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集锦9篇

时间:2022-04-04 10:28:45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1

高三是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考试科目对于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可是即使进入高三生活,即使现在复习的内容在高一、高二都早已学过,也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历史这一科目的学习仍然没有掌握精髓,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还是想学好历史这一科目的,从历史老师的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在教学策略上多下一些工夫,以便提高学生的得分,经过几年的教学,从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课堂有效提问、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几个角度对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有效提问;认识水平

一、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历史备考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研读,对于里面要求的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也要给学生讲个清清楚楚,并且要求学生把每课的课程标准要求都写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以便学生自主复习时再次研读。高三一轮复习主要侧重打基础,具体的步骤和安排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可以按照一、二、三、四、六、七、五、八单元的顺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记忆的同时,对教材做了小小的整合。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将教材专题史的形式转而采用编年史的方法进行复习,将历史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某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学(讲)思练”结合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使用的流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一导学,即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一些问题;二探究,学生围绕“导学案”进一步探讨问题;三检测,通过当堂达标测试,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四总结,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五拓展,布置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与练习,并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高考中,对材料和解题思路的考查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考纲可以告诉考生考试的内容,但不能告诉考生考的材料和思路。所以高三复习平时就要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注意培养学生“学(讲)思练”结合。

三、做好重要考点的内容整合,掌握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科目知识点庞杂,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在第一轮复习期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来整合:(1)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四、设计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每一节课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都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提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切忌平、淡、浅、直。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五、融通基本史观,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六大史观,即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并能分别从这些观点或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观点能符合青少年学生阶段的特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古老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相信各位教师如果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到位的话,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也定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提升学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作者:常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一).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03).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2

目录,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总蓝图,也是教材的总纲,对整个教材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的每一个章目、节目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历史教材目录的编排充分地反映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科学地体现了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把握了目录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知识体系,可以说目录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录,将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利用目录介绍全书内容、结构,做到“纲举目张”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开始学习新教材时,我们要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从目录上看,全书共8个单元,有27课,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历史》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2.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的,目的是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再去学习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学习时,利用目录介绍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的演变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利用目录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对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如,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各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明晰历史发展线索,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将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课中,利用目录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为了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的回顾和把握,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这样既能使学生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兴趣培养 质量效果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轻松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小学基本没有接触过历史知识,历史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此时,作为课程教学实施者的教师,需要有耐心,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应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如在讲授“炎帝教民农耕,是农业的创始人”时,我先是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外有个通往百里新村的大门,大门上挂着的一块匾写着“神农门”三个大字,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大门叫“神农门”吗?“神农”又是什么?这样一问,学生兴趣就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接着教师分析,得出结论。

二、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鉴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在阅读课文时会很费劲,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作为教师可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提纲导读等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课本,学会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让学生自己效仿教师编写提纲。如在教授七年级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老师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出这一课的提纲。大部分学生都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而完成了这样一份提纲:一、北方人口南迁(原因、时间、影响)。二、江南经济的发展:1.南朝政权的更替;2.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表现、作用),然后再细化。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因为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了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中学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较多,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是十分重要的。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卫鞅曰:“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兴,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只要学生抓住“孝公”这两个关键字,就能把孝公与商鞅联系起来,这样材料所要回答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包括对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

方法一,可将课本的相关知识编为顺口溜的形式。如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方法二,制作表格形式。表格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如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这样一个表格来学习: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4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

1.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2.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

3.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2.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我在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人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2.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04-01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学好历史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历史教学结束后,为了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就离不开有效的复习,只有复习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系统的认识,从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才能更有效呢?

