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09-17 05:19:24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1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2

工作总结按内容可以分为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等;按时间可分为年度总结、季度总结等;按范围可分为个人总结、党支部(小组)总结、单位总结等;按总结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又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

工作总结可不拘泥于"格式"和"框框",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

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基本情况。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

(4)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5)结语部分。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6)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年月日。

写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结正文,有两种不同写法,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一种是以工作回顾连带谈及经验教训。基本上是按工作展开的程序和步骤,分段说明每个步骤和阶段的工作倚况,夹叙夹议地引出相应的经验教训。这样写,主要着眼于工作过程的回顾。

另一种写法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主,用工作回顾阐明经验教训。一般是先归纳和提炼出几条经验或教训,分别展开论述,把工作过程、工作办法、取得的成效等等穿插在里面写,使经验和教训看起来更加充实。但是这样写,整个工作回顾会被拆开来分别为阐明观点服务,显得零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适当加以详述,使人对工作概貌有一个总的了解。

(2)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事实要准确,不能报喜不报优,不要夸大其词。

(3)总结的观点要正确。一定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观点正确,是总结能否站得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说明观点的丰富的素材和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总结人家就喜欢看,看后也能有所收获。

(4)写总结文字要力求准确、生动、活泼。总结是概括实践,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用词要确切。"总结要尽可能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总结切忌年年老一套。

(5)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大量材料,各种类型的矛盾,要反复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本质特点、来龙去脉来论证其发展的趋势。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

(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公文式标题。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正副式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

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

当然,有些调查报告可能是某两种写法的结合。也有的调查报告没有开头语,在标题下面分几部分直接写下去。

(3)主体,各类调查报告的主体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观点材料的组织;二是布局结构的安排。

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写任何调查报告都要确立明确的观点,全篇要确立总观点,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确立服从总观点的分观点。总观点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主流,应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总观点要包容分观点,分观点要说明总观点。总观点和分观点都是从调查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而得出的,但要根据总观点和分观点去组织材料,使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是文字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体,应当精心地安排好布局结构。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都应妥善安排。第二,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加以阐明。第三,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不同内容的调查报告,结尾的写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写法:

第一,针对调查的内容,提出意见或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调查,多以表明意见、建议作为结尾;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多是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结尾。

第二,概括全文的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的主题。对某些方面基本情况调查,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多采取这种写法结尾。

第三,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落款。写明作者名称,如果是联合调查,亦应标明。在作者名称下面写清年月日。有些调查报告有附件,应在结尾处标明附件名称、份数。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实依据。

(2)要善于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要选用切实、可靠的材料说明观点。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结论,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于用精确、充足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也不能只摆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4)调查报告的文字要朴素、明确、实在。要注意把说理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用简要的议论总结经验,阐明规律,说明政策。还要注意运用可靠的统计数字和群众语言来印证观点。

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由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完全一样。

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3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一、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鬃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鬃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鬃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  

    二、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4

大家好!

生活中,先进典型、模范代表、时代楷模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先进典型和事迹是基层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是大家的榜样、社会的财富和前进的动力。大张旗鼓宣传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为经济建设服务,一直是我们各级组织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正确总结和提炼先进典型和事迹,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基层队伍,激发队伍士气,树立起奋斗的目标,更加能够通过先进事迹学习更多的成功经验,如何总结和提炼先进典型和事迹,无疑是对党务工作者又一挑战。

先进典型和事迹所展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学习的信息,因此,在学习先进事迹时,应当将事迹内容读透,可以说烂熟于胸,充分事迹材料中的一字一句,逐渐抓取其中重要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每一份材料中必然会对先进典型的事迹过程及做法进行展现,但为了避免文章太过于繁琐,所以材料必然相对地较为简单,这里说到的简单,并不是指文章内容贫乏,而是在报道内容着重强调要点,为此,在总结时,尽可能地理解每一个字句的含义,再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将材料内容展开来看,将先进典型和事迹内容逐渐套用到工作中来,形成更加明确的真实地材料信息,简而言之,就是结合实际工作来看材料内容,这样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信息内容更加便于理解,更加贴近事实。同时,这也能够使总结和提炼信息者,对材料中提到的成功做法与实际工作是否能够结合起来更加明确,从而总结和提炼出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信息。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5

一、整体思维方法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在进行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时,始终要树立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创作观念,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纵观场景设计在整个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片制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局部,是个体,它与整体之间具备了整体思维的本质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场景设计师在设计场景之前,要与导演以及主创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达成统一的创作意图。要求场景设计师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影片的场景造型、基调以及时空关系,还要有驾驭整个作品的主体意思,因为场景在虚拟古迹漫游动画中占据主要位置。换句话说,场景设计师在正式设计之初必须先做一次导演,以全局的、整体的思维方法作指导,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其达到协调统一。因此,场景设计师要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场景设计。

