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书画发言稿集锦9篇

时间:2022-12-20 02:35:37

书画发言稿

书画发言稿范文1

关键词:画谱;山水画课徒稿;造化为师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字半千,号野遗,又号柴丈,别号其多,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生于江苏昆山,他是十七世纪我国南京地区著名的爱国山水画家,是当时画坛上“金陵八家”之代表,同时又是一位很出色的爱国诗人。

龚贤十三岁时始学画,十四岁时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后又受益于李流芳、李永昌、恽向、邹之麟等画家。交游甚广,有诗名,一生清贫,但始终正直耿介。据《昆新县志》卷三十八著述目,龚贤的著作共有五种:《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而作为一个山水画家,龚贤把自己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授徒的绘画技法用“课图画稿”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世学习山水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至今被当作是习作山水的绝佳教材。

二、关于课徒画稿

龚贤曾以授徒为生,在授徒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画稿”。课徒画稿是画家以教学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示范的绘画稿。课徒画稿不仅记录了画家的绘画技法,更多地展现了画家诸多的教育理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自魏晋以来至清初,历代大画家中,有画论传世者不乏其人。早在南齐时期,就有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其中“传移摹写“就指明了习画者应该重视临摹的意义。此后,又有北宋年间出现的《宣和画谱》,尽管它对宫廷名画记述颇为周详,但只有文字而无图录。至南宋时期宋伯仁编著的《梅花喜神谱》,在书中收录了梅花图样一百多种,才有了渐趋完善的画学图谱。以后便在此基础上丰富起来,形成了可依靠图画形象、文字解说的可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料。而有个人授人真传的课徒画稿,而又最值得称道的,大概只有龚贤一人而已。而他的课徒画稿,则更加突出了画学传播中直接与间接的特性,显示了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三、龚贤课徒画稿的内涵

龚贤课徒画稿与一般的画谱不同,他在给学生上课时,既有图解示范,又有文字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中说龚贤所著的《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初学者最宜探讨”。龚贤善于吸收前人之长,又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他在课徒稿中提出:“我师造物,安知董、黄。”显见他并不模仿死板的图式,而更多的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和感悟其理、其情,以“造物为师”,身体力行。

如果说,《石涛画语录》以其深奥的哲学精神而光照画坛,那么龚贤的课徒画稿上,以高标、充实、科学、系统的艺术实践苦功,探索艺术规律,并将其高层次的创作心得及艺术手段的隐秘难能之处,深入浅出地公开讲解示范给初学者,实在是值得赞颂的学画经典之首例。

(一)龚贤山水课徒画稿的教学理念

1.树石法

龚贤提出学画山水“先画树”,《课徒画稿》中开篇就说:“起手式,画山水先学画树,画树先画树身。”又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指出画山水须先学画树的道理。

接着又点明画树的要求,“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无棱角也。一笔是画树身左边,第一笔讲笔法,笔法要道劲……”这里第一笔已经提出画树用笔需注意转折顿挫,注意用笔轻重、方圆、缓急、干湿等的变化,第一笔就显示出其变化的丰富性。第一笔完成后,接着画第二笔,第三笔,他提出:“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从便也。一笔能下即下,不能到底即断一断,不可强下,强下即弱。”这是考虑用笔的连贯性,要笔笔有联系、有呼应。

在介绍完画树起手、枝干的方法后,循序渐进介绍画丛树的构成。“丛不宜方,大丛之树,根不长。丛不宜欹,大丛之树枝不奇,丛宜密,烟补隙。……此妙在虚处、淡处、欲接不接处。”这段话指出画树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注意疏密,空隙,使之灵动。接着又指出,在丛树中画主树的方法。龚贤提出“主树多欹者”与“丛树不欹”之说,都是根据画面注意到布置变化的结果。

山石和树木都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元素,固画山石要把握其外形和质感。不同质感的山石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因而其表现方法也大不相同,因为山石的形质之多样性,为营造笔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又在课徒画稿中提出,“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生色不动。群山一从,如列辟朝君之象”,把山石之表现拟人化,使山石也富有其情,生机勃发,这便能使观者感动,坐而忘对终日。

2.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说,“山水信有笔墨而成”。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后梁元帝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到“信笔妙而墨精”,将“笔墨”紧紧连在一起,之后北宋的勾,南宗的“水墨渲淡”,都揭示了“笔墨”乃是表现中国画的生命符号,成为中国画生生不息之根源。因此,对笔墨的追求成为中国画画家重要的命题。

龚贤在课徒稿中提出:“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又说:“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提出对于笔墨的把握要古、厚、健、活。笔墨气质愈佳,则画面之精神愈显。画事注重笔墨,则在练习树石,林泉,屋宇等等自然景致时皆注意用笔用墨之妙,画便有其生命力,值得研味。

从来是书画同源。龚贤说:“笔练成,通于书也。”而我们在他的画面上所看到的勾勒、点苔、密笔短皴、墨的渲染,都是书法用笔。因此,学习中国画,笔墨的严格训练是不可忽视的,而高的笔墨关键更在于书法的功力。

3.布势法

宋郭熙有三远法: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龚贤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要深远。”这是他长期在写生中深察自然之理,结合绘画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新的理念,指明了所要表现的物象与表现方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龚贤在《课徒稿》中多次提出画面构图的重要性,即章法。在对山峰画法上,他提出:“或瘦若刀,或利若剑。插入云中,千片万片。下士柔肠,试此或断。”这段论述,概括了山水画中峰形、峰势的置陈之法,画中山峰之势如果布置得当,则画面形势劲活,章法上已有耐人琢磨的气息。而山峰中主峰尤其重要,因其所占的位置也比较大,更要特别经营。而在大局完成后,龚贤提出,“分布浓淡”,浓淡得宜,则必将使原来所布之局更富意、势、韵、趣,有其巧夺天工之妙。

对于章法的论述,龚贤可谓不惜笔墨,甚至对于“沙岸”“坡冈”等等景致在画面的位置都有详述。如他说,“沙滩 石块,俱立水旁……高沙为埠,高埠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山因水厚,水以滩长。岸薄水岸,苔少山荒,山荒水阔,画之最良。”对画面景物之大小、疏密、宽狭的变化,都细致入微的阐述出来。可见,龚贤对生活的观察是具体而又深刻的,也可以看出其作品、画稿言论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师造化”的结果。

4.师造化

唐张璨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提倡“造化为师”之论。而敢于尖锐地指出“粉本”并非“先天”,“师说”未必“上智”,对其时画坛上泥古不化的风气提出批评的龚贤,更是说,“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并进一步指出,画家的“心”应当穷究“万物之源”,以自然为师,写出心中的山水。又说,“古人所以传者,天地秘藏之理,泄而为文章,以文章浩瀚之气,发而为书画”。无疑是一种回归自然与回归传统的合一,即将传统还原为在“道”的制约下,人与派生天下万物的“道”合一不分叉的境界,龚贤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传统的。

所以,以心师造化的绘画理念并不是说要忽略优秀传统的画迹,而是要在学习前人画技的基础上,去师造化。不管对任何事物,都要观察细致,抓住特征,体会其物理、物情、物态,才能把握住它的神彩,在表现时便可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及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由于明清时期画谱著述的兴盛,绘画中的各类题材手法,各种创作理论及各项技法形式,相应地得到了较为有序的整合和梳理。龚贤在长期授徒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稿,电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画学著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对山水画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