1.复习课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教学中有几个较为突出的内容因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大多数历史知识点解基本是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样的格式构成的。这样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容易造成记忆上的混乱与冲突。因为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相近,地点相似,使得记忆容易出现混乱。不仅如此,由于初中历史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非常多,对于学生的记忆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复习课就应运而生了。某些教师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遗忘现象,因此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就针对性地设置了复习课,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已教学知识的掌握。复习课不仅仅是对已经教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这是整理构建成为一个整体网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相关的复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展开复习,确保历史教学成果。

2.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开展策略

2.1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复习课。复习课开展通常情况下是由教师自行决定的,因此在开展时机的选择上就显得非常重要的了。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情况来看,一般在结束教学的三到五天内,学生还是对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在一周以后,基本上就会产生遗忘,但是此时如果对其进行适当提醒,学生就可以立即回忆起这些知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么经过提醒,学生也比较难以回忆起这些知识。比如,在教学了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逐步对这些知识形成遗忘。然后,在第八天或是第九天,教师就可以设置复习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重新记忆这部分知识。

2.2复习课的形式优化。复习课的开展可以对其形式进行创新优化,不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在一些教师看来,复习课就是一堂课,其就应该从头到尾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这样的想法虽然不能算错,但是却非常局限,没有真正认识到复习课的内涵实质。复习课不一定要花费一堂课的时间进行,也没必要专门将其作为一节课来展开。相反,复习课的设置可以更加随意多样,不必局限约束。比如,在每堂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课前十分钟设置为复习环节,对之前教学过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复习,在复习环节结束之后再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在教学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可以在课前十分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快速复习,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在教学丝绸之路时,就可以对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展开复习。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的复习回路,使历史复习与历史教学实现同步,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如此必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2.3按纲理线,理清结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纲""线"主要是指根据课标要求或者教学要求提炼出来的能够串联起相关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框架。在复习过程中,弄清楚这个知识结构,可以让学生详尽掌握历史知识,对历史发展全局心中有数,从而优化复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按纲理线,帮助学生理清结构。

如在教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这章内容后,回过头来看学习内容,这单元主要安排了5课内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昌盛的秦汉文化》。仔细理清脉络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围绕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来设计的。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以秦朝与汉朝作为主要脉络,从大一统格局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及利弊进行对比,这样的复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认识,而且通过脉络清晰的对比,学生对这两个时期历史的不同以及它们的延续性有了清晰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大历史观。

2.4抓住精髓,浓缩要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浩瀚复杂。要想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在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历史知识的精髓,帮助学生浓缩要点,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教学历史《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在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段时期发生的年代为线索,让学生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鸦片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期间我国出现了哪些爱国人士或英雄人物、鸦片战争的历史成就及意义等方面总结要点。这样一来,抓住了教学的精髓,浓缩了历史知识要点,对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5注重训练,强化应用。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历史复习课上,针对各个习题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弄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进行辨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果。

复习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练习。一般说来,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考评考查的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识图、材料分析等。

结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复习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作用,然后从开展时机、形式内容等方面加强复习,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204-205+200.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6

[关键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必修课之一。地方历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应有之义。本文以贵州为例,略论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一、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习“纲要”是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得“纲要”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要求 “纲要”课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中具体要求之一即任课教师必须补充教材上所没有的“新”史料。由于大学生对于一般性史实已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历史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现有知识层次难以接触到的、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而我国地方历史资源丰富,是一座尚待不断挖掘的历史宝库。

从全国范围看,地方历史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包括在 “纲要”教学中的应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关注。但纵观目前研究,关于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而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仅就红色资源而论,贵州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红军长征期间,足迹遍及我省68个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留下了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但目前相关研究与贵州作为一个红色资源大省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此凸显贵州红色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当然,除了红色资源,贵州还有其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之,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挖掘远远不够,作为贵州本土高校的“纲要”教师,应把贵州地方历史资源视为“纲要”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发掘本地的地域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增强课程的可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穿插地方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插入相关的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的人物传记、回忆录、历史图片、历史影视资料等。试按“纲要”课章节顺序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贵州人民曾发动了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如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在讲授“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教师可以上述史实做辅证材料,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中,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明确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学习重点之一即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在论述太平天国意义时,教材指出: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太平天国起义对贵州的影响。

