独具的艺术风格,给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吴承恩是明中叶杰出的小说家,在明前后七子风行的“复古主义”时代,他的诗文(词)能率自胸臆而发,承继陶渊明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传统,以真率自然的诗风独立卓行,在明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文词的成就,与小说《西游记》相得益彰。

陶渊明的田园诗集中于《归园田居》、《饮酒》等组诗中,既有表现农村幽美纯朴的风貌和恬静安适的心境,又有抒发参加劳动的感受和与农民结成的友谊,又有反映农村的凋敞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还有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吴承恩田园诗(词)则较为分散,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表现农村纯朴的民风,又有展现淡泊功名利禄、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理想,还有参加农村的感受等。与陶渊明田园诗相比,吴承恩的田园诗则较多关注对客观景物声态色相的细致勾勒,如《长兴》组诗(共6首)、《田园即事》、《平河桥》、《对酒》、《宿田家》、《春晓邑斋作》、《秋夕》、《杨柳青》、《舟行》、《桃源图》、《句曲》、《堤上》、《梨花》、《斋居》、《柬未斋师》等。

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集中显现于《归园田居》、《饮酒》诸诗中,给吴承恩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吴氏诗词多从神韵上谙得其三昧。

吴氏《种藕》:“家人笑相语,节序君知否?明日是春分,今朝好栽藕。”平常语、平常事、平常的情境,颇得渊明诗风之妙境。

《小立》:“小立俯盆池,参差见青荇。金鲫吹堕花,时摇角中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态、闲适之意趣油然而生。

《长兴》组诗更是其“拟陶”的典范之作:其一:“云去青山出树,雨余白水明畦。晓涧喧时见鹿,午窗睡起闻鸡。”其二:“细雨飞花燕子,清波浅草鹅雏。贴树藏身啄木,穿林劝客提壶。”其三:“桥通鱼米新市,花隐旗旌古祠。驰担津人待渡,杖藜野客寻诗。”其四:“松迳遥闻樵斧,园蔬满送筠笼。野馆时留道伴,山厨日倩僧童。”其五:“栖鸟团风择木,游云渡水远山。落日行人自急,孤城韵角偏闲。”其六:“骑火茶香入焙,生青酒熟明船。门庭暗暗蚕月,烟波澹澹渔夫。”这组诗记山水田园风光,充满着热爱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美好感情。这是脱离世俗羁绊、期望灵魂净化、免除尘凡俗态的热爱山川、热爱田园生活的畅想曲。诗人虽身在官场,却情系田园山水自然风光,仿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沉浸于无争无斗、无名无利的田园世界。

果然,吴承恩又在《桃源图》中咏诵道:“千载知經几暴泰,山中惟说避秦人。仙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好一个“自在春”。从中,我们不也能体味出诗人崇尚田园、景仰“桃源”之志吗?

吴氏《平河桥》“短蓬倦向平河桥,独对清溪枕臂眠。日落牛蓑归牧笛,潮来鱼米集商船。绕篱野菜平临水,隔岸村饮互起烟。会向此中谋二顷,闲撑藜杖听鸣蝉。”仿佛陶渊明再世,诗人与大自然为友,与田园为伴,“独对清溪枕臂眠”“绕篱野菜平临水”,近处是“平河桥”“日落”“牛蓑”“归牧笛”“野菜”,远处是“村炊”“鸣蝉”;与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相似的意境。两者均着墨于居处及周围的自然景色,一由近及远,一由远及近,均匀画出一幅宁谧幽美的画面,寄寓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归田后的喜悦之情。陶潜重在用迭字“暖暖”“依依”摹景,朦胧疏淡,声调谐美,自然亲切。而吴承恩则重在通过不同画面的组合,构成一幅夕阳西下、安宁静寂的农村田园生活画。两者均从视听的不同角度和动静声色的相间中,创造出远离污浊官场的宁谧幽美的画面,从而言为心声,展示出渴望摆脱羁绊而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的心情和鄙弃官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吴氏《斋居》“中岁志丘壑,茅斋寄城郭,窗午花飞扬,林隐鸟声乐。鱼蔬拙者政,鸡黍朋来约。何似陶隐居,松风满虚阁。”(其一)“朝来把锄倦,幽赏供清燕。积雨流满畦,疏篁长过院。酴釄春醉屡,蕉叶新题遍。怅然心所期,层城隔芳甸。”(其二)弥漫于诗作之中的尽是“花”“鸟”“鱼”“鸡”“林”“黍”“松”“风”“燕”“篁”“蕉叶”,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溢于言表。吴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与下层人民有较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加之他困顿科场,接受了山水田园与大自然的熏陶,沉浸于陶渊明所歌咏的田园风光之中,感于斯、爱于斯,无忧无虑,赢得一个潇洒的人生。这与陶渊明是何等神似。

吴承恩《宿田家》与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何其相似乃尔。“客子湖隐归,田翁柳边谒。殷勤戒一饭,要我留双楫。呼儿扫茅堂,盘飧旋陈设。徘徊竟日夕,酬劝礼数拙。拂席安我眠,地迥众喧绝。柴门闭流水,犬吠花上月。天明即前途,眷眷意转切。临歧伫野话,执手不能别:‘君子倘重来,青山有薇蕨。’”这首诗充溢着远离世俗官场的欣喜欢快的心情,景真、情真、意亦真,吴氏陶醉于田翁的“茅堂”“盘飧”“柴门闭流水,犬吠花上月”,以至于“眷眷意转切”“执手不能别”。“柴门”两句与陶潜“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句以声状静,静中有声,更把日落后村庄的安静和谐衬托得淋漓尽致。这里有淳朴的乡间风味,妙于意中有景,景中见意,相映成趣。这里没有高车大马来往与世俗杂务的搅扰,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处世态度和追求的生活目标。诗人那种不愿蝇营狗苟、同流合污的志向情操令人崇敬、赞赏。

吴氏《田园即事》则更得陶潜之韵致。诗曰“大溪小溪雨已过,前村后村花欲迷。老翁打鼓神社里,野客策杖官桥西。黄鹂紫燕声上下,短柳长桑光陆离。山城春酒绿如染,三百青钱谁为携?”一片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没有劳形于役的“作吏向风尘”“悠悠负夙心”。有的是“雨”“花”“翁”“客”“黄鹂”“紫燕”“短柳”“长桑”的陆离斑斓,令人目动神摇,沉浸于田园之美的理想世界之中,鼓声从神社里传出,“野客策杖官桥西”“山城春洒绿如染”。陶渊明、吴承恩一对酒中知己,从“黄鹂”“紫燕”“柳”“桑”中寻找着曾经迷失的自我--“三百青钱谁为携?”这是摒弃污浊官场之后的心灵解放、精神高升,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追慕……

两者 与 《西游记》

吴承恩学习陶渊明,自觉创作田园诗,以多类型的诗词曲赋,形成自然流丽、清新淡雅、“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的诗风。

《西游记》虽是一部神魔小说,却以山水田园诗的丰富多彩而独步古典小说之林,惜乎世人们往往熟视无睹。百回本《西游记》可谓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之大成。一般俗人恐非能驾驭,作者定是一位具有高深文化素养、热爱山水田园、崇尚陶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江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田园诗中人。汲汲乎富贵尊宠、劳顿于官场之人不能写出那么多充满“世外桃园”气息的山水田园诗。

