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2-05 09:50:12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社会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基本不以营利为经营目标,主要的资金获取方式是国家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执行方式就是政府职能,公益性无偿服务为主要方式开展工作和管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寻找全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素养,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化档案管理质量。

一、创新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社会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也不断递进,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促使社会不断变革,随之而来的巨大信息数据也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问题,如何能够更高效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通过将繁杂的社会信息进行分类储存,详细、真实地记录相关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数据作为社会发展前进的理论依据,有效促进我国社会改革的快速前行和发展。

(二)遵从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时期,科学执行现代化档案管理流程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并且有效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积极全面地进行协调统一管理,促进社会发展的平衡需求。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发展的数据基础,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束缚,有效改变以往工作中的档案流失、破损等现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极强的工作,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具体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应该逐步提高,具体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建设,并在改革的过程中认真关注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更加重要,档案能够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资料,并且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未来的长期发展。因为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并且使用资金以财政拨款的方式为主,所以在档案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促进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全面了解,促进档案管理的不断进步。

(二)建立严格的档案分管责任制度。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先通过理念上的不断创新增强工作合理性,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在于管理,如何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提高整体工作的科学性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思考问题,创新能够促进社会不断发展,更能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拓展档案管理领域的深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档案管理的整体改革方向是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培养服务意识,只有通过破除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限制,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全新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建立,能通过责任制方式进行管理区分,分别列出不同的管理类目和细致的管理环节,并且安排专人进行专项管理,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三)增强档案管理队伍培训频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工作内容复杂,所以档案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通过不断地加强员工培训能够有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1.增强员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方式的引进,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不断融合全新科技,实现档案管理、留存的现代化网络管理形式,通过培训不断促进员工的全新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和实践生活相融合,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2.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培训激励制度。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激励机制,通过培训考核促进员工对于培训内容的重视程度,增加员工对于档案管理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想要真正发挥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的思维,努力将档案管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以人本思想为管理基础,并且强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工作模式,通过理论革新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工作素质,为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虹.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34):125-125.

[2]孙凤玲.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2(4):6-7.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2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我国也曾先后在不同地方进行过改革试验,但地点不同存在的问题也有较大差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以及措施,不能以降低单位普通退休员工待遇为前提,而是应建立统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目的。本文将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方案对比分析,讨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主要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障退休待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也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多次改革,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国务院决定再次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并选取了几个省市作为改革试验点,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山西省等,但改革结果仍然不如人意,不见改革成效。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待遇而建立。社会制度保障体系包含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居民低保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对事业单位制度的统一性,且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始终停滞不前,制度建立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员工与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员工存在待遇不平等现象。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强化

我国事业单位众多,员工队伍大,致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职能重复,员工太多,财政负担重等。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能够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不同进行划分,削减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单位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人们对于“老有所养”的期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少合理统一的改革计划与法律制度的支撑

虽然我国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上不断进行改革,但始终没有统一、合理的改革计划。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中,各地区各自实行不同改革计划,致使改革效果均无明显效果。201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只是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了基本性规定,而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社会监督、基金管理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更详细的补充说明。

(二)改革措施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不同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方式、标准不同,导致养老保险征缴难度大。部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于单位,单位对资金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养老资金被个人挪用、克扣、延迟发放等情况经常发生。

(三)养老保险公平现象难以实现

影响事业单位养老金金额的主要因素是单位员工参保年限和退休前工资,与其缴费资金多少、待遇无关,因此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普通员工存在一定不公平。

(四)在职员工参保意识缺乏

由于养老保险参保时间较长或负担较重,导致许多员工不愿交纳养老保险费用。此外,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会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降低,引发员工排斥情绪,且改革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又将是一大难题。

三、改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改革计划与法律制度

制定统一养老保险改革计划,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资金缴纳、管理、发放、转移、监督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法律制度,不仅能够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成功提供强大支持,还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多样性等缺点。例如,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对养老资金交纳、发放、监督等方面违背人员进行惩罚,情节轻者进行奖金扣除,情节严重者(如挪用养老、克扣资金等)进行停职或开除等措施。