辛亥革命发生后,贵州也同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一样,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封建专制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在论述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向学生介绍贵州自治社及大汉贵州军政府的相关史实。

邓恩铭,水族,贵州荔波县人。在中国革命史上,邓恩铭是中国少数民族最早的共产主义先驱,他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可补充邓恩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相关史实。

贵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先后6次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0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正是在这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完成了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黎平会议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随后才有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并有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胜利——遵义大捷。以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的文化遗址为主要内容的长征文化是重温革命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教学,可结合贵州上述革命战争与长征文化,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了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在讲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向学生适当介绍贵州所拥有的反击侵略与抗战文化。抗日战争的胜利转折发生在贵州。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华战争中组织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豫湘桂战役。日军开始时气焰嚣张,占领了大片土地,甚至还打通了粤汉铁路。但是日寇最终被阻止于贵州的独山,再没能前进一步。贵州不仅是中国抗战的后方,而且也是中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成为盟军生死攸关的交通补给线。贵州还曾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两个令中华民族永世难忘的民族英雄,分别监禁在贵州的深山僻壤长达数年之久。

第七章教学内容之一即中国共产党与派的合作,并讲清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这一历史事实。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时,可简单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贵州地方建设概况。

在重点阐述第八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改造的必要性,可以贵州社会主义改造的简要历程为典型史料予以说明,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九章教学基本要求之一即讲清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十年”,此可以“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具体史实予以映证。

第十章重点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事实胜于雄辩,在讲述时,可结合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予以事实说明。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以教材和教学目的为主线;结合实际恰当引入;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亦可以多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法:讲授;历史影视资料演示;讨论;专题讲座。

(二)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课外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将贵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上。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观后感。贵州近现代史(1854-1949年)史迹众多。如咸同贵州农民起义遗留下来的主要遗址有:独山县播让村,咸丰四年(1854)杨元保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遗址;凯里香炉山,咸丰五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遗址;天柱九龙山,为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还有咸丰五年徐廷杰等人领导的红号军活动的江口二角庄根据地遗址,咸丰七年刘仪顺等人领导的白号军在思南开辟的荆竹园根据地遗址,咸丰八年何德胜等人领导的黄号军于瓮安的玉华山根据地遗址,以及三都九阡岜丢山水族农民起义遗址;苗军大胜清军的黄平“黄飘大捷”战场遗址等多处。1911年,贵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打响贵州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清军新军营遗址——贵阳南厂,向为驻兵之所,今是贵州省军区驻地。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战贵州达6年之久,足迹遍及60个县境,留有众多遗址遗迹,如转战黔桂边的红七军驻榕江县城的军部旧址;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迂回转战“四渡赤水”中的娄山关战斗遗址;川黔滇省革命委员会的旧址等。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和镇远地下党支部的旧址尚完整遗存;三都水族人民抗击日军的战斗遗址——石板寨,其抗敌的碉堡和敌人进攻时留下的弹痕,仍然保存着。此外,还有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和《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等。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到贵阳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

(三)建设相关教育网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站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建设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教育网站。相关教育网站应开辟专栏介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如开辟相关史料、人物传记、音像资料等专栏,并注意与“纲要”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相链接。关于相关教育网站建设的思考,限于篇幅,拟另专文论述。

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贵州历史文化资源[EB],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地方志,http:// /dfz/ShowNews.aspx?NewsID=3964,2010年10月18日.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7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8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策略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地优化和创新,但是长期以来受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偏向于理论灌输,使学生多停留在重复背诵阶段,忽视了教学的意义与目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激发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深入思考近现代史,进而提升政治素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现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为主

在现阶段的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化地讲解,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条文式地背诵,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都偏向于理论化,而严谨的历史信息与历史概念晦涩难懂,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易产生放弃研究的心理,转而投向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需要。在课堂上多数学生只是一味地记笔记,将老师的答案作为金标准,缺乏自我思考能力。