肯定与否定吴承恩为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双方均忽略了山水田园诗--这一原作里貌似闲雅却意蕴深厚的文本载体。

尽管《西游记》里的山水田园诗词数量众多,堪称古典小说之冠,但表现作者核心思想(田园诗)的则是第九回的首端渔翁张稍与樵子李定的一段对答,有诗又有词,虽为游戏笔墨,却显露出作者热爱山水田园的审美情趣。纵观全回,两人的诗词堪称集前代山水田园诗之大成。其本质是“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又第六十四回,荆棘岭十八公等与唐僧的对诗、联句,又称一绝。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着意于此,并非随意涂鸦,恰如书中所云:“淡淡烟云去所,清清仙境人家,正好洁身修炼,堪宜种竹栽花。……说甚耕云钓月,此间隐逸堪夸。”好一个“隐逸堪夸”。另外,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绘名山大川、险岭怪坡的景物,即使是神魔鬼怪的处所也写得尤如“世外桃园”一般。第八十九回写豹头山“不亚桃源洞,堪宜避世情”,第六十回写摩云洞“树林森密,崖削崚嶒。薜萝阴冉冉,兰蕙味馨馨。流泉漱玉穿修竹,巧石知机带落英。烟霞笼远岫,日月照云屏。龙吟虎啸,鹤唳莺鸣。一片刻清幽可爱,琪花瑶草常明。不亚天台仙洞,胜如海上蓬瀛。”第十九回写浮屠山“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夸。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第二十一回写道“只听得那路南山坡下,有犬吠之声。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第八十六回写道:“石径重漫苔藓,柴门蓬路藤花。四面山光连接,一林鸟雀喧哗。密密松篁交翠,纷纷异卉奇葩。地僻云深之处,竹篱茅舍人家。”这些景致与天上皇宫、神圣西天、冥界、海底龙王世界的景物截然不同,是人间山水田园风光的大荟萃。一个汲汲乎功名利禄之徒不会沉迷于此,只有一个源自于田园,经历过一段仕途“炼狱”煎熬之人方能将自己的满腔热忱赋予山水田园。那孙悟空的被欺、被压、被驱赶、被煎熬,分明是吴承恩一生满腔苦闷的写照。作者曾自叹道:“承恩淮海竖儒,蓬茅浪士,倚门肮脏,挟策支离。上不能鸣钟佩玉,纪竹素于麟台;下不能带索披刍,激薪歌于豹谷。月旦虽工,翻淹马枥;春秋已壮,尚泣牛衣。徒夸罗鸟之符,误忝屠龙之伎。囊底新编,疏芜自叹;怀中短制,漫灭谁投?真怀下里之羞,讵意当涂之赏。既逢匠石,宁避瑕疵。是用代币帛于承臣,效刍荛于累牍。” “宦海堪惊,日月风波,浮沉未量。叹汗马元功,已尘青简;蹇驴孤馆,未熟黄梁。主管篱花,平章溪月,更有谁人话短长?从前事,算来无愧,归去何妨?东皋云暖茅堂,看鱼出寒罾稻上场。有栗里渊明,一床琴酒,成都诸葛,二顷农桑。五凤高楼,谁为柱石?大泽深山锁栋梁。明朝有,鹤书来到,莫闭山庄。”厌倦宦海仕途,崇尚陶渊明,倾情田园生活之志霍然可睹。可见,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对山水田园情有独钟,非等闲寻常世俗之辈。

吴承恩具有高深的文化素养,诗词文赋曲兼备,且爱好围棋,精通琴棋书画,尤擅长书法。少年时代,他爱画山水人物,画技十分高超,乃“通神佳手”;他又是一位书法家,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三云:“淮之工书者,嘉靖时则有吴射阳承恩。”清同治《山阳县志》卷十二道:“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工书……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

吴承恩热爱山水自然、田园风光,崇尚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射阳先生存稿》中,我们已发现他先后至少五次提到陶渊明(见前述),足见其推崇、景仰之情;他又创作出大量反映山水田园的诗词。热爱山水、热爱田园、热爱陶渊明是吴承恩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吴氏学习陶渊明,并不被他所局限,而是能源于斯又出于斯,所创作出的诸多山水田园诗便是明证,显示出多才多艺又超越世俗官场的个性、人品。吴承恩论诗品画又别有见地,独具慧眼。在《范宽溪山霁雪图跋》中评雪景图强调意象如生--“真趣”,在《题沈青门寄画海棠用东坡定惠院韵》里提倡真趣、独绝,诸如“妙香不比众香同,鼻观谁能绝流俗。山物人物有奇赏识,爱似芳兰秀幽谷”“又如周昉画仕女,肌体虽丰意先足。紫绵朱粉漫夸妆,要见妖娆有真淑。”“生销珍重谁寄似?千里传神发天目”,虽为题画诗,可见吴承恩的赏鉴旨趣--“意先足”“奇赏”“绝流俗”“传神”“真淑”。在《花草新编序》中道:“然近代流传,《草堂》大行,而《花间》不显,岂非宣情易感,而含思难谐者乎?……惟其艺,不惟其类。丽则俱收,郑卫可班于雅颂;洪纎并奏,郐、曹无间于齐、秦。”在《留思录序》里说:“乌乎!是辑也野人之辞也,吾观于野,而知情之极挚,文之所由生矣。岂非以其音生于感,感生于天,油然而出,直输肝肺哉?……故去而思,思而不见则悲,悲则谣,皆天出也。”在《留翁遗稿序》中说:“然即而观之,则有见夫其情适,其趣长,其声正,庙堂之冠冕,烟霞之色象,盖两得之;诚有德之言,治世之音也。岂与夫事聱牙而工藻缋者同日而语耶?”他的诗《海鹤蟠桃篇》作为题画诗更象咏物诗“海波吹春日五色,树树蒸霞瑞烟起”,“灵光散宝轴,辉映黄金涂”“奇哉斯图定谁笔,生气纵横墨痕湿”,将此画的奇妙处浓墨重彩般地展现了出来。这些为他修订完成百回本《西游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倘若删掉百回本《西游记》中所有描绘山水田园的诗词曲文赋,我们看到的则是一部支离破碎的儿童读本、宗教演义罢了。诸多山水田园风光诗词曲文赋为《西游记》增添了一道多么美妙的风景啊!使《西游记》由一个原本宗教意味浓厚的作品,变成一部接近大众的通俗性的神魔小说,靠的就是对明中叶以来世俗生活的展示。作为文学家的吴承恩以诗人兼书画家的独具慧眼“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求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融入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中,创造性地改编《西游记》故事,将原本宗教意味浓郁的西天取经故事改变成百回八十余万字的洋洋大观--神魔小说《西游记》。他以近古山水审美心境审察西天取经故事,创造性地设置九九八十一难,描绘出一幅幅生机盎然、意趣横生、精彩绝妙的山水田园自然风景画,那山、水、村、庄、洞、海、风、火、雷、电、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除因人、因物、因事设景外,作者将审美情趣寓于其中,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传神入画的境地,既有三言两语、寥寥数笔的白描,又有浓墨重彩的细致勾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风景是一道浸渍了明中叶社会生活的“浮世绘”,在世俗崇尚仕途的官本位社会里,这是一道弥漫着山水田园之气的隐逸风景。这对于广大受苦受难的土农工商们恰是一剂陶冶灵魂的镇痛膏药。《西游记》中描写山水田园的文字部分约有千余条弥足珍贵,从中,我们既可欣赏到明中叶以来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又能透视到作者吴承恩的审美旨趣和精神境界。从这一剖面,我们已鸟瞰到明中叶以来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和困顿于仕途的没落文人的希冀和甘苦用心。尽管《西游记》中山水田园诗众多纷繁,但其总体风格与吴承恩、陶渊明的诗风仍是一脉相承的。“清新淡雅、自然流丽”仍是其主体风格。只是作者吴承恩为塑造艺术形象、创造典型环境的需要而创造了多种艺术风格兼具的诗词文赋曲而已。