(二)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建立监管分开的养老保险基金机构,管理与监督分开模式有利于两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配合,降低养老基金风险系数。例如,监督机构通过媒体宣传,构建特殊信息反映渠道,鼓励个人或单位积极举报违反养老资金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监督职责,保障自身经济利益。

(三)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需要彻底坚持贯彻的原则,必须对每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到公正平等,不能因为职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是每一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得到相应的养老资金。

四、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只有充分了解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原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循序渐进,完善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和荣,张爱敏.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8.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3-25.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3

事业单位职称聘任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桂人发〔2008〕85号)和《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试行办法的通知》(桂人社发〔2011〕185号)文件精神,为建立健全我局事业单位内部选人用人机制,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工作,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建立事业单位职称聘任工作,进一步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我局岗位聘用核准意见,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适应岗位、专业对口、注重实绩、群众认可、党组批准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竞争择优产生岗位人选的方法。

二、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聘用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县发改局职称聘任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职称聘任工作小组)

组  长:卢国飞  党组成员、副局长(主持工作) 

副组长:李全球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潘安庆  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有毅  县营商办工作人员

韦孟芳  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

职称聘任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材料的收集、汇总、初审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李全球同志兼任,成员有韦孟芳同志。

三、聘用对象

县发改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在编的专业技术人员适用本聘用方案。

四、竞聘条件及程序

(一)竞聘的条件

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编制内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并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定为合格以上。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

1.基本任职条件是: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2.行政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1)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2)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3)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4)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5)需在十级职员岗位上任职满3年以上或者曾在专业技术十二级以上岗位工作,或者在专业技术十三级岗位工作3年以上。

3.上年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

1.基本任职条件是: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2.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1)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国家和我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2)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具体条件:

①竞聘专业技术五级岗位应在六级岗位任职3年以上;

②竞聘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应在七级岗位任职3年以上;

③竞聘专业技术八级岗位应在九级岗位任职3年以上;

④竞聘专业技术九级岗位应在十级岗位任职3年以上;

⑤竞聘专业技术十一级岗位应在十二级岗位任职3年以上。

(三)竞聘程序

1.制定并公布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2.报名与资格审查;

3.组织竞聘;

4.单位负责人员集体硏究确定拟聘人选;先审核符合续聘人数后,余下的岗位由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未获聘任的人员采取量化评分办法进行竞聘上岗;

5.公示拟聘人选;

6.办理聘用手续。

五、竞聘方式

竞聘的分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聘期内年度考核与获奖情况,二是考评组测评两部分,即:被考评对象得分=聘期内年度考核与获奖分+考评组测评得分。

1.本聘期内年度考核与获奖情况审核:应聘本人进行自评后填写《本聘期内年度考核与获奖情况审核表》,交岗位聘用工作小组审核。

2.岗位聘用工作小组测评:岗位聘用工作小组对报名参与竞争的人员进行测评,取平均分作为测评阶段的最终得分,具体测评项目和分值分布情况见《金秀县发展和改革局工程技术系列职称聘任考评组测评表》

六、解聘办法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岗位聘用工作小组核实,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在聘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

2.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3.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

4.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5.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6.被判处刑罚或被劳动教养的。

七、其他

本方案从公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1.本聘期内年度考核与获奖情况审核表

2.金秀县发展和改革局职称聘任考评组测评表

 

 

 

金秀瑶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4月29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金秀瑶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21年4月29日印发

附件 1

本聘期内年度考核与获奖情况审核表

 

姓名: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考评内容

评分要点

本项最高分值

自评得分

审核得分

本聘期年度考核

年度获得一次优秀得7分;获得一次称职得4分。(近三年内年度考核定位优秀等次的每年计7分,最高不能超过21分。)

 

 

 