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是在授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充实起来的。从起首第一笔开始,循序渐进,技法完备,系统地论述了技法、章法、等等习画的基础知识。并在每一幅图例中都写有简洁的画法记录,很容易让人明白山水画创作的规律。不仅是一本可供临写的范本和启蒙教材,还可以当作山水画作品来欣赏。其所具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山水画课徒稿》不仅融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实际上更揭示了自然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画之重乎技是所有创作的基础,技进为道,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学识修养等严格考验而升华的结果。从这些被龚贤剖析得近乎“简单”的课徒画稿,我们可以看到其治学的严谨,龚贤在课徒稿上谆谆告诫学生:“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都是在探索画理、画法中将画家的人格、画品统一起来,使笔墨程式成为“技进乎道”的实践基础。

龚贤的学生王概,是龚贤好友方文的女婿。王概的功劳是编了一套《芥子园画传》,是学画的一个很好的教材。王概也工山水,貌似龚贤。他所编著的《芥子园画传》也是参考了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在其绘画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遵循传统的基本规律,去表达自己对山水画创作的切身体验,进而发展、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也是深受龚贤山水“积墨法”的影响,发展成自己的绘画面貌。黄宾虹也有其课徒画稿的著述,对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也是有借鉴和吸收的,对当下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

2.龚贤课徒稿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总结、验证前人走过的足迹。毫无疑问,学习山水画,对古代绘画经典作品及优秀画稿的学习是不可避开的唯一途径。上个世纪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一批批颠覆传统的画家们,用西洋人对绘画的观念去改造“中国画”,在一个时期内让我们丢失了自身的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丢失了自身的创作规律,迷失了品读中国画的路径。在当时学院教育的模式上,传统笔墨的概念也就变得很模糊,而这些优秀的课徒画稿在一定的领域里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当一个浪潮过后,新的浪潮的酝酿,又重新卷来。当下对传统的深刻反思,毋庸置疑,将会促进绘画又有一个新的回归,正确对待传统,成为现代中国画创作的强烈诉求。而对于山水画,从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师承关系,一直是山水画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古代美术教育中分重“艺”的教育和重“技”的教育,两者的性质不同。龚贤课徒稿的方式则更多的揭示了由“技”的形式,上升到“艺”的高度。对于临摹山水画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优秀的范本,更利于入门,进而体会古人的山水精神,然后“食古而化之”,再加以自身对大自然的观察、写生,取证前人,写出表现自身性灵的山水。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山水画教学也可谓参差不齐,地域性延续的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从表面上看来,对传统的学习,对师造化都是当代学院派山水画教学的宗旨,这是可取的。但中国绘画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人格、学识修养等都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笔墨的要求,从龚贤的课徒稿中我们很明显感受到其对书法的重视,而且在他的一笔一画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从他的画理、画论中,都可以看出他的博学,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作出深刻反思的。

小结

历史上留下来的绘画理论著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的艺术瑰宝。龚贤《山水画课徒稿》便是其中介绍山水画技法的典型画谱,其山水有着丰富的笔墨,复杂的布局,在山水画史上有其独到的创建,在其画稿中所体现出来的画学思想,也是课徒画稿中的经典。从龚贤的课徒稿中可以窥见古代山水画教学的方法及其特点,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尤其是明显的技法程式化的倾向,但它的审美价值、教学认知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画稿中所提出的绘画思考、观念的形成,对于当代山水画的教学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需要我们去作出更深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卢辅圣:《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书画发言稿范文2

一堆插图手稿卖了350万

赵庆伟,1963年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喜欢标新立异,很有“文艺青年”特质。1988年,他花几百元买邮票,倒腾3年后赚了10万元。他在中关村开了一家计算机电源公司,赚到一些钱后,他迷上收藏老油画。

有一次,赵庆伟向一位古玩商收购艾中信的画,也买下了他的手稿。回家后,他发现从手稿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得知古玩商的手稿大多来自旧货圈,他从此便在旧货市场里“寻宝”。

2003年7月,赵庆伟接到“线人”电话,说有家杂志社清理出33箱废旧稿件,每箱1000元,共3.3万元。赵庆伟是个文艺青年,平时也写写散文、小说,在报刊上发表。他当时觉得,这家著名杂志社大规模清理文档,里面极可能有大作家的投稿,于是答应买下来。

当拂去积在手稿上近20年的尘埃后,看到那些泛黄纸片的落款中居然有石鲁、吴冠中、李可染、冰心等名字,赵庆伟的心狂跳不止。惊喜之余,他又感到惋惜:“每篇稿子发表前都要经过6次校对,每一小摞改稿下面都是大师们的原稿。每一处改动,都凝结着大师与编辑的心血。若将它们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该多可惜呀!”于是,他将这些手稿保存起来。

几个月后,赵庆伟又从一家出版社收了一批“破烂”,其中有大量著名画家为图书画的插图。因为对此兴趣不大,赵庆伟转手将插图卖给了一位海外收藏家,令他目瞪口呆的是,对方居然出价350万元。虽然赚了钱,但赵庆伟心里憋屈,他找到这家出版社的社长,让社长将剩下的文稿好好保存。社长却说:“这种东西根本没必要留着。”这句话激怒了赵庆伟:“现在,人们热衷于收藏玉石翡翠、名人字画,却不在意那些记录着文化与历史的文字、图片。既然别人不要,那我就收。”

街面上虽然也有些专门收废纸的,但都是小打小闹,而赵庆伟则是用麻袋装,用卡车运。他的理论是,量大,收到好东西的概率就大。

自从迷上了“拾破烂”,赵庆伟将计算机公司关闭了,天天拎着一杆特制的大秤,到潘家园和各处垃圾回收站转悠,气得父母大骂他“不务正业”。

手稿无偿归还莫言

从1985年到1995年,北京许多单位拆迁搬家,导致大批的早期文档资料、名人手稿、画稿、书信、日记被当作垃圾扔掉。赵庆伟心急如焚:“什么钱不钱的,顾不上了,先把东西抢救出来再说。”

赵庆伟的“线人”大多是收破烂的外来农民,专门为他从文化单位收废品的有2000多人。他们知道哪里会有赵庆伟喜欢的货,这些东西可能被数十年堆放在北京各大政府机关、科技研院所、出版单位的储物室里。

“每天总有几拨人打来电话,说某某单位又出了捆东西,多少公斤,多少钱,不能验货,要不要?我根本不考虑,让人直接搬过来。”赵庆伟表示,“那些‘线人’把东西卖给废品站,每公斤4元,卖给我每公斤10元。所以我每次一到潘家园,就会有百八十号人围上来,把准备好的货一麻袋一麻袋地装上我的车。”

冰心的《记一件最难忘的事》、丁玲的《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铁凝的《来了,走了》、王蒙的《1984年部分短篇小说一瞥》等名人大家的手稿,就是被这样“收破烂”收来的。

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日子里,赵庆伟仍然一卡车一卡车地收废品,结果他在银行账户里的钱迅速缩水。他租的一幢别墅被破烂塞得满满当当,让人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为了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2010年年底,赵庆伟举办了第一场“小雅・观心”拍卖会,处理一小批“破烂”。拍品中有1.4米长的周思聪素描,有高玉宝《半夜鸡叫》的原稿等,这些东西最后竟拍出了2000多万元的高价。

拍卖会结束后,记者们围上来问:“你打算拿这么多钱做什么?”赵庆伟回答得非常干脆:“买一部保时捷,开着豪车继续收破烂。”有记者调侃,这是一种“行为艺术”,用豪车刺激人们的神经,讲诉一个道理:既然人们用金钱称量一切,那么财富或许就在你扔掉的一袋垃圾里。

早年,赵庆伟骑着一辆“轻骑”,驮着双卡六喇叭录音机,手拿大秤去收破烂。2003年,“清河八家”废品站的人打电话给赵庆伟,说一家出版社要卖出一车的废纸,废品价共计3000元。赵庆伟马上说:“你给我拉来,我给你5000元。”《苍蝇・门牙》的手稿,就夹杂在大堆泛黄的残书烂纸中。

