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5-22 08:28:45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参考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自然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部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研究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内容,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 1 \* GB2 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 2 \* GB2 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 3 \* GB2 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 4 \* GB2 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 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问题有帮助的分析,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参考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标准等。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 建议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抓培训,先抓观念转变与兴趣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兴趣培养又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充电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如此,现代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时展的脉搏,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应该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听专家讲座等接触新的观点、看法,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被动的,是出于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竞赛不得不用,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使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创设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请专家来学校讲课,观看成功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录像等方式,使教师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电脑备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或网页制作大赛等,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让参加的教师有成就感,并通过成功作品展示来感染、熏陶其他教师,使广大教师从不会到愿意参与。

二、抓培训,要优化培训模式

从以往培训来看,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陈旧,不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实际实效的模式方法来实施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使培训的组织更加灵活。比如,在讲到某一问题时,如果有哪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可以让他来和大家共享资源。他所讲到的例子对于其他学员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为学员们提供相互传授经验的机会。老教师可以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可以把计算机技术教给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三、抓培训,要重点突出“整合”培训

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完全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并没有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继续教育中要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好是以案例为主要内容,讲授不同的内容时选择恰当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应学科教材为基础。

四、抓培训,要重视评价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目前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在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予以加强:

1、评价要贯穿培训始终。从培训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穿插着对学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2、评价的涵盖要全面。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仅仅使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这样只能了解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而不能检测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培训效果。对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可以使用现有的评价方式即通过上机考核的方式,而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可以要求学员设计有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案,也可以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水平。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实践-应用;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5-0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列为专章,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是幼儿教育的研究者。当前,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相继进入了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可以选择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把一些本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情景,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掌握所需的多媒体技术,具备对多种媒体素材的采集、加工、处理、整合能力,能够熟练开展技术支持的幼儿教学活动。同时,研究发现,3-6岁幼儿最具可塑性,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成人言行的影响,教师较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背景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三年内对一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自2010年承担了浙江省及宁波市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培训任务。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浙江全省,为各地市幼儿园在职骨干教师,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其中培训模块之一是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有效应用。

为充分了解和把握幼儿园工作对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选取一所城区公办幼儿园、一所城郊公办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为例,分别对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结合幼儿教师工作场域对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来规划制定培训方案。对“场域”问题做出较为系统阐释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在《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

布迪厄主张在谈及“场域”的概念时,作为一种开放式概念使用,并认为只有将其置于关系系统中,才能获得概念的真正意涵。由此,依据“临床式解读”原则,对“场域”的把握可以大致涵盖这样五个方面:一是场域:关系的网络。二是场域:共时与历时的交融。三是场域:形塑的中介。四是差异:场域的动力机制。五是场域、资本、惯习的相互关联。

依据“场域”理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场域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既有物质环境,譬如,电脑、网络、数码相机等硬件环境,同时也有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软件环境。幼儿教师还处在同事之间、家长之间、园长之间等各种人际环境之中,包括幼儿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软环境,在幼儿园工作场域中,对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各种要求。通过园长访谈,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记录幼儿在园的日常活动,并掌握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技术,不仅要学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还需要掌握使用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手段与家长做好家园沟通。因此,要制定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必须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场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同时结合幼儿园教师对信息技术模块的培训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参训教师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92%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教学非常重要;在软件应用能力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掌握了常用Office办公软件技术,会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能够从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及网络教学资源,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基本的包含文字、图片的课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使用软件处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技能较弱,特别是声音、视频和动画的加工处理技术,几乎所有教师都不会。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强,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热情很高,对信息技术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同时,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较弱。显然,面向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加强多媒体素材处理技术的学习,特别是针对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媒体形态,设计相应的采集、加工、处理以及多媒体集成等技术的培训内容,并强化练习,核心目标是通过培训让这些教师掌握相应的技能,并能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针对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我们构建并实践了面向工作场域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在此模式下,对近千名骨干幼儿教师(园长)实施了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二、实践-应用取向的培训设计理念

