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本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8 01:25:50

生本教育论文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1

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人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有权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素质和相关性素质,或者说发展自身的特殊素质和综合素质,并通过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素质(特殊素质),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选择适宜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自身的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是促进受教育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受教育主体选择自身发展的指示灯、加速器,而不是把学生捆绑起来只允许他这样发展却不允许他那样发展的无形的绳索。这不但会限制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会因得不到充分的自我发展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如同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缺少,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化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但在现行教育学中,却只承认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包括学校领导)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人,学生就应该成为什么人,而不是学生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当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教师就应引导和教育,为学生能够成为什么人创造条件,促使他成为有可能成为的人才。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性的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物,按照自己的意图任意修理和改造的物,就像对待客观自然物那样。况且,自然物也有自己的本性,不是完全可以受人控制改造的对象。自然有机体也有自身存在的目的(合自然目的性),人不但改造自然,而且要顺应自然,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目的性,否则它就会反过来报复人、制裁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校中主体的主体,正是他们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并在双主体的活动中,应该是教师主体服务于学生主体,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因此,教师把学生当成客体,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对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关系的生搬硬套,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粗暴否定。

二、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

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承诺。因为它已暗含着主体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找准适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社会位置,扮演成功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一切,除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之外,最终取决于主体的素质,而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知识和某种程度上社会的需要。就主体素质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说,主体的素质越好,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就从本质的意义上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如果主体的素质差,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就会出现他需要社会,而社会却不需要他;或者说他选择了社会,社会却没有选择他的现象。这才是人才与社会最本质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他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如果主体缺乏这种自我发展的要求,不论家长和教师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硬性地拔苗助长,恐怕都事与愿违,助而不长。这已使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天资开发(学前教育)中尝到了苦果。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对儿童进行天资开发,而是说这要以儿童具有的天资为基础,教育内容要让其感兴趣,使其感到不是外在的强制,儿童不但要学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就此而论,天资的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天赋发现,而不是异想天开地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天赋。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喜欢学什么、玩什么,不喜欢学什么、玩什么,这与其自身的天赋关系极大。如有的专家所说,一个人的智慧48%来自遗传基因,52%来自环境的影响,天赋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智慧,所以有天才来自勤奋之说。但应该承认人的天赋是一个人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础。如果凡是勤奋的人都能成为“天才”,那天才就会遍天下,而不是寥若晨星。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称为“爱智慧”,而不是说哲学就是智慧,可谓抓住了智慧的真谛。智慧是人素质的内核,它是以先天的秉赋为基质、后天的教育为条件,内外互动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精神品质。

学术界关于素质的定义很多,但一般以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化为结构形式。没有先天就没有后天,先天秉赋超群,而后天不足,也绝对不会成为天才。这既是人才成长的辩证法,也是教育的辩证法。主体自我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据,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素质教育的条件,二者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主体自我如何成长,即发展为具有何种素质的人,从主体方面讲,取决于主体自身两种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先天的秉赋,二是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前者具有潜在性,后者具有现实性。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确立,是先天秉赋的实现形式,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完善。从环境条件来说,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为主体提供素质内化的内容,构成主体精神素质的历史文化特性,成为主体存在价值社会化的基本环节。人的先天秉赋之所以是主体素质形成的前提:一是源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二是大脑的可塑性。二者决定了主体有着养成某种主体性素质或特殊性素质的可能性,这就为受教育主体未来成为某种特殊的人才提供了潜在性条件。就人的认知风格而言,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往往具有某种个人的独特风格,即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习惯。有的偏重于依赖左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有的则偏重于依赖右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正因为这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各有特点,人们就把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左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而把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右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在实际生活中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或直觉能力极强者不乏其人,但不占据多数,大多数属于两者兼有的“综合(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只是在“综合型”认知风格中,一部分人偏于右脑型的认知风格,另一部分人则偏于左脑型的认知风格。因为受教育主体的认知风格不同,具有左脑型认知风格的人,经过对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其科学文化精神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扬,成为人们所说的具有科学头脑的人,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而具有右脑型认知风格的人,具有较强的空间知觉、形象识别、综合、直觉、想象的能力,经过对其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人文文化素质,使其更具有认知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能力,以及理解社会角色、作出社会评价等处理社会关系方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人经过进一步教育和社会实践,就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承认两种认知风格不同,以及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可能有利于发展个体某一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某种特殊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任务。凡是人才都应具有特殊的素质,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他就不能称其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但特殊素质却隐含着某种片面性,某一方面的素质过于突出,而其他素质过弱,其优势就可能变为劣势,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特殊素质还会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危害。