莫言的短篇小说《苍蝇・门牙》是在1986年发表在国内某大刊物上的,是他早期军旅题材的代表作品,后来被收录进多部文集。赵庆伟是莫言的“粉丝”,很喜欢他笔下浓郁的乡土气息,于是将手稿珍藏。

2014年春天,赵庆伟和朋友举办了一个小型拍卖会,全场95件拍品,70多件是名家书稿、手札,其中就有《苍蝇・门牙》手稿。不少人表达了竞拍意向,还没开拍,私洽价格就火箭般地窜到400万元。闻知这一情况后,莫言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商业化,希望赵庆伟归还书稿,他准备将其捐赠给现代文学纪念馆。

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是赵庆伟的朋友,也是莫言的朋友,经他牵线搭桥,赵庆伟和莫言相约见面。二人颇为投缘,赵庆伟痛痛快快地将手稿无偿归还给了莫言。在捐赠仪式现场,莫言对赵庆伟说,当年自己全无保护意识,险些将《红高粱》手稿生火烧炉子。崔永元幽默地说:“10年前,有三个人一起吃饭,一个是我,一个是莫言,还有一个是大江健三郎。现在,那两位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当时的场面照下来,保留下来。”

财富或许就在你扔掉的垃圾里

10年前中央美院搬家时,赵庆伟花3000多元买下一捆废品,发现其中一张油画是王沂东的作品。在另外一个文化单位的大院里,他从废纸里买到了价值百万元的董其昌手稿。

说到他开着豪车收“废纸”这个很拉风的举动,赵庆伟说:“保时捷、大秤都是我的道具,我希望它们带给人们强烈的刺激――我炒高了‘废纸’的价格,人们才会懂得珍惜,知道这些废纸带着历史与文化的余温。”

薄薄的“废纸”,在赵庆伟心里重千斤。比如,那张茅以升设计建造、最终又亲手炸毁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蓝图――当年这座大桥创下很多第一,这是最早的设计版本。这样的宝贝就该在部级的档案馆里搁着,而不该流散在民间。

除收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批文学巨匠的手稿外,赵庆伟还收集有的信函、宋庆龄的批件、郭沫若自以为被烧毁的作品手稿。另外,还有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的详细图片史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排练的文字和图片……所有这些部级的藏品,赵庆伟表示将来交还给国家。至于其他的宝贝,他说:“只要是社会认为重要的,我就会把它留下来。”

赵庆伟还收集了自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万张老照片。在北京市郊崔永元电影传奇馆的旁边,有座小院是赵庆伟设立的“老照片档案馆”,展出非常罕见的清代立体照片,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末人物照,亦有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领袖的照片,包括与电影工作者在一起谈话的留影,还有邓小平与日本天皇、皇后的合影等。当时以每麻袋200元价格收进的老照片,如今单张就能卖到上万元了,可赵庆伟依然守着这个门庭冷落的“老照片档案馆”,仅供专业人员来参观研究。

至于名家手稿,赵庆伟想另建一个档案馆。“当初,我拍卖了一些名家的手稿,主要是为了回笼资金,不是为发财。其实,我手里还有上万份名人的手稿。”

赵庆伟还想办各种文化专题的档案馆、博物馆。比如“中国诗歌博物馆”,因为他手里攥着数万篇诗人的原稿;比如“中国音乐博物馆”,他已累积五线谱原稿数百公斤,以及众多文艺演出团体的广告单、节目单、剧照和录像带、录音带;比如“中国戏剧博物馆”,他藏有数千张戏曲唱片和大量的戏剧脚本。

为了筹集开办博物馆的资金,赵庆伟把藏品送给有经济实力的朋友,只要对方承诺建馆,他分文不取。他把几千件版画给了一个朋友,支持对方建版画博物馆;上万张漫画原稿给了另外一个朋友,因为对方是漫画迷,一心要建漫画博物馆;一万多盘电影胶卷送给了崔永元,放入“电影传奇馆”。

书画发言稿范文3

(本刊讯)6月16日上午,由河南省书协主办的北京6人书法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数百人参观了展览。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明义、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计承江、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主席刘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化玉,以及著名书法家王澄、王荣生、李强、陈春思、胡秋萍、许雄志等出席了开幕式。马国强在开幕式上致辞,热烈欢迎此次展览在郑州举办,并对展出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幕式由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宋华平主持。

此次展览共展出胡抗美、李胜洪、曾翔、王家新、徐海、杨涛6人的作品90余件,他们均是近年来活跃于书坛的“明星”人物。胡抗美在展览前言中介绍:冠名为6人展,完全是因为6个“情投艺合”的同道凑在一起,率意地创作一些作品,搞一个小型的书法展览。把展地确定在郑州,完全是因为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根。以展览的形式,表示“把根留住”的渴望,表示向河南书法学习的真诚。 (记者 谷国伟)

上海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即将开展

(本刊讯)近年来,上海市书协为弘扬、重振海派书法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引起书坛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挖掘上海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书法人才,经研究决定,上海市书协与上海市青年书协将联合打造两年一届的“经典・精英・精品――上海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此展引进较为灵活的展览机制,视当年的情况而定,既可举办书法或篆刻的单项展,也可两项同时展出。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书法才俊脱颖而出,推动上海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率先推出的书法作品展中,共计投搞人数50人,收到搞件250件,经展览评委会公正公平的评审,最后入展人数10人,分别为:王东平、王曦、邹洪宁、金冬云、胡西龙、赵镛、殷世法、徐秋林、彭烨峰、潘善助(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列)。

展览将于2007年8月17日在上海徐汇艺术馆开幕,展期为2007年8月17日至26日。(唐吉慧)

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览在湖北启动

(本刊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书法报社承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览”已于近日在汉启动。

此次展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面向全国老书法家及老年书法爱好者首次举办的部级书法单项展览,是部级书法单项展览首次由湖北承办,而由书法专业媒体《书法报》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所主办的部级权威展览也属首次。两个“首次”,突出了该项展览的重要性。此次展览特邀老将军、老部长、老艺术家作品100件,特邀历届和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副主席、顾问、理事等著名书法家作品200件,全国各省市老书家的入展作品300件,将于2007年11月下旬在武汉东湖之滨新落成的湖北省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精品荟萃,名流云集,代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举办此次展览,既是对中国书坛一次历史性的展示与检阅,又是一次关爱老年、承前启后的重大善举,必将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张波)

庆祝殷契印社建社20周年暨殷契印社第四届篆刻展在安阳展出

(本刊讯)在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庆祝殷契印社建社20周年暨殷契印社第四届篆刻展”近日在安阳市群众艺术馆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印社名家祝贺作品30余件,社员作品60余件,共计篆刻作品1000余方,除我省篆刻作者外,还有新疆、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重庆等20个省区市作者的作品,年龄最长的85岁,最小的10多岁。作品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以为印社成立20周年创作之总结。

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电局局长、市书协主席李俊国,市文联主席张坚,殷都区文联主席路尚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杨金海,市书协主席团焦智勤、张伯煊、刘颜涛、傅飞舟,市美协主席团刘本海、邓晓峰在新一届印社领导王景强、王兆卿、任天顺、刘海清、侯典新、管遮嵩、李永成、梁金海的陪同下和书画篆刻爱好者一起观看了作品展。

(刘海清)

(本刊讯)近日,殷契印社在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召开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会议由副社长王兆卿主持,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电局局长、市书协主席李俊国,市书协副主席焦智勤、张伯煊、刘颜涛、傅飞舟以及50余名社员出席了此次会议,经代表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印社领导成员:名誉社长李俊国,社长王景强;副社长王兆卿、任天顺;秘书长刘海清;副秘书长侯典新、管遮嵩、李永成、梁金海。