陶渊明是吴承恩学习的楷模,又是《西游记》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吴承恩与陶渊明之关联并非一般简单意义上的巧合,而是源于斯又超越于斯的新生。百回本《西游记》里的山水田园风景描绘便是显明一证。吴承恩并非如后代某些作家出于自身个人因素的考虑,附庸风雅,而是以对文学艺术的关爱,对人生的体悟,真正地与陶渊明心心相通、息息相关。从吴承恩所创作的诸多反映田园生活(风光)的诗文来看,他已从精神(思想)上真正地与陶渊明相沟通。他晚年的归田自娱、参与劳作,“朝来把锄倦”(《斋居》)“家人笑相语,节序君知否?明日是春分,今日好栽藕”(《种藕》),充分证明,他已成为与陶渊明一样“自食其力”的人,这时已没有官场的习气--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不同的是,陶渊明晚年好道尚玄,而吴承恩晚年则崇佛,又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趋向于亦儒亦释的境地--恰是百回本《西游记》的境界。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3

关键词: 陶渊明作品 人生哲理 人格魅力 生活品位

一、探讨陶渊明的人生哲理,提升现代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缩影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是其人生哲理形成的基础。他出身破落仕宦家庭,自幼发愤读书,立志报国。他出身低微,受人轻视,为官多年,看尽官场的腐败,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在学习陶渊明作品的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以下步骤:(1)识记、理解;(2)赏析;(3)领悟;(4)反思。首先对当时晋宋易代的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再对诗歌由浅入深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蕴含的积极意义,最后是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授课后学生领悟到陶氏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不屑名利与贪欲,崇尚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中一句“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道出了作者对俗世名利的轻鄙,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更加强烈表达了他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另一作品《归去来兮辞》则表明他与名利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归隐后,他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尽情地讴歌自己的田园生活,由此可见他在黑暗的社会里仍然坚持着高洁的理想和志趣。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他心中向往的正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及恬静舒适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人们苦苦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往往却得不到幸福。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陶渊明的人生哲理已经给出了答案,参透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从世俗的所谓“成功”中解脱出来,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历史上,文人一般鄙视劳作,看不起农人,不屑与他们为伍。但陶渊明却与众不同,他处处关心、尊敬农人,称赞他们淳朴、友善、辛勤的品质,并且以农家为友,关心农事,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他们的疾苦。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劳动之艰辛,收获之不易。反观现在有的学生过着“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父母长辈的付出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情。通过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质,学生能反思自己,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付出,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艺术和生活为载体,领悟陶渊明的生活品位,开发学生真善美的天性。

在导入新课时,我查找背景资料,选取陶渊明作品的精华,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们先“品诗文”。陶渊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貌似简洁的词句把大自然的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水田园是如此优美,社会风气是如此和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处的文字表述充满神秘感,让学生紧紧跟谁着渔人前行探寻。又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个句子就把隐世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简洁、凝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读此句不禁令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世易时移。

接下来是让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作品“诵诗文”,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有的以古筝或笛子伴奏,有的以古典舞伴舞,有的用和唱等方式衬托朗诵者的表演,很有创意,艺术地再现了作品的意蕴,互动很成功。艺术是相通的,诗与歌、歌与舞、诗与音乐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陶渊明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农民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劳动,默默耕耘,才能获得果腹之物。食物是来之不易的,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观察社会,多参与劳动。为了检测实践效果,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撰写劳动日记;(2)举办劳动摄影展。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打虫到采摘,我都参与了,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乐趣。”劳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摄影展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汗水和收获。有的同学还在照片中配上陶渊明的名句,构图非常精美。学生从五谷不分到初步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知道一些家禽的种类和饲养方法,还对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了一些认识,课外收获颇丰。

陶渊明坦诚待人,珍惜友谊。他为人质朴、淳厚,观念上没有等级之别、贫富之分。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挚的感情。《桃花源记》讲通,村民知道渔人误入桃花源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陶渊明的理想社会里,村民待人真诚、慷慨,处处洋溢着平等、快乐。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看似近了,其实距离是越来越远了,同事朋友之间少了关怀亲密之情,倒是多了几分戒备,更有甚者,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别说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渊明,他在他生活的那个等级制度、门阀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尚且能做到“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再看看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是怎么做的?那么,我们现代人的友谊可否也可以少些功利,少些世俗?如此一来,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更淳朴更快乐?

三、学习陶渊明树立远大的志向,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陶渊明一生多有挫折,但他并不沉沦,始终保持奋发精神,努力争取实现人生价值。他在《饮酒》中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他以青松自喻,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我们在钦佩他这种不畏挫折、大胆追求理想的生活勇气之余,要学会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发。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思考的问题。我们且看陶渊明是如何看待的。《归田园居》有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有冲破羁绊的勇气,放弃为官的种种好处,重归田园生活。《移居》又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真率旷达,从平凡中寻找天然的乐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遇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不公与现实的迷惘。艺术学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训练和比赛任务非常紧张,比赛的失误常常出现,竞争那么激烈,学生难免会浮躁。“宁静致远”,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四、探讨陶渊明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教学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我运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艺术学校,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古文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能力欠缺。我在课程导入时用演示的方法,把陶渊明的生平、所处历史背景、代表作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兴趣,边看边思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克服对文言文和古诗的恐惧。

2.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其自学能力的方法。我根据学生能歌善舞、熟悉乐器、会表演的特点,开展了“诵诗文”的读书活动,要求大家选取最喜爱的陶渊明作品,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充分发挥艺术创意,进行朗诵表演,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3.参观法

参观法指的是老师组织学生到农村、自然界、工厂等地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课外的知识。它能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撰写劳动日记和举办劳动摄影展可使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农事。

五、结语

学习陶潜诗文,可使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从人性的角度发掘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学生喜爱他的作品,就如畅游在美丽的山水田园间,领略一份纯朴的农家风貌,体会作者的艰辛与喜悦,从而感恩自然,体察民生,懂得思考种种不平的现状。这样,学生的眼光就会从书本中从课堂中转向社会转向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思想。正如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那样: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主张,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作为艺术学校的老师,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吴彤.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4).