本聘期获奖情况

现任技术职称期内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者前10名、二等奖主要完成者前5名、三等奖前3名得7分;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要完成者前3名得3分。同一项科技成果(科研内容相同)以获得最高的为准得分,不累计得分。

 

 

 

现任技术职务期内,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合撰论文前三位作者得4分;著作4分;论文在省、市、学会交流获奖作者得2分。

 

 

 

现任技术职务期内,获得省级先进个人荣誉者奖励6分;获得市局先进个人荣誉者得2分、获得县局先进个人荣誉者得1分。同一性质、同一内容的评先评优只取获得最高分的为准,不累计得分。

 

 

 

职务得分

现任技术职务期内担任股(室)站长职务的得 分,担任副股(室)站长职务的得  分。(同时兼任两个部门时,以最高职务得分,不重复得分)

 

 

 

合计

 

50

 

 

 

备注:各项目的最高得分不得超过本项设置分值。

 

 

 

 

 

 

附件 2

金秀县发展和改革局职称聘任考评组测评表

姓名: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考核内容

测评内容

具体要求

评分标准

较好

一般

德  14分

思想政治表现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讲政治、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职业道德

服从领导,忠于职守,实事求是,依法办事。

 

 

 

 

社会伦理道德

顾全大局,处事公道,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敬老尊贤,举止文明。

 

 

 

 

能  36分

政策理论水平

熟悉与本岗们工作有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知识,在工作中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政策。

 

 

 

 

业务工作能力

熟悉本职业务工作的内容、要求,决策科学、管理有方,操作有序。

 

 

 

 

专业技术水平

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能合理组织生产的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生产技术秩序。

 

 

 

 

掌握新技术能力

了解掌握国内外技术动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表达能力

能完成本岗位公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

 

 

 

 

勤  14分

出勤情况

遵守考勤制度,积极参加集体(公益)活动。

 

 

 

 

工作表现

工作扎实,积极主动,团结写作,尽职尽责。

 

 

 

 

绩  36分

工作数量

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事项。

 

 

 

 

工作质量

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符合要求。

 

 

 

 

工作效率及效益

办事快捷、稳妥,绩效明显。

 

 

 

 

总分值

 

 

 

 

测评得分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业年金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2-0063-0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渐被纳入到政府的政策视域之中。2008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确定在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时隔一年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进行得怎样了呢?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当前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情况,分析改革试点遇到的困难及原因,进而探讨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从现阶段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试点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缓慢,普遍存在改革难以推进的现象。至今尚没有一个省市出台具体改革实施方案,也没有哪个事业单位真正启动了改革。其中,广东和山西两省在试点改革前期都在着力推动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广东省的部分地市已经对事业单位先期进行了分类改革试验,但仍没有给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时间表。山西省同步推进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财政投人等相关配套改革。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从事公益服务的三个类型,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通过调整、剥离、转移等方式,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此外,上海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在论证和调研中,有关部门表示,正在制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更加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对于因改革可能使事业单位员工损失的那部分养老金,计划通过增加职业年金缴付比例等方式加以弥补。浙江和重庆两省市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境

尽管2009年初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5省市就已获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至今仍无一省市出台具体改革实施方案。毋庸置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具体来说,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引发公平争议

《试点方案》后,引发了改革的目标群体――事业单位人员关于公平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事业单位与机关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单位,二者实行退休养老制度。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的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基本一致。但此轮养老保险改革却独拿事业单位开刀,未将公务员纳入其中,而且公务员最终纳入改革的预期电不乐观。这样一来,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保持不变,而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将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保险制度,让个人与政府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如此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容易使事业单位人员产生对制度公平的质疑。其二,此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按照与企业基本一致的思路进行,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此前,据相关数据显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200元左右,养老金替代率约为60%;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则接近3000元,替代率高达90%,显然,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肯定会大幅降低。这种待遇的落差很难不引发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抵触。另外,《试点方案》明确指出,改革的范围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这类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如果将这类群体的待遇调整至与企业退休人员同等的水平,势必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二)制度设计存有缺陷