殷契印社成立于1987年3月31日,以其地处殷商故都,甲骨文之乡而得名。首任社长徐学萍,副社长刘顺,秘书长焦智勤,社员30余名。印社以撷传统之精华,开创时代之新风,繁荣篆刻创作,宏扬印学为宗旨。成立20年来先后组织了殷契印社第一、二、三、届篆刻展,两次举办殷契印社、宣和印社篆刻联展,“第一届华夏情甲骨文书法篆刻大展”等10余次大中型展览。曾多次举办展览、交流等活动为繁荣篆刻创作作出了贡献。印社现有社员80余名,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0余名。(刘海清)

纪念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征稿启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首词全词60字,是于1957年写给李淑一的,这首词通过忠魂升天、吴刚捧酒、嫦娥献舞、忠魂闻“伏虎”而飞泪化作大雨的描写,塑造了忠魂优美高大的形象,颂扬了革命先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崇高敬意。全词想象丰富奇异,构思新颖奇巧,境界绚丽壮美,气氛热烈浓郁。

为了纪念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50周年,弘扬中国诗词书画文化,展示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风情,缅怀革命先烈,特举办此次大赛。现向全国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征稿,细则如下:

一、征稿对象:全国各级书协美协会员及书画爱好者。

二、征稿内容:弘扬国粹,歌颂祖国,积极向上的书画艺术作品。诗词,爱国名言、诗词尤为欢迎。

三、征稿要求:书法作品(含篆刻)书体不限;绘画作品仅限于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和形式不限,作品尺寸大小不限。作品背面用铅笔工整注明作者姓名、邮政编码、详细通信地址。来稿必复,限于人力,来稿不退。

四、评审:组委会特聘全国著名书画家组成评委会,负责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分为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进行)。评选特等奖20名、钻石奖50名、金奖80名、银奖及佳作奖若干名。组委会将于9月初以信件的方式将大赛概况通知每一位参赛作者。

五、待遇:获奖作品结集出版,赠寄获奖证书、入编证书、入编作品彩色激光校样。并授予入编作者“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家”光荣称号,为获奖作者今后晋升、评职称等赢得荣誉提供条件。作品集出版后,将有选择性地向全国著名收藏拍卖机构、图书馆、诗词书法研究机构赠藏。

六、截稿日期:2007年8月20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过期不候。

七、投稿地址:湖南长沙市荣湾路2号26号信箱欧阳询书法艺术学会大赛办联系人:何准邮编:410006电话:0731―4453511

暨纪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征稿启事

1952年,同志题写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旧中国,中国人被人诬蔑为“东亚病夫”,炎黄子孙无不为之痛心疾首。今天,在题词发表55周年之际,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即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北京――中国将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这是全球所有的华夏儿女为之激动,也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时刻,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强大的标志。虽然奥运会不会每届在中国举办,虽然过去百年也没有这样的地位和机遇,但我们都应把握这千载难逢、百年难遇的机会,用自己的实力,更要用我们切实的努力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加油,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加油!为此,湖南一片红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为奥运加油暨纪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一、大赛目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体育文化事业,扩大对外艺术交流,奖掖书画新人,培养书画人才,促进书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评审委员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评审专家及知名书画家组成。

三、征稿对象:国内外知名书画家,书法及美术工作者,业余书画爱好者。年龄不限。

四、征稿范围:内容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表现形式不限。以奥运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题材或意境的书画作品,自创诗词、对联也受欢迎。

五、作品要求:1.艺术门类:(1)书法作品(含毛笔、硬笔、篆刻);(2)美术作品(含国画、油画、木刻、版画)。2.所有作品不需装裱。

六、参赛程序及奖励办法:

1.本次书画活动一律不向参赛者收取参赛费、参展费或附加费,所投稿件恕不退还,但均有回复。

2.作品背面左下角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草书和篆刻附释文,另请提供200字内简历一份,简历上需写明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名称、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和邮政编码等。

3.评委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初评、终评。将分为书法、美术二个门类并各设奥运翡翠奖8名、金奖20名、银奖40名、铜奖60名、优秀奖若干名。

4.获奖作品将择优在《当代美术》报上发表,并在网上同步推介。向获奖入选作者颁发获奖证书,赠寄入选作品彩色激光校样。编辑精美的获奖作品集,作品集出版后,向获奖、入编作者优惠供书。

七、作品征集截稿时间:自本启事公布之日起至2007年8月12日截止。

八、组委会办公室及来稿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大道492号红色经典大赛办 邮编:410011电话:0731-4885068

书画发言稿范文4

由于要写一部中国当代书画市场的书,我斥重金收藏了一批中国现代名画家的笔单――就是当年画家卖画的收款单据,总共有几百份。其中包括齐白石的几十张,还有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叶浅予、谢稚柳、沈尹默、黄胄、李苦禅、程十发、王雪涛、宋文治、启功、钱瘦铁、胡佩衡、陈半丁、吴镜汀、吴光宇等人,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 年代初。这批笔单刚流入社会的时候,我想一定很便宜,中间几经辗转易手,转到我手里时价格已然不菲。然而,正是从这批笔单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书画市场的演绎发展过程。

1956年,齐白石给荣宝斋画了一件梅花、牡丹、和牵牛花4条幅,每幅2平尺,得润金80元,每平尺的润格是10元。傅抱石1963年给荣宝斋画了4幅四尺三开的山水,得稿酬320元,每平尺的润格近30元,这在当时国内画家的润格里几乎是最高的。吴作人1963年自画了8幅画,其中小条3张、册页5张,送给和平画店,得润金170元。1961年,黄胄自作画22幅,送和平画店,尺寸不详,得润金490元,估计每平尺的润格在5元左右;1964年给荣宝斋送画10幅,得稿费200元。蒋兆和1964年给荣宝斋画女孩一幅,得稿费80元,这在当时画家中的润金是不低的。叶浅予也是如此,1964年自作画4张送荣宝斋,得稿费125元。1979年,李可染给荣宝斋画了4幅画,分别是《秋声图》、《秋风吹下红雨来》、《看山图》和《井冈山》。从题目上看应当是两幅山水、两幅牛,共得稿费350元,尺幅笔单上未注明,估计应当是四尺三开的作品。1980年,程十发给荣宝斋作字画共90件,得稿费10131元,每件作品100余元。启功1981年写了2件书法作品,荣宝斋作为礼品送给外宾,启功得稿费120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通过林林总总的笔单我们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名家的画作已略有涨幅。当然,若以今天的价位来衡量,真恍如隔世。

当时,给画店送画最多的似乎是黄胄和王雪涛等人。黄胄当时润格每平尺4-5元,王雪涛是2-3元。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是中等名头或中低名头的画家,给荣宝斋等画店画信笺或座笺,每张信笺当时可得润金0.1元,每张座笺得润金0.05元。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画家们也不例外,为了弥补生活上的开销,有的画家不得不拿自家藏品卖给画店。1960年,黄胄就曾将自藏的陈老莲一件作品卖给和平画店,得款50元;1962年,钱瘦铁向和平画店出让收藏的徐渭书轴一幅,得款100元。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重新面对这段历史资料时,实实在在地感到了中国书画市场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年画店以低廉的价格收购画家这些作品,售价会是多少呢?从一张荣宝斋的单据里可看出端倪:荣宝斋收王雪涛的一幅画,给画家稿费25元,荣宝斋标明该画的售价是32元。所以,这些作品若当时在国内卖与收购价相比不会太离谱。当时正值流行歌曲风糜大陆,那时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常在街上看到一些年轻人手提一个三洋牌的录音机,边走边听,这里有痴迷也有炫耀的成分。当时日本产三洋牌手提式录音机最便宜的是350元一台,我想,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宁可借钱去买录音机听邓丽君的歌,也不会去买李可染的画,因为大家都不懂得艺术的价值。25年过去了,如今录音机如果尚在,贬值百分之百,一文不值,而李可染的4幅作品即使是一般水平,也该增值2000倍。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这里的比较是按照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画价,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幅的画,当时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问津的。当年普通居民每月的生活费标准先是6元,后来升为8元、10元……几元钱在那个年代的实际意义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像的。