[3]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张宏.秦汉魏晋游仙游诗的渊源变化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03).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4

关键词:田园教学法;创新;教学改革

一、田园教学法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核心,也是人类学学科的明确特征,既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的手段,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的“基础”课主要是立足于大学生生活现状,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事例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大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实践来研究教学方法。而田园教学法正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和理性分析,以此探讨和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基础”课教学现状

1.“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基础”课的教材体现了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色彩比较浓,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好多教师在灌输的过程中完全采取唯我独尊的方式,认为涉及大方向的内容,只能采取强迫接受和填鸭式的教学。其实,“灌输式”教学不仅蕴含教育的自觉性,而且蕴含了灌输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具体要素的实践活动过程。

2.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是现今“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受到老师和学生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甄选案例时,往往缺乏实效性,不能选取发生在学生的或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教授,这样就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印象深刻。反之,选择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之中,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使之更容易认同和产生共鸣,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合理的教学实践中使得大学生把课堂知识有效的理解、消化,能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坚定信仰的合格的大学生。但是,现今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陈旧,缺乏深度。比如,在讲到做坚定的爱国者这一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演讲,或者唱爱国主义歌曲,拍几张照来应付上级的检查需要。这种实践活动又回到了中学阶段思想教育的模式中,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

三、田园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运用

1.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回归学生本身

田园教学法要求教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对理论的钻研上,而要以理论作为武器,深入到鲜活的生活空间,走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逐渐地从“文本式”的教学研究者转化为“田园式”的教学实践研究者。而“基础”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人”这一主题,需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参与要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弱化“教师中心”观念,树立并强化“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内容进行准备,制作成ppt,上课时选出代表,对准备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田园式”教学方法,使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认知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需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相衔接,增强实效性

田园教学法旨在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出书斋,深入到社会中来安排教学活动,使自己从一个单一研究者角色向观察社会、参与社会的践行者转变。所以“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性。比如,在讲到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针对现今社会出现的“漂白女星”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她们未来的路能走多远,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种从现实中找教学素材的田园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把握住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进程和发展趋势,并且将所掌握的热点问题与所讲授的内容恰当地融合起来。当然,这也对教师的理论和方法、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其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为教师开展“田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新课程所标榜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旧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些形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求得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是教学研究者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想要科学合理的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形成具有和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独立的教学理论,教师必须深入社会与社会的一些机构一起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比如,在讲授人际交往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当地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联系,组织学生通过参与“高空路”、“绝壁逢生”、“信任背摔”等团体训练活动项目,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和互相信任。所以教师不仅仅要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研究大量的来自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然后充实它并赋予一定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革。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农业;产业融合;国际经验

一、引言

产业融合是指某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进而形成新产业的发展演变过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融合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将文化创意融入农业中,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促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形成新的业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与居民的文化素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总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经验丰富。因此,研究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经验对我国农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内针对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刘丽伟(2010)、刘丽影(2014)、程艳红(2014)、王爱玲(2014)、杨薪燕(2015)及廖军华(2016)等。现有研究均是从各个国家创意农业的特征出发,针对各国的模式进行分类,而从产业融合角度出发,通过产业融合的类型对各典型国家进行模式分类的研究几乎没有。产业融合理论是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本文试图从现有针对产业融合理论中的产业融合类型角度出发,来分析各典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的情况,将各国融合情况进行归纳。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的类型

国外学术界针对产业融合类型的研究主要有FreemanC.(1997)、Greenstein S.(1997)、Pennings J.M.(2001)、MalhotraA.(2001)、Stieglitz N.(2003)以及Hacklin F(2005)等。国内方面,主要有厉无畏(2002)、马健(2002)、胡汉辉(2003)、周振华(2003)、罗奕(2007)以及胡永佳(2008)等。

以上不论国内、国外,对于产业融合类型的划分均不是针对哪两个具体产业的融合而言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这两个具体产业融合的类型,应在综合以上分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特征进行具体的考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性、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高科技性等特征,传统农业是自然与经济再生产活动,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技术性等特征。笔者认为,考量到两产业的具体特征,借鉴胡汉辉(2003)对于产业融合的分类方法,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两者融合的类型可以划分为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三类如图1所示。

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渗透融合是指将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渗透到农业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创新创意和技术水平。比如,将创意和技术融入农产品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又如,用技术和创意开发新的创意农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延伸融合是指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产业功能互补及延伸,赋予传统农业以新的附加功能和产业属性,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重组融合是指引入文化创意因子,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传统农业,重新整合,形成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

三、典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的类型

根据以上分类,笔者将针对荷兰、美国等典型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的类型进行分析:

1.荷兰

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走在最前端的当属荷兰,融合的类型包括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三种。荷兰被称为“地理上的侏儒,经济上的巨人”,这个领土的四分之一位于海平面以下、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国家,尽管不具备农业发展的自然禀赋优势,却创造了农业经济的奇迹,这与技术与创意的开发与投入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技术和文化创意等创新因素的融入,渗透融合的发生,使得荷兰的创意农业世界领先。而将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成就了荷兰世界闻名的花卉业,荷兰的花卉产业,产业链完整,是典型的园艺型创意农业,此为重组融合。

延伸融合体现在文化创意的融入赋予了传统农业以新的附加功能和产业属性。荷兰春季花海的农田景观,花田中,创意性的点缀风车、农庄等建筑,使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还附加了审美性,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荷兰各地在郁金香花开的季节都会举办郁金香节等农业节庆,节日活动多种多样,具备吃、玩、观赏、教育等多种功能。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是著名的创意农业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主题公园,在郁金香的花期时节,除了可以欣赏公园的郁金香花海外,还会举办花展、栽培技艺示范以及插花艺g展等活动。

2.德国

德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也体现在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三方面。德国大力发展以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庄为代表的创意农业,将创意融入传统农业,使德国的农业附加了社会生活功能,渗透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延伸融合,延伸融合的基础上发生了重组融合,产生了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庄之类的新型业态。市民农园是市民承租近郊农田,亲自耕种,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休闲农庄将农产品生产与休闲旅游、会议培训、科普教育等结合起来。休闲农庄多建在林区,森林资源本身具有防风、净化空气等环保功能,与旅游度假结合,增加了其经济功能,与科普教育结合,又附加了其社会生活功能。有代表性的比如德国慕尼黑的都市型创意农业“绿腰带项目”。“绿腰带”指的是连接慕尼黑城市和乡镇的没有建筑物的地带,“绿腰带项目”创造性的设计了一系列的包括干草方案、菜园方案、森林方案、骑马心理治疗项目等方案,这一系列的项目实现了环保、经济、教育与市民精神生活品质提升的多赢。

3.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创意、技术向农业的渗透融合也极具代表性。渗透融合的基础上发生了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延伸融合体现在:美国地广人稀,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先天条件,美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玉米是美国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有适宜玉米种植的玉米生产带。美国人将创意融入玉米生产中,创造了玉米迷宫。玉米的种植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迷宫地图展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另外,美国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诸如草莓节等的农业节庆,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文化创意融合起来。