3.缺少历史感染力

我国的近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富有开创性的历史事件都能让人动容不已,然而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了照搬书本的理论进行重复性教学,对于历史的讲解没有创新的方法,易导致学生厌倦情绪。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改革方向

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描绘,以生动、形象的演示和课堂互动来组织教学,积极开展学生互问互答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握学习的节奏。

2.多种教学模式联合教学

在教学中,积极进行专题教学、互动教学、演讲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具有简略、指导、操作、优效等特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永远高涨。

3.严肃与活泼并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鸦片战争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这是中华儿女浴血奋斗的历史诗篇,更是中国近代反抗侵略、发展壮大的探索之路,对历史应当抱有尊敬和严肃的态度,但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热情和活泼的学习心态,以提高学习质量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优化策略

1.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应当抛开对于思想政治课中通篇背诵的偏见,避免单纯地说教。学习过程中应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新颖,直观的视频、图片信息会加强学生的自主性记忆。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在对《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这一阶段的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像资料、影像图片,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资料认识到当时社会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不同阶级的矛盾激化、不同派别对国家出路的探寻过程,使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在观看的过程中,使学生增x中了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感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只有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才能加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为理论性知识,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记忆,传统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极易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进行提问和小组间的互问互答活动开启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想法,驱动其寻找答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人人都参与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重课堂互动模式的选择,是选择组间提问还是选择小组竞赛演讲,是选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还是选择学生讲课的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相探讨、研究。学生组间的讨论演讲不仅能够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还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个人想法的汇总与分析,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和了解知识的内涵,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对学生的组间提问、讨论和演讲进行评分,竞赛得分的模式也促使了学生们积极去搜集资料、讨论知识。在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徐奉臻.“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一项尝试[J].高校教育研究,2008(4).

[2]沙健孙,龚书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范文9

【1】对照党性原则看理想信念牢不牢发言稿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追求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规定,从宗旨上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对每个党员来说,要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不必讳言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些党员乃至党的领导干部身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的现象已有一定的普遍性。腐败者往往会在最后时刻承认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一般党员中,对共产主义失去感觉,活着只为身和口的人也并非少见。无疑,这种状态与党员的先进性格格不入。

这种情况与我们面临的新历史条件当然有关。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得到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是,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的负面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可能发生。当金钱万能的观念和风气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崇高的理想就容易被金钱拜物教所取代。

此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群体。当人们面临看病难、住房难、孩子上学难这些问题时,如果得不到党、政府及社会的及时关心和解决,就可能出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失望情绪。

尽管事出有因,但我们党的宗旨没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不变,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广大党员对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清除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在新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这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怎样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呢?具体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看待社会生活中一些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相悖的现象呢?比如说,市场经济机制对利润的追求、目前收入差距的拉大等等。

的确,从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性质来说,我们不能将这些现象视之为理所当然,我们要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充分实现和保证的社会。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逾越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也承认,共产主义是一个极其艰困而漫长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不可能是空洞的、无历史内容的。我们认为,这个内容就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逐渐转变。而按对事物的辩证理解,转变过程中的事物必然包含着事物本身的原有因素,问题只在于要不断地缩小旧因素,扩大新的因素。何况,这种缩小和扩大也无公式可循,一切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

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与发达资本主义相比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关起门来搞建设,并且超越生产力水平搞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革命,结果只能使生产力长期徘徊不前,这已被历史所证实。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走的路是一条老祖宗已经正确指认的历史的必然之路。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角度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就不会迷失于人纯粹是经济动物之类谬论中,就不会认为无限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不惜为此而损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也不会在剥削阶级的腐朽没落文化面前迷失方向,随波逐流。相反地,我们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情,因为这是在为共产主义运动、人类解放事业作贡献;我们会热心于树立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尽自己的力量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体面、全面发展而奋斗,从而体现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对照党性原则看理想信念牢不牢发言稿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对于新形势下做一名合格党员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合格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求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那么,作为合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应当重点学些什么,又做些什么呢?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把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因此,笔者以为,合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关键在于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三个环节上抓好学和做的功夫。