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这种认知风格所表现出来的另一认知风格的缺憾,需要另一认知风格的优势来补缺。这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就科学认知活动而言,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当然离不开全面的观察、冷静的思考,透过现象窥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极其严密的逻辑概念表达出来,它确实偏重于“左脑(功能)型”认知风格。但科学真理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灵气的创造活动。人的创造性活动虽然离不开左脑的功能,但人的右脑则更能感知敏锐、突发奇想,打破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截然不同的信息之间产生广泛联想,让人在难以控制的思绪中,把自身的创造性推向顶峰,填补逻辑思维的空白,实现逻辑思考应想而不敢想、可发现而未发现的奥秘。所以爱因斯坦说,没有灵感、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因而越是智力超群、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越需要自觉开发和利用自己右脑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发挥左右脑互补的优势,启迪自身的创造力。而具有右脑功能优势的人,虽然具有填补左脑思维的空白和突发奇想的直觉性创造,但其直觉性也需要逻辑的检验,并把直觉转换成令人可以接受的逻辑语言,形成另一种方式的优势互补。这就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学理。我们分析了主体素质教育的生理心理根据,也就找到了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人的素质虽然有先天性,但它只是人的素质赖以生成的根,而不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有生理性,就像人具有动物的特性一样,但素质本质上不是生理的,而是社会的,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除去人的体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品质化、文化心理化。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发现受教育者潜在的素质及其类型,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促使其从作为生理心理现象的潜素质向社会文化现象的精神素质转化,成为具有社会本质特性的素质。就近现代智力教育而言,它就以人的左脑是主管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意识域的科学发现为依据,并适应了近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人的右脑的功能优势还没有完全被发现,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左脑视为优势脑,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这就形成了近现代科学主义的教育观,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扬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对近现代工业经济形成和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左脑的优势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它的劣势,把科学文化推向极端,以它排斥人文文化,并把教育的主要功能规定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借助政治的力量把科学意识形态化,从而造成了人的精神分裂和人的物化。也就是说,人们崇尚科学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和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强化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加强人自身的建设,以及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人发现的科学技术却变成了对人自身的统治。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自身的异化,在西方国家当然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但科学技术失去人文精神的依托所导致的人自身精神生活的片面化、偏执化,则是造成人自身异化的更深层的原因。所以不少志士贤达和人文学者大声疾呼科学出现了危机,科学精神应当灌注人文精神,还科学精神应具有的人自身的价值。既然人自身的物化,有其深层次的精神根源,而它的不断强化又与教育密不可分,是教育在把人潜在的生理心理素质转化为社会精神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科学技术的精神本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也就不能不反思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深刻指出的:“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准备。

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3]108我国是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科学和技术,因而人的智力也就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也就很容易把人才与智力和科学知识划等号,人文文化往往被忽视,学校只给学生留下一片狭小的科学知识园地。这种教育态势一旦形成,就是非科学性的教育,如语文教育也久而久之把洋溢着情感意识和韵味的文学艺术知识化,把富有灵性的精神消融于死板的概念性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分析之中,启迪人的心灵的文学也变成了一种传达知识的工具。正因为人们把知识的传授变成了教育的一切,特别是编码知识可以量化,通过理解性的记忆就可以掌握,于是传统的教育也就往往把学生是否刻苦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这就把我国的小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听话教育”;把中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分数教育”“应试教育”;把大学教育变成了一种“知识教育”“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整个社会教育被功利化、目的化了。片面的知识教育确实潜在着很大的危机,特别当人们把知识看作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时,它不但会损害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且有可能导致人心灵的扭曲,“智高而德低”。这比“德高而智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更大。余秋雨曾在《智能的梦魇》一文中议论过“智满而德缺”的现象。他说:“构思过度,对创作是一种危害,营养过度对健康是一种摧残,而江河湖泊水质中的营养过度,实际上是一种污染,智能也是一样,过分地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导向灾难。”“在这处处讲究智能的世界里,该如何来识别和对待各种各样的人呢?我想,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如果缺乏仁慈的天性,就应该通过艰苦修炼来叩击良知;如果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长期的教育使他至少懂得敬畏,恪守规矩;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愚蠢和木讷了;如果他居然颇具智能,又很决断,那就需要警觉,因为这样的人时时进入一种可怖的梦魇,并把这种梦魇带给别人”。[4]但这不是说智力教育就不重要,而是说不应该把它偏执化,应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的素质教育也不是要求科学家要有艺术家、道德家甚至政治家的素质;或者艺术家也被科学家化,科学家也被艺术家化,那科学家就不是科学家,艺术家也就不是艺术家了。因为这样会使人顾此而失彼,既不合乎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不同受教育主体的先天特性。我们认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主体性素质与相关性素质的统一,或特殊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统一(不是一专多能,因为能力不等同于素质)。只有这样,受教育主体才能既保持自身素质的优势,又不因其他方面的素质不健全而使自身素质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因为现在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以智力教育取代或淹没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人文文化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受教育主体的非正常发展,为了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道长住校园,所以人们突出强调人文文化教育。这种强调,不但有纠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一旦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润泽和浇灌,科学精神就失去了灵性,久而久之科学创造精神就会枯萎。如美国著名学者、发明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所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展。”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2