重组融合体现在:美国的垂直农业,将创意与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利用先进的技术在城市里建造垂直农场,开展农业生产。垂直农场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思维所理解的农业生产,打破了农业生产受到土地资源局限性的影响,也打造了城市独特的农业景观以及创新了食物的生产方式。

4.日本

尽管日本领土面积小、耕地少,但是具有世界领先的科技,日本的农业发展也十分注重科技创意的融入,渗透融合成就了有代表性的阳台农业、屋顶农业以及植物工厂等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阳台农业、屋顶农业以及植物工厂等都是日本科技、创意与农业生产融合发展的产物。阳台农业和屋顶农业就是利用阳台、屋顶进行农作物种植,居民享用自己种的农产品的同时,也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植物工厂是将工业生产的理念和体系融入农业生产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农作物的生产也变成了工业生产的车间和流水线一样,消除了传统农业对土地、气候、光照等的依赖。日本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的一个典型是稻田艺术,这也是重组融合在日本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上的特色表现形式。农作物的种植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进行,通过播种上面的一些特殊处理,使农田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景观,吸引了游客旅游观光的同时,也为农产品提供了销路。

5.英国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与r业的融合,更多的体现在渗透融合和延伸融合上。英国是较早发展农业文化旅游的国家,英国的农业文化旅游将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将田园的休闲观光与英国乡村特有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顺应了城市居民的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居民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英国的农场有很多都开展农业旅游,生产经营由农场主负责,这种小型私营农场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的体验、提供特有的手工艺品销售、田园风光的景致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6.法国

法国的农业发展十分注重农业的生态功能,农场向大型化发展,实现了农作物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一些葡萄园提供葡萄种植、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以及园区旅游等多种体验服务。城市里,渗透融合,融入创意,将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的种植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功能与现代农业的多样化功能的延伸融合。薰衣草种植是普罗旺斯地区的主导产业。通过花田景观、农业节庆等多种形式,普罗旺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薰衣草盛开呈现出花海的美景,各地举办的薰衣草节把各种薰衣草的特色产品拿到集市售卖,并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重组融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业旅游业。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6

关键词: 苏轼 常州 缘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政见不和,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与杭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有卜居杭州之意,有诗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v]苏轼也曾任徐州太守,他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说:“余为彭城二年(徐州又称彭城),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vi]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的感叹[vii]。后苏轼贬谪黄州,元丰七年(1084)移汝州团练副使,他于四月离黄州时作《满庭芳》云:“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viii]这首诗把苏轼历尽颠沛离难,渴望一个宁静港湾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以后的飘泊生涯中,苏轼还曾有卜居金陵、蒜山、汝州、庐山、惠州等地的打算,在其诗文中屡屡可见,但均未如愿。而买田宜兴、卜居常州也是他多年的愿望,并最终了却心愿,这也许是中国传统宿命论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份”吧。

“殆是前缘”

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中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其中路过常州,仅作短暂停留有六次,在常州停留较长,并有各种活动,留下不少诗文、佳话、遗迹的有五次。从熙宁四年(1071)仕途不畅到归老常州,消逝人寰,苏轼对常州青睐倍致。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二日,苏轼撰《楚颂帖》:“吾来阳羡(即宜兴),船入荆溪[ix],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x]。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xi]可见一个“缘”字把苏轼与常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倾心畅谈,遂结成莫逆之交,并相约卜居阳羡。这可以说是苏轼与常州之缘的源头。继初次相约居常到苏轼首次过常相隔整整十四年。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在朝廷政见不合,自京师通判杭州。在赴任途中,苏轼第一次路过常州,但却没有时间,似乎也没有心情到早已心有所属的常州游历一番,而是后来在杭州任上常来往于常州、宜兴等地,赈灾、救饥、访友、游览,常州等地遍布了他的足迹,更有大量佳作传世。特别是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畅游常州阳羡,尽情领略清山秀水,与好友饮酒作诗,不亦乐乎。后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卜居阳羡之约初步履行,心情舒畅,遂寄友人诗曰[xii]: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对此,周必大《省斋文稿》卷19《书东坡宜兴事》云:“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又有‘买田欲老’,‘地偏’、‘俗俭’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苏轼买田居常,也惹得章惇相约:“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xiii]然而苏轼并未能如愿所偿,因政治风云,官场动荡,展转颠沛又近十年。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获赦量移汝州,途中不惜路途遥远绕道来到常州宜兴,再次买田置房,为移居常州作充分准备,可见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归常的迫切心情。后苏轼于赴汝途中两次上表乞常州居住,词意肯切:“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xiv]金人赵秉文《题东坡乞常州奏草》云:“唐卢坦有言,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材者必剥下以致之,……东坡奏稿以薄田粗给饘粥,乞常州安置,其后竟卒于常州,岂以田故邪?天留此二帖以警世贪饕之徒耳。然则无德而千驷者,亦可悲也夫!”[xv]“以薄田粗给饘粥”,真是一代清官,两袖清风。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常州居住的诏命。五月,苏轼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xvi],充分表达了他得以放归阳羡,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小,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但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六月,在过了一段时间虽短但极其舒适的田园生活之后,苏轼受诰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在常州“为田舍翁”的梦想又一次破灭。此后苏轼又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竟然垂老投荒,远贬惠州、海南数年。苏轼将全家安顿在宜兴,只有朝云和三子苏过同赴贬所。常州仍然是苏轼赖以存活全家的故地。

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幸获大赦后,经过数年凄苦的海南贬谪,踏上归途,下决心定居常州。对此,费衮在《梁溪漫志》卷4中载苏轼语友人曰:“然某缘在东南,终当会合”。正象苏轼本人所说的“某缘在东南”,自从三十年前首次经过常州之后,九死一生,此时常州是其归老的最佳选择。周启隽说的好:“盖尝论之东坡赤壁,非不乐也而非其志;珠崖儋耳,非不安也而非其宜;金马石渠,非不欲也而非其处;惟阳羡之居,先生欲之志所存也,而安而乐焉。”[xvii]

“眷此邦之多君子”

自海南获赦北归之后,苏轼最终消逝人寰于常州顾唐桥北孙氏馆。“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常州)上下,咨叹之涕”[xviii]。一代人杰与世长辞。凡事必有因果,苏轼选择常州为归老之所,不是无故而为,而是有诸多的缘由在里面。

1、苏轼自少就“奋历有当世志”[xix],想成就一番事业。但名扬京师后,却因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腹经纶也是徒劳。在种种无奈的情况下,苏轼疲惫不堪,他不愿继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勾心斗角。在北归途中,苏轼曾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xx]可见,苏轼对“名利场”——官场,已深感厌倦和畏惧。他毅然决定回归常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2、大凡古代的风流才子均乐山水之美,佳山胜水令其流连忘返,吟咏不已,甚至产生永居于此之念,苏轼也不例外。最初蒋之奇与苏轼的鸡黍之约即因蒋大赞其家乡山水之美而订。对此,明人吴宽有言:“盖嘉祐初,公登进士第,与同年蒋之奇联宴席。蒋,阳羡人也,谈及其乡山水之胜,遂有终老此地之约。”[xxi]后于熙宁六年(1073),在好友的陪同下,苏轼畅游阳羡,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使苏轼为之感动。元丰七年(1084),苏轼力请居常终如愿以偿后,直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xxii]。“溪山好”显然是苏轼居常的重要原因,看来苏轼是要在山明水秀的阳羡聊度余生了。对此,清人周煇也说:“东坡初入荆溪,有乐死之语,盖喜其风土也。”[xxiii]