信仰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个体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将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了无生趣。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和尊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追求,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指南。更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方面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无法想像一个党员,根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尊敬马克思主义却成为合格党员。

觉悟一是指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二是指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共产主义觉悟强调的是第一种涵义,强调党员对共产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以及为之奋斗的自觉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最完整的理论形态;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一种实际运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只能通过共产主义运动逐步实现,从而决心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积极投入共产主义运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共产主义觉悟是合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合格党员不仅要相信马克思主义,还应当对于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有深刻的认识和认同。这是我们党区别和先进于其它政党的标志之一,这也是我们党员优秀于其它政党成员的标志之一。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调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忠诚和自觉践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坚持,是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同样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环节。这要求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除了远大的理想,更要有现实的抱负。

信仰、觉悟、信念的内化在于学。学要求党员多学、勤学、善学。一定要持之以恒,制定学习计划,既要系统学,又要重点学。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党员应当多看一些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理论文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最新的解读文章。坚定共产主义觉悟,要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有更深入的学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则要求党员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外,还要学一些最新路线方针政策、最新的重要会议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员通过适当的学习,去了解进而认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学上升到信,由信上升到做。做的核心在于严格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想问题、找办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为坚信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榜样,要带领群众、团结群众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这是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更是责任。

【3】对照党性原则看理想信念牢不牢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目前,应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下。认真学习和细细领会关于理想信念的精辟论述,可以看出,他不只是笼统地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还针对性地将理想信念分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实目标三个层次。这就启示我们,理想信念宣传教育要取得成效,实践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区分和理解党的理想信念的层次性。

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22年召开的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认为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党的最低纲领就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党的二大第一次把党的理想信念分为两个层次: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最低纲领。这里的最高纲领就是最高理想,即远大理想;最低纲领就是近期理想,即共同理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945年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他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一方面强调了共产主义理想,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①另一方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分为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一般纲领就是在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前提下,包括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具体纲领就是在坚持一般纲领不变前提下,针对当时具体情形,提出的具体任务,包括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实现人民自由,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等具体目标。可见,党的七大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纲领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仍然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二层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纲领,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理想,第三层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具体纲领,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任务,也就是现实目标。

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明确宣布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确立,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这个目标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围绕这个理想,八大还提出了分三个五年目标,逐步实现这个理想,并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准备,提出了书面意见,这些计划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②的论断,蕴含着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共同理想和具体目标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真谛。

198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还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在战略步骤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样,党的十二大不仅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还确立了分两步走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具体目标,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更加明确,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目标和途径更加具体和清晰。同时,十二大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在现阶段,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并且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③可见,党的十二大在提出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同时,同样强调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出了四大贡献。一是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总依据。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④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都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⑤这就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为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出了更有力的论据。二是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本内涵的基础。十三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⑥至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形成。此后,党的历届党代会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都是以党的十三大的这个提法为基础的。三是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四是完整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指二十世纪,作者注)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指二十一世纪,作者注)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⑦十三大这种对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划分,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的确立,一直沿用到现在。只是在党的十五大之后,鉴于前两步战略目标已实现,我们党进一步将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化为三步,即宽裕的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可见,十三大在党的理想信念的层次性这个问题上的贡献,在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依据和基本内涵,明确了实现共同理想的三个具体阶段性目标,丰富了现实目标的内涵。

199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共产党员不要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要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带头落实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这里明确把共产主义理想称为远大理想,所讲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或理想,实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就是当前的具体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⑧把理想信念分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现阶段基本纲领三个层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⑨这里不仅重申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称作共同理想,同时提出了当前的现实目标是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党的理想信念的层次性论述上,一是强调共产党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并认为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再次肯定和高扬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二是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阐述和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是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突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方面要求,在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样,十八大不仅强调了党的远大理想,还丰富了党的共同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内涵。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