(一)教学方针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够好奇,能够参与到学习环节当中,变成课堂上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二)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差异,并在知识的积累量上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来分配学生,在根本上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升,好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全面性原则

初中生物教育的面向群体应该是整个课堂,不能出现出小灶情况,根据每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课前预习、课堂流程、课后作业,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无缝隙的教学任务当中。通过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面对自己的弱点,审视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现在所处以至将来的环境,并在大环境下拥有质疑性的思维能力来一步步发展自己;学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和面临的问题,学生要学会能够公正、理智地分析问题,并在一件事物的发展走向上得到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所表现的特殊性是让学生能够明白,并且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明都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身的场和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过程中,有机地将人的成长、社会进步、科学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全面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吸收行为;在学生拥有相应的意识的同时,还要在身上确实的落实到行为上,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一种走向,更是一种精神。以上可以总结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核心思想———真实、动态、全面、客观、和谐、行动。相信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方针和走向,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素质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服务终身发展

生本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的重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阅读课文,观察标本,观看视频资料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执教"探索生命的方法"时,我做了这样的课堂设计:1.导入:给学生展示图片腐烂的肉中有许多蛆虫。提出问题:看到这些蛆虫,你想了解什么?2.让学生大胆猜想:蛆虫是怎么生成的?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4.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引导:把两块等重的牛肉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碗内,一只碗口,一只盖上纱布。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要想实验成功,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设计关注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设计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身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充分的运用。

三、总结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3

1.1认知观念滞后

就全国而言,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创业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内容的认知相对滞后。只有少数重点高校比较重视发展创业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一般的理工类高校并不重视学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情也不高,再加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创业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忽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新技术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未来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还是有许多高校没有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一些错误的片面认识,扼杀和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严重受阻的原因之一。

1.2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就高校来讲,开展创业教育关系着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的调整,增加大量的创业课程并不现实。而创业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开设简单的几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其缺乏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提高创业教育时效性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是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逐渐丧失,无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本应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搭建起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也不理想。

1.3教材和课程资源匮乏

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而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很匮乏的。现如今,只有在极少数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就整个创业教育气候来说,难以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以理工类高校为例,课程设置知识覆盖面狭窄、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无法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资源没有特色,在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上有所欠缺。归根结底,理工类高校没能把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脱节,高校创业教育不能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之中,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

1.4校园创业氛围缺乏

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基石。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现已被各高校重视起来,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在校园里尤其在理工类高校的校园里,就不会形成高涨的创业热情。校园作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有效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良好的教育气氛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土壤。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往往使得大学生置身于一种静态、封闭、循规蹈矩的创业氛围中,营造出一种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使得创业教育过程出现了思想障碍。

2理工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现实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理应找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进而在就业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创业过程中,既能够实现自身的就业,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主张,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有的一种认识。创业教育不仅重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得大学生自主完成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地发挥;坚持以质量为本的理念,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调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坚持以创新为本的理念,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中,更应该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重视实践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面向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增强和巩固。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业实践能力、风险评估和预防能力,通过“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方式将所学的创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品质。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体验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通过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在大学课堂上,缺乏贴近社会的实际锻炼经验。有人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课本知识,社会经验可在毕业后积累———这样的说法已不适合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越来越缺乏耐心去从零培养白纸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试想一下,如果一名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有了独立运作一个项目的经验,无论这个项目是做App、开淘宝网店还是开家教公司,他在求职时就有了更多的经验值,更有可能争取到优质的工作机会。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邀请身边的创业者来校讲座,分享自己在创业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给学生提供借鉴。