面向工作场域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设计理念为实践-应用,“实践”一词来自希腊文“Praxis”,意指重复进行某项活动,使之变得熟练,有水平;同时它还指人类对自身活动的理性思考以及为此制订计划、付诸实施的行动。实践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手段,从事实践的行动本身就包含认知,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进一步讲,实践是学习者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方面,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需要学习者亲自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都是工作场域的人,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学习结果更关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喜欢那些能够在工作中去应用的培训。1961年,美国著名学者霍尔出版《心灵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一书,率先研究成人学习的动机,提出成人学习动机定向理论:成人学习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导向以及以学习为导向。成人的认知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直接经验的丰富。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既有以科学形态存在的成分,又有以经验形态存在的成分。因此,实践-应用取向理念指导下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将基于实践、面向应用的理念渗透到培训的各个环节,培训目标的制定基于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培训内容的选择定位在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用最频繁但存在疑难的知识、技能;培训方式坚持“做中学”,“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采用案例演示、自主操练、小组协作、现场指导等培训方式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培训评价指向工作中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面向工作场域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体系构成

(一)培训目标

合适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障,在前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培训目标:通过培训,知道多媒体技术概念,了解掌握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常见格式,学会使用ACDSee、光影魔术手软件处理图像,学会使用GoldWave软件录音、混音、剪辑声音,学会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制作、剪辑视频,学会使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复杂动画。

(二)培训内容组织与培训策略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培训目标,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模块,在培训策略的设计上根据内容采取基于任务的培训策略、基于问题的培训模式。

1 学习模块一:多媒体技术

(1)培训内容:多媒体技术概念,图片、音频、视频基本概念、常见格式等介绍。

(2)培训策略:专题讲座;小组研讨。

学习模块一的内容属于知识范畴,大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但并不十分了解,培训要让教师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培训上以主讲教师专题讲座为主,同时为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自己以前的观念和认识进行交流反思,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中达到共同提高。

2 学习模块二:图像素材的编辑处理

(1)培训内容:使用ACDSee、光影魔术手软件设置图片尺寸、转换图片格式、使用魔术棒、套索裁剪工具处理图片、修改图片背景等。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二属于实践技能,图片编辑处理是幼儿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们对于一般的图片处理技术,比如,处理图片尺寸基本都会,但是对于转换图片格式、使用魔术棒、套索裁剪工具处理图像、修改图片背景等技能缺乏,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经常会提出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在这个模块,设计一个图片处理的任务,在基本的图片处理技能技巧结束后,完成本模块图片处理任务,使所学技能得到应用,避免技术与应用的脱节。

3 学习模块三:音频素材的编辑处理

(1)培训内容:使用Goldwave软件录音、选中、复制、删除一段声音、混音、降噪等。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三属于实践技能,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音频是幼儿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需要录音、添加背景音乐等,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于音频的编辑处理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在培训中,给每位教师提供带耳麦的耳机,供教师们学习录音、编辑声音,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这部分同样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在这个模块,设计一个音频处理任务,在基本的音频处理技能技巧练习结束后,完成本模块音频处理任务,使所学技能得到应用,避免技术与应用的脱节。

4 学习模块四:视频素材的编辑处理

(1)培训内容:认识、了解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使用图片、音频制作一段视频,添加片头、片尾,设置视频效果、过渡效果,剪辑视频。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四同属实践技能,视频也是幼儿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视频的编辑处理都非常陌生。因此,通过Windows Movie Maker使用图片、音频制作一段视频,添加片头、片尾、设置视频效果、过渡效果、剪辑视频,当教师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动手操练制作出一段视频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了。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参训教师掌握了视频编辑技能技巧后,完成本模块视频编辑处理任务,使所学技能得到应用,避免技术与应用的脱节。

5 学习模块五:使用PowerPoint设计动画

(1)培训内容:PowerPoint动画设计的技巧,重点讲解动作路径、计时动画、路径动画、触发器的使用、更改动画序列、向动画中添加声音、播放Macromedia Flas等。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五同属实践技能,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包含文字、图片的课件。对于PowerPoint中动画的设计,大部分教师并不掌握。在这部分同样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指导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

同时,在本模块学习结束后,设计一个培训大作业。要求制作一个反映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数字故事,将前面所学图片、音频、视频的处理技能技巧结合起来,这个数字故事也作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作品在培训班汇报展示交流,供主讲教师、同伴进行评价。

(三)培训课时安排

(四)培训评价与考核

培训实施后,需开展评价,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成果,评估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培训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

面向工作场域的基于实践一应用取向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受到了一线幼儿教师的普遍欢迎,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潮,学习动机强烈,培训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培训结束时又有成果展示环节,因此,评估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培训活动中实施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每个模块培训的效果和参训教师实时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主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实时了解每个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比如,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录听课笔记、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堂师生交互情况,在实践操练时集中精力完成练习,每个模块作业完成情况,这些都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档案资料。