横看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场景设计本身,也具备整体(系统)思维的特性。场景设计师在进行场景设计时,必须按一定的程序、系统进行,一般为收集素材、整理素材、场景设计三个步骤。第一,收集素材。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场景设计素材的收集一般包括:史籍资料、考古资料、实物素材等,图文皆有,量大且零散。因此,收集素材时要力求全面。有些古迹本身的素材资料比较齐全、可信,收集起来方便快捷,也有部分古迹自身资料有限,又有很多争议,收集起来就必较困难,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全面收集。比如,我们要虚拟阿房宫,就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史籍上对阿房宫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且大同小异,不同历史时期对其面积的描述都不同,最新的考古结论证明阿房宫没有建成,推翻了诗人杜牧《阿房宫赋》里描写的壮丽景象。所以要求我们不仅仅收集与阿房宫有直接联系的素材,我们还要收集秦代时期的有关素材,如秦建筑文化等相关的资料,才能设计出比较符合历史时期的场景。第二,整理素材。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按整体需要进行归纳整理,其目的就是让素材系统化、合理化、简洁化,为场景设计提供直接的数据及相关资料。第三,场景设计。根据整理的素材,先要设计出整体规划的平面图,再根据导演意图确定整体风格、基调等,才能进行单个建筑、物件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把个体放在整体当中进行调整,这其实是一个整体构思——局部设计——调整归纳的过程。由此可见,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场景设计本身就具备整体思维方法的特性。

无论是从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创作过程看场景设计,还是从场景设计本身的设计过程看,都遵循了整体思维的本质规律。因此,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要以整体思维方法作指导。

二、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也称矛盾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即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辩证思维方法是从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中直接脱胎而来的。从哲学认识论来理解,辩证法是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理,从思维学来讲,辩证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作为思想形态的辩证法和作为思维形态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态。因此,它在其具体的思维方法上,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实质,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观点、规律在思维方法上的具体贯彻和表现。包括两分法、矛盾法、过程法、联系法和实践法五种基本方法。

古迹有保存较完好的,有破坏严重的,有历史、考古资料齐全的,有历史、考古资料稀少的,有人们公认的,有饱受争议的等。考古、历史研究、保护以及开发等领域对古迹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对那些保存完好、资料齐全的古迹进行研究比较容易,但是对于资料稀少、破坏严重、存在争议的古迹进行研究、开发就很困难。面临困难,必须寻求解决的方法,特别是进行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场景设计的时候,为了保证虚拟场景的真实性、科学性,就要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作指导。

例如,在虚拟阿房宫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密集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得出的最新考古结论显示,阿房宫并没有完全建成,是一半拉子工程,顺其自然地推翻了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一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阿房宫,接着又推翻了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传说等。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模和保护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接着投资1.3亿元人民币,在秦阿房宫遗址上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前殿、磁石门、上天台等众多建筑,这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观赏场景,但这一建筑群也倍受争议。我们在虚拟这样的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法作指导?我们应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要用两分法、矛盾法等方法去解决。

通过考古证明了没有建成,没有被烧的事实,我们还要用两分法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这些并不代表就没有这样一建筑遗迹,不能全盘否认,有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只完成了一部分工程。在今天,人们脑海里仍然有一个美丽壮观的阿房宫,以辩证思维方法中发展变化的观点为指导。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艺术的虚拟这样的古迹,以漫游动画的形式带领大家共赏美景。在虚拟古迹进行场景设计的时候,我们要以开放性的眼光进行设计,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完善资料,不仅限制阿房宫本身的一些资料,还可以参照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美学、园林规划学的资料。当然,为了场景虚拟的更加真实,我们不能抛弃阿房宫自身真实的历史资料,在变化、对立中寻求统一。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理解、去指导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

三、创意思维方法

创意,在英语中以“creative、creativity、ideas”表示,是创作、创制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用“production”表示。我们认为:所谓创意思维就是设计师对创作对象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通过想象、组合和创造,对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所进行的观念性的新颖性文化构思,创造新的意念或系统,使创作对象的潜在现实属性升华为社会公众所能感受到的具象。一般有抽象、形象、直觉、灵感、发散、收敛、逆向、联想等思维形式,具有独特性、趣味性的特点,是一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中,也需要强有力的创意思维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前面我们说过要注重场景的科学性、真实性,这是必须的,我们可以通过科考资料得到合理的数据、有力的证据,从而设计出逼真的场景、道具等。那么没有得到考证的空白,我们就要运用创意思维方法作指引,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联想,形象地虚拟古迹,才能完成既符合主题要求,又有联系的逼真场景设计。

例如我们在虚拟阿房宫遗迹的时候,就可以合理地运用创意思维方法。阿房宫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半拉子工程,今天,只留下夯土台基,这是唯一的可考资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想完整地虚拟阿房宫,就不得不通过历史记载资料、考古资料、实地考察资料,充分发挥联想,来艺术地虚拟出壮美的场景。所以在进行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场景设计时,要合理发挥创意思维活动。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6

在此情形下,一种名为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的科学设备,已被全面应用至文件检验领域,并在文件检验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以物理光学科技为基础,利用红外检验、荧光检验、紫外检验、分色检验与多倍率光学放大等科学手段,对前述专业问题予以解决。该技术所具有的无损检验与直观显现特点,令其可以在不破坏被检文件的情况下,显示形象直观的结果,进而成为了当前文件检验领域内的一项“检案利器”!