此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度模式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基本一致,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好平稳过渡”。对于改革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对于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直接按照新的办法计发养老金;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即“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但《试点方案》中却没有明确规定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和计发数额,只笼统的提到“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此外,为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却又没有给出发放职业年金的具体意见与方案。同样只提到,“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没有明确的方案,如何进行改革?因而,这样的制度设计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必然使事业单位人员忧心忡忡,从而加大制度改革的难度。另外,《试点方案》完全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出台,方案制定过程缺乏公开透明的民主程序,未能征询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也未给他们以陈述意见的机会,缺乏各利益主体的充分利益博弈。很多事业单位纷纷表示,在《试点方案》出台之前都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改革的消息。因此,在这种违背程序正义的情况下制定的《试点方案》,很难被改革的目标群体所接受。

(三)改革缺乏统一的法律或政策支持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30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因而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统一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展试点,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给予试点城市具体的政策指导和政策突破权限,致使改革情况不尽如人意。各级经办机构只是执行本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办法,导致各地政策上的多样性和不配套性,方案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有的实行全员统筹,有的实行部分统筹。改革最终因政策不统

一,遭受很大阻力而被迫停滞。然而,从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改革仍将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方式进行,即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这种改革路径很可能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难以推进。时至今日,国家仅仅出台了关于这项改革的一个《试点方案》,还称不上形成了统一的制度。况且,这一方案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要求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自行确定。而各地自行制定的试点方案很可能五花八门,在费率、待遇、计发办法上出现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突破难度很大。

三、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保险三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改革的目标方向,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养老金计发采取缴费确定型,实行社会化管理,基本养老保险上一视同仁,以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为此,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同步进行,实行同一制度,而不能形成新的二元制度结构。因为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都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二者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而且从职能上看,许多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直接承担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亦即从事着公务员的工作。另外还有许多公益性的科研或医疗机构则直接面向政府或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他们所从事的这种公共服务性质的工作与国家机关并无不同。

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全可以借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遵循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职业年金方面,对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而言,其单位的平均缴费比例可以比企业的平均缴费比例适当高些,而且这笔资金应由各级财政负担。由此,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退休后领取职业年金时,其职业年金的平均水平将高于企业年金的平均水平,而公务员退休后领取的平均职业年金水平又可略高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领取的职业年金水平。按这种方式同步推进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同时也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优化制度设计

事业单位应实行强制性的两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和强制性的职业年金计划。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明确规定其制度模式、基本结构、计发办法、替代率水平、调整机制等内容。但此次出台的《试点方案》中没有提到替代率水平,因而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考虑到企业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60%左右,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90%。因此,为了保证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不至于大幅度下降,笔者建议在进行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的选择时,应以略高于企业为宜,同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物价变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等情况,相应地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进行调整。对于职业年金计划,在《试点方案》中本应给出建立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尤其是要明确其中的经费来源与渠道问题以及明确不同类型的人员从职业年金中获得的收益水平。但这些内容在此轮的改革方案中都无法看到,因而在这方面也需要进行制度的优化设计。职业年金计划应强制实施,符合条件的单位必须参加。计划可按20%的设计替代率水平计算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费用,由国家财政(或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计划按信托模式运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机构为计划的法人受托机构,基金的托管、账户管理、投资运营由法人受托机构委托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承担。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5

同志们: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带来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以确保今年全市以实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08 年 3 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决定在 2009 年内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启动有关试点工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能够衔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按照企业养老保险的办法进行发放,这也就是意味着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实在这次改革之前,原人事部就曾下发过相关的文件,并在云南、江苏等地区进行过试点,但最终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以失败告终。这次的改革方案一出台就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大家对改革方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根据改革方案,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将和企业基本一致,养老金待遇将大幅降低。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在这种制度下,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远高于企业职工。数据显示,2005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是企业职工的2倍左右。虽然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调高了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原因在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也相应的提高了。如果改革实行的话,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待遇将远不如之前,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不符。第二,一直以来,机关与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享受着‘双轨制’带来的制度优惠。可是这次的改革则只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公务员,却不在改革之列,这不禁让人怀疑改革的公平性。