2.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内容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抓住规律,突破重点,解决问题。确保高校创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是非常必要的,而合理、科学的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创业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证。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并且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做到相互渗透、功能互补。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制定出适合学校大学生实际的课程计划,开设核心创业课程,在本科生的课程中设创业教育公共课和选修课。理工类高校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操作性强的技能训练,更多的倾向于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创业实践和企业运营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节礼物———总理的回信。总理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创客”们所具有的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创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么加入创业大军的大学毕业生,其创新能力是否能满足创业的需要呢?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4种。2014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毕业时掌握的以上4种能力水平普遍略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这或许说明相比于其他职业,创业活动本身有着更高的创新能力门槛。所以当毕业生自认为已经具备一定能力时才会选择创业。但同时,由于创业对部分能力要求更高,造成自主创业毕业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尽管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度相对较低。例如2014届本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科学分析、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分别为79%、82%,比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低3个、1个百分点。高校或可由此入手,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以促进创业。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参加校内外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竞赛活动。2013年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燕山大学以总分290分、分值排名全国高校第八的好成绩首次捧得“优胜杯”。燕山大学参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燕山大学也成为省内第一所同时荣获国家特等奖,并捧得“优胜杯”的高校。通过本次比赛,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全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高潮。“自强社”是燕山大学学生自己的创业实体———“自强图文设计工作室”,完全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全新的创业实体化模式,不但让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还在7年的时间里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近30余万元,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00多个固定的校内兼职及助学岗位,“自强社”同学利用自己的盈利,开辟了“自强图书角”,购买图书400余册,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开始了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这也是创业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成功案例。

3结束语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三本院校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三本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已成为学生家长日益关心的问题并衍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来源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三本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特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困惑,并积极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每所三本院校学生培养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本学生的普遍特点

三本院校生源一般是好的中学的中下层次学生和差的中学的中上层次学生,此类学生由于在读书时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其在高考的大军中落后,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1.综合素质较高,道德素质水平滞后。

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普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能自觉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师重教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涣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在为人处事、内涵修养上均有欠缺,对错误、腐朽思想的判断力和抵制力都比较弱[1]。

2.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入学后感到学习困难,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较为吃力,从而出现消极应对情绪,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3.自我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不强。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无明显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学生赛事,多数持观望、等待态度。

4.心理素质较差,缺乏信心。

由于大多学生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地面对;缺乏有效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对自己产生怀疑,还会出现自卑心理[2]。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及环境的熏陶,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素,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并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不仅是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学院可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三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方式。逐渐纠正三本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严谨、不骄不躁、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培养遇事沉稳、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良好心态;树立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坚守讲究文明、诚实守信、感恩社会的道德操守,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4],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三本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三本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完善校园文化,注重环境育人。

首先要营造和谐高雅的三本校园文化环境,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浓厚的校园人文景观让学生沐浴其中,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就会内化和升华为自身良好的人文素质。其次丰富和繁荣三本校园文化,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如积极举办各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自然讲座,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熏陶[6],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

2.重视老师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成才。

面对三本学生这一群体,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在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是对学生具有楷模作用的文化传播者,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勇气和活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教会学生自学、思考、研究和创造,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7],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让不同需求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寻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能力。

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学校应把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广泛建设和开拓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扩大人文素质教育载体[8],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参观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进而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三本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切入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经过系统的构建,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无形的学校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渗透至学校的每个角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个性发展,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此外,还要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实践与理论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三本院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2]李伟华,那日松.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

[3]高天琼,谭本相.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文化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

[4]张东艳,宋丽苹.谈大学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8,(2).