何为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犯罪行为人的作案手段也日趋复杂,这就使得某些犯罪案件中涉及文件检验的难度与日俱增。单纯依赖放大镜等传统光学以及光谱设备,已不能满足当前文件检验业务的实际所需。所幸,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在文件检验领域内的全面应用,可以为鉴定专家的检验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又称文书鉴定仪、文书检验仪或文检仪。该设备是一种借助于光学、机械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并综合应用多光谱鉴别、显微影像检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等多种检验手段,对文书材料进行光学无损检验的仪器。

从设备结构角度来说,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一般可分为一体式设备与分体式设备两类。

一体式设备,即是将文件检验仪涉及的所有部件整合在同一机体上来实现多光谱视频检验功能。

分体式设备,则通常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由光学、机械与电子所集成的主机单元,另一部分则是配套图像输出与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单元。

目前,英国VSC系列文件检验仪和瑞士宝捷拿文件检验仪是全球领域内主流的两款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器。这些仪器均由高分辨率摄像机,红外、紫外与可见光源系统,滤色片组,分光系统,机械控制系统,图像显示与处理系统以及信号处理系统等部件构成。

以VSC系列文件检验仪为例。该设备主机单元配备了自动与手动调节的高分辨率红外CCD彩色摄像系统,且具有高性能的光学放大功能,可在近红外和可见光的光谱范围内(400~1100纳米)获得清晰的检验图像。设备内置有的长通截止型滤色片,对于特定波长的光学通过率可达到半数以上,能够充分满足对票据、证照、书写文件上的添加、消褪、掩盖、涂抹以及模糊字迹等篡改、污损文件的检验与鉴定。

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的核心,即是利用了物质的吸收与荧光原理。

所谓吸收原理,即是各种物质在可见光照射下所外显出的各类颜色,其源于物质自身对光进行选择吸收的结果。

荧光原理,则是某些物质在受到激发光照射时,能发出长于激发光波长的荧光。针对各类文书材料对于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反射与荧光效应的差异,来实现篡改、污损文件检验与鉴别的目的。借助于光源的种类、照射角度方向、光谱的范围以及多倍率光学放大等照明条件与检视条件,令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具备足够的对比度与反差,可以利用红外检验、紫外检验、荧光检验与分色检验等科学手段,得以对文书材料的真伪特征或暗记予以检验,以判断该文件的真实性。

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借助于现代物理光学科技的发展,能够在无损检验的前提下,实现对于文件材料真伪的鉴别和判断。这一技术具有不破坏被检文件、检验结果直观形象的优势,并令其成为当前文件检验领域内最为理想的一项检验技术。

书写墨水的检验

人们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多使用签字笔、圆珠笔以及钢笔等工具从事书写活动。这些书写工具的墨水成分与性质虽不尽相同,但却会因色泽的相似性而容易令人产生混淆。

目前,签字笔已成为人们广泛所使用的一类书写工具。其墨水属于中性墨水,易溶于水,遇酸、碱等物质易变色,且性能不甚稳定。

当前使用频率相对最高的当属黑色签字笔墨水,多由黄、蓝、紫等几种染料共同复合配制而成。不同种类的黑色签字笔在书写时,笔迹色泽虽然极为相似,但物质成分的差异,使其在红外特性与荧光特性上存在诸多差异。这就为鉴定专家利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来对书写墨水进行检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际案件中,有时会发生不同当事人对于文书材料上的手写字迹是否一次形成或事后添加存在争议。

譬如,张三和李四因借款问题发生争议。张三称自己当时向李四借款1万元,并向对方出具了一份借款凭条。李四则声称其当时出借的款项是10万元,并提交了一份张三手写的,标有借款金额为10万元的借条。此时,这一案件的争议就在于10万元中的一个“0”,是否为事后所添加。

在某些情形下,这些文书材料上的书写墨水色泽及书写工具形成的笔痕特征往往极为相似,仅凭目测或显微镜观察无法得以有效鉴别。鉴此,就需要利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中的红外检验与荧光检验予以鉴别。

在780~1000nm波长范围内的近红外光检测下,黑色签字笔墨水呈现出强吸收、半吸收、少量吸收与不吸收等多种状态。利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中的红外检验方法,即可以将部分黑料签字笔墨水予以区分。

此外,利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中的荧光检验方法,在激发光为400~700nm的条件下,部分黑色签字笔墨水色料能够发光。同时,能够发光的签字笔墨水的激发光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在荧光强度上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别。

利用前述差异,同样可以将色泽相同或相近,但荧光特性不同的签字笔墨水予以区分。如果通过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发现借款凭条中的其余手写字迹与10万元中的一个“0”,在墨水的红外特性或荧光特性上存在显著不同,即可以证明10万元中的一个“0”是事后添加所形成。