书画发言稿范文5

关键词:山川;理念;搜尽奇峰;交融

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堪称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集中倡导了“借古开今”“师法造化”“无法而化”等创作思想,反对当时拘泥于古法、颓废的风气。纵观他的画论,理论清晰,观点鲜明,其中山川章更是集中表现了他关于山水的美学思想。

1 体现出石涛山水的写生理念

石涛的绘画作品是观察自然体悟生活所得,非一味摩古。他把古人的写生理念通过在自然中验证,然后转化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总结出自己的画学体系,运用写生理念来权衡画面的组成,是用师法自然的方法来总结、概括形象,然后进行绘画创作。其绘画理念在《画语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画语录・山川章》阐述的理念尤为重要。

1.1 相形取意

历代前辈画家,绘画中有新的体貌者,无一不从自然中提炼艺术形象,丰富笔墨技法。石涛认为绘画的灵感与技法源于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认识与体验。故石涛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的绘画主张,“相形取势,写生揣意”的写生理念。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写到“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石涛认为事物外在的感性美只是一种表象,是事物外在的“饰”。他强调“质”与“饰”二者的统一,也就是自然表象与画家内心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中的风吹草动,春夏秋冬的变化使创作主体与客观自然的感受随之改变,继而赋予画面不同的笔墨语言与图式风格,而不是理性地以已有的笔墨技法为止,这里又呼应了《画语录・笔墨章》。这个理念是石涛从自然物象中提炼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在师法自然时,根据对象的外在特征和形貌,提炼对象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同时,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意趣。“相形取意”,达到“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的艺术境界。

1.2 搜尽奇峰打草稿

《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记载:“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主张,是其写生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念要求画家使山水历历在目,罗列于胸,并对自然物象提炼加工。画家应具有该种审美判断能力,并把这种理念有意识或下意识的体现在创造绘画作品的写生过程之中。

石涛在《山川章》《林木章》和《海涛章》对山、树及水等客观自然对象以人格化的描述,以人的品格和性情赋予对象特殊的情感与审美表情,重在说明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不只是限于描绘山川的状貌,而是写性、写神、写意,通过山水画传达创作主体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把丰富的自然山水形象与人的精神和情感联系起来,表现山水画的内涵和意蕴。师法自然,从山川中获取真实感受,汲取创作源泉,是石涛绘画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他大声疾呼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曲尽其态”,与山川“神遇而迹化”,达到写景与抒情相统一的“物我交融”的境界。石涛绘画作品中的表象是经过主观思维加工后的山川形象,是“脱胎”于自己的山川,是众山形象的整合,即“搜尽奇峰打草稿”。

2 “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石涛的众多闲章里,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方“搜尽奇峰打草稿”,其根本理想在于“奇峰搜不尽,草稿打不完”。后来他还以这句话为名创作了山水长卷《搜尽奇峰打草稿》,画中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奇妙美景,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从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都十分重视“师造化”,并且善于深入生活。“搜尽奇峰”的“搜”就是有深入生活的含义,只有细心“搜”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奇”在这里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美,并不是奇怪或奇特的意思。所谓深入生活自然是要切实耐心、仔细地去观察发现,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搜奇峰”的过程就是“师造化”,就是感悟大自然的过程。最后,这句话中“打草稿”中的“草稿”并不是现在勾勒草图的意思,而是把大自然中“搜”到的美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再创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刻苦努力的。

2.1 大量积累是好创作的基础

前面已经解释过有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含义,就是要求创作者能够深入自然,体验、观察生活,然后刻苦努力地搜集美的素材进行整理与加工,最终完善,这样才是创作出一副好的作品的基础。画家在创作前要大量地搜集材料,这样才会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有比较准确的感性认识。刻苦大量的积累是一个好创作的前提,这个道理在古代就有不少的文字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就在他的《笔法记》中有记载“有日登神镇山四望……皆古松也……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方本,放入其真”。现代艺术家也不例外,黄宾虹、张大千为创作山水画,走遍祖国的江河山川,感悟自然、生活,才有了后来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幅幅山水画佳作。

2.2 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绘画理念也包含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要经过物我交融的过程。“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山川与予神遇”的过程就是上面提到的物我交融的过程,是创作者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完善了对客观物象的感想认识之后,所上升到的理性认识的高度。一位画家如果只是机械、被动地描摹客观物象,那么他无论有多少量的积累也很难创作出生动的作品出来。如何做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需要画家深入观察生活,从自我的内心出发,认真感悟对象,捕捉其超乎物象表面的内在精神。郑板桥以画竹闻名天下,关于画竹,他有一段著名的题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话中,分别讲到了“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并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讲述了人竹交融、天人合一的过程。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从文字表述上看似乎很简单,其实需要画家具备良好的文化、心理素养。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作品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客观物象,还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融合了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体。

3 结语

在中国艺术史上,《画语录》乃一特立独行之作,可上溯一子。他著述传道,德被百世,无形中也留下无尽的学案与争论的话题。石涛对中国绘画的启示意义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他启发后人应该“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从自然中搜取绘画形象,丰富技法,开拓胸怀,诱发创作灵感,进而使自己的心胸借助于自然山川并通过笔墨语言酣畅地抒发出来,同时也使得自然万物得以美的表现和艺术升华,并使物我得以交融、共存,最终实现借物写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书画发言稿范文6

优秀连环画手稿历来受关注

连环画手稿近几年在市场上总有优秀作品释出,早在2003年中国嘉德油画专场拍卖会上,著名画家汤小铭的《鲁迅在广州》连环画原稿33幅,拍出27万元。这个天价在当年曾轰动一时,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却等于捡了大漏。2004中国嘉德广州夏季拍卖会暨广州市嘉德十周年志庆拍卖会上,刘继卣的一幅连环画原稿《野猪林》,起拍价为5000元,最终竟以超出底价41倍的20.9万元高价成交。2005香港苏富比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第203号拍品陈少梅《慈云普渡》册页的估价为35~50万港元,最终以368.88万元的价格成交。同年9月,中国嘉德四季第三期拍卖会上,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的彩墨中国画40开册页《召树屯和喃诺娜》连环画原稿,经过众多买家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100万元落槌,成为当时国内最贵的连环画原稿,这也是连环画原稿首度突破千万元大关。2006年春,中安太平拍卖推出的王明明《深山探险》(彩色连环画原稿)组图(四十四幅)以418万元成交,同年11月,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由当代油画家、版画家沈尧伊先生创作的长征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共5集,计926幅原稿,以1540万元天价拍卖成功,又一次创造了中国国内连环画原稿拍卖的最高纪录。事实上,沈尧伊先生的这套作品是中国连环画史上一部不得不提及的鸿篇巨作。虽然这部作品并没有惊人的印数,也没有很长的发行期,但是这本描述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的空前巨制呈现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庞大的气势、极其精湛的绘画笔法、丰满真实的领袖人物、曲折壮烈的长征情结。在2009年11月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新中国美术”专场中,程十发的一部连环画原稿《欢迎》,以358.4万元成交。天津“鼎天十周年”主题艺术品拍卖会上,陈少梅的《湖南产党员――孔十爹》连环画全套原稿以510万元易主,成为该拍卖会成交价最高的拍品。