[5]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6]宋爱兰.浅谈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技术物理教学,2007,15,(3).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5

好奇心是中学生年龄发展的典型特征。在英国为了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育者们想尽了办法。具体保障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给每一个入职前的师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一定包括学生好奇心的激发的技巧、策略及方法。二是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也会进一步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因此中学课堂上教师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激励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做法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课堂中大量应用各种小活动。如:在讲低体温症的特征时,准备三个水缸一个常温、一个冰水、一个热水,让学生一只手放入冰水,一只手放入热水中,保持5分钟后再将两只手放入温水中,通过这样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理解低体温症时的状态。在讲述人体的组织结构前,先让一位学生躺在一张足够大的纸张上,让其他同伴把他的轮廓画下来。在通过小组互助,在这个轮廓内完成一个人体组织结构图。通过这个活动,老师可以知道每个小组的学生所掌握的已有知识的水平,帮助他更好的实施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课堂,在讲解标志重捕法时,利用大米和一块手帕完成模拟实验。可以看出英国的教师们以生为本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以生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继承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已有知识,并通过一定形式世世代代传承延续下去。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能只一味的要求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的个性需求。只有当一个个体自身的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能动性,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承担起社会责任。个体的发展包括生存技能的培养、个性特征的养成、自我认可、自我反思能力的养成。在英国的课程教育体现了尊重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在课程的编制上。在英国一般学生只是进行到Ks4的学习。即高中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进入准工作状态,很少部分学生进行Ks5阶段的学习,即为了考大学而进行为期2年的高强度的高中学习。(一般这类学生站的比例为一个班级里的5/25的人数。换句话理解就是中学阶段的Ks3、Ks4阶段的学习及课程安排,不是为了这5个人而开设的。这有别于国内,为了班级中的前5位同学考上清华,其他同学陪读。跟着开设同样的课程,听同样难度的课,做同一份作业,考同一份试卷。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本该可以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的。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势

一、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分在本地的缩影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是以分布于各个地域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各地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有些文化纯粹属于地方性质的,有些虽然存在于本地,但它的内容却是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比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西安秦陵兵马俑,山东曲埠孔庙,湖南永州舜帝南巡九嶷山、浯溪碑刻《大唐中兴颂》,等等,看似小地方、欠发达地区的文物,其实蕴含着我们国家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大学问。为此,我们以湖南永州市为例,梳理积淀在永州地区的文化资源。

湖南永州古称零陵,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历史悠久,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永州一本书”。一是历史名人名事繁多且层次高。有中华始祖之一的舜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书法草书之源的怀素,理学鼻祖和道学宗师、湖湘文化之源的周敦颐,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第一届核心领导人李达,叱咤风云、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陶铸等。二是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且档次高。很多文化表面上属于永州,其实已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比如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廉洁文化、碑刻文化、女书文化、稻作文化、红色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达两千多处,被国家、省、市、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永州地方文化在两千多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但作为永州文化主流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作为所在地方高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优秀文化哲理深刻且立意高。既有舜帝南巡的德孝文化、柳宗元遭贬谪受挫后的民本思想、周敦颐出身贫寒展现的清廉正气君子形象、浯溪碑刻蕴含的爱国强国梦想文化,也有近代革命志士精神风范和工农红军转战永州的红色文化: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贡献及建党先驱;李启汉――为真理而“把牢底坐穿”的大无畏精神;陶铸――为革命和建设奉献一生及“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无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五次转战永州、艰苦奋战的长征精神等。梳理这些积淀在永州却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的优秀文化,发现里面包函着大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子,我们可以随手可得。

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的功效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科学迅猛发展,经历了高考“黑色六月”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微妙复杂的心理。

一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不可小觑。国家非义务教育收费教育改革后,大学生普遍承受来自经济、知识技能汲取、爱情、就业、人生定位等方面的压力:“毕业即过时”的知识技能更新、“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势、浪漫爱情与现实问题的背离焦虑、社会问题与书本知识的脱节困惑,让曾为“时代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确实不容易。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导致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使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为此,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势在必行,以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学生工作关键的一环。

二是需要心理辅导、调试和健康教育。心理学表明,思想心理是个人心理的重要方面,思想心理素质与能力、身体、文化等素质等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素质平面,而人的思想心理素质在素质平面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性指向作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予以重视、加强和完善的过程。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优秀文化支撑。文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文化传承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文化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和意识力量。同时,文化又是受价值观念引导的体系,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价值观,文化满足的是价值标准的需要,因而文化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第一,开设地方文化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开设。例如,根据永州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开设《舜文化研究》、《柳学文化研究》、《理学文化研究》等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等,这不仅可为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也是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进行更积极的尝试。

第二,开设地方文化专题讲座。专题育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永州本土高校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聘请专家开设地方文化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熏陶,使之成为本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

第三,编辑地方特色教材。地方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广大教师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和相应课程及教材建设,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永州地方文化课程教材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内容进行补充,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直观性。