3、“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xxiv]这是苏轼在常州为好友钱君倚作《哀词》时发出的感慨。苏轼一生好交游,由于其为人幽默风趣、豪爽正直,所以至友众多,常州人士就不下十多个。如钱安道、钱君倚、胡宗愈、蒋之奇、单锡、单锷、孟震、胡仁修等,在现存的苏轼诗词文中频频露面。前已述及,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就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等相约卜居阳羡。后来,蒋之奇等人果不食言,为苏轼在宜兴买田助了一臂之力。此后,苏轼又结识了报恩寺长老、滕元发、邵民瞻、蒋公裕等友人,均有诗文记载。

4、苏轼决计卜居常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与常州人民的深厚感情。政治上的波折大大缩短了苏轼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使苏轼成为处处体恤人民饥寒的父母官。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判杭州期间,常州地区岁旱民饥,苏轼奉命前往常州赈饥。除夕之夜,苏轼为了不惊扰地方,竟泊舟常州城外,过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大年夜,并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来表达内心感受,其中一首云[xxv]: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轻。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这样的父母官,哪个老百姓不崇敬,不爱戴呢?而其诗情之至深,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卷一中说到:“每当孤舟旅泊,时披读一过,觉陇水巴猿,未是断肠声也。”元丰六年(1083),苏轼上《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谓“苏、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并“旧闻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学,故召问之,出所著《吴中水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xxvi]可见,苏轼又在为常州的水灾而奔波,访贤纳士,真可谓人民公仆,难道不是现在许多政府官员的楷模吗?

5、晚年苏轼自海南北归,决计在常州度过余生,还因为他在常州已有薄田,可“粗给饘粥”,不至于忍饥受寒。另外,苏轼在贬谪惠州时,只带上了小儿子苏过,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已于宜兴安家。苏轼谪居惠州时,曾作《与曹子方五首》,其三云:“某惟少子随侍,余皆在宜兴。”[xxvii]此时,苏轼已将阳羡视为自己的故乡了。此外,当时苏轼举家已在舟上度过多日,正值六月酷暑,急需一个安息之所,不宜久留,要早作决定。

苏轼卜居宜兴,归老常州,这一切都不是一时的即兴之想。自首次路过至最终仙逝常州,苏轼始终与常州有特殊关系,对常州怀有亲切深厚的感情,这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无怪乎宋人费衮说:“盖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xxviii]

“葬我嵩山下”

苏轼身后葬于河南汝洲郏县,而他既欲归老常州,又仙逝于此,为何未葬于常州呢?古人讲求忠孝两全,其父苏洵之墓已在四川,苏轼本应归葬四川,苏辙《卜居赋》也云:“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xxix]为何苏轼未归葬四川眉山呢?除因路途遥远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政治上的原因,与蜀中赵捻一案有关。赵捻本西南夷人,其父赵庭臣杀其族党,归降朝廷,赐姓赵。赵捻于绍圣元年(1094)擢进士第二名。《朱子语类》卷133说:“蜀中有赵教授者,因二苏斥逐,以此摇动人心,遂反。”结果 赵捻兄弟被诛,父母妻子皆被流窜,这当然是为苏轼兄弟帮倒忙。自岭南北归,任便居住时,苏轼便选定常州。若回故乡或回故乡安葬,必然给政敌以话柄。

为何选在河南呢?这是因为苏洵早有宿愿要迁居河南洛阳,“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xxx],所以苏轼遵从父言,遗命把他葬于嵩山下:“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xxxi]再则,当时苏轼全家的经济条件也很窘迫,其子在苏轼过世之后,只有去河南颍州投靠苏辙为生。“东坡以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生事萧然。公(指苏辙)笃爱天伦,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缗,悉以助焉,嘱勿轻用。”[xxxii]以此看来,苏辙在苏轼葬于何处问题上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苏轼死于常而没有葬于常,对常州而言,难免有一丝遗憾。但因于此,苏轼更值得常州人民怀念。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仙逝常州距今已900年了,这位几十年来一直在逆旅奔波、席不暇暖、过着流亡生活的蜀山游子,终将一代才子之灵气永留于江南这座美丽的小城。至今苏轼与常州仍前缘不断,他为常州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咸淳重修毗陵志》卷23载苏轼有关常州的诗近二十首,为此志所载诗人的诗歌数量之首。清人阮升基赞叹道:“考公词翰所及,屡称阳羡,则阳羡境内何处非公吟魂浩气所往来耶?”[xxxiii]凡是苏轼足迹走过的地方,在民间都历代流传着对他的歌颂和传说。如今,还有多处有关苏轼的遗址胜迹供人们游览和瞻仰。如常州的苏文忠公祠、舣舟亭、洗砚池、藤花旧馆;宜兴的东坡海棠园、东坡书院等。此外,苏轼还留有许多轶闻、佳话,在各种史书、文集及方志中均有记载,为人们所传颂。常州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伟人,常州就是一代文坛巨子苏轼的第二故乡!

[i]《重修东坡书院记》,《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卷10。清光绪八年刻本。清李先荣原本,清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

[ii] 同上,卷4。

[iii]《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诗集》卷48,页2641。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下同。

[iv]《苏轼诗集》卷5,页224。

[v]《喜刘景文至》,同上,卷34,页1815。

[vi]《苏轼文集》卷11,页368。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下同。

[vii]《狱中寄子由》,《苏轼诗集》卷19,页998。

[viii]《东坡词编年笺证》卷2,页423。薛瑞生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下同。

[ix] 在江苏宜兴县南,以近荆南山得名。上承永阳江,下注太湖。

[x]《苏轼佚文汇编》卷6,页2578

[xi]《东坡词编年笺证》卷3,页565。

[xii]《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苏轼诗集》卷11,页553。

[xiii]《和章七出守湖州》题下“施注”引章惇寄诗,《苏轼诗集》卷13,页649。

[xiv]《乞常州居住表》,《苏轼文集》卷23,页657。

[xv]《滏水集》卷20,金赵秉文,四库全书1190册,页263。

[xvi]《苏轼诗集》卷25,页1346。

[xvii]《重修东坡书院记》,《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卷10。

[xviii]《亡兄子瞻墓志铭》,《栾城后集》卷22,页1410。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xix] 同上。

[xx]《苏轼诗集》卷43,页2368。

[xxi]《跋东坡楚颂帖》,《家藏集》卷50,明吴宽,四库全书1225册,页458。

[xxii]《菩萨蛮》,《东坡词编年笺证》卷2,页474。

[xxiii]《清波杂志》卷3,清周煇,四库全书1039册,页23。

[xxiv]《钱君倚哀词》,《苏轼文集》卷63,页1964。

[xxv] 《苏轼诗集》卷11,页533。

[xxvi] 《苏轼文集》卷32,页915。

[xxvii] 同上,卷58,页1775。

[xxviii] 《毗陵东坡祠堂记》,《梁溪漫志》卷4,宋费衮,四库全书864册,页718。

[xxix]《栾城第三集》卷5,页1523。

[xxx]《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嘉祐集笺注》,页450。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xxxi]《亡兄子瞻墓志铭》,《栾城后集》卷22,页1410。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7