大规模连环画原稿首现拍场

2008年以前,较之于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国画市场,连环画原稿依然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有些名家的连环画手稿被放在该公司“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专场中进行拍卖。北京荣宝则是领衔拍卖连环画手稿作品的拍卖公司之一,早在2004年,荣宝拍卖推出的戴敦邦《海青天》连环画原稿册页,以16.5万元成交。2006年北京荣宝春季拍卖会上,冯远《达斡尔族故事连环画稿》册页(二十一开)以57.2万元成交。2007年北京荣宝秋拍的陈少梅《孔十爹》连环画画稿册页以68.32万元成交。北京荣宝在2008至2009推出了较具规模的连环画原稿专场,但数量仍十分有限。

2010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小雅观心――赵庆伟藏油画插画手稿专场”,以无底价起拍,非常有特色。这个专场中包含了大量的连环画原稿,全场79个标的悉数成交,成交总额近2300万,场内火爆的气氛、热烈的叫价,表明了藏家对于插画连环画手稿等市场价值的认可。如此高质量、大规模的插画连环画原稿首次亮相拍场,受到了藏界朋友的广泛关注,拍卖现场座无虚席。全场最激烈的叫价出现在后半场的《半夜鸡叫》插图原稿,此版杨永青绘画的《半夜鸡叫》为早期发行量巨大的经典版本,场内第一口报价为几千元,之后价格节节攀升,场内近10位买家争相竞拍,当突破两百万元的价格时,依然有三位买家势在必得不断加价,最终以291.2万元的高价成交,充分体现了这版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原稿的市场价值。周思聪的两件大幅素描原稿《纺织工人无限热爱》、《敬爱的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拍前就被寄予厚望,当天以252万元和229.6万元的高价成交。

连环画原稿逐步受重视

与连环画出版物相比,连环画手稿是画家创作的原始记录,具有唯一性,仿造的可能性极低,这也使得连环画原稿拍卖一直成绩喜人。连环画与其他门类相比,不仅要独立成幅,构思人物、事件都要遵从故事脚本的连续性,并体现出连环画耐读的特点,因此创作过程较长较为繁琐,几乎不存在真伪的争议,这对藏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利好之事。

连环画原稿拍卖在海外也一样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前不久法国巴黎一家画廊对其所收藏的千余幅连环画原稿进行了拍卖,70%的拍品被成功售出,其中意大利著名连环画家雨果・普拉特的一幅创作原稿拍出了近25万欧元的高价。

瞄准名家获奖手稿

一本连环画原稿,可以印制数千数万甚至于数十万册连环画,但每本连环画的原稿只有一部,每本原稿其实都是一部传世孤品。物以稀为贵,故连环画原稿的收藏价值不容小觑。专家称,收藏连环画原稿,名家力作应是首选,其次要看是否获过奖,这是决定一部原稿价值高低的首要因素,当然,绝大多数获奖作品又是名家绘制的。

书画发言稿范文7

根据策划,向谁约稿、请谁题词、邀谁作画?我心里虽有一份名单,不过,如今这个年头,地球人都知道,尤其在中国,凡事是要用钱来说话的,否则,难!我行事有个习惯,往往带点唯心,比如联系某人某事情之前,首先对时间、地点包括姓名等作一番考虑,反复权衡和判断“可能性”后,方才或短信或电话或邮件与之联络,有时则需要双管齐下甚至面谈。总之,以合适、可能为宜。尤其是第一个、第一次避免出现“no”。否则,会有不顺利的感觉。假设同样是好友,如史、李、张、刘姓等,那么,首先选张姓。为什么?油画家张谧诠先生是我朋友中颇具智慧的一个人,他曾指点说:“和张姓之人交往最好,开张了!”哈,真逗。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于是我首先发信息向张贤亮先生约题词,果然,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先生的快递。看着贤亮先生对路遥的深情厚意跃然纸上,我的眼睛顿时热了。瞬间想起一个难忘的情景。2007年底,贤亮先生被《收藏界》等20家主流媒体推选为首届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他手拿奖杯说:“昨天CCTV封我一个中国十大财富人物称号,我觉得自己不够资格。今天收藏界又给我颁发了十大收藏家奖,我也感到受之有愧。不过,人要识抬举……”我听了,甚为感慨。在场的许多人,亦有同感。如百岁寿星文怀沙老和年近古稀的阎正先生就击掌称赞!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是家喻户晓的少儿文学畅销书当红作家。出版社约稿、全国各地书市做嘉宾、应邀当评委及出席各类文学活动等等,加之喜好书法和收藏,忙的不亦乐乎。可是,一听纪念路遥的活动,立即放下手头上的一切,挥毫赋诗:“……思君君已远,青青杨柳丝。”抒发了对路遥深切的怀念。罗杨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掌门人,平时公务繁忙。作为著名书法家,其作品市场润格每平尺1万多,接到约稿信息后,当天夜里写就一幅四尺整纸,表达了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敬意。享有“国姐”盛誉的著名主持人倪萍,近两年一边痴迷于绘画,一边不得不忙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尽其名人义务。约她自然很不容易,没有特殊事,我是不忍给她添乱的。没想到,约稿信息发她后即复言应允。两周后,她让去取稿,还说将阎正先生创作的大画“群贤毕至”带来,补上她去年答应的“空白”。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我约上阎正先生和路遥女儿茗茗,一起来到她家小区,倪萍穿着拖鞋下楼迎接,“真抱歉,拖了这么长时间才叫你们。”她客气又热情,我们老少爷们仨都感觉像回家一样亲切。到客厅入座后,她边沏茶边说,“儿子打球去了,助手上学补课,保姆外出不在,你们随意啊。”看着她,一会端茶一会递苹果精神爽快 的样子,我们仨同声夸道,“您怎么越来越年轻了?!”阎正先生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口假牙差点掉了出来。我调侃说,“您淡定点好吗?看激动的!”惹得茗茗和倪萍哈哈大笑。此刻,我才正式介绍说,“这是茗茗,原来叫远远,是路遥的宝贝女儿。”倪萍啊了一声,“是吗?这么大了!太巧了,我昨晚画了幅画,画的就是你。不过,你们别笑话,画人物不是我的长项,但我有我的画法,画不了正面画背面,画不了眼睛画侧面,画不好嘴就来条围脖,挡挡呗,瞧,不也神形兼备吗?”哈哈哈!真诚、豪爽、大度、才气,她身上散发出的气场即令人敬重又感到阳光般温馨。

进了倪萍画室,我们惊呆了,简陋、面积小不说,竟然是用卫生间布置的。“您的画都是在这儿画的?”“是啊,怎么样,我牛吧!”“呵呵,您太牛了,太了不起了,太让人佩服了!”茗茗禁不住连声赞叹。本来,并没有向倪萍约画。因为荣宝斋今年3月给她办画展,每平尺1.5万的百余幅作品被一抢而空。她的画等于钱。所以,怎么能谋画图财呢?可她不仅写了纪念文章,而且含泪画了远远想爸爸这幅画。我们仨看了甚为感动,心生敬意。蒋为民先生是当红的人物画家之一,他的画市场价每平尺达3万元,一向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中办交给他的“国画”任务外,主要是老板送礼定画数量一再增加,于是他像“牛一样劳动”,全然牺牲了正常人应有的正常生活,两个字“忙、累”!当提出请他为纪念路遥活动作画,他一口答应,不仅不谈钱,还应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特别提名,亲自组织荣宝斋画院自己所带的刘大为国画高研班的专业画家们,将路遥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用绘画的语言进行再创作,以此纪念这位文学大家。阎正先生已迈入古稀行列,因牙口被某医院整体“治残”,只能进流食,身体虚弱不说,还欠着一屁股画“债”。一位大领导,想求他一幅藏獒,时过三年多了,尚未兑现。不用问,他也忙!但纪念路遥的画,他说,“你啥时要,我啥时画。”著名学者苏叔阳(抱病写了书法)、《中国报告文学》社长周明、著名作家高建群、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以及著名作家犁心,收藏家高为华、文物鉴赏家刘亚谏先生等,都挤出宝贵时间或泼墨挥毫或写诗撰稿,抒发对路遥文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书画发言稿范文8