2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培训临近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因此,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评价依据。在培训的最后环节,安排参训教师信息技术作品展示汇报交流环节。同时邀请培训专家、主讲教师参与,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班级成员互评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参训教师在作品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汇报自己所用技能技巧,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提高的过程。班级成员互评是班级内参训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我对照对比,对自我也是一种提高。专家点评重点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实施的评价,对每位参训学员会有启发、点拨作用。

四、培训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关注培训过程

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受到所在幼儿园硬件设施、软件配备、政策导向等外在条件影响,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培训机构在设定信息技术模块的培训内容时,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教师个别访谈的方式,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在规定的课时内精选培训案例,精选培训内容,把一线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讲解示范给参训教师,力争做到培训内容得到参训教师的认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和个体自主操练相结合,讲解示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关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工作中经常遇到而无力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主讲教师能够在个别指导的时候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培训的效果就有了过程保证。

(二)落实培训评价,提高培训效果

评价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参训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可安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同层次的参训教师做一个非正式的个别化访谈,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参训学员的感受和体会,访谈的主题围绕着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培训方式、培训满意度等方面,例如:所学技能是你最需要的吗,这些技能技巧对你的实际工作有帮助吗,为什么,培训有哪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好的建议,等等,培训机构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改进后续工作,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管理;应用

人才和技术是当今企业赖以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引进人才,保证企业的竞争活力。企业引进人才,往往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以便于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避免造成对人才的误用、浪费,因此,企业需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训管理。信息的多元化在企业对其人员进行管理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把握计算机软件技术,使其在对人员的培训管理中发挥作用。

1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管理可有效提高效率

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常常需要系统的、繁杂的资料。企业传统的培训管理中,往往是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这种做法实际上消耗了员工大量精力,并且成效并不显著。并且,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的任务往往很繁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就可以避免浪费时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侧重点,可以减少企业投入的财力物力,也可以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更加精简、有效率。

1.2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人才测评可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测评时,需要保存一系列的档案、数据,进行有效地信息采集十分必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对企业的人才测评进行归纳整理,有利于企业对各方面信息的采集,并且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对培训信息进行录入时,对培训管理进行负责的专人应该侧重询问一些本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减少与之无关的信息,是高效的人才系统得以建立并使用。例如,企业对员工进行档案整理时,可以根据其性格、特长、爱好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总结出适合员工工作的一些方案,避免对人员的使用不当。

1.3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使培训管理信息得到保存

企业前期对人才会进行培训,但是培训资料容易遗失、不易保存,对人才培训的数据也容易有所缺失,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前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保存、备份相关资料,培训情况及时整理存入计算机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后期资料不全、人员培训记录缺失等问题。公司对内部人员进行统筹管理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料,以便于对工作进行合理划分,使得公司得以高效运转。将资料保存在计算机软件中,是能够使公司进行统筹管理的重要手段。

2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管理

2.1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输入

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采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历、特殊技能、个人履历等。以个人履历为例来说,包括是否有工作经验、曾从事的单位、获得的奖励等,其中获得奖励还包括在什么时间获得奖励、因何事获得奖励等。每一项个人资料可能包含多项相关的资料,因此,个人信息显得复杂且多样化。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对此进行归档保存,把复杂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存、归类。这极大便利了企业对个人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培训信息进行管理。培训信息包括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项目、负责人员等。还要记录培训的具体内容、在培人员的编号,若是培训期间表现优异者获得荣誉,还要对其所获得荣誉进行记录。

2.2在培训管理中计算机软件技术提供的作用

查询更加快捷。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常常需要调用各种人员的具体资料,只需通过简单的搜索检索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各种资料进行过滤分类,提供最接近检索者所需要的资料,这极大方便了检索者查询资料,节省了时间,更加高效、快捷。个人信息的保护。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个人信息的泄露、恶意病毒的攻击、黑客的攻击等对培训管理中的信息造成了威胁。培训管理中的信息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重要数据,如果遭到泄露,往往会对个人及公司造成大量的损失。企业往往会重视对培训管理信息的保护,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因此,培训管理的信息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等级权限的管理。不同等级的人员获取的权限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级别越高的人员对信息获取的权限越大。在计算机软件管理中,负责培训管理的人员被要求定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整理,便于查询,获取最新信息。对于培训管理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的人获取的程度不同。例如,有的人可以查看所有资料,有的人则只可以查看其中部分资料。计算机软件技术对这一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他功能。计算机管理技术在培训管理中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功能。信息的传真、打印、拷贝等。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方面资料的打印。这极大方便了培训管理信息的传递。