第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对高校所在区域文化缺乏了解和感受。因此,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参加当地的各类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街道等,可让他们亲临其境,了解永州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永州的开放发展进程,领略永州风土人情,感受永州民间文学艺术等,从而使之对永州地方文化有更多的感悟,并上升到理性的沉思,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营造文化氛围平台。这包括举办地方文化专题展览、建设专题网站,拍摄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出版宣传读物等,利用传播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地方文化氛围及宣传平台,使大学生受到永州地方文化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本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地方优秀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心理的凝结,心理是文化的驱动,文化载着价值观。“文化是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也是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任何精确评价、有意义地理解和适当地改变行为的尝试都是误导的、天真的和危险的。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1]

第一,“德孝”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始祖舜帝以德、孝闻名于世,南巡苍梧之地、归葬九嶷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构成了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是教育学生孝顺、有德性的绝佳材料。在永州宁远县城南,舜帝南巡归葬陵庙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数成千上万的华夏子孙前来祭拜。“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是《史记・五帝本经》的记载。舜帝是道德文明始祖,九嶷山成了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舜帝的长眠之地。舜帝推崇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社会和谐,推行“以和为贵”,舜文化之魂可为“德为先,重教化”,要求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和谐共处。因此,《韩非子》记载:有争地盘的,“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有争水面的,“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有争陶地的,“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牟”。此外,《尸子辑本》、《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类似记载,都表明舜到哪里,哪里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第二,“和合”中庸的调节。舜文化的和谐催生了阳明山“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建立和谐、友善、亲密、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反之,不和谐、紧张、敌对、消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是有害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完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永州本土高校要善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中舜文化这种独特的为人处世观,强化对大学生“和谐人际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7

与特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特征如下: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本体。班级管理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②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最基本的本质和原则。③全面依靠学生。班级中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好班级的每一项工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用事必躬亲。全面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是生本教育的最好方法。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教师。教师都应具备发现并赞美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变成“别人”。老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由此搭建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剂、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乐于学习,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使班级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生本文化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帮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学生。只有充分地发动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1)师生共同制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那么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采取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来完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班级责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3)班级工作,人人有责。

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班会中,首先是班委成员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充分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成绩如何总体提高”“课上同学应积极响应老师”等),让全班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兴趣。

(4)制订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深化班级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其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武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8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界一直在寻求自身的变革。但由于对语文教育本质认识不清, 虽然出现了许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几乎都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的教W技术变革,没有真正着眼于培养人的教育实验,没有进行真正的人本教育改革,不可能有本质的突破。改来改去又回到原来的起点,因此,语文教学亟须进行一场着眼于人的教育的深刻变革。

1982年8月21日,因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我只身来到湖北宜都西南山区一个名叫 “石门坎”的村校。学校门前正对着一座大山,当地人叫独柱山。接待我的是一位王姓民办教师。他从家中拿来两捆稻草,把我引进正对着独柱山的一间土屋,帮我铺好床,说:“今晚,就你在学校住。”生平第一次,我单独一个人,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转眼到了秋收季节,与学校只有一桥之隔的王老师家正在收割晚稻。学校也放了农忙假,我就到他家帮忙。晚上,留在了他家吃饭。我们喝了一点山里人用龙王洞的泉水酿制的美酒。三杯下肚,酒劲上来了,王老师的话也多了起来。

“小杨啊,我家有许多古书呢,你看不看!”说着,他拿出一本王氏宗谱说,“我太公的太公,也就是宜山公,叫王永彬,是前清敕授的修职郎,大文学家,著有《围炉夜话》等多部传世奇书,教了很多有名的学生。”

带着几分好奇,走进他家的阁楼,我惊呆了:一口陈旧的清式漆木书橱里,放着《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纲鉴易知录》等的残本。

第一次,我看到这么多的古书,很是惊讶,一次次地抚摸这些刻本,两眼放出贪婪的光芒。王老师见我不肯离去,拿了又放,放了又拿,很慷慨地送给我6本盖有王永彬长子“王海琴”印签的《纲鉴易知录》。我小心地翻开书页,书中还夹杂着几根半截子稻草,满是岁月沉积的味道。

印有王海琴印签和王氏读批的《纲鉴易知录》残本

从此,农忙时我帮王老师家干活,他则把祖传的古籍借给我看,让我有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读到一批十三经的残本。