创刊于1907年11月,仅出两期,存世稀罕,是中国最早的摄影画报。每期刊载照片100幅左右,配有文字说明及其他专文。

《世界》画报所用的印刷方法是当年十分先进的凸版印刷,画面非常清晰,在当时的亚洲具领先水平。《世界》画报内容新潮,图文并茂,又印刷得特别漂亮,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很大反响。著名画家张光宇认为:“《世界》画报初次发行的时候,不用说在中国是属于空前的创举,即使在印刷界进步甚速的日本,也没有那样精美和豪华的类似性质的画报出现。《世界》画报真可以骄傲地占坐东亚印刷界的第一把椅子,是东亚画报中的鼻祖。”

全国仅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八家单位完整地收藏有两期《世界》画报,另还有个别单位和个人藏有一期。时届百年,1907年在巴黎创刊的中国第一份摄影画报《世界》,已名副其实可归入新善本之列了。

历史文献是记载人类历史与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以上海图书馆馆藏而论,包括古籍、碑帖、尺牍、档案、舆图、近现代中外文图书报刊、名人手稿、以及年画、历史原照、戏曲与电影说明书等多种类型。而几乎每一个类型中,上海图书馆都藏有独步海内、名震中外的镇馆之宝。目前正式整理登记的170万册古籍中,达到国家一、二级文物标准的约2000余册;25万余件碑帖中,属国家一、二级文物者200余种,内含宋元拓本100余种,海内孤本8种。至于近代文献,因之上海得天独厚的历史环境,藏量更是庞大,民国时期图书达10万余种、40余万册,中文报刊约2万余种,其中不乏初版本、题跋本、签名本、伪装本、限印本等珍稀书刊。另外,在革命文献、外文文献、近代名人档案、近现代名人手稿等专藏中也有不少堪称绝版的庋藏珍品。

值此上海图书馆60周年馆庆之际,为了回顾60年来图书馆人的辛勤耕耘,回馈广大读者60年来的默默支持,上海图书馆从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精选60件(组)展品举办“典册琳琅——庆祝上海图书馆建馆60周年文献特展”,不仅件件都是精品,而且从古籍善本到近代书刊,从名人手稿到照片舆图,年代跨度之大,甄选范围之广,历所罕见。不少展品存世量极少,文物和文献价值极高,如已知最早的影抄本——明洪武吴迁影宋抄本《金匮要略方》,存世仅四种的宋版方志之一 一—宋绍定刻本《吴郡志》、载有中国参加世博会最早记录的《[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已知最早的月份牌——申报馆印送中西月份牌、存世极罕的中国最早摄影画报《世界》画报、巴金签名本《孤吟》诗刊、摇篮本《曼德维尔游记》、周作人手稿《知堂诗稿》、民国元年孙中山写给唐绍仪的亲笔函、以及世界图书馆入藏的首张上过太空的藏书票等。

中国最早的西方文学名著翻译单行本

——《巴黎茶花女遗事》

法国小仲马原著,王寿昌口译,林纾笔述,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版于福州。是书为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文学名著,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很大阿。

光绪二十三年(1897)暮春三月,林纾因爱妻刚刚病逝而郁郁寡欢,在友人魏瀚殷勤劝导下,林纾决定和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同乡旧谊王寿昌合作,翻译外国小说。他俩合作译书时,魏瀚为他们提供宁静幽美的环境,买舟载酒,请他们游福州名胜鼓山。中国的首部翻译小说,就在马江驶向鼓山的游船上开始动笔,一年半后,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问世。这部以文言译成的小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既达到了“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又以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表达出来,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的大门,因此受到社会的很大关注。林纾从此一发不可收,在近三十年时间里用文言文翻译了约一百七十部境外小说,一时蔚为壮观。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和近代梁启超倡导“新小说”、黄遵宪提出“诗界革命”,这三者互为一体,为近代文学转型贡献颇多,也为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线。

林译小说的出版传播,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可谓巨大,鲁迅、郭沫若、冰心等一大批名家都曾撰文叙述过阅读林译小说时受到的冲击,而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言之亲身体验,可谓代表了那一代文人在初读林译小说时的震撼心理:“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

上海小校场年画

上海小校场年画为中国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存世稀少、题材新颖、内容紧扣时事、充满都市气息等特点,其出品高峰约在1890年前后,见证了中国木版年画最后一段辉煌。中国木版年画在全国大约有二十余个著名产地,其中上海小校场年画崛起最晚,存世的作品也最少,大约不到一千幅。上海图书馆现藏有小校场年画200余幅,冠绝国内外。

年画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遍性,但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从中可以探寻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清代末期的上海已是中国最大的商埠,万商云集的十里洋场,年画业占有引人瞩目的一席之地。当时上海年画的生产销售多集中在老城区小校场一带。商贩们以城隍庙为中心在四周设店经营,形成了十余条商业街区,主要经营笺扇、玉器、书画、纸锭、香烛等商品,年节时分则印制销售年画。当时旧校场一带经营年画的店铺工场有几十家之多,俗称年画街,最负盛名的有飞影阁、吴文艺、沈文雅、赵一大、筠香阁等。这些店铺除由民间艺人生产传统年画外,还聘请上海知名画家吴友如、钱慧安、周慕桥等参与年画创作,生产以反映上海租界生活和洋场风俗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小校场年画”。这些年画多取材百姓普遍关心的事物景观,充满近代生活气息,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受到城乡市民的欢迎,上海也因此成为清末江南一带最大的年画生产基地和贸易市场。

最早的月份牌

书画发言稿范文9

论文摘要:近代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率很高,稿费足这一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钾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中国近费制有其自身的产生、价格和形式,对近现代职业作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全方位的小说研究应该包括文学、政治、社会、经济这样几个主要层面。但以往的小说研究侧重在文学、政治、社会方面,对于经济层面的研究几乎空白。这一方面是由于小说属于古老的文史学科,在这一学科里,经长期积累形成了固定的研究规范,在这些规范中根本没有经济学的概念。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给研究者进行经济学研究的资料十分稀少,构不成体系,无法进行研究。

说到底,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产品,它的兴衰变革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通过小说史经济层面的研究,能揭示小说发展的深层次规律。因而小说与经济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研究课题,很值得小说研究者探讨。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近代小说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经济学资料,有待小说研究者去开发。本文就中国近代的稿费制作一些探讨。

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是与中国近代的文化市场分不开的,稿费制是文化市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的纽带,只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让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利益,文化市场才能活跃起来。

一、中国近费的产生

中国近费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先征引几条有关稿费的资料。一条是关于(申报)的。“最初在(申报)上发表诗文,不但没有稿酬,并且照广告条例向作者收费,”‘”能刊登作品而不收广告费,就属优待了。(申报)第一次付稿费的征稿是在1884年6月,是一则征求画稿的启事,题为(招请各处名手画新闻》。启事曰:“本斋印售画报,月凡数次,业已盛行。惟外埠所有奇怪之事,除已登(申报)者外,未能绘人图者,复指不胜屈。故本斋特告海内画家,如遇本处有可惊可喜之事,以洁白纸,新鲜浓墨绘成画幅,另纸书明事之原委。如果惟妙惟肖,足以列人画报者,每幅酬笔资两元。其原稿无论用与不用,概不退还,居住姓名亦须示知。收到后当付收条一张,一俊印人画报,即凭条取洋。如不人报,收条作为废纸,以免两误。诸君子谅不吝赐教也。”