3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3.1计算机软件技术方便培训管理信息的保存和查阅

运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保存,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花费一定的财力,还要聘请专业的档案记录人员,在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保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缺漏,也不便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更新、整理。传统的纸质档案受影响的因素多,天气状况、人为失误等都可能造成档案的缺失、破坏。需要查阅信息时,由于资料繁多,也不方便及时查阅。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培训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保存资料的时间更为长久,甚至可以永久保存。也可以对信息进行备份以防信息的丢失。总之,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保存优于传统纸质档案对培训管理信息的保存。

3.2企业应该重视培养相关的人才

利用计算软件技术对企业进行培训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每个企业应该具备的技能。对相关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有利于企业办事更高效,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人才越来越被重视,也越来越被需要。企业拥有相关人才,可以使企业高效、快速运转。

3.3如何实现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管理

不同企业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支持,自主研发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培养自己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团队。实力一般的企业,可以对相关方面的人才、技术进行引进,加以培训,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的发展。计算机人员对企业的作用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企业对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所必须的。

4结论

经济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强调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企业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培训信息进行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越来越被需要。因此,企业培养相关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诉求。本文最后强调了企业应加强对该方面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秦燕.基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5):49-51.

[2]曹誉竞.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2):20.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5

为充分发挥工程设备的使用效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把培训作为远教工程应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根据省市《2004-22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文安县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和任务,组织管理及考核验收等内容,并狠抓落实,下面把我县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建立组织,制定方案。

我县对远教工程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刘石为组长,副县长邵二玲、教育局局长梁国华为副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统一筹划,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极为重视,把培训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培训方案。《方案》强调,必须结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抓培训,必须结合全面提升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抓培训,必须结合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抓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农村远程工程的认识有新的提高,技能有新提高,资源管理水平,现代教学应用与研究水平,课程整合水平有新提高。

二、明确目标,强化管理。

我县远程工程培训的目标:一是通过培训使各项目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二是使工程管理人员掌握施工规范和标准,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监督和工程验收,严把质量关。三是使技术人员掌握光盘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卫星接收系统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以及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进一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资源管理水平以及现代教学应用与研究水平;初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能够在当地承担示范,培训,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

为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我们强化培训的组织管理,做到培训教材,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和培训纲要落实,并把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自学结合,同时做培训的档案管理和考核,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目前,我为项目学校统一制定了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各类文档资料,设立档案盒5个。

三、依据实际,分层培训。

县级培训对象为各项目学校负责人;模式一项目学校骨干教师,模式二、模式三项目学校骨干教师、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校本培训同各项目学校组织进行,培训对象为各项目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重点对象是全体任课教师。

对模式一,我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培训,一是在验收时,让技术员动手操作,并提出一些任务,让教师完成,二是对电视机基础知识,光盘和DVD播放机的使用及保养,系统的维护及使用进行讲解和示范,让技术人员听得懂,觉得会,用得上。

对模式二的培训我们在让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INTERNET,卫星IP广播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是让教师在掌握使用技术的同时熟练应用为教学服务。

模式三的培训着重介绍了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从而使授课教师能够熟练地综合地利用这些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为教育教学服务。截止目前,我们其组织县级培训910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0人次,市级培训110人次。

四、以应用培训为核心,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应用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和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搞得有声有色,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空谈应用是高有任何意义的。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虽然简单,但所蕴含的教学策略却是多元化,又有实用性的。应当把握视听辅助教学的理念,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光盘播放系统应用的模式有主体教学、补充教学、示范性教学、复习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几种模式。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实践平台;实训体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8-03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方面的各个领域当中,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培养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推动首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提高首都农业竞争力。

一、实践平台建设的必要

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通过引入厂商国际认证课程供学生来选修,这样仅仅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弥补实践的缺陷,从而导致企业对证书认可度下降;各个学校每年寒、暑假期间派教师短期集训并参加实践培训,但是大多数的培训周期过短又流于形式,不足以完善改进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校与国内软件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定向就业培训班,吸纳学生人数十分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缺乏普遍性;学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实践或短期培训,学习周期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过程,无法形成独立的软件开发思想。所以,现在国内高校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生因实践能力不足和缺乏,导致就业压力大,与此同时,企业人才匮乏的窘境也在不断持续。由于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的培养环节中可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室数量较少,使得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现有的实验室功能低,实验内容多是检证性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则很少或没有,因此,应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综合实验室,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其具有能把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农业管理、生产和科研领域的能力。