二、改革的基本框架。

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养老金的筹资结构、缴费比例、养老金的计算和发放、新旧制度的衔接等方面:(1)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 20%,员工缴 8%。(2)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改革方案》实施前退休人员(简称老人);《改革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 (简称中人);《改革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简称新人)。(3)养老金发放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即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老人”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新人”缴费累计满15年,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4)事业单位养老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5)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实质就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

三、改革试点推进的制约因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从一开始出台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而绝大多数人是持不赞成或反对态度的,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是遭遇到了重重的阻力,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时间敏感,机构复杂。

改革的试点方案是2008年3月份通过,2009年1月份正式下发的。众所周知,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面虽然算是比较好的,但也不能忽视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放缓时,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承受力通常来说都比较差的,而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必然会给尚未退休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全国事业单位人员近4000万人,其中 3000 多万名正式职工,900 万名离退休人员。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虽然总人数并不算太多,但按家庭计算却将近牵涉一亿人,并且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126 万个单位,每个单位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单位的众多和复杂的情况也使得改革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2.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事业单位难以加入。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靠拢的。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缺陷的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出的。所以养老保险收缴费率是按照原来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员工人数、工资基数和退休人员人数的比例来测算的。而当年国企改革引发了大量工人下岗,提前退休转化成养老金领取者,当时全国平均退休年龄只有 47 岁,计划中的缴费人与领取人之间的赡养比和实际赡养比例差异明显。这个制度不仅要支付下岗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且还要支付以前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执行初始政府就发现收上来的养老金不够支出,中央必须转移支付。但当时中央转移支付能力非常有限,于是挪用个人账户,导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长期混账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运营。这样就使这个制度无论从赡养比还是资金筹集和供给能力,从一开始就不配套,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日益严重。而如果事业单位的改革向企业靠拢的话就意味着马上要承担28%的费率,因为事业单位职工要缴纳个人工资8%,事业单位也要筹集20%,这 20%到底是财政出钱还是让事业单位自己筹集资金,目前并不明晰。如果事业单位面临自己筹集资金的压力,其公益性难免受到影响。即使这样,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也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改革方案的思路是通过职业年金来弥补,但职业年金的来源渠道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要建立职业年金,由单位和个人出资,这将必将会增加费率,加上基本养老保险28%的费率,单位和个人的缴费率将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3.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降低,公务员不受影响。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将大幅降低。按现行的制度来讲,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现在在职的月基本工资是四到五千块,按传统,退休金是其个人最后工资的80%的甚至 90%,那么退休后大概能拿到三到四千左右。但如果是在企业,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只有很少的地方能发到2000元,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1300~1400元。改革必然会令事业单位的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下降,更会对尚未退休者构成一大心理压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具有超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当然也就不应该享受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的待遇。但事实是,历次的养老制度改革,公务员都能置身事外。在此次改革之前,公务员已实行阳光工资,各地事业性质人员收入其实已落后于公务员收入,其整体收入一般也只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线。但这次的养老改革将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的待遇进一步降低,而改革设计者———公务员本身却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这不禁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

4.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改革试点在各地都受到很大质疑和阻力之外,试点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没有依据,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困难较多。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保障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养老保险方面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例如,如果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新旧办法该应如何衔接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最通行的说法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所谓“新人新办法”是指新进人员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执行,直接入社保,对于“新人”来说,退休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目前大可不必“庸人自扰”;而“老人老办法”,即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而眼下可能最受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这批人大都是五十岁以上,大部分是本单位的“中流砥柱”或业务骨干,并且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改革方案的出台却另他们进退两难,如果按照方案来执行,这些人都要求提前退休的话,必定会对正常的日常工作有所影响。为弥补缺失,改革虽然采取了“中人补齐”的办法,对于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中人”,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但目前,国家对此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而是要求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