石门坎,一待就是4年。白天教书,早晚游山,夜里读书,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过着一种妙契自然的隐读生活。岁月如梭,从那时算起,如今已有30多年。对镜自照,虽已两鬓斑白,但度过了一个读书人最值得追怀的30年。

30年里,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用一小时读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三部经书,翻检了一遍,广泛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

长期的传统文化阅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始思考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教学究竟如何做,这孕育了我最初的人本教育研究意向。

恰在此时,我有幸读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组合论》(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兴奋不已,第一次从理论上思考作为人的教育的本质。后来,我又接触到李泽厚先生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情本体”论,更加坚定人本教育信念。从那时开始,我订阅了30年的《文艺理论研究》《哲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长期关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系统探索人本教育理论,相继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人本教育论》《生态课程论》《阅读互动论》等系列论文,为语文人本教学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有了前面的准备,从1997年开始,我把人本教育理论系统地运用于语文教学,用6年的时间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完成一轮完整的实验。2000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了《语文教育人本论》,正式提出语文人本教育的主张,后又对语文人本教学进行全面介绍。从那以后,我多次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在湖北省新课程培训和浙江、湖南、贵州、福建等省的国培项目中,执教语文人本教学的示范课,不少课例,如《中国石拱桥》《胡同文化》《漫话清高》等入选全国新课程培训精品教材,创造了大量经典人本教育案例。

历经30年的理论准备、20年的实践探索、10年的充实完善,我完成了《语文人本教育》研究专著,形成系统的人本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题词“百年语文,趋归人本”,顾振彪先生作序,该专著于201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获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研学术论著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中国写作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语文人本教学”获2014年教育部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形成人本教育理论

2003年,我向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提交《人本教育论》,正式阐明人本教育主张,被大会评为一等奖,入选全国中语会编辑的《新时期语文课程理念和实践》,2005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这一理论认为,中国现代教育是在传统学堂和书院式教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教育的成功经验发展起来的,就其过程而言,大致经历了“原生时代”“物本时代”两个阶段;就其发展趋势看,必将走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时代”。“人本”的“本”是根本、中心的意思,所谓人本,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发展为根本,以立人、帮助人获得成功为准则。基于这一认识,我提出“把人当人、让人像人”的人本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关怀人性,发展人性;顺天而教,适性而育;人文固本,立德立人”来实现真正的人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核心理念。

(1)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的教育观。人本教育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力求通过有效的教育让学生的潜在资质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立命、立人、立业的基础,以实现人生价值。

(2)遵循人的生命成长规律的教学观。人本教育以人的生存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来规划和安排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地把人当人,并努力地让人进入人的状态,自立自为,不断地实现人的自我构建和完善。在这里,一切物化的手段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以往那种不分对象差异一刀切,一统的教材、教法体系被打破,一个模式的大班级式教育转向因人所需、因人而异的个体性教育。

(3)以促进人的成功为基础的课程观。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任何学科教学都应为人的成才、成长、成功服务。每个人都有自己借以立命、赖以生存和发展、享用终身的“本领”。就人的终身发展看,只有有利于他@个“本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最终对其才是有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借以立人、赖以成为自己的特点和与之相联系的“成才之道”,因而每个人也就应该享受完全属于自己的教育服务,走上这个“成才之道”。人本教育课程正是顺应人的这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终极关怀。从理论上讲,它是针对个人需要的完全个性化的教育,人本性、个性化、有效性为其显著特点。

2.创立语文人本教学

把语文人本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学科教学,我创立了一种着眼于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全新的语文人本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以人类学、成功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人本教育特色。

一个中心,是指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培养和发展人,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怀人性,发展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生存和立命的基础。人性中有许多善端和恶端,一般会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来。一个实施人本教育的优秀教师,一定善于巧妙地捕捉时机,采用语文的方式,将它们定格,指导学生观照,发现其中的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去恶向善,发展美好的人性。(2)开启智慧,完善人格。人格和智慧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根本。人本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人的成功基础看,健全的人格和智慧是人建功立业的根本。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凸显国民人格特征的典型案例,教师可采用语文的形式,把它们定格下来,引导学生反思其中的是非曲直,自然明白做人的基本原则。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学生就能舍去劣根性,完善人格,走向智慧人生。(3)凸出人本,张扬个性。学习的本质是为了完善和发展自我,语文教学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因此,语文人本教学提倡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快速成长,并力求使现实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产生长远影响。