二、数字农业模拟平台的建设

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是以数据处理技术、模拟模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对农业信息按照利用目的的需求进行处理分析,给出指导农业经营和生产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建设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立实验室物联网模型,通过模拟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模拟农业环境中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变量施肥、喷药、灌溉等生产过程,集合了农业灌溉、施肥、温室调控等几大领域的功能,为数字农业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原型支持。同时,解决了国内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嵌入式系统课程孤立、体系不全,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通过数字农业模拟平台中的信息分析系统和上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使学生掌握数字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实施过程,达到学生实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的建设

信息采集与获取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信息采集与获取技术已经成为获取各种农业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高新技术对基础农业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采集是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通过搭建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利用便携式GPS-GIS数据采集系统开展直接野外信息采集和农业专题信息提取的能力。同时搭建智能农业可视化平台,其是农业信息化展示与学生操作的互动实践平台,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环境内,以沙盘模型形式集中表现智能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该平台的操作,可以完成农田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的研发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采集、分析数据、开发管理程序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新技术、新技能,提升学生解决相关农业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四、农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为现代农业信息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共享平台,依托该平台,通过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理解现代农业信息共享中必备的网络和安全知识,掌握网络的应用和管理技能,具备网络规划和组建能力。通过该平台开展相关的网络创新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现代农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资源,能够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利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条码、RFID标准与规则,并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锻炼学生现代农业信息管理能力、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信息与数据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农业信息管理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农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与维护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

建立相关课程实践案例库与实践平台体系相对应,广泛利用案例库开展课堂实训与阶段实训,编制学生实训指导手册,逐步深化CDIO的思想,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融入企业深度参与的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举例说明几个案例库的建设,建设计算机图形技术案例库,不仅要求学生学量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要求算法的实现,要求程序的编写和调式能力,该课程案例库包括校园3D漫游(虚拟校园)、农村旅游景区Web3D漫游(虚拟场景)、展览馆3D漫游(虚拟建筑)、生态涵养区域3D漫游等内容;建设数据库原理实训案例库,针对数据库技术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数据库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给定一些应用型信息管理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建设软件工程案例库,对I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测试三大部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与应用相结合的团队级、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建设农业信息技术案例库,以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将知识融入案例之中,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课程案例教学,使学生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数据库、3S、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的原理与方法,具有农业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模型构建、开发实现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他们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善实训体系,建设实践平台,配备相关课程案例库。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环境中完成相关技能训练,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种由企业参与,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王玉洁,等.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专刊,2006:32-34.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7

《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在项目申报之前,通过对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根据实际的前期调研情况分析,大致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

在各中小学校中,具有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不到50%,市区学校相对好一些,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情况不太理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而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都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自学等形式学会了一些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技术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写黑板”的工作,没有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没有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的功能。

3.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还在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少有信息技术教师承担起指导本校或者本地区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效运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的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期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加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得到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混合培训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项目课程设置的时候,严格按照“以课程模块定专家”的指导思想,坚持“按需施训、深度融合、实践为主”的原则。充分结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载体,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引导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实际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学科案例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为支撑,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强化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实践导向,将理论技术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机融合,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2.课程的培训目标

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掌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相关政策,增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能力,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综合、信息技术专题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课程模块来开展培训。

4.混合的课程培训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上应遵循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结合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9天)+网络研修(30学时)+校本研修(30学时)”的三段式培训模式,遵循实用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集中培训阶段:以解决教师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为核心,基于课堂教学现场,走进真实教学环节,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网络研修阶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和探讨、作业互评、同伴互助、案例分析、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完成网络研修任务;着重解决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校本研修阶段:依托教师工作坊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加强技术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体验,并及时生成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与教研常态化。

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8

关键词:教育技术培训 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7-01

1 传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经教育部师范司审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指定培训,课程专门针对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设计,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课程开发吸收了INTER未来教育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国家已有的基础环境开发设计的。