货币真伪的检验

人们有时在购物、付费时,可能会遇到或收到假币。当前大众对于货币真伪辨别的方法,主要停留在看、听、触等方面,即通过背光透视看水印、抖动纸张听声音、触摸图文辨凹凸来进行识别。

对于那些印刷粗劣,且明显失真的假币,人们往往一眼就可以发现。然而,随着不法分子的假币仿制能力不断提高,某些假币的印刷质量已达到高仿水准,具有较强的欺骗性,较难用肉眼直接分辨。

为了确定货币的真伪,就需要运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这一科学手段,从制作工艺、原材料采用、防伪设计等方面对可疑货币进行全面检验。

现代各国印刷货币所采用的均为特制的专用纸张。这些纸张不仅由特殊的原材料以及造纸工艺所制成,其在制作过程中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相应防伪措施,从而使货币纸张明确区别于普通纸张。

譬如,多数国家在其货币纸张制造过程中,均会将特种纤维丝掺入纸浆内。这些特种纤维丝在纸张制成后,有的会整根嵌入纸张内部或覆于纸张表面,有的则一半在纸张内部,另一半则在纸张表面。如果掺入的特种纤维丝为荧光纤维,便可以在紫外检验下发生荧光反应。

除专用纸张外,防伪油墨也是鉴别货币真伪的另一项重要特征。当前,印刷货币所使用的油墨均为专用油墨,其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特殊的复合材料,使得油墨自身可带有防伪功能。这些油墨中,有一种名为无色荧光油墨在普通光线下肉眼难以辨识。一旦利用紫外检验手段后,该油墨即可以发生荧光反应。

在对货币真伪进行检验过程中,通常均需要应用到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中的紫外检验手段。第五套人民币正面“中国人民银行”字迹下方用无色荧光油墨印有面额数字,在紫外检验下,真币上印有的无色荧光油墨即会发生明显的荧光反应,而假币上相应部位没有该面额数字或面额数字的荧光强度、色泽与真币有显著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暴露在紫外光源下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在设计其进样盖板时,多采用电气安全联锁,以防在使用紫外检验时,因盖板的开启而使操作者受到紫外光的照射。

涂抹、掩盖字迹的检验

实际案件中,某些犯罪人为了掩饰文件材料中的特定内容,会用书写色料等非透明物质将文件纸张上的部分内容进行涂抹和掩盖。这些被涂抹和掩盖的字迹内容,有时就是案件破获的关键之处。

为此,鉴定专家就需要借助于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来探究被涂抹、掩盖字迹背后的“秘密”。

犯罪人在对文件内容进行涂抹、掩盖时,通常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即是利用同类物质来进行涂抹与掩盖。譬如,文件中原有的是圆珠笔油墨字迹,又用圆珠笔油墨进行涂抹掩盖。第二,则是利用非同类物质来进行涂抹与掩盖。譬如,文件中原有的是黑色签字笔墨水字迹,用圆珠笔油墨进行涂抹掩盖。

但无论是前述哪种方式,被涂抹掩盖字迹能否被显现,很大程度上与书写工具、书写和掩盖所用的书写色料成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同品牌、型号、批次与产地的书写工具,其所含的墨水、油墨中添加的着色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会存在一定差异。这就使得不同型号、品牌的书写墨水在不同光源下的红外吸收能力与荧光特性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与不同,使得鉴定专家可以使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中的红外检验与荧光检验方法,来对被涂抹、掩盖的字迹进行显现和辨识。在此过程中,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仪自身所配套的图像输出与信息处理单元,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显示被涂抹、掩盖字迹的内容。

当运用红外吸收光来检验被涂抹、掩盖字迹时,主要考虑到不同墨水对于红外光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墨水能够吸收红外光与其吸收红外光的强弱,均可以借助于图像输出系统,来显现被涂抹、掩盖的字迹。

当运用红外荧光对被涂抹、掩盖字迹进行检验时,则需通过光源来激发墨水产生荧光,进而根据不同墨水是否能够产生荧光及其荧光的强弱程度来对被涂抹、掩盖的字迹进行显现。在利用长波紫外光对被涂抹掩盖字迹进行显现时,则利用了不同墨水对于长波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墨水能够吸收长波紫外光及其吸收长波紫外光的程度,可以对涂抹掩盖字迹予以显现。

消褪文件的检验与显现

除利用色料进行涂抹意图达到掩盖目的外,犯罪人还会采用光、热等物理手段或化学试剂,来对文件纸张上的某些内容进行消褪。

这些经过消褪处理的文件,上面的色料因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使得我们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为了确定这些被消褪的字迹所记载的内容,鉴定专家仍需要运用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这一无损检验方法,来进行显现和辨识。