5.相关配套制度进展缓慢。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还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事业单位分类事关“养老改革试点的成败”。但是据了解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 2008 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将被分成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三类事业单位。通过分类改革,以后的事业单位将主要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虽然改革方案提出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但是从各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一个省市真正实现了事业单位的有效分类。2011年6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下发,事业单位改革也开始正式推进。《意见》显示,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在5年目标之下,根据《意见》,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三类:参照公务员类、自收自支类、财政补贴类这三个类别,其实是按照社会功能来划分的。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推向市场;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种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从实际执行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这场改革中,政府部门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改革中的“主客同体”现象使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专家分析,各类利益的维护也让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个人得失,使得改革的动力在各类利益维护之间互相抵消,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基本评述。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从颁布到现在已经有近 3 年时间,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针对改革试点的瓶颈和难题,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的对策。例如,有人提出“养老金制度改革”,应当是让企业的养老金向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靠,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而不是让事业单位向企业靠,降低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有学者则认为国务院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暂停这一试点,并立即着手制定机关、事业和企业三者联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还有学者为沉疴多年的养老保险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中央政府统筹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同时市场化运营全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含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应进入到国民基础养老金系统,以职业养老金替代退休金,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带动全国养老金制度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不论专家学者给出何种解决策略,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定要面对的,那就是就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而言,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双轨制”的养老模式已经运行了多年,牵涉机构、人数众多,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打破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也会使其他人收益。而要想通过一次改革就彻底改变现状显然是不尽现实的,因此这必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改革一定会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董力?摇6允乱档ノ谎?媳O罩贫鹊闹匦律笫印Q?踅纭?010(2)。

[2]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中国经济周刊。2009(41)。

[3]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为何困难重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5)。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7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带来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以确保今年全市以实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月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盛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8

关键词:分类改革;增量改革;人员流动;养老双轨制;大局观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12-02

引言

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广东、重庆等地进行试点,并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配套推进。《方案》的试行遭遇了很大阻力,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事业单位多年来一直执行与行政机关相仿的养老待遇制度,《方案》把人数众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单方面推向与企业相仿的社会养老领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难免心理失衡,配合积极性不高;二是未执行“增量改革”的办法。破除养老金双轨制,不等同于将待遇高者拉低,与待遇低者齐平,而是应该从制度上使二者衔接。

国内外经验表明,福利刚性原则下,降低养老金水平的这种“减法”不仅会遭遇既得利益群体的极大反弹和抵制,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双轨制的形成机制,效果欠佳[1]。2015年国务院颁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以上不足都有所修正,从顶层设计上以破除养老双轨制为前提,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者做统筹考虑,并在人员流动和缴费办法层面进行了明确,体现了改革的大局观。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绕行破题

200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拟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配套推进,并且《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本质上就是改革公共服务体制,调整国家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和地位[2]。行使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划归到行政序列,成为公务员体系;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占事业单位的绝大多数,这部分将划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具有自我盈利能力的经营型事业单位将推向市场,按企业对待。

养老待遇双轨制的话语下,不同类别意味着所占财政拨款的多少,以及各自员工退休后待遇标准的悬殊,因此,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阻力部分是由养老待遇双轨制衍生而来。郭小聪、聂勇浩认为(2011)[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综合性改革的基础,是事业单位其他体制创新的前提。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财政管理、养老保险等领域的改革,都必须以分类改革作为前提。这种判断基于事业单位内部语境下是成立的,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因性质的不同,各项针对性制度的制定只有将事业单位进行区分后才有意义;然而,从我国建立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远景来看,这种判断又具有一定的局限型,并且,这种判断未对养老待遇双轨制这一现实命题做出回应。

2015年颁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决定》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做统筹考虑,将属于事业单位内部的分类问题留待内部解决,一方面,淡化了事业单位人员在《方案》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一方面,脱离了养老待遇双轨制的窠臼,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因养老待遇双轨制带来阻力不攻而破,反而促进了下一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职业年金制度化为代表的待遇衔接