两个基本点是指,语文人本教育必须坚持语文的学科性和课程资源的多维性这两个基本点。(1)学科性。语文人本教学有人本教育的创意,但必须采用语文教学应有的方法,充满语文的情趣。如果偏离这个原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就不是语文教学了。简言之,只有采用语文方法进行的人本教育,才是语文人本教育。(2)多维性。语文人本教学走出以往“唯教材是语文”的狭隘圈子,确立了“人本”的崇高理想之后,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几乎都可以按照人的教育的需要去深度开发,采用语文教学的方法来教学,产生令人震撼的育人效果。语文人本教学需要利用多维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的做人教育,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利用语文教材进行人本教学。现代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的语文教材教学。在人本教育的视野里,教材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好课文仍是人本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但人本教学的方法与一般的语文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首先,教师要站在人的终身发展的高度确定课堂教学立意,教学活动应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其次,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人的学习规律,运用人本学习理论,采用语文学习固有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和育人的效果。

二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人本教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人本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在综合考虑学生精神文化需求、阅读理解能力和个人成长所应接受教育的基础上,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确立教学目标,精选经典文本,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将人本教育的方法用于语文学科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原。

三是利用社会生活进行语文人本教学。要站在人本教育的高度,以学校、家庭、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情境、重要活动、重大事件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不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而且能大大提高语文教育效率,改善语文教学状态,为人本教育实践提供许多经验。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人才孵化器的高等学校,不仅应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课堂。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结合点,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融会贯通,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全面人文素质的系统教育活动。[1](P3)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正昂首阔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今天,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增强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人生“总开关”问题,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唯有如此,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的要求。为此,高校必须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用人文精神来引导科学教育,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质,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履行高校的社会职能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2.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人的才能和社会关系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曾多次指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由其功效决定的。第一,人文素质教育能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第二,人文素质教育能唤起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拥有较强的生命价值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成人的要素、明辨慎思的前提和切问笃行的基础。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实效性仍然不强,亟待提高。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脱节、不协调是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注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需相应地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满足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三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视野和内涵,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途径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交融,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选择。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人文学科的教育、文化教育和人类意识教育,使其掌握有关人文社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完善的人格,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统一,以马克主义为指导,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因此,从培养目标来看,两者都是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2.内容上具有融合性。就学科分类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其教学内容虽然不能涵盖所有人文科学教育,但却是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中的精华和主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然也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华。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大量涉及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融历史和现实、当代与未来、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重要载体。丰富的人文科学素材,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当前,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融入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

3.方法上具有互借性。无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都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搞好实践教学。人文素质绝不是坐在象牙塔中饱读诗书所能成就,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经世致用,学习的目的是造福社会。唯有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实践,让各种人文知识积淀接受社会现实的经验和磨砺,才能内化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人文素质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目标,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原则。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改革和生活,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

4.功能上具有相通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自觉追求崇高理想,塑造完美人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对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以及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尊重。[3]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在于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之成长为担当进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的“完整的人”,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互相贯通、互相渗透的。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革新教育观念,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并行的教育理念。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融合性、方法上具有互借性、功能上具有相通性,因此,必须革新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牢固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并行的教育理念,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引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提升。[4]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教学,教师是主导。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之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充满着人文因素,并能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用这种人文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既为经师,更为人师。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阅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史、哲、艺方面的经典原著,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要真正将教书与育人统一于教学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成为学生的灵魂导师,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各高校要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通过提高待遇、优先职称评聘等条件将那些既具知识魅力、又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挂牌选课制度,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人文学习的主动性。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既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要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以文化人和育人,引导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育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为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以及“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现代传媒教学手段,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5](P219)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使之主动、自愿地接受知识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感悟,使之在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贯彻意见精神,近年来各高校都纷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将其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海南大学就成功地探索出了“一主三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为各高校提供一些参考。“一主”,就是指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三辅”,是指以校园实践、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为辅。其中,“课堂实践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可采取“读书交流”“难点解析”“热点透视”“道德观察”等形式;“校园实践教学”指的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形式有“校园实践教学大讲堂”和“理论知识竞赛”等;“网络实践教学”指的是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实践教学活动,可采取“网上阅读”“网上观影”“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指的是将学生带出校园,直接感知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参观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辅以“现场教学”“红歌演唱”“入户调查”“班级汇报”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通过实施“一主三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明显变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现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了解了国情、社情、民情,吸取了时代精神的养料,批判更新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芳.人文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武汉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5.

[4]陈海.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