由于犯罪人所采用方法的不同,文件上被消褪字迹的机理亦差别较大。当犯罪人采用可擦笔进行书写时,只需用该笔自带的橡胶对笔迹进行擦除,或通过加热方式对字迹进行消除,即可完成对字迹的消褪。犯罪人如采用化学试剂来消褪文件上的字迹,则是利用了化学试剂与文字色料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物质,进而达到消褪的目的。

为此,根据消褪方法的不同,鉴定专家在运用多光谱文件检验技术时,也需要综合使用红外激发光、中波紫外表面光、长波紫外表面光等多种检验手段,来对已消褪的字迹进行显现和辨识。

护照、签证真伪的检验

国内外交流与旅游的日益普及,使得出境与入境的人员日趋增多。人们在出境与入境时,都需要携带护照与相应签证来进行通关。

有些犯罪人为了达到偷渡、潜逃等目的,往往会使用伪造或变造的护照与签证来出入境。为了提升伪造护照、签证的识别能力,多光谱视频文件检验技术已被全面引入护照、签证的查验领域。

护照、签证作为一类特种文件,自身会带有红外、紫外、同轴光、水印等各类防伪标记。现代各国的护照证件普遍采用了凹版印刷、彩虹印刷、扭纹印刷、微缩字母印刷等方式。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激光打孔防伪、激光全息防伪等新型防伪技术也随之应用于护照、签证防伪领域。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7

xxx同志主要事迹

——xx区公安分局青年后备人才推荐材料

xxx,男,xx岁,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该同志199x年4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东城刑警中队、临江刑警中队从事刑事侦查、刑事技术工作;20xx年6月调到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从事刑事技术工作至今。现为xx市公安局xx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现场勘查一组组长。

xxx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有大局意识,思维敏捷,有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较强,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秉公执法,能认真专研刑事科学技术,仔细勘查犯罪现场,及时发现重要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xxx同志从事刑事技术工作以来,出勘各类刑事案件现场5200余件,其中大要案件750余件,为诉讼制作各类现场勘验材料3600余份,协助法医各类尸体检验270余具(次),多次利用现场上发现的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技术支持。他先后获得嘉奖5次,个人三等功1次。

xxx同志十分热爱刑事技术工作,他凭着满腔热忱,全心身地投入到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他不断加强学习刑事技术的各种新知识,掌握刑事现场勘查新方法。犯罪现场勘查只有认真细致才能从看似简单的犯罪现场发现蜘丝马迹,才能为侦查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才能为证实犯罪获取重要证据,才能真正揭露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从事刑事技术工作以来,该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哪里有案发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以一名刑事技术人员的高度责任感,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工作成绩显著。

20xx年4月5日 ,xx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突发一起爆炸案,xxx同志在接警后及时赶赴现场,在现场情况较混乱的条件下,冷静处置,提出划定了最有利于现场勘查的保护范围,并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进行拍照固定,获取第一手资料为重建现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随后的现场勘查工作中,他认真细致地勘验检查,不放过现场上任何蛛丝马迹,仔细发现提取物证。最终通过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为还原爆炸装置,重建现场,确定案件性质提供了有利的科学技术支持。

20xx年5月19日 ,xx市南街惠馨楼发生了一起恶性凶杀案。他在接到领导命令后立刻赶到现场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重建现场,查清案情,他和同事先后7次对现场反复勘验检查。为了侦查工作赢得宝贵时间,他们熬更受夜,艰苦作战,用严谨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手段通过现场的勘查和痕迹物证的提取,在现场发现重要线索并及时反馈,最终为准确划定侦查范围,查明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该案迅速得以破获。xxx同志还在“20xx.4.30”抢劫杀害出租汽车司机案中的现场勘查工作中发现与案件有关的关键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在“20xx.2.02”xx县爆炸案现场勘查工作中为侦查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8

这台晚会是海口海关开展的“感动关区人物”评选活动的高潮。在近100天的评选活动中,关员们的心灵也随着寻找感动、发现感动、释放感动、放大感动的历程而发生着变化。

年初,海口海关党组书记、关长赵晓航针对加强基层教育做出批示:建议考虑开展一次“感动关区人物”的评选活动。2006年5月15日,政治部发文,在全关区开展“感动关区人物”评选活动。活动目的是:发现和宣扬关员在生活中、社会里、本职岗位上的“闪光点”,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关员从身边学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把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把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体现到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一举一动中,努力推动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关区文明风尚进一步形成。要求各单位自荐或在全关区内推荐人选,并附简要事迹。

寻找感动的活动在海口海关全关拉开了帷幕。

至提名截止日期, 50名个人和集体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技术处专门为这次活动设计了专栏,被提名人的事迹材料甫一贴出,全关舆论沸然。有人说真是不看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人说总以为感动很遥远,没想到原来就在身边;还有人说原来看似平常的人同样也能制造感动……

一时间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不断,有要求补报被提名人的,有要求核查被提名人事迹真实性的,也有打来电话质问提名人材料中连续几年考核优秀、几年先进为何被删去。组委会人员反复解释,感动人物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的“高大全”形象,而在于他行为中的某一点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尽管一个个要求和一串串铃声打乱了工作步骤,但组委会仍为这项活动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而感到欣慰。