一条是关于林译小说的。林纤的第一部译著(茶花女遗事》,出版于1899年(也有人说在1898年就有印本了),这一年的4月17日,上海(中外日报)登出一则有关(茶花女遗事)告白,告白云:“此书闽中某君所译,本馆现行重印,并拟以巨资酬译者,承某君高义,将原版寄来,既不受酬资,又将本馆所偿版价,捐人福州蚕桑公学。特此声明,并致谢忱,(昌言报)馆白。

一条是包天笑记载的有关情况。1906年(光绪32年),包天笑在曾孟朴的(小说林)编译所兼职,他说“当时已流行了计字数稿费的风气了包天笑在(时报)工作,又在(小说林)兼职,自己又写小说,他对当时的出版界应该是熟悉的,他的话起码能说明当时(小说林)的情况。他编(小说时报)大概是在1909年,他叙述当时的征稿情况说:“在筹办期中,登报征求小说稿,无论长篇短篇,文言白话一例征收,那时译写小说的人已经很多了。有的本有固定的职业,性之所好,以此作为文人的副业,有的竟是生计艰难,卖文为活,一时投稿者实在不少。”但那时除了小说稿给稿费,其他的诗文竟没有稿费。包天笑在他编辑(时报》附刊(余兴》时,为了鼓励这些诗文作者,奖给他们购书券。他说:“从前的报纸,并没有什么副刊的,虽然也登载些小说、杂文、诗词之类,都附载在新闻的后幅。我在初进(时报》时候,便是如此。但(时报》那种杂,如楚青写的《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都是附载在新闻之后。还有名人投稿,弃之亦属可惜。当时报纸,除小说以外,别无稿酬,写稿的人,亦动于兴趣,并不索稿酬的,”“后来创议别辟一栏,名字唤作《余兴》,专登载除新闻及论说以外的杂著,”“他们虽不受稿酬,可是我们为了鼓舞投稿人的兴趣起见,分别酬以有正书局的书券。好在有正书局那时的出版物,甚为丰富,都是狄平子所选取的,苏州、常熟、吴江的投稿家,积聚了许多书券,到上海来选择了一大包回去。”

从以上的几条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稿费产生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至迟到1899年已有稿费了,到20世纪初已经很普遍了。如果不算传统的书画润格的话,小说稿费实行得最早,诗文词赋则远在其后。

二、中国近费的价格和形式

当时的稿费的价格如何呢?以下我们引(ail影楼回忆录》中的资料为例,来说明当时的小说稿费价格。包天笑的这些文字记述的是1906年的情况,大致可代表清末民初这一段时期。

“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是每千字2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要修改了。也有每千字1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5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我的小说,后来涨价到每千字3元,那是商务印书馆要我在他们的(教育杂志》上写教育小说而加价的,这算是特别优待。但在(时报》馆(有正书局)及《小说林》两个基本地方,仍做每千字2元算。其时林琴南先生已在商务印书馆及其它出版社译写小说,商务送他每千字5元,但林先生不谙西文,必须与人合作,合作的大半是他的友朋与学生,5元之中,林先生即使取了大份,亦不过千字3元(后来商务印书馆给林先生每千字6元)。”〔“’“再说到这三部小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弃儿埋石记))的稿酬吧,那是每千字3元,千字3元,在当时也很算优待了,平常不过是千字2元,”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时,小说的稿费价格为每千字2元到每千字3元,名家的会更多一些。

我们再看一些杂志的征稿价格。(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当时写稿一般没有稿酬,《小说月报》却首订征文条例,投稿中选的,分四等酬谢,甲等每千字5元,乙等每千字4元,丙等每千字3元,丁等每千字2元,来稿不合,立即退还。”(民权素》创刊于1914年。“当时的酬格,优等千字6元,特等千字4元,中等千字2元,如不及格的稿,不论字数多少,准一星期内发还,对于作者所花的劳动,是相当珍重的。”《上海滩》创刊于1914年,“一度征文,题是(嫁后之光阴》,征二千字至四千字的小说,一名酬7元,二名6元,三名4元,以下酌减。”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到民国十几年的时候,稿费有所提高。最高已达7元,最低的是2元,已与包天笑记述1906年的普通2元,优待3元已有不同了。

当时的报酬,除了以千字为单位计稿酬的形式外,还有其他形式:

一是把作家包下来,按月给予补助,其所有产品为出资者所有,如上海世界书局老板沈子方包下近代小说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以向君的多才多艺,于是(江湖奇侠传》一集,二集……层出不穷,开上海武侠小说的先河,后来沈子方索性把这位平江不肖生包下来,所谓包下者,就是只许给世界书局写,而不许给别家书局写,就像上海戏馆老板,到北京去包名伶来唱戏是一个典型。”再如蔡东藩。他写(民国演义》时“当时上海的会文堂书局,每月给他稿费60元,写了好几年才写完。据说还有几回(民国演义》写好了没有印,他就去世了。”“蔡氏是浙江诸暨人,因为拿了会文堂的月薪,也就受了会文堂的约束,不能写其他的文艺作品,只可以专心地写这种小说,他以此作为名山寿世之业。”

二是把稿费直接转成股份。如包天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弃儿埋石记》三部小说,全部稿费都转成商务印书馆的股份,“到后来,有一位友人郑君,他有一部分商务股份,也让给了我,我共有商务股份3千多元,够得上一个董事资格(商务任董事,起码要有股份3千元)。”

三是津贴形式。《飞艇报》创刊于民国元年,后又由詹禹门一人独办,“禹门则厕身报界有年,沪上各界无一不相识,即各舞台之经理如天蟾之许少卿,第一台之尤鸿卿,大舞台之童子卿亦无一而非旧交,无一处不帖费。”

四是一些非正常形式。《罗宾汉》创刊于1930年,由周世勋和朱瘦竹主办。“周世勋笔墨较为横厉,各家影片公司摄制新片时,深恐周世勋在报上加以恶评·,总在该报登一广告,买个人情,所以该报广告收人尚不错。"(1210

三、中国近费培育了一代职业作家

文化市场的一方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文化产品生产者,作家是小说市场的重要一环,完善的小说市场要有一大批素质高的专业作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优秀的作品满足读者的需要。之所以能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作家,关键就是要有足以维持生活的稿费来源,中国近代的稿费养育了中国近代作家。

著名小说家程小青,“父不务正业,遗产荡尽,”他自幼靠母亲抚养,“家庭很清苦,只在私塾中读书,在补习学校学习英文,投稿杂志报纸,以稿费贴补家用,这样艰苦地成家立业”。

周瘦鹃“家庭清苦,他在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后,留校教书,并以卖文所得,作为生活经济来源。"周瘦鹃回忆他翻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说:"20岁时,中华书局编辑部的英文组聘我去专做翻译工作,除译了几种长短篇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外,还译些杂文和短篇小说,供给该局月刊(中华小说界》、(中华妇女界》等刊用。22岁时,为了筹措一笔结婚的费用,就把这些年来译成的西方各国名家短篇小说汇集拢来,又补充了好多篇,共得14个国家的50篇作品,定名为(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编译完工之后,就由局中收买去,得稿费四百元,供给了我的结婚费用。

张恨水更是中国近代文化市场培育出来的著名的职业作家。据玖君《报人外史》的回忆,张恨水因《啼笑因缘》,一举成名,世界书局的沈知方,闻张恨水到沪,特命赵若狂,走严独鹤路子,招待他,嘱买全部旧稿,《春明外史》等小说,包括(北平晨报》七八年前的旧稿,一中型皮包的小说稿,马上换了一箱子钞票,全部稿费二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