【关键词】自然风格;软装饰

科技越是发达,社会越是进步,我们的生活距离自然就越远。于是,尘世中生活的人们贴近自然的欲望就越强烈。谁也不能否定的事实是,伴随着科技迅速进步的步伐,另一种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贴近自然!原因很是简单,人从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所创造的社会必须与自然和谐而存在,否则社会就必然为自然所否定。由此,就不难理解,社会越是进步,人们越是渴望贴近自然的本质原因。在家居软装设计中充分体现贴近自然的愿望,也是人们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通过对自然风格的设计的体现,将人与自然的距离拉近,从而使得两者和谐共存。自然风格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喧嚣都市里,让生活空间更自然、纯净、简洁、清新并且宁静的态度,这正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的。朴实自然是一种品位,是一种大气和直白的装饰语。

一、现代软装饰设计中的自然风格及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1、概念

自然风格又称“乡土风格”、“田园风格”或“地方风格”,它提倡“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平衡。我们无法每天徜徉在自然之中,我们渴望把自然融入到我们的家居环境中。因此自然风格也就成为了现代家居软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风格特征,无论是什么年龄和阶层,自然风格总能最直接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它主张用木材、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本身的纹理,力求表现舒畅、质朴的情调,营造自然、高雅的居室氛围和舒适的自然生活情趣。本文所探讨的现代软装饰中的自然风格是指运用一些自然材料,多采用纯手工制作的具有自然、清新、淡雅的软装饰品。

2、现代软装饰设计中自然风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1)、艺术特征

现代家居软装饰设计中自然风格以其清新、淡雅、质朴的艺术特征将现代人对自然环境的强烈的回归意识,以及对乡土的眷恋融入到家居软装饰当中,像是大自然在室内的一个缩影。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大量使用木料,石材,藤材,竹器,陶瓷等自然材料,以及自然符号的应用,使自然物和自然情趣直接切入到人们的生活装饰环境当中,体现了一种“原始化”“自然化”“返璞归真”心态和氛围。

(2)、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也在逐步改变,处于钢筋水泥当中的人们开始崇尚自然,对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有了强烈的回归意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再次捡拾和重新诠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在家居软装饰方面即是人们不再追求繁琐华丽的居室装饰,而倾心于推崇“自然美”的自然风格的家居软装饰。

现代家居软装饰设计中自然风格当然倡导“回归自然”,只有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自然风格的软装饰力求表现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而这样的自然情趣正好处于现今人们对于人类城市扩张迅速,城市环境恶化,人们日渐互相产生隔阂而担心的时代。迎合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回归和渴望之情。所以也就造就了自然风格设计在当今时代的复兴和流行。

二、自然风格在现代软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所谓软装饰,是指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

自然的气息是疲倦最好的补给,撇开世俗的烦恼,回归原生态,把休闲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以人为本,创造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家居软装饰回归自然,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自然风格在家居软装饰设计中按材料大致可以分为:

(1)布艺类:在布艺的材质上,多采用天然质感的棉、麻布质。图案上多采用自然纹样,浓重和强调了此氛围自然,轻松之惬意。

(2)草、木、藤类:纯天然材质的配饰如草、木、藤质的软装饰是自然最完美的体现。

三、自然风格在现代软装饰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软装饰设计中自然风格的设计核心是:回归自然,不精雕细刻。自然环境因素充分渗透在家居软装饰当中,自然风格的家居软装饰淡化了甚至消除了室内环境与大自然环境的隔膜,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实质内容上都加以贯彻融合,创造出具有主人个性化的自然环境的感情空间。富含自然元素的家居软装饰,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共鸣和对自然的向往。从而体现了自然风格的家居软装饰设计的审美价值。

此外,自然风格的家居软装饰还具备一个重要价值,即:经济适用。由于自然风格的家居软装饰,多采用天然材质,这些天然材质几乎随处可见,所以价格非常便宜,价格上的优势无疑也是一些既崇尚个性又没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年轻人的上上之选。

总之,现代家居软装饰设计中的自然风格能体贴到人们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现代软装饰设计会继续受自然风格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

结 语

时下在“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家居软装饰风格追求原始古朴,装饰材料以天然无污染为上乘,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依恋的一种本能所致。现代家居软装饰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经济消费、归属的生理需求,还应满足人们追求舒适、审美、享受的心理需求。忙碌的现代人追寻着心灵的超然脱俗,喧哗都市的人们早已看腻了富丽堂皇,繁华之后拥有自己一方自然纯朴的小天地成为许多都市人的梦想。生活从来都是自己选择的,鱼与熊掌也可兼得。以自然风格为主的家居软装饰设计如同城市中的一阵微风拂过焦躁波动的心湖。它在现代家居软装饰设计中流露出的光泽犹如一条田间小路通向自由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5-36.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0.

[3]王钰锋.中国式的简约设计[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8.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8

一、现代家居彩绘墙画的历史渊源

现代家居彩绘墙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如原始洞窟中的洞穴岩画、湿壁画等。伴随着宗教的 发展 ,到封建社会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了各类宗教图案类的图案。而这种视觉图式大都取材于宗教,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教化和象征的意义。而在那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岁月里,饥民对壁饰中隐藏的超自然的“神性”顶礼膜拜。此时,壁饰还往往会作为权利和财富的代表,尤其是皇家宫廷以其奢华、显贵令普通贫民叹为观止。

工业社会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壁纸等新型装饰材料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个人的私密空间,改变了平民化空间中单调的墙构材料本色。但是为了适应机器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往往许多本真、质朴的感性设计理念逐渐被统一、机械的工业理性所取代,钢筋水泥“笼子”里的现代人更渴望一种自然的、朴素的人性的回归。而纯手绘则以自然风景、动植物形象为题材、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馨,身心舒逸。它的易亲近性、易感动性恰恰迎合了工业理性下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求。

二、现代家居彩绘墙画文化的思想来源

以自然景象为题材的家居手绘墙悄然兴起并流传并不偶然,在思想根源上它与我国几千年传统居室文化是相通的。WWw.133229.Com

彩绘墙画风格有中华风情、简约、田园、卡通等。一般来讲,家居墙画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第一,墙画彩绘之前应该对其设计风格做一选择,以及不同的尺寸、不同的图案和不同的色彩造型。第二,充满创意的彩绘墙画并不局限于家中的某个位置,客厅、卧室、卫生间都可以选择,甚至是开关座、空调管等角落位置都可以用手绘的精致图案加以装饰。第三,选择合适的绘制材料并掌握正确的绘制技法。绘制的墙面需要2-10号的羊毛笔若干支,手绘用的涂料最常见的是丙烯颜料。在绘制时通常是由具有绘画功底的人用铅笔打好底子以后直接绘制,或采用幻灯片,将图案直接投影在墙上再描画。打好草图后,用排笔轻轻拍淡些,接着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涂色,即可完成。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9