《方案》提及了“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人员建立工作人员年金制度”,但并未就具体执行办法进行答复。《决定》中描述“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对职业年金的具体执行办法进行了制度上的说明。《决定》中提及“改革前和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并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较为复杂的“中人”,即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所谓“增量改革、平稳过渡”,是指各国在公职人员职业年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基本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原则,避免因为“休克式改革”而造成社会震荡[3]。总结我国在广东五地的养老改革试点教训,借鉴国外养老改革的经验,可见,增量改革有助于稳定心理,减少阻力,实现改革的平稳进行。

待遇衔接还体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的“中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人社保账户缺额问题。《方案》中提及“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决定》中提及“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后者较前者在制度上更加明确,同时,《方案》和《决定》的区别还体现在对“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处理上。《方案》规定,“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决定》规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若干规定》来执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提供了“延长缴费五年”“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申请转入户籍所在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救助途径。《方案》不利于该类员工的稳定,同时也不符合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初衷。《决定》体现了法治精神,并且为这部分人提供了继续获得社会保障的途径。

三、人员流动新规

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出发点,除了体现社会公平外,还有促进人员流动的本意。在养老待遇双轨制的语境下,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者之间的流动极其困难,如九龙治水模式下,档案的派发与接受。《方案》中对三者人员的流动,按照《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执行。《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三者间的流动给出了烦琐的说明,其中涉及机关人员流动到企业时的“一次性补贴”换算问题,还有企业人员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后,原养老金保险账户的处理问题。手续的烦琐及养老待遇的悬殊,使人员的流动受阻,这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的初衷。

《决定》是在打破养老双轨制的前提下对人员流动做出了新规定,由于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相同,人员的流动在社会保险层面仅涉及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保账户储存额的转移,较以往方便了许多。并且对转移的额度进行数据上的限制,如“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

四、缴费办法统一

《方案》中对养老保险中个人与单位各分担8%和20%的缴费比例提供了缓冲空间,如“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决定》中,删除了带有缓冲性质的描述,将个人和单位的缴费比例定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费办法的统一,一方面保障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员流动的顺利,两方面都体现了养老社会保险改革的大局意识。

五、结语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由计划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体现社会公平,促进人员流动方面起到的意义极为重大。在2008年的广东五地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大都是大局观不足造成的。《决定》中采取的机关事业单位联动、职业年金制度化、人员流动新规、缴费办法统一等新举措,立足于整体,不纠结于某个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是将所有问题看作一盘棋,秉持法治、效率、稳定的原则,坚持“增量改革”,化解了各问题间的因果联系,使得养老保险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9

对于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而言,2007年1月1日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从这一天起,这些事业单位将一一为其员工办理养老保险手续,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宣布这一决定的法规,是去年底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政府124号令――《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其实早在1998年,合肥市就已初步建立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当时只限于财政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根据此124号令,合肥市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也必须参加养老保险。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当地开始全面实施。

在中国,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就养老保险改革而言,合肥此举,显然比国务院有关文件“全部由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神,往前更进了一步。

“这只是合肥市政府自己搞的试点。”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这并不是个案。类似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早在1992年便陆续展开。目前,除吉林、宁夏、,这样的试点已经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覆盖面呈现扩大的趋势,改革的内容也逐步深化。部分省市甚至已将公务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两条轨道

从时间上看,较之1991年便开始建立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实已大大滞后。

中国自1958年起便实行干部和工人统一的退休退职制度,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制度并无本质差异。两者均实行单位统筹下的现收现付制,由单位直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退休后的待遇差别也微乎其微。

1991年,国务院33号文,启动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驶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

一个方向――企业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过去数年间,企业职工社保系统每年扩大覆盖率6%,每年递增缴费金额20%,年收支已逾2万亿元,至今发展为覆盖1.75亿人的庞大体系。

另一方向――绝大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仍在原地徘徊。用一位业内资深专家的话说,“现在的事业单位就是以前的企业。”