50晋15是一个很难取舍的过程。首先,各部门在了解被提名人的事迹后,推荐出他们心目中的感动人物15强,再由7名评委综合各部门的推荐及教育活动的要求,最终确定感动关区人物15名候选人。他们有帮困济贫10年之久的周伟、符军夫妇,有周正式的好干部雷家炳、黄发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许玲玲,有守望家园、顽强坚守的王玉萍、黄晓红,有在本职岗位上勤奋钻研取得不俗业绩的林惠、吕丽珠、方其阳,有自强不息忘我工作的缉私艇艇长林如琼、司机师傅胡延海,有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吴海光、周锋,也有宠辱不惊的好警察刘青,还有甘当幕后英雄的技术处。从这15个候选人身上,人们找到了各种教育的契合点,更可以发现令大家鼻子发酸、喉咙发热的动情点。

组委会加大宣传候选人事迹的力度,力争用多种方法释放感动。首先要求身边的人写身边人,道身边事,同时这些材料被贴在网上供关员们阅读了解;其次,制作感动宣传专栏,把候选人物的肖像做成卡通形象,配上点睛的标题和简要事迹。生动别致的宣传专栏在海关食堂一张贴,马上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为了造成直观的视觉冲击, 15个候选人所在部门又被要求制作事迹DV。11个部门均选出了自己的精兵强将运筹DV制作。这些平时不知拍电影为何物的关警员们也都当了一把编剧、摄影、导演、剪辑和配音,他们写脚本、选场景、配音乐,一部6分钟的短片,拍了2个多小时的素材。在拍摄王玉萍守护患病丈夫9年之久,玉萍婆婆述说儿媳不易时的泣不成声时,现场业务处的三个小伙子也掩面拭泪。

在候选人物浮出水面后,一切工作就围绕着颁奖晚会展开了。

布置会场、配灯光、音响、设计开场及结尾,挑选与主题相搭配的音乐,请颁奖嘉宾,设计访谈内容,各候选人DV的编辑,编写主持词、推选委员的推选词、活动组委会授予“感动人物”的颁奖辞……一道道 工序考验着活动组织者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艺术功底及文字水平。

自强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12-07

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深度激活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这需要我们发掘历史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设计视野,建立教学评价的课堂标准,进而设计历史学科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认识到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文物古迹具有独特的历史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提供直观、形象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构建深远、泓邃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智慧地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利用文物古迹等资料去组织历史学科活动,丰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创造等历史学科能力,而且可以落实学生发展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关键品质。本文将重点探讨从历史知识传递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些基本途径。

一、历史文物古迹所承载的学科素养

文物古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载体,又有无形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独特价值。文物古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①当今我国教育界探讨的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抽象与具象的联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所以,历史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是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历史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和之神。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活动”融为一体。怎样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换句话来说,历史学科知识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途径,历史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历史知识的简单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直接成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而学科活动则意味着对历史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历史学科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对涵养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过程和方法’也不是素养本身,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高中课标的新修订就用‘学科活动’来统整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①由此可见,通过组织学科活动,设置观察、推理、运用的历史学习情境,理性思维通过文物古迹资料由表象及本质,从而抽象出具体的历史观点或独特感悟。

二、文物古迹支架式历史教学的

活动途径

历史学科活动需要立足于“史”和“理”。“史”即事实证据,以品质、能力为中心,“理”即批判性思维,以活动、体验为基础。很显然,历史课程不能把生动的历史仅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是形成不了学科素养的。利用文物古迹资料组织的历史学科活动,构建的支架式教学程序,蕴藏了哪些关键性能力呢?

第一,阅读能力。历史学科活动中的阅读能力,既是指学生拥有能观察、理解并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又是指学生能建构出各式各样的知识意义,从观察、判断、运用中学习到知识,掌握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生活技能,并从相关历史学科活动中获得精神愉悦。当今历史教材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无法向学生生动地反映出历史事件的细节。文物古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诱发学生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学科问题。如果学生仅仅通过教材的文字描述,是很难认识某个历史问题的内在精神。毕竟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已经远离现实生活,即便文字表述再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难以还原真实的面貌,因而不易理解和掌握。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去感知历史,以实物为例,以实物为证,更以实物还原当时的情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传统历史教育和学习的不足”。②基于文物古迹架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科素养的阅读能力由简单到复杂,一般有直接提取、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和比较评估等四个理解层次。

直接提取和直接推论被统称为“掌握理解”,是指学生能从文物古迹中获取信息要素、标识图案,能推论文字、符号、物质信息的前后关系及归纳出学科的重点。诠释整合和比较评估被统称为“应用理解”,是学生能比较对照文物古迹的信息,推测文物古迹中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甚至是原时代的生活风貌等,评估出文物古迹里历史实际发生的可能性,揣测出文物古迹的社会观念和精神态度。