中小学校教师直接面对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能力的提高更应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信息能力的核心是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应用的实践能力,所以,培育信息能力的过程还是提高学习者分析、收集、整理、归纳等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从信息意识教育、获取信息能力、学习者的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入手, 内容上综合考虑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技能要求,采取“知识构建+活动+理论指导+应用案例+评价”的形式,注重专家引领与教师参与紧密结合,授导教学与体验学习紧密结合,教材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面授培训、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的紧密结合,逐渐提高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2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应注入的理念

2.1终身培训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在更新,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进行培训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讨论、训练、实践及研究等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2.2开放培训的理念

树立开放培训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灵活性。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它是一个培训平台,也是一个应用的环境和工具,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

2.3主体培训的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程,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新知识,进而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而应该给学习者创设情景,通过自主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真正把知识融为自己的内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融合法”培训模式

“融合法”培训模式,就是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参培教师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参培者感兴趣,他们才会听的认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本身就很丰富,所以在教学中任何一部分知识都结合有趣的实例来讲解。在讲解图片资源的加工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适时在课件中讲述“网络小胖”事件,把网友们用Photoshop工具软件处理的一系列“小胖”展示给学员欣赏,让他们对图片的再加工处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一部分学员甚至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图片处理软件;再比如讲解网络应用环节时,必然会讲到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因为很多参培学员都用无线路由器,怎么选一个好的无线路由器、怎么配置、怎么提高无线网络安全等,对这部分枯燥的网络生僻名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员都比较感兴趣;又比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离不开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促进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合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教育的地方也必然要求有教育技术的存在,教育技术应该融合到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技术不仅使教育本身发生了巨大裂变,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教育技术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持和推动力,它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9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

1.1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由此可见,这一轮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推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1.3 确保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取得成效

为了让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真正取得成效,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教育,不仅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掌握“如何教”的专业技能。而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方案并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科学方法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例如,在学习教学媒体使用这一模块时,要求教师制作一个讲授显微镜结构图的PPT。要完成这个目标,在培训内容上要求教师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在对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众多媒体(文本、声音、图片、照片、示意图、动画)中选择合适的媒体制作PPT。这个模块里如何根据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并不是越真实的物体,教学效果就越好,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并制作成PPT或电子白板课件,是培训的关键内容。

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具体实施

采用网络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机考和成果展示相配合的考核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3.1 培训落实在“实”字上

为了使培训体现得了上情、接地气,我们通过和华中师范大学专家和本土优秀教师研究决定,在以下几方面着实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分学段、分学科制定培训规划;二是专家理论讲授与学科案例教学、教师汇报教学相结合;三是教师利用孝感市教育云服务平台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通过上述方式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制教学菜单,使教学内容贴近一线教学需要,贴近学生学习需求,贴近学校教研发展。

3.2 考评落实在“用”字上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案明确参训教师学习方式,注重对参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评练结合,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所有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要参加机考测试与成果展示(个人空间建设和课件)测试。同时,我们要求参训教师要结合学习情况,制作(修改)教学设计,分组演示,然后各组推选1人讲演公开课,确保教师能利用电子白板,结合网络学习平台,服务好教学。

3.3 组织落实在“严”字上

一是学习时间安排紧,3天两晚上的学习,没有空挡;二是纪律要求严,每期培训班分2或3个小班,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旦有人违反纪律,不但当事人将受到批评,也要通报到派出单位。三是考评方式严,参训教师不但要参加机考,还要完善孝感教育云平台个人空间,并要上台对完善后的教学设计或课件进行讲演。

3.4 服务落实在“优”字上

一是选好班长,协作参训教师学习。每期培训,每班都指派1名班主任具体管理培训班工作,负责各班学员具体的学习计划、任务进度、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和展示,全程陪同学习。二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解决后顾之忧。为保障各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孝感市电化教育馆安排专人负责后勤工作,保障了参训教师在市教育局培训期间的食宿,为培训教师的学习解决了后顾之忧。三是营造氛围,加强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各县(市、区)同学段、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参加培训,进行基于云端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而提升整个孝感市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4 对我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反思

中小学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二者之间的整合。对信息技术、课程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系统的要素中,将二者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对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改善,从而优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4.1 设计教学方案的培训

教学方案设计就是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一门桥梁科学。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时,在进行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培训时,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教学方案的目的就在于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教学设计时既要掌握理论又要掌握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操作层面。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中小学教师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对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操作,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4.2 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

网络资源的搜集与选择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中,有部分教师在获取网络资源上,能力偏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对查找信息、选择信息、保存信息等操作不熟练的现象,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注重对其进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