2011年10月,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山石化”)和燕山办事处携手共建的安全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成为中国石化系统内第一家企业主导型全国安全社区。石化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特色做法?社区安全方面取得哪些成果?为一探究竟,本刊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燕山石化进行实地采访。

安全社区建设4大优势

燕山石化地处北京西南,占地36km2,成立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家炼化一体化企业,2007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千万吨级的欧IV油品生产企业,还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和高品质成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燕山地区有9万多人,除去1.3万的流动人口,居民以燕山石化的职工及其家属为主,可以说社区是因燕山石化而生,所以我们建设的是企业主导型社区。” 牵头安全社区建设的燕山石化企业管理部副部长田立侠介绍说。依托企业建设安全社区有哪些优势?田立侠概括为4个方面的优势。从地域上讲,社区是依据企业建设发展需要由企业投资建成,社区管理、建设、服务的主体是企业;从人员上讲,燕山地区的居民绝大部分是企业员工和家属,认同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从安全理念上讲,企业的生产安全文化在社区的安全文化中得到传承,企业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能够顺畅地延伸到社区的安全管理中。此外,燕山石化的安全社区是政企联合共建,优势互补特点突出。燕山石化公司拥有40多年企业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燕山办事处有良好的政策资源和行政管理的专业优势。这些优势共同促进了安全社区建设。

政企紧密结合 稳步推进

田立侠介绍说,在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企结合很紧密,燕山石化公司和燕山办事处自2009年8月启动安全社区建设,联合建立了“1委10组4中心”的安全社区建设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1委”是由燕山石化公司董事长和燕山办事处主任亲自挂帅的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其中包括燕山石化的企业管理部、安全监察部、保卫武装部、生活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和燕山办事处安监分局、综治办、公安分局、消防科等35个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设置了宣传教育、生产、居家、治安交通、消防、卫生健康、学校儿童、公共场所、老年人和综合考核等10个专项安全工作组,建立了以星城、迎风、东风、富燕4个社区为主的促进中心。比如,学校工作组由燕山办事处的教育局和企业的教培中心共同负责,老年工作组由燕山办事处的民政局和企业的老年人管理中心共同负责,通过这种组织模式实现安全社区的人员全覆盖、区域全覆盖。

虽然燕山地区具有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势,然而企业社区大部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的历史背景下随企业生产发展逐步建成的,社区建成时间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安全社区建设前期,燕山石化和燕山办事处联合开展专业调研和问卷调查。专业调查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安全生产管理、社区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部门数据,掌握各行业各类事故与伤害情况;通过定期开展社区隐患排查,掌握各类安全设备设施情况、危险物品管理情况、重大危险源及风险程度等关键信息。问卷调查则是对在职职工、学生、老年人等近1.4万人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安全意识、知识、态度、技能、需求等。

安全促进项目 有效提升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燕山石化抓住突出问题,着力以点带面,制定了涉及生产、治安、交通、消防、居家、学校儿童、老年人、公共场所等16个安全促进项目,实施了经济、高效、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并易于接受的安全促进措施66项。田立侠解释说,燕山石化以这些安全促进项目为载体,将安全社区的建设具体化。

交通安全促进项目

田立侠介绍说,以前燕山地区有些道路坑洼不平,制定交通安全促进项目以来,路面找平后统一铺成柏油路。随着私家车的增多,社区内逐步调整布局,合理设置车位,避免车辆进出发生剐蹭或伤人事故。2010~2011年,燕山石化对家属区路口、迎风、东风、星城、富燕促进中心的所有学校、幼儿园门前道路漆画交通标志和标线,安装机动车减速带,有效降低车速,规范交通安全管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燕山地区的北庄路通事故较多,交通安全促进项目将北庄路口作为北京市级示范路口规划建设,增设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带以及人行横道,避免行人、非机动车乱穿马路,保障重点路段的交通秩序。

消防安全促进项目

根据现行法规对社区居民建筑消防器材配备的要求,2010~2011年,燕山石化为消防支队更新12台消防车辆,为社区688栋多层居民住宅和60栋高层居民住宅配备消防器材箱近4100个、灭火器8400多具,还定期邀请消防支队的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消防安全知识以及自救逃生技能。与此同时,燕山石化社区在每栋单元楼设立一个楼门长,先对楼门长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再由楼门长传达给整个单元楼的居民并负责消防安全监管。“这个办法确实管用!”田立侠举例说,2011年7月,有一单元楼的楼门长看到上层住户的窗户往外冒烟,急忙拿着灭火器上去把烟灭掉,避免了一次火灾事故。原来住户家里有人,燃气灶上烧饭忘记关火,导致烟顺着风向飘向窗外而屋内的人却不知道。田立侠补充说,现在社区不太容易发生大的火灾事故,因为燕山石化根据报修率,每年都对社区的水、电、气、暖等管线进行更换或改造维修,从本质上保证水、电、燃气等运行安全和居民使用安全;而小事故大多是人为疏忽,因此,楼门长的作用非常显著。

校(幼)园安全促进项目

学生、儿童等对危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为此,学校儿童安全促进项目着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田立侠列举说,社区为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校舍抗震加固工作,对围墙进行加高加固;为20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视频监控设备,对校园监控网络设施进行完善,并将视频监控链接到公安部门的图像信息平台,以便随时监控情况;为校园保安配备完善防护装备,并为各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和职业学校配备2名协管员,维护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的安全,公安和交通部门也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派出警力巡逻职守。这些措施有效消除校园内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隐患。

老年人安全促进项目

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原因或腿脚不利落等容易造成跌倒摔伤,田立侠介绍说,针对这种情况,燕山石化在社区所有的老年人活动站铺设防滑地板、木地板,避免老年人打球或跳舞时摔倒。在活动站的上下楼梯安装双向扶手,在厕所、水池等地也安装扶手,并在所有活动站内配备急救药箱,预防老年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同时,社区内所有老年人活动站都安装了监控探头,由专人负责画面监控,以免有的老年人单独行动突发状况而不被众人注意到。此外,燕山石化还为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四级以上残疾人家中浴室免费安装扶手,为75岁以上老人家中安装呼叫器,呼叫器可直接连接到社区的医护站点。田立侠自豪地说:“从2009年至今,燕山石化社区的老年人活动站没发生过一起意外伤害事故。”

燕山地区安全社区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还体现在安全理念宣传等软件方面。田立侠说,安全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台、《燕山油化报》、门户网站等资源,广泛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策划制作燃气安全知识、房屋安全装修等居家安全系列短片,向社区居民传播安全技能;在社区增设大型的安全社区宣传栏,集中告知居民安全社区建设的动态、重要活动;在每单元楼门口,设置温馨提示栏,根据安全防范重点随时更换安全内容,提醒居民加强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当地医院的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办健康大讲堂,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回答居民的提问。此外,燕山石化还在富燕社区建设了面积为108m2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展厅,围绕消防、交通、治安、健康、居家“五大主题”,采用宣传展板、视频演示、实物陈列、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宣传教育,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让安全技能易于学习。

社区安全 惠及民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