第二,协同能力。以文物古迹资料为教学支架,历史学科活动中的协同能力有这样的层次:学生能使用语言符号、知识结构与技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沟通互动的能力;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能积极地构筑与学习同伴的关系,善于学会团队合作,解决与他人的行为、观念上的冲突,提升异质集体交流的能力;学生在学科活动中具有行动与决策、设计与实施、个人计划与规划的能力,能合理地伸张自己的权益与需求,养成自律地行动的能力。基于文物古迹的历史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充分应用观察、判断、推理等能力,还要借助团队合作、生存技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升为理性思维和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直接由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学科活动中借助于问题情境、解决实践而培育起来的。

历史教学与其直接利用试题来所谓训练思维,倒不如设计有助于产生思维与沟通互动的学科活动。传统的历史教育过分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机械性训练,而未能经历可靠的“真实性学习”。所以,关乎必要能力的核心素养的落实就受到削弱。客观地说,运用知识、思维创新等关键能力,是难以通过一般的试题训练来获得的。学生的核心学科能力是在需要尝试、需要沟通的问题境脉中通过“协同学习”才能发展起来的。比较、类推等诸多普遍性思维力,也只有经历了反思性思维的自然产生过程,才能提炼出来。培育历史学科素养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历史学科素养只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生才能作为一种经验,得以体悟。换而言之,唯有通过学生的真正的学习,历史思考力乃至寻求的真、善、美等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出来。

第三,环保意识。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既是指文物保护意识,也指生态保护意识。它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制约要素。历史教育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保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依据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判断,自觉地判断和认识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规范、判断和评价人们对文物古迹的社会行为。由于文物古迹具有不可再生性,以文物古迹来建构历史学科活动,其突出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珍贵古迹被毁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历史古迹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恶劣,已经残破不堪。利用历史古迹的学科活动,设置的问题背景具有寻求学习境脉的真实性,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这样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体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与切实性。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还是一种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学习实践行为。“教学倘若仅局限于教师讲解,或者仅列举有助于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具体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学科素养的。”①在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经验到假设生成的过程。历史学科活动中尝试保护行为,就是让学生愿意亲近自然与生活、爱护古迹遗址,关注文物古迹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古迹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意识。

第四,科学精神。基于文物古迹尝试历史学科活动,其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有三个层次内涵:其一是学生判断文物古迹资料,能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活动过程中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其二是学生观察文物古迹资料,对待问题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策略选择和问题决定。其三是学生审视文物古迹资料,能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活动过程中不畏困难,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敢于大胆尝试新见解,努力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

以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而成的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情感,从而积极地去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实现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文物古迹作为人类特定时期留下来的产物,它本身蕴藏着很丰富的信息,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古遗址和古墓葬,作为见证,它们既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学生培育科学精神的载体。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学科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科学精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需要创新历史学科活动的思维文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决定真理的权限在于教师和教材,其本质是由教师传递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必然去思考正确答案――倾心于教师与教材设定的答案。为了消弭这种落后的历史学习观,必须建构师生直面资源共同探究真理的学科活动的关系性。在这种“关系性”中,教学是在教师的帮扶之下,学生同课程资源对话、同同伴对话、同自我对话,展开学习的建构活动。这样,“就变革了以教师与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权力关系,矫正了课堂的规范与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的文化’”。②

借助文物古迹探索支架式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这既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特殊体验。文物古迹与教学建构的系统优化与整合,可以给予学生完美地学科素养发展的体验。

历史学科活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在“内化”上下工夫,只有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课程目标的落实才有终极的意义。以文物古迹来支架历史学科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获取图文符号,建立学习境脉。支架式历史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中,撷取文物古迹的文字、图画等信息符号,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支架式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和背景。许多文物古迹上会附有文字、图画,如器物铭文、竹木简、封泥印玺、帛书、碑石、墓志、建筑等,还有文物的标识、拓片、临摹等。文物古迹上的图文符号是当时古人留下的痕迹,一般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文献资料。如何获取文物古迹的图文符号(关键的信息)呢?历史学科活动中设置的学习境脉的理论框架可以参阅表1。

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可分为三类,一是“为了个人应用”,满足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爱好,采用培养好奇心的信息性材料。二是“为了继续学习”,完成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整合任务,链接教材信息的拓展性材料。三是“为了今后的工作”,促使学生参与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取用培养沟通能力的探究性材料。例如,选取图1古迹的图文,建立学科活动的情境,比较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相关知识与课标的关联不大,具有浓厚地探寻姑苏文化的厅堂、园池、机房、吏舍的个体兴趣。选取图2古迹的图文,开阔了课标的商帮知识,对挖掘商帮的经营理念、地域民俗、绩效激励、社会体制具有深远性的教学前瞻性。选取图3古迹的图文,关于确切的兰亭地址,历史上说法不一,1600多年来争论不断。以此为学科活动的情境,通过团队合作,尝试学科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工作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①