企业实行养老制度改革前,退休费负担沉重。此外,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费负担不均衡,矛盾相当突出。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往往无力支付退休费,不得不减发停发养老金,退休人员上访频繁。随着企业养老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已成往事的历史镜头,如今却在事业单位频频上演。

一位地方社保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定编,在职人员规模相对稳定,退休人员却越来越多。”这显然增加了财政或单位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导致财政和用人单位负担成倍增加。

此外,由于单位统筹模式下的余缺无法调剂,单位之间负担苦乐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效益不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常常难以保证养老金发放。相当数量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上访告状时有发生。在个别地区,离退休人员甚至还将当地社保机构推上了被告席。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滞后,还妨碍了人员的正常流动,为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有的单位已开始实行全员聘任制,但现有的退休制度成为制约这些政策落实的瓶颈。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一负责人对记者说:“你不能给人退休后保障,就打不了人家的饭碗。”

社会保障专家焦凯平还指出一个问题,“现在最敏感的事情,是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退休待遇悬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数据,1993年时,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仅为40元,目前大约在600元上下。有关官员估算,总体上看,全国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大约相差一倍。这引起了极大的社会不平衡情绪。

自发试点和全国性方案搁置

据《财经》记者了解,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计划在国内选取数个有代表性的省市区,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试点,但至今未能取得进展。

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其实早已有之。1991年国务院33号文,便最早传递出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的信号。这份文件除明确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还特别指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含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别由人事部、民政部负责,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在此份文件之后,最初的试点从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开始。这是因为,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既不享受财政拨款,也不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退休后的保障几乎完全系于脆弱的单位承诺,因此,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更为迫切。

1993年前后,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以政府名义,下发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文件,开始了局部试点。随后,河南、广西、河北、杭州等也展开相关工作。人事部有关资料显示,至1997年,全国28个省(区、市)的1700多个地市县开展了试点,其中19个省(区、市)政府出台省一级方案,全国参保人数超过1000万人,约占机关事业单位人数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积累额达78亿元,一些地区的基金积累可保证三至六个月的支付。

全国性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提上了制订的日程。1997年1月28日,由人事部、财政部起草的《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向国务院呈报。

和各地自发的试点相比较,这显然是一个更为完备的方案。从人事部有关资料的介绍可见,这一方案延续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的思路,适用范围则涵盖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

该方案初步统一了各地的缴费比例,为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按11%的比例做实。

重要的是,方案改革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延续至今的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相衔接。关于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方案将养老金结构分为两块,一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的基本养老金,养老金水平和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保持一致;另一块是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增发的退休津贴。

据了解,当时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一位曾参与方案制订的专家分析,根据方案的设计,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全可以衔接。但这一方案最终未能获准执行。

此后,整体改革长期搁置,各地试点亦少有实质性进展。2000年,国务院42号文,指出全部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由财政部分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另行制定――这后来成为目前各地方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节奏的主要依据之一。

“步调不一”隐忧

在一些社保专家看来,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地自行设计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天然的缺陷,应及早修正。

从形式上看,这些试点大多体现为统账结合,但适用范围差别很大,实施细节千差万别。如,一些地方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纳入企业养老保险范围,一些地方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等考虑;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将公务员也纳入改革范畴。如此步调不一,非但不能有助于人员的流动,也为日后全国性的总体改革埋下隐患。

缴费基数确定也存在多种安排。有的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有的实行双基数,即把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步考虑。统筹账户缴费比率一般从15%至30%高低不等。个人账户的建立时间也不同步,有的地区为空账运行,有的为实账。

从管理体制看,一些地区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一交给社保机构管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采取单独记账、独立核算的办法;也有不少地区设立单独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专门进行管理。

差距如此之大,如果未来改革实行全国统一方案,各地必然面临再次选择和调整。

尽管实施方案千差万别,但各地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改革前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不但令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差距继续增大,也导致养老金计发与个人缴费情况不挂钩,不利于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令今后改革的难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