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编制理念,设置学科活动的学习境脉。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活动情境具有生活性,学生可以提出大量拓展性的问题。活动过程的学科提问有三个层次:事实层次、推论层次和批判层次。这三个层次提问的学力水平有:一是接触与提取,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进入古迹资料的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文图中找到相关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二是整合与阐释,解释文物古迹所含的史事,从图文资料中正确地解释意义,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物古迹的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三是思考和判断,将文物古迹上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选取文物古迹的图文符号,建立历史教学的活动支架,既体现了理念上的先进性,又考虑实践的可操作性,需要文物古迹材料的丰富多样。笔者通过现场收集、拍摄等手段,编著的《历史寻踪》涉及了墓葬、建筑、石刻、书法等方面古迹,这些遗址是漫长历史留下的足迹,既能填补文字记载的空白,纠正史籍的谬误,又可以帮助历史学科活动丰富学习情境。从而使历史教学佐证更加有效,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思维、激发学习的灵感、涵养个人的品质。

第二,开启参观体验,切入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通过围绕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实践活动,使学生综合多种学科知识与经验,在合作学习中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体验探究活动,将学习成果予以表达、交流与展示”。①文物古迹的历史学科活动引入项目学习,通常是以主题式项目为抓手,提供一个驱动性实践主题,用于组织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依据经验及所学知识围绕主题展开历史探究,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协同合作,进行分析、整理、加工、综合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学生在此过程中建起历史知识新体系,落实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布各地。各地学校都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古迹遗址,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收集史料、得出结论。古迹的实地参观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增强学生对古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建设家乡的愿望。学生参观体验古迹遗址,进行学科学习活动,需要设计有“体验―探究”特征的活动评价表(见表2、表3),用以规范、引领师生的学科活动。

历史古迹的参观活动,其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展示古迹所要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不会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造成湮没,而且能够再现它的宏伟气势,让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依据严格的资料,对其形式、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要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相对真实,才能达到学习的真实性。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质疑机会。要让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聚焦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科活动更加真实有效。

第三,融合智能技术,实施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应用‘适当的’智能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从而获取‘适当的’能力,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①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学习方式和智能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师关注、更灵活的学习安排、更丰富的学习材料,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历史古迹的智能化虚拟展示,是指积极使用电子智能工具,采用三维动画等设计软件,对文物古迹的模型或细节进行生动的演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立体深入地感受到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同时克服了一般学科活动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智能技术能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过往时空的距离,历史古迹也为学科活动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历史教学的优势,可将文物古迹制成动画或三维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一些历史人文纪录片,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来演示历史场景的复原。如《科举》《重走丝绸之路》《资本之光――华尔街》《中国商人》等。用智能技术来虚拟建构的古迹,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逼真的历史场景中,近距离观察古迹细节,拉近学生与“现场”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当前很多学校正在推进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古迹的课堂上智能演示,需要求嵌入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包括对文物古迹的兴趣、自我信念、对科学探究的支持、对社会资源的责任感。对古迹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一定古迹议题的兴趣、对智能性学习工具的兴趣、对古迹艺术的喜爱程度。自我信念,是指学生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的自信程度,及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对科学的自我概念。对科学探究的支持,是指学生对特定古迹议题的支持、普遍的科学价值、个人的科学价值。对古迹资源的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以及对古迹保护的关心度。

历史古迹的智能化虚拟演示,让历史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看得到、听得见、触得着,为学生形成批判精神提供了条件。智能化虚拟展示古迹需要混合式学习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而是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一些教育公司提供的软件或材料,加以混搭编辑。如,输入语音、文字、视频等,学生可以在混合式学习平台上面展现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教学资源整合提供更宽泛的网络化平台。

三、历史古迹支架学科活动的原则

恰当地利用历史古迹来设计学科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历史学科活动中如果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探求历史奥妙。那么,以历史古迹去建构学科活动,需要注意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建构系列的历史学科活动,促进历史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关键是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历史古迹的教学方式,一是要研究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历史学科活动,首先的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古迹,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发展,瞄准古迹所承载的学科能力与教学目标,最后才是教学活动的方式及方法。二是要重视学习设计。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实关注历史学科活动中的学习路径。不要只考虑教学方法的方便,要考虑学生见到古迹资料时,会怎么学,应该怎么学。怎样组织学科活动,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己学,而不用老师教。三是要关注真实参与。对于目前的一些历史学科活动,有人评论说:差等生热热闹闹,优良生莫名其妙。越是浮躁的学科活动,越能发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要激发学生真实地参与,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有参与学习、参与交流、参与批判的机会,要敢于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第二,追求终身学习价值。历史学科活动的主旨是学生的关键品质和终身必备的学习能力。因此,基于历史古迹而设计的学科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及跨学科的能力,还要培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拥有的重要素养。历史学科活动中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要帮助学生获得管理自己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对自我学习调控的兴趣,并且要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离开学校时带着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追求终身学习非常值得关注,没有追求终身学习的目标,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要有效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观念,转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健康生活。